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儿童心理问卷调查(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5 栏目:写作范文

儿童心理问卷调查篇1

[关键词]学前儿童 心理健康 影响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239-01

学前儿童主要是指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不过,在我国,人们对“学前儿童”这一概念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人们习惯将学龄前儿童、幼儿、早期儿童等几个不同内涵和外延的概念都等同于学前儿童。随着人们对身心健康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学前儿童良好的心理可以有效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可以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可以推动幼儿情感的健康发展等。为了更好的促进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我们需要对其具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地不同地区不同幼儿园的儿童100名,采用问卷、询问等形式对其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调查。其中,100名接受询问和问卷调查的学前儿童,年龄为3-6岁,平均年龄4岁,男性学前儿童60名,女性学前儿童40名,大班35名,中班45名,小班20名。所有接受询问和问卷调查的儿童均为学前儿童,且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1、2方法

1、2、1调查内容

根据《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测评量表》,该问卷调查主要包括7个维度,即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不良、行为障碍、交往缺陷、不良习惯和进食、睡眠障碍。

1、2、2统计方法

调查询问在教师、家长等的监督之下进行,每个问题都由题干和被选答案组成,答案分为经常、偶尔、没有三部分,并分别赋予1分、2分、3分的分值。搜集问卷之后,对每个学前儿童的得分进行统计,归纳总结接受问卷调查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2、结果

2、1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调查显示,学前儿童的普遍存在性格缺陷、进食与睡眠障碍、情绪障碍、社会适应不良、交往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具体来说,性格缺陷主要表现在胆怯、自卑、害羞、过分依赖大人、孤僻、不合群等,性格缺陷极易引起学前儿童消极性格特性的形成以及个性的发展;进食与睡眠障碍主要表现在贪食、厌食、肥胖、睡眠困难、睡眠不安等,这种情形容易使学前儿童产生意志消沉、情绪低落以及行为偏异等;情绪障碍主要表现在恐惧、焦虑、沮丧、不安全感和强迫观念等,这种障碍也会给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很大威胁。

2、2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调查显示,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学前儿童所处的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如果学前儿童长期处于过于压抑的环境之中,会使其性格也过于压抑,从而不与人沟通交流,甚至还会引起其它的心理健康问题,如自卑、害羞、孤僻等,一旦形成了这种心理,则很难对其进行扭转和矫正;一般来说,学前儿童接触最多的无疑就是家长和老师了,这两个群体对学前儿童的影响最大。如果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对,容易在学前儿童内心形成极为恶劣的影响。老师的教学方式也是一样。学前儿童的模仿欲望比较强,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必须严格注意自身行为对学前儿童所带来的影响,并在发现其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之后,及时帮助其改正,较为严重者还需要入院接受治疗。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多是在还处于懵懂状态的幼儿时期形成的,这一时期,儿童缺乏对各种类型事物和人的辨别能力,而且一般家长和教师又极易忽视其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可能。为了更好的保障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除了加强心理健康宣传,以便及时发现,及时引导与治疗之外,还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对幼儿的心理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咨询与调查,这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件大事。

3、讨论

一般来说,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就是心理疾病,这是在其特殊的成长环境下形成的,不过,这些问题却又不是无关紧要的,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严重影响其生活和学习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会对其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学前儿童与成年人不同,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在对其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处理和解决时,需要结合其特点甚至是每个学前儿童的特点来进行。本研究以来自本地不同地区不同幼儿园的100名学前儿童为对象,采用问卷、询问等形式对其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可以反映大多数学前儿童基本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发现,接受问卷或询问的100名学前儿童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有1/3学前儿童存在不良习惯,有2/3学前儿童在社会行为、睡眠、交往、饮食、情绪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不断增长趋势。因此,我们可以说,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形势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社会行为、饮食、睡眠、交往等问题,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与父母的教育方式、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

综上所述,通过对100名来源不同(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幼儿园)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我们知道,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形势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社会行为、饮食、睡眠、交往等问题,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与父母的教育方式、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因此,为了提高广大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素质,为其个人的成长也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与前提。

儿童心理问卷调查篇2

方法: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口腔健康检查基本方法》第四版中龋病诊断标准对城区内865名小学儿童进行口腔龋患情况的检查,并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儿童甜食摄入习惯、口腔卫生保健习惯、父母的口腔卫生行为和学历水平等。

结果:小学生的患龋率为55、8%,受检者龋均为1、87。每日摄入甜食的频率、睡前是否进食、刷牙的频率、家长对孩子口腔健康的评价与儿童患龋相关联。

结论:预防儿童龋病应该加强对家长的口腔健康教育,改善家长对口腔健康的态度,以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口腔行为。

关键词:龋齿 家庭 口腔卫生习惯 口腔健康行为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241-02

龋病是儿童少年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龋病列继癌症、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儿童的主要生活环境是家庭,其口腔健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其父母的影响,儿童与家长的口腔健康行为总称为家庭口腔健康行为[1]。家长的口腔保健意识及对口腔保健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口腔健康状况,父母的文化程度、知识、行为等会直接影响到有利于儿童口腔健康的行为的建立,因此家庭早期干预对儿童的口腔健康影响重大[2]。本调查研究采用临床检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辖区内的小学生及其父母进行调查,探讨家庭口腔健康行为与患儿龋齿发生情况的关系,为进一步制定龋病的综合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1年10-11月调查徐州市区小学生865名,其中男生457名,女生408名;并对受检学生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家长的学历水平初中及以下83人,高中/中专311人,大专及以上471人。

