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初中课程特点(精选8篇)

时间: 2023-06-27 栏目:写作范文

初中课程特点篇1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应用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步落实,初中英语的教学方法也开始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并在教学实际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根据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初中英语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有关各方的高度重视,为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现与时俱进,适应新课程理念带来的变化,我们需要在对初中英语教学方法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校本课程的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在教学实际中广受欢迎,成为英语课程领域的一个热点。在小本课程教学中营造积极课堂氛围,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我国英语教育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1、校本课程的定义与内涵

爱尔兰学者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等人于1973年最先提出了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并且是在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提出的,因此也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校本课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把国家课程个性化校本化的课程,即学校和教师对国家课程进行改编和整合以后形成的课程,这是再加工、再创造国家课程的一个过程,经过改造以后,这些课程更符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二是学校独自开发出来的新课程,即学校在充分评估本校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的前提下,并对课程资源进行充分的考虑,以本校为主体,设计开发出的丰富多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目前,我国的初中英语校本课程主要有4大类组成:一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课程,而是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课程,三是介绍英语文化的课程。这些课程有利于学生对英语的魅力从多个角度进行体验。有鉴于此,我们可以认为英语校本课程有以下特点:一是以学校为基地自主开发;二是体现了学校办学特色和理念;三是课程开发要满足学生的需求。

2、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原则

2、1 意义

2、1、1 尊重学生情感,发展学生个性

教育的统一性必须与人才的多样性结合起来,这才算得上成功的教育。因此,国家教材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适用的教材,为了保证教育质量,更多的是强调了教育的统一性,这给强调多样性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所以,编写英语校本教材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对不同学生个体差异性与多样性的满足,校本课程更加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2、1、2 充实课程资源,发展学校特色

通常情况下,学校现有课程资源是学校设置课程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在校本课程实际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将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两者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开发出本校的英语校本课程,学校可以在自身、社会和学生三者之间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进而凸显出自己的办学特色。

2、1、3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自学能力

一所学校开发出自己的英语校本课程,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内在习动力的重要因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有利于英语自学能力的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一旦被激发出来,其在学习英语过程终究会充满创造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拓展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并把它们英语学习的潜能挖掘出来。

2、1、4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英语教学水平

通过开发设计自己的英语校本课程,教师就会对课程编制与结构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教师也可以因此把自己的教育智慧充分展示出来。所以,我们在应用本校的英语校本课程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和学科研究能力会因此得到较大的提升,自身的专业可以实现较大的发展,学校的整体英语教学水平就会有一个显著的提高。

2、2 原则

2、2、1 符合学校具体实际的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以学校具体情况为依托,必须适合被用于本校的英语教学。因此,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符合校情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是非常必要的。任何学校开发自己的英语校本课程时,都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以此为基础,为突出自己的优势编制校本课程。动活泼,适合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例如开展英语朗读比赛,2、2、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对校本课程充满兴趣的情况下,校本课程才能在教学中收获较好的效果,其应有的作用才能被充分发挥出来。因此设计校本课程必须充分尊重学校的自主性,并在课程执教中充满灵活性,并能够保证全面地对自己的校本课程进行评价,所有这些都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兴趣。

2、2、3 要结合教学研究开发的原则

教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提升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而教学研究如果与校本课程实现了完美的结合,教研成果就可以在教学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学中的问题也可以因此得到有效解决。所以,我们在设计开发英语校本课程时,必须注重英语教学研究与校本课程有机地融合,从而把英语校本课程作用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2、2、4 要协调好趣味与效果关系的原则

长期以来,我国的初中英语教育环境一直不甚理想,对于英语的乐趣学生很少能在学习中体会到。所以,英语校本课程的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克服这一缺陷。英语校本课程必须与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关,从这样它们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并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2、5 要体现特殊性与差异性

每一所学校在设计自己的英语校本课程时,都要针对本校的具体情况来实施。在校本课程教学中,校方要对自己的师资、学生、教学设施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对本校的具体情况做出通盘的考虑。与此同时,英语校本课程也要符合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校本课程的“个性目标”要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共性目标”之中。

2、2、6 保障现实性和应用性的原则

现实性指的是校本课程教学必须与社会需求相吻合,对于学生的创新和思维能力的提高要起到促进作用;应用性指的是校本课程要有利于学生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做到学有所用。特别是要把人文主义思想融入校本课程之中。

3、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对策

3、1 全面考虑,统筹安排

初中英语校本课程是辅助英语课堂教学的课程,必须与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如若不然,自身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必须符合初中学生的心智特点,并要考虑他们的英语接受能力,要注意教学方法与形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校本课程教学活动。为了把自己的英语校本课程更好地开发出来,在每学期的英语教学计划中,应专门就英语校本课程教学做出自己的规划。英语校本课程教学规划应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外教学活动规划,制定这方面的计划,目的在于调动初中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所以活动内容应当以简单明了为主,要让初中生便于接受,活动项目不宜过多,但内容必须丰富多彩,制定的计划要包括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并向全体学生公开公布,让他们从思想上做好准备;第二是英语课外小组进行活动规划。活动对象是英语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并定期进行过改换,这种活动通常安排在固定的时间,每周至少开展一次活动,每次至少一节课。课外活动开始前,教师都要做好备课工作,活动所需的材料要提前准备完整,相应的比赛规则、评分标准及奖励办法也要提前设计完成,同时要对活动中的突发事件准备好应对措施。

