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绩效考核规则与方法(精选8篇)

时间: 2023-06-30 栏目:写作范文

绩效考核规则与方法篇1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色彩的评价指标(建国后——1992年)

建国后,我国长期实施计划经济,国有企业基本没有经营自主权,考核方法注重实务量的考核。政府评价方法是将企业产量等实物指标的计划与实际完成对比,产值和利润指标作为参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直至1992年由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改进工业经济评价考核指标实施方案》中仍体现出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

第二阶段: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1993年——1997年)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1993年中央中央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构建现代企业制度,颁布了《公司法》,探索构建以投资报酬率为核心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体系。考核上淡化产值指标,强化经济效益指标。1993年财政部公布《企业财务通则》。1995年《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设计了销售利润率等10项评价指标,对每项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以行业评分值为标准计分。注重综合经济效益的考核,提出资本保全概念。

1997年调整的工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把原来的六项评价指标调整为总资产贡献率等七项指标;重新调整了各指标权数;评价标准按照前四年的全国平均值确定。

第三阶段:综合业绩评价指标体系(1998至——至今)

1999年6月《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不仅包括定量指标(财务指标),也引入了定性指标(非财务指标)。财务指标对企业国有资本金分别从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等四方面内容三个层面共计28个指标进行考评,非财务指标方面仅仅稍作提及。

2002年对评价规则进行了修订。《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采用的评价计分方法是功效系数法和综合分析判断法,分别用于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评价计分。

二、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指标演进

1、《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2003)。

自2003年始,国资委出台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实行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统一、考核结果与奖惩相挂钩的考核制度。经营业绩考核最终结果分为a、b、c、d、e五个级别。对企业负责人的奖励分为年度薪酬奖励和任期中长期激励。年度薪酬分为基薪和绩效年薪两个部分。

2006年国资委修订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遵循“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企业提高战略管理、自主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原则;做到业绩上、薪酬上;业绩下、薪酬下,并把业绩考核结果作为职务任免的重要依据。

2、《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2006年)。

2006年出台了与国际接轨的业绩评价方法,国资委每年将按照优、良、中、低、差五个等级对中央所属166户企业的财务绩效和管理绩效两方面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将成为央企负责人年度和任期考核的重要参考。

评价原则包括全面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效益型原则、发展性原则。评价分为企业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两部分。根据评价时期的不同,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又分为任期绩效评价和年度绩效评价。评价指标包括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与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包括财务绩效和管理绩效两个评价标准。财务绩效标准包括国内行业标准和国际行业标准。评价方按照“统一方法、统一标准、分类实施”的原则组织实施。无论是财务绩效还是管理绩效,最终形成优、良、中、低、差五个等级。该法规不足之处体现在:一是考核中未考虑权益资本成本;二是财务数据之间的可比性问题;三是行业评价标准及国际标准适用性问题。

3、《中央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补充规定》(2008)。

2008年2月13日,国资委制订了《中央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补充规定》,明确了四个考核目标核定原则:稳步发展原则、行业对标原则、精准考核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同时对基本指标计分规则、分类指标基本要求和未能完成考核目标的计分方法等内容进行了补充规定。

国资委的业绩考核局和统计评价局分别了不同的业绩评价规则。国资委业绩考核局的是《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2003年、2006年修订、2008年补充规定);而国资委统计评价局的是《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2006年),被考评企业经常无所适从。企业比较重视的是按照《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完成工作,因为企业负责人的薪酬甚至任用和考核业绩直接挂钩。对《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却较少顾忌,因为企业负责人没有个人效用风险,它是一套比较完善的综合评价体系,而《考核暂行办法》的业绩评价指标相对较少,较为强调年度利润总额和净资产收益率两个基本指标,这样就容易造成企业“短视”行为。如果能够将业绩考核局和统计评价局的规则统一起来并与企业负责人的薪酬任用挂钩,效果较好,引入平衡计分卡理论进入重新设计是一种可行的选择方案。

另外,国资委、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委、劳动保障部、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等多个部门都曾参与过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制订,这么多部门站在不同角度,需要企业达到所有的要求,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已制订的这些指标权重、系数及标准值、指标结构等缺乏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支持。

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演变

1、《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公司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中办发[1999]20号)。

这里用到的指标主要是企业领导人员在任职期间与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目标责任制有关的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目标责任制主要在合同中约定,因而每一份合同中规定的指标不同而不同,没有统一的规范。

2、《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2004]第7号)》。

从六个方面进行审计,这六个方面分别是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经营成果的真实性;财务收支核算的合规性;资产质量变动状况;有关经营活动和重大经营决策负有的经济责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经营绩效变动情况。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当围绕着这六个方面来设计,但是未具体提到具体指标。这里也提及领导人所应负担的主管责任与直接责任。

3、《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国资发评价[2006]7号)。

一是企业绩效评价,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全面分析和客观评价;二是经济责任评价,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主要经营业绩和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估,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履行工作职责情况得出较为全面、客观和公正的评价结论。

4、《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国资发评[2008]53号)。

要求“结合《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14号),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将绩效评价运用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科学评判经营者业绩,建立相应的约束激励机制”。这里说明各企业应当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外部审计部门在审计过程中,如何确定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是完全参照企业自定的指标体系,还是双方共同确定指标体系,文件中并没有明确提出。

四、问题及分析

1、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的真实经济价值应是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即现值,因而真正的经济绩效存在于将来,无法直接观察和测量。审计需要根据将来推断国企领导人的经济责任,为了这种推断,不得不依赖于过去的经验,因而对未来的经济绩效的推断始终是不确定的。

(2)过多过滥而又相互矛盾的计量指标。财政部、国资委等部委分别从自身部门的需要与利益出发,制定了众多的指标体系,动辄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指标。已有的经验证明,超过二十几个指标后,指标体系的作用将因相互矛盾或摩擦,指标作用递减。

(3)很难自下而上累加大量的非财务标准,也无法自上而下分解通用的财务指标。计量经济责任必然会有大量的非财务指标,但是央企都是大规模企业,拥有诸多下属单位,集团内部之间,受制于行业、规模及性质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上下之间的非财务指标迥异,导致上下级之间的非财务指标无法相加。

(4)权数的确认比较主观。多采用专家方法,简单明了,只需专家拥有丰富的学识与经验,缺点是不同专家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同,即使同一专家在不同时点,其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2、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中问题分析。

