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科研课题的途径(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2 栏目:写作范文

科研课题的途径篇1

关键词:创新阅读教育 途径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24-01

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开展和参与课题研究,是教师获得自我持续发展能力的最佳途径。因此,经过展开课题研讨,勤学习写课题同步,理论联合实际,逐步把自身综合水平提高,成为一名“既会教书,又会育人,还会研究”的研究型教师。针对创新阅读这个新的教学模式和我们课题组2015年黔南州基础教育科研立项课题“课堂创新阅读‘471’模式实践研究”(编号:2015B040),作为教育者应分析其核心内容,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研究推广最新的教育方法。

一、创新阅读教育的途径

(1)经过调查、测验、剖析理解了目前中小学生的阅读状况和普遍性问题,利用课堂上的阅读教育模式,分析研究阅读进行指导的方案,加强学生阅读的自发性,总结课堂阅读教育指导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各自独有的阅读技巧,提高学生良好阅读水平。

(2)创新阅读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和创新能力。

(3)创新阅读还要严格培养阅读习惯,鼓励引导学生选择自己的兴趣书籍(既要尊重其兴趣,同时要避开低俗网络小说漫画之流),及时给予肯定,及时组织分享(这个最重要),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和快乐,就会逐渐喜欢上阅读。

(4)在课堂中,教师一方面要强化阅读习惯,增加课外阅读量,培养语感;另一方面则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阅读题的做题技巧。其实错的少了,学生对于题目没有恐惧感,掌握技巧后,他们还是很乐于用技巧去实践的。

(5)众所周知,阅读除了增加我们的知识储备量外,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多方面汲取人生的智慧和经验,弥补我们自身的不足;学习做人道理,还可以陶冶性情。于学生而言可以提升考试成绩,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与他读书的多少成正比,阅读是一种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过程。加强和帮助学生人际沟通的学习,培养思考能力和对生活的洞察力,注重读写结合及感受生活。向学生普及阅读的好处,也是推行创新阅读的途径之一。

二、创新阅读教育的策略

(1)创新阅读教育,作为新型教学模式,尝试把阅读作为一种手段逐步带入教学中。参考相关资料,整合资源。也可利用古今名人对阅读教育做出的总结,运用到我们的课堂中来。不管教学手段如何,核心始终是学生为主。

(2)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创新阅读中加入时下流行的元素,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环节中来,这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当中重要的一环。

(3)阅读方面注重选材也很关键:与课文的作者、人物、创作背景有关的介绍或故事;与课文题材相当、相似的文章推荐;与课文选自同样的作品的阅读。根据不同阅读课文的侧重点不同,可以将不同课文分类,比如抒情类、描写类、科技类、议论文,然后每一类集中分析,比如抒情类侧重修辞运用,问题汇总,描写类侧重的是哪方面的描写,共性所在,重点语句筛选等等,分门别类才能吸引学生的阅读专注力。

(4)时刻关注学生阅读兴趣的方向,积累学习方法,增强阅读能力等。加强扩展阅读模式可加深学生对原课文的理解,也增加知识积累,建立模型,归纳分析。提高学生的词汇量,然后大量阅读文章,分析文章。不过积累和阅读可以一起进行。

(5)积极开展灵活多变有关于阅读方面的课堂节目,诸如即兴演讲、现场讨论等,阅读教育最重要的就是积累与运用,以及重视基础能力的巩固。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改造传统的阅读教学形式,在“新课标”下创新阅读教学,以课本教材为基础,课外阅读为辅,创立整体性的创新阅读模式,抓住阅读重点难点来完成教学任务。在平常阅读锻炼中逐渐构成阅读才能,以顺应今后的阅读标准,开展愈加卓有成效的阅读教学,总结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创新阅读的课堂教学模式,达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出课堂创新阅读教育模式,就是为了从教育理念的角度,归纳、整理出一个较为完整、合理的阅读教学指导体系,有效探索创新阅读教育的途径和策略,为中小学阅读教育顺利实施提供科学的依据。阅读教育的创新能激发学生的阅读行为,以增强学生的阅读贯通能力,来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效果。

参考文献:

科研课题的途径篇2

[关键词]医学院校;知识产权保护;专利

1、医学院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1科研保密意识淡薄

医学院校在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中,缺乏科研保密意识,在外校及相关合作方参观学习、交流讲座过程中,对科研成果、科研资料的管理较为随意,致使许多科研资料被有意或无意的复制印刷、拍摄等,并通过这些途径获得医学院校的科研技术细节,甚至被相关企业或校外人员非法利用这些资料,抢先申请专利,而医学院校由于缺乏充足的证据,难以证明对方为非法窃取自身科研成果,通过宣告无效程序撤销此项专利的可能性极低,最终导致医学院承受重大损失。

