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园林工程;树木栽培;技术要点;措施
一、在园林工程中树木栽培的前提因素
1、考虑所栽培树木的根部受损程度因素
只要是对树木进行栽培,那么就会损坏树木的根部。当所栽培的树木根部受到一定损坏,那么就会影响树木地上、地下两部分的生理机能,严重时出现栽培失败的情况发生。所以说,当园林工程栽培人员对树木进行栽培的时候,要尽可能减少栽培过程中对树木根部的破坏,防止树木的根部出现劈裂的现象。如果不幸损坏了树木的根部,那么栽培人员就必须及时的采取一些补救措施进行养护,尽量挽救树木的成活率。为了避免所栽培树木的枝叶出现失水的情况,那么栽培人员就应该在栽培过程中保持树木根的湿润性,而且栽培裸根苗的时候最好是带上土球以保护其完整的根系。
2、栽培树木的地域因素
基本上大多数的树木都有比较强的地域性,因此树木在进行栽培的时候,需要充分了解需要栽培树木地区的地域因素,而且要考虑树木在此地域的生存几率和对此环境的适应程度。所谓地域性因素就是光照程度、湿度、温度和土壤成分。每种树木对于这些地域条件的要求也不相同,因此,栽培人员要对树种进行充分的了解,掌握其生存条件要求,才能保证树种的成活几率。
3、栽培树木的时间因素
在树木的栽植时间上,其具有比较强的季节时间性,那么栽培人员在要全面了解树木合适的栽培时间,尽量选择树木生命力活动相对较弱的季节进行栽培,以此来提高树木的存活率。一般情况下,树木的生命力活动比较旺盛的时期是在夏季,在冬季就相对较弱。而在春季,树体慢慢结束了休眠,慢慢开始生长和发育,因此,在春季进行栽培是最好的。
二、园林工程中对树木栽培技术的要点进行分析
1、选地和整地技术
首先,栽培人员要根据栽培树木地点的实际情况和施工图纸规划去选择树木栽培的具置,并清理干净所选好的位置。由于树坑挖掘的大小和坑内土壤的质量严重影响树木栽植的质量和生长发育的情况。因此,在确定好栽植的位置后要根据土壤的实际质量和所栽培树种的根系长短情况确定好树坑挖掘的大小,而且特别要注意的是树坑的挖掘不能出现锅底形,而且坑的上、下大小需要保持一致,当树坑挖好了之后,可以将一些相对松疏的土壤回填到树坑当中。
2、选择苗木的技术
每种树木的特性都不相同,并且对环境的要求和适应能力也不相同。因此,树木栽培人员必须要根据施工场地环境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选择苗木进行栽培。当树木的发根力比较弱的话,栽植人员在进行栽植时要格外的小心,要认真仔细的进行了解,而且需要根据树种的不同选择土球的大小再进行移植。例如,乔木类所带的土球大小是其胸径的8~10倍,而灌木类所带土球的大小是其冠幅的1/3。
3、树种的起苗与运输的技术
在对树种进行起苗时,移植人员要严格按照移植标准进行树木的起苗。起苗的基本标准是要求树种的根系是树种胸径的10倍以上,且保证根系的完整,没有病虫害现象和劈裂的现象。当对树种进行运输的时候,首先移植人员要根据匝草绳2~3cm的间距将树种进行完好的捆绑,且在运输前进行仔细检查,以保障树种捆绑的牢固。而树干与吊带之间最好用麻袋将其分开并垫好,以避免树皮在运输时被损坏,如果运输的距离和时间比较长就需要进行保湿措施,以避免树种缺水。在装车的时候,对于小型的树种可以采取人工的方式进行装车,而大型的树种就需要采用机械的方式进行装车。
4、栽培的技术
首先,栽培人员要根据栽培场地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科学的栽植计划。在对树苗进行栽植时,栽培人员要严格遵循树种的生活习性进行栽植,而且要选择合理、科学的树木栽培方法进行栽培。
5、肥水的管理技术
在对栽培树木进行施肥时,要根据不同的季节对树木施以合适的肥料。在进行施肥的时候,还应在雨后土壤湿润时的最佳时机进行施肥,而施肥的方法主要是环状沟施肥和挖穴施肥这两种。在对树种进行浇水时,要注意对树木的定根水、生长期灌水、休眠期灌水等这3个阶段进行浇灌,而夏季要在温度较凉爽的傍晚或清晨进行浇水,冬季最好是在午间进行浇水。
三、结束语
由上述我们知道,树木栽培环节是园林工程的重中之重,又是园林工程施工的主要难点,树木栽培成活率的大小决定着园林工程的经济利益和生态连锁效应。那么园林工程的建设单位要从意识上重视树木栽培的环节,并利用一些有效措施来提升树木栽培的相关技术,最终目的是提升园林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冯自民、试论园林工程树木栽培技术[J]、科学种养,2014(7):206~207、
[2]张安琴、浅谈园林工程树木栽培技术的要点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8):243、
[3]张红、浅谈园林工程树木栽培技术要点[J]、江西建材,2013(3):238~239、
[4]陈新民、园林工程树木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7):223~224、
[5]黄丽英、园林工程栽培的主要技术与措施[J]、现代园艺,2014,24:60~61、
关键词:果树栽培学;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4-0162-03
