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精选8篇)

时间: 2023-06-29 栏目:写作范文

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篇1

关键词:职业学校 教学质量评价 综述

课 题:江苏省职业教育技术学会2010—2011年度立项课题《旅游类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0045。课题主持人:王劲。

教学质量是维持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教学质量评价作为保证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目前,对于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多集中于中小学和高校,对于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不多。本课题研究主要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结果处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评价主体

顾巴和林肯[1]认为评价应当是参与评价的所有人,特别是评价者与其对象双方交互作用、共同构建统一观点的过程。威廉姆斯和布莱克斯顿[2]认为应定期进行学生对教师教学状况的评价。费尔德曼[3]研究表明,在学生评教的数量足够多的情况下,学生评教的可靠性就能胜过最好的客观测验。

国内学者也在评价主体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曹庆奎、魏效玲等[4]建立了以专家同行、领导、学生为评价主体的指标体系,并给出了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张娟[5]认为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应由教师授课班级的学生、教学督导组和同行教师三方面组成。刘俊[6]认为评价主体应包括学生、同事、专家及教学督导人员、自我、教学管理人员和领导,并指出了各评价主体进行教学质量评价的优缺点。董江红[7]指出评价主体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教师、督导组人员、管理人员,还应包括企业专家、实习生主管部门等。

钟毅平、谭千保[8]的研究报告显示,学生动机和情感影响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王忠国[9]认为应该由同行教师、专家学者和学生共同组成评教组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克服评教主体单一导致的评价结果不公平。陈斌、王永莲[10]认为,进行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应包括管理人员、学生、同行及教师自我等。李新发、姚合环[11]指出教学评价中存在以部分评价代替整体评价的问题,认为评教过程中应加入教师自评环节,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不同的评价主体参与教学质量评价成为国内外研究的共识,评价主体多元化既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也能够通过征集多方意见提高教学质量。但是,也应注意评价主体的适度多元化,否则学校和教师会陷入忙于应对各类检查的尴尬局面。

二、评价内容

董江红[12]研究发现,近年来国外高职教育评价内容注重对信息技术能力、关键能力、可迁移能力的考核,注重对与实际生活结合的课程设置的考察,继续关注产学结合的价值和通用能力。黄光扬[13]指出国外已经将信息技术利用率作为职业教育的评价标准,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是评价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信息化水平的依据。

涂艳国[14]认为教师教学评价很大程度上就是课堂教学评价。胡中锋[15]指出,教师的教学过程包含多个方面,其中课堂教学是中心环节,在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时,主要表现在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评定。刘志丽[16]指出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目标达到程度为主要内容、在校综合素养提高为辅助内容作为评价依据。彭才根[17]指出教科研活动也是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应有内容。此外,彭才根等[18]认为学生活动,如校园社团活动、校园文体艺术活动、校园职业技能活动等的有效开展,也是职业院校优质教学质量的表现。

吴胜强等[19]指出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体现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实习实训是高职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其效果直接影响到高职的人才培养质量。李月清等[20]认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内容主要针对教学各个环节,对教学全过程进行跟踪式评价。潘柳燕[21]认为毕业实习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桥梁,是学生走上社会的预演。钟毓华等[22]指出实习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朱益兰[23]指出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实习指导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要根据实际情况严抓教学质量,制定出一系列的质量监控措施。

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价内容侧重于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且侧重于理论课教学评价。职业院校具有浓厚的职业性,所以实习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是其应有之义;同时职业教育兼具高等性,所以教科研质量评价等也应属于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

三、评价方法

罗万成、林红[24]运用成对比较矩阵求权向量的特征根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并将该模型应用于实践,对学校教师教学水平进行了评估。刘俊[25]指出在评价方法的使用上,要使各种统计与测量的方法在教学质量评价中得到充分的运用。张震[26]通过基于关联规则的数据挖掘技术阐述了评价指标权值确定的过程,进一步验证了评价体系的可靠性。

王卫兵、张静等[27]在建立模糊评估模型的基础上,对教师教学的目的、态度、手段、内容、效果等进行量化统计,达到结合各种因素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的目的。蔡雅萱、史晓燕[28]指出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的很多方面是难以用分数表现的,这时质性评价就相当重要。陈蓓[29]指出定性评价的主要方法有无约束短文法和关键事件技术等。

翟天山等[30]将教育评价划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开始前的评价,包括背景评价和目标评价;对于教学活动来说,形成性评价是一种为了强调和改进教学过程的评价;总结性评价则是在全部教学过程结束后对整个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起到判断教学质量的作用。姜广勇[31]对传统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方式进行了探索和创新,主张全面评价与重点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教学质量评价是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是教学质量评价的有效保障。定量评价方法和定性评价方法各有利弊,两者在教学质量评价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时应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使用,以保证教学质量评价的完整性和客

观性。

四、评价指标体系

Kolitch[32]提出教学质量评价包含课程组织、行为管理、学生成绩评定和师生关系四个评价维度。Marsh&Dunkin[33]提出了教学技能、师生关系、结构、组织、作业量五个评价维度。Marsh[34]通过大量的实践指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问卷(SEEQ)是一项可靠、有效的评价教学质量的工具,在SEEQ中包括教学质量的九个维度:学习/价值感、教学热情、组织/清晰性、群体互动、人际和谐、知识宽度、考试/评分、作业/阅读材料、功课量/难度。

胡玉琳[35]认为教学质量评价内容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三个方面。江波[36]构建了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章小辉[37]构建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表达、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杨夕强、温守东等[38]从实践的角度提出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应侧重于学生能否满足社会要求、是否具有实践能力,应建立科学的、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吴宏远[39]通过不同的评价主体、合理的评价指标、科学的数理方法建立了一套符合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实际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景滨杰、师振华等[40]探讨了高职院校内部日常教育教学自然状态下的质量监控与评价,包括专业开发与建设、课程开发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过程与管理4个一级指标,并设立17个二级指标和52个三级指标。史艺农[41]利用系统工程理论ISM方法,对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认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由12项指标、4个层级构成,并指出各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唐录洁[42]立足实践,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并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根据评价主体不同进行量化评价。王春明、杨刚[43]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以学生作为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信息源,确立评估体系。

不同的专业有自身的不同特点,不同专业的学生的认知方式也不尽相同,学校教学质量评价应结合学校、专业、学生等的具体情况,建立多样化、个性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应根据更广阔的评价内容制定更加全面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五、评价结果处理

梁修荣[44]认为在使用教学评价结果时,应偏重于激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个体不断发展,避免注重奖惩而轻视发展的倾向。姜秀英[45]提出评教结果的处理方式会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学生评教的参与程度,同时她还主张发挥评教的激励功能。刘群娣、姜克威[46]指出以合适的方式,在合适的时间,将评教结果告知教师,可以使教师更清楚自己工作的优缺点,明白学生的需求和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刘俊[47]提出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教师,与教师进行及时的沟通以促进其发展。陈蓓[48]认为应建立顺畅的信息反馈制度,及时向教师反馈评价信息,激励教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美国著名评估学者斯塔弗比姆曾经说过:“评估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评价结果处理要注重激励性已经得到广大学者的认可,但目前对于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处理的研究多集中在与教师的沟通反馈环节上。

参考文献:

[1] [2]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3] [8]钟毅平,谭千保、学生动机与情感影响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初步实验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05(4)、

[4]曹庆奎,魏效玲,等、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分析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2(3)、

[5]张娟、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探析[J]、现代农业科学,2008(6)、

[6] [25] [47]刘俊、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2007(4)、

[7] [12]董江红、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9]王忠国、对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2008(8)、

[10]陈斌,王永莲、高职教学质量评价与测评系统开发[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11]李新发,姚合环、对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思考[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6(4)、

[13]黄光扬、教育测量与评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4]涂艳国、教育评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5]胡中锋、教育评价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6]刘志丽、多途径评价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9)、

[17]彭才根、职业院校教科研文化建设的探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7)、

[18]彭才根,岳凤岐、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构建的实践与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9)、

[19]吴胜强,叶安英,马英、高职院校实习实训质量的评价体系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20]李月清,等、高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探讨[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21]潘柳燕、加强毕业实习管理,提高实习质量[J]、高教论坛,2004(1)、

[22]钟毓华,杨朝晖、酒店管理专业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23]朱益兰、论高职院校商务外语类毕业实习指导的质量监控[J]、科技信息,2010(12)、

[24]罗万成,林红、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属性综合评价模型[J]、工程数学学报,2007(1)、

