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科技管理目标(精选8篇)

时间: 2023-08-10 栏目:写作范文

科技管理目标篇1

第一条、为规范我国科技评估和科技项目招标投标工作,保证科技评估和科技项目招标投标工作的科学性,根据《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及《科技项目招标投标暂行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对科技评估、科技项目招标投标工作的资格认定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第三条、科学技术部(以下称科技部)负责全国范围内科技评估、科技项目招标投标资格认定工作的组织、管理和监督指导,并具体负责国家科技计划中重大项目科技评估、科技项目招标投标工作的资格认定。

第四条、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称行业和地方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科技部的授权,具体负责本行业、本地区科技评估、科技项目招标投标工作资格的认定,并管理、指导和监督本行业、本地区科技评估、科技项目招标投标机构的工作。

第五条、凡从事国家科技计划中重大项目科技评估、科技项目招标投标的有关单位或组织(以下称中介机构),必须首先取得科技部的资格认定;凡从事行业和地区科技评估、科技项目招标投标的中介机构,必须首先取得行业和地方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的资格认定。

第六条、取得国家科技计划中重大项目科技评估、科技项目招标投标工作资格的中介机构可以从事行业和地方科技评估、科技项目招标投标工作;取得行业和地方科技评估、科技项目招标投标工作资格的中介机构,其科技评估、科技项目招标投标活动不受地区或行业的限制。

第二章、申请

第七条、申请从事科技评估、科技项目招标投标工作的中介机构必须具备《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或《科技项目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中有关资格条件的规定。

第八条、中介机构在申请科技评估、科技项目招标投标工作资格时,应提交下列文件材料:

(一)科技部统一编制的科技评估、科技项目招标投标资格认定申请表(必须由中介机构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

(二)机构成立的批件或有关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中介机构的组织章程;

(四)法定代表人、科技评估或科技项目招标投标部门负责人的简历;

(五)专职科技评估、科技项目招标投标人员的名单及其主要专业背景材料;

(六)主要科技评估、科技项目招标投标及相关科技咨询研究成果名单及简要介绍;

(七)证明资格条件的其他材料。

以上材料统一用标准A4号纸装订成册,一式八份。

第九条、行业和地方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申请材料的形式审查、分类和登记工作,确认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和统一性。

第十条、凡向科技部提出申请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估、招标投标的中介机构,必须由行业和地方科技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形式审查并加盖公章后,推荐上报至科技部认定。

第三章、审查认定

第十一条、科技部、行业和地方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中介机构的已往业绩、管理水平和执业能力等情况认定其从事科技评估、科技项目招标投标工作的资格。

第十二条、审查认定应根据科技部制定的综合评价标准体系,采用函件评审、实地考查和现场答辩等方式进行。

第十三条、申请从事科技评估、科技项目招标投标工作资格的中介机构,在审查期间,其有关人员应根据科技部、行业和地方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通知和要求,参加由科技部、行业和地方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科技评估、科技项目招标投标培训。

第十四条、对通过审查认定的中介机构,确认其人员培训合格后,分别由科技部、行业和地方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由科技部统一印制的“国家科技评估资格证书”、“国家科技项目招标投标资格证书”或“行业和地方科技评估资格证书”、“行业和地方科技项目招标投标资格证书”。

由行业和地方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须报科学技术部备案。

第四章、年检

第十五条、对取得科技评估、科技项目招标投标工作资格的中介机构实行年检制,每两年进行一次。科技部、行业和地方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分别对各自审查认定的中介机构进行年检,时间为年度结束后的两个月内。

第十六条、年检的主要内容为:

(一)根据《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和《科技项目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应内容,重新审核该中介机构所需的资格条件;

(二)该中介机构在两年内从事科技评估或招标投标的项目数量和领域种类等;

(三)科技评估、科技项目招标投标活动中是否存在违纪、违法行为;

(四)有关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十七条、年检合格的中介机构必须加盖由相应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印制的年检专用章后,方可继续从事科技评估、科技项目招标投标工作。

第十八条、由行业和地方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年检的,应将年检结果报科技部备案。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对在申请科技评估、科技项目招标投标工作资格认定过程中存在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等违法、违纪行为的中介机构将取消其两年内再申请该项工作的资格;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在审查认定过程中,有关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存在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行为的,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科技管理目标篇2

1、1立项

该院的科技项目大多属于自主立项。科技项目立项主要根据院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结合院业务发展需要及解决勘测设计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一与国家的产业鼓励政策和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开展引领型科技研究;二立足专业前沿,了解相关技术在国际、国内和行业中的发展水平,体现目前市场特色和先进性,根据市场需求开展领先型科技研究;三解决生产实践和工程中的难点和问题开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改善工艺,提高效率;四在提高工效、设计质量等方面做标准化、模块化,结合工程实际和三维设计开展,做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每年末申报下一年度的科技项目。项目实行项目经理(即负责人)负责制,立项经过严格的程序审批,由项目负责人提出立项申请(包括项目内容、所用关键技术、预期目标、成果、进度计划、人员分工、经费概算等),经其所在部门领导批准、院科技专责审核、分管部门的院领导批准。在所有项目中,经院科学技术委员会集体讨论选拔出一些有技术含量、有影响、有深度的项目作为院重点科技项目,形成一般项目和院级重点项目分级管理。项目立项时,要分析评估科研项目在技术、资金、人员配置、成本等方面存在的风险,使企业在较低的风险水平上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创新收益;与外单位合作开发的项目,要对合作单位进行尽职调查,签订合同,明确双方投资、分工、权利义务和研究成果产权归属,同时分析评估项目在技术、资金、人员配置、成本等方面存在的风险,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委托外单位承担的科研项目要进行招标,签订外包合同,明确研究成果的产权归属、研究进度和质量标准。

1、2实施过程

科技项目的管理分院、室两级管理。项目在进展过程中,一般项目主要由部门领导负责协调、督促、检查项目计划实施情况。安全技术部(科技主管部门)每季度对一般项目、每月对院级项目的计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必要时请专家对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评审。

1、3结题评审

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将所有项目材料(如技术报告、图纸、软件编制说明书、软件测试报告、用户操作手册等)准备齐全、规范,报安全技术部科技主管,申请结题评审。(若因某些原因中途要取消所立项目,项目负责人应提出“科标业项目撤消申请”,说明其理由,经安全技术部科技专责审核、主管院领导批准后方可取消所立项目。)一般每年四季度集中进行结题评审。结题评审由安全技术部组织、院科学技术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对项目进行评审。评审先进行形式审查,然后再由相关专家仔细审阅,提出初步意见。最后开会讨论,由评审委员会给出最终评审意见。

1、4经费

科技项目的经费来源于上级补助的专项经费和院自筹科技经费。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暂时按项目计列。项目经费在评审委员会对项目进行评审时一并讨论确定。项目金为项目批准经费减去实耗成本,实耗成本指项目的直接耗用成本(不含人员的工资、“七金”)。项目金待项目完成、结题评审、项目所有材料完成归档后(评审结束一个月内)结算,由项目负责人负责分配到项目组每个成员。对于项目组中途取消的项目,其所发生的直接耗用成本即为该项目经费。

