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光纤到楼 网络双向化改造 成本分析
黄石有线网络的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于2007年初启动,2008年初完成全市城区20万户有线电视用户的整体转换工作。同年,为了应对后平移时代增值业务的需求,黄石启动了网络双向化改造工作,选用的技术模式是EPON+LAN和EPON+EOC两种。下文笔者结合黄石实践,介绍一下黄石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的做法,并与同仁交流一下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中关于光纤到楼的几点粗浅想法。
实施方案
由于仅靠自身力量滚动发展,目前黄石仅完成lO万户的双向化改造,预计今年底完成全市20万户的网络双向化改造。
A平台实施方式
将用户按150户至200户设1个光节点,每个光节点安装1个光接收机和分光器,光接收机选用4端口输出型,根据光节点覆盖范围内居民楼的楼栋数平均分配(一般情况下,光接收机覆盖4栋楼房,光接收机每端口覆盖1栋楼的用户)。光机输出用-9电缆传至每栋楼的楼栋分配处后,根据楼栋单元数安装相应的分配器,分配器输出采用-9电缆连接至该楼房的每个单元分配点。在单元分配处安装设备箱,其单元多路分配器通过-5电缆来为每个用户提供CATV信号。具体模式见图1。
B平台实施方式
在A平台光节点处安装1个分光器(分光器端口数根据覆盖楼房拣数而定,光分路器的1个输出口覆盖1栋居民楼),在楼栋分配处,根据楼栋单元数安装相应的ONU(一般情况下,楼栋单元敷不会超过4个。ONU的1个电口带1个单元)。在单元的中间楼层设置分配点,不同小区选择的网改方式各不相同,在汇聚点安装交换机或EOC头端,根据覆盖双向用户的数量,EOC头端初期可安装在楼栋分配点处,后期用户增多时,增加EOC头端,同时将EOC头端下移至单元分配点处。
成本分析
在《中国数字电视》2010年第七期刊发的《两种FTTB建网模式浅析》一文中,作者海山根据邵阳的实践对两种建网模式进行了相关探讨,笔者认为该作者关于两种建网模式成本分析的几点论述值得商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光接收机的数量。按200户模式实现光纤到楼,实际上是对原有光节点的细分,一般而言,原有的有线电视网络光节点覆盖用户数量一般为300户~500户,改造为200户1个光节点后,原有光接收机仍可利用。
结论:有线运营商在进行网改时须新增的光接收机数量只为总数的一半。
2、同轴电缆的选型及数量。以黄石市目前近10万户双向化网络改造的实际经验来看,采用4桥光接收机直接覆盖城区200户楼房用户时,选用-9电缆即可满足CATV信号传输需求。
以海山案例为例,其案例小区规模:32栋楼;每栋4个单元,每栋50户,共1600户;小区大约长440米(共8栋楼),宽230米(共4栋楼)。将光接收机安装在4栋楼房的中心地区(见图2),光节点至右上角楼房最右端单元最高层楼房的链路衰减估算结果如下:海山案例中纵向楼间距按30米、每栋楼房水平长度按100米、横向楼间距按15米来估算(总长度445米,超过案例)。这样,每栋楼的每个单元横向距离为25米,单个房间之间距离为12、5米,从图2可以看出从光节点至楼栋分配器相距4个房间及1个横向楼间距,即光节点至楼栋分配器的横向距离为65米、纵向距离为30米,总距离为95米,留5米余量,按100米来估算;此楼栋分配器至单元分配器的距离按65米来估算(横向2个单元50米,即使单元分配器安装于4楼,由于海山案例中每单元用户为12、5户,估算时按常见楼型8层楼16户估算,单元分配器安装与中间的5楼垂直距离为4个层高,实际层高一般不会超过12米,留3米余量)。单元分配器至用户门口-5电缆长度按15米估算。极端情况的链路衰减值见表1。
从表1估算可以得知,在极端情况下(从光节点至最远的用户),用户入户信号电平在800MHz频率下可达到60、8dB,可完全满足数字电视信号传输的需要。而在实际应用时,数字电视传输所用频率一般在300MHz~600MHz,电视信号衰减会更小。
对于EOC(即使采取高频技术)来说,链路衰减门限更宽。以黄石所采用的使用的MOCA技术为例,其理论上可允许链路衰减70dB,实际测试可允许链路衰减65dB,而通过表1可知,即使在极端情况下,其链路衰减也只有47、2dB。
结论:网络改造是对原有光节点细分,原有的-9电缆仍可利用,同时,实际上新增的-9电缆数量只是总量的15%~30%。
3、光功率成本。200户一个光节点时,整个小区是进行8分光;50户一个光节点时,整个小区是进行32分光。
结论:对于同样的接收光功率最低门限,意味着在50户一个光节点时需要机房光发射机额外增加6个dB的发射功率。这也是一笔不菲的建设成本。
4、电源插入器成本。如果采取集中供电模式,在50户一个光节点的网改模式中,同样需要电源插入器,这个成本在海山文章似乎并未提及。此外,在50户光节点模式中,由于用电设备的增加,如果超过供电器的承载负荷,可能还需额外增加供电器。
