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企业经济类型分类标准(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3 栏目:写作范文

企业经济类型分类标准篇1

长治市作为资源型城市,为摆脱产业结构单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延伸产业链条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由之路。自“十一五”规划以来,长治市下大力气改造提升煤、焦、冶、电等传统行业,到2010年底,逐步形成煤化工、硅工业、LED、镁工业、乙炔化工、玉米深加工6条循环产业链,列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市,被科技部等十九部委确定为全省惟一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市。随着2013年以来煤炭等能源价格下跌,全市以煤炭为主导的工业经济遭受冲击,主营业务收入大幅减少,使企业许多新上的技改项目因资金短缺导致步伐放缓。针对这种情况,全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有限的信贷规模下,在信贷政策上仍然给予倾斜,保障国家和地方政府确立的重点转型企业和企业的资金需求,支持企业延伸产业链,使其附加产品收入不断增加。截止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非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8亿元,占到营业总收入的9%。其中,被省委、省政府确立的重点转型跨跃项目—长治市现代煤化工循环产业集聚区,共实施煤化工项目24个,煤化工产业链条由原先的4条增加至8条,煤化工产品品种数增加至19种,特别是焦化企业,在主产品焦炭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其下游产品煤焦油等产品成为其利润的主要来源。

二、长治市绿色金融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机构类型单一,缺乏全面的支持体系

一是缺少全方位的机构类型。长治目前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长治银行、农商行和村镇银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类型单一,缺少服务循环经济专业的信托、金融租赁公司等类型。这样的金融支持体系内容简单,不能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体系,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二是缺少多元化的金融产品类型。长治市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类型较少,尤其是在县级以下金融网点,不能有效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三是目前资本市场对企业的要求难以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现状。虽然我国资本市场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已逐步发展成多层次的市场,力求满足各类企业的上市需求。然而资本市场对上市企业的盈利能力有着严格的规定,必须达到一定标准才可上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在发展之初,盈利能力较弱,甚至没有赢利,但发展却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在向资本市场寻求资金支持时,因达不到上市要求而无法融入资金。

(二)金融机构对循环经济项目的支持缺乏积极性

从循环经济的固有特点来看,循环经济作为转型项目的一种类型,从项目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到项目的发展期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循环经济产业项目一般具有项目投资量大、资金占用时间长、资金周转率慢等特点。而且在前期投入大量资金之后,项目发展前景不明朗,无法预测其市场,因此信贷资金风险大,甚至难以收回,这些都导致商业银行对其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是追求利润的企业,在投放信贷资金时追求盈利性、安全性,如果项目本身缺乏有力的担保机制,那么循环经济对资金的要求与商业银行的标准不符,因此一般的商业银行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目前对循环经济的支持积极性还不高。尽管对于循环产业的投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仍缺乏与之配套的信贷体制,导致目前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缺口依然较大,无法形成良性发展的资金链,更难以奢求商业银行对发展循环经济给予利率上的优惠。目前由于金融机构对循环经济缺乏积极性,造成金融机构对循环经济企业审批流程慢、门槛高,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阶段执行的效果不好。

(三)绿色信贷的执行标准可操作性不强

目前各个金融机构制定的绿色信贷政策,主要规定了信贷投放的方向性原则,标准综合性较强,缺乏具体的指导细则、项目目录和风险系数标准。这样的信贷标准更多地依靠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的企业环保报告。金融机构对企业的生产能力、工艺状况和循环能耗情况等没有准确的衡量标准。各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政策只能根据上级行提供的方案,依照各行的理解自主制定相应的政策,从而导致各地区同一银行的绿色信贷的标准不同,相应的银行体系内绿色信贷执行力也较差。同时国家对于循环经济的准入、技术、能耗、污染排放、循环利用能力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也导致银行不能细化循环经济的信贷标准。

三、完善循环经济绿色金融支持体系的政策建议

(一)不断尝试设立新形式的金融机构,构建全方位的绿色金融体系

在巩固现有金融机构功能的基础上,促进新型金融机构的试点建设,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不断丰富和完善绿色金融支持体系的服务网络。根据循环经济资金占用时间长、回笼慢的特点,提供相应的保险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利用资本市场发行安全性好、流动性强的金融债券或者为大型、优质的循环经济企业提供发行债券的相应咨询、结算等金融服务。

(二)完善相应的政策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金融机构积极性

发展循环经济是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提供相应的服务、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提供相应的投资政策,将金融机构的信贷投资方向引导至循环经济领域。一是政府应从长远利益出发,针对商业银行支持循环经济项目风险高、利润回收时间长、成本高的特点,利用财政补偿和税收优惠等政策,促进对循环经济稳定的财政性投入,从而在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保障的基础上,形成循环经济信贷投入的良好环境。如对于支持“两高一剩”企业的转型项目的金融机构,在一定时期内对信贷政策免收营业税。二是改变传统的支持循环经济应以政策性银行为金融主体的思想误区,在创新融资方式和风险规避方式的基础上,将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政策作为主要融资方式。

(三)制定科学的绿色金融评价指标体系,合理

企业经济类型分类标准篇2

摘要为加快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奉化市经信局就开展工业企业绩效评价,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加快企业转型发展作了一番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发展 技术企业 效益 开展企业

一、开展企业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企业是经济的主体,奉化企业发展绩效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决定着全市工业的发展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企业要转型发展,做大做强,除了政府引导外,自身的内生动力也是很重要因素。只有充分激发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变“要企业发展”为“企业自己要发展”,企业才能积极主动加快转型升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全市工业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充分激发各类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通过实施企业绩效评价,进一步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扶优扶强,能够有力推动企业加快转型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我市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二、开展企业绩效评价的主要做法

所谓企业绩效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原理,特定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为便于操作,结合我市企业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一)设置评价指标和权重。考虑到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建议率先在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中推广,条件成熟后在全市工业企业中推开。主要设置亩均税收、亩均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总资产贡献率、全员劳动生产率5个评价指标。指标权重为亩均税收占50%、亩均工业增加值占15%、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占10%、总资产贡献率占10%、全员劳动生产率占15%。同时,根据我市工业现状确定各个指标的基准值。单项指标得分为该指标上年度的数据除以基准值乘以权重,最高得分不超过该项权数的1倍,最低为零分。企业得分为每项指标数据得分之和。并根据企业是否为高新技术企业或拥有发明专利等情况设置一定的附加分。