[26][32]张震、数据挖掘在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的应用[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6(2)、

[27]王卫兵,张静,姚小伟、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的模糊综合管理[J]、科技与管理,2006(3)、

[28][33][34]蔡雅萱,史晓燕、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综述[J]、保定学院学报,2011(1)、

[29][48]陈蓓、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综述[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8(2)、

[30]翟天山、教育评价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1]姜广勇、浅析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

[35]胡玉琳、关于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几点思考[J]、中州大学学报,2002(1)、

[36]江波、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04(3)、

[37]章小辉、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教学评价体系结构研究[J],高教研究, 2006(2)、

[38]杨夕强,温守东,等、高职高专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建设[J]、石油教育,2009(3)、

[39]吴宏远、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职教通讯,2012(2)、

[40]景滨杰,师振华,等、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

[41]史艺农、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结构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5(35)、

[42]唐录洁、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设计[J]、凯里学院学报,2009(6)、

[43]王春明,杨刚、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设计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11)、

[44]梁修荣、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实践初探[J]、科学咨询,2009(7)、

[45]姜秀英、高校教学评价改革初探,福建工程学院学报[J]、2006(4)、

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篇2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质量评价

质量评价是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也是高职教育(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简称)改革与发展研究的焦点话题。随着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研究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然而,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质量评价而言,评价高职教育质量“好”与“不好”的主要标准是什么?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标准要不要把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因素考虑在内?如何才能制定出能突出职业教育特性且最为可靠的质量评价标准?仍是有待于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问题。本文拟从职业教育之利益相关者视角,就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架构作一探讨,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高职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英国著名学者弗里曼曾指出:“利益相关者是指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能够被组织实现目标过程影响的人。”就职业教育而言,利益相关者包括与职业教育存在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并享有合法性利益的组织或个人。既包括职业教育对象和作为专门职业教育机构的学校等在内的职业教育内部利益相关者,又包括作为职业教育重要支持力量的政府、企业或社会团体等外部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对教育培训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并通过不同的方式对职业教育或培训制度产生影响。

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类别。顾名思义,职业教育与培训是基于社会职业并根据社会职业要求或需求以及社会职业(产业)的变化与发展需要来培养人才,通过培养人才来服务社会的教育。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它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职业(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作为国家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高职院校或高职教育机构担负着为国家、政府或社会履行职业教育这一重大的责任使命。

高职教育和培训制度包含诸多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是职业教育的“利益联盟”。职业教育质量如何,不仅关乎置身其中并作为教育对象的职业人(或入职前的“准职业人”)的职业发展和专业成长,关乎职业教育实践的改善和改进,关乎教育理论研究的完善与发展,而且关乎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关乎社会职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大局。概括地说,职业教育是一个不仅关涉教育对象、学校发展、教育发展,而且关涉社会职业结构调整或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诸多利益相关者的大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不仅要把职业教育之于学校的影响或作用、把职业教育系统内部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把教育之于置身其中的教育对象——职业人或准职业人的影响或作用纳人评价标准视野,而且要把教育之于社会职业或用人单位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和作用考虑在内。概言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要有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公共关怀和社会责任担当的视野。基于多元利益相关者视角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要切实地关照各“利益相关者”(或“利益联盟”),要促成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二、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现状

从整体上看,我国现行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包括普通教育质量评价在内)在评价主体上,基本限于高职院校或职业教育机构内部完成的系统“内部评价”,较少甚至没有社会中介机构、投资人或政府等外部力量参与的“外部评价”。在评价方法上,以量化评价为主,质的描述或质性研究即价值判断的客观尺度的深层次研究显得单薄。评价指标体系中(包括普通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在内),可测量的事实判断层面即量的记述占据绝大多数,忽略了教育的其他一些有价值的目标,忽略了对职业教育之职业伦理、职业性向和职业素养等职业人必备特质的有效检验,很少甚至没有对于事实上难以用定量或测验的方式展示出来的职业教育特性的评价。这种集中于对教育现状或显性“技术性”要素的评定、鉴别和区分的评价活动与评价标准,没能显现评价活动及评价标准之于改进教育、促进发展的作用,评价结果与评价初衷难相吻合。

(一)局限于内部行政性评估的评价机制

和普通教育质量评价一样,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一直以教育系统的内部行政性评估为主。虽然在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初期,这种教育行政主导的系统“内部评估”,对于促进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于推动高职院校办学的规范化、科学化和质量提高,事实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因其评估主体单一化、评估内容普教化、评估方法简单化、评估过程封闭化等现实局限,使质量评价难以收到引领方向、激发活力、促进发展的理想效果,因此招致越来越多的责难或质疑。

(二)重在实用、功利的评价价值取向

我国现行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基本套用普通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模式,没有较好地突出职业教育之特性。评价内容的关键要件基本着眼于实用、功利的职业或专业知识与技能,缺乏根据社会职业或专业岗位特性与要求进行细化的质量评价标准,以显性的现实性指标为基准的目标参照评价,如以修课数目、考试成绩等,评价标准基本固着在“划一的、同质的’维度,没能足以显现高职教育之个性特质的差异性指标。虽然有便于测量或量化的优势,但因缺乏质性的视角而隐没了那些于高职教育而言富于内在价值的实质性内涵。

(三)着眼于“内部”利益相关者的评价视角

教育和培训包含多个利益主体,争取或维护自身利益是各利益主体的本然要求。就职业教育系统内部而言,作为其教育对象的受训者或职业人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受益者”,作为专门的职业教育或培训机构的高职院校理应是行内主要的利益主体。在教育中获得正当合理的利益,既是教育中人的基本诉求,也是职业教育的应然价值取向。从职业教育系统的外部场域看,政府、企业和社会用人单位或机构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支持力量也应是职业教育的获益对象。但在现行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对职业教育质量的评价指标,基本限于“教育对象”或“职业学校”等教育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层面,较大程度地把学校的利益、教育对象的利益等置于首要甚至惟一的地位,教育的社会效益或社会利益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少有甚至没有关注,用人单位等其他利益相关者从教育教学中获益的评价标准被排除在外。这种基于教育内部利益相关者视角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缺乏必要的社会评价体系,使得职业教育机构或“教育人”利益成了职业教育的惟一指向,甚至成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惟一追求,职业教育之内在品性及其社会责任等外部利益相关者被搁置不顾。因而,在所谓职业教育及其质量评价的支持性力量中,往往存在着背离评价初衷、扭曲评价标准、消解评价效果的反向力量。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质量的社会评价,构建由教育系统内部、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三、基于多元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特点

如前所述,高职教育有着多元利益相关者。概括说来,基于多元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有如下特点:

第一,注重长远、引领发展的评价理念。评价理念涉及到质量评价的指导思想、评价导向与取向等方面的问题。基于多元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在其评价理念上,不仅注重各利益相关者当前的正当、合法利益,而且注重各利益相关者的长远利益。既注重对结果的诊断性评定,又注重致力于发展的过程性评价,旨在通过评价,促进人的发展、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发展和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二,多元主体、内外综合的评价视角。突破现行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基本限于“局内”利益相关者的内部评价视界,把高职教育系统的“内部评价”与用人单位等社会外部力量的评价综合起来,是利益相关者视角中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特点之一。社会评价是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社会职业结构调整及社会职业发展需求、面向劳动就业等社会需要办学,是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方面。基于多元利益相关者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是在“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等多元评价主体基础上实现的一种综合性评价。社会评价是与(教育系统)内部行政性评价相对而言的。社会评价主要是从经济社会发展如社会职业、劳动就业等方面对高职教育所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或标准进行评价。

评价主体上,社会评价是以社会专业组织、民间团体、投资机构、企业、用人单位等教育系统外部的多元社会力量为评价主体,对高职教育质量特别是所培养人才满足社会需要程度或适应社会发展程度等进行的评价。

第三,显隐结合、结构完整的评价内容。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内容上,注重显性层面与隐性层面的评价内容,并据此确定显性评价指标与隐性评价指标的有机结合。显性层面,如:高等职业教育的服务方向、专业结构、专业知识与技能、职业或就业能力、就业率等在内的显性评价指标。隐性层面,如:综合职业素养,社会的满意度或认可度,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劳动结构的适应程度,以及是否满足社会职业或经济社会发展潜在需要的隐性评价指标。