1、5奖励

评审时,评审委员会对所有项目根据创新性、应用性、效益性、推广性几个方面进行打分,评出优秀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并颁发奖金。科技进步奖每年评审一次,凡获院科学技术进步一、二等奖的成果可以推荐向院外申报更高级别的奖项。

1、6考核

科技项目纳入综合业绩考核,安全技术部每年对各部门科技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因主观因素未按期完成的,严格按照《全面考核管理办法》,扣部门考核分。

1、7保密

对于有创新、有突破的技术,及时确认是否申请专利或作为非专利技术、商业秘密进行管理。对于确认需要保护的技术及时申报专利、作为技术秘密保护的申请行业专利技术。为鼓励员工开展个人创新和知识产权创作活动,专利、专有技术的成果完成人均获得相应荣誉和奖励。

2科技项目管理经验

近几年,该院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专利、软件著作权、专有技术多方面零的突破。思考近年来科技管理工作,取得的经验有:

(1)院领导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科技管理机构、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完善;配置有经验的科技专责管理人员。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各项管理工作规范有序,科技组织和管理机构、机制健全,配置有经验的科技专责管理人员。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管理,出台了《全面考核管理办法》、《目标管理办法》、《经营业绩考核管理办法》、《专利及专有技术管理办法》、《科标业及科技论文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较完善的管理制度。

(2)科技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考核、有落实、有措施,科技管理规范、扎实有效;滚动制定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每年年初制定科技工作目标、指标和科技计划、完成措施,指标分解到部门,研发项目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责任落实到人。对科研项目与生产任务同等重视,同步安排。在众多立项的项目中,选拔一些有深度、有影响的项目作为院管重点项目,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每月按项目进展计划检查实施情况,并在月度例会上公布,纳入综合业绩考核,确保按计划完成。

(3)科技交流和技术合作为科技创新铺路搭桥。近两年,随着我院科技管理力度加大,我们不定期邀请西安通大专利有限责任公司专利专家来我院指导专利申请、著作权等有关知识产权申报方面的工作。使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明显加强,申报技巧和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4)加大科技创新奖励力度,调动了科技人员创新的工作热情近几年,我院修编了《专利及专有技术管理办法》、《科标业及科技论文管理规定》,加大了科技创新奖励力度,进一步调动了科技人员创新的工作热情。

3存在问题

虽然我院在勘测设计、科技创新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全国其他电力设计院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与综合能力不强,项目起点和研究平台低,缺少核心技术,在业务中起关键作用的专利很少;二是虽有大量工程技术人员,但研究型创新人才少,尤其缺乏专家型、大师级的复合型领军人才;三是科技创新动力不足,设计人员重生产、轻科技,没有形成生产、科研两条腿走路的有效机制。

4设想及建议

科技管理目标篇3

关键词: 项目 项目管理 科技计划 制度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市场经济机制不断完善,我国政府传统的管理模式面临着严峻挑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中国政府在1995年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2006年初公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规划纲要》立足国情、面向世界,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对我国未来15年科学和技术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与部署,是新时期指导我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此,国家将进一步强化对科技的投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承诺,要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2006年中央财政安排科技投入716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地方和企业也都要增加科技,在这种形势下,科技管理工作必须引入改革和创新的机制和模式, 使科技管理工作真正能够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用好科技投入,创造更高效益。为此,改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保证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

一个时期以来,“项目科委”曾成为人们广泛抨击的一种现象,其直义是科技管理部门不应该抓项目。这种舆论是对我国政府部门和科技管理部门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介入和干预竞争性行业领域的一种反思和批判。然而,笼统否定科技管理部门抓项目,也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看法。规划、计划、项目分别是实现我国科技发展目标不同层次的任务,规划为未来发展确定方向——计划针对方向实施任务分解——项目使计划目标具体落实。项目与宏观战略并不相悖,“十五”期间确定的12个重大专项,以及这次《规划纲要》中确定的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16个重大专项更是界定清晰的大项目, 都是实现国家科技战略的重要载体。澄清对项目的认识,并引入新的管理机制,将是实现《规划纲要》的重要基础。

一、对“项目”和“项目管理”的再认识

对科技管理部门来说,“项目”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数十年科技管理部门上上下下都在抓项目,“报项目”、“跑项目”、“上项目”、“策划项目”、“评审项目”、“安排项目”、“检查项目”、“验收项目”是每个工作人员耳熟能详的业务,但从项目管理职业化角度看,许多人对项目和项目管理的内涵、特征和规律还缺乏真正的理解和认识。

项目和项目管理是一套系统知识体系。近代项目管理学科起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应用于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和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取得巨大成功,由此“项目管理” 风靡全球。在国际上和发达国家已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技术改造、科研开发乃至体制改革、政策研究等诸多领域。许多国家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以及联合国工发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都在应用“项目管理”方法进行有效的开发工作。目前“项目管理”在中国工程项目管理领域已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

根据各国专家多年研究,概要而言,“项目——是创造独特产品、服务或其他成果的一次性工作任务。”,“项目管理——是为了实现一个确定的目标,从开始创意到结果完成,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的管理”,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是在这个项目管理过程中派生运用许许多多的管理知识和技术的集合”。根据这些概念特性,可延伸展开许多新的认识、理念和管理技术,如:项目生命周期和阶段性,项目干系人,相关知识领域和技术方法,包括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与信息管理、采购管理、风险管理、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和整合管理等等。现代项目和项目管理的概念不仅是一套理论描述和数学规划,它是着眼实际运用的一套系统知识体系,组织实践活动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项目是战略成功的基石。不论国外或国内,任何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实施和创新活

动,都是以项目为载体形式进行的,执行好每个项目,保证其成功,就保证了总体战略的成功。目前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工作部署也是遵循这个规律,先做深入研究,再编制《规划纲要》,而后凝练和论证重大项目。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偏废或缺失,都将导致宏观战略目标半途而废。据国外信息,“战略有效制定出来后,得以有效执行的不到10%”,“72%的CEO相信执行战略比制定一个好的战略更难”,“大多数案例真正的问题不是战略不好,而是执行不到位” 、项目是规划成功的基石,项目执行“不是简单的战术问题,而是一套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采取行动的方式来实现目标的系统流程;是一门将战略与实际、人员与流程相结合,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学问。” 这是一个很重要却常常被忽视的问题,忽视的结果导致许多的战略计划失败。

项目是政府提供公共货物和服务的载体。政府也是通过项目的投资和实施,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产品。根据经济学关于公共物品的理论和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在市场机制下,政府不介入竞争性和排他性的行业领域,政府通过制定规则,创造环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调动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整个社会经济活力与效率。在市场调控领域之外,有关国家安全和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和社会领域,是政府投资的重点。这些领域有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以及公共信息,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建设等 ,这些领域的建设目标都是通过政府重点投资项目的实施而得以实现的。