(1)指标体系都是次优的。

简单地测量比较利润等指标相对比较简单,但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都经济绩效指标,意即未来的发展。要找出适当的指标,以便从中推断出未来的现金流量或企业的长期效率和生存能力是非常困难的。

(2)国企规模大层次多,太复杂,影响了评价指标的运用。

大型国企通常会有四个层级,作为整体的企业、实质上独立的经营单位、内部职能部门、职能单位内部的工作组。市场价值适用于企业整体,财务指标适用于企业整体和经营单位,非财务指标适用于职能单位和工作组。如果要把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联系起来,就需要从工作组和职能单位累加到经营单位和企业整体的非财务测量指标(即这些指标能够求和或平均),以及可以从企业及经营单位下推到职能单位和工作组中的财务测量指标(即这些指标应当能够被分解)。但是,由于各层级所用的指标体系不一,无法或难以相加,或武断地加减,这都会影响最终结果。

绩效考核规则与方法篇2

摘要:本文基于大型国有企业全员绩效管理的实践,提炼出全员绩效管理的构建原则,并从分类考核指标构建、考核结果运用和制度保障三个层面深入阐述了全员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方法。通过对绩效管理体系的评估和改进,形成企业全员绩效管理的闭环系统。

关键词 :大型国有企业 全员绩效管理 体系构建

完善的全员绩效管理体系有利于提升公司的精益化管理水平。科学规范的全员绩效管理体系可以强化绩效管理的可控在控。大型国有企业的全员绩效管理体系应通过对公司战略目标和重点工作的层层分解,构建全面覆盖、上下衔接、统一规范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提升企业整体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一、全员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

第一,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引领,做好绩效考核体系及指标构建的顶层设计。通过对顶层战略目标的分析,采用目标分解法、平衡计分卡,提炼覆盖公司核心业务流程、体现公司效率效益的业绩指标,形成公司较为丰富的考核指标库。

第二,以量化考核标准、强化责任主体的原则,抓好绩效管理的过程控制。坚持持续提升、不断超越的理念,细化和量化各专业业绩指标的考评标准,在实现基础目标的前提下,对不同的完成值给予不同的评价分,鼓励业绩提升。

第三,以科学规范,突出量化考核的原则,强化绩效管理的末端治理。将公司领导的绩效考核与所在单位业绩考核一并开展,通过建立绩效看板,实施业绩监控,预警干部管理。

第四,依托绩效管理信息平台,构建规范高效的绩效管理工作体系。建设了公司统一的绩效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员工业绩积分的信息化管理,管理过程覆盖所有核心工种,并对员工积分适时展示,促进集约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全员绩效管理体系构建

1、公司领导绩效考核指标构建和量化考核

2、管理机关绩效考核

在公司部门层面根据职责分工,对关键指标进行分解,按责任指标、系统管理指标、共性指标三个大类,形成覆盖各部门的指标体系。对员工在能力提升、创新创效、荣誉获得等方面的表现,提炼可衡量的具体指标,形成正向激励的指标库。

3、一线员工量化考核

一线员工考核采用“工作积分制”,积分范围覆盖一线员工的日常专业性工作、事务性工作、行为规范性要求等,通过赋予各标准项一定分值,正向负向进行考核激励。

4、绩效考核结果运用

多渠道运用好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和业绩积分,与人员配置、人才选拔、职称评定、技能鉴定、教育培训、评优评先等进行挂钩。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员工职务、职称或技能等级晋级的依据,与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挂钩。

5、制度保障

应制定绩效管理的系列办法和制度,各下属单位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建立本单位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并报总公司审核同意。同时,为促进全员绩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应逐级就相关制度进行了全面的宣贯和培训,让员工充分认识全员绩效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三、评估与改进

第一,员工对全员绩效管理办法的认可程度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绩效面谈等方式,了解员工对评价内容与方法的掌握程度、对全员绩效管理实施过程和考核结果的认同程度等。

第二,开展基层单位全员绩效管理工作评价。按照全员绩效管理工作考核办法,通过现场检查的方式开展评价工作,检查各基层单位的绩效管理组织体系和制度是否完善,量化考核对员工的覆盖程度,指标体系的量化程度、合理性和是否对工作内容的全覆盖。

第三,员工工作态度的变化。从员工的出勤率、承担工作任务的主动性、工作完成质量等方面进行对比。

第四,信息系统运行分析。通过信息系统的统计分析手段,了解各单位全员绩效管理工作实施情况、绩效管理流程的运行和实施过程管控的情况。

四、总结与思考

第一,量化指标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绩效指标体系中体现工作过程的量化指标需不断进行丰富和提炼,考评标准要遵循先进合理的原则,反映出在正常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员工中少部分人可以超过、大部分人经过努力可以接近或达到的水平。

绩效考核规则与方法篇3

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背景

我国《宪法》第27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实行精简的原则,实行工作责任制,实行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反对。”这是建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考核制度最直接、最根本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五章对考核的主体、内容、时限、程序、结果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进一步规定了对非领导成员公务员的考核,坚持客观公正、注重实绩、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平时与定期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规定的权限、条件、标准和程序进行。这些法律规章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提供了依据,也促进了绩效考核工作。很多公共部门在积极探索和改进绩效考核的方法,通过考查和评价公职人员在工作中的德行操守、政治素质、工作表现、业务能力和实际业绩等情况,示以奖惩,激励公职人员不断改进自身行为,从而提高公共部门整体效率。但是绩效管理决不等同于绩效考核,而应该是管理员工绩效和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完整过程,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循环中的一个环节。从目前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实践来看,普遍上还只停留在绩效考核的阶段;而且绩效考核制度的实际操作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本文主要从绩效考核阶段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从绩效管理的角度讨论完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措施。

二、目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公共部门绩效目标体系的约束性,导致对公共部门人员的考核与社会发展相脱节

要建立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首先要明确组织的绩效目标,再将组织目标层层分解到部门、岗位,从而将组织目标分解为可以考察的员工行为绩效指标。因此,公共部门的绩效目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可持续,直接影响着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绩效方向。现阶段,有的地方政府受到经济发展的压力,在地方发展目标和公共部门考核目标上过于强调经济增长,而对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环境保护等方面有所忽视,从而导致了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标准和指向与社会发展需要相脱节。

