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化学专题训练(精选8篇)

时间: 2023-06-26 栏目:写作范文

化学专题训练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 机电一体化 专业技能 训练教学

[作者简介]肖前军(1978- ),男,湖南湘乡人,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生物信息学和高职教育研究;刘炳良(1966- ),男,湖南邵东人,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教育教学与研究。(湖南 湘潭 41110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119-02

一、引言

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适应当代经济发展需求的产物之一。机电一体化专业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高职院校开设有此专业,并且在教学上取得了很多成果,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机电一体化专业以培养实用型和技术型人才为目标,技能训练教学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而言,不仅要求学生学习相关的理论,并且需要对实际的设施进行操作;对于学校而言,要顺利开展专业技能训练,需要配置专业的指导教师,并且还需要相关的硬件设施。机电一体化专业技能训练教学效果的提升,对于该专业的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因而如何提高技能训练教学效果已经成为了机电专业教育界热议的话题。

熟练掌握相关的职业技能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只有掌握了专业技能,才能在现代经济社会竞争中占据优势。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而言,必须要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编程,能够合理地设计加工工艺,并且具有一定的机电设备维修技能,适当掌握一些机械设备的工作原理。拥有了这些技能的人才可以在工厂中承担机床的维修维护工作,在企业的机电相关岗位中占据主导地位,是目前市场上需求量较大的人群。因此,提高专业技能训练的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文围绕如何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技能训练效果展开研究,对当前技能训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通过改进现有的教学内容、提高技能训练师资队伍素质以及完善技能培训抽查制度,来有效提高专业技能训练效果。

二、技能训练教学存在的问题

1、理论和实践没有有效结合。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而这一特征就要求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实际能力的训练,并且在课堂教学方面要详细讲解与实践相关的理论要求,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融合起来,强调知识的实际运用。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等重要,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实践操作的能力对于学生的发展都有非常大的影响。但是目前湖南各个高职院校仍然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各高职院校都或多或少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没有将实践教学重视起来,在教学考核中也仍然以理论课的成绩为主要考核指标,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这样就导致在专业技能训练教学中老师和学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形成一个在技能训练上教师不尽责、学生不努力的局面。这从根本上同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相冲突,且容易导致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在进入社会后陷入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另外,很多学校存在专业课设置科目过多、理论深度过高的问题,造成很多老师上课上得累,学生听课听得累的现象,教学效果非常不好。

2、专业技能训练设施不完备。专业技能训练的开展,离不开学校的专业训练设施。对于湖南省很多高职院校而言,其办学经费都是由地方政府拨款兴建,如果地方政府在兴建后经费投入不足,就会造成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办学场地不足,学校的硬件设施不够完善,专业技能训练设置不完备等。高职院校的专业技能训练是以培养学生成为高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对学校的训练设施以及教学仪器设备有非常高的要求,而且要求训练的设备和仪器同社会发展同步。如很多学校采用的训练机床还是十年前的老式机床,而现在工厂里使用的都是新型机床,虽然机床在原理上都大同小异,但在操作上还是有很大区别,这样进行教学训练无疑在起点上就已经落后了别人一步。学校教学训练设施的更新,仅仅依靠学校的购置很难满足实际需求,很多学校往往借助企业的力量,采取和企业合作的方式来共同完成训练设施的更新换代,但是很多高职院校仍然处在起步阶段,各方面条件较弱,企业与其合作的热情不高,因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仍然任重而道远。

3、专业技能训练考核存在问题。考核评估是专业技能训练教学中最敏感的环节,同时也是最有效的环节。专业技能训练考核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过程,对教师和学生都起到了一个指挥棒的作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技能训练教学如果没有相应的考核指标,那么很多教学成果就无法进行检验,对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无法及时发现并改进。对于很多高职院校来说,往往忽视了专业技能训练考核的重要性。很多高职院校在技能训练教学中采取老师以出勤率来打分,或者是直接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来打分,没有建立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考核指标,或者是建立的考核指标不尽合理、评估的方法不科学等,这些都导致专业技能训练的效果大打折扣,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缺乏专业的技能训练教师。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技能训练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深厚的机电理论知识,同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可以及时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而目前湖南省高职院校普遍缺乏这样的教师,在教师数量上没有满足当前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发展需求,因而所对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也难以实现。湖南省各高职院校的高职教师普遍都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年轻教师虽然干劲十足,但是由于刚刚参加工作,自身的动手能力还不太强,而且还没有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这些年轻教师无论是从重点大学毕业的,还是从一般的本科院校毕业的,都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对技能训练的重视,有的甚至都没有动手实践过。同时,有的学校技能训练硬件设施差,教师在开展技能训练教学时有情绪,这样也会导致技能训练教学效果不佳。

三、教学策略的改进措施

1、技能训练教学的改进。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偏弱的问题。在技能训练教学中,主要侧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也要注重与理论知识的结合。针对高职学生基础知识偏弱的问题,理论课是保证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实践教学反过来又是理论课的佐证。因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论课应该按照“实用、够用、管用”的原则进行综合化整合。这三个原则中,“够用”最为重要,对专业上经常用的理论需要讲得透彻,学生理解明白即可。在技能训练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联系理论课的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技能训练教学课程内容的理解,有利于技能训练教学的顺利开展和提升教学效果。并且在课堂上可以开展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对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各方面基础较差的高职生,学生通过在小组协作学习中模仿、认同、吸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建构所学的知识。通过建立小组学习的方式,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并且在不断交流和学习中,学生的自信可以得到提高,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动力。

2、合理利用资源,加强训练基地建设。高职教育对技术、技能训练要求比较高,对实训条件的要求远比普通高等教育高。据发达国家相关统计显示,培养普通高等教育人才的成本为应用型人才的2/5,因而想要搞好高职教育,在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学生缴费是难以达成目标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上述问题:(1)各高职院校对学校的自身发展建设进行规划,合理利用资源,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2)创新办学体制,拓宽办学投资渠道,实现投资渠道多样化。从目前湖南高职院校的发展来看,可以采取多元化合作的办学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其主要思想是摆脱单一的政府办学体制,通过银行贷款、自筹集资、寻求企业投资、吸引外资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努力改善办学环境与技能训练条件,使高职教育的专业技能训练教学得到保障。

3、建立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强教师的职业技能,不仅对保证技能训练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更好地开展“产学研”结合、提高办学效益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而且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学校的建设及教师水平的提高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建立一支有职业教育特色的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要以《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和《职业教育法》为依据,努力树立一种以提高职教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增强职教师资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以行业指导为依托,以政策支持为保障,以岗位培训为渠道,以校本培训为基础,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爱岗乐教、进取创新和钻研成长的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技能训练教学而言,要努力保证教师队伍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胜任和完成高强度的技能训练教学内容。这一点的实现除了学校积极引进人才外,学校现有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努力提升实践能力以及理论水平,努力提升技能训练教学效果。

