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语文的文学常识大全(精选8篇)

时间: 2023-06-27 栏目:写作范文

语文的文学常识大全篇1

关键词:语言 大学英语 文化导入 跨文化交际

引言

面对21世纪的全球化,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生成为语言教学的重要部分。注重语言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传统外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文化教学已经是当今语言教学研究的重要主题。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教育家W、Rivers指出:“操母语者所写的话语的意义绝不可能孤立地领会和掌握,只有在语言和文化的情景中才能学会,所以,教一种语言意味着教说这种语言的人民的文化。”因此,文化是外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令人遗憾的是,文化在实际的外语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尤其大学英语的文化教育方面至今非常薄弱。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是英语学习的主力军,但由于现行教育考评体系的影响,教师依然把重点放在听、说、读和写的基本技能上。而对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由于缺乏目的语文化意识,加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了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不足,影响了正常交际。因此,如何有效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人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是目前需要外语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

一、文化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的意义

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反映文化的工具,是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每一种语言都有它自己的文化特征。语言作为一个民族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产物,必然要反映该民族的社会现实,受该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道德价值、政治观念和文化传统所制约。因而,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地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并反映民族的价值观、信仰、习俗等。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决定了我们在学习一种语言的时候,不可孤立地把语言知识从文化知识脱离出来。语言学家Claire Kramsch认为:掌握一种语言并不仅限于学习语言本身,在语言学习中,目标语的文化知识不仅是培养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其本身也是教育的要求之一。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就意味着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还应当在理解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有效的交际。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仅凭掌握一定目的语的语法、语音和词汇是无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交流的,还应该了解目的语国家的社会习俗,价值观等。Wolfson指出:“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此,语言教学要结合文化教学,在进行语言技能的训练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语言学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二、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

目前,虽然语言教育者和研究者已经意识到文化教学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但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还在影响着当前的语言教学。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中,一直存在着重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训练,轻文化意识培养的现象。大学英语教学似乎是单纯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教师通过各种国家的考试制度而得到教学质量的认可,大学英语四、六级等各种证书也成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和体现英语水平的标志。英语教学成了词汇和语法教学,而课堂上本应有的趣味与生动几乎荡然无存。英语教学似乎正在被异化成一种乏味的、同时又是辛苦而无甚用处的文字游戏,这样就把一门极富文化内涵的学科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工具学科。并且,很少有教师在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的同时会挖掘大学英语教材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之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健全其人格。

大学英语的应试教学法,忽略了对学生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学生哪怕具备了基本的语法句法,也常常会对文章不理解或难以接受,这成为学习语言的一大障碍。文化教学的缺乏反过来影响到了语言知识的学习。这就出现了非常尴尬的局面:国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这样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低下,语用失误频繁。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来增强学生对目的语的理解,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做好文化导入

在认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之后,怎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是另一个教学的研究重点。文化教学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文化背景的介绍,也不是简单零星地在语言教学中偶然提及。文化教学应渗透到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层面,渗透到不同的教学内容中。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理解目的语文化,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克服由文化冲突带来的交际障碍。要做好文化导入,必须注意文化教育的组织者、内容和方法等三个方面。

第一,文化教学需要高文化素养的教师。文化导入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语教师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本族语和目的语两种文化的解释者。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不断扩大知识面,不但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而且要有两种语言的文化修养及交际能力。教师既要把交际技能作为教学目的来培养,同时也要把语言知识作为交际的手段来教。因此,在鼓励外语教师注重文化教学的同时,还应当把培养教师的文化素质作为重点之一,采取一定措施,多元化、多渠道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外语教师才能在文化教学过程中引导和启发学生,成为有效的组织者。

第二,文化教学的内容需要系统化。要让学生对目的语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理解,就应该宏观系统地对目的语文化进行学习。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导入:

1、日常交际文化的导入。日常交际包括了打招呼、问候、致谢、告别、请求、邀请和打电话等。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学习者在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要注意不同的话题选择、禁忌语和社交习俗等。比如,对比中国和英国的打招呼或开场白方式,中国人见到熟人经常说“吃了吗?”这是由于中国人长期以来对吃饭问题特别关心而形成了一种打招呼的方式。但以这样的方式向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打招呼,不免让对方认为是不是要请他吃饭。英国的天气多变,天气就成了英国人关注的问题。因此在见面他们总要谈论天气。如果学生对目的语的人文地理不了解的话,自然就在交际时感到不解。

2、价值观念的导入。价值观是文化导入的核心,它决定了人们的行为取向。不同的文化造就不一样的价值观。比如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提倡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发展,强调个人目标的实现。他们认为有了个人

才有集体。这种个人主义思想体现在社会各个方面。比如英文里的第一人称“I”,不管是在句子的任何位置,都是以大写的形式出现。而中国的文化刚好相反。中国文化重集体、轻个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3、非语言交际文化的导入。非语言交际指除了语言之外的其他交际手段,包括肢体语言、服饰发型等。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非语言交际方式。比如说,不同的民族在谈话的时候,对于双方该保持多大距离才合适有不同的看法。目光接触方面也有各自的规定。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中国学者去一位外国教授家拜访,他看到教授家的五岁的小女儿天真可爱,便伸手摸摸小女孩的头。在中国的文化中,这是一种关心和爱护的表现。但小女孩走了后,教授很严肃地对他说:“你应该向我女儿道歉。”教授解释说,在西方,任何人都不能随意触碰他人的身体,哪怕是一个小孩子,未经允许而抚摸她的:身体的任何一部分都是对她人身的一种侵犯。

第三,文化教学的方法应该多样化。在进行文化导人时,教师应该采取多种的方法进行文化教学,努力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有些文化背景可以直接导入,对中西文化:差异大的方面则可以采取比较法。比较法是跨文化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通过比较本族语和目的语文化的异同,可以让学生对目的语文化有更深的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直观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文化教学,比如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制作生动丰富的幻灯等。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给学生大量的文化信息,全面地给学生介绍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习俗。此外,还可以指导学生课后阅读目的语国家的文学作品来提高文学和文化修养。

四、文化导入时应注意的两个方面

首先,文化导入时需注意其实用性和适合性。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要在大学期间将所有目的语的文化掌握是不可能的。因此,文化导入的实用性原则就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及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性质等因素。文化教学的内容不宜过深或过难,所教授的文化项目应该与日常交际密切相关,与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如日常问候、道谢、告别或打电话这些看似简单的交际用语,不一定在实际交际的时候能适当地表达出来。其次,适合性原则要求所教授的文化具有代表性。根据学生的水平和接受能力,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进行指导学习。

其次,文化导人时要处理好本族语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本族语文化并尊重目的语文化。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情感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只有拥有很深厚的本族语底蕴,才能学好另一种语言的文化。同时,任何一种文化无优劣之分,都是历史的沉淀和积累。要以包容理解的心态平等地对待不同的文化。

语文的文学常识大全篇2

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标”),这个标准为语文教学改革指出了新的方向,提出了新的挑战,作出了具体的要求,安排了具体的任务。“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应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当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与发展。”(摘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标”中的这段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首先必须确立“大语文”教学理念,然后必须付诸于实践“大语文”。否则,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量便难以提高,我们培养的学生便难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树立“大语文”教学理念,这是一个至今尚未足够引起语文教师注意的问题。来自“课改”实验区的有关资料表明:树立“大语文”教学理念已迫在眉睫!

