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通信工程相关知识(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3 栏目:写作范文

通信工程相关知识篇1

关键词:知识管理;核电工程;关键技术;应用研究

1 关于知识管理的一些基本概念

1、1 知识。广义的知识即通过实践、研究、联系或调查获得的关于事物的事实和状态的认识,是对科学或技术的理解,是人类获得的关于真理和原理的认识的总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智能化的全面应用,知识已不仅仅局限于此。数据,信息,知识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系,从数据到信息再到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重用和提炼的过程――数据在重用中提升为信息,信息在反复应用中转化为知识,而企业的知识总和进一步累计为企业智力资产。

1、2 知识工程。自知识工程的概念提出以来,世界各地的学者对其展开了具体而热烈的研究。二十多年来,知识工程在依然保持人工智能内涵的同时,研究重点不断发生变化。首先,知识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由知识推理转变为知识表达,主要研究对象由特定专业领域转变为常识和工程知识,它的处理规模和方式也从封闭式扩大到开放式,从小手作坊式的知识工程扩大到能进行海量处理的大规模工程,甚至学科从知识工程转变为知识科学。

2 知识工程的关键技术

知识工程的关键技术共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知识获取,知识库,知识表示和知识推理

2、1 知识获取。知识获取就是从人类专家、书籍、文件、传感器或计算机文件获取知识,并将其向知识库转移的过程或技术。知识可能是特定领域或特定问题的解决程序,或者它可能是一般知识或者是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取知识的途径目前有以下几种:(1)借助于知识工程师从专家获取。(2)借助于智能编辑程序从专家获取,MYCIN系统的知识获取程序TEIRESIAS就采用了这种方式。(3)借助于归纳程序从大量数据中归纳出所需知识。(4)借助于文本理解程序从教科书或科技资料中提炼出所需知识。知识获取是构建知识库的一个重大课题,但是它目前的研究尚不充分。知识获取也被专家学者和实践者认为是目前知识工程发展中的一个瓶颈,它限制了专家系统和其他人工智能系统的发展。

2、2 知识库。知识库是知识工程中结构化,易操作,易利用,全面有组织的知识集群,是针对某一(或某些)领域问题求解的需要,采用某种(或若干种)知识表示方式在计算机存储器中存储、组织、管理和使用的互相联系的知识片集合。这些知识片包括与领域相关的理论知识、事实数据,由专家经验得到的启发式知识,如某领域内有关的定义、定理和运算法则以及常识性知识等。知识库使信息和知识有序化,方便了知识和信息的检索;知识库加快了知识和信息的滚动,有利于知识共享和交流;知识库还有利于实现组织的协作和沟通;知识库还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对客户知识的有效管理。如何把各种数据、知识、经验规则等组织起来,建立一个适应于工程应用的知识库,对提高知识工程系统的效率至关重要。

2、3 知识表示。知识表示是指把知识客体中的知识因子与知识进行归纳并建立起各种关系,便于人们识别和理解知识。知识表示分为主观知识表示和客观知识表示两种。知识工程中常见的知识表示方法有产生式规则表示法,语义网络法,框架表示法,面向对象表示法。知识表示研究知识的表示技术、方法和语言,对知识存储方式的实现、知识的处理和利用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知识工程中最活跃、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2、4 知识推理。知识推理是指在计算机或智能系统中,模拟人类的智能推理方式,依据推理控制策略,利用形式化的知识进行机器思维和求解问题的过程。知识推理是整个知识工程系统处理领域知识的核心部分,决定如何选用广义知识库中的知识,对用户提供的证据进行推理,最终对用户提出的问题做出回答或完成特定的动作。推理法方法有传统的正向推理和反向推理,也有近几年新兴的实例推理、模糊推、逻辑推理等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推理方法。

3 知识管理在核电工程的应用

知识工程可以应用到多个专业领域,多个学科中。核电工程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在核电建设过程中有着丰富的知识信息可供后续核电工程建设参考。

3、1 在核电产品设计中的应用。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客户需求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各种产品的设计要求和参数要求变得越来越繁多和复杂,以前单纯依靠CAD系统和知识库之间文件形式的交互方式,使得CAD系统和知识库之间出现了断层,无法满足工程师知识积累运用的合理传递和管理要求。针对以上问题,可利用知识工程设计一套实时数据平台系统,创建产品参数化知识库,通过该系统进行产品整体模型的搜集和再生,方便、快速地完成产品的三围参数化造型设计,也能提品制造工艺流程的模拟,为工程师提供信息共享的平台。

3、2 在核电设备培训中应用。目前有很多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都已经将知识工程引入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其目的是借助于知识工程的方法和技术,改善教学,使培训更加智能化。培训知识管理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其实质是研究人类获取、传播、共享、利用和创造新知识的活动规律,管理有关知识的各种连续过程,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首先,知识工程的知识处理功能,有利于评价者获取被评价事物的信息和学习者获得所需知识。其次,知识工程的专家系统也可以为评价者或学习者提供帮助。

4 结语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那么知识工程就是力量的放大器,它能将知识高度集中,通过资源共享使集体的力量掌握在每个普通人手中。无论在何时何地,知识都是创新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开展知识工程,实现基于知识的创新,是个人、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章所涉及的是知识工程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简单的研究内容,仅仅是庞大的知识体系中的冰山一角。相信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会克服目前的障碍和瓶颈,健全现有的知识工程体系,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

通信工程相关知识篇2

[关键词]关联主义:“云”计算:设计学习:个人知识管理:学习资源:理念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2)05-0082-06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2011-2020年)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依据当前迅猛发展的数字与网络技术,描绘了我国未来十年的教育信息化蓝图。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强调了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对于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提出了在各学科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双向融合创新的实施要求。《发展规划》无疑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各学科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泛在学习正在悄然兴起,由“云”计算支持的泛在学习,代表着当代科技进步与方法创新的有效学习模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全新方向。泛在学习呼唤着与此对应的学习策略,数字时代的关联学习理论为当代设计学科洞开了学习策略研究的全新视角。

一、“云”计算一设计学科关联学习的坚实技术基础

“云”是一种隐喻。指代基于Internet的公共服务系统平台。实质上,它是基于当代数字技术的网络数据存储和应用服务中心。在“云”的背后,整合着大量分布式计算机集群、计算软件、计算存储设备和网络基础设施等计算资源。“云”计算充分体现了其公共服务的宗旨:用户可以随意通过个人数字助理PDA或3G手机等任何终端设备,方便地接入互联网传输信息,快捷地获取来自“云”的信息和服务,既不必关心硬件更新或软件升级,也无须关注数据存储——一切计算与存储都在“云”中进行,无论产品设计、服装设计或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信息资源,都能够从“云”计算池中轻松地得到。

“云”体现了一种整合资源、集中服务、应用共享的系统思想,以它高智能的计算进化能力,完全颠覆了获取信息资源、接受计算服务与人际沟通的既有方式,标志着整合一切信息资源智能服务于个性化泛在学习时代的来临。“云”计算催生了方便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形式完成自己学习任务的泛在学习,也催生了供个性化泛在学习共享开放的“云”计算学习资源,“云”计算已成为实现设计学科关联学习的坚实技术基础。

(一)共享开放的“云”计算学习资源

个性化泛在学习首先需要相应开放的学习教育资源。“开放教育资源是指通过Internet免费、公开提供给教育者、学生、自学者可反复使用于教学、学习和研究的高质量的数字化材料。近年来,全球各学科共享开放的“云”计算智能学习资源已进入广泛的开发阶段。例如,美国Rice大学开发融资源共创、评价与重用于一体的跨学科开放教育资源系统,为学习者免费开放使用。我国国家开放大学(筹)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也已整合普通高校、电大系统、中高职院校、社会培训机构、教育软件商、研发机构、港台及欧美教育机构,包括设计学课程在内的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20TB,视频时长40万分钟,这些学习资源为泛在学习提供了大量的教育信息。同时,由于智能感知识别和芯片嵌入技术高度发展,“云”服务器被赋予了智能干预学习的能力,学生只需持轻便的个人移动终端(如图1)通过网络识别验证,便可远程无线访问“云”中的资源信息库和自己个人的信息存储空间,轻而易举地获取各类共享开放的学习资源和相应的专业指导。

(二)基于云的“学习元”组织资源

学习元(Learning Cdl)是一种基于“云”计算的“具有可重用特性支持学习过程信息采集和学习认知网络共享,可实现自我进化发展的微型化、智能性的数字化学习资源”。Cell-的本质指的是学习元的智能性、生成性、进化性和适应性,学习元能够自动智能生成和进化学习资源。学习过程中,学习元聚合模型不仅可以把零散的学习素材聚合成学习元。还能够将已聚合的学习元汇聚成更大结构的学习元:学生只要输入明确的主题,学习元本体便能够自动地联结相同或相似领域的学习元而促成信息交互共享。学习元的信息无限生成性,能够在知识信息的使用过程中不断智能生成新信息,所有信息都可以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各种不同的文件格式保存,这些新生成的资源还可以为所有进入系统的学习者所共享。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网络结构中某种关系和节点的重新建构,学习是一个知识的联结过程,学习元除了可以作为独立学习单元外还具有关联性,每个学习元都可以作为资源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彼此可以按照某种规则建立连接。学习元所具有的这些技术特性,毫无例外地适合于设计学科的学习应用需要,成为设计学关联学习的可靠基础资源。

二、数字时代的设计学习理念——能动关联

设计学是一门与社会生活与经济技术紧密相关的应用性学科,学科知识与社会发展同步,更新频繁。尤其进入数字时代以来,知识渠道多样、知识信息激增,知识更新周期与半衰期日益缩短,尤其基于“云”资源泛在学习的兴起,使设计知识的学习图景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传统以课堂为主的学习,已悄然转向更多倾向于e Learning形式的泛在学习。既往的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已难以有效诠释设计知识获取的发动机制,适应数字时代学习需求的关联主义(connectivism)十分贴切地为设计学科的知识建构所需要,通过能动地关联与连接。以知识管理有效地获取、评价、整合、交流和利用信息,已成为数字时代每一个设计学习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学习理念与学习策略。

(一)依据关联主义理论的设计学习原则

依据关联主义学习思想,设计学习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设计知识存在于多样性的观点中,设计学习发生在对这些观点的研究之中;(2)将设计学习视为一个连接相关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3)知识不仅直接获取于信息源,学习也可在工具、参考数据库等人工物和心智模式、思维方法、文化符号等意识维度中实现;(4)可持续学习的能力比掌握当前设计知识的能力更重要:(5)促进持续学习需要建立和保持各种相关连接;(6)需要洞察本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以及这些领域中不同观点和不同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7)因为设计创造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因此,精确掌握最新知识信息是设计学习活动的根本宗旨;(8)决策也是一种学习,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现实来选择“学什么”、“怎样学”和“如何理解新信息的意义”。关联主义思想的以上八项学习原则,无不强调了知识学习活动的关联性与能动性,它直接关系到设计创造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和养成。

(二)遵循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设计学习观

1,知识观

作为边缘叉学科,设计学科的知识是一种多学科知识的结构组织,是由诸多相关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而成的知识系统。既往的知识组织呈现为相对静态的层级和结构。在数字化时代。设计学科的知识组织日益凸显出动态网络的生态性特征。关联主义创始人、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教授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将知识的类型分为:知道是什么(Knowing about)、知道如何做(Knowing to do)、知道成为(Knowing to be)、知道在哪里(Knowing where)和知道怎样转变(Knowing to transform),这一理论尤其对应于设计学科的知识学习。“知道成为”(需要什么)、“知道在哪里”找到知识以及“知道怎样转变”将成为数字时代设计学科愈来愈重要的知识和能力。关联主义引入Internet概念。认为知识分布也呈现网络的性状,知识网络也像数字网络一样由节点(Nodes)和连接(connections)组成。并且认为,知识不仅存在于个体的头脑中,还存在于个体之外外部世界的组织、社群、数据库等中,这些外部的存在体都是链接知识网络的节点,这一知识观与设计学科的系统认识观高度弥合,设计过程就十分强调对设计目标相关因素的深入调研,充分理解与系统把握设计构成要素。关联主义知识观下的设计学习活动尤为强调知识的现时性,由于设计需要体现现时的时效性,因此,只有通过知识不断流动和更新,才能掌握最新知识以实现设计创新。