公共物品的生产过程与私人物品有同样的经济规律特点,政府必须对生产成本和效率进行核算,使政府对公共事业的投资产生应有的效果。因此,加强政府重点投资项目的管理,是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2004年7月《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这是我国行政管理走向市场机制的一个重大进步。《决定》在减少政府对企业项目干预的同时,提出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并由此提出了一系列对政府投资行为规范、制约的措施,如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等。科技计划是政府投资项目的重要内容,加强科技计划的实施管理是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科技计划与“项目”和“项目管理”

自1983年“六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出台,标志了我国科技计划体系新的发展里程碑,之后的22年中, 伴随着不同时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目标,陆续出台了多个科技计划 、在各科技计划之下,管理框架有所不同。例如,科技攻关计划是按照项目、课题、专题三个层次管理,863计划是按照领域、主题、专题三个层次管理,973计划则是按照项目和课题两个层次管理,而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一般只设立一个项目管理层次。这些管理层次的设立,目的都是把该项科技计划的大目标进行逐级分解至可评价检测的具体实施的项目。从各个科技计划的管理格局可见,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实施大体通过两类层次,一类是宏观项目层次,即针对不同的战略目标设立不同的科技计划,本文称为“计划层”。另一个是微观项目层次,即以主题、专题、项目、课题这类名称为代表的具体的研究开发项目,本文称为“课题层”。

“课题层”项目一般目标局限,投入和建设规模较小,对这一层次的项目采取“项目管理”方法似乎不难理解,但对于一个整体的科技计划是否也可以理解为一个“项目”,并由此认识延伸,对各科技计划按照“项目管理”方法去进行管理,是一个令人有些困惑的问题。如果我们摆脱对“项目”一词的狭义字面的认识,从“项目”的属性和科技计划的特点加以分析,就不难理解了。

根据近代项目管理学的定义,项目类的工作有几个重要属性。目标的确定性:项目有明确的目标性:这些目标包括有时间目标、成果目标和其他预定的目标要求。当原项目目标发生实质变化,将形成另一个新的项目。一次性:项目有确定的起点和终点,没有完全可以照搬的先例,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复制。独特性:每个项目提供的成果有自身特点,都是独一无二的。活动的整体性:项目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互相联系的,协调并进,构成整体。开发与实施的渐进性:每个项目开发没有可复制的模式,即使有可参照、借鉴的模式,也需逐步补充、修改、完善,其开发过程必然是渐进性的。组织的临时性与开放型:项目组织没有严格边界,根据项目进展需要,人数、成员、职责不断变化,项目结束时团队解散。近代项目管理学也指出,有些“项目”以不同的名称描述,例如“计划”、“工程”等等,因为他们都具备上面所说的“项目”的特性,“计划”则一般是一组互相协调管理的“项目” 、我国现行的各类科技计划完全具

备“项目”的几个基本特征。

科技管理目标篇4

在实施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之前,城郊煤矿已建立了一套的科技创新体系,及科技创新运行和激励机制,但在科技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科技项目申报不能实现动态管理;二是创新成果的验收及收购过程不透明,审批进度存在“黑箱”,收购的创新成果不能及时得到共享;三是申报材料管理难度大。因此,急需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的科技管理系统,通过科技管理平台,建立规范的科技管理工作流程,激励更多的技术型人才参与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真正实现科技兴矿,科技增效。煤矿科技管理信息化,是以煤矿各项科技管理制度为依据,运用各种技术、经济和组织措施,对科技项目的计划申报、过程管理、成果验收、收购及总结等实行全过程管理,分为前期管理和运行管理两个阶段。研究开发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结合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利用计算机辅助科技管理人员的工作,提高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通过工作流引擎、信息流引擎、报表引擎、搜索引擎,建立以业务流程管理与知识管理为核心的工作平台,提高科技市场运行水平,提高煤矿核心竞争力水平。

2煤矿科技管理信息化功能模块分析

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城郊煤矿目前科技管理模式,提供涉及各个环节、各个阶段、分类有序的资料管理。建立科技项目档案管理库,动态跟踪项目进展情况;建立科技成果库、人才库、数据字典;建立科技项目资源管理中心,提供培训学习资料下载,实现科技创新成果适时更新。科技管理信息系统采用业界领先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协同平台技术,按照国际化软件标准开发,提供全面的虚拟社区服务系统。具体功能模块包括:科技项目管理,科技市场运作管理,优秀论文管理,专利管理,QC成果管理,建议征集管理,创新人才管理,制度文件库管理及信息中心管理。

2、1科技项目管理模块

科技项目管理模块主要针对科技计划项目的综合管理。

1)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对河南煤化集团永煤公司(以下简称“永煤公司”)下达的科技计划项目进行管理,针对科技项目的流程制定流程管理,并在项目进行的相应流程中,按照集团公司相关的文件规定,提醒项目相关人员提交相应的文件资料和填写相关的项目记录,形成完整的项目流程闭环管理。同时建立矿级科技计划项目库,为提取有价值的计划项目提供基础。

2)招标项目管理。对永煤公司下达的科技招标项目进行管理,针对科技项目的流程制定流程管理,并在项目进行的相应流程中,按照永煤公司相关的文件规定提醒项目相关人员提交项目阶段对应的文件资料和填写相关的项目记录,形成完整的项目流程闭环管理,建立矿级招标项目库以及投标单位信息数据库。

3)项目合同管理。建立项目实施、项目流程管理,确保所有科技项目都签订技术合同,提供合同到期付款提醒等功能以及自动下发通知功能。科学办理技术合同认证登记,变更和注销登记。

4)项目实施管理。科技管理部门可对项目执行情况跟踪检查,监督科技经费使用情况,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

5)项目经费管理。针对已立项的科技项目建立项目经费申请和使用台账等记录流程,并提供账目查询统计功能。

6)项目成果管理。建立科技项目成果验收标准,提供项目验收评议报告和验收依据,根据评定结果划分等级,并列入煤矿科技项目成果,建立科技项目成果库,查询汇总统计季度、年度科技成果情况。对已完成的科技项目的应用成果执行跟踪管理,对科技项目的专利申请、版权申请、表彰奖励等的记录。

7)项目档案管理。依据科技项目管理流程,为每个项目建立档案,包括项目的计划或招标、项目技术合同、项目实施、项目经费决算、验收报告以及成果收购奖励等,根据不同权限划分查看项目。

2、2科技市场运作管理模块

1)科技成果申报管理模块。根据永煤公司对科技项目市场化运作的相关规定,建立科技项目市场运作管理流程。按类进行科技成果的申报,提供申报条件、范围、标准,对申报情况进行登记,并提供申报成果的查询、统计功能。

2)科技成果验收管理模块。根据成果申报流程处理结果生成验收证书,并提供验收成果的查询、统计功能。

3)科技成果收购管理模块。根据永煤公司对科技项目市场化运作的相关规定,建立科技项目市场运作管理流程。按类进行科技成果的收购,提供收购条件、范围、标准,对收购奖励进行登记,并提供收购成果的查询、统计功能。

4)科技成果管理模块。依据尊重产权原则,对科技成果执行奖罚措施。针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或危害公司利益行为,按照集团公司对处罚、处分规定给予相关管理流程。

