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初中阶段教育(精选8篇)

时间: 2023-08-02 栏目:写作范文

初中阶段教育篇1

关键词:初中 运动技能 自动化阶段 教学方法 选择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129

南宋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朱熹,曾在《孟子集注》中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讲究方法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因此,根据类别恰当选择与运用体育教学方法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我国的初中教育目前实行的是以“以人为本”为教育理念的素质教育,初中的体育教学工作正经历着全方位的革新。在这种背景下,依据体育教学方法的未来改革取向,结合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特点,以系统论的视角探寻体育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不但能有效促进体育教学方法的理论发展,而且对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1 初中体育教学方法概述

教育学视域下的教学方法体系中,初中体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方法是一个重要分支与组成,不仅具有教学方法的共性特征,也有属于自身的闪光点。一般来说,初中的体育教学方法在概念上可以被归纳为在初级中学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内容学习的由各种方式组成的操作方略。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是对其概念外延的补充研究,丰富了对体育教学方法的认识,也为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指导与帮助。从内部各要素属性及应用范围的角度,可将初中阶段的体育课程教学方法分为原理性体育教学方法与实践性体育教学方法。

以20世纪新教学理念与思维为指导,由诸多一线体育教师及理论界学者创设并普及的一系列方法,例如掌握法、发现法、合作法、程序教学法等,被统称为原理性的体育教学方法。此类教学方法大多源自日常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学意识的渐进方法化,在被凝练至原理层面后,具有极强的理论指导性。在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原理性的体育教学方法通常不被直接运用,而是以影响教学主体的思想观念与主观意识,将整体性的指导思想与一定的操作程序渗透到日常教学环节中。

实践性体育教学方法与原理类方法相比,更加具体,以通用性较强的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演练法、模仿法等为代表。这类教学方法一般适用于任何体育教学的内容,能够以最为基础的方式将体育运动技能传达给学生。但值得注意的是,实践性的体育教学方法中不包括教学原理和精神的直接转化,因而其本身不具备指导性的教学理论或思路。

2 初中学生运动技能形成自动化阶段特点

心理学中与运动技能形成相关的理论,为初中阶段体育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参考。众多来自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类在进行运动技能学习,一般会经历认知、联系、自动化三个阶段。因此,初中时期的体育课程教学,以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体系为依据,适应当代社会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发展的要求,由体育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不同阶段,选择有利于技能技巧掌握以及学生个性塑造的体育教学方法,成为了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初中学生在经历了运动技能认知阶段和联系阶段两个过程后,其大脑中会形成较为固定的运动表象,并在不断的思维重复中达到肢体的动力定型,神经过程的兴奋与抑制更加趋于集中与精确,其掌握的一系列成套动作已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系统。各个动作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以连锁反应的方式加以展现,自动化程度凸显,主观意识的有效调节作用仅对个别关键动作起一定作用,且此时学生的注意范围逐渐达到最大化,精神注意力主要用于对外界反馈信息的加工而非自身动作,动觉控制作用开始占据主导位置,视觉、听觉控制作用明显减弱,学生对自身动作的认识不断加强,并能够自行发现及纠正错误。

3 初中运动技能形成自动化阶段的教学方法选择

根据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特点以及学校体育教学中弱化竞技性的实际,确定本阶段体育教学重点是不应一味强调提升运动技能水平,而应注重初中学生运动实践能力的提升,即“重能力,轻技术”。以前两个必经学习阶段为基础,学生在与运动技术有关的结构、细节、原理等多方面均获得个性化理解与体会,能够较为精确且相对独立的实践完整的运动技术,但缺乏的是将所学运动技能连贯运用能力。因此,本阶段在进行教学方法选择时,应更为看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基于对初中学生个性的挖掘,该阶段应采取发现学习法为宜,强调学生个体的探究过程而非对现成知识结果的修习。在发现学习法中,教师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并向学生提出需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各类情境的独立思维与快速解决问题,激发内在学习动机。

学生个体运动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必须以采用能让他们投入具体运动情境的教学方法为前提。在众多实践类体育课程教学方法中,比赛法、情境架设法、游戏法都是较为合理有效的方法,能够使学生动作的自动化程度得以充分体现,并有较为充足的精力和意识分析客观环境变化,进行快速分析的同时找到解决方案,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战略战术及规则,获得体力与智力的双重发展,并培养勇于竞争、独立自信、团结合作的意志品质。这些优势对于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初中学生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4 结束语

教师依据现实情况选择对应的体育课程教学方法,是以体育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的系统分类为前提的。因而按照一定科学而合理的标准对繁杂的体育教学方法实行归纳与分类,根据运动技能形成阶段的差异选择不同方法组合,并进一步采取一定的优化手段,增强体育课程教学过程的控制力,是提升体育课程教学效果、实现学生运动技能与个性完善共同发展的最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刘爱云、教学方法分类体系的构建[J]、教育评论,2000,(6)、

初中阶段教育篇2

一、常规体育教学现状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常规体育课堂的一些现状是不利于学生健全发展的,也不利于学生中考成绩的提高。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述。