2、学习观

设计活动需要多学科的知识结构构成,相关知识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分布于知识网络或社会网络的各个节点上的,因此,关联主义认为学习就要把分散的各个节点连接关联起来,学习是一种从节点关系中掌握知识的“分布式认知”过程。当今时代知识信息海量产生。我们既不可能也无须事先掌握所有与设计相关的知识,“‘我把知识储存在朋友处’诠释的正是一种通过创建人际网络汇聚群体智慧来获取知识的公理。由于“云”计算技术使大量的设计知识信息在“云”中聚集储存。因此。设计学习活动也是人际网络与Internet双重连接的关联过程。

3、能力观

关联主义认为鉴于知识激增并且速衰,当代人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终身学习是别无选择的不二法门。因此,个人使用多样方法实现有效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关联主义视角下设计学科终身学习的能力包括:个人智商与情商相互启迪激励设计创新的能力;不断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从事设计创新的能力:连接专门节点或信息资源的关联能力:“知道从何处寻找信息”的搜寻能力:充分利用徒手图和各种设计软件表达自己设计意图,与他人进行交流、共享智慧的分布式学习能力:生成集体智慧的团队协作学习能力;运用信息工具,获取、处理、生成和创造信息,以及发挥信息效益、善于信息协作和坚守信息伦理的信息素养;能兼收并蓄将相关因素构成具有内在联系整体的设计造物能力:利用知识管理工具进行知识生成、知识编码和知识转移的知识管理与应用能力;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选择学什么、怎样学和理解新信息意义的判断与决策能力。总之。应变能力、问题求解能力、迁移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持续学习与发展的高阶能力。都是关联主义视域下设计学习所需要关注的学习能力范畴。

三、知识管理—关联主义视域下的设计学习策略

(一)个人知识管理的作用与意义

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PKM)是一种概念框架,指个人组织和集中片段信息转化为可系统性应用并以此扩展个人知识建构的信息策略。

个人知识管理策略包括以下内容: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制定知识获取计划;设定信息优先级,确定哪些信息可以丢弃,哪些信息需要收取;确定如何和何时处理信息;为需要归档和保存的知识建立规范:创建个人的文件系统,可以兼顾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其它知识活动;为不同用途建立信息目录、书签和索引;经常评估,评价所存储信息和目录的价值,并适时更新。

综上所述,尽管个人知识管理有各种版本的定义,其实质却都在于帮助个人整合信息资源,提升学习效率和知识竞争力。作为一种数字时代的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从应用的角度来定义。知识管理指个人通过使用工具收集、吸收和创新知识。从而完善个人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即是指将个人随手采集的各种资料、信息,经由管理使之成为具有系统价值的知识,以方便个人在短时间内快速有效地索取、甄别和处理大量的信息,获取所需知识,准确地应用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和工作能力。最终提高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通过对个人知识的管理,还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信息素养,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提高个人的综合竞争能力,为实现个人价值和可持续发展奠定知识基础。

(二)设计学科中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元素

个人知识管理(PKM)是关联主义视域下设计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是为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通过建构个体自身及外部人际与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网络,实现以“云”资源等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选择、获取、编码、交流分享、使用和创新的过程。

在关联主义看来,知识建构就是形成或创建网络,网络由节点和连接两个基本元素组成,节点与节点的连接形成网络。知识流动在建立连接的节点之间传递知识信息,形成知识流。由于几乎所有的事物都存在着一定的相互联系。因此。一个事物如果不是一个节点,便是一个连接。以下关联主义视域下设计知识管理的节点、连接、网络、知识流和工具等基本元素,被赋予了设计学科的性质特色。

1、节点

根据关联原理,学习和知识不仅存在于多样性的价值观点中。还存在于各类人工制品中。因此。关联主义将人际交往、个人通讯、个人时间管理、个人网络、个人知识库等五类资源视为个人知识网络的节点。这些节点又可区分为人际节点和知识节点两类,对于设计学科而言,需要管理的人际节点除了学习伙伴、专家学者、学习组织及社群等之外,设计定位的目标人群也是需要关注的人际节点:由于设计创造所需要的知识不仅限于设计本学科的知识域,因此,设计学习的知识节点除包含学习资源库、网络学习系统、相关知识链接、数字图书馆、主题网站等之外,还需涉及大量为具体目标设计所需要的知识节点,如环境艺术设计要涉及到环境中的地貌元素、建筑元素、植物元素、水体元素、风元素和人文元素等,产品造型设计则需要市场、技术、材料、工艺、结构构造等诸多交叉学科的知识节点。

2、连接

节点需要连接才能构成网络,学习正是一个连接专门节点或信息资源的过程。因而,“知道知识在哪里”并与之及时建立连接的能力,将成为数字时代设计学习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关联主义视域下,设计知识管理的连接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1)人际节点之间的连接,即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如设计学习伙伴通过共同的学习定位和学习兴趣建立的同学联系、与专业教师和各类跨学科专家建立的学导联系,以及与设计实践相关的人际节点联系等;(2)人际节点与知识节点的连接,即学习个体为获取外部设计知识与信息的各类连接;(3)知识节点间的连接,指个体知识结构中已有知识之间的连接及与外部新知识之间的连接,设计学的知识节点连接还包括本专业知识与目标设计学科知识的连接。

3、网络

关联主义知识网络的节点是学习者个体,设计学习个体的知识建构是一个无网络。这个知识网络被编入各自相应的组织和机构,反过来组织与机构的知识又回馈给个人网络。这种个人对网络和组织的知识发展循环,使得学习者通过他们所建立的连接在各自的领域保持与时俱进地发展。在日常学习中,学习者主要借助于“云”计算穿行于各类网络之中而获得新的节点和形成新的连接,聚合到更大的网络或者分解成更小的结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设计所对应的市场日渐国际化,设计师需要在不断的学习和适应中与周围的世界进行动态的交互,因此设计学习的网络也必须国际化。这样的设计学习不断地在人际和知识的交互中发展,学习成为一个不断适应和连接新网络节点、动态发展的知识探索过程。

4、知识流

知识流是网络的一个重要功能,建立网络不仅有利于知识信息在各节点间流动而使关联者相互受益,还有益于提升个体建立网络的能力。设计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断更新和完善设计学习者的专业知识体系,获取更多有用的知识实现设计创新。鉴于数字时代知识激增并且速衰,这就要求设计知识管理不仅仅是存储设计知识,而更需要通过建立知识网络使相关知识在不同的节点之间流动,借助于“云”计算技术在共享开放资源知识库等更为广泛的设计知识共享中创新知识。设计知识流动创新的效果是与设计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心智模式、思维方式紧密相关的。为此,设计学习者需要以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清晰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动突破固有认知模式的心智能力,来促进专业知识的流动与创新(如图2)。

5、工具

当今高度发达的数字技术在带来了“知识激增与速衰”挑战的同时,各种社会性软件的兴起,也为设计学习提供了相应解决问题的工具和途径,为实施设计知识管理提供了技术条件。如前所述,关联主义个人知识管理视角下需要管理的不仅是知识网络,还包括人际网络。因此,设计知识管理工具也相应具有知识工具与社交工具两种属性。除了百度、Google等常用知识搜索工具之外,其他如QQ、MSN、Gtalk、SNS、Blog、E-mail等诸多工具都具有这样的双重属性,在“云”计算技术的支持下,当前已开发可以实现个人知识管理的专门应用软件。

(三)设计学科PKM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1、设计学科PKM的知识类别

设计学科知识管理基本包括以下四个类别知识。首先是事实知识(Know-what),包括既有的设计方法、程序、规范和技术、材料、工艺等本学科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其二是原理知识(Know-why),指的是学科基本理论原理等可指导创造发挥的元知识;其三是技能知识(Know-how),指的是为实现设计创造所必需的表现技能与方法等专业基础知识:第四是人际知识(Know-who),对于设计学科来说不仅限于直接获取和交流的人际知识,还需要设计目标客户端的人际知识,即消费群体的人际知识。从认知角度出发,这些知识又可以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显性知识可以通过文件、形象或其他精确的物质沟通过程来呈现,但隐性知识的获得却只能依赖于自身的体验、直觉和洞察力。对于设计学科而言,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属于显性知识,技能知识和人际知识属于隐性知识。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可能发生相互转化。动态循环:个人可以管理的知识不仅是指书本和文献中的有形内容,而且更是指信息,是指从原始材料中组织并系统化了的数据。个人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对隐形知识的管理。只有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关联主义将学习视为形成“连接”、创建“网络”的过程。依据这一理念,设计知识管理即是由设计学习个体为促进学习高阶能力的形成,选择人际与知识节点建立连接。构建人际与知识网络。实现各种人际和知识节点连接的管理、流动与创新过程。依此需要,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则可分解为:为知识需求选择节点;由各类工具建立连接获取知识:掌握组织连接要素对知识个性化整理存储并吸收内化:保持知识流动。综合并实现知识更新。

2、PKM的基本方法

(1)以需要选择节点。选择节点首先需要明确建构中的知识结构需要,设计知识管理的前提是依据个体的学习需要选择节点,以便有效地获取知识信息。对知识的不同需求决定了不同个体设计知识管理的差异化与个性化。学习者要依据各自的知识建构需要而确定自身对知识资源的需求。对于设计学习个体来说,还需要习惯依照设计定位过滤节点和选择连接。并且,所选择的知识须有一定的深度与前沿性,否则获取的知识只是常识,而常识是无助于提升知识竞争力的。

这一阶段可以针对个体特定的知识结构或领域,运用Mind Manager、Mind mapper等可视化思维导图工具进行语义网络表征,分析已有知识基础与目标知识建构定位及学习兴趣特征,明确自己需要获取的知识内容和期望达到的认知程度,使节点与目标知识建构保持一致。

(2)建立有效连接。明确了自身的设计知识需要,也即是设置了人际和知识节点的“过滤器”,这样就能保证有效地建立连接,有助于设计学习中随时了解并掌握所关注领域的最新知识动态。“云”计算等当代网络与数字技术,为建立连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既可以通过搜索网站建立与设计领域专家学者间的联系,还可通过社会性网络关注设计领域的知识动态,包括创新理论、学术交流、专业展会等动态信息,通过各种即时通讯工具与之建立连接。

对设计知识节点的认识,需要有足够的国际开放视野,不仅需要获取不同国家的设计网站等开放性共享节点,还需要建立国际性的校际协作学习与相互开放的学习资源节点:在“云”计算技术和“云”信息资源的支持下,个人知识网络的人际节点可以是全球任何地区、任何国家的设计专业学生、教师乃至学界的设计名人或知名设计组织。也可以是任何一类与设计相关的信息资源库。

(3)掌握组织连接要素。通过建立连接获得而未经组织的知识只是无序的知识碎片,还不能成为知识的实体系统或实体关系。因此,需要知识接受者整理加工,按照不同性质或作用进行个性化分类编码储存,进而理解内化为应用于设计创造的能力。即实现设计知识组织连接时。知识才会实现它应有的价值。

影响设计知识组织连接的主要因素有如下方面:①既有知识结构:个体既有知识结构是形成知识组织连接的基础,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与新知识观念间有意义的连接,才有助于个体迅速内化知识而建立新的知识认知结构。设计学科的知识本身是处在与时俱进的不断更新之中的,加之当前知识半衰期缩短和更新周期加快。这就要求学习者不断加固自身知识基础,持续获取新知识并更新知识结构,能动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需要。②个体心智模式: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先入为主地影响我们认识外部世界采取行动的假设、成见,抑或图像、印象,是对周围世界如何运转的既有认知。在知识接受的过程中,心智模式受习惯性思维及已有知识结构的局限,影响理解吸收新的知识观念和对问题的准确判断决策。因此,与时俱进地调整心智模式有助于个体组织连接与促进知识内化。调整心智模式需要“理性思维”,即需要掌握深层次理解和迁移运用知识的信息加工方法,善于运用分析、提问、归类、排序、比较、对照、精细加工、评价、推测、解释、测量、观察、运作、范型、预测、总结、综合、确证、联系、交流等研究方法对信息进行思维加工。

(4)促进知识流动更新提高学习成效。关联主义的知识节点是个人。每个学习者个体都是更大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和连接,知识流在各节点间的连接中流动,可能在某些节点间增强,也可能在某些节点间衰减或消失。这就意味着建立设计知识连接并不等于已经掌握知识。保存在各种连接中的设计知识只是静态的知识储存,只有使设计知识流在连接之间保持高效的流动。与学习协作伙伴、专家学者及相关组织形成交流分享,获取更多来自他人或其他社群的知识和能力,才可能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和个性知识社会化。