2、3优秀论文模块

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对城郊煤矿全矿优秀论文进行建档管理,建档内容主要有:论文名称、作者、期刊名称、刊号、发表时间、技术密级、论文附件等,并提供优秀论文的查询、统计功能。

2、4专利管理模块

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对全矿专利情况进行建档管理,主要内容有:专利名称、专利类别、专利类型、发明人、附件等,并提供专利的查询、统计功能。

2、5QC小组管理模块

1)QC小组组建。在系统中建立QC活动小组,登记小组的基础资料,并从系统成员中选择加入到该QC小组中,并进行申报审核。2)QC活动管理。记录QC小组的活动日志,及在课题调研过程中的各种档案资料,方便对QC小组进行管理以及研究成果的跟踪保存。动态跟踪小组活动,定期扫描不积极参与小组活动的成员。3)QC成果管理。对已完成发表的QC活动成果进行管理提供查询功能。对QC活动中的活动小组和个人获得的表彰奖励进行登记、查询管理。

2、6建议征集管理模块

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对全矿合理化建议进行管理,内容有建议人、建议人职称、建议内容密级、附件等,并提供合理化建议的登记、查询服务。

2、7创新人才管理模块

1)人才库管理。人才库的管理分3部分:新建人员信息、删除人员信息和导出人员信息。2)人才网络拓扑。创新网络拓扑分4级结构:网络拓扑顶层、分管矿领导、单位、人员(技术骨干或技术骨干、技术人才);人才库能够自动生产拓扑或可上传拓扑图生成技术创新网络拓扑页面(即上传拓扑后自动在右栏显示)。3)人才培训管理。培训管理分4部分:培训计划、培训列表、培训报告、报告列表。4)人才创新管理。创新管理分3部分:创新计划、创新报告和创新活动记录(创新计划表、创新报告表)。

2、8制度文件库管理模块

1)目录管理:提供给管理用户,为科技项目管理上传的相关管理文件建立管理目录,方便用户对文件的梳理和查找。2)文件上传:在相应的文件目录中上传相应主题的文件资料,后其他所有人员均可浏览。3)文件查询:以文件名称快速模糊查询保存在系统中的文件资料,方便用户在众多的文件资料中找到所需的文档。

2、9信息中心管理模块

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管理人员在系统中系统公告,公告的类型可由管理人员自由创建,在的公告信息标题前列出公告类型。

3科技管理信息化实施成效

城郊煤矿科技管理信息化,通过网络管理方式实现了科技项目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市场化,从项目跟踪管理上实现任务追踪,从资金配置上实现了优先支持,实施意义重大。

1)规范了科技管理工作,提高了科技管理效率。通过科技管理信息化,城郊煤矿建立了对科技项目的申请、审批、执行、验收、推广的一体化流程管理,同时通过该系统动态监控各项科研项目的开展进度,实现了对科研成果的数字化管理,规范了煤矿科技管理工作。通过开发高速数据搜索引擎,能协助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在系统中查找到所需要的数据和文件,通过建立灵活的系统用户权限管理引擎,方便在日常的系统使用操作过程中分配系统的应用权限,提高了科技管理效率。

2)避免信息重复记录,减少了工作量。一方面通过原始数据共享使科技管理部门和其他各部门之间传递的信息可以互相引用、互相参考,不再重复劳作,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使得数据之间的关系得以体现;另一方面,通过该系统,城郊煤矿建立了科研项目档案库,便于及时对项目进行积累和整合,排除了成果的重复建设和收购,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3)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增加了企业效益。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一个开放平台,有效实现信息传输自动化、信息获取快速化,突破由于部门的划分和工作模式造成的限制,使每一部分的数据成为有控制的共享,部门不再是信息“孤岛”,使数据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利用便利的网络系统,收集相关需要技术创新的信息及将国内外解决此类问题的信息提供给更多专业人才,提高技术创新的质量和科研团队的能力,激励更多技术型人才参与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提高生产力,解决实际生产问题。通过实现信息共享与管理,做到信息及时掌握,合理服务创收,实现真正的科技增效。2011年,通过科技管理信息化城郊煤矿创造经济效益达1000万元。

科技管理目标篇5

[关键词]计划;项目;验收;评估;

Abstract :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acceptance check evaluation, Tak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ssessment,peer review law, the level of analysis and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bined assessment method, analysis to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jects acceptance check evaluation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Focus on researching the indicators and weights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jects ex-post evaluation by practice、And table proposals on Strengthe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 in the acceptance check evaluation、Have a Guide and reference value to Chin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jects Ex-post evaluation、

Key words : planning;projects; acceptance check ;evaluation;

科技计划评估是政府科技投入决策与管理的重要依据,对计划项目的评估包括了从立项、实施和结果或者影响的各个阶段。项目验收评估指项目结束后,对计划目标完成情况、成果结论、效益、作用和影响进行评估,检验项目完成后与项目立项时指标的一致性,以及能否在市场上应用,为新的资金支持提供决策依据。

科技计划项目验收评估是科技计划管理和项目绩效管理的关键环节,是根据项目任务书内容,对研究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做好科技计划项目的验收评估工作,了解科技计划项目的执行进度、资源使用情况、目标任务的完成程度和存在问题,是科技计划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保障科技计划项目的顺利实施,实现计划目标的重要手段,对促进科技计划执行的有效性具有积极的作用。

我国的科技计划项目验收是指由验收单位按计划任务书或所规定的验收标准和方法进行测试、评价,并做出结论,本来是鉴定的前提,后因验收与鉴定的目的不同而脱离出来,相对于鉴定,项目验收活动开展得较少,或将二者合二为一。这两种评价活动一般都是由项目管理方(立项部门)来完成的,验收中的专家评审过程也大体与鉴定一致。由于验收工作不受重视,存在着评价内容简单、定性评价结论不准确、缺少定量评价指标等问题,立项部门即是项目管理方,又是评估方,验收通过率高,很少有不能通过验收的项目。而国外发达国家一般都是通过立法来保障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并通过第三方中介机构实施的,故效果很好,保证了项目的完成。

我国1990年代后期在科技管理中引入科技计划立项评估机制后,科技评估活动在全国各省市逐步开展起来,主要以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评估为主。2003 年5月,科学技术部、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进行评价工作的决定》。同年 9 月,科学技术部印发了《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这两个文件规定,对重大科学技术项目要求实行全程评价,包括立项、中期评估和结题验收,并可根据需要在项目结题2至5年内进行绩效评价;一般性生产技术项目评价应侧重立项评价和结题验收。此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计划项目的中后期评估纳入到计划管理环节,交由第三方――评估机构来完成。2008年,黑龙江省也首次开展科技计划项目的验收评估,完成了14项国家“十五”863计划引导项目的验收评估工作,效果很好,得到了科技部火炬中心的认可;此后,又对黑龙江省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进行了验收评估,共有27个农业项目、9个工业项目通过了验收,评估结果为计划项目管理部门对下一轮项目决策提供了很好的反馈支持。