Abstract:Fruit tree cultivation is the core course of horticultural technique of “The plan of a college student in one villag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Fruit tree cultiv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o train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This article primarily discussed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of fruit tree cultiv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optimizing practice teaching contents,the reform of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and means,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base and evaluation systems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qualified faculty team to strengthe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and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developing modem agriculture of fruit、As a result,it helped to promote teaching effects and educate some practical talents for villages、
Key words:Fruit cultivation;Practical teaching;Reform
果树栽培学是国家开放大学“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园艺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必修课程,同时也是设施农业技术、林业技术等专业的选修课程。本门课程主要讲解果树分类、果树各器官的生长发育规律及相互关系和栽培管理环节中的关键技术,如建园、育苗、整形修剪、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加工贮藏等技术,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和实用性等特点[1]。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现代农村青年学习的需要,培养面向区域经济和就业市场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从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和完善质量考核体系等方面,对果树栽培学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1 优化教学内容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园艺技术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基层和园艺行业第一线从事生产劳动及管理的技术人员,其主要工作是解决日常生产实际中出现的专业技术问题。“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果树栽培学》教师在选择实践教学内容时,应注重结合地域特征和区域气候特点,突出地方特色,重点讲解所在区域种植面积大的经济果树和适宜本地推广发展的果树新品种及引种栽培技术。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为地方需要,适应当前的生产实际。教学内容方面除侧重果树产前、产中、产后栽培技术包括果树的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等主要栽培管理措施外,还应引入果树栽培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如机械化管理、省力化栽培、标准化与数字化技术[2],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学科前沿知识,为今后的实践操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 改革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果树栽培技术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求知的需要[3]。果树栽培学实践教学除课堂实验教学外,还应加强果树栽培实训以及参观实习。课堂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是对果树各器官进行解剖观察,以了解其构造特点、器官功能以及各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室外现场教学,指导学生观察果树生长发育规律,如物侯期、枝条生长节律和开花结实等生物学特性。实训内容将课本理论有效地运用到实践当中,内容主要包括建园、品种选择、嫁接、花果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适期采收、采后处理以及包装等方面。此外,组织学生到研究所、规范化管理的果园或者果品加工企业参观考察,开展实地教学。安排学生调查其附近果园的生产现状和经营情况、果品销售流通情况以及最新水果品种商业信息等。