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教育培训行业市场分析(精选8篇)

时间: 2023-06-28 栏目:写作范文

教育培训行业市场分析篇1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教育;市场营销;教育改革方向

应用型本科教育重在“应用”二字,它是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的探索。旨在应对新的经济、人口、教育、就业形势下传统本科教育的不足。希望构建能够满足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教育模式。目前,市场营销专业在全国的高等院校之中开设数量庞大,生源严重过剩,但是现实是劳动力市场对营销人才的需求量极高,却很难人职匹配,导致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个别地区长期处于人才过剩和企业缺人的双重尴尬局面,所以在国家大力推行应用型本科教育之际,市场营销专业理应一马当先,先行改革。

那么,应用型市场营销本科教育改革“路在何方”?我们以北京吉利学院为例来探究应用型市场营销本科教育改革方向。

北京吉利学院(原北京吉利大学)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普通本科高校,由吉利集团于2000年创办。升本之前北京吉利学院一直都有市场营销专业,该专业多年来一直下设在商学院,其时官方称谓为市场营销高职专业和营销管理自设专业。本科教育改革前,汽车营销专业由汽车学院开设,后经学院间统筹、校务会审定,汽车营销专业被并在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之下,成为其一个方向。市场营销专业是北京吉利学院第一批升本的专业,恰逢国家推行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所以,商学院在领悟国家精神、洞察外部形势和评估内部资源之后,决定对市场营销本科专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的方向是顺应应用型本科的内涵即充分融合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双方优势,合理预测市场需求的市场营销方向,最大限度利用集团和学校历年来形成的资源优势,打破学院、专业、校企界限,实现学院合作、专业课程互通、校企资源对接,让通过市场营销本科教育的学子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发展。

北京吉利学院市场营销本科专业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在培养方向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市场分析、营销策划和营销管理(即营销执行力)三大核心能力;在行业选择上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行业(汽车营销、金融营销、文化产业营销及互联网营销为主要选择方向),通过科学的营销职业规划,在进入各类企事业单位后,能够成长为市场分析研究、市场推广、销售、营销策划、咨询服务、品牌建设等方面的管理型人才;通过培养,激发部分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潜能,提升其创业管理能力。

具体来讲,北京吉利学院市场营销本科教育改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培养

在专业培养上,我们培养三大核心能力,聚焦四个模块的行业实战,见(表1)。

我们打通学院间课程,实现资源共享。由几大学院共同商讨教学标准、共同统筹课程资源,在学院间实现互利共赢,既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又充分发挥各学院的学科优势,而且实现多学科互补、节省课堂资源。

二、模块设计

在模块设计上,我们聚焦“四大行业”的选修模块。见(表2)。 这四大模块都是北京吉利学院通过调研市场上需求的热门行业,同时也是本校的优势资源所在。吉利集团优势首选汽车方向,汽车营销的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都有成熟的资源可以利用。金融是近几年的热门,金融专业也是本校本科专业,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和实训室,同时在参加部级的各种金融赛事中都连连夺冠,专业非常成熟。互联网与文化产业更是当今的主流,同时也是学校重点发展的方向。市场营销本科专业与这些专业对接正好实现了强强联合,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选择空间和学习机会。

三、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强化实战训练,建立“营销实战综合训练营”,内容涵盖:市场营销管理沙盘模拟、大客户营销管理沙盘模拟、市场调查模拟(软件)、营销策划(新产品市场推广方案、广告策划等)、销售管理情景模拟(压力训练、人员推销、促销计划与组织)、销售团队建设与管理、商务谈判模拟等等。

营销实战综合训练营是我们的一大特色。它在学生学完基础理论知识之后,集中四周的时间打造学生的综合实战能力。通过对毕业前的学生进行营销素质训练、营销能力训练、营销思维训练,把学生顺利地送入工作岗位,使他们具有市场营销岗位所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团队能力、营销技能和系统思维、营销管理的能力,能够全面适应岗位的要求,并且蕴含岗位发展潜力。

四、案例教学

在案例教学方面,我们有两个创新:开设《市场营销案例专题》课程,教学由骨干教师轮流主持;开设《专家话营销》课程,由多名企业专家轮流主持(沙龙式),年轻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总结、消化、吸收。

五、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基础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战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基础理论教学我们一贯声情并茂、图文结合,这在以往的高职教育中就充分体现;案例教学的案例全部来源于现实,失败的、成功的都会仔细分析,教师与学生一起还原历史、分析成败,让学生在了解前人的经历经验基础上能够用最前沿的营销理论解决即将面对的现实;实战训练方面我们强调沙盘教学,使学生足不出户就能体验商场的激烈景象,这是本校的一大特色,通过沙盘演练,学生能够完好体验市场环境分析、资源整合配置、营销策略制定、团队成员组织、财务风险控制、战略规划调整等环节。多位一体地操练,使学生在趣味中练就系统思维能力和营销技能运用能力以及营销心理抗压能力。

六、师资培养

如果把毕业生比喻成产品,那学生入校之初就是初级品或者称为待加工品。学校是个工厂,老师就是负责加工的师傅。师傅的本事、本领、理念、方法决定了产品的众多方面。北京吉利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对接不仅体现在学生实习、就业上,还体现在允许教师到企业挂职、提供教师各种线下、线上的培训机会,不仅有兄弟院校的交流,更有校企合作的深度沟通。虽然有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投入和扶持的力度,但是我们一直在努力营造一个开放的多维的环境使教师更好地发展,打造出优良的产品回馈社会。

当然,这六个方面的改革还在探索当中,肯定会有修正和补充,但是应用型本科教育本身也在不断探索与丰富,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各高等院校的共同努力,应用型市场营销本科教育改革这条路会越走越宽广。

【注 释】

本文多次引用了北京吉利学院商学院院长彭于寿教授的关于“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建设”的思路、

教育培训行业市场分析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培训市场研究;营销策略

1职业教育行业分析

职业教育分为学历职业教育和非学历职业教育,对于职业教育的成人非学历教育行业,细分领域众多,其中建筑工程领域、IT、财务金融三大领域是资格认证考试培训的重要细分领域;职业技能培训涵盖的细分领域更为广泛,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规划的提出和《技术工人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出台,建筑工程一线技术人员供不应求,建筑工程类技术工人培训逐渐成为职业技能培训中占比较大的细分领域。2016年非学历教育领域资格认证培训市场空间约400亿元,财会金融类、医学类、工程类、法律类、教育类是五大细分板块。根据产业链研究信息,2017年资格认证培训市场空间约480亿元,其中财会金融类、医学类、工程类、法律类和教育类培训市场规模分别为90亿元、40亿元、100亿元、22亿元和54亿元,预计以后的一两年,工程建设业与财务金融业培训市场的全国总值均将达到100亿元。从复合增长率来看,财会金融业培训2010—2015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3%,工程建设业培训2010—2015年复合增长率为18%,其他行业职业培训几乎都保持10%以上的增长。预计随着未来报名人数、培训渗透率和人均收费的上升,到2020年资格认证培训的市场空间将达到600亿元,其中财会金融类、医学类、工程类、法律类和教育类资格认证考试市场空间分别为160亿元、60亿元、140亿元、28亿元和90亿元。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已提出要将民办教育进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分类管理。2015年1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修改《教育法》的决定,改变了“教育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原则性规定。随着2016年4月审改组审议通过相关细则,我们将密【作者简介】李巍(1983-),男,吉林舒兰人,讲师,经济师,从事教育企业运行与管理、企业大学建设、企业人才培养研究。切跟踪和关注《民促法》三审表决结果。我们预计未来以培训机构为主体的非学历类民办学校的上市、挂牌也将不会存在较大的障碍,因此,未来非学历教育的发展空间巨大,行业前景光明。

2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在职业教育培训行业,五力分别是:现有培训机构之间的竞争、潜在进入者、培训师、消费者、替代者。

2、1现有培训机构之间的竞争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多种办学主体的市场格局,主要包括各级各类学校办的培训班、行业企业的培训中心、行业协会的培训中心、各种学会团体办的培训班、社会力量联合办学、培训公司和个人等。据统计,国内的教育培训机构约140万家,其中,年营收在350万元以下的小微型教育机构有120万家,占比86%;年营收在350万元至1000万元的中型机构有15万家,占比11%;中小型教育机构的总数合计占比达到97%。教育培训市场呈现出极度分散的市场格局,形成了“大市场,小公司”的现状。其中涉足职业教育的机构达8万多家,工程建设业及财务金融业培训的机构总数各达2万多家,这些职业培训机构生存状态较其他行业企业好,营收稳定,但大多小而散,多以区域发展为主,形成连锁规模发展的机构相对较少。目前仅就北京市地区建筑类培训机构而言,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北京市建委推荐的建设类培训机构;二类是发展规模比较大,竞争实力比较强的民营培训机构,比如:学尔森教育、正保教育等;三类是一些规模较小、机动灵活的民营培训班。