第四,量质并举、臻求完善的评价方法。在评价方法上,既注重量化评价,又注重质性评价,诸如对难以量化的层面,如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以及人才的知识或技能结构等是否紧密结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是否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或人力资源开发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是否或能否为促进就业或再就业服务,是否或能否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等进行质性评价。量质并举的评价方法,是基于多元利益相关者视角中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特点。

四、多元利益相关者视角中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架构的基本设想

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对于高职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导向或引领作用。笔者认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要建立在与职业教育实践使命充分契合的基础之上,利益相关者视域中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要以其实践逻辑起点——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析人手,并据此来架构评价标准体系。

(一)着眼于职业特质的评价标准理念:以职业属性与职业要求为基点

评价即导向。评价最终以怎样的导向才能切实发挥评价导向作用?这就要明确质量评价的旨意或应然取向:制定出评价标准究竟是为什么?它应该把职业教育引向何处?人们依照特定的标准来评价职业教育质量时,最终会不会把职业教育引向所希望的方向,能不能把职业教育引向所希望的方向。架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体系,要兼顾评价过程的各环节,应避免顾此失彼而忽视教育教学活动作为一个活动过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既要考虑教育教学活动结果、效益及其影响,又要考虑包括教育教学活动中主体人的工作态度、方法、能力等。质量评价标准来源于或依赖于教育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的价值存在,应从社会的价值、教育的价值和人的价值诸方面来加以表达和反映。相应地,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应包括价值存在(质/量/尺度)、价值规范(应该)和价值必然性(正当)三个层次的评价标准。

职业教育是基于职业和职业人培养的专门化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高职教育是以高级技能人才或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教育与培训为主旨的综合教育。职业教育的“职业特质”逻辑地要求职业教育面向社会职业需求以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服务于职业需求或职业人成长。为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化与调整提供所需的合格人才,为社会人才谋求合适的职业或转换职业(或岗位)提供切实有效的教育服务,这是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及人才培养的标准是否和能否适应社会需要,是考量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参照。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拟定,要以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或特性为基点,着眼于“职业特性”来思考评价标准问题,使质量评价标准真切地反映或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之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性所在。

(二)基于多元利益相关者的评价视角: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有机统一

教育之利益相关者是多元的,教育质量评价的标准要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来构架,既要有包括对学校自身建设与发展的评价、对学生和教师等显性层面的评价,又要有隐性层面的评价参照;既要有对学校等内部利益相关者的评价指标,又要考虑社会用人单位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因素。

“没有行业、企业的主体性参与,职业教育的本质和功能难以体现。”以“技能”或“应用”为主旨和特征的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社会办学的典型形式。面向社会办学,就是面向社会职业或产业,面向行业、企业。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改革与决策,是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表征。从某种角度而言,高职教育从办学思路或指导思想,到培养目标、专业结构或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都应以社会职业(行业)或岗位以及社会经济、产业发展需要为基点来确定。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及人才培养的标准是否合适,不仅要看其是否遵循教育规律或合符办学的标准,更要考察其是否和能否适应社会需要,这是考量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参照。基于多元利益相关者视角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力主突破现行职业教育质量的评价视野,建立起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架构,把“局内利益”与“局外利益”、“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就评价主体上,突破(系统)“内部评价”一统天下的现实格局,实现评价主体由单一到多元的转换,真正形成(教育系统)内部评价为核心、政府督导性评估为主导、社会评价为重要参照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社会评价是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社会通过对高职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进行客观而有价值的评定,可以为市场选择高职教育提供依据,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提高社会各界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度、参与度和认同感;另一方面,高职教育机构如高职院校通过社会评价所获得的反馈信息,可以激活高职教育机构内部办学机制,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与自我发展能力,为高职教育面向社会办学并获得健康发展提供积极导向。

(三)致力于完善、全面的评价方法: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

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篇3

摘 要 如何评价大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成为了目前高校体育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对我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旨在为更科学而公正地评价我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和帮助。

关键词 体育课堂 教学质量 评价体系 完善研究

一、前言

体育课曾经在中国高校不受重视是不争的事实,很多高校在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中甚至是忽略体育课堂不计的。但是由于近十年来,大学生体质健康逐年下降,高校体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也日益得到了各个高校的重视,近年来,如何评价大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成为了目前中国高校体育工作者热议的话题,为此诸多高校体育学者和管理者展开了研究和探讨。我校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是从2003年开始的,至今已经十一年了,我校的评价体系较客观的反映了我校体育课教学质量,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还有诸多方面有待于完善,因此制定和完善我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工作的研究意义重大。本研究可以对我校体育部教师教学工作进行客观公证的评价,同时也可以促进我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通过万方数据库检索,查阅了有关大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文献,走访了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有关的专家和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就大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交流和座谈,作为体育部教学管理者整理了近十年来我校体育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资料,就有关问题同个别教师进行了交流,就一些难点问题同我校教务处有关领导进行了沟通,这些工作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三、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意义重大

目前,我校实行绩效工资改革,教学质量的评定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薪金以及职称评定等。在我校,需要晋升高一级职称的教师必须要在一定的期限内获得教学质量奖,因此教学质量的评定成为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我们教学管理工作者应该研究的课题,同时通过教学质量评价也可以促进我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说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完善工作意义重大。

(二)我校大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现状

我校大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从2003年开始的,最初的评定方法是学生上网评价,教务处根据学生评价的分数来评定获得教学质量奖的教师。后来由于没有评上的教师认为只通过学生打分来评价教师教学工作过于片面,因此从2006年我校把教学质量奖的评定权力下放到各个二级教学单位,但是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评上教学质量奖的教师的学生评价分数一定要达到90分以上,这个方法一直沿用至今。目前,我校大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学生评价占60%、同行评价20%、课部评价20%。

我校学生通过网上对老师进行评价打分,评价内容主要有10项指标:(1)课堂教学效果如何?(2)老师上课是否仪态端正?(3)老师上课认真负责吗?有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吗?(4)老师能够爱护而且严格要求学生吗?(5)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能达到锻炼效果吗?(6)老师讲解是否通俗易懂,重点突出?(7)教师示范动作是否准确、熟练、规范?(8)老师有针对性课堂辅导吗?(9)老师组织教法合理吗?(10)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吗?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以及同工作在第一线的任课教师座谈发现:学生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虽然能够反映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但是由于学生评价受到非正常因素的影响失去了公正,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严格,考试分数过低,部分学生评价分数较低,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宽松,给学生分数较高,部分学生对教师评价分数较高。尤其目前教学质量奖和教师的经济收入和晋升职称挂钩,很多教师不敢对学生要求过严,给学生的分数也很不客观,有的教师竟然一个班上的学生成绩都为90分以上,这种“以分换分”的现象在各个高校都存在,因此学生评价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比重应该占多少是我们教学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我校同行评价主要是通过听课来给授课教师进行打分,这种做法目前已经失去了意义,通过同兄弟院校以及我校体育部教师的座谈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种做法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教务部门的检查,由于受到人际关系以及教师们之间的职称等利益竞争因素的存在,这一分数无法体现一名教师真正的教学水平,关系好的分数就打的高些,关系一般的或者有利益冲突的分数就打的低些,而且有的教师为了听课而设定上课内容,很多带有“做秀”的成分。可以说这种听课打分的形式已经失去了对教学评价的意义。

目前,我校体育部在教学质量奖的评定中加入了课部评价,具体做法是除了制定对课堂教学评价的规章制度外,还制定了专门的教学管理文件,把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量化,然后进行打分,作为评定教学质量奖的重要参考,这就要求老师除了完成课堂教学外,要按照课部的要求完成与教学有关的其他工作,这一做法也得到了课部老师的支持。

(三)我校大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校大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总结以及对其他兄弟院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调研发现,目前我校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价工作还存在着问题:

1、在学生评价中,存在着“以分换分”的现象,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给自己打高分,在课堂上对学生要求过低,尤其是在考试中,有个别老师为了博得学生的人情分,随意降低考试标准,甚至有送分的现象,还有的教师甚至暗示学生给自己打高分。

2、在同行评价中,由于受到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无法正确反映教师真实的教学质量,而且这种应付上级检查的行为得到了大多数老师的抵触。

3、在课部评价中,量化程度还不够,课部应该研究和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量化指标进行考核。

四、结论与建议

(一)建议体育课部领导在对老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时,学生打分成绩比重不要超过40%,对体育课部全体教师的评分标准进行规范,各个分数段应有一定的比例限制,避免有的老师给学生的成绩过高进行“以分换分”的情况发生,如发现有教师通过不正当途径获得高分,应该进行严格处理,取消其参评教学质量奖的资格。

