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如何加强市场监管(精选8篇)

时间: 2023-06-30 栏目:写作范文

如何加强市场监管篇1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对股市问题的表述和要求,与以往相比,出现了两大方面的变化。一是地位的变化。我们注意到,以往对股市问题的表述,一般情况下,都是放在金融工作或经济工作之中,且处于比较后的位置。而此次却位列“宏观经济政策要增强针对性”这一板块的首位,列汇率、房地产调控、就业、价格、国企改革等之前。可见,股市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已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引起了决策层的更加关注与重视;二是思路的变化。从去年“股灾”到此次会议召开前,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决策层,对股市问题的表述,都是把维护股市稳定放在最突出位置,要求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维护市场的稳定。但是,很明显地,此次会议没有再去强调维护股市稳定的重要。取而代之的是“保持股市健康发展”。显然,也是含义非常深刻的。

毫无疑问,政治局会议对股市问题的表述和要求出现的新的变化,已释放出许多新的信号,并将对股市下一步发展产生新的影响。投资者必须适应这样的变化,调整好自己的投资思路与策略。

不再提维护股市稳定,说明决策层已经对当前股市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要知道,去年下半年股灾发生以来,决策层一直反复强调维护股市稳定的重要,要求有关方面一定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维护股市稳定,确保股市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的股市维稳措施。

事实上,总结这么多年来经济工作的特点,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凡是被强调的多的工作,往往都是做得不太好的。强调得越多,说明问题和风险也越多。股市问题也不例外,强调维护股市的稳定,说明股市的稳定性差。从去年的股灾到今年的熔断,都可以说是股市不稳定的表现。此次会议不再强调股市的稳定,也就可以说明决策层已经对当前股市的稳定状况不再担忧,对股市的前景充满信心。

虽然说对股市的稳定不再担忧,不会再担心股市会发生灾难性事件。但是,这并不是说对股市的现状已经完全满意,对股市的发展完全放心。因此,政治局会议也对股市提出了新的要求,亦即“保持股市健康发展”。

这样的表述,显然要比维护股市稳定上升了一个层次、提高了一个档次,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表明,股市的稳定问题可以不用太操心了,但是,股市的健康问题却不能不重视。因为,如果股市长期处于不健康状态,同样能够给股市带来伤害,甚至带来灾难。而恰恰是,目前股市的健康状况确实不如人意,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更重要的,面对股市健康方面的问题,管理层似乎还没有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至少,短期内还很难确保股市的健康,确保股市能够健康运行。这才导致决策层必须对股市的健康问题提出新的要求。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此次政治局会议也不仅仅只是抛出如何保持股市健康发展的问题,更提出了如何保持股市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包括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加强基础制度建设、加强市场监管、保护投资者权益。实事求是地讲,这四个方面,都是当前股市存在比较突出问题的方面,也是影响股市健康发展比较大的方面。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股市健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果能够做好这四个方面的工作,也就基本到位了。

首先,市场化无疑是股市健康发展的核心。我们常说,中国股市是“政策市”。所谓“政策市”,说到底,就是市场化味道太淡,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太小。更多情况下,投资者必须依据政策去炒股。也正因为如此,诸如内幕交易、暗箱操作、违规炒作等方面的问题也就层出不穷。因为,既然投资要看政策的脸色,那么,能否了解到政策“内幕”,对投资者来说,自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特别是日常所说的“大户”,就不会去研究市场、研究企业、而会把重点放在如何了解政策“内幕”方面,注重内幕交易了。徐翔的落马,一定程度上就是股市市场化水平不够的表现,对政策“内幕”太过在意的结果。

这也意味着,对广大投资者来说,如果不及时调整投资理念,继续把重点放在挖掘政策“内幕”方面,而不去关注市场变化、企业运行情况以及发展前景,将很难再在市场生存。反过来,股市如果再不步入市场化轨道,更好地发挥市场对股市的调节作用,那股市也就很难再有前途。

其二,基础制度建设是股市健康发展的重点。毫不客气地说,在基础制度建设方面,我国是最为薄弱的,甚至可以说是失控的。别看股市也有这样或那样的制度,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这些制度不仅系统性极差,针对性更差,继而,对市场的作用与影响也是很难发挥。为什么股市问题连续不断,特别在内幕交易、暗箱操作、信息披露不准确、劣币驱赶良币等方面更为严重,原因就在于,现行的基础制度没有形成对问题的包围功能,无法遏制问题的发生。譬如退市问题,制度一直有,执行一直难。所以,必须通过加强基础制度建设,解决股市无章可循或有章难循的问题。而对广大投资者来说,过去那种跟风炒作、跟风投资的思路,也必须转变。特别喜欢炒垃圾股者,将来可能会碰得鼻青眼肿。

再者,加强监管是股市健康发展的保障。这可以说是近年来最让决策层不满、投资者不满、舆论和公众不满的一个方面。因为,无论是去年上半年的“疯牛”,还是下半年的股灾,都与监管有着极大的关系。如果监管稍稍强一些,这些问题就都可以避免,至少,不会如此严重。恰恰是,在监管方面,我们可能与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无法相比。

政治局会议要求加强市场监管,无疑是总结了近年来股市发生的各种问题作出一项明确要求。问题的关键在于,股市监管涉及多个层面,大金融监管体制何时才能推出,对加强股市监管至关重要。而一旦大金融监管体制推出了,股市如何监管,也需要有更加明确、更加具体、更加有针对性的监管制度和办法,这对管理层来说,是极大的考验。而对广大投资者来说,也是一次新的考验。一旦监管体制严厉了,现有的投资思路和理念,将被彻底摧毁。

最后,投资者利益保护则是股市健康发展的落脚点。要知道,如果投资者保护问题不做好,投资者对股市失去了信任,那么,股市的生命也就结束了。如何保护投资者利益,应当也必须成为股市健康发展的最根本目标。