1、2研究过程对课题的知识产权关注较少

医学院校内,许多科研人员在进行立项研究前,并未对立项课题的国内外最新动态及知识产权进行分析,单凭自身掌握的文献资料而开展课题研究,最终形成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浪费了大量的科研资源。正常情况下,在研究课题立项确认后,科研计划便会根据所签订合同规定,严格执行并完成,因而必须慎重选择立项研究课题。据资料显示,国际上每年都有35万件左右的发明创造出现在专利文献上,课题研究中出现相同内容专利的几率非常大,甚至有部分课题在立项阶段,便已牵涉到侵权问题。

1、3教师对专利申请重要性认知不足

一方面,许多教师申请专利的主要用途是为课题提供支撑或是获得学校奖励,将专利看作是申请后续课题的科研基础,并以课题研究为主,在课题研究不受影响的状况下,往往会因申请程序过于繁琐,而鉴定报奖较为便捷,便选择以鉴定方式,通过学校奖励,完成对课题研究成果的处理。另一方面,医学院校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成果出现,但很少有申请专利的,绝大部分成果都用以鉴定与报奖。究其原因,还在于经费问题。申请专利需要花费一定的专利申请费,但这些费用主要来源于院校的科研经费,在经费紧缺的情况,教师通常会选择放弃申请。由于以上做法,造成大量课题研究成果处于无保护或保护薄弱状态,一旦遭受剽窃,也难以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对教师及医学院校都带来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1、4院校内部知识产权纠纷较多

当前,课题立项研究工作通过是由医学院校内多位教师共同负责的,在科研项目完成后,往往会涉及到科研成果的权益分享问题,一旦处理不好,便会引发各类知识产权问题,如著作权纠纷、名利问题、发明人排序纠纷等。另外,科研成果权益分享中,权属不清现象也较为常见。虽然在国家所颁发的专利法中,对职务与非职务发明作出了非常明确的界定,但在实际情况中,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性质的发明创造时常被混淆在一起。部分教师及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存在错误认知,认为其为自身研发,自己有权进行科研成果的处理。还有个别科研人员利用专利法中存在的漏洞,扭曲事实,将职务发明违法转变为非职业发明,并在院校单位不知情的情况下,私自进行支配,致使医学院校遭受重大损失。

1、5基础研究难以转化

在国内,高校的科研水平主要体现在其校内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上,并且教师及相关科研人员也将学术论文作为自身评聘职称及抢占至高点的重要途径。因此,许多医学院校的教师在课题研究上,以基础研究为主,科研成果多为理论性研究成果,并在研究项目取得一定效果时,直接以论文形式发表出来,而这种行为也获得医学院校的默认,致使校内的科研成果往往难以转化到实际应用中去,许多基础研究成果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有可能真正得到运用。

2、加强医学院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的对策

2、1强化校领导及教师的知识产权意识

作为医学院校,应该及时转变思想,认识到专利法的重要作用,并在校内开展法律讲座及宣传活动,普及专利法相关知识,并通过系统的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强化学校管理者及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其中,特别注重对教师的培训,让他们了解保护科研资料及成果的重要性,并掌握一定的知识产权保护技能,能在知识产权保护中发挥出积极作用。通常情况下,基础性研究往往是以科技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因而其产权保护可通过“著作权”形式完成。而应用性较强的科研成果或创新性研究,则需要在著作保护的基础上,申请专利保护,因为这些科研成果涉及到医学院校的长远利益。

2、2推进医学院校科研法制化管理

医学院校在对课题作出立项研究前,应进行相关专利文献的查新检索,特别是一些重点公关项目,在确保其不存在侵权顾虑的基础上,再来进行申报立项,以达到技术层面的原创目的。当完成课题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后,单位及科研人员应及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申请自主知识产权,将科研与专利预测有机融合,在合理利用专利文献的同时,防止科研内容中出现低水平重复研究或侵权现象。在完成课题研究后进行验收时,不仅要评价相关论文,还要将其科研专利成果及数量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以推进科研的法制化管理。

2、3加强医学院校的科研管理

规范医学院校科研管理程序,在进行课题立项研究前,明确科研成果的产权归属,防止后期因产权归属不明而出现纠纷问题。在科研课题管理中,应及时检索知识产权状态,并掌握知识产权信息的最新状态,以避免科研过程中出现无意识的侵权行为。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因而相关人员还需注重对科研阶中间成果的保护,确保阶段性成果具备较强的创造性与新颖性。当发现与外校及合作方学术交流过程中,出现对保密阶段科研资料的非法复印、盗取情况时,院校相关科研管理人员应通过知识产权法,及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避免造成科研成果的流失。另外,科研管理人员还需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掌握相关法律知识与诉讼程序,在必要时能通过法律途径,及时争取获得相关的司法救济。

2、4设立知识产权基金,提高基础研究转化率

科研成果的价值通常体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较少能获得即时效益。因此,科研项目负责人在科研过程中,往往会严格控制科研经费,力求在现有科研经费范围内,完成预期科研目标。对此,医学院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设立知识产权基金,为院校科研成果的著作权、专利权的获取,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推动科研项目向后延伸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另外,医学院校还需鼓励教师多开展应用型基础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转化率,让其在实际医学领域中真正得到运用。医学院校可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对基础研究转化运用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适当奖励,提高教师及相关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引导教师在支撑课题的基础上,更理性地开展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1]龚大春、论知识产权的资产属性[J]、当代经济,2015(12)