3、2 形式多样,寓教于乐

英语校本课程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但我们应尽量选择生我们就以校本课程内容为朗读对象,要尽量选择那些蕴含着浓厚感情的文章,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语音规则去朗读,并且以自愿报名为主。在英语书法比赛中,主要参加对象应当是初中低年级学生,书法比赛先以班级为单位选拔出优秀选手,然后再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比赛。比赛的书写内容应当统一,书写格式必须符合规定,并设置一定的比赛时间。还可以让学生自办英文小报,参加人员可以是全体学生,制作要求要提前宣布,具体包括了小报的尺寸、内容、版面等。通过开展上述活动,既可巩固学生课堂知识,又可开阔他们的视野,加强学生英语国家的了解。此外,诸如“英语演唱比赛”“英语故事会”等活动都可以作为学习校本课程的中的重要内容。这些活动能够把初中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略加准备,就可以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对于一些难度相对较大的课外活动,比如“英语智力竞赛”,只要求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参加就可以了,在竞赛开展过程中,可以分组进行,并邀请其他学生现场进行观摩。

3、3 发散思维,强化认知

语言学家指出,语言承载思维的重要载体,同时又是促进思维发展的重要媒介,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协调发展的过程。由于英语学科的特殊性,这就需要在教学中融入英语文化背景。在校本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全新的思维方式学习,并对自己的认识方式和认识能力进行创新。因此,在校本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要引起一下注意:第一要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密切联系,使学生从课程中可以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主动地去理解、去发现、去求知,又以校本课程中的内容去强化国编课本知识;第二是校本课程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国编课本内容之间要起到互为补充的作用,选材内要具备趣味性,能够让初中生精神饱满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第三是校本课程应当能够提高学生的学生能力,特别是要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并以此为前提对听、说、读、写方面的内容进行安排。

4、总结

由上可知,初中英语校本课程是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学方式发展的产物。我国在我国现行课程管理体制下,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这都为初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有关各方应当密切配合起来,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闯出自己的路子。我们坚信,随着初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全面开发与实施,其在教育及发展中的作用必将被充分发挥出来,并促进我国初中英语教学向更高的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立华、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状况的个案研究[D]、吉林大学,2016、

[2]贺华锋、讲故事学英语——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D]、湖南师范大学,2004、

[3]陈燕琼、新课程理念下中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初探 [J]、教育教学论坛,2018(15):259-260、

[4]叶思宁、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英语教学 [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121-122、

初中课程特点篇2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微课 教学应用

将微课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也是一个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微课的一些特点,对于初中数学教学大有益处。下面笔者介绍微课,并对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做了分析。

一、微课的概念分析

微课兴起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微课模式和翻转课堂理念,其本质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推动教育模式的改革,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微课自传入中国就获得了好评和追捧,我们也开始了学习和尝试,那么,什么是微课呢?微课其实是指针对某个知识点和教学环节,以不超过5分钟的微型视频作为教学载体,再加上微课件和微练习等资源而开展的教与学的过程。微课包含了与该教学主体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联系测验、学生反馈和教师点评等教学资源。微课用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创造了主题式资源单元应用环境。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微课是一种有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的课程,在这种课程下,学生可以进行个性化学习,并且支持学生各种学习方式和各个学习环节。

相比较其他教学模式来讲,微课教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目的明确,主题突出。微课一般只讲授一到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主要针对数学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内容更精简,教学主体也更突出。第二,资源多样化。微课是以微视频为核心,再加上微教案、微课件和微习题等资源,其选取的内容主体突出,指向明确且相对完整,营造了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第三,使用方便。微课教学使用的资源容量较小,并且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还能将微课分为具体的类型,如讲授型、解题型、自主探究型等。利用微课辅助初中数学教学,能帮助学生在面对逻辑复杂的知识点时能在短时间内理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微课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的影响

1、微课改变了初中数学的教学方式

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无非是教师在课堂上对课本上的数学知识做出讲解,学生再通过大量习题练习掌握知识点,这种应试教学导致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严重。利用微课教学,将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融入课堂教学,有效活跃了课堂气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在这种教学中,教师由讲授者变为引导者,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微课有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初中数学中很多知识点的逻辑性比较复杂,在教学中很多知识点教师往往要经过多次讲解和大量习题练习才能掌握,效率低下不说,学生掌握得也不够扎实。利用微课辅助初中数学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微视频,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将复杂的知识点转化为简单易懂的知识点,对于一些特别难的知识点,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视频进行自主探究,从而真正掌握知识点,并能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微课教学,学生不仅能充分掌握重点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微课有助于改变教师的备课

以往教师的备课太过于形式化,很多备课都是以以往的经验作为标准,以至于初中数学的教学备案经久不换。而微课教学可以让教师在教学之前将本课程需要的知识点罗列出来,并通过微课的形式展示给同学们。这种备课形式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初就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程结束后,教师也能通过微课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将重难点知识展示出来,课堂的组织是否合理,自己组织的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等,从而让教师更好地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对教学做出调整,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三、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预习

初中数学所教授的知识对于学生的整个数学学习生涯来讲是承上启下的。初中数学的特点就是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初中数学教学讲究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探讨生活中的问题,并引发新的知识点。利用微课辅助初中数学教学,教师就可以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与新课程内容的衔接点制作微视频等教学资源,通过让学生在课前观看视频,搞好复习和预习,并了解新课与已有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的准备。同时,通过微课学生也可以充分认识到新知与自己生活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在学习新课时更好地找到侧重点,学习过程中更有针对性。

2、重难点的突破

初中数学对于初中生来讲较难理解,教师以往在教学中对重点、难点和典型例题一般只讲一遍,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学生对于一些十分头疼的知识点也会感到畏惧,最终影响学习效果。利用微课辅助初中数学教学,教师可以针对数学中的重难点和突破方法做好微课教学,并将教学微视频等教学资源传递到网上,学生在遇到自己搞不懂的知识点时可以随时点拨这些资源,做到自我突破。学生还可以通过一些终端,如手机、学习机等将教学资源下载下来,方便随时观看,对于自己不懂的环节可以多次观看,从而为学生突破重难点提供方便。

