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风险与应急管理(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3 栏目:写作范文

风险与应急管理篇1

关键词:轨道交通工程;地铁建设;安全管理;安全风险管控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与技术力量、施工管理经验不足的矛盾逐渐凸显,从而给工程质量安全带来巨大压力。国内一度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多发,重大事故时有发生,给社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1 安全风险管控是天津地铁建设安全管理核心

随着天津市地铁1、2、3号线的开通运营,天津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再次进入了新一轮高速发展期。目前,地铁5、6号线和1号线东延线处于全面开工建设阶段, 2015年底4号线、10号线也即将开工建设,地铁在建里程近140公里,工程质量安全压力巨大。天津地铁集团秉承“没有安全就没有发展,安全是地铁建设生命线”的管理理念,重视安全、关注安全,始终把安全视为不可逾越的底线。天津地铁集团在多年安全管理经验基础上,引入安全风险管控的理念和方法,进一步理清管理脉络,完善管理体系和制度,明确责任目标,严格技术措施落实和责任考核,坚持把安全风险管控列为项目管理核心工作,紧紧围绕风险管控组织地铁建设,有效降低安全风险事件发生机率,确保地铁建设安全受控。

2 安全风险管控内容核心

2、1 加强机构建设,完善管理体系

地铁集团建立监管与实施分离的组织机构管理体系,通过组织机构建设,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专职管理队伍健全、管理脉络清晰、责任明确的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地铁集团组建专职安全管理队伍做为安全监督管理者,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标准,进行安全监督管理;各项目管理中心做为实施层是安全管理落实者,是安全管理主责部门,是安全管理行为主体,行使安全管理职责;两者相辅相成、责任分明,实施层承担直接责任,监管层承担监督管理责任,形成监管与实施分离的管理格局。

同时地铁集团在指挥中心建立监控平台,完善全覆盖安全管理网络,完善自上至下的落实和监控管理体系,以之为核心开展安全风险管控。以监控平台为依托,覆盖全过程管理环节,形成完整有效的监控管理循环,用技术手段对建设风险实施监控管理。

2、2 加强机制建设,完善管理制度

为切实加强安全风险管控,地铁集团制定了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完善集团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从风险源辨识论证、方案评审、盾构机安全评估、条件验收、领导带班、责任划分、责任追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确保实现制度全覆盖、管理无漏洞的目的,以满足高强度建设、网络化管理的需要,形成了较为健全的管理制度体系。重点突出了以下五方面:

1)目标管理。认真组织专家论证,深入梳理风险源,建立风险源台帐,明确风险源管理目标。项目开工前针对风险源制定相应管理措施,建设过程中做实风险目标管理。

2)责任管理。针对风险源台帐目标,明确管理部门及具体责任人,把安全压力自上而下传递下去。形成“管理者必须知道可能会出哪些事故,心中有数”的良好局面,管理有的放矢。

3)措施管理。目标清晰,责任明确,进一步健全管控措施。技术方案专家论证把关,开工前进行条件验收,过程中落实风险管理监督。

4)高强度检查。针对风险目标及具体责任人,采用例行检查、抽查、暗查等方式,形成高强度的检查态势。每月、每季进行全覆盖检查,平时进行抽查和专项暗查。同时抓好整改,确保检查工作有实效。

5)严格考核。根据考核评价管理制度,每季度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进行全面考核评价,通过批评、通报、约谈上级领导、书面通知上级单位、经济处罚、红黄牌警告等措施,有效保证了制度良性运行。

2、3 加强硬件建设,完善监控管理

天津地铁已进入高强度建设关键阶段,对安全风险管控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待建立长效化的信息监控管理机制,为建设安全提供有力支撑。地铁集团通过梳理在建工程风险管理目标、升级系统平台、明确责任界面等,建立了“全时段、全覆盖”的风险预测、预控、预警、应急处置的信息化安全监控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化管理。监控平台投入运行以来起到了良好的管理效果,实现了功能多元化目标,建设成为集“可视化监控、安全风险管理、实名制监控、文明施工监控、应急处置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监控管理平台。监控平台的核心是:一个中心、七项功能、四支队伍。

1)一个中心。在地铁建设指挥部建立监控管理控制中心,项目管理中心建立管理分中心,实施两级监控预警管理。

2)七项功能。实现了基础资料管理、数据统计分析、预警响应处置、重点项目施工视频监控、应急处置、文明施工监控、实名制管理七项功能。

3)四支队伍。建立了监控管理团队、第三方监测队伍、专家团队及应急抢险队伍。

2、4 加强技术体系建设,完善风险源管理

地铁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管理,绝不是孤立的管理行为,它涉及到规划、设计、施工准备和施工过程管理。既是纵向的全过程管理,又是横向的全面管理,同时又与工况条件、地质条件息息相关。基于以上认识,地铁集团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安全风险管控体制。

为此,地铁集团在项目设计和施工阶段分别开展安全风险调查与评估,汇总形成风险识别清单,请专家论证把关,并有针对性地从技术和管理上制定控制措施。建立专项方案论证制度,对重点工程、重点部位、关键环节施工方案进行论证;建立开工条件验收制度,对深基坑开挖、盾构始发接收、联络通道施工等重要环节先条件验收后开工;建立安全风险分析日例会制度,每天对风险源施工部位安全风险状态进行评估,及时解决险情。地铁的安全问题很大程度是技术问题,只有把技术问题吃透了,不打折扣地落实到底,才能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因此,重点做好前期工作,开工前把各种风险吃透,措施制定好,再请专家论证把关,为安全风险管控奠定坚实的基础。

2、5 完善实名制管理,提升施工人员素质

为加强施工现场人员管理,确保主要施工管理人员与投标人员一致,提高地铁建设管理人员素质,地铁集团对参与地铁建设的监理、施工及第三方监测单位实行实名制管理,确保地铁建设管理人员现场管控能力。

1)技术措施。在现场安装人脸识别设备,对监理、施工及第三方检测单位主要管理人员进行实名制管理。人脸识别设备通过网络与监控中心监控平台连接,纳入监控中心统一管理。

2)管理范围。监理单位总监、总监代表、安全总监、监理组长;施工单位项目经理、安全副经理、总工、项目副经理;第三方监测单位项目经理、总工、项目副经理。

3)管理成果。监控中心每天对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第三方监测单位主要管理人员进行考勤统计,确认其是否在施工现场,形成实名制考勤日报表。

4)考核管理。监理、施工及第三方监测单位主要管理人员当月考勤报到不足22天,予以黄牌警告;连续两个月考勤报到不足22天,予以红牌警告,并通报批评;连续三个月考勤报到不足22天,要求中标单位更换该管理人员,并依据合同对中标单位予以经济处罚。

2、6 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提升施工人员素质

地铁集团定期组织具有丰富施工管理经验的专家人员对各参建单位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参建人员自身素质。对天津市及地铁集团有关安全管理制度,施工重点环节与管控要点,现场的施工特点、作业环境、危险区域等加强培训,通过典型事故案例分析与施工现场相结合,对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地铁参建人员的安全质量管理水平,使参建人员了解、熟悉施工现场的安全质量要求,落实安全质量管控措施,规范行为,消除隐患,全面提升了地铁建设安全质量管理水平。

2、7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完善应急管理

1)应急队伍建设。随着地铁5、6号线和1号线东延线的大范围开工建设,紧紧依靠施工单位处置险情,已不能满足需要,地铁集团以抢险经验丰富、实力过硬、诚信可靠的施工单位做依托,组建专业抢险队伍。抢险队人员全天候坚守现场,险情发生时能够立即出动,参与应急处置。

2)应急管理。所有风险源均制定了应急预案,如基坑开挖施工、盾构掘进施工、联络通道开挖施工等。预案简洁实用,通过培训考核,让所有参与者明白险情发生后应该做什么。以不通知抽查演练为手段,不做“应急演戏”,真正做“应急演习”,切实起到锻炼队伍、提高抢险人员熟练程度的目的。

