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城市更新研究方法(精选8篇)

时间: 2023-06-26 栏目:写作范文

城市更新研究方法篇1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区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第一次全体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市研究X区城市更新工作专题会议精神和近期市领导调研指示要求,分析当前形势,进一步凝聚共识,明确责任,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城市更新重点任务,进行再动员、再部署。

刚才,X同志传达了《关于加快推进X区城市更新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并介绍了我区城市更新工作中涉及拆迁的相关突破性政策问题;X同志汇报了全区征收拆迁工作进展情况,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XX两个项目的工作专班汇报了项目进展情况。从汇报情况来看,能够感受到大家对X的城市更新信心满满、心劲颇高,也看出前期各个部门都做了大量的筹备工作,可以说,X的城市更新已是拉满弓、绷满弦,万事俱备,摆在我们前面的,就是义无反顾地向前冲。所以,今天这次会议,也是新阶段、新形势下,X城市更新工作的部署会。下面,就做好下一步的城市更新工作,我讲三句话。

一、思想认识要统一;,切实增强做好城市更新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

城市更新工作,一头连着发展,一头系着民生,是我们当前要着力突破的重点工作。从普遍性上来说,这是全国各地历经多年实践得来的科学结论,既是先进经验,也是基本共识。从X自身实际情况来说,加快城市更新,对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城市环境面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当前,X加快城市更新工作的机遇来了,必须分秒必争、大干快干。

从全市来看,市委市政府对X城市更新工作寄予厚望。市委、市政府已明确将X区城市更新工作作为突破点,支持我们先行先试、先期启动。XX,市委书记XX同志先后两次到我区调研城市更新工作,对我区征迁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并要求全力加快该片区开发建设进程;XXX,副市长XX同志到我区实地调研城市更新工作,随后连续XX次专题调度我区城市更新工作,要求我区加快城市更新项目进度,探索优化城市更新推进流程;XX,市委副书记、市长XX同志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X区城市更新政策,在市级层面对我区的城市更新工作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并要求我区为全市城市更新工作趟出一条路子,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市委、市政府对我区城市更新工作高度关注、寄予厚望,并给予了大力支持,我们更要继续奋蹄扬鞭、爬坡过坎,积极探索城市更新的X路径。

从我们自身来看,加快城市更新工作是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的现实需要。我区XXX平方公里,XX就占了80%,XX多,大量的XX亟需改造;我们黄河北XX平方公里,还基本处于农耕状态。X区作为全市中优;北起;的主阵地,怎样在新一轮城市发展格局中实现更新、打开空间,亟待破题。同时,通过现场调研和平时的调度,也发现我们在城市更新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个别城市更新项目进度较慢,缺乏工作主动性,还不同程度存在等规划、靠政策、要资金;的问题。目前,我区加快城市更新的大环境、大形势、大机遇已经形成,我们要把城市更新作为推进下一阶段X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任务和重中之重,努力破解城市更新滞后于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品质改善滞后于城市现代化发展的现状,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全面予以推进。

二、工作水平要提高;,切实强化城市更新项目运筹能力

城市更新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作,每一个项目、每一个环节、每一项任务的落实都非常关键。要在3-5年内,完成对XX万余户XX万平方米房屋的更新改造,任务十分艰巨。一方面,我们要有攻坚克难的信心、决心和干劲,千难万难不做最难、敢于担当就能破难。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提高科学运筹项目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统筹谋划好城市更新项目。现在我们很多亟待更新的项目摆在那里;,但就是推进速度慢,进度达不到预期,首要的问题就是项目的谋划储备、包装推介等工作做的不够,要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项目建设、扩大投资的主攻方向,依托我区独特的区位优势、优越的资源禀赋和良好的基础条件,开展宽领域、多层次、密集式的招商引资,争取让更多实力强、信誉好的大公司、大地产商参与到X的城市更新中来。要善于在变局中开新局。比如在政策方面,对政策制约的问题,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要想方设法协调,想方设法化解。在土地保障方面,要有前瞻性,提前做好用地指标报批、规划调整等基础性工作,多争取上级支持,多争取用地指标,多争取规划政策,加快土地出让进度,为加快项目建设创造条件。

二是全面优化城市更新设计。当前,X正加快完善中优;城市更新设计,放开城市视廊控制规划,强化X两岸城市规划建设,加快XX等搬迁步伐,释放发展空间。我们要认真研究、全面融入X正在研究制定的黄河南岸高质量发展、黄河生态风貌带、X两岸城市设计,包括正在全力推进的X城市空间规划等,提前谋划规划黄河南岸城市天际线,打造黄河南岸的城市新地标。要优先保障安置区建设,做到相对集中,尽量避免就地安置;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建设,努力打造规模较大、品质高端、配套完善的新社区。

三是做好征地拆迁工作。征地拆迁是城市更新的关键一环,不破不立;,旧的拆不了,新的建不起来,城市更新就无从谈起。过去我们推动北湖、药山等片区开发,实施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些经验做法,要认真总结、吸收借鉴。只要在合法范围内,不管什么招,破解难题就是好招。推进城市更新没有现成的教科书,没有一成不变的成功路径,必须要结合实际,扭住关键出实招,创新方法求实效。要用好群众工作方法,用好依法拆迁、村集体宅基地收回等行之有效的办法,全力以赴打攻坚。对那些拆迁收尾的项目、急需供地的项目,要集中精力、集中力量、集中措施啃硬骨头、打硬仗,尽快按时间进度实现清零。

四是提高资金运作能力。市里明确要求,将X区城市更新作为一个整体项目,强化策划包装,优化开发时序,实施区域平衡、封闭运行。市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土地一二级开发联动、土地带方案挂牌、资金管理等配套政策,满足X区城市更新政策需求。X控股、城发集团两大平台;要切实发挥好作用,首要的是发挥融资功能,为城市更新项目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紧紧抓住当前国家加大政策性资金投放的历史机遇,加强与国开行等银行的沟通衔接,按照成熟一批、组织一批、申报一批的原则,科学测算项目融资需求,积极落实项目资本金,争取资金筹措到位。要统筹处理好资金筹措与风险防控的关系,研究好相关贷款政策,进一步破解城市更新项目的资金瓶颈。在向银行筹措资金的同时,也要同步争取上级财政奖补资金、上级预算内投资补助资金、专项建设基金、税费减免、用地指标等相关优惠政策,力争政策效益的最大化。

