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大学生性教育(精选8篇)

时间: 2023-08-02 栏目:写作范文

大学生性教育篇1

当前,女大学生成为社会受害群体中最主要的群体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年龄结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因素。目前,独生子女已经成为我国大学生的主体,这些大学生基本上是父母的细心呵护和老师的关怀下成长的,人生经历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对社会的复杂性知之甚少,一旦离开父母和老师,开始独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安全问题往往缺乏必要的重视和警惕,从而给违法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第二,缺乏安全防范意识。一些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安全问题,缺乏必要的重视与警惕,留下了种种安全隐患。第三,缺乏对社会消极因素的抵抗能力。目的,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时代,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没落的生活方式,以及一切向钱看的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对涉世不深的学生具有极大诱惑力。第四,缺乏社会经验。由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环境,较少经受挫折,思想比较单纯,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坏人坏事缺乏理性认识,自我防范能力比较弱等等。如前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安全教育没有冲突,我们还可以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一些优秀的文化思想来增强大学生自身安全防范意识。

1敏于事而慎于言———都是言行

在惹祸“敏于事而慎于言”出自《论语•学而》,意思是我们对事情要敏感,说话要谨慎。一方面,考虑问题要周全,做到“每事问”,对任何问题、任何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不要轻信,不要盲从,宁可把事情想的复杂些,不可把问题简单化。在做事情的时候,更要认真些,尤其是涉及安全的事情,要防止“大意失荆州”。在说话上,更要谨慎些“,三思而后行”,这样,可以减少不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2无功不受禄———小便宜贪不得“无功不受禄”

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中孔子所言“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大家都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是不可能的。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用知识和正义武装自己的头脑,而小恩小惠在短时间内,使我们心里得到了安慰,但时间长了,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占小便宜,不劳而获,以自身的弱点或优势取得别人的恩惠是不值得提倡的。大学生是时代的弄潮儿,应该赋予更多的责任感,正能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授之以阴阳变化之事———性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历史上,对性教育的正史记载始于汉朝。班固的《白虎通•辟雍》谈到,贵族子弟从10岁开始就要寄宿于城内的“小学”,至15岁时进入郊外的“辟雍”,其中“授之道当极说明阴阳夫妇变化之事”,其实就是性教育。这是中国历史上官方首次颁发性教育文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蔡元培先生说:“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学校是培养完整人格,储备各种知识的场所,也是开展性教育的理想场所。一方面,着实扩大性教育内容,重视性知识与性道德的同步教育;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扩大性教育的途径。如通过电视、广播、电影、手机等电子产品有效地对青年学生,乃至成年人进行性教育,十分有必要。作为大学老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性教育的时效性。

4身体力行———高校防身术学习的重要性

“身体力行”主要出自《淮南子•氾论训》:“圣人以身体之。”《礼记•中庸》“:力行近乎仁。”意思是,要亲自做事。我们不妨在这里解释为,身体的好坏是力量决定的。力量的大小事衡量身体健康的重要指标。当前,在高校开展自卫防身训练实有必要。一是,加强高校军事训练;二是开设形式多样的自卫防身术课程,如散打、拳击等。通过自卫防身术的学习,增强其体魄,提高身体反应的敏捷性等。

二时代召唤

大学生性教育篇2

关键词: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在我国,高校承担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同时,在如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高校作为思想交锋和知识探讨最为激烈的场所,越来越受到信息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的挑战。特别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革新,电脑、手机等通信设备的普及,使得大学生成为了互联网中推动信息化浪潮的生力军。同时,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的环境和载体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变得更加地开放和多元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和方法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机会。但是,在这样一个全新的形势下,我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一定程度地存在着实效性不高的问题,特别是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仍有着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在加强大学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更应当探索多渠道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进程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关系。如今,随着教育环境、教育载体和教育对象的变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重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出了独特优势作用。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顾名思义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而存在的。但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解读角度和认知维向。有的学者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关键在于“隐”这一词,即通过有步骤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使人们在劳动实践、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地接收教育。还有学者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润物细无声”,并且注重教育的长期性、自然性和潜在性。在本文中,则从两个方面来认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一是从范围界定上来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方法论的范畴,两者是具有同样教育目标而具有不同教育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二是从特征上来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比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有者其独特的“隐”,这不仅包括了教育方式的隐性,还包括了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的隐性。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

如上文内涵中所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存在的,因此,其在特征方面必然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明显区别。其一,在教育过程上具有隐蔽性的特征。这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最有区别的特征。大学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学习思政理论课和进行相关的理论考试等来进行教育,教育者在这个过程中向学生讲授知识、灌输道理,具有明显的教育过程和考核过程,并且具有明显的教育目的和意向。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贯穿于大学生的各种活动中,采取隐而不露的方式,使大学生在情景效应和知行体验中受到教育,这个过程往往不具有范围的规定性,也没有明显的阶段性。其二,在教育内容上有渗透性的特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活动,其中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依靠教师集中讲授等教学环节来进行,教育的内容也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材而展开,因此,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材编写质量和教师讲课水平。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利用校园内外各种各样的资源来加以进行,教育内容广泛地渗透在大学生的校园学习、日常生活中,比如通过校园主题活动,来引起学生们对某种事件的关注,进而引发学生们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接受正面教育。又如,在校园环境的建设过程中,有意识地设计伟人、名人的雕像来营造学习氛围,使学生们走在校园中感受到伟人为了理想而努力、拼搏的精神,从而鞭策自己更加努力学习。简单来说,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广泛性和渗透性的特征,它能够由外入内地去感化学生,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中去。其三,在教育载体上具有多样性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离不开载体的运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得以呈现和发挥作用的重要桥梁。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最重要的载体是课本,整个教育过程也更侧重于课本主导性。而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更加侧重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因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所运用的载体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很少受到时间、空间等客观条件限制。如上文所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可以说,凡是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有关的事物,都可以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如大学生使用最广泛的手机、大学生社团、校园展板、以及大学生校内人际关系等等,这些都可以合理地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载体,来向大学生进行环境熏陶和培养,使大学生接接受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当前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发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重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有力的补充,但同时我们也应当清晰地看到,当前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和解决。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缺乏深度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最为核心的即是教育内容,这是能否对学生形成长久吸引性以及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如上文所述,在以往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内容主要来自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本,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教师队伍除了理论课教师外,最主要的就是辅导员。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课教师所发挥的作用有限,而辅导员则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但由于长期以来大学不断地扩招,使得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而辅导员队伍增长却落后于大学生数量增加的速度,使得辅导员工作常常呈现出忙碌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难以保障,特别是在一些日常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了重形式而轻内涵的现象,导致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深入性,难以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和关注,教育效果也有自然下降了。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待丰富

在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大多通过陶冶式教育方法、渗透式教育方法和实践体验式教育方法来进行隐性教育。在过去的多年时间里,这三种主要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在如今政治多样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特别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思想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今社会,大学生的思想活动更加地活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都有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而我们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依托着校园文化建设、党团建设、社会时间活动和学校管理制度建设等四个主要的渠道,在教育方法方面也显得单一,甚至于过于依赖于实践体验式这一单一的教育方法来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显然与大学生日益多样化的受教育需求形成了对比,对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制约作用。因此,丰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十分必要。

