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银的化学性质(精选8篇)

时间: 2023-06-27 栏目:写作范文

银的化学性质篇1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被看作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就其本质而言,商业银行是提供服务的企业,货币或金融产品只是其提供服务的一种载体。但是,处于国家金融政策严厉管制下的商业银行区别与一般的服务企业,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为提供的服务受基准利率限制,同质化现象突出,创新有限,易模仿。商业银行受其业务特殊性的限制,一直难以走出“盈利能力差”的困境。

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使商业银行生存环境更加恶化,突破“同质化”壁垒,创造自身核心价值,已成为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的唯一出路。而突破“同质化”壁垒,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推行差异化营销,根据不同细分市场的不同需求,不断推出新的服务,满足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二、商业银行营销的差异化战略

(一)差异化营销含义

商业银行的差异化营销,是指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时,通过科学的市场细分,评估自身的实力和所处的具体市场环境,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内不同客户的金融需求,提供不同的优质服务,采取不同的营销组合策略,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差异化营销有利于解决开放环境下顾客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和有限的银行内部资源能力之间的矛盾,符合市场发展趋势。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也曾对金融服务业的范式转变发表过自己的预测:“银行应被看作是具有柔性生产能力的车间,而不是提供标准服务的装配线。银行的中心是一个完整的客户数据库和产品利润数据库。银行将能识别用于任何客户的所有服务、有关这些服务的利润(或亏损)以及能为客户创造潜在利润的服务。”

(二)差异化营销基础

商业银行推行差异化营销,需要按照“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的原则,从银行内部资源能力、外部竞争、客户需求等多方面考虑,科学确定商业银行的目标市场,明确市场定位,从而实现商业银行差异化营销。

1、市场细分

针对商业银行“水少船多,网大无鱼”的问题,市场可以区分为更细小的市场、客户群体或区分为具有不同特征的目标市场。而银行服务市场细分变量的选择,应根据行业、企业、市场、消费者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而定,必须具有可衡量性、可占领性和效益性。具体来说,银行个人客户在年龄、性别、职业、收入、文化程度、业务特点、经营状况、风险大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他们对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故可依据上述变量将个人客户市场分割为具有不同特征客户的集合。

2、目标市场选择

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可从众多细分市场中选择与银行内部资源能力相匹配,并且能为银行带来良好获利机会的子市场,将其确定为银行的目标市场,重点针对目标市场需求投入产品和服务。商业银行选择目标市场时需综合考虑自身实力、规模服务优势、软硬件水平、员工素质等各方面的因素,还要考虑同行竞争对手的市场定位、服务优势、公司实力等。目标市场的选择是否正确,关系到银行能否充分发挥自身资源能力优势,能否与竞争对手有所区别,能否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3、市场定位

建立科学的市场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客户群,实施相应的营销策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因此,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和方法,而且根据自身的战略定位,判定和选择相应的市场组合,才能作到银行营销的市场定位准确,从而达到营销的预期效果。

根据目标市场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市场竞争策略,对优质特大型客户宜采取集中性目标市场策略,对现有优质大中型客户宜采取差异性目标市场策略和防御性竞争策略,对新兴行业和新型企业优质客户宜采取拓展性竞争策略。

4、差异化营销深化

金融产品不享有专利权且易模仿,所以金融产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品牌和银行的形象上。作为无形资产的品牌创造以及与此密切相连的形象设计,将对一个银行的竞争能力产生长远的影响,形象和品牌是商业银行真正的灵魂。

树立商业银行品牌是一个整体概念和系统工程,要加大管理力度,一是不遗余力地塑造和提升核心品牌;二是注重品牌发展的科学规划;三是重视以品牌为中心的整合营销传播运作,使客户能够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通过银行形象、金融产品特征、优质服务等形式,努力创造产品特色,以便自身的产品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区分开来,使用户建立起品牌偏好与忠诚,使客户在第一次购买时愿意试用,经常购买后由于转换的主观成本较高而很难放弃使用。在服务举措上,向良好的整体形象塑造发展,把CIS导入银行竞争,在经营、服务、形象上创造出自己的特色,这是我国银行品牌创造和形象设计的现实选择。

5、差异化营销内涵

银行的企业文化是差异化营销的内涵。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企业规范、企业生存氛围的总和,涉及三个层面:精神层(共同目标、价值观、企业精神、服务理念等),行为层(各种规章制度、经营活动等),物质层(银行形象识别系统)。银行在实施差异化营销过程中,应培育和发挥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将企业文化注入营销活动中,有助于传递商业银行的差别优势,吸引和稳固目标客户群,从深层次树立目标客户对企业的认同。

三、结论

通过科学的市场细分,商业银行选择与银行资源价值相匹配且具有良好市场机会的目标市场,明确其市场定位,为银行实行差异化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目标市场战略准确的基础上,银行可通过树立优质形象,提升品牌认同进一步深化其差异化战略,使客户建立品牌偏好与忠诚度。银行的企业文化是支撑差异化的软竞争力,银行要想实现持续的差异化,企业文化是根本。

值得注意的是,差异化营销策略是一个动态的营销过程,任何“差异”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银行客户的多元化需求也会不断改变,昨天的差异化会变成今天的一般化。而且,竞争对手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任何银行的形象、风格、广告和服务营销策略都是很容易被那些实施跟进策略的银行模仿的,任何差异都不会一劳永逸,所以,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进行营销创新,寻求差异之路,用不断的创新去战胜对手的跟进策略,用创新的理念去指导营销实践以适应需求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第11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万后芬,金融营销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陶怡,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差异化营销的思考[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10)

银的化学性质篇2

论文摘要]面对国内买方市场与外资银行涌入的双重压力,银行业竞争愈演愈烈,银行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 发展 ,必须以“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为基础,以树立银行优质品牌形象为重点,以 企业 文化为依托,推行差异化营销。

随着市场 经济 的不断发展完善,从计划经济体制中发展而来的银行业逐步转变为“买方市场”,面对国内买方市场与外资银行涌入的双重压力,银行业竞争愈演愈烈,市场营销成为商业银行获得竞争优势,参与国际 金融 竞争,建立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商业银行步入营销时代。

一、商业银行营销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被看作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就其本质而言,商业银行是提供服务的企业,货币或金融产品只是其提供服务的一种载体。但是,处于国家金融政策严厉管制下的商业银行区别与一般的服务企业,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为提供的服务受基准利率限制,同质化现象突出,创新有限,易模仿。商业银行受其业务特殊性的限制,一直难以走出“盈利能力差”的困境。

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使商业银行生存环境更加恶化,突破“同质化”壁垒,创造自身核心价值,已成为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的唯一出路。而突破“同质化”壁垒,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推行差异化营销,根据不同细分市场的不同需求,不断推出新的服务,满足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二、商业银行营销的差异化战略

(一)差异化营销含义

商业银行的差异化营销,是指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时,通过 科学 的市场细分,评估自身的实力和所处的具体市场环境,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内不同客户的金融需求,提供不同的优质服务,采取不同的营销组合策略,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差异化营销有利于解决开放环境下顾客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和有限的银行内部资源能力之间的矛盾,符合市场发展趋势。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也曾对金融服务业的范式转变发表过自己的预测:“银行应被看作是具有柔性生产能力的车间,而不是提供标准服务的装配线。银行的中心是一个完整的客户数据库和产品利润数据库。银行将能识别用于任何客户的所有服务、有关这些服务的利润(或亏损)以及能为客户创造潜在利润的服务。”

(二)差异化营销基础

商业银行推行差异化营销,需要按照“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的原则,从银行内部资源能力、外部竞争、客户需求等多方面考虑,科学确定商业银行的目标市场,明确市场定位,从而实现商业银行差异化营销。

1、市场细分

针对商业银行“水少船多,网大无鱼”的问题,市场可以区分为更细小的市场、客户群体或区分为具有不同特征的目标市场。而银行服务市场细分变量的选择,应根据行业、企业、市场、消费者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而定,必须具有可衡量性、可占领性和效益性。具体来说,银行个人客户在年龄、性别、职业、收入、文化程度、业务特点、经营状况、风险大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他们对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故可依据上述变量将个人客户市场分割为具有不同特征客户的集合。

2、目标市场选择

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可从众多细分市场中选择与银行内部资源能力相匹配,并且能为银行带来良好获利机会的子市场,将其确定为银行的目标市场,重点针对目标市场需求投入产品和服务。商业银行选择目标市场时需综合考虑自身实力、规模服务优势、软硬件水平、员工素质等各方面的因素,还要考虑同行竞争对手的市场定位、服务优势、公司实力等。目标市场的选择是否正确,关系到银行能否充分发挥自身资源能力优势,能否与竞争对手有所区别,能否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3、市场定位

建立科学的市场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客户群,实施相应的营销策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因此,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和方法,而且根据自身的战略定位,判定和选择相应的市场组合,才能作到银行营销的市场定位准确,从而达到营销的预期效果。

根据目标市场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市场竞争策略,对优质特大型客户宜采取集中性目标市场策略,对现有优质大中型客户宜采取差异性目标市场策略和防御性竞争策略,对新兴行业和新型企业优质客户宜采取拓展性竞争策略。

4、差异化营销深化

金融 产品不享有专利权且易模仿,所以金融产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品牌和银行的形象上。作为无形资产的品牌创造以及与此密切相连的形象设计,将对一个银行的竞争能力产生长远的影响,形象和品牌是商业银行真正的灵魂。

