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社会科学的核心(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1 栏目:写作范文

社会科学的核心篇1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理论建设;党的建设科学化;关系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0)06-0110-05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分别是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2006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和任务。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进一步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标志着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大创新。2009年,党的十七_-屑四中全会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其中内在地包含着提高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内容。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密切相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提高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成效是衡量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党的建设科学化”是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命题,关于其科学内涵、基本要求、建设路径和衡量指标体系,目前学界已展开深入研究和探讨,初步形成了一系列观点和看法。关于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涵,目前学界观点有十多种,尚未达成一致看法。笔者较为认同如下主张:党的建设科学化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国特殊的国情,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挑战和风险的要求,在党的自身建设过程中,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的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的方法推进党的建设,切实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永葆党作为“两个先锋队”的生机活力。因此,党的建设科学化要充分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关于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要求和建设路径,学界也有多种观点和主张,其中最核心的要求,仍是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这些基本要求,同样也适用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关于党的建没科学化的衡量指标体系,目前学界较少探讨该问题。

综合学界观点,我们认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首要内容。对此,在党的卜六大报告指出:“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提高,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没,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衡量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是否科学化,首先应该看其是否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既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核心内容,又为整个党的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其原因在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就是学习、研究、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又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核心内容。其中马克思主义为党的思想理论建没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树立中同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根本日的,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要求,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足提高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状况,影响着党的思想理论建没科学化水平的提高,是衡量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一个中要指标。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的首要问题

学习、研究、坚持、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既是党的思想理论建没的重要内容,又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首先应陔足党的根本指导思想的科学化。当前,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和发腱马克思主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着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提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其一,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深化,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多种社会思潮。这些社会思潮在一定程度上繁荣了我国的思想文化,但不可否认,其中也存在着不少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如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它们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主张全盘“私有化”,根本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宣扬“普世价值”,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反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泛化,甚至把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拉人马克思主义的行列,说成是马克思主义新发展等。因此,如何在思想多样化的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成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首要问题。其二,在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还存在着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怀疑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倾向。其三,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沦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因此,当前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泌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化,

第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众多社会思潮。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呈现出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复杂多样,主流的与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与落后的相互交织,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对此,我们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众多社会思潮,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又包容多样、有力抵制各科-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思想共识。

第二,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首先要科学区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对此,不能简单化和标签化。既不能把正常的学术争论和学术分歧视为政治问题,把不同的学术观点划为反马克思主义,电不能被各种披着与克 思主义外衣、伪装起来的假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所蒙蔽,而丧失了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一般来说,衡量一种思想理论观点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首先要看它是否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科学体系相符合,是否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相一致,是否对经济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在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开展正常的学术辩论和争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没工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第三,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当前,党内外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些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怀疑否定的态度。因此,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即必须科学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来对待;必须正确处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关系,反对以形式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正确处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反对以教条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明确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反对以否定和怀疑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是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根本目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解决的是中国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和激励全体党员和广大群众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理想是一个民族、国家和政党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因此,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对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教育。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他在三大改造完成后又指出;“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之间,最近一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减弱了,出现了一些偏向。在一些人的眼中,好像什么政治,什么祖国的前途,人类的理想,都没有关心的必要。好像马克思主义行时了一阵,现在就不那么行时了。针对着这种情况,现在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理想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调:“全党同志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要加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

由上述可以看出,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加强理想教育,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一些党员、干部和群众理想信念动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对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还有不小的影响。比如,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主张中国应该走北欧式的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否定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的正确选择,鼓吹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新自由主义思潮认为中国改革的方向应该是私有化,鼓吹私有化是“人间正道”,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是“普世价值”,污蔑社会主义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教育亟待加强。

一方面,要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潮的界限。当前,在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中,民主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大,在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乱。对此,我们应当积极应对。首先,我们必须认清民主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本质。其根本目的是希望通过思想文化渗透,丑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导中国走向所谓的“社会主义”或者西方式的自由民主道路。其实质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放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其次,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在经济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在文化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繁荣社会主义思想文化,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对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因此,我们要按照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要求,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工作。尤其是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改进学校思想理论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提高思想理论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的必然要求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撑,是我们不断开辟新征程、开创新未来的不竭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它们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它们是开展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精神条件,是提高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要求。其原因在于:其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必须在整个民族与国家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过程中发挥先锋模范和带头作用。其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能够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提供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其二,当前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要求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总体上看,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面貌是好的,但在少数人中间也存在着个人中心主义、价值虚无主义、民族认同淡化和爱国主义情感衰减等问题。因此,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第一,大力挖掘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的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时代的实践追求中所激发的,反映社会进步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品格、精神气质和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中华民族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时代精神,其中包括五四精神、井冈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中国共产党作为民族的先锋队,既继承、弘扬和发展了民族精神,又结合新的时代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创造了时代精神。因此,提高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水平,要求党必须进一步挖掘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使党的建设既植根于丰厚的民族文化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具有明艟的时代气息和时代特征。