[2]张丽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改进路径[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4)

科研课题的途径篇3

【P键词】课改;核心;以读为首;综合运用

一、课堂改革的核心是改进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过去学了很多课堂改革模式,如:山东杜O口中学的“10+35”模式;山东昌东二中的“271”模式;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河北围场天卉中学的“大单元教学”模式;辽宁沈阳立人学校的整体教学系统和“124”模式;江西开武宁达中学的“自主式开放型课堂”;河南郑州第102中学的“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的“五环大主课堂”等。但越学越糊涂,越觉得不会上课了,也迷茫了,因为在实践每一种模式的时候看到的感受到的效果总与宣传的效果相去甚远,有时怀疑自己方法不对,有时怀疑这些模式不行……后来在哲学书里找到了答案,要解决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这关键在于没有抓住课改的核心。那课改的核心是什么呢?研究这些模式后发现,实际上所有的模式都在探寻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解决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二、以科学和理性为导向,对目前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进行研究,解决课改改什么的问题

从学生接受知识的角度讲,目前,从小学到高中,接受知识的方式是听,就是听老师讲,听占接受知识方式的90%以上。从第一节到最后一节,老师们你方唱罢我登场,轮番轰炸学生的耳朵,有的连早晚自习都得听老师讲。这是极不科学和理性的现象。

首先,听容易累,学生容易分心,造成学生接受的知识漏洞百出,不全面。时间长了,学生之间的差距会随着分心程度的不一而拉大,成绩不好的学生会出现恶性循环,越来越差。注意力比较集中的学生,也难免有漏洞,成绩怎么也突不上去,造成有的学校总体成绩还可以,但想考“清华”“北大”等一流学校就会很困难的现象。

其次,听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先入为主,死板记忆,学习知识成为模仿行为,而不再是理性认知的行为。

听起来,可能有点吓人,但以“讲”为最重要的传授知识的途径的学校,都有这些状况,只是轻重程度不一罢了。那应该怎样做呢。就是要研究传授知识的途径,对传授知识的途径进行科学理性的研究,根据学科特点和不同课型综合运用。这是课改的核心,抓住这个核心就抓住了课改的本质,就能确定如何改,改什么的问题。总结多年的经验,给学生传授知识的途径主要有“读”“听”“练”“论”“思”“动”等途径。

三、以“读”为首,“读”“听”“论”“练”“思”等综合运用,解决怎么改的问题

(一)“读”,即通过阅读获取知识

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这是获取知识的最佳也是根本的途径,理应成为一种最佳的教学手段。

首先,人类文明的发展,有“阅读”才得以传承。自从有了文字,人类文明就一代接一代传承下来,“阅读”是文明传承活动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

其次,阅读获得的知识是立体的全面的。阅读最大的好处是主动获取,相对于“听”“看”等方式阅读的主观性更强,阅读是“我要读”“我自己来”“想怎样读,就怎样读”的过程,对知识的处理灵活性更强。

第三,阅读是自学的根本手段,而自学是终生学习的必备能力。

很多人有个疑问,相对于西方学生,中国学生学习成绩好,但为什么出不了那么多顶尖人才,或者相比较而言中国学子为什么显得后劲不足。我的理解是中国的学生太依赖于“听”知识,而忽略了“阅读”获得知识,离开学校后也就丧失了获取知识的手段或获取知识的能力不足了,所以,学校应让学生养成通过阅读获取知识的习惯,无论是哪一个科目,都应以培养学生阅读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教学第一要务。

如何让阅读成为一种教学手段呢?

首先,在学生进校第一学期,语文课解决阅读的方式方法,其它科目作为阅读训练材料。这需要语文教师与其他教师之间协调配合,通力合作。语文教师在教阅读方式方法时以其它科目内容作为阅读训练的材料,这样必然要求语文教师要熟知其它科目的内容和进度,尽量在上该内容前举例。其他教师要主动与语文教师沟通,把学生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映给语文教师。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让学生获得阅读各个科目的能力,之后各个科目就可以先让学生阅读了。这是让阅读成为教学手段的前提。

其次,让阅读成为每个科目教师“讲”之前的必备的环节。目前有些学校有些科目也要求学生预习。只是不够规范化和系统化。要使各科目的阅读规范化和系统化。一需要教师改变观念,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二是学校要有制度保障。三要让学生做好阅读笔记,教师检查学生笔记,把学生笔记作为备课的重要参照,学校要把学生笔记作为常规检查内容之一。

(二)在“读”的前提下,根据学科特点“听”“论”“练”“思”等相结合,创造教学手段丰富,方式多彩有趣的课堂

有了“读”的保障,学生就有了对所学知识的整体认知,“听”“论”“练”等学习活动目的性就明确了,也知道了重点是什么,这样课堂才能活跃而有效。反之,在学生没有阅读的前提下教师就开讲,学生接受知识的难度就加大。