为了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果树生产上的新技术方法和新仪器设备,学校邀请经验丰富的果树专家为学生介绍果园栽培管理措施及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让学生全面了解产业现状和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此外,学校开设相关科技创新和工学结合等项目,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科技创新、果园生产管理岗位的要求相结合,创造实际工作情境、模拟生产环节进行项目教学,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1、1 李子的需肥特点:李子是喜肥树种,尤其对氮肥和钾肥的需要量很大,而对磷肥反应并不敏感。在缺钾的李园中,可看到李树叶片边缘变褐色,叶片上出现深浅不一的条纹。夏季,土壤中有效态钾减少,而硝态氮增加,致使叶片中氮磷钾比例失调,往往导致落果的发生。此时,及时补充钾肥可有效减少落果的发生。在土壤缺钙时,于7月初到采收期易大量发生裂果。此时根外喷施O、25%的次氯酸钙,可明显减轻裂果的发生。在缺钙锌时,有些品种短枝莲座状叶片的叶脉上会出现深绿色斑点。缺硼时则表现为新梢枯尖,果实畸形,可以每亩叶面喷施硼肥0、5-1公斤。
1、2 施肥的时期和方法:施用基肥的最佳时期在秋季9月下旬到10月上旬。成年树按每公斤果实需求一公斤有机肥的标准施入,时时混入一定量的磷、钾肥。因为李树的根系比较落发达,分布较深,垂直根可深入土中5米以下。为此,深施基肥具有重要意义。每年秋季要结合深翻土地进行一次环状施肥。具体做法是,在树冠垂直投影面的外缘,挖一条宽50厘米,深80厘米的环状沟。挖沟时,表土和心土分开,沟挖好后,将有机肥与表土混合,填入沟底,将心土填到上层,使表土和心土位置互换。这样可促使根系向深层发展,增加吸收面积,从而增强李树的抗寒、抗旱、抗风能力,以达到李树丰产优质的目标。
李树开化前和座果后要进行追肥,以氮肥为主,配合一定量的磷、钾肥。成龄树每株每次追氮肥1公手,磷、钾肥各0、3公斤。在整个生长期内,要进行多次根外追肥,可同时喷施0、5%的尿素,0、3%的磷酸二氢钾,0、2%的硼砂的O、3%的硫酸锌,这样既可减少落果,又能提高果品品质,促进树体正常发育。
2、合理修枝
盛果期树冠已基本固定,树冠交接,不再扩大。可利用骨干枝多次换头的方法,控制树体大小。此期修剪的目的是维持生长与结果的相对平衡,在这个前提下,修剪量应尽量减少。对枝,采用疏缓结合的方法进行处理,疏除密集枝、直立枝、徒长枝,保留壮枝,缓放斜生枝、水平枝。这样可有效减少长枝数量,改善内膛光照,延长内膛枝组的结果年限。其余的发育枝,一般不短截,而采用缓放的办法,促使其尽快形成花芽,待座果后,再适当回缩。对发枝力弱的李品种,一年生中以适量短截,用以培养和更新枝组,防止后部光秃。
进入盛果期后的李树,通常在不剪的情况下产量最高,但果个小,品质下降,经济效益差,有的因结果过量而造成骨干枝折断,或因营养消耗过量而加剧冻害,严重危及树体的安全。为实现丰产优质的目标,对花芽过多的枝条要及时回缩。疏除伤残枝、密挤枝、徒长枝、过度衰弱枝和由主干上发生的萌蘖枝。对生长旺盛的发育枝,应当压平后再缓放。一般的发育枝,缓放一部分,轻短截一部分,但不能短截过重,否则易萌发较多的细长枝,不利于果枝形成,也降低座果率,但是如果发育枝全部缓放,后部易出现光秃,树势变弱,加剧落花落果,也达到到丰产优质的目的。为此,必须根据树势的变化,综合运用疏、截、缓、缩的四种修剪方法,保持生长与结果的平衡,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盛果期后期,树势变弱,对一年生发育枝要进行中度短截,同时应对多年生枝进行适当的回缩,以集中养分,复壮树势。在此阶段,对骨干枝也要区分情况,分期分批进行更新,以侧枝代替主枝,也可以用徒长枝培养新的骨干枝。对此,有的骨干枝折断或死亡,使树冠内出现光秃现象,对此,应利用树干和主枝基部萌发的徒长枝占领光秃部位。具体做法是疏除过密、过旺和过弱的徒长枝,保留一般健壮的枝,对留下的枝条留60厘米左右的短截,促使发生分枝,逐年培养成大中型的结果枝组。
3、疏花疏果
进入盛果期的李树,在营养条件好,授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可以连续高产,无明显的大小年。但在生产实践中往往出现结果过多的现象,产量虽高但经济效益反而下降。这是因为中,结果过多的果实个体小而且不整齐,着色差,含糖量低,味淡,品质显著下降。由于果实消耗营养过多,降低了树体内有机营养贮备水平,造成树势衰弱,抗性下降,加剧病虫危害和冻害,缩短了树体的经济寿命。为此,对结果过多的树,疏花疏果是一项不可少的技术措施。具体做法是:在盛花期可以回缩一部分串花枝,以减少开化数量,节省养分;在果实长到1厘米大小时进行疏果,先疏果形不正的和受伤的果,疏小果留大果,预备枝上不留果。大果型适当多疏,小果型适当多留。留果量的多少要根据树势、肥水条件常年内产量作为参考。
4、适时采收
大多数李品种,在果实充分成熟之前,大约经10天至20天时间,果实颜色发生明显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最早发生变化的是果顶,由绿色变为浅绿肥色或黄绿肥色,这个阶段称之为“突变期”:以后再由黄绿色变为浅黄色或草黄色,以后出现各种品种所特有的黄色、紫色或红色。果色的变化是果实成熟的重要标志。随着颜色的变化,果肉逐渐变软,单宁减少,涩味下降,含糖量增加,并出现各品种所特有的香气。
李的采收成熟度取决于采收后的用途。如在当地出售或冷藏,最好在果实充分着色和硬熟时采收;如制果酱和果冻,则应在充分成熟时采收;如外运,则应在果肉硬一些时采收。早熟品种只有部分果实着色时就可以陆续分期采收,如采收过晚,一方面采前落果增加,另一方面,在运输途中损失较大,会降低经济收入。
关键词:栽培管理;意义;措施;技术要点
