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普通外科;手术后;引流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5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211-01
引流护理方法在普通外科手术后有广泛应用,如胃肠手术、胸腔手术、腹腔手术,肠道手术及颅脑手术等均使用引流护理。例如在肠胃手术或者胸腔手术后均需要放置引流管,可以起到减压的作用;胆道手术后,放置引流管可以有效的避免胰液、胆汁及尿液外流。在手术后5天-7天可放置引流管,引流胆汁、尿液等,引流的应用原理是将患者体内所聚集的脓液、血液引出人体外,其有效的避免了手术后感染,对伤口愈合有较快的作用。外科手术后均需要进行各种引流,其工作较繁琐,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较高,护理人员需要有一颗高度的责任心,做好术后引流的护理,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重视引流对患者生命和转归的重要作用。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88例外科手术患者,对其实施引流护理,详细内容如下文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88例外科手术患者,其中56例男性,32例女性,年龄范围在24岁-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2岁,88例患者在手术后均使用管理引流管进行护理,其中16例采用脑室引流护理,胃管引流护理的有24例,18例采用腹腔引流护理,29例采用胸腔引流护理。
1、2护理方法
1、2、1引流管要求:弯曲时不容易打折;质软;组织相容性较好,刺激性较小;引流管的管腔需要打,管壁薄,内壁光滑,且引流管要一定的韧性,不容易断裂、变质、阻塞;不透X光线,可透视出引流管的走行和位置。
1、2、2引流操作的注意事项及要点:首先要固定好导管,在实施密封管道手术后,选用别针将引流管的外口固定,避免引流管向内或者向外滑落[1]。在固定的时候注意不要将引流管折叠、弯曲,挤压引流管保证其畅通。在对其进行固定时,要实施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手术切口遭受感染,及时更换切口包扎的纱布,由于手术切口位置不同和疾病种类不同,在安装引流管时位置也不同,拔出引流管的时间和方式也不相同,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拔出方式。
1、2、3心理护理:由于手术病人经常受到疾病的困扰,其内心对各种治疗和护理均存在一定的疑虑,为了避免患者的顾虑,护理人员应该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改善患者的紧张焦虑的情绪,为患者详细解释引流的作用及好处,用亲切的语言和温和的态度消除患者心中的疑虑。同时告知患者手术的安全性和重要性,减轻患者的压力,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有利于术后各种护理的顺利进行。
1、2、4引流护理方法:①脑室的护理方法:经过颅骨钻孔侧脑室穿刺后,将引流管固定,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将引流瓶挂在患者的床头10-15cm,在引流时应注意引流的速度,防止过快,脑脊液由脑室内脉络丛分泌,每天分泌400ml-500ml,引流量最多为500ml。观察脑脊液的性状,直至恢复为无色透明,没有沉淀[2]。保持管内通畅,每天都需定是更换引流瓶,记录引流量。②胃管的护理方法:将胃管固定好,防止滑落。管道的深度要适当,一般在45cm-55cm之间。在胃肠减压时若是出现管道阻塞现象,应用温水冲洗管道,恢复通畅,若是发现管道有滑落,应及时调整,再进行鼻饲。医护人员要密切注意胃管,保持其通畅。③腹腔的护理方法:在进行腹腔引流是将引流管固定好,避免引流管折叠、曲折、受压,在引流是要严格无菌操作,引流管需要比出口低,避免回流导致感染,观察引流量的颜色和通量,颜色变化应是从红色过度到透明[3]。每30分钟挤捏一次,保持通畅。若要从引流管内摄入抗生素,一定要进行无菌操作,④胸腔的护理方法:对于严重胸部手术患者通畅采取胸腔密闭式引流,将胸腔内的血液、气体及渗液引出,是胸腔内的负压恢复正常。在使用引流管之前需要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且要注意引流管密封的情况,将引流管固定好,防止引流管脱落或者弯曲[4]。降低感染率,需要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且要注意引流瓶的更换,记录并观察引流出的物质颜色、状态及容量,在拔管是应注意引流管是否存在渗液的现象。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深呼吸,有利于引流的顺利完成。
2结果
88例普通外科患者手术后均进行引流护理,在医护人员精心护理和患者积极配合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88例患者中无一例发生并发症。所有患者在引流护理下,均全部治愈出院。
3讨论
普通外科手术患者进行了引流护理,通过有效的护理,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产生,所以,引流护理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且术后引流成功与否严重影响着整个疾病的治疗过程和结果,引流护理是引流成功的关键,所以护理人员应仔细做好引流护理,保证引流管通畅,避免引流管折叠、弯曲、受压,在引流护理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及时解决,配合医师进行积极治疗,促进伤口愈合,防止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医护人员要提高责任心,进行有效引流,提高临床疗效,保证普通外科患者手术后痊愈出院。
参考文献
[1]岳燕蓉,卫尚玉、100例普通外科患者手术后引流护理的研究[J]、医药前沿,2012,02(13):48-48
[2]楼飞全,闫丽、腹部手术后各种引流装置的护理措施[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18):115-115
【关键词】,普通病房 甲状腺癌,护理,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226-02