五是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在《关于加快推进X区城市更新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中,从现在到2023年,我们计划推动征收拆迁类项目X个、老旧小区保留提升类项目X个。要实现既定目标,时间、任务的压力都非常大,必须抢跑道;紧忙活;,绝不能按部就班。要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想尽一切办法,能快则快、能赶则赶。要建立相应的调度推进机制,对每一个项目都要建立台账,明确责任、倒排工期、挂图作战,都要有专门的人员跟踪服务,协调办理立项、土地、环评、资源配置等手续,掌握、督促项目进度。要深入分析研究项目开工难、推进慢的症结在哪,突破口在哪,关键点在哪,要坚持常规工作用常规办法解决,难点问题用特殊办法处理,尽快破除制约项目的瓶颈。当前,XX等项目已签约,要加快推进项目征迁;XX等片区已拆迁完毕,要加快推进征地、组卷报批、招拍挂;XX等已供地片区也要加快项目建设。这些重点片区是全区城市更新工作的突破点和关键点,我们必须克服一切困难,推动各项工作压茬推进、小步快赶,跑出X速度;。

三、工作推进要高效;,切实形成加快城市更新的强大合力

各单位要对实施意见列出的拆迁改造和保留提升两大类城市更新项目,逐一进行梳理,把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具体岗位、具体人、具体时间节点,做到工作量化到位、任务分解到位、责任落实到位,真正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

一要紧密配合、高效推进。必须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全区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工作合力。按照区城市更新领导小组(指挥部)明确的工作职责,各个专班要切实担起责任,对负责的重点工作任务,逐个项目专题研究,拿出实实在在的办法,抓好组织推进、调度实施和督导落实。各街道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做好企业、居民的征迁工作。各职能部门要落实好工作职责,围绕项目推进主动靠前做工作。两大平台公司;要充分发挥相关项目的实施主体作用,按照各自的职责,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组织、纪检、政法、公安等部门要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征迁工作。需要强调的是,当前调整后的全区城市更新指挥体系正处于磨合期,各街道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靠上抓,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确保高位推动,促进层层落实。

二要加强对接,争取支持。要借助市委市政府实施中优;战略的东风,把市里对X城市重新工作的重视化为动力和优势,向上级对口部门汇报好我们的工作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主动作为、主动沟通,最大程度争取市里的支持。各部门围绕主抓的任务、配合的任务,做好纵向沟通、横向衔接,既要完成好自己份内的任务,又要全力支持、配合好相关工作,宁可向前一步形成交叉,不能后退一步形成真空。

三要抓好督导,确保成效。注重协调问题的解决落实,建立协调处置问题落实督办机制,对城市更新工作例会商定事项及时跟踪落实,加大督办力度,定期通报督办结果,为项目顺利建设提供有力保障。要制定绩效评估标准,责任追究、业绩考核等相关制度,以考促干,以实绩论英雄,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

城市更新研究方法篇2

关键词:城市地理学;城市化;学科进展

一、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开展较晚,地理学科基础薄弱,直到最近几年才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表现出明显的特点和趋势。中国的奴隶社会时代的早期作品,如《诗经》、《管子》、《尚书》、《周礼》等,就是记录地理知识的典籍。

封建时代的历史记录除了《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和许多编年史中包含了大量的关于城市的描述,诸如《洛阳伽蓝记》、《汴京遗迹志》、《东京梦华录》等,也都主要记载都城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建筑、风水,内容浩繁如烟海,也很难被称为城市地理书。解放前,在我国地理研究中,城市地理领域是空白的。解放后,我们在苏联的地理工作者帮助下进行了少量的研究,主要对农业产业进行服务。城市地理仍是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

80年代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城市规划动作受到重视和城市的普遍快速开展的背景下,城市地理学进入历史上发展最旺盛的时期,在80年代,出版了大量论著。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领域的研究日益拓宽,研究工具和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宏观和中观领域,如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和城市系统。380年代末90年代初,深化宏观和中观的同时,微观的研究开始增加,城市交通、环境领域的研究也开始走入城市地理学的视野。数学方法逐渐被引进城市地理研究,引进新技术和新手段的研究水平也大幅提升。

(二)关注重点研究课题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地理学研究的现实意义是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实践密切相关的。一方面,由于经济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科的性质非常接近;另一方面,规划领导部门认识到,地理工作者参加编制城市规划工作的必要性?。在研究中国城市的地理环境方面,也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中的渗透日益突出

城市地理学和相邻学科都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在符合各级城市的法律结构的前提下,探寻和激发城市功能潜力,建立一个合理的空间布局实体,并实现的现代化城市的发展目标。城市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包括经济活动的高效化,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和城市生态环境的内部结构的合理化。然而,为了进行这些研究,仅仅依靠城市地理学是不够的,所以与地理学接近的其他分支学科的跨学科研究开始。6这个交叉是多层次的,包括理论体系,方法和结论,移植和交叉引用。各学科通过跨学科交流,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并扩大了各自的研究领域。

(四)从事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团队日益成长,主要研究机构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这项研究主要局限在综合性大学和地理研究所,开设城市地理课程和城市规划课程。80年代中期以来,国立师范大学地理系纷纷开设了城市地理课程,并参加所在地区的城市规划工作,城市地理学在系内建立起自己的地位。城市地理系地理课程的设立和研究该学科的大学的增加表明,中国的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有上升的趋势。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更加多元化,传统的标题也包含了新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城市数字化受到了广泛关注,一些学者在生态城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这些研究中,使用的城市建模,GIS / RS及其他空间信息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总之,中国城市地理学从西方国家引进以来,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曲折的道路。与过去??相比,是向前的一步,但相比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在自己的研究基础上,认真研究,高度概括,与引进的国外的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特色的,定性和定量预测相结合的专业知识,真正创建一个生动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研究局面,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有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最复杂的城市系统,城市化的发展方兴未艾,可以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城市地理将更快的发展。

二、国外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西方城市地理研究根据研究重点不同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1920年以前城市地理地理科学体系是一个年轻的学科,至今不超过半世纪。在此之前,城市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或称居民点地理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919世纪以后,工业革命席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城市人口激增。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形成了很多世界级的特大城市。与此同时,一些繁华的港口城市,也出现在经济欠发达地。在此期间,人地关系成为地理学家研究的主要对象,环境决定论备受推崇,特别强调区位条件决定城市的命运。当涉及城市内部时,则经常提到建筑形式,当地的自然条件,结合建筑物和街道的形式,屋顶风格,材料的类型等。10(2)1920—1950年工业革命使世界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经济活动的重心转向城市,农村逐渐成了配角。城市的物质条件和生活方式对农村人口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城市被罩上了绚丽的光环。世界开始进入城市主导人类生活的时代。这些变化,引起了人们观察城市、研究城市的兴趣。随之,关于城市的各种理论和学说也陆续问世。在20世纪20年代,芝加哥大学从城市社会学研究的角度来看,芝加哥学派倡导从人类生态学角度考察经济和社会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社会学家帕克、沃斯和伯吉斯,建立城市同心圆模型。城市地理研究受芝加哥学派的影响,更加偏重于实地考察和城市内土地的利用,克里斯塔勒就此提出了著名的中心地理论,用以描述城市的规模等级,空间分布特征等城市发展规律。

