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1 栏目:写作范文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篇1

从上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逐渐开始重视高等职业教育,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大多不能为企业的技术提升、产品开发提供有效服务,科研工作开展较好、成绩较为显著的高职高专院校并不多。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 ,高职学生也应该具有创新能力,坚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教育企业长期坚持的奋斗目标,只有全面的提升高校?W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才能发展我们的国家,兴旺我们的民族,提升我国在国际领域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成为一项值得探讨的课题 ,培养高素质的、具有科研创新型人才也是当前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热点,虽然近些年来高校已经开展了相关的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计划,然而受到我国传统的培养模式影响,科研创新所取得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在此背景下,笔者依据多年教学科研实践 ,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在科研创新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探讨大学生在进行科研创新活动中的培养方案,并提出具体的培养建议,为今后学生进行科研实训及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参考 。

1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概念

创新是指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某些部分进行 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而创新能力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创新能力本身具有迁移性,把它引入到高职教育中来,使高职院校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了学生将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2高职院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2、1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心态

高职高专学生自信心不足,认为自己没有科研创新的能力,所以,在进入实 验室进行科 研活动时自控能力较差。部分同学趁老师不在,上网聊天和玩游戏 ,而在工作期间避开教师回宿舍睡觉。工作责任心也不强,不能按时到实验室开展工作,实验不能持之以恒,很多同学不能坚持下去。部分学生科研实习期间,科学态度不够严谨,态度不积极,不去主动交流学习,缺乏从事科研创新必备的心态。

2、2学生缺乏自身科研创新能力意识

传统的教育模式遏制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的过程,学生处在一种被动接收知识的情境中,在学习方面缺乏必要的主动性。很多学生甚至认为科研创新能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取得好成绩,还有些学生认为自己能力差,认为科研创新与自己很遥远,对科研创新一直抱有抵触心理,这些都导致我国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欲望,科研创新能力差等不良后果。其实,相对于课本上的死知识而言,科研创新能力对于大学生后期的工作和发展有着更为重大的意义,而缺乏科研创新能力会给学生全面发展带来诸多的困扰。

2、3 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感和创新性

在目前的高职高专教育中,教学与科研是分离的两条线。高校强调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然而在大部分教学时间内,他们只是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现成的知识,严格的去遵守 教师定下的科研内容,没有自主,没有积极性,更谈不上有什么科研和创新。他们仅仅在做毕业论文的一段时间内才会被动地进入实验室,学生普遍缺乏前期科研训练。

2、4教学模式和制度制约了学生进行创新科研

高职高专教学模式封闭,不利于教育者引导学生进行创新科研,学生无法对科研创新进行正确的认识;学校提供的科研创新项目比较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最终导致科研创新教育落实受阻。此外,科研创新培养制度不完善也是影响学生科研创新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我国的科研创新培养发展的时间比较短,缺乏必要的评价、奖惩机制不利于相关活动的有效落实,继而阻碍了学生的科研创新培养计划有效落实。

3高职院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研究

3、1实施创新能力教育

创新能力教育是通过开设创新思维、创新实践指导等系列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 的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创新能力意识 、发展创新能力性思维、培养刨新能力精神和掌握创新能力方法的教育。这首先就要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要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提出后,教师不能急着告诉他“是什么”“为什么”,让学生去探求“是什么”“为什么”。教师应给学生多说的权力和机会,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动机,使学生自己提出疑难、设计假设、进行推断,让学生把动脑、动口和动手结合起来,使创造和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3、2科研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对学生科研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从大一开始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的学习生活之中。大一学生由于刚进人大学的新环境,对大学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可塑性较强,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对学生进行引导。首先,充分利用校内大型讲座和活动向学生普及科研创新培养对于学生个人能力和素质提高的作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意识和欲望。其次,鼓励校内各组织社团对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宣传,全面改变校园内对科研创新“无用”的错误意识;在宣传的过程中构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有效联系,并就一些具备针对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调查,以调查结果作为依据,调整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工作和计划,全面的发展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提供保障。

3、3加强创新 能力技法的学习和运用

俗话说“方法对头 ,事半功倍;方法不对,则事倍功半”。因此 ,开发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要主动学习并熟练运用各种创新能力技法 ,例如我们主要采用了 “头脑风暴法”、“设问检查法”、“奇妙组合法”、“逆向思维法”、“联想类 比法”“列举法”等方法 。

3、4培养创新能力的个性和素质

课堂教学活动是提升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教育者需要有意识地在课堂的教学内容中添加科研创新的思路,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让学生熟悉规律,并且能够不断地朝着科研创新的方向发展。无论多么简单的问题,也都要鼓励学生去想,创新往往隐藏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教师要善于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学校不定期的邀请相关领域的一些优秀人才向学生宣传科学研究的相关方法和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相关活动,给予学生在科研创新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机会,进而激发出学生无限的科学研究热情 。

3、5制定完善的科 研 创新培养制度

想要保证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计划顺利,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不能缺少。学校应该针对学生科研创新建立一套专门的评价和奖励机制,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使之愿意为科研创新付出精力。设立科研基金对激励大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也是必 要的。学校建立大学生科研基金制度,引导学生成立科学研究组织,选派专门教师指导大学生的科研工作。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学生的不断实践,高校还应制定学生实践的相关制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教育者指导学生实践,通过实践提升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兴趣,在增加学生基础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3、6改变学生考核评价体系

针对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打破了传统的“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考试制度 ,从注学生的平时考查和动态管理开始,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成绩以平时为主 ,期中期末为辅,增加科研创新活动的学分比例,与专业核心能力相近的科研创新活动可以折算该课程部分学分,将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作为学生必修课程进行考核,建立全方面、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使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高。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篇2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交叉学科;培养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74-02

一、引言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时展的主题,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大多为创新型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1-2]。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更应该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科学上的很多重大突破以及创新成果的产生,大都是不同的学科在彼此交叉和相互渗透的领域和过程中形成的,所以不同学科的交叉已成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渠道和方式。而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壁垒,并使其交叉和融合也已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交叉与创新的本质有着必然的联系,正如同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所说,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科学新的生产点、新的科学前沿,这里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使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3]。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也强调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学科交叉是正途。据不完全统计,交叉学科的数量目前几乎占据总学科数量的一半,交叉学科现象的研究已受到科技界普遍的重视,而且在国内外对交叉学科的定义、理论、特征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已有了较多的报道,然而对涉及具体的交叉模式及如何提高交叉学科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问题的研究还不多见。因此,研究当前高等学校学科交叉的最佳模式,探讨交叉模式培养体系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将对高校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发挥更大的作用[4]。本论文将结合水声工程和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学科的交叉作为事例,对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势、意义以及方法等方面就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想法简单谈谈。