2、2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各类大型投资集团跨行进入教育行业———培训行业具有投资小、回报快、收益大等特点,业内统计,一个好的培训教育项目,利润率在30%,甚至高达50%,因此近年来受到了投行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也吸引了企业集团、各类机关事业单位、行业协会、风险投资企业及有实力的个人投资教育培训事业,他们的进入往往以垂直细分行业为切入点,纵向延伸,进入速度快、切入点准,且专业化服务程度高,能迅速抓住客户群体,赢得市场占有率,如洪涛股份跨界收购学尔森教育、就是比较好的例证。国外教育培训机构抢占中国市场———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教育培训国际化竞争已经来临,国外教育培训机构或知名咨询机构正在抢占中国市场,过去是流行到国外培训,而今国外教育培训机构或咨询机构在国内建立了基地,直接与国内教育培训机构抢夺客户。如PMP等项目管理师的认证,国际特许建造师的培训等等,都依托国外的培训资源,采用本土化合作,抢占中国培训市场。

2、3培训师

多数培训机构自身没有的培训师团队及培训师。一般根据培训师的知名度、授课精彩程度、职称情况给予相应的报酬。高水平的培训师的授课成本与聘请难度不断加大,从近年的发展趋势看,高水平培训师逐渐从看中报酬向看中授课平台进行转变,因此,聘请名师也变得更为困难。

2、4消费者

培训行业的消费者(企业或个人)对市场的自主选择能动性能力在不断增强,其更趋于对品牌知名度的认可,对培训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培训机构要切实把“顾客就是上帝”的服务理念贯彻到全部培训项目中,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未来的市场。

2、5替代者的威胁

目前,培训机构替代者包括以下几种:高校:很多高校利用自身优势,与很多企业建立联盟关系,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教育培训等全方位、一站式服务。高校由于拥有不同学科师资、跨专业咨询培训、成本低等优势,与培训机构抢夺客户,使得培训机构的生存空间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各类成人教育机构:由于“夜大”、“函授”教育的存在,使得个人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获得了一本学历证书,这也吸引了很多企业愿意与各类成人教育机构签订协议,让员工接受成人教育,因此各类成人教育机构也吸引了一部分企业培训。咨询机构:企业面对出现的难题或问题,很难通过培训的方式予以解决,为了寻求更专业的解决方案,企业会通过专业咨询机构的方式予以解决,这是普通培训业务所无法比拟的,因此专业咨询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分摊了培训市场份额。

3市场营销策略

3、1品牌建设与品牌推广

3、1、1品牌建设

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品牌是知名度;品牌是口碑,这样的品牌具有凝聚力与扩散力,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如北京建工集团培训中心以“北京建工教育”品牌识别统帅一切营销传播,始终坚持“建楼育人”的宗旨,以教育培训产品质量和产品特色为核心,在市场环境、目标消费群与竞争者之间,为品牌战略决策提供翔实、准确的信息导向。充分提炼“北京建工教育”品牌核心价值,规划以核心价值为中心的品牌识别系统,使“北京建工教育”品牌识别与营销传播活动的对接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1、2品牌推广

根据企业的实际性质、培训产品的特色,结合现今的推广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品牌进行全面、科学的推广:①口碑传播口碑传播是培训行业最为基础、最为传统、最为有效的品牌推广方式。学员对我们的产品、服务认同后,主动将品牌传播给朋友、亲友、同事、同学等关系较为亲近或密切的群体。口碑传播的可信性度非常高,更容易让他人接受并认可品牌,并且口碑传播成本最低,同时还具有团体性。②媒体传播媒体传播的形式种类较多,针对教育企业培训产品的特性,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种媒体传播方式:第一,纸媒传播。纸媒传播是最为传统的媒体传播形式,具有传播面积广,受众多、价格低的优势。但随着网络时代以及移动数据时代的发展,纸媒优势以不复以往,优势不在,但纸媒当中值得我们用于推广的部分还是有的。当然,推广的内容不能以招生广告为主,而是要用专业的核心文章、代表人物专访等形式增加品牌宣传,这样可以塑造个人品牌形象,换视角推广品牌。第二,户外媒体推广。在人流密集、集中的地铁站、公交站、车体、户外广告栏位置设置广告推广,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品牌推广手段,此类推广具有反复性高、辨识度高、传播集中的优势,但成本较高。第三,邮件推广。邮件推广是在用户事先许可的前提下,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向目标用户传递有价值的品牌信息的手段。邮件传播覆盖面广,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只要你有对方的邮件地址,就可以把你的品牌推广成功发送给他,需要的仅仅是几秒钟时间,其覆盖面和发送方式是传统平面媒体无法比拟的。电子邮件的特点:阅读率一般、成本极低、效果很好。第四,网络关键词推广。利用企业自身建设官网的权威优势,增加网络推广的力度,采用SEO/SEM以及整合营销的手段,利用关键词推广,使官网的搜索量在3-4月间就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这对于品牌的网络推广是决定性的。第五,电子杂志传播。电子杂志,又称网络杂志,目前已经进入第三代,以flash为主要载体独立于网站存在。电子杂志是一种非常好的媒体表现形式,它兼具了平面与互联网两者的特点,且融入了图像、文字、声音、视频、游戏等以动态形式呈现给读者,此外,还有超链接、及时互动等网络元素,是一种很享受的阅读方式。第六,事件推广。事件推广是通过策划、组织和利用具有名人效应、新闻价值以及社会影响的人物或事件,引起媒体、社会团体和学员的兴趣与关注,以求提高学校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的销售。教育培训企业可以利用一些重大事件,宣传自己的品牌形象,积极发挥正能量。第七,视频推广。网民看到一些经典的、有趣的、轻松的视频总是愿意主动去传播,通过受众主动自发地传播品牌信息,视频就会带着企业的信息像病毒一样在互联网上扩散。病毒式传播的关键在于我们需要有好的、有价值的视频内容,然后寻找到一些易感人群或者意见领袖帮助传播。因此企业可以制作一些广告视频传到网上以达到增加口碑的目的,同时增强品牌曝光率。例如一些培训学校把培训产品的培训过程、课程内容、师资包装、学校宣传片发到网上,引起学员兴趣。第八,论坛推广。论坛推广是指通过网络论坛的发帖方式进行信息宣传推广等,充分利用论坛这种网络交流的平台,并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企业的培训产品和服务信息,可以让目标学员更加深刻地了解产品和服务,从而达到品牌宣传、加深市场认知度的目的。例如企业可以在百度贴吧、文库、学术等大论坛建立自己的版块,给学员提供交流的空间,同时也给自己的产品造势,提高知名度。第九,微博、微信推广。重视移动网络的推广,要从微博、微信两个方面进行,发挥微博、微信各自的优势,结合上面的网络推广、事件推广、视频推广等形式,随时随地精准传播品牌理念、产品服务等信息。

3、2销售渠道建设

3、2、1区域市场网点化建设

在企业所在城市区域,按照地域划分和学员便利性原则,组建若干教学分中心,全覆盖所在地域的学员,让他们选择就近报名咨询、就近上课的服务,实现无差异化扁平营销。

3、2、2加强机制建设

不断开发机构合作模式以北京市场为例,销售网络的建立除了要建立符合地域优势的咨询报名点外,寻找拥有资源的个人也是一个补充销售网络的手段。拥有资源的个人,能够发挥其灵活、多样的特点,实现我们常规手段所不能实现的效果,为我们带来大量生源和大客户。机构合作模式,更多的是指同行业之间的合作。仅在北京市,同类民营培训机构有1万多家,而具有完整培训体系和实体办学规模的机构却少之又少。

3、2、3扩大品牌营销地域,建立外埠直营分校

直营分校的建立根据企业战略规划部署而决定,直营分校的投入成本相对较高,同样,直营分校的多少也就是其全国市场占有率的多少,当直营分校遍布全国时,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全国招生渠道建立完成。

3、2、4研发教辅图书,增大市场占有,形成特有渠道

图书的销售也是教育培训行业抢占市场渠道的常用手段,从目前的同类培训机构看,一些大的教育培训企业都相应地出版了自己的教辅类书籍,通过图书推广了品牌,抢占了市场,出于增加自身服务、增加品牌影响以及增加营业额的三重目的,教育培训企业可以尝试教辅书籍的发行。

3、2、5大客户资源的开发与维护

大客户的开发是我们建设销售网络的又一个重点,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与他们的联系:①定期为大客户组织针对实际业务、技术问题而举办的专业论坛;②高层联谊可以组织文化沙龙来维系相互关系;③公益性行业知识、技术培训讲座;④组织相互间的观摩、交流、学习。

