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电力发展史研讨(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3 栏目:写作范文

电力发展史研讨篇1

时间

学习内容

学习形式

备注

3月份

1、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2、《论中国共产党历史》

3、“百年奋斗 初心弥坚”(“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4、 全国“两会”精神

5、 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集中学习

及时跟进学习最新讲话精神

围绕“感悟思想伟力”主题进行交流研讨

交流研讨

1、《论中国共产党历史》

2、新中国70年宏伟历程彰显科学社会主义鲜活生命力(“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4、观看电影《建党伟业》

5、红色故事是最生动的教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个人自学

时间

学习内容

学习形式

备注

4月份

1、《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

2、“用正确历史观看百年党史”(“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3、周恩来谈学习党史(“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4、百年大党何以风华正茂(“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5、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集中学习

及时跟进学习最新讲话精神

1、遵义会议与长征胜利(干部网)

2、国共两党与抗日战争(干部网)

3、伟大转折,打开革命新局面(“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4、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5、这场伟大“创业”为什么会成功?(“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6、观看电影《建军大业》

个人自学

时间

学习内容

学习形式

备注

5月份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

2、在学习党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党建网)

3、始终坚持加强党的建设是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根本秘诀(中国社会科学报)

4、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读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5、抗美援朝:毛泽东一生中最为艰难的决策之一(“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集中学习

及时跟进学习最新讲话精神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2、毛泽东关于新中国构想的历史演变(“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党的文献)

3、中国共产党领导力发展的历史过程(“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国领导科学)

4、观看电影《秋收起义》

个人自学

时间

学习内容

学习形式

备注

6月份

1、《中国共产党简史》

2、五四运动为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3、7月1 日为何成为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4、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是如何探索出来的?(“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5、西安事变为什么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集中学习

及时跟进学习最新讲话精神

围绕“把握思想规律”主题进行交流研讨

交流研讨

1、《中国共产党简史》

2、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摘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

3、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摘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

电力发展史研讨篇2

【关键词】历史教学 教育科研 创新思维 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5-0089-02

随着中考和高考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初中教学中,历史作为一门中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其在各门学科中所处的地位日益提高。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忽略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显然已不能适应现在的课堂教学。历史告诉我们,“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结合十几年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从六个方面浅谈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管窥之见,权作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 加强初中历史教育科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现在的初中历史教师,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的现象虽然还有,但是比较少了,绝大多数都是专科或本科的历史学科毕业生。这些人,毕业时满腹经纶,但几年历史课教下来,一些人的知识水平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仅仅停留在所教历史学科的一些知识层次上,严重制约了初中素质教育的落实。作为一位优秀的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具有追踪历史学科学术动态和学术研究的能力。通过加强初中历史学科的教育科研,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这是每位历史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平时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甚至是测试,我们都要注意做到多一点历史研究,多用创新手法。这样,一方面我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能更加活跃,另一方面知识能够被更灵活地运用。很难想象历史综合素质较差、创新能力偏低的历史教师能够培养出创新思维能力较强的好学生。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转变教学思想观念,从创新的角度加强教育科研,探索新的历史教学方法,变老师为“导师”,引导、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变“发问”为“答问”,师生互动,释疑解难;变“教教材”为“学教材”,创建民主、平等、互动、和谐的教学氛围。

二 充分运用初中历史课本,搭建创新思维教育平台

众所周知,“人类文化史就是一部创造史。”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无不蕴涵着创新的意识,创新精神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以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历史教材为例,历史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中每节课后的“学习与探究”栏目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抗日救亡运动”时,围绕课后“学习活动”中“西安事变发生后应当怎样处置”这一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组推选代表发言。其中,有的组主张杀掉,有的组主张释放,有的组主张扣住,逼联共抗日。这种让学生展开热烈讨论的方式把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新的见解也出现了。此外,专栏中的“读读”、“想想”、“议议”、“说说”、“记记”等也为学生搭建了创新思维的平台。这些栏目内容的设置,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讨出新意,有利于学生当堂进行理解、消化、巩固、运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可使学生遨游在历史知识的海洋之中,创新意识被不断激发出来,创新思维被无限开发出来,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提出更多的问题,迸发出更加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才能。

三 利用电化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新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先导,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泼的成分,它是推动学生奋发学习的一种内驱力。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有学习的动力、有活力、有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去探索新知识,才能发挥学生潜在的创新思维能力。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应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在信息膨胀的现代社会,仅依靠传统的历史教科书等信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位初中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讲授法、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转变以往传统的学习方式,可以利用电化教学设备创设情境,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五学习主题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17课“全面内战的爆发”时,将国共重庆谈判、全面内战爆发、转战陕北、挺进大别山等制作成课件,再配以嘹亮的冲锋号声来渲染历史课堂教学气氛。当大屏幕上出现了站在飞机上,向大家挥手致意时,同学们被伟人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深深感动,接着,我向同学们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乘飞机去干什么?他为什么要亲自前去?谁来接一行人?有哪几位陪同前往等。大家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由此,学生由被动听老师讲课变为主动探求新知,求知欲被调充分动起来。我在讲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三学习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12课“红军长征”时,让学生观看电视剧《长征》片段,并合唱电视剧《长征》主题歌《十送红军》,紧接着开展以“长征”为主题的讨论,最后总结出“长征精神”。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 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提问,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古人云:“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来新意。”这说明怀疑是发现的思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任何科学成就的获得和真理的证明,都是科学问题积极探索的结果。初中历史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进行思维的一种最常见、最普通的教学手段。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应大力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能否表达出来,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他们表达的环境和气氛。历史教学活动应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积极思维,大胆表达。同时,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探究时“违反常识”的一些提问;在问题争辩中一些与众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他们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一些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一些想法等,哪怕只有一点意思,都应该充分给予肯定。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敢于进行质疑,敢于同中求异。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注意让题目具有思考的余地和探讨的价值,避免非此即彼的简单机械的问题。学生的探索精神来源于对问题的思考,其探索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过程。