正是基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行业的发展,农林业成为我国重要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果树栽培种植管理项目运行过程中,相关部门要结合农业发展的相关要求,提高农林业的管理力度和控制机制,建构系统化的运行维度,升级种植技术和栽培管理措施,进一步落实其科学性以及权威性,实现整体管理维度的综合性优化。
一、果树栽培管理措施分析
1、优化提升果树选址栽培管理机制
在实际管理机制建立过程中,管理人员要结合实际需求和现场地质条件,建立健全系统化控制措施,确保栽培环境能得到有效处理,整体管理效果和管理水平符合一般标准。要想有效落实规范化种植项目,就要结合实际需求,强化果树的栽培环境要素。果树栽培地区一定要选择距离污染环境较远的地方,减少果树受到污染水的影响,从而有效避免果树成活率降低的问题。基于此,果树栽培管理人员在实际选址操作过程中,要对区域内的水质和土壤进行多元化分析和集中考量,并且升级栽培机制的有效落实,实现整体管理效果的升级。
2、优化提升苗木选择栽培管理机制
对于果树品种的管理,要结合实际管理需求进行集中控制,积极落实有效的栽培机制,确保因地制宜的有效升级,由于种植区域要保证光照强度以及雨水充足,这就需要栽种喜阳且需水量较大的种子,在选中项目进行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需求和管理模型,系统化的升级控制维度,并且对气候条件以及土壤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只有保证管理效果的有效落实,才能提高管理维度和管控效果。另外,种植人员在对苗木进行综合控制管理过程中,不仅仅要对其综合价值进行统筹分析,也要对果树后期生长条件以及产量和质量处理效果进行分析和信息整合。
3、优化提升果实套袋栽培管理机制
在果实套袋处理过程中,要从其管理目标出发,保护没有生长成熟的果实,从而减少病虫害对于果树的影响。由于果树生长期间会遭遇大风天气和大雨天气,就需要种植项目管理人员针对实际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和综合控制,确保处理效果的最优化,并且升级处理效果和运行维度,升级树木处理效果的同时。利用相应措施减少刮擦问题,从根本上提高果树产果的优质率。
二、果树栽培种植技术
1、果树栽培种植技术之果树选址
在选址项目开展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管理要求进行集中控制,升级管理系统的有效性,选址操作要结合地区的地质特征,保证种植基地符合标准,提高水源的处理效果。因正是基于此,在际管理机制建立过程中,要保证果园选址远离一切污染源。其中,要对污染源进行集中界定,确保主要管理参数和控制维度符合标准,果树生长和果品发育息息相关。
2、果树栽培种植技术之果实套袋
在管理机制建立后,要结合市场需求,对果品质量进行综合防护和处理,并且要积极践行更加有效的系统化处理机制,因此,要对套袋操作提高重视程度,从根本上保障果品的安全价值和整体水平。对适于套袋的大果型品种,种植管理人员要进行及时性的套袋,不仅仅能有效促进果实着色,也能有效增加果面的光洁度。在套袋处理后,能有效减少果实表面的煤污斑块和药害斑块,提高果面的光洁的,升级种植效果,也为整体管理效果和管控措施优化提供坚实基础。另外,在实际种植项目中,利用套袋处理,能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入侵,套袋操作能对果面害虫进行有效处理和控制。其中,主要是对桃小食心虫、叶螨类、木虱类、蝽象类昆虫进行有效防护。对轮纹病、黑星病、炭疽病等病害进行系统化处理,也能提高整体预防效果,一般而言,套袋前要进行3次到5次喷药处理,降低果品农药残留量。例如,套袋后果实的残留量中,每公斤为0、045mg,若是不套袋,则果实农药残留量会达到每公斤0、24mg。
3、果树栽培种植技术之土肥管理
在实际管理机制建立过程中,相关种植人员要结合实际需求进行系统化分析,确保控制措施和种植效果的最优化,从根本上提高果树栽培种植技术的应用情况,并且保证整体肥料使用效果符合预期标准。其中,若是要生产绿色安全果品,在选择肥料方面,要结合实际需求和控制要求,积极践行更加系统化的处理机制,对肥料的选择也有较为明确的标注。第一,主要是农家肥以及绿肥,肥料来源于农家肥,或者是利用厩肥、牛羊粪以及鸡粪等,能有效提升整体肥料的使用效果,升级管理措施的实效性,为种植效果的优化奠定坚实基础。另外,果园绿肥中小冠花、三叶草以及田菁等禾本科草类也能有效改良土壤,优化生态平衡项目的控制机制和管理措施,保证清洁安全的肥料施加效果。第二,非化学合成的商品肥。目前,较为常见的就是腐植酸和微生物肥料,种植人员要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和集中处理,并且保证处理效果符合预期,主要包括尿素、硫酸钾、磷酸二氢钾,种植人员要将其和有机肥混合应用,其中氮元素比例为1:1。亦或是和微生物肥进行综合配合,提高管理效果和管理要求的实效性,保证最后1次追肥时间的控制效果,约为30天前。
总而言之,在果树栽培种植项目中,要结合管理机制和控制措施,提高选址项目的有效性,并且提升控制效果的有效性。对于农药残留问题以及重金属超标处理问题要进行统筹分析和集中处理,对种植培育项目的处理效果进行统筹控制,进一步优化果品生产效果和种植稳定性,从而优化果品效果,也为果树栽培种植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实现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爱霞、北方果树栽培管理措施及种植技术[J]、吉林农业,2016,29(21):103-104、
关键词:果品经济林;产业;问题;对策;建议