第二,以科学的方法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既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继承者与创造者,又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接受者与传播者。因此,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内容。面埘当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特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必须转变观念、创新模式、提高质量。一是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这就要求党在思想理沦教育过程中尊重历史,开展多种形式的历史教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的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深刻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的前天、昨天和今天;要求我们按照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对民族精神进行现代性转换,二是坚持民族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这就要求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既要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又要具有世界眼光,充分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和政党先进的理念与做法。三是坚持弘扬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这就要求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既要继承与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又要大力创造新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并使其内化为每个党员的思想觉悟和行为准则。四足坚持教育引导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原则。这就要求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要紧密结合实际,重实践,重成效。要充分利用现实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载体,对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进行教育。比如,充分挖掘利用党史资源和革命史资源,开展党史和革命史教育;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民族精神教育;通过各种革命纪念活动,开展时代精神教育等。

五、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的重要途径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它以基本行为规范的方式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他三个方面的内容并使之具体化,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到实处,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践行有了遵循。它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其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全体社会成员应当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应该首先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并发挥先锋示范作用。其二,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成效,既要落实在广大党员思想觉悟的提高上,又要体现在广大党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实践中。广大党员树立和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有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维护党的良好形象,而且有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其三,目前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作风整体状况是好的,但也有少部分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严重扭曲,腐败堕落,丧失了一个党员的基本条件,其行为背离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尽管这部分人在党内只是极少数,但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因此,党必须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与学习党规和国家法律法规结合起来。针对广大党员干部的社会主义荣誉观教育不能仅停留在一般要求的层面上,而应该有更严格的要求与标准。这就要求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制度、手段和措施,把社会主义荣誉观教育与学习党规、国家法律法规结合起来,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从而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变。

社会科学的核心篇2

笔者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文献资料的搜索,对其培育、践行等诸多内容进行了详细深入的剖析,考量到文科大学生较之于理科大学生独有的特点(感情更加丰富细腻、课堂中、活动中更多地接触到关于党的相关理论知识等),加之对一些大学生的交流、访谈,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文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要高于理科大学生。

假设2:文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度要高于理科大学生。

一、样本选择及特征

此次研究选取了成都市具有代表的三所高校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三所高校发放问卷数量基本相当,总计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92份,经过认真排查和筛选,剔除无效问卷,得到的有效问卷合计386份,有效率为96、5%。其中,文科大学生人数占比52、3%,计202人(其中男生有49人,女生有153人),理科大学生人数占比47、7%,计184人(其中男生有140人,女生有44人),文理科人数基本相当。

二、文理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的比较分析

(一)理论认知方面。理论认知即是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凝练历程、内在逻辑、历史地位等相关问题的知晓情况。在“您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吗”一问中,文科大学生选择了解的比例为83、2%,理科大学生选择了解的比例为70、7%,比文科大学生低12、5%。此外,有33、1%的文科大学生选择比较了解或非常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理科大学生高了8个百分点,理科大学生这一比例为25%。分析得出,多数大学生都是知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的,但是文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了解程度还是要优于理科大学生。这说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果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视度不够,学生对其的关注度也就会不高。而如果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措施不得力,学生要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较难。

分析可知,理论认知方面与假设1是一致的。

(二)价值认同方面。价值认同是在理论认知的基础上情感认同的情况,它较之于理论认知有更为深刻、全面的特点。党的十八大用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12个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凝练,那么,文理科大学生是如何看待这“24字、12词”的凝练呢?

在“您认为‘24字,12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是否准确”一问中,选择凝练准确的理科大学生比例为58、2%,还不及一半,而文科大学生此比例为75、8%,要比理科大学生高出17、6%,二者差异比较明显。更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是,有34、2%的理科大学生选择了不清楚,文科大学生的这一比例也有17、3%。这说明,虽然文科大学生较之于理科大学生更加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但是仍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了解,他们肯定听说过,但是却对它们产生不了兴趣,也缺乏相应的关注。

“三个倡导”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三个层面对我们进行了要求,那么,大学生又是如何看待这三个层面的呢?

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指明了我们国家建设和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您如何看”一问中,有94、5%的理科大学生和93%的文科大学生选择了同意,二者之间基本无差异;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您如何看”一问中,有93、5%的理科大学生和92%的文科大学生选择了同意,二者几乎无差异;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中国共产党对当代社会公民的基本要求,您如何看”一问中,有93、5%的理科大学生和93、5%的文科大学生选择了同意,二者比例相同。分析得知,文理科大学生对“三个倡导”是非常认同的,这一方面,文科大学生与理科大学生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综上所述,文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度较之于理科大学生要更高一些,这和假设2是一致的。

三、结语

社会科学的核心篇3

(1)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

(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4)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5)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7)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二、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