1、2 调查方法。

1、2、1 龋病检查。检查及诊断标准采用WHO规定的《口腔健康检查基本方法》第四版的要求,使用统一设计的表格,调查人员为接受统一培训的口腔医师,在调查之前进行标准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79。调查在学校的自然光线下进行,采用统一的器械对受检者进行口内检查并作记录。

1、2、2 问卷调查。问卷的设计参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的问卷,在小范围内预调查,根据流行病学专家的意见,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正式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儿童的一般状况、儿童的饮食习惯、儿童的口腔卫生保健习惯、父母的口腔保健态度和行为、父母的学历等因素。

1、3 统计学处理。将每个儿童的龋病调查表和其家长填写的问卷紧密整合在一起,用Epidata3、1进行数据双录入并质量控制,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表1 865例儿童龋患情况

组别例数百分比(%)

无龋组38244、2

有龋组48355、8

表2 儿童饮食习惯与患龋的关系

项目

无龋组有龋组

例数百分率(%)例数百分率(%)

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每天≥2次82、1224、6*

每天1次246、34910、1

每天

饼干/蛋糕/面包等甜点心每天≥2次184、74910、1**

每天1次8923、316233、5

每天

糖果/巧克力每天≥2次123、1245、0**

每天1次256、58217、0

每天

睡觉前吃甜点或者喝甜饮料经常164、2285、8**

偶尔19450、829861、7

从不17245、015732、5

注:*P

表3 儿童口腔卫生行为习惯与患龋的关系

项目

无龋组有龋组

例数百分率(%)例数百分率(%)

开始刷牙的年龄

3岁15440、320542、4

≥4岁10527、512926、7

每天刷牙次数≥2次17746、319340、0**

1次16643、525853、4

偶尔/从不3910、2326、6

是否用含氟牙膏是14437、719841、0

不是15941、619941、2

不知道7920、78617、8

注:**P

表4 家长口腔保健行为与儿童患龋的关系

分类频率

无龋组有龋组

例数百分率(%)例数百分率(%)

帮助孩子刷牙每天4211、05912、2

每周133、4193、9

偶尔22759、428258、4

从没做过10026、212325、2

检查孩子刷牙效果每天5815、26413、3

每周348、95311、0

偶尔24263、431064、2

从没做过4812、65611、6

注:**P

3 讨论

儿童心理问卷调查篇3

论文关键词 社会学习理论 电视媒体 留守儿童 成长。

社会学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阿伯特·班杜拉(a、bandura)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主要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这一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相互作用论、观察学习理论和强化理论。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笔者以永州市东安县紫溪镇中心村的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设计了一套关于电视媒体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影响的调查问卷。

一、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分为两大板块,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分为:留守儿童卷与监护人卷。其中,抽取紫溪镇塘夫中心小学的100名小学生,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8份,有效回收率为98%。抽取紫溪镇的100名监护人,发放问卷100份,收回97份,其中有效问卷92份,有效回收率为92%。本次参与问卷调查的留守儿童中,男性46人(46、9%),女性52人(53、0%),男女性别比例基本平衡。在所抽取的留守儿童中,父母都外出务工比例较多,占42、9%,由于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男主外女主内,因而调查中父亲一方外出打工(40、8%)的情况较多,母亲一方外出打工仅占总体的16、3%。所调查的留守儿童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外)祖父母(73、5%)或者母亲生活在一起。紫溪镇中心村的电视普及率较高,有线电视的质量较好,频道数量较多,留守儿童能与电视媒介进行较充分的接触。本次调查的留守儿童大多每天观看一个小时以内的电视节目占32、7%或者一至两个小时的有24、5%,两个小时以上的有31、4%;同时,把观看电视作为课余时间的休闲活动的留守儿童占30、6%,由此可见,留守儿童与电视媒体的接触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遍的。从监护人的调查问卷得出的数据显示,有52、2%的留守儿童有沉迷于电视节目的现象。

二、运用社会学习理论解读电视媒体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一)运用相互作用理论分析电视媒体对留守儿童造成的不良影响

在班杜拉的研究中,环境和行为会相互影响,环境又有潜在和实际之分,潜在环境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实际环境则是个体本身的行为创造出来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三大因素,而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本身处境则是更为恶劣:一方面家庭父母关爱的缺失,另一方面农村学校所提供的教育环境较为恶劣,同时农村社会环境也给留守儿童造成诸多的不良影响因素。根据调查数据反应,有52、3%的留守儿童将课余时间花在看电视上,减少了学习与外出活动的时间,一方面不能够保障学习的任务的顺利完成,另外一方面,长时间呆在家里看电视,而较少出门活动的时间,缺乏必要的运动,对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不利,同时,因看电视而缺乏与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会对留守儿童的交际能力有一定的影响。笔者将选择课余活动为看电视的留守儿童与选择看书和看报的留守儿童之间进行外出活动情况比较,宁愿在家中看电视经常不愿意外出活动的留守儿童(28、6%)所占比例远远低于课余活动为看书和报纸的留守儿童(71、4%)。由此可见,电视导致了一部分留守儿童放弃了外出的机会,或者是减少了外出活动的时间。留守儿童的课余时间一般都在家中度过,所调查的留守儿童有很大一部分是与祖父母(73、5%)或者母亲生活在一起,母亲在孩子心目中一般是慈祥的、温柔的,是一个呵护者,父亲则更多的是一个严厉的管教者,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隔代的教育也存在着较多问题,祖父母年事已老,不论从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跟不上孩子的步调,加上大部分被调查者自身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进行不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由此可知,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的缺失促使了他们将大部分的课余时间用在看电视上。为使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父母亲或监护人要努力创造和保持一种和谐美满的家庭环境,养成生活有规律有秩序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运用观察学习理论分析电视媒体对留守儿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