3、3培训产品建设与完善

3、3、1职业教育培训产品建设

培训产品的建设是对培训产品构架的有机整合,培训产品与培训内容、学员的契合度直接影响着该产品的销售业绩。丰富的产品种类,如高低班型搭配、全日制与周末组合、全程班与阶段班拆分、网络课程等等都是产品建设的重要手段[1]。①高低班型搭配要根据实际培训内容确定,主要目的是尽量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学员,这样做的目的是将消费群体细分,从而留住各层次的学员。②全日制与周末组合为了更好地开拓扑市场与外地渠道,要根据学员的时间、地域情况增加全日制班型,增加培训时长,填补全日制班型的空白,这样可以集中时间,对培训周期长、培训内容广以及外地学员集中进行脱产式集中培训。③全程班与阶段班的拆分这样的组合是考虑到学员的实际需要以及师资成本的控制,全程班包括几个阶段,而每个阶段又能单独上课,这样一套师资就可以满足多个班型产品的需要。④丰富网络课程网络时代的发展,以其快速、便捷、实时的特性为现在学员所青睐。传统的来到教室,面对面跟老师学习的形式正在被另一种授课模式颠覆——网络课程。

3、3、2完善培训配套服务产品

产品的完善是对产品从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的一系列服务。培训前需要对学员进行指导、帮助,培训中要提供良好的教学师资,培训后要针对疑难问题及学员疑问进行后期跟踪服务。①新产品的开发,是产品更新换代的主要手段,针对同一培训内容,深挖产品,有利于提升产品的新鲜度,也容易对产品进行销售。②教辅资料的研发,可以使产品形成完整回路,让学员得到全面的产品服务。③教学辅导要结合自身特点,设置简单的辅导环节,这样可以大大提升学员对产品的依赖感,从而增加口碑传播。④相应的检测、模拟、阶段测试,能更好地让学员感受产品的价值。⑤对于培训环节中的疑难问题,要及时解答,以使学员融会贯通,宾至如归。

4结语

通过以上对成人非学历职业教育的行业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市场营销策略三个方面的分析和探讨,面对“互联网+”的新常态经济,教育培训企业的未来发展势必会同互联网技术、VR技术等结合得更为紧密,手机APP等新媒体的运用也必将成为教育培训企业争夺的下一个重点营销领域。

【参考文献】

教育培训行业市场分析篇3

关键词:市场机制;“政企校”合作;继续教育;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缩号:1009—4156(2013)01—016-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到2020年,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接受继续教育的从业人员从2009年的1、66亿人次增加到2020年的3、5亿人次,年参与率达到50%。可以预见,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背景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构建新的“政企校”合作模式,是推进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产学研”结合、“政企校”合作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产学研”结合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创新思路。同时,众多普通高校在“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政企校”合作模式发展继续教育,将继续教育列为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渠道。据统计,2009年全国有2305所普通高校发展各种形式和类型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参训人数507、3万人,部分高校培训收入见表1。

(二)传统“政企校”合作模式的基本框架

早在1996年,有关研究人员针对西部地区,提出了“产学研”结合、“政企校”合作发展继续教育的模式。研究者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提出“政企校”合作模式。该模式深入分析了当时的继续教育发展水平低下、硬件设施不足、进入市场难度较大等局限,对西部高校提出了转变观念、深入社会、主动服务市场的要求。同时,研究者还提出,通过“产学研”结合,提高“政企校”以及社会各界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分析发现,限于当时的发展水平,该模式在基本框架的构建上,尚未涉及“政企校”三者职能划分、利益统筹以及市场化的运行机制。

(三)传统“政企校”合作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模式在观念、机制方面已不能适应继续教育发展。一是观念滞后,社会认识不足。在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社会认识水平有差距,没有把继续教育放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和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去规划。特别是在人力资源建设广泛市场化的背景下,尚未按照市场需求,引进市场机制,及时构建起市场化运作的“政企校”合作模式。二是定位不准,主体职责不清。按照传统的“政企校”合作模式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政府部门不能站在宏观调控高度,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在行业企业教育需求和普通高校资源提供之间的统筹力度不够。普通高校不能分析、发挥和发展自身特色与优势,不能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经常处于盲目、单干的尴尬局面。行业企业不能积极参与,主动用好政府和高校在人力资源建设方面提供的继续教育服务。三是机制不顺,各方利益不明。显然,普通教育必须强调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公平,而继续教育则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直接照搬学历教育思路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必然会出现机制不顺、利益不明的情况,影响各方积极性发挥,阻碍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按市场化机制要求,重构“政企校”合作模式

(一)市场化机制与“政企校”合作模式的内涵

众所周知,发展继续教育需要投入,投入就会有产出,投入产出则需要经营,那么,继续教育的产业形态特征就显现出来了。继续教育产业化过程就是引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实现供求平衡,通过市场竞争促进继续教育产业更快发展的过程。“政企校”合作模式是指政府、行业企业、高校三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发展模式。

(二)构建新的“政企校”合作模式

构建新的“政企校”合作模式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需按照市场要素,引进市场化运行机制,界定政、企、校三方职责划分和收益分配。

1、主体职责划分及收益关系。在新的模式下,政府履行资源配置和质量管理职能,调研整合并传递供求信息。政府必须做到统筹规划、管办分离。高校按照市场需求,整合资源,提供继续教育项目与课程。项目设计及实施必须由单纯的知识传递上升为观念输送。行业企业则需进一步转变观念,规划人力资源建设和企业可持续发展,与政府、高校共同构建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合作平台。

2、运行机制构成。构建政府统筹、行业企业与高校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合作平台,需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见图1)。一是资源配置机制。按照资源效益最大化原则,由政府宏观统筹,高校和行业企业分别提供市场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非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二是利益调节机制。按照市场价值增量原则,通过政府统筹和市场杠杆,调节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的收益分配,实现三方共赢;发挥市场驱动作用,实现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规模化发展。三是准人和淘汰机制。按照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原则,由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制定管理政策和质量标准,实施过程管理与质量评价,定期进行资格认证,严格实行准入和淘汰,实现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规范发展和健康发展。

三、高校实践探索及成效

(一)合作关系的开发建立与深入发展

一是整合优势、突出特色,增强适应市场的主动性。为了加强继续教育,重庆大学将C校区的办学场地和教学设施作为继续教育基地。近几年,学校又投入5000多万元,按照继续教育的发展需要,改善办学条件,为继续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学校强化归口管理,对二级学院及研究单位的继续教育资源进行了集中梳理,列出继续教育资源和项目“菜单”,编写了《继续教育指南》、《继续教育培训项目计划、大纲及讲座提要汇编》。学校将系列资料及资源条件广泛提供给社会各界,努力促成“政企校”合作。二是分析市场,面向需求,强化项目设计的针对性。学校认为,在知识更新频率加快,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涌现的形势下,各行各业广大在职人员迫切需要通过非学历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此,我们认真分析西部地区特别是重庆市的产业战略和市场发展,结合政府需求,精心策划培训项目,努力实现订单培养,强化继续教育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三是推进合作,服务发展,注重模式应用的实效性。重庆大学与重庆市人社局、国资委共同举办了多次“在渝高校与企业继续教育联谊会”以及“重庆大学与重庆市国有企业联合开发继续教育合作项目恳谈会”,市国资委、市继续教育协会、重钢集团、重庆建工集团、四联集团、重庆燃气集团等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的代表参加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加强了政企校各方的相互了解与沟通,共同搭建发展平台,为构建“政企校”合作的继续教育发展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运用新的“政企校”合作模式,先后为国家和重庆市有关部门以及行业企业举办各种继续教育培训与研修班,培育并成功实施多个非学历精品培训项目,包括贵州桥梁建设总公司技术骨干转岗培训项目、重庆大学高层管理者培训与发展项目、重庆市中职骨干师资培训项目、重庆燃气集团城市燃气工程培训项目、重庆能投集团煤矿安全培训项目等。近几年在重庆大学接受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人数平均每年超过8000人。四是综合服务,着眼共赢,实现战略合作的互动性。在贵桥项目中,我们协助企业开展人力资源调查、分析以及人才储备与发展规划制定等附加服务。两期培训项目完成后,公司主动提出与学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内容延伸到科研成果转化、毕业生实习实训与就业等领域。在EDP项目中,我们积极关注学员需求,安排任课专家与学员互动,为学员企业提供咨询服务,还搭建了互动平台,得到学员高度评价,并以捐资助学、科研成果转化等实际行动回报学校。

(二)合作项目的运行控制

1、贵州省桥梁公司转岗培训项目。在该项目的运行过程中,承训单位重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着力完善四大机制,包括市场开发与服务机制、规范办学与质量监控机制、内部资源整合机制、项目责任与奖惩激励机制。认真建设并用好三支队伍,包括学校管理团队、市场开发与服务团队以及优秀的师资团队。努力抓好四大环节,包括市场开发、维护与服务,教学组织与质量跟踪,信息反馈与综合分析,总结提炼与优化提升等。在该项目的运行过程中,承训单位重庆大学与贵州桥梁建设集团于2010年、2011年合作开展两期专业技术人员的转岗培训合作。校方整合了土木工程、建筑城规、房地产管理等校内专业以及校外市级建设单位的专家教授和高工为学员授课,两期班共完成理论教学2000余学时,培训学员100余人。培训结束半年后,所有参训学员100%实现转岗,公司方对项目进行了书面评价,认为重庆大学为该公司实施行业转型做出了巨大贡献,公司特别对重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表示真诚感谢。