3、微习题帮助学生搞好复习交流

微课的重点环节之一就是微复习,教师可以将一些典型的题型作为设计重点,学生除了可以突破重难点外,还可以重点理解题型,帮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一题多解,学生还可以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对这个题型进行探究,找到自己的解题思路,从而帮助学生开拓思维,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4、帮助教师提升自我

微课的制作过程本身就是数学的研究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的制作找到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并帮助教师想办法解决问题。再者,微课便于传播,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资源找到其他教师的优点,传播自身先进的教学经验,从而强化初中数学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燕京、初中数学微课助学的意义[J]、教育,2015,12:74、

[2]王凌峰、数学微课教学浅析[J]、考试周刊,2014,58:53-54、

初中课程特点篇3

>>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公费定向师范生的“中国梦”之职业理想培养对策研究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免费定向师范生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 六年制师范生数学素养调查研究 六年制本科农村免费定向师范生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探究 普通全日制高中生与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生活满意度比较研究 初中起点“二?四”分段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文化修养构建的研究 舞蹈训练有效提升六年制免费师范生情绪管理的作用研究 六年制本科农村小学教师培养的特色与前景 初中起点“二·四分段”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 六年制初中起点小学教育音乐方向人才培养探索 六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方向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初招六年制本科:制度理想与现实困惑 基于核心素养的“六年制”乡村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范式重构 初中起点“二・四分”段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美术教育专业能力培养与探索 六年制语文教学方案探析 湘教版六年制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穿花衣的热带鱼》教学案例 五年制师范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浅析及对策 关于加强五年制师范生素质教育的思考 培养五年制师范生的环保意识 五年制大专师范生语文阅读教学能力的培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构建及特点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构建及特点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雍容波")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是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德育教育的要求而开设,具有目的性强、针对性强以及实践性强等特点。开展好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有利于国家农村小学教师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 德育课程 构建 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038-03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是国家统一从农村招收的免费师范生,以“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方式来培养农村小学教师。从2010年秋季开始,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就有了第一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本文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着重研究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构建及特点。

一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构建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大的方面,即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开设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历史方面,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门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三门课程;形势与政策是每个学期集中开设的课程。

1、课程开设时序方面:遵循学生自然成长的规律

从德育课开设的时间上来说,遵循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自身发展的特点,考虑到学生刚入学时才十五六岁,正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在形成与逐渐成熟的阶段,所以,最先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然后,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读史才能鉴今,特别是近现代史的学习,因此,接下来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课程被安排在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的后续阶段学习,这样的安排容易给人造成错觉:“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很重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我们前进的方向,其重要性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一样的毫不例外,为什么安排在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的后续阶段学习?主要是依据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自身的特点而确定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与理解力,若太早开设,则学生理解不了,老师讲起来也很费力。考虑到这一点,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课程放到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积累与经验积累后再学习,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

2、德育教学内容方面: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年龄小,可塑性较强,也正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在这一人生转折时期,会觉得很迷惘、很困惑,也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如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的影响,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很大的冲击。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离开父母走进大学独立生活,需要单独面对生活学习中的许多难题,遇到疑惑的时候,父母不在身边,更多的是寻求老师与同学的帮助。但同学的认知能力也有限,因此,更需要老师的引导,特别是思想政治课老师能在思想上解开学生的心结,拨开云雾,引导学生走上正道。

怎样“以人为本”,对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真正将德育课的学习作为改造自己的工具,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第一,德育课堂上引导学生不断进取。初中起点六

年制本科师范生的德育课程,重在育人,而不能光强调理论体系的构建。要在应用德育理论的过程当中,努力避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时代、脱离社会的倾向,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中国的客观实际当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工具,来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来探讨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而不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教条,而只是要求学生背诵书本上的条条框框。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在“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的课堂上,同学们到课率高,精神饱满,学习态度认真,期末考核绝大部分同学都能通过,还有一些同学成绩优异。平时,都能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课堂讨论也很积极。我们继续深入调查,有一部分同学确实是因为德育课有吸引力、有说服力,引起了学习兴趣;还有一部分同学则是因为学分机制,由于德育课所占的学分很重要,为了拿学分而认真学习,并没有从心底里认同德育课程的学习。前一种学习是值得提倡的,能让学生收获更大。后一种为拿学分而学习的,只是一种表面上的认真学习,在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帮助不大。

第二,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正确引导学生。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课外活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且与所学课程的内容非常吻合。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的实践教学活动为例,可以布置学生看《建党伟业》《伟人》等红色影片,看后请学生写影评与感想。也可以围绕一个中心,请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围绕“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践行”为主题,请学生课后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并写出实践调查报告。也可以布置学生参观当地红色旅游景点,自拍照片,并做出课件,将成果上交老师,优秀的还可以请同学们在全班同学展示。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乐在其中,在玩中学,接受良好的熏陶与教育。

3、德育教材方面:编写针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的专门教材

至今为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的针对性教材,只有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这两门课程,他们是为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量身定制、专门编写的教材;而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则是国家统一的教材,六年制与四年制同学一起使用,德育课任课老师必须根据初中起点六年制师范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把握好因教育对象的不同而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4、教学手段方面:需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在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都能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学生也很乐意接受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进入高校时都未成年,思维活跃、可塑性较强,他们在课堂学习上思维非常活跃,爱问问题、好答问题以及讨论热烈等。所以,这就需要任课老师好好引导,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造机会多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若教学手段死板则会产生反面效果,造成学生好冲动、爱感情用事,课堂上很难静下心来学习理论知识等不良习惯。