如何加强市场监管篇2

一、工商行政管理属宏观调控的职能之一

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是国家的重要职能,如果说在市场机制被捧为“万能”时期这种职能还受到排斥的话,那么在商品经济日趋发达、市场绝非万能且存在严重失灵的今天,国家的宏观调控职能已普遍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且各国都在采取措施强化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由若干政策措施、调控手段和调控职能构成的体系。从政策措施来看,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经济增长政策、人力政策及消费政策等宏观和微观的政策;从调控手段来看,主要包括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及必要的行政管理;从调控职能来看,主要包括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经济管理职能和经济监督职能。工商行政管理作为主管市场监督管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一种职能,对性质界定人们的看法基本相同,即属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种性质究竟从哪些方面体现,或者进一步说工商行政管理究竟如何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并不一致。笔者认为,就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范围和其承担的任务而言,其宏观调控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1培育市场,促进完备市场体系的构建。市场的发育成熟及完备的市场体系的形成既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典型特征,也是其赖以运作的基础。凡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都把促进市场的发育、构建市场体系作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多年束缚,市场发育十分滞后,以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为特征的市场体系远未形成。因此通过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促进市场的发育和市场体系的尽快形成,不仅是当前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也将是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这被有些人称为是当代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工作。工商行政管理作为我国市场监管的职能,培育市场、促进市场发育可以说是其职能中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不仅表现在工商部门参与培育各种具体的交易场所(在办管分离体制下不再直接建设交易场所),更重要的表现在工商部门立足本职规范各类市场主体和市场客体,促进市场主体的成熟,推进市场规划的健全和完善,即从更高层次上促进市场的发育和成长。

2控制市场主体准入,从特定层面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也有人认为是国家进行经济管理的高级形式,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布局政策等,其中核心是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政策。目前我国已经逐步认识到了产业政策的重要性,并已经开始运用产业调控经济运行。工商行政政管理以其特有的职能可以说正是国家产业政策的实现形式或实现工具。如比根据国家的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目标,通过市场主体登记职能,控制市场主体进入的数量、规模及结构,从而实现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的目标;通过控制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的规模条件,实现产业组织的合理化,实现生产规模适当集中和规模经济的要求;还可通过制止不正当竞争、限制竞争及反垄断,即规范市场交易秩序,同时也保持经济的适度竞争,从而实现国家的产业组织政策目标。仅从这一点讲,工商行政管理是通过管理微观主体、进而达到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其管理层次是很高的。

3规范市场竞争和交易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经济运行需要正常的市场秩序,而正常的市场秩序尽管依靠市场主体的自觉、自律行为有进也会形成,但由于利益机制的趋动及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等原因往往不会自发形成,它既需要作为经济运行规则的法律、法规的明确规范,同时更需要作为经济管理机关的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强制确立。因此不论实行什么样经济体制的国家,都把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作为其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工商行政管理作为专司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一种职能,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可以说是其最重要的使命和天然职责,这也是工商行政管理属宏观调控体系的最重要方面。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与其他宏观调控职能的最主要区别也在于此。工商行政管理所应维护的市场秩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进出市场的秩序、市场竞争秩序和市场交易秩序,以确保市场统一开放,公平合法,竞争有序。

由上述三个方面可以看到,工商行政管理是我国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职能,是我国宏观调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要发展各类市场、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清除市场障碍以尽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以及健全市场规划、加强市场管理,从而为“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创造条件。这些规定无疑为专司市场监督管理职能的工商行政管理提出的发挥作用的要求和方向。现在我们应该认识到,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不仅是完成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本身的需要,同时还有更深刻的意义,那就是履行国家宏观调控应有的职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任何不到位,执法力度的不够从而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不仅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本身的失职,更涉及到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二、对现阶段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发挥状况的基本分析

改革开放的十几年,我国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尤其自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与此同时,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也为我国商品经济的不断趋向繁荣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也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行发挥强有力的规范效应,主要表现在:第一,在准入职能方面,工商行政管理为规范市场主体,促进市场主体的发育成熟和其合法性,把好市场准入关从而维护正常的市场进入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在监管职能方面,工商行政管理履行了政府对市场主体的交易和竞争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责,发挥商标管理、广告管理、合同管理、市场管理等作用,为使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符合市场规则要求,为创制有序的市场环境,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通过培育监管等方式促进市场的发育和市场体系的形成,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挥基础性作用,这突出地表现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运用自身职能促进各类消费品市场和部分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完备方面,尽管在当时主要是通过既管市场、又办市场的方式培育市场的,但无论如何,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我国市场的发展上功不可没;第四,在执法职能方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和权限,严格执行法律,依法监管市场,保证了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维护了国家法律的严肃性;第五,在保护职能方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对市场交易和竞争行为的监管及对违法行为的查处,有效地保护了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进而进一步发挥了对市场的规范效应,同时也有效地维护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

在看到近些年工商行政管理事业迅速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历史性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尽管工商行政管理已经纳入了我国的宏观调控体系并为宏观调控的加强和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工商行政管理尚没有充分发挥国家赋予的宏观调控职能,其蕴含的巨大管理能量或其应该发挥的职能作用还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换言之,在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形势下,工商行政管理所处的地位与其应该发挥的职能作用是不相称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尽管工商行政管理的市场准入职能可以发挥使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及产业布局合理化的作用,同时企业登记制度由审批制向准则制的转变也为工商行政管理调控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布局提供了前提条件,但由于工商部门自身在观念、能力等方面的欠缺及市场发育不健全等原因,工商行政管理并未实现这种高层次的管理,工商行政管理也并未完全成为国家产业实施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以致有些人至今还认为工商部门就是盖图章、发执照、干些程序方面工作的部门。因此,当务之急是使工商行政管理的企业登记职能能着眼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在高层次上强化登记管理。