“论”,即通过让学生讨论获取知识的方式,我们是要改变“师讲生听”的单一的授课方式,但如果又以“讨论”为单一的授课方式,就只是用“论”代替“听”而已,满足不了学习各学科复杂知识的需求。学生要学那么多的科目,每个科目有都各有特点,课堂又会那么多情况,而有人却主张用单一的授课方式解决所有问题,简直是头脑简单。我认为“论”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而已,但不能认为课改就是把“听”改为讨论。

还是以“读”为前提,如果学生没有阅读作为前提,教师没有巧妙设计问题,讨论就会无效或者效率低,谈不上高效课堂。具体做法为:教师了解学情后,设计好问题,让学生讨论,教师要关注讨论的有效性,把控整个讨论的过程,讨论结束后教师一定要有讲解,讲解以讨论的情况而定,解决学生讨论后的存疑。训练应以学生为主。同样,教师也要避免代替学生思考,这种方式表现在语言上常出现“……,对不对?”“……是不是?”……课堂看似很热闹,一问一答,但这是无效问答,实质是教师在代替学生思考。所以课堂训练要给学生边训练边思考的时间,教师以学生练后点拨为主,如能个别辅导效果更好。

科研课题的途径篇4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255-03

高等院校拥有极其丰富的人才资源,大学生不仅是知识传承的载体,而且是崇尚和实现创新的活跃群体,是国家未来高素质劳动者的主力军,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教育的主题,时代呼唤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呼唤创新的教育。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在已有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在高等院校,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所谓实践教学是指直接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课程以及相关活动等,是教学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在实际动手和操作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不仅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的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走出常规思维的模式,提出新思路,探索新观点,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研究型”大学特别致力于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本文旨在探索高等农业院校加强实践教学的措施和方法,以便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新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高等院校,创新教育理念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只有以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才能实现预期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创新一般是指通过独特而新颖的思维,从而发现和产生前所未有的结果。对于大学生而言,通过独立思维而产生的思想、见解以及发现和解决的问题,只要对于本人是全新的,就应该是创新思维的表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种途径或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提出新问题、新想法,推陈出新,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做。对于教师而言,创新教育理念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展现学生个性的价值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开展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活动,激发学生主动的求知欲;第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创新精神,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建有利于发挥学生创新能力的轻松的学习氛围。

高等院校的本科教学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获取通过实践教学进行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和方法的过程,课堂理论教学是传播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场所。在教学内容上,一方面讲授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学科前沿的信息、动态、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等,介绍本领域研究的重大意义和科学价值,借以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技能,挖掘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要营造一个宽松、愉快、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与辩驳,激励学生产生新思维;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采用启发式、诱导式的教学,开发学生的智力。在授课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问题如何提出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有哪些,最终如何解决,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提出具体课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际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教学手段上,教师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特别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大力提倡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增强实践教学效果,使学生由“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各种机会,想方设法地鼓励学生自己摸索、推敲和推导,互相交流,相互学习,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强制性”教学活动变为“主动参与型”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强化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强烈愿望和对科研创新的兴趣,树立创新志向,发展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独立实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实践教学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技术的有效途径。高等院校应该以现有实验为基础,逐步形成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多种方式共存的实践教学体系。特别要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层次,注重实验教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减少传统验证型实验的比例,增加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将科研成果、新技术、新方法及时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使实验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先进性,形成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要求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从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准备、实验实施以及实验结果与分析等完整流程。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生推向实验的主置,由学生自主选定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备,制定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教师只提供实验材料,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设计性实验从根本上属于小的科研训练,在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强化实际动手能力的基础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及科研实验的兴趣,最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践环节,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大学生学习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既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所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一是增设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二是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增进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三是将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引入实践教学,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通过设计性实验等充分展示创造才能,调动创新积极性,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将理论教学的基本原理付诸实施于生产实际,是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也是理论教学在新的层次上的延伸,有助于扩展学生的认知领域,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必须重视日常课程的实验操作、课堂讨论、课后作业、课堂与课后的技术操作训练等,因为这些实践环节是对所学的基本理论、原理、知识和技能等进行验证性教育和训练,而这些由浅入深的教育和训练则是学生实践能力由低到高的培养过程;其次,必须重视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因为这些实践环节是以社会生产实践为依托,对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原理、知识和技能等进行综合性教育和训练。平常的实验课程、课堂讨论、技术训练是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基础,而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则是综合运用的过程,是对平常单个训练的进一步提升,在此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动地位,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发掘,能够充分发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其创新能力。

