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初中体育培训(精选8篇)

时间: 2023-06-27 栏目:写作范文

初中体育培训篇1

关键词:教师;成长;环境;政策支持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1―041-03

一、引言

为初任教师的专业提高提供系统支持与帮助,构建有效的教师支持体系,是当前教师发展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教师成长受自身发展潜质、心理因素等的影响,也受许多外部因素的制约。外部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以及无法预测的偶然事件等环境因素,但对教师成长而言,国家的教育政策、学校管理、教师文化和学校氛围是主要的。这些因素为教师发展提供物质保证和精神关怀,是教师成长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因而,为有效促进初任教师发展,我们有必要为其构建一套从宏观到微观的初任教师支持体系。

构建教师支持体系的首要层面是宏观的教育政策层面。教育政策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一定的教育任务而规定的调整国家与教育之间、社会各领域与教育之间、教育内部各种关系之间的行动依据和准则。它从宏观层面规定着我国教育的行动方式和发展方向。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有效的教育政策来调节和管理教育,为各项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提供指南。因而,为初任教师成长提供有效的支持必须首先从教育政策层面来寻求依据,政策支持是初任教师成长的宏观环境因素。

二、政策支持的必要性

从教育政策层面上为初任教师提供支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由我国的教育体制特点所决定,可以完善我国的教师教育制度,弥补当前教育政策的缺失,从宏观层面为初任教师成长创设一种良性的支持性环境。

首先,我国的教育体制特点决定了政策支持的重要意义。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教育的方针政策均由中央教育行政机关制定,实行自上而下的推行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保证各项政策的落实。当前,我国初任教师支持体系不够完善,存在问题的根源在于政策保障的缺乏。由于缺少相应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人职教育经常流于形式,教师支持体系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初任教师得不到切实可靠的帮助。因而,政府的政策导向对支持体系的推行至关重要,构建完善的教师支持体系,并使之切实发挥力量,必须要有相关政策的支持与保障,它是施行教师支持体系的基石。

其次,教育政策支持是完善我国教师教育体制的必然选择。世界各国都已经意识到教师教育是一个由职前培养、人职教育与职后继续教育构成的前后衔接、连续的过程。经过新中国成立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教师的职前培养体制已相当成熟,对职后教师的继续教育也日益重视并日臻完善。但对于处在职前与职后衔接关键阶段的人职教育,却缺少必要的关注,与职前培养与职后继续教育相比,这个阶段无论从受重视程度上,还是从政策支持上都相对缺乏和不足。关于新教师入职教育的规定,放在了职后继续教育的规定之中,没有相对独立出来,其重要性并未突显。譬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第九条提出:“新任教师培训:为新任教师在试用期内适应教育教学工作需要而设置的培训。培训时间应不少于120学时。”但具体到如何为新任教师提供人职教育,如何保障培训质量,以及相应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监督机制等,条例中并未提及,而是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自主制定标准与实施。因而,客观地造成了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制订初任教师人职培训计划时的各自为政,学校之间缺乏统一标准,这样很难确保人职教育的质量。因而,从宏观教,育政策层面来探索教师支持体系建设,不但可以有效地保证初任教师的发展,更是完善我国人职教育制度和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体制的需要。

再次,教育政策支持是国外教育发达国家为初任教师提供支持的成功经验。对于一些教育发达国家,譬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及日本等国,它们都不约而同地把政府的教育政策支持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是构建教师支持体系的关键环节,不可或缺。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形成相应制度,或者是把这些政策上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从而为初任教师成长提供最可靠的支持。

最后,教育政策支持是初任教师支持体系有效贯彻和落实的必然保障。我们知道,教育政策是实施行动的指南和依据。只有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针对初任教师制定特定的支持性政策,才有可能为形成系统的教育制度提供根据。譬如,制定初任教师的入职教育制度、经费投入制度、质量监督制度等。同时,我国教师支持体系发展的实践也表明,只有相应的政策保障,初任教师支持才能真正有效地落到实处。对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师资培训机构、教研室以及地方学校等这些支持性组织机构来说,宏观教育政策既是他们行动的指南,使他们“有法可依”,也是监督和促进教师支持体系落实的保障。

三、政策支持的构建与实现

(一)提高重视程度,出台相关政策

初任教师要获得切实有效的支持与帮助,国家必须制定和出台相关的专门性政策,并形成相应的制度,力求在法制层面和教育行政管理层面建立支持机制。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首先要更新认识,转变观念,真正重视初任教师的发展,把初任教师的人职教育放在与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继续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而不是将这部分放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中,使其成为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的附庸。要把初任教师培训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完全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部分。国家可以依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形式来制定关于初任教师发展与支持的规定。明确要求初任教师必须参加规定的入职教育,明确规定各种外部力量要为初任教师发展提供完善、有效的支持和帮助。这样既保证了初任教师参加人职教育的强制性与义务性,也为教师获得切实有效的支持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国家通过制定专门的针对初任教师发展的政策,可以突显政府对初任教师的重视,更可以实现自上而下的推行和实施,改变过去教师入职教育的自发性和随意性。制定强制性的政策来为初任教师提供支持,在这方面国外教育发达国家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二)设置专门的初任教师发展管理机构