2由于体制制肘、市场主体不完全成熟、工商管理能力与所承担的职能失衡等原因,工商行政管理的效果还不十分理想,有时管理力度不够的问题比较突出,使市场秩序并未达到最佳状态,有时甚至还比较混乱。如假冒伪劣商品仍时而充斥市场,商标侵权行为仍时有发生,不正当竞争行为有时仍很猖獗,不规范的市场主体及市场主体的不规范行为仍时有出现等。这不仅使工商行政管理的效率大打折扣,也使工商行政管理还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在工商行政管理监管整个大市场以及监管领域、监管对象及监管层次都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工商监管的方式方法还未发生相应的转变,具体表现在一些地方的工商部门仍陷入微观管理领域而不能自拔,从而放弃从高层次上监管市场。比如在对市场的培育方面,一些部门仍囿于管理集贸市场或仍习惯于用管理集贸市场的方法(如进驻式管理)管理整个市场,而不是从促进市场主体的成熟、规范市场客体、推进市场规则的健全等高层次上培育市场;再如一些部门仍完全习惯于那种“重点整治”或“集中治理”式管理方式而放弃或放松应有的日常监管。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钳制了工商监管效能及执法水平的提高。

三、强化工商行政管理的思路

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及任务的重化,如何强化工商行政管理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极大重视,人们也提出了种种对策并切实采取了有效措施,如逐步完善工商行政管理体制、加强工商行政管理的法制建设等。应该说,这些措施是绝对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效的。针对上述工商职能发挥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除了在完善体制、强化法制等方面继续努力外,当前应着重于以下几方面:

1转变观念,即深刻认识工商行政管理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所肩负的崇高历史使命。转变观念作为强化工商行政管理的对策之一,这几年也一直在强调,但通过实践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比如对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的深刻内涵还缺乏准确的把握,仍停留于监管集贸市场而不能自拨就是一个突出的证明。因此,对于习惯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思想、管理方式方法的广大工商管理干部尤其是基层工商干部来说,转变观念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当前,转变观念就是要求广大工商干部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认清工商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调准管理观念和管理思想,自觉提高管理层次,从狭隘的监管集贸市场和个体私营经济的管理模式中摆脱出来,增强监管的自觉性和准确性,防止“穿新鞋走老路”。

2优化监管的外部环境。工商监管总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这个环境涉及的因素主要包括:有关的政府部门、执法的手段、管理经费、管理对象对管理主体的认同及其成熟程度等。不可否认,尽管工商部门行使监管职能的内外环境从总体上说是好的,但也存在一定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会不同程度地制约监管职能的有效发挥。这些问题主要包括:(1)经常受到来自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涉,从而阻碍工商部门的严格执法;(2)由于财政经费的不足,使得工商部门一直受到管理经费不足及干部工资、福利待遇无法落实的困扰,从而使工商部门不得不把筹集经费和解决工资、福利问题作为优先考虑的目标,这无疑会因目标的多元化而制约管理的效果(市场管办难以脱钩、工商部门难以割舍管集贸市场和个体户主要就是因为经费的困扰);(3)执法手段不强,如工商监管所必须的查封、扣压、冻结等强制手段不具备,使监管力度大打折扣;(4)有关的职能交叉部门由于利益、权力的碰撞,有时互相制肘,从而影响监管效果;(5)市场主体不成熟,有时对工商监管缺乏认同感,甚至产生抵触,这也会严重影响监管效果。因此,要强化工商行政管理,必须改善监管的外部环境,使工商部门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发挥职能作用。改善或优化监管环境,主要解决好以上五个问题,即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涉,解决困扰工商部门的经费不足问题,赋予必要的强制监管手段,加强与各有关的职能部门的配合和协调,促进市场主体的尽快成熟。

如何加强市场监管篇3

如果说第一阶段解决了救不救的问题,第二阶段解决了怎么救的问题,那么第三阶段要解决救后市场恢复与建设问题。这就意味着第三阶段要完成三个任务:1、短期市场常态化交易的恢复;2、中期救市措施市场影响的消化;3、长期健康资本市场的建设。

短期看,必须尽快推动市场交易回归常态。由于股灾影响,市场增量资金入市力度已大幅下降,市场情绪敏感。如何引导市场情绪走向平稳,如何引导市场投资逻辑由短期套利主导走向价值投资主导,如何使市场由波动剧烈向交易常态化平稳过渡,这是短期交易非常态化市场下政策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期看,必须尽力消除市场干预带来的负面影响。救市措施在解决了市场流动性危机的同时,也使得市场处于一种限制交易广泛存在的状态。比如7月8日证监会公告要求自即日起六个月内大股东及持股5%以上董监高不得通过二级市场减持。

此类措施影响的消除,包括救市资金的退出,如何在不对市场产生过分冲击的情况下顺利完成,如何使市场由广泛限制交易向运行常态化平稳过渡,这是中期运行非常态化市场下政策需要解决的问题。

长期看,必须推动市场监管体系转型升级。中国融资体系正在从商业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向资本市场主导的直接融资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建设一个稳定而富有活力的资本市场至关重要。但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任务愈发艰巨。

本次股市剧烈波动可以看作是一次小型的金融危机演习,折射出传统的分业监管模式的局限性,重点体现为各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的缺失,进而导致的决策行动的迟缓。在互联网时代下,金融的创新使得传统业务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这就对监管层的风险监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建立与中国金融市场结构大调整、人民币国际化推进下的资金市场进一步开放相适应的金融监管体系,是长期发展非常态化市场下政策需要解决的问题。

下一阶段,应重点从完善市场应急机制、维持合理的杠杆水平、加快推进股票注册制改革、完善法律监管框架四个方面推进第三阶段任务的实现。

第一,完善市场应急机制。中国市场存在着股票交易应急措施的缺失、救市基金成立的及时性有待提高、监管部门合作有待加强、监管沟通的频率有待提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本次股灾中均有所表现,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制度完善和改进。首先,参照国际经验,建立股票交易熔断机制,抚平投资者恐慌情绪;其次,以证金公司为依托,维护市场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再次,建立大金融监管体系,加强一行三会对金融市场监管的协调和合作。此外,提高监管层与市场沟通效率,及时稳定投资者情绪,防范恐慌式踩踏。