甲状腺癌是头颈部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年发病率为0、5~10、0/10万[1]。甲状腺具有解剖结构复杂、血运丰富、血管神经变异繁多等特点,甲状腺癌手术,涉及组织较多,手术创面大,术后可能发生创口出血、低钙血症、气胸和喉返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具有很强的专科性,但在地方医院,普遍未建立甲状腺专科,甲状腺患者都住在普通病房内,而普通病房内病种繁多,致使甲状腺癌患者常得不到专业化、科学化的护理,由此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严重性和医疗纠纷的发生,因此加强在普通病房内对甲状腺癌患者的专业化、科学化护理,对患者康复有重要意义。针对以往在普通病房内对甲状腺癌患者护理质量不高的问题,我科自2012年起,在护理上应用专业化、科学化的护理对策,极大地提高了护理质量。现将我院施行的护理方法分析如下。
方 法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甲状腺癌84例(设为A组),男39例,女45例,年龄35~78岁,平均年龄55、4岁。肿瘤直径0、5~12、8 cm,其中单侧64例,双侧16例,峡部4例,首诊主诉颈部肿块者78例,并发有轻重不等的声音嘶哑、呼吸或吞咽困难者40例。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甲状腺癌84例(设为B组),男40例,女44例,年龄36~76岁,平均年龄57、8岁,肿瘤直径0、7~11、5 cm,其中单侧60例,双侧18例,峡部6例,首诊主诉颈部肿块者72例,并发有轻重不等的声音嘶哑、呼吸或吞咽困难者38例。
1、2治疗方法A组患者有63例行一叶全切除术,对侧大部或次全切除术,有21例行全切术。行病变侧根治改良性颈清扫17例,功能性颈清扫60例;B组患者有66例行一叶全切除术,对侧大部或次全切除术,有18例行全切术。行病变侧根治改良性颈清扫15例,功能性颈清扫57例。
2 护理方法
2、1 专业化的护理方法 在普通病房内成立专业化的甲状腺癌护理小组,加强对病房内每一位护士甲状腺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培训,对每一例甲状腺癌患者进行有效的术前准备、术后的观察和护理,对每一例甲状腺癌患者都在护理治疗单上作出显著的标识,并将甲状腺癌患者集中在固定的床位进行集中管理。
2、2 心理护理 根据患者不同性别、职业、年龄及治疗的不同阶段,制定周密详尽的个性化护理方案,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3 练习有效咳嗽 帮助患者在术前练习有效的咳嗽,指导患者在练习咳嗽时坐起,头颈躯干向前弯曲,用手压住颈前手术切口部位,减少颈部震动引起的术后切口疼痛,深吸气后声门紧闭,用胸腹部的力量作最大咳嗽,咳嗽的声音应从胸部发出, 形成气道冲击力,使痰液排出,避免仅在喉头上发声而无有效咳嗽,每日练习3次,每次20次左右。
2、4饮食的护理 指导病人术后恢复饮食时,从流质-半流质-软食逐步过渡,食物温度不可过热。如病人出现饮水或进食呛咳,多为喉上神经损伤或局部水肿压迫所致[2],出现这种情况时,护理人员应帮助病人坐起慢慢进食, ,防止误吸。
2、5呼吸道的观察及护理 术后由专业护士进行专人看护,床头备好气管切开包和吸引器,监测呼吸、血压、脉搏和血氧饱和度,待患者完全清醒、生命体征稳定后改为有利于术后患者呼吸的半坐卧位(床头抬高40~50°), 一旦发生气管痉挛,要使头后仰,并去除口咽部放置物,利用面罩加压吸氧,气管痉挛症状轻者采用此法多能缓解。术后72小时内要注意观察病人呼吸音、呼吸节律、深浅度变化,观察颈部有无异常肿胀、切口有无渗血,注意有无气促、口唇发坩、呼吸困难等症状,以防发生呼吸道梗阻和窒息。
2、6喉返神经损伤的观察及护理 当患者术后恢复清醒时,应诱导患者适当说话,以了解有无喉返神经损伤。对于术后出现声音嘶哑者,应做好安慰解释工作,并及时向主管医生汇报。
2、7 甲状旁腺损伤的观察及护理 术后1~3 d注意早期低钙血症的观察,要观察患者有无容易激动、口周和指(趾)尖麻木及针刺感、手足抽搐、肌肉痛、腱反射亢进以及Chvostek征阳性等表现,如果有,则证明有甲状旁腺损伤的可能,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用χ2 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在SPSS11、5软件包上统计。
关键词:普通公路;养护管理;设施;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某市公路沿线养护管理设施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结合某市目前公路普通公路路网布局、养护管理体制与养护管理工程实际需要,提出公路沿线养护管理设施建设的相关注意事项,为公路养护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普通公路沿线养护管理设施建设现状与特点
根据2013年6月对某市全市范围公路养护管理设施进行的现场调查情况及各区县公路养护管理部门上报的公路养护管理站、道班建设资料显示:截止到2013年底,全市现有养护管理站30个,道班141个,养护管理总里程3933、960km;按公路养护管理辖区统计,每个管理站平均养护137、5km(245、7万m2),其中包含普通国道、省道、县道。分析全市公路养护管理设施现状,主要特点有:1)布局不合理,空置率高。现闲置或其他可达设施总量的35%,道班闲置率达40%。2)规模小、配置落后。设施占地面积大部分在5亩以下,可达74%;建筑面积200m2以下,可达50%,且统计数据离散性较大;全市管理站平均占地面积3533、4m2(5、3亩),平均建筑面积:510m2;道班平均占地面积3209、4m(24、8亩),平均建筑面积:259、7m2。3)房龄长,部分设施土地产权不明确。1980年以前修建设施达41%,1980年~2000年修建达34%。4)与现阶段养护作业、管理不适应,道班数量较多。
二、普通公路沿线养护管理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沿线养护管理设施建设无规划
从“八五”期间1991年公路网规划到2011年国家公路网规划调整,某市域路网历经四次规划调整,公路路网在不断递进和升级,其形态、结构和数量都发生比较大的变化。与此同时,对公路沿线养护管理设施布局规划未做过充分的研究,简单地按照单条公路的基层养护管理单位工作需要与建设条件(有无建设资金、土地条件等)进行建设,整体规划意识淡薄,以整体路网养护配置养护管理考虑较少,存在与公路路网发展不均衡的情况。
2、沿线养护管理设施建设与养护方式转变不协调、对设施建设与管理不够重视