这一时期的地理研究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物质环境决定论;第二,注重城市的生态和空间形态的研究。这一时期的发展初步奠定了城市地理的研究方向。(3)1950-197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人们对城市的重建,刺激了对城市结构和布局的认知欲望,城市地理学发展开始加速。二战结束后,地理学经历了“数量革命”,1958-1962年达到了顶峰。20世纪60年代,中心地理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数量革命可以被认为是城市系统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期间,数量地理学家布莱恩使用了一些统计方法实证研究中心地理论,并发表了大量文章和专著的数学理论,他的《城市作为城市系统内的系统》统筹分析了城市规模和城市服务中心的关系。自此,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从城市景观特征转移到城市物质空间构上来。(4)1970年以来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以美国和西欧社会问题日益严重为背景,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方向更加偏重于社会学。

英国在城市空间资源的分配研究中走到了前面,他们将城市空间资源与城市 发展统筹考虑,强调地方政府在城市发展中,特别是在城市空间资源分配中的作用。城市资源的分配不应该只考虑经济因素,应考虑公平的空间。在这些研究中,城市地理学出现了城市地理学中出现了人文学派、行为学派和激进学派。人文学派和行为学派认为空间学派将人地关系物化,忽视了人在塑造空间结构方面的作用。行为学派强调,要分析空间形式,首先必须分析个人的决策过程。11因此,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社会的不断恶化的问题,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渐减少,融入社会科学和政治学的城市地理学开始受到多元化挑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我国城市地理学的成就及评价——以中原城市群为例》、

[2]龙祖坤《数字化时代的城市网络 》硕博学位论文 2001年、

[3]《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4]《讨论城市地理在房产发展中的种种》、

[5]严重敏、《城市地理学 李旭旦人文地理学论丛》、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6]周一星、《城市地理学、现代地理科学理论丛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7]阎小培《近年来我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地理学报》1994年第06期、

[8]许学强,周素红、《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经济地理》,第23卷第4期,2003年7月、

[9]《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10]《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中国城市发展网 2007年07月02日、

城市更新研究方法篇3

【关键词】 遥感 城市扩张 城市范围 分类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我国进入城市数量和体量快速增长的阶段。城市的发展与扩张,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然而城市范围的界定往往是研究城市扩张的前提,而利用遥感进行城市范围提取正趋于成熟。

遥感是指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1]。由于遥感具有大面积同步观测、时效性、综合性、经济性等特点,因而在城市范围提取中被广泛使用,如阿里木江・卡斯木[2]等在研究塔什干市城市扩张时同时使用了TM、ETM+、ALOS-AVNIR2三种影像数据。在众多关于城市扩张的研究中,对城市范围的提取方法种类繁多,本文基于各方法特点,将如今主要的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范围提取方法归纳总结为基于人工解译方法,基于图像分类方法,基于光谱指数和指数模型方法,基于相关因素提取方法这四种方法。

2 方法研究

2、1 基于人工解译方法

人工解译方法主要是指目视解译,它凭借解译人员的经验知识,将遥感图像转换成可以被非专业人士理解的现实中的实物。作为传统的判别方法,人工解译的方法一般精度较高,但工作量大。王茜[3]等在对南京市城市扩展的研究中将预处理和几何纠正的图形直接进行人机交互目视解译的方法,对南京市市区成片的区域在计算机中勾画,由此获得南京市城市范围。

人工目视解译作为遥感研究人员必备的一项技能,但在如今遥感技术智能化,高效化的发展过程中,其作为城市范围提取方法的核心作用越来越小,更多的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判别方法或是对成果进行检验的手段。人工目视解译本身也受到解译标志、图像质量、解译人员的经验等因素的影响[4],所以在解译的过程中应该在这些方面引起足够重视以保证解译的质量。

2、2 基于图像分类方法

遥感图像分类分为非监督分类与监督分类,其为获取遥感图像信息最常见的处理方法。非监督分类是指人们事先对分类过程不加入任何先验知识,而仅凭遥感图像中地物光谱特征进行分类,分类结果不能确定类别属性,相对的监督分类则是引入已知类别象元作为训练区再对图像进行分类[5]。

在遥感影像的城市范围提取中首先会对图像进行预处理与增强,增大城市与非城市像元DN值的差别,再对影像进行分类,从而区分出城市与非城市区域。图像处理方法的选择对城市区域分类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如杨恒喜[6]等在提取昆明市图像中,先对图像做了直方图均衡化处理,将DN值域增大使其呈正太分布,增强了图像上地物与地物之间的反差,再利用非监督分类的方法提取了城市建成区域,得到城市面积大小。余新朝[7]利用植被差值归一化指数阈值的设定,经过波段运算处理后,单独对图像进行监督或非监督分类都不能取得良好效果,而在结合了多次监督与非监督分类的方法后才较为准确地生成了城市建成区范围图。

基于图像分类的城市范围提取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研究人员解译的工作强度,并能得到较为准确的结果。分类前的图像处理方法多样,且多内置于影像处理软件中,操作简单,效果显著;另一方面,分类算法中如最大似然分类、马氏距离分类等逐渐完善,人工神经网络等更智能的分类算法的出现,使图像分类结果更加准确,也使该方法在提取城市范围中得到更广泛的认可。

2、3 基于光谱指数和指数模型方法

由于地物对太阳光的反射和吸收存在差异,导致不同波段中的地物反射信息存在差异,研究人员利用这种差异将卫星不同波段探测数据进行组合运算,得到反映研究所需特定信息的指数,称之为光谱指数,而提取这种指数的特定方法则称为指数模型。

基于此方法的城市范围提取也随着相关的光谱指数和指数模型如归一化差异建筑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Built-up Index, NDBI)[8]、图像卷积运算模型[9]等的发展而得到大量应用。NDBI相对来说使用最广泛,它是在对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经过深入研究后的拓展,最早由杨山[10]对提取无锡市城乡聚落空间信息而提出,称之为仿植被归一化指数。Y、ZHA[8]等基于TM数据的TM4与TM5波段特性,得到表达式