树立商业银行品牌是一个整体概念和系统工程,要加大管理力度,一是不遗余力地塑造和提升核心品牌;二是注重品牌 发展 的 科学 规划;三是重视以品牌为中心的整合营销传播运作,使客户能够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通过银行形象、金融产品特征、优质服务等形式,努力创造产品特色,以便自身的产品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区分开来,使用户建立起品牌偏好与忠诚,使客户在第一次购买时愿意试用,经常购买后由于转换的主观成本较高而很难放弃使用。在服务举措上,向良好的整体形象塑造发展,把cis导入银行竞争,在经营、服务、形象上创造出自己的特色,这是我国银行品牌创造和形象设计的现实选择。

5、差异化营销内涵

银行的 企业 文化是差异化营销的内涵。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企业规范、企业生存氛围的总和,涉及三个层面:精神层(共同目标、价值观、企业精神、服务理念等),行为层(各种规章制度、经营活动等),物质层(银行形象识别系统)。银行在实施差异化营销过程中,应培育和发挥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将企业文化注入营销活动中,有助于传递商业银行的差别优势,吸引和稳固目标客户群,从深层次树立目标客户对企业的认同。

三、结论

通过科学的市场细分,商业银行选择与银行资源价值相匹配且具有良好市场机会的目标市场,明确其市场定位,为银行实行差异化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目标市场战略准确的基础上,银行可通过树立优质形象,提升品牌认同进一步深化其差异化战略,使客户建立品牌偏好与忠诚度。银行的企业文化是支撑差异化的软竞争力,银行要想实现持续的差异化,企业文化是根本。

值得注意的是,差异化营销策略是一个动态的营销过程,任何“差异”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 经济 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银行客户的多元化需求也会不断改变,昨天的差异化会变成今天的一般化。而且,竞争对手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任何银行的形象、风格、广告和服务营销策略都是很容易被那些实施跟进策略的银行模仿的,任何差异都不会一劳永逸,所以,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进行营销创新,寻求差异之路,用不断的创新去战胜对手的跟进策略,用创新的理念去指导营销实践以适应需求的变化。

参考 文献

银的化学性质篇3

[关键词]学分银行 职业教育 中高职教育衔接

[作者简介]邱淑女(1975- ),女,浙江诸暨人,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浙江 杭州 310023)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008-03

在以中高职院校为骨干力量的职业教育领域建构终身教育体系,是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事业稳健发展,满足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社会个体终身学习需求的必由路径。当前,学分银行制度在我国中高职衔接过程中成为热点话题。为在包括中高职院校在内的不同教育体系之间建立起相互衔接,有必要建立以学分银行制为核心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系统,以确保社会个体能够在不同教育体系内自由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以适应其个性化学习需求和终身化学习模式的新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建立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沟通机制”“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纲要》要求中高职院校应当树立终身学习型职业教育新理念,深入探析中高职教育的共性与个性,有效打破中高职教育内部和中高职院校之间的沟通障碍,大力促使中高职有限教育资源的深入整合和综合利用;但同时《纲要》并未细究基于学分银行制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具体实施路径。学分银行制是以获取学分为起点,以储存学分为内容,以学分的认定为保障,以学分的互认和学分的兑换为手段来展开其具体运作的模式。在学分银行制的运作模式展开路径中,存在诸如非标课程学分的认定问题、差异化教学内容的专业课程之间的学分转化问题、学分互换的课程范围与互换标准的确定问题等,有待深入探究。

一、基于学分银行建构中高职教育衔接系统的问题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系统中建构学分银行制的体制性问题

其一,当前我国中高职教育体系存在教育体制层面的结构性割裂问题。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分属不同的教育主管部门,中高职教育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渠道。学生通过全国或区域统一考试入学后即经由教育主管部门确认其学籍身份,并将其学籍身份与其所在学校毕业证书的获取相挂钩,由此形成以学校为单位的封闭式学籍管理体制。在传统教育体制下,学生无权擅自变更其学籍信息,亦难以对其所获取的跨校学习成果进行确认,更难以用其学分累积值跨校兑换毕业证书。其二,我国在同类不同层次的高职教育之间缺乏专业一体化规划和课程统一化设计,这使得中高职教育缺乏衔接的课程基础。高职院校与中职院校的课程与配套教材设计相对独立,专业课程所对应的教学过程缺乏衔接性。这是由于同类同层次中高职院校之间存在人为划分的等级差异,中高职院校依据办学主体的不同可分为部属院校、省属院校、市属院校及民办院校;依据学校办学质量则被划分为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及普通职业院校。虽然当前我国同类同层次中高职院校之间已启动学分交流计划的尝试,但在我国职业教育宏观视野审视下,在中高职教育中广泛普及学分银行制尚存诸多障碍。

(二)中高职教育衔接系统中建构学分银行制的制度性问题

其一,班级授课制仍然是我国大学通行的教学制度,这使得学分教学制度的优势被打折扣。班级授课制要求教学部门以班级为单位来制定统一授课时间和授课内容,学生缺乏完全自主的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程权。班级授课制下的课程选修制度缺乏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可供学生选修的课程占总课程比重较低;二是教务部门对学生所选课程的最终开课条件要求较高,使得多数学生为确保其所选课程能正常开课而不至于影响其拿到顺利毕业所需学分,而采取全班集体选定课程的策略。这背离了学分制下以学生为主体来设置选修课程的初衷,使得学分制的实施效能被弱化。其二,中高职院校的现行教学制度设计与学分银行制相冲突。学分制要求职业院校应当以学分为核心来对学生的学籍及学习时长进行管理,其学生毕业年限是以学分修满为标准。但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实施的学分制并不具有标准型学分制应有内涵。就读于普通职业院校中的学生入学时间和毕业时间受限制,学生修满学分所需时间亦多受限,鲜有能够通过修满学分以获取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的权利。部分职业院校虽然制定了适度延长毕业时间的相关学籍管理制度,但仍然不能有效满足终身学习制所需的学分积累要求。

(三)中高职教育衔接系统中建构学分银行制的操作性问题

其一,学分银行制度要求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绩效做公平性认证。但是,当前我国各类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高教学质量的职业院校缺乏接受低教学质量的职业院校的学分认证意愿。为克服学分银行制下不同教学质量水平院校间的学分认证障碍,教育主管部门有必要在实施面向学生的个人学分认证的同时,对实施学分银行制的职业院校实施集体认证。但由于职业院校对自主办学权的封闭意识较强,传统教学管理思维惯性大,导致教育主管部门在推进学分银行制时面临工作量大,学分制度实施环境差异高等障碍。其二,职业院校在实施学分银行制时缺乏公认的学分互认准则。学分银行制度要求职业院校在学生修习完相关课程后,应当给其出具可以被其他职业院校认可的学分凭证,以有效确保该学分可被该生学分转入院校所接纳。在我国现行职业教育管理框架下,无法律依据规定学分银行享有学分认证权,这使得基于学分银行平台的学分兑换机制的有效运行需依托对口管理部门或具体中高职院校来展开。由于中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存在差异,教学标准和课程内容都有显著区别,基于学分银行的中高职院校之间的学分兑换规则如何确认成为学分银行建设的关键性问题。其三,中高职院校缺乏立即实施学分银行制所需的课程评估专家队伍和必要的学分数据共享机制建设能力。学分银行的有效实施需要经由专业化学分评估专家依据系统化的学分数据共享平台提供的数据,对跨校和跨专业的学生的学分作出科学评定和公平转换为统一的标准学分。但组织学分评估专家和建构统一的学分数据共享平台工程的资金耗费巨大,当前依靠财政拨款的教育体制内的中高职院校缺乏必要资金和能力来建构该系统。

(四)中高职教育衔接系统中建构学分银行制的课程建设问题

其一,学分银行制赋予学生的自由选课权与中高职办学机构的正常教学秩序之间存在冲突。通过学分银行平台的沟通,学生在中高职院校之间可自由流动并主动选课的制度障碍可被消除,但由于各中高职院校的办学容积有限,在大量学生涌向教学质量相对较高的院校就学时,将导致该校可以接受外校学生跨校选课的课程供应总量不足。虽然部分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渠道分流出去,以减轻课堂教学渠道的课程供应压力,但网络教学质量与课堂教学质量的显著差异导致以此方式分流出的学生总量不高。有限的优质职业院校教学资源与超量的学生求学诉求之间所暴露的操作层面障碍难以通过学分银行制这一制度创新得以解决。其二,学分银行制难以解决中高职院校间交叉式授课模式下的学分供给问题。以课程为单位的中高职教育衔接及学分互认机制较易建立,但中高职教育深度融合要求中高职院校建立就同一课程进行不同院校分模块教学的新合作机制。在此过程中,中高职院校难以通过学分银行制来妥善解决教学成本分摊和学分收入分配的问题。其三,部分低质教学资源抵触参与基于学分银行的中高职教育衔接体系建设。基于学分银行的中高职教育衔接体系将优质课程和优秀教师资源集中起来以供学生遴选,从而增加学生学习效能和优秀教师的个人收益,增进社会整体利益。但对于部分掌握低质教学资源的中高职院校和教学能力相对较低的教师而言,他们不愿意放弃其所掌控的封闭式教学资源,转而参与公开化课程竞争平台会使其本位利益受损。