我国教师队伍庞大,相应的处于入职初期阶段的教师数量也较多。为深入贯彻国家关于初任教师支持的政策,必须要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来负责初任教师发展与支持的管理工作。可以考虑在教育部师范司下设初任教师发展管理办公室,全面负责初任教师发展与支持的实施。它的主要职能包括:组织关于初任教师发展的调研;根据国家政策制定相

应的实施机制;指导和监督初任教师支持方案的实施并进行评估;协调地方政府、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高校师资培训机构之间的关系与合作等。同时,也要在省、市、区(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设置相应的初任教师发展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和管理。

(三)建立健全各项实施机制

1、制定人职教育制度

入职教育作为教师教育体制中一个关键环节,其重要意义无须赘言。国家要制定明确的人职教育制度,把入职教育制度用法律或政策的形式固定下来。明确要求新教师在人职伊始,必须要参加规定的入职教育,入职教育的年限可为1―3年;明确规定人职教育的内容、标准、实施要求、考核细则等;明确规定各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政府、高师院校、教科研机构和地方学校的职责权限等。

2、建立初任教师发展经费投入机制

充足的教育经费投入是贯彻落实初任教师支持政策的必要保障。经费投入不足一直是影响我国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的主要障碍,缺乏必要的经费投入,再好的政策、方案也难以真正有效落实。目前,我国继续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是以地方政府财政拨款与多渠道筹措相结合的方式,事实上是采取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地方学校及教师个人共同承担的机制。

为切实保障初任教师支持的有效实施,必须要建立初任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机制,从而真正保障经费投入。为了保障教育经费的落实,初任教师培训的经费要从继续教育经费中分离出来,单独列支。培训经费的分担方式也可以采取当前形式,但应该根据“政府投入为主,地方学校适当分担,新教师个人少量承担”的原则来构建分担办法。对于经济落后地区,可考虑加大国家财政补贴,减免新教师承担的个人费用。重要的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明确的经费投入实施方法,明确经费投入的来源,厘定具体的经费分担办法和比例,并加大监督力度,督促地方政府保障充足的经费来源。

3、建立初任教师支持质量监督机制

实践证明,推进政策的有效实施,需要强有力的质量监督机制。监督机制的缺失会使相关政策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实际效能,过去我们对初任教师的支持就因为没有质量监督,经常形同虚设,教师所能得到的帮助有限。因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严格的教师支持质量监督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制定严格的评价标准,包括支持方式、支持内容、支持效果等,定期对初任教师支持计划实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譬如,英国就建立了一套稳定、有力的质量保证体系,对整个国家的人职教育实施情况进行评估,特别对地方学校、地方教育当局等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考评,及时发现问题,以帮助学校修改和完善支持计划,提高支持实效性。

(四)制定多样化的支持手段

1、编制统一的辅导教材,规定必修的课程

初任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面临着诸多困惑,既包括工作上的,也包括生活上的、心理上的。这体现了初任教师需求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与此相对应的是,当前的入职教育培训并未体现出对这方面的特别关注,单一的培训课程与零散的培训内容并不能满足初任教师多样化的需求,这是由于缺乏统一的培训标准造成的。所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需要编制统一的人职培训教材,并规定一些必修的课程,以规范入职培训的内容。

就人职培训内容整体而言,它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编制的初任教师入职培训教材,或者是学校编制的校本教材,这部分教材突出的是灵活性和针对性。另一部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编制的统一的教材,这部分教材的特点是基础性、普适性,它主要针对初任教师所遇到的普遍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设或对策,帮助初任教师解决专业适应、角色转变、课堂管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惑,强调的是统一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编制这类统一的教材,同时对地方培训教材的编制进行指导和监督,使这两类教材共同使用,帮助初任教师尽快适应教师角色,提升专业能力。同时,教材的编制与使用还要与课程相结合,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具体规定一些初任教师必修的课程,包括教学常规辅导、课程标准培训、各科教学研究、班级管理研究、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教学方法研讨等,这部分课程可以规定为人职期培训期间教师必修的课程,与教师的考评相挂钩;另外,还可以制定一些选修课程以开阔教师视野、促进教师科研和满足教师多方面的兴趣。

初中体育培训篇2

一、校本培训与山区初中班主任专业发展

1、 山区初中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现实诉求

倪敏的《江苏省农村班主任基本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谈到,与城市班主任专业发展相比,山区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个群体的专业水平堪忧。李明、黄泽军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倦怠调查报告》也谈到,由于山区初中班主任专业发展研究的缺失,他们面临的许多特有难题,如寄宿制学生管理、留守青少年的教育等,无法获得有效的专业指导。外助力量有限,内部资源匮乏且问题复杂,导致了山区班主任角色尴尬。不少教师不愿当班主任,他们抱怨压力大,身心透支,工作倦怠感强烈。

究其原因,培训政策执行不到位,当地教育生态文化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受制于山区学校的实际条件等,综合地影响了山区初中班主任的专业化进程。不少山区初中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意识不强,自我发展能力薄弱,仅凭经验处理问题,导致工作失效。当前山区留守青少年多,问题行为层出不穷,这对山区初中班主任的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开展山区初中系列培训,引导班主任专业发展,培育专业自我发展能力,已成现实诉求。