(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缺乏创新

如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社会各个领域注入了新鲜的发展动力,推动着各行各业的改革和创新。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信息技术也同样以其强大的影响力重塑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环境、教育载体以及教育模式。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社交方式等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通过移动互联网来获取知识、认识世界,在QQ、微信和微博等网络媒体中结交朋友、建立社会圈等都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运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在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仍然处于被动的地位。一方面缺乏既懂信息技术,有熟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综合性人才;另一方面也缺乏针对网络媒体而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理论。在这方面,我们应当提高重视,加快创新的步伐。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能力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的主导者,教育者能力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教育活动效果的好坏。因此,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该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出发。为此,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理论教育,使他们不断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思想觉悟,扎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从思想上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重视。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开展网络操作技能培训,特别是使教师们掌握大学生们常用的QQ、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的使用技巧,从而为开展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奠定扎实基础。

(二)深入挖掘校园资源,提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引性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校园这个重要的场所。因此,教育者应当基于校园这个大环境,深入挖掘校园资源,为大学生创造更加具有新颖性和吸引性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此,一方面,要创新校园文化的建设模式,努力从引起学生兴趣和共鸣的角度,来设置校园展板和宣传栏的内容,如通过大学生喜欢的卡通形象来向大学生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等,转变以往宣传口号的单一设计风格,使大学生在一个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接受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要对校园社团活动加以创新,多举行大学生们关注度较高的主题活动,并在活动中有效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教于乐。如在举办的轮滑活动中,融入八荣八耻的背诵接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们的运动热情,而且还实现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三)加强学科交叉研究,提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由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当关起门来造车,而是应当敞开大门,加强与不同学科的交流和交叉研究,取各学科之长,补自身之短,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模式。为此,我们要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广泛地吸取各个学科的知识,扩大自身知识面,进而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如在谈到某一环保型社会问题时,思政教育者可以引用生态环境方面、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给予学生一个全面的知识呈现,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扩大学生对于问题的认知角度,而且还可以更好地拉近与学生们的距离,为进一步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条件,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得以提高。

(四)创新网络教育载体,拓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如上文所述,在当今的社会,网络是无处不在的。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所以,面对网络带来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创新网络教育载体,拓展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当像网络一样无处不在。为此,一方面,教育者应结合学校各个专业的实际情况,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开设各个专业的专栏,并在其中定期和更新与专业相关的教育内容,使大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校园网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与时俱进,及时地开通微信、微博等,与大学生建立起互相关注的模式,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赋之合适的故事、情节等,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向他们进行宣传和分享。此外,还要注重与大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对大学生关注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只有这样,网络这个重要的载体才能真正为我所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地做到大学生心坎里。

【参考文献】

[1]滕晓雯,曾长秋、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用和掌控[J]、湖北社会科学,2014,10、

[2]黄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3]韩雪、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我见[J]、品牌,2015,01、

[4]胡金枚、新常态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品牌(下半月),2015,01、

[5]徐小莉、网络时代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J]、电子制作,2015,16、

大学生性教育篇3

大学体育体育教学生态化因子体育教学活动是培养人的活动,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既存在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存在教师与教学环境,学生与教学环境的关系,所以关系之间的联系是互动的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系统。这个系统称之为“教学生态系统”,这个系统里面有基本的教师、学生、教学设施、教学环境各个因子,这些因子对教学成果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当前分析的大学体育教学,即当代大学体育教学沿袭是苏联的大教学理论,讲求教师的权威性和教学的统一和规范性,这种教学理念的优点是适应教师资源缺乏和对教学质量要求不高的教学环境,同时也使得教学成果的检验可以有一个统一的标杆,使得教学成果检验得到很好的安排有显性的价值。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很好地顾及由于学生个人条件的不同以及教学环境的地域差异和经济水平的高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培养人才向着全面素质发展,这样就对大学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们看到的大学体育教学现状是大学体育教学的生态环境脆弱,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待解决,本文通过大学生态系统的各个因子的分析,揭示问题之所在,探寻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之道。

一、生态脆弱性因子分析

(一)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是这个微观生态系统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在以往的大教育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教学时间编排,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成绩的考核是教师主要制定和安排的,这样的教学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教师疲于应付,学生索然无味”。根据2010年的大学体育调查报告指出,现在的大学体育课程作为大学公共必修课程已经成为大学生教学体系的鸡肋,许多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认真的态度,没有合理的时间安排,甚至逃课,最后的教师考核也只是通过应付,向老师说情,求同学帮忙这样的方式完成考核,大学体育教学形同虚设。体育教师也面临疲于应付,不求进取的教学和工作状态,即使是每年两次的年度体能考核,许多老师也出于这样那样的考虑,给予学生方便,替考的现象屡禁不止。体育教师的不作为给大学体育教学这个微观生态系统带来的影响是巨大而消极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体育老师的不作为恰恰又是学生和教学环境反馈的结果使然。在我国目前还没有标准的体育教师资格的评价体系,什么样的人适合做体育教师,应该满足什么样的标准才能成为体育教师,目前中国教育体系在这一块还是空白,没有完善的体育教师评价体系和准入标准。反观体育教师的培养过程,我们也可以看到,目前各大院校体育教师的培养,普遍存在以竞技体育训练为主,忽视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使得我国的大学体育教师普遍存在竞技技能突出而体育文化素养缺失。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更多的是强调对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忽视学生体育文化的灌输,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体育活动中的文化积淀,不能把学习到的体育技能转化为终身体育的目标。

(二)学生

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中国《20世纪发展报告》中指出,中国未来一代面临的挑战更加艰巨更加复杂,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事业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教育生态系统中顾及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的进步。但是我们不难看到当代中国大部分学校的教育依然以应试教育为主,特别是教学任务重的高中学校。在高中这个学习阶段,学生需要面临升学考试的压力,而不管是家长还是学校,都希望学生在考核中以优秀的成绩接受选拔。这样的后果是,学生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习,身体锻炼成为一种口头的宣传,甚至是学生的体育课也被挪为它用。我们随时可以看到在校园里面苦读的身影,但是很难见到操场上飞奔的身影。而在高中的升学考试中,体育并没有作为应有的项目接受考核,只是在一些特定的专业考试中作为竞技项目出现。体育是人类维持健康和生命活力的一种方式,但是我们的大学生在入学的时候依然输在了起跑线上,据2012年中国《高等院校大学生身体素质报告》称,中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相比二十年前下降,特别是男生的肺活量,已经不如日韩国家的同年龄段男生。这样我们就不难解释在2012年的新生军训中,不管是北大还是清华,晕倒者有之,住院者更不是凤毛麟角。就在近期广东马拉松长跑比赛中,一名大三的学生猝死,当我们为这个花样年华的大学生惋惜时,另一名大一新生在大学例行的体能测试中用500米走完了人生。我们不知道这样的悲剧什么时候才能彻底结束,但是大学体育必须有所作为。于是我们看到一些大学先后废除或者停止长跑项目,这是有所作为吗?这是逃避,同时也是无奈之举。学生的身体条件如此,我们不可能马上改变这一基础条件,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由于大学体育教学的生态脆弱性,使得大学生在选修体育这门必修或选修课时,更多的询问是这门课容易考核通过吗、老师严厉吗,而不是真正出发于自己的兴趣。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的一个现象是,由于现在的入学年龄段的学生大部分是90后,他们生长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的知识储备是丰富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是很强的,对一些知名的体育项目联赛是知道的,甚至有许多人是球迷,这对我们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精神是有帮助的,只有学生真正明白和从内心渴望体育,那么大学体育教学的生态系统才有活力,才能平衡互动发展。