那么何谓“大语文”呢?“大语文”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教学中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把学习语文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这是“大语文”教学理念的精典表述。据此,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体验生活,关注社会,思考人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辶一。教育专家刘国政指出,学习语文有三个层次:其一是课堂,其二是校园,其三是家庭和社会。这个观点也可看出是对“大语文”教学理念的诠释。博大精深的汉语渗透到学生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它本身既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应当树立这种大语文教学理念,并以此为指导,把语文教学同火热的社会生活相联系,注意课内外的有机衔接,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现在许多有眼光的语文老师,除了在课内扎实地落实基本功训练外,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去分析检测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人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情况。例如,在一节语文课上,我在黑板上抄写了一条标语,让学生来分析、理解、感悟,然后让他们指出此条标语是否恰当。这条标语是某村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宣传标语:“少生一个娃,多养一头猪”。班上的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最后认识到这条标语有侮辱人格的倾向,村民们听了不舒服。标语不但起不到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作用,反而起了副作用。通过这个小片断的教学,学生体验到了语文在社会生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认识到祖国的语言文字不是随便可以使用的,这样既让学生学到必要的语文知识,又让学生培养了自己的人文素养,这也正是“语文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的内容辶一。

“大语文”这一概念的另一层含义是:语文除本学科知识辶外,还涉及到其他多门学科知识,诸如政治、历史、计算机等等。因此,“大语文”学习还应跨学科学习。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加快,语文教育观点由单纯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向同时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传统性、人文性逐渐转变后,语文教学有了更为深广的内涵。因此,我在近几年来的语文教学中,努力实践着我的“大语文”教学理念。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 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

“语文课标”提示语文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整合能力的培养。我们从相关资料中得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这种整合能力包括整体理解某一语文知识点或感知某一阅读文章的能力和对语文系统知识的认知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强调语文知识的内在联系,要求学生分面理解,分点掌握。既注重对语文知识的归类,又注重它们的整体统一,做到点面结合,纲举目张。例如,我在初三总复习时,建立了总复习知识树,把语文总复习分为语文基础知识、阅读、写作三大板块。如复习阅读时,又按体裁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再如语文常识分为文体知识、作家、作品等等。在复习过程中,我既要求学生分知识点掌握,又要求学生对某个方面的内容整体感知,最后对三大块进行整体感知。

二、为语文教学挖掘最充分的相关课外教材

教材不能以偏概全(特别是阅读文章),只能起指导作用,而相关的读物是最有效的补充。教材所选的阅读文章虽然都是万里挑一的精品,语文知识也是语文界泰山北斗的思想精华,但就像营养膳食,精粗搭配才能使人身强体壮。教材是精粮,那么搭配些粗粮——相关的课外读物,不是更能增广学生的见闻,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体验吗?例如,教学《数字杂说》,我便让学生课外去阅读有关对联知识,收集自己最感兴趣的对联。再如我教学毛泽东《沁园春、雪》,便让学生去选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让学生去收集查阅毛泽东〈〈沁园春•雪〉〉1945年在重庆谈判期间发表的前后经过的有关资料,让学生在头脑中回忆重庆谈判中《沁园春、雪》发表以后国民党对毛泽东的这首词的看法等等,以便学生加深对毛泽东伟大胸怀,宏伟气魄,对革命事业和前途充满自信的认识体验。这样更有利于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注重学科间的互补关系

语文学科不是独立存在的。以前说得最多的是“语文是工具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同样的道理其他学科也会渗透到语文学科中来。实际上语文学科同许多科目的知识是相辅相成,互渗互补的,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引入课题时,我首先向学生播放了《老年腰鼓》的光碟,以音乐去激发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了解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在文字与音乐的韵律中感受力与美的结合。学习《出师表》,可以回溯历史,引领学生进入那群雄并起的战乱年代。

四、发掘生活中的语文

陶行知早就说过:学校即社会,学校即生活,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陶先生的意思很明确,学校与社会、学校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语文也一样。任何学科都是为生活服务的,如果脱离了生活,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语文也不例外。生活离不开语文,反辶,我们也可以从生活中提炼出语文来。例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就应当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关注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去发掘作文材料,把现实生活中的材料作为作文题材写进作文中去。这样的文章比那些假、大、空的文章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更感人。再如我们的基础训练仍然可以引入社会和日常生活。当今社会,商标、广告、报刊、电视、人们日常用语、讲话稿无处没有语文。这些都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好机会。同时,在现实社会运用语言的现象中,由于受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常常出现错别字,错用词语,病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其中的错误,并找到修改方法和修改答案。这样既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还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质量,真可谓“一石三鸟”。

让学生模拟商业谈判,模拟法庭辨护,模拟产品推销,模拟就职演说……这些是语文。

让学生收集广告中一句句精彩的广告语,路边墙头一条条整饬的标语,游山玩水中一幅幅古朴凝重的楹联碑文,长辈朋友间一段充满智慧闪光的闲谈……这也是语文。

……可以说,语文丰富了生活,生活也孕育了语文。

7—9年级“语文课标”指出:“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这段话告诉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在生活中去发掘语文,同时也要把学习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运用到生活中去,让语文为现实生活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五、准备好语文的终生学习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这句话启示我们要引导学生具有终身学习语文的理念。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语文教学也一样。一方面知识在不断定更新,另一方面加上语文知识浩如烟海,就更需要终身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我常常提醒学生:新语汇你收集了吗?比如:“爽、酷、秀、克隆技术、纳米技术”这些最时髦、最流行的词语你能理解它的意义吗,你学会运用了吗?文章越写越能旁征博引了吗?说话流畅了吗?与朋友聊天有谈资了吗?面对明天的工作与生活,你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应用了吗?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在语文教学中,我告诉学生:传统的东西要继承,新生的事物要认识,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信息在膨胀,能不终身学习吗?