4、建立完备的技能抽查制度及评价制度。完备的技能抽查制度及评价制度是机电一体化专业技能教学训练的必要保证。高职专业技能抽查是湖南省所首创的,这开创了全国高职教育变革的先河。技能抽查制度的提出,把高职院校的办学指标从单纯地抓学生就业率转变为学生学习实用的技能。湖南各高校通过建立完备的技能抽查制度,努力提升办学质量。一个地区在建立技能抽查制度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地高职院校的实际发展情况。以湖南省为例,其技能抽查制度是通过对当地的高职院校进行调研后,由六所高职院校来制定的。这样制定出来的技能抽查制度充分考虑到了湖南省高职院校的基本条件,因而具有非常高的可操作性以及通用性,这在全国都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抽查中选取的八个项目是机电专业中具有代表性的技能,如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等,通过对这些技能的抽查,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

机电一体化专业在我国的高职教育体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高职教育实用型、技术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技能训练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本文总结和分析了湖南省高职院校中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技能训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进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法庆,邵芳、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性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6(3)、

[2]罗三桂、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化学专题训练篇2

关键词:实务专题;关键能力;烹饪工艺与营养;技能竞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203-02

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重要条件。但随着社会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认为“关键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关键能力是指除职业专门技术能力以外职业人才所应具备的跨行业、跨专业跨职业的基本能力。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鉴定中心在2007年制定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试行)对此作了详细的描述和规定,并认为核心(关键)能力共包含了八项内容: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概括地说,关键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社会交流能力。关键能力是对生存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能力,关键能力是现代职业发展的需求,是就业市场的需求。加强对“关键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为适应时代特点而采取的重大措施。

实务专题是台湾技职教育中普遍盛行的一种做法,由于受社会需求多元化影响,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各学科普遍推行实务专题。开展实务专题训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目前国内多所职业教育学校正在开展实务专题训练与探索。在烹饪工艺与营养高等职业教育中实施实务专题训练,探索如何更好地在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一、烹饪工艺与营养实务专题训练模式

台湾技职教育开展的实务专题大多以三、四年级高年级学生展开训练的。笔者认为可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专业的不同将实务专题的训练分成多个阶段展开。结合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高职专业的教学培养计划,将实务专题训练分成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目的有所不同。

第一阶段为专业兴趣培养与专业基本功训练。该阶段从大一入学开始。通过本阶段的训练,在训练学生的烹饪基本功同时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学生查找文献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研究的能力。第二阶段为专业技能提升训练。该阶段在大二实施。将实务专题训练与烹饪技能大赛结合起来。纵观这些大赛,共同的特征一是要求以团队的形式参加,体现了团队协作的特点;二是要能够对所完成的工作进行讲解;三是要求参赛选手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第二阶段的训练,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提升学生专业知识与综合技能的应用,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考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第三阶段为毕业综合实践。该阶段的选题与查找文献工作在大三第一学期完成,实践研究在大三第二学期完成,即学生完成在企业顶岗实习之后。通过第三阶段的训练,能够提升学生设计与研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口头报告能力与灵活应变能力。

二、烹饪营养实务专题训练的内容与方法

由于实务专题每个阶段的目的不同,实务专题训练的内容与方法也必然不同。

1、第一阶段的训练内容与方法。第一阶段分三个部分训练,即刀工训练、掂勺训练、面点基本功训练。将学生分成小组,5~6名同学为一训练小组。一名指导教师一般负责3~4个小组。但这三部分训练又与以往的基本功训练不完全相同。以往的基本功训练,只是教师演示学生模拟练习即可。而在实务专题训练中,在每个部分开始前,指导教师先布置训练任务,要求学生先查找资料。大一结束时,学生要以小组的形式汇报,汇报内容有训练心德、刀法比拼。掂勺训练与面点基本训练也按照刀工训练的要求进行。通过这种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同时学生通过讨论与模拟演示,再加以正确方法训练,学生的基本功也可以得到快速提升。

2、第二阶段的训练内容与方法。第二阶段训练是从大二第一学期开始。第一学期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由我校教务处资助的高职能力提升项目,学生4~5人为一个项目小组,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写项目申报书,获得资助后进行相关研究,整个研究持续到第二学期。项目结题时要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公开答辩。第二种形式是由我系组织的专业技能提升训练,以备战全国烹饪大赛为训练目的。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冷拼、中式菜肴、中式面点、西式菜肴、西式面点进行实务专题训练。第二学期就完全是以全国大赛为纲进行训练了。将第一学期五个小组训练成绩好的同学组成4~5个小组,每组5人,进行全国烹饪大赛小组实战斗演练。本学期的实务专题训练就按照宴席设计、宴席制作、宴席答辩方面进行训练,然后按照这三方面评判标准组织小组技能赛,最后选出优秀小组参加全国烹饪大赛。通过技能竞赛,可以培养创新意识、激励创新人才、培育创新源头,它是以竞赛促教学,是职业办学的方向标,是市场需求人才的航标灯,反映了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通过实务专题来开展训练的方式易被学生接受,因为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同时也获得了竞赛荣誉。在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始终放在第一位,学生需要自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培养沟通能力和团队的默契。学生通过第二阶段的训练,不仅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在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灵活应变的能力上也有很大的提升。

3、第三阶段的训练内容与方法。第三阶段实务专题训练为毕业综合实践。毕业综合实践的题目往往是导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拟出的系列题目,要求选报系列课题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先查找文献资料,以小组的形式设计实验方案,相互协作、相互讨论,有意见不统一时与导师沟通,共同完成系列课题,但每个学生分工又不同,每个学生负责其中一个课题。如有一位导师拟出的系列题目是中国民间酸浆标准化生产工艺的研究、中国民间酸浆豆腐生产工艺的研究。酸浆标准化研究是酸浆豆腐生产的研究基础,要求选择这系列课题的两名学生配合进行综合实践。先需进行酸浆标准化生产工艺的研究,找到生产酸浆的最佳菌种、接种量、发酵温度及时间以及确定酸浆的最适PH值。在这部分研究时,以负责酸浆标准化生产工艺课题的学生为主,设计实验方案,负责酸浆豆腐生产工艺的学生配合这名同学共同完成实验。然后利用这个成果进行酸浆豆腐生产工艺的研究,最后得到品质稳定且感官品质较佳的酸浆豆腐成品。在酸浆豆腐生产工艺研究时,以负责酸浆豆腐生产工艺研究的学生为主,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而另一名同学进行配合完成。毕业综合实践答辩时,各自答辩自己承担相关的课题。两名同学配合完成毕业综合实践比一位同学单独完成毕业综合实践其收获要大得多,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较大,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沟通能力。同时也避免了多人完成一个课题,有个别同学偷懒的现象。

