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社会实践调研方案(精选8篇)

时间: 2023-08-12 栏目:写作范文

社会实践调研方案篇1

关键词:服务营销学;实践教学;教学设计

1引言

服务营销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展至今,其重要性随着全球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制造业的服务化大趋势而日益凸显、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服务营销学的研究之中、目前,我国的服务营销学呈现出内容完整、理论深入、纯粹的学术研究较多、而为企业服务、实战性的研究较少的特点、服务营销学是一门研究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目前,服务营销学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依靠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的层面上,其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随意性和经验性的特点,不利于强调实践能力的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本文试运用现代教学理论,针对服务营销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服务营销学课程实践教学设计作初步探索,以期为提升服务营销学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2服务营销学的局限性

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如何更好地通过服务来实现顾客期望、提升顾客满意度已成为企业开展营销活动的终极目标、服务营销学建立在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综合的基础之上、关于服务营销学的研究方法有:启发式、讨论式、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投射技术、角色扮演等、由于服务营销学涉及多方面的知识,所以其实践体验也是综合性的、虽然随着对服务营销学研究的深入,服务营销的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1学科本身的局限性

服务营销学本身涉及多学科的知识点,内容多且零散,不容易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2、2教学方式的局限性

服务营销学的授课形式往往比较单一,以PPT演示、讲授为主、由于课时限制,加上学生又是合班上课,人数很多,教师往往很难运用创新的方式来教学,要想把晦涩难懂的PZB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和SEGRVQUAL量表讲透彻是比较困难的,学生听起来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也会降低、虽然有些学校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了实践教学,但其形式主要是案例分析及课堂讨论、教师提出的案例一般是日常生活中的服务营销行为,短小简单、案例的分析程序通常有两种:(1)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完成书面作业、(2)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先内部讨论,然后得出一致的结论、这类案例分析的问题设计往往不够深入,难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3考核方式的局限性

目前,服务营销学的考核方式还是以考试或完成课程论文为主,以学生出勤率和平时作业完成情况为参考、然而这种考核方式并不利于提升和体现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服务营销学实践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服务活动是一种市场行为,判断一个国家经济发达与否的重要指标就是服务产业在国家GDP中所占的比重、作为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准确把握我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才能更好地将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书本上的理论、服务营销学实践教学设计的关键是启发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观察、体验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其自发学习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3、1丰富课堂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1、1坚持案例教学

服务营销学是一门应用性特别强的课程,要求教师应与时俱进、时刻关注服务营销领域的新变化,使实践教学内容前沿化、在设计服务营销实践教学案例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文化背景,案例的选择应尽量做到从实际情况出发,多选择我国企业实际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并且要确保其时效性与实用价值、当然,案例也可以来自学生们自身的服务体验,让学生感同身受地接纳知识、除了选择好的案例,还需要精心设计探讨的问题、好的问题可以更好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得学生对案例内容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3、1、2情景模拟教学

情景模拟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销售服务营销情境,然后由不同的学生来扮演模拟情景中的销售人员、顾客、管理人员等,然后完成服务营销的各个环节,包括服务的提供投诉、购后行为等仿真模拟、情景模拟教学是服务营销学实践教学的一大特色、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开展真实的服务营销沟通,真切体验各种心理现象对顾客行为的影响、这种方式不仅强调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且高度仿真,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累实战经验,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不过,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成功的前提是教师得事先设计好合适的情景、

3、2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方面需要学生自身对服务营销这门课程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

3、2、1通过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教师在每次课程结束前,提出需要掌握的某个关键性问题或是相关的现实热点问题,引出下次课的知识点和关键词、其次,要求学生课后通过互联网检索文献资料或跟踪最新学术动态来进一步了解这一问题、最后,在下一授课环节,请学生代表就这一提问畅所欲言,大家共同探讨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提问的学习方法有利于促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当前服务营销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其求知欲望,使其在分析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拓宽其知识面、

3、2、2通过社会实践调研的方式

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的开展可以从社会实践调研入手、教师可以把社会实践调研作为一项作业或者考核项目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设计好的调查范围,在一定时期内,利用课余时间对研究对象进行市场调研,通过采用实地观察、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服务企业的相关信息、然后,应用营销学、市场调查、统计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形成调研报告、最后,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实践体验的过程与收获、或许起初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研只是为了完成一项学习任务,但随着调研的深入,学生的信息收集的能力、数据统计分析的技能以及社交技能都得到了提升,增加了学生对服务营销学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在实践调研的过程中增强了实践能力、

3、3组建学习小组,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首先,课程开始之初,将全部学生按4-5名成员为一组的形式分成若干个实践训练团队、其次,根据理论教学进程来安排校内实践模拟训练,然后由实践训练团队来合作完成、最后,除必要的理论教学外,鼓励实践训练团队利用假期或学习的空余时间参与课外社会实践和市场调查,深入企业一线、在追踪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提醒其及时向从事服务营销管理的人员和一线服务人员请教,以获取更多的感性知识、另外,促使学生灵活运用服务营销组合策略,熟练掌握服务蓝图的绘制和设计,学会经营管理服务企业的基本技能、让学生在现代企业中感受服务营销岗位的工作氛围、坚定学好专业知识的信心,提升其职业素养、为今后从事服务企业的营销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4规范实践教学活动,完善实践活动场所

针对服务营销学的具体实践教学环节编制相应的教学大纲,增加实践环节和实践课程的比例、明确实践的理论依据、目的、步骤、任务内容、实践结果等,使整个实践活动有章可循、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的实践活动场所,加强对学校图书馆、实验室软件与硬件建设,以保证实践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另一方面,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弥补校内实践的不足,着力培养实用性专业型人才、

3、5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有助于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便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教师可采用QQ、微信等多种途径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当然,服务营销网络课程建设对于加强师生的互动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当今的大学生普遍知识面比较广,又敢想敢为,他们的某些观点对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师生之间及时而多方面的交流互动对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3、6改变考核方式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实践教学在要求学生充分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服务营销的实践教学考核方式既要重视学习的效果又要重视学习的过程,考核的内容也要涉及专业知识、团队合作、理论应用能力等多个方面、鉴于实践教学的特殊性,以往单纯以试卷考核学生的方法已不再合适,为了更好地检验服务营销学的教学效果,可将课程的考核方式作如下改变、

3、6、1改变成绩的构成

课程考核不再只是参照期末的考试成绩、而是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除了对学生进行理论基础考核之外,还要重视其实践能力的考查,主要是对学生参与课内外实践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以加强学生对实践活动的重视、

3、6、2改变课程考核标准

新的课程考核标准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认识,第一个层面是考核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服务营销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技能);第二个层面是考核学生服务营销职业素养的完备程度(即职业意识、行为、团队合作精神等)、具体标准有:

(1)实践调研技能、主要考察学生能否进行有效的社会实践调研,提炼出有效的信息,完成实践活动,如圆满完成课程中安排“服务企业的服务质量分析”这一调研课程作业、

(2)设计能力、主要考察学生能否利用前期收集的二手资料,在调查服务行业的服务现状的基础上评价调研目标的服务质量,并运用服务质量五大差距模型对调研对象进行分析,最后完成一份结构合理、视角新颖、可操作性强的服务质量调查报告、

(3)表达能力、主要考察学生能否在实践活动中自如地利用专业术语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在对调研报告宣讲的过程中,做到解说清晰、有条理、

(4)实践考核采用小组自评、组间互评和老师点评的方式、总之,既要考核学生的实践调研、设计和表达能力,又要考核调查报告质量和团队合作情况,从而确保实践考核结果客观、公正、

4结论

21世纪是服务经济为主导的时代,服务质量的优劣和顾客满意度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现代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经营战略也由传统的重视企业内部生产率的提升转向注重外部客户忠诚度的培养,服务营销愈加受到专家学者和企业经营者的重视,服务营销学也因此飞速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刘圣兰、以科研提升服务营销课程质量的教学方法探讨[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4、

[2]马自欣、基于实践的消费者行为学教学模式探讨[J]、当代经济,2012、

[3][美]巴巴拉􀅰G、戴维斯、教学方法手册[M]、严慧仙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社会实践调研方案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构建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知识的讲解需要大量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依据“理论够用”原则,深刻掌握思政课学科的性质,结合现实情况,特别是青海省实际和高职学生所学的专业,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四方面入手,精选具有中国特色文化和区域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的典型教学案例,体现思政课学科的理论性、现实性、实践性和思想性,使思政课的教学更具灵活性和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深化学生的情感理性和科技理性的养成教育。

一、思政课教学案例的选择定位

(一)理论性

选择思政课教学案例不仅要注重经典作家的名言警句及经典案例,更要注重我国现阶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案例,明晰“现代化的中国进程”与中国共产党各次代表大会和全国重要性会议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信仰。

(二)现实性

思政课的理论知识需通过理论与现实两方面内容的整合提升学生的思想性,选择典型案例,促使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解党的阶段性目标和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目标,努力学习专业技能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激励大学生努力锤炼个人品质,加强道德修养,追求远大理想,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三)实践性

思政课的理论对于高职学生思想的指导需通过实践来检验,学习先进事迹,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构建学生走向社会的调研锻炼平台,如“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进行的学生每学期社会调查报告、与专业系教师合作在学生实习期间的实训调查报告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跟踪调查报告”。

(四)思想性

思政课的教学案例无论是理论性还是现实性、实践性的都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践行科学发展观为主线,在所举的适时案例中,它们不是彼此分割而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自成一体。

二、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学案例选择性机制

思政课教学案例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爱国主义理念的同时,愈发让学生理解、掌握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时空环境中,自觉加强道德、法律修养和实践技能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在传统的教学案例选择上既有保留又有创新,精选典型的教学案例,内化学生的意识形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主导,把西方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基因整合到马克思主义文化之中,形成既有主导文化又有多元文化的思想格局,培养学生“价值意识一方面渊源于传统,一方面植根于生活的实践”。

(一)选择与现实紧密结合的重大国家、国际会议内容做案例

通过分析,使学生在价值观形成中愈发坚定社会主义价值信念,自觉践行科学合理的价值理念。

(二)选择与现实、尤其是青海本地发展的题材做案例

通过分析,使学生科学面对时空环境,自觉加强、践行民族团结教育理念,努力学习专业技能知识。

(三)选择具有针对性的社会调查报告做案例

通过学生所做的社会调研,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调查报告的分析,深刻认知社会,自觉加强专业技能教育。

(四)选择与专业教师共同合作的社会调查报告或实训总结做案例

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更是使思政课教师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验证思政课理论的真理性与价值性,自觉与学生一起参与社会,深入理解全球竞争的机遇与挑战,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五)选择具有优秀传统的经典著作如《共产党宣言》、《论语》等的相关内容做案例

通过分析与学习,使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科学传承传统的优秀文化知识,自觉完善人生价值观。

(六)选择报刊、杂志及媒体相关材料做案例

如《求是》、《半月谈》、《理论研究》、《党的生活》、《中国青年报》、《新闻周刊》、《南风窗》、《瞭望》及CCTV新闻频道报道的新闻等,请学生结合思政课的理论写出心得体会,提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社会实践调研方案篇3

【关键词】人才培养 社会需求 胜任素质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8-0012-04

一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弥补市场缺陷的政府行为正日益显示出重要的意义。我国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事业近几年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也成为很多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重要专业。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和研究生招收信息网的相关信息,截至目前我国有160所院校开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有92所院校招收社会保障专业的研究生。

随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有关本专业教育教学的研究也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角度:(1)基于院校学科优势凝练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研究――财经院校(曹信邦,2006;曹永红,2014)、理工类院校(张军,2012)、工科院校(唐运舒,2008)、农林院校(林建鸿,2014)、医学院校(吴传俭,2011);(2)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杨立雄,2003;黄任民,2009);(3)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刘媛媛,2013);(4)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就业现状分析与调查(徐丹,2015)。上述学者大都立足本校特色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不同的思路和看法,但是本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如何一直未见系统深入研究的成果。

本文基于胜任素质模型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对本专业本科毕业生开展问卷调查,深入了解本专业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进而提出本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契合的最佳路径,最终促进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和社会适应度的提高。

二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研究方法――胜任素质模型

胜任素质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指“与特定组织特定工作职位上工作业绩水平有因果关联的个体特征和行为”。麦克利兰认为胜任素质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这六个方面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层次体系,也就是胜任素质模型。胜任素质模型被描述为一座在水中漂浮的冰山,知识和技能是胜任能力最表层的内容,如同冰山的水上部分;而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是胜任能力中比较深层的内容,如同冰山隐藏在水下的部分,但它们是决定人们行为和表现的关键因素①。

麦克利兰的研究无论是对学术界还是商业界都产生了关键的影响,使人们认识到应切实关注那些能够真正带来实际工作绩效的胜任素质。这一胜任素质正是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契合度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胜任素质模型,提炼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所从事职业的胜任素质,并提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对策。

2、数据来源――问卷调查

调查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调查方法,以某医学院院校近三年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开展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14份。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的内容通过胜任素质模型来设计,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所从事职业的基本信息;二是胜任素质调查;三是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第二部分主要是根据胜任素质模型,将调查内容分为大学所学知识和职业素质调查。大学所学知识内容在胜任素质模型中主要指冰山的水上部分,主要为知识和技能;职业素质即为胜任素质模型中冰山的水下部分。

分析方法:第二、三部分的题目设计为多选题,因此在分析过程中采用多重响应的分析方法。既统计响应百分比(某选项被选的频率占所有选项被选总数的比例),也统计个案百分比(某选项被选的频率占调查者总数的百分比)。