如我在讲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二学习主题第6课“”时,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如果成功了,中国能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吗?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这时,历史教师就应指导学生,结合当时中国的国内外形势进行探讨,只要学生的求知欲被激起,其潜在意识也就被挖掘出来了,而且他们还会有一些新颖独到的见解。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五 通过历史观察思考想象,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学会透过重重迷雾看穿事物本质。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敏锐的观察力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启动液”。2011年教育部修改后的《初中历史新课标》指出,课本中的历史插图教学不容忽视,历史教师要灵活运用。“插图教学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提供了初始阶段的情境”,历史老师要适时地指导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观察课本中的各种插图,培养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问题的“创造者”。如我在讲述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第二学习主题古代亚非文明第二课上古亚非文明埃及“神奇的金字塔”时,让学生仔细观察“狮身人面像与金字塔”,从中感受到金字塔建筑的科学性和高超的技术。学生围绕课本中的诸多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在众多的历史见解中,展现其“异想天开”的结果。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学好历史基础知识,用历史上一些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历史人物的事迹教育学生。如科学家牛顿通过观察苹果落地等现象,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通过观察茶壶的蒸汽,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发明改良了蒸汽机。其次,初中历史教师要根据课本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的情境,提供想象的材料,引导诱发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如我在讲述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7课“重庆谈判”内容时,引导学生分析,对当时签订的“双十协议”,倘若中共方面、等人再作出一些让步,国民政府能够忠实履行协议,内战是否就可避免,国共就能实行第三次合作,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中国的情况又将如何?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描绘今日的中国,是否能与美国抗衡,变成世界的强国。这样,通过历史观察、思考和想象,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会得到一定的提升。

六 初中历史教学适时评价,激励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对学生适时进行评价,投以赏识的目光,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可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名言。赏识能使人感到愉快轻松,能使人灵感涌动。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认真倾听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和所发出的疑问,及时地捕获有效信息,准确地反馈有效信息。同时对于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和发出的疑问,教师应做出适时的、恰当的评价,以激励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表扬不但可以使学生树立信心和责任心,而且可促使孩子将事情做得更好”,教师恰到好处的表扬和评价,会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强化,即使学生所答问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教师也应在恰如其分的评价之后,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引导、指正,让他们在反思自己思维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问题的实质。教师客观的、发自内心的表扬和评价,学生会给你意外的惊喜和收获。对学生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关爱有加,就会多一批善于思考的优秀学生。

电力发展史研讨篇3

关键词:聂耳;电影歌曲;研究叙事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7)01-0041-05

聂耳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于1912年出生于云南昆明的一个中医世家,1935年赴日本留学时不幸离世。在他人生短暂的岁月中,在社会现实的深切感悟下,他创作了一批反对侵略、反对压迫、反对殖民主义的革命性音乐作品,为构建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勾勒出振奋人心的旋律,谱写出许多反映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经典生命之歌。他的电影歌曲通过荧屏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激发和鼓励了众多热血青年为中华儿女翻身做主的革命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成为20世纪上半叶社会革命的重要力量。

诚然,优秀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不仅仅存留于历史的记忆中,聂耳的很多电影歌曲作品在当下也惠及众多后人,激励他们勇往直前地奋斗。聂耳音乐魅力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但是从聂耳音乐的创作时间维度上看不过是短暂的两年时间,但却在这相对于短暂的时间内创作了声乐作品36首、民族器乐合奏曲6首、歌舞曲1首、口琴曲2首,其中的36首声乐作品中有将近一半是为当时的电影创作而成的歌曲,有主题曲、插曲,也有片尾曲。由于聂耳有感于亲身历经民族危机的加重和中国社会阶级矛盾对立的突出,在他笔下的旋律犹如利剑在革命斗争的过程中披荆斩棘,使听众倍受鼓舞,将革命民众宁死不屈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将满腹的仇恨通过跳跃的旋律洒向敌人。对促进抗日救亡音乐的发展,对中国解放事业的前进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像为影片《风云儿女》所作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通过(do、mi、sol)号角式音调结构,召唤万千同胞万众一心团结抵抗,在硝烟四起的战争中通过旋律音调的波浪式上升鼓励人们“起来、起来、起来”,完美地阐释了历史斗争中人们高涨的革命热情和与反动分子作坚决斗争的勇气和魄力。许多为国家解放事业献出生命的仁人志士就是在这些催人奋进的电影歌曲中“冒着敌人的炮火”夺取了革命的胜利。

聂耳的电影歌曲以永恒的记忆激励着一代革命人士,也必将在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研究聂耳电影歌曲在当代的延续,不仅应该着眼于当下人们对聂耳电影歌曲的研究现状,而且更应当关注其电影歌曲的精神文化内涵。

一、聂耳电影歌曲研究叙事

聂耳电影歌曲在其所创作作品中所占有的比例远远大于其它的作品形态,其电影歌曲的受众程度也远远高于其他创作体裁的作品。从其历史性贡献来看,聂耳的电影歌曲创作应该是其所有创作中成就最为突出的一个重要方面。

专门研究聂耳电影歌曲的文论有郑健的《浅谈聂耳对中国电影歌曲的历史性贡献》,文章从聂耳电影歌曲创作人手进行分析,梳理了在他短暂的生命中所作的数量众多的电影歌曲,他认为聂耳的电影歌曲吸收民间元素,同时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从社会现实出发,聂耳的电影歌曲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真实想法,对我国电影歌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进而,文章分析聂耳与田汉的交往,认为这是影响聂耳进行大量电影歌曲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促成聂耳走革命音乐道路的一大因素,同时梳理了二人共同创作的歌曲及其产生背景,概括出聂耳对中国电影歌曲创作所作贡献,不拘泥于单一体裁,广泛吸收云南民间音乐文化;借鉴西方作曲技法为电影歌曲的创作注入新鲜的元素,构成聂耳电影歌曲的鲜明特点。