(三)教育环境和教学工具

中国高校的体育教学环境是慢慢发展的,现在随着经济和社会水平的提高,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体育教学的硬件是完全有保障的。这里我们必须明确,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它的教学微观生态系统特别强调教学工具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有一些体育项目必须有相应硬件保障才能开展,这个是与经济水平相对应的。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体育教育环境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我们看到在以往的教学大纲中,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保障学生的健康,特别注意让学生统一的规范的完成一系列的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目标使得体育教师在执行的过程中过分的注意教学结果的考核,而忽略了大学体育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我们的考核不仅仅着眼于学生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更多地应该看到学生在执行教学任务中的相对进步和自身价值的提升,学生希望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获得评价和肯定。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处境是,中国的高等院校往往不会把学生的体育成绩作为个人荣誉的一部分,甚至是学校荣誉的一部分,他们更多地是强调专业成绩的学习和个人道德水平的提高,而体育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中国的高等院校更多地是强调团队精神和奉献,这与大学体育文化的竞争和个人奋斗榜样力量是不相符合的,不管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校园文化的亚文化系统中体育文化始终在中国的校园文化中没有一个很好的位置。我们必须接受的现实是,据对我国20多个省市的大学生抽样调查表明:八成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掌握一点或没有掌握一定的健身方法和手段,六成的大学生说不准或没有养成锻炼的习惯。这样的体育文化培养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前苏联和日本在60年代就开始了研究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使学校体育思想从要求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成绩转化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大学体育教学应该满足学生毕业以后进行体育活动的需要,这就意味着把培养学生体育文化和体育习惯放在了首位,完成培养学生兴趣、能力、习惯的终身体育的目标。

其次,我们看到在当代中国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学模式的落后。在现阶段的体育教学模式中存在这么几种教学模式:(1)班级模式,多采取以班级为主要授课集体的形式,授课内容以基本的体育技能和基本体育理论为主,老师教授学生理论和技能,这样的授课方式多集中在大一、大二学年,以每学年128学时为主,考核多采取定期考核和标准教学目标;(2)选修模式,不定期的举办一些兴趣班,面向全校学生征集,多采取不定人数的集中授课制。教授时间不固定,一般会在大三、大四开展,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班报名,考核方式也以学生和老师的互动决定,但由于大学体育教师自我专业素质的缺乏和教学环境的不允许,开设的课程多以少量的基本运动项目为主;(3)俱乐部式,以湘潭大学为例。以一些基本的和传统的运动项目为主,采用问卷、交谈的方式确定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采取学校为主,学生自办为辅的管理模式,开展课程,根据学生的体育基础开设基础班、中级班和高级班三个等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等级进行学习与训练,这种模式要求学校的体育设施完备,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突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强,同时有一定的经济能力。目前国内大学体育教学的三种模式以第一种模式为主,后两种还在试验阶段。美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采取的是第三种模式,而且更加完备,体育文化也更加突出。在美国成熟的俱乐部普及化模式中,美国高校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在教学模式上采取自我兴趣为主,教学任务为辅的指导方针,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也更加人性化和灵活,特别在教学系统的延续性上做到大一到大四学生可以很好地延续一项体育项目,更加深刻地理解这项项目的体育文化,不同于中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大一、大二与大三、大四脱节,大一学习的东西大四不再涉及,没有形成很好的延续性。

最后,大学体育文化的宣传和培养,在中国现阶段的大学体育文化宣传中,不管学校媒体还是校外媒体都存在轻视甚至是忽视的问题。“据一项调查表明:2003年1月~2003年12月期间中国大学体育新闻篇数较少,同期篇数约为美国的1/40,在清华新闻网上有38篇,同期耶鲁大学共有体育新闻749篇”。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我国校园媒体对体育新闻的报道相比美国很少,统计这些报道中关于竞技体育的名次和奖项报道,更可以发现中国的校园媒体对这些敏感词的报道越发吝啬,这与我国的体育文化的发展是相关的。不管是北大还是清华更不论一些普通院校,谈到体育文化更多是强调体育活动的一些隐性价值,像团队精神和拼搏,而不会直接触及体育文化的竞争性。其实体育的一大魅力就来源于其自身的竞争性和个人价值的体现,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常常被忽略的。即使在整个当代中国社会中,体育文化的普及依然任重道远,中国文化里面体育的价值是为了健康,更为了精神,而在美国的校园体育文化中却很少提及健康和精神。健康和精神作为抽象的观念不能直接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同时也不能很好地体现当代大学的体育价值观。大学体育价值观的呈现一定是建立在具体的基础上的,只有把体育的显性价值呈现的更加具体,才能使得人们更多地靠近体育运动,喜欢上体育运动,并完成终身体育的目标。

二、探究解决方法

(一)加大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凸显榜样的力量

大学体育教学生态环境的动态发展和整个大的社会环境分不开,我们只有把整个当代中国的体育文化宣传到位才能带动大学体育的发展,在认识到大学体育文化的隐性价值后还应该以具体的方式呈现其直接的价值。作为年轻人的大学主力军他们希望被社会认可,希望受到尊重,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文化的传播中应该重视大学体育文化的竞争力和个人价值的体现。作为校园文化传播的主力军,校园媒体应该开辟大学体育文化传播的平台,以学生为主体,以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播为己任,调动学生的积极互动,报道学生取得的成绩,以详细精彩的笔触勾画体育运动的美感,主导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认可,突出学生的个人价值,以期获得学生群体的关注和认可。同时“作为大学体育教学的基础,学校对体育理论课的开设也是重中之重,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128学时的基本大学体育教育实践,把理论课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体育文化的内涵,体育文化指导学生的体育实践”。

(二)加强大学体育俱乐部建设,延续体育教学生态化

大学是一个缤纷的舞台,社团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一个全面的人,这里的体育教学不仅仅教会一个人一项或者是几项体育项目,更重要的是培养人自身思想素质的提高,培养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学体育的建设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普及大学体育俱乐部,可以很好地做到,以学生为主,按照学生自我的兴趣,选择自己的体育项目,体现自我价值。同时俱乐部的建设还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际,在人与人帮助和共同努力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前面已经提到,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存在大一、大二与大三、大四脱节的情况,由于课程的安排以及专业体育教师的有限,使得我国大部分体育教学在大三、大四开设的体育课程多为选修,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这样也使得大学教育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学生因子的缺陷,使得大学体育教学去生态化严重,而普及体育俱乐部却能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在大三、大四学年学生同样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这一项目的体育文化,使得终身体育的目标不再成为一句空的口号。