三 研究结果

1、基本信息统计与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可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生从事行业的性质比例最大的为企业(64、9%),其次为事业单位(17、5%)和政府部门(12、3%)。分析原因在于我国政府和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为逢进必考,而且有编制限制。同时,随着企业管理者越来越重视劳动者的福利,社会保险日益完善。因此,本专业毕业生在政府和事业单位就业人数偏少,而在企业的就业人数偏多。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生所从事的岗位分布是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占比最大,为38、6%;会计、营销等岗位(15、8%)、文秘行政岗(14%)、社会保险岗(12、3%)人数所占比重相差不大。访谈中了解到,很多毕业生尽管在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上工作,其所从事的工作内容既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内容,也有社会保险实务的内容。分析原因在于我国社会保障事业起步较晚,很多企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岗位没有独立出来,大部分仍包含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的工作内容中。

2、胜任素质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大学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契合度的整体分析。大学所学知识主要包括六方面:(1)公共基础知识(英语、数学、计算机等);(2)专业基础(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等);(3)专业理论(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保险学原理等);(4)专业技能(社会保险模拟软件操作、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等);(5)社会实践(见习实习、大学生科技创新、三下乡社会实践等);(6)其他综合知识(公文写作、普通话、文献检索等)。

根据表1数据显示,本题目设计的所有选项都有响应,也就是说整体来看,大学所学知识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均是有帮助的。从比例来看,公共基础知识所占比重最大,占总数的22、1%,从个案百分比来看有56、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该项,这说明公共基础知识对工作的帮助是最大的;其次为专业理论知识、公文写作等综合知识以及专业基础知识,而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所起的作用偏低。分析原因一方面在于本专业学生从事的岗位很多为非社会保障岗位,另一方面也说明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强化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的水平。

第二,公共基础知识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分析。根据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可知,最能契合工作需求的基础知识为计算机(个案百分比为66、7%),其次为公文写作(个案百分比为59、6%)。统计学、英语和数学的契合度较高;在此需要说明的一点就是对与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否开设医学概论的问题,从选项结果来看,医学概论课程对部分同学(个案百分比为10、5%)仍然是有帮助的,也就说明该课程不能贸然取消。

第三,专业基础知识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分析。根据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可知,在专业基础知识中,人力资源管理类课程(个案百分比为60、7%)与工作需求的契合度最高,其次为管理学类课程(个案百分比为50%),社会保障学类课程和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在个案中所占比重均为46、4%,占比最低的为经济学类课程。分析该结果与毕业生大部分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岗位有关,也体现出管理学、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

第四,基础技能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分析。根据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可知,在本专业所学的基础技能中,与工作需求契合度最大的是数据统计与处理(个案百分比为65、3%),其次为信息系统操作(个案百分比为32、7%)、外语(个案百分比为23、8%)。由此可以看出,在今后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加强数据统计与处理的技能培养。

第五,基础技能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分析。根据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可知,在本专业所学的专业技能中,人力资源管理技能(个案百分比为59、6%)、管理基础技能(个案百分比为52、6%)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会计统计等技能(个案百分比为47、4%)、社会保险操作技能(个案百分比为35、1%)。该结果与专业基础知识的分析结果相似,也进一步说明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险以及会计统计在本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第六,职业素质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分析。将表2中多重响应总计的数据与表1比较,可知,表2的总计数据为410,个案百分比总计为366、1%,远远高于表1的总计数据(频率总计为282,个案百分比总计为247、4%),由此可以看出职业素质对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与麦克利兰的胜任素质理论相对应,即隐藏在冰山水下的部分是决定人们行为和表现的关键因素。这也说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知识技能的培养以外,尤其应该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

结合本专业毕业生的工作经历,本专业人才培养中应该重视的素质为社会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其次为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而科学研究能力所占比重较低的原因主要为本调查的对象是本科毕业生。

3、关于人才培养的建议

根据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可知,本专业毕业生在能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方法中选择比重最大的为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保险的实验(个案百分比为71、9%)以及见习实习(个案百分比为66、7%),其次为理论讲授(个案百分比为22、8%)、小组讨论(个案百分比为28、1%)和学生翻转课堂(个案百分比为28、1%)。

由表3也可以看出,毕业生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更多地集中在增加社会实践和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两方面。在调查中,本问卷还设计了关于人才培养建议的开放性题目,调查结果大部分仍是集中在社会实践和交流、沟通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方面。这说明本专业在今后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尤其重视与学生就业有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保险等相关实验实践的设计,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路径讨论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从本专业本科毕业生从事的行业和岗位来看,本专业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大部分毕业生在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险方面的工作。进一步结合本专业毕业生对人才培养的建议得知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应该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根据调查结果和胜任素质模型分析,提炼本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模式应该为: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其中知识包括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技能包括基础技能和专业技能,素质为综合职业素质。

2、凝练专业知识结构,优化课程体系

要提升本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知识的培养是前提。根据胜任素质调查结果可以得知,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知识结构应该包括公共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是整个专业培养的基础,大学英语、计算机、数学、政治、体育课程都是必不可少的。专业知识课程体系应该以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和社会保障学三大学科为核心,在三大核心学科基础上拓展相关知识。技能知识方面,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和市场营销是本专业学生的必备技能知识,这与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密切相关。同时,公文写作、文献检索等综合知识与本专业的社会需求契合度较高,也应该进一步强化。

3、强化实验实践环节,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要强化本专业毕业生的应用能力培养,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关键在于实验实践环节的设计。实验实践的内容与本专业的知识结构应该遥相呼应,实验实践内容也应当包括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三部分。因此,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技能的培养应该构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大平台。

具体培养过程为:在大一、大二学年,强化专业基础实践,以校内实验室为依托,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在大三、大四学年,夯实专业实践,以校外见习实习为途径,组织学生深入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保障相关机构见习实习;全程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4、重视综合能力培养,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

胜任素质模型中尤其强调特质动机等综合素质在工作绩效提升中的重要性,也说明综合素质与工作需求的契合程度决定毕业生工作业绩,因此,综合素质在人才培养中应该占到举足轻重的地位。

要提升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参加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活动,深入社区等基层组织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各种校内外竞赛、学生社团活动、社区公益服务活动等,充分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5、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

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教学方法是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应该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改进和探索。教学方法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通过采用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和交叉,不断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通过自主选课和充分利用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发展个性,逐步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注 释

①董克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42

参考文献

[1]唐运舒、骆正清、工科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培养研究――合肥工业大学社保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8(3)

[2]曹信邦、财经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经济师,2006(4)

[3]张军、走出理工类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之路――重庆理工大学社保专业的建设与探索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2(3)

[4]吴传俭、元林、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1(34)

[5]曹永红、财经类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以内蒙古财经大学为例[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4(2)