设计学科既往的知识交流主要依靠专题讲座、学术年会等形式,学生参与其中只是一个单向的接受者。而当今基于数字网络的交流形式则可以是随时随地、实时交互的平等获取,从节点选择、建立连接、形成网络,各个阶段都是一种相互渗透、生态循环的知识流动过程。设计知识在这样的动态管理中循环创新。因此,设计学习者尤其需要利用“云”计算技术充分整合利用其他节点知识。尤其需要与设计发达地区建立人际网络,以期更好地促进知识流动更新而不断地提高学习成效。

3、PKM的基本技能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PKM涉及创建、分类、索引、检索、分发以及重新使用知识的价值评估,其中检索信息、评估信息、组织信息、分析信息、表达信息、保证信息安全和信息协同等七项知识管理技能,是数字时代实现个人知识管理所必须具备的。

(1)检索信息的技能。检索信息时,首先要确定信息来源。根据个人的信息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检索方法。在PKM中,检索信息的技能包括技术要求很低的提出问题然后获取回答的技能,更包括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搜索引擎、电子图书馆的数据库和其他相关数据库查找信息的技能。为充分掌握检索信息的技能,个人必须对搜索概念和搜索技能等有充分的了解。

(2)评估信息的技能。这一技能不仅指个人能够判断信息与自己所遇问题的相关程度,而且还必须能即时判断信息的质量。个人并不必去了解计算机评估信息的机理,评估主要从可信度、准确度、合理性及相关支持等方面来进行。可信度一般根据作者的可信度、质量保证依据、元信息等来判定。准确度可从时间界限、综合全面性、信息面向的对象及其使用目的、合理性等方面来确定。相关支持则是指信息文本的索引目录、参考文献等。

(3)组织信息的技能。组织信息即整理过滤无用和相关不紧密的信息资源,有效地归类信息并建立信息之间的联系,方便随时查找和使用。有效组织信息的目的是便于有效地利用,这种技能会牵涉到用不同的工具把各种信息组织起来。在手工操作的环境中,我们会用文件夹、文件柜或其他传统的方法来组织管理信息。在数字技术环境中,即用电子文档、数据库和网页。或者用专门的知识管理软件来组织管理信息。

(4)分析信息的技能。信息分析须涉及如何对数据进行分析并从中得出有用的归纳结论。常用的信息分析方法是建立和应用模型,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从而得出信息间的关系。电子表格、统计软件、数据挖掘软件等提供了分析信息的方法,建立各种分析软件模型的工作需要具备相关的专门知识。

(5)表达信息的技能。信息表达是为了实现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使个人知识在交流和共享中得到创新和提升。信息表达方法和途径很多,无论是通过PowerPoint、网站还是通过文本,其工作的核心原则应是如何让他人理解、接受并能与自己产生互动。

(6)保证信息的安全。保证信息安全的技能与个人知识管理中其他的六种技能有所不同。数字时代的信息安全非常重要。保证信息安全涉及到开发与应用各种信息安全存储的方法和技能,常用到的密码管理、备份、档案管理都是保证信息安全所常用的方法。

(7)信息协同的技能。信息技术为协同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如设计团队攻关、团队组织学习,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对具体问题协同探讨,交流和共享彼此的观点和知识。有效地利用这种技术不仅要求充分理解协同工作的各种原则及其内容,还需要会使用各类交流工具。

以上七种知识管理方法,实际上是处理日常工作中“知识维度”的系列连续操作,并可以根据需要相互结合使用。例如,可能是在对信息进行评估后才发现仍然需要进一步检索信息等,并无固定的顺序和绝对的分类可言。除了以上七项外,个人知识管理的内容还应该包括时间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和组织性工作等方面的技能。具体指的是时间控制、快速阅读、资料研究、备案、文档管理与信息设计等,即判别哪些信息有用或哪些信息无用的知识与信息过滤技能、有目的写作的技能、对PC与IT等知识与信息处理设备的管理技能等。

4、PKM的应用工具软件

个人知识管理将有赖于软件工具,依据个人知识管理特点,协助个人方便地管理文件,养成个人知识管理的习惯。在数字技术条件下,PKM可以充分利用各种随手可得的主流软硬件工具。结合使用其他方便的辅助小工具来实现个人知识管理。例如微软Office、MS Outlook、Lotus Notes与ICQ、MSN等常用软件,以及概念地图、心智地图、网络日志weblog和维基百科Wiki等辅助小工具。硬件有手机、笔记本Pc、PDA等个人数字工具。

常见的PKM工具软件则是按照内置网页编辑器原理开发的,如My base、Note Express、资料收藏大师、PKM2、紫轩资料管理大师等,它们和Office文档基本没有关系而只作为附件;但“针式PKM”、“Word文档一资料管理系”等少数管理软件是基于Office文档的。PKM软件链接广泛,包括基于互联网的“为知”个人知识管理软件;针式个人知识库管理系统;magic flu免费中文信息知识管理平台;Microsoft One Note;My Base;Ever note;网文快捕CyberArticle;网博士Web saver;资料收藏大师:资料收集管理器Collector;My data资料管理器;Essential PIM;Mind Manager;91剪报等。

对个人来说,针对不同的信息可以采用不同的工具,不需要采用统一的入口,只要适合应用。比如邮件管理、通讯录管理。这是最常见的PKM的一部分。专业知识内容的管理无论采用高度相关性的Wiki还是个性化的Blog,都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社群内共同收集、创作某领域的知识,大家都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建立起有效的知识连接。

通信工程相关知识篇3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2011-2020年)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依据当前迅猛发展的数字与网络技术,描绘了我国未来十年的教育信息化蓝图,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1],强调了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对于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提出了在各学科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双向融合创新的实施要求。《发展规划》无疑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各学科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泛在学习正在悄然兴起,由“云”计算支持的泛在学习,代表着当代科技进步与方法创新的有效学习模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全新方向。泛在学习呼唤着与此对应的学习策略,数字时代的关联学习理论为当代设计学科洞开了学习策略研究的全新视角。

一“、云”计算———设计学科关联学习的坚实技术基础

“云”是一种隐喻,指代基于Internet的公共服务系统平台。实质上,它是基于当代数字技术的网络数据存储和应用服务中心。在“云”的背后,整合着大量分布式计算机集群、计算软件、计算存储设备和网络基础设施等计算资源。“云”计算充分体现了其公共服务的宗旨:用户可以随意通过个人数字助理PDA或3G手机等任何终端设备,方便地接入互联网传输信息,快捷地获取来自“云”的信息和服务,既不必关心硬件更新或软件升级,也无须关注数据存储———一切计算与存储都在“云”中进行,无论产品设计、服装设计或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信息资源,都能够从“云”计算池中轻松地得到。“云”体现了一种整合资源、集中服务、应用共享的系统思想,以它高智能的计算进化能力,完全颠覆了获取信息资源、接受计算服务与人际沟通的既有方式,标志着整合一切信息资源智能服务于个性化泛在学习时代的来临。“云”计算催生了方便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形式完成自己学习任务的泛在学习,也催生了供个性化泛在学习共享开放的“云”计算学习资源,“云”计算已成为实现设计学科关联学习的坚实技术基础。

(一)共享开放的“云”计算学习资源个性化泛在学习首先需要相应开放的学习教育资源(OpenEducationalResource,OER),“开放教育资源是指通过Internet免费、公开提供给教育者、学生、自学者可反复使用于教学、学习和研究的高质量的数字化材料。[2]”近年来,全球各学科共享开放的“云”计算智能学习资源已进入广泛的开发阶段。例如,美国Rice大学开发融资源共创、评价与重用于一体的跨学科开放教育资源系统,为学习者免费开放使用。我国国家开放大学(筹)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也已整合普通高校、电大系统、中高职院校、社会培训机构、教育软件商、研发机构、港台及欧美教育机构,包括设计学课程在内的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20TB,视频时长40万分钟,这些学习资源为泛在学习提供了大量的教育信息[3]。同时,由于智能感知识别和芯片嵌入技术高度发展,“云”服务器被赋予了智能干预学习的能力,学生只需持轻便的个人移动终端(如图1)通过网络识别验证,便可远程无线访问“云”中的资源信息库和自己个人的信息存储空间,轻而易举地获取各类共享开放的学习资源和相应的专业指导。

(二)基于云的“学习元”组织资源学习元(LearningCell)是一种基于“云”计算的“具有可重用特性支持学习过程信息采集和学习认知网络共享,可实现自我进化发展的微型化、智能性的数字化学习资源”[4]。Cell的本质指的是学习元的智能性、生成性、进化性和适应性,学习元能够自动智能生成和进化学习资源。学习过程中,学习元聚合模型不仅可以把零散的学习素材聚合成学习元,还能够将已聚合的学习元汇聚成更大结构的学习元;学生只要输入明确的主题,学习元本体便能够自动地联结相同或相似领域的学习元而促成信息交互共享。学习元的信息无限生成性,能够在知识信息的使用过程中不断智能生成新信息,所有信息都可以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各种不同的文件格式保存,这些新生成的资源还可以为所有进入系统的学习者所共享。关联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网络结构中某种关系和节点的重新建构,学习是一个知识的联结过程[5],学习元除了可以作为独立学习单元外还具有关联性,每个学习元都可以作为资源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彼此可以按照某种规则建立连接。学习元所具有的这些技术特性,毫无例外地适合于设计学科的学习应用需要,成为设计学关联学习的可靠基础资源。

二、数字时代的设计学习理念———能动关联

设计学是一门与社会生活与经济技术紧密相关的应用性学科,学科知识与社会发展同步,更新频繁。尤其进入数字时代以来,知识渠道多样、知识信息激增,知识更新周期与半衰期日益缩短,尤其基于“云”资源泛在学习的兴起,使设计知识的学习图景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传统以课堂为主的学习,已悄然转向更多倾向于e-Learning形式的泛在学习。既往的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已难以有效诠释设计知识获取的发动机制,适应数字时代学习需求的关联主义(Connectivism)十分贴切地为设计学科的知识建构所需要,通过能动地关联与连接,以知识管理有效地获取、评价、整合、交流和利用信息,已成为数字时代每一个设计学习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学习理念与学习策略。

(一)依据关联主义理论的设计学习原则依据关联主义学习思想,设计学习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设计知识存在于多样性的观点中,设计学习发生在对这些观点的研究之中;(2)将设计学习视为一个连接相关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3)知识不仅直接获取于信息源,学习也可在工具、参考数据库等人工物和心智模式、思维方法、文化符号等意识维度中实现;(4)可持续学习的能力比掌握当前设计知识的能力更重要;(5)促进持续学习需要建立和保持各种相关连接;(6)需要洞察本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以及这些领域中不同观点和不同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7)因为设计创造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因此,精确掌握最新知识信息是设计学习活动的根本宗旨;(8)决策也是一种学习,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现实来选择“学什么”、“怎样学”和“如何理解新信息的意义”[6]。关联主义思想的以上八项学习原则,无不强调了知识学习活动的关联性与能动性,它直接关系到设计创造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和养成。

(二)遵循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设计学习观

1、知识观作为边缘叉学科,设计学科的知识是一种多学科知识的结构组织,是由诸多相关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而成的知识系统。既往的知识组织呈现为相对静态的层级和结构,在数字化时代,设计学科的知识组织日益凸显出动态网络的生态性特征。关联主义创始人、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教授乔治•西蒙斯(GeorgeSiemens)将知识的类型分为:知道是什么(Knowingabout)、知道如何做(Knowingtodo)、知道成为(Knowingtobe)、知道在哪里(Knowingwhere)和知道怎样转变(Knowingtotransform)[7],这一理论尤其对应于设计学科的知识学习。“知道成为”(需要什么)、“知道在哪里”找到知识以及“知道怎样转变”将成为数字时代设计学科愈来愈重要的知识和能力。关联主义引入Internet概念,认为知识分布也呈现网络的性状,知识网络也像数字网络一样由节点(Nodes)和连接(Connections)组成。并且认为,知识不仅存在于个体的头脑中,还存在于个体之外外部世界的组织、社群、数据库等中,这些外部的存在体都是链接知识网络的节点,这一知识观与设计学科的系统认识观高度弥合,设计过程就十分强调对设计目标相关因素的深入调研,充分理解与系统把握设计构成要素。关联主义知识观下的设计学习活动尤为强调知识的现时性,由于设计需要体现现时的时效性,因此,只有通过知识不断流动和更新,才能掌握最新知识以实现设计创新。