(二)体育课部的评价指标尽量量化,避免在评价中产生争议,除了课堂教学,其他教学工作内容也应该充分考虑,这部分的评价应占20%。

(三)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而且全面的综合体,体育课部的教学管理者只有充分考虑到每一个细节和因素,合理地分配各个评价指标的分值比重,才能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准确地评价,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2003―2013年武汉轻工大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内部资料)[Z]、

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篇4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评价机制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建立对地区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各地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开始重视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素质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但实施中,我国学校教育质量评价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一、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的问题透视

当前,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价标准单一,缺乏激励效应

不同地域学校因经济、科学、文化、信息、技术等方面差异而存在经费投入、设施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和教育理念方面的差异,同一地区学校间因学生来源、教师素质等人员构成不同会存在人力资源不平衡,不同学校因发展历史原因也可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些因素决定了不同地域、类型学校处于不同的发展平台,教育质量评价不可“用一把尺子量全身”。然而,我国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多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衡量学校质量。这“对当今教育现实中的学校发展类型的情况关注得很不够”日,对薄弱学校是一种歧视,有失公平,会导致条件较差学校因屡遭失败而心灰意冷,丧失前进动力。同样,条件较好学校也会因无论怎样评价都会处在前列,而失去竞争压力和继续前进的动力。总之,标准单一的评价机制对学校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不能推动学校持续发展。

(二)注重学校系统质量评价,弱化学生主体质量评价

20世纪末,我国教育质量评价开始把教育效益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更有效地反映了学校发展的过程。其方向是正确的,但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追求一种学校教育系统功能评价的宏大叙事,重教育投入、学校办学条件与设施设备,重表层(如制度、目标,理念)等学生主体质量之外的指标因素的评价,这导致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庞大和“冗余”。例如,某指标体系由62项指标构成,其中学校办学条件、教育投入、制度理念层面因素所占比例较大,约34项指标,比总指标数量的1/2还多。而学生质量因素相对较弱,共计11项,不到总指标数量的1/6。再如,某地区指标体系设置指标42项,其中教育机构与设置、领导班子建设、教育方针与法规、教育督导与评价以及教育发展理念、发展目标与思路等这些方面指标达26项,占总指标数量的63%,而学生质量指标6项,仅占14%。

我国现有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是从一种模式出发来考查教育状况,指标庞杂且重叠因素很多,而学生发展指标仅为“冰山一角”,如此遮蔽了学校教育质量的真实。

(三)评价目的关注一次性结果“鉴定”,忽视对学校进步程度评价

多数地区的教育质量评价重视学校质量一次性结果,评定目的在于鉴定学校质量优劣,未能体现学校教育一段时间内的进步程度,未能体现教育质量的“动态性”,这是有失公平的。如,有的学校虽基础条件较差,但确实取得了比条件好的学校更大的进步,一次性的数字结果却未能揭示这种进步的意义,这对条件薄弱但取得较大进步的学校是一种打击,也有损于教育评价的公平。

二、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需澄清的几对关系

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观,必须明确两对关系:学校教育质量与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办学水平与学校教育质量。

(一)学校教育质量与学校教育质量评价

什么是学校教育质量?有学者指出,学校教育质量包括教育管理与教育实施的动态质量以及范围层面(如家庭、学校、社会),主体层面(如学生、教师、管理者),文化层面(如物质、制度、精神)的静态质量。还有学者认为,教育质量实质是通过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获得发展,从而使其各方面素质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两者对学校教育质量概念的理解代表了两种质量价值取向,即“外适性质量观”与“个适性质量观”。“外适性质量观”指教育满足顾客需要的程度,常以外在的标准来评价学校质量。因此,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为学校人员(学生、教师、管理者)素质发展,学校工作(教学、德育、管理)的发展,学校事业(学校本身、社区、社会)发展。“个适性质量观”指教育促进学生自我实现的程度,以学生个体的认知、情感、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发展作为判断教育质量的标准,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是在学校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对学校促进学生发展的程度的测量,并对其价值进行判断的过程。

当下多数地区教育质量评价策略与第一种观点基本吻合,但笔者更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即将学生发展程度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那么,学生接受教育一段时间先后的发展变化程度体现了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即是对学生一段时间始末发展变化程度所作出的价值判断。

(二)教育质量与办学水平

“办学水平”与学校教育质量概念不同。“办学水平”指设置、维持、使用、管理一所学校,使之胜任教育教学任务、达到国家要求的程度,一般包括学校教育观念水平、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学校管理水平、学校条件装备水平等方面。还有学者认为,办学水平指学校的办学达到规定办学要求的能力或综合实力,它以办学方向、管理体制和领导班子、教师管理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行政工作的常规管理、办学条件与教育质量等七个方面作为“办学水平”评价的内容。由此看来,办学水平强调学校办学条件、办学理念与方向、管理水平、教学水平等,教育质量侧重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程度;办学水平包括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办学水平评价的一个方面。当下许多地区教育质量评价侧重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教育质量评价。综合上述研究,我们可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学生发展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尺度。学校教育资源利用程度、学校办学方向正确与否、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教育理念先进与否,从根本上说是由学生的发展体现出来的。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不是看校园环境的美丽程度、不是看有多少高楼大厦、不是看教学媒体手段的现代化程度有多高,而是要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评价依据。亦即,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学校在学生的身心发展中有没有起到作用、起到了多大作用,这应是教育质量评价关注的重点。

第二,学生发展是教师质量的尺度。教师发展是间接意义上的学校发展,教师发展的意义和目的追求的是学生的发展。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教师对职业的价值追求等无不作用在学生身上,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展现出来。如果教师学历层次很高,知识渊博,科研成果丰硕,但缺乏敬业爱生情感,没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没能够作用于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就不能说这类教师质量高。

第三,学生发展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学校教育是以促进学生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反过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彰显着学校教育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可以说,有了学生,才有学校教育及教师职业存在的合理性;没有学生,学校教育及教师职业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而,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将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首位。

三、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的基本策略

建立高质量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需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质量评价观,这体现为:以学生表现为评价内容,以“增值”幅度为评价标准,坚持评价目标统一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的原则。

(一)建立以学生表现为评价内容、“输入一过程一输出”指标一致的评价体系

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学习品质、情感价值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培养,因此,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的着眼点不是甄别学生品质、习惯的好坏,而是放在学生通过接受教育之后哪些方面有所进步、哪些方面还有待改正的问题上,并针对此提出修正措施,制订改善方案,帮助学生逐步走向完善。这需要学生一段时间始末评价指标一致来作保证。因为指标一致评价策略能呈现学生行为变化的轨迹,揭示学生发展过程的真实性,使学校、教师、学生更准确地得到学习与生活过程的优劣信息,使他们明确应保持的方面和努力的重点,进而有针对性地对错误行为进行矫正,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二)走向增值性评价,以学生“增值”幅度作为教育质量评价标准

增值性评价是发展性评价的一种形式,它强调“变化”、重视“过程”、兼顾“鉴定”与“改进”、体现了学校教育质量的“动态性”。它关注学校教育作用于学生的增值发展,更能体现出一所学校在一段时间内的进步程度。所以,在对中小学教育质量进行评价时,我们要避免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唯一标准,而是要对学校实施增值性评价,引导学生多元发展,简单来说就是看进步,不搞横向比较。比如,一所原来相对薄弱的学校,有了大的进步时就该褒奖,而原来条件就比较好的学校,如果原地踏步,甚至退步,即使它依然比那些原来就相对薄弱的学校强,也应该受到批评。

(三)在统一性原则下,制订差异性的评价目标

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的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通过结合自身实际并借鉴本科院校的评价经验和方法,高职院校在不断探索自身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许多高职院校为建立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评价模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对一些新的职业教育评价理论和方式进行了理性思考和研究。如熊平安等对发达国家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谢征等对高职专业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研究,修东等对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的途径研究,黄华、朱焕桃、吕慧、李俊飞、周进、戴丽萍等对高职教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探讨等。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确立发展性教师工作业绩评价目标需要建立一种能够科学地进行教育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激励和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理念。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学校管理部门在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方面应担当什么样的责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职业院校在思考如何把教育教学的重心转移到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同时,也在努力探索如何使评价重心从教师的课堂讲授转移到真实反映职业教育理念的教学质量上来,从对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评价转移到课程建设质量的教师发展性评价上来。所以,笔者在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指导下,借鉴有关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成果,探讨建立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促进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理念