二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特点

从上面所述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构建来说,总体上还是不错的,也体现了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自身的特点。总结起来,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目的性强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目的明确,就是要为广大农村培养优秀的小学教师,培养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培养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才能真正扎根于农村,真正喜欢自己的教师职业,才能待得住、留得下,并且干得好。

2、针对性强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针对性很强。德育教育不能老是唱高调、放空炮,老师骗学生,学生骗老师,到头来是自欺欺人,谁也骗不了谁,谁也从中得不到任何好处。只能脚踏实地,老老实实地教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做一名新时代品学兼优的大学生。特别是在六年的本科学习中,能够在政治上过硬,业务上合格,学到本领,为今后走上农村教师岗位,做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农村小学老师。

3、实践性强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实践性很强,一方面,体现在对任课老师的要求上,“身教重于言教”,老师自身的行为与信条比老师在讲台上所讲的理论更有说服力、更让人信服。老师若在台上高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在实际生活中奉行的却是享乐主义的腐朽人生观,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样的教育是收不到好的教育效果的。

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的要求上,要把他们培养成面向农村的优质教师资源,而“目前,我国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着教师年龄老化、知识老化、学历偏低、数量不足、优质师资流失严重及师范生‘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等问题,教师队伍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应运而生的。我们经常说培养与选拔人才要德才兼备,而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教育就是着重培养具有高尚道德与崇高职业操守的农村小学老师。

三 启示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教育方式方法还有待改进,有的教育方式方法没有符合现代大学生的心理,也不符合时代的变化,表现在:一方面,思想僵化,不能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一味地迎合时代而放弃了原则。这两种现象的存在使得我们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教材有待进一步规范、完善,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投入教学科研资金、组织专家以及一线任课老师编写专门针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教材。

初中课程特点篇4

新课程改革的这些观念的实施最终都要落实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又仰赖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习惯于“讲解式教学”和“接受式学习”,教师往往把教学理解为教师向学生讲解知识、概念,传授技能、技巧的过程。老师“一言堂”做法,完全不考虑正在课堂中听课的学生的感受,既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一味接受的份儿而没有自己主动参与、积极分享学习乐趣的机会,没有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没有动手实践、自我探究、进行交流合作的机会。结果出现的情况往往是教师豪情万丈、口若悬河,学生呆若木鸡、两眼茫然。这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反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本来厌恶的情绪不断加深。势必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的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完全放弃对语文的学习,其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的转变,众多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工作中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式被广泛提倡。为了在教学工作中更好落实新课改的理念,我查阅了相关的《走进新课程丛书》,观看了魏书生等名师的教学录像,也仔细阅读了许多论述新课程教学方式的论文,结合自己的语文教育教学经验,我认为,新课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激发性。新课程教学方式改变旧教学方式中学生学习的被动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责任感。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始终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简单说就是要,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

第二,过渡性。初中生处于小学时学习生活相对依赖老师到高中时相对独立的过渡阶段,所以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必须注重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尊重学生日益强烈的独立意识,积极创造各种机会,鼓励学生独立学习,树立学生独立学习的自信,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实现由“教”到“不教”,由“不会学”到“会学”的转变。

第三,民主性。教师必须放下自己“老夫子”的架子,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独特理解;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学习方式;尊重宽容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搞“一刀切”、“一锅煮”,做到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课程特点篇5

一、微课程

微课程就是通过一定的网络平台,将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以及考点等通过录制视频以视频教程的形式展现出来。微课程的生产和发展是对现有碎片化学习和网络平台学习方式的重新规划,同时也是对现有教学及教学理论的挑战,有一定的针对性和自由性。微课程最主要的聚焦点在于资源载体、资源容量及其内容指向上。资源载体倾向于微型视频资源,但就其本质而言,资源载体有文本形式的微课、音频形式的微课以及网页制作上的微课;资源容量是对资源内容的衡量标准,有重点突出其微其小的特性;内容指向指微课程发展的内容知识点有一定的针对性。

微课程有以下五个特点:第一,有一定的知识组织形式,是对传统课程结构化、体系化知识组织形式的改变,其特点注重突出独立性;第二,课程设计方式主要是主体化和模块化;第三,知识内容主要集结于一个点,具有针对性;第四,借助情境、图形及图像开发可视化教学课程;第五,传播广泛,能实现跨学科实践教学。

二、提高初中英语微课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将“微课程”应用于初中英语教学中,既能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也能有效活跃课堂氛围,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重要作用。想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加强对英语微课程的设计。英语微课程的设计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设计过程要保证质量,要进行严格的选题设计、课例拍摄、后期加工、在线实施以及评价反馈。英语微课程教学设计往往包括选题设计、时间设计、教学过程结构设计、资源设计四个环节,每个环节的设计都非常严谨。

1、选题设计

选题设计就是要对英语微课程开发的题目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是英语微课程开发设计最重要的环节。英语微课程的选题要尽可能简练,有清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概念,对知识讲解、教材解读、题型精讲及考点归纳要有一定分类。例如,八年级下册Unit2“Travelling”主要讲旅游的内容,教师可在课前选择一些景点的视频资料播放给学生,在播放完成后向学生提问,要求学生用英语介绍自己去过的景点。通过这种方式能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对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

2、时间设计

英语微课程设计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微”,微就是小。微课程主要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创造出一个主题式、半结构化的资源单元需要的“小环境”。一般的英语课堂教学时间为45分钟,用于英语微课程的时间一般为5到8分钟,往往不超过10分钟。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内容,在短时间内突出重点内容。