1、教师思想的不重视

虽然体育学科已成为中考项目,但是,并没有引起一些教师的注意,日常的训练依旧采取的是“放羊式”教学模式,只有等到考试的前一两个月才开始加紧训练,这样是严重不利于体育课价值的实现以及中考成绩的提高的。

2、教师的授课内容被局限

众所周知,并不是所有的体育项目都要进行中考的检测,在我市中考必测的项目是跳绳或者50米,选测项目:立定跳远、实心球、引体向上(男生)、篮球(男生)、仰卧起坐(女生)、排球(女生)。所以,在常规的教学中,教师的授课内容就被局限在了这几个项目上,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出现厌烦心理。

3、教学方法单一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的教学方法非常单一,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练”,反复地练是体育教学的主要方法,也是应对中考的唯一方法。

从上述的三点来看,常规体育教学的现状并不利于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走进体育课堂,也不利于学生中考成绩的提高。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做好转变工作,要有效地将常规体育教学与中考体育项目相结合,以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如何将常规教学与中考项目相结合

1、改变教学观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教与学的观念都发生了一些转变,其中不但包括学生对基本知识的锻炼,而且,还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价值,以确保学生在自主锻炼中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首先,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改基本理念,要有效落实健康第一思想,要借助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进而,确保体育课程价值的顺利实现。其次,学生也要从内心认识到体育的价值,不能为了考试而考试,这样是不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的。所以,只有学生和教师从思想上重视体育教学,才能真正将常规教学与中考项目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体育教学的价值,进而,为学生健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多样化教学法

(1)实施分层教学。初中体育新课程标准指出:“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可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有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因此,为了能够有效地将常规教学与中考项目相结合,实施分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比如,我们可以根据男女进行分层;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分层;也可以根据中考体育项目进行分层;当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体育素质进行分层。这样的分层不仅能够为中考顺利的实现做好铺垫工作,而且,对学生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男女进行分层”为例进行概述。

众所周知,男生和女生的运动机制一直都不一样,而且,喜好也不同。所以,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对男生和女生分开教学不仅能够提高授课的针对性,而且还能为学生轻松地应对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投掷实心球为例,首先,按照性别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男生:A等级:8、3米;B等级:7、8米;C等级:6米;D等级:5、5米;E等级:5米;F等级:低于5米。

女生:A等级:6米;B等级:5、6米;C等级:4、5米;D等级:4、25米;E等级:4米;F等级:低于4米。

这样的目标设计与2014年苏州市中考毕业生体育考试平分标准相同,但是,为了能够保证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我们在设定等级目标的时候都在标准的基础上加了0、5米,这样的层次化不仅能够让学生在锻炼的时候更有目标性,而且,也有助于学生以良好的心态走进中考。

(2)竞赛式教学法。竞赛式教学法是课改以来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能够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方面。而且,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助于减低学生对考试的畏惧心理和紧张心理,进而,确保学生能够在中考中发挥出自己最高的水平,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例如,以“50米跑”为例,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竞赛,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学生锻炼水平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组织多样化的竞赛活动,以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同时,也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认真分析影响体育教学价值发挥的因素,要从思想上、从行动上将常规训练与中考结合在一起,以确保学生在教学构建的轻松的课堂环境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进而也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做出相应的贡献。

初中阶段教育篇3

历代统治阶级都十分重视青少年一代的德育。例如,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言而信,受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行有余力,然后才是学习文化。十九世纪上半期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上――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同志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应把德育教育放在初中教学的首位,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德育,忽视塑造青少年学生的灵魂的工作。

为何青少年时期德育工作会如此重视呢?

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在他们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果没有社会、家庭、特别是学校教育向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灌输和行为的指导,那他们就不可能形成社会所要求的那种品德。只要注意因势利导,就能使他们在思想政治上健康成长,形成高尚的无产阶级的思想品德。但是,由于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的经验和分割是非的能力,也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想习气的影响,有的甚至发展到走上违法乱纪的邪路。由此可见,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从小就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中学教育的教育在初中教学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中学德育的教学应包括哪些内容呢?

首先,受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它们的具体内容是:(一)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使他们懂得,我们的社会制度里有的无比优越性,使他们了解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二)教育学生热爱人民。使学生了解我国人民是勤劳、勇敢、智慧的伟大的人民,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对世界文化科学的发展曾作出过巨大贡献,认识我国人民今天又为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忘我劳动,英勇斗争,以培养学生和我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感情。

其次,群众观点和集体主义观点的教育,青少年是未来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保卫者,他们必须从小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有群众观点和集体主义的观点。成为了建立和发展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型社会关系的积极成员。

再其次,劳动观点的教育,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人民已成了社会的主人,劳动是一件光荣豪迈的事情,我们要批判形形的好逸恶劳的思想,对青少年学生加强劳动观点的教育,在劳动中学生许多美好的品德会自然形成起来,真正做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正如人们所说:“不会劳动的学生就不会学习……不会劳动的学生学习再优秀也是教育的失败”。劳动观点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是何其重要!