2、从绩效考核的主体来看,考核人员具有自身能力水平的局限性和客观环境的约束性

当前我国大部分公共部门的绩效考核工作由人事部门牵头负责,其工作人员大部分延用了在计划经济时期管理工资福利和档案为主的工作内容和方法,缺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有的即使经过了MPA核心课程的培训,但是客观上缺乏人力资源管理训练指导和实操经验,主观上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理论方法是企业的专利,不适用于政府机关等公共部门;另外对单位内部业务部门的业务工作不熟悉,更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不愿去了解和介入业务部门的工作,因此无法进行客观、公正、全面、有效地评价。被考核人员往往认为考核是针对自己的,有时造成对立情绪,甚至引起纠纷、矛盾,影响单位团结。有的部门负责人出于维护本部门的荣誉或照顾部下情绪和利益,放弃或偏离考核的标准,简单地给出类似“政治合格、态度认真、完成工作任务”的评语。

3、从绩效考核的依据来看,工作分析不到位,职位说明书缺乏针对性

规范化、科学化的工作分析、职位分类和职位说明书是人力资源考核的客观依据,但目前我国公共部门中工作分析和职位分类还十分欠缺,领导职务与非领导职务的划分还有不完善之处,对于众多的、工作性质相差极大的非领导职位也没有完全划分清楚,职位分类还缺乏具体和正式的规范性文件。近些年来,虽然公共部门在逐步推行职位说明书,但主要集中在领导岗位。我国公务人员的队伍庞大、人数众多、职位种类繁多、职务层级复杂,所以考核的标准要达到公正、合理、科学,就必须充分细化与具体化,而目前大多数公共部门的职位说明书是简要的、原则性的,没有针对具体岗位做出明确的规定,因此进行绩效考核时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进行衡量[1],造成了绩效考核无据可依。

4、从绩效考核的标准来看,缺乏明确的、具体的、可量化的考核标准和指标体系

《公务员法》对绩效考核内容进行了原则规定,包括德、能、勤、绩、廉五方面,但只是原则性的规定,没有具体的标准要求和细则。定性考核由于简便易行,长期以来在公共部门绩效考核实践中广为运用。但是这种考核对考核人的依赖性大,缺乏客观的标准,主观随意性大,会受到考核人的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考核偏差,考核结果容易失真。由于缺乏定量指标,没有明确的、具体的、可度量的指标体系,使得考核难以实际操作,造成了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对标准的理解上存在严重的偏差,结果造成了员工自我评价与组织评价结果差异很大。尤其是当今社会发展速度很快,一些公共部门的工作内容年度变化大,而考核标准多年不变,无法与单位或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内容相结合,造成个人绩效考核与组织绩效之间的脱节。

5、从绩效考核的程序来看,规范性不够,降低了考核结果的信度和严肃性

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规定,进行年度考核时,必须设立考核委员会或考核小组,年度考核要经过个人小结、群众评议、部门领导人评语、考核委员会审核、部门负责人确定考核等次这些基本程序。但是,在实际的考核过程中,有些单位不能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考核,依然“依据民主评议结果确定考核等次”,存在“以评代考”的现象;[2]甚至有的只是被考核者写个人总结和填写年度考核表,部门负责人和主管领导签署评语敷衍了事。这势必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是部分单位领导在考核中并不认真了解工作实绩,凭个人好恶搞内定考核结果,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式,既不能客观反映实际绩效,也影响了员工参与的积极性。二是部分单位领导碍于情面,怕得罪人,将优秀等次的确定交由群众无记名投票表决,由于全员投票中相当一部分群众对被考核者的德才表现和工作业绩并不一定十分了解,很难保证考核的准确性和公正性,结果使一些政绩突出而平时不太注意人际关系的人榜上无名;相反,一些政绩平平的“老好人”被评为优秀。

6、从绩效考核的对象来看,对绩效考核态度冷漠,影响了考核的效度和作用发挥

公共部门“单位人”、“官本位”观念根深蒂固,工作人员是“国家干部、国家职工”等观念仍在公共部门延续,在“一年一度”的绩效考核中,被考核者态度冷漠,参与考核的热情不高,“不了解、不重视、不积极参与”的现象较为普遍。认为绩效考核就是评几个“优秀”,绝大多数在“称职”档次,没有特殊情况的不会出现“基本称职”和“不称职”,跟自己关系不大。这种消极心态不仅使员工失去了工作积极性,而且也为今后的有关绩效提高方面的沟通制造了严重的障碍,这种情绪的蔓延无疑会大大影响员工的精神风貌和对绩效考核的支持,从而影响考核的效度。

7、从绩效考核结果的使用来看,绩效管理功能严重缺失

虽然《公务员法》第37条对考核结果的使用也作了明确的规定,考核结果作为调整公务员职务、级别、工资以及公务员奖励、培训、辞退的依据,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考核结果的使用并不普遍,绩效管理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第一,表现为激励作用不足。按照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激励有正激励和负激励两种形式。在正激励方面,由于“先进”、“优秀”的名额一般是上级人事部门根据人员编制数按比例划定的,受到正激励的毕竟是少数人,存在覆盖面窄和奖励力度不够的现象,而落后人员又得不到及时的负激励,形成不表扬就是批评的心理暗示,恰恰打击了大多数公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正激励的作用大为削弱。在负激励方面,虽然我国曾出台一些相关规章,但工作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负激励工作开展甚少,常常是有人违法违纪后才想起给予其行政处分[3],而不是根据考核结果及时进行沟通,防微杜渐。第二,表现为与培训、培养的脱钩。有的年度绩效考核结果只注重确定考核等级,只有一些原则性的评语,没有指出员工具体的优点和不足,因而不能针对员工的不足制定合理的绩效改进方案和相应的培训计划,也不能根据员工的优点给出职业发展和培养使用的建议。第三,表现为与员工的岗位调整脱钩。职务升迁和岗位调整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决策,现实工作中与绩效考核结果的关联度不够大。

三、完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对策措施

1、转变观念,建立和完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

当前,大多数公共部门在绩效管理中往往只注重绩效考核或绩效评价阶段,而忽略了整个绩效管理的过程。根据美国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协会(IPMA-HR)的解释,绩效管理包括组织对员工进行管理的所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把组织和个人联系在一起,以完成组织的使命,注重员工成功达到组织目标的方法和过程,强调沟通、辅导及员工能力的提高[4]。整个绩效管理体系是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一个绩效管理周期可以划分为五个环节: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评价、绩效反馈、绩效结果应用,然后进入下一个绩效管理周期(图1)。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必须改变只注重绩效考核结果,改变仅以各种表格和文字的形式进行“纸上”考核,忽视与员工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的做法;应该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沟通、反馈、指导和支持的持续活动,在对员工绩效的评价、原因分析基础上,有针对性的绩效面谈和反馈,有效地提高员工知识、技能和素质,从而形成组织与员工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

