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平均寿命普遍延长,人口老化日益明显,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是当今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随着老年人年龄增大,躯体方面都逐渐退化,新陈代谢缓慢,功能活动下降,器官结构老化,脑组织也发生衰老,应付复杂变化的应激能力、承受心理负担和压力的能力都有所降低,遇到各种事件和挫折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反应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更为明显。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老年性疾病与老年人的精神、情绪等心理因素有着密切关系,他们的心理因素具有致病和治病的双重性[1]。因此,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医护工作者关注,对老年人的心理进行护理指导,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使老年人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度过晚年,已成为当今老年人心理护理的重要内容。
1 住院老年患者常见心理精神问题
1、1 脑衰弱综合征
1、1、1 脑衰弱综合征临床表现 疲乏、整日精疲力竭,脑力和体力活动均极易疲劳,头晕、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稳、不易入睡、多梦易醒、早醒、醒后不解乏。有时出现晨起头痛、眩晕感。情绪不稳、易激惹、焦虑。
1、1、2 引起脑衰弱综合征的常见原因 长期烦恼、焦虑;离退休后,生活太闲,居住环境太静,与周围人群交往甚少,信息不灵。自觉筋疲力尽,睡意频频;脑动脉硬化、脑损伤后遗症、慢性酒精中毒及各种疾病引起的脑缺氧等。
1、2 焦虑及恐惧心理
1、2、1 此类患者的临床表现 内心紧张、心烦意乱、坐卧不安、睡眠不稳、口干、心悸、脉搏加快、多汗、血压升高、潮热感、呼吸加快、大小便意增加。严重时,可以阵发性出现气喘、胸闷,有一种濒死感。
1、2、2 造成老年人此类心理的原因 体弱多病,行动不便,力不从心;担心医疗费用及对子女带来的影响;对自身疾病的转归和预后过分担心,对病情估计较为悲观,对死亡产生恐惧感。研究发现,老年人最大的恐惧是面对死亡的恐惧[2]。
1、3 孤独感及失落感 老年患者常因高龄,病情迁延反复,希望有更多亲人陪伴在身边,如缺少亲人的照顾,在心理上易产生老而无用的孤独失落感,深感给家人和社会带来麻烦,自认为被社会抛弃,被子女冷落。住院老年病人由于病房生活单调乏味,周围都是陌生人,与医护人员交谈机会较少,病房内病人形形色色,病情千变万化,易使病人产生不安全感和孤独感。住院后孤独感是造成老年患者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3]。
此类患者常表现为孤独、空虚、沉默、不爱说话、失落、寂寞、伤感、精神萎靡、常偷偷哭泣,顾影自怜。
1、4 抑郁 老年抑郁是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造成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及时识别和干预治疗对老年抑郁病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4]。老年抑郁常与躯体疾病相伴随,多数患有慢性病,病情重,病程长,并发症多,治疗效果不佳,往往对治疗丧失信心,对健康失望。以持久的抑郁心境为主要特征。其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沉默寡言、迟滞和躯体不适等,且不能等同于躯体疾病和脑器质性病变,有的甚至有自杀倾向。
产生的原因有:有的因生活单调或失去配偶,家庭不和,内心空虚;有的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交往减少,缺少归属感,造成心情抑郁,悲观失望。有的由于社会经济状况不佳易产生绝望感。
1、5 离退休综合征 离退休综合征是指职工在离退休以后出现的适应性障碍。离退休后由于职业生活和个人兴趣发生较大改变。加之离退休后社交范围缩小,人际关系发生很大改变,使一些老年人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并且出现一些偏离常态的行为,甚至引起其他疾病发生或发作。其自认为是长辈,经历丰富,需要周围人都尊重他,自尊心强。
主要表现为坐卧不安,行为反复,犹豫不决,不知所措;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做错事,由于情绪的改变而易急躁和发脾气,易回忆或叙述以往的经历。
2 护理对策
2、1 指导老年人树立正确生死观,克服老年人对死亡的恐惧 衰老常与死亡相邻,人们常忌讳谈衰老。老年人进入晚年并不意味着等待人生的结束,而是重构新生活的始端。只有确立正确的衰老及生死观,认识到死亡是生命必然规律,才能正确面对生活,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乐趣。
2、2 创造条件,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 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及兴趣爱好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如阅读、写作、绘画、园艺、看电视、棋类、太极、音乐等。这样既有利于老年人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丰富老年人生活,减少孤独、空虚和消沉之感,又有利于通过大脑来锻炼思维逻辑及想象功能,有利于促进大脑健康。
2、3 培养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良好的饮食及生活习惯对老人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老年人应做到生活闲适而有规律,起居有常,劳逸有度,按时休息,饮食要均衡合理,避免不良嗜好,鼓励戒烟,少饮浓茶,限制饮酒,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修饰外貌,改善形象。保持病室内环境卫生、优雅、空气新鲜。优美舒适的环境对人的心理能产生良好的影响,使人心情舒畅、精力充沛,从而增进健康[5]。
2、4 教育老年人正确认识离退休问题,树立老有所为,老有所用的新观念 要使老年人充分认识到离退休是一种自然的,不可避免的,新老交替的过程。因此要教育老年人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必须认识与适应离退休后的社会角色改变,才能生活轻松愉快。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及客观条件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用的理想,使老人得到心理上的安慰,产生一种幸福感和满足感,有利心理健康。