最后,社会公德的教育,社会公德是人们的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调节行为的规范和良好的风尚,如尊敬师长、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讲礼貌、讲卫生等,内容很广泛。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看起来似乎是日常小事,但是极为重要,如果不讲公告,就会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破坏安定团结,危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之,德育的基本内容是稳定的,不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当根据各个年级的特点,学生的具体思想状况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来选择内容,以便使德育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逐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思想品德。

为了完成德育的任务,在正确确定了内容之后,还必须通过有效的途径,采取恰当的方法,德育常用的主要方法有:说明、榜样、参观、锻炼、陶冶、修养、评比、表扬和批、奖励和处分、操行评定等。下面向大家介绍其中几种行之最有效的方法,以指导教育工作者的行动。

一、榜样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对学生具有很大的说服和感染力,父母、教师、优秀同学的示范,在德育教育中尤为重要,由于这三者与受教育者有极为亲密的关系,三者的示范作用看得见、摸得着、易于学习。正如古人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和教师一定要言行一致,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学习榜样。

二、注重陶冶教育。注重陶冶,要借助艺术的感染力量,通过音乐、美术、诗歌、文学、戏剧等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陶冶的教育虽然不会立竿见影,但一旦奏效,就已深深地影响到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初中阶段教育篇4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育教学;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1-076-01

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注重高效。对于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也不例外,而高效的教学离不开合作。自古以来,人类是群居动物,这就表明合作的重要性,唯有合作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育要求。其实,传统的英语教学无法真正达到完成预期教学的目的,而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学习方式。我们应该鼓励,并加以实施。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初中英语合作教学的开展有着深刻的见解,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充分认识合作教学的意义,方能加以重视

新时期,随着教育的改革,合作教学慢慢引入眼帘,其优势显而易见。合作教学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各小组学生在互动合作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当代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加重缺少形成这种意识的氛围,而合作学习无疑是这种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增强了交往,形成了初步的社交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此过程促进了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既能忘情投入,又能规范、约束和指导自己的课堂行为。语言是习得的,而合作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充足的利用语言进行交流的机会。这对于外语学习来说是至关重要而且无法取代的,外语学习者通过合作学习无论是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都具有个体差异,从而创造出了最接近真实的语言交流环境。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为学生提供这种互动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小组成员互相依赖,相互帮助,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情感因素,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合作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的一种重要素质。在传统英语教学中,长期存在着“重知识讲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学生缺乏自由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实践证明单独的行为参与不利于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思维交流,才能促进学牛索质的全面提高;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应用,就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如今,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越来越注重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为重要的能力。它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受到大家的青睐。如上是本人经过多年的教学对于合作教学必要性的理解,还有很多优势没有提到,希望广大同仁,继续努力,观察,进行补充。

二、合作教学开展的具体过程

小组合作教学,顾名思义,要有小组,不仅仅是简单的一两个人,而是有多个人存在的小组,那么对于小组成员的组合就成为教师的重大问题。小组成员的选择优劣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教学的进程。因此,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我们要引起重视。对此我是这样做的。在编组之前先对学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对学生的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生成绩、家庭背景、特长爱好、守纪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之后再进行混合编组,尽量保证每个小组内的成员在学习成绩、动手能力、头表达能力、家庭背景等方面各具特色,使学生能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依据学生的性格爱好合作依据学生的性格爱好合作。调动组内各个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在宽松、和谐的合作氛围中完成各种学习任务,从而在学习及其它方面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特别适合于班中一些性格内向,孤僻的学生。让他们自由选择愿意合作的学生在一起讨论、学习,使他们的积极性大大地调动起来、乐于与他人合作,不仅在学习上取长补短,而且形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当然,小组的构建并不会一帆风顺,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找到适合的分组方式,我们不能气馁,相反要更加的努力,在前进中发展自己,提高自己。

三、合作教学对于师生的要求

合作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并努力提高自己学习的技能,互相帮助,提高自己的同时提高周围同学。问对于教师来讲,我们并不是放任学生自由合作,我们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进行有效监控、科学指导。小组合作教学对教师的指导艺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活动指挥者,还要成为合作交流的成功的思想者。教师不但要设计,管理和监控学生的活动,还要实时灵活进行角色转换,由引路人变成学生的最佳配角,配合小组成员的各项活动。而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合作学习的保障。评价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有力措施和方法。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给我一个支点和一个足够长的杠杆。我将能撬起地球。教学的成败也在于此。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实现合作学习的真正成功。在合作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自我评价和合作评价相结合。评价有自我、教师、同学、家长分别做出,从多方面,立体式的作出客观评价,既体现了学生自主的成长意识和正确责任意识,又避免了由于教师单一的评价角度可能带来的某些片面的、不公正的问题,更让学生信服。合作学习把。要做到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既注重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又注意合作学习的活动结果和实效。建立小组档案袋和个人成长档案袋。在学期结束评选最佳合作小组和最佳小组个人时,既要考虑成绩累积分数的高低,也要参照小组成员间的团结态度和合作效率,从而推动学习的进一步发展。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作为教师,我们要经得起考验,负得起责任,将合作教学发展到底。

综上所述,新时期,对于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作为教师要重视合作教学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并加以实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们的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阶段教育篇5