NDBI=(band5-band4)/(band5+band4)

运算后城镇区域的亮度值增大,其他区域的亮度值都减小,其中NDBI>0的部分为城市,NDBI≤0的部分为非城市区,从而提取出城市范围。NDBI在分类中也存在不足,邓文胜等[11]就曾证明其在大面积复杂区域的应用效果不是很好。基于此光谱指数的城市范围方法也在不断的改进,徐涵秋[12]就放弃了单纯使用NDBI,同时利用了NDBI、土壤调节指数SAVI、修正归一化差异调节指数MNDWI将ETM+数据的六个波段压缩为呈不相关的三个波段,并用谱间信息的相关性逻辑运算,提取出城市建成区域,且抽样验证精度达到 91、3%。

基于光谱指数和指数模型方法充分利用了图像波段间的光谱信息差异,城市范围确定精度通常高于基于图像分类方法的结果。由于此方法充分挖掘了城市地物与非城市地物间光谱信息异同,所以光谱指数和指数模型方法的可重用性更加强,适用范围也更加广泛。

2、4 基于相关因素提取方法

城市作为一个综合体,其包容的元素多样,所表现的性质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也有不同的结果,因此,除了如上常用的一些方法外,还有一些利用相关因素间接提取出城市范围的方法。

基于不透水面的确定来提取城市范围的方法。广义的不透水面(Impervious Surface Area,ISA)是指天然或人为建造,能够隔离地表水渗透到土壤,进而改变洪水径流的流动、物质沉淀和污染剖面的任何物质[13]。目前研究的人工不透水面多指停车场,道路,屋顶,广场等地物,然而这些地物也是城市的组成部分,再加上如今城市的建设都离不开人工修建的不透水面,所以对城市不透水面范围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城市范围的确定。白杨[14]等人已经完成了在不透水面的基础上,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对城市建成区域的提取,得到的城市范围基本与实际吻合。

基于地表温度的确定来提取城市范围的方法。地表温度主要受地表覆盖物影响,由于城市建设,城市地表主要被水泥等人工化合物取代,导致与农田、林地、水体等自然覆盖物的地表温度有明显差异。李昕瑜[15]等人就已经通过反演地表亮温发现,地表温度与归一化不透水面指数NDISI、NDBI呈正相关。王跃[16]等更是利用Landsat的热红外波段,将反演的亮温以296K为界,提取出了苏州市城市范围。

基于这些相关因素提取来提取城市范围的方法突破了以往比较固定的思维,为城市区域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但此方法的不足在于难以验证这些相关因素和城市范围之间的联系紧密度,因而有时会对准确提取城市范围造成较大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城市范围的提取在对城市扩张、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生态环境等研究中都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随着对城市的研究增多,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城市范围提取方法,经过对大量研究的对比总结,基于对各种方法的主体思想或关键步骤的分析,本文将众多城市范围提取的方法归纳为人工解译方法、图像分类方法、光谱指数与光谱模型方法以及相关因素提取方法。

经过分类后的对比还发现,人工解译方法提取的相对精度较高,但进度慢,耗时多;图像分类方法较人工解译方法更加便捷,但结果相对较差,同时分类前的影像处理和分类方法的选择对分类的结果有较大的影响;光谱指数与光谱模型方法在指数和模型建立之前需要进行大量的分析,但其方法适应范围广,同时对城市范围的提取结果又有充分的物理依据;相关因素提取方法通过对城市特有的相关信息的提取来确定城市范围,此方法思路新颖,发展前景广,但相关因素与城市相关性的确定将是其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各种方法虽有不同之处,但在研究中往往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使城市范围的提取朝着更加精确的方向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张还将持续,由此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将会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笔者认为,随着遥感信息提取技术的发展,多源数据的应用,以及土地信息数据库的完善,基于遥感的城市范围研究也必然会有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梅安新等编著、遥感导论、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阿里木江・卡斯木,阿斯耶姆・图尔迪、基于遥感数据的塔什干市城市扩展时空特征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第2期)、

[3]王茜,张增祥,易玲,谭文彬,王长友、南京城市扩展的遥感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第5期)、

[4]姜放,张国勇、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第3期)、

[5]汤国安等编著、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北京市:科学出版社,2004、

[6]杨恒喜,史正涛,陈可伟、基于遥感影像的1992-2002年昆明市城区扩张及驱动力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第6期)、

[7]余新朝、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的城市演变分析[J]、城市勘测,2013,(第6期)、

[8]Zha, Y、 Y、, Gao, J、 J、, & Ni, S、 S、 (2003)、 Use of normalized difference built-up index in automatically mapping urban areas from TM image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4(3), 583、

[9]MUXiaodong,LIUHuiping,WANGHongbin、Application of image convolution to extract the urban extent[J]、遥感学报,2011,(第6期)、

[10]杨山、发达地区城乡聚落形态的信息提取与分形研究:以无锡市为例[J]、地理学报,2000,(第6期)、

[11]邓文胜,关泽群,王昌佐、从TM影像中提取城镇建筑覆盖区专题信息的改进方法[J]、遥感信息,2004,(第4期)、

[12]徐涵秋、基于谱间特征和归一化指数分析的城市建筑用地信息提取[J]、地理研究,2005,(第2期)、

[13]SloneckerET,JenningsD,GarofaloD、 RemoteSensingof ImperviousSurfaces: AReview[J]、 Remote Sensing Reviews,2001,20(3):227-255、

[14]白杨,宁晓刚,张继贤、基于不透水面和引力模型的城市建成区提取与分析[J]、测绘科学,2014,(第1期)、

城市更新研究方法篇4

金元浦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

本・戴鲁德 比利时根特大学教授、英国拉夫堡大学“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小组(GaWC)重要成员

金元浦:在不同层次上进行世界城市建设的标准或评估要素,最初都是以经济要素为主的观念,后来不断加上了其它因素,比如市民及民生保障、生态与环保,近年更多地强调了文化的要素、体验的要素、信息的要素等等。国际上建设世界城市的主要指标有不小变动。文化因素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创意在世界城市中的作用与地位日益提高。文化创意体现了世界城市主题文化的精髓,是促进世界城市实现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助推器和催化剂,也是现在和未来较长一段时间范围内体现世界城市全球价值的有效工具和载体。世界城市过去主要依托世界经济网络和周边城市体系两个载体,主要体现在管理和控制两大作用,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文化是持续的力量,资本、人才和技术的有效集聚和扩散是确保世界城市两大作用高效发挥的两大载体,而国际金融、文化创意等持续创新的新业态,又是体现世界城市的全球管理和控制作用的有效工具。