(二)获取准确数据。根据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内容,分解工作任务到有关部门。市国土资源局负责提供企业用地数据;市环保局负责提供企业环保情况及整治淘汰意见;市统计局负责提供企业能耗、增加值、总资产贡献率和职工人数数据;市国税局、地税局负责提供企业国税、地税收入数据;国网市供电公司负责提供企业用电量数据;市经信局负责对相关部门提供的各项指标数据进行汇总后分类。加强数据统计和上报等工作,确保数据准确,为综合评价企业提供依据。同时,建立起工业企业绩效评价公告制度,将综合评价得出的企业分类名单予以公布,确保评价工作做到公正、公平、公开。

(三)科学分类评价。根据企业上年度各项考核指标数据,分别计算出各个企业的绩效综合评价得分,并按纺织服装、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气动元件(含液压和密封件)、厨卫家居、临港船舶制造等产业进行排序,在行业中分成A、B、C、D四类。A类为重点扶持类企业,即产值为5亿元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在1亿元―5亿元之间且行业内排名前30%的规模以上企业;以及纳入“三名企业”培育库的企业。B类为鼓励提升类企业,即综合评分在行业内排名前80%,除去A类后的企业。C类为整治提升类企业,即效益与贡献均一般,但发展水平有待提升的企业,以及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明确整治提升的企业。D类为落后淘汰类企业,即发展水平落后、综合效益较差,需重点整治、淘汰的企业。三、开展企业绩效评价的具体应用

企业绩效评价是较全面评价企业业绩和效益的技术手段,有利于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倒逼机制,激发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将其发展的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到创新驱动上来。

(一)引导企业树立“质量效益”和“亩产论英雄”的发展理念。利用企业绩效评价结果,通过扶优扶强、退低进高等措施,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企业树立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意识、加快发展的危机意识、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意识,引导企业转变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投资方式,形成“亩产论英雄”、“单位能耗产出论英雄”的发展导向,努力实现单位资源产出最大化,构建生态工业的科学发展体系和模式。

(二)成为企业享受工业扶持政策的导向。将企业绩效评价结果与政府的工业扶持政策挂钩,积极推进工业扶持政策从“普惠制”向有差别、有目标、有重点的扶持方向转变,对经评价认定、公示的企业,在本级各类扶持政策中实行A类优先享受、B类享受、C类限制享受和D类取消享受的政策措施,并作为制定各项扶持政策的主要依据。

(三)作为企业资源能源使用和要素取得的标杆。制订出台用水、用能、用电、排污、城镇土地使用税和信贷等要素资源差别化配置具体的、细化的、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对综合评价为A、B、C和D类企业,将有限的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倾斜,并对用地、用能、用电、用水等资源享用和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进行限制或实行差别价格,促进优质企业快速发展提升,促使落后企业转型升级或腾笼换鸟。促进企业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同时,进一步加大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的执行力度,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

企业经济类型分类标准篇3

关键词: 电力行业; 数据挖掘; 客户细分; 模型构建

中图分类号: TN911?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4)14?0021?03

Analysis of data mining based customer classification model for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SONG Cai?hua, WANG Yong?cai, LAN Yuan?juan, ZHENG Jin?qing

(Information Center, Foshan Power Supply Bureau, Foshan 528000, China)

Abstract: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customer classification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hinese markets of electric power, telemunications, bank and retail industries、 Proceeding from the overview of customer classification, the status quo and model construction of customer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data mining are discussed、

Keywords: power industry; data mining; customer classification; model construction

随着我国供电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竞争越来越大,供电企业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意识,加强对客户资源及企业效益的重视程度。目前,电力企业工作的重点已逐渐转移到电力市场营销工作中来,其营销工作效率对电力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及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1]。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力企业的营销工作重心要放在如何满足客户的要求上。另外,电力企业在客户研究方面缺乏深度,目前,部分供电企业逐渐认识到大客户的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理论支持,导致电力企业对大客户管理工作的落实效果并不明显[2]。因此,识别与细分大客户的实际需求,根据其需求推出相应的营销策略,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 客户细分的概述

客户细分的前提是根据企业收集与整理的客户信息,结合其需求特点、信誉状况及购买行为等方面的不同,将某种产品的客户分到多个客户群当中。因此,不同的细分客户群体具有不同的特征,其客户需求也各不相同。客户细分立足于多种不同客户特点基础上,根据不同的企业客户对产品的需求,才能进行细分。同时,随着经济市场改革的日趋成熟,客户对产品的特点也是随之改变的,而客户细分也会随着其发生改变。因此,企业要密切关注客户的实际情况,以采取及时、有效的细分对策。在客户细分实际的应用中,体现的是一个聚集的过程,即企业根据客户的需求,将相同需求特点的客户归为一个群体[3]。

2 电力客户细分中存在的问题

2、1 经济行为缺失

电力客户的属性体现在社会、经济及经济行为等方面,作为企业应该根据不同的客户属性,结合相应的因素,妥善分类客户群体。目前,电力企业主要是将客户的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应用在客户分类的因素上,却甚少应用到客户经济行为因素上。

2、2 细分维度单一

现阶段,电力企业对大客户的细分主要采用定性分类法,甚少会采用定量分类法,而将定性、定量分类法相结合的分类方法则是少之又少[4]。定性分类法的应用导致无法全面了解客户情况,且划分不明确,难以区别出不同类型的客户等。

2、3 可操作性较差

现阶段,电力客户细分可操作性较差,主要体现在:

(1) 客户细分方法落后,满足不了现代电力企业营销活动的需求;

(2) 细分结果不明确,无法为现代电力企业营销活动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持;

(3) 无法真实反映出客户的经济行为,其操作部存在实际的意义。

3 基于数据挖掘的电力客户细分模型构建

3、1 数据挖掘客户细分整体模型的设计

3、1、1 细分模型设计思路

数据挖掘客户细分模型设计的思路主要包括:结合不同的客户行为属性,不断优化客户细分指标体系;在客户价值评价上进行客户价值描述体系的构建;以客户行为细分为主的思路进行客户细分模型的构建。