关键词 中学生 音乐 审美 培养审美

一、音乐的审美意义

1、音乐的起源

音乐,即表达,它是一种以特定的声音组合来表达的形式。人类为了这一表达,数千年之前就创造了音乐。在探索音乐起源的学问里,“劳动说”认为,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发明了乐器,诸如狩猎之弓、石斧之磐,从用具发展到了乐器;而“语言说”则认为,没有人声语言的高低抑扬,哪里会有旋律;“巫术说”认为,先人以占卜、膜拜的方式企图“掌握”自己的命运,于是“歌舞”随之而发生。时间不可逆转,音乐如何起源已经无从知晓,但它的目的是人类的自我表达则是无疑问的。“音乐表达什么”、“怎么样认识音乐表达”不仅是理解人类早期思想意识活动的问题,而且,同样也是认识音乐在人类现代生活中的功能和意义的论题。

2、中学生教学音乐有审美的目的

中学教学音乐的目的,并不是将中学生培养成举世的音乐大家,也不是让中学生认识少量的音乐规律,或者学会简单的歌曲,而是培养中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并且有一定的认知,如果学生对音乐有很大的兴趣想成为音乐名家那是后话,同时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审美能力,能够喜欢音乐、欣赏音乐表现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使中学生从小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二、中学生心理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2到15岁之间,处于少年时期。他们心理不完全成熟,对什么都存在好奇感,还有一定的叛逆心理。

1、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不足

几乎每个人都有美好的愿望,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向往,特别是学生。他们幻想做一个有学问的人,而实际上由于中学生年纪处于叛逆期,所以他们往往学习不努力,过一天算一天。例如在学习音乐时候,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学得多么的好,但一旦遇到困难却容易放弃。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理想教育,使他们明白美好的理想需要艰苦奋斗才能实现。具体办法可以讲莫扎特、贝多芬等伟人艰辛的心路历程的故事。

2、情感与理智的不协调

中学阶段的学生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一方面,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另一方面,他们的情感又极易受外界影响,易冲动。他们若是喜欢音乐,则学起来积极性高,若是不喜欢,则避而远之。这说明他们的情绪、情感处于大起大落的两极状态,而难以及时地用理智控制。要解决这一实际问题,首先教师要有表率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从学生喜欢的曲目教起,例如中学生很喜欢电视剧,可以选取最近很火的电视剧的主题曲或者插曲开始教起。

3、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

中学阶段的学生大部分是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的,这与他们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强是分不开的。但他们思考问题不周密,往往带有浓厚的感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这一切都说明他们意志品质的发展还不成熟,自制力、控制力不强。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矛盾,首先要肯定学生的进取心,另一方面要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如果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将今天所学习的知识掌握了,则给予一定的奖励,奖状、刚笔、簿本之类的奖品。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可以培养中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审美表现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等多种能力。

1、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音乐是听觉艺术,通过听力来感受美,在放不同的曲目时候,传达给人的都是不同意境。在欣赏《摇篮曲》的时候,学生感受到的就是安静、祥和的一种意境,在这种意境下,学生能够想象小宝宝如何够安静的睡着。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的时候,学生能够听到了一首节奏强烈、富有动感的音乐,在这种意境下,能够想象得出仿佛真的有玩具兵在走路。中学生在听不同的曲目,所想象的画面都不同,这样可以培养中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段音乐响起,如果能够给中学生很强的画面感,对中学生来讲则是一段很好的曲目,中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便慢慢培养起来了。

2、培养中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

中学音乐教育中,能够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人类的表现往往源于模仿,当然也包括学生,但是从无到有的表现却需要借助音乐或者其它客观条件。在初一有一首歌曲是《我的小宝宝》,歌词描写的是一位母亲哄孩子睡觉的场景,曲调也十分优美,这首歌曲便可以让学生来表现,假如你是爸爸或者妈妈,你会怎样让你的孩子睡觉?”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两人一组组成临时家庭,用歌声、表情、动作、造型来表现这首歌曲。学生的表现没有好于不好,只要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了,都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掌声。

3、培养中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人类的创造能力有多种,审美创造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审美创造力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造性审美活动的能力,所以音乐创造是中学音乐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虽然不要求中学生能够创造出很好的音乐,但是也要在教学活动中让中学生能够有初步的审美创造能力。

音乐所表现的美需要人类去发掘,没有人能够突然的完全掌握音乐美,需要一步一步的来掌握发现音乐美。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学习新鲜事物快,所以从努力培养孩子的乐感,让孩子在音乐之中发现美,并且学会如何去审美。

参考文献:

初中阶段教育篇6

关键词:初中阶段; 分类教育; 值得关注;值得选择

教育改革,不断持续深化,已经走过了三十年有余。或者说折腾来折腾去,一恍去了三十年。回首过去言今日之中国教育改革课题,初 中阶段内分类教育的走来,或许迎来史册上举国上下小阳春。