第二,合理监管杠杆资金。杠杆资金是本轮股灾的重要推手,救市第三阶段,监管层与金融机构应高度重视股市杠杆的规模、增速、结构和风险监控。总量上,应该维持合理的杠杆水平,确保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可控;结构上,应该严格限制游离于监管之外的民间配资、加强对伞形信托的监管、拓宽券商两融业务渠道;节奏上,降低杠杆水平要循序渐进、以金融稳定为底线、防范去杠杆引发的金融系统性风险。

如何加强市场监管篇4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生活物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天天上桌的猪肉,老百姓特别关注。但猪商贩不讲城信,在市面销售死猪肉、病猪肉等产品,如何让百姓吃上放心肉,是最摆在当前的最大难题。然而去年8月以来,非洲猪瘟席卷大江南北,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台除外)的生猪都遭到感染,给生猪产业造成重创,给生猪产品安全带来隐患。一时间如何让百姓吃上放心肉成为舆论的热点。对此,有关部门亟待重视关注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监管难度大。当今,全国畜禽养殖场(户)以中小型和散养为主,而中小型和散养养殖户,普遍存在对畜禽无公害生产、疫病防控、品质监管意识薄弱、技术手段比较滞后等现象,且散养户基本遍布每一个村,导致监管难度大,给畜禽肉品安全带来隐患。据调查,全国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下分散饲养约占养殖总量30%。

二是屠宰场(点)少。各地普遍存在畜禽屠宰场(点)少,分布不均等现象,且乡镇未设生猪定点屠宰场,只有县城1-2家,导致乡镇自行屠宰、分散经营,农村私屠病猪肉上市时有发生,农村猪肉食品安全存在较大隐患,导致畜禽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监管无法保障。据了解,湖南娄底市双峰县生猪定点屠宰覆盖面太小,全县能吃上定点屠宰猪肉的人口不足全县总人口的10%。

三是监管力度小。当前畜禽产品市场监管点多面广,但基层市场存在监管意识不强、职责分工不明、屠宰执法队人员少等现象,有的地方一个县只有1-2人,导致对流动街贩卖肉食品的经营无法巡查,对学校和企业食堂、宾馆、饭店所购进的肉食品无法进行肉源落实和查处。据了解,某县生猪屠宰执法大队只有2名工作人员,畜禽产品市场监管根本无法开展。

二、建议

一是严把畜禽源头关。加强养殖从业人员技术培训,强化新理念、新技术,严格按无公害食品要求生产畜禽。对畜禽进行强制免疫,对所有应免畜禽做到免疫病种100%,免疫抗体水平达80 %以上。加强养殖场投入品监管和加强产地检疫,确保出产畜禽健康。

如何加强市场监管篇5

关键词: 企业管理  管理会计 重要性

众所周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也逐步趋于成熟。对于谋求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来说,管理当局是企业目标的实施者。这就决定了管理当局希望企业会计站在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的立场,寄希望于会计和管理当局立场一致,产生出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协同效应。另外,因为现代社会的经济交易趋向于复杂化,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会计记录、计量、报告都会对管理效率和最终的经济利益分配,带来明显的经济影响。企业管理当局希望在任何情况下,会计活动都能服从于企业的利益需要。由于会计和企业管理当局之间处于一种雇佣契约关系,加之人们普遍认为会计人员在一个机构中处于一种相对从属地位,就会计的职能定位形成以下观点:一、会计的本质是一个信息系统,其职能就是反映经济活动,为有关方面提供管理信息;二、会计的监督职能因为缺乏必要的独立性而流于形式,不具有实际意义。

从会计产生的历史来看,无论是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或是后来在地中海兴起的复式记账,还是发展到今天的会计电算化,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源都归溯为人类记述经济活动的需要,“客观反映经济活动”是会计产生至今一直没有改变过的最基本的职能,这一点不容置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会计职能如何准确定位,是我们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市场经济体制,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要维护国家整体利益,任何一个经营者都必须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谋求经济效益,实现资本的保值和增值。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机制发挥主要作用的经济,企业要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现代企业的特征之一是现代化管理,科学规范的管理是现代企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作为企业管理核心的财务管理是有关资金筹集、投放、运用、收回和分配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基本都是通过会计来完成,处于这一个核心的位置,如何发挥其在一个管理组织中的工作效能,确保微观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信息之间的协调与沟通,满足相关利益团体各方面的需要,使企业能够实现资本的保值和增值,最终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基于实现这些目标的需要,现代企业管理中会计职能需要强化以下三个方面:

1、会计要强化核算职能,规范会计行为,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客观地记录和报告企业经济活动与经营成果,提供管理需要的财务信息,在财务指标的构建、信息的分类与报告等方面,要充分满足考核投资者对经营者委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资本保值和增值情况的需要,同时满足社会广泛的利益团体对企业了解的需要。

如何加强市场监管篇6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转方式调结构的历史性任务也将在这一年深入推进。刚刚结束的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紧贴党中央、国务院的宏观政策,确立了“五个更加”的指导思想,这为山东工商系统突出重点、创新举措、推进发展明确了方向和任务。准确分析和科学判断形势,是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的前提和基础。立足实际,目前山东工商系统面临以下背景任务:

(一)经济转型考验山东工商服务发展水平

“十二五”规划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服务经济转型发展已成为当前工商工作的中心内容。市场主体是经济转型的微观动力源,经济转型的成效最终体现在市场主体的运行质量和竞争力上。因此,服务经济转型首要的就是服务市场主体发展。2010年,山东省工商局牵头完成了省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受到广泛好评,被媒体誉为“条条含金量十足”。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达成了“在山东试点推广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体系的有效运用”的合作意向,为企业拓展发展空间提供支持。但是,多年来各级工商机关坚持简化审批手续,减少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简政放权的政策空间已十分有限,如何更好地培育市场主体,促其增长数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如何以品牌引领转型,为市场主体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更有力的竞争优势,这要求工商部门必须交出满意的答卷。