与你的研究方法不同,2008年10月,美国外交政策杂志A、T、Keamey 咨询公司和芝加哥全球事务理事会联合了全球城市的排名,征询了萨斯基亚・沙森和维托尔德・雷布津斯基等学者的意见。《外交政策》杂志指出,这个排名中基于对24 个度量方法的评估,分为五个领域。包括商业活动、人力资本、信息交换、文化体验以及政治参与。这里谈到了信息交换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意义。特别是文化体验也再次得到了强调,重新提出了政治参与问题。总排名里面可以看到,纽约、伦敦、巴黎、东京在总排名中居于前列。从分项看,巴黎在信息交换上是世界第一,伦敦在文化体验上是第一,纽约在人力资本商业活动上和整体上都是第一。香港在人力活动上居世界第五位,它在总体上也居世界第五。北京是总排名十二,但是在政治参与方面在世界上排名第七,是比较靠前的。上海在总排名上到二十位,商业活动排名第八。它体现了评价要素的变化。你能不能谈谈这样阶段性的发展理论有什么样的进步性?

戴鲁德:我不知道用“进步”这样的说法是否合适,但从科学上讲,考虑到多种要素这样的方法肯定是更好也更全面的。这是我们从学术研究史的角度相通的地方。总之,从单一的经济因素到多元要素,从新的要素和维度来考量这个问题,这是一个社会科学运用的典范,也很容易让我们与之前的那种以经济为单一考量要素的方法形成对比。举个关于文化的例子,文化这个领域很广泛,文化研究、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文化经济都是文化,但却相差很远。但如果你关注到这个方面的话就会找到更好的方法。我有一个博士生,开始研究“中东的全球城市信息”,他的研究表明,在迪拜、阿布扎比、科威特这样的地方,如果你不考虑伊斯兰教文化,那你就无法理解这种地方的全球城市信息。虽然无须十分细致的理解(因为那很难做到),但至少要做到基本了解。比如从银行贷款要收利息,对于我们来说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在伊斯兰教文化中利息是被禁止的。当然银行有其它赢利方式。这就说明要了解这个城市,你就要了解在这里经济是如何运行的,城市是如何运行的。这个道理也适用于中国。过去几年间,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内地城市进一步融入世界城市网络,在“世界城市”中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而如果想要了解中国的全球城市信息,那就还必须了解中国和纽约、伦敦有哪些不同。这就是在方法中借鉴的文化因素考量的重要性,所以,在经济要素外加上文化、生态等要素,是更科学、更有效的方法。

金元浦:你们的GaWC 研究小组创造的以数量方式研究世界城市网络的方法的明显优势是它的信息化、实操性、客观性和简洁性。

戴鲁德:我们欧洲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组(GaWC)运用网络模型测量2000 年和2008 年间世界307 个城市的全球连接情况。结果显示:最显著的变化是全球城市网络的连接度普遍提高;美国和南撒哈拉非洲城市的全球连接度变弱;南亚、中国和东欧城市的全球连接度加强。从2000 年和2008 全球网络联系程度最高的20 个城市和在这个时段主要排名的变化看,一个显著的特征是WCN 世界城市网络的顶端保持稳定:伦敦、纽约和香港保持了最具连接度城市的位置,其中纽约、伦敦两极仍然占据统治地位,紧随其后的是巴黎、新加坡和东京,只是排名稍有变化。在顶部6 大城市之下,变化则非常显著,有8 个城市新进到6 到20名之间的14 个位置:而芝加哥、洛杉矶和阿姆斯特丹这样的城市则被上海、北京和首尔替代,这是一次东西方的转换。在这一分析中,特别突出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美国城市的排名跌落和相伴的中国城市的上升。这一现象,显然指向了一个整体的“世界――区域”趋势,因为在2000 年时,连接度前20 名的城市中有五个北美城市和五个亚洲城市,而在2008 年,前20 名中北美城市仅占三席(纽约、多伦多和芝加哥),亚洲城市则增添至九个。这许多研究表明,世界体系正在经历一场从西到东的地理转化过程。而且,这些变化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就已经开始了,并进一步表明这一变化实际上是随着城市的连接度的变化而展开的。

全球化时代的城市存在于全球城市网络中,而网络是通过合作互补而存在着。这一分析与普通的组织原理相符合。这种网络和合作与先前的竞争和层级关系是不同的,它更强调合作共赢。总的来看,307个城市中,有179个城市大致都比它们在2000年连接性更高。这表明,服务公司的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动态的、不断增长的行业,而世界城市网络正在逐渐融合。

上海和北京在2000年到至2008年间的连接度提升最为引人注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在研究期间,尽管环太平洋亚洲地区所有的城市尤其是中国的城市连接度更强,但是规模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一地区的主要城市已经变为资本、商品、知识和人才的跨国流动的主要通道关口。

这些发现实际上并没有让人感觉出乎意料,纽约和伦敦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是因为他们作为特大全球服务中心的功能决定的,而连接度上升明显的上海、北京则与人们对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基本预期不谋而合。

总之,我们试图通过描述世界城市网络的地理变化增强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我们没有把“全球化力量”局限在这个固定的“世界城市”模式上来,而是将许多城市融入到一个全球城市分析的体系中来。当代的经济全球化本身不是终点,而是一系列不断持续发展的过程。我们不知道未来情况如何发展,但我们明白,只有当我们对现代城市网络发展有一个实证性的理解,才能正确评价这些变化,以及不断了解网络对现代城市发展的重大影响。

金元浦:我明白并赞赏你们这一研究。但是从这四个方面考察,似乎仍然不够全面。问题是它依然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为主的评判方式。

2009年10月,东京莫里会的城市战略研究所了对全球城市的一次全面研究结果。全球影响力城市指数排名依据分为六大类,69 个个体指标。这六大类是:经济、研究与发展、文化活动、宜居度、生态和自然环境、容易接近的程度。这里世界城市的标准设定比过去的研究又前进了一步,强调了“研究与发展”“文化活动”的重要性,这是以前的世界城市评价中很少考虑的。特别是下面这几个方面,一个是宜居度,住得好不好,生态和自然环境,人们是不是活得舒适惬意?是否是容易接近的城市而不是高压的城市。根据这样的排名,得出纽约依然是第一,伦敦第二、巴黎第三、东京第四、新加坡第五。排名主要在前二十名里,香港排名第十。2010 年总部在伦敦的世界城市咨询公司Knight FrankLLP 和花旗银行一起了对40 个预选世界城市的调查结果。有四个参数,经济活动、政治权利、知识和影响、生活质量,排名依然是纽约第一、伦敦第二、巴黎第三、东京第四,北京政治权利第九,香港进入十四,上海经济活动优势进入第十九,这是2010 年的排名。这里对政治权利、知识和影响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因子的提出和强调都是超越经济唯一论的。这些研究展示了一个对世界城市、全球城市或国际化都市评价的方向的转变。你认为这种评判方式较之你们过去的评价方式有哪些优势,比起后来的像指数评判系统等等又有何缺陷?比如文化依据度、低碳指数、体验指数等等。