(一)评价方式注重以课程整体教学评价统摄随机抽样听课评价

随机抽样听课的方式以其操作简便的特点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被普遍采用,但由于一门课每次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都不会相同,这种评价方式显然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完整而真实的评价需要靠课程整体教学评价来完成。课程整体教学评价是对一门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的评价,它包括对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两方面的评价。具体地说,是对整体或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教学方法设计、考核方式选取等的评价,它能够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与评价对象。对课程整体教学评价可采用调阅课程标准、教学进度计划表和教学方案等教学设计文件的方法,还可以采取座谈或说课的方式。当然,课程整体教学评价的方法费时费力,评价结论的一致性也相对较差。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将课程整体教学评价和随机抽样听课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以课程整体教学评价统摄随机抽样听课评价。

(二)评价内容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更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

高职院校发展初期,教学评价沿用本科院校理论课教学评课方式,评价内容大多集中在对教师授课的评价上,似乎只要教师讲得好,教学效果就好。随着高职教育发展以及对高职教育规律的深入认识,许多高职院校认识到,对职业教育来说,教学效果好不好,重要的是看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好不好,看学生是否真正具备了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因此,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要重视教师的教学能力;要重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与关注;重视教师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和动手操练的积极性;重视教师的实践示范和指导能力;重视教师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职业能力的获得。高职教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还应关注教师教学是否采用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如项目课程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等。

(三)评价是为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

许多高职院校把听课作为对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进行评价的主要手段,而且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多局限于讲授方式或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开来。对于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教师的职业技能指导能力、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则重视不够。这无形中削弱了职业院校课程建设的改革力度,评价的教学质量提升功能也被弱化。许多学校都希望通过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给学生和教师带来积极的正面影响,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没有充分发挥评价的反思和改进功能,常常过分强调评价的鉴定功能,仅仅把评价结果作为考核教师工作业绩、工作能力的方法,甚至因为评价过程的机械性打击了积极投身课程改革的教师的积极性,阻碍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为此,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一定要注重发挥评价的改进、激励、反馈与发展功能,关注教师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以利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四)要充分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的作用

评价主体不同,他们对课堂教学的关注点也不完全相同,评价对象又是处在动态变化中的教师教学实践,因此,综合运用多元评价才能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课堂教学实际,有利于提高评价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准确性。许多高职院校都很关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参与评价人员涉及领导、督导、同行、学生、教师本人,甚至企业专家。但多元化评价因其操作复杂并没能真正发挥评价的综合功能,其中除督导评价和学生评价因为有相应的操作程序和管理机制能正常运行外,其他评价由于种种原因大都流于形式或偶尔为之。学生评价因为多重需求与兴趣的满足,评价往往比较片面,评价操作也大多简单化,难以发挥对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目前,真正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起指导促进作用的仅是督导评价。高职院校要真正发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教师发展及教学质量提升功能,研究有效实施多元评价的途径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一)评价管理体系

评价管理体系是评价得以有效实施的保证。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应实行学校和院系分级管理、以院系评价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相应的管理部门负责督察,各院系成立教学质量评价委员会,委员会由学校管理部门的领导或专家、院系领导、院系督导、资深专业教师、外聘行业或企业专家和学生代表等组成。委员会的重要职责是对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和组织实施专业课程评价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各院系委员会应在统一的评价理念指导下根据课程内容和性质来确定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并做到从评价组织到动态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结果反馈以及对发现问题的整改都严密把关、精心实施。委员会对院系和学校负责,要定期向院系以及学校管理部门汇报工作。

(二)评价指标体系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应多方位、多层次,力求真实准确地反映教师工作全貌。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充分考虑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基本环节、师生关系、教学效果上所具有的独特规律,既要符合高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和职业能力导向,又要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与课程性质设计不同的指标量表。评价指标设计还应考虑多元评价的关注角度,平衡不同主体的关注点,根据不同的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选择适当的指标,并根据具体评价情况考虑各级指标的权重分配。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原则上应包含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要体现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1)教学设计文件。依据课程标准和课程特点进行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教学进度计划表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教学方案完整,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过程清晰。(2)教学设计内容。知识要点、能力要求、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清楚;有清晰的教学运行过程设计,“教”和“学”的比例在1:3到1:4之间;有效设计“教、学、做”为一体的情境教学方法或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模拟教学的模拟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注重学法指导,注重能力提升;立足职业岗位和能力需求整合教学内容,强调实用性和技能性;考核方式灵活、恰当,符合课程特点。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安排教学(1)教学目标。突出能力目标,强调职业素养;目标具体可测量;注重教学改革,突出学生主体。(2)教学内容。内容选择适应高职学生及专业特点;注重知识应用,理论实践一体化;项目或任务等设计符合教学目标,对大部分学生具有适当的难度;注重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等人文精神培养。(3)教学方法。体现课程特色和学生需求,效果明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注重行动导向,学生参与方式明确;提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平台;重视师生互动与教学反馈。(4)教学效果。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浓,参与热情高;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和职业能力;项目或任务有效完成,能力目标达成明显增多;学生获得持续学习的兴趣和继续学习的能力。(5)教师基本功。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实践能力;教学过程组织调控能力强,合理安排时间;语言表达清晰准确,教态亲切自然;有效使用媒体、直观教具等教学资源;指导、评价学生得当。

(三)评价结果反馈与合理运用体系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需要,但更重要的是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从而促进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所以,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要注意让教师参与评价,同时,更要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合理运用。评价结果不仅要及时反馈,学校还应为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供帮助和环境支持。同时要把评价结果合理运用到评比、职称评定、晋级晋升、薪酬等教师切身利益上,形成评价结果反馈与合理运用体系,以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潜能,提高评价的激励效果。

结语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教师工作业绩发展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的重要保证,构建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无论在评价过程还是评价结果方面,更能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发展作用。因此,要求高职院校要综合利用各种评价方法和手段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价,做好评价的组织管理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等。组织管理是保障,指标体系是导向,而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合理运用更是使评价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

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更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发展方向。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应随着职业教育教学评价的发展而发展,发展中的评价体系才是科学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吕慧、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与方法[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4):66-69、

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篇6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为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专业人才,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制定切合实际、科学可行的评价体系已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难题。因此,应从学校内部评价、社会评价和学生评价三个角度分析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与建立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

我国的高职教育在近几年异军突起,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为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专业人才。新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更新与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的新形势,不仅给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从未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建立一个针对高职教育的完整、科学、凸显高职特色的质量评价体系,已成为高职教育顺应时代潮流、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虽然我国的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各种评价模式,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因此,分析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对高职教育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展现自身发展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特殊性

评价可以被简单地定义为决定某一事物的价值,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教育评价就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增值的过程。教育质量评价就是根据教育质量目标的要求,运用评价标准对教育过程进行评判,判断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以期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活动。要进行教育评价,应首先了解教育的价值与教育质量的价值。一方面,评价有助于改进教育活动,能大大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不同的学者对高职教育质量的价值具有不同的理解,因此,高职教育的质量评价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了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开发。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与培养方式(怎样培养)两个方面。

首先,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精神,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与市场需要,具备高级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它具有明确的职业性,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很大不同。高职教育的知识结构主要是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确定的,要求学生不仅掌握足够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要掌握与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在职业岗位上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为个人的终身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在培养方式方面,高职教育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是教学的主要部分,要求学生能灵活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和具体职业岗位中,满足社会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高职教育应该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其质量评价应关注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色。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要,满足学生终身职业学习的需要,满足人的潜能发展的需要,是高职教育价值的主要体现。

因此,应当重新审视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考察其在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需求、满足人的潜能发展需求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与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

按照不同的评价分类标准,高职教育质量的评价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按照评价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按照评价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业评价、专业与课程评价、教育教学管理评价、教育资源评价等。为了便于分析与归纳,笔者根据实施评价主体的不同,将高职教育的评价主要分成三类,即学校评价、学生评价与社会评价,并从这三个方面分别对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评价现状加以探讨。