2、学习观设计活动需要多学科的知识结构构成,相关知识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分布于知识网络或社会网络的各个节点上的,因此,关联主义认为学习就要把分散的各个节点连接关联起来,学习是一种从节点关系中掌握知识的“分布式认知”过程。当今时代知识信息海量产生,我们既不可能也无须事先掌握所有与设计相关的知识,“‘我把知识储存在朋友处’诠释的正是一种通过创建人际网络汇聚群体智慧来获取知识的公理。[8]”由于“云”计算技术使大量的设计知识信息在“云”中聚集储存,因此,设计学习活动也是人际网络与Internet双重连接的关联过程。

3、能力观关联主义认为鉴于知识激增并且速衰,当代人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终身学习是别无选择的不二法门。因此,个人使用多样方法实现有效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关联主义视角下设计学科终身学习的能力包括:个人智商与情商相互启迪激励设计创新的能力;不断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从事设计创新的能力;连接专门节点或信息资源的关联能力;“知道从何处寻找信息”的搜寻能力;充分利用徒手图和各种设计软件表达自己设计意图,与他人进行交流、共享智慧的分布式学习能力;生成集体智慧的团队协作学习能力;运用信息工具,获取、处理、生成和创造信息,以及发挥信息效益、善于信息协作和坚守信息伦理的信息素养;能兼收并蓄将相关因素构成具有内在联系整体的设计造物能力;利用知识管理工具进行知识生成、知识编码和知识转移的知识管理与应用能力;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选择学什么、怎样学和理解新信息意义的判断与决策能力。总之,应变能力、问题求解能力、迁移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持续学习与发展的高阶能力,都是关联主义视域下设计学习所需要关注的学习能力范畴。

三、知识管理———关联主义视域下的设计学习策略

(一)个人知识管理的作用与意义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KnowledgeManagement,PKM)是一种概念框架,指个人组织和集中片段信息转化为可系统性应用并以此扩展个人知识建构的信息策略。个人知识管理策略包括以下内容: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制定知识获取计划;设定信息优先级,确定哪些信息可以丢弃,哪些信息需要收取;确定如何和何时处理信息;为需要归档和保存的知识建立规范;创建个人的文件系统,可以兼顾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其它知识活动;为不同用途建立信息目录、书签和索引;经常评估/评价所存储信息和目录的价值,并适时更新。综上所述,尽管个人知识管理有各种版本的定义,其实质却都在于帮助个人整合信息资源,提升学习效率和知识竞争力。作为一种数字时代的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从应用的角度来定义,知识管理指个人通过使用工具收集、吸收和创新知识,从而完善个人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即是指将个人随手采集的各种资料、信息,经由管理使之成为具有系统价值的知识,以方便个人在短时间内快速有效地索取、甄别和处理大量的信息,获取所需知识,准确地应用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和工作能力,最终提高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通过对个人知识的管理,还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信息素养,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提高个人的综合竞争能力,为实现个人价值和可持续发展奠定知识基础。

(二)设计学科中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元素个人知识管理(PKM)是关联主义视域下设计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是为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通过建构个体自身及外部人际与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网络,实现以“云”资源等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选择、获取、编码、交流分享、使用和创新的过程。在关联主义看来,知识建构就是形成或创建网络,网络由节点和连接两个基本元素组成,节点与节点的连接形成网络,知识流动在建立连接的节点之间传递知识信息,形成知识流。由于几乎所有的事物都存在着一定的相互联系,因此,一个事物如果不是一个节点,便是一个连接。以下关联主义视域下设计知识管理的节点、连接、网络、知识流和工具等基本元素,被赋予了设计学科的性质特色。

1、节点根据关联原理,学习和知识不仅存在于多样性的价值观点中,还存在于各类人工制品中。因此,关联主义将人际交往、个人通讯、个人时间管理、个人网络、个人知识库等五类资源视为个人知识网络的节点。这些节点又可区分为人际节点和知识节点两类,对于设计学科而言,需要管理的人际节点除了学习伙伴、专家学者、学习组织及社群等之外,设计定位的目标人群也是需要关注的人际节点;由于设计创造所需要的知识不仅限于设计本学科的知识域,因此,设计学习的知识节点除包含学习资源库、网络学习系统、相关知识链接、数字图书馆、主题网站等之外,还需涉及大量为具体目标设计所需要的知识节点,如环境艺术设计要涉及到环境中的地貌元素、建筑元素、植物元素、水体元素、风元素和人文元素等,产品造型设计则需要市场、技术、材料、工艺、结构构造等诸多交叉学科的知识节点。

2、连接节点需要连接才能构成网络,学习正是一个连接专门节点或信息资源的过程。因而,“知道知识在哪里”并与之及时建立连接的能力,将成为数字时代设计学习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关联主义视域下,设计知识管理的连接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1)人际节点之间的连接,即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如设计学习伙伴通过共同的学习定位和学习兴趣建立的同学联系、与专业教师和各类跨学科专家建立的学导联系,以及与设计实践相关的人际节点联系等;(2)人际节点与知识节点的连接,即学习个体为获取外部设计知识与信息的各类连接;(3)知识节点间的连接,指个体知识结构中已有知识之间的连接及与外部新知识之间的连接,设计学的知识节点连接还包括本专业知识与目标设计学科知识的连接。

3、网络关联主义知识网络的节点是学习者个体,设计学习个体的知识建构是一个元网络,这个知识网络被编入各自相应的组织和机构,反过来组织与机构的知识又回馈给个人网络。这种个人对网络和组织的知识发展循环,使得学习者通过他们所建立的连接在各自的领域保持与时俱进地发展[9]。在日常学习中,学习者主要借助于“云”计算穿行于各类网络之中而获得新的节点和形成新的连接,聚合到更大的网络或者分解成更小的结构[10]。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设计所对应的市场日渐国际化,设计师需要在不断的学习和适应中与周围的世界进行动态的交互,因此设计学习的网络也必须国际化。这样的设计学习不断地在人际和知识的交互中发展,学习成为一个不断适应和连接新网络节点、动态发展的知识探索过程。

4、知识流知识流是网络的一个重要功能,建立网络不仅有利于知识信息在各节点间流动而使关联者相互受益,还有益于提升个体建立网络的能力[11]。设计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断更新和完善设计学习者的专业知识体系,获取更多有用的知识实现设计创新。鉴于数字时代知识激增并且速衰,这就要求设计知识管理不仅仅是存储设计知识,而更需要通过建立知识网络使相关知识在不同的节点之间流动,借助于“云”计算技术在共享开放资源知识库等更为广泛的设计知识共享中创新知识。设计知识流动创新的效果是与设计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心智模式、思维方式紧密相关的。为此,设计学习者需要以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清晰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动突破固有认知模式的心智能力,来促进专业知识的流动与创新(如图2)。n计算技术在共享开放资源知识库等更为广泛的设计知识共享中创新知识。设计知识流动创新的效果是与设计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心智模式、思维方式紧密相关的。为此,设计学习者需要以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清晰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动突破固有认知模式的心智能力,来促进专业知识的流动与创新(如图2)。

5、工具当今高度发达的数字技术在带来了“知识激增与速衰”挑战的同时,各种社会性软件的兴起,也为设计学习提供了相应解决问题的工具和途径,为实施设计知识管理提供了技术条件。如前所述,关联主义个人知识管理视角下需要管理的不仅是知识网络,还包括人际网络。因此,设计知识管理工具也相应具有知识工具与社交工具两种属性。除了百度、Google等常用知识搜索工具之外,其他如QQ、MSN、Gtalk、SNS、Blog、E-mail等诸多工具都具有这样的双重属性,在“云”计算技术的支持下,当前已开发可以实现个人知识管理的专门应用软件。

(三)设计学科PKM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1、设计学科PKM的知识类别设计学科知识管理基本包括以下四个类别知识。首先是事实知识(Know-what),包括既有的设计方法、程序、规范和技术、材料、工艺等本学科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其二是原理知识(Know-why),指的是学科基本理论原理等可指导创造发挥的元知识;其三是技能知识(Know-how),指的是为实现设计创造所必需的表现技能与方法等专业基础知识;第四是人际知识(Know-who),对于设计学科来说不仅限于直接获取和交流的人际知识,还需要设计目标客户端的人际知识,即消费群体的人际知识。从认知角度出发,这些知识又可以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显性知识可以通过文件、形象或其他精确的物质沟通过程来呈现,但隐性知识的获得却只能依赖于自身的体验、直觉和洞察力。对于设计学科而言,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属于显性知识,技能知识和人际知识属于隐性知识。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可能发生相互转化,动态循环;个人可以管理的知识不仅是指书本和文献中的有形内容,而且更是指信息,是指从原始材料中组织并系统化了的数据。个人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对隐形知识的管理,只有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综上所述,关联主义将学习视为形成“连接”、创建“网络”的过程。依据这一理念,设计知识管理即是由设计学习个体为促进学习高阶能力的形成,选择人际与知识节点建立连接,构建人际与知识网络,实现各种人际和知识节点连接的管理、流动与创新过程。依此需要,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则可分解为:为知识需求选择节点;由各类工具建立连接获取知识;掌握组织连接要素对知识个性化整理存储并吸收内化;保持知识流动,综合并实现知识更新。

2、PKM的基本方法(1)以需要选择节点。选择节点首先需要明确建构中的知识结构需要,设计知识管理的前提是依据个体的学习需要选择节点,以便有效地获取知识信息。对知识的不同需求决定了不同个体设计知识管理的差异化与个性化。学习者要依据各自的知识建构需要而确定自身对知识资源的需求,对于设计学习个体来说,还需要习惯依照设计定位过滤节点和选择连接。并且,所选择的知识须有一定的深度与前沿性,否则获取的知识只是常识[12],而常识是无助于提升知识竞争力的。这一阶段可以针对个体特定的知识结构或领域,运用MindManager、Mindmapper等可视化思维导图工具进行语义网络表征,分析已有知识基础与目标知识建构定位及学习兴趣特征,明确自己需要获取的知识内容和期望达到的认知程度,使节点与目标知识建构保持一致。(2)建立有效连接。明确了自身的设计知识需要,也即是设置了人际和知识节点的“过滤器”,这样就能保证有效地建立连接,有助于设计学习中随时了解并掌握所关注领域的最新知识动态。“云”计算等当代网络与数字技术,为建立连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既可以通过搜索网站建立与设计领域专家学者间的联系,还可通过社会性网络关注设计领域的知识动态,包括创新理论、学术交流、专业展会等动态信息,通过各种即时通讯工具与之建立连接。对设计知识节点的认识,需要有足够的国际开放视野,不仅需要获取不同国家的设计网站等开放性共享节点,还需要建立国际性的校际协作学习与相互开放的学习资源节点;在“云”计算技术和“云”信息资源的支持下,个人知识网络的人际节点可以是全球任何地区、任何国家的设计专业学生、教师乃至学界的设计名人或知名设计组织,也可以是任何一类与设计相关的信息资源库。(3)掌握组织连接要素。通过建立连接获得而未经组织的知识只是无序的知识碎片,还不能成为知识的实体系统或实体关系。因此,需要知识接受者整理加工,按照不同性质或作用进行个性化分类编码储存,进而理解内化为应用于设计创造的能力,即实现设计知识组织连接时,知识才会实现它应有的价值。影响设计知识组织连接的主要因素有如下方面:①既有知识结构:个体既有知识结构是形成知识组织连接的基础,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与新知识观念间有意义的连接,才有助于个体迅速内化知识而建立新的知识认知结构。设计学科的知识本身是处在与时俱进的不断更新之中的,加之当前知识半衰期缩短和更新周期加快,这就要求学习者不断加固自身知识基础,持续获取新知识并更新知识结构,能动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需要。②个体心智模式:心智模式(MentalModels)先入为主地影响我们认识外部世界采取行动的假设、成见,抑或图像、印象,是对周围世界如何运转的既有认知[13]。在知识接受的过程中,心智模式受习惯性思维及已有知识结构的局限,影响理解吸收新的知识观念和对问题的准确判断决策。因此,与时俱进地调整心智模式有助于个体组织连接与促进知识内化。调整心智模式需要“理性思维”,即需要掌握深层次理解和迁移运用知识的信息加工方法,善于运用分析、提问、归类、排序、比较、对照、精细加工、评价、推测、解释、测量、观察、运作、范型、预测、总结、综合、确证、联系、交流等研究方法对信息进行思维加工。(4)促进知识流动更新提高学习成效。关联主义的知识节点是个人,每个学习者个体都是更大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和连接,知识流在各节点间的连接中流动,可能在某些节点间增强,也可能在某些节点间衰减或消失。这就意味着建立设计知识连接并不等于已经掌握知识,保存在各种连接中的设计知识只是静态的知识储存,只有使设计知识流在连接之间保持高效的流动,与学习协作伙伴、专家学者及相关组织形成交流分享,获取更多来自他人或其他社群的知识和能力,才可能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和个性知识社会化。设计学科既往的知识交流主要依靠专题讲座、学术年会等形式,学生参与其中只是一个单向的接受者。而当今基于数字网络的交流形式则可以是随时随地、实时交互的平等获取,从节点选择、建立连接、形成网络,各个阶段都是一种相互渗透、生态循环的知识流动过程,设计知识在这样的动态管理中循环创新。因此,设计学习者尤其需要利用“云”计算技术充分整合利用其他节点知识,尤其需要与设计发达地区建立人际网络,以期更好地促进知识流动更新而不断地提高学习成效。