观察学习理论说明:榜样在形成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上的起着重要作用。观察学习理论着重强调榜样示范和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人们既可以通过直接经验达到学习的目的,也可以通过观察所获得的间接经验引发学习,学习程度由浅入深,从动作的模拟到语言的掌握,从态度的习得到人格的形成,都可以通过观察来完成。留守儿童处在模仿能力强的年龄阶段,他们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会在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情况下模仿一些行为,电视中的部分行为成为留守儿童们模仿的对象,通过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会特意模仿电视中的形象,也有些留守儿童把自己化身为自己喜爱的动画人物,模仿其动作与话语。那么,电视节目内容的选择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有着重要影响。电视里是一个流光溢彩的世界,有积极向上的也有消极萎靡的,接触不同的电视节目内容,会对孩子们产生不同的影响。据调查,有34、8%的留守儿童经常和监护人一起观看电视节目,有39、1%的留守儿童偶尔与监护人一起观看,也就是说,将近四分之三的留守儿童是在监护人的陪同下观看电视的。孩子们除了观看动画片之外,还会看和家长一起观看一些如:《西游记》等神话剧(87、0%)、爱情剧(8、7%)和部分综艺节目(4、3%)。在良好的环境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给留守儿童以正确方向和巨大力量,引导他们积极向上。因此,父母或监护人要为留守儿童在电视节目选择上给予指导和关心,选择的节目要有利于留守儿童的成长,有利于他们去模仿和学习好的语言和行为习惯;同时,家长也要严格要求自己,通过对某些电视节目的学习来改变自己生活中的不良的习惯,营造出一个“相互尊重、相互谦让、与邻里友好相处、关心别人”的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样更有利于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运用强化理论巩固电视媒体对留守儿童的所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

留守儿童问题是在社会的发展中所产生的,其主要成因是父母的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不仅对个人具有意义,而且对整个社会结构也会产生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如果他们在成长中偏离正轨,势必增加社会的负担,影响社会前进的步伐。因此,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体系,帮助留守儿童全面健康成长刻不容缓。根据班杜拉的强化理论,强化分为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三种,而外部强化的作用最为明显,在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正确地采用适合的强化手段能巩固已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笔者认为,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做工作:

第一,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出台和采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来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各级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完善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切实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如为留守儿童提供与父母亲团聚的方便。各级政府及基层单位应该合理的运用农村书屋这一资源,建立完善的借阅机制,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良好文化休闲场所;同时与部分高校进行长期合作机制将各类图书进行回收再利用。

第二,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舆论环境,全面客观地报道留守儿童问题。首先,各电视台以及各大媒体可以策划相关节目,为留守儿童提供关怀,起到媒体的舆论作用,以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舆论环境。其次,开展和倡导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为主题的义务支教活动。在面向农村、以大学生为主题的义务支教活动组织中,招募一些富于爱心、乐于助人、有一定心理学知识的大学生们组成专门面向留守儿童的义务帮教队伍,给留守儿童和家长提供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方面的辅导。

儿童心理问卷调查篇4

关键词 留守儿童 人身权利保护 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On Protection Status quo of Personal Rights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Take Sichuan Province Bazhong City Bazhou District as an example

PENG Rui

(Facult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ases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personal rights have been violated state presents a high-fat, affect social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survey, three aspect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ubject from the personal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the protected content and methods to assess their personal rights, protection status, and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its personal rights have been violated, pursuant to raise the personal protection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proposed rights、

Key words children left behind; personal rights protection; status study

1 概念界定

1、1 留守儿童

定义需抓住两大要素:第一,年龄界限,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在校的留守儿童,因此将年龄限定为14周岁及其以下;第二,是否局限于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但目前,城市中也广泛存在留守儿童。据此,文中的“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由父母单方、祖辈、他人或无人照顾的14周岁及其以下的未成年人。

1、2 人身权利

本文将人身权利分为两大类:人格权和身份权,其中人格权包括了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和生命健康权。本文主要是指人格权。

2 调查设计

2、1 调查设计思路

以发放问卷的形式展开调查,范围是巴州区内接收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八所学校,对象是学校内的留守儿童以及教师。问卷分为学生卷和教师卷。

2、2 调查开展情况

发放学生卷160份,教师卷80份,共240份;回收共234份,其中,有效的学生卷130份,有效教师卷72份,总的有效率为86、3%,整体而言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理想。

整理教师卷得出接受本次调查的学校中,民办学校1所,且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其余均为公立小学;其次,被调查者工作岗位大多是学校担任主课的教师;最后,从工龄的分布来看,10年以下的教师24人,占33、3%;11~20年的教师32人,占44、4%;21~30年和31年以上的教师均有8人,均占11、1%。

学生卷的数据得出参与调查的留守儿童年龄大致分为:8~10岁17人,11~12岁60人,13~14岁53人。跟祖辈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占81%;由家中亲戚代为照顾的占11、5%。

3 据调查分析数据评估留守儿童人身权利保护状况

3、1 留守儿童人身权利保护的执行主体

此次调查中,跟祖辈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占81%,由家中其他亲戚照顾的占有11、5%。由此看来,家中的直系亲属成为主要的临时监护人,大部分属于隔代抚养。