学校评价学校内部的评价包括专业与课程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业评价以及教育教学管理评价等各个方面。为了便于探讨和突出其重要性,笔者将学生评价专门提出,而在学校评价中则着重阐述专业课程评价与教师评价两个方面。首先,高职院校要针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某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其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应以特定职业岗位的具体能力要求为依据,正确反映学校教学工作与职业岗位要求的匹配程度以及学生所具备的专业能力对职业岗位的胜任程度,保证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但是,许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评价与高职教育培养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吻合,只进行常规性的教学评价工作,缺乏系统的评价组织与科学地分析、处理信息的手段。对实践课程与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缺乏相应的考核办法,评价仍以传统笔试为主,较少采用口试、操作、演示等评价形式。这样的考核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也不能有效地、多角度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收获。其次,对教师的评价往往忽视教师的主体地位,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不能充分发挥监控与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学校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的评价反映的多是教学常规的一般性问题,缺乏针对专业职业岗位特殊要求的有针对性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实践性教学也缺乏严格的质量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教师缺乏改进教学的热情,对许多应用性较强课程的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分析,而不重视知识应用与操作技能的教学。

社会评价即由相对于各个院校较为公平的第三方所进行的评价,目前高职教育的社会评价主要由用人单位、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中介机构组成。引入社会评价不仅可以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进行客观评定,而且所获得的评价反馈信息也是考察学校办学特色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教学改革方案的重要依据,使得高职院校之间的评价相对具有可比性。随着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与市场密切接轨,社会评价在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中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虽然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在对待用人单位的评价与反馈信息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或是重视不足,或是没有正确理解所获得的信息,或是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目前,高职院校办学多以就业为导向,但是,评价体系在这方面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无法达到评价目的。对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而言,主要是缺乏必要的、多元的监督与评价机制,对高职院校的评价在许多方面滞后于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比如在对高职院校的评估中,往往将基础理论课统考与计算机、英语考试成绩排名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而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岗位适应能力等内容却不作为考核的重点。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与程序大多照搬普通高校的模式,以学历作为教师准入、职称评定、晋升与评优评奖的硬指标,而忽视对教师职业技能的考察。

学生评价学生作为高职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学生通过自我审视、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价,可以对自己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探索精神、学习兴趣、学习特点和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有助于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应作为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忽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是许多高职院校都存在的一个问题。不仅在校学生的自我评价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而且毕业生作为学校与用人单位联系的桥梁,其为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提供反馈的功能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毕业生的就业满意率、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发展自信度等指标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思考

树立科学的、先进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理念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有什么样的质量评价理念,高职教育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培养各类高技能专业人才,一个有特色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忽视了学生发展、社会发展与学校发展的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完善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应善于吸收现代教育理念中符合自身发展的、科学的内涵,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不断优化与完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注重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我国高职院校的质量评价主要是学校与政府主管部门的评价,学校的内部评价是核心,通过校内各职能部门进行,政府评价是指导,以调研与评价组的方式进行,只是在评价过程中都增加了就业率的相关指标。这表明,一方面企业的评价并没有真正纳入高职院校的评价体系中,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提高学生自我评价在评价体系中的比重,应对学生、学校、政府部门、企业用人单位等各方面的评价信息进行综合汇总、分析。评价的主体不仅包括学校、学生、教师、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估与用人单位的评价,还可以包括合作单位评价与相关高职院校的互评,甚至可以通过专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评价。

实施以职业技能为基础的全面素质考核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特点在于其突出的职业性、实用性与技术性。评价的内容既包括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包括专业技能的掌握;既要评价专业能力水平,又要评价关键能力水平,还要评价包括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等在内的综合素质;既要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也要对专业教育过程进行综合考核。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具备相应职业岗位群的技术技能,能够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发挥潜能,满足工作要求,并且具备有效地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强调评价方法的多样化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以就业为导向,其评价方法也应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原则,打破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不仅应采取笔试、口试与实际操作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突出技能考核,将学生和教师的目光集中到综合职业技能的形成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全面考核教育目标实现的状况与效果,还应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采用设计方案与分阶段考核等方式,遵循学习的累积性与过程性规律,使学生有体验成功和进步的机会,将重点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上,并且应及时掌握教育教学过程的质量反馈信息。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唐智彬,王键,等、论高等职业教育的评价观[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1):68-70、

[4]田永力,赵其真、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的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2):104-106、

[5]刘晓敏、高等职业教育评价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7):20-23、

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篇7

(一)高校教育评价标准同质化的内涵

“评价”是评定价值的简称,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衡量、评判人物或事物价值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当“评价”一词应用于教育领域之中,就形成了“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最早由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泰勒(R、W、Tyler)在其“八年研究”报告中提出并正式使用,他特别强调评价要以基于目标的测量作为其方法论指导,教育评价是检验教育思想和计划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教育评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功能包括:实现教育判断、改进教师教学、促进学生学习以及优化教育管理。在规范性评价中,评价标准是评价活动赖以进行的逻辑前提。评价标准直接影响或决定着评价的质量和成败,评价标准是教育评价理论研究的核心所在。评价标准是应用于评价对象的价值尺度,集中体现了评价所遵循的价值准则。“同质化”一词在教育领域被广泛引用,主要是指某些本质特征不同的事物在社会规则、规范、技术性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下,事物之间内部结构及特征方面日益相似或相同,不易分辨和区别。“同质化”现象的盛行,从“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哲学观点来看,是某种社会需求的表面幻象,同时也是抹杀个性化发展的毒瘤。高校教育评价标准同质化可以理解为在高校教育质量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用类似或同一价值主体的需要对评价客体进行衡量。“同质化”教育评价标准过分强调高校综合办学效益的考评指标,是国家对高等教育的社会贡献多寡优劣的一种评判。这样的评价标准会导致高校按照“统一规定要求”形成“千人一面”的办学局面,使不同专业、不同特色的大学面貌过于趋同,个性化和特色丧失,高等学校陷入一种低效率、重复性的无序竞争状态。高校作为一个学术核心组织,是追求高深知识与探索学术的场所。高校作为一个追求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组织,也要对自身的发展状况做出客观评判,不断反思,适时调整未来的发展目标与方向。高校教育评价的使命是激发学校的教育潜力和活力,构建教育评价标准的价值溯源在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评价的根本目标是追求“学术自由”,促进教育的“人性”复归,更好地发挥教学、科研、服务和促进社会发展等特殊职能。

(二)高校教育评价标准同质化的现实表征

评价标准是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核心,遵循不同的价值选择,就会制定出不同的教育评价标准。2003年“,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评估工作开始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发展阶段。全国592所高校参与了此次评估,其评价标准制定的价值溯源是瑞典学者胡森提出的“目标论质量观”,即将“教育目标”及“最优”作为教育评价标准。特点是以国家高等教育目标为基设立统一标准,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及成效做出“质”性和“量”性的规约,强调的是教育活动对教育目标达成的价值体现,注重的是教学实际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或“符合”,并强调评价结果的重要性。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是国家为全面提升高校本科教学水平、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对督促高校规范办学起到了重要作用,却也暴露出大规模的院校评估难以体现高校专业特色、不适应多样化的高校结构等不足。近些年,院校评估逐渐向专项评估、专业认证方向发展。专业认证是在“全面质量观”指导下,将“组织质量”和“良好的教育实践”作为评价标准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评价标准聚焦点从传统上对具体教学实践及其结果的关心,转向对组织取得预期成果的能力的关注,强调从过程上对质量进行管理,认为质量产生于过程,过程决定质量。评价的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肯定了不同学校之间评价差异的合理性。可见,评价标准的制定目的并不是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各学校,而是要帮助学校实现各自确定的教育目标,促使各高校能够在一个基本相当的质量标准下独立自主地开展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纵观当前我国的两大教育评价实践———教学水平评估和专业认证,其评价标准的价值取向不同,评价模式不同,但是二者的实质却都是从教育过程的角度出发,通过教育目标质量、教育过程质量、教育管理制度质量、教育设施质量、教育产品质量五个环节对院校教育或专业教育质量进行考评。这导致我国高等教育评价标准在内容制定上表现出较大的雷同性、相似性,出现了“同质化”现象,难以反映评价对象的个性和特色。

二、教育评价标准同质化对高校的影响辨析

(一)评价标准的参照系多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要对事物作出评价,在自然科学中总是要先建立参照系,在社会科学中就要先制定评价标准。我国高等教育评价理论的源点是基于社会本体观的工具论,即教育评价要以国家需求为基础建立评价标准。伴随着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和高校的扩招扩建,大学正朝着统一化国家体系的方向加速前进,大学的独立性和特色性逐渐丧失。我国高等教育评价的政府管理主义倾向表现为从管理者的要求出发,确保高等教育在一个基本一致的质量标准下运作,重视评价的统一性,强调统一考核、统一标准、规范表达。从我国现行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看,高校办学主要依赖政府投入。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和分布不均衡,政府的教育投资多倾向于那些办学规模大、学科门类齐全、人才培养层次高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普通高校受政府投资导向的不合理引导,办学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偏向资源的获取和利益的追求,不惜放弃原本的定位与追求,模仿那些在大学竞争场域里已具备优势的综合性、研究性大学。在各项评估的评价标准体系中,最重要的衡量参数总是学校规模、层次和学位点数量,不同类型评估的评价标准虽有所调整,但仍侧重于对高校办学综合效益的评价。正是这种单向度评价,导致高校建设规模盲目求“大”,专业设置盲目“求全”。

