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简述教育基本要素及其关系(精选8篇)

时间: 2023-06-27 栏目:写作范文

简述教育基本要素及其关系篇1

摘要:本体;OWL;教育资源;Protégé3、2本体编辑器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5-11425-02

1 引言

目前互联网上的教育资源虽多但涣散,查询效率和精确性都很低。因此随着语义网(Semantic Web)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实践的不断发展,特别是XML和RDF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W3C认定OWL语言后,基于语义网的本体论为有效地开发、管理和使用教育资源提供了解决方法。

2 本体的定义

本体(Ontology)最早是一个哲学的范畴,是指客观存在的一个系统的解释和说明,客观现实的一个抽象本质。后来随着人们对本体理解的逐步加深,本体的使用范畴也越来越广。目前,一般Web上的本体包括分类和一套推理规则。分类用于定义对象的类别及其之间的关系,推理规则提供进一步的功能,完成语义Web的关键目标即“机器可理解”。本体的最终目标是“精确地表示那些隐含(或不明确的)信息。

3 系统框架

本文构建的基于本体的教育资源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系统有四大模块构成,分别是:用户界面、资源查询工具、本体服务器、资源知识库。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资源知识库里存放教育资源领域内的符合CELTS-41(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标准的资源;本体服务器利用推理机推测资源知识库中各个知识点的相关性;资源查询工具根据用户输入的内容,到本体服务器中获取该内容的本体类或实例;用户界面就像资源查询工具的外套,方便用户查询各种教育资源。

4 前提准备

4、1 教育资源的分类标准

本文在本体中对教育资源分类遵循的标准是CELTS-41(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4、2 本体描述语言

本文选择OWL语言来描述教育资源本体,因为:

(1)OWL可以清楚地表达每一个知识点的语义信息以及各个知识点的联系。在表达网页中的机器可理解的语义信息时,OWL比起XML、RDF、RDF-S有着更多的优势,因为它是以描述逻辑为基础的,能够表达更丰富的语义。

图1 基本本体的教育资源系统框架

(2)OWL是语义网语言栈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可以把它引申到其它知识系统的领域概念及其语义关系的描述中去。

目前编辑本体的工具有:斯坦福大学开发的Protégé、卡尔斯鲁厄ATFB开发的OntoEdit和KAON、曼彻斯特开发的OilEd等等。在这些工具中, Protégé应用最为广泛,且其版本已更新到Protégé3、2,它有如下几点优点:

(1)采用图形化界面。风格与普通Windows应用程序风格一致,用户比较容易使用。

(2)可视化的OWL(Web Ontology Language)编写工具。本体结构以树形的层次目录结构显示,用户可以通过点击相应的项目来增加或编辑类、子类、属性、实例等,使用户不需要了解具体的本体表示语言,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如它以OWL插件的形式支持OWL格式的的本体,OWL插件以Java开发,用Jena开发包支持OWL文档的读取。总之,可根据需要添加所需要的功能模块。

(5)可支持多种格式的本体文件的输入编辑和输出编辑。

因此本文采用Protégé3、2作为编辑本体的工具。

5 构建基于本体的教育资源

5、1 利用Protégé3、2构建教育资源的本体

图2是利用Protégé3、2建立教育资源本体的界面。其中左边是教育资源本体中的概念(即类)的名称,右边是对类的详细描述。例如类的名称、注释、相似的类等,并且在此可以进一步对类的某些属性的取值范围加以规定。

图2 利用Protégé3、2构建教育资源的本体

5、2 教育资源本体类之间的层次关系图

Protégé3、2中的很多插件可以用来显示本体类之间的关系,如JamebalayaTab插件可以用来描述本体类之间的逻辑关系;OWLvizTal插件可以用来显示各子类之间的层次关系, Quires插件可以检索本体等等。本文用OWLvizTal插件,来显示图2构建的教育资源本体的内部各子类层次关系图,其余插件就不一一描述了。由于在此本体中创建了很多子类,为了显示清晰,这里只给出了前两层的子类层次图,如图3所示。

图3 教育资源本体层次图

图3中,椭圆代表了本体中的各个类,箭头表示所属关系。如education_resouorce(教育资源)类包含了三个子类,分别是aplication_object(适用对象)、material_style(素材)和subject(科目)。这三个子类又包含了各自的子类。

6 基于本体的教育资源的存储与检索

经过图2的本体构建后,下面对教育资源进行存储和检索。

6、1 本体存储方法

目前本体的存储方式主要有两种:

(1)用OWL格式的文件保存

在Protégé3、2保存本体时,一般就直接保存为OWL格式,但每次从OWL文件里读取OWL的图结构信息是非常费时间的过程。

(2)用MySQL存储本体

本体也可以存储在关系数据库中,但数据库中的数据是基于关系模型的,难以推理,还没有成熟的语言和工具来针对关系数据库的推理。

综合上述,再加上本体的初衷就是基于XML文件格式的,而OWL文件其实就是一种XML/RDF文件格式,因此本文采用OWL文件格式存储本体。

6、2 教育资源的本体检索

(1)利用Protégé3、2插件“Quires”进行本体检索,但功能比较简单。

(2)利用Java Jena API进行本体检索。Jena开发包为RDF、RDFS和OWL提供了可编程环境,它包含了一个基于规则的推理引擎和方便的外部推理机接口。

本文采用方法(2)进行本体检索。通过对Java Jena API接口进行编程,连接到教育资源本体库(代码略)。用户检索时,在用户界面(如图4)输入要检索的内容后,系统会自动利用Jena包来读取教育资源本体库中的内容,然后在用户界面显示搜索结果。如在图4中输入素材名称“English listen”进行搜索,出现相关本体资源,如图5所示:

图4 用户搜索引擎界面

图5 相关本体资源界面

根据搜索结果可以看出,构建教育资源本体后,改进了机器对Web内容的解释能力,提高了信息检索的精确性,降低了数据冗余。

7 结束语

本文还只是初步构建了一个简单的教育资源本体,因此本体类还不够齐全和完善,同时在本体推理机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究和改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本体的不断健全,教育资源会逐渐变得整体化、规范化,不再涣散无章。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 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S]、 CELTS-41、1、

[2] 宋炜, 张铭(著)、 语义网简明教程[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3] 何向武、 基于语义web技术和本体论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06、5、

[4] Semantic Web、 /2001/sw/、

[5] MATTHEW HORRIDGE, HOLGER KNUBLAUCH, ALAN RECTOR STEVEN, CHRIS WROE、 A Practice Guide to Buildeing OWL Ontologies Using The Protégé-OWL Plugin and CO-ODE Tools Editon 1、0 [M]、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August 27,2004、

[6] /、

[7] W3C、CC/PP Information Page、 /Mobile/CCPP/,2004、

简述教育基本要素及其关系篇2

【关键词】精品课程;数据库系统;LOM;DC;元数据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6―0103―05

一 精品课程建设的国内外现状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部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截止2009年底,全国共评选部级精品课程2917门[1]。经过7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并逐步建立起部级精品课程申报及评审平台,相应的课程网站索引导航系统等。

国内精品课程主要采用“教师自行建设,逐级申报”的模式。目前,课程网站制作与服务缺乏统一标准,在教学信息资源组织、底层规范标准、教学资源共享服务机制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制约了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推广应用。

比较而言,国外类似的课程建设主要采用OCW(Open Course Ware)开放课程(课件)的形式。课程资源网站界面风格简洁一致,课程教学资源栏目规划、目录体系统一,结构导航清晰,资源查找与利用方便,开放共享程度高。

国外主要由一些大学及基金会组织发起,课程以倡导知识的开放与共享为宗旨。课程建设与共享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具有较先进理念的知名高校,优秀课程有FETP OCW、Utah State University OCW 、Japan OCW Alliance、Johns Hopkins OCW、ParisTech OCW等[2]。其中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程在全球有大量的镜像站点,并且得到很多IT公司的支持,课程资源及网站建设采用标准的内容管理系统[3]。

因此,在精品课程资源库建设过程中,采用统一的标准对精品课程资源进行有序化的信息组织是推动课程资源的整合共享的前提,具有重要意义。江苏省高校数字图书馆三期工程正在建设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数据库系统》,注重课程资源信息组织及相关过程的标准化工作,探索了将LOM元数据和DC元数据相结合的资源组织元数据应用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 精品课程元数据方案设计

1 元数据需求分析

元数据(Metadata)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是一种从底层规范信息资源组织的有效方法。元数据的应用,能够从源头上控制资源建设的质量,形成清晰的资源脉络,为资源的深度揭示、开放共享提供条件。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需要用不同的元数据进行描述。如用于描述网络资源、支持网络检索而建立的通用元数据Dublin Core(简称DC)和ROADS,用于描述书目数字文献的MARC元数据和TEI Header,用于描述教育资源的IEEE LOM元数据(学习对象元数据)和GEM元数据(教育资源网关),用于描述特殊资源的元数据(如政府信息资源元数据GILS和档案编码描述格式EAD)等[4]。

江苏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数据库系统的设计,本着“开放、互动、整合、共享”的理念,在综合分析与调研的基础上,建立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系统的系列标准,特别是对精品课程资源元数据方案的选择和定义。

从教育资源的描述来看,IEEE LOM是国际上发展相对完备的一项教育元数据标准,它定义了学习对象元数据的语法和语义,其目的在于使用最小的属性集完成对学习对象的管理、检索和评估。其他教育资源元数据如IMS、ADL/SCORM等均以LOM为基础建立。因此,许多国家都是以LOM为基础建立本国的教育元数据标准,如加拿大、英国、中国等[5]。从通用性的角度来看,DC元数据是美国OCLC的DCMI(DC元数据发起小组)为标识数字化信息资源、支持网络检索而创建的目录模式的元数据格式,通过国际性合作逐步完善,目前在网络中得到广泛承认和应用。由于DCMI与IEEE LOM的合作一直很密切,双方都认可基于RDF的元数据抽象模型,因此这两套元数据规范在互操作方面比较容易达成一致。