(三)改革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利用社会资源,发展体育产业

当代中国大学体育教育模式的落后在于依然是以老师教授为主,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力,这势必造成教与学的脱节,学生厌倦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师没有得到很好的教学反馈,学与教没有很好地互动,完成教学目标也成为空想。具体到教学模式的改革上,我们应该抛弃以往大学体育教学中偏重体育技能的训练而忽视理论修养的教授、偏重统一标准考核而忽视不同学生的动态发展、偏重基本技能的广泛教授而忽视体育项目教授的延续性等缺点。努力做到,首先,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主,不管是体育教学内容的制定还是体育教学时间的安排都要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其次,教学模式的改革结合本学校的自身实际,顾及自身所处的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使得学生可以很好地参与到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活动中去;最后,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仅局限在教学的范畴中,应该扩展到学校的一系列活动中,比如在学校的运动会上吉祥物的安排,宣传力度的加强,向国内外优秀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榜样学校学习。

大学体育教学是一个微观生态系统,它具有整体性、协同性、共生性、动态平衡性的特点,整个系统的各个因子缺一不可,系统的发展是以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积极主动发展,我们应该看到现阶段由于中国大学体育教学的基础薄弱、大学扩招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学体育教学生态脆弱性更加突出,这势必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我们只有积极地改革体育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大力提倡终身体育的观念,才能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迎接新时期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任凯,白燕、教育生态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41、

[2]吴明深、论体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J]、体育学刊,2004(3):22、

[3]田忠、关于我国部分普通院校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绩效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1996,(1)、

大学生性教育篇4

关键词:SWOT;大学生; 性教育

1大学生性教育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由哈佛商学院安德鲁斯教授在《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提出。SWOT是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四个词的缩写。

1、1 大学生性教育的优势(S)

1、1、1 性是大学生基本的生理需求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具有明显的性意识和性情感,在心理上渴望与异往,在生理上产生了性的需要和冲动。据调查:有六成强的大学生在性梦中与异性有过亲密的行为;有八成强的大学生有过性冲动。[1]充分说明了他们的性生理和性心理发育是正常的健全的。

1、1、2 高校大学生性教育已引起重视随着大学生性问题的不断出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也初步开展了一些相关活动。如在清华大学聘请北京医科大的教师开设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系列讲座与咨询。首都师范大学在1990年面向全校师生开设“性健康教育”选修课,1993年正式成立“性健康教育”专业。[2]

1、2 大学生性教育的劣势(W)

1、2、1 性生理的早熟,引发了性疾病的出现在大学生成长中存在着性生理过早觉醒和性心理发育滞后的矛盾冲突,这是性教育突现出的劣势问题。青春期的首次性唤醒、第二性特征的出现明显提前等,反映出了大学生性生理呈现早熟。由于性心理的滞后发展,大学生并没有完全意识到人类的与动物不同,忽略了性教育的社会性。同时,大学生性器官疾病如前列腺炎、痛经、月经失调、霉菌性阴道炎等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江剑平等人对大二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性器官疾病高发,占全年总发病率的29%。[3]。

1、2、2 性教育滞后,性知识缺乏大学生性教育到目前为止仍是举步维艰,由于观念滞后,对关键性问题刻意回避,很难达到预期的结果。据调查,由于正规性教育的缺席,有26、1% 的学生对性知识根本不了解,23、9%了解的很少,对性知识很了解的学生仅占6、1%。[4]

1、3 大学生性教育的机遇(O)

1、3、1 性教育纳入了青春期教育的首位随着人们对性科学认识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性健康问题已被全球热切关注,许多发达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立相关机构,培训专业人才,对青少年展开系统的性教育,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已成为发展中国家效仿的榜样。1996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基础教育阶段普遍进行青春期性教育。把性教育纳入了青春期教育的行列里,是一次重大的教育改革。

1、3、2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弥补了大学生性知识的缺失近年来,我国出版和翻译了大量的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书籍,开设了大学生性健康热线和咨询服务的网站等,或多或少填补了大学生性知识的缺失,对大学生的给予了指导,相对于过去当代大学生对性的认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1、4 大学生性教育的威胁(T)

1、4、1 性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被边缘化我国著名性学专家李银河指出:当前大学生性问题之所以被热切关注,是由于我国教育体系中,性教育的长期缺席。长期以来,人们把性看作一个,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是羞于启齿,谈性色变,导致大学生性教育被边缘化。

1、4、2 学科地位归属不清学科地位归属不清是当前大学生性教育面临的最大困境,其应该归属于医学范畴、心理学范畴,还是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目前尚无定论。[5]

2对策与策略

针对大学生性教育,通过SWOT模型分析法,要达到预定目标,应采取一下几方面的对策。

2、1 从实际出发,建立终身性教育体制社会各界要明确性教育的目的,建立起完善的性教育体制,把性教育融入到幼儿教育中,放在青春期教育的首位,只有扎实的完成这一工程,大学生的性问题才能得到彻底根治,每一个青少年的身心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2、2 体现实质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提高性教育的实效性对大学生进行性教育的内容要遵循其科学性,真实客观的展现给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观,才能提高大学生性教育的实效性。在形式上要广泛借鉴国外的特色性教育方式如“情境教学法”、“同伴教育”模式等。有效克服传统性教育中存在的身份、辈份、年龄等沟通障碍。这样既保证了对大学生同伴性教育的监管,又保证了教育活动中大学生自我参与性。

2、3 提高教师素养,挥各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在大学生性教育中首先通过培训和进修的形式建立起一支教育理念先进、专业知识过硬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同时要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作用,因为在家庭中孩子能获得性别角色的认识和角色规范;学校是性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根据大纲和教材,按计划、有步骤地对大学生实施性教育,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性知识;个体因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会改变原有的性观念、性态度等形成一个新的体系,所以社会需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同心协力,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性意识和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胡珍、中国当代大学生性教育现状及性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3,9(132-275)、

[2]陈明德等、性教育的困惑与对策[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3(6)、

[3]江剑平等、大学生婚前和性态度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1,22(1):11、

大学生性教育篇5

(1、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2、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1131)

摘 要:大学体育教学面对的基本是成年大学生,他们在不久的将来将会走向社会独立生活,在此之前必然需要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因此,对大学生的体育教学应该以服务学生生活为目标,从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能力出发,增强大学体育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 :大学体育;服务学生生活;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107-02

纵观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发展,分别经历了“体质”、“人才”以及“技能”这三个阶段、但是通过教学实践的证明,这三个目标都已经远离了现在大学生所追求的目标,现在大学生通过大学生活追求的终极目标是“生活”,生活才是人在社会上的根本[1]、随着对大学体育教学了解的深入,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大学体育教学服务学生生活的现状的分析,从为何大学体育教学要以服务学生生活为目标以及教学服务学生生活的应对措施这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阐述、

1 大学体育教学服务学生生活的现状

大学体育教学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为基本原则,为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锻炼身体奠定基础,通过集体训练的方式来加强大学生对拥有高生活质量的追求、但是,目前来看,大学体育教学服务学生生活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1 教学内容没有新意,太过陈旧

现在的大学体育教育往往从一个方面着手即通过运动的方式来锻炼大学生,这显得太过单一而且没有新意,对体育知识、体育文化、体育保健、体育安全以及体育观念教育的缺乏使得大学生不能很好的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同时,大学体育教授的课程内容过于陈旧,从上世纪50年代的教学理论一直沿袭到现在,虽然在八十年代的时候有所改革,但是还是无法与当前社会的发展接轨,教育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脱节导致学生对当前社会生活的认知度不够,尤其是教学理念的滞后与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理念明显的不协调、