2、高层管理者培训与发展(EDP)项目。在企业高层管理者培训与发展项目中,我们通过分析论证、学科整合、品牌引进和平台搭建,致力于打造品牌培训基地。迄今为止,该项目已招生10期,参训学员1000余人。中心还定期举办公益性的学术交流活动“嘉陵江论坛”,汇集全国知名专家、学者,面向社会开放,来自西部各行各业的政界、学界的高层管理者及行业企业的领导者共计9000多人次参加论坛交流和学习,效果良好,已逐步形成重庆大学的本土特色品牌。高管班被业界誉为“重庆第一班”,为重庆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显著的市场价值和人力资源建设成果。

四、政策建议

第一,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资源配置者以及质量评价者,要做到统筹规划、管办分离,用好市场机制,条件成熟后可成立综合的统筹协调机构。第二,高校作为教育资源的提供者,需主动适应市场,由单纯的知识传递上升为观念输送,自觉促进非学历继续教育品牌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第三,行业企业作为人力资源需求者,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站在人力资源建设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参与构建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合作平台,保证法定的人力资源建设经费投入和效益产出。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30、

[2]唐一科,等、西部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2004、

[3]教育部、2009年部分高校培训收入统计[Z]、

[4]周晓峰、继续教育产业化的可行性及其制约因素探析[J]、继续教育,2004,(2)、

[5]张国安、继续教育——多变环境中的给力者[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6]罗晓梅、西部高校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思路选择[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11,(12)、

教育培训行业市场分析篇4

【关键词】教育服务,教育培训,教育市场

在全球的经济危机的影响下,高速发展的中国也没能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对于中国教育培训行业来说,它们同样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但它们也迎来了投资的高峰期。教育培训行业至今仍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投资项目,是“朝阳产业”,“最具钱景”的市场之一。据调查显示,约1/3的家长愿意拿出上万元为孩子进行课外辅导,可见教育培训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因此,本文拟打算研究通过调动人的积极主动性,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调研、问卷、访谈等来分析当前我国教育培训市场的现状,力图发现教育培训市场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探讨行之有效的对策和解决办法,推动教育培训市场尽快踏上正确的发展轨道,从而促进我国教育培训市场的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培训市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教育培训市场的界定

培训是指社会上人员以一定方式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有培训活动就有教育培训市场。从本质上讲,教育培训活动是一个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活动,它提供的是主要包括四种服务,其中包括培训机构的组织服务、优秀师资的教学服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服务和勤杂人员的后勤服务等。因此,我们一般又称为培训服务。现在这种培训服务存在与多种交换关系中,一般包括国家与学校、学校与社会、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交换关系等。其中国家、社会和个人即是教育服务的供给者又是教育服务资源的需求者;同时培训机构既是教育资源的供给者,又是教育服务的生产者。

教育培训主要是根据市场需要和个体的发展基础,制定个体的学习计划,侧重于满足个体的素质、技能、提升能力的需求或学习的乐趣,其更关注于近期的能力的提高。由于个体的需求及能力的不同,因此针对他们的教育培训内容也是不一样的。教育培训市场便是根据个体的需求,及时调整培训的方向及内容,迅速的做出反应。

二、目前培训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市场需求容量巨大、发展势头迅速。

一个国家实力的强大,离不开政府对教育的资金及其物质投入;知识经济和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对个人素质的要求永无上限,学习永无止境;越是有知识的人就越明白“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生产力”的道理,他们就会越爱好学习,越爱好增长知识、技能;现如今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就业竞争不断加剧等迫使家庭及个人对个体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都愿意花费大批资金进行教育投资,据有关报道,国内居民把家庭开支的三分之一用在了教育投入上。

更令人惊讶的是,《2007~2010年中国培训市场发展预测与投资分析报告》指出,当前英语培训市场的市场总值(约150亿元)就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年产值。人们对“教育培训服务是21世纪最朝阳产业之一”观点的认识越来越加深。教育培训市场的办学主体也由最初的学校和政府组织行业企业办班等,逐步扩大到社会力量、私人企业培训公司或个体办学等。

由图,我们可以看出,在市场规模方面,2009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总值约6800亿元,2011年约为8700亿元,2012年整个教育培训市场规模达9600亿元;2013年上升至10500亿元。可见,中国的教育培训市场容量是巨大的,崛起速度是迅速的。

(二)教育培训市场竞争激烈且竞争秩序混乱

教育培训行业因其市场规模宏大、利润率高、反周期性等特殊原因致使教育培训市场成为一个非常诱人的行业,因此各类培训机构群雄争霸,争抢教育培训市场这块“巨大蛋糕”。据《我国培训市场现状调查》一文中的数据显示,目前在我国培训市场份额占有率最高的是民办培训机构,其次是高校,位于第三位的是政府、行业背景的机构。虽然目前国外培训机构数额还不多,但是他们的技术先进、富有特色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其市场占有率也是相当的高。

由于各大教育培训机构公平竞争机制还没有形成,容易为私利占有进行非良性操作,长期霸占公共培训市场,打击诋毁其他培训机构,且通过收费高保证百分百过关等诓骗学员致使学员无讨价还价的余地。如:①乱办班。据调查显示,目前社会上超过三分之一的培训机构都属于非法办学,甚至采取挂靠其他正规教育培训机构的名称或字样,进行开门办学,这些培训机构基本没有优秀的办学师资,教师一般都是大学生充当,且无过硬的硬件设施。上课只是忽悠学生。②乱收费。目前,私人团体的办学收费基本是依靠市场调节的,基本是那种学员多那种培训费用高。同时还有部分机构在利益驱动下,在教育培训的需求高峰期间大幅度的提价,或通过大幅度的降低价格拉拢生源,或在生源不够的情况下,拖延开班或不开班,但是拒绝全额退还学费。部分教育机构还存在着严重的变相收费现象。③乱宣传。以虚假的宣传、虚假的过关率为代表的欺骗行为严重,如故意的夸大教育培训效果:百分百过关率,十天提高英语100分等;过分包装授课教师:考研命题组组长、面试官中的主任等。

(三)教育培训机构服务能力低

教育培训行业市场分析篇5

(1、广东工业大学 广东 广州 510006;2、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15;3、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65)

摘要:探索建立适应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广州市现代职业培训模式是服务广州市现代产业体系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本文采用SWOT方法,将影响职业培训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通过矩阵列出,对广州市职业培训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三点提升职业培训水平的策略:健全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积极开展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职业培训;优化培训环境,加强培训基础建设。

关键词 :SWOT方法;广州市;职业培训;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010-05

随着广州市政府提出的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目标,原有的职业培训方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产业发展的需要,广州市亟须建立能够支撑高科技产业、高附加值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亟须探索构建适应新型城市化发展的现代职业培训模式。

现代产业经济发展与技能人才培养密不可分,技能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手和战略支撑。广州市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格局基本确立,为高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契机。探索建立适应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广州市现代职业培训模式,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成为服务广州市现代产业体系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笔者拟引入管理学的SWOT分析方法,对广州市职业培训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提升广州市职业培训的策略。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广东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网站、广州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网站及对政府、企业、行业协会、院校、培训机构、受训学员的调研。

广州市现代职业培训模式的SWOT分析

SWOT是一种常用的策略分析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已广泛应用于战略研究与竞争分析,分析直观、使用简单、结论具有说服力是它的重要优点。SWOT分别代表分析对象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优势和劣势)被认为是“能够做的”,外部因素(机会和威胁)被认为是“可能做的”,战略和战术是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有机组合,可通过战略战术两个层面调整方式、方法、资源,从而得出改善的策略。将SWOT分析方法引入广州市培训模式的研究中,有利于科学地研究和分析广州市职业培训的现状并提出提升广州市职业培训的策略。

(一)优势(Strength)分析

各类职业培训机构蓬勃发展 广州市的职业培训采取政府、行业、企事业组织等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初步建立以就业前培训、再就业培训、在职培训和创业培训为主要形式的职业培训制度。根据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调研报告,广州市职业培训机构的数量逐年增加,如下页图1所示。广州市的职业培训机构从2010年的131家增加到2011年的177家、2012年的191家,再上升到2013年的273家。特别是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数增长迅猛,由2010年的73家增加到2011年的96家、2012年的102家,再上升2013年的154家。截至2013年,广州市有职业培训机构273家,开设职业培训鉴定的专业工种涉及服装类、美容美发类、计算机类、烹调类、汽车类、眼镜类、家庭服务业类,以及人力资源、理财规划、电工、电梯、数控、皮具等130多个。