水声工程学科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由于声波是在海水中探测目标、传递信息的有效工具,所以水声工程学科主以水声为基础,包括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水声装备研制和系统集成技术研究等多方面的培养目标。而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两个二级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以及通信与信息系统,是以现代通信理论和现代信号处理理论为基础,主要包括涉及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整个过程中的所有理论和技术手段,是基础知识面宽、应用领域广阔的综合性专业。对于船舶与海洋工程和信息与通信工程这两个不同的一级学科,然而它们存在着交叉性。在水声工程中所涉及到水声装备研制和系统集成技术等方面的培养内容,所需要的技术知识有部分是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培养内容,而水声工程又可以是信息通信工程学科的应用背景之一。所以这两个学科交叉性明显,对于这两个学科的研究生的培养应该突破学科束缚,所以探索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正是以此为背景,以水声工程和信息与通信工程这两个学科为例,浅谈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问题。

二、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有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手段涌现,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及重大成就往往都出现在学科交叉的前沿,高度重视学科交叉融合才能始终把握科学发展的前沿。交叉学科对原有的传统学科是有利的补充,促进了传统学科的发展,同时也不断地加速新学科的形成、建设和发展,其对于现代化科技进步及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交叉学科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有利于研究生突破传统学科的束缚和思维定式,熟悉相邻学科领域知识,培养研究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有利于培养研究生从多学科、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提高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增强科研活力,同时也为高校的学科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在探究新的学科方向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能够帮助高校形成多学科综合、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结构,有助于高校学科建设。以水声工程和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为例,这两个学科能够相互支撑,相辅相成。一个学科的建设能够支撑另外一个学科的建设,不同学科的研究生能够在发挥各自学科优势的同时,利用不同学科的差异,大大增加了其创新的机会和提高创新能力。

三、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优势

交叉学科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具有与传统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1、交叉学科对研究生的知识面具有拓宽作用。学科交叉使得个学科内容的交叉渗透到平时学生的知识结构中,能够不断完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视野,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如水声工程学科在充分发挥其水声原理以及换能器技术等方面传统的知识结构同时,给研究生教授关于信号处理和通信原理等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理论知识,有利于拓展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更好的掌握声纳装备的设计与系统集成专业方向。

2、交叉学科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方法。交叉学科是不同思维、观点、理论、技术、应用背景之间的相互碰撞,这种碰撞有利于产生新的火花,并且得到创造性的成果,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声纳正是水声工程与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学科相结合的重要体现。发挥其中一个学科的优势,以另外一个学科作为补充,将为研究生创新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3、交叉学科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不同的学科有其各自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同学科其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不尽相同,势必会造成研究生思维的单一或只是使得研究生思维受到束缚。然而交叉学科具有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思维能力,如何能够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结合这种独特的方式,将有助于研究生形成一种崭新的思维风格,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非常有价值的条件。

4、交叉学科有助于帮助研究生进行论文选题。研究生的选题对于研究生培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新颖的题目有助于研究生做出创新的工作,然而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有些学生反映其论文选题很难,或者论文题目具有相似性,这都不利于研究生的培养。但是在学科的交叉和综合领域中有大量的值得去探索的研究课题,丰富了研究生的科研方向和毕业论文选题。比如声纳性能的提高、环境对声纳设计的要求等这些方向就是水声工程与信号与通信工程交叉学科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四、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及措施

1、充分利用校内学科实验基地,建立多学科共享实验平台。学科实验室代表着不同学科的特色和优势,而开发的实验室能够激发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研动机,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有非常大的帮助,所以鼓励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参与或选择该学科下设的开放性实验,通过在实验中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建立综合性的实验平台对提高研究生教学和科研水平,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显而易见的作用。在学校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应该尽量向交叉学科倾斜。通过整合全校范围内与相关交叉学科力量和科研资源,建立跨院系、跨转专业共享的实验平台,来调动教师在交叉学科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提高研究生科学研究水平。比如以水声工程交叉学科为例,积极建立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与电子信息学院的共享实验平台。

2、选择性的跨学科招收研究生,并且制定交叉学科详细的研究生培养计划。鼓励和吸引更多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报考研究生,学校和研究生院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跨学科招收。在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中,要体现交叉学科在学生选择导师、选择课程等方面的特殊性,比如可以选择不同学科的导师共同指导,对于不同学科的课程研究生能够灵活地互相选择。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学科点,吸收其他学科教师参加交叉学科培养计划的修订,制定既体现特色,又能够支持跨学科发展的人才培养计划。

3、努力提高导师科学研究水平,建立由不同学科教授组成的联合导师组。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导师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学识水平以及对学科的前沿把握等能力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了能够开拓研究生思路、挖掘和激发研究生潜能和创新思维,应该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提高交叉学科研究生导师的指导水平,鼓励不同领域的导师经常在一起切磋交流;同时考虑到交叉学科的特点,仅仅依靠一个导师指导是很难的,因此,为保证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应建立主要责任导师和副导师的联合导师指导方式,由交叉学科的各学科导师参与并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选择高水平交叉学科研究课题,把握研究方向和动态,使研究生在不同学科学术思维的培养下,提升其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健、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综合培养体系探析,东莞理工学院学报[J],2010,17(4):108-112、

[2]俞松坤,席洁、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09,(8):68-69、

[3]路甬祥、学科交叉与交叉科学的意义[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1):58-60、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篇3

关键词:科研创新;培养模式;计算机学科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已逐渐进入信息化社会。计算机学科担负着培养信息化所需人才的重任,该学科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自身成长成才的内在诉求。根据我校“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和高素质、“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国际化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计算机学科自身的特点,对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所涉及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为其他不同学科和学校在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我国政策导向以及现实状况

2007年1月,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式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全面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把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同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加强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最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更是大篇幅提到关于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但是目前本科生对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只重视考试成绩和卷面分数,以获得保送研究生资格或方便出国留学,缺乏创新思维;中小学的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泯灭了学生们的创新欲望,导致进入大学后,创新积极性依然比较缺乏;在学校组织的各种创新实践活动中见异思迁,个别学生功利思想太重,不是真正在创新能力上加以锻炼和提高,而是寄希望于通过参与这类活动获得功利性的效果;在参与创新实践中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和耐心,遇到困难就想放弃等等。

尽管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根据近几年作者本人指导和负责多项本科生创新项目的经验,通过长时间接触大量来自我校计算机学科不同年级的学生,发现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其实是非常必要和大有潜力的,事实上作者指导的本科生已经在包括全国性学科竞赛、和申请软件著作权等方面都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实,本科生目前比较缺乏的是创新主动性,只要采取适当的鼓励和教育方式,提升他们对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认知度,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积极引导他们尝试和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创新能力一定能够不断地得到提高,甚至极有可能创造出有重大意义的成果。