三、实务专题训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实务专题训练的规范管理。由于实务专题训练是我院近两年才开展的训练项目,除了第三阶段的毕业综合实践属于教学计划内,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训练目前还未纳入正式的教学计划内。实务专题训练往往由烹饪教研室教师负责,目前很多工作是教师无偿的工作,但长期以往将会使教师的积极性丧失。同时有少数学生对待实务专题训练不认真,教师不知该如何督促等问题。如何使这项工作更好地开展下去,如何规范管理是我们需要探索的目标。通过两年来训练项目的开展,我们认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训练均可纳入教学计划,第一阶段训练仍可放在第一学年,给予基本功训练学分,每学期2个学分,共4个学分。第二阶段的训练放在第二学年,给予创新学分,共2学分。

2、实务专题训练的考核规范性。由于实务专题训练不同于以往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师关注的结果并不是通过专题结果可以全部体现出来,比如学生协助能力的提高、学生沟通能力的提高等,难于用统一标准对学生进行量化考核。建议采用表现性评价[6]对学生进行考评,在学生完成一项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来评价学生的发展。不仅要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分析来评价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如何将不同实务专题训练的考核评价相对统一与科学,需要进一步探索。

3、实务专题毕业综合实践课题的规范性。由于实务专题毕业综合实践刚刚展开,许多毕业综合实践的课题还很不规范,一些课题还与以前的毕业论文类似,实践性不强。需要进一步地开展教研活动,形成系列性毕业综合实践课题,适宜2人既要合作完成又要有所分工,达到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的目的。

总之,通过对烹饪工艺与营养实务专题训练模式实践与探讨,进一步寻找符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同时反思该训练模式存在的问题和障碍,使其成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可供借鉴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卢文丰、试述高职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9-11、

化学专题训练篇3

(一)培训理念的职业化培训理念的职业化就是首先对教导队继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充分理解和把握,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使其步入科学化和正规化。这就要了解教导队继续教育与院校继续教育的同和异以及各自所依赖的条件,并在实践中按照教导队继续教育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和规律办事。这对于构建院校与部队相衔接的军事职业继续教育尤其重要。教导队继续教育与院校继续教育相比,其特点在于:一是教学目的更具针对性且易于及时操作。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学习什么,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并能紧贴部队形势及时开展针对性专项培训。二是教学内容更具特色性且易于宣传教育。根据部队官兵学习需要,可以灵活选择学习区域,特色培训,搞好宣传教育。例如在安全教育训练、心理行为训练、质量专项训练等方面均可以开设特设培训课程。三是教学类型更具广泛性且易于调整变通。人员的层次和目的不同,学习的类型也就不一样,有适应性学习、针对性学习、深入性学习、扩展性学习、系统性学习等等,可以根据被培训对象调整课程安排与培训深度。四是教学方法更具灵活性且易于搞活培训。可以采取讲授、研讨、实验、参观、交流等传统方法,同时还可以介入专项展厅解说、专项科目训练、专项设备操作等特色形式,深化专项科目培训。五是教学资源更具全面性且易于培训交流。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设备设施、教学资料都可以广泛地借助于整个部队系统和社会资源,以“大教员的格局”构建“教导队教学人才库”,用不着、也没必要搞自己的小而全。六是教学效果更具实用性且易于加快解决问题。受教育者带着工作和学习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来学习,带着解决问题的方案而离去,针对性更强、方法上更易操作,更加“管用”。七是教学效应更具普及性且易于知识辐射。教导队可以成为部队知识的教学区、培训区和实践区,面向军官和士官,极大加快部队官兵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培训模式的实战化教导队作为部队的随营学校和专设训练机构,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科学界定各级任职培训的总体目标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与学历教育承接、与上下级任职教育衔接、与相应部队任职岗位对接的“无缝链接”的培养模式,实现军事人才螺旋式上升培养。要紧贴部队任务需要、官兵成长需要、部队建设需要,在构建继续教育基地上更加注重“短、频、快”和“基、专、精”的特点,可以开设动态、开放的专题式培训课程,即时满足广大官兵的学习工作需求,尽快探讨解决部队建设中存在的矛盾问题。要按照军事训练共同课、学科课、专题课灵活组建,强化军人基础军事素质培训、专业任职能力培训、精品科目专项培训,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办学模式的“实战化”上优于学院继续教育。按照以重点突破带动教育转型全面发展的思路,突出建设重点,构建顶层设计科学、教学内容先进、教员队伍复合、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设施配套,适应总装科研试验任务需要的继续教育教学体系,加快教导队培训职能延伸和拓展的步伐。

(三)培训力量的网络化培训力量的网络化,首先是指计算机信息的网络化。加快教导队信息化教学条件建设,全面实施教导队数字化校园工程,构建宽带互联、管理规范、安全可靠的教学信息网络,开发开放共享、特色鲜明、服务高效的教学信息资源,完善标准化、系统化、一体化的教学信息系统。构建网上教学、网上演练、远程教育和技术服务平台。师资力量的社会化,也是培训力量的网络化。把实现“大教员格局”作为自己的教学力量。继续教育具有“短、频、快”的特点,这也就决定了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专兼结合,以兼为主,以专为辅。对兼职教员队伍,要进一步明确兼职教员聘用管理规定、明确其标准、程序、待遇和奖惩措施,从政策上为兼职教员建设提供有力保障。要围绕部队任务需求和官兵成才实际,建立兼职教员储备库,广泛吸收以地方院校教授、厂所资深技术人员、技术部专家、团站技术骨干、机关管理骨干为主的干部士官人才,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建立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员队伍。对现有的专职教员队伍,要摸清底牌,优化重组,提倡教员“错位发展”,避免教员资源的浪费。

(四)培训资金的社会化军队的继续教育也要借鉴社会继续教育的实践规律和特点,解放思想、开放搞活、共同获益。除了用好上级有限的拨款之外,适量的向受教育者收取学费,以学养学,以养促学。地方党校、国防大学就是采用这样的方式,根据学员考核评定结果,分层次解决部分学费,鼓励学员持续学习、终身学习,如此良性循环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教导队也必然提高教学培训质量,被培训人员也必然增强继续教育的自觉性。同时,开放办学作为激发教导队办学活力的重要手段,也必然带来培训资金社会化这一结果。要加大开放力度,积极为驻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地方院校提供半军事化培训服务,全面对外开放心理服务和心理行为训练专项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导队教育转型效益和水平。