语文的文学常识大全篇3

关键词:英语 思维 解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151-01

英语思维不同于中文思维,中文是意象思维,随意性很强,语言不一定很规范。但英语不同,英语是文法思维,语句严谨、规范,不允许随意,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语句都必须严格地合于英语语法。因此学好英语语法是学好英语语言的必要前提。当我们运用英语的时候,不能受中文思维的影响,必须从中文的意象思维转向英语的文法思维。

1 用英语思维来完成完型填空练习和阅读理解

首先,利用心译的方式浏览全文,抓准主旨――搞清事件发生的背景。我们要学会整体浏览全文,切记边读边选,就句论句,无法形成连贯的思路,偏离文章的中心。尤其要注意文章的首句,它是文章的题眼,是透视文章全貌的窗口。然后细读全文,透析文意。

1、1克服思维定式,有些我们看到选项似乎和文意相符,并不加思索去选题,如果对特定的语境或句子结构深入理解的话,很容易导致思维定式错误。要注意句中过渡关联词语的作用,是并列(类同)还是转折(相反)。

1、2重逻辑,挖文章。有时我们做题时感觉不错,但结果却不尽人意,原因在于我们仅仅理解表层意义,而忽略了深层的意义。

1、3注意英汉差异。命题者了解我们在英语学习中的弱点,往往从母语的角度设置干扰项来增加试题的难度,我们要迎合善对此类试题。

1、4注意内在联系,断章取义,就题论题,忽略上下文的信息指示是我们常犯的错误,我们在解题时应学会在第一遍浏览全文时快速储存上下文信息,在做题时充分用此类信息,找准目标。同时要注意上下文及段落和语句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说用语境来推敲与选择。同时要考虑填空中旬子主谓语的搭配,动、宾及名词和形容词的搭配。

总之,要出色的完成完形填空练习离不开平常英语知识的大量积累:丰富的词汇习惯用语和严谨的语法体系,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一些常识。所有这些都是英语思维形成的前提,所以要多加练习。完形填空题是“慢活、细活”的话,那阅读理解的活就是“快活、粗活了”。做这类题型的共同方式:用英语思维方式快速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同样要出色的完成几篇阅读理解也离不开平常英语知识的大量积累:丰富的词汇习惯用语和严谨的语法体系,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一些常识。

一是不断扩大词汇量。语言的学习是语言知识积累的过程。要求学生进行词汇的积累,能为今后的再学习奠定基础。扩大词汇量的具体方法有:口利用构词法猜测生词意义。常见的词缀有-,im-,un-,dis-等前缀及-or,-ist,-tion等后缀;同时,也可利用转化法及合成法。这是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好方法。口利用语境,分析句子结构的关系,结合常识来推测词的意义,如同位语关系、反义关系、因果关系等,对文章句子理解的基础上猜测词义,加强阅读理解的能力。运用归纳法,即把同一类词归纳在一起,如把有关货币与金融的词汇、文艺与体育的词汇、归纳在一起记忆。

二是巩固掌握所学语法知识。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律,是关于词形变化和组词成句的规则。熟练掌握和运用语法知识,如时态、语态、语气,从句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是拓宽知识面,增加背景知识。我们要充分理解阅读材料,准确把事因、动机、细节、写作意图和态度等运用常识及背景知识去理解文章所传递的信息,运用读者,头脑里的知识去消化、吸收文章内容。如果对文章所涉及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宗教、风土人情等知识缺乏了解,就不能真正读懂文章的内涵,从而导致理解困难,背景知识的题材多样、内容广泛、涉及的背景知识包括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政治历史、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交通环境、人物传略等;这些知识要求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英语过程中,要善于积累,不断地了解各国的情况,拓宽语言学习的知识面,增加自身的背景知识。

四是熟练掌握阅读技巧。摒弃那种先看文章后看问题再看文章的作法,采用先读问题后看文章。两者比较,后者不仅少看一遍文章,节约了时间,而且后者带有目的性,阅读效率更高。

采用浏览阅读方式,即读者很快浏览标题、副标题,从而对文章的大意有所了解,并且找出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信息。而E仔细地阅读,眼睛通常从文章的一头迅速地移到另一头,了解文章的大意中心,并且决定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这种阅读方式使读者无需浪费太多的时间,从而查找出有用的内容,尽快地了解到文章的大意。

采用扫描型阅读方式。即快速地阅读文章、查找自己所需信息,如在电话簿中查一号码,在字典中查找某一单词的意思等,采用此方法的关键是读者必需知道自己要找什么,而不需逐词、逐句地进行阅读。这种方法适用于读者在复习文章、研究文章、写论文、列表格、查地图时。

采用细读方式(read in detail)。这种方式要求读者仔细地、深入地对文章中的字、词句进行分析、研究。不仅要求读者了解字面意思,而且要求读者把握文章细节,了解到文章所隐含的意思。

2 用英语思维进行写作

文化不同、习惯不同,语言的内涵就不同、语言的表述也就不同。中文与英文相比,中文则大大地不同于英文。中文是意象思维、语言变化多样,随意性比较强,语言不十分规范。

语文的文学常识大全篇4

关键词: 英语专业 精读课 文化意识

英语专业的精读课(Intensive Reading / Close Reading)称为综合技能课,在英语专业本科生基础段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课程是所有基础段课程中课时最多,学分最高的课程,英语专业精读课程教学的效果直接决定了英语专业本科生对其他课程的掌握与理解的程度,因此受到了英语专业的学生及老师的重视。鉴于此,近年来,许多高校对非常重视英语专业精读课课程的建设,也出现了许多相关的精品教材,像外研社出版的《现代大学英语》和《文化透视英语教程》,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编写的《精读英语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超越概念英语专业精读》等。但仅有好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英语专业精读课程的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单词、短语、语法、修辞和练习的讲解上,更应重视该课程对英语专业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英语语言的精华。

把文化意识的培养作为外语教育,尤其是英语专业精读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充分的理由的:一是从英语学习的角度看,和外国人交往不仅要精通他们的语言,还必须理解他们的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二是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跨文化意识对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尊重和合作有着积极的作用。这符合目前高校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人才的教学目标,并且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是一个文化注入的过程。对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在我国中小学的外语教学中非常薄弱,这一问题在高校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得以延续,但近年来有所改观。

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克服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 Kalvero Oberg及所谓的二年级现象。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和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休克表现为因为不熟悉英语国家文化而对英语学习产生疑惑、排斥、苦恼的感觉。这种现象在英语专业二年级表现尤为明显,学生们由大一时的积极操练英语在转变为大二时不愿开口说英语,甚至排斥英语。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对中西两种文化进行对比,但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过大,使学习者产生畏缩退却的心理,因此在精读课中输入一定量的文化意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克服文化休克这一现象是非常必要的,使文化休克为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铺路。