3)健全应急响应体系。应急关键是响应,为此,地铁集团建立了集团地铁建设应急响应责任体系。每个项目均明确了应急响应责任人,当接到预警或出现险情时,由其负责上报和响应,如险情上报中断,该责任人承担相应责任。完善的响应体系,为预警和应急处置奠定了坚实基础。

4)应急与监控联动。应急队伍隶属于监控中心管理,当监控中心发现或者接到险情报告后,立即通知应急抢险队,抢险队第一时间出动开展应急处置。应急管理与监控中心联动,尽可能压缩应急响应时间。

3 安全风险管控落实

3、1 坚决执行风险台帐管理

风险台账管理是天津地铁集团在原有管理制度基础上,总结了2、3号线管理经验,推出的一项安全管理措施。在工程开工前,地铁集团组织有关专家和各责任单位对地铁车站、区间的风险源进行识别、风险等级划分、专家论证、确认,形成了风险源清单台账。在风险源施工条件验收前,结合周边环境的变化,再次对施工环境、盾构区间进行调查、走访和区间物探,对原有风险源和风险等级进一步确认和调整,制定相应管理措施和预控措施,并聘请相关专家进行论证、把关、签认。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源,建设、监理、施工单位均确定一名责任人,承担日常的管理责任,并承担安全事故责任。地铁集团每周组织专家和参建单位召开风险源管控例会,对在施风险源进行分析研究,针对问题制定工作措施,保障重要环节科学组织,确保安全。通过风险源台帐管理,解决了“可能会出什么事?谁来管?怎么管?”三个问题,做到了目标明确、责任明确、措施明确,确保风险源施工安全可控。

3、2 严格落实风险管控目标

地铁集团建设管理中心建立风险源台帐,每个风险源均制定管理目标,明确具体责任人,制定处置措施。风险源管理目标是安全管理的核心,必须实现三个明确:

1)明确目标。各岗位、各部位、各级管理人员,都熟知自己工作范围的安全隐患,知道应该管什么,知道自己管辖范围会出什么安全事故,从而完善安全管理目标体系。

2)明确责任。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岗位安全责任,知道出了事该负什么责任,承担什么后果,带着压力管理安全、尽责任,健全安全管理责任体系。

3)明确措施。各级管理人员经过培训,熟知自己的岗位制度规定,知道应该如何去管,应该采取什么措施管,完善了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的落实。

3、3 严格风险管控重点环节管理

天津地铁集团总结天津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管理经验,广泛征求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社会专家、高等院校等方面意见,制定了轨道交通工程重点建设环节质量安全管理办法加强风险管控。重点侧重于施工现场管理,目的是进一步细化天津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共分七部分,内容包括:工程现状调查、工程勘察、风险分级标准、车站深基坑施工、盾构始发与接收施工、盾构掘进施工、联络通道施工等共计87个重点管理环节,对各环节均明确了具体要求。地铁建设各方紧紧围绕以上重点管理环节进行风险管控,收效明显。

3、4 严格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

隐患排查治理,已成为天津地铁常态化的风险管控管理机制。根据地铁集团安全管理制度要求,每日施工作业前,施工单位要按照安全技术专业或者工种进行施工现场隐患排查,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做到立即消除,不能立即消除的,排查人要悬挂禁止施工作业警示牌,并立即报告项目经理。项目经理要组织整改,消除安全隐患。未消除安全隐患的部位及其影响的区域不得施工作业,未消除安全隐患的设备、设施不得使用,推动“零”隐患施工。

通过施工单位每天排查,监理单位每周排查,地铁集团每月排查,对隐患狠抓整改落实,确保隐患整改到位,有效遏制了安全事故。同时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推荐安全风险控制到位、文明施工管理水平高的项目,开展现场观摩活动,充分发挥了示范工程的带头作用。

3、5 严格落实安全考核管理

安全风险管控必须明确责任,落实责任,严格考核。天津地铁集团制定了天津地铁建设工程安全质量考核评价管理办法。每月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进行考核评价。好的单位通报表扬,差的单位通报批评。每季度召开安全质量总结会,评选出“安全质量先进单位”,年终评选出“年度安全质量先进单位”,给予物质及荣誉鼓励,起到了积极的带头引领作用。

4 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是一个巨大繁杂的系统工程,随着建设规模不断增加,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风险和施工难度随之加大,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工作的突出问题也随之明显。

天津轨道交通建设在新形势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天津地铁集团在管理中实行安全风险管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⑴《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GB50652-2011)。

⑵住建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建质[2010]5号)。

⑶天津建委《天津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重点建设环节质量安全管理实施细则》2013、6、17

⑷《天津地铁集团安全质量文明施工管理文件汇编》2014、5。

风险与应急管理篇2

关键词:建筑施工突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建筑施工危险源的识别、评价

1、1建筑施工危险源的识别

建筑施工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是建立应急体系和编制应急预案所必需的基础信息,通过对建筑施工危险源进行识别,力争从小的危险源中发现大的危机,避免其发展演化为突发安全事件,并对识别出的危险源进行评价,对有可能演化为大的突发安全事件的危险源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加强重点检测,并制定应急预案。建筑施工危险源识别是指从施工生产活动中,识别出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物质损失、施工作业环境破坏、相邻建筑物移位等意外的潜在不安全因素,并判定其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别,事故直接原因及其过程。在危险源识别过程中要借助于一些技术和工具,这不但会提高识别效率,而且可以规范操作、不易产生遗漏。危险源识别技术和工具主要有Delphi法、情景预测法、头脑风暴法、安全检查法、分解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法、图解法等方法。在危险源识别过程中,可结合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这些技术和工具[1]。

1、2 建筑施工危险源的评价

建筑施工风险源被识别后,要进行脆弱性分析,以确定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哪些地方容易受到破坏,最终提供这些信息:受事故严重影响的区域;预计位于脆弱带中的人员数量、工种以及可能波及的外部人员情况,如居民等;可能遭受的财产破坏,包括基础设施,如供水、供电等: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在进行脆弱性分析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评价事故发生时,对施工现场及周边造成破坏或伤害的可能性,以及可能导致的实际破坏或伤害程度,以确定风险源的严重性,否则无法为安全风险管理以及应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决策层要高度重视建筑施工危险源的分级评价。为了使分值尽量客观,减少主观方面的影响,参加评价的人员除项目决策人员、现场施工安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现场操作人员,还应请项目外部人员参加,如建设单位管理人员、监理人员以及相关专家等。

1、3建筑施工重大危险源信息库的建立

建立建筑施工重大危险源信息库不仅有利于企业应用和分析信息,而且为今后的应急管理设立了良好的信息平台,使企业对项目的进展作出正确的预见。重大危险源信息库也是一种应急防范的良好方式,建筑施工企业可以对项目的内外环境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便于从危险源识别和评估分析的结果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组织的机制和施工人员的不良行为。通过提高建筑施工企业自身的能力来消除突发安全事件生长的土壤,这也正是应急管理所要实现的最根本目标[2]。

2 建筑施工企业突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又称应急计划,是政府和企业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它是在辨识和评估潜在重大危险、事故类型、发生的可能性及事故后果及影响严重程度的基础上,对应急机构职责、人员、技术、装备、设施、物质、救援行动及其指挥与协调等方面预先做出的具体安排。应急预案是突发事件的应急基础,开展应急救援的“底线”。它明确了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使应急准备和应急管理不再无据可依、无章可循,有利于培训和演习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做出及时的应急响应,降低事故后果[3]。