[6]林建鸿、农林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培养探析[J]、高教论坛,2014(10)

[7]黄任民、经典著作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建设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

[8]杨立雄、是“社会保障”还是“社会保险”――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设置中的社会保险偏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1)

社会实践调研方案篇4

关键词:个案管理;证据为本;社会工作教学

一、前言

早在上个世纪中叶,个案管理因去机构化、照顾服务分散化、对照顾者需求认知增加等六项社会脉络应运而生,同时其系统化、合作性的灵活实践方式,使得其在美国的公众服务领域得以发展,例如长期照顾、心理卫生、医疗健康等。个案管理不仅注重以特定人群或个人的需求为基础,并有效地将需求与资源相连接,更强调各专业、各领域之间人员与资料的整合,以此达到案主利益最大化。随着我国公众服务事业的快速发展,个案管理因其较强的实践意义,也逐渐在医疗卫生、社区照顾等领域加以应用,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增强个案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是许多学者们,尤其是专业教育者们一直研究的方向。而证据为本的实践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依据个体及环境的实际情况,收集相应的证据,据此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案,对个案管理等强调实践性的课程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二、证据为本的实践模式及其教育内涵

(一)证据为本实践模式是社会工作实践的一种趋势

证据为本的实践模式(evidence-based practice)是指导社会工作者或其他实践者在参与实务工作过程中思考做什么及如何实现的新范式。其注重证据的使用,同时更加强调对特殊问题类型实务的资料研究,以此提高整体的实务效率。因此,证据为本的实践模式在诸多公众服务(human services)领域被广泛提倡;首先是医疗领域,其次,在精神病学、临床心理学和社会工作以及其相关学科的教学上得以应用[1]。

在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中,证据系统化被认为是减少不确定因素和促进实践的有效方式。理论上,“最合适的证据”应既来自实践工作中的所得,又考虑到研究中的理论知识。实务工作者们应具备理解、反思以及应用相关证据的能力。有学者提出,证据为本的实践的发展基于以下三项原则:第一,临床实务者应被教会解释说明具体情况以及如何使用调查结果的方法;第二,临床实务者应在如何将调查融入实践的问题上获得帮助,且这种帮助应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第三,调查结果应及时且有效地被传递给临床实务者。

(二)证据为本实践教学的意义及内涵

随着社会工作者与社会工作教育者逐渐对证据为本的实践模式的关注,开始有一部分学者将注意力放在了证据为本的实践模式对实践教学的影响。德克萨斯大学于2006年举办的主题研讨会“提高证据为本实践教学”肯定了这一研究领域的价值,并使其得到了推广。

实践教学是专业学生们获得临床技能的重要方式,对学习社会工作的学生尤为重要。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自发生以来,便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相结合,注重对学生解决临床问题能力的培养。其实践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两类,常用的一类是综合取向的通才实践模式,即强调通用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来解决不同群体遇到的不同问题;另一类则是强调服务对象的唯一性和特殊性,针对服务对象的实际问题给出介入方案。证据为本的实践模式为第二类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学生可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收集证据,并在证据分析的前提下进行对服务对象的个别化服务[2]。

三、个案管理教学

(一)个案管理的教学需求

自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个案管理的服务理念逐步被各国的社会工作机构发展并完善,形成了一种有效的公共服务方式,主要为复杂的、多重问题叠加的个人与家庭提供所需服务。个案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共服务,学者们对其作出了不同的概念定义。有的学者认为,个案管理是一种提供服务的工作方法,如美国学者罗宾(Rubin);还有的学者认为个案管理是一种服务过程,如美国学者巴克(Barker)。我国学者隋玉杰教授则认为,个案管理既是为了应对多重需求、整合分散服务领域以及帮助协调的种种问题而生的工作方法,同时也是帮助服务对象整合不同资源的一种工作过程。因此,对个案管理的教学应注重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个案管理服务过程中的实务方法以及实务流程。

(二)引入证据为本的实践教学模式

将证据为本的实践模式纳入个案管理的教学中,可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即对证据为本的实践模式形成知识理解。首先让学生了解证据为本的实践的历史演变,从而认识证据为本的实践作为一种实践趋势的科学性,即证据为本的实践模式的理论学习;其次,应让学生理解何为证据,以及掌握证据评估、证据收集、证据分类、证据利用等在个案管理情境下证据为本的实践的应用,形成可操作性的实践体系,即证据为本的实践模式的实务训练。第二个层面,即在个案管理的方法教学及过程教学中,均纳入证据为本的实践模式进行实践模拟。个案管理的实务流程,从建立关系、需求评估、制定干预计划、资源运用、组织协调到结束关系,学生均可进行根据不同阶段而学会相应阶段收集证据、评估证据,并根据证据制定下一步计划的实践训练。`

参考文献:

社会实践调研方案篇5

关键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 实践教学 模式 社会调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oughts on Practical Teaching in the Majo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LIU Zhao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04)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need of constructing the practical teaching in the majo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pecialty, based on the theory about teaching of PBL, elaborates the problem, and puts forward some effects、 Aimed at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of public utilities specialized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and professionalism、

Key words public administration specialty; teaching practice; mode; social survey

自1999 年秋季,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所高校在全国率先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以来,全国招收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的高校迅猛激增,目前全国已有400多所院校开设这一专业。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和探索,该专业教学计划日臻完善,课堂教学内容逐渐科学化、合理化,课程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尽管如此,公共事业管理作为新开设的专业和新的研究领域,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尤其是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教学缺乏开放性、综合性,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被忽略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事务性比较强,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理解与熟悉。目前,尽管高校已经把实践教学写进教学计划,但因课时较少,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加之在这些为数不多的实践教学内容中,由于受教学环境的限制,验证性的内容占大多数,综合性、开放性的内容偏少,致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不能深入开展和有效运作,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2 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系统的专业教材①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因此其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就带有明显的时效性特征。目前,现有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材内容相对陈旧,内容更新的速度远远滞后于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政策的调整。结果造成只能通过教师备课来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的局面,教师个人的能力、实践经验必定有限,因此势必导致学生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1、3 实践教学内容设置狭窄②

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办时间较短,许多高校现行的实践教学内容多集中于课堂教学环节结束之后,即包括寒暑假期社会调查、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这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很多专业基础课程都要求较高的技术性和操作性,如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技能与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等,应针对这类课程开设专门的实践教学课程设计,积极拓宽实践教学内容,以加深和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4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落后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包括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两部分。目前,大多数高校没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验室,现有的硬件设施又难以支撑模拟软件的有效运行。同时,实习基地的建设跟不上专业学习的需要。多数学校没有固定的实习基地,学生实习主要靠个人联系,大多集中在企业,且实习的工作内容也多种多样,主要是看企业什么岗位缺人手,而不是按照学生所学的专业对口安排实习,从而难以达到实习的目的。