北京大学在国内最早进行期刊评估的工作,其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就界定了国内核心期刊的范围,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图书情报界、学术界、出版界和科研管理部门对该项研究成果都给予了较高评价,普遍认为它适应了社会需要,为国内外图书情报部门对中文学术期刊的评估和选购提供了参考依据,促进了中文期刊编辑和出版质量的提高,已成为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参考工具书。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合编,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成员馆、中国科学院文献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等相关单位的专家和期刊工作者参加了研究。该要目总揽已经推出2014版。

三、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

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简称CSSCI)是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攻关项目。CSSCI遵循文献计量学规律,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全国2700余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来源期刊。现已开发的CSSCI(1998-2014年)16年数据,来源文献近63万余篇,引文文献409余万篇。该项目成果填补了我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者,CSSCI从来源文献和被引文献两个方面向研究人员提供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信息和各学科学术研究发展的脉搏,通过不同学科、领域的相关逻辑组配检索,挖掘学科新的生长点,展示实现知识创新的途径。对于社会科学管理者,CSSCI提供地区、机构、学科、学者等多种类型的统计分析数据,从而为制定科学研究发展规划、科研政策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参考。对于期刊研究与管理者,CSSCI提供多种定量数据: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期刊影响广度、地域分布、半衰期等,通过多种定量指标的分析统计,可为期刊评价、栏目设置、组稿选题等提供科学依据。CSSCI也可为出版社与各学科著作的学术评价提供定量依据。

社会科学的核心篇4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中的“顶层教育”,肩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使命。然而,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社会上一些学术腐败思想的影响,研究生学风现状堪忧、问题日益严重。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CAST)的调查,超过5成的研究生认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是未被科研道德与诚信最严重的群体,相当数量研究生对学术不端行为持宽容态度,科研诚信意识相当淡泊。因此,如何树立学生正确的科研诚信意识,提高其科学道德素养,形成风清气正、求真务实的优良学风,营造出有利于自主创新和人才成长的科研环境,是当前极为迫切的任务。该文以上海电力学院电气工程为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结合上海电力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开展学风建设方面的实践和探索,为培养合格的电力人才提供服务。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领研究生学风建设方面的重要性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其中“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中的24个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也为如何加强研究生学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提供了指导和方向。

一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研究生学风建设是创建良好学术氛围的重要前提。“三个倡导”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既有鲜明的政治价值,又有鲜明的道德价值,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坚定的道德观念和信心,明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

另一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研究生学风建设是推动学术创新的内在动力。鼓励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身专业相结合,推动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从自己的专业出发,从现实生活出发,在从事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时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学术实践活动,把内化于自身学术良知中的学术规范升华为自己的行动的纲领,为学生今后在科研方面做出突出的成果奠定良好的基石。

2 上海电力学院电气工程学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研究生学风建设的实践探索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一所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育人资源。上海电力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十分重视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研究生学风建设方面的引领作用,在2015年以“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传承者”为主题,召开一系列相关活动以推动研究生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号召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自己“诚信为学,恪守学术道德”,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

2、1 以主题班会教育学生,推动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广泛宣传

宣讲教育是从源头上解决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的基础,只有坚持思想先行,才能引领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取得实效。通过辅导员和班干每学期开展学风教育专题班会,以网络班会辅助,引导研究生提高自身责任感与诚信意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摈弃学术不端行为,并努力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和优良学术风气的维护者。

2、2 以真人真事警戒学生,推动学术研究及学风建设的健康发展

研究生作为科研的主力军,在相关研究中必须要掌握科研工作的规范,确立严谨治学的品格,在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中维护学术的尊严,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学院组织全体学生观看学术造假后果相关视频,通过新闻中展现的真人真事来警戒在座的学生,要求大家在科学活动中秉持正直、诚信、自律的原则,严守学术道德底线。

2、3 以专家讲座指导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身实际相结合

党员作为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在学生群体中能起到旗帜鲜明的舆论引领作用和思想导航作用。学院邀请部队院校教授给全体党员学生开展专题讲座,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从思想上提高党员研究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理解;也从觉悟上推动党员研究生在现实生活中以身作则,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3 进一步推进上海电力学院电气工程学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研究生学风建设的建议

上海电力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是顺应学校发展战略和学科布局调整需要,在原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基础上成立的二级学院,也是学校办学历史最悠久、办学规模最大、电力特色最鲜明的二级学院之一。但由于师生基本为理工科专业出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不够深刻,且学院刚拆分不久,成立时间短,在学风建设活动上易注重短期成效,往往忽视了可持续的发展与积累。因此,笔者根据上海电力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办学特色及研究生培养目标,提出进一步推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研究生学风建设的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利用微博、微信、QQ等学生喜闻乐见又接地气的新媒体作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载体,在学院网站开辟学风建设专栏,与传统宣讲教育形式相结合,使学风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第二,并充分利用导师制的制度优势和师兄师姐传帮带的作用,使低年级学生在刚入校时就对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起到严肃深刻的认识,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在3年研究生学习生活中。第三,必须增加活动的丰富性,突破传统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更好地带动同学的积极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科研环境,推动学风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社会科学的核心篇5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100-02