(二)评价标准的内容趋向规范化和行为化

无论是整体院校评估还是学科专业层面的认证评估,都是对高校整体教育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考量,评价对象主要可概括为:学校办学定位与资源条件、教育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评价标准就是针对上述评价对象确定评价目标,分解成指标体系,再对测量内容做出质、量方面的规定。这种评价标准重视教育目标的达成,忽视了教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及方法的艺术性,僵化了生动复杂的教育教学过程,生硬地将一种评价标准简单地照搬到教育评价领域的各种对象上,而不管它们是否准确反映了教育活动的价值本质。评价过于强调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使评价标准具有行为化特征。这种“同质化”的评价内容,规范性有余而个性化不足。在这种评价标准的指引下,高校教育实践活动只需向既定目标努力,最终完全切合标准要求即可。教育的整个过程便朝着流水线生产的模式转变,教学计划在不同的学校间相互抄袭,学科专业设置相似的高校,甚至连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都没有什么实质性区别,很难激发学校的教育潜力和活力,直接导致了教育评价目的模糊、评价结果效度和信度不足等弊端。

(三)评价模式单一,政府干预过重,管理主义倾向明显

我国高校由于缺少自治和自立的传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性学术组织,高校职能实际上成为了国家教育行政职能的延伸,国家通过各种评估对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宏观调控。目前,高校评估主要以政府主导的外部评估为主,院校自我评估只作为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教育评价的补充形式。在这种政府行为主导型的教育评估活动中,所谓的专业化教育评价机构仍是政府的寄生体。这是因为目前我国教育评估的相关制度建设还不完善,高校并非主动提交评估申请,而是被动接受政府主管机构委托的社会评估机构的评价行为。因此,各种评估活动仍具有相当浓厚的政府色彩。由于评价机构因依附于政府,在制定评价标准的过程中,会从管理者的要求出发,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总体要求内化到评价标准的规范化表述中,致使评价标准具有一定的政府本位倾向。当前,高校教育评价往往是为学校分类、鉴定、排名服务的,而不是为了教育增值的目的。评价被当作政府管理高校的重要工具,从而使得教育评价具有了管理主义倾向。评价中的管理主义,通常强调统一标准,规范表达,不讲求差异性。在高等教育评价中表现为政府直接组织实施各种类型的评估,组织评估机构人员,制定统一评估标准、评估方案,控制评估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同时将评估、检查与监督糅合在一起,关注评估客体在过去时段内的工作状况和成就,而相对忽略高校正在做出的努力和发展的潜力。

三、应对教育评价标准同质化的策略分析

(一)遵循高校特色发展的准则,构建差异化的评价标准

坚持高校特色发展,就要遵循动态化的评价体系构建准则,形成差异化的评价标准。差异化评价标准只对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科研、服务等方面做出引导性的要求,不设立大而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鼓励和引导高校自行制定不同层级的质量标准,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模式,以进行基于院校研究的自身评价。差异化评价更侧重考察高校实际工作的进展,要求学校或学科专业建设注重评价中发现的问题的解决程度和整改效果,而非评价结果。由此引导高校摒弃盲目攀比、求大求全的恶性竞争,而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办学实力的不同,明确自身发展方向,以特色化建设适应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需要,以特色化建设争取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以特色化建设增强高等学校以及我国高等教育整体的核心竞争力。

(二)简化评价指标体系,抓住评价标准中的核心要素

高校教育评价不可能全面反映教育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要在影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中找出关键性的影响因素,将其作为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核心指标,构建一个既具有普适性又能彰显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样的教育评价标准才会真正发挥对高校办学的引领作用,既规约高校中各种行动者的教育教学行为,又给高校多方利益共同体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教育评价标准的制定要充分考虑高校办学层次类型、学科特点等的不同之处,构建符合学校办学实际的、具有一定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使教育评价机构能够有针对性地对高校教育质量作出全面、正确的评价。这种重事实、重表现、给学校留出足够发展空间的教育评价实践能够充分调动学校的积极性,促进学校改进各项工作,提高教育质量,使学校办出特色,实现多样化发展。

(三)形成共性标准和个性标准协调统一的评价体系

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篇8

摘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体现是高等学校学生质量。在影响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诸多因素中,学生质量则是根本因素,因此,探索学生质量问题是提高教育质量、加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关键所在。关键词:学生质量;高等教育;评价高等教育必然需要质与量的协调发展。长期以来,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广泛而深入,特别是关于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则受到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但这种重视高等教育服务质量本身的研究与评价,是不是能够代替教育服务对象质量的研究与评价?是不是教育服务质量高就一定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教育是培养人的特殊活动,教育本身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教育服务对象的成长也同样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这样“双动态”的情况下,因与果将变得不必然化,也就是说,单纯从高等教育服务质量本身去研究和评价,是不全面的且缺乏针对性,而应当从高等教育服务的对象入手,即从评价学生的质量出发,去研究影响学生质量的重要因素——教育质量,这样通过对学生质量的评价,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评价教育质量,即影响教育质量的各种因素。因此,构建学生质量评价体系应当是高等教育出发点和落脚点。一、高等学校学生质量内涵在当前的教育质量研究中,大多数都对教育质量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但对学生质量的分析却极少,对大学生质量的研究就更加缺乏,大部分研究将学生质量纳入到教育质量中去理解。根据1994年国际标准ISO8402中质量定义理解,教育质量应当是“教育满足受教育者发展需要并实现特定社会目的的能力和属性”。《教育评价辞典》认为教育质量是“学生的学业成就水平和学生所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及态度为其离开学校以后适应社会的程度”。EdwardSallis认为,“教育质量包含四个必要条件,道德、专业、竞争和可靠”。Astin、A、W认为“学校的质量至少包括四种不同的含义,即学校的声望等级、可得到的资源、学生成果、学生天赋的发展或增值”。事实上,这种将教育质量内涵扩大化的理解是不科学的,教育质量与学生质量是两个关系密切但又完全不同的要素,学生质量是个人的主体需求在学校教育及家庭、社会等因素影响下而形成的能力素质的程度或表现方式。因此,对于大学生质量的特点,我们可以有这样的理解:第一,以大学生的主体需求为依据,以大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大学生质量是基于学生的需要,是以大学生的需要为前提,如果大学生不需要,也就没有教育活动的实质发生,更谈不上学生质量。另外,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大学生必须得到相应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第二,以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为指导。大学生质量是按照教育目的结合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实现的,从根本上来说,国家、学校在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主体需求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从而获得与教育目的和教育初衷相符合的大学生质量,因此,国家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是大学生质量的指导因素。第三,以社会的需要和社会的评价为标准。教育所培养的人归根结底要服务于社会,社会对大学生质量有着较高的需求,对大学生质量提出具体要求,这些要求也是对大学生质量的评价标准。第四,以大学生的遗传素质、家庭环境为基础。大学生质量是基于学生的遗传素质和家庭环境的基础上探讨的,离开这个因素去探讨大学生质量的高低都是不可能的,因为教育不是万能的。第五,以高等学校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过程及教育资源为主要媒介。高等学校始终是学生成长的媒介,大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在高等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总是有限的,绝大部分时间要在社会进行磨砺,从而成为人才。二、高等学校学生质量结构大学生质量结构应当包括哪些方面?大学生是通过分科来培养的,大学生也是高等学校为社会发展直接培养的应用人才,因此,大学生质量结构必然根据不同的专业领域内容是有差别的,但对于大学生而言,应当具有的最基础能力是一致的。因此,大学生质量结构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学业成就方面第一,学习成绩的维度: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大学生质量评价的核心内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大学生各学科的学习效果的表现形式,也是大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综合表现,更是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指标。尽管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当前大学教学中过于重视学生知识学习而忽视能力培养,但在大学教学中,学习成绩仍然是评价学生质量的重要内容,原因是,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是同一个过程的不同表现,不能将二者分开讨论,更不能认为重视知识学习就一定忽视能力培养,事实是,在大学教育期间学习知识是为了在工作后更好地培养能力,而不是说不重视能力培养。第二,学习能力的维度:大学生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因素,也是大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全面把握能力,包括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水平直接决定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整体素质的发展情况。第三,学习创新的维度:学习创新是大学生必备的能力和素质,大学生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及突出的创新研究能力则是大学生毕业后工作所必需,包括大学生的发明创造、撰写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及获得的各种奖励等。(二)社会适应方面第一,环境适应的维度:大学生离家在校生活,其对校园环境的适应及对社会环境的适应都是其质量的表现,只有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才能在毕业后的工作中独立地完成各种工作任务。第二,人际关系的维度: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需要独立的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及与社会各种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其学习和生活,也影响大学生个性的发展。第三,生活准备的维度:大学生应当训练其生活准备能力,对毕业后的如何生活应当做好规划,设立生活目标,并为了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而努力做好各种准备。(三)自我完善方面第一,自我监控的维度:大学生的各种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也要耐住寂寞、承受孤独,这需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监控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又是大学生良好行为的最强有力的保证。第二,社会评价的维度:大学生应当具备对社会的各种问题和各种现象的正确评价能力,也应当具有对不同事物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力,这样大学生在接触社会及与人交往时,才能运用正确的方法,以良好的方式交往人和处理事。