2、 校本培训是山区初中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尽管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会对班主任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但这类培训往往具有随意性、不规范性,加上培训内容空洞,缺乏实效性,培训的时间零散,系统性与规划性不明显,参训的人数很有限。山区班主任的全员培训,只能依靠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扎根于学校,以班主任为培训对象,根据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促进班主任专业素质的提升,它是一种同时关注教育者专业素质的提升与实践改进的培养模式。

教师专业发展系列研究表明,校本培训能够唤醒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转变教育观念;可以引领教师的行动研究,提升科研能力;可以促进教师专业的自我发展,走内生式发展之路。此外,校本培训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已达成熟水平,可为山区学校提供适切性培训措施。大多数山区初中学校的领导还是比较重视校本培训,并制定了相关的评价和考核制度。校本培训之路在山区中学的开展也有了一定的时间,学校形成了一定的文化氛围。这为山区初中班主任的校本培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山区初中班主任专业发展校本培训的实践

开展多种方式的校本培训,有助于山区初中班主任的专业成长。根据培训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我校进行了如下模式的探索。

1、 集体研修法

集体研修法,是专指学校在明确自身发展需要和班主任的成长需要后,聘请教育、心理、管理等领域专家,针对专门议题,为班主任开展培训,力求使理论与实践发生碰撞,解构旧观念,重塑新思维,提升教育理解力。如针对留守青少年较多的现实,我校每学期都聘请专家就青春期心理、问题行为、学习行为、人际交往等议题,引导集体研修。先由班主任确定具体内容,以案例呈现,交由专家作学理剖析,再在互动阶段研讨,共寻合理的解决办法。这种直接针对实践问题的集体研修,很受班主任的欢迎。

2、 小组研讨法

小组研讨法,是指以年级组成班主任工作研讨小组,各组员轮流当组织者,定期开展交流,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由于组织得力,议题源于现实,故在实施过程中,氛围轻松愉悦,班主任能坦诚地抛出自己的困惑,大家在聆听、分享、研讨中不断明晰问题,厘清自身角色对班级、学生、管理、成绩的态度,找出最为适切的解决办法。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对自身职责核心与边界的认识,对能为、应为、可为问题的澄清,深远地影响着他们的后续工作。

3、 骨干引领法

骨干引领法,主要是指选拔积极上进、对专业发展较为敏感的班主任,作为“种子”外派学习,再以他们为核心,产生辐射效应,引领全校班主任专业成长。每月的班主任经验交流会,我校都会表彰宣读骨干班主任的论文,研讨论文中的议题,学习他们的敬业、勤业精神,逐渐提升专业素养。邓伟秀老师的《怎样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陈小茶老师的《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文章的观点,引起强烈共鸣,产生了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此外,我校还注重扩展骨干效应,实行班主任队伍三年轮训制度,成立了“班主任工作室”,推荐骨干班主任参加市级的“名班主任工作室”,以提升他们的引领地位。

4、 师徒结对法

师徒结对法是传统且有效的方法,在我校的班主任专业校本培训中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我们将优秀、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与新老师、青年教师结成师徒,进行手把手的指导与引领。徒弟就实践问题求教于师傅,在师傅的诊断、指导、启发中谋求提高和成长。与此同时,师傅在带徒弟的过程中,自身也获得了发展,他们将自己的传帮带经验整理成文,发展成校本培训教材。我校每月出版的《家校报》,以及《正果地理》《正果历史》《正德 敏思 果行》等校本特色教材的编写,就是多对师徒行动研究的综合成果。

5、 个体自修法

山区初中班主任只有具备了自主发展能力,其专业发展才得以持续。校本培训的目的之一就是促教师的自主发展,因此个人自修是必不可少的。我校每学期都会要求班主任根据自己的专业成长目标,确定阅读书目,撰写反思,上传至学校网页供分享,以此引导班主任在自修和实践过程中自我提高。同时,撰写培训课程的学习体会,积极吸收专家的传授,以获得实质性成长。为了鼓励更多的班主任在假期进行自主研修,我校还制定措施给予经济支持。

初中体育培训篇3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引入素质拓展训练的现状

素质拓展训练在我国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时间,素质拓展训练市场主要针对的是高校学生就业求职素质能力的培养,针对初中学生的素质拓展训练还处在摸索的阶段。尤其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融入素质拓展训练没有具体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素质拓展培训的短期训练特性与初中体育教学长期持续的特性相冲突,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拓展训练难度相对较大。其次,很多初中学校的基础配备不够齐全,师资力量也不充足,导致初中体育教学中引入素质拓展训练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引入素质拓展训练的意义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和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能力,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引入素质拓展训练可以让学生在参与体育实践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团队协作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实现集体与个体的有机协调;初中体育教学中引入素质拓展训练,可以打破传统的体育课堂模式,有效的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教学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沟通、组织、交流的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三、初中体育教学中引入素质拓展训练的可行性措施