建筑施工企业应急预案的编制必须基于工程项目风险分析的结果、企业应急资源的需求和现状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此外,预案编制时应充分收集和参阅己有的应急预案,以减少工作量和避免应急预案的重复和交叉,并确保与其他相关应急预案的协调和一致。通常,应急预案的编制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成立预案编制小组。施工现场重大安全事件的应急救援行动涉及不同部门、不同专业领域的应急各方,因此需要建筑施工企业组织一个专门的预案编制小组,统一组织施工现场有关部门和企业有关部门制定应急预案。第二,进行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风险识别应分析本地区的地理、气象等自然条件,施工对象、施工方法等的具体情况,总结本地区、本企业以及建筑行业历史上曾经发生的重大事故,将其分门别类,每种类型分成不同级别,分析这些事故灾难的机理,明确影响这些事故灾难的因素有哪些,最终识别出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灾难。施工现场风险评估的目的就是通过分析重大事故灾难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发生时对施工现场及周边可能导致的实际破坏或伤害程度,来确定是否要进行相应的应急准备。第三,具体措施的制定根据前面分析的结果,针对突发事件涉及具体的应对措施,这些措施可以采用标准操作,也可以采用建议形式。第四,应急机构及其人员职责的确定预案编制过程中,人员职责的确定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启动预案时,不同的环节或方面需要不同的人员去执行和实施。明确人员职责是成功实行应急救援活动的重要保证。第五,应急能力评估依据危险分析的结果,对己有的应急资源和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包括企业及施工现场应急资源的评估,明确应急救援的需求和不足。应急资源包括应急人员、应急设施和设备、装备和物资等;应急能力包括人员的技术、经验和接受的培训等。应急资源和应急能力将直接影响应急行动的快速有效性。预案制定时应当在评价与潜在危险相适应的应急能力的基础上,选择最现实、最有效的应急策略。第六,评审与为保证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与实际情况相符合,施工现场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必须经过评审,可以由项目部及施工企业组织进行内部评审,专业性较强的应急预案还应组织有关专家评审,必要时请地方政府有关应急机构进行评审。应急预案经评审通过后,要履行批准手续,按有关程序进行正式和备案。第七,演练与调整应急预案经批准后,应急机构应开展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开展应急演习和训练,从中查找问题并加以改进,提高预案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演习应急预案是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在应急预案的演习或实施过程中,通过参与者的信息反馈,及时对预案进行调整与修改是非常重要的,对演习过程中发现的任何一个小环节上出现的问题都要认真对待,因为小的失误也可能导致整个应急预案在实际运用中失败。施工现场在各个时期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危险源的状况会有所改变,人员也经常调整,因此也需要及时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定与修改[4]。

参考文献

[1]王兰宇、常见建筑风险的防范 [J]、科技资讯, 2006,14

[2]王红星、建设工程风险管理[J]、安徽建筑, 2007,6

风险与应急管理篇3

由于中国大多数企业缺少对汇率风险的管理,加之汇率波动幅度及波动频率的不确定性增加,使暴露于汇率风险中的企业数量和风险头寸增加。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具有现实意义。文章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对构建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构建模型,明确了建立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将受5个等级的16个因素影响,其中2个因素为直接影响因素,5个因素为基础性影响因素。文章试图为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构建提供理论依据,为企业汇率风险应急管理实践提供有效路径。

关键词: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5)04005906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2005年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已大幅升值。截至2014年1月,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了35、84%,其中次贷危机前(以2007年8月为界)升值幅度为9、47%,而危机后升值幅度则达到了24、09%。然而,在普遍预计人民币兑美元即将进入“5时代”的时候,人民币兑美元走势却发生逆转。无论是次贷危机后的人民币快速升值还是即将迈入“5时代”的走势逆转,都考验着企业汇率风险应急管理及其能力。

央行宣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区间从2014年3月17日开始由原来的±1%扩大到±2%。这一政策的变化迫使涉外企业将承担更大的汇率风险。实施浮动汇率制度以来,汇率波动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其一,汇率波动幅度及频率增大。汇率波动幅度越大,涉外企业盈利受到影响的程度就越大。对于一些利润率较低的企业,比如有的纺织及服装企业利润低于3%,大幅的汇率波动将会吞噬企业的部分或全部利润。而汇率波动频率的增加,又会使企业遭受汇率风险的可能性变大。其二,人民币汇率波动不再呈单边趋势(单边的升值或是单边的贬值),而是双向波动,使汇率风险的复杂性进一步增加。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增加,打破了人民币单边升值时出口企业承受汇率风险的状况,人民币贬值将使进口企业暴露于汇率风险中,这就意味着承受汇率风险的涉外企业范围进一步扩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经济及体制改革是重中之重。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当前国情的必然选择。只有成为开放型经济体国家才可能积极地参与到国际分工中,才能够发挥出本国的比较优势。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不断深入,开展国际贸易的企业数量逐渐增加,国际贸易规模也不断扩大。但是,由于国内外环境存在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汇率的波动将更趋频繁,这就导致暴露于汇率风险之中的企业数量和汇率风险头寸不断增加,涉外企业的经营管理受汇率波动影响的程度也日益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把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而经济安全事件属于社会安全事件。针对汇利率风险等63种风险,国资委要求中央企业进行全面管理,督促中央企业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培养和提升应对经济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应急机制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中国大多数涉外企业对于汇率风险管理的意识比较薄弱,风险监控体系缺失,汇率风险管理人才和经验匮乏,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汇率风险的状态,对于人民币汇率稍大的波动更是无助和无奈。通过对一些省市具有代表性的进出口企业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没有主动防御汇率风险的意识,自认为企业只能被动接受由汇率波动所引起的利润变化[1]。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日常运营和发展。因此,企业亟需建立科学、合理的应急机制来应对这种困局。

随着汇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企业汇率风险应急管理也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应急机制反映了系统各组成因素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通常表现为针对某一突发事件而制定的方案和采取的一些应急措施,是静态与动态的有机结合。综合近年来的研究,对应急机制经验和分项的研究较多,综合性的研究较少,尚未建立应急机制系统的结构模型[2]。因此,本文基于解释结构模型(ISM)方法对影响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影响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为构建和完善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

基于应急管理过程视角,Haddow和Bullock[3]认为应急管理包括灾害发生前的准备、灾害响应以及自然或人为灾害发生后的支持和社会重建。加拿大政府制定的加拿大应急管理框架确定了应急管理的4大支柱及其相关内容,即预防和减灾、准备、应对和恢复[4]。王宏伟[5]认为可以从突发事件应对与处置的各个环节入手,进行指标体系的设计,具体包括应急准备、预测预警、事件发生、应急反应、应急处置、扩大应急、应急结束和后期处置等8个方面。邵云飞[6]认为在突发事件发生前、中、后3个阶段中,指挥调度、资源保障、辅助决策、信息管理和处置实施这5大空间子系统都要给予支撑。

另有一些学者尝试对应急机制的框架和应急管理体系进行研究。闪淳昌[7]指出突发安全事件应急机制主要包括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应急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分级负责与响应机制、公众沟通与动员机制、应急资源配置与征用机制、奖惩机制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城乡社会管理机制等。赵兴民[8]则认为突发自然灾害的教育应急机制应由预警机制,分级响应、应急联动与救助机制及善后处理机制3部分构成,其中,预警机制包括对自然灾害的监控与预警、制定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加强对师生员工的防灾减灾教育、建立定期模拟突发自然灾害逃生演练机制;善后处理机制则是由受灾师生的转移与安置、教育教学秩序的迅速恢复、灾难留下的广大师生心理创伤的恢复、对损坏的校舍进行重建4个方面组成。王锐兰[9]构建了由预防、过程、效能和恢复等4个一级指标构成的政府应急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刘辉[10]认为应急管理系统主要的工作流程包括实时监测、预警识别、预案启动以及方案处置和后处理。桂岚[11]构建的公路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机制包括险情监测、安全隐患检查、灾害调查、会商机制、应急预案、后勤保障、实施速度、信息机制等8个方面。