为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精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第14次学科论坛于2013年7月14日至15日在兰州大学举行。本次学科论坛紧扣主题,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问题展开全方位、多层面、多角度的深入研究。

一、基本概念与问题的厘清

在社会科学领域中,任何问题的深入研究必须立足于对概念的准确把握,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首先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的界定,由此,专家们首先就“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何种角度诠释社会核心价值观”等问题进行阐述。

(一)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观

专家们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兰州大学王维平教授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价值的主要体现,是位于主导与引领地位的社会价值,是旨在社会主义主体的人摆脱经济贫困、政治依附和精神奴役的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王学俭教授则从社会主义价值为何存在、如何生成、因何发展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论述,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湖北大学杨业华教授也认为,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价值体系中最为抽象和普遍性的价值观,具有凝聚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强化国家认同的功能,从这个角度上说,对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识是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提出“三个倡导”,明确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命题。专家们一致认为,“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在当前没有一个明确的科学概念,它是一个需要不断丰富与发展的科学命题。复旦大学的顾钰民教授认为,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价值观,必须在十提出的“三个倡导”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本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两个基本要素为基准进行研究。吉林大学的陈秉公教授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势位”定位角度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1],它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化的思想体系”和“观念形态的国家机器”,是国家的“软实力”。

除此以外,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问题探讨也是本次论坛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湖北大学的贺祥林教授认为,从学理上来讲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出发来阐释“价值体系”与“价值观”的问题;从逻辑上来讲是大目式的内容与内聚性的纲要之间的关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定位

党的十在坚持多元中立主导、多样中谋共识的理论创新基础上鲜明的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的凝练与定位“既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源本,又融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现实”[2]。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要不断的挖掘其实践内涵、时代内涵与民族内涵。武汉大学骆郁廷教授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要立足于实践、立足于社会经济关系,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根植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体现为集体主义。北京大学孙熙国教授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研究必须以“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为根本,在深入研究普世价值观与西方社会普世价值观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研究为借鉴,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多的蕴含着自由、平等、解放等内容。广西师范大学的钟婧教授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一定要在理论上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内容上囊括人类中西普遍价值,进程上着眼未来、与时俱进,基本理念上的继承、包容与超越,基本方法的提取、弥补与协商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位

吉林大学陈秉公教授就如何定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提出一个新的名词“高势位”。他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居于主导地位,充分发挥稳定、动力等社会功能,就必须进行“高势位”建设,使其具有更大的势能与位能,成为“高势位”的国家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引领和整合价值观体系,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中山大学的钟明华教授对于如何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位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从理论形态、社会形态、实践形态到价值形态的研究发展轨迹,是建立在社会主义价值诉求基础上对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所倡导的自由、解放、平等的扬弃。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导向,是社会主义精神支柱与力量源泉,在当前普遍存在的文化危机、信仰危机、价值危机的现实中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社会科学的核心篇6

[论文摘要]受库恩范式理论相对性的启迪,爱丁堡学派以激进的态度解读库恩的著作,并极端化库恩思想中的相对主义。因此,库恩范式理论中的相对主义成了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直接理论来源,强纲领理论则成为ssk理论的核心。

20世纪70年代,科学知识社会学(sociologyofscientificknowledge简称ssk)诞生于欧洲,它的主要任务是对科学知识进行社会学分析。科学知识社会学是在反实证主义的科学 哲学 、新马克思主义、现象主义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产生的,是在人类学方法、语言分析方法等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潮流中形成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核心是“强纲领”,主要理论取向是对科学知识的成因进行社会学说明。本文着重分析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相对主义的理论来源,并对其核}l;—强纲领理论做了较为深人分析。

一、ssk的理论来源—库恩范式理论中的相对主义

20世纪60年代初期,库恩发表其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了“范式”概念。库恩认为,科学活动受到主体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科学革命是“范式”转换的结果,而范式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

库恩范式思想对科学的“客观性”与“理性”提出了挑战,促使了科学哲学中相对主义的兴起,尤其库恩范式思想中的相对主义特征,成为ssk的直接理论来源。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库恩将科学的 发展 分为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两个阶段。在常规科学阶段,科学共同体有统一的范式指导,为科学研究活动提供方法论标准和理论选择的客观标准,科学研究是相对稳定的;但在科学革命阶段,科学共同体则拒绝接受统一的范式,科学研究不再像常规科学时期那样,由于不存在统一的方法论标准和理论选择的标准,科学革命的结果是以一种新的范式代替旧的范式。另外,从科学发展的 历史 来看,科学的发展是不连续的,科学的一切都可能随社会和文化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甚至逻辑推理规则和评价标准,以及理论、定律、解释、理性等概念本身,也同样以历史条件为转移,因而科学是没有客观性的,科学的判定是相对的[’〕。库恩认为由于范式的转换是世界观的转换,新旧范式之间有互不相容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标准,有各自的概念和术语在逻辑上互不相容,因而两者之间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无共同的衡量尺度,没有比较的共同基础。库恩主张任何比较只能在范式内部进行,任何事实和真理都是相对于一定的范式来说的,没有绝对的真理标准,离开了范式所提供的框架,就失去了衡量和比较的基础。范式理论的这种相对j性,是库恩范式“不可通约性”的衍生。