1、2 体育课程设置单一

一般情况下大学开设的体育课内容包括三大球类、田径、跳高、武术、健美操、游泳等,这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但是这些课程针对的都是身体健康,发育完全的学生,对于病、残学生的需求,体育教学理念并没有涉及到、单一的体育课程设置只能服务大部分的学生,并不能服务于全部的学生,而且过于单一的课程只能在某个方面锻炼和教育大学生,不能全方面培养大学生的生活能力、普通的大学体育课程主要针对的是增强体质,单一的体育课程有时候还会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1、3 体育设施不完备

目前,我国各个大学的体育硬件设施不充足,存在一个场地多种用途的现象,这在无形中打击了学生自主锻炼的积极性、大部分大学的建地面积都很广,一般不存在没有场地给学生锻炼的情况,但是体育场地的建设对于学校是巨大的开支,沙地、人工草地、塑胶草地以及各种球场、游泳馆等,这些都需要大量资金、而现在高校往往负债较多,资金不充裕,这就直接导致有的学校体育设施不完善或者占用现象严重,体育设施的不完善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自主锻炼的积极性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2 大学体育教学应以服务学生生活为目标的必要性

当前社会的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而且人类的发展是一个提高人们生存机会的过程,从整体上来说,健康、接受良好的教育和生活幸福美满是人类基本发展的标志[2]、我国也提出了:“要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全面建设一个‘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社会更加和谐、文化更加繁华、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3]、其中明确提出小康社会是社会教育更加进步的社会,体育作为社会生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作用于人,人作用于生活,体育作用于生活,体育应该是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的,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体育教学应该以服务学生生活为目标、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对生活的认知较低,生活自理能力差,如果放手让他们一个人生活,肯定是会变成社会中难以生存的群体、所以,在大学里,不仅仅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社会技能的培养也是不可或缺的、在这里面,大学体育就充当着一个锻炼大学生生活能力的角色,大学体育教学理念应该以服务学生生活为目标,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大学生虽然身在学校,但是时时刻刻贴近着社会生活、

国家办学校,对学校实施体育教学活动、以服务学生生活、帮助学生获得高质量的生活能力为目标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4]、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关注身心健康以及享受生活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大学生也不例外,大学生对生活的渴望并不会比那些社会中生活中奋斗、生活的人少,大学生虽然还只是在学校生活,但是也算是踏入了半个社会,对于生活能力的需要以及高质量生活的需求也是迫切的、

所以,为了适应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和学生希望未来能够获得高质量生活的需要,就要从各个方面打好基础、大学体育是阶段性的教学,大学体育教学应该以服务学生生活为目标,注重增强学生获得高质量生活能力的培养,以学生的“美、健、乐”为目标,这样才能使体育真正成为广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和终身需要[5]、并且大学体育教学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全面运用教学资源,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从而到达终极目标,服务学生生活、

3 大学体育教学服务学生生活的具体对策

在人的一生中,大学是一个美好的时期,大学中的教育决定着学生以后生活的质量,学生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立足,并取得高质量的生活,就应该在大学里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并学会一部分必要的生活技能、所以大学体育的教育对服务学生生活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对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和调整,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并不断增强大学生获得生活技能的能力、

3、1 改善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生活

体育教学是以大学生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有效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和提高大学生的素养的目的、目前大学缺乏体育知识、体育文化、体育保健、体育安全以及体育观念教育的现象需要引起重视、下一步大学体育教学应该改善现在的内容,通过从体育知识、体育文化、体育保健、体育安全以及体育观念教育的重视,将以往的教学内容进行改善,不单单只从体育锻炼这一块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这样会让大学生产生一种疲惫感,甚至对大学体育提不起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失去了兴趣,这门课程的教学效益将会损失一大部分,这都不是大学体育教学所希望的结果、所以改善体育教学内容,从多个方面进行教育学生,丰富大学生的生活,可以增强对大学生获得生活能力的培养、

3、2 增加体育课程设置,实现教学多样化

在体育课程设置上,增加“选项体育课”和为病、残学生单独开设“体育保健课”,为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开设“选修体育课”,使教学多样化,课程多样化、“选项体育课”内容可以包括游泳、武术、跆拳道、散打、健美操以及瑜伽等,根据学生的需要以及学校场地和教师资源的实际情况,逐步增设其它选项;“体育保健课”主要针对的是病、残、身体部分异常的学生,通过校医院和体育教学部的联合审定后对学生开展保健课学习,主要以指导康复和保健为主的保健体育课;“选修体育课”的开设可以给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一个兴趣开发的机会,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课,通过在一定时间内的体育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锻炼的积极性、在大学体育课程上进行增设,让大学生在体育项目上多了很多选择,不仅丰富了体育课,而且学生的体育兴趣也会更好的激发,最终促进体育教学效益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生活能力的增强有很大作用、

3、3 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要求,所以,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学方法的改进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教学方法的使用是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环境来决定的,并不能通过任意的一个教学模板将教学方法限死,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需要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实际来决定、

3、4 完善体育设施,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积极性

完善体育设施,一方面需要政府对高校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学校高层对于体育教学内容以及设施建设的理解和支持,体育设施的建设不仅能够提高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还能时时刻刻提醒学生锻炼的重要性、对于体育场地的建设,需要校方合理的规划校园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各种场地,可以将锻炼区和生活区有效的结合,节省土地资源,将体育意识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对于各种场地的开发和安排都需要严谨的制定计划、同时,体育场所不应该设置成收费场所,这样会打击大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因为大学生现在还是最底层的消费者,是通过父母的资助来生活的,他们需要对生活费用的规划,所以学校不应该增添学生以及家长的经济负担,体育场地尽量走平民路线,降低场地的使用费用或者免费,是广大大学生能够拥有运动锻炼的机会,真正做到服务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着想、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体育教学中,除了要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还要以服务学生生活为目标、通过满足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的不同要求,灵活的改变教学方法,增设体育课程,改善教学内容,完善体育设施,从而丰富学生生活,调动学生自主锻炼的积极性,使学生不断增强个人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l〕冯萌、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理念与实践的再审视田[J]、上海体育学报,2013,14(08):18-17、

〔2〕何生全、和谐体育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服务田[J]、社科纵横,2012,48(12):96-101、

〔3〕李敏、美国中等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视点[J]、上海教育,2012,14(78):78-79、

