高中作文网

黑天鹅观后感(精选4篇)

时间: 2023-06-24 栏目:写作范文

黑天鹅观后感 篇1

开始时舞台在梦境中,结束时舞台在现实里。

梦想变为现实的时候,仿佛一切仍是那样,还是梦里那件雪白蓬蓬裙,那双光滑绸面舞鞋,那曼妙撩人的舞步。区别在于现实中的蓬蓬裙被划裂,隐隐藏着个涔涔渗血的伤口,而那舞步的主人躺在血泊里。这或许就是梦想到现实的距离,这或许就是艺术的代价。

艺术,是一种高效的表达。但并不是努力就可以拥有这种高效表达的能力。当艺术达到一定高度时,技术的重要性开始递减,进入拼理解力和感悟力,拼个性和阅历的阶段。Nina面对的是两个同样高难度却黑白迥异的角色,这意味着她需要在内心安抚妥当两种相生相克的力量,让它们共存且达到高度和谐。镁光灯下的几分钟,被残忍放大的绝不仅是演员脸上的毛孔,更是她背后的生活和内心的世界。

于是,黑天鹅出现,Nina的一系列异常开始上演。比如一次重于一次的皮肤抓痕,比如在恐惧中不断看到另一个自己,比如同性性行为的幻象。幻觉和现实在电影中交叉重叠,却因导演并未留下判别线索而变得无从细究。虽然敏锐的人还是可以从配乐中得出一丝线索,但就整体而言,观影过后对于幻觉真相的重新判断显得意义不大。倒不如珍惜当下的体验,尾随那些大胆跟在Nina身后拍摄的镜头,感受她不安恐惧的内心。在这点上达伦展现了他制造吊诡气氛,安排紧密节奏的天分。暗示足够多,让人大呼过瘾,众多细节和意象都值得回头考究。配乐更是可圈可点无所挑剔,在看第二遍时我甚至将大部分感官倾斜于听觉。这在多大程度上是借了大师神力不好评说,由于大量使用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本片冲奥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在绝妙音效的带领下,早已被训练出门道的观影者们轻车熟路地入戏,进入这类心理电影的痛苦和不安的体验。却在意外中发现此次体验未循老路,竟有几处都峰回路转地感到了庆幸,或许有时还会并不自知地长舒一口气。比如,当Nina发现了一些荒唐的事情原来是幻觉时,当演出完美谢幕时,我内心都有声音响起,还好不算糟。还好是幻觉还不算反叛过头,还好是幻觉至少不致伤人判罪。还好这最终的谢幕不是幻觉,终于把梦里牵绕多年的动人谢幕牢牢钉在了众人的眼里心中。

甚至当听到那句血泊中的“It’s perfect”时,我开始对悲感产生质疑,忽然觉得揪心或没太多必要。因为对于一个表演者,黑暗和极端并不能和悲剧轻易划上等号。完美一瞬的背后常常是深渊,以艺术的名义,将创造和毁灭无限拉近,便成了一场最天然的华丽秀。是的,是Nina自己召唤了黑天鹅,为了舞台上的一瞬,她宁愿与魔鬼共舞。这一切都完美地如苔原和峭壁上的盛开的雪莲花般,具有灼眼的刺人的美感。

在这一点上我欣赏达伦阿罗诺夫斯基阔绰的自信,纯恐惧容易制造,大可循点鬼片套路。难在不断给恐惧穿插转机,不断让它回暖的同时,却仍能增进惊悚的效果。难在让观众达到恐惧观感后惊觉,如果重来一次也并不愿让它的过程发生改变,似乎命中注定就该这样。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只黑天鹅。对有的人来说,也许是只白天鹅。那只黑天鹅不只是代表释放激情,去诱惑。白天鹅和黑天鹅在一起代表着一个人矛盾的天性。很多时候,我们游走在黑白之间。但黑与白的争斗不停的折磨着我们。白天鹅,小心翼翼的保护着自己,但躯体之下的黑天鹅却渴望着爆发。白天鹅是那么的`脆弱,黑天鹅是那么的强势。可是走向黑天鹅张开翅膀那一刻的路却是如此的艰难。致黑致白都是极端的,走向极致的道路也是痛苦的。也许,迷失在黑白之间或许是一个安全的选择。

电影《黑天鹅》观后感 篇2

记得之前我写过这样一篇文章《追求完美就是追求完蛋》,有人评论说没有那么严重吧!于是,在《黑天鹅》中,这样的一句话在我的脑海中越来越深刻,追求完美的妮娜终于摆脱不了自己内心的纠缠与束缚,成功的一刻却也是自己生命终结的时候。“我是完美的!”这是她临终前最后的一句话。

在观看《黑天鹅》的整个过程中,可以说心情都是沉重的,有的时候还会让人无语凝噎,有时心跟着提到嗓子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因为她承担着太大的压力:来自母亲,更多的是来自自己的内心,包括所有的幻觉,都是内心压力导致的。