3、1、2 细分原则

电力企业在进行客户细分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0]:第一,可衡量性。也就是企业在进行客户需要信息、数据的收集及调研中能进行合理的衡量,并明确各个细分市场的范围无论是市场的规模大小,还是需求量都要进行衡量。第二,可进入性。电力企业的资源条件及营销能力可体现在子市场中。第三,可盈利性。细分后客户购买力及子市场规模能满足企业盈利的最大化。第四,反应差异。

在各个子市场对市场营销组合中因素变动的情况下,都正确及时作出差异性反应等。

3、1、3 细分方法

在经济市场各个领域当中,大多都是采取K?means算法进行客户细分。该算法是一种划分的,但并非分层的聚类方法,是由Mac・Quen最先提出的[11],目前在数据挖掘领域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3、1、4 基于数据挖掘的总体模型设计

功能、数据及方法三方面作为主要的数据挖掘电力客户细分功能结构模型。其中功能部分不仅是模型设计的目标以及设计的结果,其功能部分主要包括:客户分析、客户分类、市场预测、定向服务、辅助营销等功能。在长期的数据挖掘中,市场功能的不同在选择细分方法,会导致数据出现相当大的差异性。数据模块是总体模型的基础,进行充分的数据准备及预处理,才能真正保证产生真实性、有效性。而客户维度的选择及明确度量是保证取得满意客户细分结果的前提,而方法模块则是总体模型中的核心。电力大客户细分功能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3、1、5 基于K?means 算法的模型设计

数据挖掘技术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包括:计算机软件、统计学、数学、人工智能理论等,包含丰富的理论知识,采取各种科学技术。因此,数据挖掘技术的成功应用具有重要的设计意义。而数据挖掘模型则是该应用方法的研究成果。通过研究K?means 算法的原理、特点,遵循相关的处理流程,客户细分模型框架,如图2所示。

图1 电力大客户细分功能结构模型图

图2 挖掘模型框架

从K?means 算法的工作过程中可以看出:先是从n个数据中任意选出k个数据对象作为初始的聚类点;其次是根据所剩下数据对象和这些聚类点之间的聚类,把它们相应分配到与其相似值最高的聚类中心;最后进行各个新聚类的聚类中心的计算,精确求出该聚类中数据对象的平均值,进行循环渐进的重复计算,直到计算出准确的准则函数。K?means 算法可采取准则函数:

[E=i=1kp∈cip-mi2]

式中:E为数据库中全部数据对象平均误差的总和;p为空间的点;mi为簇Ci的平均值,而p与mi均属于多维的。其准则的根本目标在于:强化生成的结构簇的紧密型;k作为K?means 算法参数,可将n个数据对象分成k 簇,不断增强簇内的相似度,从而降低簇间的相似度。K?means 算法作为一种时效性的算法,可综合分析聚类问题,其算法具有显著的简单性、精确性、高效性,可集中处理大数据库等。

3、2 电力客户行为细分指标体系的设计

在电力客户细分中,可以结合数据挖掘项目中的具体目标,综合分析客户细分维度,同时,遵循根据电力企业的业务指标体系标准,不断优化明确的项目指标,最后是合理选择变量,在宽表中体现出所有的全部变量分析数据,收集全面的数据后进行数据挖掘。建立客户指标体系是保证数据挖掘顺利进行的基础。

3、2、1 行为细分的维度设计

维元素及度量组成了维护的主要内容,维元素对应的是分析角度,度量所的对象是分析结果中的明确指标。指标的数据属于离散型,无法进行无限度的取值;同时,也出现连续型数据,可允许无限度的取值。其中,细分变量主要是应用于客户细分的变量中,描述变量为对细分后客户对体征描述的变量。

3、2、2 行为细分指标体系构建

在客户行为细分中,需要合理选择细分变量,才能提高细分结果的准确性,确保成功的细分项目。在本研究中,主要通过应用电力客户经济行为维度与衍生变量指标,进行构建客户细分模型,客户行为细分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t掌握具体的客户的行为细分指标后,可采取数据挖掘中的聚类分析技术进行电力客户的精细化细分,所得的细分结果,如图3所示。

3、3 电力客户精细化细分模型的构建

通过分析研究成果,立足于客户行为细分体系的优化中,同时充分利用客户价值评估体系,不断构建电力客户精细化细分模型。此模型的构建与应用,能有效实现客户行为细分和客户价值评估的有效结合,不仅能有效解决解决客户行为细分结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可以为客户价值评估提供正确完整的数据支持。该模型的价值主要包括:紧密结合行为细分变量与价值评估变量,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数据挖掘及价值评估工作的时效性,使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可遵循相关的规章制度等。电力客户精细化细分整体模型,如图4所示。

表1 客户行为细分指标体系

图3 电力客户行为细分图

图4 电力客户精细化细分整体模型图

4 结 语

目前,在我国电力企业客户细分过程中还存在客户经济行为缺失、细分维度单一及可操作性较差等问题,因此,应该综合采取客户细化分类法进行客户细分。基于数据挖掘的客户细分具有提高细分合理性、指导营销活动及可操作性强等优点,可以有效解决电力客户细分中存在的问题。综上所述,基于数据挖掘的电力行业客户细分模型构建能为电力企业对不同类型的客户进行准确、合理的细分,能为电力企业的营销决策提供科学、可行的信息支持,对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方安儒,叶强,鲁奇,等、基于数据挖掘的客户细分框架模型[J]、计算机工程,2009(19):251?253、

[2] 蔡依晖、基于数据挖掘的电力行业客户细分建模浅探[J]、科技与企业,2013(22):106、

[3] 王扶东,马玉芳、基于数据挖掘的客户细分方法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1(4):215?218、

[4] 马岳猛、基于聚类结果解释方法的客户群特征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5] 张立美、基于数据挖掘的电信客户细分模型的研究与应用[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0、

[6] 刘满芝,周梅华,吕雪晴、基于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复合模型的市场细分研究:以移动通信行业为例[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09(2):136?141、

[7] 张向宏,唐冉、基于K?means算法的电子政务用户细分模型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5):372?374、