二、基于学分银行制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系统建构策略

(一)树立支持学分银行的中高职终身学习理念

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学分银行制建立的初衷是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理念。中高职院校是肩负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任务的特殊服务型组织和学习型组织,中高职院校存在的价值是以完成上述职能为基础。其一,中高职院校建立终身学习教育理念的要旨在于职业院校和社会通过为中高职学生创设适合其展开终身学习活动的制度环境,激励其在整个人生生涯中持续性学习其工作和生活所需知识与技能,促使其智力和能力有效开发的全过程。从可持续发展观而言,终身学习理念是后工业化时代新科技大爆炸对中高职学生提出应接受终身教育要求的应有之义。终身学习理念内涵着对学习者的尊重,要求中高职院校的教育者应当变革传统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而建立以满足学生的切实需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高职院校应当为学生提供定制化教育内容,以制度变革的方式将终身学习理念贯彻到职业教育全程,帮助学生实现其人生价值。终身学习理念亦要求学校外部的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提供支撑职业教育的教学资源并积极参与教育活动,以充分增进职业教育的教学效能。其二,终身学习理念在中高职教育中的有效实施需以中高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确立为基本前提。终身学习理念是中高职学生未来必须直面的基本生存方式,它既是一种新颖的学习观,亦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在终身学习理念的视域下,终身学习活动渗透到中高职学生的整个人生中,中高职学生必须通过终身学习的方式来提升其自我生存质量与发展水平。终身学习理念所揭示的学习意义在于,终身学习成为支持人的体面生存的基本手段,是提升人的生存质量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是一种教育观,更是一种人生生存观。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重点在于通过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的方式来强化学生对学习意义的关注。其三,终身学习理念在中高职教育中的有效实施需以确立可持续衡量学生学业绩效的学分银行制度作为保障。终身学习要求中高职教育为学生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使得学生通过终身学习来获得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但是为达成教育行政管理的便捷性目标,当前中高职院校在行政力量支配下被划分为若干相互独立的教学单位,相互之间在教学管理与学生学业绩效衡量方面缺乏有效沟通。终身学习制要求中高职院校确立以学生为真正教学主体的教育管理新思维,通过优化学分银行制度设计的方式,为中高职学生建立适合其终身发展的制度环境,切实实践终身学习制度的公平性、开放性、主体性与社会性等中高职教育价值新理念。

(二)变革支持学分银行的中高职教育管理制度体系

我国中高职教育管理制度体系应积极作出制度创新,以适应终身学习模式下学分银行制度建构的需要。其一,教育主管部门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整体设计学分银行制度,并确保中高职院校在教育管理领域的配套改革协同推进。学分银行制度设计者应当树立以学习绩效为学分获取的唯一衡量尺度的思想,摒弃传统教育管理思维中对于从何处获取学分问题的过度关注的误区,为学分银行制的顺利实施奠定制度基础。教育主管部门应当考虑积极吸收世界各国教育部门的学分银行制实施的有益经验,并结合我国传统社会文化氛围和教育理念来设计与国际接轨并适合我国国情的学分银行制。其二,学分银行制建设中的中高职院校及其主管部门等相关单位主管领导应合力组建学分银行联络委员会,有效打通教育机构决策高层之间的沟通渠道。学分银行委员会的职能是制定和实施学分银行制度,负责学分注册和颁发学分认证准则,规范学分累积方法与学分转换程序,严密监督与调控学分银行制的运行质量。其三,学分银行委员会应当下设学分银行制度建设工作组,各工作组可以按学科门类细分为若干学科工作小组。各学科工作小组的职能是制定各自学科领域的专业教育质量认证准则,并据此建立各学科的学习绩效认证规则、学分累积方法和学分转换程序。分学科建立专业教育质量认证准则,有助于规范中高职院校的学分银行制操作行为,提升学分银行制的运行质量。学分银行委员会应当制定不同中高职院校间的学习成果认证准则,完善跨校学分积累与转化标准体系。其四,中高职院校应建立基于学分银行的证书制度体系,以有效衡量与认定学生学习成果。学习成果架构的建构目的在于建立统一的学习绩效参照系,以有效衡量不同院校的差异化课程学习成果。学习成果架构的建立,有助于沟通中高职院校的中职学历教育与高职学历教育的学习成果,沟通学历型教育与非学历型职业教育的学习成果。学习成果架构可使学生在不同学习平台所获取的学习绩效能获取统一绩效价值评估。学习成果架构能增强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学习绩效评估的公开透明性、可比性与可转换性,进而提升学生进行终身学习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三)健全支持学分银行的中高职学分互认与转移机制

中高职院校应当健全中高职学分互认与转移制度体系,以推动学分银行制在中高职教育体系中的有效运行。其一,中高职院校应当订立基于学分转移制度的教育衔接协议,并对该教育衔接协议进行可行性评估。学分转移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由各院校根据本院校实情来自行开发,由此易造成各院校学分转移标准缺乏统一性的问题。基于学分转移制度的中高职教育衔接协议是为中职学生向高职院校进行转校学习提供学分转移便利的政策性措施,该政策措施在实施初期应当由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通过双边谈判的形式展开,以降低学生在实施学分转移行为过程中的制度成本。其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对涉及学分转移的中高职院校进行初始资格认证。教育主管部门对可享受学分转移政策的中高职院校进行资格认证和教学质量成绩划分,使得中高职学分转移可在同类水平院校之间展开,以确保学分转移制度在公平与公正基础上实施。教育主管部门对转出学分的院校进行资格认证的目的在于确保该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能满足上层次院校对入学学生的基本要求。省级教育部门应当牵头设计学分银行制度的总体规划布局与分工协作方案,从学分互认机制、学分转换方法、学分统筹管理与学分管理监督四个层面规范学分互认机制。学分银行制度设计者应对该项制度提出具体的分步实施要求,以确保在公开与公平机制约束下建立兼具权威性与高效性的学分银行制度体系。其三,在缺乏区域性中高职统一学分衔接制度的情形下,中高职间实施学分转移制度应当由转入学校进行二次认证。学分转入院校应组织学分转入院系专业教师、教学督导员及招生办人员组成学分转移评估小组,并根据学分转出院校与本校所开设的近似课程来做出学分转入可行性评估。其四,中高职院校可设立跨校际的学分互认与转移网络平台,以确保学生在职业教育阶段所获学分可以在统一的标准学分评定网络平台上实现跨地区的学分存储与学分累计。跨校际的学分互认与转移网络平台可以使得职业院校学生能够在更为广阔的职业教育时空范围内展开自由学习与深造,切实推动终身学习理念在职业教育阶段的贯彻实施。

(四)完善支持学分银行的中高职模块化课程架构设计

学分银行制的有效实施需在中高职统一与开放式教育课程平台基础上实现课程的模块化架构设计。其一,中高职院校应当统一模块化课程架构设计并分步实施。中高职院校应将课程作为中高职开放式教育的课程平台的基础性教学管理单位,将促进以中高职学生为教学主体的自主型人才培养计划作为中高职课程设计的新思路,将学生自主型课程遴选与接受教育作为中高职课程管理的新规则。这要求中高职院校应当建立以学分银行制为衡量学生学业生涯的学习绩效的有效制度化工具,以有效推动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的沟通,促进中高职的学历教育对口课程和校外非学历教育对口课程的沟通。基于统一架构的模块化课程建设有助于职业教育机构依据“整体设计与分步实施并举”的原则,将学分银行制这一庞大教育系统工程分解为若干可操作的模块化课程来分别建设,从而降低基于学分银行制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系统的建构难度。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同步出台相关制度法规,为该系统建构提供必要政策支持和机制保障。其二,中高职院校应分类建设模块化课程体系。中高职院校应当适应学生终身学习的诉求,分类建立适合低学历层次课程与高学历层次课程的有机融合与沟通的学分银行制度。按照课程功能可将中高职课程划分为通识性课程、基础性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等类型。中高职教育应当依据统合原则在对既有课程进行深度分析的基础上重构中高职各阶段课程体系。一是中高职院校应携手分析中高职课程是否具有连续性。呈现直线式纵向排列的课程结构特点的课程体系布局可以确保课程教学内容符合学生阶段性学习特点,从而有效达成中高职一贯制的人才培养目标。二是中高职院校应联合分析中高职课程是否具有顺序性。通常而言,中高职课程的顺序安排应当确保基础专业课程先于选修专业课程,而通识性课程贯穿整个中高职教育全程。课程体系设计的顺序性原则要求将后续课程安排在前续课程之后,以确保学生在通过修习前续课程来获取修习后续课程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并确保学生在各学习阶段所获取的学分具有可积累性。三是中高职院校应联合分析中高职课程是否具有整合性。同类专业的中高职教育的课程所需资源和教学内容具有较高的重叠性,中高职院校应充分考虑将重叠性课程资源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实现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

[参考文献]

[1]郑春华,高壮峰、建立中高职衔接学分银行制探析[J]、职教论坛,2013(3)、

[2]齐守泉、中高职专业衔接的政策诉求[J]、教育与职业,2013(18)、

银的化学性质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零售网点转型;实践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使得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商业银行在经济新环境下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激烈的金融竞争,也给商业银行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重视重视零售业务发展,并实现良好转型,才能顺应时代要求,获得新的发展生机。