3、2 留守儿童人身权利保护的内容

(1)生命健康权。留守儿童的人身权利最主要表现为生命健康权,它由生命权和健康权组成。①调查中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为:监护主体的改变,危险系数提升。调查发现,跟祖辈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占有81%,祖辈一般年事已高,时间和精力有限,无法有效保障留守儿童的安全。(2)人格尊严。人格尊严权是指权利主体所享有的心理和精神方面应有的社会尊重。它作为人身权的一部分得到了法律的肯定,保障权利主体免受社会心理和精神方面的伤害。②调查显示当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发生矛盾时,仍有教师会采用侮辱性词汇嘲讽以及选择公布成绩或评议结果以致达到羞辱。(3)人生自由权。人身自由权是指行为主体自主决定并支配自身行动的权利。③数据显示大部分留守儿童被限制自由。如果一个主体无法拥有人身自由,谈不上支配行动,更谈不上享有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3、3 留守儿童人身权利保护的方式

临时监护主体对留守儿童的保护更多采取是“管教”方式,只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出事。大多数学校对其保护仅限于孩子不在学校出事,并无实质加强学校安全管理。社会保护的方式主要依靠法律政策和资金投入,目前只在《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中规定了未成年人的保护。

4 思考与结论

4、1 留守儿童人身权利受侵害的因果关系分析

(1)监护主体的改变导致家庭安全教育和监管不到位。大多留守儿童只能与祖辈生活在一起,一般都因祖辈年龄较高,精力不足缺乏足够的安全教育和监管,甚至无人监管,有失监管责任。(2)社会保障与学校安全、法制教育、人性关爱缺位。社会保障缺位主要体现为基层民政部门、农村村委会等基层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监督保障工作不力,尤其缺乏应对留守儿童在校外发生伤害时的处理机制。纵然学校设立了防止留守儿童人身权利被侵犯的基本预防性措施,当其人身权利被侵犯后,缺乏系统的补救性措施,且在学校教育中仍有不良因素的参杂。教师缺乏关爱以及暴力教育、人格侮辱等问题仍然存在。(3)司法保护的空白。我国目前没有具体的法律对留守儿童的保护作出了具体规定,最明显的缺失在于与司法保护的现实脱节,一旦未成年人特定的权利被侵害,缺少具体操作程序来维护其权利。

4、2 加强留守儿童人身权利保护的建议

(1)突出家庭安全管理。父母与留守儿童建立常态的沟通渠道,父母要经常性与子女以及所在学校教师进行沟通和联系,关心子女身心健康发展和学业发展情况,多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教育子女应注意安全,增强其安全防范意识。(2)加强学校安全管理,突出人性关爱。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共同掌握留守儿童动向:可双向汇报孩子学习生活情况,掌握其行踪,这是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建立完善留守儿童档案,保证有人管有人问。强化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丰富文化生活,投入人性关爱。(3)社会互动机制。社会组织尤其是媒体界应加强宣传留守儿童人身权利保护工作,以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政府部门应鼓励创建并支持非政府的社会组织,与之协作,加大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帮助,同时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务工家长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发挥好父母职能。(4)司法保护机制。国家应通过立法形式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国家监护制度以及法律责任,即在基层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中设立专门的监督监护机构,对父母以及临时监护主体予以监督,确保其尽责地履行监护义务。要严格执行《刑法》、《民法》及相关法律,对侵害留守儿童合法权利的犯罪行为及教唆留守儿童违法犯罪行为的主体要加大打击力度;对于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的案件,可参考国外的案件审理经验与方案。加强公安司法部门与家庭学校的联系与合作。

注释

① 刘海年、中国法律关于人身权利的保障[J]、中国社会科学,1996(4):2、

儿童心理问卷调查篇5

【摘要】 目的 分析家长对学习成绩不同认可程度的儿童生活质量状况。方法 采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和《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父母问卷》为家长对其学习成绩认可程度不同的162人(包括不满意组即学习成绩不理想儿童86人和满意组76人)进行生活状态评价。结果 与满意组相比不满意组儿童实际学习成绩相对差,生活质量问卷各标准分除同伴交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各维度、各成分及总体满意度得分均低于满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及心身问题得分均高于满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儿童心理学;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抽动症; 学习困难

随着社会对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逐步重视,儿童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生活质量是一种全面评价生活好坏的概念[1]。影响儿童生活质量的原因有多方面,由于儿童处于被家长的监护状态下,而家长又比较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故家长对其学习成绩的评价是影响孩子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对学习成绩为家长认可不同程度的儿童生活质量状况做初步的比较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70428/0530威海市脑科医院在威海某小学进行心理行为问卷调查,选择三年级4个班的学生162人,其中男90人,女72人;平均年龄9、42岁。

1、2 调查方法

1、2、1 家长调查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和《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父母问卷》对家长进行调查。自制问卷主要参考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症、学习困难诊断标准等设计表达儿童的基本信息、学习成绩评价、学习习惯、注意力、抽动、学习困难等。所有家长在答卷前均有专业人员讲解答题方法,现场答题。《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父母问卷》主要用来评定儿童行为问题[2],它反映了家长对孩子的看法,本文用之观察家长对孩子生活状态的评价与主观生活质量相比较。

1、2、2 儿童调查方法 采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对所有儿童进行调查,并对所有儿童进行简式的韦氏智力测试。《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为程灶火等[3]编制量表,该量表是国内目前信度、效度较好地用于评估儿童主观生活满意度的标准化量表[3],它包括家庭生活、同伴生活、学校生活、生活环境、自我认识、抑郁体验、焦虑体验和躯体情感等8个维度,认知成分(由前5个维度组成)、情感成分(由后3个维度组成)及总体满意度(由8个维度组成)3个部分。《简式韦氏儿童智力量表》采用湖南医科大学龚耀先等[4]修订进行智商测定。