四、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与课外科技活动,提升创新能力的训练

大学生通过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是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大学生崇尚科学、勤奋学习、迎接挑战的主动性。因此,在高等院校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平台,鼓励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对深入开展创新教育、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高等院校应该积极倡导大学生科研活动,建立和规范大学生科研立项制度,将科学理念尽早植入学生心田,让学生在科研活动中拓展视野。在学生实施科技创新项目过程中,指导教师将自己丰富的科研经验传授给学生,并划出部分科研内容由学生自行探索,自行设计试验方案,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创新思维进行提炼和升华,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对创新人才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必须营建浓厚的校园科技文化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应该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并行,鼓励百花齐放。因此,实践教学要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院内与院外相结合、培训与竞赛相结合等不同途径,寻找多种实践教学载体,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知识竞赛、技能比赛、科技制作、项目研究、社会服务等活动,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多举办一些学术报告会,让学生参与到学术交流中来,将新鲜的学科前沿知识与学术探讨的方法及早教给学生,激发其创新欲望。学校要定期举行一些科技论文大赛、科技制作竞赛、学科知识竞赛等活动,为一批创新意识强、专业技能强的学生施展才能提供机会,使具有创造天赋、创造才能的学生脱颖而出。

五、加强产学研结合,深化实践教学成果,强化创新能力训练

科学研究是生产实践的先导,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极为重要的环节,也是衡量专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高等学校的责任,同时也是广大企业的需要。为此,高等院校要积极探索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地组织学生参加部级、省级、校级等不同级别的科研项目和科研课题的研究。在此过程中,既要吸收高年级同学参加,也要组织低年级同学加入,使部分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论文阶段,形成由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组成的教学科研梯队,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同时,高等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必须符合社会需求,与企业对人才的实用性相结合,充分利用有效的社会资源,吸引更多企业资助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构建新型的校企协作关系,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高校优先为协作关系的企业培养人才。这样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资金,而且让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项目研究,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六、改革考试方法,实施科学的评价体系

在教育评价体系方面,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的重心倾斜于创新能力,彻底改变过去单纯以分数高低论英雄的评价标准。特别要注重考查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借此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继承现行考试方法优点的基础上,应采取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等方法,注重对能力的考核。对于课程考试,让学生收集资料、整合观点,以综合性大作业的方式或专题论文的方式考查学生对相关课程的掌握情况,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与延伸能力;对于考试内容,尽量减少机械记忆考试的内容,增加探索性问题与综合分析题,培养学生深入思考与独创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验评价时,增设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功能越多越实用的实验将获得更高的分数,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而想法动脑动手,使每堂课涌现出各式各样前所未有的创新实验功能,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长此以往,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必将大幅度提高,创新能力将进一步加强。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新时代,这个时代呼唤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对提高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振兴民族科技和发展民族经济起着重大作用,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担负建设社会重任的必然要求。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高等院校的教师与学生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建新、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0):141-143、

[2]王景翰,姚丽娟、当代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8,(9):197、

[3]王章豹,刘光复,吴玉程、强化工科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7-11、

[4]水恒福,姚文锐,吕民、化工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0-22、

[5]孟春,郭养浩、加强科研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化工高等教育,2006,(1):96-97、

[6]王德军、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2004,(3):83-84、

[7]景丽洁,李英华,王建刚,等、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J]、化工高等教育,2006,(5):26-28、

[8]闻亮、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51-53、

Exploration of Effective Ways of Enhanci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HU Jian-hong, CHEN Yu-lin, LIU Xiao-lin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China)

科研课题的途径篇5

一、课题引领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教育要始终坚持科研兴教战略,突出科研工作的前瞻性、实效性、针对性、创新性,准确把握基础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实践中注重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促进学校教育的稳步发展。

学校以科研课题为载体,可以在办学方向、办学途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全面探索,使学校发展目标更加明确,特色更加突出。同时,通过对学校主导课题的研究,构建学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为教育均衡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目前,我国许多中小学学校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进程中已形成了相对均衡状态;同时,构建了以保障体系和教学体系为主要支撑的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了所在区域内阶段性的相对均衡状态。同时,在保持学校教育均衡发展良好势头的基础上,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为推进所在区域教育的均衡化进程探索了途径,正努力实现学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与国际教育接轨。

二、校本科研

随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深入,科研校本化趋势凸显。许多战斗在义务教育第一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凝心聚力,共同关注学校的发展,科学的办学观、教育观等得到广泛认同,学校发展目标更加明确。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进入“以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带动教育实践工作,从而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的快速发展轨道。

目前,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学校的研究体系基本形成,科研校本化基本实现。广大教师的科研能力逐步提升,学科教学的反思和研究成为自觉行为。山东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模式,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濮阳四中的“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课题研究,均是以教育科研为载体,深化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切实解决了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切实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三、多元培训

在探索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教育科研得以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因此丰富科研培训载体,采取多元化的科研培训途径尤为重要。

首先需要在岗位上提学校科研领导的指导能力,将科研管理、指导、研究、总结、评估等工作贯穿始终,更好地为学校教育均衡发展服务。其次须推行“全员型”科研。开展在学校主导课题统领下的教师小课题研究,并以问题研究提高教师工作效益,形成自上而下、相互联动、全员研究的行政、科研、教研多位一体的共同研究格局,形成规模化的科研教师群体,促进学校教育均衡实效推进。

此外,将单纯的科研培训与学校教师整体培训活动相结合,通过课题组引领、骨干教师示范、外聘专家点拨等方式,利用校本培训、校季联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与高校联合等途径,培养科研队伍的理论功底和研究能力,以增强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的软实力。