英语语言的两大渊源: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在英语专业精读课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如在《现代大学英语》第三册中选取了与希腊罗马神话有关的Diogenes and Alexander,该文章选文有趣,让大部分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了希腊神话,从而了解到了弗洛伊德提出的恋母情结,对心理学和西方文化也有了一定的理解。《现代大学英语》第五册的第一课“Where Do We Go from Here?”,作者马丁路德金在该文中大量引用到圣经中的典故,让学生们深深感到圣经对当代西方人生活的深刻影响,从而明白了圣经成为西方文化渊源之一的道理。当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英语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英语语言的学习者,不仅要对前面提到的两大文化渊源有所了解,还要了解一些非英语国家的文化,这样才可让学习者更具全球视野,这一问题在英语专业精读课本中得以体现。如在《现代大学英语》第一册中,第一课Half a Day 的作者就是埃及人,而第五课Message of the Land的作者是泰国人,他们都是把英语作为写作语言而国籍并非英语国家的作家。这样的选材无疑对英语学习者将来面对多元文化有着莫大的好处,更有助于学生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新世纪人才。当然,文化意识的学习不仅限于以上提到的范围,西方文化中提倡的self—reliance,adventurism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而对这些理念意识的接受有效提高了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写作和口语表达的地道程度,能使学习者早日摆脱中式英语。

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意识这一任务对精读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老师不仅仅要讲解课本中出现词汇、习语、语法现象及课后练习,更要不断传输文化现象,帮助学生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从而培养文化意识。目前大部分精读课老师只是粗泛地讲解一些课文出现的notes,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作为精读课教师,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意识。

(1)作为对精读课的补充,布置与文化意识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后阅读。圣经简读本,希腊罗马神话简读本及亚瑟王与圆桌骑士等都可为非常理想的补充读物,通过对故事概述,人物角色分析等课堂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英语学习者对一些英语典故,习语有更深入地理解。

(2)设定与价值观、人生观相关的话题供学生讨论,对讨论中形成的文化碰撞(Cultural Clashes)进行对比分析,以引导学生形成符合英语思维习惯的表达方式,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写出和说出更地道的英语。

(3)通过多媒体及影视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如在学习完《现代大学英语》第五册第二单元Two Kinds之后,可以根据该作品拍摄的电影《喜福会》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和价值体系,加深学生对两种文化的对比,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还可以通过英文原版的杂志,如《国家地理》和英文原版的影视作品如《圣经之谜》作为学生的课外赏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化及其渊源,培养其文化意识。

总之,英语专业的精读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有着不课低估的作用,有助于英语专业学生在高年级的英美文学,文化及高级写作等课程的学习,并对英语学习者在今后的外事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更有效地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沟通交流,避免引起文化方面的误会。教师和学生都不应该忽视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英语专业精读课的教师应努力改进传统的精读课授课方式,加强对文化知识的输入,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意识,让该课程的学习者最大限度地获得其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兴趣和理解力,进而使他们主动观察、分析、对比、评价,并从深层文化中探讨和研究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文化意识,使精读课成为名副其实的综合技能课。

参考文献:

[1]杨立民、现代大学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邓炎昌,刘润青、语言与文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语文的文学常识大全篇5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又要求“ 了解基本的语法修辞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中学语法修辞教学的对象是中学生,教学目的是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就决定了语法修辞教学的内容不同于描写语法和理论语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学性,所谓教学性就是教师易教学生易学,所选内容要做到“精要、好懂、有用”,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本文通过对造成这种语法淡化的危害 , 原因 , 并指出自己的看法 , 希望能够使得语法教育重新被重视起来

关键词:新课标语法修辞教学淡化

在中国语文教育界近十几年来 , 对语文工具性还是人文性的问题争论不休 ,教育部于 2001年、2003年先后颁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语文教育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然而 , 语法在语文教学的地位也“几度沉浮”。语法曾经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 在 1955年 - 1958年间,语法教育做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文学教育区分开来 , 实行了汉语文学科分科,可以说当时的语法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与文学教育并驾齐驱。可是后来,语法的地位又发生了动摇 , 随着汉语、文学分科的取消,语法修辞知识也就相应地削减了。近几年来 , 很多人认为 , 主、谓、宾 , 定、状、补等句子成分的划分在语文学习中 , 最让孩子头疼 , 从而大大削弱了学生对语文这么科目的学习兴趣 , 同时语法教学耗时多而收效小。语文教育界发出了要求“淡化语法教育”的呼声。

所以近期的语文教育在语法教育方面着重在语言文字的解释方面,并没有有计划的教给学生以系统的语言规律的基本知识 , 其结果是使学生缺乏严格的语言训练 , 在写作中形成语法、修辞、逻辑上的严重混乱,危害很大。

语文教学中的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而我们的语文教学,相当多数的教师是围绕着中、高考“指挥棒”转,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既然中、高考不考语法修辞知识,那么语法修辞知识就不教了,或者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或者干脆让学生自己看,教师则成了局外人。

窃以为,如此功利性的不负责任的行为,有悖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为此,我们很有必要对“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的内容进行探究,以便深入准确地把握好其基本内容及其不足之处。

一、语文新课标背景下关于语法修辞的教学任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阅读要求:“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这明确提出了语法修辞知识的教学任务。语法修辞知识是语文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世界发达国家的母语教学课程标准中都把语法和修辞或语言技巧的学习列为重点内容,作为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手段。[1]

应该看到,一方面语法修辞知识,特别是语法知识给广大师生留下繁琐无用的印象,短时间内难以转变;另一方面,由于淡化语法修辞知识的结果,在题海战术中冒出许多不伦不类的语言测试题而招致语文学界的激烈批评。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得出答案:语法修辞知识一定要讲,但又不能讲得过多过细。一个没有语法修辞知识的母语教学,其科学性必然大打折扣,是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汉语语法学百余年,修辞学八十年,有很多研究成果可以转化为适合教学的知识内容。不过在目前形势下,要采取少而精、分散式、渐进式的随文学习,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附录”中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以下简称要点)由五部分组成,确定了教学内容和范围,也反映出语法体系的取向和特点。其中前四部分是语法,第五部分是修辞格[2]。

第一部分是词的分类,共分出十二个类别。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第二部分是短语的结构。短语的结构分类简单易学而且概括性强,对于初学者来说由此入门非常适宜,像连动结构归入广义的偏正式,兼语结构理解为动宾套主谓都是可以的。至于介宾短语、的字短语、所字短语等粘附型结构, 在讲介词、助词等词类时可以介绍,这里也就不必列出了。关于分析短语结构的层次分析法,笔者的意见是可讲可不讲,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能认识短语的结构类型就足够了。

第三部分是单句的成分。“要点” 列出的是传统的六大成分。这也就等于提示我们,单句是可以采用句子成分分析法的,句子成分分析法属于传统语法, 是非常适用于教学的。这种分析法在句子平面上一次分出六种成分, 可以清楚地显示句子的格局,学生在原句上就可以作加线分析, 非常简便实用。要理解一个句子, 找到谓语是至关重要的, 抓住谓语也就抓住了核心。

第四部分是复句的类型。复句教学仅限于二重复句,以此限制难度。通常阅读课文中三重以上的复句也不多见。在实际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要点”之外的内容应该是允许的,也是必须的。目的复句可以在因果复句中分出目的与因果,归入因果复句。复句分析采用加线的层次分析,再标上关系。