[8] 宋加山,李勇,季峰、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电力行业客户关系管理[J]、现代商业,2010(12):58?59、

[9] 张晓滨,高峰,黄慧、基于客户细分的客户流失预测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24):5755?5758、

[10] 孙宁、基于数据挖掘的客户关系管理问题的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1(6):59?61、

企业经济类型分类标准篇4

关键词:产业;集合性;层次性;范围性;分类标准

中图分类号:F0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3-0138-02

1 概 述

城市与城市群的产业集聚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源泉,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需要关注产业集聚模式的优化与调整[1]。学界虽认可产业集聚对城市经济产出的正面作用,但对于何种产业集聚模式更能促进经济产出上存有争议。有学者认为专门化集聚对经济产出更重要[2]。

而有些学者则持相反观点[3]。其关键之一在于相关研究中选用了不同层次的产业分类。如刘修岩和何玉梅(2011)将制造业分为15大类,而吴三忙和李善同(2011)则进一步分为169小类,因此得出相反的结论。

鉴于产业集聚概念的集合性,本文从层次性、范围性两方面对产业范畴进行系统分析,并对现有的产业分类标准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

2 产业范畴的集合性

作为产业集聚的主体,产业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范畴,随社会生产发展与社会分工,其内涵在不断演变。从生产角度,产业是某种相似特征的生产者或企业的“集合”。集合性使产业随集合内容不同而具有不同含义。学者们对产业定义的差异,体现在产业概念具有的层次差异与范围差异两方面。产业概念的层次性与范围性,见表1。

3 产业范畴的层次性与范围性

3、1 产业范畴的层次性

产业范畴从层次上可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作为链接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桥梁,产业经济学可被称为是“中观”的经济学。产业可视为介于微观经济细胞与宏观经济整体间的若干集合。

中国的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渊源一是源于欧美的产业组织理论,二是源于日本的产业发展理论,这两个领域对产业定义有一定差别。

产业组织是产业经济学的微观层面。从产品的功能相似性出发,产业组织将产业定义为一定区域内生产具有相似功能与替代性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者或企业的集合,即具有竞争关系的卖方企业集合。此时可将“产业”等价为“行业”。在欧洲主流产业经济学者眼中,“产业”、“市场”、“行业”等概念是等价。

产业发展是产业经济学的中宏观层面。从产品的生产相似性,产业发展将产业定义为一定区域内在原材料、工艺技术或用途具有相似性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者或企业的集合。

产业组织与产业发展具有因果的辩证性联系,可从产业组织与产业发展综合的角度,将产业定义为使用相似原材料与工艺技术、提供相似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者与企业的集合。

3、2 产业范畴的范围性

产业范畴从范围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产业泛指由社会分工形成的,由众多种类与层次构成的经济体系,包括国民经济活动中各行各业,大到部门,小至行业,一切从事生产物质产品和提供劳务服务活动的集合体。

基于工业在社会再生产中的特殊位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工业化过程的密切性。狭义的产业特指工业,即生产物质产品的集合体(不含农作物等基础原料的生产与劳务服务活动)。

4 产业集合的分类标准

产业集合的分类标准是确定其之间的界限。从产业的范畴出发,较为普遍与常见的分类标准有三种。

依据产品是用于生产还是消费用途,可将产业分为用于各种生产资料的第I部类与用于个人消费品的第II部类,并提出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基础是两大部类通过交换实现实物与价值上的相互补偿。常见的生产要素主要有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技术资本等,因此依据生产需要的生产要素特征与比例将产业分类。如依据各种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将产业,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该种分类方法带有规范性的产业升级视角,间接的指出国家与地区产业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知识密集型产业。

但该种分类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对一些生产要素使用与投入较为平均的产业很难进行划分;二是按照功能相似性与替代性产品来划分的产业,可能因为所处国家与区域的不同及其所处的自然禀赋条件与发展阶段的不同,被划分至不同产业集合,如中国的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而美国的农业则属于资本密集型。

依据生产要素特征与比例来分类的,还有将产业分为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农轻重三部类分类法。

其中,农业、轻工业主要依靠土地与劳动力,属于劳动密集型,重工业主要依靠资本,属于资本密集型。

农轻重三部类分类法是两大部类分类法的衍生。从两种分类法的关系来看,农业、轻工业主要生产个人消费品,重工业主要生产设备、材料等生产资料。

与前两种分类相比,依据产品的综合性质与替代性进行分类更符合对产业内涵的诠释,主要有三次产业分类法与标准产业分类法。其中,三次产业分类法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是通用于众多国家的产业分类方法。

三次产业分类方法对产业经济发展影响很大,但仅将社会生产活动分为三类过于粗线条,在进行更细致的产业分析时需要更为详细的产业分类方法。标准产业分类法是以三次产业分类方法为基础进行进一步细分的分类方法。

联合国(1948)颁布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是生产性经济活动的国际基准分类[7]。联合国等国际机构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ISIC,或作为本国标准产业分类的基础,对经济统计、人口、生产、就业、国民收入和其他领域的数据进行分类与编制投入产出表。随着经济活动组织变化,出现了新的经济活动类型,因此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对ISIC进行了多次审查和修订,把全部经济活动从大到小分为门类、类、大组、组4个层级,其中共21个门类,并以字母A-U编码,共有99个类。

1984年之前,中国的国民经济部门分类并非从产业范畴来划分,且与ISIC等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没有衔接[8]。改革开放后,中国产业分类标准开始与ISIC挂钩,于1984年首次颁布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84),并于1994年、2002年与2011年进行了三次修订,把全部经济活动分为20个门类,、96个大类、432个中类与1094个小类。

5 结 语

作为产业集聚的主体,不同研究中对产业内涵界定与分类标准都有所差异。而对于同一个产业系统,采用不同分类标准,会呈现出不同的产业集聚特征。从而使相关研究进行经验分析时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文章从层次性、范围性两方面系统分析了产业的范畴。并对目前主流的产业集合分类标准及其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认为,在进行产业集聚研究时,特别是对于范围较大的区域,要尽可能要选取较为细致的产业分类标准,但也要考虑数据是否可得等现实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企业经济类型分类标准篇5

[关键词]小微企业;工业园区;区域法律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6-0029-03