四、成果推广

成果推广是教育科研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校教育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教育内涵的均衡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新趋向,学校教育工作者要以成果转化为载体,在推广过程中创生性地提升教育的内涵品质。

科研课题的途径篇6

【关键词】高职教师;成长;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当前职教改革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我国教师教育的焦点问题,也是世界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国家对教师“量”的急需逐渐提高到对教师“质”的需求的反映。

高职教师作为我国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和质量在不断提高,但在总体的教育、教学水平上,仍存在诸多问题。关注高职教师成长,积极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 对于高职教育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伴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变革,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作为一个内涵不断获得丰富和充实的过程,也是不断从专业不成熟逐步走向专业成熟的动态生成过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旨在通过对教师专业意识的养成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来促进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其职业地位。这种专业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一线的技能型的人才,即高职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动手能力强、实用性强等特点。这些对人才技能培养的特殊要求,使高职教师必须重新思考如何改变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围绕“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建构适应高职教育培养任务的知识体系,提高指教能力,以适应高职教学的发展。

因此,如何寻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让教师专业水平与课程改革齐头并进。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笔者通过几年的改革实践认为以下系列行动实践,是促进高职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1、为教师搭建开展教科研的平台。高职院校教师处在科研起步阶段,特别需要学校及有关部门为他们搭建平台。鼓励教师申报“课题”、“项目”。课题研究对于高职院校的科研及教师的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不同类型的课题对于教师的发展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比如教研课题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就有着独特的作用,横向应用课题在推动产学研结合方面也起着纽带作用。我们以“课题”、“项目”为抓手,充分利用校内外人才和教育资源,把理论和实践、设计和生产、教学与研究纳入到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把教学与新产品的研发,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相结合,教师不仅可以提高理论水平,还可以提高自身的执教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社会资源整合能力。在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对策,以教学推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使自身获得全面而快速的持续发展。

2、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进行实践教学和教师培训。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机制,积极组织教师参与企业相关的生产、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活动,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组织教师从工作过程的结构开始,对行业企业职业岗位逐一进行调研论证,详细分解工作过程的流程,据此重构新的课程体系。在这一过程中,使教师在学习研讨、调研论证、专题研究等活动中切实了解企业行业,了解工作岗位及其所需具备的职业能力。使教师置身于企业行业中进行“实战”锻炼,进而成为本地域的行业领头人。是在实践中成长为技术能手和技术专家的需要,也是“双师型”结构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3、利用“优势互补”打造“双师”型教师。传统意义上的高职教师教育或培训基本上模仿普通教育的形式,培养的是只会讲知识而不能有效运用知识的“经师”,只懂理论不懂专业技术和行业发展情况又客观上承担着教师角色的人。学校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三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否做好做实,关键取决于指导教师。要想担负起这一任务,势必要外聘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企业行业工程技术人员,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虽有专业基本技能却没有实际的教学经验,在理论的学习和掌握上无底蕴可言。所以,在这一环节上,学校要实现优势互补,让专任教师和外聘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完成专业课的实践教学任务,使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实践本领,真正实现职业能力的提高。同时,使专任教师逐步吸取外聘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技能,尽快成长为“双师”型教师,最终能独立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4、让教师成为课程、教材的建设者。人才培养方案初步确定后,学校将对课程进行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的设计。在这一环节,学校要鼓励全体教师参与其中,通过与本行业专家、一线技术人员进行研讨,反复修改,从而形成符合企业职业岗位实际需求,反映高职教育培养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通过亲身参与,可以加深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促进教师对学生知识和岗位能力的分析与把握,从不理解课程、照本宣科组织教学到理解课程、分析课程,根据企业行业岗位能力需求,创新教学方法,对学生能力培养做到有的放矢。让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是加速其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出技能型人才,就要下大力气建设符合学生能力培养的新型教材,所以,学校在使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基础上,鼓励教师根据全新的思维和视角去开发教材。教师在开发教材的过程中,无疑会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提高对选用教材的鉴别能力,并且能够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更好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教师教学经验与教学理念不断积淀,进而促进其专业成长。

5、让每位教师都参与公开课。上过公开课的教师一般都有这样的体会:辛苦,但收获多多。可以说,在公开课的磨砺中渐渐生长,大大缩短教师的成长周期。通过互相听课、借鉴和研讨,从中找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有发现的快乐,也有创造的快乐。有些观摩课往往是倾注了全体教师的集体智慧。这个过程是教师深度思考、反复琢磨、集思广义、不断改进的过程,它给教师带来的专业体验和行为跟进是常态课所无法比拟的。当教师不辞辛劳地打造公开课的时候,公开课也毫无疑问地打造了教师。对于公开课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许多教师深有体会地说“哪位教师有机会上公开课,他的成长就快一些”。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存在终点,对教师专业发展有效途径的探索是与时俱进的行为,选择适合并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与方法,无论对教师个人而言,还是对高职教师队伍的整体化建设来说都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李庆原,石令明,左妮红、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探析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2008(11)、