3、教学过程设计

该环节较为复杂。英语微课程的教学过程不仅要简练,同时还要完整,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就是提出教学问题、安排教学活动以及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完整的教学过程设计要求:第一,教师要快速引入课题,用独特的视角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教师要有清晰的内容讲授线索,有针对性地对重难点进行解剖和分析;第三,教师要善于总结并快速收尾,帮助学生强化应掌握的知识点。例如,初中英语Unit 4“Wide animals”一课,内容主要讲自然动物,教师可通过制作PPT课件,让学生初步了解斑马为zebra,大熊猫为giant panda,狗为dog,熊为bear。通过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入高效课堂教学。

4、教学资源设计

要想成功设计英语微课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须加强英语微课程的资源设计,使英语微课程的设计具有明确的主题和完整的教学结构,通过直观视频教学对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有针对性地分析,进而构建主题鲜明、结构紧凑及类型多样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例如,在教学“Travelling”一课时,从题目得知本单元的主题是“旅游”,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各国的著名景点,并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充分运用微课程的优点,从网络中收集一些视频资料,然后制作成“微视频”在课堂上播放。结束观看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向往的旅游景点,并用英语介绍。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掌握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有重要作用。

三、结束语

初中课程特点篇6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法;初中英语;应用策略

多媒体教学实例就是把表现力强、绚烂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过程结合在一起,更加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知识点的内涵。通过引入该教学方式,对活跃课堂气氛、加强知识点之间的架构联系有着巨大的帮助。从这一角度考虑,该教学方法在初中英语教学领域有很高的教学研究价值。在当今的时代教育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对于英语应用的实践性、学生思维知识体系的系统性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初中英语教师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法,夯实学生的英语知识基础,为学生英语知识应用水平的提升提供有效助力。

一、多媒体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如何快速把握课堂的教学脉搏,让学生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是每一个初中英语教师追求的教学目标。但是,在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学习效率难以保证。引入以多媒体教学法为代表的优化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初中英语课堂效率的提升。

但如果只是一味地为了引入而引入,初中英语教学课堂只是更换了课堂的表面形式,其内在品质没有得到有效更新,难以发挥该教学方法的作用。因此,要想发挥该教学方法的作用,教师要对初中英语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引入模式进行深度剖析,规划合理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应用路径,实现初中英语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和谐共存,让学生更加有效率地学习初中英语知识。

二、初中英语教学现状剖析

1、对时代性发展的考虑欠缺

结合中高考对英语知识点的考核变化趋势,教师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知识能力的考核。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阶段的英语知识考核也会有不同的特点。但是,在实际的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以不变应万变”,只是单纯地让学生进行习题演练,严重背离了教育发展的客观律,甚至导致初中英语教学的核心目标出现偏差,使学生的发展受到制约。

2、对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模式调研不足

在引进多媒体教学法的过程中,初中英语课堂还普遍存在着对于引进策略调研度严重不足的情况。具体来说,通过对现行的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引用PPT的实际案例进行研究,大部分教师只是从网上下载多媒体模板,没有花心思去构思设计自己的多媒体课件。因此,教师并不了解多媒体课件的内容,更不能保证学生能够理解其中的知识点,这也就导致初中英语教学效率难以有效提升。

三、多媒体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充分考虑当前初中英语教学的特点

教师首先要对初中英语教学的时展特征进行总结归纳,确保多媒体教学模式可以满足课程需要,及时有效地对课堂核心知识点进行反馈。

例如,在“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当堂课的核心知识点,即每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在PPT中放置相关的图片或播放FLASH,让学生通过对多媒体课件的阅读,了解到性格差异的人的不同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就会更加高效、更有兴致地学习相关知识,进而有效提升初中英语教学效率。

2、合理选择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应用模式

为了挖掘出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潜力,初中英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英语学习特点,科学合理地设计相关课件,保证设计的PPT架构的合理性和知识的丰富性,进而保证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进行“How long have you been collecting shells”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选择大量的贝壳图片,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同时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综上所述,为了充分挖掘出多媒体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实现学生、教学方法、知识点三位一体,立体化地进行初中英语知识教学,为学生的英语能力提升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朱武汉、多媒体辅助英语词汇教学探究――一项基于大学英语教改模式下的实证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6(3)、

[2]郭遂红、多媒体投影环境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证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5(1)、

初中课程特点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微课教学;课后评价

一、完善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模式

据笔者统计分析,在微课网、华东师大慕课中心、九龙微课学习中心三个资源平台中,有一部分初中语文微课程极度不规范,除时间上符合标准外,课程内容的组织和编排毫无逻辑,教学主线混乱。换句话说,这些不足以称为语文微课程。

目前,很多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已经建立了不同的微课程设计模式,但这种模式几乎都是建立在全部学科基础上,没有从初中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建设语文微课程设计模式。因此,笔者尝试在已有研究者的基础上,完善初中语文微课程的设计模式。

从初中语文微课程设模式来看,语文微n程的设计总体分为三个部分:前期分析、微课程要素设计、评价反馈。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分析教学内容,再在分析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并选择相应的学习策略。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辅助工具以及学习反思不断改进教学实施,分析学习效果,并做出相应的反思,再将教师反思和学生的反馈情况总结分析后,再次应用到新一轮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整个微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该是一个有机的循环过程。

这个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为设计的理念基础。在前期分析部分,强调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置,并掌握学习者学习特点和学情状况,力图在前期分析中,准确掌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情教学。中期的课程要素设计,强调对微课程设计者即教师的专业要求。“微课程只是一种载体、一种技术,本身不会提高教学质量,重要的是技术背后教师的专业素养。”初中语文在知识量上的要求不多。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引导显得格外重要。中期的要素设计,除了教学目标、学习策略、知识点的分析和讲授,还设置了反思环节。教师通过对课程的反思、对问题的反思,在情感上引导学生思考。最后,评价反馈,有教师教学反思,学习情况分析,也有相关学习资源的拓展。