音瑶的《我国三十年代电影歌曲之杰作――聂耳创作的(铁蹄下的歌女)》认为聂耳的电影歌曲创作孕育于20世纪30年代特定历史环境中。在简单叙述聂耳生平经历的基础上,阐述他在30年代主要就是从事电影歌曲的写作,通过这些歌曲来反映人民的真实生活,号召全民抗日,在他的笔下刻画了许多音乐形象。《铁蹄下的歌女》是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时代特征,这部音乐作品的歌词具有独特的风格,音乐旋律的发展以歌词内容为依据,创作一定的音乐结构,进而作者通过谱例与文字结合分析歌曲三个乐段的具体风格,详细的剖析可以帮助演唱者把握音乐形象,更好的融入感情。聂耳的电影歌曲创作,反映时代特色和民族情感,他为我国电影歌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赵欣在《简论聂耳电影歌曲的现实主义美学特征》中从聂耳电影歌曲的题材和创作手法两方面人手展开论述,认为聂耳电影歌曲的题材都是反映人民的呼声、都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歌曲的创作在音域上注重运用自然声区,易于让人接受。在曲调上多用二度、三度、四度跳进,易于流传。节奏坚决果断,调式形式多样,风格特征鲜明。曲式以短小动机或乐句作为基础加以贯穿发展的原则,文章末尾提及聂耳的贡献。

丁静在《聂耳电影歌曲创作的“泛化”及原因》中阐释了何谓泛化,就是非典型的特征。聂耳的电影歌曲创作既不是典型的民族音乐也不是典型的西方音乐,具有多重性和个性化的特征。中国民间音乐创作最典型的特征是线性思维,而聂耳的作品不完全按照这样的思路展开,而是根据歌曲情绪、歌词内涵等来体现。

此外,聂耳的创作虽借鉴了西方音乐,但并不是西方创作程式的照抄照搬,而是在融人民族音调特征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聂耳电影歌曲泛化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受当时的历史条件、社会需要所牵涉,其二是受聂耳自身的生活阅历及修养的影响。许凤、朱天纬在《聂耳的电影音乐创作》中指出,聂耳的电影音乐创作相对集中,基本都是在两年半内完成的,曲目占据了他所有作品的43%,而这些都是中国电影音乐创作与理论研究的宝贵财富。他的电影歌曲形式多样,五彩斑斓。聂耳的电影歌曲创作又刚好碰上了历史上两个重要的转折点。其一是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转变;其二是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萌芽。文章主要对《母性的光辉》《毕业歌》《铁蹄下的歌女》等5部作品进行分析。

对聂耳电影歌曲个案的研究有利于从微观的角度去把握聂耳电影歌曲的创作特征,近些年来从这些方面研究的文论有刘丽英、郭鲁川的《(义勇军进行曲)的文化象征意义》从文化的角度上来解释聂耳创作的电影歌曲《义勇军进行曲》,认为这首歌曲不单纯的是“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而且蕴含的文化深度和内涵更加地深厚,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象征符号。童忠良的《论(义勇军进行曲)的数列结构》和《(义勇军进行曲)音乐结构的奥秘》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将聂耳的电影歌曲《义勇军进行曲》进行分析,认为这种有别于其他歌曲的数列结构原则既是对传统方整性结构的否定,又是对其传统的补充。

此外,对聂耳电影歌曲《义勇军进行曲》进行研究的还有:向延生的《(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前前后后》、张乐民的《(义勇军进行曲)词曲作者田汉聂耳及其邮票(上)》、杨春霞的《(义勇军进行曲)歌名刍议――以歌曲集(救亡曲进行曲)为重点的考察》、杨柳的《浅析聂耳(义勇军进行曲)的艺术特征》、崎松的《战歌・凯歌・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历程散记》、徐冶敏的《凝固的旋律――寻访(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史迹》等等。

《铁蹄下的歌女》是聂耳电影歌曲的另一重要代表作品,多年来专家学者对其从多个角度展开研究,像林育佳的硕士论文《歌曲(铁蹄下的歌女)的演唱分析与思考》从作品的创作背景人手,重点对聂耳的电影歌曲《铁蹄下的歌女》的音乐旋法、曲式结构、演唱处理等细节方面进行研究,并通过分析和思考总结出演唱该首歌曲应该注意的方面。类似的研究还有王珊铭的《(铁蹄下的歌女)演唱技巧分析》和何苗苗的《浅谈聂耳的声乐作品(铁蹄下的歌女)》。毕晓明的《(铁蹄下的歌女)之美学思想初探》认为聂耳的这首电影歌曲之所以如此的成功是源于音乐家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将社会裸的现实变现在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之中,文章从作品的结构、意境、民族性来探讨作品的美学内涵。曾凡广的《歌曲(铁蹄下的歌女)的二度创作》从歌曲表现的情感表达、语气处理、伴奏运用、节奏控制阐述了电影歌曲《铁蹄下的歌女》二度创作问题。

此外,聂耳的电影歌曲还有很多,像《开矿歌》《毕业歌》《大路歌》《牧羊女》《新女性》《开路先锋》《飞花歌》《塞外村女》《打长江》等等。对这些歌曲的专题式研究也有很多,像马海垒的《从聂耳的群众歌曲中看其创作特征――以(毕业歌)和(义勇军进行曲)为例》、刘悠翔的《(毕业歌):严歌苓的想法和“唱法”》、于小梅的《电影(桃李劫)之(毕业歌)教学设计、反思》、许墨林的《聂耳亭与(大路歌)》、崎松的《聂耳的故事(长篇故事连载)第二十二章汗水谱出“开路”歌“义军”一曲奋全国》等等,由于文章众多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音乐创作作为路径之一对聂耳的电影音乐创作进行研究,有利于从宏观的视域中把握聂耳电影音乐在所处时期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意义。我们在研究聂耳的电影音乐应该深切地从史学的角度宏观地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的电影事业,进而总结出聂耳的电影音乐创作给当时的社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目前从这些角度来M行专题式研究聂耳的电影音乐创作的几乎为零,但是在研究这一时期宏观电影音乐发展的理论文论中,聂耳电影音乐的创作是一个无法不谈的案例。像居佳英的《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音乐解构》中的第二章第二节《歌唱――中国电影音乐的开路先锋》认为聂耳在上世纪30年代加入电影音乐的创作,为电影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他在左翼作曲家中其艺术成就的取得是广泛的,歌曲创作的民族性、时代性凸显着聂耳的艺术创作功底,积极地推动了这一时期的抗日救亡运动,成为这一时期的典范。

此外相类似的研究还有潘华的《20世纪左翼电影音乐特征研究》、郭红丽的《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音乐的艺术特征分析》、曹晖的《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音乐创作》、谢群的《左翼电影歌曲的美学研究》、王军的《中国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歌曲探析》。等等。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音乐的创作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聂耳歌曲在30年代的左翼电影音乐创作中具有核心的地位,是我国无产阶级音乐事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二、聂耳电影歌曲文化评价