一、父母,请给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

在目睹妮娜悲惨的结局后,估计最伤心的还是她的妈妈,她唯一出现的亲人。但是,我们不得不说,这结局的出现很大一部分责任是来自她的母亲,这句话并不夸张。在心理学中,被誉为“精神分析之父”的佛洛伊德认为,人们很多……都可以归结到小的时候。然而,很多父母却认为,孩子就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于是,自己这辈子有什么遗憾,有什么地方觉得是走错了,或者是有什么愿望没有完成,都把希望寄托于我们的孩子。当有的父母说道:孩子,爸妈都是为你好,这样严格要求你,是希望你以后有出息……其实,归根结底他们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自己。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着想、尊重孩子意愿的父母,才是最值得尊敬的,他们的爱才是真正的父爱或者是母爱。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我不信。“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既然你能从那条路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我不想让你走弯路。”

“但是我喜欢,而且我不怕。”母亲心疼地看了我好久,然后叹口气:“好吧,你这个倔强的孩子,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小心!”上路后,我发现母亲没有骗我,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

坐下来喘息的时候,我看见一个朋友,自然很年轻,正站在我当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条路走不得”。

她不信。“我母亲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我也是。”“既然你们都可以从那条路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同样的弯路。”“但是我喜欢。”我看了看她,看了看自己,然后一笑了:“一路小心。”我很感激她,她让我发现自己不在年轻,已经开始扮演“过来人”的角色,同时患有“过来人”常患的`“拦路癖”。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练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

看了这则故事之后,我的感受颇多,不知道读者感受如何?特别是已为人父母的读者们。

二、心理重担有时候也会压垮自己

可以说《黑天鹅》中的妮娜完全是用自己的心将自己压垮的。内心的压力有时候足以起到致命的作用,很多抑郁症患者自杀都是因为逃不开自己的内心。所以,当压力来临的时候,或者是感觉自己的身体亦或是心理已经完全承担不了负荷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减压,适当的放松、休息很重要,哪怕是手中还有认为是多么重要的工作没有完成,不然的话最终将会被这些沉重的负担所压垮。一味地追求完美,就算是暂时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最终却连最近本的内心都控制不了,最终走向内心的深渊。当你认为给自己一小段休息时间就是奢侈、就是浪费的时候,当你一味的追求完美对自己太苛刻的时候,当你已经完全控制不了心灵那匹脱了缰的野马的时候,那么,就是悲剧来临的时刻。对自己好一点,偶尔对自己说声对不起,对不起自己劳累的身体,对不起自己已然疲惫的心,然后给自己一个微笑,明天好好爱自己,爱生活。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两只天鹅,一只黑的,一只白的;白的温驯、听话、善良,黑的野蛮、凶残,一定要训练好自己的白天鹅,同时更好能够驯服内心的黑天鹅,因为黑天鹅的魔力会将你的整个人生摧残。

黑天鹅观后感 篇3

刚刚看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影片,黑天鹅。其实我经常看恐怖片,像这种心理的其实才最对我的胃口。真的,这个影片真的很真实,跟随着这部影片一点一点的我就进入了情境,所以越看到后面,我越来越觉得紧张和恐惧,好像我就是那个女主角,面对着重重压力,和自己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一点点的把自己逼入绝境,说实话,刚开始的尼娜真的是太纯洁了,纯洁的那么美好,让人看着都生怜,但是随着尼娜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一点点的提高,她甚至把周围的所有人尤其是莉莉想象成了自己的对手,在这种压力下,她开始出现臆想,开始崩溃,最终在最短的时间内,为了所谓的成功,将自己真正的从白天鹅蜕变成了黑天鹅。

这么看来,其实莉莉很不如她,虽然莉莉刚开始的时候比她更适合这个角色,但是随着影片的发展,尼娜开始大幅度改变,开始接受原来不愿意接受的很多东西,最终从她假想把莉莉杀了的时候,她真正的改变了。结果后来她发现莉莉并没有死,一切全是她自己想象的时候,她开始了崩溃,但是为了自己的梦想,又很无奈的接受了这一切。影片的结尾,尼娜说,我感觉到了,感觉到了完美的时候,那正是她完完全全的蜕变成了舞蹈中的角色,变成了具有双重性格的天鹅。

也许很多演员也会为此做出牺牲。像张国荣等等。完美,正是要不惜一切代价,只要有一丝顾虑和犹豫那都不是完美,所以尼娜感觉到了完美,那就是真正的人性没有了,只剩下天鹅这个角色。

有的时候我们不禁要反思,真的凡事都要做的那么完美么?就算我们完美了,就一定不会被别人替代么?其实真正能把事情做到完美的人就不是凡人了,任何事情任何人只有有一点小小的瑕疵,那才是我们人类,才能表现出我们的可爱和与众不同。也许也正是因为我们并不完全的追求完美,所以我们会很普通。可是谁会说普通就不是一种幸福呢?正如尼娜的妈妈不想让尼娜来表演一样,我们的亲人并不在乎我们要有多优秀,而是在乎我们过得是否幸福。如果人人都追求完美的话,那么真正的人性就不存在,我们人就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那么我们活在这个躯壳中不正如人间地狱般么?