1 引 言

区域经济是以一定地域内经济制度的特殊性为着眼点,它运用以经济学为主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寻找该特定区域内的经济变化发展规律,而经济法是研究整个社会中经济发展变化的总体规制规律,形成固定的管理法律制度。将经济法学和区域经济学结合起来,研究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变化的规律,将地域经济规律作为研究整体经济发展的试点,因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更具有渐变性,是可以作为整体经济法律制定的参考项目。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纠纷,保障聚集性小微经济积极向上发展和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 小微企业发展模式

小微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扶持,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小微企业资金少、基础差、自我发展能力低下、适应环境状态差以及易破产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发展前期必须依靠政策的大力扶持;其二小微企业相关法律的缺失,缺乏强制规制力形成的竞争制度不合理或非正常竞争手段必然会造成小微企业市场的混乱。

2、1 小微企业划型标准

小微企业是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产品或服务种类单一、人数较少且规模有限的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家庭式作坊独立经营的组织统称。[ZW(DY]小微企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其占企业总数的份额之大足以看出小微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小微企业的健康协调发展是当前解决就业、创新科技、活跃市场的手段之一。[ZW)]根据划型标准(见下表)来看,小微企业划型标准的依据主要与营业收入和从业人数挂钩,特别是在农、林、牧、渔业这几个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划型的唯一标准是营业收入,且微型企业的营业收入可以从零开始,也就是说只要有经营活动就算是微型企业了。

在企业划型标准的第六条明确规定该标准适用于在我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各类所有制和各种组织形式的企业,并且个体工商户和规定以外的行业,也参照规定的标准进行类型划分。第七条给该规定加上了强制令,即国务院有关部门只能依此划型标准进行企业相关数据分析,不得再制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企业划型标准或变通规定。

2、2 小微企业经济制度发展现状

《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别,把微型企业从小型企业中独立出来。中小微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7%,在这类企业中中型企业资金相对雄厚、市场竞争力较强,不需要太多的政策扶持,只依靠本身的资金链便能自行发展。而小微企业占企业总量的97、3%,其数量最大、最具市场活力的特点是推进现代经济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微企业发展的前期依靠政策扶持,过渡至小微企业具有一定的生存能力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规制是当务之急。

3 小微企业的聚集模式――工业园区

经济政策的演变不单单是分析经济政策本身的含义,更重要的是探究经济政策背后的经济水平与社会基础问题,应当把经济政策演变从单纯的经济现象理解为经济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ZW(]徐斌、经济政策演变的社会基础――兼论从产业政策到竞争政策[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3)、[ZW)]工业园区的发展是我国从产业政策到竞争政策转变的一大增长点,有其深刻的经济、文化、民族和社会基础。中小微企业聚集形成的工业园区与区域经济法律制度的逐渐形成不无关系。

3、1 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导致小微企业的聚集

工业园区的发展是科学完整的经济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离不开政府经济政策评估活动的表现形式。政府的经济政策评估有助于预防和纠正政策制定偏差、明确经济政策的可行性程度、提高政策执行绩效等,是政府管理科学化、民主化的保证,是构建良好公共关系的需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ZW(]刘晓永,邹伦承、政府经济政策评估刍议[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4)、[ZW)]小微企业的发展一直是政府发展区域经济的先头部队,只有很好地发展小微企业,才能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但实际上所谓的经济政策并不能一直保持不变和稳固,常常出现反复和变更,这就导致小微企业必须以聚集的模式形成固定的市场环境才能避免这一问题,因此小微企业的聚集是企业自发形成的。

3、2 经济制度转型对小微企业模式的需求

在中国的经济转型过程中,不同的企业发展水映了各个地区在市场化改革进程和资源配置效率上不断增加的不平衡。正确认识和理解转型过程中的地域环境差异和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可以帮助人们进一步澄清某些关于我国市场化转型的模糊认识。在实践中则有助于落后地区加快发展民营企业,最终达到向发达地区收敛的目标。

3、3 小微企业与地域经济

地域经济即地方行政区域经济,泛指国内一个省,或者一个市、县的经济,该级政府作为市场调控主体,有相对独立的地方财政,在中央政府宏观调控下对区域市场发挥作用,也可指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一个具有强烈的政策意愿、卓越的政策水平、坚定的施政能力和崇高的公共威信的地方企业聚集模式的先导工业园区,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往往发挥关键性的统筹功能,极大地推动区域现代化进程。

4 小微企业经济制度的法律化

研究小微经济的法律化问题,必然要考虑市场经济发展的极化问题和法律规制的平衡化之间的冲突点和联系点,全面考虑经济制度特别是经济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灵活性与法律规制的稳定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重点掌握政策与法律之间的转换时间和空间的选择。

4、1 小微企业经济观念的转变

小微企业地域性法律问题的重点是政策到法律的转换和地域特色对法律政策的独特要求。在设计小微企业法律制度的时候如何把握这个经济政策、法律规定、民众需求和特色体现几个方面的平衡与适宜度是极为重要和棘手的。再者小微经济在融资法律制度方面的全国通行性与地域性经济制度的要求之间存在着冲突和矛盾,怎样解决这一金融法律问题也是研究小微企业发展的一道难题。

4、2 小微企业市场准入标准的法律化

小微企业的划型标准对小微经济范围的扩大化,导致小微企业法律问题研究的困难急剧上升。地域性的民族文化特色在小微企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不明确,应当按照一般小微企业看待,还是将其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和特色点对待,这都需要予以明确。

4、3 区域经济制度的小微化

小微企业地域化发展模式的出现和扩大是小微经济打破传统经济模式单一化和大中型化藩篱的敲门砖。基于地域性的特点,不同区域根据不同的地域特色形成专属或者特色化的小微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应有之意,但是地域性与经济一体化以及资源流转之间的冲突将会一直存在,运用法律手段控制在保障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促使生产要素的流转和共享,完善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各项法律制度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小微企业地域化的过程中会出现经济制度模式的反弹,这也许会给小微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特别是在小微企业发展初期这种反弹将会更加明显,那么在确保经济制度不发生转变的情况下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前提,将小微企业的地域特色与地方的资源特色结合起来,发展能够影响甚至是干预整个经济法律制度的状态的小微经济,就是构建小微企业地域化法律制度的初衷。