(一)激发学生参与拓展训练的兴趣

体育教学和素质拓展训练在教学的目的和方式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通过实践活动的形式实现学生个体锻炼和发展。初中体育教学中引入素质拓展训练首先需要教师采用积极的手段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兴趣。例如,体育课上进行长跑实践训练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猫捉老鼠”的游戏,学生将活动的场地限定在篮球场范围内,一位学生扮演“猫”,其他的学生扮演“老鼠”,然后开始追逐,“猫”每抓到一个“老鼠”,“老鼠”就要加入“猫”的队伍,直到全部的“老鼠”变成“猫”则游戏结束。通过这个游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长跑耐力和技能,还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拓展训练的兴趣。

(二)创设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在初中体育素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的将课堂归还于学生。让学生自己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有效的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的能力。尤其初中班级中是由男生和女生共同组成,并且男女生的体育爱好有很大的不同,不仅如此,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也有很大的不同。教师要客观的分析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为学生针对性的制定体育活动内容,让学生在其中自由的进行实践探索。例如,教师在体育课上,为学生准备了跳绳、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多项体育活动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并让学生自由的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尤其很多体育活动项目是需要团队结合才能顺利进行,所以在自主体育训练的过程中,无形中渗入了素质拓展训练,实现了团队与个体的融合,促进每一位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

(三)启发导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初中体育教师在拓展素质训练实施之前,对要训练实施的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做好教学准备工作,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就训练问题与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体育探究实践的内在驱动力,并且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学会自主探究和团队协作相结合。例如,在学做广播体操的时候,有一节动作,学生就手臂的弯曲程度产生疑问,教材中展示的图例,手臂是完全撑直的,但是真正要撑直手臂完成这个动作是非常难的。学生可以将这一问题反馈给体育教师,教师让学生自己相互研究和讨论,最终确定正确的动作。体育教学培养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素质拓展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意识和精神,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通过交流沟通??现技能与精神的集合,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

初中体育培训篇4

关键词: 初中音乐教师 培训工作 现状分析 实效性

设计和组织音乐教学工作的主体是音乐教师,广大教师应当不断自我充电和提高,教育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音乐教师的培训,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初中音乐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和措施。

一、初中音乐教师培训现状

初中音乐教师培训工作一直以来都没有中断过,但是各地各学校在培训效果方面大相径庭,许多学校没有高度重视音乐教师的培训,导致这项工作要么流于形式,要么形同虚设,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培训计划缺乏系统性。有些地区和学校对初中音乐教师的培训工作缺乏系统性,没有在学习或学年度制订统筹计划,培训工作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哪一天重视起来了就组织开展几次,结果和其他各工作难以协调开,培训匆匆忙忙难以达到实际效果,有些时候教师的出席率也不高,因为缺乏统筹规划安排而影响培训效果的案例比比皆是。

2、培训内容缺乏全面性。有些地区在注重音乐教师培训的工作中,仅仅注重的是音乐技能方面的培训,没有拓展培训的眼光,没有能够着眼于初中音乐教学工作涉及的心理学知识,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培训也缺乏兼顾,对一些先进的音乐教学模式方面也没有做到有效补充,教师培训工作陷入了狭隘的境地。

3、培训形式缺乏新颖性。有些地区教育部门和学校对音乐教师的培训方式非常单调,要么是搞讲座,要么是观摩课,翻来覆去就是这么几种形式,初中音乐教师在参加培训的过程中会感到非常枯燥乏味,这一现象在苏北明显严重于苏南,县级以下明显严重于县级以上,成为影响教师培训有效性的重要方面。

4、培训经费缺乏保障性。初中音乐教师培训工作需要一定的财力作为保障,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都应当专门列出支出项目,但是有些学校在财力紧张的情况,往往会缩短甚至扣除音乐教师培训所需的经费,导致学校在组织开展音乐教师培训工作,教师参加上一级培训工作的时候难以得到有力的经费支撑,有些活动直接没有参与机会。

二、针对实际需求,扎实有效开展音乐教师培训

针对当前初中音乐教学工作开展的实际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充分强化音乐教师培训,紧密着眼于教学实际需要及教师队伍发展现状,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为音乐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扎实基础。笔者认为应当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1、统筹计划安排教师培训活动。初中音乐教师培训活动一定要有计划性,活动没有统筹安排就会陷入杂乱无章的境地。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制订本地区初中音乐教师培训的年度计划,学校应当制订本单位的音乐教师培训。只有制订了明确的计划,才能够保证教师培训工作有条不紊地扎实推进。其次,要对教师培训工作的主体进行责任明确,哪一级应当承担什么责任,要细化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头,确保教师培训的每一项工作和任务不落空。另外,要强化对教师培训工作的督查考核,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督促各单位各学校严格落实教师培训工作。只有制订统筹周密的培训计划,并扎实地推进落实到位,才能保证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2、有效延伸拓展教师培训内容。初中音乐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应当体现在业务技能方面,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方面都是重头戏,却绝不仅限于这两项内容,应当进一步拓宽视野,丰富音乐教师培训内容。首先要增加心理学方面的培训,因为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提高音乐教学成效需要认真揣摩学生的心理,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情感情绪,心理学研究方面的培训可以有效地实现心理学与音乐教学的融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要增强教学方式方法方面的培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音乐教学改革方面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许多新经验新模式能够为广大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帮助,在音乐教师培训方面要着力选取一些良好的经验,指导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探究,这对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具有积极帮助。另外要强化信息化手段的培训,指导教师如何将多媒体手段与音乐教学工作结合起来,让音乐教学如虎添翼。