(二)区域战略考验山东工商谋划大局意识

当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以下简称“一蓝一黄”经济区)建设不仅是山东省委、省政府推动全省转方式、调结构、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重大战略,而且已成为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十二五”重点推进的区域性战略之一。2010年,山东省工商局制定了《关于立足工商职能切实做好服务“一蓝一黄”经济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受到了山东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成立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消费维权联盟,建立了“一蓝一黄”经济区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有效推动了区域经济建设发展。但是,服务“一蓝一黄”经济区建设是工商部门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新的区域规划、新的产业发展目标都对工商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找准定位、融入大局,更好地推动“一蓝一黄”经济区域跨越发展,如何发挥作用、紧贴中心,与山东省委、省政府“同向思考、同步决策、同台唱戏”,如何以扎实有效的作为,赢得更高的服务地位,这要求工商部门必须提高意识,大胆谋划。

(三)市场风险考验山东工商监管执法能力

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催生了各类市场主体的结构性调整,市场经济秩序和市场主体利益格局变得更为复杂,市场监管的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明显增加。可以说,现代社会已经进入“风险社会”,各种可控或不可控的风险时刻考验工商部门的监管执法能力。法治政府建设进程的加快,各种问责机制逐渐完善和社会监督力度的加大,工商部门履职风险防范问题也已经成为广为关注的焦点话题。2010年,为防范流通领域食品安全风险,山东省工商局加大了“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应用力度,在全省系统组织开展了创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放心社区”活动。为防范履职风险,积极探索科技防腐新方法,开展了电子监察管理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可以说,工商机关能否有效防范市场风险,关系着群众根基的牢固和工商队伍的健康。如何更加有效防范和控制各类风险,如何进一步提高监管执法权威,这要求工商部门必须尽快拿出破解方案。

(四)消费质量考验山东工商消费维权责任

近年来,随着营销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多元发展。消费者对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流通领域商品质量问题受到消费者的高度关注。消费是拉动生产、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十二五”规划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强调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对改变消费心理、提高消费预期、破解“节约悖论”具有积极作用。2010年,省局深入推行了小中大额消费纠纷调解、投诉及群体投诉案件联办、疑难投诉案件支持诉讼、典型投诉案件披露、投诉信息反馈等制度,有效维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了良好消费环境。但是,在当前市场信息不对称、监控技术手段不完善、消费纠纷解决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作为承担消费维权使命的执法部门,如何更好地引导科学消费降低消费风险,如何做好消费维权工作保障消费安全,这要求工商部门必须强化责任,加强探索。

(五)职能转型考验山东工商队伍整体素质

新“三定”规定明确了工商部门服务发展的职责,强化了食品监管、电子商务监管、反垄断等职能,增加了职责,拓宽了职能空间,也对工商队伍职能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两费”停征以来,省局连续两年开展了“基层建设年”主题活动,通过开展“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创建规范化工商所、争当岗位标兵”活动,围绕“工商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建设、监管手段现代化建设”,在推进工商队伍提高素质、加快职能转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长久以来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业务能力等方面很难通过一朝一夕转型到位,如何用开阔的思维和高瞻的视角审视并突破职能转型瓶颈,如何用创新的实践和协作的力量提升队伍素质,这要求工商部门必须不断开拓,自我突破。

二、发挥工商职能作用,自觉服务经济发展

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工商部门履行服务发展和监管执法的使命任重而道远。但是,新“三定”规定的确定和“两费”停征两年来职能转型的探索也为工商事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带来了新气象。按照全国工商工作会议的部署安排,结合山东实际,2011年全省工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国家工商总局的部署,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牢牢把握“四个只有”和“五个更加”的要求,积极开展“学习型工商建设年”活动,大力推进监管执法和服务发展方式创新,进一步提高工商部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以积极有效的工作成果,彰显工商职能作用,增强服务发展贡献。

(一)继续大力培育发展市场主体,稳固经济发展基础

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细胞,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数量的多少、经营规模的大小、科技含量的高低、产业结构的优劣,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工商部门是进行市场主体准人、交易、竞争、退出全程监管的综合性执法部门,在培育发展市场主体上具有独特优势。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工商系统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经验交流会议、全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大会精神和省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扎实做好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积

极开展对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工作的指导、协调和考核等,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创业和投资环境,促进全省民间投资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认真落实国务院利用外资“20条”和国家工商总局服务外资发展“26条”等政策措施,支持外资企业扩大规模,支持外国投资者依法并购境内企业,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强强联合或兼并重组落后企业,鼓励外资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和境内外上市融资。积极促进文化、钢铁、煤炭、物流和商业等公有制企业改革和产业调整,提升发展质量。要大力支持农村市场主体发展,引导从事加工、流通、储运等各类企业在农村投资或设立分支机构,支持连锁超市、农家店、农家乐经营者发展。完善动产抵押、股权质押、商标权质押相结合的企业融资服务思路,大力支持组建小额贷款公司,帮助广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破解融资难题;稳妥开展好公司股权出资、债权转股权登记工作,促进企业资产合理流动。