一、商业银行零售网点现状

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来看,服务的对象基本上可以分为批发、零售两种模式。批发业务所针对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事业单位,而零售业务则是以个人或小微企业为主要的服务对象。业务内容主要涵盖了融资、存款、服务、委托理财等等。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利率市场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商业银行传统业务模式还以存取款和结算业务为主的陈旧模式已经落后于时代需求和发展,另外,随着商业银行网点的增加,分布位置也相对广泛,从业人员营销能力及素质也由于层次不齐,影响了商业银行整体运作情况。为了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发展生机,商业银行就要调整自身经营结构、开辟新的利润来源、拓展自身营销能力,才能更好的实现发展,满足客户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更好的服务于客户群。

二、商业银行零售网点实现转型的必要性

第一,顺应当前银行的业务需求。从目前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情况来看,团队直营、电子渠道、零售网点是三个主要的销售渠道。尽管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电子渠道使得商业银行离柜率增大,但受到我国银行政策的局限,客户仍旧需到银行柜台办理开户业务,为此,银行网点依旧是零售业务开展的主要场所,能够充分的体现银行业务发展需求。

第二,有效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最佳手段。互联网是现代生活的重要标志,并进入到生活的多个领域,引领着现代人的生活,而互联网金融正是冲击传统金融的一种模式,很多中小散户的资金也都不断转移至互联网金融中。面对这样的竞争形势,商业银行必须实现转型,才能保证商业银行的利润情况和客户数量。

第三,是提升客户满意度的重要渠道。当前是信息化时代,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纷繁复杂,这就造成人们在接收信息时产生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怎样能为客户提供更具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服务,进一步提升客户满意度是商业银行目前的主要任务,商业银行此时就必须与时俱进,以实际为基础,做好经营理念调整,才能有效促进客户忠诚度的提升,而进一步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促进商业银行零售网点转型有效实现的对策

1、做好战略定位,强化理念传导

要以总行为出发点,做好路线设计和战略定位,明细化零售业务目标客户及产品,有针对性的出台指导方针,并落实每个环节的执行。从上到下将零售业务转型的思想进行灌输,将基层网点经营效益、客户服务、员工成长的益处等作为重点学习内容,通过培训学习的方式,让全员对零售业务转型有正确的认识,并对转型形成统一化认可,强化经营服务理念。

2、努力提升银行人员整体素质,夯实业务基础

第一,要顺利实现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转型,就必须满足银行各岗位人力资源的配备需求,其中包含客户经理、大堂经理、产品经理等多个岗位,配置务必要切合岗位需求;第二,对于各岗位人员,务必要进行系统性、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和素质提升,才能更好的保证业务质量;第三,针对客户的多元化金融需求,进行客户经理的专业素质培训,使银行服务质量得到高端化的提升,促使每个员工都具备综合化、全能化的个人提升,全面提升银行服务质量,促进自身综合实力提升。

3、将创新作为基础,实现产品升级,满足市场需求

产品销售能力提升是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的一个重点,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把握好两个关键:①员工素质,因此要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员工综合素质,才能为销售能力提升打好基础;②产品品质,要符合当前客户的多元化需求,就要从丰富性、创新性等多个方面进行产品开发,只有赋有创新性的产品,才能抓住客户,因此一定将创新作为转型的核心,这样,获得客户占领市场满足需求才能顺利实现。

4、做好渠道建设,实现服务的协同化发展

第一,优化网点布局,拓展网点功能,从市场及客户需求出发,使其可以贴近市场,满足客户需求,功能实现综合化,也可以从多方面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第二,信息技术是现代生活的先进代表,银行也要大力发展电子银行,利用科技手段,不断升级客户服务,从而让客户可以w验到更加到位、细致、高效的服务,才能全面提升客户满意度;第三,针对ATM、POS等自助服务,要高度重视并投入建设,实现多渠道服务的协同发展,已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

5、强化机制建设往重考核稳健发展

人的能动性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关键,对于商业银行零售转型来说,也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这过程中,同样也要重视激励约束机制的保障作用,银行内部务必要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及完善的考核制度,以强化各级管理者的责任感,调动各岗积极性。另外,业务操作合规性持续监控,同样是不容忽视的,这是降低零售业务风险的重要手段。

四、结语

总而言之,商业银行零售网点的转型是时代的要求,不仅符合当前商业银行的发展需求,也有效为商业银行开拓了新的能力,改变了仅依赖传统存贷差额利润的经营模式,更好的为客户提供了服务,符合当前客户服务至上的经营理念,从而更好的推进银行实现“多赢”,是商业银行迈向更好发展的重要一步。

参考文献:

[1]张怡、新形势下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网点转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6、

银的化学性质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内涵;构成;本质特征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B

近年来,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十分重视提升核心竞争力,纷纷提出了战略转型的要求,但对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内涵、维度构成、本质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触及不深。虽然国内外学界和实务界都非常关注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问题,但到目前为止极少有研究者系统地研究有关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一系列问题。本文试图通过系统阐释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内涵、维度构成和本质特征,以增进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对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深刻内涵的全面理解,为进一步理解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相关问题提供新视角,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做一些铺垫。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战略竞争力(Strategic Competitiveness)”正式出现于迈克尔A、希特(MichaelA、Hitt)撰写的《美国公司在全球市场中的战略竞争力》(The Strategic Competitiveness of U、S Firms in the Global Marketplace),1997年MichaelA、Hitt & R、Duane Ireland、Robert E、Hoskisson合著出版的《战略管理:竞争力与全球化》(Strategic Management:Competitiveness and Globalization)提出了战略竞争力的定义:当一个公司成功地制定和执行了价值创造的战略时,它就能获得战略竞争力,并将获得战略竞争力作为战略管理过程的两大目标之一。何会文(2006)在《基于战略竞争力的服务补救管理体系》一书中,通过深入研究Hitt等学者提出的“战略管理过程”后认为具有战略竞争力的企业,即是在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等四个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战略竞争力是指企业在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等领域的出色表现,是企业成功制定与实施发展战略的结果,是企业未来业绩的资源与能力保证。

魏春旗、朱枫(2005)将战略竞争力概括为:企业的高层决策者根据企业的特点和对内外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和实施企业发展总体谋划的能力。战略竞争力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战略管理是提升战略竞争力的关键,包括银行总体战略和产品组合、竞争战略、技术创新,以及企业文化、企业形象和人力、财务等战略,基本涵盖了银行生产和发展的全过程。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没有对战略竞争力的内涵,及其相关理论作较为系统的阐释,只是简单介绍了战略管理原理和工具,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后,提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综上所述,对战略竞争力核心内涵等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并不多见,多数学者和管理界人士只是提一些概念性的东西,而对战略竞争力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研究为数甚少;特别是对于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一系列维度问题研究得更是不深不透,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系统地进行理论阐释与分析论证。

二、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内涵

本文认为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是一种系统能力,是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相对于竞争对手所表现出来的,极不容易被模仿替代和复制的,由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等多种能力凝结而成的,能够产生强大竞争能力并创造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集合体,是商业银行综合实力和市场价值的集中体现。由此可见,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本质上是由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三个部分组成的竞争能力体系,形成三个圆环。

(一)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处于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模型的内环,是战略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决定着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和成长能力,主要包括战略管理、文化管理、风险管控、金融创新、价值创造等核心能力。

1、战略管理能力。战略管理是商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基业常青的重要手段。它是商业银行根据其内外部环境变化制定战略、实施战略,并依据执行结果的评价和反馈来调整、制定新战略的动态过程,分为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控制三个阶段。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能力也就体现在这三个方面,这种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未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强弱。

2、文化管理能力。文化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是以文化竞争力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系统的组织管理方式。对商业银行来说,文化管理就是让广大员工共同参与到银行管理中来,使全行上下对商业银行的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观达成共识,并通过相应的行为准则,贯穿于银行战略、公司治理、人力资源、金融创新等各方面,从而系统地解决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问题。

3、风险管控能力。所谓商业银行风险管控是指商业银行通过风险识别、评估、分析、预测和处理等方法,预防、回避、分散或转移经营管理中的各种风险,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确保银行资金安全,从而实现风险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的行为过程,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把风险管控能力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来抓。

4、金融创新能力。金融创新涵盖了商业银行体制、技术、管理、文化、服务创新等内容,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创新过程。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金融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的高低将成为衡量商业银行市场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准。金融创新能力不仅是商业银行实现有效发展、资产质量提升和利润持续增长的先决条件,而且也是商业银行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驱动。

5、价值创造能力。商业银行价值是银行资本与劳动融合、创新过程中而产生的价值,以债务资本价值和权益资本价值为主,可以用会计账面价值、内在价值、市场价值和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来度量。所谓EVA,其原型就是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利润(Economic Profit),是商业银行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资本成本(包括债务和权益成本)后的剩余资本收益,它要求银行资本获得的收益必须能抵补投资者承担的风险。商业银行价值创造能力,也就是商业银行创造EVA的各种能力与潜力的总和。这种价值创造能力反映了商业银行资本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也反映出经营管理者为投资者增值的能力,是商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基础竞争力

基础竞争力处于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模型的中环,是战略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影响着商业银行的基本运行和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包括公司治理、人力资源管理、服务营销等基础能力。

1、公司治理能力。商业银行具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的高杠杆、高风险、负外部性和行业管制与监管等特征,由此决定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也正是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公司治理能力在商业银行长期发展战略中的基础地位。公司治理能力是指商业银行体现在公司治理结构、治理机制等方面的管理能力,良好的公司治理能力是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商业银行提升战略竞争力具有决定性作用。