通过对聂耳电影歌曲研究现状的梳理,我们可以知晓聂耳与同时期作曲家相比,其作品的成功率之高、数量之多、影响力之大是许多同时代作曲家无法比拟的。探讨聂耳电影音乐创作成功的原因,在技术层面的探讨有童忠良先生的一系列文章最具有新意和独创性,他在运用数学理论推理的方法下,从等差、等比数列两个方面其所创作的电影歌曲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概括,使用的方法和得出的结论都是值得肯定和信服的。然而从音乐家聂耳电影创作的本身来看,他的成功笔者个人认为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对音乐的敏感,一个音乐家的成功不是看仅存的一两首作品,而是看他所创作的作品的整体影响力。

聂耳的声乐作品尤其是电影歌曲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重要影响是不容否定的,给人的视觉和心灵都造成了极大的震撼,这得益于他对音乐的敏感程度、对外来音乐的领悟和对本民族音乐的底蕴的阐释;其次是聂耳深切的社会实践感悟,这一方面归结于当时日趋恶化的国内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还包括聂耳自幼成长的生活环境,我们都知道聂耳没有受过专业性的音乐创作训练,其作品的展现并不是依靠其作曲技法的完美而起到影响,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少了这些条条框框的束缚、尽情地从自身的感悟和民族民间的音乐素材中汲取营养才创作出了这些能够亘古历史的歌曲典范。

我们不能因为聂耳的成功就不负责任地夸大他取得的成就和追加一些无益于他的溢美之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聂耳电影歌曲创作的成就得益于聂耳的勤劳、勇敢,所处时代的机遇与创作的灵感。从社会学的角度上看,聂耳电影音乐创作的成功也应该归结于时代的产物,他的作品凸显时代性和强烈民族感,20世纪30年代特殊的社会环境使他的作品能够拥有更多的受众群体,他的作品能够表现特定的时代内容、展现特定的时代内涵,亦可为“时代的宠儿”或者说“时代造就的英雄”之一。

从其电影歌曲创作的现状研究而言,总体上是从聂耳电影歌曲本体的曲式结构、调式调性、节奏节拍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歌唱者的角度而言,研究者往往从电影歌曲的演唱处理、情感处理、气息把控等方面探讨。这些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是所有歌曲研究的普遍内容,从文化层面的研究、从社会学方面的研究、从历史学方面的研究、从教育学方面的研究几乎很少有专门性的研究。聂耳电影歌曲的广泛影响是在其社会中形成的,我们对聂耳的电影歌曲的研究应该更多地关注其社会性,但是当下研究文论更多的是在历史资料的梳理和歌曲技法的分析。从一些文论中我们也能够看出,对聂耳电影歌曲的评介往往是从历史的角度上去探讨,注重其在历史中的功用,而忽视了聂耳电影歌曲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从《义勇军进行曲》来看,人们更多地是关注它在特殊历史时期反抗压迫、反抗侵略的历史功用和价值。而忽视了他在当代社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当下社会我们面对的外国侵略少吗?当代社会我们不应该更加的培养爱国情怀吗?当代社会我们不应该更好地万众一心为伟大祖国明天的美好奋斗吗?注重本体的探讨和历史的功用固然没有错,但是忽略聂耳电影歌曲的现代价值和意义,忽略对当代人文环境的影响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电力发展史研讨篇4

关键词:核心素养;物理教学;物理思维;科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10-0039-3

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正逐渐渗透到物理教育及课堂教学中。物理核心素养主要由“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1]。目前人们的教学设计能较好地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实验探究能力等核心素养指标的落实,但是受传统教学影响,对培养学生“主动发展”意识落实不足,关注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的教学考虑薄弱,教学中往往一带而过,忽视了物理知识教育的价值取向;对物理思维方法、学生发展潜能培养在教学中也重视不足。我们在基于物理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下面以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中“电动势”的教学为例探讨物理核心素养指标的落实。

“电动势”的教学设计与核心素养培养。

1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教学过程】:

演示1:请学生做助手制作两个果汁电池,将其串联带动电子钟工作;

演示2:利用温差发电演示器,演示用热水和冷水温差发电带动小风扇转动;

展示图片:太阳能电板给卫星提供源源不断的电力;

请学生思考:从以上两个实验和一个图片中同学们能发现哪些研究课题?

【设计理念】:问题意识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因素,我们通过两个有趣的实验和一个图片构建问题环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得出研究课题,培养学生的参与实践意识以及主动发展意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实验探究”核心素养。

2 演示实验,概括结论

【教学过程】:

演示3:手摇发电机使小灯泡点亮;

演示4:利用制作的太阳能发电装置,带动小风扇转动;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水果(果汁)电池、温差发电、手摇发电机、太阳能风车装置的能量转化情况。

引导学生探讨得出结论:电源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设计理念】:通过四个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并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再抽象、概括,发现共性,得出的结论,使学生真正亲身感受到各种形式的能量向电能转化的现象和电源的作用,实验别是利用热水冷水温差发电、太阳能发电实验引起了学生浓厚的探索兴趣。这样设计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物理观念”(包括能量观、守恒观等)及“科学思维”,使学生的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同行。

3 研讨教学,探讨电源工作原理

【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想象并交流:“假如你就是正电荷,请走进电源内部,研究并讨论电源的工作原理,并将分组研讨的成果向大家展示”,给学生提供以下三个研讨指向做参考:

研讨指向1:讨论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

研讨指向2:正电荷在电源外部运动情况,什么作用使其运动,做功情况及能量转化情况;

研讨指向3:联想抽水机,试分析电源内部正电荷的受力情况、做功情况及能量转化情况,讨论电源的工作原理。

学生小组研讨后,请学生代表到前台汇报展示研讨成果,得出原理:电源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的装置。

【设计理念】:采用“研讨式”教学法,让学生分组自主进行讨论。“假如你就是正电荷走进电源内部”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想象力;利用建模、类比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分析、推理论证等解决了电源工作原理新问题;在研讨过程中提高了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展示环节学生可以分享成功的喜悦,没有展示的学生可以进行“质疑”,展开二次讨论。“研讨式”教学法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增强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愿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见解,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从而获得对个人终身发展有利的成就感和喜悦感。

4 生活类比,概念形成

【教学过程】:

问题:不同的电源非静电力不同,它们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相同吗?