经济林产业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体现,是第一、二、三产业融为一体的生态富民产业,是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的最佳结合。近几年,彰武县以“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项目”和“辽宁省千万亩经济林项目”为抓手,主要以发展干鲜果品为主,大面积发展果品经济林。全县围绕果品经济林发展规划,在果树新植、重造、老树改造、高效精品园品质提升园建设及结果园栽培管理技术指导、果品生产安全监督、经济林标准化示范园建设、突发病虫害重点防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践经营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完善和克服。
1 现状分析
2010年以来,省市委、省市政府把大力发展果品经济林产业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以规模经营和发展为目标,不断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使全县的果品经济林产业步入良性化发展轨道。全县新发展各类果树面积达到4640公顷,栽植品种主要有优质梨、仁用杏、寒富苹果、树莓、大果榛子等十余种。全县各部门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推进了果品经济林产业健康发展。
1、1争取新项目,打造精品示范园
争取经济林标准化示范园建设计划项目和高效精品园品质提升园建设项目,成功建设了双庙镇凤吉果树栽培示范园、四合城镇三官果品采摘园、章古台镇章古台新品种示范园、大四镇高效精品园品质提升园等示范园。
1、2举办采摘活动,拓宽果品销售渠道
果品采摘不仅满足游客休闲娱乐的需求,亲手采摘的果品新鲜可口,吃的放心,而且还为果农带来高收益,一举两得。根据不同果品成熟期,适时举办梨、苹果、树莓等果品采摘活动,拓宽果品销售渠道,增加果农收入。同时,充分发挥合作社和协会作用,在果品上市前做好梨、苹果等水果销售市场调查,派专人到外地考察果品市场,利用报纸、电台、电视、网络等渠道及时宣传报道果业信息,解决果品产销矛盾,增加果农收入。
1、3应用和推广抗旱技术,保障果品经济林栽植成活率
在水利部门支持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果树栽植地块做到了水利设施的足额配套,应用和推广了先进的节水灌溉设施和技术,提高了果树栽植成活率,确保果品经济林工程建设质量。
2 存在主要问题
果品经济林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突显了诸多的困难和问题。
2、1规划不合理,没有做到适地适树
因果品经济林栽植面积较大,很多经济林栽植地块没有经过实地踏查,专家论证,区域布局不尽合理,受水、电、路、防护林网配套设施影响,形成了为完成造林任务而栽植的弊端,造成了有些地块要重新规划和栽植。另外,个别地块栽植品种过于牵强,没有考虑土壤立地条件,还有的地块栽植品种统一化,再加上苗木本身质量问题,栽植方法不当、技术管理问题,造成了苗木新植后成活率低。
2、2果品质量不高,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由于果品经济林发展迅猛,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有所提高,虽然在栽植、管理、贮藏包装、运输、营销等环节尽量做得完善,但由于果品标准化生产、产后规范化处理等方面欠缺,造成果品在形状、果个、硬度、色泽、口感等方面不尽如人意,果品质量大打折扣,难以达到市场需求标准,影响了经济效益。
2、3分散经营较多,规模化程度不高
全县果树生产主要以个体农户分散经营为主,由于个人认识和管理水平差异,造成栽植品种多样化,很难形成规模经营和管理。果品经济林产量和果品质量上差别较大,难以达到统一标准。由于形不成一定规模,生产和销售方面受到滞约,机械化操作和规范化管理无法进行,果树栽培科技含量低。所以在果品经济林产业发展上,生产是基础,销售是关键,体系是保障,产销不通是果品经济林产业大问题。
2、4管理粗放,技术水平不高
全县的果树栽培面积在几年内迅速扩张,在管理上存在很大问题。一是栽植面积较大,技术管理跟不上。很多果农都是初次经营,缺乏实践管理经验,只懂得栽植、不懂得管理技术。专业技术部门人力资源有限,技术指导、培训做不到常态化,造成果湓耘喙芾淼母叱杀尽⒌托Ч。二是管理粗放,效益不高。部分没有技术基础、缺乏管理认识的果农重栽轻管,致使果树树形不佳,长势不良,抗病虫危害能力差,病虫害频繁发生且危害重,果品产量和质量低。粗放管理生产出的果品外观差,品质不好,档次低,农药含量超标,缺乏市场竞争力。出现低档次果品的区域性、季节性过剩,价格下滑明显。
3对策
3、1加大技术培训,提高果农科技素质
以培训新型果农适应现代果业发展的需要为目标,以果树种植大户、果业协会会员、合作社社员等为重点,有针对性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做到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周边果农。另外,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搞好技术对接,保障技术支撑。邀请知名专家现场指导,增强培训效果,不但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度,增加了科技成果转化途径,而且促进果品经济林产业健康发展。
3、2选育优良品种,增加科技含量
在品种选育上着重选择品质优良、丰产性好、抗性强的高产、优质果树品种栽植。做到适地适树,科学管理。
3、3提高栽培管理技术,提高果品质量。