二、完善课后评价和反馈

通对微课网、华东师大慕课中心、九龙微课学习中心这三个微课程资源平台中教材同步型、知识考点型、拓展提高型三种类型的初中语文微课程的分析,笔者发现这三个平台和每种类型的微课程,它的课后评价和学情反馈都形同虚设。微课程页面中大多有“随堂练习”和“反馈”栏,但是“随堂练习”中全都没有练习题,“反馈”栏中也没有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情况反馈和经验分享。

据笔者研究统计,目前的初中语文微课程,绝大多数是以知识点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点是语文“工具性”的一个表现。鉴于微课程的特殊性,即它完全依托于网络平台,没有师生间、生生间面对面的交流和学习检验,微课程的课后评价和学情反馈显得格外重要,它是一个课程完整性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关键。

微课程资源平台需强化初中语文微课程的学习自测功能。初中语文知识点繁多而复杂,课后的“随堂练习”成为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阵地。随堂练习的练习题范围可以很广,可以是诗歌默写的检查、文言文翻译的考查、考点的例题练习、重点词句的诵记等,也可以是开放性问题的思考、课程内容的总结、课外资料的查阅等。只有通过学习的自测,学习者才能发现自己课程学习的不足和缺点,学习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微课程资源平台需强化教师的指导功能。学生的学习自测,是学生独立完成学习的过程,由于学生经验不足和知识的局限,测试必然会出现种种困难,因此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随堂练习”的答案,可以同步也可以异步呈现。对相关知识点或答案设置链接,方便学习者进行拓展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异步或同步的交流,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问题做出反馈,这样形成有机的良性循环,从而增强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

三、加强初中语文微课程平衡发展

对上述三个微课程资源平台中初中语文微课程三个类型课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微课程发展不平衡。笔者发现初中语文微课程中,教材同步型微课程最多,知识考点型课程次之,拓展提高型的课程少得可怜。

教材同步型和知识考点型的课程,着重于语文知识点的教授,是知识的积累和丰富过程,强调的是记忆、理解、应用。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理论,这是“低级思维”。拓展提高型的课程,从课内出发,引申到课外,由一点入手,发展成整体,强调分析、评价、创造、多元思考和学以致用,是属于“高级思维”。但目前真正应该提升和发展的“高级思维”的微课程却没有得到重视。当然,拓展提高型的微课程在知识的细化和课程的设计方面都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是推动微课程设计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设计与应用中,应该有意识地平衡好初中语文微课程的三种类型所占比例,将拓展提高型微课程作为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辅助资源。因此,笔者认为,微课程类型的平衡发展,特别是拓展提高型课程的重点发展,是促进初中语文微课程良性发展的关键。

另外就是微课程区域的平衡发展。前面已经提到,目前,国内微课程资源平台的建立重在东部地区。近两年,中部地区加入建设微课程资源平台的队伍,而西部地区还处在滞后阶段。从目前举办的各种“微课大赛”的参赛单位来看,东部地区的参与学校最多,中部次之,西部最少。华东师大慕课中心C20中,绝大部分是东部沿海学校,西部只有成都、兰州、重庆参与。

要促进微课程区域的平衡发展,首先各个区域的教师要增强认可和接受微课程这一新兴的教学形式的意识,在此基础上,提高微课程设计制作的热情,积极参与每年组织的各种微课大赛,展现区域教学特色。各个区域可以以市教育局或省教育厅为单位,建立微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学习华东师大慕课中心和微课网,举办“微课大赛”,调动当地一线教师开发和设计微课程的积极性,有规模有组织地整合地区课程资源,形成每个区域的教学资源特色和风格。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各个区域也可以以学校为单位自行组建云平台,建立各个学科的微课程资源库。

总之,微课程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已有的研究成果较少,针对具体学科,特别是语文学科的研究少之又少,这个领域还有着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等着我们去研究。笔者期待有更多的人去开展有关初中语文微课程相关的探讨和实验,设计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微课程模式,将微课程应用到初中语文的教学实战中。

【参考文献】

[1]戴清贵、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7):173、

初中课程特点篇8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很多方面有新的变化[1],尤其是在课程设计思路和课程内容体系方面,与原实验稿有着很大的不同。新的初中历史课标之所以有这些新变化,除了在修订过程中贯彻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能力为重、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原则,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学习的特点,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要从初高中历史教育的整体规划出发,处理好初中和高中历史课程的区分与衔接的问题。本文仅就这一方面进行初步的探索。

一、初中与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

历史课程是初中和高中阶段的重要课程,其在各学段的课程定位在总体上都是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历程,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但在不同的学段,历史课程的定位要有相应的层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加强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初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亦是普及性的国民教育,因此,历史课程的定位应以普及基础性的历史知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包括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并避免追求过全、过深、过细的历史叙述。而高中教育是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准备,并为高等学校输入人才,因此历史课程的定位是在初中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中外历史的课程内容,如增加必要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并使学生在了解“是什么”的基础上进而懂得“为什么”,提高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总之,这两个学段历史课程的理念和定位是有一定区分的,由此构成一个相互关联、逐步递进、有效衔接的整体框架,使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都受到适当的历史教育。

正是基于这样的整体设想,《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初中历史课标”)非常强调初中历史教育的基础性问题。这里所说的基础性,既包括历史学科的基础,也包括历史学习的基础。这在新初中历史课标中多处涉及到。如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提出了“基础性”的课程特性,即:“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初中的历史课程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强调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同时,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还提出要“在突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注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新初中历史课标所阐释的课程理念与思路,可以说是从整个中学阶段历史课程编制的总体思路出发,特别强调了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性。