图片展示生活中搬运物体的两个人搬运本领的描述方法;

演示自制抽水机的工作过程,让学生观察,探讨描述自制抽水机和灭火用抽水机本领的研究方法,得出结论:本领可以用搬运相同质量的物体,重力势能增加多少来判断,即重力势能增加多,本领大。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类比并思考回答:不同的电源非静电力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如何描述?得出结论:电动势概念。

1、把电量为q的电荷从电源负极移到正极,非静电力做功W与电荷量q的比值,称作电动势。

2、表达式:E=。

3、单位:1 V=1 。

4、物理意义:反映电源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非静电力把1 C的正电荷在电源内从负极移送到正极所做的功。

【设计理念】: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重要信息,并类比生活中的事实,利用比值定义法研究电源,建立电动势概念,最终形成物理概念。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在帮助学生建立物理观念(概念)时,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了解物理概念建立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及创新品质,强化“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5 科学探究,得出新知

【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实验:探究电源的参数(电源的内阻),参考探究步骤如下:

①请用数字式多用电表测量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然后再测量两个水果(或果汁)电池串联后的电动势。

②将小灯泡分别接到一节干电池和水果(或果汁)电池上,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③试探究其原因。

学生分组探究,并分组展示探究成果,最终形成结论:电源有内阻。

【设计理念】:通过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的发现问题、合理猜测、分析论证、合作交流等过程,体验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和科学探究的精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素养,增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6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教学过程】:

图片展示电池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从第一个伏打电堆到现今的核电池,介绍电池发展的历史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介绍当代电池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介绍我国电池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前景。

【设计理念】:通过介绍电池的发展史,让学生感受到电源的发展史也是物理学的进步史;联系电池发展与人类文明发展,明确物理知识是为人们生活和科学发展服务的,体现科学研究的价值,培养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热情;介绍当代电池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介绍我国电池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让学生学会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愿意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贡献。

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探索自然的前提,是技术发展的基础。因此,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彭前程、积极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物理教学[J]、中学物理,2015(8):1―2、

电力发展史研讨篇5

做精展览,把握展示档案文化价值的窗口

“展览是发挥档案文化价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青岛市档案局局长潘积仁用一句话概括了档案部门开办展览的重要意义。自2006年以来,青岛市档案系统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共举办54个档案展览,2008年档案展览中心建成以后,档案馆的社会影响更加明显。除了举办综合性、政治性的展览,青岛市档案局还根据观众对档案文化的不同需求,举办专题性展览,满足不同层次的档案文化需求。为了拓展展览的影响力,市档案局实施了引进来、走出去战略。近年来,先后引进了《韩国・釜山港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档案珍品展》等多个展览,前来参观的市民络绎不绝,各界好评如潮。与此同时,青岛市档案局也利用资源优势和历史研究的优势,走出国门,先后两次到德国举办青岛城市形象展览,从历史文化维度,配合政府的城市推介战略,形塑青岛的对外文化形象。

哈尔滨市档案局近两年围绕做精展览下了很大工夫,2011年,在朱平局长的倡议下,哈尔滨市档案馆重新扩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厅,把“哈尔滨历史记忆”改为“哈尔滨档案记忆”,突出了档案的作用和价值。2012年,哈尔滨档案局打算继续丰富展厅内容,扩大展厅的社会影响,真正将其打造成为具有哈尔滨地方特色的档案文化展示平台。

编研精品,发挥档案的学术和资政价值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是社会的集体记忆,是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结晶。档案作为历史记录,承载着丰富多彩的历史风云,能够以独有的方式将历史带入现实生活当中,满足人们研究和求知的需要。充分发掘档案信息资源,编研出版一批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档案文化精品力作,是推进档案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档案编研方面,档案部门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南京市档案局在“十一五”期间以“开启记忆之门”为主题,编纂出版了各类书刊资料、音像制品18种30多卷。其中《南京大屠杀史料集》获南京市“十大文化精品”和2006年全国图书评比特等奖,《金陵全书》荣获江苏省档案文化精品特等奖。

杭州市档案局以城市记忆工程为抓手,挖掘和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此建立了专门工作机构,安排6名专职人员开展研究,每年安排编研经费100多万元。同时借助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单位,建立学术交流合作关系。此外,还专门成立了档案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在历史、档案、文博、摄影、收藏等行业的专家为成员,不定期举办讨论会,研究城市记忆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因为建立了完善的保障机制,杭州市档案局形成了《近代杭州图集》、《百年经典杭州》等一系列精品力作。

银川市档案局围绕各种档案展览,开发相关的文化产品:画册、多媒体光盘、纪念品、纪念封等;与相关部门联合发行纪念邮票、明信片。

为了打造精品,太原市树立了开放编研、合作编研的理念,借助外力搞编研,同时创造性地将市场机制引入编研工作,走编研工作项目化的路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依托媒体,广泛传播档案文化成果

当前,社会档案文化意识还比较淡薄,对档案馆的文化属性认识不够,体会不深。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依托媒体,大力传播档案文化成果,树立档案文化新形象。

2011年,为了纪念哈尔滨解放65周年和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哈尔滨市档案局与《新晚报》联合出版了《历史回眸――纪念哈尔滨解放六十五周年馆藏图片集萃》画册;拍摄了反映局(馆)“十二五”开局之年工作风貌的专题片,向社会展示和宣传了档案工作。

2006年以来,青岛市档案局先后与中央电视台、青岛电视台合作,拍摄了《青岛要塞》、《影像青岛1897-1914》、《青岛时刻》等18部专题电视片,其中《青岛时刻》、《青岛要塞》在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播出。除此之外,青岛市档案局还加强与平面媒体合作,开辟专版,推出多个专题的档案历史文化宣传活动。通过一系列举措,档案馆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被誉为历史文化研究“最权威”的单位。