探索构建教导队继续教育基地的培训模式

(一)构建院校培训与教导队培训相衔接的教学训练体系军人职业发展的三大阶段包括:有计划的院校继续教育培训、循序渐进的部队岗位任职、因人制宜的在职自我发展。增强官兵素质,就是要构建以任职教育为主体、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结合、院校与训练机构结合的新型军事人才培训体系,不断深化岗位练兵,官兵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军事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全面发展,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教导队就是要发挥其随营学校和专设训练机构的定位特点,建立面向初中级专业技术干部和士官的岗前轮训和提高培训任务体系。针对高密度试验任务条件下人力资源相对紧张的问题,统筹测控、通信等专业士官培训;针对试验任务中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设置分专业、分专题的士官研讨培训;针对试验质量管理骨干缺乏的问题,利用教导队设置质量宣贯室的优势,定期开办质量管理骨干培训。建立面向新兵、士官、学员、基层管理骨干、指挥干部等不同类型人员的基础类培训任务体系,在任职培训、岗位练兵、业务进修、心理训练、安全教育等方面,通过短、频、快的全员额全过程轮训,发挥其辅导、提高、实践的作用。按照“普训与专训相结合、合训与分训相结合”的原则,建立院校培训、教导(训练)机构培训和岗位训练相结合,资格培训、升级培训、分级培训相衔接的训练体系。按照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训练内容和组织训练,建立院校部队联教联训联考机制。“不训不晋,先训后晋,晋训一致”,形成一条进出有序、逐步提高的总装军事人才成长路线。

(二)以深化研究岗位资格认证为重点,在教导队建立全员岗位资格认证中心要把深化研究岗位资格认证作为强化部队人才队伍、推进部队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教导队职能拓展的有效抓手。在依托教导队训练考核管理中心、教育技术中心和培训中心等三类信息化训练中心的基础上,构建培训、考核、评估一体化全员岗位资格认证中心,使岗位资格认证工作从基地各部队军事训练工作中脱离,由教导队独立管理、统一认证、正规考核,以增强认证工作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利于公平、公正、公开落实好人员上岗持证问题。按照“需求论证、统筹布局、集中财力、分布实施”的思路,发挥教导队“大教员格局”的作用,逐步展开部队整体训练标准体系建设研究论证,深入抓好试验任务岗位人员资格认证制度的推广落实,持续推动认证考核标准和考核内容滚动发展,适时将资格认证范围向其他岗位拓展。按照“动态开放、完善升级”的原则,大力加强以任务故障案例库、方(预)案演练想定库和试题库为主要内容的“三库”建设。

化学专题训练篇4

在现代运动竞技水平不断提高的时代,专项化程度高,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的年龄也逐渐提前,早期专项化训练逐渐被世界各国发展竞技体育的战略中心。早期专项化训练是由从事训练工作的原苏联专家首先提出的,它是指从儿童少年开始,以某一运动专项为目标而进行的早期训练。早期专项化训练对于体育后备力量的培养以及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一些学者认为“过早进行专项化训练是运动寿命缩短、伤病增多的主要原因,同时还会影响少儿身体发育、切会造成运动员文化水平过低。”这也就是有些专家学者所说的“早衰”现象。因此,本文就田径快速力量性跳跃项目早期专项化训练的年龄、手段等一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旨在为广大田径教练员提供参考。

一、田径跳跃类项目早期专项化的含义及意义

田径跳跃类项目早期专项化训练是指从小开始进行跳跃类项目的专门化基础训练,使运动员打好专项运动能力所需要的各器官系统的技能、运动素质、技术、心理、智力等方面的基础,为今后专项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创造准备性训练。这一概念体现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早期专项化是基础性训练;二是早期专项化是准备性训练,即是为培养未来优秀的田径运动员而进行的训练。

每一个运动项目都对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少年儿童时期,机体、器官系统的机能正处在旺盛的发展阶段,但这种发展并非同步进行,二是有着一定的先后顺序,即机体在自然生长发育过程中客观存在着各种运动素质发展快慢不一的差异,这种规律被称为运动素质的敏感发展期。敏感期主要有以下特点:一、从生理发育方面看,先后顺序是:先远端后近端,先四肢后躯干,先下肢后上肢,也即由足小腿下肢手上肢躯干。二、按敏感期出现的能力先后顺序是:一般竞技能力,一般耐力、速度能力、速度力量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各种心智能力、专项竞技能力、无氧耐力、最大力量、力量耐力。三、男女发育速度差异,在青春期后,女孩的发育加快,超过男孩,呈早熟性趋势,一般相差约1-2年。敏感时期恰是专项能力提高的黄金时期,如田径跳跃类项目所需的速度素质和技术动作。在这一时期不根据运动员的敏感期安排训练,就会贻误专项素质发展的大好时机,所以在训练中应根据运动员个人的特点合理安排负荷强度及训练手段。科学的早期专项化训练所下的基础无疑对未来运动技术水平的发展起到直接作用。

二、田径跳跃类项早期专项化训练的年龄界限

随着现代田径的迅速发展,世界冠军的年龄明显年轻化,达到世界水平的训练年限也逐渐缩短,因此,跳跃类项目的专项化训练的年龄也需相应提前,开始运动训练阶段8-12岁,进入专项系统训练阶段12-16岁,强化专项化阶段16-18以上。开始运动训练阶段的训练任务是培养运动员的田径跳跃类项目的兴趣及基本技术。从早期专项化训练的要领来看,可以把开始运动训练阶段的年龄作为田径跳跃类项目早期专项化训练的开始年龄。

三、田径跳跃类项目早期专项化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早期专项化训练对培养运动员田径跳跃兴趣,掌握跳跃基本技术并充分利用各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如果教练员不加强对训练的调控,必然会造成运动员的伤病增多,严重的可能会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发育,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教练员对运动员进行早期专项化训练是至关重要的。

(一)早期专项化训练的目的是培养运动员的兴趣,正确地掌握专项基本技术,全面发展运动员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通过技术训练推动专项所需的相关身体素质。田径跳远类项目早期专项训练应以学习跳跃的技术为主,在敏感时期,少儿运动员学习技术动作快,能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以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相结合。田径跳跃类项目都是速度与力量相结合的项目,少儿运动员在早期的训练,速度素质训练负荷敏感期的特点,即少儿发展速度的“黄金时期”,具体训练可采用短时间的快节奏跑,高频率的摆臂练习,行进间跑,短距离加速跑等。此时的力量素质训练,主要采用一些快速力量训练,要求小强度小负荷,重视小肌肉群的力量练习,使大小肌肉群平衡发展。

(二)由于少儿具有特殊的生理、心理状态,教练员应加强对练负荷的合理安排,对技术、素质训练要严格控制其训练强度每一项目的训练时间不应超过40min,训练负荷应控制在运动可承受负荷的60%―80%之间。

(三)在速度和力量训练中,不应用大强度的力量及力量耐力训练;技术教学应以直观教法为主分解教学为辅作游戏引导少儿跳跃类项目的启蒙训练,培养其浓厚的兴趣。

(四)正确处理少儿田径运动员训练与文化学习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徐本力、早期训练科学化的提出及系统化训练理论――对早期训练科学化中几个理论问题的再认识(之一)[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17)2:1-6、

[2] 武泉华、浅谈儿童少年的早期训练和早期专项化训练[J]、山西科技、2005、3:94,101、

[3] 孔祥宁,岳新坡、关于“早期专项化”理论基础的探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22)2:165-167、