公路养护作业起初以劳动密集型作业为主,养护管理设施建设一般以单条公路工程配置建设养护管理设施,满足对单条公路的养护与管理。养护管理设施建设特点为设施功能简单、建设标准较低、设置间距较短。养护管理设施在公路路网上配置特点为以道班为主、配置点位较多、功能配置低等。同时,因历经公路建设“重建轻养”时期,公路养护与管理对沿线养护管理设施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养护管理设施建设与管理没能与养护方式转变相协调发展,对设施建设与管理缺乏重视,出现设施闲置、不适用、规划漏缺、建设无依据、研究短缺等现象,因此养护管理设施建设在规划布局、建设实施(建设规模、功能、建设标准等)受到很大制约,存在与公路工程养护管理发展不均衡的情况。
3、沿线养护管理设施建设尚无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规定
公路沿线养护管理设施建设过程中,现阶段尚无建设标准可依据、参考与执行,例如:管理站、道班占地面积;房屋建筑建设标准;办公用房、养护机械停放用地、机械维修用房、养护物资储备用地等确定;人员配置(数量、结构);养护工程任务、设施建设标准之间关系、道班与管理站优化合理配置等一系列问题均无据可依。
4、对沿线养护管理设施建设的认识不够深刻
在公路沿线养护管理设施的建设过程中,一般容易简单地将管理站、道班的建设理解为其设施结构物的建设。其实,沿线养护管理设施建设是涉及基层养护管理单位养护生产任务实施、养护管理组织、养护物资、养护人员与机械配置等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例如:养护里程与机械、人员配置的关系、养护生产资料(养护材料、机械配置)、人员配置与设施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的关系。
三、普通公路沿线养护管理设施建设注意事项
1、与公路网规划相协调
随着公路网的形态、结构和数量的变化,为满足基层单位对公路小修保养工程需要,沿线养护管理设施建设应保持与小修保养生产任务、路网结构变化的适应,保持养护管理设施路网空间布局的合理,设施建设标准适度超前。
2、与养护管理体制相适应
某市公路养护现实行属地管理,坚持管理与生产分工、小修与保养分离的管理模式。管理站、道班主要负责辖区内公路小修保养工程,其建设应便于区县公路养护管理部门对小修保养工程任务的实施与管理,其设施功能应满足实施公路小修保养工程需要。
3、与养护管理要求、养护方式相适应
近年来,随着养护方式、生产管理方式的转变,小修保养工程任务实现了由分散养护生产作业到机械化集中生产作业的转变,养护作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公路养护作业范围考虑,公路养护作业由以单条公路短距离养护转变为辐射半径内中长距离养护,因此沿线养护管理设施建设应与此生产作业方式相适应,对于平原地区可多设置管理站,发挥其养护资源集约利用,对于山地地段可设置道班,发挥道班养护生产的机动与灵活性。
4、坚持土地资源整合、集约利用原则
现阶段公路沿线养护管理设施建设应按照基层养护管理单位实际养护需求对其辖区内设施进行整合。从规划路网形态、布局分析考虑对现有设施的取舍,加强对养护管理设施规模、功能、标准与生产任务实施、养护管理组织、养护物资、养护人员与机械配置等的调研与研究,对有条件的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对于新建设施应与现有设施协调,合理布局、设计科学、建设集约。
结束语
公路沿线养护管理设施是公路养护的基层生产单位,其主要建设在普通公路沿线,具体负责辖区内公路小修保养工程具体实施,包括道班、管理站两类。从公路养护基层单位工作任务实际需求考虑,公路路网沿线养护管理设施建设,应适应公路养护工作组织生产资料、安排生产人员等要求,关系到公路管理部门养护资源配置,关系到公路路网应急保障能力的发挥。历经公路建设发展的“重建轻养”的时期,沿线养护管理设施建设出现“两个不均衡发展”。同时,随着近年来公路养护方式、养护管理理念的转变,沿线养护管理设施现状出现不适应公路养护现代化生产需要,因此公路沿线养护管理设施作为普通公路养护的重要配套设施,如何规划和建设,已成为普通公路养护管理中亟待解决的薄弱环节。
参考文献
[1]古献军、浅谈加强公路养护管理[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2,(04)、
[2]杨全、浅析公路养护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6)、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在我院确诊为消化道出血的106例患者作为研讨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每各组53例。其中治疗组53名患者中有28例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他们的年龄在20~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5±8、5)岁;对照组53名患者中有29名男性患者,24名女性患者,其年龄在22~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4±9、1)岁。在治疗前对两组患者都进行身体的各方面检查,均无重大病史外,两组患者的性别组成、年龄阶段和身体情况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很好的可比性。
1、2方法
患者在入住我院后接受及积极的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护理:给予患者常规化验检测和饮食监护,如病情观察、常规的口腔杀菌,与及监护佩戴纱布口罩等生活护理[3]。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其方法主要为进行饮食干预、进行心理干预、实施密切监护三大方面。
1、3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方法护理后,观察其临床疗效情况。疗效判断标准为:显效:消化道出血状况停止、无呕血、无便血。有效:消化道轻微出血,见呕血、便血。无效:无好转或病情加重[6]。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使用spss17、0软件分析,以X±s作为计量资料,以检验计数资料,以t检验比较组间;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均经过不同护理的对比疗效情况