5、网络改造成本。综合比较见表2、表3(以海山小区案例计算)。
(注:-7电缆新增量按总量的25%计算,光功率成本暂不考虑。)
结论:在对原有HFC网络进行改造时,A平台按200户一个光节点设置,或本较低
6、新建网络成本比较。综合比较见表4、表5(以海山小区案例计算)
结论:在新建双向有线电视网络时,A平台按50户一个光节点设置,成本较低。
7、长远分析。若将来IPTV成为广播电视传输的主流形式,那么A平台的单向有线电视网络设备将必然被淘汰。虽然其间会有一个过程。
结论:从以上角度分析,有线在网络双向化改造时,将A平台从200户一个光节点细分到50户一个光节点就存在很大的浪费。
几点建议
通过上文的分析比较,结合黄石实际网络改造经验,笔者对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提出如下建议:
1、在网络改造时,若A平台可以利用原有设备、线路,则按200户一个光节点网改较为适宜。当然,应预先进行准确计算,确保用户入户信号质量能满足要求。
2、在对原有网络进行改造时,可采取EOC来实现快速业务开通。
3、新建双向有线电视网络时,可考虑采取50户一个光节点模式。其中光接收机应支持远程网管,其对提高网络的可管、可控性有极大的意义。
1、1TD-LTE网络在农村覆盖场景划分
我国农村面积在国土面积中占有较大比例,而且农村大都在偏远地区,地形比较复杂,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导致对网络进行规划设计比较困难。在TD-LTE网络中,能够提供100Mbps的下行速率,更好的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为农村居民的生活,提供更多新型的业务。运营商为了更好地规划广大农村的TD-LTE网络,要在合理控制成本的情况下,实现网络的全面覆盖,需要工作人员对农村的地形场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归类,针对不同的场景,应考虑不同的网络规划设计方案,更好的实现用户控制、用户感知、平衡性拓展等。
1、2TD-LTE农村覆盖专用传播模型
在农村进行网络覆盖主要是以县为单位,TD-LTE4G基站接入光缆部分,因为现目前以贵州电信为例,1个LTE4G基站需要6芯裸纤,这样就要占用ODN主干光缆6芯。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模型比较适用于人工建筑较少或是比较稀少的场景,现对其工程建设方案进行详细分析。
2TD-LTE4G网络在农村场景的设计与工程建设方案
2、1农村平原场景的TD-LTE规划与建设
农村平原场景中,大部分地区比较平坦,很少出现起伏,建筑的高度会受到限制,民房是主要的建筑物形式。在该场景中,天线挂高的高度与杆塔的高度大致相同,并不需要其他地形对挂高进行拔高。平原地区的交通给条件比较好,在用水用电方面,比较便利。在工程建设方面,可以妥善布置,实现网络的大面积覆盖,从而减少基站数量,合理控制成本。通过上述特点的分析,在平原场景的网络规划设计中,要考虑人口密度进行规划设计,确保4G网络得以更好的普及。针对一些人口密度比较小,人口总量不大的平原地区,工作人员应选取方案(1)、(3)、(4)。这三个方案的成本比较低,能够节省建设成本,缩短建设周期,保证工程的灵活性。但是这种方法有一定缺陷,例如在遭到破坏后,有较大维修难度。针对一些人口密度较大,农村范围内有行政单位的大型村落,工作人员可以选取方案(2)、(5),这两种方案在实施中比较成熟,能够广泛应用。在基建建设中,要考虑其可扩展性,能够在不同的技术实施中较好的发挥作用。例如在TD-TD-LTE和FDD-TD-LTE的混合组网场景中合理使用,其结构坚固,有优秀的防盗性能,但是这些方法需要较高的成本和较长的建设周期。
2、2农村山区场景的TD-LTE规划与建设
农村的山区场景在进行网络的规划设计中,需要考虑山区的占地面积,是否存在其他物体阻挡,有没有出现反射和绕射的现象。在该区域中,要考虑电磁辐射的环境影响、信噪比等,还存在一些信号干扰的情况。所以工作人员在规划设计中要格外重视这个内容。山区地区的房屋,主要是低矮的民房,在进行基站建设和改造过程中,需要进行光线传输,这个距离比较长,要投入大量资金,并预留较长的施工时间。在自然环境、地质灾害和现场建设情况的影响下,应提升对工程建设的要求。例如山区的地形比较复杂,交通通信不顺畅,在供电方面比较困难。这个情况下,网络规划的很多大型设备难以运输和使用,增加了施工建设的难度,增加了对人力物理的消耗。根据这种情况制定工程建设方案,其主要内容如表2所示。表2可知,针对一些人口密度比较小,人口总量不大的山区地区,工作人员应选取方案(2)、(3)。这两个方案的优点是覆盖居民聚集点和同行道路。针对狭长状覆盖和孤岛状区域的覆盖可以选用方案(1)。针对一些人口密度较大,农村范围内有行政单位的大型村落,工作人员可以选取方案(4),方案(4)的优点是有扩充性能。在基建建设中,要考虑其可扩展性,能够在不同的技术实施中较好的发挥作用。例如在TD-TD-LTE和FDD-TD-LTE的混合组网场景中合理使用,还有试用TD-LTE-A的组网,其结构坚固,有优秀的防盗性能,但是这些方法需要较高的成本和较长的建设周期。