3、PKM的基本技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PKM涉及创建、分类、索引、检索、分发以及重新使用知识的价值评估,其中检索信息、评估信息、组织信息、分析信息、表达信息、保证信息安全和信息协同等七项知识管理技能,是数字时代实现个人知识管理所必须具备的。(1)检索信息的技能。检索信息时,首先要确定信息来源,根据个人的信息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检索方法。在PKM中,检索信息的技能包括技术要求很低的提出问题然后获取回答的技能,更包括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搜索引擎、电子图书馆的数据库和其他相关数据库查找信息的技能。为充分掌握检索信息的技能,个人必须对搜索概念和搜索技能等有充分的了解。(2)评估信息的技能。这一技能不仅指个人能够判断信息与自己所遇问题的相关程度,而且还必须能即时判断信息的质量。个人并不必去了解计算机评估信息的机理,评估主要从可信度、准确度、合理性及相关支持等方面来进行。可信度一般根据作者的可信度、质量保证依据、元信息等来判定。准确度可从时间界限、综合全面性、信息面向的对象及其使用目的、合理性等方面来确定。相关支持则是指信息文本的索引目录、参考文献等。(3)组织信息的技能。组织信息即整理过滤无用和相关不紧密的信息资源,有效地归类信息并建立信息之间的联系,方便随时查找和使用。有效组织信息的目的是便于有效地利用,这种技能会牵涉到用不同的工具把各种信息组织起来。在手工操作的环境中,我们会用文件夹、文件柜或其他传统的方法来组织管理信息。在数字技术环境中,即用电子文档、数据库和网页,或者用专门的知识管理软件来组织管理信息。(4)分析信息的技能。信息分析须涉及如何对数据进行分析并从中得出有用的归纳结论。常用的信息分析方法是建立和应用模型,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从而得出信息间的关系。电子表格、统计软件、数据挖掘软件等提供了分析信息的方法,建立各种分析软件模型的工作需要具备相关的专门知识。(5)表达信息的技能。信息表达是为了实现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使个人知识在交流和共享中得到创新和提升。信息表达方法和途径很多,无论是通过PowerPoint、网站还是通过文本,其工作的核心原则应是如何让他人理解、接受并能与自己产生互动。(6)保证信息的安全。保证信息安全的技能与个人知识管理中其他的六种技能有所不同,数字时代的信息安全非常重要。保证信息安全涉及到开发与应用各种信息安全存储的方法和技能,常用到的密码管理、备份、档案管理都是保证信息安全所常用的方法。(7)信息协同的技能。信息技术为协同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如设计团队攻关、团队组织学习,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对具体问题协同探讨,交流和共享彼此的观点和知识。有效地利用这种技术不仅要求充分理解协同工作的各种原则及其内容,还需要会使用各类交流工具。以上七种知识管理方法,实际上是处理日常工作中“知识维度”的系列连续操作,并可以根据需要相互结合使用。例如,可能是在对信息进行评估后才发现仍然需要进一步检索信息等,并无固定的顺序和绝对的分类可言。除了以上七项外,个人知识管理的内容还应该包括时间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和组织性工作等方面的技能,具体指的是时间控制、快速阅读、资料研究、备案、文档管理与信息设计等,即判别哪些信息有用或哪些信息无用的知识与信息过滤技能、有目的写作的技能、对PC与IT等知识与信息处理设备的管理技能等。4、PKM的应用工具软件个人知识管理将有赖于软件工具,依据个人知识管理特点,协助个人方便地管理文件,养成个人知识管理的习惯。在数字技术条件下,PKM可以充分利用各种随手可得的主流软硬件工具,结合使用其他方便的辅助小工具来实现个人知识管理。例如微软Office、MSOutlook、LotusNotes与ICQ、MSN等常用软件,以及概念地图、心智地图、网络日志weblog和维基百科Wiki等辅助小工具。硬件有手机、笔记本PC、PDA等个人数字工具。常见的PKM工具软件则是按照内置网页编辑器原理开发的,如Mybase、NoteExpress、资料收藏大师、PKM2、紫轩资料管理大师等,它们和Office文档基本没有关系而只作为附件;但“针式PKM”、“Word文档-资料管理系”等少数管理软件是基于Office文档的。PKM软件链接广泛,包括基于互联网的“为知”个人知识管理(WizKnowledgePersonal)软件;针式个人知识库管理系统;magicflu免费中文信息知识管理平台;MicrosoftOneNote;MyBase;Evernote;网文快捕CyberArticle;网博士Websaver;资料收藏大师;资料收集管理器Collector;Mydata资料管理器;EssentialPIM;MindManager;91剪报等。对个人来说,针对不同的信息可以采用不同的工具,不需要采用统一的入口,只要适合应用。比如邮件管理、通讯录管理,这是最常见的PKM的一部分,专业知识内容的管理无论采用高度相关性的Wiki还是个性化的Blog,都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社群内共同收集、创作某领域的知识,大家都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建立起有效的知识连接。

通信工程相关知识篇4

【关键词】 知识工程 个人知识管理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管理已逐渐成为当今企业信息化建设最热门的话题,并相继为许多知识型企业所采用。航空工业领域科研人员积累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包括与科研领域、研究任务有关的学术论文、数据集、常用的工具软件等。对于急剧增长的空间资源,由于普遍缺少存储、组织和管理的有效策略,很多科研人员仍然使用一种杂乱无章的方式来存储文件和数据。个人科研知识管理的困境——“再找到曾经的找到”,已经成为一个困扰大多数人的问题。如何采取适当的方式,对个人科研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以便未来需要时快捷查找和利用,以及实现与同行的分享和交流,已经成为许多科研人员普遍关注的问题。

2 知识工程与个人知识管理的关系的概述

2、1 个人知识管理内涵

个人知识管理包括三层含义: 其一, 对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管理; 其二, 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知识, 吸取和借鉴别人的经验、优点和长处, 弥补自身思维和知识缺陷, 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特色; 其三, 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观点和思想再加上别人的思想精华, 去伪存真, 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激发创新出新的知识。

2、2 知识工程与个人知识管理

航空工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和信息是极其丰富的,而对于企业来说,真正稀缺的是能有意义地使用它们的能力,即应用知识实施技术创新的能力。

知识工程建设以知识为主线,分为知识聚集、知识关联、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四个部分。

知识工程项目的实施,将为航空企业的研发知识资源提供组织和管理环境,为全体科研人员提供研发知识创建、积累、沉淀、共享、学习和应用的支撑环境。我们将个人知识管理的功能描述为个人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存储、学习、利用、创新的管理过程,从操作层面看,个人知识管理是知识工程的一部分,知识工程为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与平台。

3 个人知识管理的需求分析

开放数字环境下,航空科研人员所依存的学术信息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研活动转移到了数字化网络平台上,随着可获取和拥有的数字学术资源的不断增加,科研人员也面临着因“信息超载”所带来的“信息焦虑”,因疏于组织和管理而带来的“个人知识管理困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众多信息孤岛的出现导致数据无法共享。随着VPM、OA、档案管理系统、外购信息资源系统等系统的采用,在部分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导致了“信息孤岛”的出现,造成个人知识分散在各处。个人知识管理也还停留在文档管理的阶段,缺少与他人的交互与共享。

(2)全面及时检索信息困难重重。现代飞机研制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技术高、涉及专业领域广等特点,由此衍生出了天文数字般的各种技术资料信息,其中大部分还是数据库无法直接存取的非结构化数据信息,要全面及时检索到即形似又神似的信息,任何人员都会感到力不从心,大量有价值的资料信息不能及时检索与收集。

(3)科研人员个人经验知识无法继承。科研人员头脑中经过长期工作历练而累积下来的经验技能是企业宝贵的知识资产,如果个人知识管理不善,随着人员的老化、退休、调动,这部分知识可能会在无形之中被损失掉,不利于单位发展。

(4)个人已积累的信息资源没能及时转化为知识发挥作用。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科研人员相关资料信息的积累逐年递增,但却没能及时对其进行整理、归纳、过滤、提纯,进而转化为知识,贡献给组织,发挥知识更大的作用。

上述状况说明,在知识经济时代,面对学术信息的丰富与繁杂,一方面,科研人员迫切需要依托一个集成的信息服务核心支撑环境来构建其个人知识管理环境;另一方面,对于由跨专业、跨部门、跨地域的不同单位部门组成的型号研制团队来说,科研人员之间的交互协作需求明显,这就势必要求个人科研知识管理必须依附于组织知识工程的大环境,实现基于知识工程环境下的交流和合作。

4 个人知识管理关键技术分析

4、1 科研人员信息行为分析

科研人员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断承接研究任务,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探索未知、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科研人员的研究活动往往从思考的问题或科研任务出发,检索、获取和存储相关资源,分析阅读所占有的资源来启发研究思路、创新思想。随着研究进程的推进,当他们需要查找以前记录、标注或存储过的东西时,往往会直接想到要查找的文档的属性特征。本文把科研人员信息行为概括为信息保存、信息分类和信息查找。信息行为的活动内容和要求分析如下:

信息保存包括科研人员创造知识、整理知识、要求存储方便。

信息分类是指科研人员对个人信息空间中的信息进行分类。要求按项目或课题分类,与某一项目或课题相关的信息集中为一类,在同一项目下的资源由用户根据需要自行标注主、客观属性。

信息查找是指科研人员对创建或收藏的知识的再发现,要求按照属性查找。

通过对科研人员科研信息行为的研究,为确立科研人员个人知识管理目标功能定位,思考如何在知识工程大环境下为科研人员开发适用的资源体系和服务模式提供了思路。

4、2 个人飞机研发知识的时空模型

通过调查发现,科研人员在飞机研发过程中产生和收集的知识有以下三种客观属性:

(1)研制过程阶段属性,如某个知识是属于有关预先研究、方案论证或总体设计方面的知识;

(2)飞机组成部分属性,如一条知识是有关发动机、机载设备或机载武器方面的知识;

(3)知识的表现形式属性,如是某类技术手册、文档资料或者某个专家学者的个人信息。

如果把这三个属性用三维坐标表示,就可以准确直观地对某条知识信息进行描述定位。通过此三维结构,我们可以对相关资料信息进行规范化的组织管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个人知识库。

4、3 个人知识管理的运行机制

个人知识管理可分为4个部分: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共享和知识利用。其具体运行可以描述为: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制定一个知识获取战略,搜集信息并对其进行整理加工;管理个人已有的显性知识,使其条理化、系统化,将获得的信息进行筛选、梳理,并与自己原有知识体系进行融合,重新构建知识体系;评价所存储信息的价值,与他人交流共享;知识创新,知识利用。

5 基于知识工程的个人知识管理

5、1 个人知识管理的目标功能定位分析

5、1、1 资源定位

随着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的建设,科研院所研究型图书馆、档案馆所提供的学术资源由于其总体权威性、高质量、系统性和专业针对性明显高于其他的信息源。因而对于科研院所学术科研人员而言,数字图书馆、档案馆学术信息资源仍然是其获取科研信息最为重要的信息源。另外,还应包括互联网学术资源、个人长期以来积累保存的认为有参考和保存价值的资源。