两组患者均经过不同护理的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显效率(66、0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显效率(37、73%),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6、2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69、81%),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均经过10周使用不同方法分别治疗后的疗效情况[n(%)]
3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提高,而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再加上不良的生活习惯、生活节奏快、用餐不规律等因素使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越来越多[3]。该病复杂多样,会导患者便血、呕血等,若长期不能接受有效治疗,致使反复发病,甚至会病变为癌[4-5]。目前,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多数消化科专家和护理人员致力于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及护理方法研究中。
【关键词】普通公路 公路养护 公路养护管理
一、普通公路养护管理特点
公路养护是指为保持公路经常处于完好状态,防止其使用质量下降,并向公路使用者提供良好的服务所进行的作业。公路养护管理特指公路建成投入使用后所进行的养护作业管理。公路养护管理具有如下特点:
1、实施养护作业的强制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第四章第三十五条规定:“公路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规定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对公路进行养护,保证公路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2、养护对象的广泛性、全面性。普通公路的养护包括路基、路面、桥涵、绿化、交通工程及沿线附属设施等。
3、养护作业措施的针对性、机动性与时效性。公路养护的目的在于加强对公路预防性养护的同时,对出现的病害应快速、及时进行修复,使其经常处于完好状态;养护工艺、操作规程严格按《公路养护技术规范》执行,且在作业区域按《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要求采取安全措施。
4、养护技术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公路的养护除需要具备机械化、专业化外,还需不断探索和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使用。在养护检测手段上,需具备现代化综合检测设备,养护工作涉及的学科领域比较宽泛,科技含量高、技术工艺复杂。
5、养护总投入较大、人员素质要求较高。普通公路养护对象自身价值较高,为保持或恢复养护对象使其达到技术标准和必需的服务水平,所需投入较大。直接从事养护工作的作业人员及管理人员必须对养护对象的技术构成、方案和措施十分熟悉,综合素质要高。
6、养护管理行为已上升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必须树立服务观念、环保观念。
二、普通公路养护管理现状
1、养护管理体制不顺。目前我国普通公路的养护管理大多仍采用事业型的管理体制,养护经费依靠上级拨付,资金支付采用拨款方式,不利于社会市场形成,不利于社会融资,这些方面已严重影响了养护技术水平的提高与管理机制的创新。
2、养护运行机制落后,“重建轻养”思想严重。对养护管理强制性要求,缺乏足够的认识及有效的法律约束,主要表现为对养护责任事故追究不力,监管不严,处罚过轻;对养护资金投入不足,对科技进步重视不够,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3、缺少统一的养护定额与科学的评判标准。养护经费支出缺乏科学的控制标准、随意性大;养护质量考核仍然沿用过去的“好路率”指标,没有充分考虑其他社会服务因素。
4、养护机械配套率不足,养护科技含量低。虽然一些地方配备了从国外引进的大功率综合性养护机械,但对机械适应能力差,对机械性能的开发严重不足,使用频率低,设备闲置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大多养护作业仍采用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生产组织,对国外已有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只处在试验阶段,还没有大规模推广使用。
三、国外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
国外公路的养护管理,由于国情不同,差异很大,但管理目标却是一致的。这就是要保证公路的高效运营,使巨额建设资金能够及时收回,并不断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外公路养护管理的特点可以归纳为法制化、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及养护作业方式的机械化等几个方面。按照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及公路公益性商品的属性,这几个方面也应该是我国公路养护管理发展努力的方向。
四、普通公路养护管理发展对策
1、养护运行机制改革对策
养护管理体制是指养护管理权限划分及管理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存在形式。对公路养护管理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为实现我国普通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的创新与突破,要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1)顺应普通公路发展趋势和特点,在建立普通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时优先考虑集中统一原则。集中是指领导权的集中,要求必须实施严格的分级管理;统一主要是指对普通公路的养护管理要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评判标准、统一计量定额。