一、评估方式

验收评估主要依据有关评估规范和验收规范来操作。从实际操作上来看,验收评估一般采取同行评议来选择专家,主要包括实地考核、材料审阅、现场答辩和会议形式的讨论,并以定量和定性的方式给出验收评估结论意见。其中定量的方式主要考核取得成果和专利、论著、经费决算、以及取得的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国家“十五”863计划引导项目和黑龙江省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的执行情况评估工作就是严格按照上述方式实施的。评估活动遵循客观公正和科学规范的原则,参考计划评估典型案例,在充分利用已有信息基础上,综合运用案卷分析、数据统计、专利分析、座谈调研等多种方法,系统采集计划项目执行的有关信息。采集并分析了执行总结报告、计划拨款、统计数据、执行者队伍、企业参与情况、成果和专利产出等,重点对项目实施状况、组织实施及效果、取得专利及其效果、企业参与状况及其效果等关键问题进行了评估分析,评估结果说明该方式达到了分析诊断、决策参考、完善管理的评估目的,体现了突出重点、兼顾总体,面向需求、面向决策的特点。

二、评估方法

科技计划验收评估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综合指标体系评估的方法,即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为主要手段,构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模型,评估计划目标实现的程度和实施效果的优劣分析;另一种是以数学模型为基础,强调严格的定量指标和计算方法,用于评估投入产出的情况。对一些大的评估项目,往往会针对评估问题的特点专门设计一套评估方法。如美国对日本和德国超导材料电力应用项目的评估、法国对阿丽亚娜火箭项目的评估等。用于科技项目评估的方法很多,但是每一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注重方法之间的互补性,根据不同项目情况灵活使用,才能有利于提高评估的质量。

同行评议法是某一或若干领域的专家采用同一种评议标准,共同对涉及相关领域的某一事项进行评价的活动,是目前世界各国在做评价工作时最常用的方法。设方案Ai的指标因素bj的得分为aij。通过加权平均法计算Ai方案的综合评价值的公式如下:

为权系数,满足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法)是美国运筹学家A、L、Saty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决策分析及综合评价的方法。通过专家调查,构建层次指标权重判断矩阵,并计算各指标的赋值,对主观判断作定量描述,是管理决策科学中非常实用、具有很大发展前途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处理多目标、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系统问题 。

三、指标体系

项目验收评估指标一般包括:计划目标完成情况、研究成果情况、应用前景、人才培养情况、资金和资源使用情况、创造效益(包括科学价值和社会效益)情况等。1991年经合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OECD/DAC)首先提出项目中后期评估的指标体系,包括相关性、效果、效率、影响和可持续性等5大评估指标。日本在进行项目后期根据研究开发的目的、性质、方式、规模、时间等因素,评估课题的意义、目的、目标、方法和资源(人才和资金等)分配是否合理妥当。评估指标主要有:目标达成度情况、研究成果及扩散效果等。韩国对项目中后期评估的内容还包括:项目是否落后和重复、与其他项目的集成情况等。

我国的科技计划项目验收评估指标,以863计划为例,863计划课题验收评议指标包括:研究内容的完成情况、技术指标的实现情况、计划进度的执行情况、研究成果的水平、研究成果的应用前景、项目组织管理情况、人才培养情况、技术资料的完整性、经费使用的合理性、资产使用和管理情况等。专家评议时,针对这些内容分别给出定性和定量的意见,其中“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资产使用和管理情况”两项指标的评议内容只能由财务专家填写。分值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通过此次863计划引导项目的验收评估,以及之后的推广计划项目验收评估,提出修正后的科技计划项目验收评估指标还应考虑:项目已取得的科学价值、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情况等;应用性项目及其相关产品是否能够形成立项时预期的市场竞争力,公益性项目能否发挥出立项时预期的社会效益;项目实施过程中技术问题等目标任务的解决与开发推广的结合程度。科技计划项目验收评估指标体系P,如表2所示。

具体一些重点指标的权重,“成果水平”、“应用前景”、“已应用或开况”、“经济效益”、“预算执行和经费使用”、“固定资产使用和管理”在项目验收的各项指标中属于关键内容,应为一级权重。其中“预算执行和经费使用”、“固定资产使用和管理”两项指标可根据有关资料给出较为准确的评价意见,“自筹经费占项目总经费比例”和“购置大型设备的共享程度”是主要量化指标;“成果水平”指标不易给出准确、具体的评价结论,其定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在国内外同类技术中进行比较得出的。取得的论文论著、专利、调研报告,取得的新产品、新品种、新工艺、新设备、新标准等现在可以得到量化统计,通过文献计量法进行评估后,只要根据一定的数据指标赋分值就能够实现准确评价。

四、工作体会与建议

1、通过第三方的事后评估,建立了有效的计划项目监督管理机制,促进了科技计划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增强了项目验收的公正性。

2、开展计划项目后期评估,改善了以往科研“重立项,轻结果”的局面,提高了科技投入资金的资助质量和效益,强化了科技计划项目的信用管理意识,对促进科技计划执行的有效性起到积极作用。

3、开展计划项目后期评估,可以将项目管理全过程的成功与不足置换成项目管理知识,对项目管理提供以“项目后期评估”知识为依据的决策支持,为下一步的科技计划安排和资金预算提供了依据。

4、当前科技计划项目中后期评估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计划执行情况和验收评估不受重视,计划项目中后期绩效评价机制缺少政府的强势推动。从发达国家的绩效评估实践看,必要的立法支持是确保计划绩效评估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保证。要明确科技计划评估的任务导向,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估制度建设。

5、加强科技计划从立项、执行情况和验收全过程的评估服务和研究,尽快建立综合的、可操作性强的科技计划评价体系。通过验收评估和绩效评估的实践,感到如果有完善的项目中期评估机制,评估时间再充裕一些,评估的效果会更好。

尽快转变政府的职能,改变现行的科技项目评审中政府既是政策的制订者,又是政策的执行者和监督者的做法,由社会中介机构或专门的专业机构来对科技计划项目进行评估,完善科技计划项目评估制度并给予立法保障,是科技计划管理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当务之急。只有用科学发展观引导科学评价观,合理地将科技计划项目评估向项目的中后期评估、成果评估、绩效评估等方面延伸,强化计划项目的合同制效力,提高项目执行的质量和实施的效率,才能使成果的创新性得到保证,使科技计划管理工作更加科学高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科学技术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