[4] 张纯、浅谈运动员早期的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J]、人文论坛、

[5] 徐文娟、对我国少儿田径运动员早期专项化训练可行性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511-513、

[6] 张永胜、运用一元训练理论对少年短跑运动员早期专项化训练[J]、科技信息、

化学专题训练篇5

作为培养中小学教师为主要目标的高师院校,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对高素质高技能教师的需求,通过教学,培养出合格的“会写、会讲、会教”的中小学教师,已成为当前高师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历史使命。为此,我校基于教师教育类专业发展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提出了教师教育专业“教学练做”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想,并积极在教学中进行实践,经过三年实践和反复论证与研究,这一教学模式对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本文拟以中国现代史课程教学为例,谈谈笔者在教学中进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及一些还需完善的思考和看法,以求教于各位行家。

一“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意义

教师教育类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人民教师,虽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学习显得十分重要,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到“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长流水”的要求。但要真正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人民教师除了厚实的理论功底,还需进行严格的教师技能的专门训练,以此才能将自已所学所懂很好的传授给学生,否则就会变成“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所以作为主要在技术类和工科类中得到广泛推广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师教育类专业理论课教学中同样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加强师范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教师是一种职业,从事这一职业与从事其它任何一种职业一样,需要具备从事这门职业的技能。教师的技能,决不只是简单的转化技能,它是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与技能的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本领。多年来,教育界一直都强调要重视教师的职业技能培养,但长期以来在高师院校里一直存在的问题仍然是只注重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忽视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很多高师院校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一般都是通过“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学实习”的模式完成。但实践证明,这种安排一方面由于过多地依靠理论讲授,往往使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流于形式。[2]另一方面这种仅仅依靠几门课程进行的教师技能培养模式,收效也甚微。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对高素质高技能教师的需求,就需要高校不仅要开好教学类实践技能训练课程,还要将技能训练融入到每一门课程学习之中。

“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以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和专业技能训练为核心,打破了学科教学模式下重理论轻实践,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强调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将需要教师讲的、需要学生学的、需要学生练的和需要给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设计为一个整体流程,以教带学,以练助学,以做固学。“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核心是学,“教”、“练”和“做”的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而“做”则是在“教”、“学”和“练”基础上的综合能力训练。(见图1)这一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与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能够有效实现理论教学与能力训练无缝对接。

图1野教为练做冶关系图

2是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对历史教师新要求的需求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对历史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通过“做中学”达到培养目标。要求历史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对高素质高技能历史教师的需求,高校历史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不仅要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教师教育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调在教中学、练中学、做中学,不仅教理论知识还教技能,不仅进行知识巩固,还在巩固知识中强化职业能力,这一模式能有效达到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所需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并重的历史教师的目标。

3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长期以来,历史课程教学都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形势单调,程序呆板。在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讲得眉飞色舞、专注投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不知所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得到很好的调动,学习效果差。“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推行,课堂由教室延伸到校园内外,由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向学生广泛参与转变,教学内容由枯燥的知识传授与记忆向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转变,教学形式由单一的讲授向多元化转化。在历史影片、参观考察、专题讲座、情境教学、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并举下,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极大提高。

二“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

1课堂教学实现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并举

“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的是理论教学与职业技能训练并举,即在理论学习中掌握技能,在技能训练中掌握理论。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突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学中不仅要以历史发展脉络为线索讲清重点,讲透难点,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同时,还应围绕职业能力进行教学设计、针对职业能力培养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目标。

2课后理论知识复习与技能训练并举

由于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加强课后学习指导与练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应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开发中国现代史的网络课程对指导学生课后学习有很大帮助,它能有效弥补学生的课堂学习,使学生学习延伸至课外。根据教材编写《中国现代史学习指导和课后练习》,让学生通过完成练习题来巩固知识,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说也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切入口。课后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历史影片或组织参观考察,不仅能让历史知识“活过来”,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大大提高。同时与之相应的观后感的写作或专题讨论的组织,又能训练学生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以专题讲座丰富学生知识面

新课程要求历史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综合知识和对课程的整合以及开发能力。目前高校一般采用王桧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史》,该教材无论从体例还是从内容来说,比较适合历史专业学生使用,堪称《中国现代史》教材的典范。但也存在内容的相对狭隘性、与史学界最新研究成果滞后等现象。[2]由于教师的教学时数有限,在课堂教学中也很难完成相关历史知识的补充与深化,从而造成了三大矛盾,即:新课改对历史教师需求与高师历史课堂教学的矛盾、教材内容狭窄性与历史知识广博的矛盾,学生对丰富历史知识学习与教师课堂教学内容单一的矛盾。为解决这三大矛盾,教学中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聘请相关历史研究专家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讲座内容有的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如:课本中对西路军只略提几个字,课后组织“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红军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始末”的专题讲座,让学生对西路军的组建、战斗情况、西路军历史尘封原因、真相澄清始末等得到详细了解与掌握。有的讲座是针对史学研究热点问题进行的,如《风雨人生,一枝独秀》,让学生对陈独秀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学会如何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有的讲座是针对地方历史知识而展开的,如《临沧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滇缅公路与滇缅铁路》等。总之,专题讲座的开展,能有效的弥补教材不足,能有效的把学科最新研究动态、广博的历史知识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还能丰富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但专题讲座的开展也不宜太多,一学期三至四个为佳,否则会因学习负担过大而适得其反。

4以综合实训活动加强学生职业能力训练

综合实训活动是针对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而进行的综合性的、全方位的能力训练的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采用任务为导向为项目驱动的方法,即将教学任务隐含在一个或若干个项目中,让学生通过项目的分析、讨论和整理,完成学习任务,达到会读、会听、会写、会讲等能力的提升。如,抗日战争虽然已过去60多年,但抗日战争的许多遗留问题至今仍未有效解决,而课本对此问题只字未提。针对此问题组织一次“关于抗日战争遗留问题专题交流”,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利用史实正确看待中日关系的能力。针对这一活动任务,提出三个必须完成的学习项目。项目一:观看电影《东京审判》,加深对东京审判艰难的理解以及抗日战争遗留问题由来的认识,撰写影片观后感,阐述为何抗日战争至今仍会有许多遗留问题悬而未解;项目二:查看有关抗日战争遗留问题的相关资料,收集整理抗日战争遗留问题交流发言稿;项目三:人人参与课题交流发方言。通过这一学习任务和各个分学习项目的学习、准备和完成,学生的收集历史资料、评述历史、分析历史人物以及撰写观后感和讨论稿和讨论发言等多方面的能力,即看(看历史影片)、读(读历史著作、研究论文)、写(写观后感、讨论稿)、讲(讨论发言)的能力都得到一定提升。