5 小微企业地域性法律体系构建

本项目试图从该类扶持政策的过渡中寻找法律存在的罅隙,在法律对策研究的基础上,构建适应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的法律体系。小微企业法律体系的构建,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为小微企业的长期协调发展奠定基础。在立法的过程中,应当借鉴国外的相关法律制度,确定小微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法律地位。要实现小微企业的全面协调发展,更需要一种法律文化自觉、法律文化规范,也即需要一种“市场经济理性”。这种“市场经济理性”,归根结底是一种法律理性。没有这种法律理性,就不会有市场经济下的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企业经济类型分类标准篇6

1、1各类指标及指标体系的研究与确立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要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准则,根据实际的内容,制定符合企业现实发展状况的未来经济活动内容、指标、步骤、和范围。对企业的经济活动的分析,应该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研究企业在不同的经营环境下所面临的发展问题。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以及企业在计划经济环境下的经济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相应问题,包括企业的如何利用资金,如何进行成本控制,利润分成。电力企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环境中,要全面的分析企业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中经济活动的各项内容,包括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成果和经营能力,以及企业外部市场竞争能力的分析并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

1、1、1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分析电力企业的生产成果分析包括企业的发电量、售电量、销售收入以及定期产值、产值利率等等。

1、1、2物耗分析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产值中所消耗的相应的发电煤耗、供电煤耗、线损率、产品成本等。

1、1、3人力物力利用效果分析电力企业的人力物力分析效果,包括企业的生产效率分析、生产过程中材料消耗利用率、设备利用率等。这三方面是进行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分析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我国的电力企业已经进行公司化的改组,电力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的分析过程中,要考虑企业所有者的相关权益,其中包括企业总资产报酬率、资本的收益情况,股东权益的收益情况等。

1、2发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指标体系案例分析由于企业在发展中需要进行分析研究的指标体系较多,其中的关于债权类的指标和所有者权益指标的分析,需要较复杂的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因此这里暂不进行分析,只进行企业生产中客观的指标类型的分析。具体包括两大类指标:

第一,A类指标。对于这类指标而言他们是企业在定期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关键性数据的归纳总结,通过这类指标的数据情况的分析,可以比较实际的分析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水平,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以及对于社会的贡献水平的高低。

a、上网电价发电企业的上网电价主要包括了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以及发电利率。对于固定成本,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消耗的固定资金,包括了设备的折旧费用、检修费用、工资福利、资本金收益。对于变动的资本主要涉及的购得材料的费用以及其他费用,由于材料价格是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动而变动,它是变动成本的主体。为了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满足社会各个阶层对于用电的需要,必须在规范上网电价,按照社会的平均成本进行,确定用电高峰期和低谷期的不同电价,以实现企业自身的最大经济效益。

b、上网电量电力企业对社会付出多少贡献一般由上网电量来体现,上网电量是衡量发电企业对电网投入的重要指标。上网电量可以真实反映企业对电网的真实供电量,为企业正确核算收益与降低自身损耗提供方便。

c、发电设备平均耗时这是用来检验发电企业发电设备,按其容量计算的设备利用程度,可充分反映出企业发电设备在固定的时间内的运转情况以及技术性能变化,这样就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发电企业在固定时期内对其综合产能的利用的程度。

第二,B类指标。分析该类指标,可以直观地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方便与其他同行进行横向比较,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有利之位。

a、发电量发电量可以充分反映出发电企业的生产成果,方便人们深入的了解企业发电设备的运用状态,更作为基础数据使得发电设备的关键指标得以有效展现。

b、综合厂用电量率发电企业自身耗费的产品数量以及综合水平都可以通过综合厂用电量率来体现,以促使电厂运用新型技术,降低内部消耗,增加上网流量。

c、燃料耗率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发电企业的燃料利用情况,机组调度与运行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提高调度与运行水平,节约消耗。

2关于综合计划管理模式及其实施方案的研究采

用最优化技术中的多目标优化规划理论和方法,在各种客观约束条件下建立定量数学模型;应用定量模型对各个指标、各种约束条件的组合进行仿真分析,确定主、次指标(分层指标)及其影响因素指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实施内部模拟市场;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过渡———考核指标的设置和奖惩要同时具有激励性和约束性;考核方式和内容力求公正和准确,能客观、全面反映基层单位整体管理水平,指标和考核项目的设置要突出重点,便于操作。

3结语

企业经济类型分类标准篇7

关键词:准备金率 筹资成本

我国准备金率调整状况及其经济效应分析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于1984年建立以来,其调整频率较高,自1985年1月以来,我国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如图1所示。

通过以上变化可以发现,我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频繁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系统的信贷行为进行调控,从而试图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在传统经济理论中,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可以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从而影响货币市场上的流通货币总量,由此对经济产生一定的调控作用,其主要的影响途径是通过缩小商业银行的可放贷资金规模,从而减少银行对企业的放贷资金。由此促使商业银行更加严格地考察自身放贷资金的利润收益,从而严控资金发放,减少对低效企业项目的资金投入规模,最终从整体层面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以筹资压力迫使实体企业放弃投机性的额外资金支出,从而更加集中关注自身主业,同时迫使其放慢再生产投入速度,从而减少资本市场的流动性,防止实体经济增速失控。

虽然理论上我国央行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降低市场流动性从而增加企业的筹资成本,但是在实践中,这项措施是否真的达到了限制市场流动性从而提高企业筹资成本的目标,并且提高准备金率的措施对于我国不同类型的上市公司的融资限制作用大小往往缺乏验证。

我国准备金率与上市公司筹资成本相关性分析

(一)我国准备金率变动对资本市场资金供给的影响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提升或是下调必然会直接影响我国货币市场的资金供给量,而这种影响程度的大小需要依靠实际的运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1985年2月至2012年2月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月度数据与我国资本市场的货币流通量M0增量,狭义货币流通量M1增量,金融机构短期贷款余额增量、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余额月度数据增量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得到如表1所示结果。