目前,中国对于汇率风险管理的系统性理论研究还不多,尤其是汇率风险应急机制方面的理论研究更少。在汇率风险管理系统方面,很多中国学者进行了研究:胡大江[12]认为企业的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系统可以视为由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规避、风险监控和绩效评估等要素构成,其中风险监控包括监测机制、预警机制、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止损机制、紧急处理机制。杨志国[13]指出涉外企业要建立一个高效的汇率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它应包括一个权威的汇率风险决策机构和一个专业的汇率风险管理团队。朱贺[14]分析了构建汇率风险预警机制的必要性及迫切性,探讨了构筑汇率风险预警机制的框架,具体包括采用高效度的刚性的技术预测方法、结合适应中国国情的柔性的基本因素指标分析法和政府、银行与企业各司其职,而企业的重中之重是增强独立识别、预测、规避汇率风险的能力。

近年来,学者用解释结构模型研究了突发事件、地质灾害等应急管理中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韩传峰[2]提出构建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系统包括预警机制、处置机制、信息机制、领导机制、评估机制、保障机制、善后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等8个要素,通过分析要素之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确定了信息机制和领导机制要素的基础重要性。史丽萍[15]通过大量的调查问卷,获得了预测预警机制、应急预案管理等14项企业应急能力的关键要素指标,并确定了善后处理机制和事后恢复重建是企业应急能力结构要素中最直接的两个要素。

三、解释结构模型(ISM)

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Method,简称ISM),又称作ISM分析法,是美国华菲尔特教授为了研究规模大、结构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问题而开发的研究方法,现在已广泛应用于现代系统工程。ISM能够有效地把系统中各元素之间复杂的关系转化为直接的、明确的结构关系,以便于理清模糊、混乱的思想。ISM主要是在分析系统各因素之间存在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定性表示系统各因素之间存在的关系模型,把复杂要素进行结构化和层次化,最后,把系统要素之间的所有关系(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都用有向图表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分析,最终得到影响系统的关键性要素,即根本要素。ISM方法主要包括以下4个部分。

(一)生成邻接矩阵

首先,从整体上熟悉和把握系统,确定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并为各个要素编号,如Si(i=1,2,…,n)。其次,根据系统中任意两个组成要素Si、Sj之间存在的关系,确定两要素的关系,用SiRSj表示。此时,说明要素Si对Sj存在“给予影响”或“先决条件”或“重要”等关系。最后,整理系统中任意两元素之间关系的有无,得出邻接矩阵A=[aij],其中aij=1,当Si对Sj有关系时

0,当Si对Sj没有关系时 。

(二)生成可达矩阵

得到邻接矩阵A后,再做邻接矩阵A与单位矩阵I的和运算,求得A+I。然后,对矩阵A+I进行幂运算,不过矩阵A+I幂运算必须以布尔代数运算为基础进行。当矩阵A+I进行幂运算满足式(1)的条件时停止,此时,计算得出一个正整数n。

M=(A+I)n+1=(A+I)n≠…≠(A+I)2≠(A+I)(1)

此时,矩阵M=(A+I)n称为可达矩阵,它反映了要素之间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可达矩阵M的元素mij如果等于0,这说明要素Si对要素Sj不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果等于1,这说明要素Si与要素Sj之间存在着可到达的路径,即要素Si对要素Sj存在直接或间接影响关系。

(三)各要素的级别分配

对可达矩阵M中的各要素Si分别求出可达集合P(Si)和先行集合Q(Si):

P(Si)={Sj|mij=1}(2)

Q(Si)={Sj|mji=1}(3)

P(Si)可以通过查找可达矩阵M的第i行上值为1的列对应的要素得到,而Q(Si)则是查找可达矩阵M的第i列上值为1的行对应的要素。再求出各要素集合L1,此时L1必须满足式(4)。

L1={Sk|P(Sk)∩Q(Sk)=P(Sk),k=1,2,…,n}(4)

L1中的要素位于层次结构图中的最上面,同时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从其他要素可以到达L1中的要素,反之则不行。接着,删去可达矩阵M中L1中各个要素所对应的行与列。同理,依次确定L2,L3,…。然后根据级位划分的结果对可达矩阵M进行重新排列,就可以得到层次化的可达矩阵。

(四)生成层次结构图

级别分配结束后,第一层次是整个层次结构图的最上面,即把L1中的各要素放置在层次结构图的最上面。接下来的就是层次结构图的第二层次,即放置L2中的各要素。以此类推,按照从上至下的级别顺序,把L3,L4,…各级别中的要素依次归类放置,最后使用有向图表示系统的层次结构,得到完整的层次结构图。层次结构图简单明确地展示了系统中各因素的层级关系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位于整个层次结构图第一层次的要素则是系统中最直接的要素,而处于层次结构图最低端的要素是系统的基础性要素。第一层的要素都属于影响系统的直接要素,而其他各层的要素则间接影响着系统,间接要素主要通过影响其他要素达到影响系统的作用。

四、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的构建

一个完整的应急管理过程包括预防、预警、反应、控制与恢复五个阶段。通过选取一定数量的具有代表性的进出口企业进行调查发现:应急预案、汇率风险防范意识、专业人员、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或合同条款进行止损、信息沟通、决策支持、与进出口公司开展合作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效果[1]。再借鉴韩传峰和刘亮[2]、桂岚和李跃军[11]、胡大江等[12]、刘铁民[16]的研究成果,本文归纳并确定了16个比较合理的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的潜在影响因素。为了更方便地建立系统的ISM模型,把16个因素按照顺序分别命名,如表1所示。

表1 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影响因素表

阶段影响因素指标编号直接影响指标

预防

预案编制及管理S1S2、S3、S4、S5、S6、S7、S8、S9、S10、S11、S12、S13、S14、S15、S16

应急宣传教育及培训S2S1、S3、S4、S7、S8、S10、S11、S12、S13、S14、S15、S16

管理机构S3S1、S2、S4、S7、S8、S9、S10、S11、S12、S13、S14、S15

预警

专业队伍S4S1、S2、S3、S5、S6、S7、S8、S9

汇率风险监测及评估S5S6

预警决策系统S6S5、S8、S9

反应

应急信息沟通、反馈机制S7S8、S9、S10、S11、S12、S13

指挥与协调S8S7、S9、S10、S11、S12、S13

决策支持S9S7、S8、S10、S11、S12、S13

控制

会商机制S10S11、S14、S15

资源整合S11S12、S13、S14、S15

止损机制S12S11、SS14、S15

紧急处理机制S13S10、S11、S12、S14、S15

恢复

善后处理机制S14S15

恢复计划S15S14

应急绩效评价经验总结S16S1、S2、S3、S4、S5、S6、S7、S8、S9、S10、S11、S12、S13、S14、S15

A=S1

S2

S3

S4

S5

S6

S7

S8

S9

S10

S11

S12

S13

S14

S15

S160111111111111111

1011001101111111

1101001111111110

1110111110000000

0000010000000000

0000100110000000

0000000111111000

0000001011111000

0000001101111000

0000000000100110

0000000000011110

0000000000100110

0000000001110110

0000000000000010

0000000000000100

1111111111111110

M=S1

S2

S3

S4

S5

S6

S7

S8

S9

S10

S11

S12

S13

S14

S15

S161111111111111111

1111111111111111

1111111111111111

1111111111111111

0000111111111110

0000111111111110

0000001111111110

0000001111111110

0000001111111110

0000000001111110

0000000001111110

0000000001111110

0000000001111110

0000000000000110

0000000000000110

1111111111111111

(一)生成邻接矩阵

各个因素之间存在一种“影响”和“被影响”的关系,经过相关文献的参考归纳,对表1中的汇率风险应急机制中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判定,把两项关系的有无归纳成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影响因素的邻接矩阵A。

(二)生成可达矩阵

得到邻接矩阵A后,进行布尔代数运算处理后,得出可达矩阵M=(A+I)4≠(A+I)2≠(A+I),n=4。

如矩阵M所示,S1、S2、S3、S4、S16的行和列对应的元素完全一样,所以可以把S1、S2、S3、S4、S16看作一个因素,保留S1删去S2、S3、S4、S16。同理,把S5、S6看作一个因素,保留S5删去S6;把S7、S8、S9看作一个因素,保留S7删去S8、S9;把S10、S11、S12、S13看作一个因素,保留S10删去S11、S12、S13;把S14、S15看作一个因素,保留S14删去S15。得到缩减后的可达矩阵N。