三“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体会

1精选教材,精写教学大纲和实训指导书

合理构建“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实效性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都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就目前来说,这一模式在理论型课程中的实施仍处于实践阶段,没有与这一模式相配套的教材。因而精选教材(最好是精写教材)是这一教学模式实施的第一要务,这本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利用教材,教师可以整合各种课程资源,进行各项教学活动,通过教材,学生有很大的参与空间,学习空间和活动空间。为避免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随意性,保证教学质量。为规范各项实训教学任务,也便于学生可以在课前根据实训任务完成资料收集和整理等工作,保证实训活动的实效性。精写教学大纲和实训指导书,也十分重要。这个大纲必须是一个要求科学、内容简洁又充满弹性的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必须是一个易于教师指导和学生操作的指导书,这样才能保证学生通过各项实训活动,使所学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内化,使各种教师职业技能得到训练与强化。

2合理利用课内课外,精心组织各项实训教学活动

“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使教材内容由单一向多元转化,使教学由传授知识向教知识与训技能并举转化。如此,仅靠单纯的授课时间是无法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就要求教师合理利用课内与课外。即教师在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启发式和引导式引导学生从分析中学会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以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技能。根据教学内容、职业技能培养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处理,凭借网络课程、专题讲座、历史影片、课后练习、专项技能训练等,进行课外拓展延伸,或变换角度,采取合理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使“教学练做”在课内与课外都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与训练。(见图2:课内课外“教学练做”一体化的开展)

图2课内课外野教学练做冶一体化的开展

3加强实训教学活动的指导,保证实训教学实效

“高职教育讲究的是‘知识’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学’会的,能力不是老师‘讲’会的,而是学生‘练’会的。”[4]所以“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关键点是“做”,即各项实训活动的开展。实施的要点在于各项“做”的实效,即各项实训活动的开展对知识巩固与技能训练有益,实训活动的开展要保证学生主动参与,顺利进行,实训效果明显。为此,教师就必须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中走出来,转化成学生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的编剧和导演,对如何进行理论教学、如何组织实训活动进行详细的规划与策划。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等相当的了解与熟知,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与技能训练目标进行合理的一体化教学设计,这样才能给予学生具有实际意义的引导、给予学生所需的帮助,并最终完成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双重目标。

4构建与“教学练做”一体化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关注的不单纯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强调“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因而构建与“教学练做”一体化相适应的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这个评价体系强调的是知识和能力,动态和静态,客观和发展等几个方面的综合反映。为此,课程考核就应将平时学习、综合实训和期末考试结合起来,改变过去一考定终身的做法。即:总评成绩=(平时学习×10%)+(综合实训×20%)+(期末考试×60%)。平时学习主要考查学生课堂学习、课后练习情况,综合实训主要考查学生在各项综合技能训练中的学习情况。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与掌握情况,以及应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练做”一体化的理论教学模式经过三年的实践,教学效果十分显著。首先是学生学习参与度大大提高,学生认为这种模式,“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在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下,能够轻松而愉快地学到许多历史知识和各种技能”。其次是学生历史知识掌握更加牢固,不仅在专升本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而且在各种特岗考试和公务员考试中成绩优异。最后,学生的各种能力,如历史资料收集能力、写作能力、演讲能力、讲课能力等都得到很大提高,在各类比赛和就业招聘中表现十分优秀。如此种种都说明,构建这一模式具有积极的研究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魏怡、高等师范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及培养模式新论[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2)、

化学专题训练篇6

关键词:信息时代;教育训练;模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教育训练模式是教学理论的载体体现,是教学方法的直接运用,是教学实践的具体操作。教导机构作为部队军事训练的继续教育中心,随着信息知识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提速,官兵的教育观、人才观、实践观、学习观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注重人才培训的能力素质、思维方法、创新发展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种继续教育人才培训标准的转变迫切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训练模式,以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对新型军事人才的需求。

一、信息化条件下教育训练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教育训练模式,是教员填鸭讲解、学员被动学习、教学训练方式单一、忽视能力培训的模式,在信息时代、知识时代、科技时代的今天,这种传统的模式对于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提高任职培训的质量效益越来越受到影响。

(一)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员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育训练模式注重教员知识的传授,追求知识量的填充式增长和鼓励学员模仿复制能力的提高,而忽略了学员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影响了学员知识量自生式的增长和自主创新素质的生成发展。这种传统的教育实践活动多为教员知识的灌输,学员和教员在教学过程中深层次的教学互动较少,极大地约束了学员思维水平的提高和教员专业技能的发展。

(二)强调教员的主导,忽视了对学员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

传统的教育训练模式强调并注重研究教员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强调教员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体现教员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主宰地位,对于如何引导学员发挥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所忽视,没有体现出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特征和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活动中存在的教员主宰教与学的现象目前在一定程度上还非常普遍,没有对学员主体学习的兴趣加以培养和发挥,从而导致了学员在继续教育期间处于被动地位,教与学不能做到相辅相成,教学相长,使得整个教学活动显得缺乏生机。

(三)关注方法的讲解,忽视了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

在继续教育中都关注多讲解方法,而且要讲管用的方法,却忽视了理论知识对工作方法的指导作用,这种忽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联系,而没有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高度层次,缺乏对知识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的讲解和指导,从而导致了教员就方法而讲方法、学员就方法而学方法的现象出现:教员对课堂的方法讲授仅仅停留在方法复制、体会认识、经验感授、现象解释,没有给学员以理论传授、实践借鉴、思维启迪,学员虽然已经学过相关具体方法,但是遇到具体问题还是感到一片茫然,解决不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甚至不知如何运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基本方法对其加以解决。

(四)发挥课堂的作用,忽视了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

随着网络信息的迅猛发展,现代信息传媒的不断出现,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训练模式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使教育训练呈现出了教学个性化、知识信息化、学习合作化、训练摸拟化的新特点,同时又为网络教学、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从目前部队训练机构办班培训教育技术手段运用来看还比较单一,在广泛运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等进行教学软件的研制、开发和运用力度不够,多媒体精品课件不多,模拟仿真训练较少,利用局域网和可视系统组织网上教学、远程教学与院校相比差距较大。

二、信息化条件下教育训练模式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传统教育训练模式改革创新日益成为部队训练机构关注的热点、探索的重点、突破的难点,尽管呼声强烈,积极探索,但模式单一、信息闭塞、技术含量不高似乎已成为制约教育训练改革发展的主要矛盾。

(一)人才观滞后是影响教育训练模式的根本原因

滞后的人才观没有将知识、能力、创造力加以有机融合,而进行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正是这种集知识、能力和创造力于一身的新型军事人才,从而导致在人才培训目标、人才培训理念、人才培训内容、人才培训方法、人才培训机制、人才培训要求等方面与科研试验任务、部队建设实际、官兵成长成才之间存在一定差距。2010年国家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和人才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同志明确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同志也强调:“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突出表现为科技、教育和人才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根本。”这充分说明新的人才观关键在于提高人的素质能力,着眼人的创新发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观偏离是影响教育训练模式的关键原因