2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③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理论,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这一教学方法由美国现任南伊利诺大学基于问题学习研究所所长白罗斯教授首创,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在白罗斯教授的协助下,开发出“Problem-Based Learning”,即基于问题的学习,并把它作为该院主要的学习和教学方法。丹麦奥尔堡大学在PBL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并实施了“按课题组织、基于问题”(Project-organized Problem-based)的开放式教学新概念,多年的实践证明其卓有成效,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界争相研究的对象。

PBL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它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展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

社会调查带动式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简单说就是把实践教学与专业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具体的,教师借助公共事业管理实践中的案例,将学生置身于具体的管理情景中,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与实战相似的实习氛围,运用相关理论分析、研究案例及相关问题,从而使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体系;之后以此为基础,进行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科学方法、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具体的做法包括:

3、1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相对于传统的“传授—吸收”教学模式来说,它并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说明一定的理论或概念进行的举例分析,也不是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的具有实例性的课程实习,而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搜集整理的案例为教学资料,指导学生通过个人自学、小组讨论、 班级讨论等形式,运用相关理论分析、研究案例及相关问题,从而使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体系。④

3、2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4~6人,在学期内至少完成一次课外实践调查。一次完整的课外实践调查过程包括,选题、文献综述、研究设计、人员分配、与教师前期讨论、实际调查、结果分析得出结论、与教师后期讨论、PPT成果展示等。

3、3 考核方式改革

突破以往传统考试模式,即期末一张考卷定成绩的形式,采用针对本学期课外实践调查报告完成情况进行答辩的形式。邀请三位学科专业教师担任评委,学生先将调查结果展现出来,评委对课外实践调查报告进行提问,最后根据调查报告书写情况以及小组成员的表现给予打分。这一考试制度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科研能力的培养,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3、4 案例库建设④

案例选择是整个案例教学过程的起点,是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因此案例库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在案例的收集、选择、编辑、整理过程中,一直坚持把握真实原则、完整原则、实效原则、本土原则、典型原则,使其案例库的建设能够具有本学科鲜明的特色。

3、5 积极建设实践教学平台,购置实验设备和教学软件

建设大学生职业能力培训实验室,购置优良的教学硬件设备和多项先进的教学软件系统,如:计算机辅助电话访谈系统(CATI)。CATI是当今国际流行采用的先进调查访问技术。CATI“电访专家”的快速高效性、访问真实性、调查可靠性、样本灵活性、分布规范性、流程严谨性、结果科学性等特点,使它成为当今流行乃至逐渐取代旧的调查访问模式的必然趋势。SPSS、LISREL、M-PLUS等定量分析软件和NVIVO8、0、Atlas、ti 等定性分析软件。这些软件可以对数据和文字资料内容进行更为科学、合理、有效的分析。

3、6 多门专业课程联动

将诸如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与案例分析、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学等多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相互联系。教师之间彼此沟通协调,形成多门专业课程相互联动,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模式。例如,学生可以把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上学到的设计调查问卷的方法,应用到案例分析课程和课外实践调查的研究设计当中,这一方面可以避免教学过程中知识重复传授的弊端,另一方面还可以弥补由于课时安排有限教师知识讲解不充分的遗憾。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学会从多角度去看待同一个问题,并将这几门课程融会贯通,极大地强化了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

4 结论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具有鲜明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特点,因此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对于搞好专业建设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大胆的实践和探讨,逐渐形成的社会调查带动式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

4、1 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社会调查带动式实践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了一个有较多自主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可以自主选题,设计研究方案,教师提供参考意见。提高了学生实践设计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调查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学以致用。

4、2 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掌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规范的社会调查研究和社会问题分析方法。包括抽样,问卷设计,资料搜集方法,数据处理和调查报告拟定等方面。良好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对日后找工作和继续学习都有一定的帮助。

4、3 教学与学生科研相结合,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引入教师科研项目,使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教师在学生的辅助下完成科研任务,学生有机会真正参与一线科学研究,能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能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等能力。

4、4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社会实践调查采用团队协作的形式,通常是4~6人一组,小组成员要协调好时间和进度,明确分工,相互配合,才能将一个社会实践调查进行下去。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工作意识,小组成员的团队工作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注释

① 要恒、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J]、华章,2010(2):74、

② 马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学理论,2009(8):225-226、

社会实践调研方案篇6

【关键词】 会计实践教学; 构成要素; 产学研基地

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对会计人才专业素质的培养,而会计实践教学对学生会计专业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建设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中各要素,以促进和提高会计人才专业素质培养效果,正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一、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成要素及其内容

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是对其组成要素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进行整体设计所形成的结构框架,其构成要素包括会计实践教学目标、会计实践教学内容、会计实践教学管理和会计实践教学条件等。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会计实践教学目标就是通过会计实践教学,使学生拥有学习能力、分析能力、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沟通与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并拥有在社会活动中正确收集、处理各种信息,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的能力。会计实践教学目标是具体确定会计实践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和教学条件等要素内涵的依据。

会计实践教学内容是指为达到会计实践教学目标,在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开展的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包括会计实验与实习、案例分析、科研训练、毕业设计、社会调查等。会计实践教学内容是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是会计实践教学目标的外在表现。

会计实践教学管理是指为达到会计实践教学目标所建立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制定对人、设备设施、实验室、实习基地等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指标。会计实践教学管理为顺利开展会计实践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是取得实践教学成果的保障。

会计实践教学条件是指为达到会计实践教学目标所配备的会计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实践教学教材、实验设备设施等开展实践教学的各式条件。会计实践教学条件对会计实践教学起着支撑作用,是影响会计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成要素的建设

实施会计实践教学的关键是要抓好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即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成要素具体内容的建设。

(一)会计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建设

会计实践教学管理的实质是要按照会计实践教学目标,对会计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组织、安排、实施及效果等方面进行管理与考核。高等院校首先应从上到下建立起一种观念,即会计实践教学是会计教育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样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各院校应制定出符合会计实践教学目标的实践教学大纲和计划及管理文件、规章制度和考核与评价体系。其中考核与评价体系应包括两个方面,即学生实验考核成绩和学生对实验教学信息反馈。前者可采用开发教学辅助软件等手段,将学生的知识掌握、运用情况等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后者可通过网上评教、问卷调查等渠道收集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及改进意见与措施。考核与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可行性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会计实践教学的发展方向和教学效果。

(二)会计实验(实习)教学内容建设

会计实践教学包括会计实验教学,其教学效果取决于实验项目的设计质量。必须要打破过去实验类似作业的定式。在设计实验项目时,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同时不否定教师在其中的启发、引导作用;在设计会计实验时体现实验的层次性和目的性,既包括专业理论验证实验,又包括专业技能训练实验,还包括专业理论运用实验、相关知识综合运用实验,以及引发开放性思维的创新性质的实验。高等院校尤其应充分利用产学研基地的优势,将诸如股权激励及其经济后果、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发行及其财务影响等会计改革中的前沿问题、特殊问题转化为带有研究、探索性质的实验项目,激发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学习与思考。