2、5 尊重关心老年人,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护士应主动关心老年患者,热情交流,耐心倾听患者询问,及时解答患者疑惑,做好心理护理。精心照顾老年人,做好生活护理,使老人感到家一样的温暖。同时可根据老年人职业特点适当称呼,如“杨老师,孙教授”等,避免直称其姓名及床号,应使用尊称,使老年人产生被尊重感。应积极调动社会关系,鼓励家属及朋友多来探望,也可书信、电话交往,避免老年人产生孤独感及被遗弃感。
3 结论
住院老年患者常因机体衰老,易患各种疾病,产生一系列的心理精神问题。其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密切的关系,良好的心理状态无疑会促进疾病的康复[6]。因此,护理人员因根据每位老年患者不同心理精神问题及个性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释放内心压抑、紧张的情绪,充实自我,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老年患者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使其度过一个平安精彩的晚年。
参考文献
1 曹海成,任春梅、掌握心理护理知识提高社区人群健康水平、护理研究,2005,19(5):252-253、
2 刘玉荣、关于老年人心理问题分析与护理对策、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8,201:55-57、
3 吴振云,许淑莲,李娟、老年人心理健康问卷的编制、中国临床心理杂志,2002,10(1):1-3、
4 贾守梅,冯正仪,胡雁,等、老年抑郁症的干预研究进展、护理研究,2004,18(4):575-576、
关键词 呼吸内科;老年患者;护理问题;护理对策
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多为慢性疾病,病情反复发作,久治不愈,体质虚弱。由于社会的进步,老年人多样化需求不断增长,故对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应有足够的估计和重视。为了给病人提供连续的整体护理,提高病人的满意度,现对我科40例60岁以上患者的常见护理问题及对策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40例老年患者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62~85岁,平均(68、8±8、8)岁,均为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病程;慢性支气管炎平均14年,阻塞性肺气肿平均8年,平均入院次数4次,本组病人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炎、糖尿病25例。
2 护理问题及对策
2、1心理问题
⑴焦虑: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多为慢性疾病,病情反复,久治不愈,体质逐渐虚弱,加上担心病情加重产生的经济负担等,易导致恐惧、焦虑心理的产生,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出现焦虑较普遍[1]。⑵情绪不稳定:易激动,常为小事发火,顽固,不合作,逃避甚至有攻击行为。⑶所有的慢性病几乎都会使病人心理上造成或多或少的失落感[2]。⑷罪恶感、自尊低落:因患病给家庭带来很大影响,甚至觉得活着对自己对别人都是一种负担,表现为退缩、孤独、回避与人交往,对环境缺乏兴趣。
2、2皮肤问题及对策
老年患者由于自身易感因素及多种基础疾病的影响,其压疮发生率很高。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因长期卧床休息、消瘦、病情重或因活动时气促而拒绝翻身,容易发生皮肤破损和继发感染。除了常规的皮肤护理,预防压疮措施外,应注意沐浴时避免水温过高,或者使用刺激性的皂夜或沐浴液,并跟患者和家属解释好翻身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设翻身登记卡,详细记录翻身时间、皮肤颜色等,对易发生压疮的部位垫气圈、棉垫等,必要予上气垫床防褥疮护理,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干燥,注意营养支持。
2、3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
跌伤跌倒致伤 是危及老年患者健康的严重问题,其中跌倒所致股骨颈骨折是导致老年人长期卧床不起和死亡的重要原因[3]。呼吸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由于患病引起身体不适,常有活动后气促、胸闷,运动能力受限且反应慢,自我估计不足,在日常活动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意外。所以病房内、厕所地面要干燥、无积水,留陪人,上、下床及变换体位时动作宜缓慢,床边设护栏,上、下楼梯、外出散步一定要有人陪伴和扶持。 2、4用药安全及对策
老年期生理功能改变导致药物的体内过程和机体对药物的耐受性改变,故老年人用药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4]。有统计资料表明,老年患者多合并一种或多种慢性疾病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性残疾,往往长期使用多样药物,如果疏忽,会引起漏服、少服、用药过量,甚至中毒等。老年患者常忘记吃药、或忘了已经服过药又过量服用,所以口服药必须由护士按顿送服,并且要监督患者将药全部服下,不能将药放置在患者身边。以免患者遗忘或错服。吞咽困难的或病情危重的患者,不宜吞服药片,最好将药片研碎后溶于水中服用。不能吞咽或昏迷的患者,应经胃管注入药物。服药后注意药物疗效及有无不良反应。
2、5饮食护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食物消化、营养的吸收功能减退,从食物中摄取的营养减少,而且慢性疾病本身就是一种消耗性疾病,因此,针对我科老年患者,更应该合理调配饮食,以满足老年患者身体需要。对于慢性咳嗽者,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足够热量的饮食。注意病人的饮食习惯,保持口腔清洁,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增强食欲。病情容许的情况下,一般每天饮水1500ml以上,以保证呼吸道黏膜的湿润和病变黏膜的修复,利于痰液稀释和排出。
2、6睡眠障碍及对策