(二)全力推进“一蓝一黄”经济区建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一蓝一黄”经济区建设是引领山东经济转型的新引擎,是推动山东科学发展的新路径。“一蓝一黄”战略的深入实施对传统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提出了新挑战,对观念更新、工作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找准定位,开拓创新,主动融入服务“一蓝一黄”经济区建设大局,工商部门责无旁贷。要认真抓好促进“一蓝一黄”经济区建设《意见》的贯彻落实,建立区域监管服务网络体系和协作机制,统一规范地做好服务“一蓝一黄”经济区建设工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要健全完善“一蓝一黄”经济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针对区域合作的新形势新特色,切实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区域合作,从行动上扎实推进协作,努力探索和完善消费维权、市场监管、商标专用权保护等方面的组织领导、信息通报、责任落实和成效反馈机制。要发挥好市场主体准人的职能作用,着力实施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积极支持、培育高端高质高效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鼓励、引导优势产业发展,推动产业集群由小到大、由大变强。要着眼于促进农业结构优化,继续支持邮政物流、供销合作社等大企业进农村发展,扶持农村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支持发展农业中介组织,鼓励农户和企业围绕产前、产中和产后等环节开展合作与服务,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优势农产品产业区带和生态农业示范区。要把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与“订单农业”、农村经纪人队伍发展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服务新农村建设效能。要指导帮助企业重视知识产权和运用商标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加强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培育认定,支持企业运用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扩大企业影响、增强企业实力;引导、帮助企业进行商标国际注册,推进商标海外维权工作,为企业扩大出口、拓展发展空间提供有力保障:深入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加大对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商标的注册指导、保护力度,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

(三)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积极营造安全健康消费环境

山东是食品流通和消费大省,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既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是山东工商部门服务民生的重点领域,要坚持把食品安全监管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深入推进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放心乡镇(社区)创建活动,加强对创建活动的指导和规范,组织各地完善创建标准和规范制度。要进一步提升工商机关特别是基层单位食品安全监管掌控能力,扎实开展好工商所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应用考评活动,推动全省系统食品安全监管逐步走上科学化、迅捷化和可溯化的轨道。进一步加强12315行政执法体系“四个平台”建设,大力强化商品和服务领域消费维权,更加积极地做好消费维权工作。要着眼于适应群众生活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消费宣传教育和引导服务,引导科学消费和消费结构升级;积极开展比较试验,依法做好流通环节商品质量监测,严格监测、检测结果利用,依法消费警示和消费提示。

(四)加大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力度,回应社会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市场秩序是市场主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交易的公平性、信息的对称性、要素的流动性和竞争的充分性是构成良好市场秩序的基本特征。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新的交易方式不断涌现,市场竞争也更趋激烈。各种破坏市场秩序的经济行为和竞争手段也随之而至。工商部门作为“经济警察”,必须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加大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力度,努力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要继续强化打击传销规范直销工作力度,重点做好创建“无传销社区(村)”工作,在此基础上,开展创建“无传销街道(乡镇)”试点及推广工作。积极开展反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执法工作,严厉查处公用企业等经营者限制竞争行为,深化商业贿赂治理工作,加强拍卖市场监管,加大知识产权和商标专用权保护力度。继续抓好各类专项整治工作,大力查处“两虚一逃”、违法企业登记、无照经营、虚假违法广告、假冒伪劣农资、合同欺诈和侵犯商业秘密等行为。对于社会关注度高、影响范围广的重点案件要加大查办力度,必要时向社会通报治理成果、公布典型案例,切实解决市场秩序中的突出问题。从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人手,积极开展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监管工作,加快网络商品交易监管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市场监管领域不断拓宽。

如何加强市场监管篇7

一、发展历程

(一)市场监管在实践中的形成与发展

发达国家的监管实践大多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监管理论脱离微观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范畴而自成体系始于20世纪70年代。现代监管理论一般将监管分成经济性监管和社会性监管。经济性监管是指在自然垄断(有线通信、电力、铁路运输、自来水和管道燃气供应等)和存在信息不对称(金融业等)的领域,为了防止发生资源配置低效率和确保利用者的公平利用,政府机关利用法律权限,通过许可和认可等手段,对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价格、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投资、财务会计等有关行为加以监管。社会性监管又称“健康、安全和环境监管”,指除了经济性监管理由之外的、围绕如何达到健康、安全、环保社会目标的跨行业、全范围监管。从发达国家市场监管的发展历程看,首先是从经济性监管特别是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领域开始的,后经过“放松监管”运动,在缩小经济性监管范围的同时,逐步扩大社会性监管的工作领域,不断提升监管的力度和科学性。目前,发达国家的监管改革仍在继续,但已经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成熟的市场监管体系。

(二)市场监管的主要目标

1、市场监管最初的目标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监管理论认为,市场监管的目标是通过平衡买卖双方利益关系,解决由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引起的市场失灵,以提高全社会总福利。在实践过程中,要利用有限的监管手段,权衡效率、公平和可持续性三重目标。三者同时达到最优是不可能的,监管实践中应考虑的是如何实现三者间的最合理配置,尽可能取得理想的综合效率。关键是合理把握各方面的限度,任何一个方面超过了限度,就会激化矛盾,发生冲突;在合理限度之内,其他方面就可以接受,冲突也不会激化。如何把握这个限度,是制定具体监管政策的难点。

2、随着相关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市场监管的目标也上升到国家能力层面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埃文斯的《把国家找回来》一书为标志,国家主义理论范式兴起,探讨国家自主性、国家能力、国家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他们认为国家自主性是指国家独立于社会自我决策的程度,国家能力是指国家通过社会执行其政策的能力,两个概念考察的分别是国家统治力和执行力。英国学者迈克・曼则进一步将国家能力定义为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事实渗透,即与市民社会各集团进行例行化、制度化讨价还价,在其统治的领域内有效贯彻正确决策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无论是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亚洲工业化的赶超型国家,将市场监管的主要目标都设定为实现以“良好的治理(善治)(Good Governance)”为标志的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市场监管的实现路径

1、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实现路径是把国家和政府“找回来”

与良好的国家治理和社会共治监管模式相比,崇尚自由主义的西方国家和政府介入市场和社会的能力较弱。信奉新自由主义的英美等国,更加强调市场化、自由化和私有化,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遭遇一系列市场自由放任引致的社会性危机,不得不重新调整政府与市场关系。实践表明,政府退得过多,国家职能迷失在自由放任的市场体系当中,国家和政府应当担负的责任没有着落。因此,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的路径是将国家和政府的监管职能找回来,全面加强监管的法治架构和宏观管理。