5、1、2 平台定位

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交互式、协作式已成为前沿科研领域科研模式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因此,个人知识管理定位需基于知识工程大环境,需要综合面向科研工作实际。

5、1、3 功能定位

个人知识管理功能定位应包括:

(1)收集和获取科研相关信息;

(2)个人科研信息资源的存储、组织和阅读管理;

(3)知识的创建与;

(4)知识的共享与交流;

(5)寻找科研合作伙伴,建立协作关系。

5、2 知识工程为个人知识管理提供的技术支持

知识工程平台下个人知识管理是将用户个人业务和个人密切相关的知识管理功能以客户端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来,方便用户查看各类内容和处理相关内容,促进用户利用知识工程系统。根据个人知识管理流程分析,知识工程平台提供的支撑模块包括我的贡献、我的申请、我的审批、我的收藏、我的订阅、我的问答、他人推荐和知识中心等。

5、2、1 我的贡献

提供用户向知识工程系统上传知识入口,进行知识和查看已的知识。

5、2、2 我的申请

用户查看待审批的申请、已通过的申请、被驳回的申请。

5、2、3 我的审批

用户查看待自己审批的任务和自己已处理过的审批任务。

5、2、4 我的收藏

用户查看自己各收藏分类文件夹中的知识。选择一个文件夹,并点击知识标题进行知识内容查看;用户进行收藏知识的评论、推荐;用户可选择管理收藏夹,进行新建、重命名、删除和知识移动。

5、2、5 我的订阅

系统有订阅设置功能,用户设置关键字、设置所要订阅知识的分类、专业等订阅条件。用户可查看已收到的订阅任务,系统按知识分类列表显示收到的订阅任务,用户点击知识标题可查看知识内容,进行评论、推荐、收藏。设置知识移动功能,用户点击知识标题后的“移动”,将知识移动到收藏夹中目标文件夹。

5、2、6 我的问答

用户在知识工程系统中提问的入口查看自己已提出的问题或需要自己回答的问题。进入我的问答,用户进行提问,选择查看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可支持回答、选为最终答案、转为知识。也可选择查看需要自己回答的问题,查看其他用户提出的需要自己回答的问题并进行处理,可支持问答。

5、2、7 他人推荐

设置他人推荐栏目,系统按知识分类名称列表显示他人推荐知识;用户点击列表中的知识标题进行知识详情查看,用户进行评论、收藏、推荐、发送到工作项目操作,可对他人推荐知识进行处理。

5、2、8 知识中心

进入知识中心,从工作项目下拉列表中选择要查看的工作项目、查看工作项目的工作内容、查看工作项目关联知识、查看系统推荐知识、查看他人推荐的关联知识。

5、3 基于知识工程的个人知识管理的优势

5、3、1 统一的管理平台

企业知识工程平台为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统一的管理平台,个人可以随时获取信息、交流经验、发表观点,有利于知识的共享与传递,以及新知识的创新。知识工程平台让个人与组织联系起来,通过这个集中统一的管理平台,个人可以顺畅的获取外界信息,并将其有效的内化为自身知识,最终创造出新的知识并出去,为组织知识创造和贡献力量,在知识工程平台下,每个人都是知识的贡献者。

5、3、2 高效的信息获取能力

知识工程环境下,个人获取信息不再需要一个个网站去搜索,知识中心使得各种信息变得有序、可控,用户可以高效、快捷、精确地获取所需信息,大大节省个人的时间。

5、3、3 加速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

知识工程平台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交流平台,通过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个人可以获取到他人的隐性知识并内化为自身隐性知识,最终个人将自己的所得通过共享平台,实现他人隐性知识——个人显性知识的转化。

5、3、4 专家级协助

通过在知识工程平台上与专家库专家互动,得到了专家的帮助,在专业问题上寻求他们的帮助。

6 结语

知识工程以丰富的技术与平台为个人知识管理提供支持,采用知识工程平台实现个人知识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或解除了当前个人知识管理面临的一些问题,通过对知识的统一表达,实现了个人对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有利于知识的共享和重用。知识工程环境下,个人知识管理更加高效、快捷,个人与组织知识不断更新,个人与组织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包冬梅、数字环境下科研过程与科研信息行为探析[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2(5):10-16、

[2]包冬梅、个人科研信息空间构建模式及其目标功能定位分析[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2(6):8-12、

[3]魏白莲 郑建明、基于WEB2、0的个人知识管理研究[J]、现代情报,2010(5)170-173、

通信工程相关知识篇5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化监理知识结构

信息工程监理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保障信息化建设质量的一种约束机制。它采用“五控两管一协调”的控制模式,对业主、承建单位的项目行为实施监督,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质量,避免“豆腐渣”工程,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信息化建设与知识管理

信息化建设是以知识管理为核心,信息资源为基础,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为目的的全面整合或再造组织业务流程的过程。知识管理是获取、储存、学习、共享、创新知识的管理控制过程。在信息化建设中,企业、政府等组织通过知识管理,从现有的业务流程和数据中,挖掘、获取并确定各类知识资源,定位拥有专业知识、经验的个体,将个体的知识、经验、信息提升为组织的知识资源,有序传递、整合、规划和有效利用知识资源,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整体业务、技术和管理水平。

在承建单位实施信息化建设中,知识管理是通过公司内雇员、部门、可能的跨国公司合作、与业主的沟通协调,传递、整合、有效利用本单位的知识资源,运用信息技术,通过设计最优技术方案、控制施工质量,共享和创造知识价值。

在信息化建设中,对组织内各种各类知识进行评估,挖掘、获取真正有用的知识。知识不仅仅是信息,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集合。通过评估,区分知识和信息、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应用。

整合或再造业务流程,是与知识管理密切相关的。1990年美国管理专家MichaelHammer提出了“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的概念,它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信息化、知识化为基础,对用户的业务流程进行再思考、关键性的重新设计和根本的变革,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持续改善。在业务流程重组中,信息(知识)的获取、分类、存储、利用,只有与知识管理结合,才能够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知识管理技术贯穿于信息化建设始终,它与信息技术相辅相成。在知识获取、学习、共享、创新的过程中,整合各种信息技术,构建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

二、信息资源规划和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InformationResourceIntegrating,IRI)的前提是进行统一的信息资源规划(InformationResourcePlanning,IRP),消除“信息孤岛”,共享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规划是实施信息化工程的基础,IRP的基础是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IRI的实质是通过信息技术改造、重建或重构数据环境。信息产业部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中定义信息资源系统为“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的信息资源采集、储存、处理的资源系统”。

在信息化建设中,信息资源规划是很重要的一环。在组织的生产、经营、服务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资料、指标、图纸、报表及其它显性资源,也存在各种各类的知识、拥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个体等隐性资源。信息资源规划是对实施信息化后产生、控制、使用这些资源进行识别和分类;评估、挖掘、获取、共享各类知识;对承载信息资源的信息基础设施进行分析、设计和指导。

(一)信息资源规划的主要任务

信息资源规划的任务是对支撑业务流程的逻辑相关的数据进行分类,建立具有结构化、标准化、一致性的共享数据库。分析业务流程重组后产生、控制和使用的数据,了解各种数据的内容、范围、可靠性等,理解数据的共享要求和应用策略以及数据使用中的问题,使信息资源规划能够满足数据资源的管理要求。

(二)信息资源管理标准

信息资源管理标准是指决定信息系统质量的、进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标准。威廉·德雷尔1985年在其《数据管理》专著中总结了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数据管理五项标准,内容如下:

1、数据元素标准。数据元素(DataElements)是信息资源中最小的信息单位,是抽象的数据对象。它的质量是构建稳定的数据结构基础的关键。数据元素标准包括数据元素命名标准、标数据元素识标准和数据元素一致性标准。

2、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是信息标准中的基础标准。信息分类编码(InformationClassifyingandCoding)的对象,是一些最重要的数据元素,自动处理、检索、存储和传输信息的质量及效率与这些元素紧密相关。信息分类是根据信息内容的属性或特征,将信息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并建立一定的分类系统和排列顺序,便于管理和使用信息。信息编码就是在信息分类的基础上,将编码对象赋予有一定规律性的、易于计算机和人识别和处理的符号。信息分类编码工作要确定每个编码对象的编码规则、码表结构和代码表。

3、用户视图标准。用户视图(UserView)是一些数据元素的集合,表示用户对信息需求和数据实体的最终解释。用户视图是数据的系统外在表现形式,是系统的输入、输出媒介和手段。用户视图与外部数据流是同一词,来自某个数据源或流向某个数据接收端的数据流。常用的用户视图有纸面的,如图纸、单证、表单、报表、账册等;有电子的,如屏幕格式等。

4、概念数据库标准。概念数据库(ConceptualDatabase)是用户对数据存储的最终解释。用户的信息需求,应首先界定概念数据库。概念数据库是综合信息资源用户的数据要求构成的全局数据库,表示数据库的整体数据组织状况和逻辑结构。

5、逻辑数据库标准。逻辑数据库(LogicalDatabase)是系统分析设计人员的解释。在关系数据库模型中,逻辑数据库是一组规范化的基本表(BaseTable),是从概念数据库中映射出的所需信息。逻辑数据库表示的是局部数据的数据库逻辑结构。

(三)信息资源规划方案

在定义数据管理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信息资源规划方案,为业务流程重组提供依据,为系统设计提供基础。

在信息资源规划中,将隐性资源转变为显性资源,有序传递、整合、规划和有效利用各类知识资源。因此,信息资源规划是资源的知识管理规划。信息技术的投资,可能不会给企业带来明显的效益,因为基于信息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转变为基于知识管理的竞争优势,以信息资源规划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规划,如果不实施知识管理,将不会产生显著的信息化效益。

(四)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是信息资源规划的关键。不仅仅信息整合,也包括各类显性、隐性知识的整合。如何在整合各类知识资源中创新,是信息资源规划的主要目的。在资源规划中,既要考虑信息化建设前期的知识挖掘、分类、整合;也要考虑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各类资源的收集、分类、整合,如何有序传递、有效利用;

还应考虑后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将要形成的分散的、孤立的、相互关联的各类资源的整合。通过资源整合,实现资源最大可能的高度共享和有效利用,使内容和服务提升到新的高度,消灭大量存在的“信息孤岛”或“信息烟囱”,获得信息价值的最大化;使信息技术的投资获得增量,将潜在价值转变为企业发展的动力。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工程监理

在信息化建设中,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信息工程监理的控制目标。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费根鲍姆(A、V、Fergenbaum)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营管理的需要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化质量管理学科。其深刻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一般意义的质量管理领域,而成为一种综合的、全面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理念。

如何在信息化建设中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以保障信息系统工程的质量,是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研究的。信息化建设监理机制是保障信息系统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三控、二管、一协调”及知识产权保护和安全控制是监理的核心,也是在监理过程中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

全面质量管理在ISO9000族标准中的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管理应向知识管理延伸和发展。建立知识管理体系,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建立质量控制的知识管理体系。

知识管理贯穿信息化建设的始终,在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得到体现。通过知识管理,帮助企业从已存在的信息中挖掘、分析、整合有用的知识,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提升质量管理的质量。信息化的特征是技术和服务,在知识管理中实现创新是信息化发展的源动力。

(二)信息工程的知识化监理的内涵

信息工程的知识化监理,融合个人知识(经验、专业、技术等)积累和企业知识(记录、文档、文化等)积累,使质量管理不仅仅停留在文档化、参数化、流程化、制度化的作业中,而具有质的提高,促进个人知识和企业知识的相互转化。

在监理过程中,促成业主与承建方、业主与监理方、业主与业主、承建方与监理方之间的知识转移。在信息化建设中,由于业主缺乏相应的技术、知识、经验等准备,监理的介入可以帮助业主与承建方沟通,了解承建方的技术路线、设计思想、公司实力、技术服务和支持等;帮助业主与已实施信息化的企业交流,学习经验、吸取教训、规避风险;提供对承建方的评价、解决方案的评价、项目实施方法的评价、项目阶段和完成的评价以及技术服务和支持的评价等;提供风险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投资管理、安全管理、文档管理等相应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多样性、多方位、多层次的知识转移。