3、采取新颖模式培训音乐教师。初中音乐教师培训工作成效绝不能禁锢于传统的培训模式,要大胆创新采取更加新颖活泼的方式组织培训工作。首先可以组织教师论坛的方式,让大家“华山论剑”交流音乐教学方面的经验,参加培训的教师可以向一些优秀教师请教经验,在此基础上开展讲座,可以在民主融洽的氛围中提高广大参训教师的业务能力。其实可以采取跟班学习的方式,不采取大规模的集中培训,将基层初中音乐教师选派到重点学校跟班学习,在日常教学的点点滴滴中提高业务能力,回到自己学校之后还可以进行二传手培训,实现由点到面的提升。另外,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在线培训,既有教育部门的又有人社部门的,将业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能力。

4、培训所需经费纳入年度预算。音乐教师培训所需经费一定要纳入学校的预算计划,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在这方面统筹考虑,规定学校资助应当运用一定比例强化音乐教师培训,鼓励学校选派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脱产培训,承办各类培训活动现场,对参加的教师予以一定的补助,只有在经费保障上加大力度,才能有力有效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

三、结语

针对当前初中音乐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诸多弊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综合着力进行纠正,积极创造条件让音乐教师提高能力素养,这对提高音乐教学工作整体成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杨,黎孟雄、远程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8(02)、

[2]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2(05)、

初中体育培训篇5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拓展训练;可行性策略

一、引言

作为一项全新的运动形式,拓展训练不是简单地把体育与娱乐糅合在一起,而是通过训练与体育的各种联系,对传统体育教育进行有效的综合补充及全面提炼。体育运动项目繁多,其要求和锻炼重点不尽相同,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的各方面体能均衡发展,并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尚不具备完善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也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足,这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引进拓展训练。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作用

教学僵化,模式单一,是传统体育教学的突出缺陷。拓展训练立足于素质教育,全面改革教育模式,重体验,重实训,以新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对教师而言,首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其次要在上课前对学生详尽讲解课程的实际内容和目的,提出训练的具体要求及必要的安全意识要求。学生作为拓展训练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整体教学效果有着影响。教师需要在课堂设计上下功夫,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引导学生对拓展训练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关注学生的体验效果并加以认真总结。从初中体育教学实际效用来说,拓展训练的作用主要体现如下。

第一,拓展训练可以有效地促进体育教学功能的全面发挥,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它还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第二,拓展训练最大限度地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增强了学生体育运动的信心,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体育运动对身心的正面影响。

第三,教师在进行拓展训练时,对各项活动要充实安排,使活动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教师引进多维模式,在信心建立、正确理解竞争合作、形成团队观等方面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体能训练强化自身素质,并能与同伴一起完成各种任务。在组织得当、措施有效的前提下,拓展训练既可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拓展训练活动使得学生勇敢面对各种挑战,以饱满的信心解决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拓展训练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感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团队意识得到了全面发展,实现了终极教学目标。

三、初中体育教学融入拓展训练的依据

第一,体育教育通过有效的训练,提高了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社会上的拓展训练大多是以俱乐部形式存在,以提高培训者综合素质为训练目的。这里所说的综合素质包括认同、创新、心理控制、合作精神、社会适应能力等内容。由此可见,在目标设置上,体育教育的主体内容与拓展训练相同,拓展训练融入教学的可行性得以验证。

第二,拓展训练的内容、原理转化途径与体育教育相类似。拓展训练所采用的内容原理原则符合体育教学的宗旨,无论其形式怎样多变,其根本目的还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综合发展。实践中,许多拓展训练项目都来自各种体育内容,有些经过改进后增加了体育游戏内涵,所不同的是教学侧重有所区别。体育教学是使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达到一定的健身效果,拓展训练不违背这一原则,只是在某些内容上融入了强化综合素质与团队精神的内容。体育教育与拓展训练相吻合,其中心理念与课题计划相一致。

初中体育教学大体上由三个组成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准备部分要求教师备足具体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要保证施教过程避免空洞的说教和僵化的指导,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带领学生进入到体验佳境中去感悟。基本部分则以引导为主,教师要以观察者身份去观察每个学生的行为举止并加以正确引导,对学生表现出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好记录,这样有利于在最后总结时能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线索,帮助学生回忆当时情境中自己的具体表现。当学生处于某一误区时,要把握时机给予提示,使每一位学生都不失去体验时机。结束部分重点是总结回顾,这时候要让学生大胆提出各种问题,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思想与感受,让学生针对不同的难点自由交流,大家共享各自不同的心得体会,最终达到深刻理解本节课任务的目的。拓展训练体验式学习过程有五个阶段:引导、体验、感悟、总结、分享。