2、3农村丘陵场景的TD-LTE规划与建设
在农村的丘陵场景中,缓坡与陡坡占据了地形的大部分区域,居民房屋是主要的建筑物,且层数几乎不超过4层,从分布情况来看,其分布情况比较散。天线的挂高综合取决于天线杆塔的高度和基站所在位置的地形地物高度,这种情况有一定优势,能够利用地形,更好的进行进行搭建,从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在TD-LTE4G网络在农村的规划设计中,基站建设与改造通常都是在丘陵区域进行,但是这种情况的施工条件会受到制约,交通并不方便,尤其是对于大型设备的运输。丘陵地区网络规划和建设,要合理分析用水和用电情况,分析其不确定性,从而制定完善的施工保障措施。针对一些人口密度比较小,人口总量不大的山区地区,工作人员应选取方案(1)。这个方案的优点是覆盖居民聚集点和同行道路,更好的实现狭长状覆盖和孤岛状区域的覆盖。针对一些人口密度较大,农村范围内有行政单位的大型村落,工作人员可以选取方案(2)、(3),这两个方案的优点是利用丘陵地区的地形高度差,使用较少的资金,满足天线的挂高高度,更好的进行区域覆盖。
2、4新技术在农村TD-LTE覆盖中的应用
在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覆盖面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农村是不可忽视的市场。目前我国很多农村使用的GSM900M,现网基站布局比市区稀疏,站间距较大。针对低频建网的农村,以及不发达的地区,都可以进行TD-LTE4G网络规划设计。工作人员应先对覆盖能力,进行详细测试,从而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根据实际需要,工作人员要完成F频段与GSM900同覆盖。目前在农村地区积极的宣传了4GWiFi的优势,随着农村对网络业务需求的不断扩大,可以在农村进行4GWiFi规划建设,促进网络的本地化,增加TD-LTE数据的使用区域,从而更好的解决,农村有线宽带无法覆盖的区域。TD-LTE4G的规划设计,能够促进手机业务和宽带业务粘性组合,在这个过程中,数据业务的利用率得到更好的提升。TD-LTE网络基站建设过程中,使用了高寿命的磷酸亚铁锂电池。这种电池的材料的体积比较小,质量较轻,能够使用较长的时间,所以能在较高温度下稳定工作。基站建设单位,在这个过程中投入的资金比较少。但是这个新技术也有一定缺陷,因为长期处于较高的温度,所以材料的受损比较快,且缺乏定期维护,硫酸铅容易出现爆浆事故。工作人员可以选取用铁电池能够在多套系统的高负载下稳定工作。
3结束语
(中国化工集团昊华宇航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焦作454000)
摘要:为满足工业远程网络监控的快速发展需求,设计一种基于网际组态软件WebAccess的远程异构式网络监控系统。首先以分布式控制为指导思想,确定自下而上的分层控制方案,以RS 485和ProfiBus现场总线连接底层设备,以MCGS和WinCC构成中间控制层,最后以WebAccess完成远程控制。采用中间件技术实现不同组态软件之间的数据交互。系统综合调试结果显示,该系统集成方案合理,实现了双向远程数据信息的交互,系统整体满足设计要求,设计思路有较强的新颖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 :WebAccess;PLC;远程监控;分布式控制;组态软件
中图分类号:TN911、7?34;TP3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15)15?0149?04
收稿日期:2015?03?04
0 引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控制系统领域带来了一系列变革,其与控制技术的融合诞生了网络控制系统。目前网络控制系统主要包括PLC网络、分散控制网络、现场总线网络以及工业以太网等。基于Internet的网络技术正在被广泛应用,同时伴随现场总线技术,信息交互中间件技术,组态软件技术,Web远程操作等技术的彼此交叉影响,为将传统控制系统推向更加智能化、多元化、集散化创造了条件。通用工业组态软件的集成度和兼容性越来越高,大大节省了工业控制系统的周期。作为一种专业编程和组态软件平台,组态软件支持多种通信协议,并兼容众多工业产品,为用户实现多设备互联提供了有力支持。借助组态软件可快速开发出具有图形,图标,趋势曲线,实时数据库,报警信号,报表存储等功能的可视化控制界面,并可通过Web 浏览器方便地实现远程监控,相关编程人员不需要掌握复杂的编程语言,只需要以类似“搭积木”的方式针对待设计系统进行系统拼接,并完成简单的接口参数设置即可。伴随越来越多主流厂商的加入和主动开发其自身协议接口,相信组态软件在未来将被不断赋予新的内容。