1、3 分组方法 根据自制问卷中家长对儿童学习成绩评价的认可程度分为两组,满意组76人,其中男37人,女39人;不满意组86人,其中男53人,女33人。儿童实际学习成绩取自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按平均分排名百分位划分为:~20%、~51%、~80%、~100%分别为成绩差、中下、中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儿童实际学习成绩排名百分位分布状况 不满意组86人成绩差32人(~20%),中下37人(~51%),中上16人(~80%),好1人(~100%);满意组76人成绩差5人(~20%),中下27人(~51%),中上32人(~80%),好12人(~100%)。

2、2 两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分布状况 不满意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者34人(39、5%),抽动者22人(25、6%),有明显学习问题者60人(69、8%),有明显品行问题者52人(60、5%),满意组上述问题分布情况分别为3人(3、9%),2人(2、6%),5人(6、6%),10人(13、2%),均显著低于不满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4、53,16、84,67、05,38、22,P

2、3 两组儿童生活质量问卷各标准分结果 见表1。表1 两组儿童主观生活质量问卷评分比较注:与满意组比较,at=2、42,P

表1结果表明,除同伴交往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各维度、各成分及总体满意度得分均低于满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儿童Conners量表父母用症状问卷各因子分 见表2。表2 两组儿童Conners量表父母用症状问卷注:与满意组比较,at=7、96,5、53,5、48,4、21,6、92,P

表2结果表明,除焦虑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心身问题得分低于满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5 不满意组与满意组儿童智商测定结果分布 不满意组儿童平均智商(89、04±16、52)分,满意组儿童平均智商(104、78±10、35)分,不满意组儿童智商明显低于满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50,P

3 讨论

主观生活质量是指个体主观感受到的生活质量,即所谓的满意度、幸福度[5]。它分为认知和情感两方面内容。前者是按自己独特的标准对客观生活状况总体的认知评价,后者为个体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的情绪体验。主观生活质量具有主观性、整体性、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学习成绩对儿童生活质量有明确影响[6,7],但多着眼于孩子的实际成绩。由于儿童与家长的生活环境关系密切,故家长对其学习成绩的认可程度影响着孩子主观生活质量。

儿童的实际学习成绩与其自身的智力条件密切相关,本文不满意组儿童均有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主诉,事实上其实际学习成绩分布也多以中下为主,平均智商在低常。满意组儿童学习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但多在中上,平均智商在平常。生活质量问卷中的认知方面的内容与其智商的高低关系无明显相关[3]。但不满意组儿童会因为智力条件有限或虽然智力正常但合并各种行为问题,不仅学习成绩不佳,在家中和学校活动中也很难表现出色,自然很少得到家长的欣赏和表扬;另外绝大部分智商分布在低常以下的儿童的家长,在进行心理测试前均没意识到其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与智力水平有关,而一味的追求学习成绩。并且,不满意组中也不乏实际学习成绩很好的孩子。家长在学习上的严格苛求,更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使之缺乏自信,造成厌学、焦虑、情绪问题、品行障碍及多动、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各种行为问题增多或加重,以至恶性循环。

从Conners量表父母用症状问卷结果来看,不满意组儿童心身问题分值低于满意组并不意味着此组儿童心身问题少于满意组,反而提示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学习问题和冲动与多动,对孩子的心身问题则未予重视,最终的结果必然导致如主观生活质量问卷所显示的不满意组儿童生活质量在诸多维度的主观感受及总体生活质量满意度均低于满意组。

不满意组儿童只有同伴交往得分与满意组相似,分析不满意组儿童自身比较好玩也有其固定的玩伴群体有关,故对其同伴交往的影响不大。满意组儿童家长则正相反,他们正视孩子的智力条件,更多的关注孩子的感觉,故满意组儿童的行为问题较少,普遍主观生活质量良好。

参考文献

[1] 赵玉萍,唐济生、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研究现状[J]、山东精神医学,2005,18(2):123125、[2] 陶国泰、儿童少年精神医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27、

[3] 程灶火,高北凌、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手册[M]、长沙:湖南医科大学医学心理研究中心,1999:2330、

[4] 龚耀先,蔡太生、中国修订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手册[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3、

[5] 程灶火,彭健、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的编制和信度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1):1116、

儿童心理问卷调查篇6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 志愿服务 调查研究

一、引言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儿童精神残疾现患率从1987年的0、2‰已经上升至2006年的1、25‰,一级与二级的极重度与重度的比例更是高达49、41%。就致残原因分析,0-17岁精神残疾儿童主要致残原因中,自闭(孤独)症排在第二位,而在0-3岁、4-5岁这两个年龄段儿童中自闭症排在第一位。据统计,每150名新生儿中就有1名自闭症患儿,这个数字已经超过艾滋病、癌症、糖尿病三种世界疾病人数的总和,且在持续增加中。然而,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社会普通民众对自闭症知识缺乏了解,自闭症儿童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承受着太多的苦难。

为全面客观地了解自闭症儿童志愿服务现状,笔者通过设计《关于自闭症儿童志愿服务现状的调查问卷》,对淮安市自闭症儿童志愿服务问题的现状进行了调研。

二、基本情况

2015年5月――2016年3月期间,调研团队成员累计参加淮安市淮安区小天使康复中心的志愿宣传活动,淮安市特校等志愿活动10余次。

笔者于2015年7月份向淮安市市民共计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收回问卷200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200份,调查问卷收回率100%,有效问卷100%。本次调查对象分别是家长、学生、工作者、自由职业等四种类型。调查问卷类型共有两部分组成,主要分为调查社会群体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注了解情况;调查社会群体对自闭症儿童志愿服务的支持情况。