办学模式灵活,培训方式多样 广州市已初步建立以就业前培训、再就业培训、在职培训和创业培训为主要形式的职业培训制度,形成以企业为主体,技工院校、职业院校为基础,各类培训机构积极参与的职业培训体系。广州市一批培训机构以其敏锐的市场嗅觉和灵活的办学模式,培训以企业为中心,实现了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广州市职业技能培训指导中心采取“打包定制”式培训,即培训机构、派遣机构、用工单位三方合作,按用工单位的需求(人数、技能要求)组织人员到各个相关培训机构培训,雇主要求什么,组织学员训练什么,满足企业要求,达成三方需求合一,效果三方满意。隆信职业培训学校在开展培训时以就业成功率为导向,与10家企业建立定向培训的合作关系,鼓励学员一岗多技能,大大拓宽了参训学员的就业渠道。广州市翰达职业培训学院独创出一套与企业全面接轨的教学模式“翰达模式”,从教学师资、教学内容、教学设备与工具、技术标准及管理规范上全方位与企业接轨,被誉为“车间里的学校”,于2012年获得批准建立汽车类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近年来,粤港两地合作的“一试三证”的人才培养模式备受关注,一次职业资格考试,可同时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香港澳门官方认证和国际权威认证,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已在美容、美发等行业中开展,对于培养国际通用劳动力、提升劳动力国际流动性、增加劳动者就业机会、增进企业竞争力和深化国际经济合作具有重要作用。

校企合作程度高 目前,广州市各技工院校通过“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校企双制”、“职业培训联盟”,构建了多元立体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推动企业投入职业培训。例如,北方汽车修理培训学院先后与多家企业合办校企合作班,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与宝马、保时捷等国际品牌共建现代化的校企共用培训中心,广州市技师学院与机床厂合作在校内代工生产机床,都是课程教学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的例子。

(二)劣势(Weakness)分析

职业标准研发相对滞后,考核评价与企业需求相脱节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入发展,有的职业标准与企业岗位的技能需求已经不能有效对接,个别职业标准比行业标准还低,考核评价的标准与企业要求不相适应,使该职业(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得不到企业的认同。

职业培训项目设置不科学 某些职业培训机构的培训项目没有方向,缺乏针对性;培训工种过于集中,一些成本低、技能要求不高的培训工种大量开设,而一些成本较高、技能要求高的培训工种市场需求得不到满足;个别职业培训机构甚至根据自身现有师资、设备来设置培训项目,与市场、企业的实际需求脱节。

职业培训市场存在盲目性 广州市职业培训中诸多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准确的市场信息,未建立完善的培训前指导、培训中调整、培训后反馈的信息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职业培训市场供求信息的预测预警机制,缺乏对职业培训市场有效调控的手段。市场信息的缺失和不对称,造成了职业培训机构设立的培训项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位,职业培训机构的培训项目没有方向,缺乏针对性,培训工种过于集中。此外,政府和个人缺乏正确的信息导向。一方面职业培训信息的缺位和不真实使得政府的职能部门针对职业培训工作的管理、决策缺乏科学的根据;另一方面,参训者无法正确了解全市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和职业培训市场信息,参加培训存在跟风性和盲目性。

教材建设滞后,针对性不强 目前,培训教材内容较为滞后,体现不出本行业的最新理念和最新技术,体现不出企业的岗位要求,既没有反映产业发展的最新技术成果,又脱离了实际操作对技术和理念的要求,尤其是高技能培训和新兴产业工种培训标准和教材的缺乏问题更为严重。此外,培训教材还存在重理论、原理内容多,轻技能、实际操作内容少等问题。

师资队伍较薄弱 广州市职业培训师资存在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和结构失衡的现象。对全市105家职业培训机构的调查显示,每个培训机构平均仅有37名教师,师资严重不足,专职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师资队伍多为专科、本科学历,整体素质偏低,缺乏专业和学科带头人,结构失衡。

培训机构的基础设施较为陈旧和落后 大多培训机构的设备设施低水平重复建设多,基础和通用设备多,高、精、尖设备少,适应企业研发设备少,适应高新技术发展需要的设备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开设的培训项目不够广,新工种的高、精、尖的培训项目缺乏。

(三)机会(Opportunity)分析

重视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近年来,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是人才强省战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稳定和促进就业的重要战略举措,广东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劳动力资源技能培训和配置工作的意见》、《关于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储备计划意见的通知》、《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不断健全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随着广州市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广州市政府提出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目标,广州市急需培养能够支撑高科技产业、高附加值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企业、全体劳动者对技能的提升需求显得极为迫切,为广州市职业培训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契机。

地理区位毗邻港澳,经济发达,开放性、包容性强,国际化程度高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凭借其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的地缘优势和华侨之乡的人缘优势,以“三来一补”、“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起步,并大量吸引境外投资,迅速成为中国经济国际化或外向型程度最高的地区。同时,岭南文化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精神以及广州人所独具的变革意识、商业意识、务实意识,使得广州市职业培训独具特色。

(四)威胁(Threat)分析

职业培训在社会评判体系中地位不高 职业培训是直接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要求就业和在职的劳动者以培养和提高素质及职业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和训练活动。但目前我国社会对“职业培训”的理解比较肤浅,认为是专指培养那些不需太多理论知识而主要依靠动作技能和经验技艺在生产、服务第一线的直接操作者的培训。这样的理解造成职业培训和职业培训机构在社会评判体系中地位不高,也导致培训的工种多为含金量较低、见效快的工种,而一些 “高、新、尖”工种的培训乏人问津。我国没有职业培训的专门法律,现行的职业培训的相关法律规定多为目标性和原则性的,具体操作性欠缺,致使很多涉及职业培训发展的实质问题都因缺乏法律依据而无从落实。职业培训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地位问题、责权利问题以及发展中需要的政策优惠支持,亟待国家、省、市相关部门从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

职业培训配套扶持政策制度仍未完善 虽然国家已经制定了包括《劳动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包含职业培训内容的法律、法规,但仍缺乏相配套的政策制度。如针对社会力量办学,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经营模式是自负盈亏,其教学设备购置、场地租金、商业用电用水、人工成本、各种税收等不堪重负。民办培训机构的发展受到较大的制约。

经费投入不平衡 广州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职业培训工作,逐年加大对职业培训的经费投入,但与普通教育相比,政府在职业培训的发展指导和财政投入上仍显得不足,尤其是用于新项目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支持民办培训机构发展方面更是缺乏。

提升广州市职业培训水平的策略

根据上述对广州市职业培训的SWOT分析,本研究建立了SWOT分析矩阵,制定了四方面的策略:SO策略、WO策略、ST策略、WT策略。SWOT分析矩阵见下页表1。SO策略是发扬广州市职业培训现有的优势抓住外部机遇的策略;WO策略是利用外部机遇改善现存劣势的策略;ST策略是利用广州市职业培训现有的优势避免或减轻外在不利因素的策略;WT策略是克服现有缺点、避免或减轻外在不利因素的策略。SO策略、WO策略、ST策略、WT策略旨在扬长避短,化解威胁,抓住机遇,提升自我,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点:

(一)健全政府主导,企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政府在逐步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要不断优化投入方式与方向,重点关注基础能力建设;拓宽经费来源,提供开展职业培训政策优惠和支持,吸引社会力量和外资力量参与办学,以公办培训机构为主导,以企业培训为主体,大力推进民办培训机构,形成政府、行业、企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个人等多元化办学体制,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共同振兴;深化粤港澳合作,促进劳动力职业能力的国际对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资格国际互认品牌模式;政府引导,通过完善制度、提供优惠和支持等方式改变以往职业培训一窝蜂涌向“低技术含量、低成本”工种的局面,加大对操作性强、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培训的资助和投入,实现工种调控和级别调控,逐步建立符合广州市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的新型政策资助模式;企业制定年度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使用计划,合理使用职工教育经费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和技能提升培训。

(二)积极开展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职业培训

做好人才市场的统计、分析、预测工作,针对用工需求做出前瞻性预测,结合广州市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等重点产业的发展需求,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以就业为导向,逐步培育劳动者自我提升职业技能意识和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参加社会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从就业技能培训逐渐转变到职业能力提升,从“技能人才”升级为“高技能人才”。

(三)优化培训环境,提升培训基础建设

政府作为公共职业培训制度的建立者,应在职业培训中起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强政府对职业培训的宏观调控和统筹管理,完善职业培训制度,解决职业培训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地位问题、权责利问题。

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开发职业培训标准。由政府牵头组织,政府、行业、学校、企业精英四部分人员参加,建立职业培训研究开发小组。小组针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特色行业开发职业培训标准和项目,并且配套开发职业考核认证标准及相应的技能鉴定题库等。充分发挥行业的引领作用,根据行业联席会议对行业人力资源需求的分析和预测,确保项目开发设置的合理性。

建立职业培训信息数据库,完善职业培训信息的预测预警分析机制,一方面,可引导企业、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根据市场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项目;另一方面,也可引导劳动者选择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培训项目。