关于教学过程中的教员和学员关系,传统教育理论强调“教员中心”论,学员则应当处于被动地位,这种认知直接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员主宰着教学活动的一切,使得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也不能走另外一个极端——“学员中心”论。过于强调学员在教育学习上的主体地位,而忽视教员的主导作用,也会影响教学质量效果。所以,在新的教育训练环境下,教员与学员发挥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其相互间的关系应当是并行促进关系,教员的教学主导作用要促进学员主体作用发挥,学员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发挥不能偏离于教员主导作用之外。

(三)实践观弱化是影响教育训练模式的主要原因

在继续教育过程中,突出实践的主课作用,是教导机构教育训练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对于培养学员的动手能力、促进知识向实践转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尽管近年来训练机构在教育实践环节上加大了调控力度,也加强了教员到基层进行代职锻炼、到部站进行调查研究等一系列实际举措,但由于教员的教学工作实践经验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倒挂”现象比较突出,教员任职经历单一、基层实践经验少、具体问题接触少、专业实践操作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践教学的组织、指导和开展。突出实践特色,直面部队需求和基层的实际问题,并将教学内容与部队情况、现实问题以及教员工作经验紧密结合起来,这才是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根本途径。

(四)学习观不强是影响教育训练模式的直接原因

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新经验,是完成教育训练任务的保证。从训练机构教育学习情况来看,虽然对理论知识学习、业务知识学习、专业知识学习、高科技知识学习等学习抓的紧,但按照“教学、教研、教改”三结合和“项目、成果、人才”一体化学习不够;结合教育训练培训任务、学科专业体系建设、现实问题课题研究、教育技术方法运用等方面做的还不够深入具体;一手抓学习、一手抓教学,学习教学化、教学学习化还缺乏具体抓手。有的专业教员知识结构还不够合理,对于坚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学员学习融合结合不好,所学专业与目前承担继续教育授课任务不相符。

三、信息化条件下教育训练模式改革创新的主要对策

信息时代下知识获取和现代教育理念发展,不仅能够提高传授知识和学习技能的效率质量,而且也能促进传统教育训练模式向更科学、更开放、更高效的方向转变,从而进一步实现继续教育人才培训能力素质的提升。

(一)建立“专题授课、研究讨论、互动交流”主体的教学模式

在信息量迅速增长、知识量迅猛增加和网络信息广泛应用的今天,知识和信息随处可见,让学员花费大量精力去“复制”记忆海量知识的做法,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批判。在信息海量传播的今天,学员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都要远比单纯地接受知识、复制知识更为重要,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应是目前部队训练机构教育训练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大力倡导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安排课题、设置专题的形式,进行专家讲课、专题讲授、专题辅导,让学员掌握任职岗位工作重点,明确培训学习内容重点,加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通过研究讨论、互动交流的形式,在教员的组织和引导下,为学员提供问题研究平台和学习交流环境,进一步消化吸收课堂学习内容,真正实现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二)建立“课堂教学、实践训练、模拟演练”一体的训练模式

传统的教育训练模式单一呆板,缺乏活力,无法激起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应当在教育训练方式方法上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优势,采取多种多样、开放灵活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坚持专职教员、兼职教员和相关学员授课;另一方面还要坚持“请进来”的办法,邀请部队机关领导、基层优秀主官、以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讲课,开阔学员的视野,增强学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利用多媒体演示教学、网络教学、案例教学、课堂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融入实践训练因素,拓展实践训练方式,强化学员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提升创新能力,达到训练效果。加强模拟演练环节,进行情境设置演练,将发现的问题反馈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环节,提升教学效果。

(三)建立“任职培训、部队实习、参观见学”联合的组织模式

训练机构是部队人才培训的继续教育中心,重在对学员进行任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规范工作流程,掌握工作方法,提高胜任本职工作岗位的能力。随着教育训练职能的不断拓展、专业技能的不断加强,仅靠训练机构现有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继续教育的任务完成。所以,要开展联合培训的组织模式,与部队相关单位建立教学合作关系。要重视实际教学和参观见学,注重培训的实用性、实践性、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强调专业理论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环节,加强学员到部队进行实习、到有关单位进行参观见习,进一步实现课堂教学与部队建设对接、融合,使学员将理论与实际、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实现继续教育的综合化、育人效益的最大化。

(四)建立“知识考核、能力测评、素质展示”多维的评价模式

对于培训学员的成长成才进步来说,获取知识结果的过程是怎样的?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方法和体验?这些才是最重要的。为此,应建立多维的评价模式,采取多种手段评价学员掌握知识程度,多层次评价学员能力结构,多渠道评价学员素质结构,从而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评价设计上由注重“结论获得”转向侧重“过程参与”,引导学员积极参与教学的进行过程,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想定、案例编写、论文撰写、第二课堂活动等手段使教育训练过程真正成为学员主动创造性学习的过程,让他们参与并体验相关知识的获得过程,引导学员掌握有关问题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使其学会思考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信息工程大学主编、教学与研究[M]、郑州:信息工程大学,2009、

化学专题训练篇7

【关键词】拓展训练 高校 体育教学

一、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不全

从目前各大高校体育教育中拓展训练的开展情况来看,专业的师资队伍缺乏是较为明显的问题,很多高校从事拓展训练教学的老师没有经过专业的拓展教学培训,在拓展训练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够,不太清楚拓展训练的专业知识结构,综合教学业务能力较差,对拓展训练的功能发挥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如果对这个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全将成为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专业的拓展训练场地建设缺乏,训练设施不完备是当前我国高校拓展训练开展存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有的拓展训练因为没有合适的训练场地和足够的训练设施只能被迫停课,如攀岩、射击、越野等等。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相关的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无法为拓展训练的开展提供可靠的场地和器材,有的学校因为投入过大放弃项目,或者是投入较低,这些都影响了我国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整体水平。

(三)教学课程设计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由于拓展训练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出现的时间较短,相关经验不足,对拓展训练的认识处在较为浅显的层面,造成了高校拓展训练课程设计不科学,并且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开设不同的拓展训练课程,没有可以参考借鉴和相互交流学习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学课程的设计不合理,影响了拓展训练的教学质量。

二、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对策和措施

(一)建立一支优秀的专业师资队伍

优化当前高校拓展训练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重要保障,教育部门和高校要重视拓展训练专业队伍的建设工作。首先,教育部门可以定期举办相应的学习班去国外学习先进的拓展训练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让教师对拓展训练教学实践有着更进一步的认识。其次,要强化教师的专业培训工作,对体育教师的拓展训练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培训,帮助教师建立拓展训练知识体系,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素质。另外,还可以组织教师到社会上的拓展训练俱乐部进行参观学习,参考他们的拓展训练方式,结合高校体育教育目的优化拓展训练教学能力。最后,高校拓展训练教师要强化自身的教育培训工作,通过网络资源进行自我教育和培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二)科学的设置高校拓展训练课程内容