2、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是商业银行根据其发展战略,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与管理,以满足银行当前乃至未来发展需要,确保战略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最大化的过程,包括人力资源规划与岗位设计、选聘与培训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等内容。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实质就是融人力资源占有能力、开发能力、配置能力与激活能力为一体的综合能力。商业银行应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高度重视人才的“激活”状态,充分发掘人才的潜力,切实从研究和满足人才需求入手,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从而为提升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夯实基础。

3、服务营销能力。服务营销能力也就是商业银行管理其营销职能及金融服务的基础性能力,主要涉及营销战略的决策与实施、市场研究与细分市场、营销渠道建设、客户关系管理及顾客服务等方面的能力。这种基础能力不仅是提升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重要砝码,也是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制胜的法宝。服务营销能力的大小决定和影响着商业银行是否可持续成长与长远发展,只有将“客户满意与客户忠诚”的服务营销理念内化为银行员工的实际行动,才能真正提升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从而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环境竞争力

环境竞争力处于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模型的外环,是战略竞争力的重要依托,对于商业银行造就可持续竞争优势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政府管理、经济基础、金融发展与国际化程度等外在能力。商业银行环境竞争力是指构成和影响商业银行竞争力外部环境因素的综合,是商业银行长期积累而形成并长期发生作用的、能够产生竞争优势的外在能力。影响和制约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外部环境因素可以归纳为政府管理、经济基础、金融发展与国际化程度等,这些因素是否有利于商业银行环境竞争力的提升,也会直接影响和制约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提升。

三、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维度构成

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内涵告诉人们,它由制度、技术、管理和文化维度构成,这四个维度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融于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之中(如图二所示)。其中文化、制度维度是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重要部分,文化、制度维度是技术、管理维度的原动力。文化、制度维度的创新推动着技术、管理维度的创新,如果商业银行没有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先进的制度,技术、管理创新就会失去文化、体制机制上的重要支撑,而且文化维度的创新还统领着制度、技术、管理维度的创新,是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提升的重中之重。

(一)制度维度:银行制度规范

商业银行制度规范是指商业银行为有效实现目标,制定的一系列显性规则、合法程序和标准体系等,并用以约束追求主体福利和效用最大化的银行活动及其成员的行为规范(诺斯,1994),主要包括银行产权制度、管理制度、技术与业务规范以及银行成员的个人行为规范。商业银行制度规范、特别是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直接决定着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管理效率和战略竞争力。因此,制度维度是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形成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战略竞争力的动力激励之源,如果银行制度提供的是低动力激励①,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就难以建立。

(二)技术维度――知识、技能与技术系统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技术维度既包含银行所有员工的知识与技能(含服务),同时也包含由广大员工运用其知识与技能所创造的技术系统,比如金融技术②、服务体系等。显然,技术维度的竞争力不仅在人们的大脑中积累起来,而且也在技术系统中积淀下来。在银行产品、银行服务中蕴藏的银行员工的知识和技能,以及镶嵌在技术系统中的知识和技能,是跟战略竞争力最紧密相联的维度。因为银行员工长期积累的知识和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得以完善、充实、更新,并且有机地镶嵌于商业银行的技术系统――软件、硬件和工作程序中,从而构成商业银行的技术维度。又由于银行内外部的协同、互补和乘数效应,商业银行所拥有的技术维度会远远大于银行员工个体知识、技能的总和。所以,技术维度是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必不可少的部分。

(三)管理维度:组织管理系统

商业银行管理维度主要是涉及组织管理系统的相关维度,组织管理系统由组织构架、控制系统、绩效管理系统、薪酬管理系统、培训教育系统等构成,组织管理系统具有持续不断地引导和管理商业银行知识和技能的功能,同时还具有协调配置、整合、引进和吸收外部知识与技能的功能。组织管理系统中的绩效、薪酬管理等激励系统,形成了商业银行知识和技能交流积累、流动和创新的有效渠道,使得组织管理系统对提升战略竞争力呈现出巨大的支撑作用。事实上,战略竞争力是以核心价值观、制度规范、知识和技能以及资源等诸多形式,存在于人、组织、环境、资产、产品和服务等不同的载体之中,又以出类拔萃的知识、技能和技术系统的形态表现出来,通过绩效管理、激励约束、教育培训、提升系统和程序等管理维度来进行商业银行的资源积累和优化配置,以促进商业银行获取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成长。

(四)文化维度: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学和文化学的边缘学科,涉及到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理念、惯例、习俗、道德伦理、社会责任及传统文化等,企业文化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核心支撑(刘光明,2007)。文化维度实质上就是企业文化的范畴,文化维度是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核心维度。企业文化以隐性准则的效能,决定着商业银行对知识和能力类别、形式的取舍,对管理模式甚至是不同制度规范的选择等,哪一类知识和能力将受到支持、接纳或提倡,都是商业银行价值取向的结果。由于企业文化包括商业银行使命、愿景、经营理念、行为仪式、价值标准、感情信仰等――它们与不同的知识和能力相关。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企业文化就是商业银行的价值观,商业银行的价值观扮演的就是知识筛选、能力控制的角色。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对不同的知识进行筛选、鼓励、控制,同时,对商业银行各种能力进行整合,最终形成战略竞争力。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的知识和技能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状态,即员工个人层面的知识和技能,镶嵌在技术系统中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管理阶层观念、行为及组织的流程和惯例之中的知识和技能。但是,无论哪种状态的知识和技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都非常依赖于商业银行的核心价值观。价值观体现了一系列相关的假设,价值取向引导着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制约着银行员工的行为。价值观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惯例和标准等,确保了银行能够发现其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并把它们积累起来。因此,文化维度和制度、技术与管理维度相互作用,将形成自我强化和提升的良性循环,从而铸就强大的战略竞争力。

四、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本质特征

结合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内涵和维度构成,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除了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不可替代性、不可交易性等突出特征,以及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特殊性外,至少还具有以下五个本质特征:

1、战略性。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战略性”,主要体现在制造商业银行竞争中的取舍效应,也就是选择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的问题。如果商业银行没有取舍效应,那么根本就不需要发展战略,也就更不需要谈及战略竞争力。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金融企业,强调战略竞争力,本质上讲就是要关注两点:一是商业银行如何去竞争以在市场上获取竞争优势;二是商业银行如何在市场上创造出一种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使之不仅独特有价值,而且难以被模仿复制或替代。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对未来一个时期经营管理与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积极做出应有的战略规划与决策,同时加强战略管理,实际上也充分体现出战略竞争力鲜明的战略性特征。

2、可持续性。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可持续性”,实质上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核心业务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以此确保商业银行具备持续不断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二是促进商业银行周边产业链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确保其经营管理能够对社会产生持续的正面影响,从而提升商业银行的环境竞争力。

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强调的是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必须进行战略性整合,不仅将视野从优先考虑利益最大化延伸至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而且还把对生态影响、社会公正和经济公平的考虑纳入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基本范畴,把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最大限度地提高股东及相关利益者价值与客户满意度摆在同等位置。因此,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可持续性是其最本质的特征。

3、系统性。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不仅自身构成是一个多维度的系统,而且还包含若干个子系统。系统性强调的是战略竞争力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与配合,追求系统整体功能的最优化和持久性。它既要求商业银行特别注重其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的提升,更强调决策层和银行家的全局意识、系统战略思维。如果一家商业银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持续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来进行持续变革与持续创新,形成商业银行的战略竞争力,发挥其协同效应与系统作用,从而促进商业银行可持续成长。

4、资产专有性。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是由多种能力体系构成的集合体,由于各个能力体系的结构不同,商业银行的资产存量在现有领域就会形成沉没成本,使得商业银行对战略竞争力的投资成为不可还原性投资。因此,战略竞争力也可以看成是商业银行的一种专用性资产,具有资产专有性特征。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专有性还表现在长期积累的自然属性上,因为战略竞争力具有历史依存性,是需要银行长时间积累、学习而形成的。竞争对手模仿一套环环相扣的能力体系,远比仿制某一特定的营销方案、一项制造技术或者一个特色产品要难得多,这就使得竞争对手处于时间劣势,自然形成进入的资产壁垒而无法参与竞争,从而保护了商业银行垄断利润的获得,同时也对商业银行自身构成一种推出壁垒,使其本身的资产和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持续提升。

5、知识性。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而核心竞争力又是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最核心的能力,可见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具有明显的知识性特征。从战略竞争力维度构成看,因为制度维度是银行家实施战略构想、完成资源配置、追求战略目标的一系列行为规则的公开性知识,技术维度是科学知识或其他知识在实践中的系统应用,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知识与使用的知识工具的总和,也是商业银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创造出来具有银行特殊性的知识,并与外部获取知识相结合的经营化了的知识体系。管理维度是关于协调、控制、整合银行内外部资源的知识,文化维度则可以被视为有关说明企业应该做什么,如何做的一种非公开的知识(休・考格特等,2000)。所以,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具有难以仿制的知识性特征。

注释:

① 新制度经济学把产权不清或不具有“排他性”的产权所产生的激励不足现象称之为“低动力激励”。

② 金融技术是指那些被广泛应用于银行业,并使传统银行发展到电子银行的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统称(温彬,2004)。

参考文献:

[1] MichaelA、Hitt,R、Duane Ireland,Robert E、Hoskisson、Strategic Management:Competitiveness and Globalization[M]、South-Western,a part of Cengage Learning,2009、

[2] 何会文、基于战略竞争力的服务补救管理体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92-93、

[3] 魏春旗,朱枫、商业银行竞争力[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4] 潘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一个基于银行业特征的理论分析[J]、金融研究,2006(3):37-46、

[5] 葛兆强、企业文化与商业银行成长[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6(6):20-28、

[6] 杨达远、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47-58、

[7] 朱明,周柏林、我国商业银行服务营销文化战略体系的构想[J]、金融论坛, 2009(9):52-57、

[8] 容和平、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战略管理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7、

[9] 陈育明,张珂、品牌驱动式银行管理――基于品牌价值和银行持续成长的战略选择[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0] 张玉喜、商业银行价值管理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07(7):55-58、

[11] 廖岷、国际金融危机中银行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及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 2010(5):61-68、

[12] 合杰,郭旭初,赵勇、现代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13] 董国福、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及其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 2002(28):30-32、

[14] 施用海、关于环境竞争力问题的研究[J]、和平与发展, 1999(4):50-58、

[15] 曾贤刚、如何提高我国企业的环境竞争力[J]、生态经济, 2004(S1):83-85、

[16] 李正辉、金融竞争力研究综述与展望[J]、经济学动态, 2008(5):71-74、

[17] 邹国庆,徐庆仑、核心能力的构成维度及其特性[J]、中国工业经济, 2005(5):96-103、

[18] 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银的化学性质篇6

关键词:纳米技术;化学;化学工业

1 纳米技术概况

纳米,又称毫微米,是度量长度的单位,1米(m)=109纳米(nm),从换算关系中可见这是一个极小的单位,如果再形象一些,人类头发的平均直径是0、05毫米,把头发丝沿轴向平均剖成五万份,其中的一份即是1纳米,所以一般来说纳米是用来标注微观物质的大小的度量单位。

在宏观上铜是导电的,把铜研磨成粉末(微米级)后其依然具有导电的特性,但是一旦将铜粉末颗粒的直径研磨至纳米级之后,铜就不再导电了。与此相反的是,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硅是一种半导体具有单向导电性,如果将二氧化硅研磨成颗粒,并使颗粒的尺寸达到纳米级,那么其性质将会发生颠覆性改变――二氧化硅变得完全导电了。再比如,银这种物质在平常会释放出银离子,而银离子具有良好的杀菌作用,而将银做成纳米级的使其成为纳米银,其杀菌作用会大大提高。

由上可知,在纳米尺寸下,物质的许多性质将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可能是与原来的性质相反或者是加强了原有的性质,甚至有些物质会体现出全新的性质,所以人们以此为基础发展了纳米技术。

纳米带动和发展了诸多学科,比如纳米化学、纳米医学、纳米电子学、纳米生物学和纳米材料学,而我们最常听到的既是纳米技术在化学和材料学中的应用,由于纳米技术研究的尺寸介于1到100纳米之间,所以通常认为,如果物体为固态粉末或者呈纤维状,当其有一维且小于100nm时,即为纳米尺寸;如果物体为球状,而且其比表面积大于60m2/g且其直径小于100nm时即达到纳米尺寸。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材料的微观尺寸即以纳米表示,比如半导体材料的制程即为纳米级,截至2016年4月,最新的中央处理器(cpu)的制程为14nm。纳米材料有如下几大特点:(1)颗粒尺寸小。(2)比表面积大。(3)表面能高。(4)表面原子所占比例大等特点。纳米材料还有其独有的三大效应:(1)表面效应。(2)小尺寸效应。(3)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2 举例说明纳米技术在化学中的应用

上文已经说明,一些物质在纳米尺寸之下会体现出诸多不同于处于宏观尺寸下的性质,所以纳米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中。

2、1 纳米银

普通状态下的银是银白色的,而在纳米状态下的银则呈白色粉末状,所以纳米银也被称作纳米银粉。通常状态下的银有良好的杀菌功能,而与通常状态的银不同纳米银的杀菌能力更强,而且其杀菌的效果随着颗粒尺寸的减小而加强,但是长期使用含纳米银的杀菌剂会在生物体内产生积累造成生物的中毒,并且银作为一种广谱的杀菌剂会将自然界中的有益菌一并杀灭破坏生态平衡。在化学工业上,纳米银还是乙烯氧化反应的良好的催化剂。

纳米银也因为容易制得和优良的性质而被用于分析化学中,在分析化学中纳米银经过修饰后与荧光蛋白结合并置于特定载体之上可以显著增强荧光蛋白的发光强度,可以在荧光蛋白很微量的情况下达到大剂量的发光效果,再进一步修饰蛋白质后比如将蛋白质与某些物质如嘌呤、腺苷等物质结合,可以做成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荧光分子探针,再加上经过纳米银的增强作用可以用来检测很微量的物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分子探针的灵敏度,推动了分析化学的进步。

2、2 纳米铜

非纳米级下的铜已经具有良好的延展性,但是纳米级下的铜具有更良好的延展性――超塑延展性。纳米铜可以在室温下被拉伸50多倍而不出现裂痕,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在80纳米下,纳米铜结晶体的机械特性发生了巨大改变,在这个尺寸下纳米铜结晶体的机械强度是普通铜的三倍。

由于纳米铜的比表面积大,活性中心多,因此纳米铜一般是被作为催化剂而使用的,比如在石油工业和冶金工业中纳米铜是一种良好的催化剂。再比如在高分子聚合物的脱氢和氢化反应里,纳米铜具有极高的选择性和活性,因而是一种理想的催化剂。又比如在导电纤维的制造(以乙炔为原料聚合而成)中,因纳米铜具有比表面积大、活性中心多的特点仍然是一种极好的催化剂。最后,在传统的汽车尾气处理中,一般使用铂和钌这样的贵金属使一氧化碳转变生成二氧化碳,虽然催化剂在反应前后物性不变,但是催化剂依然要参与到反应过程中,所以催化剂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消耗,所以在该反应中使用贵金属作为催化剂显得成本过于昂贵,实验证明纳米铜对于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这一过程的某些部分的催化作用不亚于铂和钌的催化作用,而且纳米铜的价格明显低于铂和钌的价格,而且铜的含量较为丰富,所以纳米铜用来部分代替铂和钌来作为该反应的催化剂以降低成本。

2、3 纳米镍

一般来讲,纳米金属大部分被应用于制作高效的催化剂,纳米镍也不例外。由于纳米镍尺寸小,比表面积大,而且表面活性位也多,所以纳米镍一般被用加氢、氧化、合成、歧化、偶联等化学反应中。

3 纳米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经过纳米技术处理过的玻璃具有高度的不沾性,所以利用此种玻璃制作的化学仪器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因试剂残留而导致实验结果产生偏差。将布料表面进行纳米处理能够避免油污的侵染,使得衣物有自净的功能。在医学上,通过仿生的纳米机器人可以完成很多高难度的手术,而且通过纳米机器人携带药物可以准确的将药物送达病灶,使病人尽快的康复。

4 结束语

由于在纳米尺寸下物质的性质会发生诸多改变,人们利用这些特点并加以改进使其造福于人民,这其中的典型代表即是纳米技术在化学中的应用。在化学中,纳米金属一般因为其较高的比表面积以及数量较多的活性中心而被当做高效的催化剂使用,或者将其作为某些贵金属催化剂的代替品以降低生产成本。

而且纳米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虽然这门学科还比较年轻但是发展迅速,可喜的是我国的纳米技术行业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国纳米技术的研究在世界上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柯毅民、纳米技术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2009,10:30、

[2]朱曾惠、化学工业中的纳米技术[J]、化工新型材料,2004,01:41-43+49、

银的化学性质篇7

关键词:银杏叶复方;脾虚证;利血平;内脏器官;抗氧化酶;小鼠

中图分类号:S816、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5-3120-04

Effect of Ginkgo biloba Compound on Development of Visceral Organs and Antioxidase Activity of Spleen Deficiency Mouse

LI Yan1,2,YANG Xiao-yan1,2,WANG Hua1,2,ZHOU Xiao-qiong1,3,WANG Qian-jin1,YANG Hui1

(1、Collge of Life Science of Longyan University, Longyan 364000,Fujan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Preventive Veterinary Medicine, Educational Commission of Fujian Province,Longyan 364000,Fujan ,China;

3、Fujian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Zoonosis and Viral Diseases; Longyan 364000,Fujan ,China)

Abstract: Spleen deficiency mouse induced by reserpine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ginkgo pound on the development of visceral organs and their antioxidase activity、 The experimental mouse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including ginkgo pound group (GC), spleen deficiency group (SD) and control group (Control)、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ginkgo biloba pound coul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pleen and stomach and accelerate the detoxication of liver, and also improve the function of kidney and lung of spleen deficiency mouse、 The indexes including stomach, kidney, small intestine and spleen in GC appeared higher than those in SD while the indexes of small intestine and splee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but the indexes of liver and lung in GC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 SD, where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all indexes was found between GC and the control group、 Compared with SD group, it was found that the MDA content in the spleen and kidney of GC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while the SOD and GSH-Px content in liver and the T-AOC content in spleen, kidney and liver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Key words: ginkgo biloba pound;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reserpine; visceral organs; antioxidase; mice