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往往有睡眠障碍,住院病人的睡眠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对于这种情况,首先要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入睡条件,周围环境要安静、舒适,执行护理措施时应尽量减少对病人睡眠的干扰,尽量安排在白天,在执行护理措施时,护理人员应做到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关门轻。3 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多为慢性过程,病情反复发作,对病人学习、工作、心理或日常生活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想通过护理干预来改善呼吸科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就必须要着眼于患者的生理、心理、文化、精神、环境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维持和增强老年患者健康的目的,才能为老年患者提供连续的整体护理。4 参考文献
[1]全星、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焦虑水平分析[J]、医学产业资讯,2007,4(34):37-38、
[2]刘瑛,包春雷、社区护理[M]、修订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18-120、
关键词:老年患者;术前访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0937―02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质量要求,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数量有明显的增长,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也越来越引起医务人员的关注。老年患者因其年龄特点储备功能下降,免疫功能减退,并伴有并存病,所以给手术与麻醉带来一定风险。为此,笔者在开展手术室整体护理时,对105例外科老年患者进行术前访视,从心理、生理、躯体疾病等各方面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有效地缓解了患者的不良心绪,减少了合并症,提高了护理的安全性。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5年11月至2006年10月对在我院外科住院实施择期手术的105例患者进行术前访视。患者年龄60~89岁,男54例,女51例。行腹部手术43例,会阴手术21例,骨科手术32例,颅脑手术9例,均为准备实施全麻或椎管内麻醉患者。文化程度:高中以上23例,初中以下65例,文盲17例。有50%患者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支肺气肿、肺心病、前列腺肥大等。通过术前访枧,给以正确的术前指导,并评估患者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问题,给予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经充分的术前准备,预见性地将可能出现的问题避免或减低到最小程度,同时与手术及麻醉医生密切配合,患者术中无1例出现意外,安全地渡过手术期。
2 访视方法
2、1 做好访视前准备
老年患者不同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存在着合并症、营养等诸多特殊护理问题,所以最好选择年资较长、经验丰富的护士去访视,给患者以信任。访视护士于术前1d到病房查阅病历时应详细了解患者各方面情况,如营养、血管、皮肤、有无体内金属种植物、各项术前常规及特殊检查,有无合并症,向责任护士及主管医生全面了解病情,特别是对合并心脏病、糖尿病、肺部感染的患者在术前要予高度重视,评估护理问题,避免由于麻醉、手术等诱发或加重病情。
2、2 有效的术前干预
探访患者时针对个体差异做好术前心理疏导。在为手术患者做访视时,可以根据手术安排的具体时间和麻醉方法来指导患者的合理禁食,介绍一些术前注意事项和术中配合要点,宣传镇痛治疗的优点,通过术前访视,为患者提供信息支持。
3 讨论
3、1 通过术前访视,对老年患者体现人文关怀,和谐护患关系
手术室护士利用其特殊身份走进病房,用职业操守和专业知识对患者进行帮的访视。访视护士要理解和尊重老年患者,态度要真诚、和蔼、亲切,要善于倾听,尽可能满足其心理需要,降低患者焦虑,增加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心理,体现人文关怀,增进护患情感。
3、2 通过术前访视,提高了手术护理的安全性
术前访视的开展打破了以往手术室护士只局限于手术室工作的陈规。在此之前,手术室护士一般是以一纸手术通知单进行术前的准备,而对患者的其他情况几乎是一无所知,难以预料到术中护理问题,特别是对于合并症多的老年患者未做到全面了解病情而做好有效预防,当患者术中出现意外而措手不及。因此有计划地进行术前访视,可以起到防疏补漏、提高护理安全性的作用。如患者精神情绪的负面影响、术中低体温、皮肤压疮、电刀的烧灼伤等都是老年人外科手术中常见的护理问题,护士可以在访视时做好评估,并在术前或术中予以预防。
【关键词】社区;老年常见病;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142-01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日趋完善,国家逐渐加大医疗保障的资金投入,但我国老年病管理从制度、体系、措施等层面都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还不能很好地配合国家的宏观投入,从而制约了老年病的管理效率。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的老年病管理现状,对比发达国家的管理水平,找差距,想办法。
1、社区老年人常见疾病的发病现状
1、1 社区老年人常见疾病的发病特点
肖又姑[1]等调查发现,常见老年病中慢性病患病率70、2%,居前3位者为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31、 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5、3%)和肝胆疾病(11、8%)。社区老年人健康现状为:慢性病患病率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独立生活能力下降,认知功能减退及相当多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
2、社区老年人常见疾病的管理
老年人住院率为7、62%,远远高于其他年龄组的平均住院率4、36%的水平。其中日常生活不能自理或需人帮助的占3、90%--8、40%,有140万久病卧床的老年人[2-3]。Mezey和Fulme报道,美国患病老人占据了50%医院消费,超过80%的家庭护理服务和90%的老年院病床[4]。
2、1 我国目前社区老年人常见疾病的管理模式
2、1、1 建立社区老年人档案:社区老年人疾病管理以社区服务务中心(站)为基础,以入户建档形式,为所辖区内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分片管理。
2、1、2 开设家庭病床: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一些城市的部分医院为缓解人口密集而医院床位数有限的矛盾,为慢性病和不需住院的病人提供家庭病床服务。