2 元数据方案的提出

精品课程既包括一般性课程描述信息,还包括大量的课程资源。课程及课程资源的复杂性,决定了单纯使用某一种元数据标准描述,存在很大局限性。仅仅采用LOM描述,会导致描述体系过于庞大;全部采用DC描述,又显得力不从心,因为DC的简单字段无法满足课程全面标引的需要。综合对比分析有关元数据,并仔细剖析精品课程资源结构,我们决定采用LOM元数据进行课程整体信息描述,采用DC元数据进行课程资源条目描述,即采用“LOM+DC”的精品课程元数据描述方案。这样将两者进行结合可以扬长避短,是比较理想的描述方案。

如图1所示。一门课程从宏观上是一个学习对象,LOM标准可以涵盖有关课程的主要信息描述,而课程又包括核心资源,资源可以有很多条目,把每条课程资源作为一个小单元,很适合使用DC描述。在基本信息(LOM)与核心资源(DC)间建立包含关系,从而形成完整的精品课程元数据描述方案。也就是说一门精品课程的元数据完整描述应该包含1个LOM加上很多DC形成的元数据包。

三 元数据介绍及实例描述

1 整体描述――学习对象元数据(LOM)

LOM最早是由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下属的负责制定数字化学习标准的组织学习技术委员会(LECS)制定。在中国,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ELTSC)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负责相关标准的研制、认证和应用推广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颁布了CELTS系列标准,其中的3个标准已经为国家标准[6]。信息技术学习、教育和培训学习对象元数据(LOM)于2008年1月14日为国家标准(GB/T 21365-2008),2008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7]。

LOM定义了一个通用的概念数据模型,以促进学习对象的共享和互换。主要由9个类别组成,每个类别下有一系列表征元素。在国标中,为了有利于用户选择使用LOM元素,把LOM元素分成必备数据元素(M,Mandatory data element)、可选数据元素(O,Optional data element)、扩展数据元素(E,Extended data element)三类。

LOM V1、0由9个类别组成:1)通用(general):组合了对学习对象进行整体描述的通用信息;2)生存期(lifecycle):组合了与学习对象的历史和当前状态有关的特征以及在演化期间已经影响该学习对象的那些个人和组织;3)元―元数据(meta-metadata):组合了元数据实例本身(不是元数据实例描述的学习对象)的信息;4)技术(technical):组合了学习对象的技术要求和技术特征;5)教育(educational):组合了学习对象的教育和教学特征;6)权利(rights):组合了学习对象的知识产权和使用条件;7)关系(relation):组合了定义在学习对象与其他相关学习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特征;8)评注(annotation):组合了对学习对象在教育使用上的一些评论,以及这些评论的作者和创作时间的信息;9)分类(classification):描述了学习对象与某个或某些特定分类系统的关系信息。

选用原则:一门课程所包含的信息相当复杂,既包括基本信息,诸如课程名、负责人、分类体系、网站等,又包括各种教学资源,总体上把课程作为一个基本描述单元,通过学习对象元数据的绑定可以保证课程间较高程度的语义互操作性。

精品课程整体信息描述中,主要以必备数据元素为主,可选、扩展数据元素为辅。其中6)权利和8)评注两个类别为可选元素,在实例著录中未使用。具体见下一部分的实例描述。

2 资源描述――都柏林元数据(DC)

DC推荐的基本元素,包括15个字段:1)标题(Title):赋予资源的名称;2)创建者(Creator):创建资源内容的主要责任者;3)主题(Subject):资源内容的主题描述;4)描述(Description):资源的内容的解释;5)出版者(Publisher):使资源成为可获得的责任实体;6)贡献人(Contributor):对资源的内容做出贡献的其他实体;7)日期(Date):与资源生命周期中的一个事件相关的时间;8)类型(Type):资源内容的特征或类型;9)格式(Format):资源的物理或数字表现形式;10)标识符(Identifier):在特定的范围内给予资源的一个明确的标识;11)来源(Source):产生该资源的其他资源;12)语言(Language):描述资源知识内容的语种;13)关联(Relation):对相关资源的参照;14)覆盖范围(Coverage):资源内容所涉及的外延或范围;15)权限(Rights):有关资源本身所有的或被赋予的权限信息[8]。

选用原则:精品课程的每个资源条目基本具有相似的表征方式。如均需要表征资源的名称、描述、提交更新时间、资源格式、资源标识等信息。因此,采用适宜互联网信息资源标引的都柏林元数据DC,可以较完整地实现标引。15个核心字段全部选用。

下面给出一门课程的元数据实例描述实现方案。

3 精品课程元数据实例描述

在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使用的过程中,通常会存在数据的绑定问题。XML作为一种通用的可扩展置标语言,以其良好的体系结构及数据描述能力,已成为数据存储与交换的行业标准。因此它也成为了精品课程元数据编码绑定的首选。下述描述实例均使用基于XML的语法格式描述。

(1)课程基本信息描述(LOM方案)

如表1,列出了一门部级精品课程的基本信息,共12个元素。假定本门课程在资源库中对应网址为:URL1,课程对应核心资源的网址为:URL2。

<img src="img、省略/qkimages/xjyj/xjyj201006/xjyj20100626-2-l、jpg" hspace="15" vspace="5" align="">

其中权利(rights)、评注(annotation)类别未选用,<!--内容-->为注释内容,代码按照层级关系编写。采用LOM V1、0,基于XML的绑定规则,具体标准符合信息技术学习、教育和培训基于规则的XML绑定技术(GB/T 21364-2008)要求[9]。

<?xml version="1、0" encoding="gb2312" ?>

<lom>

<general><!--(1)通用信息-->

<identifier>

<catalog>URI-IN</catalog><!--课程在资源库中对应网址-->

<entry> URL1</entry>

<catalog>URI-OUT</catalog><!--课程远程网站对应网址-->

<entry> jpkc、njau、省略/botany/ </entry>

</identifier>

<title>植物学</title>

<language>zh</language>

<description>《植物学》是使学生了解植物的形式多样性,植物学是一门重要基础课程</description>

<keyword>植物、植物生态、植物生产、生命科学</keyword>

</general>

<lifecycle><!--2)生存期信息-->

<contribute>

<role>负责人</role>

<entry>强胜</entry>

</contribute>

<date>2008-10-22</date>

</lifecycle>

<meta-metadata><!--3)元―元数据信息-->

<identifier>

<catalog>URI</catalog>

<entry>celtsc、省略</entry>

</identifier>

<contribute>

<role>创建者</role>

<entry>江苏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数据库</entry>

<date>2008-10-22</date>

</contribute>

<metadataschema>LOM V1、0</metadataschema>

<language>xml</language>

</meta-metadata>

<technical><!--(4)技术信息-->

<format>text/html</format>

</technical>

<educational><!--5)教育信息-->

<learningResourceType>精品课程

</learningResourceType>

</educational>

<relation><!--7)关系信息,表示课程(LOM)与资源(DC)的关系-->

<kind>B是A的一部分</kind><!--A指精品课程,B指对应资源条目或网址-->

<resource><!--描述核心资源B的地址-->

<identifier>

<catalog>ID</catalog>

<entry>URL2</entry><!--描述核心资源B对应的地址-->

</identifier>

</resource>

</relation>

<classification><!--9)分类信息,5个分面分类入口-->

<purpose>学科</purpose>

<taxonpath>

<source>教育部精品课程专科学科分类

</source><!--来源国家精品课程分类-->

<taxon>

<id>09</id>

<entry>农学</entry>

</taxon>

<taxon>

<id>0901</id>

<entry>植物生产类</entry >

</taxon>

</taxonpath>

<purpose>省份</purpose>

<taxonpath>

<source>中国行政规划</source>

<taxon>

<id>320000</id>

<entry>江苏省</entry>

</taxon>

</taxonpath>

<purpose>级别</purpose>

<taxonpath>

<source>课程级别</source>

<taxon>

<id>01</id>

<entry>部级</entry>

</taxon>

</taxonpath>

<purpose>类别</purpose>

<taxonpath>

<source>课程类别</source>

<taxon>

<id>01</id>

<entry>本科</entry>

</taxon>

</taxonpath>

<purpose>年份</purpose>

<taxonpath>

<source>申报年份</source>

<taxon>

<id>01</id>

<entry>2003</entry>

</taxon>

</taxonpath>

</classification>

</lom>

(2)课程核心资源(DC方案)

如表2,列出精品课程核心资源中的两个条目,实例中仅描述第一条。假定本门课程在资源库中对应网址为:URL1,课程对应资源的网址为:URL2,每条资源的详细信息网址URL3。DC核心共15个元素,采用基于XML语法的RDF方案[10]。

<img src="img、省略/qkimages/xjyj/xjyj201006/xjyj20100626-3-l、jpg" hspace="15" vspace="5" align="">

资源条目中的“引用”,表示引用课程(LOM信息)中的相关描述内容,由程序自动实现。如第1条资源著者即课程负责人直接引用,主题对应课程的主题词。

<?xml version="1、0" encoding="GB2312"?><!--条完整的资源条目描述-->

<rdf:RDF

xmlns:rdf="省略/1999/02/22-rdf-syntax-ns#"

xmlns:dc="省略/dc/elements/1、省略/dc/terms/">

<rdf:Description rdf:about="URL3">

<dc:title>第一章植物细胞</dc:title>

<dc:creator>强胜</dc:creator>

<dc:subject>植物 植物生态 植物生产 生命科学</dc:subject>

<dc:description>介绍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dc:description>