在远程控制系统设计策略方面,当今最大的发展趋势即依托Ethernet技术的扩展,通过Internet可以使系统与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实现连接。远程网络监控的具体定义可以描述为:利用计算机监控技术并通过网络对设备进行远端监视,并可以根据监视情况发送控制和维护命令。课件,在Internet占据互联网世界的背景下,搭建基于Internet的工业远程监控网络是工业技术发展的趋势。而作为网际组态软件的WebAccess[1?2]正是以IE 浏览器内核开发的HMI/SCADA监控软件,可以在IE浏览器界面上快速实现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和资料传送采集监测,能够为远程监控提供完善的设计方案和安全保证。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网际组态软件WebAccess的远程异构式网络监控系统设计方案,进行实际运行调试,验证了所提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1 整体系统设计
系统整体设计对象是面向PLC底层控制的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远程综合控制系统,上位机程序利用WebAccess 开发,采用三菱FX2N 型号的PLC 作为底层控制网络[3],并以多关节机械手为对象的物流管控系统设计作为应用对象,验证整体系统的可行性,而在物流管控系统,选用的是西门子S7?200型号的PLC[4?5]。整体工作包含三大部分内容:
(1) 搭建基于三菱FX2N PLC 的网络综合控制系统;
(2)以物流管控系统为具体应用对象,组建基于西门子S7?200 PLC和现场总线技术的多关节机械手及码垛自动物流系统;
(3)实现异构系统集成以及中间件信息交互,完成整体远程监控系统满足基于Internet的远程测控。
整体系统设计结构如图1所示。
其中,底层现场控制由基于三菱FX2N PLC构成综合网络控制系统和基于西门子S7?200 PLC和现场总线技术的多关节机械手及码垛自动物流系统组成;中间监控层由基于MCGS和WinCC的组态软件编程实现[6?9];最上层将两个异构系统进行集成实现远程监控层设计,具有分散控制,集中管控,分层独立设计和远程监控等功能。下面将采取由下至上的顺序依次论述各层具体的设计方案。
2 现场底层控制系统设计
2、1 基于三菱FX2N PLC综合控制网络
采用三菱FX2N PLC 完成下位多台独立PLC 分别控制不同的现场设备构成各个从站,通过RS 485 网络通信,构成1∶N 网络系统,最终将各从站统一交由一台上位机进行监控,并定义为通信网络主站。整体网络采用专用协议和计算机进行连接,一个主站最多可搭载16 个独立PLC控制系统。各从站PLC之间的连接是通过FX2N?485?BD模块自带接口实现,构成下位机RS 485网络,各站独立数据延伸通信距离不超过50 m,若不使用FX2N?485?BD模块,则最大延伸距离可扩展为500 m,所以如果现场设备要求的通信距离大于50 m 时,可通过RS 485 通信网络对通信距离进行延伸扩展,从最大程度上发挥PLC的现场工作优势[10]。
具体底层网络结构如图2 所示,由虚(虚拟控制对象)实(真实控制对象)相结合的现场对象控制层、RS 485网络通信层和上位主站监控层构成。
(1)现场虚实结合被控对象控制层:采用MCGS组态软件开发虚拟控制对象,以动画形式直观地仿真出程序的执行情况,同时设计了PLC、变频器实际控制系统;
(2)RS 485通信网络层:利用三菱FX2N PLC自带的RS 485 接口,按照RS 485 通信协议,搭建以主站PC机为主控单元的1∶N 型集散化网络控制系统;
(3)上位监控管理层:仍采用MCGS组态软件开发上位PC 机的监控系统,直观方便地对下位从站各PLC管控设备进行监控。上位PC 机既可以作为1∶N 网络中的主站监控机,又可作为对整个网络的上位监控机,同时承担对PLC 各从站的实时编程、参数设置等调试工作。
2、2 多关节机械手物流仓储管控系统
以现代物流仓储为实际应用对象,设计面向自动化立体仓储的实验装置平台,构建物流信息实时管理与监控系统,整体设计方案如图3所示。
如图3所示,监控层内部采用WinCC和数据库相配合的DDE 通信管理模式,监控层和控制层之间的三个西门子S7?200 PLC构成PROFIBUS?DP控制网络,分别控制堆垛机、机械手和辊道输送机三个具体的设备对象,最终通过EM277扩展模块连接到PROFIBUS?DP现场总线上。整体物流仓储管理系统以配置有WinCCHMI/SCADA的PC机作为上位机,通过插在主机箱内的CP5611网卡与下层S7?200 PLC通过EM277 DP模块进行连接和通信。
实际测试中总结出所提物流仓储系统具有六大主要特点:具备自动识别金属,物品颜色,条码信息和物品功能自动整理摆放等功能的现代进货管理、识别和规划仓储系统;物流输送交流传动、气动系统准确控制;立体式仓库货物自动记录存储和提取;取物多自由度灵巧机械手精确控制;基于WinCC 组态软件的可视化计算机控制系统;基于现场总线协议的高可靠性局域网络通信保障。
3 上层综合监控与通信网络设计