(2)建设专业化的养护队伍。只有人员精干、技术全面、训练有素、机械配套、安全措施完备的专业化养护队伍,才能完成普通公路的正常养护和突发事件的公路养护提供大量、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为公路交通的发展、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3)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大力培育并开放公路养护市场,真正实现管养分离。实现养护管理用人机制和用工方式走向社会化,公路养护维修要面向建筑市场,通过招标选择施工队伍,建立养护工程的竞争机制,养护工程实现从计划任务形式向合同管理形式的转变,以适应公路养护工程特点。
(4)建立科学的公路养护技术决策机制和质量评判指标。决策由经验型向专家系统型转变,建立并完善普通公路养护管理数据库,充分发挥“路面管理信息系统”、“桥梁管理信息系统”等的指导作用;养护质量评价标准从“好路率”指标向综合服务指标转变,对普通公路的使用能力与服务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5)实现养护工程的决策,由经验型向专家系统型的转变,养护质量评价标准从“好路率”指标向综合服务水平指标的转变。建立和完善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数据库,充分发挥路面管理信息系统等的主导作用;采用国际通行的服务类行业星级评价标准,对高等级公路的使用能力与服务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2、养护管理技术发展对策
先进、适用的养护技术,保证了普通公路的正常使用,而规范、科学、高效的管理使普通公路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推广施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路面耐久性,延长公路使用寿命。目前,我国公路建设中采用的改性沥青、土工合成材料、乳化沥青、稀浆封层等技术,改善了公路桥梁等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可以达到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实现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养护管理机械化对策
养护机械化是公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养护机械化是实现普通公路使用功能,提高服务水平的关键。必须不失时机地抢抓目前我国公路大发展的机遇,立足养护作业机械化、专业化,不断提高公路养护机械的装备率、配套率。
关键词:消化道出血;综合护理;普通护理;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饮食不规律,睡眠不足,加上对胃肠的保护认识不够或不重视,致使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患者不断增加。该病发作后会使人头晕眼花、四肢无力、心情烦躁、生活质量大大下降[1]。对于消化道出血若无及时的治疗或是治疗方法不当,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伤害,严重者还会转发癌变。因此对于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和护理必须重视。护士不但要求具有较好的医疗技术和较高的责任素质,还要熟练掌握有关消化道出血的基础理论知识,否则极易对有关消化道出血造成误诊、漏诊而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准确有效地救治和精心的护理对患者的治愈非常重要[2]。为了研究不同护理方式对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我院对106例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和普遍护理进行探讨比较,做出以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在我院确诊为消化道出血的106例患者作为研讨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每各组53例。其中治疗组53名患者中有28例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他们的年龄在20~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5±8、5)岁;对照组53名患者中有29名男性患者,24名女性患者,其年龄在22~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4±9、1)岁。在治疗前对两组患者都进行身体的各方面检查,均无重大病史外,两组患者的性别组成、年龄阶段和身体情况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很好的可比性。
1、2方法
患者在入住我院后接受及积极的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护理:给予患者常规化验检测和饮食监护,如病情观察、常规的口腔杀菌,与及监护佩戴纱布口罩等生活护理[3]。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其方法主要为进行饮食干预、进行心理干预、实施密切监护三大方面。
1、3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方法护理后,观察其临床疗效情况。疗效判断标准为:显效:消化道出血状况停止、无呕血、无便血。有效:消化道轻微出血,见呕血、便血。无效:无好转或病情加重[6]。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使用spss17、0软件分析,以X±s作为计量资料,以检验计数资料,以t检验比较组间;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均经过不同护理的对比疗效情况