S1

S5

N=S7

S10

S1411111

01111

00111

00011

00001

(三)各要素的级别分配

对可达矩阵N进行级别分配并建立重新排序的可达矩阵,就可以得到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影响因素的层次化可达矩阵,如表2所示。

表2 层次化的可达矩阵

S14、S15S10、S11、S12、S13S7、S8、S9S5、S6S1、S2、S3、S4、S16

S14、S1510000

S10、S11、S12、S1311000

S7、S8、S911100

S5、S611110

S1、S2、S3、S4、S1611111

(四)生成层次结构图

如表2所示,影响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的因素可以分为5个层次。第一层要素集合{S14,S15};第二层要素集合{S10,S11,S12,S13};第三层要素集合{S7,S8,S9};第四层要素集合{S5,S6};最低一层要素集合{S1,S2,S3,S4,S16}。在这基础上,用有向图表示,得到了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图,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影响

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图

从结构图中可以看出,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影响因素可体现为5个层次,其中第五层的预案编制及管理(S1)、应急宣传及培训(S2)、管理机构(S3)、专业队伍(S4)、应急绩效评价及经验总结(S16)5个因素是应急机制影响因素中的基础性因素,这5个因素通过不同方式对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的其他因素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第四层的汇率风险监测及评估(S5)、预警决策系统(S6)2个因素对第三层的应急信息沟通及反馈机制(S7)、指挥协调机制(S8)、决策支持(S9)3个因素有直接影响。通过对汇率波动的监测,评估汇率风险的大小,启动相对应级别的预警,为企业的应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第三层的应急信息沟通及反馈机制(S7)、指挥协调机制(S8)、决策支持(S9)3个因素是中层影响因素,也是最关键因素之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快速的信息报告、通报和,以及统一的应急指挥、协调和决策,都直接影响上一层次要素的有效性和要素之间的网络联系。

第二层的会商机制(S10)、资源整合(S11)、止损机制(S12)、紧急处理机制(S13)4个因素直接影响第一层的因素,它们反映应急控制的能力和水平。

第一层的善后处理机制(S14)、恢复计划(S15)2个因素是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最直接的因素,反映企业应急管理的最终效果。

五、结论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对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影响因素的分析,找出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层级关系,得出影响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的2个直接因素和5个基础性因素。这7个因素是企业在汇率风险应急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点,必须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善后处理机制(S14)、恢复计划(S15)这2个要素属于应急管理中的恢复阶段,直接关系到汇率风险应急机制的最终执行效果。实施一系列应急措施后,管理者在恢复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弥补已发生的损失,尽可能减少损失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制定合理、有效的确保生产经营顺利进行的方案。通过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图还可以得知:在企业汇率风险应急管理中预防阶段的工作至关重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防阶段作为应急管理的第一个阶段,是后续的应急工作和应急措施有效执行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做好这个阶段的管理工作,在汇率风险发生之时,管理者才能够有条不紊地处理紧急情况,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或避免损失。汇率风险应急机制解释结构模型揭示了各个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关联层次,在一定程度上为构建和完善汇率风险应急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与此同时,由于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各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网络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单纯的线性关系,因此企业在汇率风险应急管理中要注意综合权衡,不可偏废,必须注意有效、合理、协调地管理和控制各个阶段的因素,这样才能使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有效运行。

本文将汇率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和系统工程理论有机结合,把定性的影响因素合理地定量化,为企业汇率风险应急管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此外,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也能给进一步确定各影响因素权重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谢非,陈粤芳,杨茜、企业汇率风险承受能力影响因素及对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1):61-64、

[2]韩传峰,刘亮、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应急机制系统分析[J]、自然灾害学学报,2006,15(6):154-158、

[3] HADDOW G D, BULLOCK J A、Introduce to emergency management[M]、TX:Butterworth-Heinemann,2003、

[4]Public Safety Canada、An emergency management framework for Canada[EB/OL]、(2008-01-17)、[2014-02-12]、http://publicsafety、gc、ca/prg/em/_fl/emfrmwrk-en、pdf、

[5]王宏伟、我国应急绩效评估的障碍与措施[J]、中国减灾,2009(4):24-25、

[6]邵云飞,杜欣,周敏、企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创新设计――基于全系统的视角[J]、技术经济,2010,29(10):94-98、

[7]闪淳昌、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的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5,1(2):24-26、

[8]赵兴民、突发自然灾害后的教育应急机制研究――以汶川地震灾害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6):151-158、

[9]王锐兰、政府应急管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1):35-39、

[10]刘辉,任建伟、企业应急管理体系构建及其运作管理研究[J]、金融经济,2008,24:94、

[11]桂岚,李跃军、基于ISM的公路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机制构建[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0,21(1):117-121、

[12]胡大江,任玉珑,陈学梅,等、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0(4):71-73、

[13]杨志国、涉外企业汇率风险控制问题与管理机制的建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8):35-37、

[14]朱贺、构筑汇率风险预警机制必要性及框架分析[J]、开发研究,2009(4):96-99、

风险与应急管理篇4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河南开封 475000

[摘要] 目的 观察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取我院收治的94例急诊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7例,对照组接受急诊科常规监护与基础护理,实验组则在常规监护与护理的同时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观察并统计两组护理合格率、抢救物品情况、护理质量评分、护理缺陷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对照组护理缺陷发生率位12、8%,实验组仅为2、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护理质量评分与抢救物品完好情况更优,护理合格率以及护理满意度更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诊内科护理工作中开展护理风险管理有利于改善急诊护理工作水平,提高护理满意度,消除护理风险因素,值得临床予以推广和使用。

[

关键词 ] 急诊患者;护理;安全管理;护理风险管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b)-0069-02

[作者简介] 杜云真(1972-),女,河南开封,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急诊护理。

护理风险事件表现出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高风险水平等特征。而就急诊科而言,其本身承担了诸多重要职能,因此其护理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急诊科患者病情急而重,且呈现出多变、复杂的特点,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此外还有突发性事故致伤的患者,风险性极高,因此其医疗投诉以及纠纷事件发生率较其他科室更高[1]。所以急诊科护理人员应始终坚持将强化风险意识、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为最终护理管理目标。基于此,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以为临床指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2012年10月—2014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4例急诊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50例,女44例;年龄17~56岁,平均年龄(38、8±2、4)岁;其中48例为车祸致伤,24例为殴打致伤,22例为意外坠跌致伤。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7例,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因而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呼吸道管理、基础护理、心血管监测、营养支持护理以及酸碱与水电解质平衡纠正等常规监护方案,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内容如下:①健全相关规章制度。首先,护士长结合急诊室特点,并以护理安全管理制度为依据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同时还应征得患者知情同意,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应针对意外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确保各项规章制度得到完善,为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②强化风险管理意识。组织急诊护士参加急救药品的正确使用以及急救设备操作技巧等相关培训,定期进行工作心得与经验交流,并对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疑难问题加以总结,分析操作过程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及时修订并完善急救操作流程。此外,还应要求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各类法律法规,并熟练掌握。③护理文件记录。护理人员在监测患者病情变化以及抢救治疗过程中应规范记录护理文件,确保其准确、及时以及客观性,特别应高度重视三无人员,留观病历应妥善存档,同时还应定期审查病例[2-3]。④抢救用药与仪器管理。应强化管理抢救用药以及抢救仪器,应做到专人专项管理,做好相应的清洁与保养工作,同时还应做好取、还登记,每天检查并清点仪器使用情况,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刻上报,及时排除障碍。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两组护理合格率、抢救物品情况、护理质量评分、护理缺陷率以及护理满意度。每周遵循急救药品管理标准检查急救药品完好情况;每月由护理部领导负责组织护理质量管理小组,抽检并评估急诊护理质量[4]。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的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抢救物品完好率以及护理缺陷发生率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抢救物品完好情况更优,护理缺陷率更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合格率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护理人员护理合格情况更优,护理合格率更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护理质量评分更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在医疗卫生工作中,护理工作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其表现出具体性、连续性、直接性以及动态性特征[5],同时具有很强的技术性。护理人员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与患者长时间接触,因此承担了更高的职业风险。当前,随着普法教育的逐步深入,民众法制观念逐步成型且维权意识也随之增强,而急诊科由于其特殊性而在各环节中都存在护理风险因素。所以改善急诊护理工作质量,排除护理风险因素显得尤为重要[6]。