银杏(Ginkgo biloba L、)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1]。银杏叶被用作药物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早在宋朝我国民间就已使用银杏叶治疗哮喘和支气管炎。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银杏叶及其提取物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活性物质和萜内酯等有效成分,具有抗氧化、清除体内有毒游离自由基、扩张血管、保护机体组织和耐缺氧、抗脂质过氧化、改善神经调节功能等作用[2]。我国不仅是银杏资源的古国,而且是银杏资源大国,拥有量占全世界总量的70%以上,具有较大的开发优势,但对银杏叶的开发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落后于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较长时间停留在叶子出口或提取粗产品的水平,造成了国有资源的浪费[3]。银杏叶的食用安全性较高[4],目前临床上银杏叶制剂和复方银杏叶制剂多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有关银杏叶及其复方制剂用于畜禽疾病防治且作为畜禽饲料添加剂的报道较少见,并且仅停留在单方制剂(银杏叶提取物)这个小范围内,缺乏在银杏叶复方制剂方面的深入研究。复方中药是单味药物治病的进一步发展,既能发挥单味药的特长,又能弥补单味药的不足,更能增强效力。在大力提倡绿色食品的今天,中草药具有的天然性、毒副作用小、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势是抗生素和化学合成药物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本试验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银杏叶与中草药(黄芪、白术、党参、茯苓)配制成银杏叶复方制剂,通过药理学试验,对小鼠腹腔注射利血平复制脾虚证模型小鼠,观察银杏叶复方制剂对脾虚小鼠内脏器官发育情况的影响,并结合银杏叶复方制剂对脾脏、肾脏和肝脏的抗氧化能力进行比较研究,为科学利用我国银杏叶这一优势资源、研究一种以银杏叶为主的中草药饲料添加剂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1、1、1银杏叶复方制剂的制备银杏叶干粉由长沙博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产品标准号:Q/ADPG001-2008;黄芪、党参、白术、茯苓购于福建紫金医药连锁有限公司,质量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05版)标准。上述5种药物按照质量比为

5∶2∶1∶1∶1的比例混匀,采用水煮醇提的方法,首先分别用8倍、6倍和5倍量水煎煮1 h,混合煎煮液并浓缩至100 mL,再将煎煮液分别用75%和85%的乙醇混合过夜,并调节pH值至7、0左右,去除沉淀后用旋转蒸发仪浓缩,制得每毫升含1 g生药的浓缩液。

1、1、2利血平注射液(1 mg/mL)广东邦民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产品批号080307。

1、1、3试验动物6周龄KM种小鼠,雌性,体重23~28 g,购于福建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1、1、4实验性脾虚证模型小鼠的建立依据中医脾虚证诊断参考标准,选择利血平造脾虚模型,使用剂量参考文献[5]进行。通过动物试验,以小鼠便溏、食欲减少、消瘦、呆立、群聚、活动明显减少等明显脾虚体征为脾虚证模型复制成功,确定小鼠脾虚证模型使用剂量为0、2 mL/kg。

1、2试验动物分组

KM种小鼠60只,雌性,随机分为对照组、脾虚模型组和银杏叶复方组。每组设5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小鼠。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分别灌胃(0、3 mL/d)和腹腔注射(0、2 mL/kg);脾虚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0、3 mL/d)和腹腔注射利血平(0、2 mL/kg),于第三天出现与文献报道相符的症状;银杏叶复方组分别给予银杏叶复方制剂灌胃(0、3 mL/d)和腹腔注射利血平(0、2 mL/kg)。每天给药1次,连续14 d。

1、3测定指标与方法

1、3、1小鼠内脏器官指数测定小鼠在结束造模后禁食一夜,于次日上午从每个重复各取1只小鼠,断颈处死后分别剖取心、肝、肺、脾、肾、胃和小肠,用滤纸吸干血迹并称重,按以下公式计算内脏器官指数:

内脏器官指数=内脏器官重量/体重×100%。

1、3、2小鼠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抗氧化性能测定小鼠在结束造模后禁食一夜,于次日上午从每个重复各取一只小鼠,断颈处死后分别剖取肝脏、脾脏和肾脏,用生理盐水制成20%的组织匀浆待测。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含量均用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的试剂盒测定,试剂配制和操作步骤按说明书进行。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One-Way ANOVA分析和Duncan氏多重比较,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

2结果与分析

2、1银杏叶复方制剂对脾虚模型组小鼠内脏器官指数的影响

由表1可见,银杏叶复方组小鼠胃和肾的器官指数均高于脾虚模型组(P>0、05),但低于对照组(P<0、05);银杏叶复方组小鼠小肠和脾的指数均显著高于脾虚模型组(P<0、05),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脾虚模型组的小鼠肝脏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银杏叶复方组(P<0、05),银杏叶复方组与对照组的小鼠肝脏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脾虚模型组的小鼠肺脏指数显著高于银杏叶复方组和对照组(P<0、05),银杏叶复方组的小鼠肺脏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

2、2银杏叶复方制剂对脾虚模型组小鼠脾脏、肾脏和肝脏组织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2、2、1银杏叶复方制剂对脾虚模型组小鼠脾脏组织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由表2可见,脾虚模型组小鼠脾脏MDA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SOD、GSH-Px、T-AOC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银杏叶复方组小鼠脾脏MDA含量极显著低于脾虚模型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银杏叶复方组小鼠脾脏SOD、GSH-Px含量较脾虚模型组有所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银杏叶复方组小鼠脾脏T-AOC含量较脾虚模型组显著提高(P<0、05)。

2、2、2银杏叶复方制剂对脾虚模型组小鼠肾脏组织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由表3可见,脾虚模型组小鼠肾脏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OD、GSH-Px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T-AOC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银杏叶复方组小鼠肾脏MDA含量较脾虚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银杏叶复方组小鼠肾脏SOD、GSH-Px含量与脾虚模型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银杏叶复方组小鼠肾脏T-AOC含量较脾虚模型组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

2、2、3银杏叶复方制剂对脾虚模型组小鼠肝脏组织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由表4可见,脾虚模型组小鼠肝脏MDA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SOD、GSH-Px、T-AOC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银杏叶复方组小鼠肝脏MDA含量与脾虚模型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SOD和GSH-Px含量较脾虚模型组极显著提高(P<0、01),T-AOC含量较脾虚模型组也显著提高(P<0、05)。

3讨论

3、1银杏叶复方制剂对脾虚模型组小鼠内脏器官指数的影响

银杏叶复方组小鼠小肠和脾的指数均显著高于脾虚模型组且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显示银杏叶复方制剂有促进脾虚小鼠消化器官和免疫器官发育的作用。肝脏是重要的解毒器官,研究发现脾虚证可导致模型动物的肝坏死、变性[6],本试验中脾虚模型组的肝脏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银杏叶复方组,而银杏叶复方组与对照组的肝脏指数差异不显著,一方面可能是利血平导致脾虚模型小鼠肝脏代偿性增生的结果,同时与银杏叶复方制剂促进小鼠肝脏解毒作用有关。脾虚证的影响学研究表明,脾阳虚证肺纹理的主要改变为模糊、紊乱、扭曲、中断,并有颗粒斑点及网状阴影[7]。本试验中脾虚模型组的肺脏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银杏叶复方组,器官指数是检测反应物质可能对脏器有毒性作用的指标之一,试验结果表明利血平亦可导致脾虚模型小鼠肺代偿性增生,银杏叶复方组的小鼠肺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表明银杏叶复方制剂对脾虚模型小鼠的肺功能有改善作用。

“脾胃”是中医学上的名称,一般泛指人体的整个消化系统,其中主要包括胃肠道等重要器官。“脾虚证”是以消化功能低下为主的多器官和多系统功能减弱的综合病理变化[8],故脾胃内伤是百病由生的主要内容。试验表明,银杏叶复方制剂可促进脾虚小鼠脾胃发育和促进肝脏的解毒作用,对脾虚模型小鼠的肾和肺功能亦有改善作用,分析认为银杏叶复方制剂的这种作用与方中各种有效成分有关。方中银杏叶性味甘、苦、涩、平,归心、肺经,有敛肺、平喘、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效;黄芪性味甘、温,归肺、脾经,有补气固表之功效,可促进血清和肝脏蛋白质代谢,同时黄芪中的主要成分――黄芪多糖可改善脾虚小鼠的消化吸收功能[9];党参,性味甘、平,入脾、肺经,具健脾补肺、益气生津之功;白术、茯苓二药均能益气健脾,白术苦温而善于燥湿,茯苓甘淡而善于渗湿,合而用之,一燥一湿,健脾除湿,相辅相成,成为古今治疗脾气虚证及脾虚泄泻的经典小方和常用药材。中医五行理论认为心属火,脾属土,而火又生土,所以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配以银杏叶相得益彰。

3、2银杏叶复方制剂对脾虚模型组小鼠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本试验采用利血平复制小动物脾虚模型是一种成熟的方法,研究表明脾虚动物存在体内过氧化与抗氧化之间的平衡失调,脾虚证患者的抗氧化酶(GSH-Px、SOD等)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10-12]。试验中脾虚模型组小鼠肝、脾和肾脏的GSH-Px、SOD的活性均低于对照组,而M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这表明脾虚模型的复制是成功的。