2、加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绩效考核制度再健全、系统再完善、方法再科学,最终还得靠具体的人来实施。因此要挑选和调整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并且加强专业培训。人力资源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专业性很强;又是一门艺术,需要讲求沟通技巧和方式方法;同时还具有技术性,实际操作性很强。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及其他参与绩效考核的人员进行知识培训、案例分析和操作训练,提高他们对绩效考核的整体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并且主动、自觉、努力地避免晕轮效应、近因效应、类己效应、比较偏差等心理效应造成的影响,将考核的偏差降到最低。同时,可考虑建立考核责任制,对在考核中不负责任、造成严重失误的考核人员追究责任,以保证考核人员尽己所能地做好考核工作。

3、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目标体系,细化、量化考核标准

首先是把经济、社会、民生、资源、环境、文化等因素综合考虑进来,建立考核评价地方政府和公共部门的科学合理的绩效目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根据本单位的“三定方案”,加强工作分析,并且逐项分解明确各部门职能,再进行科学地职位分类,针对不同类别与层级的职位撰写明确、详细、具体、实用的职位说明书,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真正做到分级分类分岗考核,细化、量化每个职位的考核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体系必须做到: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与单位业务负责人员相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单位的业务负责人员对本单位的实际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工作标准、完成时限和所需资源有清楚的认识,只有二者的高度结合,才能使制定出的考核标准既具有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性又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二是定性评价与定量考核相结合。要将“德、能、勤、绩、廉”五方面的基本内容细化、量化、具体化,将每一方面的内容分解为若干不同的要素,通过具体的指标来加以表示,同时给每个指标确定适当的分值,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指标体系,这样不仅能提高考核的科学性、区分度和效率,而且还能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和矛盾。三是与本单位的年度工作计划紧密结合。工作计划和工作标准是公共部门绩效考核的基础,它将组织目标和使命与每位工作人员每天的行动联系起来,再层层分解到每个岗位,增加绩效考核的针对性。

4、改进和完善考核方法,多时段、多维度地进行考核评价

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考核的时段要由“一年一度”转变为“贯穿始终”,包括每天的作息考勤,每周、每月、每季度的工作进度和效果督察,管理者要观察、收集和记录下属的绩效数据和关键事件,这样可以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反馈调整,随时帮助指导,同时也为公正、客观地评价员工的绩效表现提供事实证据。绩效评价的方向应该是多维的,比较通用的是360度评估方法,一是系统内进行多向评估:即公共部门机构内,上下级之间、同级各部门之间、部门内工作人员之间的相互评估;另一个是系统外进行多向评估:即公众对公共部门、公众对部门领导、公众对工作人员的评价。既可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和客观性,又有利于公众对公共部门履职情况的监督。

绩效考核规则与方法篇4

一、总 则

为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规范物业公司职工队伍的管理。建立以岗位绩效奖金制为主要形式的奖金激励制度,通过对职工履行岗位职责情况的评估,将其奖金分配结构与实际工作业绩紧密结合。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职工的自身素质,推动小区物业管理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特制定本制度。

二、岗位绩效考核原则

1、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公开透明;

2、注重实绩、合理量化、综合平衡的原则;

3、谁管理谁考核,并体现权重的原则。

三、被考核人员:

物业公司经理和职工。

四、考核的基本内容: 小区物业公司绩效考核,分为经理考核和职工考核。

(一)、经理考核内容:

经理考核主要从敬业精神、领导能力、工作态度,工作业绩、遵规守纪、理论学习和综合素质等七个方面;

1、敬业精神考核:

热爱本职工作,以本职为"天职";乐于奉献、勇于创新;干物业、爱物业、专物业、精于物业。

2、工作态度考核:

有强烈的责任感,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有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大胆管理、勇于进取的拼搏精神;有踏踏实实、勤奋努力的工作干劲。

3、领导能力考核:

有合理组织工作部署,统一协调下属行动的能力;有正确分析、把握问题,提出合理解决方案,做出正确决定的能力;有把握下属思想动态、激励下属工作热情、形成团队凝聚力的能力。

4、工作业绩考核:

物业管理和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物业公司工作纪律及规章制度落实情况;工作受到上级表彰情况。

5、遵规守纪考核:

带头执行物业公司作息时间情况;履行岗位责任制情况;廉洁自律情况。

6、理论学习考核:

物业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有关的专业知识掌握的情况。

7、综合素质考核:

全面考察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情况。

(二)、职工考核内容:

职工考核主要从个人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工作能力、遵规守纪、理论学习、团结协作和综合素质等七个方面。

1、敬业精神考核: 热爱本职,安心工作,乐于奉献;干物业、爱物业、专物业。 2、工作态度考核: 有强烈的责任感;有积极主动、不怕吃苦、不讲条件、勇于进取的工作精神;有踏踏实实、勤奋努力的工作干劲。

3、工作能力考核: 熟悉小区基本情况,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善于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独立完成所担负的物业管理服务工作;能够出色的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

4、遵规守纪考核: 服从领导,令行禁止;执行物业公司作息时间情况;履行岗位责任制情况;遵守物业公司各项规章制度情况。

5、理论学习考核: 物业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本职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掌握的情况。

6、团结协作考核: 思想作风正派,处理好同志间关系;工作中不计分内分外,主动配合,密切协作,有良好的群众口碑。

7、综合素质考核: 全面考察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情况。

五、考核时间及方法:

1、所有被考评者均采取自我述职报告、被考评者自我评分、民主测评打分和考核人综合评判打分的方法,在每月的第一周进行上月的绩效考核,并在两个工作日内完成。考核结果在当月内有效。

2、考核测评打分方法:

(1)、物业公司经理测评打分

各局属物业公司经理的考核人为主管局领导。测评打分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被考评者自我评分。填写《经理绩效考核自我评分》,分敬业精神、领导能力、工作态度,工作业绩、遵规守纪、理论学习六个方面自我评分;

第二部分,民主测评初评打分。由本小区全体职工从敬业精神、领导能力、工作态度,工作业绩、遵规守纪、理论学习六个方面,分别给被考评者初评打分;