2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校计算机学科学生可以参与的科研创新实践活动比较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自主选题科研创新训练项目,主要包括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NILP)、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本科生自主选题项目(CUFP)、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GDIP)、学生研究计划(SRP)、本科教育产学研合作作者简介:何军辉,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教育和信息安全研究。

项目(IURC)、百步梯攀登计划、三年级优秀本科生进入科研团队等,近3年此类项目立项情况统计如表1所示;另外一类是计算机学科竞赛,主要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相关专题、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全国高校趋势科技百万程序竞赛、微软精英大挑战全国赛、广东省“高校杯”软件设计大赛等。

在作者多年指导和组织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实践活动项目过程中发现,目前我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存在如下所示一些问题:

1) 科研创新实践在本科培养计划中的定位不尽完美。就我校情况来看,通过参加学生研究计划、广东省或者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合格学生可获得一定数量的创新能力培养学分,但这些计划强调一个共同原则:兴趣驱动、自主实验和重在过程。事实上,由于高年级学生面临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找工作、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出国等,申报积极性不高,而低年级学生专业课学习刚刚开始,专业知识面受限,能够真正做到自主选题的学生所占比例较低,多数情况是指导老师出题,学生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低年级学生由于缺乏应有的基础或者报名之后兴趣容易转移,有时直接放弃结题考核,导致很多项目完成程度不理想,特别是执行期只有1年的学生研究计划,而指导老师需尊重学生意愿,对参与科研计划的本科生没有相应的约束措施,因为创新能力培养学分在培养计划中并不是必修,学生可以选择放弃。

2) 科研创新实践组织、管理和保障方面存在不足。从表1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学生研究计划立项的项目数较多,参与学生人数很多,整体上能达到很好的覆盖面,但同时引发另外一个问题。尽管学校出台了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项目申报、项目实施、中期检查和项目验收等,由于项目数量和学生人数众多,完全按这种制度来执行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学生和指导老师的积极性必然会受到影响;如果在组织和管理方面流于形式,可能又会出现计划目标就难以完成的问题。此外,研究计划的保障措施是不够的,在校学生第一要务是课堂理论学习以及围绕就业的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找工作等环节,学生投入研究项目的时间、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很容易被这些环节冲击。

3) 学生自身存在重复申报和主动性不足等问题。前面提到,我校计算机学科学生可参加的科研创新实践活动很多。尽管原则上一般一位学生同期只能报名参加一个项目,但事实上有些学生不仅同时参加了多个项目,还报名参加多项学科竞赛。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有些学生功利性较强,想通过多参加项目和竞赛为自己的简历添彩加色,另一方面是积极主动和能力相对较好的学生总是会得到不同指导老师的青睐。此外,由于参与项目的学生可能来自不同专业和年级,成员同时没课的机会很少,指导老师要召集学生定期讨论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学生自己又主动性不足。

3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通过对我校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基于国家和我校的相关政策,结合作者本人多年的教育实践和计算机学科自身的特点,下面就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可行模式进行探讨。

1) 注重培养本科生对科研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创造的动力和基础,只有对未知事物感兴趣、渴望探究,才有创造的愿望[1]。在计算机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对理论学习和专业研究的兴趣,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信心。

2) 进一步创新课堂教育,使其成为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前线。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最为重要的场所,应该遵循主体、启发、个性和民主等原则,将课堂教育转变为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战场。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是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是创新教育的内在要求。学生是主体的性质就决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的是主导作用,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为了应对新时期对人才多样而有个性化的要求,要坚持个性教育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个性成了今天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民主教育更是教育发展自身的一个内在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得以生动活泼、自由地发展,解放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

3) 利用好实验教学,激发创新热情和主动性。教育部在“质量工程”中一直强调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我校计算机学科利用新校区发展的机遇,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推进教学实验室与实习基地的建设,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环境和条件。至今,已建立了1个学生创新基地、3个基础实验室(软件工程、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网络安全)和4个专业实验室(嵌入式系统、智能多媒体、计算智能与数据挖掘、高性能计算与计算机辅助工程),使用总面积达2 382平方米。同时也已建设多个校内校外实习基地,这些基地逐渐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大幅度提高有利于能力培养的、有利于综合素质提高的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现代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所占的比例[3-4],同时充分注意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到实验教学内容中以及实验教学内容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结合、延伸,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参与科研创新实践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

4) 课堂学习、科研创新实践和学科竞赛三者紧密结合,彼此促进,形成良性互动。课堂学习是基础,只有拥有了扎实的基础,才会有创新产生的土壤。目前我校各类科研创新活动主力的学生大部分来自本科二、三年级,而专业课程基本开设于这个时期,对这两个年级的学生来说,课堂学习的任务比较重,如果处理不好它与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三者之间的关系,将会影响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也难以在科研创新实践和学科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学科竞赛一般由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或者行业内大型企业主办,每项竞赛都有一些相应的选题要求和范围限制,如果有些已经加入科研创新计划的学生想参加某项学科竞赛,而科研训练内容与竞赛主题不一致,必然会分散精力,本来不太充分的课余时间也就被分割在两个不同的项目中,最终导致由于时间和精力得不到保证而草草了事,更有甚者,在作品提交或结题前放弃,这种做法既浪费了来之不易的机会,对未能加入研究计划的学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公平,又没有达到自身科研创新能力提高的目的。因此在前期选题和参加各类研究计划时,除了尊重兴趣爱好以外,还应该结合学科竞赛统一进行考虑,通过学科竞赛激发学员的创新兴趣和创新热情,使学科竞赛成为各类研究计划的延续和一个检验和交流的场所,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集中精力将计划项目做好做深,在这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性互动。