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关于改进科技评价的决定[S]、2003、

[2]科学技术部、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

[S]、2003、

[3]彼得・罗西,霍华德・弗里曼,马克 ・李

普希、项目评估―方法与技术[K] 、邱泽

奇,译、

[4]Jan-EricFurubo, RayC 、 Rist, Rolf

Sandahl,刘世威,译 、 Internationnal Atlas

Evaluation (内部资料)[Z]、2001、

[5]方衍、 国外政府评估:以史为鉴,洋学

中用(内部资料)[Z]、2007、

[6]OECD、 Evaluation of Research、1997、 [7]肖利,乐慧兰、迈向新世纪的日本科技

评估[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2,(2)、

[8]方衍、 日本、韩国科技评估的实践及其

经验借鉴(内部资料)[Z]、2003、

[9]Werner and Souder 、Measuring R&D

科技管理目标篇6

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目标要求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通信、计算机、数据库等先进技术,在国家、行业以及单位科技档案管理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的框架下,用信息化手段来保障和促进科技档案的管理水平,为科技档案资源的形成、收集、整理、保管、开发、利用等提供坚实的基础,科技档案开展信息化管理,重点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第一,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科技档案的自动编目、检索、立卷和标引等工作。对科技档案实施自动编目和自动检索是应用信息化手段管理科技档案的基本要求,其中自动编目是将收集到的科技档案相关信息制成档案机读目录数据库,在不同要求下编制出不同的档案检索工具,包括全宗目录、分类目录、案卷目录、专题目录、作者目录等各种目录和索引,充分发挥信息化编目速度快、项目全等优势。自动检索是通过查找档案目录并利用档号、题名、责任者、分类号、关键词等检索标志,迅速、准确地查找出满足要求的档案资料,与手工检索相比,自动检索速度快、线索形式多样,检全率和检准率高,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利用者要求。计算机自动立卷是计算机以科技档案目录中每份文件的有关存录项为依据将某方面具有共同点和联系密切的文件综合在一起组成案卷,并自动对同一卷的卷内文件进行排列和编号等工作,极大地提高了立卷速度和立卷质量,改善了效率。科技档案自动标引是计算机通过对科技档案题名或全文信息进行字词切分、对内容特征进行分析,提取及给出正式主题词或分类号的过程,科技档案自动标引能够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和加快科技档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

第二,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科技档案的借阅、统计、编研及保管环境的自动控制。科技档案的借阅管理和统计工作复杂而繁琐,而通过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自动借阅管理和统计,对科技档案的利用登记、审批、检索、调卷、归档、利用情况统计等进行自动管理,不但能够有效完善科技档案的借阅管理制度,还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科技档案的借阅管理,重点涉及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用户的借阅资格验证、借阅情况登记、归还登记和自动统计。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还能够有效实现对科技档案资料的自动编辑处理,不但能够提供对科技档案原文信息的检索和分类,还能够对科技档案资料进行文字编辑处理和排版印刷等工作,实现科技档案资料的自动编研。另外,在科技档案的管理环节中,对档案保管环境的自动控制非常重要,应用计算机技术对档案排架进行自动管理,能够结合科技档案登记数据库的信息,给出档案库房架位的分配图,实现架位的自动分配,为新进科技档案合理分配架位,提高架位的利用率,还可以实现对科技档案保管环境的温、湿度以及防火防盗等进行自动监测和管理。

第三,加强培育科技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人才。对科技档案实施信息化管理以及使信息化管理模式不断深入的关键是信息化人才,信息化人才是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科技档案管理的主体,也是实现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增值的主体,更是不断将科技档案管理向信息化方向不断推进的中坚力量,因此需要加强科技档案信息化人才培训,使科技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活动能顺利开展,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2、结束语

科技管理目标篇7

[关键词] 科技创新团队;能力成熟度模型;模型构建

[作者简介]邓 瑾(1966-),女,南昌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研究;江燕燕?穴1982—?雪,女,南昌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研究;张凤莲?穴1989—?雪,南昌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研究。(江西南昌 330063)

本文为江西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地方院校科研创新团队的行为模式及动态激励研究”(基金项目:09ZD009)之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科技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提高科技创新水平的关键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其核心是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建设[1]。如何构建大学科技创新团队并促进其成长,已成为大学科技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2]。大学科技创新团队是大学适应科技工作新形势而构建的一种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科技组织形式,它依托于大学,其成员一般由不同学术背景的大学教师组成。创新性与实践性、基础性与前沿性是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原则;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核心要素为卓越的领军人物、合理的人员构成、团队精神和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3]。但是,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普遍存在团队目标不明、领军人物缺乏、能力提升缓慢,过程管理有待规范等问题[4],这要求建立科学规划平台、提高团队管理水平。对于如何实现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能力的提升,有学者提出运用“信息化管理”和“量化管理”等方法[5],而应用能力成熟度模型?穴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CMM?雪对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能力的逐步提升还是一个新思路。本文试图将能力成熟度模型应用于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之中,通过逐步改进,达到优化资源配置、不断加强能力建设,从而提高团队建设的效益和效率。

二、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能力成熟度模型的适用性

(一)软件工程领域的成熟度模型

软件工程的CMM是1986年9月由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软件工程研究所组织开发的。CMM提供了一个过程能力阶梯式进化的框架,基于过程的每一成熟度级别,检验其实践活动,针对特定需要建立过程改进的优先次序。这个阶梯分为五级不断进化的级别:初始级、可重复级、已定义级、已管理级和优化级。每个级别都提供了一个软件过程改进层次,每个层次靠实现软件过程的一些关键过程域中的关键实践来达到软件能力成熟度的提升。CMM是一套软件过程的管理、改进和评估的模式和方法。它强调的是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和持续的过程改进[6]。

成熟度模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成熟度等级?穴Maturity Levels?雪,一个是内部结构。其中,内部结构包括了关键过程域?穴Key Process Areas,KPA?雪、公共特性?穴Common Features,CF?雪和关键实践?穴Key Practices,KPA?雪[7]。

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低水平到高水平之间有许多中间过程,由此便产生了成熟度等级的概念。成熟度等级将能力的提高分成若干中间环节,层层递进,每一等级均为后续等级奠定基础,为进一步提高企业自身能力提供支持。

(二)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能力成熟度模型构建的可行性

科技创新团队能力是保证地方院校科技项目从构思到实现的各个环节顺利实现,其建设过程是一个或者多个连接起来的程序或活动的集合,其目的是要实现科技创新的目标。过程所代表的程序或活动是在一个功能及其内外部结构和关系己经明确的组织结构下进行的,一个过程可以继续被划分为多个次级过程,直至单一的活动。

成熟度模型反映了持续改善的过程,采用的是过程分析的思想。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在不同阶段的活动所处的状态有着不同的状况,即在立项、研发、制造的过程存在差异,构成了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能力的不同等级。因此科技创新过程的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也体现了它的成熟度等级的不断提高[8]。

CMM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蕴涵了“特续改进”的管理思想。着眼于软件过程的CMM模型是持续改进的表现,模型中蕴涵的思想就是持续不断的改进组织的软件研发能力[9]。对某种活动过程实施成熟度模型必须保证两个前提?押一是为了保证过程可以持续不断改善,该过程必须是可重复的?鸦一是为了保证不同等级的活动侧重点,该过程必须是可以细分的。地方院校科技创新活动从立项研发开始,经过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最终走向市场经过多个环节,每部分都是若干活动的综合[10]。因此,通过构建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能力成熟度模型以提升科技创新团队能力是完全可行的。

三、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构建

(一)模型的类比

参照CMM,本文将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能力成熟度模型以5个同样的维度来有序地衡量科技创新团队能力,分别为初始级、成长级、定型级、管理级和优化级(图1)。二者包含的含义是不同的,五个成熟度等级所代表的能力成熟度特征是与CMM不同的,划分本模型的成熟度等级是模型构建的重要内容之一。