第五部分是常见的八种修辞格。比喻最常用也最复杂, 教学中应适当侧重。比拟辞格分为拟人和拟物, “要点”只列出拟人。夸张是语义上的,其余的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都是形式上有明显特征的,都是常见而且比较容易判定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确实是简之又简,始终控制在最基本的常识范围之内。通过学习语法常识, 学生可以了解基本的词类、短语、单句、复句知识, 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阅读课文中的语言现象,理解其中的语言难点。通过修辞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体会课文中的表达效果。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将语法修辞的知识应用于语文阅读课的实践,这样就使学生在学习理性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巩固了自己正确的语感,而具备敏锐的语感也就为纠正语法修辞的错误打下了基础。这是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提出的发展语文能力,能主动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思想完全一致的。

二、语文新课标背景下关于语法修辞的教学不足:

1、语文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语文教材编写中仍然体现了轻视淡化语法修辞教学的倾向

1、1、根据2003年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到“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是作为必修课程,而“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选读”是作为选修课程,在七大板块中只有“语言文字应用”与语法教育有关,而且仅仅是作为选修科目存在的。[3]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虽然明确列出了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但对于此项内容的评价体系也未建立,在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中也未有分段的明确提及,仅仅只有识字量简单的标准而已。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对语法修辞知识教学无具体要求,只是在附录三给了个《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于是很多教师便将其作为不教语法的一个理由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中有关《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的解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

“着重”“主要途径”“不宜刻意追求”只是强调了“实践”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而“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则点明了语文实践的目的——掌握规律,而语法不就是规律吗?

可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并没有否定语法教学,只是提出不要过于强调单纯传授语法知识的做法,不要脱离语境讲授和记忆语法规则。教师不要脱离语境去讲授语法,学生不要脱离语境去学习语法,这也应该是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理念吧。[4]

所以我们应该这样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不要为教语法而教语法,语法的学习不能脱离语言的实践,要通过实践,发展听说读写的全面技巧。

1、2、在教材的编写上,我们可以看到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本无论是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还是苏版(江苏教育出版社),在每一课结束后都有相应的研讨与练习,而在这些研讨与练习中大部分是文学内容,是对情感及个别字词的解释,极少涉及语法修辞内容。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特别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义务教育的教材出现了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等多种不同版本,并且这些教材都把语法修辞等内容放在附录中,这种编排体系体现了课程改革对教材选编的要求,特别是有关语法等知识的要求,也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创新性。或许正是这种编排体系,使有些语文老师忽视或放弃了语法修辞知识的教学。他们认为,附录就是“附庸”,“附庸”就是次要的,次要的就是无关紧要的,当然是可教可不教的。因此在教学中对附录里的应用文、语法修辞知识基本不提,或蜻蜓点水式或走马观花式一提而过。殊不知完全曲解了教材编者的良苦用心,白白地浪费了教材资源。[5]

2、 语文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师关于语文语法修辞知识的教学仍呈混乱局面

2、1、语文教师素质参差不齐,造成语法修辞知识的教学混乱。这里面有两个因素: 一方面, 根据教育部统计, 到2000年95%以上的小学教师、80%以上的初中教师、70%以上的高中教师学历合格, [6]这中间,包括各种教育学历。其实,中国目前大多数的中学语文教师学历与实际素质不符合;;另一方面,中国语文教育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轻视语法教育,所以受教育的中学语文教师在这方面知识极度匮乏。所以造成了老师自己都讲不清语法问题,很多中学语文教师都觉得语法教学让人头痛, 更何况是学生。

原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每册的《说明》中,都明确注明各册教材“汉语知识短文安排在最后”,“学生结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实践随意阅读,不考试”。《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在《教学评估》中明确指出:“语法修辞和文体常识不列入考试范围。”

于是,这些都成了教师不教语法的依据。殊不知,这些提法在现在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和《课标》中都已经消失。

2、2、 语法修辞知识争议较多。汉语的语法修辞体系较多,分歧也较大,解放后语法界有过几场大的讨论。如1955- 1956年关于主语宾语的讨论, 1957年关于单句复句的讨论, 近十年来关于析句方法的讨论。[7]现在中学教师头脑中的语法修辞知识和概念也是各式各样,这难免给中学语法教学带来困难。我们明白, 语言的使用是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主要条件,是每人每天所离不了的。学习把语言弄得正确,对于我们的思想精密程度和工作效率的提高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只有学会语法、修辞、逻辑, 才能使思想成为有条理的和可以理解的东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教材开发与管理中要求“、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样化”,“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

三、语文新课标背景下语法修辞的教学不能“淡化”

在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知识的教学内容只是在课程阶段目标中稍有提及,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附录中简单列出了语法修辞知识的要点。“淡化语文知识”、“淡化语法”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名词了,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已经没有系统的讲解语法修辞等语文基础知识的课时,那是不是就意味着学生没有学习语法知识的必要了呢?

笔者认为,基础的语法修辞知识不能“淡化”。语法修辞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组织原则和监控者,同时语法修辞与听、说、读、写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生掌握语言的工具。过去,中学语文语法修辞教学只注重传授语法知识,而不关注学生语法能力的培养,机械地讲解语法术语,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需要,使得学生怕学、厌学语法,而老师也觉得语法难教,语法教学的道路越走越窄。语文是母语教学,其目的就是要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法是语言的一部分,语法修辞教学也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母语语法修辞教学的目的有:

一是正确认识母语。语法修辞研究的语言的结构和使用规律,学生通过学习语法修辞就能正确的理解和使用语言,也就能正确的认识语言。语法和修辞、语音、词汇一样都是语言成其为语言的基本条件,学习语法修辞能够帮助学生认识母语,提高语言素养。

二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以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孩童学习语言是从模仿开始的,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语言材料渐渐习得语言,学习语法修辞可以将零星的语言材料条理化、系统化,从具体的语言事实中归纳出运用语言的规律来,学生从而能够自觉地运用语法规则指导听、说、读、写等各项活动。

此外,学好母语语法修辞也是为学习外语做好准备。在我国,语法修辞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心所在,有别于英语国家的学生,我们的学生没有大的英语环境,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母语语法体系的指导下完成的,要提高外语的学习效率就必须依赖一个良好的母语学习基础。现在中学的英语老师常常向语文老师抱怨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语法常识以至影响了教学效果原因就在此。

中学语法修辞教学的对象是中学生,教学目的是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就决定了语法修辞教学的内容不同于描写语法和理论语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学性,所谓教学性就是教师易教学生易学,所选内容要做到“精要、好懂、有用”,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吕叔湘说过:“易教的大都易学。但是易学的不一定易教。有的东西要学生学起来容易,教的人要大伤脑筋,想出好办法”。这就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语法修辞教学不能忽略,关键在于给她注入活水,这“活水”就是与生活相连,要有实用性。

一是呼吁重视并提高语法教学地位。我们呼吁提高语法修辞教学地位, 并不是说超过语文教育人文性, 而是在现有基础上提高语法教学在语文教育中所占比例,系统学习语法知识是有必要的。从教材的编排入手,加大语法知识量。