[2]张世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邵武市教师进修学校 2007(12)、

[3]高学强、关于高职院校在示范校建设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2009(6)、

科研课题的途径篇7

关键词:研究生;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模式

一、我国研究生素质教育的研究综述

上世纪八十年代,针对中小学“唯分”“唯名次”“填鸭式”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被正式提出。高等教育工作者对于研究生素质教育的研究更迟一些,当前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理念和方式仍然处于不断的探索中。通过中国知网文献检索,发现何华最早在1997年第3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发文《充分发挥研究生“四自”作用是加强研究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提出素质教育中发挥研究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约束的观点。通过文献梳理,当前对研究生素质教育的研究众多,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对研究生素质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的研究、研究生素质教育的内涵研究[1-5]、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研究[1-2,6-8]、基于素质教育探讨某一学科、课程或者某一(类)高校的研究[1,3-4,9-10]。研究者们的研究角度不同,各自纷呈。我们知道不同高校的发展阶段不同,研究生教育开展情况不同,软硬件条件也各不相同,各高校在生源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着其特殊性,如何基于各高校自身特点,结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同时结合实际,探索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系统化的研究生素质教育途径依然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生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和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模式

本文赞同陈子辰、林伟连和许为民的观点,研究生素质包括三部分:一是基础素质,包括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身心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和科学人文素质。二是专业素质;三是创新素质。研究生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具有上述素质的高层次人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相关规定,当前我国研究生应该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早在2007年谭兵[11]在论文中提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人格塑造”三位一体的硕士研究生素质教育模式,经过分析该模式所包括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人格塑造实际上是素质教育的三个实现途径。教育始于知识的传授,能力培养也需要以获得相应知识为基础。通过知识传授让学生牢固掌握相关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成为具备良好专业素质,能独立从事相关研究、教学和实务工作的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研究生的能力培养则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实践能力包括沟通、书面表达、收集和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和组织协调等方面的能力。人格塑造则是要培养研究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有正确的三观、诚信正直、爱国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踏实上进、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较强的自我监督和约束能力。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人格塑造”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及三者之间内在逻辑关联性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三位一体中“知识传授”处于核心位置,通过授课教师和导师以及其他老师的知识传授培养研究生的能力,并对他们的人格健全产生影响。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也常常蕴含在知识传授过程中,知识传授也直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三位一体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或者是途径及手段。(3)“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人格塑造”中的每一个维度都会对素质教育的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和创新素质三个维度产生影响。

三、研究生素质教育提升途径

(一)三位一体的硕士研究生素质教育提升途径

1、基于“知识传授”的研究生素质提升途径

研究生阶段继续系统学习高深的专业知识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知识传授视角的素质提升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课程学习实现,二是导师指导过程中的知识传授。(1)课程学习系统的课程学习可以加深和拓宽研究生专业理论知识,是研究生奠定科研基础和拓宽科研领域的重要途径。为了发挥课程学习阶段知识传授对素质提升的作用,需要从以下途径予以保证:首先需要科学制定并不断完善培养方案,一般来说专业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的设定、专业领域及培养方向、学制及年限、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及学分配置、实习实践环节、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就业去向等内容,其中“课程设置及学分配置”设定了课程体系,决定了能否培养出具有较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结构的研究生。因此,为了更好的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和创新素质,需要围绕培养目标中对硕士研究生专业素质的要求合理设计课程体系。其次,授课教师要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学效果。授课教师应不断丰富授课内容,并改进教学方法,教师不仅应该重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沿性,还要基于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和掌握,灵活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研究生在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2)发挥导师指导过程中的知识传授功能研究生培养主要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导师一般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高水准的学术水平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研究生的素质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师生之间是一对一的关系,较之于课堂教学更具体和有针对性,会在课题研讨、小论文、毕业论文的撰写指导过程中给予更为实际的指导,因此要积极发挥导师的知识传授作用。

2、基于“能力培养”的研究生素质提升途径

研究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体现在课程学习和导师指导的全过程中。基于“能力培养”视角的研究生素质提升一方面要加强对研究生的科研训练,通过科研训练增长专业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求真精神及创新精神,同时也可以培养研究生遇到困难和挫折锲而不舍及踏实认真的作风。具体可通过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独立申报课题,等来实现。另一方面,通过给研究生提供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的机会培养其各方面的能力,进而提高素质。

3、基于“人格塑造”的研究生素质提升途径

该途径主要是要充分发挥授课教师和导师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通过教书育人,在教学过程中要主动渗透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通过营造严谨求实的学术氛围、让研究生形成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的强烈意识和良好习惯,端正学术态度,培养其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追求善美的人文精神。

科研课题的途径篇8

(一)创业教育的内容

对高校创业教育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业教育的内涵、目标、影响因素、课程体系等方面。牛长松等(2007)通过分析国外的文献,厘清了创业和创业教育的概念内涵并分析创业教育的特征[3]。陈彦丽(2009)阐述了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然后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环境课程四个方面分析了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成[4]。薛敏兴(2010)从制约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定位的一系列因素出发,恰当确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与具体目标,并在分析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实现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的基础上,寻求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5]。王中军(2011)探讨并构建了校企合作创业教育的目标设计、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设计[6]。