5) 本科生、研究生和指导老师三者定位清晰,注重相互协调配合。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工程型学科,而且知识更新非常快,为此我校出台了本科教育产学研合作项目以及吸纳计算机学科高年级本科生进入科研团队等措施。加强教学与科研结合,对本科生积极推行两段渗透式教育:低年级学生以基础理论课为主,高年级学生在完成专业课学习的同时,为其配备指导老师,争取较早进入科研实验室并参与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使得他们能够尽早接触科研,了解计算机学科前沿[3,5]。通过这些措施的执行,一方面,通过指导老师对学生的积极引导和学生自己的实际参与,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好奇心,培养创新意识、独立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在研究生与本科生“互帮互助”过程中,让本科生了解研究的目的、方法以及科研所需要的刻苦钻研精神,从而启发与调动本科生在学习和研究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产学研结合模式拓展本科教学,在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拓宽知识面的同时,充实教学内容,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6) 逐渐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为预期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目前我校各类科研创新实践活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成效并非十分理想,下面就制度因素进行讨论。首先,本科生创新能力学分的定位需要进一步明确并强调重要性,提高其在培养计划中的地位,尽管长期应试教育一定程度抑制了学生创新的主动性,但实际上上本科生的潜在创新意识是非常活跃的,只是需要外在的一些条件来激发。其次,如何在兼顾课堂学习的同时积极有效地投入科研创新活动至关重要,例如可通过精心排课,保证来自不同年纪的学生成员能够每周或每两周召开讨论会,这样既可以及时处理在科研训练中所碰到的疑难问题,避免学生产生畏难而退的情绪,又方便指导老师对研究计划的进度进行有效控制。第三,除了指导老师科研实验室提供开放的实践环境之外,最好能有相对固定的场所供本科生从事科研创新实践活动,方便成员之间相互沟通和学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最后,出台相关规定来杜绝同期重复申报不同项目和浪费机会的情况出现,保证创新实践活动的覆盖面。此外也可通过对在创新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小组和成员进行奖励,形成根据兴趣爱好慎重申报的自觉性,而不是盲目跟风,并结合考虑科研创新项目和学科竞赛,通过集中精力投入做出好成绩。

4结语

从政策导向及现状出发,结合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和我校具体情况,根据作者多年的教育实践,所总结归纳出的六条措施构成计算机学科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可行模式,即形成以启发式、个性化课堂教学为主,以开放式实验教学为辅,科研创新实践和学科竞赛有机融合,依托产学研制度保障下的兴趣驱动培养模式。该模式通过全盘考虑计算机类本科生在校期间可能受到的各种教育、训练、参与的项目以及接触的人员等多方面要素,理顺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指向创新人才培养这一重要目标,非常具有可操作性,对以教学和科研并重类理工院校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作者本人已在多个年级本科学生中试行该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4篇,获部级比赛奖2项,申请著作权1项,读研或出国深造6人,大型IT企业工作多人。

参考文献:

[1] 李万胜、 创新教育论[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120-122、

[2] 张崇善、 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1):39-42

[3] 龚维,丁彤,何力,等、 培养理工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探索[J]、 高等教育研究,2009,26(3):69-71、

[4] 季敬璋,吕建新、 依托省级重点实验室, 提高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J]、 高教论坛,2009,1(1):71-73、

[5] 董社英、 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构建多层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25(2):91-93、

Exploratory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for University Computer Science Students

HE Junhui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shortings of the current position,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chanis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we explore thoroughly the 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 among classroom learning, research training, and discipline petition, and better interactive mechanisms amo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postgraduate students, and their instructor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ter science subject being taken into account, a feasible mode on developing th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is then proposed、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篇4

关键词: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问题 环境分析 培养方法

在21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就业竞争尤为激烈,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大学生除需要掌握相关专业的专业知识外,更需要有较强的自我能力,即有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就业创业能力。而国内很多大学关心较多的是大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专业知识的应用。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自我能力培养的研究,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

1、大学生科技创新问题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虽然国家组织了大学生“挑战杯”,各省也有专业设计大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应该看到其成果存在利用率不高、难以市场化、科技含量低等问题。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难题:

(1)大学生缺少企业背景下的导师指导

很多大学生创新活动都是自己独立进行,缺少导师的指导,特别是有企业背景导师的指导,使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处于无序状态。导致成功率低下及科技含量低,往往出现创新设计的产品产业化程度低。

(2)缺乏资金物资的支持

任何国家科技创新都需要相应的财力投入,而大学生还是消费者,不可能对科技创新进行资金投入,而科技创新又必须有资金物资的保障才能进行,因此很多有创意的科技创新项目因得不到资金的支持无法开展或半途停止。

(3)科技创新的市场背景观念不足

很多大学生只是依靠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现有设备进行相应的改进创新,缺少市场调查和实际需求分析,造成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与社会、市场联系不够紧密,产生的成果难以被市场接受。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很多在校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设计停留在“别人会,我也能搞”,“简单改进”,“不符合市场需求”的水平上,缺乏应用的附加值,因而市场化或产业化的价值不高。有些科技创新成果,只是稍微改进,并无明显的创新;有些成果,制作简单,不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2、大学生科技创新环境分析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而校园环境对创新能力影响尤其重要。

(1)校园环境

大学校园环境是熏染师生品格、素质、气质、能力的重要场所,同时表现为该大学的传统、办学理念和校风等。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存在建校时间短、底蕴不足的问题,没有形成自己的环境特色,很多高校都在模仿国外的大学建造校区,虽然学来别人的“形似”,但是整个校园环境差距还很大。

大学校园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深刻的促进作用,大学校园一直以来秉承学术自由、重视知识的内在价值,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更完善的理论基础、知识体系、思维模式。大学自由的学术环境是大学追求真理的基础,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保障,同时可以使大学免受外界社会力量的束缚,使创新的精神不至于被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淹没,同时,它还可以使创新活动免受知识机构自身的威胁,促进创新活动的发展与繁荣。

(2)课堂环境

课堂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舞台,也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舞台。课堂环境是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场所,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是校园底蕴充分展现的场所。

重新认识了课堂环境的重要性,也就重新认识了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性。只有从观念上发生改变,课堂上的行为才能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我国一些高校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帮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发展最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的精神,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每个学生都参与问题的分析、讨论,甚至争辩,其目的是主动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增强自信,发挥创造性思考。

(3)宿舍环境

宿舍作为大学生活的主要场所,其对创新活动也起着重要作用,以宿舍为基础可进行小组活动。通过本宿舍或相连宿舍的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对相关问题进行解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效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学生在互动中交流信息、探索问题、分享成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力,激发了他们的求异思维,同时,增长了知识,培养了创新精神。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在宿舍之间互动和信息交流的基础上,增强了合作意识,学会了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体验了科学研究,提高了思维与表达能力,自身的潜能得到了发挥,培养了研究和创新能力。

3、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创新践能力不是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实践活动主要有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其不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1)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生的专业知识85%是来自课堂讲授,课堂教学是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而我国大学的课堂教学,一般采用灌输教育方法,以教师上课讲解为主,学生自学为辅,又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大学期间,我们都希望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服务将来工作所遇到的专业问题,而忽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从课堂教学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下面介绍两种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①讲授启发式

讲授启发式教学方式是一种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主动置疑、大胆假设、开展讨论、争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及获得求真的精神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模式。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教学习惯,而不是照本宣科地向学生灌输专业知识,而是在简明阐释新内容后,正式讲课之前,留出更多时间让学生通过查找、阅读、思考、提问、讨论等方式的自主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②研究引入法