三、高等学校学生质量评价第一,质量跟踪评价法。建立“大学生学习发展档案”,档案包括大学生自然情况,记录大学生出生、家庭情况、高考情况、身体状况及联系方式等;大学生学科学习质量,记录每学期大学生的考试成绩;大学生综合知识质量,记录每学期大学生阅读的书目、撰写的各种学术论文和发表的文章;大学生社会活动质量,记录大学生每学期参加的学校及社会的各种活动及取得的成绩和获得的奖励;通过建立档案的方式可以清楚地记载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成长历程及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情况,在大学四年毕业时,对学生进行一个综合的质量评价,这是一个全面、系统、科学的质量评价。第二,综合会考评价法。大学生的学习是开放式的学习,专业课学习采用的是单科结业的方式,如果不采取跟踪评价的方法很容易将已学习的科目遗忘。这种情况下,采用跟踪质量评价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具体的方法是,每学期结束的科目在四年毕业前进行一次会考,考试内容是几年来学习过的所有科目的综合知识,根据学生对综合知识的掌握重新排列学生的综合排名。基础课学习采用每年一次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综合评价”的方法,对大学生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数与量进行全面的考查,在提高专业学习效果的同时,加强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效果。第三,质量增值评价方法。教育增值是指一定时期学校教育对学生成长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或一定时期内学校教育活动对学生增加的价值。其基本假设是,学生入学时的水平与毕业时的水平的差异,或学生在校期间的变化情况,可以归因于学校、学生变化的幅度,即教育增值的大小,可以看作是学校、培养计划、课程和教师的教育成就。一是把教育增值作为学生质量的评价指标。把教育增值作为评价指标,可以使学生质量的评价具有可操作性。如何评价学生的质量提高还是下降?如何评价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学生在知识质量、学习能力、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增值”,则是一个有效的指标。一所把入校时成绩优秀的学生培养成优秀的毕业生,未必算得上高水平、高效能的学校,而一所能把入校时成绩平平或较低的学生培养成优秀的毕业生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高水平、高效能学校。消除了一般学校和薄弱学校的不公平感,使他们在教育中的付出得到公平的认识和评价,增加工作的动力。同时给一些“名校”、“重点学校”带来适度压力,促使他们不只是在录取学生质量上做文章,更重要的是提高学校管理和教学效率。二是把教育增值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当前,在学校教育中,存在很多盲区,如课堂教学的效果到底如何?学生的每一年学习在知识、能力及社会适应等方面到底有没有提高?通过四年的大学学习与刚入大学之初有何变化?变化的幅度如何?学校了解得既不全面也不深入,只是通过每年的考试来评定学生大学四年的情况,但社会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是多方面的,而我们的学校却对社会要求学生的情况一无所知。教育增值要求学校制定详细的、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或人才培养目标。其目的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最有效地开发自己的潜能,获得最大的“增值”,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质量。第四,工作准备评价方法。每个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是为了毕业后的工作准备,在大学期间准备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毕业后的工作效果,因此,在大学期间应当加强大学生的工作准备。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工作训练机会,如师范类的学生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其从师技能,通过平时的教师基本功训练、讲课训练、实习班主任训练等方式提高其教师能力,医学类的学生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其从医技能,通过实地到医院实习和个人找实习基地等方式训练其医生能力。根据学生在大学生期间对工作准备的态度及效果对大学生进行质量评价,或可以通过每年一次工作技能竞赛的方式提高大学生工作准备质量。第五,自我陈述评价方法。大学生从一入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自我陈述或自我汇报,学期初在学习、读书、活动、研究等方面设立自己的目标,并在学期末进行一次详细的评价,评价目标达成情况及一学期所取得的所有成绩,将四年的陈述评价报告进行汇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时刻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同时也能让学生对自己进行时时的自我监控,进行经常性的自我质量评价,找到自己的差距和需要发展的方向。四、高等学校学生质量评价的建议第一,加强大学生质量评价的研究。当前关于大学生质量评价的研究严重不足,教育质量评价的深入研究已经多年,关于教育质量方面的论文10年来达4000多篇论文和专著,而关于学生质量评价研究却寥寥无几,学生质量是教育的落脚点,也是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核心,但目前的研究却没有真正体现这一点。如果学生质量无法进行一个客观而又真实的评价,其他的教育质量评价岂不是失去意义?一所高质量的学校是评价它的教学过程质量还是评价其教学结果的质量?一流的大学如果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这样的大学是否能真的可以称为一流?如果不深入地研究学生质量如何评价,评价的具体指标有哪些,我们将如何评价人才素质是高还是低?我们又将如何判定教育质量是否真的提高?如果不知道我们培养的人才质量到底如何,就无法正确、有效地使用人才,更不能做到人尽其才。如果我们不知道大学生质量,也就无法得知现在的教育教学改革方向是否正确。所以加强大学生质量结构及评价体系的研究,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性研究,是评价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性因素。在大学生质量评价研究时,应当加强对大学生质量评价因素、质量评价权重、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和有效尝试,建立一个能够比较全面、客观评价大学生质量的体系则是当前高等教育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第二,加强大学生质量评价的实践。当前关于教育质量评价的实践已经引起了各高等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广泛关注。教育部进行的每五年一次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各省教育厅进行的每两年一次的“高等学校基本状态的教学水平评估”及学校自己组织的各种教学评价,这些评价实践对各高等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极大限度地推动了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但从这些评估的体系、内容和方案看,对学生质量评价的内容还尚显不足,没有对学生的综合质量进行全面的评价,试想办学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专业建设、教学设施、教学管理、教学效果都是学生发展的外在因素和客观因素,如果离开了学生这个主观因素,这些评价很难达到效果,因此,应当加强学生质量评价的实践,以学生质量评价带动其他因素的评价,则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会真正发现学生当前的质量情况,形成目前质量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反之,在教学中如何建设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质量,就会更明确。所以,教学质量评价必须以学生质量评价为核心展开,对能力直接提高学生质量的教学因素加大力度进行改革,对影响学生质量发展的因素进行修订,从而使整个教学质量在有效的目标支配下提升,使人才培养质量更有竞争力。第三,加强学生质量评价的行动研究。学生质量评价是一个比较复杂而又长期的工作,无论采用何种评价方法,无论从哪些方面对大学生质量进行评价,都应当深入研究和实践,并不能期望马上就建立一个大家公认的学生质量评价体系,也不可能立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质量评价体系,只要是能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建立一套对学生质量评价确实能起到作用的评价体系就应当是重要突破,也是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最有意义的借鉴。所以,当前在没有成形的质量评价体系的时候,加强学生质量评价的行动研究则是非常重要而具有时代意义的工作。参考文献:[1]张公绪。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5、[2]陶西平。教育评价辞典[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8、[3]Edwardsallis著,何瑞薇译。全面质量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4]CF·Richard,R·C、&Skiner,E·F,AchinevingQualtyandDiversity,1991,(2):117、[5]南纪稳。教育增值与学校评估模式的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03,(7):60、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个人理财规划案例(精选8篇)
  • 下一篇:好习惯伴我成长演讲稿(精选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