(三)会计实践教材建设

会计实践教材是会计实践教学思想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会计实践教材建设中要特别注重教材的质量建设,可在对现代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归类、筛选和提炼后编写教材,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进行修订,使其内容紧随现代企业会计实务的发展,紧随现行会计制度和税务法规等的不断完善与规范。而产学研基地恰好能提供了解现代企业实务、会计准则建设及实施现状等情况的通道。同时,实践教材内容应适当、适度地涉及相关学科知识,应融综合性、应用性、启发性为一体,既可用于检验学生专业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会计实践教学方法建设

会计实践教学方法是实现会计实践教学目标,完成会计实践教学任务的手段。在会计实践教学方法建设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不同的实践教学方法应交互使用,充分发挥会计实践教学系列方法的作用。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上各有侧重;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又各有适宜的教学方法。在实施实践教学时,应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为本,方法必须服从内容的需要和培养目标的需要。

第二,应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案例教学很容易流于形式。教师不是案例教学的直接参与者,而是引导者、启发者,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阐述自己的观点,介绍自己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师不是案例教学的旁观者,而是调控者,对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进行调整、控制,从正面对不同观点、不同方案进行评价,肯定、张扬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学习能力。同时,还应在案例设计中充分考虑案例分析对会计及其他专业知识的需求量和深浅度;选择案例所含信息呈现方式的直接性和间接性。搜集、设计的案例至少应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与理论教学各阶段相配合的具有针对性的案例,如固定资产增减变动及折旧案例等;二是涉及多门学科知识具有综合性的案例,如追加长期股权投资及其所得税问题案例、所有者权益变动案例等。前者主要帮助学生理解、运用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后者主要培养学生整合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此外,产学研基地具有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加强产学研基地这一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能有效推动会计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使之成为师生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平台,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符合社会需要。

会计实践教学直接关系到会计专业人才素质的培养,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实践教学的质量直接表现为会计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的质量,需要会计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完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增强会计实践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林世荣、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硕士研究生[J]、决策探索,2006,(8)、

社会实践调研方案篇7

一、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教学模式的构建

构建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是在总结以往大学生社会活动的经验和不足基础上,从更新教育观念入手,综合考虑高校教学管理系统的各要素,运用管理学知识建立的,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

1、以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突出问题

分析以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突出问题有:1)老师和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意义认识不够深刻,把社会实践仅当作丰富大学生暑期生活的活动,学生大多是被动应付。2)学生、老师、学校(学院、班级)、实践地单位之间的配合协调不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较为混乱。3)实践活动内容单调。由于缺少必要的引导和监督,学生主要通过暑期返乡的机会,凭着学校的介绍信到当地政府抄写一些统计数据,然后写出调查报告来完成社会实践。4)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缺乏一套质量监控系统。学校仅凭实践单位证明和学生的体会来给学生打分,大有评价失真的可能。5)学生社会实践效果不好,特别是学生返乡分散实践效果较差。6)学生长才干与做贡献脱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以调查为主,忽视了为社会服务,即使强调服务,也不知道群众需求什么或服务水平根本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2、社会实践课教学模式的结构与运行机制

根据社会实践课的基本特征,通过对以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做法的辨析和扬弃,经深入研究,我校构建了由“方案设计――指导阅读――集中培训――实践活动――考核评价――总结反馈”六个环节组成的教学模式。

方案设计是各学生班在学院团委和班主任的指导下,组织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和文化特长,自行设计暑期社会实践方案,要求对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计划安排、目标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策划。校团委则结合地方实际需要,以项目化运作方式,按照“按需设项,据项组团”的原则推出若干组团项目,在全校范围内公开招标,各学生组织或临时学生组合可根据项目进行方案策划和投标,经公平、公正、公开评审,中标者获得项目实施权和经费支持。

指导阅读就是利用学生从完成方案设计到实施方案这段较长的时间,组织学生在专业老师、学生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指导下进行广泛的阅读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尽量使学生快速掌握参加实践活动的基本技能,使他们在遇到困难和困惑时,能坦然面对、泰然处之。在这方面,专业老师主要偏向于学生专业知识和实用技术学习的指导,而学生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则偏向于组织动员和学生思想政治、心理素质、安全意识等方面的教育。

集中培训就是由学校安排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对学生队员进行强化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有:专业技能、调查研究方法、论文写作、开展实践活动的技巧等。培训方式有公开授课和专门辅导两种。公开授课主要是讲解参加社会实践的常识和技巧,所有团队队员均需参加培训;专门辅导则是在专业技能培训中,针对某一经济作物,组织学生技术骨干进行培训,重点进行实用技术的强化培训。此环节主要是针对重点组队的实践队员设计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学生放暑假后的几天。

实践活动就是以分散实践和组队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理论宣讲、科技文化下乡、社会调查、劳动锻炼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分散实践方式是指在班主任和学生政治辅导员的指导下,组织暑期返乡的学生单独或以相近县(市)、地区为单位,组成实践小组,深入家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集中组队实践方式是指校团委以项目化运作方式公开招标组织的重点团队,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到贫困地区和农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考核评价就是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效果进行有效控制的环节。由学生自我评价、实践单位评价、指导老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组成。首先由学生本人和实践单位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认识、计划实施、工作态度、活动成效、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评价;其次是由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自评进行审查后,结合实践单位评价和学生的心得体会进行评价;最后由各学院根据指导老师的评价和完成论文(调查报告)的质量评定成绩。参加重点组队的学生,还要在指导老师评价前进行队员间互评。

总结反馈是为增强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和扩大活动影响而设计的环节。主要内容有表彰先进、编印专辑、主题班会、成绩反馈等。其中表彰先进是学校根据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集体和个人表现情况,评选一批先进团队、优秀指导老师、学生积极分子、优秀论文(调查报告);编印专辑的内容主要侧重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感受、收获;主题班会是在班主任或学生政治辅导员的指导下,以“实践回来话收获”为主题,开展讨论活动。

这种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有机统一,使大学生按“了解、学习、提高、实践、思考”的过程参加实践活动,符合由初级到高级的梯次发展规律;同时,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可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战胜困难,迎接挑战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还综合考虑了学校及有关部门、教师、学生、实践地单位等主体,实现了学生自愿参加与学校要求、学生服务和社会需求、组队实践与分散实践、学生自学与教师指导、“做贡献”与“长才干”的紧密结合,体现了学校、社会共同教育与学生自我成才“三位一体”的育人思想。为了便于此教学模式的应用实施,我校制定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由目的要求、内容方法、计划安排、考核评价、评优评奖五部分组成。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课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该教学模式及其实施方案的应用已七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校、教师、学生及实践地单位都较为满意。