第三部分,考核人综合评判打分。由主管局领导给被考评者的综合素质评判打分。

最终成绩=自我评分×20%+民主测评分×30%+考核人综合打分×50%

(2)、职工测评打分

各局属物业公司职工的考核人为各物业公司经理和主管局领导。测评打分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被考评者自我评分。填写《职工绩效考核自我评分》,分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工作能力、遵规守纪、理论学习、团结协作六个方面自我评分;

第二部分,民主测评初评打分。由本小区全体职工从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工作能力、遵规守纪、理论学习、团结协作六个方面,分别给被考评者初评打分;

第三部分,考核人综合评判打分。由本小区物业公司经理和主管局领导给被考评者的综合素质评判打分。

最终成绩=自我评分×20%+民主测评分×30%+考核人综合打分÷2×50%

3、考核监督。局考绩督察组派员参加各局属物业公司的绩效考核,并对其进行监督。

4、试用期职工和临时工不参加绩效考核。

六、考核等级和奖金加权:

1、A级(优秀级):96分--100分, 上月基本奖金加权10%;

2、B级(良好级):85分--96(不含)分, 上月基本奖金加权5%;

3、C级(合格级):60分--85(不含)分,上月基本奖金加权0%;

4、D级(不合格级):60(不含)分以下。

七、考核结果的应用 :

局属各物业公司,分别实行全员(本局干部职工)年度基本奖金一次性承包制度。绩效考核成绩与奖金直接挂钩,作为被考核人下一个月奖金分配的决定因素。

1、绩效考核成绩为A级者,上月奖金分配:

月奖金=[绩效考核最终成绩%+奖金加权(10%)]×基本奖金。

2、绩效考核成绩为B级者,上月奖金分配:

月奖金=[绩效考核最终成绩%+奖金加权(5%)]×基本奖金。

3、绩效考核成绩为C级者,上月奖金分配:

月奖金=[绩效考核最终成绩% +奖金加权(0%)]×基本奖金。

4、绩效考核成绩为D级者,上月不计发奖金。并待岗学习一个月,待岗期间也不计发奖金。

5、全年度累计12个A者,年终奖励1000元。

八、考核纪律:

1、各小区物业经理要认真组织,绩效考核必须公正、公平、认真、负责。考核人不负责任或利用职务之便考核不公正者,::一经发现,除单位重新考核外,将依据情节轻重,给予考核人扣发一个月奖金直至撤职处理。

2、每位职工在民主测评打分时,要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慎重打分。凡在考核中结伙串联作弊者,一经查实,将给予扣发一个月奖金直至下岗处理。

3、考核工作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时完成。凡未在当月的第一周内完成绩效考核的小区,将给予扣发经理当月基本奖金20%的处理。

物业公司绩效考核工作的现状与今后工作思路

绩效考核工作是人力资源部的重点工作,也是物业公司下半年重点工作之一。为建立规范、科学的公司绩效考核体系,使绩效考核工作切实有效,具有可操作性,以达到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劳动效率目的,现将绩效考核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汇报,并对今后绩效考核工作提出建议。

(一)绩效考核工作的推进情况

(1)考核准备阶段。首先,从2009年6月份起绩效考核进入试运行阶段,对人力部、物业工程管理部、第二项目部进行了试运行考核,并对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考核方式、考核程序等整体考核情况进行了分析;其次,对公司考核者进行前期培训。7月份对公司所有班组长以上人员进行绩效考核相关内容的培训;再次,经过反复修订,公司制订了《员工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二)绩效考核工作持续改进

1、制定了《绩效沟通管理办法》。绩效沟通是绩效考核的核心。缺乏沟通,绩效考核就会流于走过场,做表面文章。通过目标制定沟通、绩效实施沟通、绩效反馈沟通、绩效改进沟通四个阶段,采用绩效面谈的形式,努力帮助员工排除障碍,不断改进和提高员工的业绩和工作质量,起到激励绩优者更优、督促绩差者改进的作用,使绩效考核朝积极的方向发展。

3、对项目部与专业公司实行绩效结果"正态分布"、为了使绩效考核结果相对客观、有区分度,为了使绩效考核工作打破"平均主义",真正体现"奖勤罚懒"的目的,对各部门实行绩效结果按"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规律进行考核。

5、通过静态的岗位职责分解和动态的计划工作分解,为项目部与专业公司每一岗位制定一个相应考核模板,提供给各部门考核参考,使相同岗位工作标准一致性,考核标准更量化,考核更具可操作性。

(三)目前绩效考核工作存在问题

2、部门领导对员工绩效考核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部门领导嘴上说重视考核,支持考核,但在实际操作中,总是借故工作繁忙,事务繁多无暇顾及,直到月底才匆匆进行一些主观考核和评定。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是:

(1)部门考核、部门负责人考核与部门员工考核是割裂开来的是主要原因,因为只有部门考核的结果才会影响到部门领导,所以部门领导对部门员工绩效考核不以为然;

3、绩效面谈工作组织落实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未按《绩效沟通管理办法》对需面谈对象进行沟通;二是缺少事前沟通,即目标制定沟通,在给被考核者制定当月重点工作时,考核者未提前将工作标准和考核标准告知被考核者,与其进行充分沟通;三是绩效反馈沟通阶段、绩效改进沟通阶段和员工的绩效沟通时未按要求填写《绩效沟通面谈记录》。

二、绩效考核工作建议

1、绩效考核工作是人力资源部部门职责的主要组成部分。建议绩效考核工作全部归口人力资源部,由人力资源部统一管理,构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绩效考核体系。

绩效考核规则与方法篇5

一、绩效考核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业绩导向,逐步建立以聘用合同和岗位职责为依据、以工作绩效为重点内容、以服务对象满意度为基础的考核办法,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绩效考核的对象

本意见所指的绩效考核对象是指市、镇(街道)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包括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事业单位市管干部的绩效考核,由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三、绩效考核的原则

(一)分级分类、按岗考核的原则

绩效考核按照管理、专业技术、工勤三类岗位及相应岗位等级分别实施。

(二)突出公益性、注重实绩的原则

绩效考核应突出职业道德、服务质量和服务对象满意度等岗位业绩情况,注重工作实际表现和贡献。

(三)客观公正、简便易行的原则

绩效考核工作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按照规定的内容和程序进行,确保考核工作的透明度和考核结果的公信度。考核指标与方法要科学合理,力求客观、适宜、简便、注重实效。

(四)激励先进、促进发展的原则

正确使用考核结果,通过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事业单位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四、绩效考核内容