加强师资队伍、教材、实训基地等基础建设。制定和完善职业培训全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聘用政策,建立广州市职业培训师资库,向社会聘用有丰富企业经验、技能精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在教材编写方面,要体现岗位实际需求,采用典型工作任务、案例模块化的方法,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融合到教材中;丰富教材的形式,不仅要有传统书本,还要开发各种形式的实物教材、电子教材,使教材符合劳动者的认知特点,做到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易学易懂;建设公共实训基地,通过装备一批先进的实训设备,免费或低价向社会开放,为企业、院校和培训机构服务,成为职工强化技能的公益性服务平台。

建立远程职业培训网络体系,创新职业培训学习形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远程职业培训,不仅可以解决企业生产一线工人集中统一培训的难处,也可以降低培训成本,扩大培训面,实现优质培训资源共享。充分发挥职业培训师资库中名师的作用,将优秀教师的讲授过程拍成视频并整理成为网络课程,学员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选择培训项目,自行安排培训时间,提高参训的灵活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赵景华,邢华、政府战略管理的SWOT模型:一个概念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2010(5):23-27、

[2]王仰东,安琴,祖立新,等、珠三角高技术服务业SWOT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10):75-80、

[3]马德辉,毛夷康、SWOT矩阵在群体性事件中的运用初探[J]、图书情报工作,2010(4):41-44、

[4]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技能人才培养总体情况[Z]、[2013-12-20]、http://gdhrss、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gdhrss/gzdt/201310/455

05、html、

[5]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加强粤港交流 探索职教新模式[Z]、[2014-06-07、]http://gdhrss、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gdhrss/gzdt/20140

4/47266、html、

[6]王群宇、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资源优势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3):251-252、

[7]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粤港合作“一试三证”启动典礼在广州举行[Z]、[2013-05-07]、http://gdhrss、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gdhrss/gzdt/201303/39704、html、

[8]揭育通,徐琼枝、基于“双转移”战略的广东职业培训发展策略[J]、企业研究,2012(6):15-16、

[9]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J]、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2011(23):2-6、

[10]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J]、中国职工教育,2006(8):5-6、

[11]马成荣、创业、创新、创优:职业教育的新视界[J]、教育研究,2011(5):58-62、

[12]赵晓东,边颖,蒲筠果、高职院校发展企业员工职业培训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9(18):72-73、

[13]吴术生、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的关系[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3(5):169-170、

[14]张哲、职业培训校企合作探索研究[J]、才智,2012(10):213-214、

教育培训行业市场分析篇6

关键词:中职学生;创业教育;赛飞培训

赛飞(CEFE)是“Competency-basedEconomiesthroughFormationofEnterprise”的简称,意思是“基于个人能力基础之上的公司创建和企业管理”。它是一项由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发展和推广的针对中小规模企业发展的企业家培训理念。我国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但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效果并不显著,社会上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成功的案例并不多,更不用说年龄和经验不占优势的中职学生。笔者以广西贺州市经济干部管理中等专业学校(下称“经济干校”)为例,初探赛飞创业培训模式,提出了中职学校开展赛飞创业培训的一些建议。

1我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背景

我校对中职生的创业教育纳入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范畴,开设一些诸如口才训练、就业礼仪等课程作为创业就业教育的课程,没有专门的创业培训,学校的创业教师大多是由公共课老师承担,侧重于就业观念的培养和就业理念、礼仪的培养,很少系统的涉及到具体的创业思路、创业步骤、创业方法和创业理念,学生缺乏创业精神,更缺少创业能力。为了探索出一条适合中职生创业培训的路子,我校自2010年到2014年,先后派出包括校长、教研室副主任等在内的5名老师参加“赛飞”创业辅导师的培训,并把赛飞创业培训班引进校园进行试点培训。通过培训发现,赛飞创业培训灵活的教学方法、多角色的互动使得中职生在课堂中“动”起来,学生不仅激发创业潜能、明确和提高个人创业能力以及编写商业计划书,不仅有助于学生向本专业方向进行创业,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开阔了毕业后的就业前景。

2开展赛飞创业培训的必要性

2、1中职学校教育目标转变的需要:

创业教育相对于就业教育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开创个性的新一代创新创业人才的思想,而赛飞创业培训就是一门系统的以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及创业综合能力,成为职业教育的新领域、新亮点的课程。引进赛飞创业培训,旨在使我校职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并轨实施,职业技术素质和创业素质在学校同步培养。

2、2发展创业教育是中职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

新形势的“十二五”规划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中职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要求下,中职创业教育的创业人才培训理应跟上时代对人才的新的素质要求。赛飞创业培训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创业者适不适应创业、创业者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提升、创业项目的选择、商业计划书的撰写。在培训过程中注重于动手学习方法,采用国内很少见的互动式、启发式、分组游戏、场景模拟、模拟训练、角色扮演、现场点评、实地研究以及经验分享等方式,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创业创新思维,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3赛飞创业培训让中职课堂“活”起来

3、1独特理念,树立创业意识,激发创业潜能:

赛飞培训的核心是通过在培训中采用动手学习、实验性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加强商业活动所需的竞争力,开发学员的创业能力,通过实践学习帮助他们制定自己的商业计划书或可行性调研报告。该培训活动的一个特色是,在培训结束时,邀请政府、企业、银行等专业人士对学员们制定的商业计划书进行评估,从而让学员们清楚地了解到银行方面在考虑发放贷款时有哪些要求,及时规避创业中的风险。3、2创新教法,培养团队意识,激发创新精神

(1)“小而精”的班级组织,灵活的课堂模式:

赛飞创业培训模式最基本的原则是坚持“以生为本”,小班教学,每个班人数在30人以内,充分注重每位学生的能动性。与传统的“讲台—课桌”模式不同,赛飞培训课堂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需求,课桌椅多呈“U”字形、一字型、环形、“回”字形等结构布置;教学设备除电教化设备外,还配备有移动白板、定卡板、卡纸等直观课程道具。灵活多变的课堂布置使师生、生生可以面对面交流,促进师生间的有效沟通,还缩进了师生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多角度的讨论和分析;教学设备的多样性,也有利于及时将培训的核心内容和学生的问题呈现在卡纸、白板上,使学生一目了然。

(2)组建团队,模拟企业经营管理为培训主脉路:

赛飞培训以创办微小企业的具体方法为组织教学的主脉路。培训前期学生通过统一期望值、个人目标设定、市场调研、可行性分析等,根据中职生的能力、条件、专业及所在地市场需求等创办的虚拟企业,并且根据成员特点组建企业所需的团队;培训中期虚拟企业通过运用宏观/微观筛选、“SWOT”分析等设计并制定商业计划、编制市场营销计划和财务计划,通过飞镖游戏、信封游戏、盖楼游戏等模拟经营使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管理的各要素,掌握企业经营的步奏和方法;培训后期邀请邀请政府、企业、银行等专业人士对学员们制定的商业计划书进行评估,对优秀的商业计划书加以指导推向市场。

(3)注重实践,构建以案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教学方法决定教学效果。赛飞培训打破了目前中职学校的创业培训沿袭传统课堂的“讲授—接受”教学模式,采用“案例教学法”、“模拟创业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构建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在培训课程的设计上,结合各专业特点,引用了一些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理论和财会分析知识。如斯坎普(Scamper)、强弱危机综合(SWOT)分析法等理论,通过这些理论的学习,可提高学生对创业的个人能力发掘;而头脑风暴、项目选择、市场营销、创业项目的选择、可行性分析营销模式、管理模式等内容中,能使学生获得有关企业的感性认识和创办企业的意识;创业时的现金流、成本利润概念、盈亏平衡点的计算,能帮助他们最大程度地规避市场风险,充分整合各种有利于中职学生创业的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成功。

4结论

创业教育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指导老师最好是行业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骨干教师,同时,学校还要利用各种途径加强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教师也要按照创业教育的教学要求努力提升自我,积极进行社会调研和社会实践,亲身参与创业实践,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只有创业教育教师的创业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指导学生创业工作。

参考文献

[1]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安徽省赛飞创业辅导中心、《赛飞(CEFE)创业辅导培训教材》、

[2]张建虹,黄干才主编、《创造与创业》、广西科学出版社,2001、9、

教育培训行业市场分析篇7

关键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运作;对策

在传统体制下,我国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主要依靠各级政府的行政运作机制的推动,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其固有的弊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这种传统运作方式已难以为继。为此,加大该领域的改革力度,推行和运用新的运作方式已势在必行。从当前实际看,单方面依靠政府的行政运作方式推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已难以为继,而在政策法规极不完善和配套的条件下简单运用市场化的一些做法,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这正是我国当前农村劳动力培训领域秩序混乱、矛盾突出、问题频发的深层次原因。为此,需要对有关问题做深入、细致的研究。