<dc:publisher>江苏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dc:publisher>

<dc:contributor>江苏省教育厅</dc:contributor>

<dc:date>更新2009-03-05</dc:date>

<dc:type>课件</dc:type>

<dc:format>PPT</dc:format>

<dc:identifier>01、ppt</dc:identifier>

<dc:source>URL2</dc:source>

<dc:language>ZH</dc:language>

<dc:ralation>植物学</dc:ralation>

<dc:ralation>URL1</dc:ralation>

<dc:coverage>农学 植物生产</dc:coverage>

<dc:rights>江苏省教育厅</dc:rights>

<dcterms:isPartOf rdf:resource="URL1"/><!--基本信息(lom)与资源(dc)建立联系-->

</rdf:Description>

</rdf:RDF>

四 结语

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数据库系统元数据方案的实现,探索了运用多个元数据标准组织复杂资源的可行性。采用该元数据方案建设的“江苏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数据库系统”,能够实现与“江苏省高等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顺利对接。

目前,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建设中,采用元数据方案的成功案例尚不多见,如何有组织地开展复杂对象信息组织方案的研究、不同资源间元数据接口规范及不同类型元数据转换标准的制定等,是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网[EB/OL]、<省略,2010-4-1、>

[2] 开放课程计划[EB/OL]、 <省略,2009-6-1、>

[3] 王静、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免费网上课程[J]、电化教育研究,2004,(10):78-79、

[4] 张晓林、元数据研究与应用[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47-148、

[5] 薛宁、LOM元数据应用探讨星地一体教育资源素材库的组织[J]、图书馆杂志,2005,(5):59-64、

[6]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DB/OL]、< celtsc、省略,2009-6-10、>

[7] 信息技术 学习,教育和培训 学习对象元数GB/T 21365-2008[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8] Dublin Core[DB/OL]、

<dc、library、省略/dcmi-terms、htm,2009-7-15、>

简述教育基本要素及其关系篇3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科;定义体系

视听教学、个别化教学和系统方法的发展与结合,形成了今天的教育技术领域,它的标志就是1970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的成立。

AECT成立后,致力于教育技术领域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分别于1972年、1977年和1994年三次提出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其中以1994年提出的定义,即“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1]最为简洁、明确,最具有代表性。

AECT’94定义的引进,对我国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技术学科的确立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对定义理解的不同,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第一,在美国,教育技术是作为一个“研究领域”而存在的。因此,他们认为只要是和教育相关的问题,就应该去研究,而往往不在意教育技术“是什么”。

正如《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一书的书名所示,’94定义是属于“领域”的定义,而不是学科定义。

第二,尽管从历史上看,美国一直在交替使用“教育技术”和“教学技术”,认为两者是同义语。但从中国人的观点来看,这两个名词显然不属于同一层面。教学技术相对于教育技术来讲是微观层面的,它理所当然地关注“学习”;而教育技术则应更多地关注教育绩效的提高。

第三,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是两个相关的不同概念,如果把它们混为一谈,则会引起理论和实践的混乱。而在我国,恰恰把’94定义既当作教育技术的定义,又作为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义,因而引起了很多困惑。

鉴于上述原因,为了教育技术学科的健康发展和正确运用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有必要对教育技术的相关概念作深入研究。

笔者认为,教育技术的相关概念应该由不同层面的定义分别来表述,然后由它们共同组成定义体系,对教育技术学科作出完整的阐释。

一、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

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是解决“教育技术是什么”问题的。为了更好地理解教育技术的本质,我们首先需要对教育和技术的概念分别进行讨论。

1、关于“什么是教育”的讨论

一般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入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2]

以往,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大多定位在学校教育的层面上,认为人受教育的时间是从幼儿园开始,到高等学校(包括成人院校)毕业为止,实际上这是一种狭义的教育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人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终身教育被提到日程之上,受教育的时间延长至人的一生,而受教育的空间则延伸至工作单位、家庭和社区,包括你所在的任何地方。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终身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因此,今后我们应该以广义的教育观念来指导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工作。

2、关于“什么是技术”的讨论

英文“技术”一词出自希腊文techne(工艺、技能)与logos(词、讲话)的组合,意思是对工艺和技能进行论述。最初,它仅指各种应用技艺,与直接的操作联系在一起。“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技术一词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而导致了对它的理解和表述的多样(性)。”[3]

到目前为止,对“什么是技术”的论述不下几十种,要想给技术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显然是困难的。

刘大椿先生在《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一书中把技术的定义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分别引用了戴沙沃、R·麦基、G·罗波尔、C·米切姆、M·邦格、埃吕尔、H·马尔库塞等学者的观点来进行说明。同时,他还论述了技术的要素和结构,对我们深入理解技术的本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把它节录如下:

(1)技术要素的分类。

①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它主要是指经验、技能这些主观性的技术要素。

②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它主要是指以生产工具为主要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

③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它主要是指以技术知识为象征的主体化技术要素。

(2)技术的结构。

①经验型技术结构。就是由经验知识、手工工具和手工性经验技能等技术要素形态组成的,而且以手工性经验技能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

②实体型技术结构。就是由机器、机械性经验技能和半经验、半理论的技术知识等要素形态组成的,而且以机器等技术手段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

③知识型技术结构。就是由理论知识、自控装置和知识性经验技能等要素形态组成的,而且以技术知识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4]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技术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掌握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包括经验形态、实体形态和知识形态三大要素,并由此形成不同的技术结构。实体形态的技术与具体的物质(工具、设备、材料)有关,我们把它称为物化技术(即一般狭义理解的技术);经验形态和知识形态的技术与人的智力有关而与物质无关,我们把它称为智能技术(简称方法)。因此可以认为:技术由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两部分所组成。

据此,可以对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技术包括在解决某一问题时涉及到的所有的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的有机整合;狭义的技术是强调其中一部分技术而并非全部。并且,“技术的本质决定了它具有双重属性,其自然属性表现在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其社会属性则表现在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5]

3、关于教育技术本质的讨论

近年来,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发表了不少,但是能够真正说清楚“教育技术是什么”的却不多。在这里,我们引用尹俊华先生的论述:“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的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形(物化形态)和无形(智能形态)两大类。物化形态的技术指的是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的物体中的科学知识,它包括从黑板、粉笔等传统的教具到电子计算机、卫星通讯等一切可用于教育的器材、设施、设备及相应的软件;智能形态的技术指的是那些以抽象形式表现出来,以功能形式作用于教育实践的科学知识,如系统方法等。”[6]

我们把上述论述加以简化,可得出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与方法的总称。

在上述定义中,有几个问题需要明确:

(1)定义中提到的“技术与方法”,分别指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而且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而采用的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

(2)根据定义可以将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如图1所示。

对教育作广义理解,并认为技术包括一切(即为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而采用的所有可能得到的)物化技术(简称技术)和智能技术(简称方法),此时称为广义教育技术(如图中D);对教育作广义理解;而对技术作狭义理解(如只理解为现代媒体技术和系统技术),或对教育作狭义理解(如只限定在学校教育范围内),而对技术作广义理解,此时的教育技术都属于狭义的范畴(如图中C和B);如果不仅对教育作狭义理解,对技术也作狭义理解(甚至把技术只理解为媒体技术),这时的教育技术理念就更狭窄了(如图中A)。

(3)“技术与方法”必须经过有机整合,共同作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以提高绩效。

根据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教育技术所包含的技术层次如图2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李克东先生“教育技术的层次图”改编

从图中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由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组成。由于教育技术中的物化技术和教学媒体有关,因此又称为媒体技术。

媒体技术(简称技术)包含硬件技术(Hardware Technology)和软件技术(Software Technology)两个层次;智能技术(简称方法)包含系统技术(Systematic Technology)和整体技术(Systemic Technology)两个层次。

硬件技术指与设备、工具相关的使用、维护和开发的能力;软件技术指对相应软件的使用、管理、评价以及设计、开发的能力。

系统技术指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分析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提出目标,设计解决方案,试行并评价其结果,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修正的一种方法体系。

整体技术强调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如教学系统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系统的整体性是由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共同来保证的。如果只注重教学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有机关联而忽略了教学系统与外部社会环境的有机关联,只注意教育中教学方面的问题而不注意非教学方面的问题,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另外,可以借鉴生态学的理论对教育技术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如新的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引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将会对原教学系统的“生态环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它会产生什么积极的效果?会发生什么问题?如何把“新物种”整合到原有的系统中或如何改变原有的系统以发挥积极的作用?等等。这是整体技术的具体应用,将会有效地帮助我们建立全面的教育技术观。

二、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

从上述有关技术定义的讨论中可以看出,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方法,一种知识,还是一种活动过程。这一特点,在我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在我国,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完整的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体系,它不单单是一门学科专业,而且还是一项事业,同时又是一种产业。除了现有的教育技术学科专业以外,从中央电教馆到各省、市、地、县电教馆(站),从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中心到中小学电教组(室),建有一套完整的电教机构;全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专职人员队伍达几十万人,他们带领、指导和帮助千万学科教师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实践。这是我们教育技术事业兴旺发达的一笔巨大的财富。

转贴于 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说明了教育技术“是什么”,但它并没有回答在教学实践中,教育技术能够“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这就需要有一个简单、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定义来指导实践,笔者把它称为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

教育技术是在先进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相关的技术和方法促进教育效果优化的实践活动。

仔细分析上述定义,可以看出:

(1)教育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育效果的优化,回答了教育技术能够“做什么”的问题。