90年代社区护理迅速开展,目前全国许多医院都设有依托医院的家庭病床,有些城市的社区设有社区卫生服务站或社区护理站,提供家庭访视、临终护理,为老年人提供体检等多种内容、形式的护理服务。老年人因疾病特点及特殊的经济状况成为家庭病床的主要受益人群。
2、1、3 建立老年护理院:早在1988年,上海市南汇区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老年护理院:经过多年的不断摸索和完善,作为上海市医疗保险定点单位,老年护理院配备了现代化设施,主要收治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需要照料的老年人,具有老年公寓和医院的性质。如今全国许多省市都先后建立了老年护理院、老年公寓、托老所和敬老院等多种形式的养老结构。
2、2 社区老年人常见疾病的管理的困难。
2、2、1 老年人对疾病及健康认识不足:社区老年人生活状况是与老年人所从事的职业、年龄、家庭、文化程度息息相关的,刘秀维等随机调查200位65岁以上的老年人,90%以上认为吸烟及过量饮酒对健康有害,但却不想戒或戒不掉;而知道预防高血压,卒中和高盐饮食对心血管不利者占总人数的32%和72%[5]。
2、2、2 老年人医疗费用负担过重:老年人的经济收入相对较低,部分老人尚无经济来源,有限的经济实力难以承担不断上涨的医疗费,这就产生了一些老年人有病不就医的问题。
2、2、3 专业人才匮乏:缺乏专业的老年医疗人才从教育体制上看,我国的社区护理教育的一项空白,护理人员多数对老年护理内容了解不多,所掌握的基本属于常规性的知识,而且部分护理人员的观念仍停留在以疾病为中心的院内服务。因此,要重视老年护理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及护理观念的转变。
2、3 社区老年人常见疾病的管理的建议
2、3、1 建立完善的社区老年常见疾病管理体系与法规:在政府的统一规划、领导下,把老龄人口的预防保健工作已纳入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之中,社区老年疾病管理向系统化、规范化发展,担负起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工作任务。建立社区老年中心和网络,同时应与医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形成有效的双向转诊运行体系,形成一支由医院、社区和家庭照顾者组成的队伍,加强横向联系与交流。
2、3、2 筹措各方资金:动员社会力量,缓解社区老年人医疗费用负担问题,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要向社区卫生服务倾斜。农村应大力推行合作医疗制度,此外还可以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加快老年保健筹资机制,健全老年医疗保障制。
2、3、3 加大老年医疗人才培养:采取多种途径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开设老年护理技能课程,对现有的社区护士进行有关老年护理知识的系统培训;制定相关政策,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来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积极投入老年疾病管理工作。
3、讨 论
21世纪的老年病管理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加速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树立新型的老年护理理念,以人为本,注重老年人的功能健康,预防致残、致病,发展社区老年护理工作,改善老年生活质量,真正实现健康老龄化。
参考文献:
[1] 肖又姑,宋国菊、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护理服务需求调查研究[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10):64-66、
[2] 殷磊、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7、
[3] 建红、从健康老龄化看社区卫生服务[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0,14(12):12-14、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病;护理问题;护理干预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不良的生活方式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近几年高血压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不仅具有恶化为器官衰竭的高度危险性,还对全身健康造成严重危害[1],是我国心脑血管病(包括脑卒中、冠心病、心功能和肾功能衰竭)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也是老年人致死的常见病之一。于2009年1月~2011年10月对在我科住院118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产生护理问题并对相应的护理干预进行了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09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老年高血压病118例,其中男62例,女56例;年龄66~88岁,小学毕业56人,初中毕业42,高中以上毕业20人。
1、2 方法 采用积极和患者进行沟通和调查问卷对患者、陪护员进行调查,记录患者的心理情况和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记录。结合患者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病情需要,因人而异地进行护理,利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减少反复发病的几率,延长患者疾病的缓解期,提高生活质量。
2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护理问题及护理干预
2、1 心理问题及护理干预 高血压疾病患者易产生各种思想顾虑,情绪易激动,甚至绝望,从而导致病情恶化[2]。特别是老年人随着生理功能的逐渐下降,对外界环境影响和心理承受能力均有所下降,面对疾病时容易产生情绪低落、消极、焦虑、急躁、恐惧、厌世、绝望等不良的心理反应。对本组118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有112例患者在住院期间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占%,见表1。