南昌市档案局不断加强档案信息网站建设,建立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和电子文件中心,实现网上档案查询,举办网上档案展览,为社会和人民群众提供热情周到、及时准确、方便快捷的档案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除此之外,各城市档案部门还充分发挥档案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打造档案文化的传播平台。哈尔滨市档案局通过举办群众讲座和“档案馆日”等活动,进一步拉近了档案馆和社会公众的距离,改变了公众对档案馆的刻板印象。青岛市档案馆被确定为青岛市干部教育现场教学基地,与市委党校、市委组织部开展机关干部教育培训,局馆领导和专家还被邀请走上培训班讲台,讲述青岛城市发展史。

档案文化建设中的几点注意

此次研讨会,代表们除了交流本地区的经验和做法之外,还围绕档案文化建设进行了探讨,这让此次研讨会增色不少,所讨论的内容对于更好地推进档案文化建设做了重要的“提醒”。

1、要对档案文化价值的本质有正确的认识。许多时候由于对事物表象的过度关注,对他人做法的简单模仿和对时下流行的盲目跟风,常常影响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由此导致心浮气躁、行为茫然。拿文化建设来说,一些地方为了赶潮流,于基本事实不顾,无中生有,编造故事,演绎文化;有的地方靠做旧来打造文物,给历史整容,大搞人造景观;还有地方为了追求所谓的名人效应,竟然上演西门庆故里之争这样的闹剧。从挂一漏万的列举当中,表现出了文化建设中的集体幼稚和迷失。这不仅是对文化建设的误解,是将文化建设施变成建设文化的一种游戏和寻租,更是极度文化自卑后的画饼充饥式的自欺欺人。有会议代表认为,档案部门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对档案文化的本质和内涵具有正确的理解,对档案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深刻的认识,对档案文化规律有严格的遵循,这才是档案部门的文化自觉。

2、要准确地把握社会公众对档案文化有什么需求。南京市档案局副局长王菡说:“公众因为年龄、文化程度等的不同,彼此的价值观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公众的集体记忆是相同的,集体记忆是社会认可的基石,档案恰恰保存并传承了这些集体记忆,有助于为公众提供根源感、身份感、荣誉感、归属感、幸福感等,因而档案文化成为公众的共同需求。准确地把握这种需求,创建一种被社会各阶层广泛认同的档案文化,这样档案部门在开发档案文化价值方面才有目标和动力,也才能更好地彰显档案文化价值。”在这个问题上,潘积仁局长也表示:“档案部门要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和参与意识,要了解党政机关和社会公众的关注点,不能关起门来做学问。”

电力发展史研讨篇6

一、省委重视,措施跟进,

为党史育人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2010年6月,党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并召开了全国党史工作会议。文件下发之后,省委党史研究室的领导及时向省委汇报党史工作会议精神,省委领导非常重视,召开省委常委会研究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结合我省实际,下发了《中共陕西省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这个文件的下发,对于加强我省党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去年12月,我省又召开了全省党史工作会议,在会上,省委书记、省长等省上领导接见了与会代表并与大家合影,体现了省委对党史工作者的关心和对党史工作的重视,极大地鼓舞了党史工作者的信心,为纪念建党90周年、开展党史宣传教育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为了安排好我省纪念建党90周年的活动,2011年3月,省委办公厅转发了贯彻中组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教育部、团中央联合下发的《关于在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中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对纪念建党90周年的活动进行了部署,从而使陕西省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有序开展。

在纪念建党90周年的活动中,省委于2011年3月专门发文就陕西省纪念建党90周年纪念活动进行统一安排,提出了“隆重热烈、注重效果、勤俭节约”的原则。围绕纪念建党90周年,陕西省点面结合,除以省委名义召开全省纪念建党90周年纪念大会和举办理论研讨会和相关座谈会外,重在强调群众的参与意识,从4月份开始到7月份,群众性的纪念活动全面铺开,新闻媒体借力推进,加大了宣传力度,全省上下形成了纪念建党90周年的浓厚氛围。这些举措为党史育人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以纪念建党90周年为契机,

突出本省党史育人工作特色。

建党90周年纪念宣传工作是2011年党史部门的大事,我们以此为契机,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党史育人工作。

(一)抓住契机,主动联合,增强党史育人工作的影响力。

党史育人工作事关党史事业发展的全局,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党史部门一家是做不好的,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合力、通力配合,才能收到实效。

――开展党史竞赛活动。年初,我们与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直机关工委达成了联合开展纪念建党90周年党史党建知识学习竞赛的共识。为了更好地开展这项活动,组织人员负责编写了《党史党建知识读本》一书,4至6月份,学习党史知识活动在省直机关全面铺开。在组织竞赛的过程中,省委党史研究室从编写教材、竞赛方案的设计到为笔试、电视复赛、决赛出题,充分发挥了党史部门的主导作用,使竞赛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受到相关部门和省上领导的好评。

――开展红色巡访活动。我们和省委组织部、省直机关工委联合开展了纪念建党90周年红色巡访活动,四个巡访分团,分别前往上海、井冈山、延安和西柏坡开展红色巡访活动,在此次红色巡访活动中,我室派出四名同志全程参与,并负责完成了巡访活动演讲稿的写作和统稿工作。

――开展党史宣讲活动。今年年初,我们及时转发了中组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教育部、团中央联合下发的《关于在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中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采取得力措施开展宣讲活动,会同省委宣传部、省直机关工委、省委教育工委,省委党校和省委讲师团等部门,组建了陕西省党史宣讲团,认真编写宣讲材料、制作了图文并茂的宣讲课件。各市、县和各系统也相应组织了党史宣讲团,进行广泛宣讲。在此期间,我室与团省委等单位联合举办“与信仰对话――党史报告进校园”等活动,通过在大学生中宣讲党史,激发大学生学党史的热情,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二)召开新闻会,扩大党史部门的影响力。

随着省委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党史工作走出书斋面向公众、服务社会的要求更为迫切。“七一”前夕,按照省委外宣办的要求,我们积极准备省委党史部门的新闻会。这是继省委宣传部之后,陕西省委部门第二家进行新闻的部门。为了搞好这次会,我室召开处以上干部会议,对主题和内容进行深入讨论和精心设计。

6月28日,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余少松就省委党史研究室30年来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新闻,并回答了记者的相关提问。我省党史部门以新闻会的形式推介党史成果,在我省党史工作历史上是第一次,21家新闻单位出席了会,并进行了报道,据不完全统计,有近80多家平面媒体和网站对新闻会进行了链接报道,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通过举办新闻会,在党史部门与普通百姓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引起了媒体和公众对党史的广泛关注,对于普及宣传党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借助新闻媒体的平台,扩大党史育人工作的覆盖面。