针对中间控制层和远程监控层两个不同级别的控制网络系统,为了保障网络化协调发展,达到网络资源最优配置,实现易操作的远程监控,结合用户对于系统集成、分布式控制、集中管理、独立分层设计等具体要求,提出基于MCGS,WinCC,WebAccess,OPC 中间件技术,以太网技术以及互联网接入技术的综合远程网络构建方案。
3、1 基于WebAccess网际组态软件远程监控方案
在当前众多组态技术各自占据一部分市场的大背景下,通过综合分析和比较三种解决方案,最终选取性能最优的WebAccess网际组态软件作为本系统的首选软件。为了更好地验证选择方案的最优性,现以三种解决方案为例,进行分析评述。
(1)MCGS网络版组网方案
MCGS组态软件自身具有WWW 网络版的功能,通过此网络版设计的控制系统具有Internet远程浏览的功能,能够通过搭载于任何一台接入互联网的IE 浏览器进行远程浏览与操作控制,它是一种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S)的通信模式。开发者在MCGS网络版中对HTTP等参数进行设置,启动运行工程。远端用户只需打开IE浏览器,在地址栏输入运行工程用户的IP,就能实现直接访问此计算机,进一步可浏览到工程中设定好的组态画面,以此完成基于MCGS网络版的远程组网,在安全性方面,开发者可以通过给用户设定不同的访问权限或设置登陆密码的方式维护系统的安全。该方案是一种最基础、简单、快速远程组网方案。
(2)WinCC服务器方案
WinCC 的客户机/服务器结构(C/S)是一种较广泛应用的服务器型网络结构。所谓服务器型,就是通过功能较普通PC更为强大的服务器作为控制主站,其高性能优势在高速运算能力、长时间不间断可靠运行、外部大数据吞吐能力等方面得到很好的展现。采用WinCC服务器方式建立网络结构,可以保证物流系统的整体一致性。
(3)WebAccess综合开发方案
WebAccess是集成功能强大的网际监控软件,可以将被监控的底层三菱系统主站PC机作为Server,并设置另一台PC 机作为Client,整体采用OPC 中间件技术、DDE决策技术等通信模式进行综合组网。
本文设计方案即选用WebAccess综合开发方案,其网络系统结构如图4所示。
与采用WinCC方案不同,WebAccess网际组态软件能够实现客户端不需要额外安装任何第三方软件,直接在计算机自带操作系统上即可使用,客户只需打开IE 5、0及以上版本的IE 浏览器即可,可操作性大为提高。同时系统所选用的方案,把SCADA Node 和Project Node一同组态到一台PC 机上,实现了基于WebAccess网络构架的单机控制系统,此时,使用操作系统自带IE浏览器,远程Client通过设置权限,连入以太网或互联网,对系统进行实时远程编程和监控。WebAccess 单机系统PC 机作为服务器,以HTTP,FTP,HTML 等协议方式通过MCGS 和现场PLC 连接设备中收集的数据经以太网保存传送到SCADA Node中,客户可随时经以太网将存储信息传给远程的客户机。WebAccess 网际组态软件支持冗余构架,能够为它设计冗余网络,实现快速组态,保证并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
3、2 物流仓储远程监控设计方案
所提物流管理系统采用西门子S7?200 PLC作为主要硬件控制单元,软件设计单元则采用OPC 中间件通信模式,利用中间件技术,将监控物流系统的一台PC机作为WinCC OPC Server,另一台PC 机作为WebAccess OPC Client,构建如图5所示的现代远程物流管理系统。
如图5所示,所提设计方案采用WebAccess网络构架中的单机系统,远程用户可以通过以太网或互联网,使用PC 系统自带的IE 浏览器进行远程编程和参数设置。通过带WinCC的上位机将PLC底层设备中的信息经以太网保存,或者传送到WebAccess单机系统中,最终同样采用如前文所述的将WebAccess作为服务器,以HTTP,FTP,HTML 等协议方式将信息经以太网传给远程客户机。为了使系统更加完善,同样考虑将网络系统设计成冗余网络以增强系统的可靠性。
4 系统功能调试
在完成不同网络层的独立设计后,对整体系统进行组装和调试。与其余方案对比,所选方案采用研华公司开发的WebAccess网际组态软件,其系统构架网络层次分明有着很好的优越性,便于控制与管理,其强有力的网络通信功能提供了巨大支持,在获取WebAccess授权后,几乎不需要其他多余的硬件设施即可完成网络系统的构建,同时研华公司对WebAccess的授权只需要一次性购买,其后就永远没有点数限制,可享受无限点待遇。冗余系统设计是WebAccess的最大亮点,不仅使用方便,且具有高可靠性。图6是采用WebAccess监控软件方案构建远程综合监控网络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从图6中可以看出,所设计网络的三层控制系统结构分明,从最底层设备的控制层到现场总线层中间监控层以及WebAccess工程节点和局域网PC机局域网监控层和最上层的互联网监控层,各层控制网络之间任务分工明确,在保障基本功能实现的同时,利用冗余网络技术和防火墙技术等提升了系统的整体稳定性能和安全可靠性能。从具体测试结果来看,局域网监控层和互联网监控层,同样归属为远程监控层,但是在设计时,两个控制网络既相互独立,又具有分布式控制特点,并最终通过WebAccess 软件对整体网络系统进行集中管理和远程监控。此设计策略在保证了下位设备机系统独立性的同时,又可以进行统一监控且不用担心破坏系统各自的完整性。综上所述,实际调试结果验证,采用WebAccess远程监控方案设计的PLC综合远程网络监控系统具有良好的监控特性,满足了系统的整体设计要求。