四、中学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方法

(一)拓展训练的课程设计和课程设置

作为初中体育课新兴的一种教学方法,拓展训练在教学模式及经验上还不够完善,这一新课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讨与创新,使其更成熟,更科学,更合理,真正体现出它的教学意义与价值。比如冬季要适当增加学生户外体育活动,选择一些运动量较大的拓展训练内容,增强学生的耐寒能力;夏季高温状态下人的体能消耗较快,学生容易产生懈怠情绪,因而可选择一些趣味性较强的体育游戏开展拓展训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尽量避免选择运动强度大的游戏,否则会使学生身体能量消耗更大,并有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

(二)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由于各种自然环境的制约,许多初中校园的面积相对较小,可用于体育教学的场地更显得捉襟见肘。拓展训练教学恰好弥补了学校这方面的不足,使用学校闲置的书桌板凳就能满足拓展训练的基本需求;师生还可以一起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训练器材,以满足体育教学需要。拓展训练要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为出发点,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去完成教学目的。

(三)培养优秀的拓展训练专业师资队伍

要使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教学得以正常开展,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从学校长远发展角度出发,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清除各种阻碍拓展训练的不利因素,努力丰富教学经验。学校要对初中体育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大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和打造一支专业化很强的拓展训练师资队伍,以保证拓展训练教学得到广泛深入开展。

五、结语

拓展训练是体育教学中的一种新体验,它是一种动态式的教学方式,参与者能够通过自身体验对拓展训练理论进一步加深理解。在初中体育课堂上,拓展训练作为突破传统体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体育水平的提高,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振营、拓展训练融入初中体育教学的可行性思考[J]、中校外教育,2016(12):114、

初中体育培训篇6

有幸参加了20xx暑期远程教师培训,由衷感谢教育部门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提高的平台,每位教师都以鲜活的实例、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打动了我的心,使我的思想重新焕发了激情,燃起了斗志,确实感到受益非浅。

本次培训按照远程研讨与课程资源等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在学科课程专家和指导教师引领下,积极展开展学科教学案例分析和问题研讨,实现了教师与课程专家的面对面交流,利于课程专家的专业引领,更利于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培训主体的作用,将理论指导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通过专家与教师的互动交流,解决了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培训中,讲座、课例、网络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新颖、丰富的形式,为参训教师打开了一扇学科理念、理论、实践活动的窗口,增强了培训的实效性。 课程内容实在,培训档次高,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培训内容对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特别有针对性,各位专家的讲解使我对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又有了新的感悟和提高,感觉这次培训比以往的培训都好,我们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本次培训大大拓宽了我的视野。通过这一周的培训,我发现了自身视野之局限,犹如井底之蛙。我随即想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如果孩子固守陈旧僵化的理念,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完整的社会人,不仅仅是接受知识,还需要我们了解学生成长需求,创造各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条件。培训是我更进一步地明白了走进新课程的教师也不再是充当“传道、授业、解惑”的单一角色,而更多扮演“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研究者”、“开发者”、“协作者”、“参与者”、“学习者”等多元角色。为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活动,我们教师应自觉成为教学的研究者、终生的学习者、教学实践的反思者。

通过学习,让我茅塞顿开。我深深感觉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与时代同行。我们的课堂变革与学校变革,都与社会变革血脉相连。通过学习,我的思维方法与思想方法都得到了转换。希望今后的我能够立足课堂,跨越时空,让我的课堂更能体现时代性和社会性。

初中体育培训篇7

关键词:学校体育;业余训练;体育后备人才;绵阳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6-0100-03

近年来,我国竞技体育“三级训练网”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体育系统一条龙训练体制的中间和底层出现招生困难,尤其是县级业余体校严重萎缩,使青少年后备力量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1]。体校为我国竞技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仍是输送优秀竞技后备人才的主渠道[2]。随着社会的发展,基层中等体校在招生、人才培养、升学、就业等方面均受到强烈冲击和挑战。招生困难、输送渠道不畅集中反映了当前中等体校面临的困境。有研究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分层随机抽样的72所中等体校调查显示:有84、7%的学校生源不足,一些学校招生人数逐年严重下降,甚至有个别学校出现停办现象[3]。单一的培养目标,狭窄的人才选拔、输送渠道,低成材率,高淘汰率等[4]问题,使传统基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有研究表明,许多优秀运动员退出竞技体育领域后的生活处境与其当年所取得的辉煌成绩反差较大[5-8]。高淘汰率和相当部分退役运动员出路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的客观事实,对有运动潜质的青少年参与训练有明显的负面影响。本研究在理论上构建“初中布点、高中集中、大学对接”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四川省绵阳市的学校中进行了实践。

1 “初中布点、高中集中、大学对接”模式

1、1 模式的概念

初中布点:在对比全绵阳市各中学场地器材、师资等条件基础上,有选择地支持和帮助包括绵阳中学、绵阳魏城中学在内100所学校开展业余训练。重点支持传统体育项目初中。体育行政部门每年给一定的经费支持,并选派专业体校经验丰富的教练员进行定期指导与帮扶。