绩效考核内容由个性指标绩效考核和共性指标绩效考核两部分构成,全面考核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德、能、勤、绩、廉”。

个性指标是指与工作职责、工作任务直接相关的指标。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要根据各类、各等级岗位的不同特点和要求,依据岗位职责,全面考核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工作效率、服务对象的满意度等岗位业绩和成效情况。对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员还要考核其所在单位目标责任落实及单位内部运行管理等情况。

共性指标是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具备的能够提高工作绩效的品质,涉及个人、团队、组织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具体包括自我学习、工作态度、协作意识、工作纪律、职业道德等情况。

五、绩效考核的方法与程序

绩效考核规则与方法篇6

摘要:公务员绩效考核是公务员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现、选拔优秀行政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我国地方政府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还处于初创阶段,在理论上还不成熟,在制度设计和实际执行中也存在着很多的困惑和误区。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公务员绩效考核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进一步完善我国地方政府公务员考核体系,不断提高地方政府的行政效能。

关键词:地方政府 公务员 绩效考核

一、我国地方政府公务员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实施十几年以来,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具体操作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考核标准笼统

《公务员法》是公务员考核的指导性规范,各级地方政府均制定了相关实施办法。但共同的缺点是标准笼统,指标难以量化,可操作性不强。确定公务员的考核标准,必须以公务员的岗位职责为依据,对同一机关的同一职类要实行统一标准,对不同岗位则有不同的要求。但是,由于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的差异大,被考核者之间缺乏可比性,考核者无所适从。标准的过于笼统,使公务员考核时的优劣难以区分,考核结果只能依据主管人员和考核官员的主观判断。考核结果容易出现失真。

2、考核周期不合理

许多地方政府只重视年度考核,平时考核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地方的平时考核流于形式化,只是限于个人出勤及日常工作的记录,缺少双向的交流和沟通。尽管公务员考核明确规定:“年度考核以平时考核为基础”。但现实情况是平时考核被忽视,年度考核考之无据,导致考核结果不全面、不真实,缺乏权威性。这样不仅不利于衡量公务员平时的工作表现,而且不利于对公务员的工作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妨碍了工作的及时改进。

3、考核程序不规范

在公务员考核实践中,有些地方政府部门的领导未能深刻领会公务员考核的深刻意义,没有严格遵守公务员考核的基本程序,使公务员考核的程序流于形式。考核过程中缺少与被考核人之间的有效沟通,被考核人仅仅作为一个被动的客体接受考核主体的单向评价。这样使得考核程序很难做到合理化、规范化、科学化,直接影响了考核结果的真实性。

4、考核等级比例分配不科学

《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只是规定了优秀等次的人数一般应掌握在本机关参加年度考核的公务员总人数的15%以内,最多不超过20%,并没有规定“基本称职”和“不称职”等次的比例。因此,在实际中,真正被确定为“基本称职”和“不称职”的总是极少数,绝大多数被考核者都集中在“称职”这一等次上。这样一来,就无法真正做到奖优罚劣,也不能将优秀人员和称职、基本称职甚至不称职人员拉开距离,使考核流于形式,造成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逆向激励现象。

二、对我国地方政府公务员绩效考核问题的原因分析

1、体制方面

我国公务员制度摈弃了“政治中立”的原则,固然有许多优点,但是这种政事统一的管理模式也给公务员绩效考核带来一些困难。政务类公务员担负着政策制定,掌舵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等战略任务和政治目标,而业务类公务员则从事微观层面的管理和技能工作。他们的考核目标、内容、方式、标准都应区别对待。否则,就会给考核带来一定的混乱,达不到有效考核的目的。

2、法规方面

我国现行的《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是在《公务员法》基础上所作的具体规定。其中许多内容缺乏可操作性,很难与现行政策相配套。比如考核标准笼统、考核等次偏少、考核程序形式化等。现实中有的部门和地方已经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但是总体来看,考核的随意性还很大。

3、公务员自身特征方面

公务员的工作成果通常是以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形式表达的,相当一部分的产品是无形的,对其进行准确测量的难度很大。另一方面,公务员作为政府内部的工作人员,政府绩效的复杂性决定了公务员绩效的复杂性。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这些标尺往往缺乏相对精确的刻度,这样增加了绩效定量分析的难度,使公务员绩效考核变得困难重重。

4、观念方面

“人治”色彩在我国历来比较浓厚。在这种环境下,人情关系、主观臆断往往取代科学、客观的考评标准而成为左右考评的主要因素。公务员绩效考核要求的客观性与考核过程的主观性矛盾一直是困扰地方政府公务员绩效考核有效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地方政府尽量使考核指标量化,但考核的具体实施过程是由人来操作和完成的。考核者的自身素质、文化修养、专业知识等都能对考核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完善我国地方政府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建议

1、制度层面

首先,地方政府要不断修正并完善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制度规范。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和考核结果的使用等都要尽量做到无懈可击。其次,地方政府必须要保证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在实际操作中的正常运转,杜绝绩效考核流于形式的现象,必须使地方政府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各个环节和步骤都落到实处。最后,地方政府还必须进一步完善公务员绩效考核的行政监督制度。不断拓宽行政监督主体的范围,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建立一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行政监督队伍,确保他们能够独立行使职权,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2、主体层面

目前我国的公务员考核主体主要是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机关,这种内部封闭式的考评己经很难提高公务员乃至整个政府部门的工作绩效。因此,公务员的绩效考核主体不仅要包括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机关,而且应该囊括诸如专业评估机构、公众、社会团体等主体,以确保公务员绩效考评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地方政府应该采用科学的参与途径,如网上评议、调查问卷、电话、投票、访谈等,定期了解社会公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程度,然后将其转化为公务员的工作绩效。

3、方法层面

一方面,地方政府在绩效考核中要继续强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平时与定期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现代化的考核方法。公务员的绩效考核可以借鉴现代企业中的考核方法,例如全面质量管理法、标杆管理法、360°考核法、平衡计分法、关键事件法等等。但地方政府在使用时,应结合自己的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最适合自己工作特点、最能满足考核需要的方法,促使考核结果日益客观准确。

参考文献:

[1]李中放、论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05,(2):24一25

绩效考核规则与方法篇7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实施绩效工资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学校收入分配机制,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促进广大教职工爱岗敬业,扎实工作,推进我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 实施原则