在开展党史育人工作中,我们深深感到:党史育人工作要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必须积极借助新闻媒体平台,通过新闻媒体及时、深入地宣传报道,将党史宣传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活动中,我室和陕西日报社合作,在《陕西日报》上及时开辟“陕西党史重大事件”和“陕西党史重要人物”两个栏目,这两个栏目从4月11日起至7月8日结束,共刊发稿件52篇。每周平均刊发稿件四篇,刊登稿件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通过开办党史栏目,增强了党史宣传教育的效果,加深了广大干部群众对陕西地方党史的了解。

与此同时,我室还与陕西省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在《文化三秦》栏目中推出20讲的《岁月回响》系列访谈节目,播出稿共计13万字。这个栏目采取专题节目的形式,让听众从党史工作者娓娓道来的讲述中,重温那些激情澎湃的红色岁月,探寻坚定信念的感恩之旅,体味共产党员的胸怀和担当,感受战火洗礼的悲壮与恢宏。节目播出后,社会反响很好,陕西广播电台先后三次安排了重播。

(四)利用红色遗迹,搭建党史育人工作新平台。

同志在全国党史研究室主任会议上强调,要不断挖掘党史资源,积极做好红色旅游和党史遗址遗迹的保护利用工作。我室抓住陕西党史资源丰富这一特点,不断加大对党史遗址、遗迹和纪念场馆的开发利用力度。

我室作为省红色旅游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先后完成了延安革命纪念馆、照金革命纪念馆、渭华起义革命纪念馆、马栏革命纪念馆、西安市革命斗争史陈列馆、西安事变纪念馆、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等展览内容的审定和布展指导工作。使部分革命遗址和纪念场馆提升了档次,扩大了影响,为党史育人工作搭建了新的宣传平台。

党史资源遍布三秦大地。陕西自2010年1月起,全省党史部门展开了革命遗址普查工作。截至2010年12月,全省11个市(区),107个县、市(区)党史部门共普查遗址2155个(革命遗址2051个,其它遗址104个)。其中已确定为部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0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9个,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28个。为进一步规范红色旅游,我们实行了党史教育基地的审批和挂牌机制。经过严格审批,目前,已有29处革命纪念地被命名为“陕西省党史教育基地”。

三、党委、政府部门配合,

纪念活动丰富多彩。

在纪念建党90周年的活动中,陕西结合本省实际开展工作,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一)统筹安排,整体推进。在2001年3月,我省就对纪念建党90周年的活动进行了统筹安排。2011年6月30日上午,省委在西安召开陕西省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省委书记赵乐际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1000人出席。

2011年7月28日,陕西省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在西安举行。2011年6月28日,省委党史研究室、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延安大学等六个单位在西安联合召开“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

与此同时,省委书记赵乐际在人民日报发表了《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的署名文章,这篇文章站在时代的高度对延安精神进行了新的诠释,文章发表之后,我省社科界结合本省的实际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从而为纪念建党90周年注入了新的活力。

胡锦涛七一讲话发表之后,全省上下掀起了一个学习讲话、贯彻讲话精神的高潮,把我省的纪念活动推向了高潮。

(二)群众参与,形式多样。陕西是文化大省,历史悠久,在纪念建党90周年中我们注重群众的参与意识,使党史的宣传作用入脑入心,在全省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纪念高潮。

2011年7月1日至10日,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省直机关工委在省美术博物馆举办陕西省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览。2011年6月10日,陕西省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戏剧展演节拉开序幕,共有70多场大型剧目和小戏小品上演。2011年3月开始,组织开展“三唱三颂”活动,在全省各单位开展演唱活动,举行大型歌会“唱支山歌给党听”活动。2011年3―4月份,组织高校以“让青春闪光、为党旗争辉”为主题,举办“校园之春”文化艺术节。2011年5―6月份,组织开展以“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主题的纪念建党90周年征文活动、知识竞赛、歌咏比赛、诗歌朗诵会等。

(三)舆论先行,注重效果。为了增强宣传效果,我省在纪念活动中,充分发挥媒体和影视的作用,提高了党史宣传的效果。2011年6月开始,红色经典音乐歌舞剧《延安颂》隆重推出。6月27日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军区政治部联合主办,由陕西演艺集团、陕西电视台、武警陕西省总队政治部共同承办的反映党史主题的陕西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永远的旗帜》在西安隆重举行,省上领导和各界群众2000多人观看了演出。