高校体育教育中开设拓展训练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要对拓展训练的教学目的进行明确,根据高校本身的拓展训练教学场地和教学设施等硬件条件设置合理的拓展训练项目,并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首先,要充分利用高校已经存在的硬件配置条件,如学校内的广场、各个校区以及公园等等,将其作为定向越野、团队训练的重要场地,如果开展一些水上训练项目,可以借助于学校体育馆内的游泳馆,如果没有游泳馆,可以选择市区的游泳馆和一些天然的河流、湖泊,这需要各个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其次,高校拓展训练教学部门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拓展训练分为基本训练和综合训练,在进行基本项目训练的时候,根据每个项目对场地和设施的要求开展训练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户外教学为主要手段。综合项目训练是将室内训练和户外训练结合起来,对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执行能力等进行训练。最后,高校拓展训练相关部门要积极向学校管理处和教育部门申请资金支持,尽量对拓展训练场地和教学设施进行完善,为拓展训练开展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提高高校拓展训练的教学质量。

(三)强化拓展训练的安全预防管理工作

拓展训练项目本身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高校在开展拓展训练的时候,首先要做好的就是拓展训练的安全预防管理工作,确保学生的安全。首先,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对教师和学生都要强化拓展训练中的安全意识。例如在开展野外项目训练的时候,教师要对拓展训练场地进行充分的调查,选择最优的训练场地,并且根据场地特点选择合适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方式。其次,在训练开始之前,要对学生的安全操作进行再一次的明确,让学生了解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在拓展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安全训练的指导,设置相关的安全保护器材,避免学生受到伤害。教师要对学生的拓展训练活动进行严格的监督,并且排专人对拓展训练设施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和保养,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另外,教师还要携带必要的急救药品,以便不时之需。

三、结语

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既是对传统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也是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重要表现。拓展训练丰富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高了体育教育的趣味性,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不仅能够强化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对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协调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的培养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姚志国、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22)、

[2]顾洪伟,黄玉涛、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3)、

化学专题训练篇8

关键词:早期专项化训练;早期专门化训练;利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8、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3、014

1、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竞技体育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奥运会、世锦赛、各种大奖赛、精英赛等使体育独特的魅力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在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弊端也已然显现出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不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运动员运动寿命短、对出现高水平竞技状态的时间把握不好等等,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对青少年运动员早期训练进行了利弊分析,并从竞技体育回归教育的视角下,探讨我国青少年运动员的科学训练问题。

2、对早期专项化训练及早期专门化训练的认识

对于“早期专项化训练”和“早期专门化训练”这两个不同的问题上,通过查阅文献,对不同学者对这两个概念划分的理解上,本人更同意陶于的观点:“专项化”与“专门化”是训练系统中的不同层次问题,由于运动训练全过程发展实质是“专项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专项训练系统。“专门化训练”是“专项化训练”中具体解决训练实际问题的子系统。[i]

“早期专项化训练”与“早期专门化训练”并不是一种明显的阶级顺序,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在未确定专项以前,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采用各种专门化的练习以期提高运动员的各项身体素质,确定专项以后,根据运动专项的特点,采取各种与专项运动在形式上和表现能力的特点本质上相类似的行动,提高专项成绩,在这个阶段,专门化训练也并非完全停止,而是作为一种辅手段,进行一些具体练习。两种训练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运动员竞技能力与运动成绩的提高。

3、 对“早期专项化训练”与“早期专门化训练”的利弊分析

通过对两个概念的认识,我们可以发现,“早期专项化训练”及“早期专门化训练”本身都没有错误。运动员选材是运动训练的开始,在选材过程中,根据运动员的身体发育特点科学地判断其是否具备从事某项运动,或者说是某类项群的天赋和潜能,因此,可以说,运动员选材就是早期专项化训练的表现。“早期专项化训练”有利于技术动作的精细化学习,针对性较强,有利于提高运动员对运动项目的兴趣,培养好的比赛习惯。“早期专门化训练”则是针对某一项具体的运动素质,教练员采取一些具体的练习手段,比如说为发展运动员的灵敏素质,采用软梯、小栏架练习,使得运动员灵敏素质得到提高。“早期专门化训练”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发展各方面的基础素质能力,后期运动技术的可塑性较强,对于竞技能力的长期保持起到了很大作用。

真正误导我们认为早期训练弊大于利的原因在于:其一、一些教练员与学者们没有真正理解早期训练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其二、一些教练员在实施早期训练的过程中,采取的方法手段不适合运动员专项技术动作的完成与提高,对运动负荷的安排不符合青少年运动员的身心发育规律,导致疲劳积累、运动伤病的发生,同时也给运动员带来了心理阴影,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许多运动员在青少年阶段成绩较好,而到了成年阶段就止步于优秀运动员行列的原因所在。其三、若是硬将这两种早期训练的过程割裂开来,必然在其实施与控制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两个训练过程并没有先后顺序之分,而是相互交织、相互穿插的,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科学化进行训练,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打好基础

不管是“早期专项化训练”,还是“早期专门化训练”,其本身都没有错误,都是为了培养我国优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我国的三级训练网体制或许已不太适合现实的需要,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体教结合”、“体教融合”等概念,并进行了实验研究,但取得的效果并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体育本来就属于教育的范畴,在我国的学科划分中,体育学是教育学下的分支学科,所以人们在反思,我们所说的“体教融合”问题到底适不适合现在的竞技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出了体育的界限,我们所说的“竞技体育”实际上是“竞技运动”,我认为:相比于“体教融合”来说,“竞技体育回归教育”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青少年的运动技能的提高、认知水平的提高、知识素养的储备以及退役后的发展等都有着更好的帮助,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将我国青少年运动员的早期训练安排在学校中进行,注重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

5、小结

竞技体育的全过程本身就是“专项化”训练的过程,“专门化训练”的过程是为了更好的保证“专项化训练”的实施,本文通过对这两个相似概念的辨析,澄清了某些在训练过程中存在的误区,为以后从事青少年儿童训练的教练员指明了方向。并通过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对“竞技体育回归教育”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找到其与青少年运动员早期训练的关系,以求通过科学合理的早期训练,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发展提供帮助,进而提高国家的整体竞技水平。

参考文献:

[1] 陶于、 我国运动训练亟待重新认识的早期训练理论问题――早期专项化与早期专门化训练问题探析[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3(3):6-9、

[2] 徐本力、 早期训练科学化的提出及系统化训练理论――对早期训练科学化中几个理论问题的再认识(之一)[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1, 17(2):1-6、

[3] 徐文娟、 对我国少儿田径运动员早期专项化训练可行性的探讨[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S1)、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审计公司审计报告(精选8篇)
  • 下一篇:工程造价审计的重要性(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