改变传统的栽培方式,在土壤改良、水利设施配套、配方施肥、禁药使用、技术管理等方面加强科技含量,重点向无公害、无农药残留等绿色放心食品方面发展,提高果品质量的满意度。
3、4加强基地建设,开展科技示范
选设各类果树品种科技示范园或生产基地。具有一定规模,有产品特色,有极强的典型示范作用,供果农参观学习。
[关键词] 果树 栽培技术 措施 管理
随着林业结构的调整和以特色林果业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的发展,林果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但由于急于发展果树业,对一些引种品种缺乏科学管理不但会破坏土壤的微生物系统还会引起根部病害,破坏了土壤的团粒结构,减弱土壤的持水力,降低土壤抵御干旱的能力。同时如果由于施用杀虫剂不当也会出现食用安全等问题。
一、果树栽培措施对果品安全的影响因素
1、果树园址选择对果品安全的影响
果园的选址要远离一切污染源。污染源主要是指与果树生长和果品发育息息相关的土壤、水质和空气等的污染,主要是指以下几种情况:农药生产厂家、化肥厂、发电厂及造纸厂等等,这些工厂不仅会散发有毒气体,还会污染水源和土壤。因此,在选择园址时,既要考察果园周边的自然环境,还要对果园的灌溉用水的水质进行质量观察和测定。
2、苗木品种选择对果品安全的影响
在果树栽培品种的选择上,应选择适应性强、早果丰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栽培时选择无病壮苗。
3、果实套袋措施对果品安全的影响
套袋将有效地保障果品的安全。对适于套袋的大果型品种,如苹果、梨、桃等,在疏花疏果后适时实行套袋,可以促进果实着色,增加果面的光洁度,减少果实表面的煤污斑块、药害斑块,避免枝叶迎风摆动对果面造成的机械磨损伤害,使果面更加光洁鲜亮。
4、土肥管理对果品安全的影响
化肥的施用将导致果品重金属含量超标及其他不良危害。施用过多的氮素化肥,在土壤中易产生有毒副作用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甚至还污染周围水体,增加了果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降低果实品质。因此,在生产中禁止使用硝酸铵、硝酸磷肥等硝态氮肥。
5、病虫草害防治对果品安全的影响
农药的使用将直接造成果品的安全危害。施农药时,只有10%的药液附着在树体上,其余90%通过各种形式向周围环境扩散,特别是一些性能稳定、残效期长、分解后仍有毒副作用的农药,进人人体后不易排出。在人体内浓缩积累,极大危害人体健康,并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在果品生产过程中要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农药。
二、果树种植技术要点
1、果树种植的选址要点
果树种植要选择在远离污染源的地方建园。
2、肥料施用要点
生产绿色安全果品主要使用的肥料,一类是农家肥、绿肥及未污染的饼肥。果园绿肥如苜蓿、草木樨、沙打旺、小冠花、三叶草、田菁等禾本科草类,是改良土壤、维持生态平衡、清洁又安全的肥料。非化学合成的商品肥。如腐植酸、微生物肥料等。对允许限量使用的化学肥料,如尿素、硫酸钾、磷酸二氢钾,应与有机肥配合使用,有机氮与无机氮比为1:1;也可与微生物肥配合使用。但最后1次追肥应在采果前30天。化肥中应禁用硝态氮肥。
3、痛虫害的防治技术要点
3、1选用抗病虫品种及脱毒苗木
选用已经检疫的无病虫为害的健壮苗木,同时要求品种抗病虫,增强树体营养,提高抗病虫性,保持树体健壮,减少打药次数。
3、2采用物理、农业防治法
如灯光、色彩,树干涂白,清除病虫枝、叶、果,刮除翘皮,清理果园。防护林避免选用与果树有共同病虫害或可作为中间寄主的树种。
3、3采用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昆虫生长调节剂防治病虫害
使应用较多的有核多体病毒、白僵菌、生物杆菌等。新型高效生物农药阿维菌素能有效防治螨类、鳞翅目、双翅目、鞘翅目的害虫。Bt杀虫剂,由于成本低、高效安全、不伤天敌、不污染环境,可取代1605、敌百虫、菊酯类农药,还可与昆虫生长调节剂类农药如灭幼脲3号、杀铃脲交替使用,防治鳞翅目为主的害虫。植物源药剂有除虫菊素、烟草水、鱼藤根、大蒜、苦楝等。在害虫捕捉器中使用昆虫外激素,如信息素和其他动植物源引诱剂。
3、4实施套袋栽培技术
果实套袋是生产绿色安全果品的重要措施。但果袋价格较贵,且套袋较费工。但大面积推广尚有一定难度,今后应进一步研究开发高效、低成本套袋技术应用于生产。
3、5禁用剧毒、高残留农药
对剧毒、高残留的农药应绝对禁用,如福美砷、赛力散、滴滴涕、六六六、杀虫脒等。另外,各种遗传工程微生物制剂(GEH)也应严格控制。
3、6加快果品安全质量与标准体系的建设
按照绿色果品的标准来生产。制定统一的果品食用安全卫生标准,包括水果种类、主要品种、必检农残的种类、农残限量、重金属种类及限量、氟、氯和(亚)硝酸根的限量等。
2、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的障碍分析徐秋良
3、高油大豆冀黄13栽培技术侯继华,王瑞华
4、超早熟短季棉高产栽培管理技术常金梅,王彦立
5、优质甜玉米栽培技术岳红霞
6、冀东南盐渍化土壤向日葵高产栽培技术李东惠
7、优质高产青饲料新品种——高丹草刘建成
8、豇豆双膜早熟丰产栽培技术高巨,刘,王彦伟
9、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河北农业科技 冯淑波
10、如何防止玉米秃尖的发生赵志洁
11、抗虫棉吐絮期的管理孙锡贵
12、节水型玉米种植技术刘秀丽,郭品
13、热芹菜夏播栽培技术孙丽敏
14、如何防止西芹空心及叶柄开裂李鑫娥,冯韧
15、矮牵牛栽培技术王慧,刘军霞
16、莴笋——尖椒高效栽培模式赵克丽