戴鲁德:这个观点很好,也确实如此。但我们并不是完全以经济为主导的,公司只是社会和城市经济中很小的一个碎片,也许只占1% 或2%,但银行业、存款、管理咨询业等这些数据可以说明城市运行的总体性情况。比如我们可以从几个有限的指标看出近十年来由于更多公司的进驻,使得北京和上海在银行业等方面有了很大增长,排位也随之上升。我们认为经济可以更大范围地描述社会发展情况,尽管经济只是一个部分,而且如果有人反对这种方法的话,我们没有太好的反驳理由。打一个生态的比喻,有一个湖,如果我们想要知道这个湖的水质情况,生态学家会看有什么样的鱼类、昆虫等动物生活在其中,也许就能对湖水进行判断了,而不会对整个湖的湖水进行检验。这就是我们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如果经济上出现问题了,则预示着社会深层一定存在更大的问题。你当然不必赞同我们课题组的研究方式,可能我们选择其它的因素和指标来研究也能得出一定的结果,但我觉得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因素就能够说明问题了。

城市更新研究方法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 发展回顾 现状分析 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回顾

笔者认为,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开始于1950年代,至今经过了60年左右的发展时间。前30年,如大家所知,基本上是模仿和学习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规划设计。苏联和中国在那个时期的规划设计确实就是一个“设计”,城市规划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就是做好城市建设的空间落位和设计。后30年里,我们在规划理论上或者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上,比较多地引进和借鉴了西方。我们引进的理论虽然很多,但联系中国实际的研究还是很欠缺。

但总体上,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在理论研究上还是有成就的。我国的城市规划和西方的理论并不完全一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由于我国和西方国家在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上的不同,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没有办法完全照搬西方的理论。例如,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规范化编制程序与方法,我们有自己法定的《城乡规划法》和城乡规划编制程序。我国的城市规划重视对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化和城市科学的研究,特别是当前对城市科学的研究不可低估,它涉及到城市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管理、区域等方方面面。

此外,我国有自己的城市科学研究会,并开展了大量科研工作,其中很多研究是结合城市规划的编制进行的,涉及大量最真实、最前沿的中国城市问题。2001年,吴良镛先生出版了《人居科学发展导论》。他把建筑和城市规划结合在一起构建出一个庞大的学科群,这个学科群综合了建筑、园林和城市规划等多方面内容。当然,人居环境理论怎么更好地和我们的规划实践结合还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大问题。

2城镇规划的现状

全国城镇规划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设计到综合规划,从孤立城镇到区域整体系统的过程,并进行了多次修编;同时规划体系不断完善,规划管理逐步法制化,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城市景观、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普遍得到改善,市民的居住水平、生活服务配套、文化教育体育设施有了大幅度提高;城市化水平迅速增长,至2003年城市化水平达30、4%,城市经济发挥了积极的效应,仅用全国土地的3%创造了70%以上的全国国民生产总值,80%以上的国家财政收人;相应城市规划学科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近20年来经历了从恢复到大发展的过程,全国目前已约有130所大学开设了城市规划专业,以建筑学、地理学、社会学等为生长点,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逐步形成完整体系,迈向一级学科。

3城镇规划若干问题的思考

3、1理论缺乏本土化,忽视城市发展阶段

缺少理论的本土化、建立虚假前提、脱离国情,忽视了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阶段,混淆了现在和将来的时态。考察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每一个理论、概念和方法的提出都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与政治文化背景的演变密切相关。城市规划理论绝非数理式的纯理论可以脱离社会历史自成系统运行。超越当前社会现实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前提是对未来问题的预设。这种预设有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因此绝不能作为发展规律简单地应用于实践。例如我国城市化阶段论的研究,逆城市化新城建设等的提出就为贪大求洋的行为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又如,战略规划在中国到底如何编制和规范还刚刚起步,认为应学国外取代总体规划的呼声就不断还有规划年不落后建成国际化都市等等的提法。

3、2城市规划过多以市场为导向

随着“市场”这一概念的引入,规划理论的阐述中出现部分学者仅以市场为导向的倾向,并将其应用到从新区建设、新城建设到风景区开发的广泛领域。在住宅建设领域更是出现仅以市场效益为导向的模式,名城保护、遗产申报也成为一项商业行为,并被不恰当地冠以“城市经营”的帽子,这不禁让我们想起20世纪80年代的新右翼理论,也让我们想起在市场环境下“凯恩斯主义”和经济界经常谈论的“市场失效”等问题,其实即使是新右翼的代表弗里德曼也还是将规划定义为是理性的、社会决策的艺术。显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中国规划领域,仅以市场这个变量为参照是不可取的。

3、3理论实践失效

近年来,规划失效频繁地出现在各种报纸、杂志以及相关的学术刊物上。所谓规划失效是指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进行的引导和调控失去了应有的效力。导致规划失效的原因很多,表现在规划理论、方法、过程、实施等方面。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有力武器,城市规划行为必须依据一定的理论框架进行。虽然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但仍存在很多的问题,特别是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始终困扰着规划行业的发展与完善,并严重制约着规划有效性的提高。

4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规划

由于城市规划是一门游走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因此,其理论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新的理论一旦产生旧的理论就被淘汰,而更多的是具有社会科学理论的特性,即多种表述同时存在。所以,其理论系统是不同理论、不同程度的叠加,并在具体的实践中灵活地加以运用。理性主义在当今中国的规划实践中仍有其合理的一面,用“过时”去评价并不准确,当然也要避免走向工具理性主义。中国二十多年的规划实践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已有学者提出了“科学理性”与制度安排的关系,以及城市规划是一种“社会契约”的观点。下面分别从两个层面对中国规划理论的研究与建设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城市更新研究方法篇6