一、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自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人力资本理论作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独立分支产生和发展以来,西方学者对人力资本投资与一国经济增长、经济结构演变、国民收入增长以及个人收入分配等宏观经济问题(舒尔茨,1960;刘易斯,1979;明塞尔,1957、1974;卢卡斯,1988。)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微观方面,美国学者加里・贝克尔(1964)以其深厚的经济分析功力为人力资本理论确定了一般性的分析框架与理论基础,对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主体人力资本投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经济分析,其研究工作极大地促进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实际应用,西方学者从家庭(个人)活动与人力资本投资、学校教育与人力资本投资、企业活动与人力资本投资等多个角度对人力资本形成的具体途径、方式、方法进行了深入细致而全面的研究。以肯尼斯・阿罗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所提出的“干中学”理论(learning by doing,LBD)或“边干边学”理论(on the job training,OJT)为基于工作实践的人力资本尤其是专用性人力资本生成提供了又一全新的理论范式,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另外,西方劳动经济学和人力资源开发及其管理理论则为劳动力的开发培训、运用、成本核算、收益报酬、绩效考核提供了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和操作性较强的方法体系,是有关实证研究和应用管理的又一理论资源。总而言之,“三农”问题虽然是我国特殊国情条件下的专门问题,但国外学者的研究值得借鉴和应用。

在国内,“三农”问题以及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近年来已经成为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研究热点,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机制的转化及其对策研究又是其中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对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已被许多学者的研究结论所证明,但如何真正推进这项工作,促进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参与率,却缺少研究。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更多的需要农民工自身的发展动力。通过完善和改善农民工的整体生存、生产情况,使他们不断融入城市,在满足基本需求、普通需求的基础上,自发的对技能培训这类高层次的自身发展需求给与更多的关注和投入。为此,国内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陆迁、姜志德、赵凯(2004)对我国农民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及其发展政策进行了早期研究,他们认为,在以转入非农产业为施教对象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中,应充分发挥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等各方面对于发展农民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形成具有多元化渠道的筹资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退出农民职业教育的具体实施,而把它交由以职业学校(院)为主的教育组织去实施。马桂萍(2004)对农民工培训的制约因素及突破思路进行了研究,认为,当前的农民工培训工作存在认识不到位、激励政策不足以及培训资金缺乏、培训手段亟待加强和培训资源缺乏整合等方面的制约性因素,从机制方面而言,则存在工作机制尚需完善、激励机制功能不强、投入机制需要改进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谢捷琼、朱海伦(2005)认为,培训的投入、服务的提供、权利的配置等活动实际上是一个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农民工群体之间的博弈过程,过程中力量对比、时间长短、合作与排斥,都是影响农民工培训政策成效的重要因素。他们运用经济学方法对农民工个人、社会办学机构、企业、地方政府参加培训行为进行了经济分析,并提出了在政府有效监管下,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用人单位)基于自身发展需要向劳动力市场发出劳动力需求信息、劳动力市场对有关的需求信息加工整理并提出未来劳动力需求预测、农民工在了解劳动力市场需求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所想参加的培训项目、培训市场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提供社会所需要的培训项目、而各民间培训机构则根据整个培训市场的竞争状况调整其向农民工提供的培训项目,通过竞争实现培训市场需求与供给均衡的农民工培训市场化运作机制的基本构想;与此同时,他们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初步对策:开放农民工培训市场,实施多元办学体制,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农民工培训机构办学的责任与动力,促使他们在竞争中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为此,应尽快制定鼓励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民工培训的多元化的政策法规;政府要加大对农民培训的投资力度,改善培训和办学条件,降低农民学习、培训费用;实行补偿性人力资本投资政策,相对减少农民支付的成本减轻农民获得技能的成本支出,提高外出就业净收益,增强其外出务工的动力;另外,从克服市场的功能性缺陷与完善市场功能的角度考虑,需要尽快建立健全与培训市场相关的公共信息服务制度。谢、朱两人的研究,将国内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可操作性,对相关实际工作也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曾小舟(2005)、余祖光(2006)、王旭辉(2006)等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了研究。周梁(2006)则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为本文所确立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与对策分析提供了良好的启示、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

二、职业技能培训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与对策实施方向

(一)职业技能培训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历来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的,在国家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都有一些相应的制度与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中党和政府对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和对农民的关怀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也应纳入整个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当中。从经济学理论角度出发,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各个参与主体,即政府、企业、社会办学机构以及劳动力个人首先都是具有各自经济利益目标的“经济人”,可以运用“成本-收益”的经济方法对其行为进行经济分析,从而确立一个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市场化运作方式的经济学分析基础和分析框架。在农民工培训的上述各主要参与主体中,政府、社会办学机构和农民工个人具有较大的经济激励,企业(用人单位)则表现出较为复杂的行为方式。

从政府方面看,在中央下决心整治“三农问题”的背景下,农民工职业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农村建设等有密切关系,是考核各级政府机构政绩的一个重要方面,与政府机构的核心利益息息相关,而且在具体的工作中关系到政府对各种资源的行政配置权利,因而决定了各级政府有巨大动力介入农民工的培训过程,因此这里的主要问题是要发挥政府配置资源的优势,同时又要防止其权力过大,造成垄断局面。尤其要防止地方政府在利用和微调中央政策过程中造成政策走样和变形,形成地方保护主义。

社会办学和培训机构是一种提供教学培训服务的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主要动机,其所提供的培训服务是一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者兼有的投资行为,在具有多种可选择的培训服务项目条件下,是否积极投资于农民工培训,受其成本-收益核算的严格约束。因此,其投资办学的积极性受政策引导的方向和实际执行效果的影响较大。应该说近年来各地为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使社会教学培训机构在和办学有关的场地、设备、管理、税收、广告、劳务等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受益。

就社会办学培训机构而言,针对农民工培训的特点和规律,努力办出教学特色,保证教学质量,是其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生存和发展的不二法则。在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的成本由其自己承担的假设下(现实中也基本如此),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质是个人为就业迁移而进行的人力资本投资,是否选择参加培训同样受其个人培训的成本-收益约束,由于选择培训需要支付的成本(如学费、机会损失)通常都是可预见的,因此影响农民工个人培训投资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培训后的预期收益,而这又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培训后是否能够获得该岗位社会平均水平的工资;二是能否得到这一工作岗位的可能性;而后者显然是决定农民工事实上能否有机会获得岗位平均工资的前提条件。因此,获得岗位的可能性(能否就业)成为农民是否愿意选择培训的关键因素,由此我们又看到就业政策和引导的至关重要性。

从企业(用人单位)这方面来讲,在农民工培训问题上其行为方式是相对比较复杂的。由于农民工文化、技能水平起点低,因而对其所进行的培训中必然包括大量的通用性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这是一种企业不能独享而受训者获益极大的培训方式,而且在劳动者流动的条件下,还会给培训企业带来培训投资流失、增强竞争对手实力、“为人做嫁”的风险,为培训支付成本的企业最终不一定能够获得收益;另外,如果企业对农民工进行培训,结果势必提高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增强农民工与企业讨价还价的谈判资本和博弈能力,侵蚀企业方面的权利基础,这又是企业所不愿看到的;再次,在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事实上这也是农民工主要就业的行业),其产品的生产制造主要依靠简单的劳动技能,人工成本使其成本的主要部分,成本导向的竞争是这些企业竞争取胜的基本方式,培训开支会直接增加其产品成本,所以没有理由可以相信这些企业会有积极性投资于农民工的培训。由此看来,企业缺乏对农民工的培训动力似乎是一种经济理。但是,随着国家产业政策、招商引资政策的调整,一些企业在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方面的压力加大,由于长期忽视基础员工的培训,一些企业在职业技能方面光“吃老本”而无长进,与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的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在市场竞争中陷于被动,甚至劳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这在一些农民工比较多的民营、外资企业中表现更为突出。因此,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漠视员工的基础培训显然也不是一种明智的行为。

从以上对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密切相关的各个主体的行为方式的经济分析可以看到,作为理性经济人,各方主体实际上都有参与农民工培训这一“世纪工程”、“阳光工程”的经济利益动机,但彼此之间又形成了复杂的利益关系,这就需要通过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多重制度和对策,来调动不同方面的积极性,推动新时期我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发展。运用市场化运作机制将是今后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效率的基本方式和主要途径。

(二)今后的实施方向

从宏观和微观等不同角度看,当前我国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的各个当事主体,即政府、企业、社会办学机构以及劳动力个人的行为方式都有与市场化运作不相适应的一面。2006年4月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指出当前农民工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各地很少为农民工提供免费服务;市场中介行为不规范,农民工易上当受骗;对农民工的培训多数时间短、质量差,许多培训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不能满足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迫切需要;已就业农民工的在职培训十分薄弱,企业普遍没有履行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的法定义务。这些问题充分说明,从我国当前实际看,单方面依靠政府的行政运作方式推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已经难以为继,而在政策法规极不完善和配套的条件下简单运用市场化的一些做法,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一项战略性的目标和任务,其紧迫性正日益加强,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际出发,今后要立足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市场化运作方式,有针对性地展开对策研究,力争在立法、政府职能定位、投融资方式、培训体制、培训机构、培训方法、培训内容、招工用工新机制等几个方面形成一个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对策体系。