教师把自己研究的课题直接或间接引入教学实践过程,使教学的整个过程变成教师指导下对某个问题的研究探索。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技术知识,而且要介绍该科目的研究现状、最新发展动态及创新研究的方向等。通过布置作业、组织竞赛等形式进行基本的创新科研训练,让学生通过自己搜索有关资料,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说明该观点成立的依据,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研究活动中逐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

(2)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实验、实习、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等环节。

实践教学与产学研相结合,通过社会、市场的作用促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通过产学研校企合作,可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提供真演实练的战场,从而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达到真正动手操作的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校企合作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密切联系实际的选题,这样的题目具有实用性、针对性的特点,并且企业能够提供相应的资金物质保证。

4、结语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已经成为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指标。本文主要对高校大学生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环境因素;其次提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及实际措施。本文中提出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何齐宗、当代教育新理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王聪、聪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因素分析[J]、考试周刊,2013、55(157)、

[3]姜阀、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3、51(168)、

[4]施青平、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探讨「J]、交通高教研究,2003(4)、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篇5

1 本科生中实行早期参加教师科研活动采取的模式

1、1 短、平、快;开放性实验的课余时间培养模式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的大学知识学生基本上是从教师课堂讲授,而作为唯一让学生动手验证理论知识的传统化学实验教学多是在同一实验项目的学生只能多人分组按相同的要求和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实验内容多为经典型的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与药物制剂专业对化学知识需求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且缺乏趣味性、实用性、探索性,未能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这种状况,笔者的本科生早期科研能力培养与创新实践研究活动主要对药物制剂专业的大学无机化学学科大一学生提供科研工作训练的机会,采取兼顾学生课内和课外两方面学习、实践动手的重要性,推进创新教育和注重培养学生的早期科研能力。从2006年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如晚上、周末),采取自愿报名的方法吸纳部分学习优秀和对化学知识更深层次渴求的本科生参加无机化学开放性实验创新研究活动。这种模式主要培养学生今后从事科研活动的扎实的动手能力功底和激发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兴趣。由于大一学生在知识层面尚需进一步学习,该层面学生多采取短、平、快;的模式激发从事科研活动兴趣为后续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苗子,形成磨刀霍霍之势。此种模式下主要以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规范性和严谨性。

1、2 早期参与教师课题的较长时间培养模式

在通过第一种模式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锻炼后为后续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实践动手基础,再根据学生对渴求的研究兴趣和结合教师已有研究课题,吸纳学生进入到教师研究组中,为教师当科研助理;,在这个培养模式主要以进一提高和升华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导学生学会如何查阅资料、阅读文献,通过文献资料解决自身在从事科研活动中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小组成员通过组内讨论各自对文献资料的不同见解和导向及做报告的方式进行交流,设计实验、共同协作完成教师课题中需要解决的实验步骤和有关问题(如:分离纯化样品、表征样品),最后分析数据验证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实验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学、分析化学以及药物化学等多学科知识。这个过程既巩固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科综合能力,特别是增强了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一过程的培养中,这一过程中不断涌现的困难需要学生用创新的思维去探索、解决,既巩固和加深了综合实验技能,又进一步增强了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信心和求知欲望。

1、3 申请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与毕业实习相结合的长时间培养模式

1、3、1 申请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

如果说对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仅仅限于学生会动手、会思考就沾沾自喜的话,哪还为时尚早。在药学科研工作中,一个课题往往涉及多个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融会贯通,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培养进入实习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完成了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扎实实验技能的培养,但是将理论知识准确恰当地应用到实践中以解决科研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以及如何系统地将已有知识、结合文献和参加教师课题进行有机结合和创新,则是在创新科研能力培养阶段中的最重要的任务,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性科研能力的重要步骤。

因而,笔者结合我校在大学生课外课外科研课题平台,在学生通过前面两个阶段的实验技能和知识的升华,具备了独立思考,基本能形成一些新的想法后,积极鼓励学生申报创新性实验课题,通过课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科研能力。最为重要的是该种模式可以做为大学生毕业实习题材来源和开展创新性实验进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培养了学生能写、敢讲、会总结的综合能力。如笔者带领学生申报学校层面大学生课外科研课题两项,并超学校规定考核指标完成内容(两个项目共发表核心期刊四篇)。

1、3、2 毕业实习深化和继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1、3、2、1 做什么与怎么做

传统的毕业实习带教方式由带教老师为毕业实习学生指定一个课题,学生只需要跟着教师指定步骤按步就搬;完成即可的方式,此种模式下学生得到了做而没有机会或很少有机会思考为什么做和怎么做。在笔者探索的早期培养模式下经过前两个阶段(大一、大二)的锻炼和培养后,学生在头脑中已对开展科研活动有了大致的了解和规划(如果有了大学生创新计划立项的学生则更具优势),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也不必再逐一向实习学生详细介绍教研室的科研方向、拟开展的实验内容以及对从事这些实验课题人员的各项要求,学生在已有前期工作基础上已完全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在实习中对自己的课题方向拥有决定权而不是被动接受一个课题,使学生在实习一开始就具有兴趣、热情和信心,投入到创新性实验上手就更快、更准。

1、3、2、2 实验结果与处理

在进行长时间的毕业实习研究过程中要在平时的科研素养训练中教导学生重视自己每次的实验结果,尤其是与预期实验结果相左的实验数据不要轻易放弃,而是要认真分析,找出原因,这是培养科研能力~提高科研水平不可忽视的方面。类似的经历贯穿着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引导学生不要轻易放弃不理想的实验结果,而是通过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实习阶段,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2、3 论文撰写成文

论文是研究工作的总结,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新性科研能力培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论文撰写要求立意新颖、内容真实、结果可靠,在理论上对实践有指导意义。作为毕业答辩时的唯一书面材料,本科毕业生对撰写论文的格式、写作技巧、专业性把握等各方面均非常欠缺,笔者在此项步骤的培养中主要采取多次反复修改;的策略对学生撰写论文进行论文点评,绝不充当学生的;,鼓励学生多看与研究方向相关的研究类容,并对其进行观摩和总结,激发学生创新思路。此外,笔者还鼓励学生依据实验数据并结合文献资料比对,对实验结果大胆进行合理性推测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实验结论。在毕业论文的最后环节还组织预答辩,经过全体教研室人员的讨论及建议,往往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能及时改进,同时也常常迸发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新性设想。