二是对教师进行系统的语法修辞教学培训。针对广大中学教师语法修辞知识薄弱这一点, 高校应当对其进行继续培训, 树立统一的语法修辞知识和概念体系。

三是“不考试”只是一种“淡化语法”教学的策略,是针对过去语文教学中纠缠于繁复的语法概念而忽视语言的生动运用而提出来的。在考试中不考的是语法概念的辨析、静态的语法分析,考的是在读写中渗透语法的真实运用。目前已经基本上形成以考查能力为主的命题指导思想,单纯考查知识的试题越来越少(占很少的比例)。例如中考试卷中“仿写句子”,就是考查学生语言的实际运用和真实表达。因此,“不考试”的提出,目的是将语文教学从机械繁复地肢解语言的训练中解放出来,引导教师关注生活、关注运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基础上, 提出了建立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的课程目标设计。其中指出,要“联系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现象和问题,阅读有关著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作出解释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 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并且提出应“观察语言文字应用中的新现象,思考语言文字发展中的新问题,努力在语言文字应用过程中有所创新” 。

新课标选修课举例中也提到可以设置包括语法、修辞在内的专题课程。这等于在高中阶段再进行一个小的学习循环,一方面巩固义务教育阶段所学内容, 另一方面紧密结合语言运用实践在语法修辞方面介绍更多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在新课标搭建的平台上,如何搞好语法修辞知识教学,需要广大教师和语文工作者集思广益, 科研攻关。我们应该认真吸取建国后五十多年来语法修辞知识教育的经验教训, 循序渐进,争取逐步合理化,而不是淡化语法修辞教学。

【参考文献】

[1] 周一民《新课标语法修辞知识解读 》 语文建设 2003年9期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2001、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4] 秦训刚, 蒋红、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5] 施家园、 《对中学语文语法教育的思考》〔J〕、 江苏教育, 2004, (3)

语文的文学常识大全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梳理探究;分析

1、什么是“梳理探究”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第二个理念就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材中“梳理探究”共有15个专题,每册安排三个专题。这些专题有的侧重对以前所学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有的则通过自主思考或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

2、“梳理探究”的内容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梳理探究”部分具体包含的内容是:第一册包括“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第二册包括“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第三册包括“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第四册包括“逻辑和语文学习”“走进文学大师”“影视文化”;第五册包括“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有趣的语言翻译”。其中,“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交际中的语言文字应用”“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这七个专题侧重于梳理,其他八个专题更倾向于文化探究。这十五个专题都很注重知识的传递性,因为几乎没有一个专题对高中生来说是很陌生的新知识、新概念。

3、“梳理探究”的设计

其源于《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课程目标中的几项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如:第一,积累。整合是“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过程中,注重梳理。”例如教材中“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修辞无处不在”“古代文化常识”等侧重于积累、梳理、整合,同时在整合中能够训练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第二,应用。拓展是“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例如“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等都有利于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第三,发现。创新就是“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4、“梳理探究”分析

刚开始分析“梳理探究”中的专题,可能会进入一个误区:“梳理探究”就是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写照,比如“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等,以为大体上就是汉字、对联、词语(成语)、修辞等生活中常用的语言文字与必备常识。仔细研究一下,其实,人文性的“语文味”是很浓厚的。“梳理探究”不完全是人们想象中的“综合实践”或是“课外活动”课程,它是和“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名著导读”相并列的。“梳理探究”中的专题牵涉到语文学科的几大方面如语言学、文学、文艺学等。就以小专题“奇妙的对联”来说,分别从对联的常识、对联欣赏、对联作法三个方面去分析。在对联常识和对联作法上介绍了上下联的平仄、字数要求,同时还列举了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实例;在对联欣赏中还运用了写意、锤炼等一些文艺学方面的知识来说明。

5、“梳理探究”考题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高考语文要求考察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都有难易不同的考查。考试范围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必修一至必修五这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无论是必考题还是选考题,都涉及到“梳理探究”这个大专题的内容。例如必考题“现代文阅读”中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和分析概括内容要点等类型的题目都与“逻辑和语文学习”这个小专题有关;古代诗文阅读中的理解、翻译、文言句式等题目都与“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专题有关联。而必考题中的大类型“语言文字运用”与选修课本中的一本书的书名相似,其实是与“梳理探究”中的知识一脉相承的。

从课程标准开始分析,到教材、高考考纲、试卷的大致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梳理探究”这个专题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它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贯穿始终,突出了语文的实践应用。所以,如何开展、组织“梳理探究”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在人教版必修五册“梳理探究”中,每册都包括三个小专题。第一册中的三个小专题主要是语言文化常识,第二册是语言积累应用,第三册是语文学习方法,第四册是语文学习空间拓展,第五册是文言文能力提升。特别是三、四册说明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是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所以,语文学习要注重趣味性,学会自主、合作、探究。

总而言之,在“梳理探究”中,如果教师让学生亲身体验有趣的学习过程,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将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正吻合了新课标的精神,语文老师可以大胆尝试,勇于实践。

【参考文献】

[1]李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梳理探究”刍议――以人教版为例[J]、语文建设,2013年12期

语文的文学常识大全篇7

关键词:三本院校 非英语专业 词汇现状 翻译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011-02

翻译能力是非英语专业学生要求掌握的语言运用能力之一,而且从2013年12月份起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将以段落汉译英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语篇翻译能力。翻译的基础是语言能力,经验告诉我们翻译的速度和质量与翻译者词汇的广度和深度呈密切的正相关关系,词汇量越大、对词义把握越准确全面,则越能顺利完成翻译任务。本论文通过实证研究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对三本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词汇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且分析了词汇对学生翻译活动造成的影响,目的是为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和词汇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1 词汇现状

笔者于2012年春季对所在学校的大学一年级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一次词汇现状调查,调查由测试、问卷调查和访谈组成,目的是考察学生大学入学前英语词汇基础和词汇学习特征。词汇测试范围是高中英语考试大纲词汇(3500),题型为选择题。试卷由五部分组成:选择所给英语单词的中文释义、选择所给中文的英语单词、一词多义、补全短语、选择正确的单词完成句子。调查问卷是自编五级量表,问题覆盖词法知识、学习习惯、策略等方面。调查结果表明三本院校学生的词汇情况很不乐观。

1、1词汇量小

测试结果发现学生词汇基础薄弱,词汇量很小,平均成绩只有53、3分,及格率44%,优秀率(80分以上为优秀)仅为2、3%,6%的学生成绩在30分以下。该结果与问卷调查结果基本一致,58%认为“大学英语课文里的单词认识的比不认识的稍多,文章看不太懂;28%的学生认为“大学英语课文里的单词不认识的比认识的多,文章看不懂。”