三、调查情况分析

(一)社会群体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注情况

1、社会群体对自闭症及自闭症儿童的关注度 对以上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接近一半的被调查对象在平时的生活中能够适当的关注自闭症儿童,但同时也发现,这种适当的关注仅仅停留在“知道一点”、“听说过”等层面,由此可见,在社会层面,大众普遍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注程度不够,绝大多数市民对自闭症儿童的理解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社会相关政府机构,以及具有爱心的志愿者们更应该通过多种渠道,促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自闭症和自闭症儿童。

2、社会群体对自闭症知识的了解情况

对以上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社会群体是从媒体宣传上听说或了解自闭症,对自闭症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认为儿童患自闭症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和“缺乏家庭关爱”,但通过多年的临床诊断,自闭症患者的遗传因素趋于明显,由此可见,社会大众群体对自闭症儿童患者的病因是有所了解的,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二)社会群体对自闭症儿童志愿服务的支持情况

1、社会个体对志愿服务的支持程度

对以上结果进行分析,被调查对象中绝大多数人愿意结合自己的实际能力去帮助这些自闭症儿童患者,从图12可以发现,27%的人选择跟自闭症患者交流,26%的人选择参加志愿者组织帮助自闭症儿童,只有5%的人愿意学习专业知识,在康复机构就职,由此可见,绝大多数社会大众对自闭症儿童都有一颗关爱之心,对志愿服务持可、肯定和支持的态度。

2、公众所了解的自闭症儿童志愿服务情况及相关建议或意见 对以上结果进行分析,公众了解一些目前自闭症儿童志愿服务情况,大多数公众认为自闭症儿童可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期待社会公共部门能够多给予自闭症儿童更多的关注。

四、对调查结果的几点思考

1、挖掘社会资源,完善相关政策,支持自闭症教育机构的发展。在调查和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学校等一些民间公益组织非常关心自闭症教育机构的发展,但爱心人士或企业的关爱仅仅停留在短期的资金捐助或者志愿服务上,自闭症教育机构仍需要政府部门的求助资金,以及更专业的社会资源,帮助自闭症教育机构的发展。

2、加强专业培训,提高志愿效果,健全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对自闭症儿童的志愿服务主要以关爱为主,自闭症儿童需要更专业的,长期性的康复性辅导,自闭症教育机构应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志愿者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学习相关的救助知识,用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参加康复训练辅导,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他们。

儿童心理问卷调查篇7

[关键词]调查研究;学龄前儿童;家长;口腔;健康知识认知

[中图分类号] R7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12(a)-0166-03

Investigation on cognitive application status of oral health knowledge among preschoolers parents

LU Ai-yun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Southern District Hospital of Zhongsh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Zhongshan 528455,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gnitive application status of oral health knowledge among parents of preschool children、Methods A total of 1000 preschool children parents from five kindergartens from June 2015 to June 2016 in our district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group、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used to study the cognition degree of oral health knowledge of preschoolers parents,and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ults was analysed、Results The awareness rate of parents brushing teeth before the age of 3 was 87、82%,and the awareness rate of brushing teeth in the morning and evening was 85、25%、The parents had higher cognition of oral health knowledge in these two aspects,but the cognition degree of related knowledge awareness that baby teeth was broken to treatment,pit and fissure sealant could prevent dental caries,Choosing of fluoride toothpaste were low、The frequency of preschoolers parents helping children to brush their teeth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academic qualifications,895 preschoolers parents acquired oral health knowledge mainly through radio and television,accounted for 55、87%,followed by the hospital publicity column,munity health education,newspapers,kindergarten mission,oral hospital staff、Conclusion Some preschoolers parents have low awareness of oral health knowledge,and should further promote the propaganda of oral health knowledge of parents,which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oral diseases in children and improve the children′s oral health、

[Key words]Investigation and study;Preschool children;Parent;Oral cavity;Knowledge of health knowledge

流行病W调查结果显示,我国5岁组的儿童患龋率高达66%,给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家庭因素在学龄前儿童口腔卫生情况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学龄前儿童接受能力差、年龄小并且缺乏自制力,因此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还需家长的监督和指导[1-3]。本研究对1000名学龄前儿童家长的口腔健康知识进行调查,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本区5所幼儿园学龄前儿童家长1000名作为问卷调查对象,抽取时间为2015年6月~2016年6月,使用问卷调查形式对学龄前儿童家长口腔健康知识认知度进行研究。剔除填写不合格的问卷105份,共收回有效问卷895份,有效率89、50%。895名学龄前儿童家长中,父亲201名,母亲649名,祖父母45名;小学学历230名,初中学历230名,中专及高中学历218名,大专及本科学历217名。

1、2方法

使用问卷调查形式对学龄前儿童家长的口腔健康知识认知度进行研究调查,调查问卷参考《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口腔调查问卷标准设计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儿童的基本情况、家长对口腔健康知识认知度、儿童口腔卫生情况、家长对儿童口腔卫生的干预方式、获取口腔健康知识途径等。调查问卷由5所幼儿园中的老师进行发放,并由调查组成员指导儿童家长进行填写,填写完成后由幼儿园老师收回,调查组成员进行核对,剔除内容回答不全的调查问卷。

1、3 观察指标

观察学龄前儿童家长的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分析不同文化程度家长协助儿童刷牙的频率以及学龄前儿童家长获取口腔健康知识的相关途径。

2结果

2、1学龄前儿童家长的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分析

学龄前儿童家长对3岁前开始刷牙的知晓率为87、82%,早晚分别进行刷牙的知晓率为85、25%,家长对以上两点口腔健康知识认知度较高,但对乳牙坏了需要进行治疗、窝沟封闭能预防龋齿、选择含氟牙膏相关知识的认知度较低,具体见表1。