2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取得的反哺作用及成果

本科生在通过这种早期参加教师科研活动,进而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型科研人才研究活动的带动和促进下,在学习上形成相互激励和比拼的态势,使学生知识面扩展,专业思想进一步巩固,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成绩大为提高。并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显示出强劲的优势,培养出了一些有思想、有从事科研热情、有科研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过硬的大学生。如:通过此种模式在2006届的首次尝试中就取得可喜成果,我院2006届药物制剂专业在2010年考研中升学率勇夺全校第一,在2006届的高升学率效应的带动下,我院接下来几届药物制剂专业本科生连续几年在考研升学率中居高不下,考研热情高涨,且多数学生进入211或985高校读研,有的硕博连读。此外,通过这种模式的培养使学生参加创新型科研实践活动的本科生成了不少招研学校的抢手货;,特别是在考研升学复试中,由于本科阶段参与了大量的创新科研实践研究活动,积累了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特别是有些学生有研究成果发表,深受这些导师的赞誉和好评。迄今为此,笔者实行这种早期参加教师科研活动,有药物制剂专业大学生参加发表科研论文10篇,其中被SCI收录2篇,核心期刊6篇,省级期刊2篇。

3 结语

笔者通过近年来在药物制剂专业本科生中采取早期参加教师科研活动,进而锻炼和激发了药物制剂专业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热情。实践表明,学生早期参加教师科研活动,通过将学生创新研究实验课题与学科专业相结合,与科研项目相结合(包括可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及自己设计申请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使学生尽早进入专业实践能力锻炼和培养,能是学生更早进入科研领域,接触并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多方面训练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从事创新科研热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的来说,促进和开展本科生早期科学研究工作是提高药物制剂科技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本科生早期科研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操作与科研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成果。分多个模式的早期着手,多阶段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学生自主性、实践性、能力性,创新性、突显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能力,为我院高素质人才培养建立了可进一步改良和探索的模式,现我院教师已在纷纷采用本科生早期进入到自己的科学研究团队中。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篇6

关键词 科研型实验室;本科生;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6-0024-02

1 引言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何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的学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一直研究的问题。目前各高校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建立创新实验室,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等,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众所周知,实验室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一般而言,实验室可分为教学型实验室和科研型实验室。教学型实验室主要为教学服务,开设的实验大多是教材上规定的验证性实验。科研型实验室没有实验教学任务,其中心工作是围绕科研项目开展研究实验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开发新技术产品或发明创造进而为社会提供设备及技术服务的重要基地[1]。

很多高校在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时,大都把重点放在教学型实验室建设上,而忽略了科研型实验室的优秀资源和条件。笔者认为科研型实验室对于高等学校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而言,与教学型实验室相比,可以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和资源。本文旨在探讨科研型实验室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2 科研型实验室促进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优势

科研型实验室拥有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和实验技术人才 “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学校里营造出浓厚的研究气氛,来促进学生的创新素质的成长[2]。”朱清时教授的这段话说明,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科研型实验室的科技人员一般都具有比较扎实的科研基础,接受过系统的科研培训,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其创新能力都比较强。雄厚的科技人才队伍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最宝贵的人力资源[3]。

高校科研实验室成员大多由知名教授、副教授、博士、高级工程师等组成,这些人员既有教学任务,又有科研课题,承载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角色,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师将科研成果及时融入教学中,实施以科研反哺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反之,学生产生的新想法也会给教师的研究以启迪和帮助,教学相长,形成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良性互动。

再者,科研实验室中具备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能够把学科的前沿知识和问题带给学生,能够把当前的新的科学技术、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引入教学和实验中,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科研型实验室能够挑选一批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强的教师作为大学生科技活动的指导教师,保证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期有效展开。在2013年山东省举办的第十届机电产品设计大赛中,笔者指导的“有偿式手机电池回收系统”课题获得大赛二等奖。产品整个的制作过程,包括课题的筛选、方案的制定、材料的使用、控制芯片的选择、具体功能的实现方式及软件编程,都是学生自己完成的。这种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制作的过程,既巩固了课堂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这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所不能给予的。

科研型实验室仪器齐全、设备先进 由于高校年年扩招,本科生的人数大量增加,使得教学型实验室的实验仪器相当紧张。学生人数多而分组少,以至于每一个学生真正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较少,大多学生只是在旁边观看别人操作。甚至某些实验只能进行演示而不能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与教学型实验室相比,大多数科研型实验室建设力度大,其实验装置、仪器设备大都是国内外科学领域的最先进的技术和产品。这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物质基础。先进的设备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兴趣和求知欲,而正是这种好奇心才会促进深一步的科学研究,才会产生创新的火花[2]。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学生必须亲自做实验,通过操作设备,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科研型实验室大多有一些被淘汰的设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这些设备或装置进行改造,制成教学实验平台。学生在这种亲自动手的实践过程中也有益于自身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4]。

科研实验室科研能力强,科研项目多 大多科研实验室不仅承担一些重大纵向科研项目,而且积极与地方和国外进行横向合作。这些科研项目为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提供了平台。学生可以在校期间就参与工业现场的实际项目实践,把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看到自己运用学到的知识为社会做出贡献,更加激发起成就感和创造欲望,形成创新过程的良性循环。

1)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塑造创新性格。通过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尽早接触科研,消除科研的神秘感,了解参与科研的方法与程序,帮助大学生提高广泛的创新兴趣,使大学生形成健全的创新性格。

2)完善知识结构,奠定创新基础。通过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接触本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方法,形成比较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为今后的创新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

3)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素养。通过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学生从课堂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以探索、发现为基础的主动学习,与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独立思考问题,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如华中科技大学刘玉教授创建的团队,以真实项目为引导,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提倡“干中学”和“主动实践”,从本科低年级开始,进行团队式创新人才培养,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特色人才。

科研实验室经费相对充足 科研型实验室通常是建设力度比较大,可以多方面争取经费。经费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积极争取纵向科研项目。科研型实验室凭借学科优势,能争取到国家、省、地方的重大科研项目,通过项目的科研经费建设实验室。二是通过与企业合作一些横向课题,自筹实验室经费。三是政府的支持,尤其是一些国家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政府每年要划拨一些经费来支持实验室的科研活动。

在参与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可能会自己提出项目方案,包括研究性项目、创造性设计实验等。对于这些有价值的思想,科研型实验室有能力给予资金支持,以帮助他们完成后续阶段的研究,从而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 科研型实验室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措施

科研型实验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可采取以下措施。

1)学生参与以教师为主的研究小组,担任研究助理。教师可根据需要,要求本科生加入到他们的科学研究队伍中,在团队各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教师课题的部分研究,协助教师或科研人员做好科研工作,当好科研助理,为今后独立进行创新活动做准备。