2、亚洲赶超型市场经济国家的实现路径是把市场和社会“找回来”

以日韩为代表市场经济国家,将威权主义付诸政治实践,通过强制性政治整合稳定秩序,以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进步。威权主义对应的经济发展模式被称为“挤压型发展模式”,表现为政府部门对供给和价格的直接干预方式。日本在向高收入国家迈进过程中遭遇了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艰难转型,在社会治理理念和架构上更趋向于欧洲大陆的德国,20世纪90年代经济增速明显下滑阶段,日本着力建设“小政府”,更多依靠市场和社会力量解决经济发展引致的社会负外部性问题,取得明显进展。因此,亚洲赶超型市场经济国家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的路径是将市场和社会“找回来”,引入多元治理理念,更多依靠市场机制来提高监管效率。

二、主要特征

在实践中,推崇自由市场经济的美英等国家监管制度安排偏重效率,推崇社会市场经济的欧洲大陆国家的监管制度安排偏重公平与社会福利。尽管制度安排不尽相同,但随着监管改革在全球范围的扩展,发达国家在现代市场监管体系建设过程中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共同特征和趋势。

(一)监管机构独立性强、职能完备、权限清晰

1、设置高层次机构负责监管改革与监管质量改善

在美国等实行总统制的国家,负责推进、监督监管质量的中央机构最为有力,如美国将监管质量管理嵌在联邦预算机构内部,主导涉及多个部门的监管改革。在德国、日本等议会内阁制国家,也成立了直接向议会或国会负责的高级别独立委员会,负责制定监管改革政策并监督各部门实行。

2、监管独立性是提高监管效能的重要保障

美国拥有数量众多的独立监管机构,这些机构直接向国会(或州议会)负责且任期与选举周期错开,在制定法规时行使准立法职能,在执行价格、服务或安全标准时行使准行政职能,在举行听证、搜集证据及做出裁决时行使准司法职能,被称为拥有准立法、准司法、准行政权力的“第四部门”。欧洲则注重监管机构职能的独立性,英国电力、电信等行业拥有隶属于政府但独立于行政职能部门的监管部门。

3、职能完备是提高政府监管效能的关键

本应由一个机构行使的职能,如果分散在多个部门,不仅协调成本高,而且决策时效差,容易导致决策错误。例如,在德国,健康、安全和环保监管职责主要由两个“大部门”承担,在美国、日本则通过建立高层次议事机构来增强跨部门的协调能力。

4、按照影响范围和支出责任划分监管权限

健康、安全、环保监管被视为中央(或联邦)与地方(或州)的共同事权,普遍采用了垂直管理与属地管理相融合的混合监管体系,形成分级监管、权责一致的执法体系。中央政府除了采取强制或集权方式促使地方政府参与监管行动,还采取与地方(或州)政府签订有预算资助的监管合同的方式,激发地方(或州)政府开展监管的积极性。

(二)监管法律法规清晰明确、可预期性强

法制规则是监管者行为的依据,也是被监管者和消费者权益的保障。以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为例,《反垄断法》在美国被称为“自由大”,在欧盟被称为“经济宪法”,在日本被认为是“经济法的核心”。完善而明确的竞争法法律体系,使得监管机构行为更加可预期,对于保障监管效能十分关键。在早期,英美等普通法系国家主要通过私人诉讼调解买卖双方利益并保障弱势群体权益,后来面对监管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密集出台或修订了一系列法案。在欧洲大陆,德国等国家推崇强调秩序性、一致性的法团主义,强调从公共利益出发协商解决争端,注重行业内企业之间协商的“自组织行为”,倾向于将社会关系与法律责任条文化,从而确立了监管的公法体系。日本受欧陆法典的影响较大,以保障健康、安全为目的的监管立法有60%以上是在二战后十年内制定的,另有30%是在1965―1974年经济高增长时期颁布或修订的。

(三)监管决策重视科学基础、多元共治和公开透明

1、社会自治力量在决策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推崇法团主义的国家,很多重要的监管机构本身就是公团法人(受公法约束的自治机构),监管决策实质上是大量同业公会、消费者组织、环保组织等法团机构之间的较量。

2、监管机构拥有庞大的决策咨询网络

在国外,监管机构被定性为基于科学的决策机构,受到有限的时间和预算约束的影响,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决策瑕疵,因此,与监管决策密切相关的价格基准、风险指标、垄断认定等问题需要听取内外部专家的专业性建议。例如,美国的联邦食品药品局、环保局、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消费产品安全委员会等被称为“社会风险控制管理者”的机构都拥有庞大的咨询机构。这些独立监管机构被称为立法、司法、行政之外的“第四部门”,隶属于监管机构的科学顾问机构则被称为“第五部门”。

3、公众有效参与监管决策

为减少监管者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发达国家的监管决策依据的原则、相关信息及过程会及时向公众公开,并召开听证会、审议会、咨询会邀请相关利益主体参加,就决策潜在影响进行充分评估。此外,发达国家会以法规、准则等方式强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也是改善监管效果的保障。

(四)监管影响评估制度化、可操作性强

1、事前进行影响评估分析

美国白宫“管理和预算办公室(OMB)”下设的“信息和监管事务办公室(OIRA)”负责对联邦重要监管行为和规章进行影响评估,要求内阁行政机构和独立监管机构按财政年度报告监管规划,并定期对现存监管规章、政策进行立法后评估或回顾性审核,其有权力及时修正废除过时的、无效的和负担过重的规章。英国同样是较早开展监管影响分析的国家,被称为“国家内的监管国家”,内阁下设监管影响办公室(负责审查与协调监管决策)、完善监管特别小组(负责分析和推介重要监管改革)、监管问责小组(负责追究责任)等三大机构,从而在中央政府层面强有力地推动了监管质量与效率改善。OECD采用监管影响评估的成员国数量逐年增长,目前已经接近30个,均拥有高级别的法律规定、总统或内阁元首支持的高层次审核协调机构和支撑“成本―收益分析”的模型和数据库。