17、日光温室秋冬茬甜椒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高小芹
18、棚室番茄越夏栽培技术要点侯兴军
19、夏白菜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寇小尊,贾士文
33、温室黄瓜根结线虫病的综合防治潘雅文
25、垂柳的病虫害防治赵军红
26、草莓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吴秀玲
27、温室番茄茎基腐病的综合防治张伟亮,申海江,刘荣青,杨美胜,王拉娥
28、无公害蔬菜的病虫害防治董玉霞,刘素敏,周树梅,黄庆华
29、黄瓜主要病虫害的防治王世俊,仇海红
30、大白菜主要病害的防治袁林
38、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防治陈晓亮,王兰欣,田剿,王福刚,陈晓亮
35、夏季园林树木病虫害防治刘晓超
36、盆栽的矮化栽培技术申翠平
37、家庭养花该如何选择花卉刘月平,刘桂芹,张亚莉
38、家庭养花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刘桂芹,刘月平,张亚莉
39、葡萄管理五忌宋小婕
40、油松营养杯育苗造林技术李博涛
41、玫瑰香葡萄二次结果技术丁艳杰
42、葡萄避雨栽培结合果实套袋技术要点张于安
43、板栗丰产栽培管理技术王光明
44、果树整形修剪技术要点杨卫军,张坤朋
45、石榴繁殖技术张俊爽
46、彩叶绿化树种——美国红栌侯月敏
47、仙客来栽培技术张淑敬
48、苹果树的夏季管理技术毛海芹
49、河北农业科技 黄冠梨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赵红珠
50、金脉单药花栽培管理技术李红,李永文
1、2006年河北种植业产销形势分析与预测袁庆芳
2、坝上节水农业的发展与土地经营模式的思考赵平,高芳
3、小麦繁种后期管理技术杨伟玲
4、小麦新品种轮选987高产栽培技术要点田赶成,王双菊,赵福增
5、冀北地区可试种高淀粉玉米品种武月梅,赵俊兰,王瑞华,周艳华,候继华,姜力
6、水稻旱直播技术王翠花
7、冀东地区谷子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高金平
8、特用玉米的主要类型及其利用张彪,姜力,赵俊兰,侯继华,周艳华,贾永奇
9、春花生高产栽培六环节王淑芳,程月生
10、越夏番茄栽培技术马卫东
11、夏季香葱栽培四措施张悦静,冯广全
12、草菇栽培与加工技术梁中钦hHTTp://
13、懒谷1号及其简化栽培管理周汉章,程如宏
14、绿豆新品种保942-34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王秀梅
15、花生珍品--"彩色花生"系列新品种王保圣,王子峰
16、白三叶草坪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高智芳
17、棉花枯黄萎病的识别与防治郑福敏,杨金春,许丽萍
18、大棚韭菜主要病害的综合防治张爱军
19、麦田野杂麦的特征及防治措施李吉朝,冯立辉,刘强,李娟如
33、科学使用粪肥吴军彩
25、硅肥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的作用付振全
26、城区绿化大树移栽配套技术姚玉军
27、优良观赏植物--香蕉树曹朝银
28、草坪中的优良草种--日本结缕草祖秉民
29、介绍几个日本的樱桃品种鄢新民,李良瀚
30、叶子花栽培技术河北农业科技 冯蕾
38、青年蛋鸡新城疫与鸡毒支原体病混合感染的诊治郭金和
35、犬细小病毒病的诊断和治疗许素爱
36、初生仔猪饲养管理要点尚翠荣
37、发展特种养殖业需注意的问题陈艳军
38、大棚蔬菜喷爱多收增产又增收李大江,林合发,昌群
39、夏玉米备种原则张淑丽,石晓燕,郝淑花
40、我省主要野菜的食用价值闫凤河
1、农村经济人才队伍状况调查与思考--以平泉县为例滕秀娟,董东栋
2、蔬菜农药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尹立红,祁力钧
3、夏甘薯后期增产技术王淑芳
4、高产棉田的中后期管理李科江,曹彩云
5、晚薯高产栽培技术刘伊明
6、无公害玉参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雷永庆,惠胜敏
7、日光温室秋延西红柿栽培技术王颖丽
8、小型南瓜两季栽培高产又高效曹连志
9、夏秋季黄瓜生产技术郝荣月
10、百合--黄瓜轮作技术焦永刚,董灵迪,石琳琪
11、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高惠芳,曹桂凤
12、室内观赏蔬菜综合栽培技术梁玉芹
13、秋冬茬西红柿--甘蓝栽培模式王翠花
14、秋莴笋高产栽培技术牛月改
15、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李树生
16、温室黄瓜花打顶的原因与防治张友青
17、看叶相识别大棚黄瓜病害王更申
18、作物微量元素缺乏症及矫治白申科
19、大棚秋延后西红柿病毒病的综合防治钟少宁
33、河北农业科技 警惕玉米病害危害蔓延杜香丽
25、大棚番茄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武刚
26、玉米空秆发生原因及对策杨伟玲
27、夏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王胜爱,何力剑
28、设施蔬菜土壤盐害的防治任会芳