电力发展史研讨篇7

>> 浅析《中国电影发展史》与电影传播的关联 再谈丽尼修改《中国电影发展史》问题 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模式探析 中国电影史 对《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关于张善琨评价的梳理及简要分析 中国电影音乐的多元化发展探析 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特色及风格探析 中国电影院线发展现状探析 新媒体时代的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探析 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及特色风格探析 商品经济条件下中国电影业发展出路探析 中国电影中美术设计元素探析 中国电影产业品牌的运营对策探析 中国电影“走出去”探析 浅析中国电影的发展 中国电影导演发展历程 关于电影音乐及中国电影音乐的粗浅探析 中国电影百年造星史 我的私人中国电影史 从电影经济看中国电影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探析《中国电影发展史》与电影文化思维 探析《中国电影发展史》与电影文化思维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房 宁")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中国电影发展史》是程继华主编的权威电影史学书籍。本文通过对此书的研究试图探究特定历史时期文化思维模式,有助于找寻出一条更深层的中国电影史发展脉络。以批判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研究史学书籍,并在求证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同时深入读解本国电影文化。关键词:文化思维;政治;电影运动;中西文化 中图分类号:J9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8-0119-01任何一种文化思维方式都源自文化本身,而历史本身又具有些许主观色彩,导致政治因素在一段历史的存在中尤为抢眼,这是阅读程季华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最大的感触,政治化的思维模式以及历史化的主线流程使我重新感悟了中国文化发展历史并对电影史学的研究有了初略的新的诠释。这是一本详尽的史学体系书籍,对于研究阶段的初学者来说,我们还需要反复阅读并正确理解理论历史化这个问题,以方便讨论中国电影理论中的一些核心观念是如何发展的并以何种发展的眼光来阐释。对比不同版本的中国电影史学书籍并通过横向纵向分析,认知到中国电影理论应顺应电影文化思维,分为社会理论以及艺术理论,对史学的研究也应当在时间、空间的维度里找到正确的定位,以下简单讨论一下我个人阅读《中国电影发展史》的感触及对文化思维方式的思考。一、政治读解文化通读《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下两册,时间跨度从1896年影戏正式引进中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重新迎接政治、文化崭新时代。三编八章的时间切割上也是从中国历史、政治的分期上来划分的。从萌芽到党领导的电影文化运动再到新阶段进步电影与人民电影,都是在政治纬度上进行的,期间穿插中国历史各时期的战争结点,会议及斗争。时间上也划分为萌芽、发展、潜行、阶段、服务、斗争及成长,最终放在“成长”上也恰好契合了未来电影工作永不停歇的宗旨。《中国电影发展史》为代表的传统电影史的写作,更偏重于站在阶级的立场上对中国电影进行评价。它是通过政治解读文化的方式产生于大时代背景下的理论产物。尤其是第二编、第三编,基本在“党领导”的宗旨下进行各类电影文化运动。其中1934―1935年谈到“围剿”与“反围剿”斗争,包括在1937―1949这段整体带有民族拒绝性的时代,“抗战”变成主导思想。又例如“左翼电影”作为时代产物受到一切来自政治斗争的阻挠,而电影运动却如火如荼的在这样的斗争年代进行着。对于文化的公正性会由于政治的读解变得缺失,硬朗的政治斗争性超越了艺术体本身很柔和的因素。使本书带上了更重的历史、政治色彩,却缺乏真正的电影理论色彩。当然,政治主线下的电影史是有好处的,至少让我们更了解那个年代统治阶级的思维方式及行动趋势,对艺术文化把握有多少的强制性(包括各种高压政策对人的影响都避而不谈),这是最大的与当下各类中国电影史不同的地方。它更具有中国特色,同时具有强迫性和残忍性。相比政治比例合适的史学书籍我更偏爱李少白主编的《中国电影史》,它将中国电影史看作是一部由电影艺术、电影工业等多维体系组成的综合史,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电影的发展流变,分时期、分阶段地对中国电影史中的电影作品、电影现象进行细致入微的论述和阐释,勾勒出了一条清晰的中国电影史发展脉络。史论结合,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把握评述的公正性。二、电影运动与派别斗争政治运动伴随电影运动,或者说政治与文化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本书主要谈到“左翼电影运动”与“孤岛电影运动”而“软性斗争”又导致文化派别与性质的斗争,从政治的定性到文化的定性再到电影的定性,从而导致一种过于偏激的理论体系生成,其中谈到在定性斗争中,将《小城之春》当作是一种消极颓废的感性电影,既不符合当时进步电影的需要,也成为“文华”公司消极倾向的典型代表来叙述。完全从政治立场分析文化的态度从而引发的斗争如同是与共产党的内战,爱国的军官与共产党员并不能完全站在统一战线上,是因为他们分别有着各自的阶级立场,这就不得不引发我们对文化立场和态度的思考。我个人是很喜欢《小城之春》这部电影的,不仅怀着对费穆导演的尊敬,更多的是他开创了中国“诗电影”的先河,这才使得后续导演如:贾樟柯能真正将“诗电影”概念推广并形成自己的一种创作风格,我认为这种带有派别之争的电影史书,必须同时客观的站在政治与艺术的双重宝塔上进行俯瞰研究,否则就有失公允性。值得肯定的是“左翼电影运动”及“孤岛电影运动”部分的撰写,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深刻剖析了各种社会因素对这种文化现象的形成所起到的推波助澜作用,并生动的举例阐明观点。三、中西文化理论思维差提到中西方文化理论差,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电影史永远应该放在世界电影史这个广角的范围内去分析的。因此不能脱离世界格局的大环境,哲学上所谈到的“矛盾”与“联系”的观点也是渗透其间的。在这63年的史学研究历程中只少量的谈及香港电影,未涉及台湾电影,而在大谈政治的基础上主要攻击一些非主流电影(即:非政治、缺乏教育意义的及一些所谓的消极电影),是不符合电影史学的广泛性与客观性的,并未能真正分析其艺术文化价值性。单就这一点是与西方文艺理论史学书籍不同的。公正、客观永远是史学撰写者的信条,作为史评及文化研究人员也都应当在这种氛围中评说。值得肯定的是作为史学书籍,同期类比了大量的影片,并附着了电影剧照及比较详尽的内容介绍,对同时期优秀的影片及反面教材进行了对比,使得中国特色的理论研究方式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中淋漓尽致的发挥。

电力发展史研讨篇8

一、学习研讨情况

为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根据国网赤峰供电公司党委党史学习教育安排,7月x日,电工公司机关党支部围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开展专题研讨,党支部书记贾志军主持,全体党员参加了研讨会。

支部委员和党员紧紧围绕研讨主题,结合近期重点学习内容和工作实际,进行了专题研讨,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坚定信仰的力量,将艰苦奋斗、自我革新等优秀作风不断发扬光大。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全体党员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做到:一是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坚持正确方向,提高政治站位,坚定理想信念。二是要在弘扬党的伟大精神中,勇于攻坚克难,拼搏奋斗,开拓思路,改革创新。三是要进一步强化党性觉悟和党员意识,不断从党史、新中国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在工作中认真履职尽责,用理论指导实践,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谈心谈话情况

谈心谈话涉及人员范围广,对支部在岗党员18人进行全覆盖式谈心谈话,做到了应谈尽谈。支部书记与委员逐一谈心,委员与委员之间互相谈心,委员与党员之间谈心,党员与党员之间互相谈心,做到真谈、真抓,进一步增强凝聚力。重点在学党史、廉政、风险防控谈话,及时了解思想动态,职工谈心交流,谈工作、谈生活,人性化关心职工,及时了解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了队伍团结和谐。谈心谈话内容层次深,角度广,做到了聚焦问题,真交谈、深交谈,此次谈心谈话收集意见建议共X条。

三、查摆突出问题

1、支部成员交流较少,没有归属感。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建设工程质量体系(精选8篇)
  • 下一篇:腊八节的习俗作文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