2)教师可将自己的课题分解出一些子课题作为实验室开放内容,定期向学生。学生可根据这些子课题进行选题,和相应的实验室老师开展实验活动。这种做法已经获得成功。国外比较有名的有美国麻省理工实行的 UROP(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计划,该校已经有70%的本科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参加过这个活动。国内则有清华大学实施的SRT(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计划,该计划是针对在校本科生开展的科学研究训练项目,目前在清华大学的本科生中已经有30%左右的学生参加该项目。

3)引导高年级优秀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尤其是应用性较强的横向项目。学生可以进行项目初期的提取或收集生产实际数据,也可进行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工作;学生还可以进行设备调试、报告编制、人员培训等工作[5],这些工作能大幅度提高本科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水平,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 结语

科研型实验室是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课堂,其具有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先进的仪器设备、较强的科研实力和相对充足的科研经费等有利条件,通过采取多种措施让学生参与真实的科研项目,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充分利用科研型实验室这一有效资源,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永超、科研型实验室可以兼顾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3):7-8、

[2]朱清时、如何培养年轻人的创新能力[J]、安徽科技,

2002(12):11-12、

[3]赵醒村、科研型重点实验室对推动产业技术升级的途径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7):53-54、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篇7

关键词:农业高校;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131-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提出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及其形成

创新能力是指创新主体的创造性潜力。它主要由某一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经验、创造性人格和认知风格、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实践技能等要素构成。[1]我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全日制在校研究生的年龄一般在22岁至30岁之间,该年龄段的研究生更具创新所需的生理机能、智力品质以及思维能力。处于此阶段的研究生应该已经具有基本创新能力要素,但还需要在学习和工作生活过程中逐渐完善创造性人格特征、创造性认知风格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且需要进一步学习特定领域的知识、专门技能和创造性实践技能。因此,研究生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在从事知识、技能获取过程中,在理论研究、社会服务和技术开发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能力,是一个逐渐形成和完善的过程[2]。创造一个有益于研究生能力形成的外部环境是极其重要的,否则研究生将没有积极性积累和开发自己的创新潜力。

二、影响农业高校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分析

本文通过分层抽样方式发放调研问卷对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进行调查,调研对象为农业高校文科在学全日制研究生,博士生每个年级选取10名、硕士生选取5名,共发放问卷45份,回收42份。问卷中要求对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从“影响很大”到“影响很小”)的里克特(likert)五点量表上作唯一回答,统计时均按照5、4、3、2、1计分,统计分析采用SPSS进行。问卷中涉及到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因素有18项(表1)。其中来自学院及学科的因素9项(1-9),来自导师的因素3项(10-12),研究生自身因素6项(13-18)。

调查发现研究生对每一个项影响程度的评价都较高,18项指标评价中“影响较大”及以上的指标(M≥4、00)有7项,评价“影响一般”的指标(3、00≤M

调研中研究生普遍反映社会实践环节较少,部分课程教学内容陈旧,研究方法论的课程偏少,学科对研究生创新活动的投入不够,特别是研究生寒暑期社会实践经费不足。部分研究生课堂教育仍然采用灌输为主而不是像国外那样采用讲座式教学和小组讨论方式学习,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能动性。学界普遍认为,哲学和人文艺术教育对提高一个人的科学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我国农科类高校普遍存在哲学艺术教育和数理训练的匮乏,另外,学院及学科对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也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从研究生自身来说,其本科阶段的学习状况也会影响其创新能力的提高。本科阶段基础知识为研究生阶段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很多本科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迫于就业压力继续读硕、博研究生,虽然能够通过考试,但是不利于长期发展,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加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建议

1、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①围绕建设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深化研究生培养的体制机制改革,以创新为灵魂,以改革为动力,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利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业界的影响力,多渠道搭建科学研究平台,建立多元创新培养模式,联合国内兄弟院校和国外优势办学资源,建立和完善校企、校所协同创新和联合培养机制。②探索建立跨学科、跨单位团队式联合培养,打破学科壁垒,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对部分有专长的研究生可不受培养方案的限制,实行个性化培养和个性化管理。建立跨学院、跨学科课程选修平台,鼓励研究生根据兴趣自由探索加入研究团队。

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导师遴选机制。完善导师遴选标准和办法,对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导师进行分类遴选,分类考核。在选拔研究生导师时,不但要看重学术能力、学术成果,更要看重学术道德。要大力培养勇于创新、学风正派的青年学者,打破导师终身制,多渠道引进导师。在导师招生资格上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学科发展要求来确定导师的招生方向及招生数额,对有科研项目支撑的导师才能招生,无科研项目支撑的则少招生或不招生。改革研究生的指导形式,实行“双导师”制,可以尝试在不同高校之间实行导师共享,或聘请外国知名学者、教授、产业高层人员、政府及其他部门有一定理论或实践水平的专业人员担任导师或兼职导师。

3、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和案例库建设。全面推进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课程体系的贯通,删除内容重复或差别不大的课程,将能力培养作为重点,建立本、硕、博相互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加大案例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加强案例库建设,逐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双大纲”培养。加强部级规划教材建设及科研论著的出版工作。

4、强化研究生创新平台建设,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探索建立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体系、研究生创新培养环境等研究生创新平台,通过以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和主题实验室为基础,构建研究生创新活动平台;以创新基金资助体系为载体,构建创新活动激励机制;以实践创新为基础为研究生营造创新氛围,以此激发研究生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校企合作,加强研究生工作站建设。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是规模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高校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创新实践基地。研究生通过在企业工作站的生活学习,可以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和社会需求,提高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工作中锤炼个人的品行。

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国际化水平。国际化是衡量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标杆,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必由之路。要坚持把国际化放到学科发展的战略高度,把国际化理念渗透到学科建设的方方面面,探索建立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努力营造吸引国际顶尖科学家的学科生态环境[3]。

参考文献:

[1]丁海莺,丁松滨、研究生创新能力及其形成[J]、中国电力教育,2006,(6):18-22、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篇8

关键词: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评价机制

跨学科研究生属于符合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应该是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重点,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强弱体现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好坏。由于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跨学科研究生也越来越多,怎样提高跨学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了研究生培养方面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行研究生培养和评价机制显然已经不能适应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要改革现行的研究生培养和评价机制。