教育,长谈改革需回收,苦果当下理会因。“《高考状元校园内盗窃十余起被铺》”、“《16岁高中学生称班上过半女生曾发生性关系》”、“《四名大学生因开火锅店起争执,合谋杀死经营伙伴》”、“《2011年辍学学生达88、3万人》”等等网络新闻,教育学者们深思后频频呼吁,呼吁后陷入深思;改革者们挥戈赤膊忙上阵,可寒千军万马齐奔腾。一路走下来,裸眼完全能看到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过重的学科学习压力、频发的学生厌学逃课等学校管理者的形式主义、功利思维互为肝胆。当为或不当为或许不是教育学者们所能左右的,对教育问题积弊之多,头绪之杂,盲点之困,着墨之扰,社会之惧或许只能诱发而感。教育,改革之难,难在哪里,难在难与上青天,难在难与之破题对题。三 十余年教育积弊问题依存久远,可见一般。正如总理所说,“改革走到今天,问题千头万绪,需要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突口。”路漫漫,回头是岸。作为龙头的教育改革者,中学分类教育是耀眼的答案确立之选。

实现强国之谋,中国之梦,首先要实现人才聚焦,科技领先。人才是技能型、技术型、学术型、科技型等的组合,是类别分组的叠加,是产品 劳动价值的或倍加或乘积或乘方,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的态势,从走过三十多年教育路来看,完全与学校分类教育或早或迟的实弱存在必然的联系、相关。初中阶段校内的分类教育是实现中国梦强国梦不可或缺的 先驱之路、人才之路、强国之路。回头看看,德国强大了,靠的是切合工业发展需要的学校分类教育的聚焦。二次世界大战前,十九世纪上半期的德国,开始了国民教育运动,发起学校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这一时期的德国,教 育发展速度比较快,对德国经济的崛起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成就是在国家经济条件并不具备,由国家强有力的行政手段,严厉的法律措施和人民或自觉或逼迫之下取得的。国家管理教育,德国可以堪称世界的典范。据有关资料显示,明治初年的日本,财政是相当拮据的,但政府却对教育进行了大量的投入,日本国民教育运动迅速得到发展。其主要原因 明治政府对教育发展的正确的理性思考和对教育的宏观调控。纵观二战前的德国、日本,人才聚焦则科技强,分类的学校教育成就了工业发展与人才科技的必然性有机联动。由此可见,当前的中国教育改革,确立起初中起的学校内分类教育,不能再瞎指挥,高中阶段起的分类教育很折腾,应当从初中二年级起建立中学分类教育。

初中二年级起的分类教育,既能减轻更多学生学习压力、过重课业负担,也能增强学生职业操控技能,让更多全科学习困难的同学初中毕业就有就业的一技或多技技能。“《2011年辍学生达88、3万人》”,这个数据还可通过四川宜宾某县三中近二十年各届初中入口与出口得到应正。资料分析显示,各届初一入口均为750人,毕业时均为661人,辍学率达11、8%;资料显示,期间,尤其是第一学期、第二学期至第三学期,辍学或流失相当严重。资料进一步分析显示,中西部地区假定均每年有入口初中生800万,以11、8%计算,2011年辍学生达88、3万人,应是比较真实的。这一部分学生与继续读完初中而全科学习困难、学习吃力、压力很大,课业负担重,且各期全科考试均不及格或均及格学生群一样,在厌学、学科学习无兴趣、家庭溺爱、留守等多种因素参合下,其压力不同程度以不同方式在不同时段表现出来的学生人数,占达70%以上;全科都及格从整个初中过程来看仅仅占少数。在同等或相当的压力下,一类和另一类学生感受或呼声能一样吗?初中阶段的学生辍学或者失学与此相关。减轻学生课业过重负担,减轻学生学习者二年级起实施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让有趣的职业内容,丰富的应用技术迷惑住那些渴望需求兴趣的辍学或者失学学生,迷惑住全科学习均感压力大,全科学习均及格无望的学生。从高中起的分类教育显然不能从根本上剔除教育积弊,消除社会质疑的因素。维持普通高考制度的相对稳定,使选拔培养人才不受来自个别人大或政协代表杂音提案或个案干扰,使100制变为150、变为120分、变为80分与杂音偶同的现象不再重演,让教育回归本来面目,必须以法律为手段,启动实施好初中阶段内的而非高中起点的分类教育。

教育积弊,教育问题摆在面前是压力,学生辍学或失学很大原因是心理失衡所致,是压力超出了心理承受力所致,前者与后者具有互为传导作用,折射出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上出现与教育规律相左的地方,折射出盲从乐观的机会主义,从高中阶段起的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分类做法更是明显。厌学、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在中小学学生中较为普遍,较为突出,超出了心理承受力的反应,小学中高年级早于初中和高中。小学中高年级引入动手性强的较为简单的职业内容比较实际,可为评价客体提供积极有为的生活实践空间和兴趣源泉,可为评价主体找到解决学生心理压力的良方。 正如同志早年说过“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直到今天的学校类教育。作为个体,在认识、思考、策划、制定和评价客观事物时,要从多方面看问题。如果单从学科考试的角度来看,来评价,可能会对一部分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产生心理压力,这时只要能转换一角度,承认其参与劳动的收获,用心、用力、用时去加以指导、实践、考核、考查,做出评价,常会看到另一番景象,心理压力也就迎刃而解。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当今中国的教育改革,据悉,有600多所高校拟将转为职业高校,3+3高考改革方案已基本形成,听很多教师议论,都说“这种改革才是正确的。早就该这样改了。”突围要找突破口,切入要寻切入点。做到立破相佐,破中有序,序推法保,国家主导,社会参与,教师互动,形成定力,中国之教育梦、强国梦、中国梦一定能早日矗立在世界的东方。