不可通约指的并不是不可对比,但是它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困难,这像我们试图翻译不同的语言一样。翻译经常会引起歪曲,或者至少存在细微差别;不同语言分析世界的方法都不同,要想达到完美是不可能的。正如库恩所指出的一个好的翻译方法,尤其是翻译那些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的语言,需要包含或加人一些必要的段落来解释当地人们是怎样来看待世界的,他们采用的本体分类理论又是什么。学习语言翻译或描述理论就要掌握其中的功能性语言和功能性理论。这样就会造成了观念的相对性,否定了跨范式理性比较的可能性,认为不同的范式之间有不同的世界观和不同的评判标准,新旧范式或者不同范式之间是不可通约的,也是不可以比较的。没有绝对的“客观性”与“理性”,客观性与理性都是相对于具体范式而言的,因此不同范式是不可比较的,具有一定的相对性。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的”,系指前后相继的范式没有好坏之分,也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因而科学知识是相对的。库恩不得不承认,他的著名的受人称赞的不可通约范式并没有排除对他们之间相互比较。

库恩思想中的相对主义成为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与库恩对传统科学哲学的批判有着密切联系,并且把库恩的相对主义思想推到了极端。ssk的相对主义也许可以追溯到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思想影响,又或受到费耶阿本德非理性思想的影响,但它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库恩范式理论所造就的相对主义思想。

基于库恩范式理论中的相对主义解构了科学知识的特权地位,凸显了科学历史语境的这种认识,使得ssk研究模式成功地进人到科学研究领域。ssk把自己的主要任务规定为对科学知识进行社会学的分析。尽管库恩坚决不承认自己的范式理论导致了相对主义,但是ssk学者们已经将库恩奉为他们的先驱,是库恩为他们的研究开辟了道路。库恩一词频繁地出现在ssk的著作中。

巴恩斯成功地运用了库恩的范式理论,坚称相对主义者通常把他们的观点首先称为关心知识和接受信念。他们接受在一个主题上的信念可以从一种文化语境向另一种语境转变,各种可以选择的信念易受彼此语境的冲突二

二、ssk的理论核心—强纲领理论

zo世纪}o年代初,英国爱丁堡大学成立了一个“ 科学 文化与社会学研究小组”、成员包括巴里·巴恩斯、大卫·布鲁尔、史蒂芬·沙宾和安德鲁·皮克林等人。他们认为,以默顿为代表的科学社会学没有对科学知识本身进行研究,而是研究科学的体制性因素,这是一个严重的缺憾,不是真正的科学社会学;他们对以迪尔凯姆、曼海姆为代表的知识社会学学派对待科学知识的犹豫不前的态度,也持否定态度因而,这些学者提出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用以区别以默顿为代表的科学社会学。他们要用社会学的知识对科学知识本身进行全面的说明,称之为“爱丁堡学派”。

布鲁尔在《知识与社会意象》中提出了著名的“ssk的强纲领”,并对强纲领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说明。其动机是使科学之社会学研究成为标准的经验科学,即类似 自然 科学的研究。强纲领由四个信条组成:第一是因果性,指能够导致信念或者知识状态的条件应当是因果性的。第二是公正性,指不论用真与假、理性与非理性、成功与失败来评价我们的信念或知识,都要无偏见地做出说明。第三是对称性,在对科学社会学的说明中必须是对称的,如同一种原因应当能同时解释真实的和虚假的信念。第四是反身性,指原则上它的解释模式能够应用于社会学本身。

强纲领理论在激进的社会学知识复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布鲁尔及其爱丁堡学派成员所坚持的由因果性、公正性、对称性和反身性这四个信条组成的“强纲领”已经表明构建一个利益、社会结构和知识按照适当的方式彼此联系的简单模式不容易。概括地讲,强纲领所主张的是,应当把所有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在内的所有人类知识,都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建构过程之中的信念,都当作调查研究的对象。所有这些信念都是相对的、由社会决定的,都是处于一定的社会情境之中的人们进行协商的结果。因此,处于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群体、不同民族之中的人们,会基于不同的“社会意象”而形成不同的信念,因而拥有各种不同的知识一’一。“强纲领”有浓重的相对主义色彩,布鲁尔等学派成员也不否认强纲领的相对主义倾向,并且承认这样的思想正是受启于库恩范式思想