这些不良情绪会严重影响心血管疾病的恢复,甚至导致已经治愈的患者病情复发,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强化心理疏导,增进正性情感。护理人员要关心体贴患者,多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并针对患者的不良情绪反应,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支持,消除不安情绪,减轻患者的焦虑和孤独感,帮助患者适应新的护患关系和医疗环境,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2 饮食问题及护理干预 老年人多因牙齿松动、脱落、味蕾数目减少,喜食肥甘、厚腻之食物。有些老年人因为身体行动不便,为减少上厕所的麻烦而减少喝水,容易导致血液粘稠度提高,而引起心血管疾病。应指导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肪饮食。 减少钠盐的摄入,每人每日食盐量逐步降至6g。减少烹调用盐,建议尽可能用量具称量加用的食盐量(普通啤酒瓶盖去掉胶垫后,1瓶盖食盐约为6g)。日常生活中食盐主要来源为烹饪用盐以及腌制、卤制、泡制的食品,尽量少食用上述高盐食品。可替代产品,如代用盐、食醋等。膳食合理搭配,减少膳食脂肪,补充适量蛋白质,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适当多喝水。合理分配三餐:一般早、中、晚能量分别占总热量的30%、40%和30%,总脂肪占总热量的<30%,饱和脂肪<10%,每日食油<25g,每日瘦肉类50~100g,鱼虾类50g。新鲜蔬菜每日400~500g,水果100g。蛋类每周3~4个,奶类每日250g,少吃糖类和甜食。动物内脏应尽量不吃,以免增加血脂,促进动脉硬化。
2、3 便秘的问题及护理干预 在对本组118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有21例出现便秘问题。便秘是指连续48h未排便,且有自觉症状。便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消化道症状,有2例患者由于严重的便秘伴有头痛、腹胀、厌食,并因排便时过度屏气使老人颅内压和肠内压升高,从而诱发心率失常。便秘原因如下:①由于老年人脑血管硬化,大脑产生抑制,使胃、结肠反射减弱。②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减退,机体虚弱,无力排便均可致便秘发生。③老年人多因牙齿松动、脱落,喜食软烂之食,纤维素摄入减少产生便秘。④老年人味蕾数目减少,喜食肥甘、厚腻之物,加重便秘。在进行护理工作的过程中,指导患者平日多食通便的食物,如粗粮、麦麸、蔬菜(芹菜、豆芽、生菜等)海藻类、魔芋食品等,能刺激肠道蠕动,少用或不用刺激性食物或调味品如辣椒、咖喱、浓茶等。起床空腹饮1杯淡盐水,每日锻炼腹肌力量,增加肛运动,养成每日早晨空腹排便的好习惯。必要时选用药物通便,如少量潘泻叶,开塞露、或芦荟通便胶囊等,避免用力排便,尤其是出现心肌梗塞时,更要避免大便秘结,始终保持排便通畅。适当参加娱乐活动,加强腹肌和盆底肌的锻炼,有助于便秘的预防。
2、4 失眠的问题及护理干预 在我科住院的老年患者多因住院后环境、心理、疾病因素导致失眠,表现为难入睡或是入睡后易醒,醒后不能继续入睡的情况。失眠原因还包括高血压疾病本身的特点,夜间迷走神经兴奋、冠状动脉收缩,导致心肌缺血、低氧,患者往往因胸闷、憋气而惊醒,导致睡眠不稳。治疗药物的副作用,如利血平、可乐定、卡托普利等。保持病房整洁,空气清新,适度开窗。干预日间睡眠,维持睡眠节律。对生物钟紊乱者,据其情况安排散步、室内活动等,白天尽量要求不睡觉,尤其是对体弱、病情限制不能活动者,经常到床前交流、沟通,播放一些轻快的音乐,使患者保持觉醒状态。晚间保证病房的安静、睡前开小灯,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满足个人睡眠条件,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2、5 用药问题及健康指导 由于患者健康知识缺乏,本组118例患者调查中有3例不遵从医嘱。众所周知,对医嘱的不遵从,常常导致疾病迁延不愈、重复医疗等严重后果。其中高血压不仅具有恶化为器官衰竭的高度危险性,还对全身健康造成严重危害[3]。长期、规范、个体化药物治疗是疾病康复的根本。指导患者应遵医嘱,在医生指导下调节降压药的种类和剂量;避免睡前服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更适合患者的降压药,提高患者对医生的依从性。除了要执行医嘱之外,护士还应多了解自己所管辖患者的生活、了解患者的性格特点,是喜欢安静还是喜欢热闹,是顽皮型还是抑郁型,可根据不同人的特点营造良好、温馨的气氛,把自己除了是护士还是晚辈的角色体现出来,与患者的和谐沟通有利于向患者进行疾病预防宣传,指导疾病治疗,针对病情有目的地指导患者改正不良生活习惯,叮嘱患者按时服药,戒烟戒酒,避免劳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 小结
高血压是一种最常见、慢性的、需终身治疗的心脑血管疾病,有研究显示[4]高血压疾病是由于患者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如长期的吸烟、喝酒患者长期处于紧张、失眠、抑郁的生活环境下造成的。再加上老年人生理因素,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往往暴露出许多心理问题和新的疾病、并发症,不利于患者的治疗,且两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长期反复发作,均为能导致死亡的危、急、重症。本文通过118例样本病例调查发现心理问题、饮食问题、便秘问题,失眠问题、用药问题是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护理问题。笔者认为在心血管内科工作的护士,应结合本科患者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病情需要和存在的问题,因人而异地进行护理干预,这样利于老年患者减少反复发病的几率,延长患者疾病的缓解期,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韩海英、高血压病患者服药遵医性的调查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10):1065、
[2]白耀钧、情绪活动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心理护理[J]、中国水电医学,2007,6(2):20-21、
【关键词】老年患者;呼吸内科;住院护理;问题与对策