大学生性教育篇6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着力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大学语文可以凭借得天独厚的经典文章为平台,如以古代寓言故事为切入点,培养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意识。让医学生更好地做到尊重生命,能从生命个体出发,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了解生命,发自内心地帮助患者与疾病作斗争,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对于现代社会的医疗实践、医疗服务活动有深远的启发意义。要想培养优秀的医学生,就需要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医学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大力培养学生的人文关爱精神,让学生养成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然后,从大学语文的学科意义上,引导和树立医学生的良好价值取向。语文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或一种交际工具,“文学是民族的表征,是一切社会活动留在纸上的影子”。文学,是民族精神的深沉积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贯穿记载于优秀文学作品中流传至今,而《大学语文》教材精选了从《诗经》、《楚辞》、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五四”新文学,直到当代文学的精华。屈原的《桔颂》、司马迁的《苏武传》、文天祥的《正气歌》、陆游的《金错刀行》等都饱含一腔报国热忱,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等等。这些优秀文学作品涉及的内容丰富、范围宽广、尤其在德育方面,包括理想、情趣、胸怀、奋斗、献身;礼貌、教养、节操;清正、廉洁、谦慎;友谊、仁爱、高雅之美等等更是面面俱到、无一疏漏。通过对这些优秀文化成果的仔细研读,通过与最出色的哲学、史学、文学巨匠进行精神的对话和心灵的交流,缘文释道,因道释文,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更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和民族、热爱自然和人类、热爱真理和正义的情操。在这种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学习、吸收和传承的过程中,人格和道德的感召力与艺术魅力相互交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也水到渠成。可以说《大学语文》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有力手段和最佳途径。

西方传统文化在文艺复兴时期开始高举“人文主义”大旗,主张以人为本,追求个性解放、个人幸福,强调人在世俗社会中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大的人文主义文学家莎士比亚在其四大悲剧之首的名著《哈姆雷特》中设问:“TObe?Ornottobe?”它敏锐地抓住了人们所关注的根本问题,成了不朽的千古名句。课堂教学中,与医学生一起带着这个设问进入《哈姆雷特》戏剧作品的文本解读中,并从医学专业角度重新阐述此千古名句的现代意义。时至今日,生命科学与医疗技术的高速进步与不断发展,如安乐死合法化问题,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器官捐赠与移植,克隆技术的研究等等,再一次向世人尖锐地提出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死亡,什么是人,什么是人的尊严,什么是人的价值等问题。这同时也在表明,生命伦理观的内容还应该是深刻的,带根本性的。医学与文学一样,都应该首先是“人学”。

总而言之,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中西方文化蕴含着无尽的人文关怀和生命反思,通过大学语文的课堂引导,对照了解中西方生命文化,有力地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建立辩证的生命伦理价值观。生命伦理观的启发式教学融入人文主义文学作品的重新解读,要使医学生始终记住:医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自身,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对人的爱和关怀,医学不仅仅把人作为单纯的一个个细胞、器官,而更应该把人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生命)”来整体看待。

其次,从知识体系上说,《大学语文》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呈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在科学界,学科交叉的现象日渐增多,在经济活动中,在生产实践中,各种学科互相渗透的现象也日趋普遍。社会需要知识面宽广、综合能力强、兼有文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要建构一个即适合自己的专业、适合自己的个性,又适合社会需要的合理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应该具有以下特点:基础知识宽而厚;专业知识深而精;文理知识渗透。这个知识结构的基石就是语文。因为语文是一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是任何文理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的纽带与桥梁。要想成为本专业的出类拔萃之辈,必须具备深厚的语文功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只是让人学会认识若干条自然规律或学会一、两种技能,而是使人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但是不可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目前学校越来越专门化,专业口径越来越窄,而有关基础理论的教育则越来越弱化。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很多理工科学生包括一些文科学生在文字表达方面都有较大欠缺,往往出现文不对题、词不达意的现象,不能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一个没有很好地掌握母语的人,他的知识结构必定是残缺的。大学语文科学地整合语言、文学、历史、文化艺术诸方面的知识,作品涉及的范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宏观宇宙,小到微观粒子,几乎无所不包。在大学生实施通才教育这一世界性高等教育的总趋势下,“大学语文”课是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知识结构,实现文理渗透、文理交叉的重要一环。

大学生性教育篇7

关键词:大学生;父母;性伦理;性教育;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084-03

通常,我们谈性伦理更多意义上就是指的性道德。性道德是调整两性关系、评价人们性意识、是非善恶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主要是指涉及性的行为(主要指,也包括其他的涉及性的行为)的道德规范的总和[1]。道德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性道德也如此。今天,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阶级了,但不同的群体对性道德的认识仍然是不同的。比如,大学生群体,就有着自己对性的认识,而现实中大学生在性道德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家庭性教育的缺失是其重要原因。

一、大学生性伦理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的性观念充满矛盾和冲突

目前,中国大学生的性观念主流是好的,但一些错误的观念却是危险的。一方面,一部分大学生的性观念表现极为开放。中国传统的性道德提倡的含蓄美,反对婚前、婚外、性混乱等不良。但是,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一步开放,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来自外界的性观念和性信息。当今的大学生把性看得很随意。据首都师范大学性健康教育中心对中国近30所大学1万多名在校大学生关于的看法的调查,赞成婚前的男大学生为57%,女大学生为26、7%。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极为开放的性观念。

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在极为开放的性观念中又包含着封建的落后的性观念。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大部分男性大学生都看重女生的。据调查,有16、8%的男大学生认为贞洁对女人很重要,对男人无所谓。另外,当对方告知和别人有过性关系会立马终止恋爱关系的大学生占26、8% [2],可见,一些大学生尤其是男大学生在自己性观念开放的同时又对别人抱以封建的不科学的观念看待。很显然,这种双重标准的存在,使得大学生们的性观念是矛盾和冲突的。

(二)大学生性知识的获取缺乏科学渠道

近年来,性知识的普及教育虽得到一定的发展,但科学的性教育仍不能满足学生的普遍需求。在大学生已被允许结婚的今天,性教育依然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本来性教育应该是从中小学就开始设置的,但因为争议太大,现在大学成了性教育的最后一站。可这最后一站仍然存在着疏漏与不足。对性知识的渴求日益强烈的大学生在课堂上很难获得较全面的性知识,他们只能转向社会,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得性知识,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其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不确定的。具体说,有报刊杂志、影视作品、专业书籍和同性朋友等,前两种途径是主要途径。而有些报刊杂志、影视作品,存在着传授虚假的现象,从它获取的性知识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是不科学的甚至是低级趣味的,还会造成学生对性的困惑、行为上盲目效仿,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的正规秩序和社会的稳定。另外,很多大学生也从网络了解性知识,但网络上的性知识也是五花八门,一不小心,大学生就会陷入黄色网站而不能自拔,最终造成伤害。

(三)大学生随意

《伦理学中的现实问题》一书指出:你对“人类的基本目的是什么”的回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你认为是否正常、是否自然和是否道德。对于人类的基本目的,有人认为是“生殖”,有人认为是“快乐”,有人认为是“爱”……。北京某高校学者针对500位女大学生进行了为期4年“从处女到非处女转变的心理研究”,发现目前女大学生体验过性生活的比例随年级递增,分别为:大一7%;大二13%;大三20%;大四25% [3]。很多大学生认为,恋人之间只要你情我愿便可发生性关系。非恋人之间,只要你情我愿也可发生性关系。可见大学生大多持的目的是“快乐”的观点,在他们看来,那是正常的、自然的、道德的。事实上,符合中国国情的、真正的符合性道德的不仅仅是为了“快乐”,还有真正的“爱”,也还有“生殖”的目的。由于大学生对性道德错误的认知,随便的婚前导致的怀孕、堕胎、;由性道德引起的违法犯罪行为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也相应而生。

二、大学生家庭性教育的缺失

众所周知,大学生性伦理问题的存在,不是某一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除了学校和社会,父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性教育的缺失是造成大学生性伦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一)父母不愿提及性