高中集中:将初中布点学校有一定训练基础的毕业生,集中到一所学校进行训练和文化教育。该学校为绵阳市实验高中(省级示范重点高中)与原绵阳市体校(现更名为绵阳市奥林匹克体育学校),联合创办的绵阳奥林匹克体育学校。招收学生注册绵阳实验高中学籍,纳入实验高中学管理。学生的食宿、训练由原绵阳市体校负责,文化课教学以及日常教学管理、教学检测、教学质量考核、教学质量控制由省级示范重点高中绵阳实验高中负责。

大学对接:根据我国普通高校对有运动专长的运动员或学生的特殊招生政策制定,实现他们上大学梦想的策略。大学对接通过4条途径:1)重点高校高水平特招;2)未注册运动员的特招(类似于高水平特招,但又有一定区别)。3)体育专业院校单招;4)喜欢体育但未取得专业运动技术等级的体育生高考招生。

1、2 模式的优势

初中布点扩大了体育后备人才的来源,省级示范重点高中的优质文化教育资源和专业体校“实体化联合集中办学”,对参训青少年的吸引力很大,也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高中联合办学为学生提供了“省优秀运动队输送、重点高校特招、体育院校单招、运动员达级高考加分、考取体育院校”等多种成才途径,实现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成材率。大学对接解决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大多数参训学生出路问题,解除了参训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对其他参训学生起到了正面的示范与引导作用。从初中布点、高中集中、到大学对接,基本构建起了一条龙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1)初中布点——拓宽后备人才来源。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通过大范围有选择的在初中布点,充分利用教育系统覆盖面广的优势,实现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渠道的多元化,还有利于形成布点学校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集聚效应。绵阳市体育局每年对布点学校给予体育器材和经费支持,以及体校专业教练员的定点帮助与指导,调动了布点学校开展业余训练的积极性,保证了业余训练的质量。通过上述工作,解决了过去体育苗子选材渠道窄、学生选不来的问题。经过3年多的建设,大部分布点学校确立了自己的传统体育项目,为高中集中阶段提供了充足的生源保证。

2)高中集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中集中是该方略的核心和主体。首先,对体育有特长、文化课有基础的初中毕业生就读以省级示范重点高中为管理主体的学校,且不收任何费用,这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其次,利用省级示范重点高中的知名度和教学质量吸引学生就读,训练由体校专业教练负责,解决了许多学生到高中阶段因要考大学而中断体育训练的问题。实践证明许多家长对孩子就读省级示范高中坚持业余训练持支持态度。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为考取大学,大部分参训学生和家长选择在高中阶段中断训练专心考大学,体校招生难也就不足为奇。此外,重运动成绩轻文化教育,难以提供良好文化学习条件,更难针对学生的社会适应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采取必要措施是基层中等体校的普遍现状。除了个别运动成绩优异和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有明确出路以外,大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无望和难以就业。学生的出路必须建立在良好的文化教育基础之上,建立在能进入大学、能走向社会并被社会接纳的基础之上。调查发现:现有中等体校、普通高中都不具备既保证较高水平训练又解决参训学生文化教育的条件。因此,只有打破常规,创新办学模式,创办学训并重学校才能吸引学生继续训练。为了集约资源、整合实力,通过省级示范重点高中和市体校的集中办学、实体化联合办学,为参训学生提供了优良的学习、训练环境。

3)大学对接——解除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基层参训学生的出路问题一直是困扰体育后备人才的现实问题,竞技体育的高淘汰率使绝大多数参训学生不可能进入省级及以上专业队,上大学成为最好的出路。“大学对接”是按照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有关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办法、体育单招、体育特长生招生相关政策,按学生运动水平和文化成绩对应选择适宜的上大学途径。通过大学对接使一部分学生通过单独招生进入高校,一部分学生则通过高考考入体育专业院校的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专业等。由于“高中集中学校”大部分学生达到了一定的运动等级,文化课成绩也普遍优于以前体校学生,因此大学对接成功率较高,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参训学生结束专业训练后上大学难的问题,解除学生、家长后顾之忧。

2 “初中布点、高中集中、大学对接”模式的实践检验

2、1 解决中等体校生存危机,实现共赢

绵阳实验高中和原绵阳市体校“实体化联合办学”达到了开门办学、盘活资源、优势互补、四方共赢的效果。原体校解决了生存危机,2002年四川省9运会后,绵阳市体校跌入了低谷,到2006年春,体校在校训练学生仅有26人,面临生存危机。2008年在确定了新的发展思路并与绵阳实验高中“实体化联合办学”后,在训人数迅速扩大到300多人,“高中集中”有效稳定了在训生源。近几年来,高中集中学校(绵阳市奥林匹克体育学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得到了各级主管部门的一致认可,先后争创了“全国少年赛艇基地”、“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四川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四川省青少年柔道二线训练基地”。通过上述改革,绵阳市体育局盘活了原体校的各种资源,改善了教练员待遇,依托新成立的学校使代表绵阳市参加各级比赛的运动员有了数量和质量的保障;通过大范围布点,绵阳市教育局下属各中小学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有了明显改善;绵阳实验高中扩大了办学规模,利用绵阳市体校完善的体育教学场地设备开展丰富多彩的素质教育,且开辟了文、体、艺特色办学的道路。该模式实现了原绵阳市体校、市体育局、教育局、绵阳实验高中4方共赢的局面。