由上文可知,我国存款准备金率与我国资本市场的M0增量、M1增量,金融机构短、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量的相关性均无法通过10%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将资本市场的货币供应增量指标滞后3个月进行考察的结果也无法提高准备金率与这些指标的相关性,仅有大型机构准备金率与M1的增量的相关性可以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其相关系数为0、188,同时小型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与M1的增量相关性可以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其相关系数为0、107。

由此可以发现,存款准备金率的波动对于我国货币市场的资金供给量的影响十分有限,并且其影响效果也并非如同理论上的准备金率提高可以减少货币市场的流动性,相反在准备金率提高后资本市场的狭义货币增量反而有所上升,这说明在具体实践中,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使用效果是否符合理论目标亟待验证。

(二)我国准备金率变动与上市公司筹资成本相关性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并未对资本市场的货币供给面产生明显的影响,因而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是否造成了上市公司筹资成本的上升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为了增加样本分析的数据量,本文以沪深股市所有上市公司的季报数据作为研究的数据样本,取企业的财务费用—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应当作为期间费用的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损失(减汇兑收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等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小计—企业支付的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出各项目的合计两个指标来表征上市公司的筹资成本,从而考察准备金率的变动对企业筹资活动的影响。

样本相关性检验。通过对样本数据的整理和Pearson相关分析可以得到结果如表2所示。

实证结果分析。通过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以发现,我国存款准备金率与上市公司筹资财务费用支出的相关关系均能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即该相关性分析结果是可信的,同时通过相关系数的大小可以发现,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筹资活动所需要消耗的费用和资金,但是这种作用程度十分微弱,其相关系数均小于0、1,所以存款准备金这一货币政策工具难以对实体经济中的企业带来较大的资金压力,从而也难以通过该工具的使用来影响实体经济中的生产循环。

(三)不同类型上市公司对存款准备金率变动敏感性分析

由于我国实体经济中国有企业依然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同时银行系统由于其计划经济体制下偏好国有大型企业的放贷思想残余往往会在资金贷放过程中偏向国有企业,因而分析存款准备金率与不同控制类型的上市公司筹资成本之间的相关性可以帮助本文更好地分析为何存款准备金的变动对整体实体经济中的上市公司的筹资成本的影响极不显著的现状。

依照CCER数据库的分类:0-国有控股;1-民营控股;2-外资控股;3-集体控股;4-社会团体控股;5-职工持股会控股;6-不能识别,剔除在我国实体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小的职工持股会控股型、不能识别型企业,并剔除可以从母公司获取资金的外资控股企业,将集体控股与社会团体控股类型企业相合并,本文对不同类型的上市公司其筹资成本与存款准备金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别分析,得到的结果如表3所示。

由以上结果可知,在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和集体控股企业所面临的筹资成本压力明显大于国有企业,其中,相较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民营控股企业的财务费用支出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流出均因存款准备金率的上升出现了较大的上升,而同时计提控股企业的财务费用和筹资支出受到小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较国有控股企业显著。

(四)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在我国的经济体系中,央行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工具的使用对于整个资本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变动的影响幅度较小,说明我国目前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往往不会因为存款准备金的调整而受到较大的影响,我国监管当局试图利用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和下降来控制市场流动性的目的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而在实体经济领域,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与上市公司的筹资压力存在十分明显的相关关系,存款准备金率的上升会使宏观经济中的上市公司普遍需要耗费更多的融资费用和筹资支出,但是这种由存款准备金提升带来的筹资压力增大幅度较小,且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其影响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

在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国有控股企业由于其雄厚的资金背景和较好的融资信誉,在其筹资过程中所受到的局限较小,因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其融资活动的影响往往小于其他类型企业,相反,通过本文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央行对于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动作往往会对实体经济中的民营企业和集体控股企业产生较大的影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所导致的商业银行贷款发放紧缩会使民营和集体控股企业的融资成本出现较为明显的上升,并使其融资压力增大,与国有控股企业相比处在较为明显的弱势地位。因而在实践中,央行所使用的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工具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影响实体经济的整体发展,但其对民营和集体控股企业的发展的抑制作用是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所应当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货币工具使用的建议

减少存款准备金工具使用频率。由于存款准备金的调整对于实体经济中的企业的影响较大,其对于商业银行资金放贷量的影响是所有货币政策工具中最为显著的,同时由于存款准备金率往往作为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的风向标,其操作的频繁程度也往往会很大地影响相关人员对于经济政策的预期,因而在实际宏观调控操作中,政府和央行应当审慎地使用存款准备金工具,尽可能地减少其使用频率以避免过度的宏观调控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

辅以相关的货币、财政政策工具。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存款准备金率的使用在短期内往往难以立竿见影地对资本市场的货币供给增速产生明显的影响,因而在央行进行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之后,相关货币当局和监管部门应当采取相关的货币或是财政政策工具辅助存款准备金工具的使用,方能有效地干预资本市场的货币供给,从而有效地调控资本市场的流动性。

实现差别化的、有针对性的存款准备金调整。由于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和集体控股企业在资产市场上所处的地位弱于国有控股企业,其融资活动往往受到资信水平、银行放贷等因素的负面影响,因而其本身融资渠道有限、融资压力较大,央行在进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之后其融资活动受到的负面影响也往往大于国有控股企业。因而在央行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对实体经济发展进行调控时,作为我国实体经济主体的民营和集体控股企业受到的影响往往较大,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融资难、融资渠道少、融资规模小的问题往往会因为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而出现较为明显的恶化,因而在央行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进行宏观调控时,应当采用差别化的调整方法,通过区分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来进行分类别的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例如目前民营中小企业往往通过中小城市商业银行进行贷款融资、农村地区企业往往通过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因而对于这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的制定就应当有别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通过有针对性的区别化的存款准备金率调整。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地提高存款准备金工具的使用效果,同时避免存款准备金率的提升对于实体经济中民营和集体控股企业的负面影响,我国相关部门应当通过适度的存款准备金工具的使用,辅以相配套的财政、货币工具,并差别化地调整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来更好地实现存款准备金调整工具对实体经济的调控效果,进而实现既定的宏观调控目标。

参考文献:

企业经济类型分类标准篇8

关键词: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经济意义;矿石品位;经济;评价

中图分类号:TD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矿床勘查的最终目的是弄清楚矿床的资源/储量。当资源/储量与矿权转让、矿山开发等投资类决策活动挂钩的时候,对资源/储量经济意义的正确评价是决定企业投资成败的关键,不得不察。