本次研究以94例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实验组消毒隔离、违规操作、基础护理水平、护理文书规范性评分为(99、24±1、36)、(0、84±0、22)、(95、82±4、14)、(97、50±3、39)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9、87±2、09)、(3、66±0、31)、(85、83±5、01)、(90、24±3、18)分。提示护理风险管理护理质量更优;此外,实验组抢救物品完好情况更优,护理合格率以及护理满意度更高,护理缺陷率更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关报道[7]一致。提示在急诊护理工作中采取风险管理模式,探查其中薄弱环节并予以修正和完善,同时优化工作流程,有利于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而在风险意识强化教育开展后,护理人员对于急诊规章制度以及操作流程均能够自觉遵守,同时重视提升自身风险防范意识,推动护患关系的进一步融洽,从而在降低护理缺陷率的前提下有效规避了护理纠纷事件,具有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在急诊内科护理工作中开展护理风险管理有利于改善急诊护理工作水平,提高护理满意度,消除护理风险因素,值得临床予以推广和使用。

[

参考文献]

[1]潘多,祝莹,陈水红,等、急诊抢救室危重患者流量变化规律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7):599-601、

[2]孙萍,李晓红,吴蓉,等、建立标准化转运流程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4):108-109、

[3]黄丽英,陆一鸣、急诊分诊在急诊科安全管理中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4(2):225-227、

[4]白雪玲,王元,江燕华,等、SHEL模式在手术物品清点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9):664-665、

[5]吴国庆,韦梅,夏敏,等、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4):682-684、

[6]孙琦,张梅、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1):85-86、

风险与应急管理篇5

关键词:轨道交通;风险;评估;动态;管理

中图分类号:P135 文献标识码:A

据统计,2003年1月至2011年3月,全国各地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事故累计发生98 次,每年平均发生12 次以上。由此可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实施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十分明显。

分析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面临的主要特点如下:①同期建设规模大,施工工点多,施工方法多,投入设备多,地下工程结构形式与施工异常复杂;②工程建设的地质及水文条件、环境条件复杂;③建设工期紧张,施工速度快,参建单位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④事故一旦发生,造成严重的经济与工期损失,社会影响巨大,工程事故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焦点;⑤工程风险管理有关政策法规不健全,认识和研究不深入。

风险管理的概念:为了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风险技术管理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避免人员伤亡和环境损害,降低工程成本和工期损失,为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提供安全施工保障。

1风险管理程序

工程建设风险管理程序

1、1 工程建设风险管理应由建设单位负责组织和实施,并以合同约定建设各方的风险管理责任。

1、2 建设单位在编制概算时,应确定建设风险管理的专项费用,做到风险处置措施费专款专用。

1、3 按照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内容与实施过程,建设风险管理可分为:

(1)规划阶段风险管理

(2)可行性研究风险管理

(3)勘察与设计风险管理

(4)招标、投标与合同风险管理

(5)施工风险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中应实施全过程动态风险管理。结合建设各阶段风险管理实施重点、风险分析方法和风险管理成果逐层深入、相互联系,上一阶段风险管理成果为下阶段风险管理与实施的基本依据,从而最终为施工期动态风险管理实施提供基础。

全过程风险管理要点

2施工期动态风险管理

随着工程的进展,工程建设风险不断动态变化,各项风险的发生概率及其损失也将发生改变,地下工程建设易受外部天气和环境等条件的干扰,现场风险情况瞬息万变,因此,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各方需实施动态风险管理。目前,我国部分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在轨道交通建设中已尝试开展了施工期动态风险管理工作。

动态风险管理主要体现在风险信息的收取、分析与决策过程的动态,对风险的预报、预警与控制实施的动态。

2、1 施工准备期风险管理

项目开工准备阶段,对工程各道工序结构分解,根据项目施工组织方案以及周边的环境条件,参考勘察与设计阶段编制的风险记录文件,开展风险分析与评估,进行风险记录,制定施工风险应对措施及应急预案。

(1)风险分析与评估

①风险辨识采用检查表法[1],可得风险工程的风险单元、安全风险事件、风险因素辨识结果。

②根据辨识结果,采用层次分析法[1],得各安全风险单元中各风险事件的评分。根据各风险事件在该风险单元的权重,利用两两判断矩阵分析和量化计算,得该风险单元的风险指数。

③依照以上计算,依次得出该风险工程其他风险单元的风险指数。根据各风险单元在该风险工程的权重,利用两两判断矩阵分析和量化计算,得该风险工程的风险指数。

④结合风险指数、风险等级对应表,评价得出风险等级。

INCLUDEPICTURE "、、/Application%20Data/Application%20Data/Tencent/Users/57160297/QQ/WinTemp/RichOle/%5bVW1A0(V_(7BNEL%7dG~W)%5dM4、jpg" \* MERGEFORMATINCLUDEPICTURE "、、/、、/Program%20Files/Tencent/QQ/Users/57160297/Image/DKVZ02YJ4I2MP68~I_8DB~X、jpg" \* MERGEFORMATINCLUDEPICTURE "、、/、、/Program%20Files/Tencent/QQ/Users/57160297/Image/DKVZ02YJ4I2MP68~I_8DB~X、jpg" \* MERGEFORMAT (2)风险记录

对分析与评估为Ⅲ级及以上风险应进行风险记录。

(3)重大风险处置

对分析与评估为Ⅱ级及以上建设风险应编制事故应急处置预案。(结合项目部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预案编制)。

应急处置预案内容包括:

①重大风险事故呈报管理体系与制度。

②现场监测预警标准及预告。

③风险抢险队伍与物资准备,施工现场及参与人员等相关信息。

④事故处理应急处置决策。

2、2施工期风险管理

由于建设过程工况条件和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风险应对措施的实施效果,考虑到工程施工的不确定性,风险因素和风险等级都将随之变化。因此应实行动态的风险管理,坚持信息化施工,对主要工程风险因素进行跟踪,对风险体系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对工程和环境变化实施监测,并对监控结果进行分析评估,对风险管理措施实施情况及时总结,对预警事件及时处置,必要时启动应急预案。

(1)责任主体划分

风险体系应是一个由各方参建单位共同参与的管理活动,不应为哪家单位能够独自承担的长期工作,应首先落实风险责任主体单位。

建设单位( 业主) 的职责是负责组织和监督现场施工风险管理实施;

设计单位主要是负责进行设计方案交底与施工风险管理监督;

施工单位负责施工现场建设风险管理的执行和落实;

监理单位负责协查施工现场风险管理执行与督察;

第三方监测单位应负责现场监测工作和风险预警;

工程保险单位应负责对现场保险评估检查与风险事故损失赔偿等。

(2)风险跟踪(管理过程、规避)

①对Ⅱ级及以上建设风险,施工单位提交现场处置预案,上报建设单位,审批通过后方可施工。

②施工单位对已辨识的风险,落实实施时间、实施人、防范措施及实施效果评估。对新发现的风险告知相关参建单位并落实规避措施。

工程现场设置风险告示牌或宣传牌,对各个阶段的风险点和注意事项进行宣传和教育。

适时组织应急演练,检验事故呈报体系是否能将事故信息能及时、可靠地传递给相关建设各方,以方便开展事故抢险与救护。

③监理单位风险管理中评估自身监理工作不到位或失察风险,核查和监督施工现场风险管理的执行情况。

④监测单位根据设计要求,制定施工监测方案,量化各监测指标的预警值以及各级预警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监测指标预警值:应由监测单位和设计单位根据设计要求、工程经验、计算分析以及监测反馈分析共同确定。