5 结语
本文针对工业现场实时远程控制的需求,设计了一套基于网际组态软件WebAccess的远程异构式网络监控系统。具体工作和实现策略包括:基于三菱FX2NPLC 构成综合网络底层现场控制系统,基于西门子S7?200 PLC 和现场总线技术的多关节机械手及码垛现代自动物流仓储管理系统,基于MCGS和WinCC的组态软件编程实现的中间监控层,将两个异构系统集成实现最上层远程监控层。系统整体具有分布式控制,集中管控,分层独立设计,冗余网络,防火墙维护和远程监控等特点,达到了设计预期要求。
参考文献
[1] 朱光灿,郑萍,邵子惠,等、基于WebAccess的远程实验物流控制系统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68?72、
[2] 刘德生,张天开,李长启,等、基于VB 的WebAccess组态功能扩展[J]、微型机与应用,2012,31(2):8?11、
[3] 江天亮,张少波、基于S7?200 PLC饮料混合机的控制系统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4,37(13):102?104、
[4] 潘益玲,罗坤明、基于MCGS和三菱PLC的五层电梯控制仿真系统设计[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1(3):68?72、
[5] 吕俊、基于OPC的PLC在线PID模糊自整定系统[J]、轻工机械,2013,31(2):35?39、
[6] 徐翊峰,肖兴明,王前,等、基于OPC与PLC的应用程序与提升机制动系统故障动态监测[J]、煤矿安全,2009(12):57?59、
[7] 朱凌云,林琳、基于WINCC 的PLC 控制系统仿真平台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5):49?53、
[8] 李明辉,张秦、利用VB实现WinCC数据高级归档的研究和应用[J]、自动化仪表,2012,33(6):36?39、
[9] 王文强、基于西门子PLC 以太网模块与WinCC 实现的远程监控系统[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3,26(4):34?36、
一、“案例”教学法
相比于枯燥,空洞的理论教学内容,案例教学法更具明朗化和清晰化。而传统课堂教学中,是教师对理论进行讲解,之后通过案例加以说明,实际上依然处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模式;学生易产生疲倦思想。在实际教学中,应采取两种教学方式进行案例探讨;一种是讲师对营销理论进行浅要讲解,之后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组深入探讨,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要案例教学依据。例如,在讲解网络营销网站建设课程时,在讲解网站功能之后抛却书本,以学校校内网站建设为例,依据网站四要素对网站进行综合评价,并让每位学生出具书面案例分析报告。既能让学生感受案例真实性,又能收集网站改革方案和建议,便于进一步完善学校网站建设,推动学校教育普遍化、专业化。另一种方案即透过案例分析知识点,之前是通过知识点讲解现实案例;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来讲解分析书本知识点;例如:在讲解“消费者产品消费心理”时,不必按照书本总结的若干网民特征来一一分析,讲述。可根据不同杂志,文献提供的最新数据总结,如CNNIC发表的《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分析报告》数据状况教师进行当堂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教师应以知识引导者身份对学生授予问题分析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针对同一分析结果,应留给学生更多思索空间;此种案例教学方式远远好于传统教学模式。在实际运用案例教学中,应注意三个重要环节:选材,组织讨论,教师评论。案例的选材是直接决定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应选取生活紧密度大,有讨论价值,能激发学生思索兴趣的网络营销案例。教师可在中国营销传播网站上进行专业案例教学收集。