1、整合了多方资源,促进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社会实践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参加的人数多,地点分散,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把社会实践列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体现了学校领导的重视;让校团委等部门和各学院共同实施,整合了有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的资源;学生实践活动前的方案设计、指导阅读、集中培训有班主任、学生政治辅导员、专业教师、校内外专家等广泛参与;对返乡参加分散实践活动的学生进行远程指导,既保证了实践的效果,又能减轻学校经费投入的压力。

2、极大调动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方案可增加他们对该门课程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而自己实施方案还可增强他们勇于解决困难的决心;重点组团实行项目化运作,鼓励专业互补,学生自由组团,自主申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入竞争机制,建立有效的评价和效果控制机制,营造了良好的争先创优氛围。这些措施激发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有效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增强了实践效果

针对农业生产技术问题,实践前指导大学生广泛阅读相关资料和对他们进行强化培训,提高了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为农民解决了许多实实在在的问题,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同时,由于实践前思想引导到位,学生能真正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增强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内涵的理解,并在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组织、管理、协调、沟通、团队合作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实现了“做贡献”与“长才干”的结合。

4、对大学生进行了深刻的专业思想教育

在指导学生设计活动方案时,强调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使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学生实践的过程就是他们了解本专业在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过程,是他们感受农业人才大有用武之地,增强学农信心的过程,是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的过程,是学生检阅自己专业水平,增强钻研专业知识紧迫感的过程。因此,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是深刻的。

5、活跃大学生学术活动,提高校园文化品位

社会实践调研方案篇8

一、档案学界的的“覃兆刿现象”

覃兆刿,湖北荆州人。当年,他报考四川大学档案学系未果,被湖北大学历史学系录取。1987年,覃兆刿大学毕业,成为第一个留校参与创建档案专业的教师,开始圆自己的档案梦。1988年,覃兆刿被学校派往中国人民大学进修,2001年,又被派往北京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而早在1996年,考虑到学科建设的需要,幼小的档案学科也成立了教育部档案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初出茅庐,当时还只是讲师的覃兆刿名列其中。从那时起,年轻的覃兆刿进入了档案学的最高境界,为同行侧目,被誉为“国内档案学界有影响的青年学者”。

事实上,覃兆刿也不是徒有其名。他曾主持部级项目3项、国家档案局项目4项,在《近代史研究》、《光明日报》理论版和档案学期刊70余篇,10余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2篇文章被全文收录进“国家大清史纂修”网站。他的多项成果获国家档案局、中国档案学会、湖北省政府奖。其代表作《双元价值观的视野:中国档案事业的传统与现代化》更被鉴定为“优秀”等级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他主编的《企业档案的价值与管理规范》是21世纪我国高校第一本关于企业档案管理的教材。覃兆刿还在全国各地党校和企事业机构进行“档案与管理”系列近百场专题讲座,为数十家企事业机构提供档案管理咨询。他的研究成果和讲座甚至在台湾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受到热捧。2005年,覃兆刿被授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光荣称号。2004年,作为档案界唯一教师代表,覃兆刿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庆祝第20个教师节庆典暨全国优秀教师表彰大会”。2010年,覃兆刿高票当选“中国知识管理年度人物”。

如今的覃兆刿为湖北大学档案学科带头人、全国首家企业档案与知识管理研究中心创始人及主持者,主要从事档案与管理文化、企业档案与知识管理等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在档案学理论研究和档案业务实践领域均有所建树的学人。按照学科分类,图书、情报和档案学一级学科属管理学范畴。覃兆刿实际上是以档案学人的身份,成就了管理学界的“覃兆刿现象”,成为档案学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二、覃兆刿对档案事业的三大贡献

一是在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建树。覃兆刿不仅以诸多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赢得了尊重,更以“双元价值观”原创者的身份备受关注。在对档案事业的传统与现代化进行认真、反复思考之后,覃兆刿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双元价值观的视野:中国档案事业的传统与现代化》。在这本著作里,覃兆刿用“双元价值观”作为主线,用“双元情”表达档案工作要体现对社会的两个关怀向度:社会管理工具与社会信息资源,也就是“档案双元价值观”。他认为,“工具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对文献的合目的控制和结构化手段,“信息价值”反映为文献记录的内容或数据。光有工具价值的档案是不存在的,光有信息价值的档案也是不存在的,档案是“工具价值”与“信息价值”的双元价值结合体[2]。他更强调,档案事业现代化应以体现档案社会责任感也就是工具价值的实现和档案公众服务意识也就是信息价值的实现为观念要件。历时三载,他的专著以其“原创性”、体系建设和资料贡献受到档案学界和档案管理实践部门的普遍关注和充分肯定,在实践中备受重视。覃兆刿曾应邀在全国档案学高层论坛等各种场合举行专题报告,中华档案学会会刊(台北)也载文评价其“双元价值观”为“档案的哲学之道”。 覃兆刿甚至还应邀出任了2003年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会学术评论人。不仅如此,任越、张会超等档案学人在自己的研究中直接援引了“档案双元价值”概念,黄存勋、张丽及蒋卫荣等则撰文,支持“双元价值观”[3],甚至关于人事档案、企业档案的研究和实践中也广泛应用了“双元价值”概念。

二是创立“企业档案与知识管理研究中心”,为档案学人如何学以致用,如为企业管理做出贡献,树立了榜样。覃兆刿强调档案界学人重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实看到了制约学科之关键,看到了档案教育之根柢。而他对档案事业的贡献,也贵在不唯学术,贵在倡导并践行学术与实践的结合,倡导“知识管理”理念在企业档案管理中的运用。他认为,档案学作为应用学科,脱离实践谈理论是意义不大的。通过对部分企业的调研,覃兆刿率先提出了“档案方式”概念。他认为,“档案方式”也可以叫做“档案习惯”,是从人类行为和文明化生的,区别于记录与文献的消极产生和存在状态,可以理解为对文献的结构化和合目的控制。懂不懂得“档案方式”或者有没有“档案习惯”,其中的差别就是人类的优势。覃兆刿主张,在企业档案管理的推进过程中,就是要将该管的管起来(工具价值),将可用的用起来(信息价值)。2007年,覃兆刿创建了国内首家专注于企业档案与知识管理的“企业档案与知识管理研究中心”,希望通过中心这个平台能够使研究和实践走得更近,希望将“档案方式”的一些想法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2009年起,覃兆刿在全国率先招收“企业档案与知识管理”方向硕士生,并应邀在国家档案局主持、国务院国资委及工信部参与的“全国企业档案信息化推进大会”上作专题报告,倡导“知识管理”理念在企业档案管理中的运用。2010年,作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聘请的专家,覃兆刿还审读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有关“知识管理”的成果。覃兆刿还积极推动知识管理问题研讨的跨区域合作,参与起草了中国档案学会企业档案工作报告。他在苏、浙、鄂、沪等地的中外企业(如上海造船厂、中国银行湖北分行、丝宝集团、东风汽车、工信部下属高科技公司等)调研、评审过程中,宣传知识管理的意义,引导企业档案管理走知识化管理道路,得到积极回应。基于上述贡献和影响,2010年,覃兆刿甚至高票当选了“中国知识管理年度人物”。