两组患者均经过不同护理的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显效率(66、0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显效率(37、73%),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6、2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69、81%),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均经过10周使用不同方法分别治疗后的疗效情况[n(%)]
3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提高,而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再加上不良的生活习惯、生活节奏快、用餐不规律等因素使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越来越多[3]。该病复杂多样,会导患者便血、呕血等,若长期不能接受有效治疗,致使反复发病,甚至会病变为癌[4-5]。目前,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多数消化科专家和护理人员致力于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及护理方法研究中。
从本研究来看,两组患者均经过不同护理后,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6、2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69、44%),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综合护理应用到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具有优越的疗效。临床上针对消化道出血患者应该安排男、女病房,病房内设有有专为卧床患者排便便捷的设备,并对出现便血的患者给予热水清洗,同时也会针对特殊的患者给予特殊的护理,使患者有更好的治疗环境、更好的心情接受治疗[6]。笔者从中总结综合护理的经验为:①进行饮食干预:饮食是导致此类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护理人员应干预患者的饮食,严禁吃硬类的食物、禁止吃酸辣,鼓励多喝水,给予尿液稀释[7]。②进行心理干预:患者大多会产生一种消极的心理,心神不宁、着急不安,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多交流,使患者能更好的配合治疗[8]。③实施密切监护:针对呕血、便血患者给予点滴或输血,并对用药实施监护。
综上所述,对消化道出血患者给予综合护理比普通护理要疗效确切,在治疗过程中应用综合护理可以使患者舒适、卫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 罗淑君、 无痛胃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分析[J]、 中国伤残医学,2014,(9):257-258、
[2] 张慧平,赵迎,艾虎,等、 伴消化道出血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2):2507-2512、
[3] 田海静、 轻微脑干梗死进展期患者血糖水平及其与消化道出血的关系[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9):2027-2029、
[4] 文涛,罗琰琨,刘高红,等、 急性肾损伤合并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2):176-179、
[5] 余敏,姜宏宁,余永春,等、 老年晚期癌症临终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4,(4):568-570、
[6] 邱洪,陈珏,杨跃进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消化道出血的治疗经验[J]、 中国循环杂志,2013,28(4):250-253、
Abstract: Clinical nursing teachi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spects of nursing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 clinical nursing teachers in practice hospital of our college have extensive clinical experience but lower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while the teaching methods are single and old, so clinical teaching was unable to obtain good results、 Depending on practices of internship hospital, the teaching group of our college and teachers in affiliated hospitals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clinical path to nursing teaching, established a table of practice teaching in general surgery, and had achieved good results through practice、
关键词:临床路径模式;普通外科;护理实习;教学
Key words: clinical path mode;general surgery;nursing practice;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1-0217-02
――――――――――――
作者简介:高鹏(1973-),男,云南宣威人,高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外科护理。
0 引言