历史 上,相对主义遭到了大多数学者及学派的批评,而以强纲领为指导原则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家们却不回避相对主义,他们大多数人都曾经公开表明自己的相对主义立场,甚至强纲领ssk学者坦然声称自己就是相对主义者。这种对待相对主义的态度是与众不同的。布鲁尔和巴恩斯在《相对主义、理性主义和知识社会学》一文中认为:“相对主义绝不是对知识形式和科学理解的一种威胁,恰恰相反,它是这种理解所需要的。我们认为,相对主义对于所有这些学科都是必不可少的,人类学、社会学、制度史和思想史,甚至认知心 理学 等等,这些学科说明了知识系统的多样性、它们的分布以及它们的变化方式。正是那些反对相对主义的人,那些认为某些形式的知识理所当然地具有特殊地位的人,他们才对知识和知识的科学理解构成了真正的威胁”

社会科学的核心篇7

【关键词】就业 工科院校 文科 显性 核心竞争力 人才培养模式

教改项目:此文为西安工程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JG032。

近几年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已经成为社会热点,每到就业季,人们总会不约而同地感叹:“史上最难就业季”。尤其是文科大学生的就业,让学生本人、家长和学校都忧心忡忡。专家学者也倾力研究,试图破解这一新世纪的难题。文章以笔者所在的西安工程大学为例,剖析文科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为文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摸索一个和社会接轨、切实可行、教师和学生均受益的模式,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工科高校文科专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文科大学生就业、相关专业建设和教师教学实践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和现实作用,对陕西高校人才培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工科院校文科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1、工科院校文科大学生在社会上缺乏显性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以个人专长为核心,以良好的身心素质为基础,以较强的学习能力、应用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为载体而整合的一种综合能力。工科院校都有自己鲜明的专业特色,且已经形成优势明显的专业体系和平台。

除了社会需求弱、专业同质化等客观因素以外,工科院校文科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其在社会上缺乏显性核心竞争力,步入社会能力标准模糊,让学生和用人单位在“学”和“用”上都缺乏抓手,即使就业,其适应能力差、职业能力提高缓慢。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层面看,文科大学生就业面广、弹性大,其所学专业和岗位的匹配度要求不严格,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相对高。然而文科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在短时间内难以界定和评估,即使对其进行综合素质测评,也往往局限于书面考试和短暂的面试交流,学生经常仓促准备,压力大而收效甚微。面对人力资源供过于求的形势,用人单位容易采取最简单化的招聘标准,985、211、专业排名、英语四六级等,容易忽略也无从考察文科生的核心能力。

2、工科院校对文科人才培养不够重视,培养机制和氛围较差,社会认可度低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大学的分类管理和招生制度的改革,一方面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持续增加,生均培养资金的拨付明显提高;另一方面,生源总量在基本稳定后开始下滑,各工科类院校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以招生难、就业难为理由,持续减少文科计划,甚至停止招生,文科专业的发展难以为继。这样的做法,短期虽然增加了学校的经济效益,但从长期的影响来看,直接影响了高校的文化生态,对大学生的文化熏陶、全面成长和高校文化氛围的形成极为不利,也对大学的本质属性的体现和使命的完成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以工科为主的院校,文科专业设置亦有明显的弱点:专业特色不明显,和综合性大学的文科专业设置有趋同性;专业设置历史短、底蕴薄、师资力量不足、生源质量较低;学校在对文科学生的培养机制上缺少探索和投入,没有形成文科生培养的浓厚氛围,只当作点缀和向综合性发展的招牌,导致文科学生在就业上无“一技之长”,职业目标不明确;在培养上无特色,培养规格不具体;平台建设弱化,实践能力锻炼不足等。

要解决上述问题,除了继续坚持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加强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等要求外,探索特色发展之路仍是工科院校文科专业发展的方向,而联系实际探索工科院校文科生显性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模式,无疑是人才培养特色探索的有益尝试。

以“四个能力”为抓手,

提升工科院校文科大学生显性核心竞争力

1、试点典型专业,围绕四大目标进行能力培养

在西安工程大学这样一个以工为主,工、管、文、法、艺、教等多学科发展的院校,纯文史招生的专业有文学、法学、英语、汉语国际教育、广告等,还有大量文理兼招的管理类专业和艺术类专业,文科招生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五分之一。针对目前文科专业大学生就业疲软、专业发展难以为继、发展定位不明确、专业教育和社会需求难以对接等现实问题,以西安工程大学文学、法学两大文科学科门类为典型,提出文科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培养的理念和培养目标。即:围绕能说、会写、善沟通、有魅力四大目标,在文字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人格综合魅力的提升等方面提出“下笔若有神,出口便成章,沟通无障碍,人格魅力强”的要求,探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对自己大学四年有明确的能力提高的目标,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来实现这些目标。