关键词:城市生态研究;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地; 生态版图; 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e work of city ecological study can not only makes the objective evaluation on the statu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but also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fter the decision、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the city ecological research method is more monly used, two were on the city ecology "for" and "seeking" a quantitative study, and the supply and demand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city evaluation、 But the city is a widespread munication with the outside world, considering the great disadvantages of supply and demand of a city、 Therefore, some scholars put forward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ecological layout of city of new research methods, the new method can be more clearly reflects the city ecological status, and to provide more specific refere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Key words: Study on city ecology;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ecological footprint; ecological capacity; ecological landscap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B83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正文】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城市发展的要旨,其强调的就是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人需要从自然获取物质和能量,但如果这种索取超越了自然的承载力,生态环境就会受到破坏。对于城市规划工作而言,我们只有深刻了解城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作出准确的决策。借助城市生态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与此相关的一些客观、准确的信息,这些信息将对我们的城市规划工作提供巨大的帮助。

1、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和Wackernagel提出的一种度量社会经济发展可持续程度的方法。

1、1生态足迹概念与方法

生态足迹指在一定人口与经济规模条件下, 维持资源消费和废物消纳所必须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

生物生产性土地是指具有生物生产能力的土地或水体。生态足迹指在一定人口与经济规模条件下, 维持资源消费和废物消纳所必须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

1、2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

在生态足迹计算中通常考虑6类土地资源: 化石能源地、 可耕地、 林地、 草场、 建筑用地和海洋。将这 6 类生物生产面积加权求和即为生态足迹。但是, 由于这6类生物生产性土地具有不同的生态生产力, 所以在加权求和过程中需乘以一个均衡因子,将它们转化为具有全球生态系统平均生产力的、可以直接相加的生物生产面积。

在计算生态承载力时,因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资源享赋、 自然条件不同, 不仅不同类型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差异很大,同类型的土地生产力也有很大差异。因此, 在不同国家或地区, 同类生物生产土地的实际面积是无法直接进行对比的,需通过引进一个产量因子对其进行调整。

1、3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生态足迹从需求角度计算生态压力, 从供给角度计算生态承载力, 并通过两者的比较来判断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 其计算公式为:

EF=N×ef=N×r j×∑(aai)=N×rj×∑(ci/pi)

公式中: EF 为总的生态足迹; N 为人口总数; ef 为人均生态足迹(hm2/人); aai为人均 i 种消费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面积(hm2); rj为均衡因子;j 为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ci为 i 种商品的人均消费量(t) ;pi为 i 种消费商品的全球平均生产能力(t/hm2)。

2、生态承载力

生态承载力即在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

2、1生态承载力计算

为了更好地理解生态承载力,将自然资源分为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2类。随着人类对资源的不断利用,不可更新资源的消耗会日益枯竭,只有利用可更新资源,生态承载力才具有可持续性,其计算公式是:

Ec=e/p1

式中Ec为人均生态承载力,e为可更新和不可更新资源的人均太阳能值,p1为全球平均能值密度。

2、2城市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

城市生态承载力计算使用的方法与生态足迹相同,计算所用因子也与其相同。将一个城市的耕地、 牧草地、 林地、 建筑用地、 水域的保有面积,乘以相应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 汇总后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其计算公式为:

EC=N×ec=N×r j×∑aj×yj(j=1,2,3,4,5,6)

3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的关系

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市先后出现的两种可持续性的测度方法。生态承载力是从“供”的角度研究“一个城市能够承载多少人极其活动”的问题;生态足迹是从“求”的角度研究“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多少生态地域来承载”的问题。

3、1研究方法

在大量的城市生态研究实例中,研究人员一般都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出城市人均生态承载力ec和城市人均生态足迹ef,然后比较二者大小关系进行分析:如果一个城市ec>ef,通常认为该城市为生态盈余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良好;反之则认为该城市存在生态赤字,可持续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再参照分析家而过,对城市规划工作进行指导。

3、2研究意义

大量研究实例显示,城市生态承载力和城市生态足迹研究方法为研究城市生态环境奠定了3个不可缺少的条件:①提供了城市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归一化定量技术;②以供需关系为研究界面,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③生态足迹法提出了空间度量单位,,为城市生态研究的空间化提供了技术基础。

3、3不足与缺陷

当前,城市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研究在城市生态研究中被大量应用和推广,在应用过程中,一些学者和研究人员提出这种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

3、3、1研究内容不充分

城市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研究往往只能得出来一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却不能将其在空间上具体化:城市生态承载力只回答了一个城市能提供多少生产性土地,却不能回答这些土地为谁生产;生态足迹只回答了一个城市发展需要多大生态生产性土地,却不能回答这些生产型土地分布在哪里。

3、3、2研究方法有缺陷

城市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研究没有把空间结构考虑到评价体系中去,不能精确地评价城市发展所消费的生态资源对城市生态质量、城市生态安全、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

4新研究方法的提出

鉴于城市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研究的不足,一些学者提出了在先前的研究方法上的一些改进措施,形成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并尝试应用到城市生态研究之中。

4、1生态承载地

生态承载地指的是,在城市生态足迹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生态用地的地域分布格局,寻求城市生态足迹的正式落脚点,以及城市发展对行政边界内外土地空间的生态压力状况。

4、1、1概念内涵

生态承载地的核心内涵即是生态足迹的具体地域格局,是生态足迹6类生态生产性用地的空间分布及其结构关系,是对城市生态足迹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具体化,是落实维持城市发展的生态资源的真实来源地,可据此了解城市发展对全国或全球生态环境的依赖程度和影响程度。

4、1、2研究特点

城市生态承载地反映的是城市对区域、全国或全球生态资源的战友状况,包括所需的生态资源的低于区位核对不同低于生态资源的侵占成素。

4、1、3研究步骤

城市承载承载地的研究步骤主要要分为三步:

一是数据统计。

二是生态生产性土地转换,用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将生物资源和能源资源转换为生态生产性土地。

三是采用GIS技术实现对城市生态城地属性信息的表达与图层的叠加分析以及地域承载状况的分析表达。

4、2城市生态版图

所谓生态版图,是指城市发展消费的各种生态系统服务在地球表层所形成的空间格局。

4、2、1概念内涵

城市生态版图涉及到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格局两个关键词。对城市生态版图的描述有一系列的指标,其中城市生态版图心距是核心指标之一,是城市发展消费的各种生态服务系统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空间直线距离,其大小、动态变化等综合地反映出城市生态版图的空间特征。

4、2、2概念特点

城市生态版图与城市空间都是城市发展的空间载体,而生态版图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3各方面:①空间尺度,城市生态版图超越了城市行政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分析其空间过程,空间尺度比城市空间大;②用地结构,城市空间重点分析对象是在城市生产生活的非生产性用地,而城市生态版图分析的则是生产性与非生产性用地;③空间功能。城市空间功能传统认为是城市提供的生活生产所需要的空间,而城市生态版图是城市发展所占有的生态资源,比城市空间更加广泛。