(2)运用教育技术时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要在当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相关的理论(包括教育观念、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指导下,不能盲目实践;二是要采用与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相关的技术和方法,而不是只考虑技术的新颖和高低,更不是先确定所使用的技术而后再到教学中去找可用之处。这一条回答了教育技术“如何做”的问题。

对于教育技术实践工作者和普通学科教师,他们不容易理解AECT’94定义的全部含义,或者即使有所了解,也不知道如何与自己的实践相联系。掌握上述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对他们来说就比较容易,而且能够把定义和他们的工作联系起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改革实践。

三、教育技术理论层面的定义

教育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已经得到认可,这反映在“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分别列入了国家学位委员会研究生专业目录(1986年)和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3年)。在这一点上,我们要特别记住顾明远先生为此付出的努力和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到目前为止,教育技术学科在全国已经有5个博士点、20多个硕士点和上百个本、专科专业,它们遍布于师范院校、综合大学、文理工科院校和军队院校,数量仍在继续增加之中。在这“繁荣”景象的背后,也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和不安的问题,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

作为一个成熟的研究领域,它应该有几个最基本的条件:明确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目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有一批本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学术梯队;有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并在实践中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除上述条件外,还必须满足以下几项要求:研究对象不但明确,而且要明显地区别于其他学科;有属于自己的、能够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明确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有准确的定位;有明确具体的哲学思想的指导。

根据上述条件,教育技术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已经得到确立;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学术上得到确认并将跻身于学科之林,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事情要做,恐怕需要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使本学科趋于成熟。

当前,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中最根本的、最迫切的任务是需要初步构建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它包括学科的定义、定位、基本理论框架、实践领域构成、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内容。在这篇文章中只探讨学科定义的问题,其他的内容放在后续文章中进行讨论。

1、有关学科定义的论述

关于什么是教育技术学,有不少专家、学者都论述过,现摘录有代表性的几种:

(1)教育技术学是应用技术学的概念、观点、方法以及方法论,研究教育、教学过程及其管理过程的优化的技术手段、操作方法和方法论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更有效的教学。它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理论为基础,依据教育过程的客观性、可测量性、可再现性和可操作性,应用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学研究方法,在确定的教育目的下探索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操作方法和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理论与方法。[7]

(2)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群体中一门新学科,它是以教育学的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探求提高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和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方法。[8]

(3)教育技术学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成果,开发人以及人以外的学习资源,以求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效果的知识体系……[9]

(4)教育技术学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来诊断教育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实施及评价解决方案的技术学层次的教育学科。[10]

(5)教育技术学是依据教育科学理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成果,开发人及人以外的学习资源,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习者学习的知识体系。[11]

(6)教育工艺学是对关系到教育的所有操作因素加以分析、选择、组合和控制,然后进行实验的实际研究,以便取得最大教育效果的一门工艺科学。关系到教育的所有操作因素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材教具、教育媒体、教育方法、教授方法、教育环境、学生行为、教师行为、师生编组以及上述因素的相互关系。最终目标是追求教育的最优化。[12]

以上的论述从不同的侧面对教育技术学进行了准确的描述。由于篇幅所限,就不展开分析了。能不能用一句简单、明确的话阐明教育技术学是什么呢?笔者试着给教育技术学提出一个规定性定义,也就是教育技术理论层面的定义。

2、教育技术学规定性定义

教育技术学是研究在教育中运用相关技术来提高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系统科学的观点、方法,通过对与教育相关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以促进教育绩效的提高。

通过对上述定义及其描述条文的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得到:

(1)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目的是提高教育的绩效。也就是说,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优化教育、教学效果,而且还要提高其效率和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对象是与教育相关的技术,也就是构成“与教育相关的过程和资源”的过程(智能)技术和资源(媒体)技术。

与教育相关的过程和资源的层次如图3所示。

教育资源是指人在接受终身教育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从图中可以看出,教育资源包括了学习资源在内;而学习资源又包括了教学资源在内。同样,教育过程包括了学习过程;而学习过程又包括了教学过程。

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状况,应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给以更多的关注。在充分发挥原有教学资源的作用和继续普及基于“教”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同时,加快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环境的建设和进行基于“学”的教学设计的实践,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建立创造条件,加速教育改革的进程。

(3)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任务是总结、提出运用技术提高教育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并由此提出教育技术学科的知识体系。

(4)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领域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

①教育技术学的理论领域。教育技术学的理论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教育技术学科的基本概念。

B、教育技术学科理论框架和实践体系的建立。

C、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发展研究。

D、媒体理论与开发研究。

E、网络教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F、远程教育理论的研究。

G、教育技术的管理与评价。

H、 绩效技术及其支持系统。

②教育技术学的实践领域。教育技术学的实践领域也就是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的应用领域,主要由三大系统组成:

A、 学校教育系统: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B、远程教育系统:三网统筹;开展远程教育模式的研究;开发网络课程和教学软件,建设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积极、稳妥地进行网络教学试点。

C、社会其他系统: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科教兴国、企事业业务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绩效技术的应用。

(5)教育技术学研究的范畴包括对相关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设计范畴主要指针对教学系统中不同层次的教学设计,以及由此而发展起来的绩效设计。

开发范畴主要指将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尤其是信息科学技术加以整合,用于教学系统和其他相关系统的开发研究。

利用范畴主要指将各种技术、手段,尤其是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教育、教学中,以及相关系统中,以提高它们的绩效。

管理范畴主要指对相关系统、资源、信息以及研究项目的管理。

评价范畴主要指对相关系统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并进行测量,给出定量和定性的判断,以使各相关系统达到优化。

(6)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技术学科以系统科学为方法论基础,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和质的研究方法,积极开展实验研究。

四、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义体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和教育技术理论层面的定义——规定性定义,共同组成了教育技术学科完整的定义体系。

1、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

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与方法的总称。

2、 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

教育技术是在先进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相关的技术和方法促进教育效果优化的实践活动。

3、教育技术理论层面的定义

教育技术学是研究在教育中运用相关技术来提高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

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说明了教育技术“是什么”,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说明了教育技术能够“做什么”和“如何做”,教育技术理论层面的定义说明了教育技术学科的内涵。三者组成的教育技术学科定义体系,完整地阐明了教育技术学科的基本概念。

上述定义体系为我们从事教育技术领域的各项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共同的基础与交流的平台。当需要论述和了解教育技术本身是什么的时候,应该以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为准;当从事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实际工作时,应以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为指导,既简明又易于理解和操作;当从事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学科专业建设时,则应以教育技术理论层面的定义为准,它说明了教育技术学科所研究的“目的、对象、任务、领域、范畴和方法”,不仅包含了美国AECT’94定义的主要内容,而且更为明确和全面,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

五、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讨论

“教育技术”名称进入我国不久,便产生了“现代教育技术”这一提法,这是中国特有的名词。对“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有的认为它和教育技术是同义语;有的认为过去的教育技术是传统教育技术,现在所从事的教育技术才是现代教育技术;有的把现代教育技术等同于信息技术;还有的干脆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计算机和网络在教育中的应用。认识上的混乱导致实践中的偏颇,影响了教育技术对教育改革的支持作用,同时也影响了教育技术学科的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只是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在当今时代的一种表述,是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现在时段,它所依据的理论仍然是教育技术的理论体系。

1、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教育思想、理论,有不同的技术和方法。我们根据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可以导出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如下:

现代教育技术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系统方法促进教育效果优化的实践活动。

详细分析定义中所包含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现代教育技术包含了两个要素: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系统方法,二者缺一不可。

(2)现代教育思想包括现代教育观、现代学习观和现代人才观,现代教育理论包括现代学习理论、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传播理论。

(3)现代信息技术指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合其他现代教学媒体,下同)环境下,对信息的获取、储存、加工、创新和分析、评价的能力,包括了对计算机和网络环境的操作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两部分;系统方法是指系统科学与教育、教学的整合,它的代表是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4)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是促进教育效果的优化。

2、现代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

1998年,南国农先生曾经给电化教育赋予了新的定义:“电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13]并认为:

“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即现代教育媒体;

“(2)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即媒传教学法;

“(3)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即教学设计。”[14]

如果把我们给出的现代教育技术定义和电化教育1998定义及其解释相比较,可以看出它们所表达的实质内容是基本相同的。

[参考文献]

[1][美]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齐著。乌美娜,刘雍潜等译。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2]董纯才,刘佛年,张焕庭。教育[A]、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3]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5]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7]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8]顾明远。教育技术学和二十一世纪教育[A]、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编,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8、

[9]章伟民,曹揆申。教育技术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0]李文光,杨开诚。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念[J]、中国电化教育,2001,(2)、

[11]冯秀琪。教育技术的学科定位与专业建设[A]、北京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2、

简述教育基本要素及其关系篇4

关键词:物理专业;高等数学;数学思想;教学

作者简介:唐果(1957-),女,湖南湘潭人,湖南科技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副教授。(湖南 湘潭 4112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湖南省教育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改重点课题(项目编号:JG2011A01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125-02

“高等数学”是物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物理各专业课程的基础。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认为高等数学的任务是为学生学习物理各专业课程以及今后的工作提供必要的高等数学基础知识。[1,2]数学严格的逻辑性、高度的抽象性、语言的简明性,使数学具有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独特功能。[3]因此,高等数学的任务除了为学生学习物理各专业课程以及今后的工作提供必要的高等数学基础知识之外,应该还具有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任务。而物理学中的问题,就是利用数学严密的推理、高度的抽象及空间想象建立模型,最终经过实践检验,求得其理论。[4]因此,培养物理专业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物理专业“高等数学”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如何在物理专业“高等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是每位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数学思想简介