2、师生联动,多途径、多环节培养学生的四大显性核心能力

⑴围绕专业教学,建立核心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的培养机制。在专业培养计划上提出修改建议,将文科人才显性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写进教学大纲,作为培养规格和目标要求。在专业课程的配置上,形成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课程群并使其有接续性和关联性,如:法学专业的司法文书写作、司法演讲辩论、法律调解、司法礼仪等;文学专业的应用文写作、语言艺术与口才、沟通与礼仪等。在课堂教学方面:要求教师明确对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认识,引导相关课程的教学渗透核心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考核上结合加大书面写作、口头表达、组织协调、亲和力表现等能力要求。在典型专业的典型课程和环节开展,每个专业初设3―5门课程进行试点,对每门课的可教授、可考核内容,设定实施方案,可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备课讲课、演讲、辩论、自由讲等形式考核,项目组成员在自己课程中优先实施,密切相关课程先行实施,由点到面,积累成果。对学生的培养,入学教育明确目标,课程学习提出要求,职业规划注重引导,就业指导重点关照,社团活动搭建桥梁,社会实践考核检验。形成师生联动,核心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的培养机制。

⑵落实做细文科生实践教学环节,对接社会的需求。改变以往文科生课程实习单纯以小论文写作来完成的形式,实施多样化锻炼,以锻炼综合文字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团队合作和个人魅力展示为核心。比如剧目演出,考查学生剧本撰写、编剧、导演以及角色分工、相互合作、艺术表演等能力;在模拟法庭环节,从诉状、答辩词、判决书撰写到法庭调查、辩论,从与当事人沟通到争取和解,全过程锻炼学生的能写、会说、善沟通、有魅力等显性核心能力;对学年论文的撰写开拓视野,理论和实践结合,在选题和形式上多样化,让学生不但掌握学术论文的写作,更要熟练掌握调研报告、项目策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同书、申请书、商请函等更多目前社会需求的应用文种;对每门专业课教学的实践时间、内容、形式和考核具体化、成果化;实现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加强实习和实践过程的引导和管控,对实习实践的成果通过实习实践单位鉴定、学生答辩、教师评判、学生互判等环节进行综合考核,为学生未来入职,更快适应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⑶整合校内相关资源,全面锻炼学生,迎接社会挑战。大学生课外文化活动是其成长成才的第二课堂,是大学生在校园内实现其社会化转变的重要平台,有着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全方位锻炼文科学生的核心能力,该项目提出充分利用学生各种“文化广场”平台的措施。首先,发挥专业教师在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中的指导、引导和参与作用,如:为法律协会、子衿文学社、礼仪社团、骊墨书画社等学生社团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专业教师带队,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格魅力影响和教育学生,服务社会;专业教师在指导的同时,积极为学生文学杂志、微信平台写序、投稿,提高学生社团在刊物编辑、、各类征文活动的质量,积累成果;围绕四种能力的提高,加强对学生演讲、辩论、面试、主持、朗诵等活动的组织和指导,提高获奖数量和层次。其次,学生管理队伍要有核心能力的示范作用,通过其示范文章、组织创意、编辑建议等,提升现有刊物的办刊质量,拓展学生发表文章的途径,通过增加数量和提高质量,检验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情况;学生辅导员和学生干部通过各种比赛实践经验和个人魅力,来指导、感染和带动校内外各项演讲、辩论、戏剧演出等活动,以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通过模拟招聘和实际招聘,检验学生即时性的写作、自我表达、沟通交流的能力。

⑷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与社会的融合中检验其核心能力。每年的寒暑假和毕业实习,都是学生接触社会的大好机会,项目组结合学校的要求,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周密筹划,围绕社会热点、教师课题、学生兴趣等制定社会实践计划,采取教师带队和学生自由组合两种形式,深入社会基层,观察现象、收集数据、支教帮扶、咨询服务、调查研究等,鼓励学生将自己所学有效服务于社会,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变成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文字,在与各行各业的人接触中锻炼自己的协调与沟通能力,培养其关爱、尊重之情感,展现当代大学生的个人魅力。对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研项目进行答辩筛选,形成经典案例,申报挑战杯、大创项目和优秀社会实践项目。

⑸总结典型的经验并在其他专业进行推广。完成此项目,使学生在大学期间对自己的学习和锻炼有了较明确的目标,同时通过四大方面能力的提高,为其顺利就业、职业能力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其他文科、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一定借鉴,达到普遍提高工科院校文科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改变用人单位对文科学生使用无抓手、素质高大空的偏见和担心。

总之,该项目关照社会需求,以解决学生就业为目的,以学生能力提高、持续发展为根本,在培养的各个环节,利用一切资源,调动一切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本项目在对个案的研究中以期找出有代表性的方法和措施,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育,服务于社会。参考文献:

[1]蒋珍莲:《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心的历史变迁――基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分析》,《高教论坛》2013年第3期,第53页。

[2]李红梅、高娜:《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的困境及对策研究》,《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24期,第35页。

[3]《1999年、2009年、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社会科学的核心篇8

一、当代中国的学术自由与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的相对区别

当代中国的学术自由与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分属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两个领域,它们在内在规定、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等方面有质的区别。