⑤建设单位过程管理中应重视设计管理,优化教育培训,重视设备选型验收,抓住工序关键点验收,突出环境保护,将监测工作做为基础,落实过程监管和隐患排查,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推进标准化建设,提倡精细化施工,从管理上落实各相关参建单位风险管理责任,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将现场出现的新风险通过风险预告的形式及时告知各参建单位,组织相关参建单位会议制定规避风险措施(设计方案修正、加固措施、改移拆迁等)。

检查施工单位重大风险事故呈报管理体系与制度的建立,抢险队伍与物资的准备,施工现场及参与人员在岗情况等,参与施工单位应急演练工作。

⑥采用工程保险转移建设风险。(不应将工程保险作为唯一减轻或降低风险的控制措施)

(3)应急启动

发生风险事故后,按照应急预案要求启动应急抢险工作。

抢险目的:发生事故后,应保障人员安全,减小对周边环境影响,将建设风险造成的各种不利影响、破坏和损失降低到合理、可接受的水平。

3结语

(1)工程建设风险管理应着眼于风险预控,通过降低其损失发生的概率,缩小其损失程度来达到控制目的。当风险发生后,按照预先的方案实施,可将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2)有效的风险防范应立足于体系化的风险管理和预先控制,管理措施与技术措施并重,动态的风险控制和完善的应急预案,并最终通过精细化的管理予以落实。

参考文献:

风险与应急管理篇6

关键词:风险管理;急诊;护理;效果分析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Risk Management in Emergency Nursing

ZHANG Li

(Datong Fifth People's Hospital,Datong 037000,Shanxi,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applic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in emergency nursing management、Methods Randomly selected from June 2013~October 2014,400 cases of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as the research 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of nursing quality、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nursing adverse events,falling,falling rate of the bed,patient plain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Risk management;Emergency;Nursing;Effect analysis

急诊科是一个突发事件多、病种复杂、病情进展快的重点科室,护理工作稍不到位,即可造成纠纷、投诉等事件的发生,因此需要加强急诊护理工作。护理风险管理是针对日常的护理实践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寻找或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以提高对风险的应对能力,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收集我院2013年6月~2014年10月未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住院患者200例,其中男120例,女80例,平均年龄(47、12±2、11)岁;收集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的住院患者200例,其中男110例,女90例,平均年龄(48、12±2、31)岁。实行风险管理前后的患者在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

1、2方法 本次研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00例患者实施风险管理,主要为对护士加强风险管理培训,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对照组200例患者实施基础护理。

1、2、1加强风险管理培训 医院定期邀请风险管理方面专家讲授风险管理知识,不断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危机意识,降低在工作中风险事件发生率。积极培训专科护士,以提高急救水平。在科室里,定期分层次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职责》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法律意识与责任意识。

1、2、2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通过积累临床资料,不定期进行检查、开展护理查房等,分析在平时护理工作中的问题,准确分析、识别、评价并处理问题[2]。

1、2、3成立风险管理小组 医院急诊科成立由科主任、主治医生、主管护师及护士长等组成急诊危机管理小组,定期对急诊护理工作进行检查。急诊风险管理小组每月对科室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评估、预测[3]。

1、3效果评价

1、3、1护理质量控制 每月对科室进行质量控制,内容包括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文书质控、消毒隔离、三基理论及操作考核、门急诊等特殊科室,总分为100分。

1、3、2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 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包括10个条目,满分为100分,对急诊每位患者进行调查。

1、3、3不良事件发生率 每月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统计,包括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发生的例如:输错液、发错药、导管脱出等。

1、3、4跌倒、坠床、压疮发生率 使用自制的跌倒、坠床统计表对就诊患者进行进行统计。

1、3、5患者投诉率 患者对医院医疗护理工作有所不满则易发生投诉事件、发生医疗纠纷,通过风险管理,患者投诉率显著减少。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显示,实验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跌倒、坠床率、患者投诉率都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

风险管理前后,护理质量得分比较:风险管理前,护理综合质量得分为(90、03±1、11);实施风险管理后,护理综合质量得分为(98、12±1、23),风险管理后较风险管理前显著提高(t=45、45,P

3 讨论

我院急诊患者人数众多、病情复杂,因此强化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加强专业技能有助于优化护理队伍,提高护理质量。开展风险管理,能够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防风险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全面做好优质护理服务。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我院急诊科率先实施风险管理,主要措施为加强风险管理培训、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成立风险管理小组。通过本次对比,可以得出结论,实验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跌倒、坠床率、患者投诉率都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实验组患者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4 小结

鉴于急诊科患者就诊急切、病因多样、需要医护人员掌握多方面知识,即刻应对突发事件,因此建立健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采用现代化、科学管理办法,实现护理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方可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安全、满意的优质护理服务[4],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胡俊珍,梁玮伦,杨明玉、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体系架构的建立与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8):114-116、

[2]吴丙杰、日常护理工作中风险管理方法及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生,2015,31(3):162-163、

风险与应急管理篇7

关键词:基层供电企业;安全风险管理;应急管理;事故调查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6-0098-02

安全管理的实质是风险管理。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和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对于形成安全预防机制、规避和化解安全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风险管理的应用将使安全管理更科学、更全面、更规范、更有针对性,从而使企业的安全基础更加牢固。基层供电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及事故调查体系。

一、安全风险管理

基层供电企业应该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人员参加的工作组织,负责本单位安全生产评估及作业安全风险预控实施工作,明确管理职责,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形成完善的安全风险管理评估报告,建立重大危险源档案及定期检测、评估、监控、整改记录。

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步骤为:风险培训―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处理。其中风险培训、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是核心内容,也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

1、安全风险培训

基层供电企业必须坚持安全风险的全员参与,要立足班组、立足现场,加强对《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调度规程、防止电气误操作等安全管理规定及制度的学习、培训和考试,开展现场紧急救护、消防等基本安全技能的培训,加强对有关事故案例的剖析,从事故教训中发现薄弱点,提高风险意识,养成主动识别危害、控制危害、规避风险的习惯。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人员有所侧重,在工作过程中检验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2、安全风险辨识

基层供电企业必须结合企业生产运行实际,从电网设备、调度运行、继电保护、通信自动化等生产运行的各个方面,全面查找电网安全存在的隐患和问题,系统辨识电网安全危险因素和薄弱环节,为安全风险分析、安全风险评估和安全风险控制提高基础数据和资料。

3、安全风险评估

安全风险评估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一是依据《供电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及辨识防范手册》,按照一定的周期和程序,开展查评工作;二是对已经掌握的风险数据进行归纳分析,确定各层次的管理短板、薄弱环节和薄弱部位。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评估:第一,生产运行环境。从设备危及人身安全、设备因素导致人为责任事故、运行和作业环境三个方面,评估生产运行环境中可能导致触电、高处坠落等人身伤害事故或误操作事故的风险,从而加强生产运行环境安全风险防范。第二,机具与防护。从安全工器具、专业机具和防护用品等方面评估机具与防护是否符合有关安全标准,定期维护、保管等是否符合管理要求,以及应用过程中是否正确规范等。第三,人员素质。从安全教育培训、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以及生理、心理素质等方面,评估企业不同层次人员安全素质方面的风险,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第四,现场管理。从作业组织、规程制度的执行情况、作业过程安全控制措施、应急工作准备等方面评估生产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控制风险,加强企业作业过程的安全控制。第五,安全生产综合管理。从安全责任制落实、规章制度的制订与执行、“两措”管理等方面评估企业安全生产综合管理。

4、安全风险控制

控制电网安全风险的目的是: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不发生电网瓦解、大面积停电和电网稳定破坏事故。为此,需要从单一事故方面加以控制,才能避免以上多重事故发生。