1、初始级。这个等级中的各个科技创新团队实践具有各自的特点,无一定之规,呈现出比较混乱的局面。虽然近年来在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体制改革上进行了探索,但由于尚未形成系统的管理理论和制度,很多科技创新团队能力水平尚处在最低级。

2、成长级。科技创新团队能力的初始阶段,科技创新过程相对规则化。处于这一级的科技团队,建立了比较有效的创新管理组织,进行了一些基本的项目界定,研发时间、所要解决的问题等方面的保证活动,对科技创新进行合理的组织管理,使科技创新活动能以可控的过程进行。制定必要的规章,能重复过去类似应用项目取得的成功经验。

3、定型级。科技创新团队能力的发展阶段,科技创新团队的各项活动步入规范化。在己定义级上,地方院校建立了适合自己的科技创新过程,这些过程被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进行文档化。处于己定义级的科技创新团队,其科技创新过程是平稳的、可重复的。在所建立的科技创新流程中,进度和创新效果都是受控制的,都是可以跟踪的。这种过程能力的特点是标准化。

4、管理级。科技创新团队能力的量化管理阶段,科技创新活动有了量化的目标。在这一级,科技创新过程是具有精确定义的、连贯的评价方法,评价所有科技创新过程的重要环节以便为科技创新的成功提供保证。这些评价方法降低了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从而提高了团队的科技创新产出能力。这一级科技创新过程能力的特点是可预测的。

5、优化级。科技创新团队能力的自我完善阶段,可以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进行改进。处于这一级的团队,工作重点是科技创新过程的不断完善,从而促使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随着新的科技创新过程模型的出现,科技创新的成本和周期在逐渐降低,所以团队应充分利用过程执行的反馈信息、引进新理念和方法不断地改善其科技创新过程,发挥自身优势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二)模型的结构框架

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能力成熟度模型分为3个层次?押能力成熟度等级——关键过程域——关键实践。首先,由各个能力成熟度等级构成整个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能力成熟度模型,然后由若干个关键过程域分别构成每个能力成熟度等级,其次在每个关键过程域中具有自己的目标,以及为达到这些目标必须做到的若干个关键实践[11]。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能力成熟度模型就是由此层层深入的。

关键过程域是高校科研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从第2级到第5级的重要特征。“初始级”是相对混乱的个别过程,是科技创新团队能力成熟度最原始的水平,也是当前大多数地方院校所普遍的水平,它没有关键过程域。针对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实际情况,关键过程域主要从管理和组织两个角度考虑。如果组织的过程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则对提升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关键实践则是对关键过程域有效实现和制度化起重要作用和基础作用的基本活动,也就是目标投射在关键过程域上的基本的管理实践。如果说关键过程域和关键主题大致勾勒出了高校科研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基本框架,那么关键实践则为模型的有效运行提供保障。

四、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关键过程

成熟度等级中明确了科技创新团队能力的不同水平,要达到某成熟度等级,就必须满足该等级关键过程域的若干目标,并通过关键实践来完成。由于第l级是无序的,是最低等级,所以从第2级开始,每级都有若干关键过程域和关键过程域目标。参照CMM中各关键过程域的设置,确定出所有等级的关键过程域(图2)。

1、成长级的关键过程域包括:科技创新需求管理、项目跟踪与监控、项目质量保证,成果管理,绩效管理和信息平台建设。

科技创新需求管理的目标是熟知各种科技创新项目经费资助方的信息及其相关规定,熟知本校科技创新团队人员的研究领域和已有成果。项目跟踪与监控的目标有对照科技创新项目计划,跟踪实际结果和性能?鸦当实际结果和性能明显偏离计划时,采取纠正措施并加以管理。项目质量保证是使科研活动遵守适当的标准、规程和需求?鸦科研项目组及时得到有关项目质量保证活动的开展和结果的信息。成果管理是这一关键过程域的目标是科技创新成果的上报程序、上报时间是规范的?鸦科技创新成果的登记是有据可查的?鸦科技创新成果的鉴定与科研计划管理相对应?鸦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是成体系和有一定规范等[12]。绩效管理的目的在于不仅对创新团队人员的绩效进行管理,同时对团队管理人员的绩效也进行管理?押包括本校科研项目类型、成果类型、成果评奖和专利获取情况、团队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绩效、团队管理人员负责的科研项目的情况等。信息平台建设的目标是网络保障和网页建设?鸦重要信息及时上网?鸦一定的信息量。

2、定型级的关键过程域包括:组织过程定义、培训管理、运行机制定义、构建合理梯队和信息传导机制完善。

组织过程定义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制定地方院校科技创新的标准过程?鸦使用这些标准过程进行管理的信息已经采集、存储,并可用。培训管理的目的是培训团队人员的技能和知识,使他们能经济、有效地履行其职责。运行机制定义是指将科技创新过程的成功经验,通过总结和完善的方式使其成为制度,其目标是为团队的整个科技创新过程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流程,从而促使团队的科技创新活动成为一项标准化工作。构建合理梯队是在组建团队时应关注学科汇聚,强调学科交叉,注重专业融合。这一关键过程域的目标有:拥有多元化理论知识和科研经验的团队成员;研究方法、方向多元化。信息传导机制完善对于地方院校科技创新而言是提升其能力的有力的技术保证。这一关键过程域的目标在于应用信息网络的方式辅助进行科技创新团队管理?鸦用信息技术保证信息的高速传播?鸦充实网络信息。

3、管理级的关键过程域包括:创新预测和评估、定量过程管理。

创新预测和评估是指团队通过对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进行预测和评估,从而找准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其目标是尽量降低或避免科技创新中所遇到的风险。定量过程管理是指对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各项重要环节进行评估,明确其流程和所达到的量化目标。其目标是通过不断的调节各种变量提地方院校科技创新的成功率。

4、优化级的关键过程域包括:技术创新管理、过程变更管理。

技术创新管理是识别有助于科技创新活动的新方法,通过改进将其有序的引入到团队科技创新的各个环节中去。其目标是对科技创新各流程的操作方法进行完善和补充,从而提高其效能。过程变更管理的目标是连续的过程改进是有计划的?鸦过程改进活动时全组织参与的?鸦组织标准管理过程被连续地改进。

五、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关键实践

(一)加强人员培训管理

科技创新团队要制定自己的人员培训计划,为人员提供发展所需技能和知识的培训,培训团队人员的技能和知识,使他们能经济、有效地履行其职责。各科技创新项目组的成员均经过履行岗位职责所需的培训。培训人员主要是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对于新职员,以科技创新的标准过程和管理的有关项目的知识为培训内容?鸦对于科研人员,因为规范的团队管理需要规范的文档化资料,所以也需在项目前进行一些基础规范知识的培训?鸦此外,还有技术方面的培训。总之,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培训,使得科技创新团队人员能够具备较高的素质,能够胜任规范化的科技创新工作。

(二)完善过程管理的文档化

通过管理过程文档化,使得团队的过程信息可以被采集、存储,并可用。团队科技创新的各个职能活动都应该产生出标准的执行文件,细致地记载科技创新的各项活动的标准。这些标准文件应该最终表现为内部的制度性文件,应包括:制定出来的关于科技创新团队各职能的标准文件,关于科技创新团队管理的标准文件,以及过程准则和说明、组织使用标准过程进行管理而产生的信息的数据库等。