1、当代中国的学术自由与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具有不同的内在规定

当代中国的学术自由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国家法律所规定的范围内自由地探索学术问题、学习他人的学术思想、发表与传播自己的学术成果,从而在学术研究中享有不受任何外在与内在力量的无理控制与支配的自由。中国共产党一直是学术自由原则的积极倡导者。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南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为了判断正确的东西和错误的东西,常常需要有考验的时间。”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第十条明确规定:国家依法保障高等学校中的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学术自由的法律规定,表明党和国家对学术自由内涵的正确理解和对学术活动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政治社会与政治生活中的开展与体现,是当代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内在尺度在政治生活与政治主体问关系的集中展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生成的客观根源是改革发展实践,生成的主体根源是最广大人民作为政治主体的内在尺度。当代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内在尺度主要有生存、发展、和谐、幸福以及政治主体间平等、民主、正义等的价值关系。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主要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及其所统摄的平等、和谐、民主、正义等政治主体问的价值关系。

2、 当代中国的学术自由与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

当代中国学术自由的发展目标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学术研究主体作为最广大人民群众中的重要阶层,通过自由发现科学真理、自由创造技术知识、自由探索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优路径来激活创新主体的智力潜能、激发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创造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与知识资源,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与科技资源。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体系以最广大人民的生存与发展、利益与幸福等价值诉求以及最广大政治主体间平等、民主、和谐、正义的价值关系为内在蕴涵,其发展目标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治核心价值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基础上产生、形成、发展的政治主体间的价值关系。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的实现不仅要求构建政治主体间民主、平等、和谐、正义的价值关系,也要求这种价值关系的构建必须根植于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正义的利益关系的构建。这意味着我们党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巩固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的成果,为最广大人民在经济生活领域构建平等、和谐、正义的利益关系提供政治保障,使全体人民在个体形态上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3、当代中国的学术自由与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具有不同的实现路径

当代中国学术自由的实现主要通过教育科技文化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来实现。通过教育科技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实现学术权力对于行政权力的相对独立,使学术活动具备自我发展、修正、调控的体制与机制;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制度,尊重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激发科技创新的内在活力;建立、完善独立于行政权力的学术发展体制机制,尊重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保障学术主体的自由探索权利,激发学术研究的创新活力,为当代中国学术自由的实现创造体制基础。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促进学术研究主体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激发学术主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创新潜能,实现学术主体在建设实践中的自由创造。

当前,体现我国社会性质的根本宪政制度已经建立,当务之急是要建构与完善保障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得以实现的具体制度体系,在民主政治制度的具体化与程序化、政治权威的法治化等方面把工作做实做细,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等政治价值的实现奠定体制基础。具体而言,在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政治发展的具体实践中,要从制度运行机制方面改革、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制度体系,在最大范围与最大程度上通过程序的运作与实践的延展实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

二、当代中国的学术自由与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的联系

学术自由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术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价值导向,二者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组成部分,服务并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之中。正因为二者具有共同的实践场域,具有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价值共性,所以二者在价值导向、现实作用、实现路径等方面具有关联性与相通性。

1、当代中国的学术自由与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在价值导向上具有共通性

当代中国自由学术研究的价值蕴涵指向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当代中国的自由学术研究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价值导向,其价值起点、研究过程的价值标准、研究结果的价值宗旨在于实现当代中国最广大人民的生存与发展、和谐与幸福,致力于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等三大总体价值及其所统摄的政治主体间平等、民主、和谐、正义的价值关系。自由学术研究的“二为”方向在当代中国集中体现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及其所统摄的政治主体间平等、民主、和谐的价值关系,这些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当代中国学术的客观要求与必然准则。

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与当代中国的学术自由具有共同的终极价值归宿。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的终极价值指向是人与社会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个体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体,团体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由个体构成的“真实的集体”,社会达致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体和“真实的集体”构成的“自由人联合体”。人类以自由的学术探索,为人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科技资源、越来越强大的精神动力、越来越广阔的主体精神世界,实现人的主体自由度的不断提升,实现人与社会的自由、和谐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学术自由的终极价值指向也是人与社会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即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体以及由此构成的“真实的集体”和“自由人联合体”。

2、当代中国的学术自由与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在现实作用上具有互促性

当代中国的学术自由(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自由)对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的实践与实现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学术自由为当代中国的政治核心价值的生成与创新、实现与评判提供理性证明、思想动力与路径选择;当代中国的自由学术研究通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理论的阐释与形成提供充分的科学空间与理性证明,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的实践提供充足的知识资源与理性动力,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的实现探索最优的路径选择与最佳的制度安排。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从学术研究主体、方法、内容以及学术成果的发表与传播等方面规定与引导着自由学术研究发展的限度与方向。这种规定与引导表现为学术研究活动不能违背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正义的利益关系以及良善政治主体间平等、民主、和谐、正义的价值关系的构建,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价值导向,必须遵循“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价值规定,从而推动自由的学术研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概而言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及其所统摄的平等正义、民主法治等政治核心价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价值动力与发展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自由研究的学术主体提供了主体力量与价值观指导。

3、当代中国的学术自由与社会主义政治核心价值在实现路径上具有协调性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小学生违反纪律检讨书(精选4篇)
  • 下一篇:广告宣传文案(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