这部影片之所以给我这么大的触动,正是因为我之前也是一个凡事想要追求完美的人,做一件事之前总会想如果做不到最好就不要做了。可是完美的代价就是每次要充分的准备,并且焦虑,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思前想后,做完以后有一点小小的瑕疵都会很懊恼。其实,人生不过是慢慢的旅途,为什么我们不去好好的享受呢?多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也许会让我们更幸福一点。

有瑕疵的人生才是真正完美的人生,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改正一次比一次更好。

黑天鹅观后感 篇4

影片里的演员都是美女,很漂亮。这是这部点电影给我的初步印象。当然,这部电影也有很丰富内容告诉观众。

舞者妮娜(娜塔丽—波曼饰)已经二十八岁,技艺无可挑剔,却一直以来没能成为她们艺术团的台柱子。她的艺术总监,法国人托马斯告诉她,“四年来,你每一次舞蹈都毫无瑕疵,但我从未见你失控,从未见你释放自己。”。是的,一位谨慎,优秀,不允许自己犯错要求完美,不能施展自我的女芭蕾舞演员———妮娜,她演绎代表着善良,纯洁,懦弱的白天鹅,当仁不让是最佳人选。但团领导为了给团创受益,为了博得观众的喜爱,为了把芭蕾舞演绎的更完美,他决定演黑白天鹅的演员让一个人来演。这给妮娜带来了挑战。尽管后来她终于有机会在《天鹅湖》中一人分饰黑白天鹅两角,成为当女一号,她却始终惴惴不安。

妮娜,是妈妈眼里的乖乖女,每天很认真的练舞蹈,力求每个动作做得完美。每当她很累的时候,她只是在自己的床上静静地躺着,似乎内心总有什么被压抑。她消瘦的身体,让人看着心疼。还有她背部的皮疹,这是她内心压力的躯体化表现,这也让人心疼。我知道,我是把自己的某些情绪投射在她的身上了。我的大女儿身上的某种气质特别的像妮娜。这让我内心很不舒服,有点自责。我在反思自己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把自己的某些期望,焦虑,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嫁给了孩子。希望通过孩子来实现我的自我价值。

再回到剧中,白天鹅的矜持、优雅和无害是尼娜本色,她演绎白天鹅完全不成问题,但事情的关键在于,她要如何化身为邪魅而妖冶的黑天鹅。怎样才能把把黑天鹅的野性,激情,自我,以及对王子的诱惑表达出来。

一人分饰两角的尼娜,在现实中也日渐分裂。她难以突破多年来“妈妈的乖女孩”的角色。导演为了激发他内心的自我,亲吻她,侵犯她甚至把这一角色给了团里的另一个女孩儿。此时,妮娜内心万分痛苦。她觉得她的竞争对手是靠色赢得机会,此时她出现幻觉,尼娜被幻觉和欲念折磨到几近疯魔。她把自己内心的那份“黑天鹅”幻化成竞争对手,她用玻璃碎片刺伤了对方(其实是刺伤了自己),她内心的黑天鹅几番挣扎破茧,终于成功完美的被演绎。

人性一半天使一半魔鬼吗?一位印度老人对孙子说,每个人身体里都有两只狼,他们残酷地互相搏杀。一只狼代表愤怒、嫉妒、骄傲、害怕和耻辱;另一只代表温柔、善良、感恩、希望、微笑和爱。小男孩着急地问:“爷爷,哪只狼更厉害?”老人回答:你喂食的那一只。——你的心所朝的方向就是你未来人生的路!

白天鹅,黑天鹅,也是妮娜人性里典型的两面。她被欲望,名誉,地位,所奴役,为之疯狂。

这又让我想起在炎风神经症群做值班咨询时,有时会遇到某位求助者,自述有幻觉。看到此电影,也更能理解这些有幻觉的求助者内心的苦楚。这样的患者,属于精神分裂症了。还有些追求完美,追求极致的求助者,导致自己患上强迫症。这些人,内心也住着一只黑天鹅,一只白天鹅。犹如上边印度老人所说的两只狼。

再回到影片尾声,妮娜带着伤完美地演绎完白天鹅,她从高出跳落下来,躺在垫子上,从腹部取出半截玻璃碎片。我相信妮娜终将会借着天鹅的躯壳,找到自己。

再次呼吁家长们(包括我自己)教育孩子,其实质是父母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放弃自己的“执”,让孩子做他自己,成为他自己。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人与自然观后感(精选9篇)
  • 下一篇:安全责任书范文(精选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