根据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方案,资源/储量分类编码用三位数字表示:第1位数表示经济意义,第2位数字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第3位数字表示地质可靠程度。实际工作中,对资源/储量分类确定的顺序为3-2-1,第3位数字地质可靠程度由勘查单位承担,依据勘查时采用的工程网度将矿床的可靠程度划分成查明矿产资源(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和潜在矿产资源(预测的)。第2位数字可行性评价阶段根据可行性研究的详细程度可划分为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和概略研究三个阶段。可行性研究和预可行性研究阶段由科研院所或矿山设计单位依据认定的储量报告在现场考察的基础上编制,根据可行性研究的结论将第1位数字经济意义确定为经济的、边际经济的和次边际经济的三类。概略性研究往往由勘查单位承担,仅对矿山的投资机会进行了评价,对矿床的经济意义无法确定,因而对资源/储量的经济评价属内蕴经济的。

内蕴经济的储量报告使用者通常是矿业投资者,由于经济意义不明确,投资者常常用金属量与价格换算的办法来判断矿山的投资价值,不能科学地规避投资风险,有鉴于此,本文力求从投资的角度,研究将地质资源/储量和矿石品位指标动态组合的经济关联方法,以帮助那些从事矿业类投资的决策者,从资源/储量经济意义的分类中根据不同的矿石品位模型动态研判矿山的投资价值,减少投资风险。

1资源/储量经济分类的原理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方案对资源/储量经济意义分类已做出了明确的的定义:

经济的:其数量和质量是依据符合市场价格确定的生产指标计算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的市场条件下开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等其他条件允许,即每年开采矿产品的平均价值能足以满足投资回报的要求。或在政府补贴和(或)其他扶持措施条件下,开发是可能的。

根据该定义,开采经济的资源/储量能为企业带来预期的投资回报,此时,企业的经营状态可描述为:

T=Cv+Cf+Cj

式中:T—矿山年销售收入

Cv—可变成本,由矿山年生产总成本和年上缴总税金构成

Cf—固定回收成本,矿山建设总投资由两部分组成:矿山建设投资和流动资金,流动资金维持矿山每年的正常运转,矿山建设投资包括矿山的各种建设成本费用。矿山建设总投资在矿山服务年限内要求分摊到每年的固定成本中进行回收。

Cj—矿山投资回报中的年净利润,能满足投资回报的年净利润=矿山总投资×预期的年收益率

边际经济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其开采是不经济的,接近于盈亏边界,只有在将来由于技术、经济、环境等条件的改善或政府给予其他扶持的条件下可变成经济的。

根据该定义,开采边际经济的资源/储量,不能满足投资回报的要求,企业的经营状况处于盈亏平衡的边界,此时,企业的经营状态可描述为:

T=Cv+Cf

次边际经济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或技术上不可行,需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技术进步,使成本降低后方能变为经济的。

根据该定义,开采次边际经济的资源/储量,在满足T=Cv的必要条件,企业能正常运转,但不能收回投资成本,在经济上是不可行的。

上述三种资源/储量的经济分类方案中,针对企业的每种经营状态,我们都能找出与之相应的财务描述公式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这种财务描述公式在建立与资源/储量要素间联系之前,在资源/储量的分类中尚无可操作性。我们知道,固体矿产的资源/储量是依据工业标准中的矿石品位圈定矿体和计算储量的,如果我们建立起财务描述公式与矿石品位之间的关联模型,就能和圈定矿体时使用的工业标准一样,对矿床的资源/储量重新划分和计算,进而完成对资源/储量的分类工作。因此,我们确定了资源/储量经济评价的基本原理:依据规范对资源/储量经济意义分类的定义,建立描述企业经营状态的财务描述公式与矿石品位之间的关联模型来完成对资源/储量的经济分类工作。

2、资源/储量经济分类的品位模型建立

2、1资源/储量要素与财务表达式之间的联系

1、矿山的年销售收入(T)

在可行性研究评价中,矿山的年销售收入=年处理矿石量×矿产品单价×矿石的综合回收品位×选矿回收率×(1-采矿贫化率),即:

T=Q·P·C·ε·(1-γ)

Q—年处理矿石量

P—矿产品单价

C—矿石品位

ε—选矿回收率

γ—采矿贫化率

2、矿山生产的年可变成本(Cv)

矿山生产的年可变成本=年生产成本+年上缴总税金,即:

Cv=Q·(S+F)

Q—年处理矿石量

S—吨矿生产成本,通常由单位矿石的采矿费用、选矿费用,冶炼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项目组成

F—单位矿石销售税金,由年上缴总税金/年处理矿石量求得

3、矿山生产的年固定回收成本(Cf)

设定年固定回收成本的目的是以折旧的方式每年从矿山的收入中收回一部分矿山的建设投资费用,在矿山服务年限内收回全部矿山建设的投资,保证资本金的安全。年固定回收成本=年处理矿石量×吨矿折旧成本,即:

Cf=Q·Z

Q—年处理矿石量

Z—吨矿折旧成本

吨矿折旧成本与矿山的建设总投资有关,计算公式为:

Z=

Ap—矿山生产建设总投资

Q—年处理矿石量

a—矿山服务年限

综合整理后得:

Cf=

4、矿山投资的回报—年净利润(Cj)

矿山企业的投资回报即年净利润=矿山的年销售收入-年可变成本-年固定回收成本,即:

Cj=T-Cv-Cf

要使企业不亏本经营,年净利润至少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①对于企业自有资金投资的情况,年净利润≥矿山建设总投资×同期银行存款利率。

②对于存在银行贷款的矿山投资活动,年净利润≥矿山建设总投资×银行贷款利率。

满足上述两个条件,企业能正常经营,但是不能发挥资金的投资价值。企业的投资以盈利为目的,要满足企业对投资的回报要求,投资收益率不能低于行业基准收益率的基本要求,此时,满足投资回报要求的年净利润=年处理矿石量×吨矿利润,即:

Cj=Q·Cp

Q—年处理矿石量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材料会计工作总结(精选8篇)
  • 下一篇:催款函范文大全(精选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