1、2单词知识维度少

词汇知识包括单词的语音知识、句法知识、词法知识、语义知识等。调查发现,学生不仅词汇量小,而且词汇知识维度极少,除了与之对应的中文释义外,很少知道一个词汇的其他知识。

音形义是词汇的三个要素,但是很多学生词汇语音知识非常缺乏,根据词形可以识别意义但不能语音表征该词的现象十分普遍。不同成绩的学生都存在这个问题。

句法知识是指单词的句法范畴或所属词类。“选择正确的词汇完成句子”的测试结果反映了学生词性知识匮乏,为第二多失分题型(44%),可见学生没有将词性作为词汇意义的一部分进行识记。

词法知识即构词法知识,很多学生不知道常见的词缀形式和功能,由于学生没有足够的派生语素知识,没有尝试根据词法知识学习词汇的策略。

语义知识极不全面。无论是哪种语言,词汇的语义知识都非常丰富,但是很多学生一直认为字典或词汇表提供的中文释义等同于单词的全部意义,不知道,因此也不理会单词的其他意义,如语法意义、搭配意义、联想意义、情感意义等其他意义。

1、3多义词和语块问题大

一词多义题失分率最高(53%),说明学生忽视词汇的衍生意义和多义现象。对于多义词,学生通常只能识记和运用它的一个意义,即使在语境中,很多学生也不能意识到该词的其他意义。以course为例,绝大部分学生只掌握“课程”这一意义,不知道该词的其他常用意义,如“路线”、“一道菜”等。

学生预制语块储备低,熟练度不高,不知道语块对表达和翻译的作用。

1、4词汇学习认知策略不够

学生英语词汇学习行为的主要特征是:死记硬背词汇的中文释义,忽视在语境中学习词汇。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之一是英语教师对词汇理论和词汇教学的研究不够,另一方面是学生不善于运用认知策略学习词汇。调查发现50%的学生在词汇学习中主要采取机械记忆单词拼写和中文释义的方式。50%以上的人不使用词典,不依靠例句学习单词。这说明学生忽略通过语境掌握词汇意义的方法。 45%的人不常利用同义词、反义词、词族和词汇等手段学习词汇。46%的人不经常利用听觉型词汇学习法。

2 词汇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2、1终止翻译活动

由于词汇量小,学生不认识的生词太多,在英汉互译中,很多时候由于生词造成翻译不能继续进行,或者产生不完全的译文。

2、2不根据语境选择词义

(1) She told me that her 18-year-od son was her baby、(尹汝昭,2004)

学生翻译:她告诉我她的18岁的儿子是婴儿。

正确译文:她告诉我她那18岁的儿子是她最小的一个孩子。

(2) Her life was devoted to the cause of justice、

学生译文:她奉献一生的原因是正义。

正确译文:她把生命献给了正义的事业。

这两个翻译失败都是多义词惹的祸。Baby是一个多义词,除了“婴儿”的意义外,还有“一个家庭或团体中年龄最小的人”(新英汉词典:79)。Cause 也是多义词,除了“原因”的意义外,还有“目标,事业”之义。但是学生以为baby只有“婴儿”的词义、cause 只有“原因”的词义,造成译文不合逻辑或语义错误。

大部分英语单词都是多义词,在翻译时,一定要根据语境判断和选择词义。“只有在语境中词汇才有意义。”透过学生译文可以发现一词多义已成为翻译陷进,是影响翻译的主要问题之一。

2、3词汇层面语法错误多

学生的英语译文中语法错误叠出,经常出现词汇语法意义与实体不一致,使译文准确性不够或信息不对等。

(3) He often go(goes)to school at seven o’clock、

(4) The house was build (built) last year、

(5) My father was 46 years old、 He often took me to my school by bike、

孤立地看,句5没有语法错误。但是在篇章中时态用错,以致评阅老师误以为作者的父亲已不在人世。本句中的谓语动词be和take应用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is, takes)。

学生翻译容易出现缺乏表示语法的曲折变化和区别词性的后缀变化,交际教学法和二语习得理论认为由于这种错误不影响理解,不必严格纠正,以免影响语言活动的流畅性和学习者情感因素。

在英译汉的翻译中,留心词汇的语法意义和其他意义,可以更准确地传达源语信息。

(6) The police arrived and asked the witnesses a few questions、

学生译文:这个警察来了,问了目击者几个问题。

正确翻译:警察来了,问了目击者几个问题。

由于译者不知道(或者一时疏忽)police的复数意义,而误译为单数,使译文没有忠实于原文,如果译语读者没有及时根据上下文信息修正译者的表达,阅读可能会产生语篇理解障碍。

2、4 搭配错误严重

词汇有搭配意义,英汉两种语言在搭配上存在大量区别,不懂搭配知识的译者经常根据母语构建短语,造成表达错误。搭配错误的危害程度可分为两个级别:一级是译文死板生硬、别扭拗口,不符合母语表达习惯,二级是不可理解,交际失败,属于严重错误。

(7)我们最好天天锻炼身体。

学生翻译:We’d better train our body every day、

正确翻译: We’d better take/do exercise every day、

句7属于二级错误,因为这样的表达不能被英语本族语者理解。笔者在一次批阅学生作文时,被“study college”弄得啼笑皆非。刚开始我不明白学生要表达什么,连续遇见三次之后,才发现是洋泾浜英语,是汉语“读大学”的直译,英语搭配是“go to college”。

搭配错误不胜枚举,作者记录学生译文中典型的错误搭配有study (acquire) knowledge, study the puter(major the puter science),do(mit) a crime等等。在英译汉的译文中,这类错误同样存在。

(8)He put on a warm coat and went out、

学生译文:他穿了一件温暖的衣服出去了。

正确译文: 他穿了一件厚厚的衣服出去了。

3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思考

3、1加强有效词汇教学,构建词汇语义网络

词汇是是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是进行交际活动的前提,三本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较小的词汇量和不全面的词汇知识制约了英语理解和产出能力, 所以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要加强有效词汇教学,传授词汇知识和学习策略。英语教师必须教授学生一些关于词汇学习的元语言以及与之相关的词汇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词汇网络(崔艳嫣,刘振前,2010)。常用的关于词汇的元语言有:词形、词义、重读音节、词族、语块、上义词、下义词、语义场、核心意义、外延意义、心理词库、长时记忆等。

Scott (2008:41)的词汇策略教学值得借鉴:

帮助学习者建立尽可能多的词汇关联网络,从而组织心理词库。

在典型语境中学习词汇,体会词汇的意思、语域、搭配和句法环境。

尽快构建基础词汇。

要在不同场景中学习词汇,并反复从记忆中记起词汇。

用词汇表达与个人相关的意思,从而强化新词汇。

学习者需要大量接触语篇,培养自学能力。

语义网络属于心理词库的一部分,对理解有重要帮助。

(9)People killed the buffalo and sold its meat, hide and horn、

学生译文:人们杀了这条水牛,把它的肉()和角都卖了。

由于不知道hide的词义只好产生不完全的翻译,流失了原文一部分信息。学生译文暴露学生信息处理时缺乏认知策略,没有运用语义网络模型扩散激活相关词汇(Carorll,,2004)。buffalo, meat, hide ,horn, kill and sell 构成一个语义场,通过储存在心理词典中的信息可以推断出hide的词义是“动物的皮”。