1、“以人为本、注重实效”的原则

2、“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

3、“科学合理、公正公平”的原则

三、 实施范围

学校在职在编教职员工

四、 绩效工资的分配

1、 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和奖励性两部分

(1) 基础性绩效工资占绩效工资总量的70%,包括生活津贴、岗位津贴、班主任津贴。生活津贴按原定的398元平均发放,岗位津贴按教职员工的所处职称岗位(参照乐人劳字[2010]号文件)按月发放,班主任津贴按每班每月120元标准依据《乐平市实验小学班主任津贴月度过程管理考核办法》按实际工作月核发。

(2) 奖励性绩效工资根据教职员工的出勤率、工作量、教育教学工作过程和工作业绩等方面的表现,实行绩效工资按学年度分两个学期进行考核发放。

2、 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学校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按照教师、管理、工勤技能等岗位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考核。在分配中,根据考核结果和分配原则向一线教师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

五、 领导机构

学校成立绩效工资考核分配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六、 绩效考核办法

1、 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以教职工履行《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教师法定职责,以及完成学校规定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的实绩,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考核。

2、 考核办法

(1) 制定《乐平市实验小学教师绩效考核评估细则》,严格执行《乐平市实验小学教师绩效考核评估细则》,客观公正地进行考核。

(2) 采取观察、抽查、听课、座谈、问卷调查和查阅备课笔记、学习笔记、学生作业、考卷、会议记录、出勤记载等有关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全面考核。

(3) 教师绩效考核采用百分制,采取月考核、学期考核、年度考核相结合的形式。月考核,由各职能部门根据教师在工作中“师德”,“出勤”,“教学教研”,“安全管理”的表现按月进行考核,由办公室负责统计考核得分,进行公示;学期考核,教师“教育教学奖励”每学期末进行一次考核,与每月月考核一并,由办公室负责统计得出每学期总分,分岗拟定考核等次。年度考核结果则为两个学期绩效考核分数之和。

(4) 绩效考核结果由校长审批,上报教育主管部门。

七、 绩效考核结果的确定和运用

1、 考核结果的确定

学校根据教职工绩效考核得分情况,按照当年度事业单位考核工作的要求确定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等次人数。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考核结果直接确定为不合格:

(1) 无正当理由,不听从学校工作安排者。

(2) 违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歧视欺辱学生,从事有偿家教、组织或参与收费办班,强迫获变相强迫学生滥定教辅书获资料等行为造成严重影响者;

(3) 履行职责不到位,出现严重教育教学失误或重大安全责任事故者;

(4) 以非法方式表达诉求,干扰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损害学生利益的;

(5) 其他违反法纪、法规或严重违反校规校纪,损坏教师形象和学校声誉行为者;

(6) 涉及上级规定的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党风廉政建设、安全管理等一票否决事项者。

2、 考核结果的使用

绩效考核结果是教师年度考核的主要依据,学校按教师绩效考核的等次上报事业单位年度考核等次

绩效考核结果是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

绩效考核的结果也是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岗位聘任、职务晋升、教师薪级工资调整、表彰奖励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八、执行本《方案》的同时,一并执行《乐平市实验小学教师考勤制度》、《文明班级评选制度》。

绩效考核规则与方法篇8

关键词:医院绩效管理;原则;存在问题;建议

为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2009年4月6日国务院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应该建立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明确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严格人员准入,加强绩效考核,建立能进能出的用人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强和完善内部管理,建立以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实行以服务质量及岗位工作量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形成保障公平效率的长效机制。基于此,加强医院绩效管理成为医院经营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一、医院绩效管理的概念

绩效一词源于performance这个英文单词的中文释义,即执行、履行以及表现、成绩。绩效是一个专业术语,通常是指一个组织中的群体或个体在工作中的各项行为、表现、劳动成果及工作业绩和最终效益的统一体。绩效所体现出来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意义方面,而且还体现政治,社会以及伦理等方面的意义。绩效管理是一种系统的管理方法,是为实现组织发展战略和目标,管理者和员工就既定目标及如何实现目标达成共识的全部活动过程以及促进员工成功地达到目标的最佳管理方法。医院的绩效管理是指医院在履行各项社会责任中,在追求医院内部管理、外部效应、经济因素,以及国家刚性规范与医院柔性管理等相统一的前提下,为实现医疗卫生事业的最大化效益制定医院的发展战略与目标,结合医院战略目标针对临床系统、门诊系统、医技系统和机关后勤人员,通过制定绩效目标和评价标准,组织实施,评价考核,奖罚兑现,最终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系列过程。绩效管理包括绩效指标的设定、管理和实施、绩效考核评价、绩效反馈和应用等内容,其中绩效考核评价是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它通过绩效管理工具的运用,成为医院内部管理价值链的关键环节,促使医院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二、医院绩效管理的基本原则

医院绩效管理应以全成本核算为基础,围绕医院的发展战略、工作指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进行,制定科学、规范、可行的绩效管理方案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坚持以下基本原则:(1)公平、公开的原则。在全院公开各个科室、各个岗位工作的年度、季度及每月任务指标、各项工作的工作标准、考核标准,考核流程、奖惩办法;(2)客观、公正评价的原则。制定考核目标要客观,要以医院和科室的实际情况为起点,要有可行性。考核标准要规范一致,执行要严格,统计考核要做到公平、公正;(3)考核指标量化原则。通过量化指标比较,可直观反映科室经营效果,而且对量化指标的评价简便、易行,所得出的考核结果有事实依据。(4)考核结果及时反馈及应用原则。考核结果应及时进行反馈,并根据考核结果兑现奖惩承诺,针对绩效不佳科室及职工提出相应建议,做好职工与管理者双向沟通工作,使其目标一致;(5)实行院科二级核算原则。每年度把各科室经济、质量等考核指标下达给科室。每月、季度、年度进行统计,进行绩效核算,并与科室绩效工资挂钩,按照完成系数进行分配。各科室再把具体指标下达给小组或个人,根据职工完成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进行科室内部二次分配,刺激职工的积极性。

三、现阶段医院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未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

据了解,当前各大医院在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对绩效管理缺乏深度认识,对医院战略管理等缺乏了解,绩效管理与战略管理实施相脱节,战略目标或年度计划未被层层分解到各级部门和每个员工,容易导致员工行为与医院战略相背离。现阶段一些医院单纯地将绩效管理工作认为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多是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待绩效管理,仅是将年度考核和岗位考核展开绩效评价,未能建立起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绩效管理目标不明确,也未明确划分各职能部门以及各类工作人员在绩效管理工作中的职责与权限。医院内部管理关系混乱,各个岗位责权利界定不清,各级管理者和员工责任不明,绩效管理常出现“真空地带”。