二、初中与高中历史课程的衔接问题

传统的历史课程,大多是采用通史的体例来编排课程内容,初高中课程的循环方式较为单一,重复性较大。而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初,对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衔接有了全新的设计,这就是在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是采取“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在大的时序框架下,突出各历史时代的特征,用学习主题的方式组合教学内容。而高中则在此基础上,采用“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将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分别构成不同的模块。这种设计的愿望是好的,旨在改变以往简单重复的状况,以一种探究学习为主的思路对初高中历史课程进行衔接。

然而,这样的课程编制在对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历史特点上,考虑有所不足,以至在课程编排上和课程实施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初中历史课程的主要问题

1、学习主题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史事的选择,容易疏漏重大的历史事件。例如,中国古代史板块中有关两宋时期的历史,学习主题是“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主要涉及的是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宋代的社会生活,以及当时政权并立的情况,而宋代的政治则因主题限制,未能显现出来。再如,中国近代史中的学习主题“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在鸦片战争的课题之后就是“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缺失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失败,只列出其抗击洋枪队的事迹,这在事理上是忽视全局、只取一点的片面做法。之所以如此,正是由于这一学习主题难以囊括太平天国反抗清朝腐朽统治的内容,从而导致中国近代史上这一重大史事在历史课程中的缺失。我们知道,重大史事往往构成了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亦是历史知识结构中的支架式的重点知识。缺之,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就会被削弱。

2、学习主题的方式容易使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被割裂,课程内容出现跳跃性,前后的必然联系有所割裂,使学生难以把握历史的基本发展历程。例如,中国古代史板块的第三个学习主题是“统一国家的建立”,其中汉代的历史只列出汉武帝大一统和张骞通西域;而第四个学习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开始就是三国鼎立。如此编排,只字未提东汉,这样容易给学生造成西汉之后便是三国鼎立的错觉。再如,在中国古代史板块中,还缺失了西晋、东晋、南朝、隋朝、五代十国等时期的史事。这样带有跳跃性地展示中国古代的历史的结果之一,就是学生不清楚历史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实际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高中教师普遍反映学生在升入高中后,对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不甚清楚,对历史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这对高中的教学造成相当的困难。

3、学习主题的方式有时是主旨过大,出现生硬捏合的现象,难以建立基于时序与地域之上的历史因果关系。例如,在世界古代史板块中,有一个学习主题是“中古亚欧文明”,其中第一个课题是“了解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讲述的主要活动”,而这二者之间其实毫无关系。

4、学习主题的编排,理性偏强,初中学生在接受和理解上有一定困难。尤其是在学生不甚了解历史的基本情况时就去探究某一时代的特征,很容易造成“揠苗助长”的效果。学生在初中阶段若不能掌握最基本的史事,则根据课标撰写的教材中的那些抽象概念很快便会忘掉,到高中阶段继续学习历史便会发生很大的困难。如前所述,实际情况的反映也证实了这一点。

(二)高中历史课程的问题

1、割裂了历史发展的线索,使得历史的进程被分解,以致历史发展的规律性难以显现出来,这样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例如,必修一讲中国共产党成立,而在必修三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得这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被割断。

2、分割了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不能完整地体现出历史的本来面貌。例如,必修一讲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必修二讲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必修三讲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这样的编排,分解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改革开放的历史内容。

3、这种以大专题的方式编排历史课程的内容,容易使重大史事缺失,不能全面反映中外历史发展的情况。例如,在必修课程中,中国近现代史没有涉及戊戌维新运动、北洋军阀的统治、抗美援朝等重要史事;在世界近现代史中没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两次世界大战等重要内容。

4、由于高中历史课程被分为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使得有些内容既被分解,又有重叠。例如,有关孙中山的史事,在必修一中的辛亥革命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在必修三中又讲到三民主义的内容;而在选修一中又涉及孙中山关于民主的论述及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在选修四中也有孙中山领导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史事。

5、按大专题来组织课程内容,容易使历史发展的前后顺序被打乱,历史本身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规律难以显现。例如,必修一在第二个专题的最后一个子目讲中国军民的抗日战争,而接下来的第三个专题的前两个课题,则是讲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使得时序混乱,史事的前后顺序颠倒,历史被随意剪裁。

6、重要的历史进程被压缩,不能展现全面的、具体的情况。例如,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只是列为必修一第三个专题中的一个子目,被压缩到一课时中。这样来编排如此重要的历史,显然是极为不当的。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如必修三的一个专题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前三个课题,一个是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一个是有关汉字、绘画的演变过程;再一个是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这每一个课题的内容,都可以构成专门史了,其容量之大,是很难在三节课中说清楚的。

以上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历史教育的意义和功能,也在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衔接上造成了断裂。而且,从对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进行调查的情况上看,教师普遍反映新历史课程难教。这与新课改的思路和初衷也是不符合的。

而新初中历史课标,则是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和阶段编排具体的内容,体现出历史进程的时序性和阶段性,有利于初中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外历史的发展。在内容的选择上,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事,突出了教学内容的重点,体现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基础性、人文性、思想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同时又适当降低了教学内容的难度,更适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与原实验稿相比,新初中历史课标的课程内容在知识总量有所减少的前提下,又适当增加了一些内容,尤其是中国古代史板块中,增加了原实验稿中缺漏的重要史事。这些必要的知识增加,也是为了弥补上述问题,使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坐实,能与高中课程有更好的衔接。

而现行的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的问题较大。教育部基教司在2008年组织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修订组。修订组对高中历史课程进行了全面的重新调整,改变了课程标准中教学内容的体例,拟将原必修课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的三个模块改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三个新的模块,采用大时序、小专题的编排体例,重新编写课程内容。这样的修改,不仅彻底纠正了高中历史课标实验稿中的错误,避免出现上述的问题,而且使初中与高中的历史教育得以衔接和贯通。