受传统性道德的影响,很多家长不愿提及性,也就没有机会给孩子传授有关性的知识和性的规约。中国古人尽管对性有开放的、孜孜以求的一面,但更多的却是比较含蓄、隐讳,藏而不露。这和东方人的禀赋有关,也和古人认为性是不洁之物有关。《诗经》云:“中冓之言,不可道也,言之羞也。”尽管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性文物,来表明他们对性生活的关注与兴趣,但往往裸的都是在文物的背面,底部或内侧来表现的。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尽管心理上对性有一种向往但他们只有通过巧思来表现,而表面上却遵循着“言之羞也”的规定。也因此,现今的多数家长,甚至包括“80后”的家长,在孩子的成长面前都是不愿提及性的。在他们看来,孩子毕竟是孩子,不需要性知识,即使需要,这也是学校的事。比如第一次来月经,很多父母羞于提前告诉女孩其中的缘由和知识,会让她们觉得非常恐惧,甚至羞愧。而另一项调查显示,61%的女孩子和40%的男孩子都没有人可以与他们谈性;与父母谈性的男孩子为零,女孩子仅为1%[4]。

(二)父母本身缺乏性知识

性知识包括了性生理、性心理、性医学、性社会学、性文化、性道德、性法学和性历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当今的父母们不要说对所有的性知识都了解,就是对其了解一二就不错了,甚至一些父母对最基本的性生理知识都是缺乏的。北京大学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中心专家贺利军说,性知识在中国一直都是讳莫如深的,不少孩子非常缺乏性知识教育。“前段时间,我接触到一个29岁的男性‘患者’,他竟然把遗精当做尿床来看病。从这种极端案例中可以看出,哪怕这些孩子成长到了可以当孩子爸爸的年龄,他们也还对性知识知之甚少”。其实,很多成年人的性知识都是贫瘠的,他们也无从教育自己的孩子。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性学家方刚说,他曾对一家妇女刊物的读者进行了10个月的两性问题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读者,80%以上均为城市青年知识女性,均有大专以上学历,但仍普遍存在性教育缺乏的现象,甚至自己成为了家长也还欠缺性知识。由此可见,中国的很多父母,在教育自己未成年甚至已经是大学生孩子的过程中,自己本身就缺乏足够的性知识。

(三)父母灌输了错误的性知识

现代父母其实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但他们却自己把这种教育限制在了一个较狭窄的范围内。尤其在中国考试制度存在一定问题的前提下,父母主要是围绕孩子可以“考高分,进名校”这个中心来教育孩子的,却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即使部分家长懂得对孩子习惯、人品方面的培养,却也没有正确地看待孩子性方面的教育。大学生的父母们对孩子性方面最重视的就是关于孩子们的恋爱问题。可对于这个问题也往往走向了极端,要么一味阻止大学生谈恋爱,要么一味支持。要么干脆什么都不管而任其发展。阻止孩子谈恋爱的理由多半都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应该谈恋爱,其实这就违背了大学生性心理的发展,没有认识到大学生对性产生兴趣是生理发展的需要。相反,对大学生谈恋爱一味地支持或任其自由发展而不参与引导却会导致学生在性社会学、性道德和性法学方面都很有可能做出违规甚至违法的事情,这在现实中并不少见。

三、加强家庭性教育,提升大学生性道德水平

(一)父母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观念决定行为,父母的性观念是否正确,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同时,又直接影响着自己对孩子性的教育。时代在进步,性观念也在不断变化,父母应该对性观念要有综合性理解,包括对性的总的认识和看法,对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和性文化等的总认识和看法,如择偶观、恋爱观、婚姻观、性别角色、性与爱的关系、生育观看法等等。目前,中国社会大量出现的婚前和婚外恋现象,已对中国家庭道德建设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干扰,这是和性观念的过于宽松和“自由”有着密切关系的。父母应该知道:婚前恪守,婚后不再搞婚外恋,婚前慎重决定是否能和恋人过一辈子,婚后不轻言离婚,这对家庭稳固、子女教育、社会安定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中国著名民间传说都是以歌颂男女忠贞爱情为主题,成为中国传统性观念的优秀遗产之一,也是值得大学生的父母们崇尚的优良性道德。那种灵与肉、性与爱分离,消费爱情追求的观念是不值得推崇的。父母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正确看待性及与性相关的活动和行为,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婚姻观,这不仅是夫妻和睦、家庭幸福的前提和条件,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的性观念。

(二)父母学习正确的性知识

这里的性知识主要是指性心理、性社会学、性文化、性道德、性法学等方面的知识。当我们一提到性知识,一些父母就会说,孩子都成人了,还会不懂性知识吗?其实很明显,他们是狭隘地理解了性知识:主要局限在了性生理和方面,却不知这只是性知识的一部分。

性作为人的一种本能,是一种自然生理现象,贯穿人的一生始终。性本能是人的自然属性,但是人的这种本能要受道德、法律等社会规范的制约。青少年青春期、性成熟期提前所产生的巨大生理冲击力,与他们年龄幼小、人格尚未定型、自我控制能力薄弱产生矛盾,在从青春期到结婚之间十多年“性饥饿”时期求与性满足的时间差里,大学生们就可能产生性越轨、性违法与性犯罪的行为。鉴于此,作为父母,除了要对大学生孩子进行性生理和方面的知识教育外,更多的是应该给孩子灌输一些道德、责任方面的知识。要教育孩子对自己负责,也要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负责,否则将影响到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把青少年性生理、性心理、性伦理、性法学、性保护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使他们在性方面做到自知、自重、自尊、自爱和自制。

(三)父母采取正确的性教育方式

我们的教育要针对不同群体,把握好适时、适度、适量的原则。父母对孩子的性教育,尤其对大学生孩子的性教育,就更要采取合适的方式,否则,将会适得其反。人们对性文化的需求是受性别、年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以及承受能力、国情等因素制约的,既不能超前,又要掌握分寸,同时要防止过度教育。譬如,对儿童主要进行性角色教育;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要开始进行性生理和性卫生教育;对初中生应侧重进行性心理教育。

作为大学生的父母们,一定要对孩子加强性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幸福观和恋爱观及性法制教育,增强对恋爱婚姻的责任感;把性知识教育与性道德教育结合起来,突出性道德教育在性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强调人类的真爱应该是专一的,男女青年应该都要保持童贞,反对婚前、婚外恋、婚外以及不卫生、不健康的,同时要提高对性自由、性滥交、、等社会丑恶现象的“免疫力”。

父母们要理性地、苦口婆心地而不是强迫式的告知大学生孩子们把握好性科学与色情的界限。性科学是对人类的性、、及其发展规律进行探讨,旨在提高生活质量,倡导性文明,使家庭幸福、婚姻美满,人人享有性健康,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性科学在于教人文明、高尚,所传授的知识是科学的、严肃的。色情指的是通过带有性和刺激性的内容和形式向人们展示人类,张扬性满足的极端性,人们去尝试,触犯公众礼仪和社会公德,诱使人们性放纵,导致性犯罪。