关键词:林业;生态模式;栽培管理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水、土壤、矿产等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使用,使得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很严重的破坏。其中,对于森林的破坏较为严重,在影响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在这种现象下,人们开始重视生态问题,同时也说明对于林业生态模式下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1 林业生态模式下栽培管理技术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林业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起着不可替代作用。因为资源短缺、资源浪费等现象越来越严重,细化到林业这方面来说就是过度开采造成水土流失等灾害,阻碍林业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加强对林业的管理,提高林业生态模式下栽培管理技术水平十分必要。林业经济中重要部分,林产品是生产的重要原材料能丰富并满足人们的生活去求;与林业相关一些产业随着林业发展而发展,不仅也能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也能增加就业机会解决社会就业难题,维护社会安定团结。除此之外,还有例如发展生态旅游增加农民收入等等作用[1]。
2 林业生态模式下栽培管理技术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林业相关研究的现状
近50年以来,中国有关林业研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迅猛发展着,在一定程度上看,摆脱了原来旧社会那种林业严重滞后状况。而在有关连夜的研究中,对于林业生态模式下栽培管理技术研究是在近二三十年较为发展的,各项研究提出了各种栽培技术和科学管理技术,有效提高了栽培管理技术水平。
2、2 存在的问题
林业相关研究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在林业的相关研究中仍然存在着问题。(1) 从思想上看,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较为淡薄、传统的思想观念由于时间较长,在人们心中占有根深蒂固的地位,并不是非常容易就能被改变的。例如,可能在传统观念里,人们对于林业的认识更多的是木材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很少有人重视林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意义;有的林业管理人员管理不严等问题。(2) 从资金上说,资金支持不足、目前我国林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资源不足并且分布不均匀。无论从总量还是人均上来说都低于世界水平。这些都表明林业生态建设任务艰巨,需要资金大力支持。
3 提高林业生态模式下栽培管理技术的措施
提高林业生态模式下栽培管理技术是改善林业发展,实现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三者统一的有效途径。
3、1 林木、牧草、牲畜复合式林业生态经营的模式中的栽培管理技术
所谓复合式复合式林业生态经营的模式是指多种产业结合在一起发展,实现利益的最大化[2]。(1) 树木的栽培管理技术、对于树木的栽培和管理首先应该注意对树木的品种的选择,对于不同的树木有不同的选择标准。其次,针对不同品种的树木栽种距离以及施肥状况不同。(2) 牧草的栽培管理技术,对于牧草的栽培和管理除了要注意上述树木栽培的要求还应注意对于牧草的管理问题,例如种植牧草之前应该对土地进行翻土工作,浇水、施肥等要求也较木材较高。(3) 牲畜的管理问题、牲畜虽然不像木材和牧草那样需要栽培,但也需要管理,才能和前两者一起实现利益最大化。对于牲畜的管理应注意与普通牲畜管理的不同之处。例如,复合模式下的牲畜管理要与木材、牧草的栽培管理相适应,无论从量上还是时间上。
3、2 瓜果、蔬菜复合式林业生态经营的模式中的栽培管理技术
在瓜果蔬菜的复合中,葡萄树以及油菜是人们较为喜欢选择组合。对于葡萄果树的栽培与管理问题,应该注意葡萄树之间的间距一定要控制好,并且要在适当时机对树枝进行修剪。此外,调整温度、适当浇水、定期打药都十分重要。而油菜的栽培管理较为容易,其中最为重要是定期打农药预防害虫[3]。
3、3 枣树、粮食作物复合式林业生态经营的模式中的栽培管理技术
枣树的栽培和管理,与前面讲的差不多,无非就是一些关于翻土、浇水、施肥的问题。而粮食作物的种植,由于枣树较高,考虑到空间利用的问题,应该选取较矮的粮食作物,如花生、土豆、地瓜等等。应嘎注意的是,要适当拉开枣树与粮食作物之间的距离。
3、4 以技术创新为主,实现跨越式发展
所谓跨越式发展是由相对落后追赶上或超过先进地区。主要措施如下: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突出无公害等特色,例如核桃樱桃等都可以试一试;国家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大力发展有关林业的栽培管理技术。
4 结语
综上所述,林业的发展无论是对于社会的发展而言还是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应该对各种复合式的林业生态经营模式加以合理的发展和拓展。这样才能有效达到经济利益、社会和谐、与生态环境利益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于小丽、林业生态环境发展[J]、农林建设,2010,(2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