3、2鼓励语块储备

语块对翻译有很大帮助,语块储备和语块知识,不仅可以帮助翻译者进行无标记翻译,实现翻译的流利性和准确性,而且可以为译者提供更大的处理有标记翻译所需的大脑信息处理空间(袁卓喜,2009)。学习者如果能将词组、小句和句子这样较小的语言单位作为整体保存和提取,翻译时能减少大量搭配错误和语法错误,提高翻译速度。

(10)剪纸(paper cutting)是中国最为流行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中国剪纸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明朝和清朝时期特别流行。人们常用剪纸美化居家环境。特别是在春节和婚庆期间,剪纸被用来装饰门窗和房间,以增加喜庆的气氛。剪纸最常用的颜色是红色,象征健康和兴旺。中国剪纸在世界各地很受欢迎,经常被用作馈赠外国友人的礼物。(2013年12月大学英语四级样卷)

笔者发现,翻译这段文字时,较快较流利的学生都运用了语块手段,使用越多,效果越好。翻译这段文字可使用的语块有:one of +n、pl, has a history of N years, beautify+n、, the Spring Festival, wedding celebrations, in particular, be used to do…, around the world , given as a present、

所有被观察的学生都知道history一词的拼写和读音,但是没有习得have a history of N years的学生则犯表达错误,如:The history is 1,500 years、 或者采取替换策略It appeared I,500 years ago、 增加大脑信息处理时间,翻译速度慢。

4 结语

翻译能力是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之一,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已得到充分肯定,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翻译能力。三本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受词汇量和词汇知识的约束较多,所以在三本院校中英语教师不能根据二本或一本的标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速度,而应该从更基础的方面入手,注重词汇教学,从翻译运用的角度大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Carorll, D、W、, Psychology of Language[M]、N、Y、 Thomson Learning, Inc、 2004:102-105、

[2]Thornbury,S、, How to Teach Vocabulary[M]、 N、Y、 Person Education, Inc、 2008:41、

[3]崔艳嫣,刘振前、二语心理词库组织模式发展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2010,2、

[4]尹汝昭、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之我见[J],山东外语教学,2004,6:96-97

语文的文学常识大全篇8

本文作者:全阿芬工作单位:陕西理工学院外语学院

(一)文化思想观的建构在中国的教与学的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面临着一场场不同级别的考试,这些考试在刺激学习者努力的同时也多多少少隐盖了正确的语言教学思想。要想在外语学习中构建文化思想观,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以适应跨文化教学的要求。在工作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类英语文学作品、观赏外国影视佳作、利用网络资源等方式,更多地并有意识地让学生参加与跨文化意识相关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接受英语文化的熏陶,拓宽文化视角,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与修养。在这里,以英语交际中的文化意识的建构为例。我们知道,外语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就是要会运用。无论学了多长时间的英语,无论学了多少英语,不论是小学、中学、大学,教学大纲上对“说”英语都有明确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英语学习者在与英语本族人进行实际交往中,很容易将自己的母语使用习惯带入跨文化交际,从而引起误会,导致交流出现障碍甚至失败。有人认为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严重,因为它容易造成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因此,地道而得体地运用语言,不但与正确地使用语言同等重要,而且还是两种文化的交流的基础。语言交流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一系列的语法规则及词条,而且还涉及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及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除了培养他们能用目的语清楚地表达思想以外(达意),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介绍和传授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学会得体地交际。在口语教学的高级阶段,则着重导入知识文化(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从中西文化差异的深层入手,介绍中西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认知行为、交际关系以及言语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所以说,英语学习中对目的语文化了解掌握得越充分,越有利于英语学习者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只有把彼此双方的文化差异都考虑进去,做到求同存异,才会避免出现交流障碍和文化冲突。比如,在日常交际中,例如见面打招呼,中国人在吃饭前后,常会问候他人,“吃了没?”而美国人则用“hello”或“hi”如果我们中国人向一个美国人问“你吃了没?”,美国人会认为,“你吃了吗?”的问候意味着“如果你还没吃的话,我邀请你到我家去。”所以,如果用我们中国的文化方式来对待英语国家的人,就会产生文化冲击,涵义上的差异会导致交际双方尴尬的局面。

(二)基础语言能力的建构我们知道,要想顺利地进行语言交际,除了交际过程中的文化意识之外,还必须要有语言交际的基础———词汇。在语言教学中,词汇是基础。就像我们盖房时需要准备的建筑材料一样,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词汇所涵盖的文化内涵应被重视。对于学习英语的大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词汇的字面意义,更要了解词的内在涵义,否则,就会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犯错误。如,在英语中,white常常让人与清白(pure)联系起来。向西方新娘的婚纱多为白色,从而也就有了whiteday(吉日),whiteroom(绝尘室)之说。当然,在汉语和英语中,某些词也有共同的指向。比如:black(黑色),在两种文化中,均为“坏的”,“邪恶的”。因此,才有了如下用法:黑钱:blackmoney;黑市blackmarket;黑名单blacklist;污点blackmark。在英语中还用类似的表达,如:blacksheep,败家子;blackingratitude忘恩负义等。其次,挖阅读材料中的文化信息,也是非常关键的。对于非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习得者所接触到的语言材料主要是课本中的篇章。为此,要想向习得者进行更多的文化渗透,较好的方式就是挖掘课文中的文化信息。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介绍英语国家的地理,风俗习惯,民族,宗教,制度,饮食习惯,历史等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英美等国家。通常,主体课文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完整篇章,含有丰富的文化信息,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适当地融入文化知识。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领略到大量的文化内涵。教师既可以指导学生适当地欣赏一些简单的国外名著,也可以去阅读一些报纸杂志。这样可以使学生原汁原味地感受英语语言和文化。当然,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也为学生了解更多的语言文化信息提供了便捷的途径。长此以往,学生就可以多渠道,全方位体味到英语语言的独特魅力,激发英语学习兴趣。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的使用受制于其所属文化的各个因素。但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既然可以容纳文化的各个方面,又是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中的“习知”,在语言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对文化视而不见。学习外语不仅仅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使用,文化又影响着习得者对语言的使用能力。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我们,作为外语教师,就应该具备文化意识,并把语言文化知识的渗透贯穿于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地帮助外语习得者更多地了解目标语与母语之间的差异。只有这样,我们的习得者才能既学到了语言知识与技能,又了解到异域文化的内涵,使他们在用外语进行交际时尽量避免失误,做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精选2篇)
  • 下一篇:八佰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