正常情况下机体抗氧化体系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但在内外因的作用下这种平衡被破坏,使机体产生过多的氧自由基,氧自由基可攻击生物膜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引发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形成脂质过氧化物,如MDA。MDA的含量可反映机体脂质过氧化物的生成速率和强度,间接反映组织氧化损伤程度。机体对活性氧和自由基的清除主要由SOD、GSH-Px和T-AOC等酶促系统的活性增强来完成。因此,机体抗氧化能力可通过血液中GSH-Px、SOD和T-AOC等指标来体现。试验中银杏叶复方组小鼠脾脏、肾脏中MDA含量较脾虚模型组显著降低,而肝脏组织中SOD和GSH-Px含量较脾虚模型组显著提高,同时脾脏、肾脏和肝脏T-AOC含量较脾虚模型组显著提高,提示银杏叶复方制剂对脾虚小鼠的脾脏、肾脏和肝脏的功能有良好的保护作用。银杏叶复方制剂对脾虚证小鼠这种良好的预防效果,与方中银杏叶等各味药的抗氧化作用有关。本试验采用水煮醇提法,最大程度地提取了方中各味药物的有效成分,其中银杏叶提取物对生物体所产生的活性氧具有很强的清除作用,可以延缓衰老[13];通过补充外源性抗氧化物质或促进机体产生内源性抗氧化物质,有效拮抗自由基对细胞膜的损伤,是一种高效的自由基清除剂[14];同时银杏叶提取物还可参与调解和提高过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抗氧化酶的活性,从而加快了自由基的清除[15];黄芪总黄酮是黄芪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突变等多种生物学功能[16];党参具有上调抗氧化酶表达作用,能抵抗氧自由基损伤[17];白术和茯苓均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18,19]。上述药物按一定比例组合,可综合发挥其良好的抗氧化作用。

综上所述,银杏叶复方制剂具有促进脾虚模型小鼠脾胃发育和肝脏解毒的作用,对脾虚模型小鼠的肾和肺功能亦有改善作用。抗氧化试验表明,银杏叶复方制剂对脾虚模型小鼠的脾脏、肾脏和肝脏的功能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 BTADLY P, WARREN S、 Ginkgo biloba: a living fossil[J]、 Am J Med,2000,108(4): 341-342、

[2] 王桂英,高英梅,郝玉杰,等、 银杏叶提取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09,31(6):944-945、

[3] 梁淑轩,孙汉文、银杏叶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进展[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2):204-207、

[4] 张卫明,顾龚平,史劲松、 银杏叶食用安全性的毒理学评价[J]、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1):80-83、

[5] 金敬善、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9,7(2):65、

[6] 危北海,王仲德、脾胃疾病虚证的鉴别诊断[J]、浙江中医杂志,1984,19(11):507-508、

[7] 刘庆寿、脾虚证的影响学表现[J]、华夏医药,2008(1):53-56、

[8] 吴咸中,高金亮、脾虚证的现代研究[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255-256、

[9] 罗燕,谷新利,惠文巧、黄芪多糖对脾虚小鼠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9(9):110-112、

[10] 陈达理,周立红、四种虚证患者血清丙二醛含量变化[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5,19(1):41、

[11] 张庆荣,谷峰,赵世芬、脾虚对哮喘氧化抗氧化平衡改变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1999,26(12):574-575、

[12] 章梅,邱根全,夏天、脾虚患者脂质过氧化和红细胞免疫功能关系[J]、安微中医学院学报,2001,20(2):43-45、

[13] BEKERECIO■LU M,TERCAN M, OZYAZGAN L、 The effect of Ginkgo biloba extract(Egb 761)as a free radical scavenger on the survival of skin flaps in rats、 A parative study[J]、Scand J Plast Reconstr Surg Hand Surg,1998,32(2):135-139、

[14] 张晶晶,石少慧,巴伟松,等、银杏叶提取物对肾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5,22(1):4-5、

[15] 牛英鹏,屈建莹、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化学研究,2006,17(3):90、

[16] 杨映雪,陈建业,费中海,等、黄芪总黄酮对辐射损伤小鼠的防护作用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0,35(4):504-507、

[17] 黄丽亚,叶嗣颖、党参注射液上调抗氧化酶表达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1):70-71、

银的化学性质篇8

摘要: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之后变成了商业银行,这一改制是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向现代化商业银行转型的关键节点。而人力资源作为一个现代化企业重要竞争力来源,对于改制之后的农村商业银行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顺利转型的实现十分关键。本文主要对改制之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以及完善农村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若干对策。

关键词 :农村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一、当前农村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缺少“以人为本”理念,缺少长期规划农村商业银行转型之前是农村信用社,主要的业务仅仅只是小额的贷款或者低层次的信用贷款服务,高层次的商业银行很少深入农村市场,所以对于农村贷款这一业务,农村商业银行是有市场支配地位的。正是由于这一优势,导致其长期以来缺少长远人力资源规划。自从转型成为农村商业银行,管理理念的变化却不是一蹴而就的,更多的是将人力资源管理视为成本,很少会将人力资源作为农村商业银行投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没有从传统信用社做社转变过来,不符合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管理理念。

(二)农村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总体素质偏低,结构性矛盾

农村商业银行当前的人力资源主要是来自于改制之前农村信用社,所以总体人力资源素质偏低、学历很低、专业水平很低、年龄矛盾,这种人力资源机构性矛盾短期内无法适应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第一,专业型人才不足。农村商业银行机构当中很少有专业性技术人才,文凭和技术根本无法适应现代银行行业的要求,而且专业性的会计以及金融人才匮乏。第二,就是业务上面的配置非常不合理。由于近年来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导致大批业务人才转型到了职能部门,所以农村银行缺少专业性的人才队伍的支撑,影响其正常转型。另外一点就是,没有会计电算化知识,工作效率很低,企业业务局限在短期的突击式培训很难解决问题。第三,人力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改制之后的农村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和业务人员配比不科学,管理人员人数超出业务人员,导致一线业务人员短缺,制约人力资源最优配置。

(三)人力资源培训投入不足

当前农村商业银行没有专门对于人力资源科学培训,更加没有大力的投入,对于人力资源更多还是视为银行的成本,而非资产,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人力资源培训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训内容没有针对性,培训方式不合理,大部分是业务工作为主,没有重点放在提升人力资源综合素质之上,没有很好协调员工个人的成长以及人才可持续发展要求,对于员工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和提升综合素质等方面培训开展很好。第二,培训程序不科学。当前的培训工作对于培训效果没有激励和考核机制,导致员工参与学习积极性不高,现在农村商业银行大多数都是短期的培训,没有达到培训的要求。第三,培训投入力度不高。还是管理理念和意识方面没有变化,缺少系统性、科学性的规划,这样一来,也就难以维持人力资源的长期稳定发展,最终会影响农村商业银行的转型。

二、当前农村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一)传统人事管理理念的束缚

第一,农村商业银行对于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当前人力资源管理虽然高呼依照“以人为本”的理念,但是实际中没有将人力资源管理当做“第一重要的资源”,正是由于传统的人事管理理念的误导,导致现在农村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培训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第二,就是人力管理理念十分落后,使得员工缺少积极性,更多的是业务为重,没有创造性的工作成效。没有真正落实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理念,这种短期的人力资源管理,很难在目前我国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当中确立优势地位。

(二)历史遗留问题的制约

农村商业银行由于农村信用社时期管理一系列弊

端,导致薪酬改革的具体工作很落后,薪资待遇相对不高,而且单纯反复的业务活动导致员工缺少创造性和积极性,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很难提高。另外就是一个人力资源结构化的矛盾,老龄化情况严重,员工年龄断层,没有及时更新,这样一来就会导致长期性的发展受到影响,严重可能产生重大的危机和发展困境。

(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地位不高

现代化企业当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企业战略规划、决策等等的重要部门。但是由于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部门员工仅仅负责基础性的业务工作,薪酬计算和发放等等,很少会参与决策以及战略规划等等。同时,相比于其他商业银行而言,这样的条件很难与其他商业银行进行竞争,导致很多优秀人才难以被吸引进入部门,这样就会导致农村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十分被动。

三、改善农村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一)保障员工合法权益

依据法律法规保障员工的合法权利,尽力维护员工切身相关的利益,加速解决员工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开通上下层的对话机制,合理沟通,提高农村商业银行内部的员工凝聚力。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为不同岗位的员工要设置具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满足不同员工的不同需要。我国当前农村商业银行缺少的就是对于人力资源的重视,传统的管理理念难以适应现代化企业的要求。

(二)重塑人力资源管理结构

能否提高农村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人力资源管理是否具备科学性。需要通过重新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的结构,实现人力资源部门参与到农村商业银行政策制定和战略决策当中。具体来说,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专业化培训,提升整体人力资源的水平和综合素质。第二,设置科学性的人力资源机构,优化年龄、性别、学历等等结构,可以设立人力资源总监,由常务副行长兼任,以此可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农村商业银行当中的地位和价值。第三,加强农村商业银行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引导、激励部门员工认同组织的战略思想和企业文化,增强对于农村商业银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信心。

(三)建设学习型的组织,提升整体素质

按照现行的要求,我国当前农村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偏低毋庸置疑,我们需要按照学习型组织建设的规划,加大培养力度,不断丰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加强对于重点人才以及重要业务的训练和深入了解。一定要制定一个长期可持续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不断提升农村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儒林外史读后感(精选6篇)
  • 下一篇:绿色经济市场前景(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