2、各类机构执行监管的成本―收益结构有明显差异

与政府组成部门相比,独立监管机构的中立性更强、效率更高,但是消耗的公共资源相对较多,问责的难度也较大。法团组织作为一类非政府机构,消耗的公共资源相对较少,中立性也有一定保证,但是效率较低,也相对难以问责。如果公共机构更多放权于市场,委托或授权私营部门承担部分监管事务的话,效率可能会明显提高,但是中立性会明显下降,也更加难以问责。

三、相关启示

从发达国家建设现代市场监管体系的共同经验可以看出,为高效合理地加强我国市场监管体系建设,从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从监管的目标路径、法律观念、机构机制等方面入手,形成有序、协调、系统的制度安排。

(一)市场监管旨在平衡经济利益与公众权益

发达国家的市场监管,旨在平衡产业发展的经济利益与包括消费者权益在内的社会公共福利。为此,建构了法治规范、公平公正、有效率且高效力、可问责、公开透明、重视参与和回应的现代监管体系。我国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的目标应与发达国家基本一致,从具体路径来看,应由垂直化的命令―控制机制向行政部门、监管机构、司法机构、社会组织、普通民众等分工协作的现代监管体系转变。

(二)加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要依法有据

强化民主法治是加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亚洲赶超型国家,无论是经济性监管还是社会性监管实践,都是源于问题、始于立法。各国在监管实践中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普遍采取不断增加或频繁修订原有法规的办法来完善本国市场监管法治框架与法律体系,并配以更为严格、细致的技术标准作为执法依据,最大限度提高监管严密性和有效性。同时为防止监管机构寻租或不作为,各国还通过详细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监督监管机构的高效运行。

(三)加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要树立成本―收益观念

市场监管需要动用社会公共资源,其执行是有成本的。实践表明,监管对于解决市场失灵、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具体积极作用,但过度的监管(特别是经济性监管)会压制市场活力,极大提高社会成本。因此,必须树立监管的成本观念,在事前进行管制影响评估分析(成本―收益分析),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社会效益,从而选择适当的监管政策和工具。同时,要建立更加科学、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督和评价机制,从惩戒为主向奖惩并重转变,通过各种“选择性激励”的制度设计,提升地方政府参与监管事务的积极性。

(四)加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要改进机构设置和决策机制

如何加强市场监管篇8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府职能;转变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如何更好地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已经成为了当前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对于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工作效率?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

一个机构庞大、人员臃肿的政府,不仅会加重财政负担,增加政府成本,而且导致效率低下,远远适应不了行政管理现代化的要求。经济想要加速发展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在公务员收入相对不高,而又面临市场经济种种利益诱惑、物价频频升高的情况下,要从制度和配套措施上形成保障公务员廉洁行政的机制。必须保证每一个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要广泛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特别是来自人民群众的舆论和批评监督。建设高效政府,精简机构。同时还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尽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体现行政效率的提高。

二、强化市场监督职能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对市场秩序的规范和监管还十分薄弱,规范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垄断严重,加上执法不严,管理松懈,纪律松弛,甚至有法不依,违法不究,致使市场秩序比较混乱。必须建立现代市场监管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建立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新秩序。首先,要加快有关市场规范的法律法规建设,比如尽快出台反垄断法,采取法律手段打破行政垄断,防止企业相互勾结,形成价格联盟,损害消费者利益;其次,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严格执法,从严治政,采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打击各种违法乱纪、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再次,在石油、天然气、电力等行业与政府维持公平市场秩序密切相关,在实施政企分开改革的同时,要建立独立的监管委员会,将政府决策职能与监管职能分开,以加强对权力的监督。

三、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责之一是宏观调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政府“越位”的现象普遍存在,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管得过多过细。特别是不合理、低效率的项目审批制度,已成为影响我国投资环境、影响企业竞争能力的严重问题。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势在必行,只有摆脱了大量微观审批事项的政府,才能够研究超前性、深层次的战略性重大问题,才能集中精力搞好宏观调控。加快审批制度的改革,一要搞好行政审批项目的审核和处理工作,减少政府审批事项和审批范围;二要缩短审批环节和审批周期;三要公开审批标准,规范审批程序;四要明确审批责任,健全监督机制,对审批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五要改革审批部门普遍存在着的重审批、轻监管,重权力、轻责任现象。

四、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实现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的转变

微观管理,指政府站在出资者立场上,依靠行政命令、参与企业治理结构或直接介入市场的方式,对微观经济主体实施的一种直接管理,主要指国家和地方政府机构对公有制企业的直接管理活动。宏观调控,指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对宏观经济运作所进行的“控制”或“调节”,它是政府通过调整其所掌握的某些经济变量,来影响市场经济中各种变量的取值,从而影响私人经济部门行为的政策过程。今后,政府应该减少对经济主体的直接管理,更多地运用间接调控手段,以更灵活多样、更讲究效益的方式进行宏观调控。即使在“市场失灵”领域,也要考虑是否需要政府发挥作用,政府发挥作用是否有效,是否有更好的办法。只有在不仅需要而且能够做好时,政府才进行干预。

五、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服务型的政府

建立服务型政府就是要确立服务理念,树立服务意识,当好人民公仆。新形势下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是为企业发展和各类创业者提供良好的环境。政府应通过发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职能,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为企业及人民群众干事创业提供优质到位的服务;通过不断完善硬环境、优化软环境,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氛围,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总的来说,在发展社会市场经济的同时,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必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以此为目标循序渐进的促进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参 考 文 献

[1]何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必须建设服务型政府[J]、攀登、2004(3):65~68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竞争上岗演讲稿(精选5篇)
  • 下一篇:案例分析法特点(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