初中阶段教育篇7

合作性学习作为一个复合性、多层面的概念有着若干代表性的定义,而本文所指的合作性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1、研究现状

国内外关于合作性学习的相关研究已有很多,而此类研究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从合作性学习的产生背景、理论基础、目标意义以及基本要素等方面,为其在实际教育系统中的应用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近几年,关于合作性学习的研究也逐渐从理论框架的构建转移到学科课堂教学中对于其的具体应用上来,不少一线的教师或研究者们也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但其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对于合作性学习的应用条件、模式缺乏相对清晰、系统的认识;第二,初等教育阶段应用合作性学习的平台与方式较为局限,没有真正将“合作”与“学习”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融为相互促进的一体;第三,合作性学习模式在初等学校教育中缺乏成熟的引导机制和评价系统。

2、案例分析

根据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关联主义的起点是个人。个人的知识组成了一个网络,这种网络被编入各种组织与结构,反过来各组织与结构又被回馈给个人网络,提供个人的继续学习。这种知识发展的循环(个人网络对组织)使得学习者通过他们所建立的连接在各自的领域保持不落后。而这种知识网络的搭建和共享可以通过现实中的网络平台得以实现,如丹麦VIA大学(以下简称V)就创建了一个专门为学生、教育者,以及各类机构组织者、管理者提供表达、交流、合作平台的网站——VIAConnect。而V很好地利用这个网络平台去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项目的进行。以下笔者将以在V亲身参与的一次跨专业团队合作为例,对该校如何组织、指导以及利用该网络平台促进团队合作进行简要说明。

V把全校共计150名学生(来自五个不同专业与不同年级)划分成25个团队,让其围绕“FromLonelytoCommunity”这一主题构思并制定一个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整个过程历时两周,最终的评价者由VIAConnect这一网络平台系统中的专业人员与非专业用户充当,共同挑选出最佳方案。而保证该项目高效且顺利开展的两个关键因素就在于有序的指导与网络平台的利用。其中有序的指导主要表现为:第一,清晰的任务阐释与目标划分(将主要任务分为三个分任务进行)引导参与者能够较快地聚焦问题并进行思考;第二,利用理论与练习(Theory&Practice)的穿插帮助参与者快速熟悉实践工具以引发合作性学习;第三,伴随合作过程的反馈与调控能够帮助参与者及时做出修改。而另一重要因素,即VIAConnect的“桥梁”作用:连通着参与实践的设计者与接受服务的使用者双方,并通过双方的互动交流进一步推动设计者完善自己的方案,因此它是各团队展示方案,回收反馈,获取信息,进行交流,以及最终呈现的重要基地。在这里,不同的学生团队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如图片、数据、文献、报告等)充分展示自己的方案构想及细节等,同时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约束,收到来自多个领域的专业人士或非专业人士的各类建议或质疑,并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案。除此之外,以此为桥梁将学生团队的方案设计放于公众平台进行检阅,能够将小范围内的团队合作扩大化,增强其实际应用的可能性,也能够将各个团队之间通过创意、经验、问题等的共享过程紧密联系起来。

3、建议

在以上所介绍到的合作模式的启发下,结合当前中国初等教育的环境以及其对于合作性学习的应用现状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缺陷,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3、1 网络平台

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网等网络平台创建一个不受时间和空间所限制的合作交流平台,并利用这一平台作为合作性学习的辅助工具,同时也可作为学生私下交流,探讨的学习园地。尤其是在当下,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进行社交的重要渠道,以此为媒介不仅可以延伸学生的学习领域,还实现了学生学习渠道的多样化。以网络为平台将更多不同年龄层次、能力水平的学生联系起来,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习发生的可能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学习氛围的形成。更重要的是,网络平台同时作为一种社交平台,可以通过一种相互干扰的过程极大地扩大学生的学习量。如此一来,不仅将合作性学习赋予了信息化时代的特征,而且还有其他多种益处,主要体现为:①投入更少的精力和资金就能收获更深入的学习;②完善认知结构。使学生在判断同辈贡献时形成批判性的学习思维;③通过高质量的问题和清晰的解释等要求促进学生深入的理解与相关学习的驱动;④使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⑤网络平台的广阔性为学生合作学习群体提供了异质性背景。

3、2 Presentation教学法

在课堂教学之中根据不同科目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经常性地利用Presentation教学法,即展示教学法。传统的讲解式教学法在当下的教学环境中已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活跃性,而新课改以后,为避免“师讲生听”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所导致的如学生逐渐形成对教师的依赖心理,教师难以全面把控和评估学生在课外的课前预习、课后巩固情况等问题,以学生为课堂中心的教学理念逐渐成为主导教学思想之一,因此也就有了诸如“杜郎口”“昌乐二中”等中学的教学模式。而此处所提倡的Presentation教学法更着重于强调以学习内容为基点,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加入这一环节,让学生以合作的方式“走近”并“走进”学习内容,并且学生设计、准备与呈现Presentation的这一过程本就是一种潜在的学习过程。将这种教学法经常性地应用于教学之中,其好处在于:①使学生在搜集资料时最大限度地接触真实的语言材料,了解各种题材;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组织、语言表达、应变、创新等;③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展示自我,表达自我,增强学生自信感;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对某些枯燥内容的兴趣,以成就感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产生与增强。