一是设备因素。需要加强对设备的运行监视、巡视,开展设备状态检修,发现隐患和缺陷及时处理。需要加强对安全自动装置的检查、校验,低周减载容量应满足要求,确保安全自动装置正常投运。需要加强通信及自动化系统运行维护,保证保护通道及通信畅通完好,自动化信号及采集数据正确,不影响电网事故正确处理。

二是人为因素。生产人员需要定期开展安全活动、反事故演习,提高防范电网风险的能力。调度运行人员根据系统负荷情况,合理安排系统运行方式,加强电网安全稳定计算分析;继电保护人员需要确保设备主保护、无缺陷运行,确保整定正确;现场运行人员操作时需要认真核对现场设备状态,加强现场的操作监护,防止走错间隔、漏项及跳项操作。

三是天气及偶然因素。关注雷、雨、雪、雾、连续高温对电网输变电设备的影响;定期对变电站周围的环境和输电线路进行检查与巡视,加强电力设施保护;做好消防设备的检查及机房等重要场所的安全保卫,加强易燃易爆物品管理和重点部位的防火防爆工作,防止发生火灾、偷盗和人为破坏。

5、安全风险处理

针对风险程度的不同,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于制度执行力不强、执行不规范等管理类缺陷,采用加强督促检查等手段纠正基层单位的工作偏差,保证制度一丝不苟地得到执行;针对具有一般风险的单位,采用“提示”(批评、评价意见等)的方法通报,提出整改要求;风险中等的,给予“警告”(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专项督查等)的处理,提出整改要求和期限,到期验收。对于风险较高或已发生事故的单位,给予责任追究。

对于各种类型的风险处理,采用不同方式的响应进行整改。其中综合性的、重大的风险纳入公司级别的风险响应工作范畴,实施全面整改和隐患整治。

6、风险管理的考核与持续改进

把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纳入常态化管理,定期在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例会上进行专题汇报和布置,纳入企业的正常管理和考核中。安全风险管理小组要及时跟踪了解安全风险管理工作进展,分阶段对风险管理教育培训以及风险辨识、评估、控制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纠正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改进。

二、应急管理

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应与日常安全管理相结合,由事后单纯应急处置,转向事前预防和事后应急处置相结合。为了更好地应对供电生产运行突发事件,正确、有效和快速处理大面积停电事件,保障电力供应,应扎实做好应急管理工作。

1、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

基层供电企业应该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公司、部门、班组三级构成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应急管理机构,健全应急管理制度,明确电力调度机构作为电网事故的现场指挥中心,落实应急管理人员和专业应急抢险队伍,加大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工作投入,形成职责明确、信息畅通、上下互通、指挥有力的指挥体系。

2、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按照以下应急预案体系结构,结合各自职责范围、安全和稳定工作实际及应急管理工作需要,编制相应的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应急处置方案。综合应急预案包括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应急预案、社会稳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专项应急预案一般划分为电网安全类、人身安全类、设备与设施安全类、网络与信息安全类、社会安全类应急预案。其中电网安全类包括电网调度处置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工作预案,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通信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重要变电站全停应急预案,重要客户停电应急预案。人身安全类:重大人身伤亡事故应急预案。设备与设施安全类包括电力设施大范围受损抢修应急预案、重特大火灾应急预案、防震减灾应急预案、防汛、防台风应急预案。网络与信息安全类: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社会安全类:突发应急预案。

基层供电企业编制的应急预案应符合如下要求:在机构设置、预案流程、职责划分等具体环节,要符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保证预案的适应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应符合国家应急救援相关法律、法规;应符合电网安全生产运行特点,编写格式规范、统一,符合《国家电网公司应急预案编制规范》的框架内容。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要进行预案评审,评审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评审后,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签署,同时报上级主管单位备案。

3、做好应急预案培训与演练

加强应急预案培训工作管理,将应急预案纳入企业培训规划和职工年度培训计划,制订培训大纲和具体内容,开展对各级人员的培训。培训工作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新上岗人员进行应急知识培训。

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及新闻媒体开展电力生产、电网运行和电力安全知识的科普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应对停电的能力,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联系,开展社会停电应急联合演练,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提高社会应对电力突发事件的能力。

4、应急实施与评估

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及对企业和社会有严重影响的稳定突发事故,迅速启动相应应急预案,组织实施应急处置;按预案规定将有关情况报告上级应急领导小组和地方政府应急指挥机构,接受应急领导,请求应急援助;做好信息对外工作,减少事件影响,维护社会稳定。

发生严重自然灾害、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其他行业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时,服从地方政府的应急抢险指挥,组织开展应急救援,保证事故抢险和应急处置所需的电力供应,防止发生次生、衍生灾害事故。应急处置结束后,及时组织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尽快恢复灾区电力供应。对每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及相关防范措施进行评估,对本单位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三、事故调查

事故调查应当按照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原因,查明事故性质和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做到“四不放过”(事故原因不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应受教育者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罚不放过)。

风险与应急管理篇8

1、1风险管理实施

1、1、1成立急诊剖宫产护理风险管理小组成立以护士长为组长,高年资专科护士3~5名为组员的护理风险管理小组。负责对急诊剖宫产患者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汇总成册,制订该类患者的护理流程和护理计划,制订护理规章制度并指导落实,负责护士的培训和考核,同时负责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后的解释和处理事宜。

1、1、2制订急诊剖宫产患者护理规章制度和流程结合科室实际情况,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制订急诊剖宫产的护理规章制度和流程,主要涉及接诊、风险评估、风险告知、术前准备、转送及交接、各种护理操作常规、术中及术后护理、胎儿护理、健康教育等。

1、1、3强化对急诊剖宫产患者的风险防范意识要求科室所有护理人员有风险无处不在;的意识,对每一名急诊剖宫产患者进行护理风险评估,尽可能发现潜在的风险,及时防范,尽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要求护士有高度的责任心,责任落实到个人。

1、1、4强化护士的护理质量和服务意识严格护理操作技术的培训,提高护理质量。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注重与患者及家属多沟通、多交流,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解除其后顾之忧。

1、1、5培养精湛的急救护理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每名护士均进行急救护理技术培训,熟练掌握急救药品及器材的位置、使用方法,掌握基本急救技术,并且考核达标后方能上岗。同时,培养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风险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沉着应对。

1、2观察指标采用自制护理综合评分量表及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分别进行护理综合评分及患者满意度调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护患纠纷的发生率。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护理综合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64、208,P<0、05),出院后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发现观察组患者满意χ2=36、858,P=0、000)。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1、8%)较对照组(9、2%)显著降低(χ2=34、890,P=0、000),护患纠纷发生率(0、3%)低于对照组(1、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228,P=0、1053)。

3讨论

急诊剖宫产患者往往起病急、进展快,如处理不当可危及母婴安全。该类患者从接诊至出院的整个过程中的任何环节均潜在不确定性护理风险。然而,护理风险是可以防范的。护理风险管理的目的是积极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在护理工作中起着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本组资料显示,护理风险管理不仅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护理满意度,同时还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急诊剖宫产的风险管理应规范化、科学化、个体化,首先应建立管理组织,成立急诊剖宫产护理风险管理小组,负责规章制度的制订和落实,完善风险防范措施,起到指导和规范作用,要严格要求,科学管理。其次,要充分对每名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对潜在的风险做到心中有数,有计划、有目的地采取防范措施。另外,要提高护理技术水平和服务意识,增强护士的责任心和风险防范意识。同时还应具备熟练的急救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风险管理应涉及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同时注重细节,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我们体会,对急诊剖宫产患者实施风险管理,使护理流程更加规范、细致、科学。同时使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责任更加明确,出现不良事件时能够将责任落实到个人。通过系统化培训和考核,使整个护理队伍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提升,各项护理工作更加流畅,在面对急诊剖宫产患者时能够真正做到急而不乱,能够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敏锐的观察力投入到各项护理工作中,能够尽量减少各个护理环节的潜在风险。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多沟通,能够相互理解,融洽了护患之间的关系,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幼儿园校本研修个人总结(精选9篇)
  • 下一篇:财务需求分析(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