另外,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还要注意性教育与性解放的界限。性教育是根据人一生的性生理发展阶段,给予相应的性知识介绍,同时着重进行性道德教育,使人们懂得的道德规范和自我控制的意义,懂得正确对待性、和。而性解放则走向反面,它使人们完全抛弃传统道德观念,崇尚性的绝对自由,其结果是社会道德沦丧,人们身心受损,甚至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总之,父母和孩子谈性的问题时一定要注意适度,毕竟孩子已经是大学生,话题要适可而止,不能一下子把什么都告诉他们,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循序渐进地让孩子了解性方面的知识,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性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 章海山,张建如、伦理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6、

[2] 胡珍、中国当代大学生性现状与性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3:246、

大学生性教育篇8

[关键词]大学生德育教育重要性挑战建议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主力军,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发展活力和潜力,是国家的未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肩负者,也是中华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承者。所以,国家十分重视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大学生不仅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拥有健康的体魄,更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高尚道德是必备的素质,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强大动力之一,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体现一个人的德育教育程度。高校作为学生踏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德育教育研究的背景

德育即道德教育,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德育教育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始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才华多么出众,德行永远是衡量一个人品行高低的标杆。从古到今,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强调德育教育,都很重视对自身高尚品格的培养。对当代大学生来说,道德品质的培养比在高校所学的专业课程有时更具社会价值。只有具备良好的德行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为社会创造出更多有意义的价值。“德”需要靠大家去用心守护,而“德”的传递就需要“育”来进行,因为“育”能为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未来打下基础,每个民族、国家都需要教书育人,以此顺应时展潮流。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在中国教育事业中具有很强的重要性和极高的地位。可以说,德育教育贯穿一个人的一生,在父母的言传身教、幼儿园教育、高校教育乃至一生的社会教育中,人都在接受德育教育。社会各方面都包含着德育教育,但这与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联,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德育教育效果,我们应在连续的精神理念中逐渐形成一个人应有的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德育教育的使命就是把人培养成具有良好的社会觉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公民,从个体层面到国家层面都能很好地体现这种精神,那么这样的国家才能具备一个大国应有的风采,才能在国际舞台上自如地展现从容姿态。

二、目前大学生德育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从现阶段来看,我们的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利益的日益分化和社会的急剧变迁,社会纠纷大量涌现,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社会氛围略显浮躁,一些人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已经超过对精神财富的追求。政府在不断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时,仍然需要大力推崇和发展德育教育。而承载着国家未来的高校学生更应是德育教育的先行者,应让每位大学生都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1]目前,现实生活中偶尔发生的道德下滑现象,导致一些人看到老人倒地不敢扶、看到车祸不敢报警等,这是现阶段我国道德领域面临的挑战。社会的变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十分明显,不文明行为在部分大学生身上也存在,让很多人对大学生的评价就是“高水平、低素质”。当前,我国学校改革较为缓慢,推行的教育主体还是应试教育,在其压制下,难免让学生无力抗争而沦为分数的机器,而德育教育在不经意间被忽视了。这样,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就容易受到伤害,面对挫折、面对困难的时候容易做出过激反应,自身承受痛苦的同时也给家人、给社会造成一定伤害。这就需要国家进行一定的改革,在改变分数第一的观念的同时,着力于教育机制的深刻变革。随着社会上一些道德滑坡现象的出现,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一个社会的发达程度、文明程度不单单取决于工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也很重要。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代表,我们应该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道德教育在大学生中尤为重要,我们已经从野蛮的社会进步到文明的社会,理应将那些野蛮的不文明行为封存起来。社会更偏爱阳光自信、充满活力的大学生,这类大学生的塑造需要个人的努力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参与,需要综合各方面力量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从学生自身做起,通过教育转变学生个体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90后”,在计划生育国策的驱动下,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部分人不喜欢和同伴分享快乐,喜欢单独活动不合群,以致于在人际交往中出现自私的行为。所以,在进行道德教育前就应引导学生先消除这种不良意识,培养他们换位思考的习惯,学会与别人分享。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工作,十年树人、百年树木,这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多次、反复的教育才能达到效果。大学生拥有一定的认知与理解能力,当他们的自我意识发生变化时逐步地对其灌输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日积月累,学生就会树立优良的道德价值观。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二)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结合。

针对大学生德育的培养,校园无疑是最好最重要的场所,大学生的四年时光都将在高校校园度过,校园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战场。在日常教学中,大学生可以接触到很多充满活力而又知识渊博的教师,《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第一职责是育人,传其道,先成人,后成才。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一些理论知识可能只记得一时,而育人却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不断影响着学生。[2]在日常授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课内外的互动将德育教育融入其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使大学生既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信息,也可以了解教师个人曾经的奋斗经历。其实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是一本精彩的书,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教导去翻阅其人生历程,从中有所感悟、体会。学生可以从教师的丰富经历中发掘出应当获得的正能量,从而在教师的影响下获得良好的德育教育。辅导员、班主任及任课教师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可以从他们身上汲取到做人的智慧,而这也是最直观的德育教育方法,对大学生的德行有着显著的塑造提升作用。

(三)创造良好的环境,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3]

在高校不得不提的就是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多元化的校园生活是每个大学生最值得好好把握和珍惜的。学校可以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大学生拥有展示自己的平台,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活动展现自己、释放自己。学校方面应该在活动中渗透健康的兴趣志向、积极向上的审美观,通过多样的形式展示团结、创新、竞争、顽强拼搏等方面的教育;在丰富的校园活动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校园文化底蕴,为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在校园建设中,活化、美化、净化校园文化环境,在新颖独特的板报园地中,在极富感染力和教育性的校园标语中,在兴趣盎然的各项竞赛评比等活动中有意渗透,将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开来,以达到开阔大学生的视野、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发展大学生的个性、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兴趣能力等效果。这种环境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能将大学生的德行提高到更高的层次。

(四)挖掘学生先进典型事迹,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学校可开展各式各样的道德宣传活动,让大学生感受浓厚的德育熏陶。像每年举办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一样,通过评选、树立榜样,向大家不断推广,倡导大家学习,树立优良的社会风气。在高校里面进行德育教育时,这是值得我们参考、效仿的。大学生都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有自己的一套思维模式。关注学生群体,可以先挖掘身边的学生典型,评选身边的道德楷模,广泛宣传,教师带头学习,从身边做起。同时倡导学生参与,争创先进,师生之间相互立下约定,通过相互监督达到效果,这种看似简单的方法往往可以打动学生的心,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愿在道德活动上签字,通过微博微信记录自己每天的变化,反省自己的行动。此外,在高校开展德育课堂,使德育课堂形成一种办学特色。一些学校将传授知识技能当成评价一个学生的标准,把传统几千年来弘扬的教书育人宗旨都抛诸脑后。我们应该深知并重温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教育思想———“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总之,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对个人的未来和整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政府、社会、高校都需要共同努力。当代大学生更应该时刻警醒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的公德素养。德育教育涉及方方面面,方法多种多样,要将德育的理念贯彻其中,以人为本。德育教育是人心和灵魂的教育,而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加强大学生的德育才能很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李子君、“90后”大学生德育教育探索[J]、德育与学生工作,2014,(10)、

[2]党晶、高校德育构建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4)、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老虎哈雷》读后感范文
  • 下一篇:电工操作规程(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