3、3 强调小组作业中的同辈学习机制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同辈学习的一种形式,也是我国新课改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中一种主要教学模式。相比于欧洲国家而言,我国初等教育阶段对于学生合作性学习的应用基本停留在课堂教学层面,小组作业的环境、时间普遍集中在学校区域里及规定的学习时间内,此外,还包括教科书中一些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所进行的亲子间合作性学习。然而这样的合作性学习所能达到的效果并不可观,原因在于:①合作模式太过单一且目标任务所具备的挑战性不足以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潜能;②合作环境较为局限,对于学生“社会化”的目标体现不够明显;③校外合作学习的类型倾向于亲子合作,相比于同辈群体间的相互学习,父母等长辈的角色容易在合作过程中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根据教育社会学理论的观点,同辈群体被认为是隐形课程的根源;同辈群体具有影响个别学生的行为的力量的原因在于个体自愿服从较大的事业;同辈群体可以不顾许多个体差异形成(智力、成就、人格、家庭生活、体貌、社会兴趣等)。因此在设计小组作业时指导者需要有意识地将学生进行组合,打破常规地以位置进行组合的方式,尽可能选择在性格、学习能力上可以互补互促的组合,实现独立个体在合作中的平衡存在状态,并且相互之间的交流及反馈等能够对彼此起到正向的强化作用,放大同辈作用。同时,清晰该小组合作任务中合作目标、合作对象、合作内容及可发生环境的一致性与可行性;其次,在指导过程中也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过分干预,也不过分放任;最后,则是选取恰当的评价标准予以反馈。

3、4 明确合作学习与同伴互助学习的区别和联系

合作学习(Collaborativelearning)与同伴互助学习(Peer-to-peerlearning)是两种有着明显区别的学习模式。明确他们的差异并且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运用才能够做到“药到病除,强身健体”概括来说,两者区别主要在于三点:①前者属于有着共同目标的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在一定的组织领导下,通过合作的方式以某一问题或概念为中心进行学习的活动。而后者则属于由学习能力较强或学习水平较好的一方带领其他学生就某一概念或问题进行学习的活动。②前者是参与者们在团队和合作中一起进行学习。而后者是部分参与者在团队和学习过程中向某一人学习。③合作学习模式中话语权和知识流动方向不定,所有参与者均可作为提供学习资源的一方。而同伴互助更倾向于“同辈指导”话语权和知识通常由指导者流向被指导者。当然,这两者并非绝对独立存在,当同伴互助学习模式中的指导者与被指导者能力处于相当地位时,角色可以互换,此时指导者与被指导者的界限也就逐渐淡化,即向合作学习模式转化。根据《论同辈学习环境及其作用机制》中的观点,无论是同辈指导还是合作学习,都属于指导性学习环境,其影响机制在于激活“惰性知识”。明确这一点是为了区分合作性学习中不同方式的应用条件,更有针对性地运用到实际中去,如在应对一个班的同学的学习表现在某一科课程学习中差距较明显时,应选用同伴互助学习以提升学生对该科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降低差距。

4、重要性及优势总结

第一,合作性学习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包括沟通、交流及表达的能力,组织及领导的能力,选择与决策的能力等,更有利于知识的吸收与内化。

第三,有利于消除班级中“尖子生”与“学困生”之间的差距,利用同伴指导学习实现“双赢”——即充当指导者的“尖子生”在自我确信和担当意愿方面能够得到提升,自我要求与期待也会随之提高。而充当被指导者的“学困生”则会在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方面有所改善和提升,自信心得到加强。双方在同辈学习机制下实现知识的转移与共建。

第四,将课堂的主导权真正地交付于学生,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与“主人翁精神”表现为学习积极性、自信感及成就感的提升。

第五,是学生实现“社会化”的途径之一,为学生进入社会群体,参与更多、更复杂的社会性活动打下基础。同时,也是对班级授课制的一种改良,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实现学习过程由书本转向实践的综合化。

初中阶段教育篇8

一、认真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树立中考质量从七年级抓起的意识

教育部颁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是国家为培养新一代公民的人文素养而制定的学科学习纲领性文件,是指导义务教育历史学科教学实践的基本指针,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学工作者在学科教学实践和教学质量检测过程中需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及其精神。我校的历史备课组及教师在新课程实践中作了以下工作:一是针对课堂教学实践方面的问题。每周召开1次备课组会,认真解读研讨《历史课程标准》,进行集体备课。每学期组内每人至少上一节校级公开课,大家进行观摩评议。每学年参加学校举行的一次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竞赛,配合省市区优质课竞赛活动,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历史课程标准》解读研究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引领教师们感悟课标,理解教材,较为准确地把握教学标高与教学手段、方法的选择利用,增强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二是关于教学质量检测方面的问题。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每学期参加市区举行的7-9年级全市或区统考、集中评卷、阶段教学质量分析。我们针对我校各年级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意见与建议,指导全校各年级历史学科教学工作的有序、有效实施。每期教学质量检测前,我校备课组还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编订各年级期末《历史学科复习指导意见》,指导各年级认真复习迎考。通过以上工作,全校历史教师基本树立了中学教育教学质量从初一抓起的意识,缓解了初三毕业阶段素质达标测试暨高中升学考试后期复习的难度。