老年人伴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机体器官功能逐步退化,当其发生呼吸系统疾病时会出现一系列护理问题。尤其呼吸内科的住院老年患者大多数都患有慢性疾病,治疗周期长,反复发作,常使得患者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给临床治疗护理带来困扰。因此,本文以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呼吸内科老年住院患者38例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呼吸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常见护理问题,并就其护理对策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在我院呼吸内科接受治疗的38例住院老年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58-83岁,平均68、2岁。其中慢性支气管炎2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例,大叶性肺炎1例,患者多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慢性疾病,主要临床症状为呼吸困难、咳痰、咳嗽和咳血等。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病例记录总结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由相关的护理专家和医生进行审阅、修改和制定相应的调查问卷,共发放38份调查问卷,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收回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录入调查数据,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8份,在规定时间内有效收回调查问卷38份,有效回收率为100%。依据回顾性分析和调查分析结果可知,在呼吸内科老年患者住院护理中常见问题如下五类,分别是心理护理问题(86、84%)、日常护理问题(71、05%)、皮肤护理问题(55、26%)、饮食护理问题(42、11%)和用药安全问题(42、11%),见表1。
调查项目
例数
比例(%)
心理问题
33
86、84
日常问题
27
71、05
皮肤问题
21
55、26
饮食问题
16
42、11
用药安全问题
16
42、11
3常见护理问题及对策
3、1心理护理
由于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程长,老年患者长伴有其他的慢性病,住院治疗周期长,起效慢。常导致老年患者常伴有紧张、焦虑和恐惧等消极心态,这可能与患者的年龄、心态和环境有关,心理护理问题是呼吸内科老年患者住院护理的最常见问题。对策:心理护理问题是临床护理中最严重的一个问题,要有效的解决患者心理问题,首要是建立并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应提供相关疾病及心理学信息,帮助患者建立治疗的信心。家属应重视对老年患者的关心和心理疏导,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帮助患者宣泄情绪和转移注意力。还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3、2日常护理
老年患者年龄较大,一般都会存在睡眠质量的问题,另外,身体各项机能也下降严重,行动不便,容易导致意外损伤。对策:对于呼吸内科的老年患者,应尽量避免患者单独居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患者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鼓励患者在体能允许下多进行适宜的体育活动,改善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
3、3皮肤护理
老年患者多长期卧床,室外活动较少,且因为身体和生理问题,老年患者常常很难翻身,严重者将不能翻身。这些情况将会导致老年患者出现很多的皮肤问题,如压疮等。对策:保持病房的清洁和通风,保证患者病床的干燥和清洁,鼓励患者经常做翻身等运动。除了常规的皮肤护理之外,在清洁患者皮肤的时候要注意水温,并减少使用刺激性沐浴产品。
3、4饮食护理
合理的膳食安排对老年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有重要的意义,合理搭配患者的饮食,以便满足患者的身体需求,同时,要让患者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辛辣和油腻等刺激性的食物。
3、5用药安个问题
用药安个问题同样是住院护理中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和免疫功能的下降,导致每种药物对患者的效果出现明显的差异,用药时对该问题要慎重考虑。同时,老年患者错服和漏服的现象严重。对策:老年患者常忘记吃药、或忘了己经服过药又过量服用,所以口服药必须由护士按时送服,并且要监督患者,不能将药放置在患者身边。按时叮嘱,避免错服或者漏服的情况。服药后要时刻注意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若出现不良反应,应该及时停药并通知值班医生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那丽秋,王菊贤,吴立静,等、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227-228、
【关键词】慢性病患者 高龄 心理问题 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263-01
慢性病是临床十分常见的疾病,其病程较长,病情反复,临床治疗较为困难,患者往往需要长期的治疗,并且疗效并不显著。老年人由于机体的各系统功能均下降,容易出现各种慢性疾病,例如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等,患者经过了长期的治疗,被病情纠缠,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例如焦虑、抑郁等情况。我院为分析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问题,现对50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了心理问题的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0例患者为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其中男性280例,女性220例,患者年龄在63~92岁之间,平均(76、72±4、22)岁,其中63~70岁之间89例,71~80岁之间238例,80~90岁之间140例,90岁以上33例。患者的慢性疾病包括:冠心病10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1例,糖尿病73例,哮喘41例,脑血栓68例,高血压106例,肺心病58例。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医生采用热情的态度接待患者,使患者与医护人员建立良好的关系。医生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其心理表现,从患者的表情、言谈、对医护人员的治疗态度等,判断患者的心理情况,并详细地进行记录。
同时,与患者和患者家属多交流,多沟通,了解其心理活动,分析患者的各种需求,注意分析患者的性格、家庭条件、爱好等,做好记录。
2 结果