数学思想是数学产生以及数学发展过程中必须依赖的基本思想,是人们在谈论数学时,总要谈及到的独特素质。数学思想是由三种基本思想,即抽象、推理和模型思想组成。抽象思想是把外部世界与数学有关的东西抽象到数学内部,其素质表现为抽象能力强;推理思想是逻辑推理促进数学内部的发展,其素质表现为逻辑能力强;模型思想是沟通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其素质表现为应用能力强。

数学中的抽象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数量与数量关系的抽象、图形与图形关系的抽象。其中关系是重要的,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数学家用抽象的方法对事物进行研究,去掉感性的东西剩下的只有数量和关系。对于数学研究而言,线、角,或者其他的量,不是作为存在而是作为关系,通过抽象得到数学的基本概念,从而把现实生活中的与数学有关的东西引入数学的内部。这些基本概念包括数学的研究对象的定义,刻画对象之间关系的术语和符号,还包括刻画对象之间关系的运算方法。这种抽象是一种从感性具体上升到理性具体的思维过程,但这样的抽象只是第一次抽象。在此基础上,还能凭借想象和类比进行第二次抽象,其特点是符号化,得到那些并非直接来源于现实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比如实数和高维空间的概念,极限和四元数的运算。第二次抽象是此理性具体扩充到彼理性具体的思维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数学并非仅仅研究那些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的东西。

数学主要依赖的是逻辑思维,逻辑思维的集中表现是逻辑推理,人们通过推理,能够深刻地理解数学研究对象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且可以用抽象了的术语和符号清晰地描述这种关系。所谓推理,是指一个命题判断到另一个命题判断的思维过程。所谓推理有逻辑,是指所涉及的命题内涵之间具有某种传递性。在本质上,只存在两种形式的推理,一种是归纳推理,一种是演绎推理。人们通过推理形成各种命题、定理和运算法则。随着数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根据研究问题的不同,数学逐渐形成各个分支,而且数学各个分支得到的结果之间却是相互协调的。为此,人们不能不为数学的这种整体一致性感到惊叹:数学似乎蕴含着类似真理那样的合理性。

数学模型是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思想方法描述现实世界中规律性的东西。所以数学模型是指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现实世界所依赖的思想。数学模型使数学走出数学的世界,是构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通俗地说,数学模型借用数学的语言讲述现实世界的故事。数学模型的出发点不仅是数学,还包括现实世界中的那些将要讲述的东西。并且,研究手法也不是单向的,需要从数学和现实这两个出发点开始,规划研究路径、构建描述用语、验证研究结果、解释结果含义,从而得到与现实世界相容的、可以描述现实世界的结论。数学模型也必然有其适用范围,这个适用范围通常表现于模型的假设前提、模型的初始值、模型参数的某些限制。

由数学思想的概念可以看到,培养物理专业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就是要在物理专业“高等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想。

二、提高物理专业学生数学思想的“高等数学”教学途径

对于物理专业的学生,提高了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即数学思想,也就增强了他们的创新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做到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并重。下面结合笔者 长期物理专业“高等数学”教学的实践,针对教师在“高等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提高物理专业学生数学思想谈谈体会和具体做法。

1、教师自身必须具有较高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论的素养

由于数学思想蕴含于高等数学的各部分内容之中,只有教师具有了较高的数学思想素质,才能挖掘出高等数学各部分内容之中的数学思想,才能做到在高等数学的讲授中,善于向学生传授这些思想以及寓数学思想于平时的教学中,因此教师自身要加强对数学史和数学方法论的学习与研究。

2、教师必须具有较好的物理素质

由于高等数学中的概念和定理只反映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没有具体的描述对象,而物理中的概念和定理则有具休的描述对象,比如,向量在高等数学中是一个抽象概念,但是在物理中则用来表示力、速度等具体的概念。另外,高等数学中的很多概念和定理是科学家们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抽象出来的,例如:微积分就是牛顿在研究力学问题时首先提出,并为解决各种力学问题而日益丰富起来的。因此教师具有了较强的物理素质后,一方面与物理专业的学生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可以使用在实践中看得到的现象解释十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定理,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物理实例引入高等数学的概念和定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所以,教师自身应加强物理知识的学习。

3、教师要善于将高等数学各部分内容中的数学思想挖掘并系统地分类

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结合教材的知识点,查阅其发生发展过程,把握住有关概念和定理的来龙去脉,抓住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的结合点,挖掘出蕴含于教材每章节中的数学思想,在教学中做到统筹安排,有目的、有计划和有要求地进行数学思想的教学。

4、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设计数学思想教学

由于同一教学内容可以蕴含多种数学思想,而同一数学思想又分布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所以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开展数学思想的教学。选择的原则为有利于学生领悟和掌握数学思想,例如:在遇到反映推理数学思想的教学内容时,可以采用探究式和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特别是对于物理专业的学生,教师应充分利用其对物理现象熟悉和物理问题理解的特点,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支持学生从多角度以不同方式对问题进行思考,最后让学生自己得出结果。在遇到反映抽象数学思想的教学内容时,可以采用发现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利用高等数学中的很多概念和定理是科学家们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抽象出来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展示该教学内容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使学生体验抽象数学思想的作用和巨大价值;或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由于抽象是从许多不同事物中提取的共同点,因此教师可以从许多领域收集既体现数学的本质,又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例子,然后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提炼一些最新的有趣的例子作为应用案例,从这些案例中提取共同点得出结论。在遇到反映模型数学思想的教学内容时,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由于数学建模是对实际问题进行合理抽象和量化,利用数学公式进行模拟和验证的一种处理方法,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选择一些实际应用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加以分析,通过抽象、简化、假设、建立和求解数学模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或采用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首先设计出注重数学思想的剖析、数学技术的灵活性和数学理论的实用性的实验项目,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建立和求解数学模型,从而解决问题。当遇到同一教学内容蕴含多种数学思想的情况,可以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5、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是一个反复认识、训练和运用的过程

由于学生对于蕴含在具体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开始只能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只有经过多次反复后,在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逐步抽象、概括而形成理性认识,再在实践活动中反复检验和运用,才能加深这种理性认识。因此,学生对每种数学思想的认识都是在反复理解和运用中形成的,其间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螺旋上升过程。所以教师应该将高等数学各个内容中的数学思想形成为具有一定结构的系统,对于某一种数学思想而言,所串连的具体数学知识也必须形成自身的体系。由此明确每一种数学知识的教学中可以进行哪些数学思想的教育,并设计好对每种数学思想进行反复认识、训练和运用的过程。由于绪论课一般都要讲述知识产生的背景,发展简史,研究对象,基本和主要的问题,研究的思想和与其他各章知识的联系等,教师可抓准时机在绪论中直接简述有关数学思想,而在复习课中则可顺势总结概括本章用到的数学思想,这也可以形成学生对数学思想系统的反复认识。

三、结束语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精髓和灵魂,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巧,更要重视发展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因此本文就如何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提高物理专业学生数学思想,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了一些认识、体会和具体做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余天培、提高物理系高等数学教学质量初探[J]、西北师范学院学报,1987,(4):86-88、

[2]左东林,滑超伦、高等数学在物理中的应用举例[J]、淮阳教育研究,1994,(4):18-21、

简述教育基本要素及其关系篇5

关键词:日照图;图形逻辑;思维秩序

引言:

日照图问题虽素为高考难点,但其核心要素却仅有两条:一是太阳光线(或直射光线);二是晨昏线(圈)。太阳光线直观反映了太阳高度及日影的分布和变化的一般特征;而晨昏线则从细节上描述了昼夜产生和变化的基本规律。因此,日照图判读能力培育的重心应该是有效建立二者之间的图形逻辑,并为该目标的实现搭建合适的“脚手架”。而事实上,人们却更乐衷于一些“快解秘诀”或“独门技巧”的研究,而不愿为“思维之塔”的点滴积累洒下“真诚”的汗水,故常形成欲速不达的尴尬局面。在此,本文将聚焦“图形逻辑优化”从以下几方面谈谈高三地理复习中日照图判读能力培育的主要策略。

一、格物致知、明析数理,搭建空间“骨架”

就浙江而言,即使是高三“日照图”教学的最大困难仍在于教师必须花大量的精力去弥补因“初中淡化地理教育”而导致的想象力的极度缺乏。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据教学环境差异,通过“实物”演示、地理模型或三维视图等手段帮助学生重温地球“经纬骨架”的空间影象,为日照图分析提供空间媒介和逻辑依托。

案例1地球的“骨架”――经纬网

环节1:实物演示,定义经纬。

操作简述:(1)呈现地球仪,要求学生指认地轴、纬线、经线并归纳其基本特点(如,位置、长短、方向等)。之后,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某点(如,图1中点Q)的运动,理解纬线的动态定义(即,地球上任一点自转的运动轨迹)。(2)展示地球仪剖面,指认地球半径(R)、纬度(β)、经度(α),引导学生理解经度、纬度的数学含义。

设计目的:认识经、纬线,打造日照图的空间“骨架”。且借助纬线的“轨迹说(动态定义)”赋予“骨架”运动的灵气,从而降低经度(或角速度)、线速度等概念理解的难度;并为经纬网中几何逻辑的建构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节2:图示模型,明晰数理。

操作简述:(1)引导学生绘制地球经纬“骨架”示意图(如图1)落实基本概念,并呈现不同投影方式下的经纬网。(2)假设地球是一个正球体、给出地球平均半径,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几何知识计算或分析:两条纬线(纬差1°)之间的经线长度;两条经线(经差1°)之间的纬线长度;球面上两点(可以是特殊点)间的最近距离。

设计目的:通过绘图和计算强化经纬网构建的空间影象、巩固基础知识、提升知识应用和逻辑计算能力,为线速度公式推导或昼(或夜)长的理解和计算作好铺垫。

该方案从概念认知入手,通过“实物”展示、指认、绘图、计算等,帮助学生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动态、从感性到理性对经纬网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有力的空间和逻辑基础。