为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等各项重要工作,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主要内容包括:各级财政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纳入财政经常性预算科目,加大对农民参加培训的补贴力度,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参与培训工作;制定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激励机制,对相关培训机构和职业中介机构提供多种优惠政策;整合社会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就业指导和跟踪服务工作等。这些都为今后有关对策的实施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内容,为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农民工培训等一系列工作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Ronald G、Ehrenberg,Robert S、Smith:Modern Labor Economics ――Theory and Public Policy[M]、Scott, Foresman and Co,1985、

2、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编、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3、张凤林、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6、

4、谢捷琼,朱海伦、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市场运作机制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05(11)、

5、马桂萍、农民工培训的制约因素及突破思路[J]、高等农业教育,2004(11)、

6、曾小舟、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5(12)、

教育培训行业市场分析篇8

[关键词]中小学校外培训;校内外教育差异;问题

[中图分类号]G5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6-0005-03

近年来,教育培训热度在我国居高不下,艾凯数据研究中心在《2009―2012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发展前景分析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的潜在市场规模达3000亿元,并仍然保持迅猛的发展态势;而中小学校外培训在教育培训市场份额中占据了不小比重,存在着巨大效益。在中小学校外培训带来巨大市场投资回报率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教育问题也备受关注。

一、中小学校外培训的内涵

(一)概念

中小学校外培训主要指由校外教育或培训机构对中小学在校学生进行的专门训练或短期再教育,它伴随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办学形式的多样化而产生。究其根本原因,中小学校外培训的发展源于教育市场化。教育市场化观念于20世纪90年代为人们普遍接受,但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学校教育进入市场受到严格限制,于是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应时而上。作为市场化的产物,中小学校外培训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征,对中小学学校教育具有一定的依附性。除此之外,其灵活性与专业性较学校教育也更为突出。

(二)分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需求的扩大,中小学校外培训早已不拘泥于校外补习,其范围不断扩展,就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来看,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

1、作为学校教育强化的中小学校外培训

这一类中小学校外培训主要是指传统的校外补习,其基本目的是对学校教学内容进行巩固与强化,以便学生更好地完成知识学习任务,进而提高学生成绩,满足应试教育需求。这也是当前大部分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主营业务。

2、作为学校教育补充的中小学校外培训

这一类型的中小学校外培训主要是指针对学校教育不会涉及或很少涉及的相对专业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专门训练,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竞争力的培训活动,如英语口语培训,各种特长班、兴趣爱好班等。它是对中小学学校教育内容横向上的补充。

3、作为学校教育延伸的中小学校外培训

这一类型的中小学校外培训的目的通常是为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学校学习或进行更高水平的深造而作准备,如高中阶段各种留学项目的专业与外语培训。它是中小学学校教育在学段上的纵向延伸,这也是很多具有品牌效应的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特色项目。

这三种中小学校外培训类型有时并非单一地存在于某一培训机构中,通常一个教育培训机构会涉及上述两种甚至三种校外培训项目。可见,中小学校外培训同时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

二、中小学学校教育与校外培训差异性分析

中小学校外培训载体的培训机构虽然与学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也存在着显著差异。

(一)宏观上

1、外部管理

中小学是公共教育产品的主要输出场所,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其教学目标、课程安排、学校建设以及教职工的待遇行为等都受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查、监督,由上级教育部门统一管理,受教育法律法规的有效制约。由于其包含九年义务教育学段,这种管理具有一定的统一性与严格的规范性,学校自身的教育自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行使。

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作为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企业组织,其开办需要经过工商部门的系列评估后才能获得经营许可证,在市场经营方面主要由工商行政部门管辖监督;在教育教学方面则拥有更大的自,灵活有余但缺乏有效监督制约。

2、办学目的

中小学的学校教育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其办学的基本目的是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基础性及普及性的特点。基于此,中小学之间又具有明显的统一性。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目的则是双重的,既为育人,更为营利。作为教育市场化的产物,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决定了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办学目的的功利性以及机构之间的竞争性。

(二)微观上

1、教师结构

一所学校或一个组织的任课教师结构通常包括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以及知识结构。与中小学校教师相比,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任课教师结构在年龄以及知识两方面表现得更为多元,也更为复杂。由于中小学教师通常是由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培养的,随着教师队伍的新老交替,当前中小学教师都相对年轻化;而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由于教师来源的多样化,不但有从社会上直接招聘的、符合培训机构教学要求的教师,也有一部分正在教学一线工作的教师,甚至还有已退休的老教师以及外籍教师,因此其年龄差别比较大。在知识结构方面,由于学校教育与校外培训的目标不同,中小学教师大多为掌握丰富学科知识的科任教师,而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由于市场需求的多元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也相对多元。

2、课程设置

中小学由于受上级教育部门统一管理,并以高考为统一目标,因而其课程设置一般都依据相同的课程目标采取分科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充分体现出中小学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教材的选择也有严密公正的审查认定制度,要从教科书的课题内容、社会内容、可读性、教学设计和制作质量五个维度来评判。虽然当前中小学在教科书的选择上拥有一定的自,但依据的课标却是唯一的。

而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在课程设置上拥有无可比拟的自,可以在充分考虑培训需求的基础上自由设置课程。其选用的教材也各具特色,除了一般中小学采用的教学材料,它可以将国外或者其他地区的原版教科书直接引进培训课堂,其教师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自行编制教材。

3、教学资源

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组织,其获得的高效益可以为自己完善教学设施和资源奠定基础,而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又能帮助自身获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从而实现更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换言之,优秀教学资源既是培训机构发展的结果,也是其发展的条件。与偏重公益性和基础性的中小学学校教育相比,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学资源普遍更为优质。

4、教学方法

由于具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元的教学需求,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在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时往往更具灵活性,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也被普遍采用,如小班教学、一对一教学等方式为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以及培训目标的达成提供了便利。与中小学学校教育的教学方法相比,它更为灵活,学生个体也能从中获得更多关注。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所采用的个性化教学方法往往是在小范围内进行的,它针对的是投入较高教育成本的受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经济条件有较高要求。换言之,个性化教学往往是少数人的教育,而为了追求效益,大班授课还是中小学校外培训的主要选择。

三、当前中小学校外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乏力,秩序混乱

作为教育市场化的应生者,追逐利益是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永恒的追求,这反映了其功利化的本质特点。曾有调查研究显示,一个运行良好的教育培训机构,其利润率均在30%以上,有些甚至能达到70%。而且,教育培训行业是一个永远不会消失的行业,人们对它的投资具有连贯性、终身性的特点,尤其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在受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的中国。由于巨大的市场需求以及利润,由于缺乏专业教育部门的监管,以及中小学校外培训的市场准入门槛偏低,各类机构纷纷进驻,缺乏宏观调控与监管的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良莠不齐。在利益驱动下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诈欺以及不正当竞争行为时有发生,消费者的权益与教育的质量都缺乏保障。

(二)师资水平备受质疑

不同于中小学以教师资格证为基础的聘任制度,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来源多元,这种教师招聘的自由虽然可以为培训机构寻求专业优质的师资,但也引发了诸多争议。面向社会人员的招聘很难对应聘者进行全面分析,尤其在教师的职业道德方面;很多退休老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他们的知识结构相对陈旧,知识体系也难以更新;很多培训机构为了提高声誉,争相聘任外教,却对这些外籍教师的水平不甚知之。师资水平良莠不齐轻则影响教学质量,重则危及学生人身安全,这对中小学校外培训市场的规范化提出了要求。

(三)影响中小学学校教育质量

中小学教育质量与教师密切相关,然而中小学校外培训的师资水平难以保证,这可能对校内教育成果产生负效应,影响中小学的教育质量。此其一。另一方面,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会聘任部分一线教师任教。相较于学校,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待遇,在利益驱动下,部分教师容易对本职工作产生懈怠,影响校内教育质量。更有甚者,教师会漠视自身职业道德,将原本应当在课堂上完成的教学任务转移到校外培训机构中,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

(四)为教育机会不平等提供可能

中小学校外培训之所以广受关注,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正处在这一学段内。义务教育是为了保障适龄儿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力,为每个孩子都提供相对平等的发展和成长机会;而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却是有针对性地指向有支付能力的家庭的学生,这种有偿的知识传授一方面加重了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剥夺了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获取知识的机会,加剧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五)助长应试教育抬头

中小学校外培训的一个主营项目便是校外补习。这种校外补习的主要目的是围绕中高考指挥棒,针对学校的科目学习巩固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中小学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在校活动及学习时间有明确规定,但是学校学习时间的缩短却为校外补习的开展打开了方便之门。虽然校外补习产生于市场需求,但无法否认,它对应试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小学校外培训的开展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中小学学校教育。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当前中小学校外培训存在的诸多问题。规范中小学校外培训市场,实现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机配合,达成中小学学生的培养目标,这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涂欣、透视校外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J]、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1):44-47、

[2] 王晓明、中小学校外培训市场分析与探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25-28、

[3] 石丹淅、中小学校外补习机构走俏新解[J]、教学与管理,2010(5):9-12、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大学生普法宣传内容(精选8篇)
  • 下一篇:教师双减培训心得体会(精选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