2、2 人才培养与输送成绩显著

3年多来,高中集中取得显著的竞赛成绩,绵阳奥林匹克体育学校向省、国家专业队输送运动员40余人,并在国内、国际大赛上取得了优异成绩。8名学生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一大批学生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2010年四川省第11届省运会,学校有130人代表绵阳参加6个大项比赛,参赛人数占绵阳代表团参赛人数的26、5%,金牌数占全市的51、8%,奖牌数占全市的41、8%。各项成绩与指标与合作办学前相比有了质的飞跃。

2、3 参训学生出路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利用实验高中的文化课师资优势、教学管理优势、品牌优势与体校教练员专业优势和场地设备优势进行强强联合,达到学训并重的目标。初步解决了困扰青少年业余训练与文化学习的矛盾,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最大限度解决了参训学生的出路问题。以绵阳奥林匹克体育运动学校2011届毕业生为例,未进入省专业队学生有7名被西南大学、天津体育学院、西华师范大学以高水平特招形式录取。2名被体育院校单招录取,6名被体育院系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专业录取,22名被其他专业录取。所有参加高考的学生中,达到大学本、专科最低录取分数线的112人,占参考人数(120人)的93、33%。如此高的高考上线率显示出大学对接策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给学生、家长、社会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证明了“高中集中实体化联合办学”在参训学生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大学对接的成功反过来对初中、高中阶段的业余训练又起到增加吸引力、正面示范的作用,实现了基层业余训练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初中布点、高中集中、大学对接”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很好解决了基层业余训练的生源与学生出路问题,解除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同时也化解了基层业余体校的生存危机。优质文化教育资源和专业体校的实体化联合办学是该模式的核心和主体,通过集中合作办学,很大程度上化解了学训矛盾。

(该文被第9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录为《专题报告》论文)

参考文献:

[1] 周建梅,钟秉枢、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温州模式及投资状况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5):594-596、

[2] 胡小明、 从“体教结合”到“分享运动”——探索竞技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新路径[J]、 体育科学,2011,31(6):5-9、

[3] 金学斌、 我国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办学模式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12(27):142-145、

[4] 薛原,刘文华、 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现状及对策[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6):84-87、

[5] 刘建和,毛俐亚、 关于构建运动员合理退出机制的几点思考[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6):656-660、

[6] 阳艺武,刘同员、 “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的内涵解读[J]、 体育学刊,2009,16(5):45-48、

初中体育培训篇8

一、指导思想。

以xx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领导要求为指导,以提高任课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主要目的,通过专题讲座、教学观摩等形式,帮助任课教师形成正确课程观念、丰富xx精神铁人精神教育专业知识、掌握学科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养成教学研究和同伴互助的习惯,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化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

二、培训目标。

(一)丰富任课教师的课程知识。

通过对xx精神铁人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重要意义和内容的讲解,对xx精神铁人精神内涵的诠释,丰富任课教师的与课程相关知识。

(二)增强任课教师的课程意识。

通过对《xx精神铁人精神进校园进课堂工程实施方案》、《xx精神铁人精神教育课程标准(初中)》的解读,教材编写者真情讲述编写过程中选材、润色等方面的故事,提高任课教师的课程意识。

(三)提高任课教师的课程执行能力。

通过教材使用指导和教学观摩课研讨,以及培训之后的互动交流与教学研究,有效提高任课教师的课程执行能力。

三、培训对象。

全市初中学校主管本学科教学的副校长和所有的任课教师。

四、培训内容与方法。

(一)理论讲座。

1、解读xx精神。

铁人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xx精神铁人精神进校园进课堂工程实施方案》、《xx精神铁人精神教育课程标准(初中)》、《xx精神铁人精神教育》(初中学生用书)、《xx精神铁人精神教育》(初中教师用书)。

2、xx精神。

铁人精神教育教材编写意图和及教学建议,编者在选材与润色过程中的心灵洗礼与真情实感。

(二)教学观摩。

首先是观摩教学活动,然后讲课教师说课,最后教材编写人员与听课教师互动。

四、培训时间。

培训时间:20xx年xx月xx日。上午xx点xx分报到,xx点xx分正式上课。上午:xx点x分到xx点理论讲座;下午:xx点xx分到xx点xx分教学观摩活动,xx点xx分到xx点xx分授课教师说课,教材编写人员与听课教师互动。

五、培训地点。

xx市xx学校xx楼阶梯教室。

六、培训要求。

(一)高度重视。

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领导高度重视xx精神铁人精神教育任课教师培训工作,本次培训不收取任何费用,免费安排午餐。各县区、初中学校要站在推进xx精神铁人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工作的高度,正确认识高度重视此次培训的重要性,安排好任课教师的工作,确保全体任课先培训后上岗。

(二)认真学习。

xx精神铁人精神教育任课教师要遵守培训时间,认真听课、用心思考、积极互动,努力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能力。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公司致员工家属的春节慰问信
  • 下一篇:法制宣传和法治宣传(精选7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