信息工程监理在信息化工程中,通过实施零缺陷、戴明环、6σ等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提高对质量、质量管理的认识,形成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作业流程,保证信息工程的质量。实现信息和知识资产的积累和保存,促进内部信息和知识的流通,达成组织内部知识的共享。

四、信息工程监理的知识结构

(一)信息工程监理的总体架构

信息工程监理的总体架构由5部分构成:⑴监理目标是信息系统工程总体目标和任务,包括五个阶段,即项目孵化、规划设计、项目实施、验收测试和运行维护;⑵监理范围,即监理职能×监理内容;⑶监理实施;⑷监理支撑;⑸系统评测。

(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知识结构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知识结构,由5个维度的知识空间组成:

1、监理范围。这个知识维度是由监理职能和监理内容构成的一个矩阵。监理范围是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结构的核心,其它知识元素都是以监理范围为中心,辐射信息系统工程整个生命周期。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包含7项职能:决策与领导、规划与设计、组织与人事、协调与沟通、控制与监督、投资、评测与创新。主要内容包括: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安全控制、知识产权控制、信息管理、合同管理、组织协调。

2、监理目标。与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总体架构中监理目标是对应的。这个知识维度主要包含两个内容:

(1)信息系统工程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因项目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协助用户在目标选择、制定中,考虑系统的前瞻性、实用性、先进性、可靠性、安全性、业务流程重组或再造等。监理的目标就是支持和保证这个总目标成功实现。

(2)信息系统工程的任务。信息系统工程的主要任务包括项目孵化、规划设计、项目实施、测试验收、运行维护等。监理的目标就是保证工程项目各个阶段任务目标、质量目标、进度目标、投资目标、安全目标、知识产权目标的顺利实现。

3、监理实施。在这个知识维度中,根据工程的特点、用户的需求、进度的安排、资金运用及相关条件等,并参照信息系统工程生命周期内的各个阶段划分监理实施各阶段。监理的实施一般分为4个阶段:前期准备、监理规划、过程控制、监理结束。但监理实施的阶段划分并不一定与信息系统工程生命周期各阶段有对应关系。

4、系统评测。这个知识维度强调信息系统工程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质量评价、风险评估、安全评测等。评测是在监理范围的知识维度内调控。

5、监理方法论。在监理范围内,根据项目特点,为实现监理目标采用的知识原理、方法、设施、工具、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的集合,是实施监理的依据和手段。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结构一般是按照各个维度的知识展开,但5个维度的知识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由此构成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空间。

信息工程监理,是我国独特的项目管理约束机制。实施知识化监理,是项目管理的延伸和发展。监理单位应注重信息化过程中,在以信息资源规划为核心的信息化规划中展现的知识特点、知识结构和知识转移等,注重企业内部外部的知识积累和共享,用知识指导监理。实现监理过程的知识管理,极大提高信息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郎庆斌等、信息系统工程质量控制[M]、人民出版社,2005、7、

通信工程相关知识篇6

1、1教材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有欠缺

移动通信技术日新月异,就国内而言,以GSM标准为主的第二代移动通信(2G)仍在发挥作用,3G2009年正式投入运营,但今年4G已经在国内部分城市投入使用,5G也正在研发当中、因此,移动通信教学不仅应涉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理论,还应涉及该领域的前沿技术,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落伍、但目前绝大多数教材还是以2G为主,附带着介绍3G,极少数会简单地介绍4G,且很少涉及工程实践方面的内容,学生所学的知识跟不上行业的需求、

1、2实验项目的难度和深度不够,且与工程实践脱节

移动通信课程实验大多采用实验箱,实验项目多以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为主,单个实验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单一,缺乏灵活性、实验内容的自主设计性较差,学生无法开展系统的实验,难以从工程角度理解所学的知识,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1、3教学方法比较简单,学生积极性不高

移动通信课程需要讲解各种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原理和关键技术,还需要介绍网络规划与优化、移动信号的传播特性和抗衰落等技术、为了让学生所学的知识紧扣行业需求,还需要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内容多,课时少、目前,大部分高校移动通信课程以基本原理讲解和数学推导为主,这种注重知识传授和理论分析的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得的知识也难以满足通信行业的需求、

1、4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欠缺

大多数高校的教师往往是从一个校门踏进另一个校门,缺少行业锻炼的机会,导致工程实践能力欠缺,缺乏工程素养致使教师不敢多讲,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

2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2、1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移动通信教学中存在着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合理选择教学内容、2、1、1理顺知识主线移动通信课程教学需紧扣三个方面的知识:一是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理论,包括无线信道、信源编码、调制技术、抗衰落技术、组网技术和网络优化等;二是典型移动通信系统讲解,主要讲解GSM中与3G,4G共性的知识,然后重点讲解3G中的WCDMA,并与CDMA2000和TD-SCDMA的关键技术进行横向比较,介绍WCDMA向4G的FDD-LTE标准演化的技术路径和新技术,使学生了解4G的关键技术;三是移动通信新技术,主要包括MIMO技术、无线接入技术、软件无线电、无载波通信和认知无线电技术等、在教学中把握这条主线能够保证学生系统掌握移动通信知识,又有足够的知识基础应对未来技术的发展、2、1、2弱化理论推导,重视知识的应用移动通信课程的理论性强,特别是无线信道分析、信源编码、调制解调和抗衰落技术等部分数学公式和数学推导多[6],学生学习起来枯燥乏味,在实际讲解时应尽量避免繁琐的公式推导,注重知识的应用,通过引入工程实例分析来强化相关原理及结论的应用、2、1、3精选课堂讲授内容,适当引导学生自学要在课堂上讲授完移动通信大纲所要求的全部知识点是不现实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突出重点,将课程的精髓引入课堂,同时要合理地引导学生自学,保证知识的连贯性和全面性、安排学生自学的内容需要提前在课堂上讲解自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实际应用情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学并不意味着内容不重要、为了保证自学效果,通过提前布置一些问题、习题要求学生在自学中完成、如“3G中的视频信源编码技术”在所选用的教材中介绍得很简单,实际教学时安排学生自学,可以提前布置问题:3G中的视频信源编码技术有哪些;H、264编码包括哪几个流程;H、264怎样实现数据的压缩、前两个问题通过阅读教材就可以解决,但第三个问题需要学生查阅资料才能得到答案、

2、2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移动通信开设的对象为高年级学生,他们面临就业、考研等压力,学习的目的性强,对于纯理论知识不够重视,如果认为学的东西没有什么意义干脆就不来上课,或者来了也仅仅是应付检查、而移动通信本身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在本课程的讲授中,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其中最好的方法是将知识的讲授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2、1组织专题讲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移动通信授课时,一般会针对学生组织三次讲座,分别是第一堂课由任课教师介绍课程学习的意义、通信领域人才需求动向和对人才的要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职业导向;第二次是邀请行业工程师就某一知识作专题报告,如2014年邀请市联通公司总工程师主讲了WCDMA中的MIMO技术;第三次邀请业内教授专家主讲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前沿和领域相关研究的热点问题,如OFDM、智能天线等、通过专题讲座扩展了学生视野,明确了课程的重要性和学习目标,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2、2、2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并不适合于移动通信,一方面是由于移动通信知识点多,教师无法在课堂上完成所有知识点的讲授;另一方面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容易造成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按照案例组织教学,打破常规教学中根据教材编排将同类型知识集中讲解容易造成知识与应用脱节、学习枯燥乏味的问题、通过引入工程实例或生活中与移动通信相关的现象,针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讲解,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如一些基础知识可以融入到WCDMA系统中进行讲解,通过剖析WCDMA,讲解其用到的直接扩频、码分多址、FDD和TDD等技术、如在讲登记注册功能时,可以引入大家都熟悉的将手机放在音响旁,即使没有电话或者短信,音响也会隔断时间吱吱作响这一现象吸引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在讲解断电源注册时可以通过解释拨打电话分别提示无法接通和已关机的原因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对于有些知识点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通过让教师提前指定案例和相关资料让学生预习,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小组安排人员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2、2、3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授课效率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片、视频、文字和动画等于一体,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增加课堂传授的知识量,让学生在多种感官刺激下,对所学知识产生综合记忆、对课堂中一些分析繁琐、数学推导复杂的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可以将一些复杂的原理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在几年的教学中,用Flash软件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制作了大量的动画演示,使学生能直观形象地理解相关知识、此外,在实际教学中,还注意启发式[7]、交互式[8]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搭建移动通信实验平台,实施多层次、多形式的实验教学

由于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很快,建设实际工程用实验平台成本高,设备需要不断的更新,这对于大多数高校都难以承受、所以在实验平台建设上其指导思想是:立足现有资源,做到物尽其用,同时积极加强和移动、联通及电信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目前,已建有现代交换网信令、数据通信实验室、通信线路工程、移动通信与无线优化等实验室,拥有Matlab/Simulink,SystemView,OPNET和NS2等仿真软件,并自主开发了一批功能电路和实验平台;和移动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每年组织学生到公司参观学习,并共同开设了1周的校企合作课程、经过多年的探索,在移动通信的实验教学中基本形成了“三层次三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层次一: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以常规的实验箱等设备为依托,结合仿真软件、动画演示等对理论教学中的基本原理进行验证,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关键技术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际操作融合起来、层次二:系统仿真实验、系统仿真实验主要利用专业仿真软件建立移动通信系统的模型,对系统的一些参数进行设置并观测仿真结果、通过将实验数据与理论分析数据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移动通信系统和关键技术的理解、如移动通信信道分析、CDMA技术等通过Simulink搭建的仿真实验平台能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层次三: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是以现有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展开,并充分与市移动公司开展校企合作课程的机会,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移动公司的商用设备,熟悉当前典型移动通信系统的构成及基本的操作维护项目、并通过利用Matlab/Simulink,OPNET软件对实际移动工程项目进行模拟,引导学生自主开发各种软硬件实现某些移动通信功能,提高其开发设计和工程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实验室开放与个性化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打破原有的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分开,实行“实验进课堂”、在理论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和各种仿真软件,把相关实验平台搬进课堂,边讲解边进行实验演示和验证,让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熟悉知识的应用,增强实验操作能力、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课程和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参观学习、引导学生参与教师项目、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挑战杯”竞赛、电子设计大赛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课程综合实验采用项目驱动法,实验题目设计为解决业内实际问题,由教师在开学时提供题目,指定任务要求,学生在课余自己独立完成,教师只提供基本的指导和验收、实行实验室开放,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设计开发提供实验场所和必要的设备,建立全开放的创新实验室,将创新教育延伸到课堂教育之外、

2、4加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工程应用能力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移动通信教学队伍以年轻教师为主,绝大多数教师都是直接毕业于各大高校,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大多数都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且针对日新月异的移动通信技术,如果教师不注意对知识的跟踪学习,很容易造成知识落伍、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通信专业按照“加大培养,积极引进”的原则开展工作、首先,立足自身,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在学校政策的支持下,分批安排任课教师到知名通信企业参加新技术培训;每年组织1~2名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邀请行业专家教授对教师进行指导,组织讲座开阔教师的视野;组织任课教师开展集体备课、相互交流学习,互通有无;组织项目申报讨论会,激励教师在科学研究、教学研究、教材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研究等、其次,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特别重视有企业背景的人才的引进、同时聘请了一批兼职教师,定期来校作讲座,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或直接进课堂给学生上课、

3结束语

通信工程相关知识篇7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深圳518172)

摘要:结合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课程开发标准,采取从工作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记录与分析、知识与技能重构、课程体系构建到实训平台推演与设计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方法进行“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课程开发,建设“以技能为本位,以素质为核心”的优质核心课程资源。

关键词 :高职;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 2014) 02-0044-03

2011年,教育部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随着光(电)缆线路工程投资比重的增大,需要大批光(电)缆线路工程设计、施工、维护和监理人员。采取工作过程系统化方法对“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课程从工作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记录与分析、知识与技能重构、课程体系构建到实训平台推演与设计进行系统化开发,构建完善的课程资源教学体系,最终达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从而为通信运行商、设计院、工程监理公司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通过系统介绍光(电)缆的结构、型号、性能及国际国内标准,详细讲述光(电)缆工程的建设流程、施工步骤和方法,光(电)缆的测试方法以及长途光缆线路的维护等内容。本课程配有大量的实训项目,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系统性。

课程开发过程

课程开发方法借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规范,以职业岗位需求调研为起点,通过开展以工作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记录与分析、知识与技能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到实训平台推演与设计为主线的系统化设计方法,开发“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课程,并以此需求为基础进行“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课程实训平台整体解决方案的设计。课程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