(三)组建团队合理梯队

科技创新团队在实质上是一种研发团队,它把不同专业学者集中到一起,由过去分散的工作转变成集体式地研究和讨论。这需要科技创新团队有良好的组织结构,否则可能会出现团队成员只顾自己工作,不管团队的进程,不顾与他人合作的情况,因此科技创新团队的内部结构要根据团队目标的要求,规划并确定科技创新团队的规模,领导者、学术带头人及其他成员的责、权、利等关系[13]。团队结构的设计,应打破按职能分工的结构,转变成以成员便于沟通为基础,以适时信息交流为核心,以实现科技创新团队的最终目标为目的的结构。科技创新团队结构应当有利于团队研发效率,同时团队成员权责清晰,团队能够灵活运作。这就要求在设计结构时尽量减少管理层级,缩短信息传递路线,多开发沟通方式。也只有这样,科技创新团队才会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四)建立信息传导机制

信息传导机制完善对于高校科研管理而言是提升其能力的有力的技术保证。信息传导机制完善的目的在于在团队中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传导机制,包括网络的保证、科技创新团队管理信息系统的采用、网上信息的充实。这一关键过程域的目标在于应用信息网络的方式辅助进行科技创新及管理?鸦用信息技术保证信息的高速传播?鸦充实网络信息。建立完善的信息传导机制,首先要求一个信息平台的建立。在这个信息平台的基础上,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这一平台优化科技创新过程,提高科研管理效率。

六、结论

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能力和水平是决定一个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运用CMM的核心思想,借鉴CMM的框架结构,对地方院校科技创新过程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穴1?雪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能力成熟度模型包括五个等级,即初始级、成长级、定型级、管理级和优化级,它可以分为3个层次?押能力成熟度等级——关键过程域——关键实践。?穴2?雪成熟度等级中明确了科技创新团队能力的不同水平,要达到某成熟度等级,就必须满足该等级关键过程域的若干目标,并通过关键实践来完成。?穴3?雪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几个关键实践,即人员培训管理、过程管理的文档化、组建合理梯队和建立信息传导机制。要指出的是,本文对地方院校科技创新团队能力成熟度模型只是做了定性的分析,下一步要借助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结合有代表性的创新团队进行定量分析,识别团队所处级别并有针对性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1]柳洲,陈士俊、当前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软科学,2007,(93)、

[2]周常玉、江西省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南昌:华东交通大学,2009、

[3]王伟、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组成模式及核心要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

[4]王芬,朱文斌、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3)、

[5]陈南南、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的研究与应用[D]、厦门:厦门大学,2006、

[6]王德占,何世伟、基于铁路物流能力成熟度模型的研究[J]、研究与探讨,2007,(10)、

[7]聂彤彤,韩作生、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应急物流能力成熟度模型及应用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4)、

[8]杨丹,杨斌、能力成熟度模型在高校科研管理能力提升中的应用研究[J]、南方论刊,2007,(4)、

[9]王侃昌,闫秀霞,高建民、物流能力成熟度模型(LCMM)研究[J]、商业研究,2006,(336)、

[10]王树武,赵小林、马锐等、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能力成熟度模型的结构[J]、中国冶金教育,2005,(33)、

[11]汪义军、制造企业物流能力成熟度研究[J]、管理科学,2009,(9)、

科技管理目标篇8

【关键词】绿色科技;化工企业;环保管理

中图分类号:X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2-094-01

一、化工企业环保管理的背景

化工材料的生产流程长,生产工艺复杂,并且所产生的副产品较多,如果化工企业不实行全面的环保管理将会不能继续生存和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化工企业通过建设和运用现代的环保管理方式对企业进行不断的整合,使得企业的的产量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随着我国化工企业在生产能力上的不断提升以及在经济总量上不断的增加,化工企业应该抛弃过去不合理的企业管理理念,在过去企业一味的注重速度和产出,轻视了效益和对环境的保护,多数情况下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的经济增长,这种粗放型的生产模式已不能在适应可持续化发展的需要。企业应该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环境的保护以及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紧密联合起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现代化企业道路,促使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二、化工企业环保管理的内涵

建设我国绿色科技的化工企业及加强企业的环保管理,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它要求企业必须建立绿色科技的企业目标,把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理念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之中,对企业的人员、生产过程以及生产工艺实行全面的环保管理,进而确保现企业走上既与社会相协调又环保的可持续化发展道路。其具体内容就是:弘扬企业“科技、绿色、和谐”的文化和理念,明确绿色科技化工企业的目标并建立相应的措施,不断地研发环保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做到在源头上进行预防,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合理控制,在生产结果上进行有效治理,在资源上进行循环利用,对企业产品从生产到使用的整个过程采取环境保护的措施,做到产品环保化、污染最小化和资源利用最大化,最终建立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企业。

三、化工企业环保管理的措施

(一)明确绿色科技的目标

要想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企业,目标是很重要的。化工企业走绿色科技化的道路是历史发展的要求,是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环保是社会的主题,它也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因此,企业必须抛弃传统的生存和发展观念,明确企业走绿色科技的发展目标。既然是要走环保的路线,企业就必须采取节能减排,高产降耗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企业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采取以下战略措施:

1、加大科技创新

依托企业现有的技术进行日常的生产,明显是不可能的,企业必须加大研发节能环保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创新力度,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走出一条集产、学、研、用为一体的新道路。

2、坚持综合治理

以绿色科技和环保管理的理念为核心,实现企业的“经济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将环保管理置入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之中,实现源头治理和过程控制,始终坚持综合的环保管理方式,多管齐下,将企业的诟病去除。

3、建立良好的管理组织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好的管理,企业必须建立良好的管理组织,是企业不断地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强化环保管的理基础,明确环保管理的责任,充分发挥环保管理对企业环境治理的作用。

(二)建立并完善环保管理体系

环保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化工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它关系到企业的环保之路是否能顺利地走下去。为此,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环保管理体系。企业可以成立环保委员会落实环保责任;建立环保安全保护部加大企业的安全保护;成立环保评级机构对企业的生产和产品进行环保评价;设置风控机制处理各种风险问题。

(三)完善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

企业走环保之路是一个历史性的大转变,这可以说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一次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之中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克服这些困难需要一些必须的激励机制才能完成。只有对员工进行必要的激励,才能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更好的研发绿色科技的环保生产技术和工艺。

四、总结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人类也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化工企业是一个高污染高耗能的行业,它的发展必须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才能更好地生存。化工行业走环保的道路已是势在必行,这是化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巨大改革,在这场改革之中离不开全面的环保管理。

参考文献:

[1]谢学端、实施全面环保管理建设绿色化工企业[J]、管理创新,2009,12、

[2]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以建设绿色科技化工企业为目标的全面环保管理[J]、管理创新,2010,4、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毕业论文工作总结(精选6篇)
  • 下一篇:关于教师的法律法规(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