二、图文互换、以图释文,架设“语言”桥梁

地图历来以“地理的第二语言”而倍受关注,但,焦点却多集中于读图技巧的研究而忽略了第一、二“语言”之间的逻辑沟通。其实,高三日照图的教学中若能把一些抽象、枯燥的地理原理或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地理图形,或把一些简约或深奥的地理图示“翻译”为文字,将为文字与图形的逻辑对接创造良好的机会。

案例2 太阳高度及其分布和计算

环节1:图解定义,转换思维。

操作简述:呈现教材(湘教・必修Ⅰ)定义: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叫太阳高度,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90°。作出如下补充并图示:(1)太阳可据需要看作是一个质点或平行光柱;(2)某点的地平面即过该点的地球半径的切线。

设计目的:克服文字定义抽象、空洞的“缺陷”,将其转化为图形,填补学生空间概念的空白、转换思维角度,为后续的理性计算提供支持。

环节2:自主作图,多维探究。

操作简述:(1)指导学生据图形定义,分别绘制“两分两至”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并总结其时空分布规律。(2)基于“光柱”影象,引导学生理解并绘制“过太阳直射点的日照纵、横剖面示意图”,助其从“球面距离”的角度认识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间的关系(即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等距等值)。

设计目的:通过图示直观认识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及规律,导出太阳高度研究中的“距离”意识,为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和“等太阳高度线(某时全球太阳高度分布)”的判读埋下伏笔,同时通过“过程”使知识结论更具建设性。

环节3:推导公式,拓展应用。

操作简述:(1)要求学生应用所学几何知识图解正午太阳高度,得出计算公式:H=90°-|φ±δ|,并将公式地理化,即:H=90°-纬距(直射点与所求地的球面距离,用纬度表示)。(2)基于公式,引导学生计算:赤道、极点、纬切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极昼区,日内最小(即0时)太阳高度(h)与直射点纬度(δ)的函数关系。其中0时太阳高度的计算,即是基于“距离”的原则对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的拓展应用。首先绘制太阳直射任意点(Z,纬度δ)的日照图(如,图2),其中Q(纬度β)为所求点,套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得:h=90°-(S1+S2),又S1=90°-δ,S2=90°-β,故:h=δ+β-90°。

设计目的:变定性分析为定量研究,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质。并通过应用强化学生对公式的记忆和理解,几组特殊结论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应试反应速度。

该方案通过两个“转换”将太阳高度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一是文字定义的“图形化”,揭示了“太阳高度”的几何内涵;二是数学公式的“地理化”,为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的外延提供理解支架。

三、图图相扣、有效集成,理清逻辑线索

迫于新高考日益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压力,传统的“结论(或技巧)式”的日照图教学早应淡出高中地理的课堂,但,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却因“惜时如金”而将“过程之魂”拒于千里之外。其实,图形也许是解决“课时”与“效率”之间矛盾的更好的手段。美国科学家斯蒂恩认为,“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思维就整体地把握了该问题,并且能创造性地思索问题的解法”。

案例3 晨昏线与昼夜长短

环节1:动画模拟,连环绘图。

操作简述:分段回放“两分两至”时地球日照模拟视频,要求学生观察、说明、图示各节气晨昏线与阳光(尤其是直射光线)的关系,了解晨昏线的内涵(如,昼夜分界线;太阳出没地;太阳光与地球切点的集合等)及特点。

设计目的:多角度认识晨昏线,为日出/落的地方时和方位判断、昼长概念的理解以及建立晨昏线与太阳高度之间的联系等提供基础。

环节2:释图明理,纵向联系。

操作简述:引导学生将绘制的图形按直射点位移轨迹序列(南北或北南)排列,进一步探究晨昏线的“运动(南北摆动、线位西移)”基本规律,并具体描述(语言、文字)或图示(如图3)。主要内容包括:晨昏线位移的原因、特点(如,方向、速度、范围等)及其与太阳直射点的相关性。

设计目的:了解晨昏线运动的基本规律、意义,建立晨昏线或纬切点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动态联系,把握规律本质,减少记忆难度,提升应用和探究能力。

环节3:定量计算,理性归纳。

操作简述:(1)给出昼长的概念(日出日落;晨线昏线),结合纬线“轨迹说”,引入昼弧和夜弧的概念,引导学生估算“日照图序列”中指定纬线(如极圈、极点、赤道等)的昼长(定量计算)。(2)结合计算启示,总结昼夜长短的空间和时间分布、变化规律。

设计目的: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的原因和基本规律,为后续探究(如,感知昼长等问题)提供知识准备和理解参照。

该方案以两组概念(晨昏线、昼/夜弧)为支架,通过看、画、说、写、算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感悟过程,由易到难、由定性认识到定量分析,步步为营有效建立太阳直射点与晨昏线和昼夜长短之间的联系。

四、有序归纳、精心提炼,成就“临门一脚”

日照图素以“仪态万千”为莘莘学子所惧。其实,日照图中常见的几类问题,如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地方时等,看似“泾渭分明”实则“千丝万缕”。因此,高三“日照图”教学中只需牢牢抓住其构图要素中的“两面、三线、五点(表1)”,化繁为简、把握本质、适度提炼,就能够“拨开云雾见月明”。

案例4 日照图判读的技能突破

环节1:“陈图”再现,要素指认。

操作简述:呈现日照立体和平面图重温日照效果,并回顾指认各构图要素。

试题解析:上述命题本质都是考查等太阳高度线的“等距等角”的原理。命题1信息呈现比较常规,命题2、3则属“无线考线”,它们通过简化图形构成、补充文字说明,将“等太阳高度线”的考查从静态上升到动态、从单一上升到多维的层次。基于有序推进或适时点拨,学生不难发现三道命题的本质都是基于:球面距离PO=QO=90°,且P、O均位于赤道,故P点经度均为110°E。

设计目的:通过典例解析和实战演练,以求达成“巩固基础知识,提升学生地理信息的获取和问题指向判别能力”的目标。

该案例三大环节指向分明、立意渐深:环节1通过“陈图”指认整合先期获得的诸如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等模块知识,提炼日照图的核心构图要素、理清各要素间的逻辑和几何关系;环节2选择性列举高中日照图常考问题和信息参考点以为学生“实战”能力的提升提供思路指导;环节3用“习题(典例、精练)”变“被动识记”为“再生建构”,不断集成和提升学生的“日照图”学习及解析能力。

结束语:基于学情和教学目标的差异,高三日照图判读能力的培育策略五花八门、仁者见仁,但切忌断章取义的“快餐式”教学。在此,本文仅籍以抛砖引玉。回顾多年高三“日照图”教学中的“挣扎”,笔者觉得有几个问题虽是老生常谈却仍值得关注:①施教过程中,应将“看图、绘图、析图”贯彻在整个“日照图”教学过程之始终,注重图形意识的潜移默化;②关注图形呈现或组合的方式和秩序创新,减少简单的“炒冷饭”现象,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③强化知识模块之间及其内部的逻辑梳理,培育日照图判读的再生能力,避免“越教越不懂”的混乱局面。总之,寓教于学,教学相长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简述教育基本要素及其关系篇6

关键词:《高等教育关系论》;关系思维;元研究

一、《高等教育关系论》是一部探索关系范畴的哲学著作

对于关系,特别是某事、某物、某人等具体关系的刻画、描绘与论证,前人多有论及。中国古代思想中关于“道与器、阴与阳、有和无、体与用、一与多、聚与散、兼与独、因与革、善与恶”等,都隐含或彰显着关系的意蕴。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是较早对关系进行了本体性探索的学者,在其《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将关系视为与实体相对而言的一个范畴,并且以“数量、相对、先于、同时”等概念,对其进行了开创性的描述和解释。概言之,从古至今,人们——其实也处于关系中——一直以来都试图从关系中或者运用关系这一工具,对人类、对自然、对社会、对宇宙进行想像、凝思或追问,以寻求或揭示事实、现象背后隐藏着的真相。《高等教育关系论》则是“基于关系”并“运用关系”,对高等教育的关系属性进行的哲学思考或元研究。哲学是抽象的,让常人难以琢磨和把握。中国人对西方哲学爱恨交织,西方人对中国哲学也莫不爱之深、恨之切,原因皆在于无论是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都蕴藏着至理,体现着大道,但哲学之抽象的特质以及表达方式的“非常道”——如《论语》中极简的话语表达,《纯粹理性批判》中极繁的长篇盛言,无不让西方读者和东方读者难悟其妙,遑论指导实践、提点人生。然而,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许多学科在通向高峰的发展旅途中通常会在某处与哲学相遇,这往往导致常人对理解、把握这些学科时怀敬意而远之。《高等教育关系论》是高等教育学科与哲学相遇的著作,它用关系范畴统领了高等教育,坚信高等教育与世上万物一样,皆具关系属性,坚信高等教育“在关系中孕生”“在关系中存续”“在关系中演化”,以及更为重要的高等教育“在关系中被认知”。高等教育“在关系中被认知”,这是极为重要的观点,它奠定了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治理以及高等教育发展(包括人的发展等)的全部基调。高等教育是复杂的,如果用复杂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高等教育事实或现象,定然会将高等教育推向至新的复杂高度。唯有用简洁的语言、共感的体验,方能将复杂的高等教育简约化,让更多的人不惧高等教育,愿意走近高等教育,愿意理解高等教育,愿意游弋于高等教育。与众多其他因与哲学相遇而成的艰涩难懂的学科典籍相比,《高等教育关系论》并不令人生畏。该著作用通透的语言(著作通篇几乎没有生僻或佶屈聱牙的语句)和通俗的个案(如水、石墨和钻石等),阐明了“关系之作为元范畴而存在”这一并不简单的至理,揭示了“事物在关系中,关系在事物中”的内在规定性,让常人也能洞悉“事物是关系的事物,关系是事物的关系”的大道。对“关系”这一哲学范畴如此简洁的思考与提炼,使得“关系”概念如同USB接口一样,容易被理解、被接受,可迁移性强。知识愈被广大群众所掌握,知识愈能张扬其力量,愈能成为人类改造自身、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及改造宇宙的利器。知识之所以能被广大群众所掌握,其表达的可接近性或通透性是重要的前提。《高等教育关系论》用简朴的语言阐明了不简朴的关系哲理,助常人用常眼体认“非常道”,助非科班身份的常人正解高等教育。教育哲学要走进生活,才能获得更多人的拥抱,才能迸发出其应有的育人智慧。冯友兰是公认的中国哲学大师,但他的思考和思想仅仅为哲学专业或对哲学感兴趣的少数人(或精英)所接触、熟知,远未在大众层面掀起应有的思想或行为的涟漪。相反,台湾学者傅佩荣教授,站在生活的角度,结合生活的案例,将中国哲学与芸芸大众的人生结合在一起,使听者不倦,让普通大众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中国哲学的洗礼。一部仅千言的教育哲学著作,《学记》之所以至今都能反映甚至概括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实践,言简且时时透露出生活的意蕴是其重要原因。“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之论,短短数语,道尽了学习的意义以及更为深远的人生价值,即便少有中华文化背景的西方读者,亦能“知其道,明其理,晓其善”。《高等教育关系论》也是如此,即使没有教育学科背景的“白丁”读者——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也能明白书中“天赋是教育的原材料”“发现天赋是因材施教的根基”所蕴含的旨意,也懂得要根据小孩或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适当的学校、老师以及学习内容,以实现受教育者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关系论》是一部探索高等教育的实践著作