二、建立中职校园电子商务平台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评价
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工作的后期,其焦点问题方案评价。若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不当,可能会在无意中选差弃优。因此,方案评价的研究在网络规划中非常重要。
1999 年6 月~2000 年5 月,根据上海市政府要求,上海市建委组织有关单位对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进行优化研究[ 1 ] 。作者参与了这项工作,承担轨道交通网络方案的评价研究。本文主要介绍这项研究工作中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抛砖引玉, 期盼同行深入地讨论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的评价问题,以提高我国大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水平及决策的科学性。
1 方案评价的思路
在进行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方案评价工作之初,我们试图参与国外的一些做法,但未能如愿。如巴黎、柏林等国外大城市,其轨道交通建设开始于20 世纪初,因受当时交通规划水平及认识程度的限制,网络规划所考虑的时限较短,主要从具体某条或几条线路的角度进行局部性的效益评价[ 2 -3 ] 。60 年代后, 随着交通需求分析理论的发展,到交通网络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动态作用及其社会效益,开始重视路网方案评价。法国巴黎在70 年代规划建设的地区快速铁路网(rer) ,主要是支持60 年代初提出的城市总体规划,为开发建设距巴黎市中心8~10 km 的9 个副中心及距巴黎市中心25~30 km 的5 座新城服务。美国在70 年代末制定的大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规划[ 4 ] 的评价指标为:
重构节省能源的城镇体系,恢复中心区活力,促进旧城改建,改善环境,改善中心区的居民出行可达性,实现社会平等。可见,国外轨道交通网络的评价重点是定性分析,在定量评价方面的研究还不深入。即使在定性分析方面,我们也不能套用这些指标,因为欧美等国的人口密度、城市化历程等与我国现状及未来的发展特征有很大差别。
在国内,比较代表性的评价方法是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在《广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研究》中的做法[ 5 ] 。这种方法参照近年来公路、城市道路网络规划方案评价研究的成果,如多目标决策分析法、系统聚类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层次熵决策分析法等[ 6 ] ,建立了3 个层次共18 项评价指标,试图对路网方案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虽然广州的评价指标比较全面,但在具体应用时由于指标数目多,且有些指标受主观影响较大,各指标权重的取值可能会发生较大偏差,从而导致方案比较结果模糊不清,难辨好坏[ 7 ] 。
这次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评价的特点是: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方案评价;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在选择评价指标时,尽量减少指标间内涵的重复性;定量评价指标中尽量减少主观性指标。具体评价思路及过程如下:
(1) 通过战略性分析粗选方案。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中的一些战略性问题,如新城与中心城间的出行总量、轨道交通占公交出行比例、路网规模、轨道交通系统模式等,组织专家反复论证,形成明确的目标。达不到这些目标的方案,即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战略目标不相适应,必须淘汰。本次网络规划中,规划小组在第一阶段方案设计时拟定了17 套规划方案,经过定性及定量分析后,粗选出5 套符合要求的可行路网规划方案供进一步深入研究。