2、2不同文化程度家长协助儿童刷牙的频率分析

460名学龄前儿童家长每日帮助儿童刷牙,53名学龄前儿童家长每周帮助儿童刷牙,190名学龄前儿童家长偶尔帮助儿童刷牙,192名学龄前儿童家长从不帮助儿童刷牙。进一步调查发现,学龄前儿童家长协助儿童刷牙的频率随着学历的升高而增加,具体见表2。

2、3获取口腔健康知识的相关途径分析

在895名学龄前儿童家长中,500名主要通过广播电视获取口腔健康知识,占55、87%;其次为医院宣传栏、社区健康教育、报刊、幼儿园宣教、口腔医院人员,具体见表3。

3讨论

近年来,我国整体龋病发生率有所降低,但是乳牙龋病发病率仍然持续上升。口腔疾病主要是由于口腔内细菌长期积累从而造成代谢物和菌斑引发,菌斑在牙龈和牙齿表面进行分布,从而产生破坏性物质,使牙龈和牙齿表面受到损害[4-6]。乳牙龋病的常见发病人群为学龄前儿童,其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为了降低牙龈炎、龋齿等疾病发生,应对学龄前儿童口腔卫生给予高度重视,这能够有效避免口腔疾病的发生[7-8]。由于学龄前儿童自控能力差、独立性差、年龄较小,因此,大部分儿童日常口腔习惯均受到家庭的影响。据相关研究显示,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行为主要受家长口腔健康知识水平高低的影响,因此,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学龄前儿童家长口腔健康知识认知度进行研究调查,能为学龄前儿童口腔疾病防治提供有效对策[9-11]。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其接触人员与生活环境均来自家庭。多项研究调查显示,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状况与家长认知度、行为、文化程度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家长对口腔健康知识的知晓率较低,家长主要获取口腔健康知识相关途径为广播电视,缺乏专业医生指导。由于大多数家长对儿童乳牙疾病问题的认知度较少,多数儿童就诊时已错失最佳治疗时机,从而使口腔疾病进一步加重,因此,家长应定期带儿童检查口腔,筛查口腔疾病并及时进行治疗[12-14]。此外,医院应组织口腔科医生到各所幼儿园和社区进行指导和宣教,有效加强幼儿园教师以及家长对儿童口腔健康的认知。医学研究显示,新生儿出生后第6个月便可进行刷牙,只有早期对儿童进行口腔卫生保健才能有效避免口腔疾病的发生。儿童发生口腔疾病后,口腔疾病越严重儿童发育水平就越低,同时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口腔健康均会受到口腔疾病与并发症的影响[15-16]。本研究结果显示,多数家长均不了解口腔疾病的严重性,大部分家长认为乳牙坏了不需要治疗,还有更多的家长不知道“六龄牙”的重要性,提示家长对儿童口腔健康知识的认知度较低。此外,家长帮助孩子刷牙的比例较低,提示家长对儿童刷牙的重视度不高,因此需加强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家长对儿童刷牙的重视度[17-18]。由于儿童牙齿处于生长发育期,采用含氟牙膏进行刷牙能对儿童牙齿起到保护作用,其不仅能使儿童牙齿硬度增加,还能有效控制儿童口腔细菌活跃度,并且可以修补儿童牙釉质,因此,家长应将含氟牙膏作为家庭使用牙膏首选,并长期给予儿童使用,从而有效降低儿童龋齿病发生率[19-20]。

本研究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家长对3岁前开始刷牙的知晓率为87、82%,早晚分别进行刷牙的知晓率为85、25%,家长对以上两点口腔健康知识的认知度较高,但对乳牙坏了需要进行治疗、窝沟封闭能预防龋齿、选择含氟牙膏相关知识的认知度较低;460名学龄前儿童家长每日帮助儿童刷牙,53名学龄前儿童家长每周帮助儿童刷牙,190名学龄前儿童家长偶尔帮助儿童刷牙,192名学龄前儿童家长从不帮助儿童刷牙,进一步调查发现,学龄前儿童家长协助儿童刷牙的频率随着学历的升高而增加;895名学龄前儿童家长主要通过广播电视获取口腔健康知识,占55、87%,其次为医院宣传栏、社区健康教育、报刊、幼儿园宣教、口腔医院人员。

综上所述,部分学龄前儿童家长对口腔健康知识的认知度不高,应进一步提高对口腔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这能有效减少儿童口腔疾病发生,进而提高儿童口腔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玲,忠良、2299名学龄前儿童家长口腔健康知识的调查[J]、广东牙病防治,2014,22(11):579-582、

[2]S菊珍,许永泽、农村学龄前儿童龋齿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22-23,26、

[3]石兴莲,程华刚,王鹏,等、遵义市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相关行为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4):487-488、

[4]马小青,张学军、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初探[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24):79-80、

[5]郭洪菊,陈华,罗磊,等、绵阳市学龄前儿童及家长口腔健康知信行现状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7):2758-2760、

[6]汪缨,蒋锦丽,王超君,等、杭州市2014年外来学龄前儿童口腔患病状况及卫生行为习惯调查[J]、中国乡村医药,2015,22(15):73-74、

[7]白云洋,张笋、天津城区学龄前儿童及家庭口腔健康行为[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3):343-345、

[8]石兴莲,程华刚,杨德琴,等、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35):6236-6239、

[9]刘婉,王晓娜,吴君怡,等、浅析家长对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认知度的城乡对比[J]、医学美学美容,2015,24(4):648-649、

[10]董楠、社区3~6岁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现状及护理干预研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5、

[11]朱晗、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初探[J]、中国保健营养,2013, 23(4):1738-1739、