有人说,哲学是无用之学,哲学书为无用之书。此乃偏颇之言。时至今日,许多人都坚信哲学乃大用之学、万学之学。哲学之所以被人视为无用,原因在于著述者没有将哲学书写明白,没有将哲学与人的经验、体验有机结合,致使读者在阅读作品之时,有艰涩困厄、难以为继之感。普遍看,许多至理的哲学典籍,往往都需要读者费诸多心血、绕多层圈子后,才能悟其妙处,懂其至理,耀其人生。人生何其短,用简洁精妙的言语书写复杂的社会万象,是思想生产者、集成者的本分。作为源于个人生活又抽象于大众生活的作品,《高等教育关系论》的字里行间时时流露出作者对工作、学习、研究等生活过程中“为生、为师、为学、为政、为学术”的感悟与深思,给人一种共同的理解感。例如,著作中“为师之道在育人之道中”之言,阐明了教师以学生的发展、成长为本的为师之理;“为教之道在于教学相长中”之语,说明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生、共进之理;“为学之道在相反相成中”之词,点明了学习过程中的“独学与共学、博学与专学、学‘鱼’与学‘渔’、理论与实践”相依相成之理;“学问之道在系统关联中”之辞,指明了学问乃“关联之学、关联之问”之理;“学术之道在文献关联中”之说,表明了学术研究在文献中的“见道、察道、成道”之理。品读这些简洁之语,几乎每一位读者都能找到与己共情的“触点”。高等教育是内涵丰富的问题域。如果说“为师之道”“为教之道”“为学之道”“学问之道”以及“学术之道”主要是描述教师和学生之职业发展和学生学业成长的内在机理,著作之“关系是考察事物的认识论起点”则揭示了高等教育有效、有序运行的“管理之道”。当下的高等教育领域,不仅在“量”上(师生人数、办学与科研经费额度、学位点与科研和实验室、学科专业与课程门数、校区面积、社会服务面向、国际交流合作伙伴与面向等)逐年递增变化,而且在“质”上(“双一流”建设、特色学科专业课程教材、社会满意度等)也有着与时俱进的要求。那么,高等教育治理的关键节点在哪里?尽管有关高等教育的理论论述与实践探索不胜枚举,各有异见、洞见,但都没有给予“高等教育有效治理问题”根本性的简明回答。观之高等教育管理实践,学校的职能部门,或沿袭历史惯性,或依凭政府、企业的行政与管理经验,甚至也不乏基于个人偏好与“个人权威”等对高等教育管理问题进行应付式、位置式的理解和解答,导致高等教育管理实践出现许多“正常”的乱象:管理与服务不统一、教学与科研不协同、教与学不相称、学校发展与师生发展不共进等。迷雾背后隐藏着事实的真相,拔开或吹散迷雾就能找到遮蔽真相的盖子。高等教育有效治理之所以各有其论或各行其是,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找到理解和把握高等教育的关键节点,即高等教育的关系属性。对于高等教育这一客观的关系性存在,只有运用关系思维,对高等教育及其实践进行关系性理解,才能获得根性认知,才能获得最卓越的实践。

简述教育基本要素及其关系篇7

关键词:义务教育;美术课程;线描人物画;欣赏价值;学习价值;美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6-0065-03

线描(又称白描)是中国绘画中出现时间最早、发展最为成熟、造型技法最为简练的艺术表现形式。线描画作只运用单色线条简括地描绘其所表现的自然或臆想物象形体结构的造型轮廓,以表达画者对于物象的心理感受与精神追求。如从美术发展史来考察,绘画艺术皆起始于表现物象的轮廓线,中西方的绘画概莫能外。现仍散落在世界许多角落的人类史前重要文化遗存——岩画就是很有说服力的实证。岩画是原生态的线描艺术创作、是线描艺术的先驱。“存在决定意识。”由于人们生存的地域环境、社会演进、民族沿革、、文化习俗等差异,中西方对于视觉形象的表现、造型艺术的追求形成了不尽相同的审美观念与审美情趣。西洋绘画沿着更趋向于写实、更追求逼真的艺术路径发展。其在长期创作实践的积累中,逐渐寻觅并形成表现物象真实感的素描的绘画艺术风格。中国绘画则沿着更趋于写意、更追求神似的艺术路径发展。

线描人物画虽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出现、最先发展成熟的一个画科,但它至今依然充满着蓬勃生机和创新活力。线描人物画实际上是一种富于中华民族审美观念和艺术特色的人物素描。它所表现的人物造型并不拘泥于具象,其采用的观察、表现方法与西洋人物素描有所不同,更倾心于放笔直取、直叙胸臆、抒感、彰显个性、追求神似。它以简练的艺术线条勾勒所表现人物最基本、最特征、最本质的形体结构造型,使人物形象不仅简洁、自然,而且灵动、传神。这些已经凝结成为中华民族线描人物画传统的审美观念与审美情趣。许许多多的考古发现和历代传世及现代创作的线描人物画作,都印证了这种审美传统的形成、传承、发展与创新。线描人物画不仅善于简括地表现人物主体的形体结构造型,更擅长表现人物的精神、情感与情韵,既简约概括又变化万千,充满着有形与无形的强劲、深邃、神妙的艺术张力,饱含着传递情思、诱发共鸣、教化精神、净化心灵的正能量,蕴涵着非常丰富的美术教育价值。这是美术课程改革中颇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的课题。

一、欣赏价值

美术欣赏能力的强弱、水平高低及情趣取向是反映一个人美术素养的重要标志,也是美术教育重要功能与价值之所在。《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情趣,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在其“课程性质”中阐明了“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的课程性质,以及“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和“强调愉悦性”的课程特征。在其“课程基本理念”中进一步提出美术课程要“关注文化与生活”,让“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在其“课程目标”中明确要求美术课程要指导学生“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学会多角度欣赏和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逐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基于此,《课程标准》将“欣赏·评述”设定为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四个学习领域之一,既贯彻了美术课程理念,又满足了美术教学要求。

线描人物画作为中国绘画的成熟画科,其构图简括、运笔传神、刻画灵动、意蕴丰赡,而且历史悠长、画作丰富,是美术课程中进行“欣赏·评述”学习颇为理想的素材、载体。例如,湖南长沙考古出土的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帛画,以线描为造型基础,线条流畅、有力,人物刻画生动、概括。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帛画,构图繁复,色彩绚丽,人物神态自然。东晋(公元317~420)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画作(现存皆为后世摹本,藏故宫博物院),线条紧劲联绵、循环超忽,犹如春蚕吐丝。唐代(公元618~907)“画圣”吴道子曾在长安(今西安)、洛阳等地的宫殿、寺庙中创作300余壁画作,其“变相人物,奇踪异状,无有同者”,造型准确、生动,如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线条刚劲、挺拔、飞动,雄居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巅峰,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宋代(公元960~1279)兴起纸绢人物画创作,其造型基础的线描更加变化自由,线条蕴藉含蓄,柔中有刚,凝重洗练而雅致。元、明、清三代人物画名家辈出,传承不已,创新不迭,直至清末任颐融合线描和水墨技法,笔力遒劲而轻快活泼,标志着现代中国人物画的开端。

线描人物画创作追求形象、笔墨、神韵的完美融合,以形写神,着力于画作“意”的造型与表现,即师法自然又不为其所制,形神兼备中更突显神韵,追求笔墨情趣的艺术感染力。因此,线描人物画欣赏教学的目标与重点应聚集于对画作的“会意”,即参透其意境、意韵、意蕴、意旨。例如,唐代周昉的《挥扇仕女图》揭露了宫庭中贵妇空虚、苦闷、寂寞与无聊的生存病态。五代(公元907~960)时期顾闳中的《韩熙载夜晏图》则淋漓尽致地揭示了不同身份人物的性格及其在特定场合下的表情与内心活动。宋代李唐的《采薇图》突显了伯夷、叔齐在艰困的逆境中所表现的坚韧、刚毅、不屈精神。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场景恢弘,人物众多,动感十足,栩栩如生,反映了北宋安澜而繁闹的市井生活。现代线描作品《刘胡兰》以人物双眼怒视、双拳紧握、迎风屹立的形象,表现了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等等。