课程设计思路作为通信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该课程对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课程的知识目标是掌握杆线、通信管道和光(电)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相关操作技能,掌握各种设施的结构、性能及技术指标、标准,掌握各种设施在实际工程中使用、施工及维护的技能及技术指标、标准,掌握各种安全技术规程。为学生从事通信线路工程设计、通信线路工程施工、通信线路维护及工程项目管理及监理等工作奠定基础。本课程紧紧围绕通信线路工程的建设与维护程序进行设计,如图2所示。

典型工作任务记录与分析在完成大量企业调研和7届毕业生就业岗位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开展校企专家“头脑风暴”式研讨,全面分析了本地区通信技术专业通信线路方面的人才需求。表1给出了典型工作任务记录,包括任务描述、工作过程描述、工作环境描述等。

课程知识点设计通过对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岗位分析,再对知识点、技能点进行归纳以及知识技能归并重构,在专业核心技能培养目标下,设计了该课程的主要知识点,确定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边界,确保“专业知识不重叠,核心技能不漏项”。突出常用通信光纤、光缆、电缆的结构、特性、分类及选用;工程验收标准,户外通信线路的敷设种类和施工、配线标准:杆线材料,架空杆路有关规定,杆路建筑,杆路工程验收标准:设备器材的检验:管道坑槽,管道基础,管道铺设,管道回填土,管道包封,人(手)孔构筑,管道的维护:光(电)缆的单盘检验,光缆的路由复测,光缆的配盘,光(电)缆的敷设,光(电)缆的接续与安装,光(电)缆线路的防护,光(电)缆线路的竣工验收,电(光)缆典型障碍、检修,相关仪器仪表使用、安全、规程;光(电)缆线路工程施工安全及防范,工程竣工测试的内容和方法,工程竣工技术文件编制方法,工程验收的内容、方法、步骤,设备典型障碍、检修,相关仪器仪表使用等核心技能。专业课程知识点设计如表2。

实践教学设计(1)结合基于职业岗位的课程建设,课程教学以工作过程为主线,通过通信工程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维护等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进而确定相关学习领域及学习情境。课程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计相关的教学模块及学习情境,通过教学模块把理论知识和相关实践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链条。(2)教学过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由专职、兼职教师共同完成。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项目制、导师制、任务驱动等形式。如在通信电缆线路布放及相关设备安装实践教学项目中,首先熟悉架空电缆布放的全套施工流程:施工测量器材检验单盘检验电缆配盘选择布放方法电缆布放电缆的防护电缆芯线接续、测试电缆接头封合电缆接头的安装固定等;然后熟悉管道电缆布放的全套施工流程:施工测量器材检验单盘检验电缆配盘选择布放方法人孔抽积水检查管孔电缆布放电缆的防护电缆芯线接续、测试电缆接头封合电缆接头的安装固定等:然后熟悉交接箱配线管道电缆线路工程的全套施工流程:施工测量器材检验人孔抽积水布放交接箱成端电缆布放引上电缆电缆芯线接续电缆接头封合电缆测试等;最后了解施工安全控制、掌握施工质量控制、掌握施工进度控制、熟悉施工成本控制、掌握相关工序的施工技术、熟悉工程建设标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掌握常用仪器仪表、工具器材和设备的使用等。(3)建设一个完整的线务实训基地,使通信工程中的各种电、光缆的敷设情况真实体现在基地实训环境中,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接触实际的工程施工,进行必要的敷设、接续、测量、维护等技能培养,使学生增长工程实践经验。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学生能够较快掌握相应的知识及技能,在实际工作中适应岗位能力强,能较快胜任岗位工作。通过这个教学环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加强专业素质培养和实际动手能力锻炼,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结语

通信工程相关知识篇8

关键词

专利

信息素质教育

卓越计划

专利检索与分析

专利课程

2010年6月,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目前已有清华大学等61所高校被批准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教育部在5个方面采取措施推进这一计划的实施,其核心是在企业设立一批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年,“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高校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要以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为主。

以国际专利为基础的自主知识产权是衡量科技创新的重要指标,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世界上90%以上的创新成果可在专利文献中找到,了解专利信息可以节省60%的研发时间。因此工程类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应当顺应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加强专利信息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和拓展。国内文献称之为“专利情报教育”,在“卓越计划”背景下、应在过去专利情报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因此在名称上宜用“专利信息素质教育”。

1专利信息素质对于工程类学生的重要意义

首先,专利信息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查找、收集、分析专利文献和专利信息的能力。

其次,只有具备相应的专利信息素质,才可能提升创新能力。

第三,基于工程类专业的特点,多数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或科研单位从事或涉及技术研发、科技管理,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拓展海外市场,需要进行专利申请和保护,而专利信息的收集、分析与服务是其中最基础的一环、在从事新课题研究之前,若忽视专利信息的检索和分析,将导致重复研究、盲目研究、专利侵权或落入竞争对手的专利布局陷阱等严重后果。

第四,增强工程类学生的就业优势。目前许多高科技企业亟需有工程技术专业背景的知识产权人才,特别是专利流程工程师、专利许可工程师、专利工程师和专利分析工程师等。

2我国工程类学生专利知识及专利文献利用现况

我国工程类学生的专利知识的总体状况表现为:专利知识欠缺、专利文献利用意识薄弱、专利文献检索和分析的技能缺乏、很少查阅专利文献进行科技创新,更谈不上对专利文献的有效利用,即使有了科研成果也不知道是否适合申请专利、专利申请文件如何撰写、专利申请的步骤等。

以浙江某工科大学为例,我们对在校工程类大学本科四年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了专利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共9道题、对1554份有效答卷进行统计,结果见表1。

为何学习过知识产权相关课程的学生比例非常高,但了解专利知识的学生又非常低?原因在于大部分工程类学生学习知识产权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法律基础课,同时有少数学生通过全校公选课或讲座进一步学习知识产权法律、专利文献检索等知识。但是这些课程中涉及的专利及其检索利用知识的相关章节非常有限,有的学生学过不用就忘了、51%的学生知道专利文献,但极少利用专利文献。当被问及为何冷落专利文献时,学生回答是:不知如何检索专利文献;或查了专利文献但存在阅读障碍;或认为写毕业论文不是创造发明,不需要参考专利文献。

从全国的情况看,我们通过检索和统计万方数据系统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年国内主要高校工程类学位论文发现,学位论文的学术参考文献中各文献类型利用的比重从高到低分别为期刊、图书、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科技报告、标准和专利。专利被排在末尾,且参考文献中有国内外专利的绝大多数是博士论文。

以上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工程类学生对专利的认识存在误区,以及我国工程类学生专利信息素质教育缺乏针对性,导致高校培养的工程类学生存在软肋,即专利的检索分析技能以及专利法相关知识非常欠缺,国外专利文献的阅读能力较差,丧失创新能力。

3我国程类学生的专利信息素质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

3、1工程类学生专利信息素质教育薄弱

我国有一些高校对专利知识的普及以及在创新教育方面还是比较重视的,且有了一定的积累,例如:武汉大学近几年开设了通识课“专利信息与发明创新”,18个学时。这是图书馆脱离“科技文献检索”类课程在学校单独开设的有关专利知识的课程;2002年起山东建筑大学张明勤教授开设全校公共选修课“创新与专利”;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设置“专利文献与专利”课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面向研究生新生开设“知识产权与专利申请”课程,从入学开始就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湘潭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开设选修课“专利信息检索”;中国计量学院教授梁嘉麟开设“发明与专利”选修课。但是这些与专利相关的课程除了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其余均以选修课形式开设,专利信息素质教育没有被提高到应有的程度。课程内容也不够系统化,有的偏重创新设计、有的偏重文献检索、有的仅是基础知识普及。各高校图书馆在专利信息素质教育方面也做了许多努力,但是以讲座形式的偏多,没有形成专利信息素质教育的体系。

我们对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单位――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科技学院、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61所高校的专利信息素质教育状况进行网络调查,仅有不到半数的学校开设专利相关课程。大多还是选修课、其中80%以上的高校图书馆设有专利检索、专利文献利用的讲座。但是仅靠讲座,无法对工程类学生的专利信息素质有实质性的提高。相比之下我国台湾地区的专利教育较系统,有16所大学开设专利相关课程,涉及专利申请、专利分析、专利实务、创意设计与专利突破等各个方面。

3、2企业更需要掌握工程知识和专利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于2011年2月2日在中华英才网主页搜索职位,输入关键词“专利”进行检索,结果显示1552条,每页20条,选取前15页,总共300条招聘信息。

主要岗位有专利检索员、专利流程师、专利分析师、专利人、专利工程师、专利主管、专利翻译、专利律师,其中专利人、专利工程师和专利分析师的职位数排在前三位,分别占43%、3l%和14%

从各信息的单位性质来看,企业对专利人才的需求超过知识产权机构,分别占51%和43%,其余为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和律师所。

主要工作内容为专利及商标申请、专利分析、专利开发规划、专利检索、专利文件撰写和专利挖掘。

其中专利申请是招聘单位最需要的工作内容,其次是专利分析以及对专利开发的整体规划。专利分析和专利检索的要求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层次,对高级检索及分析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即专利挖掘。同时招聘单位要求具备工程学科背景,所以企业需求的是既懂技术又懂专利的检索、分析和申请的复合型人才。

4国外工程类学生的专利信息素质教育

在调查中,某国内知名企业的专利主管说,在讨论专利问题时,能明显感觉出国外研发者的专利意识大大强于国内。具体表现在:他们是真的懂得专利文献是什么,比如有哪几部分组成;知道权利要求的作用,并知道如何解读权利要求;会自觉运用专利文献,并自觉避免专利侵权问题;就专利问题很容易沟通,不用再对基础知识作解释,等等。这要归功于国外先进国家从小到大不断灌输创新意识和实施创新教育,其中包括专利意识和专利教育。

日本根据不同的对象实施有针对性的创新教育,从幼儿直到成人。针对大学生和研究生推行的是实务能力的训练,工业产权标准教材《专利篇》,以职业高中(工业)和理工大学工学课业的学生为主要对象,目的是使他们能够把握日常研究活动中可成为专利的技术,掌握从申请文件的制作直至权利取得的实务能力。

德国凯泽斯劳滕工业大学、德国洪堡大学等工科高校在校内设立专利信息中心,支持对大学生的专利信息素质教育以及科研成果的工业转化。德国2002年出台鼓励大学教师创新发明的法案,明确规定学校作为产权所有机构,负责发明创造的保护和转化,发明人享有从发明的推广和转化中受益的权利,发明人从发明实施净收益中获得30%的奖励。这极大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教师的专利意识大大加强,教师一般都会检索和分析专利文献、撰写专利文件,带动了学校专利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

5国内工程类学生专利信息素质教育的设想

5、1课程的总体框架

国外专利信息素质教育真正体现了为培养创新人才服务的目的、目前国内企业对工科背景的专利复合型人才需求也比较旺盛,而相应的人才非常缺乏,短期培训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所以有必要在高校建立工程类学生专利信息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使工科学生对专利信息在企业的应用有更深的了解,从而便于今后迅速进入职场,从事研发工作,增强企业乃至整个国家的创新力。我们借鉴国外专利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提出课程总体构架,见表2:

5、2课程中需要加强的容

目前各高校基本把《知识产权概论》作为通识课,但是针对工程类学生应侧重专利制度、专利权、国内外专利法、WTO相关条约、专利战略等内容。

“专利检索和专利分析”部分应加强培养工程类学生对专利文献的分析利用,其中对外文专利文献的阅读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重要方面,另外特别需要增加专利地图制作的内容。

“专利申请实务”是国内工程类学生专利信息素质教育中的空白项,其中专利说明书的撰写又是一种法律与技术相结合的文件,所以这类课程对目前国内的教师和工程类学生是一个挑战。

“创新发明方法”对于工程类学生是及其重要的,由于新兴工业国家成功的一大因素是引进和利用国际专利,所以可以引入专利回避设计,它是企业知识产权策略中避免侵权发生的重要措施,同时也可能是代价最小的一种竞争手段,特别是对于后来者而言,回避设计往往能后发制人、所以引入专利回避设计具有现实意义。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风险评价的定量方法(精选8篇)
  • 下一篇:清明时节(精选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