2、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够完善

绩效考评标准欠客观、不全面、不合理。虽然很多医院抛弃了完全主观的评价法、但由于设计指标时未能科学合理测算各分项指标所占权重比例及未能全面考虑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比如,考评者的心理因素导致的过宽过严倾向,考评者与被考评人的关系,考评时使用的工具,方法是否设计合理等。导致采用的方法及其分项指标所占权重比例不科学,针对性不强,指标太过笼统,无法量化,不能真正反映员工绩效。或者考核指标太多太细,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束缚了员工的工作能力的发展。细化考核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做到相对公平,但当指标细到工作过程中的没一个细节都能找到相应的规定要求,将会使员工产生厌倦感,造成工作程序僵化,影响员工工作积极主动性,降低员工工作效率。

3、绩效管理整体性未落实

绩效管理包括绩效指标的设定、管理和实施、绩效考核评价、绩效反馈和应用四个环节组成,只有这四个环节都能够有效地实施和运行,形成持续、整体的工作链,才能真正体现绩效管理在建立以明确的发展战略、主动沟通和激发员工内在积极性为特征的绩效文化方面的巨大作用。目前很多医院只重视绩效考核评价,不重视绩效管理工作链中的其他工作环节,忽视其他环节的工作作用,把绩效考核评价等同于绩效管理,更有甚者,把奖金核算等同于绩效考核评价,等同于绩效管理。

4、缺乏沟通与反馈机制

当前一些医院在实施绩效管理前,没有对医院全体职工展开动员教育,导致多数员工对绩效管理的过程及意义认识不足,无法使员工积极参与,使绩效管理成为单纯的绩效考核。阻碍了员工绩效的提升和能力的发挥,而且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容易使员工产生紧张感、厌倦感、懈怠、藐视,甚至产生对立情绪,直接影响工作积极性和效率。另外,在实施的过程中,对绩效不佳的员工没有及时指出并给出建议,造成员工无法全面认识自身绩效表现。绩效考核评价因涉及到医院每位职工的切身利益,比较敏感。加之一些医院的管理者没有认识到实施绩效管理过程中,绩效沟通与反馈的意义所在,在绩效实施过程中不和员工沟通,也没有公布绩效的评价方法与最终结果,造成员工抵触事项发生,从而影响绩效管理的执行力度。

四、加强医院绩效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1、健全医院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医院实行绩效管理,必须建立健全绩效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绩效管理体系,首先应加强绩效管理组织机构建设,配备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员,明确各级机构及人员的职责;其次要制定医院绩效管理的总体目标,医院绩效管理总目标应结合医院发展战略目标,从医院的实际工作情况出发,制定出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绩效目标;

第三根据医院绩效目标建立合理、量化的医院绩效考评标准体系;第四应加强绩效管理知识的学习培训工作,使职工正确认识医院绩效管理的含义,明确知晓个人在绩效管理工作中的职责与目标,积极主动将职工个人目标与医院绩效目标结合起来,提升医院及职工的绩效。

2、建立合理、量化的医院绩效考评标准体系

绩效考评指标的客观和量化是保证绩效考评全面公正以及数据连续可比性的基础。建立医院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应遵循科学性、导向性、可比性、操作性和系统性五个基本原则,从客户因素、内部经营过程、员工的学习成长及财务指标四个层面出发,结合医院组织愿景和战略,通过关键绩效指标的确定,将组织的战略目标具体化、现实化。具体为在财务指标中设置工作量、成本控制及医保合疗管理等重点指标;在内部运作与管理指标中设置医疗质量、护理质量、科室管理等重点指标;在顾客因素中重点设置患者满意度、医护人员服务态度与质量等重点指标来规范医疗行为;在学习与创新中重点考核科技创新项目、科研项目、论文完成情况等。同时应认真对待绩效管理中难量化要素的处理问题,区分不同层面的绩效管理,建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使医院管理者、各部门和员工就工作目标与如何达成目标形成承诺,不断交流沟通,并通过医院、科室、员工三者之间的互动,确保绩效管理的可持续进行。

3、建立有效的沟通与反馈机制

绩效管理是医院管理者、各部门和员工就工作目标与如何达成工作目标形成承诺的过程,也是管理者与员工不断交流、沟通的过程,绩效管理的四个循环都必须依靠充分的沟通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因此,一定要建立有效的沟通与反馈机制。比如:在绩效目标制定时,医院领导应和各科室及医务护理人员进行反复沟通,使各科室及医护人员充分了解、认可、支持制定的绩效目标;在绩效考核中,绩效管理人员应及时了解医护人员各方面的状态及存在问题,使绩效考核结果公正客观;在绩效反馈中,院领导应将绩效考核结果、考评依据等及时公布,向医护人员解释清楚,避免医护人员产生抵触情绪而影响绩效管理的执行力;在绩效改进时,医院应加强相关监督检查工作,以及时了解绩效整改的落实情况,落实中存在哪些问题,有无改进的方法等。

4、重视绩效考评结果的应用

医院绩效考评结果的用途包括:一是利用绩效考评结果不断改进绩效目标,找出问题所在,以寻求解决办法,努力提高医院绩效;二是利用绩效考评结果对人力资源进行规划,包括人员补充、培训、分配使用等,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三是利用绩效考评结果对职工针对性强的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的专业知识、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率,提高职工和医院的绩效。四是利用绩效考评结果建立有效地激励机制,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前提下,结合绩效考评结果,适当拉开职工绩效分配差距,建立有效地激励机制;五是利用绩效考评结果对部门、科室项目投资进行规划。

综上所述,在正确认识医院绩效管理概念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制定绩效计划,明确绩效管理目标,建立合理、量化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加强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的沟通与反馈,加强绩效考核,建立绩效反馈回路,重视绩效考评结果的应用,全面落实绩效管理的整体性,提高医院绩效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绩效管理在建立以明确的发展战略、主动地沟通和激发员工内在积极性为特征的绩效文化方面的巨大作用,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促使医院向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为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蔡志明 王 琦 王光明等:医院绩效评估与绩效管理[J]、中国医院,2005,9(2) :42-46、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昆虫记阅读心得(精选6篇)
  • 下一篇:持续审计的含义(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