[12]庞艳蕾,冯昊,张惠兰,等、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相关行为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29):5037-5039、

[13]刘君武、遵义市红花岗区5岁留守儿童早期龋现状及病因分析[D]、遵义:遵义医学院,2013、

[14]张松杰,李骏,毋丹丹,等、西安市区881名学龄前儿童乳牙患龋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6,24(4):434-437、

[15]白h,江虹,曲美霞,等、北京市384名儿童家长口腔健康知识调查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3,30(4):256-258、

[16]高薇,刘洪,严俊,等、口腔健康教育对改善小学生口腔卫生状况、口腔健康知识和行为的效果研究[J]、护理研究,2015,29(2):220-222、

[17]吉雅丽,王志刚,杨汴生,等、河南农村12岁留守儿童口腔健康知识及行为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11):1185-1187、

[18]Vichayanrat T,Steckler A,Tanasugarn C,et al、Barriers and facilitating factors among lay health workers and primary care providers to promote children′soral health in Chon Buri Province,Thailand[J]、Southeast Asian J Trop Med Public Health,2013,44(2):332-343、

儿童心理问卷调查篇8

【中图分类号】 R 155、1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9-0837-01

【关键词】 饮食习惯;膳食调查;学生

饮食行为是影响儿童成长乃至成年期健康的重要因素。一个人的饮食行为是在儿童少年时期发展和形成的,饮食行为一旦形成往往会影响一生[1]。健康的饮食行为可以促进儿童体格、智力的健康发育,不健康的饮食行为不仅对他们的健康产生现时的影响(肥胖、口腔疾病、营养不良等),还会带来远期的影响(成年后的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等)。因此,儿童时期健康饮食行为的培养,对其一生的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分别从银川市兴庆区、西夏区、金凤区共抽取4所小学。每所小学一~六年级各抽取1个班,对所抽班级的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 000份,收回有效问卷899份。其中男生450名,女生449名;年龄为6~12岁。

1、2 方法

1、2、1 问卷编制 参考国内相关研究内容和项目,结合当地儿童的饮食特点,自行编制调查问卷。经过专家评阅和预调查反复修改后定稿,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问卷内容有:(1)儿童的家庭环境和个人因素,包括学校、年龄(年级)、性别、家庭规模、家庭收入、父母社会阶层和文化程度等。(2)儿童饮食行为,包括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2部分。饮食习惯主要指早餐行为、挑食或偏食行为,以及甜食、含糖饮料、腌制食品、油炸食品及西式快餐等的进食行为。膳食结构则包括果蔬类、肉禽蛋类和豆奶类食品的食用频率(粮谷类未列入分析)。

1、2、2 调查方法 问卷在班级统一分发,由受过系统培训的调查员说明填写事项后,再由学生带回家与家长共同填写,限期内交回。人体测量由专业人员根据测量标准现场实施。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数据录入前对问卷进行检查,剔除不合格的问卷后,用SPSS 11、5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被调查儿童家庭人均月收入<500元的占27、8%, 500元及以上的占72、2%。父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的占31、6%,高中占34、1%,大专及以上占34、3%; 母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的占37、2%,高中占31、7%,大专及以上占31、1%。

2、2 儿童饮食行为 经常不吃早餐者占26、9%,常吃甜食(含糖饮料)占62、8%,喜吃油炸食品的占39、5%。挑食偏食现象严重,尤其不爱吃蔬菜和水果的占67、1%;另外,晚上常吃甜点的占31、7%,常吃西式快餐的占17、2%。

2、3 儿童膳食结构 儿童每周食物种类组成以谷类和蔬菜为主的358人,占39、9%;以谷类、高蛋白(含水海产品类)和蔬菜为主的541人,占60、1%;早餐食物种类以谷类和高蛋白类食物为主的724人,占80、5%。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银川市儿童中存在着不良的饮食行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的营养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营养问题仍然存在,多表现为轻度营养不良与超重和肥胖同时存在。导致肥胖的原因很多,除遗传因素外,喜食甜食和含糖饮料、常吃西式快餐等不良饮食习惯是儿童肥胖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控制儿童体重的措施主要是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膳食结构合理,减少甜食和含糖饮料的摄入量,并控制儿童吃西式快餐的频率。

儿童的身体器官还没有发育成熟,贮存的能量不多,再加上活泼好动,消耗大,还要承担较多的学习任务,如果不吃早餐,能量将不能满足上午学习和活动的需要,容易出现饥饿和疲劳[2]。因此,早餐并非是可吃可不吃的,而是良好饮食习惯必要和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但要提倡吃早餐,而且要保证高质量的早餐。营养早餐应包括4类食物,即粮谷类、禽肉蛋类、乳及乳制品类和果蔬类。

调查发现,银川市儿童的膳食结构不够合理。蔬菜和水果摄入量偏低,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摄入不足。调查结果还显示,银川市儿童饮食行为及膳食结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应加强父母营养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父母的营养知识,从而促进儿童良好饮食行为的建立[3];同时,对儿童进行营养知识健康教育,使儿童了解常吃甜食和含糖饮料的不良后果,纠正儿童挑食、偏食的不良习惯,合理营养,平衡膳食,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4]。

4 参考文献

[1] 马冠生,葛可佑、儿童青少年的饮食行为、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9,26(4):240、

[2] 王明,林永强、儿童的饮食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海峡预防医学杂志,1999,5(2):18-19、

[3] 李晓玲,黄振辉,谢国辉,等、中小学生家长营养知识及饮食行为的调查、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2,18(2):134、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工会团体活动方案(精选8篇)
  • 下一篇:一个美好的早晨作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