在“欣赏·评述”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观赏不同时代、不同题材、不同主题、不同风格及不同流派线描人物画的代表性作品,求索、了解其中人物的生活、历史、情思及其与文化的关系,多角度认识作品内涵,积累并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感悟在文化情境下欣赏线描人物画的基本方法,发展审美判断能力。

二、学习价值

《课程标准》依循“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义务教育美术课程要达到的总目标,即要使学生通过美术课程学习“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达成课程总目标,《课程标准》具体地设定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课程学习领域。其中,“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对学生提出的目标是:“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线描人物画是义务教育美术课程颇为理想的学习媒介、载体。

首先,线描不仅是具有艺术表现功能的独立画种,更是各种造型艺术技法的根基,因而,也是学生学习、训练艺术造型基本功的必由之路。学生学习中进行的艺术造型活动,无论是速写、素描、色彩画、中国画、版画、油画、年画、漫画、硬笔画等各种画作,还是刺绣、纸剪、泥塑、柳编、竹编、草编等众多传统民间工艺作品,对于它们的欣赏、学习与创造都离不开线描这个基础。

其次,线描人物画是高品级、高品位的线描画作,尤其是在其优秀的代表性画作中,有对具象静态特征造型的勾勒,更有对人物动态韵律与内在情感、气质、精神的表征,因此,能较为集中地显现线描的基本技法和基本功能。故此,线描人物画可以当之无愧地成为学生学习艺术造型基本技法的一种理想范本。线描人物画造型笔法凝练、刻画形象传神,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造型艺术兴趣与热情,有利于创设观察、认知与理解线条、形状、空间、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的学习情境,增进学生想象力提升和创新意识培养,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再者,在线描人物画的许多经典画作中都蕴涵着诸多或褒或贬、或乐或悲、或喜或忧、或巨或细、或长或短的人物故事、典故,既能满足学生好奇与求知的心理需求,又能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教化与影响。义务教育是培养和提高现代社会公民素养的普及教育,其美术课程并不要求、也不可能把学生都培养成为美术专才。毋庸讳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实施中,教师应努力发现、发掘和培养具有美术潜能、天赋的学生,更应竭诚普及美术教育,培养和提高全体学生欣赏与表现人物形体、活动与精神的造型技能、文化素养。因此,运用线描人物画进行美术教育要重视对画作“故事”及其教育价值的发掘,避免陷入单纯追求美术表现技法的肤浅、功利窘境,要深入研究和探究画面所表现人物及场景的来龙去脉和画家的情感、精神追求,从而使学生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唤发对于美好人生的热烈追求。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三、美学价值

美学是研究自然界、社会和艺术领域中美的一般规律与原则的科学。它探讨的主要课题是美的本质,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等。而美育则是以培养审美的能力、美的情操和对艺术的兴趣为主要任务的教育。美育是义务教育各门课程都不可或缺的任务,只是美术课程的美育任务更加明晰罢了。美术课程以多种艺术形式的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情趣,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人格品位。

线描人物画笔墨简括、情感凝练、形象传神,不仅很好地体现了美的本质,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愉悦感、共鸣感、追求感油然而生;而且又能促进对于艺术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认识,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社会性、人文化、艺术性的教化;同时,还能帮助学生认识艺术造型、艺术创作的一些基本规律,增进对艺术的文化性、多样性、创新性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因此,追求并实现线描人物画在美术教育中的美学价值,是美术课程实施的应有之义。只有将美术教育置于美学与人文境界中,才能实现美术教育最高、最大的价值追求——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使其成为具有美学基本观念、基本素养、基本价值观,并懂得认识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新时代公民,成为热爱生活、享受艺术、创造更有品位人生的强者。

简述教育基本要素及其关系篇8

【关键词】临床医学;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改革;计算机

自互联网在中国出现并发展至今,逐渐和各行各业深度融合。通过十余年对不同专业、层次的计算机教育教学工作,和对我校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及在医院信息工作岗位的实践经历,发现在医学临床领域中:大部分医学生对工作不能很好的胜任,原因是其信息素养能力不足,而不是其专业能力不够,但造成处理方法不当,工作效率降低,后继学习能力不足等影响其快速适应岗位和发挥岗位价值等问题。

1信息素养不足的表现和原因

1、1临床医疗工作中使用计算机出现的小问题不能自行解决

部分很简单的设备问题,类似网卡功能异常、打印机不能正常打印、系统异常、软件兼容性故障、特别是电脑带毒工作,染毒不知,杀毒后无法正常运行多为常见。还有一些情况,比如网卡ip设置,网线松脱,计算机名称不会查看,打印机卡纸,因电子表格设置问题无法正常打印,数据库导入异常,驱动程序异常不会重新安装等而导致电话远程指导维修时,因描述不当或无法操作使维修人员必须到场解决。而这些知识在国家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中都有涉及,如果这些问题可以自行解决,必将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

1、2临床实习生不能很好地使用HIS系统

HIS系统是计算机技术在与医疗卫生领域融合过程中产生的大型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是软件工程和数据库技术进化的产物。随着大数据,多网融合,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出现和实现,HIS系统必将向功能模块化,标准统一化,接口多元化,操作人性化,应用高阶化,管理常态化的方向发展。一个临床医学生不知不懂HIS系统的操作是不应该的。这亦是计算机思维和信息素养在医卫领域的标准体现,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

1、3多方问题导致教学改革开花不结果

我国计算机事业起步晚而发展快,计算机教育人才储备不足,教育资源明显呈现东、中、西发展不均衡,且高职生源门槛越来越低。城镇化进程快,流动人口多,居民素质未达要求,教育观念多元化,但普遍不科学,不客观,导致问题学生较多,自制能力,学习能力不足。当前的职教育定位不明晰,要求不具体,处于教改转型期。尚未与人才市场衔接好,不够接地气,高职学生上升通道未完全打开,过于狭窄。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鉴定尚略显粗糙,不够精准。这是发展的必经之路,今后教育资源分化和教育差异后果将更为凸显,也是教改当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2提升信息素养的方法和措施

2、1保证计算机教学课时来满足培养信息素养的基本需求

要根据专业不同,对计算机课程内容进行论证,而不能简单的通过行政手段1/2,1/3的砍掉。以我校临床专业为例,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成为医生,按照现代化医疗信息化要求,以及我国深化医改的要求,医保全国一卡通、全国一片云的实现,电子类智能设备的应用,各级各类医院内信息化且信息化程度只会加强不会降低。所以医学生培养信息素养非常重要,特别对于我校生源大多来自于中部地区村镇,在初高中阶段缺乏正规、系统的计算机教育,不能通过计算机来提升自己各方面能力。针对该现状,计算机教学主要内容应包括:计算机硬软件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作用及操作;计算机的简单维护维修;计算机网络的构成及发展;计算机网络信息检索;计算机网络软件的下载及使用;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及杀毒软件安装及病毒查杀操作;办公软件的安装及使用;数据库技术概述及简单操作;图像处理技术概述及简单操作;多媒体相关技术及简单操作;软件工程简史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加开HIS系统使用,使学生在校就对HIS系统比较了解,甚至可以上手操作。通过上述知识的学习,学生就可以解决学习、工作当中绝大多数因为计算机使用不当而引起的小问题。并且可以养成计算思维,即程序思维,更有利于开展学习和工作。同时拓展了获取信息的渠道,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思维方式,以及使用计算机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对今后的学习、工作有很大裨益,并达到加深信息素养的目的。

2、2对教材进行适当取舍重构以满足高职信息素养培训最低需求

现在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大多数是任务驱动项目式的,不一定适合学校的具体学情。最好是根据学校各专业培养情况和实习工作实际,组织精干老师编制校本教材。比如二进制的讲解和转换,医学生了解一下数制的概念和转换的规则就可以了,不必要每位同学都掌握如何进行转换。码制只要能够把输入码转换到机内码,再到字形码显示出来就可以了,不必每位同学都知道ASCII码表如何看,码值如何运算。在讲解办公软件的时候,做一些医院当中要用到的表格,以及如何在不同的数据库中导入导出,转换格式。把不多的课时用在学生今后工作需要的知识讲解上,通过设置好情景代入教学中,增加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这就要求老师们对学生今后用到的信息处理技术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才能写出针对性强的教材,使学生在短期教学中达到学以致用。

2、3政策的配套和学生内心世界的塑造是高职信息素养培养的关键

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长期的,需要实践去检验的。市场的需求在变,学生在变,对学生的要求在变,对老师教授的知识在变,老师的教法更得变。想让老师教的好,有的教,就必须通过各种政策激励老师爱学爱教,学生主动寻求知识而非被动灌输知识。如果不从促进学生的学习心态方面入手而一味的讲究教学的形式,本末倒置的改革一定是收效甚微的。要使辛勤付出的老师有收获,有成就感、荣誉感,使有能力的老师回归教学,教出合格的学生,增加学生就业,使毕业生不愁嫁,才是使学校走上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

3总结

社会发展到今天,面对浩瀚如海的信息,得我所需已成为难题,只有拥有信息处理的工具和使用工具的能力,才能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拥有了处理信息的利器——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才能脱颖而出,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钮靖,郭琼、基于提升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4(1):141-143、

[2]聂哲、计算思维视野下高职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4(7):20-29、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精选8篇)
  • 下一篇:会议制度(精选9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