三是关于档案事业的宣传。覃兆刿积极在高端媒体发出档案人的声音,仅《光明日报》就发表了他的五篇文章。在学术期刊网上搜索“覃兆刿”,可得43篇文章。其中大部分文章内容都定位于实践领域,旨在倡导档案宣传,传播档案文化,与档案实践直接相关。其中,《档案事业“三字经”》实则就是他为找到一个较好的档案宣传文本而进行的“仿古”探索,企图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档案事业的重要性。结果也正如其所料,该文广为传诵,深受好评,甚至有企业还以该文内容为核心制作了纪念品。难能可贵的是,覃兆刿不仅将档案是什么,为什么重要讲给业内人士听,也讲给非档案系统的管理者听,受众逾千。他还注重发挥档案信息优势,在研究和讲座中注意将档案与文化和历史结合起来,将大量公众感兴趣的档案话题披露到人民网、凤凰网、中国新闻网、新华网等众多权威网媒。覃兆刿曾经笑称,我做了一件看似平淡但很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将“档案与管理”这个话题渗透到了不少党校,在党政领导干部中拥有了若干粉丝。覃兆刿是这样解释他为什么特别注重宣传档案工作的重要性的。他认为,秘不示人的档案已超越了“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的意义,从宗庙、神庙和神位上走向社会公众,广泛地服务于社会的文化和经济建设。如果有更多人懂得“档案方式”,具有档案意识,这种优势就能转化为一种社会文明的进步。而档案工作的价值实现和档案工作的社会地位首先取决于档案意识水平。他认为,由古代作为政治附庸的“档房”模式向近代作为公共文化事业机构的“档案馆”模式的转变,有其丰厚的社会土壤作基础[4];档案馆社会化服务的兴起是档案事业的发展方向[5];档案馆功能实现的最终途经有两条,即加强档案馆向文化事业的转型、强化档案馆的公共服务意识和能力[6]。所以,宣传档案工作的重要性也就在情理之中。覃兆刿认为,要改造社会对档案事业的刻板印象,促进档案意识提高,没有热情不行;投身档案社会实践,体察档案学理论与实践的落差,没有热情也不行。因而,他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档案宣传,致力于档案文化的传播。

三、“覃兆刿现象”对档案学人的启示

覃兆刿的学术思想广为档案学界认同,其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堪称整个档案学界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成就最为丰硕的代表人物之一,更在整个管理学领域为档案学赢得了尊严和地位。身处内地一所省属大学,覃兆刿何以能在资源较少的背景下,在一个看似冷僻的专业领域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值得档案学人思考。

首先是覃兆刿对档案学的钟情和自信。覃兆刿曾以元人毛元庆语“兼是任,何重如之”勉励自己,认为,没有平庸的岗位,只有平庸的表现。覃兆刿认为,档案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作为责任教授,除了基础理论研究外,深入实践,加强专业领域的社会联系,对于开展学术研究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覃兆刿具有独特的实践魅力,而实践也给予了他相应的回报。无论是参加国防科工委重大科技项目成果评审、国家档案局项目成果评审,还是应邀为全国各地政府档案部门献计献策,为企事业单位开办档案与知识管理讲座、申报国家管理质量奖,都让覃兆刿接触到真实的档案工作,为理论研究积累了原始素材。他发表了《档案学:与社会实践相伴互动的学科——档案学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问题分析》[7]等文章,极力呼吁重视档案学的实践性,强调“档案价值实现是离不开利用活动的”[8]。为了做好“企业档案与知识管理研究中心”的工作,覃兆刿在QQ个性签名上长期写着“忠恕”两个字,意味“中心如心”,既作为自己处事的信念,又暗示所有的研究要将“中心”,将实践放在重要位置。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研究总是能够得到档案界认同的重要原因。

再次,难能可贵的还有覃兆刿的学术和实践视野。他立足档案,但不唯档案,主动出击学科交叉领域,将档案全部放到整个管理学范畴去考察,去研究,去实践;他也不排斥档案学的历史学研究。谈到档案专业有些学生不愿上史学课时,覃兆刿说:读史可以使人变得丰富、深刻。一个学科要得到认可和发展,就必须有严肃的学科发展史认知和基础理论研究。所以我们的时间观要革新,要在“过去”与“将来”之间强调现在, 要在“传”与“承”中加入服务于现实社会的理念——“用”。在实践方面,覃兆刿强调馆(室)与广域之间的联系,主张“空间观”。他认为,档案工作者的角色重塑要以“三变”作支持:一由消极的库房管理员向积极的档案文化塑造者和档案功能的监督者转变;二由职能管理主体的代表向重要的合作参与伙伴转变;三由档案行政、官员的身份向档案管理技术专家和档案信息服务商转变[9]。覃兆刿希望,我们的档案学研究,不仅要受到历史学家的尊重,还要施惠于现实社会生活。他表示,这种观念的确立必然为我们带来立足于现实工作的创新意识,变消极被动的守候为积极的档案信息服务,使我们的作用受到同时代人的尊重。从中可以看出,渴望“有用”,渴望得到尊重,是覃兆刿积极主动地将档案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动力。毫无疑义,这种看似平常的治学逻辑对档案界学人如何治档案学这门实践性较强的学问不无启迪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在国家档案局现任领导班子成员中,明确注明具有档案学专业背景的无1人,明确注明具有历史学专业背景的有2人。

[2]月光、档案事业的“缘”与“情”——访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覃兆刿教授、档案管理2009(6)、

[3]黄存勋 张丽、对中国档案事业的全新双元审视——读覃兆刿著〈双元价值观的视野:中国档案事业的传统与现代化兼论过渡时期的档案思想札记〉、档案学研究2004(2)、

[4]蒋卫荣、创新,档案学发展的源泉——读覃兆刿〈中国档案事业的传统与现代化〉、档案与建设2004(5)、

[5]覃兆刿、从“档房”到“档案馆”——关于中国档案事业近代化的文化反思、档案学研究2004(3)、

[6]覃兆刿、价值目标与伦理重构——关于档案馆社会化服务的功能与效能研究、档案学研究2003(5)、

[7]覃兆刿、档案事业“三字经”、档案管理2009(1)、

[8]覃兆刿、档案学:与社会实践相伴互动的学科——档案学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问题分析、档案与建设2004(1)、

[9]覃兆刿、椭圆现象:关于档案价值实现的一个发现、档案学研究2009(5)、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机关单位档案规范化管理(精选8篇)
  • 下一篇: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活动方案(精选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