二、教育教学,坚持“双基”夯实不动摇,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所谓“双基”指的就是学校教育教学要培养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的知识,学会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学科基础知识是学科学习内容的主干,是认识学科问题的途径,是解决学科问题形成方法的基石,是学科基本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实践能力的基础,是创新精神的前提。因此,新课程教学不管怎么“新”,必须强化“双基”。要处理好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掌握“双基”的关系,就要加强历史概念的教学,特别是概念意义的理解。如氏族公社、禅让制、世袭制、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革命、大革命、新民主主义、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等等。要加强学生应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指导和培养,注重学生学科思维的训练,严格要求学生书写、解题规范;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课本,历史材料并准确表达历史知识的语言表达能力。我校在新课程实验之初,同样出现了形式上过于追求课堂活跃,一味求新、求活、搭花架子,教学内容华而不实等现象,将新课程实验与教学质量的提升严重割裂,导致了教学质量提升举步危艰的尴尬格局。针对这种情况,近年来,历史教研组、备课组曾召开专题进行讨论,最终达成了“新课程教学,坚持双基夯实不动摇”的共识,要求全体历史教师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一是要求做到教学活动化,就是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增强体验、感悟信心,在活动中学习和巩固知识。二是要求做到教学生活化,告诉学生知识、真理的来源,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联系古今中外的时政热点、进行讲述分析,激发他们探求知识与真理的愿望。三是要求做到教学问题化、纲要化,尤其是初中毕业年级的后期复习教学更为重要。要求教师把课本知识提炼为学习纲要,或提炼为问题,将纲要与问题分层分类归纳,师生共同处理。四是要求做到教学系统化,引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效梳理,提炼基本知识纲要,逐渐形成系统知识,用“知识链”或“知识树”来形成条理清楚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学习、巩固知识,提升知识运用价值。

实践操作中我们还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强化学生学习效果,如复习阶段引导学生提升圈点、勾画教材,强化记忆,观察分析历史图片、历史地图,编制学习提纲,分析理解材料,善于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等能力,提高复习质量和效果,及时检测学生复习效果,采用教师当堂检查,督促练习、听写等方式,提高复习课的效益。

加强对课型的研究,对历史科新课,单元小结课、作业试卷讲评课、复习课等课型召开备课组会进行专题课例分析,相对规范不同课型的操作要领,明确不同课型的目标要求,把握不同课型的教学标高,强化课堂教学效益,帮助学生提升能力。另外,在七、八、九年级的各个教学阶段,我们都比较关注初中教材与高中教材的衔接研究,为学生进入高一级学业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实际上,我们有部分教师就跨越初、高中教学,有较好条件进行实践。

三、整合《历史课程标准》、教材与《历史考试说明》。提高毕业年级复习阶段的质量效果

每年毕业年级来临之际,我校历史备课组都要专门开会研究,集中解决以下问题:一是讨论该年度中考《考试说明》,研究寻找《考试说明》与《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切合点及与时政热点的结合点。达成共识,形成指导意见;二是分解任务,毕业年级各人分工解读《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与《考试说明》,分册编写历史学科复习资料,用于指导后期复习教学工作,同时,根据学科复习情况,按中考要求命制2-3套历史学科中考模拟试题,用于学生临场练兵,以增强学生们临考的适应能力并积累临考经验。

四、毕业年级历史科后期复习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通过近几年的新课程实验,在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方面,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对毕业年级后期复习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作了不懈的探索,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困惑。一是历史中考的《考试说明》划定的历史科考试范围大而广(增加了地方史的内容),复习时间短促,教师、学生迎考压力大。二是复习资料选择余地小,适合的资料要不到手,不适合的资料却在“缝缝补补、增增减减”地使用,降低了使用的效率和成果。三是学校经费困难,要印制指导学生学习的提纲和练习题,如《单元检测试卷》和《复习模考试卷》等,增加了学校负担,学校感到财力有限,加大了历史学科教学与后期复习的难度。不过,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争取,加上上级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从2010年开始这种情况有了较大程度的改观。五是我校个别历史教师素质与技能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导致备课组的共识、意图有时得不到彻底贯彻落实,历史科教学质量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现象。六是社会不良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太大,留守学生比例较大。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能实现有机结合,导致学困率得不到有效控制。七是部分学校领导观念落后、陈旧,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人文素养的培养理解不到位,轻视、忽视历史学科教学。这些问题与困惑解决好了,将成为我校历史学科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的有力保障。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本科论文开题指导(精选8篇)
  • 下一篇:去药厂实习报告集锦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