500例患者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焦虑、抑郁、恐惧、烦躁、悲观。以患者最突出的心理问题为主要心理问题,计算得出各心理问题的比例,得出:焦虑心理154例,占30、8%;抑郁113例,占22、6%;恐惧107例,占21、4%;躁狂86例,占17、2%;悲观40例,占8、00%
3 心理分析
由于患者长期被疾病困扰,多数患者已经接受了长期治疗,患者疾病反复发作,浪费了较多的金钱,却没能得到较好的疗效,因此,一旦疾病复发入院治疗,则会产生较严重的焦虑心理。导致患者不能安心进行治疗。这些心理往往与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患者的家庭环境、生活兴趣等有关[1]。尤其是患者在进入医院后,由于对周围的医院环境不够了解,无法对角色进行转换,对病房感到陌生,出现食欲下降,精神状态不佳等情况,加重了其焦虑和抑郁的情绪。此外,还有患者由于疾病的影响,会出现对医护人员的过度依赖,对周围的其他患者则过于排斥。部分患者对疾病不够信任,会出现多疑等情况。
4 临床心理干预
4、1 尊重患者
医生在工作中,不论对何种患者,都要给予足够的尊重。由于老年人反应较慢,很多患者文化程度低,对各种治疗均不了解,且由于机体的各系统功能均下降,患者会有视力下降、听力减退等情况。医生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不能歧视患者,要对患者有足够的尊重,需要检查时,提前告知患者,取得患者的配合,要向患者充分地讲解,保持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使老年人能够足够地了解检查的必要性。同时,还要向患者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消除患者内心的恐惧心理。
由于老年患者往往会伴有脾气暴躁、固执等情况,且由于长期的疾病困扰,因此会对医护人员产生一定的怀疑猜忌,甚至脾气暴躁[2],此时,医生应该运用耐心细心的态度,尊重患者的想法,并结合科学的实例,消除患者的疑惑和不满。避免使用生硬的语言,一味地反驳患者[3]。
4、2 促进患者早日完成角色转换
老年患者由于多有较强的恋家情绪,对死亡十分畏惧,因此不愿意在医院中治疗。还有患者由于以往住院治疗效果差,因此对住院有抵触情绪。此外,经济消耗也让很多老年人认为住院是一种“浪费”[4]。综上,医生在工作中,要从患者入院开始,热情地接待患者,向其讲解科室的环境,使其能够尽快适应环境。让患者感到医护人员对其的重视,进而增加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
4、3 为患者树立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慢性病是临床难治的疾病,甚至有些疾病需要终身治疗。因此,医生要树立患者的乐观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使其自强不息,逐渐从疾病的不良影响中走出,使自己的注意力和生活重点转移到其他方面。医护人员可将一些有相同兴趣的老年患者组织到一起,使其能够彼此交流沟通【5】。此外,还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选择适合的活动和乐趣,使其从悲悯的生活中逐渐走出,重新树立其生活的乐趣,建立乐观向上的自信心。也可在病房中提供老年患者书籍、报刊、象棋等娱乐的工具,为其选择有益健康的节目。
4、4 教会患者自我调节方法
由于老年慢性病患者多体质较弱,情绪浮动较大,其悲观焦虑的心情,往往会加重疾病的危害。医生可教会患者进行情绪的自我调节,在生活中多与医护人员沟通,从多角度了解疾病的知识,积极参与社会的各种活动,保持开朗和乐观的心态。心情烦闷的时候,可外出旅游,到环境幽静的地方散心。或者进行一次家庭聚会,让子女多陪伴在老年人的身边。此外,医护人员还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选择合适的运动,通过适当的运动形式,增加其机体的体抗力,例如太极拳等。有组织的活动,不但能提高人体免疫力,还能在活动中结交到其他老年人,使生活更有乐趣[6]。
4、5 治疗期间的心理干预
对慢性病的患者,由于需要长期的服药,其用药时间较长,老年人往往出现抵触情绪。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加强对患者治疗期的心理干预措施。避免老年人的悲观抵触情绪、防止其急于治愈疾病而大量用药。医生要详细地向患者讲解用药的注意事项和用药方法,为其建立良好的服药依从性。同时,还要向患者家属讲解药物服用期间的相关注意事项,为患者建立病情档案,随身携带,以防止意外。
5 小结
老年慢性病患者,占据我国疾病患者的很大一部分,其年龄的特殊,疾病的长期折磨,会引发患者出现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因此,医护人员要加强各种心理干预措施,以树立患者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 王登秀,王秀兰、 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体会 [J]、 山东医药, 2009, 49 (5):1139-1140、
[2] 姜静、 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状态探讨及护理对策 [J]、 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10):531-532、
[3] 王传霞,常仁翠,刘维等、 保健门诊老年慢性病就诊患者心理状况分析及干预措施 [J]、 中国康复, 2010, 25 (5):491-492、
[4] 胡艳芝、 老年慢性病人心理分析与护理方法的探讨 [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08 (22)、
【摘要】 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骨科患者中老年病人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老年病人独特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增加了老年外科手术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如何最大限度地帮助老年骨科手术病人以最佳心态接受手术治疗并保证手术中安全是我们手术室护士面临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 老年病人;护理;
1 身心状况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内部相应地出现一系列变化,老年期的变化可以涉及到人体的各个系统,涉及到生理和心理的变化等。