4、2、3研究步骤

城市生态版图构建分4个步骤:第一步是用生态足迹法计算城市生态版图;第二步是调查城市生态版图用地空间分布;第三步是城市生态版图底图制作,根据城市生态版图用地空间范围和空间分布,划定适合的心距层数,绘制城市生态版图底图;第四步是城市生态版图绘制、把城市生态版图按其空间分布华仔城市生态版图底图上,形成城市生态版图。

5结语

城市生态研究由来已久,随着可持续发展月来愈受到重视,城市生态研究也必然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以上是对城市生态研究主流的和最新的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方法的更新显示了城市生态研究的不断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的研究上有一些不足,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张坤民, 温宗国, 杜斌等、生态城市评估与指标体系[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2] 徐中民, 张志强, 程国栋, 等、中国1999 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能力分析[J]、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4 (2) :280、

[3] 刘冬梅、可持续经济发展理论框架下的生态足迹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城市更新研究方法篇7

>> 论历史文化街巷的保护与更新 产业集群视角下知识创新文献综述 历史街巷的活力更新 街巷有机更新的研究与实践 扬州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 历史街巷的保护与整治方法研究 淮安河下古镇的景观保护与开发初探 古城的保护与更新 城市街巷改造与更新手法 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的保护研究 人情性的街巷空间设计更新研究 金融消费者的保护与界定相关文献综述 物流企业物流服务创新文献综述 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FDI关系文献综述 乡村旅游视角下古村落街巷空间保护 快速城市化下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的困境与出路 古城保护与更新的几点思考 城市历史遗产的保护与更新 街道景观空间的保护与更新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张松、《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国家与国内法规选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3] 王建国著、《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

[4] 夏祖华,黄伟康著、《城市空间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

[5] 陈雨著、《规划笔记》[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6] 吴良镛著、《广义建筑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7] (英)史蒂文·蒂耶斯德尔,蒂姆·希斯、(土)塔内尔·厄奇著,张枚英,董卫译,《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8] 李道增著、《环境行为学概括》[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9] (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M]、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城市更新研究方法篇8

[关键词]城市旅游;研究趋势;经验借鉴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6-0010-010

本文期冀较为系统地综述其他文献尚未涉及的一些城市旅游目的地研究、规划和管理现状,揭示近期一些城市旅游研究中的相关变化。文中阐述的问题主要基于以往的文献、书籍等对城市旅游重要变化的回顾,如城市旅游从简单零散的描述到使用一些综合方法,逐渐趋于系统并具有批判性等。

虽然总体来看,近年来旅游尤其是城市旅游蓬勃发展的现象最初体现在对学校相关教育课程的重视,后来才逐渐发展到与社会和经济研究高度相关的领域,但不可否认,地理学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为它可以通过地图来分析“地方一人一产品一政策”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如空间格局、旅游流等。地理学方法的使用和大量案例研究的结果为城市旅游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促使其形成综合且逻辑严密的研究框架。旅游企业的活动(无论是公共的还是个人的)都会对一个地方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有时甚至会打破原有经济活动的平衡,同时影响居住的格局。显然,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极富影响力的变化驱动因素,既可能带来好的变化,也可能导致坏的影响。

目前,对于变化驱动力的研究已经从简单分析格局的案例逐渐发展到针对过程的、更加理论性的探讨。梳理旅游复杂性的挑战在概念创新、来自其他学科的新词汇创造等方面可见一斑。笔者将在文中对一些相关的案例进行评述。城市在我们社会和经济系统中的功能不断变化,这意味着城市旅游动态发展的新观点也会不断出现。笔者将在历史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反思中有针对性地讨论这个问题。回顾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向前看,因此本文将系统地对城市旅游这个旧话题提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观点。

一、旅游景观:涵义是什么?

过程分析和概念方面的讨论可以看作对旅游的各种结构和功能(自然、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进行影响预测和管理的一种反映。最近的研究一直强调过程、网络和动态变化,而不是格局,这在一些新的概念中有比较明显的反映,如“地域产品”(Place—products)、“旅游机会谱系”(Tourist opportunityspectrum)、“旅游化”(Tourismification)、“旅游景观”(Tourismscape)以及许多其他概念,都提及一些综合、参与性的规划观点。这些关于城市系统的研究,都集中在提出某些特殊问题的统一解决方案上。目前,关于方法和规划方面的创新都是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查阅城市旅游的相关文献,我们会得出这样一种结论:与以往相比,城市旅游的涵义和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旅游发展的宏伟战略为城市复兴政策带来了新的推动力,旅游产业也不断增强与周边地区发展或产业转型项目的联系。这种观点蕴含了革命性的变化(至少对一些国家来讲),更具有创新意义,超越了城市的边界,引发了一种富有激情且基于研究的城市景观、公共空间、建筑遗产和交通设施的再设计。

这些城市景观的新价值(如文化体验、休闲环境、会议场所等)很大程度上便利了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娱乐和休闲活动。对旅游新体验的研究是一种涵盖了旅游、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现象。体验景观(Experience—scapes)的研究与城市复兴以及日常生活的文化和社会背景需求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其核心问题在于,便利体验已经成为旅游经济的关键,代替了传统市场的供需二元结构。对体验经济的兴趣在旅游研究中已经得到长期关注,但最近体验的重要性以及使体验经济转化为产品的技术手段才刚刚开始迅速发展。人们开始重新发掘城市的文化形象和传统资本,并通过一种创新和战略性的方式对其进行重塑。

研究发现,现代城市论主要有两派,其观点互相对立:一种观点是“未来梦幻城市论”。这是一种假设,主要通过富有创造性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一起倡导休闲经济和精细化的地方品牌战略,其主要目标是创造全球市场的竞争力。这种观点使城市景观舞台化,产生了新的使用者和使用方式(新用途代替了原来传统的用途,产生了新的利益相关者,但是也剥夺了很多其他人的权利)。另一种观点是“失控城市论”。这种观点认为,人口、社会和经济问题的恶性循环将形成未来的城市景观。人们过高估计了旅游平衡城市经济的能力。各种诸如“扶贫旅游”等的活动确实引起了人们对城市贫困问题的重视,但是长远来看,要解决大城市的大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很明显,城市旅游研究不能脱离这些全球性的破坏性因素、富裕和贫困问题、文化身份和全球化等问题。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学科德育的内涵与特点(精选8篇)
  • 下一篇: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精选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