临床护理带教是护理专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及综合能力的组成部分。目前,我校实习医院的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大多拥有丰富临床经验却学历较低,同时教学方法单一陈旧,因此临床带教未能取得良好效果。根据实习医院的实际情况,,我校教学小组和附属医院的带教老师在护理教学中引用临床路径这一理念,制定了普通外科实习教学表,经实践证明取得良好效果。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简称CP)是指医生、护理学生以及其他的相关专业人员,针对某个病种或手术,以循证医学为基础,以提高医疗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及保障患者生命财产安全为出发点,在无数次的实践过程中提炼出来的一套具有严格的作业流程和精确的时间要求的标准化、流程化的模式[1],现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7月-2011年7月到我校附属医院普通外科实习的护理学生共150人,所有的实习护理学生性别均为女性,其中,学历为中专的实习护理学生60人,学历为专科的实习护理学生90人。将150人实习护理学生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70人,其中,学历为中专的实习护理学生25人,学历为专科的实习护理学生45人;观察组80人,其中学历为中专的实习护理学生35人,学历为专科的实习护理学生45人。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明确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和观察组两者的实习护理学生都由我校附属医院的副主任护师或者主任护师担任普通外科护理实习教学的培训教师,实习时间统一为30天。其中,培训教师在对对照组的实习护理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就是通过一边教学、一边实践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普通外科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最后,由培训教师对本组学生进行统一的考核;而观察组的培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新型的临床路径教学模式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并邀请了我校附属医院的主任护师作为此次普通外科护理实习教学的技术指导人员,结合日常工作的经验制定了明确的教学计划,将教学任务进行分解[2],对每一教学阶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周期进行了规划和设计。普通外科临床路径的总体教学要求为:首先,观察组的培训教师在采用临床路径进行普通外科护理实习的教学活动之前,会给每一名参与此次护理实习的护理学生一份详细的普通外科护理实习流程表(见表1),让所有的参与此次护理实习活动的护理学生对本次培训教学的流程有一个详细的认知,为护理学生的准备工作提供参考。其次,由于此次培训活动为30天,培训教师将教学任务以周为单位划分成4个阶段进行教学[3],在进入到每一阶段教学活动之前,培训教师会事先为护理学生提供1份教学计划,计划中包含本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护理学生以教学计划为参考依据,复习相关普通外科护理知识,以及护理过程中需要使用的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相关的内容,在本次培训的教学过程中,培训教师和护理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实习计划进行一一的核对,做好明确、清晰的标记,在培训教师和实习护理学生双方都做好准备工作之后,按照实习计划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实现培训教学过程中的标准化、流程化。培训活动结束后,由统一的科室出题,统一改卷。
1、3 评价指标 将参加本次普通外科护理实习教学活动的护理学生的考核成绩划分为3个阶段:低于65分者成绩不合格65-75分者为合格,75-85分者为良好,高于85分者为优秀。
1、4 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统计学处理过程中,均采用了SPSS15、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了相关的处理,计数资料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表2)
3 讨论
3、1 临床路径模式教学目标清晰明确 应用临床路径模式在我校附属医院普通外科护理实习教学活动中,实习的护理学生能够在培训课堂开展之前领取到培训教师统一发放的普通外科护理实习流程表,让参加此次培训活动的护理学生能够事先了解和掌握本次培训活动的教学目标,明确的知道每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和实习计划[4],在已经掌握培训活动流程安排的同时做好相应的课前准备工作,让实习的护理学生能够对本次的培训活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提高了实习护理学生对此次普通外科护理实习教学活动的整体认识,激发了实习护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的调动了实习护理学生在本次普通外科护理实习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此次的普通外科护理实习教学能够按照实习计划顺利的展开相关方面的教学培训工作,实现教学活动的科学性、流程化发展。同时,制定健全的规章制度,作为规范实习护理学生行为的主要依据,为普通外科实习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3、2 提高了培训质量 以往我校附属医院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需要一边教学、一边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实习护理学生的学习量和心理压力,导致多数的实习护理学生在培训过程中顾此失彼,不是无法掌握普通外科相关的理论知识[5],就是无法熟练的进行普通外科护理的实践操作,无论培训教师怎样努力就是需要提高培训活动的有效性。自从我校附属医院应用了临床路径模式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开展普通外科护理实习教学活动后,有效的解决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和阻碍,培训教师在应用了临床路径模式作为普通外科护理实习的教学方式后,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习护理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相关的教学活动,确保培训教学始终围绕着培训教师和实习人员共同完善的教学大纲开展相关的教学工作[6],将普通外科护理学生所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精简,有效的提高了我校附属医院普通外科护理实现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