三、初中与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设计

历史课程的设置,涉及到课程内容和教科书编写的体例问题,也就是对历史知识的组织形式和叙述形式。如果初中和高中的历史课程及教科书都采取同样的体例,不仅很容易造成内容的重复,而且难以区别各学段历史教育的目标及其特点。因此,需要对历史课程的内容体例进行全盘的考虑和整体的设计。

新初中历史课标的内容体例,与原实验稿相比,有较大的变化。那么,为什么要在内容体例上进行改变呢?如果我们从初高中历史课程的整体设计的角度上看,这种改变是必要的。

新初中历史课标在内容的编排上,是以基本的史事为主,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在课程内容的编制上,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精选最基本的史事,展现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此外,在突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注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

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要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教学的内容,从初中的“点—线”结合,发展到“点—面—线”的结合。在内容的编排方式上,采用“大时序、小专题”的体例形式,以加强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和认识。在课程内容的编制上,要比初中的课程内容有适当的扩宽和加深,并相对集中于一些重大的史事,进行较为深入的阐述,使学生对历史的发展有更为清晰和深入的认识。

这样的设计,使得初高中历史课程在编排体例上有所不同,教学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分,并呈现出逐步加深的特点,从而构成了中学历史课程的整体系统。

在进行课程内容体例的整体设计时,还有一个如何处理各学段的差异、避免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总的来说,是应按照人的认识规律,即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浅入深,逐步提升。具体来讲,初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应多传授一些具体的感性知识;到高中阶段,学生的理性思维有了提高,高中历史课程就应在初中的基础上适当加强理性知识的内容,使学生不仅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而且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针对学生在不同学段的发展特点以及教育的目标,要对初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区分出层次,并使历史教育得以贯通,形成有机的、整体的系统。

对于不同学段中相同的教学内容,需要具体情况分别对待,而总的设计思路是要考虑各学段课程及教材的不同层次,在知识的广度、深度及难度上有所区别。基本的原则是:

1、初中历史课程可以侧重于具体的史事过程,如有关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一些细节;而在高中课程中则不必再重复这些具体细节,可侧重在对史事性质、特点的阐释上,并适当加强理论方面的阐述,尤其是注重对史事的历史地位、作用、意义和影响等方面的阐述。

2、对于一些较深的内容,初中学生难以理解,可放到高中课程中去讲。如政治体制、经济模式、学术发展等,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故在初中教材中不必过多涉及,可在高中历史课程中进行讲述。对有关史事的认识,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史学基础和素养,因此内容的选择和编排要有所侧重,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阶段。如近代历史上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在初中阶段讲述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战争情况,在高中阶段对列强的侵华战争做更为全面的论述,并分析列强侵华的途径及其危害。

3、对于有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初高中历史课程中都要出现的,尤其是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和人物,是绝不能为了不重复而回避或省略的。正确的做法是在内容的深浅上加以区别,既不作简单的重复,又能够有所侧重,从而使学生对重要的史事逐步加深认识。例如,对于洋务运动的失败,初中历史教材只须写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即可;而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则要进一步指出由于统治集团的内部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导致洋务运动的失败,以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成功。又如,对抗日战争中敌后战场的游击战,在初中历史教材中主要是讲述地道战、地雷战等具体战例,使学生了解游击战有效地打击了日军;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则进一步说明敌后根据地的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独立自主地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多种战法打击敌人,这些是战争的相持阶段的主要作战形式,使学生了解游击战的战略地位。再如,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初中历史教材可指出它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高中历史教材则要进一步说明它的国际意义,即冲破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战线,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壮大了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同时要阐明,新中国的成立,不仅基本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且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条件,开辟了道路。

这样,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所侧重的编排和叙述,使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历史知识逐步增加,历史视野不断拓展,对同一历史问题的认识得以逐步加深。初高中历史教材也就能够既有联系,又有侧重,从而避免了简单的重复。

下面以中国近代史的部分内容为例,来看初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的区分于衔接。

新初中历史课标的课程内容是这样编排的:

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事实。

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事。

高中课程内容的初步设想是这样编排的:

1、西方资本主义的东侵与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

(1)知道鸦片战争前夜的世界格局与中国境况。

(2)了解鸦片战争和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出现,分析中国历史由此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进程,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和特色。

(2)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3、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1)了解洋务运动的性质、作用与局限,理解新社会经济因素的出现。

(2)分析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在重重压迫下的曲折成长。

4、民族危机与维新变法运动

(1)知道19世纪70—90年代中国边疆的危机状况。

(2)了解甲午战争,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和民族觉醒的深刻影响。

(3)了解维新变法思潮的兴起及,理解其启蒙意义。

由此可以看出,新初中历史课标的课程内容是突出以具体史事为代表的“点”,并使一个个的“点”串连成历史演进的“线”。而高中历史课程的新设计则是在大时序的基础上,以专题的方式将教学内容扩宽、拓深。两者的侧重有所区别,又构成了初高中历史课程有机的联系与发展。

通过以上所述的对初高中历史课程的定位、梳理和整合,力求避免在课程目标和内容上的简单重复、错位和脱节等问题,使各学段的课程达到有效的衔接,从而增强了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有利于达成历史教育的目标,发挥历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本文写作的目的,也是为了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初中历史课标的新变化,尤其是从中学历史课程的整体设计的角度来钻研新初中历史课标,从而更好地落实新课标,使历史教学得以深入发展,使我们的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历史,认识历史。

参考文献: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反垄断法经典案例(精选8篇)
  • 下一篇:幼儿园大班阅读心得(精选9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