(二)创业教育的问题

对高校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观念、政策环境、师资建设、实施层面等方面。夏永全(2009)发掘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在认知观念、理论体系、师资建设、创业环境、开展范围等方面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应对措施[7]。严毛新(2009)指出在创业教育观念、操作、理论研究、效果等层面上,均存在不足,并指出努力的方向[8]。施永川等(2010)分析了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困境:传统教育的弊端影响、尚未融入学校整体育人体系、创业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外部环境有待改善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9]。

(三)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模式

研究者们对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模式研究较为丰富,伴随着创业教育在高校的逐渐深入,结合新时期的新命题,在途径和模式方面的研究呈现出新的特征。丁三青(2007)分析了创业计划竞赛存在的问题乃至中国高等教育的弊端,即应试性教育与功利性竞赛、精英化教育与理想化竞赛、学生对科研参与度低与竞赛作品学院气浓、高校科研的封闭性与企业对竞赛参与的冷漠性。因此他提出必须加大改革力度,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体系:走出竞赛功利化的误区;创新人才培养理念;解构人才的“被格式化”;打破“以赛代学”模式,构建创业教育“立交桥”[10]。谢志远(2008)借鉴温州人创业精神,培育大学生创业意识;借鉴温州人创业经历,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结合专业,立足温州,建立创业工作室,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温州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创业教育[11]。许朗等(2011)对项目参与式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进行初探,具体包括:构建合理的目标机制;构建以团队学习为主的组织形式;构建包括师资、资金、机构及政策在内的保障体系;构建合理的考核与评价机制[12]。周石其等(2013)阐述了理工科高校学生创业教育目前的不足,分析了理工类大学生的培养特点,进而提出了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13]。有些学者倾向于分析国外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并与我国的创业教育模式对比进行研究。梅伟惠(2008)阐述了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三种典型模式:聚焦模式、磁石模式和辐射模式,并总结了美国创业教育的特点[14]。陈瑞英等(2010)借助典型个案,讨论了日本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模式和特点,还探讨了如何结合我国情况对日本相关经验加以借鉴[15]。近几年较为侧重于研究高校电子商务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模式。何淑贞(2011)指出“创业班”模式是一种新兴的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创业教育模式,提出了“创业班”模式的运行机制[16]。谢印成等(2012)根据SYB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结合电子商务创业的特点,提出了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教育SYB模式拓展体系[17]。还有些学者逐渐转向于关注基于校企合作的创业教育。杨丽君(2011)从目标体系、课程体系、过程体系、保障体系和制度体系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基于校企合作的创业教育体系,并分析了该体系的实现途径,即围绕企业需求,构建多元化的创业教育目标体系;侧重素质培养,构建多层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依托资源优势,构建互动式的创业教育过程体系;发扬地方特色,构建有活力的创业教育保障体系[18]。王平(2012)以开展校企合作对创业教育的意义研究为基础,提出了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创业教育的四条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加强课程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以及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19]。童卫丰(2013)从目标导向、实施过程、运行保障三个方面,提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路径选择[20]。

(四)创业教育的政策

在创业教育政策方面的研究,除了分析总结我国的现实状况,还通过中外政策对比的方式进行深入剖析。郭丽君等(2008)通过对中外(美英法日等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具体政策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政策缺失与对策[21]。段素菊(2009)以大量实证调研为基础,从政府、行业和学校三维视角考察了我国职业院校创业教育中的政策问题,并提出四点建议[22]。徐小洲等(2010)分析总结了2007年以来,英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政策。其核心包括:建立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启动各类创业项目,提出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设立创业教育目标框架,构建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等[23]。

(五)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及德育的关系

国内创业教育及就业指导等相关教育工作者侧重于从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德育及就业的关系角度进行探讨。顾建国(2007)提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磨炼创业心理品质,打好创业知识基础,培养自主创业能力,优化创业社会环境,可以有效地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通过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也为社会创造了新的就业生长点,为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开拓了一条新路[24]。陈浩(2009)指出创业教育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高校德育的一种有效载体,发挥其内含的德育价值,对于提高高校德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十分有益的[25]。

二、总结

(一)研究的趋势和特点

综上所述,自2007年以来,学者们在高校创业教育研究方面呈现以下趋势和特点:1、从研究共性问题逐渐向研究个性问题转移。早期,学者们对高校创业教育的研究较为集中在创业教育的内容、存在的问题、初步的解决途径和模式、与国外高校的对比研究等方面。近3年来,学者们开始倾向于研究创业教育的细分领域的课题,比如电子商务创业教育、基于校企合作的创业教育、电子商务创业教育体系等。2、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不足。在分析比对了大量有关创业教育的文献后,可以发现,绝大多数文献采用定性研究的方式,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含义、目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内容研究得很多,但是缺乏实证研究。近几年,也有学者开始定量研究,但是不够深入。

(二)今后研究的重点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科技在我身边作文收集15篇
  • 下一篇:口碑营销的案例及分析(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