1、1 老年人常见疾病 冠心病、脑血管意外及其后遗症、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老年性白内障、耳聋、前列腺肥大、颈椎病,骨质疏松,骨质增生等均是老年人的常见病。高血压病史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经调查,我国6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发病率高达38、2%;在骨骼方面,老年人骨骼中有机胶质成分减少,而无机成份增多,可由年轻时的50%增加到80%,导致骨骼变脆,韧性降低,易发生骨折。关节的表面粗糙不平整、变形等使老人年站立不稳,行动不便。一些部位的骨质增生,给老年病人常常带来极大的痛苦。老年人肺组织会出现弹性降低,肺泡扩大,加之胸廓前后径扩大活动受限,出现肺总量和肺活量下降,有人发现80岁时最大换气量,只有20岁时的50%。呼吸道粘膜萎缩,粘膜也有报道7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者36%有冠心病,44%有心肌纤维化,29%的病人有心肌变性。高血压和其它心脏病,使心脏出现病理性扩大,临床中常会见到。
1、2 老年人心理特点 老年人的心理变化主要包括失落感、孤独感、恐惧感、抑郁、健忘、挑剔,自我防卫心理较强,固执,性格内向,反应慢,动作迟缓,记忆力及听力均有不同程度减退。需要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术前情绪改变十分明显、一方面对麻醉、手术具有恐惧感;另一方面对自己所患病的不了解产生焦虑、精神紧张。焦虑心理表现为:对手术目的、方法、预后不明确,导致不配合;抑郁心理表现为:自尊心低、沮丧、无助;孤独感表现为:不愿与外人交流;依赖心理表现为:对自己日常生活自理的自信心不足。
2 护理面临问题
2015年60岁以上人口总量将突破2亿,因此老年外科手术也不断增加老年外科手术病人约占外科手术病人的25%左右,骨科患者中老年病人的比例呈上升趋势。[1]由于老年人机体免疫力低下,并存疾病相对增多,储备能力和代偿能力减退,重要器官功能发生退行性改变,其手术危险性比年轻人明显增高。为加强老年围手术期管理,防范手术风险,提高医疗质量,更好地满足病人的医疗需求,我们必须全面了解病人病情,评估老年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实现老年手术病人围手术期保障,使病人平稳度过手术期起着重要作用
3 护理措施
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我们发现老年外科手术病人的比例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手术室护士对老年病人的护理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术前护理、术中护理、 术后护理及健康教育。掌握骨科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护理。他们大多数生活自理能力差或完全丧失,有的病人表现烦躁表现为焦虑、恐惧、激动、多语、失眠等,上述心理状态都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为解除病人思想负担,最重要的是给病人心理上的安慰。
3、1 术前护理 老年患者年老体弱,力不从心,多数老年患者适应新环境能力差,顾虑较多。因此,把忧虑、恐惧消除,解除心理负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治疗。
3、1、1 做好术前访视工作 消除病人心理负担 因患者担心无人照顾,给家人在经济、工作上带来麻烦,应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解除患者的恐惧紧张心理,让患者尽快适应患者角色。我们首先尊重老年人, 主动热情地与患者打招呼,介绍环境,在较短的接触中,使老年患者感受到受重视,主动从生活上给予关心,并耐心热情讲解手术有关事项,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1、2 做好详细评估工作 为手术做充分准备 术前正确评估患者生理及手术方面存在的风险,并积极调整其生理状态或者改变手术方式,是避免出现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的重要措施 手术前对病人生理状态做充分评估,完善术前准备工作以及手术护士的配备。特殊物品准备包括防压疮硅胶软垫的准备,复温毯的准备。
3、2 术中护理 由于老年人特殊生理特点,要求手术室医护人员在病人入室后严格按安全核查要求核查病人相关信息,特别是手术部位。老年人血管弹性较差,比较脆,一定要选好血管,一次成功,以减少病人的痛苦,同时增强病人对护士的信任。老年人肌肉松弛,皮肤粗糙,弹性差,皱褶多,备皮操作要轻柔,避免损伤皮肤;由于老年人尿道平滑肌松弛,尿道口回缩,宜用粗尿管防止溢尿,导尿时一定要注意无菌操作。手术中使用硅胶垫,以减少外力对骨隆凸处的受压。老年人基础体温较低,可根据室温,术中出血等情况选择性的使用复温毯。
手术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因老年人体质弱,手术耐受性较差,病情复杂多变,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尿量的变化,能够早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此外,还应重点观察因手术创伤,失血,麻醉等造成的反应极可能发生的各种并发症等。手术中还要求医护人员熟练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对病人不必要的伤害。
3、3 术后护理
3、3、1 患者麻醉清醒后6h给予流质饮食,术后第1天给予易消化、易吸收的高蛋白、高钙、高维生素饮食。
3、3、2 并发症的预防 护理老年患者术后因长期卧床、肢体制动,极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影响患者术后康复,加强各种并发症的预防护理至关重要。①压疮:减轻局部受压。②坠积性肺炎:嘱患者深呼吸增加肺活量,改善肺功能。定时翻身拍背,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③泌尿系感染:术后留置尿管是泌尿系感染的主要原因,为防止感染要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尿道口清洁,每日碘伏消毒2次。嘱患者多饮水,经常变换,做深呼吸,以训练膀胱肌收缩功能。④深静脉血栓:护理中注意观察患肢皮肤是否发红、皮温是否正常,有无疼痛、肿胀、触及条索感等。遵医嘱补充足够的液体,防止血液浓缩,降低血液黏度,且卧床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病情加重。因此,正确完善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开展全方位护理是达到正确护理的有效方法,其护理的重点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4 健康教育
由于患者卧床,肠蠕动减慢,易引起便秘,饮食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高纤维素的食物,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忌油腻、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喝水,保持大便通畅,防腹胀及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