1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评价机制的内涵

从研究生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将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分为三个主要环节,即教学环节、科研环节和管理环节。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设置、课程教学、教学监控机制等方面;科研环节主要包括论文研究、科研环境和导师指导等方面;管理环节主要包括助学方式、考评体系等方面。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内涵就是从以上三个环节出发,通过安排创新课程、讲授创新的理论和方法、跟教师搞科研、帮助导师助课、参与考评体系设计等方面加强跨学科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逐步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心理素质。教学是处于中心地位,是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的源泉。要把创新课程设置合理,禁止泛泛地教学,要让跨学科研究生自己多思考,勤动手,参与教学中来,开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使跨学科研究生开阔眼界,放宽思路,勤于律己,从而培养出跨学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要以科研为重点,让跨学科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宽容的科研创新环境、规范的论文管理制度、精干的导师队伍及规范的导师指导制度,对培养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管理环节是保障,科学的考评体系可以从外部刺激和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活动,而有效的助学方式则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使学生进行科研创新活动无后顾之忧。三个环节互相作用,互为补充。

2现阶段我国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2、1课程安排不合理很多高校将跨学科研究生看成是本科的延续,是大五年级的学生,因此重视理论教学,安排了很多理论课程,甚至还会抓补考,理论讲述的多,让学生实际动手和参与的机会少,课程安排涉及理论前沿的内容少,没有考虑跨学科研究生的具体情况,使得跨学科研究生每天都很忙碌,没有时间自己思考问题,虽然有选修课程,但学生能自己选择的机会也较少,基本是指定的课程去学习。2、2教学内容陈旧老化教学内容仍旧偏重于对理论的记忆,甚至还有一些课程在本科阶段已经学过。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已有知识的传授,缺乏对未知领域的开拓和思考,这样的本科形式的教学方法,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只能被动的接收知识,不用去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接收的惯性,不愿意主动去探究知识,主动去获取知识,完全失去了创新的激情。2、3教学方法单一很多教师仍然是照着教材讲授,没有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没有很好地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少组织课堂讨论。当前我国中小生都已开始提倡讨论式教学,但研究生的教学方法,还是以教师主导的灌输式教学为主。老师不停地讲,学生不停地记,都是机械的。老师给我什么,我就要什么,部分好坏,最后使跨学科研究生的完全失去了创新思维。2、4科研氛围不好跨学科研究生在参与教师的课题过程中,不会主动思考问题和领取任务,老师布置什么我就干什么,告诉我的任务必须明确,指明整个路径,否则就不知道如何做,缺乏创新的冲动,习惯按照传统思维,上传下达去做事,去思考和面对问题,而不愿意从课题中自己主动去寻找和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导致跨学科变成了教师课题的整理者和工具,模仿别人设计一个模型等等,不考虑为什么去设计这个模型,有什么用。最后培养出了较强的模仿能力,不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接收和承认别人的观点比较容易,提出质疑的情况很少。2、5导师指导制度不规范有的导师由于要承担繁重的本科教学任务和承担课题,因此对研究生课程重视不够,认为已经是研究生了,上课已经不是主要的,不进行教学设计,上课比较随意,忽视培养制度的执行。还有的导师对跨学科研究生指导不上心,忙于自己的课题任务和本科教学工作,对跨学科研究生指导没有详细的指导规划,没有定期检查研究生的各个培养环节是否达到标准。2、6考试评价体系不科学考试成绩仍然是占考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成果、德育水平、社会实践等还没有系统纳入考评体系,或占得比重很小。考评体系由于只重视死记硬背得理论内容,学生为了考取好的成绩,往往将基本概念和理论学的很好,而没有考虑如何用,如何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考试评价体系结果是,学生对于高分沾沾自喜,认为这就是好学生,对考试特别重视,对于课后的思考和问题的挖掘不屑一顾,这样培养出的研究生一旦步入社会,面对现场问题时就会束手无策。2、7现行研究生培养机制不合理目前高校都进行了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大部分院校招生仍然有“在职”和“在校生”之分。,研究生在入学时国家按照公费下拨研究生培养经费。在校学生无论入学后如何努力,学业如何突出,待遇和在职学生没有差别。而对于在职学生,入学时就已经有了就业单位,即使入学后如何不思进取、荒废学业,他们依然可以各门课程合格。不引入竞争,使研究生产生学业上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就不会激发他们拼搏进取和锐意创新的潜能。

3完善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评价机制的建议

3、1调整课程设置首先是要对跨学科研究生开设科学研究方法课程,选有课题经验的教师讲授,选取现实中实际的科研问题,举例讲解,怎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让学生去动手实践。其次要开设综述类课程。跨学科研究生往往在本科阶段只是被动接受了一些理论的学习,至于这个理论是如何形成的,当今有多少人在研究,研究到什么程度,都有哪些著名的观点和理论,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研究,跨学科研究生是很茫然的,缺少对学科前沿的综述能力。因此,讲授教师需要将自己的课题成果最为案例拿出来,让跨学科研究生学习知道应该怎样进行文献综述,怎样收集别人的成果内容,怎样进行归纳总结,怎样通过整理别人的研究成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确立自己将来的研究方向。最后,再开设论文写作课程,让学生学习研究论文的撰写,懂得学术规范,这对训练跨学科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是至关重要的。3、2改革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导师在授课时,应该采取问题式、讨论式、启发式和引导式等方法。任课导师应该结合自己做课题的亲身体会来讲授,积极组织和协调学生在课堂上就本领域的前沿问题进行讨论,积极引导款学科研究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带着疑问去听课,建立研讨机制,每个学生都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发现的问题,提倡和鼓励解决复杂的问题,鼓励跨学科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教师还应不断将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堂,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活灵活现展示科学研究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兴趣和勇气,鼓励学生用外语讲述简单的专业问题。3、3完善教学监控机制对授课教师要成立督导委员会,定期监督任课教师的授课情况,授课计划的执行情况,杜绝教师随意调串课程,要求严格执行教学规范。对一些讨论式的课程应该有专门的宏观规范,不应该和理论授课是一个规范,可以采取过程管理,最后累计计算和评价的方法。对学生,也要指定要求和加强管理,制定考核标准,应建立末尾淘汰制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4创设创新能力培养环境首先要鼓励研究生不仅要尊重权威还要要敢于提出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创设良好的学术环境,使得他们懂得学术自由,无政治立场和派别之分。同时任课导师还要对学生的质疑给予解答,并积极引导,不能误入歧途,帮助跨学科研究生知道自己的观点中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不可去的,对跨学科研究生可取的部分要给予肯定。其次,要让学生去参加一些学术会议,特别是学术性较强的国际性会议可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再次,建立“研究生访学制度”,鼓励校际之间的学术交流,同时加强研究生教材建设,建立优质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体系。

参考文献

1陈涛,陈哲、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7)

2程萍,魏怡、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2)

3常宝英、关于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07(9)

4何植民,黄挂花,黄霞、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11)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光纤通信笔记(精选8篇)
  • 下一篇:建筑设计优秀案例(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