3、3 提高了教师满意度 上文中提到,我校附属医院在普通外科护理实习教学过程中应用了临床路径模式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后,所制定的教学任务和实习计划都是由主任护师和资深的外科护理教师一起讨论制定的,结合我校附属医院的实际情况,确保了教学内容的代表性,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大大缩减了护理学生的学习量,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培训教师在确保所有的护理学生都掌握了本阶段的教学内容后才会进行下一阶段的教学,缓解了参加本次普通外科护理实习教学活动的护理学生的学习压力[7]。从两组实习护理学生考核成绩及对培训教师满意度的对比标表中我们不难发现,观察组的实习护理学生对培训教师和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实习护理学生对培训教师的满意度。由此,表明临床路径模式应用在普通外科护理实习教学中所取得的效果十分显著,值得大范围的推广。
参考文献:
[1]ChenAY,Callender D,Mansyur C,et a、l The impact ofclinical pathways on the practice of headandneckonco-logic surgery[J]、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8,126(33):322-326、
[2]王洋、通过多媒体提高普通外科见习教学质量[J]、中国病案,2009,10(24):48-49、
[3]钟慧珍,马雪霞,温淑华,等分阶段目标教学在护生临床实习中的效果评价[J]、齐鲁护理杂志,2010,19(21):31-33、
[4]曾晖,龙烁、临床路径在神经外科护生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医学工程,2007,15(11):943-944、
[5]苏洁,杨秀玲,徐宝玲,周小菊,薛卫斌、影响心脏外科护理实习教学质量的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1,16(26):137-139、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我院选择2012年9月~2014年9月诊治的160例普外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的80例患者中,22例为男性,58例为女性;年龄在21~66岁,平均为(45、2±6、7)岁;48例为胆囊炎胆囊结石,32例为阑尾炎。观察组的80例患者中,30例为男性,50例为女性;年龄在21~66岁,平均为(45、6±5、3)岁;44例为胆囊炎胆囊结石,36例为阑尾炎。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基本信息,未见差异,可以进行比较(P>0、05)。
1、2入选标准患者智力正常,意识清醒;无手术禁忌症;同意参与本次源流;年龄超过18岁;排除患有精神疾病患者;排除患有家族性疾病的患者。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下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
1、4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舒适护理措施,具体如下。(1)术前准备:术前根据规定常规的准备手术所需的仪器及药品,对手术的可行性进行综合评估,护士应在术前到病房与患者沟通交流,将麻醉方法、治疗方案、预后效果以及注意事项等告知,积极预防术后可能引起的并发症。术前3d,根据手术类型进行相关的饮食限制,进行肠道准备工作。术前1d对手术区域皮肤进行准备,对患者的心理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缓解其紧张焦虑的情绪,使其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手术。(2)术中护理:对手术所需的物料进行充分准备,当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应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为其建立静脉通道,将患者移至手术台上,尽量降低患者身体暴露面积,对需要手术的区域进行消毒。从低流速逐渐变化到高流速建立气腹,监测心率、腹内压、血压以及呼吸变化,不可随便增加灌气压力。手术完成后用生理盐水将血迹擦去,尽量将残留气体吸净,轻轻的移动患者,以免导致疼痛。(3)术后护理:①基础护理。帮助患者选择舒适、合理的休息,减低术后疼痛程度,密切观察患者的伤口变化及生命体征,对患者有无并发症进行了解。②疼痛护理。术后大部分患者会出现轻微疼痛,可以对其实施心理护理来缓解疼痛感,大部分患者不需要给予止痛药,对于疼痛无法忍耐的患者,可根据情况提供止痛药。(4)出院指导:患者即将出院时应对其进行出院指导,具体包括活动、饮食、康复训练、随访等,调查围手术期的护理满意度。
1、5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时采用SPSS15、0系统软件,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0%,观察组为2、5%;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下床时间为(7、8±3、5)h,平均住院时间为(4、3±1、8)d;对照组为(16、3±3、3)h,(7、0±2、5)d;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下床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提升,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