(2) 通过方案设计原则及方案的定性分析筛选方案。规划小组通过多次讨论和专家咨询,明确了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原则。逐条对照规划原则,考察各网络方案与城市总体布局的配合、与城市主客流走向的配合、与城市主要客流集散点(市中心、副中心、地区中心、对内及对外交通枢纽等) 的配合、规划近期网络的可实施性、网络结构的合理性等方面。通过规划小组集体的经验及综合判断能力,将不合适的方案淘汰。被淘汰的方案中,可能存在一些局部的优点或特色,这些将被添加或组合到保留下来的方案中。因此,在筛选方案的过程中,也会派出或组合出新的方案。本次规划在对5 套粗选方案进行踏勘、客流分析、类比分析等研究过程中, 对上海市城市规划、城市综合交通情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路网方案的规模、结构形式、层次等也有了更多的了解,构思出12 套比较可行的方案。然后对照各条原则进行取舍,选出较好的3 个方案。最后广泛听取有关专家的意见,总结归纳出2 个有代表性的方案 方案一与方案二。
(3) 通过定量分析优选方案。最后保留下来的方案都是各具特色且是总体上比较优秀的方案,这些方案从定性分析的角度看是难分高下的,因此需要建立定量的评价指标进行精确的比较。由于轨道交通涉及面广,用单一的评价指标无法全面反映各方案的影响效果,故需建立由多个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为达到方案比较的目的,还需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各指标进行综合。
上述3 个评价阶段,充分利用人的经验及综合判断等定性分析能力,把不同层次、不同影响程度的方案比较问题分解开来。到最后一个阶段,由于比较对象在定性分析方面的综合影响基本相同,所以可以把定量分析从复杂的定性、定量综合分析体中分离出来,使相应的定量评价指标较少,综合比较只需进行单层次的指标综合。此举不仅简化了指标综合方法,而且也提高了评价工作的透明度及准确性。下面重点介绍这次规划方案评价所采用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综合方法。
2 定量评价指标体系
文献[7 ] 、[8 ]探讨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评价的指标体系。但在实际运用时,这些评价指标受城市特点以及所能获得的数据资料等具体条规划与方案件的限制。这次评价对指标体系作了适当调整,实际采用的比选性评价指标有如下4 项。
(1) 公交出行时间(万人h/ 日):指使用公交的全部乘客的出行总时间,反映轨道交通带来的居民出行方面的效益。该值越小,出行者的出行距离越短或旅行速度越高,出行越方便,说明网络结构及换乘布置总体上越合理。
(2) 轨道交通周转量强度(万人km/ km 日):指平均每公里轨道交通线路的日周转量,为轨道交通日周转量除以轨道交通线路长度,反映单位长度轨道交通线的直接效果。该值越大,轨道交通运营公司的经济效益越好。
(3) 轨道交通占公交周转量比重(%) :是指轨道交通日周转量占公交日周转量的比重。该值越大,说明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系统中发挥的作用越大,对改善地面交通系统拥挤状况及环境越有利。
(4) 轨道交通网络长度(km) :指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线路总长,反映轨道交通网络的建设成本。在建设标准相同的条件下,长度越大,工程造价越高。
上述4 项指标从效益和成本两方面来评价轨道交通网络的总体性能,较全面地反映了轨道交通网络对居民出行、运营效果、城市发展、经济效益的影响。其中效益评价考虑了居民、运营公司、社会(公共投资者)3 个方面。这4 项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的缺点是不能反映路网负荷均匀性及车站分布密度。其原因是由于前者的数据难以获取,而后者在方案筛选阶段已经对站间距作了优化研究,因而不影响方案比较结果。
根据上述4 项指标,可得到在轨道交通轨道规划评价中习惯使用的其它指标。
(1) 轨道交通周转量强度×轨道交通网络长度= 轨道交通周转量;轨道交通周转量÷平均乘距= 轨道交通客运量;轨道交通客运量÷轨道交通网络长度= 运载强度;轨道交通客运总量÷公交客运总量= 轨道交通占公交运量比重。
(2)“居民出行时间包括轨道交通乘客的车内时间、换乘时间以及轨道交通系统之外的公交接驳时间和步行时间。它反映了公交平均速度,也反映了轨道交通网络与城市客流集散点衔接的好坏,还反映了轨道交通网络与城市规划的人口及工作岗位分布的吻合程度。
(3) 在一定面积、一定人口的区域上,轨道交通
网络长度与轨道交通面积密度、轨道交通人口密度 是一一对应的。
3 指标综合方法
单层次的指标综合如下式所示,只是简单的代数运算,直观易做。各评价指标的计算值bi 如表1 所示(上海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利用emme/ 2 软件采用城市总体规划数据及相应的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进行计算所得) 。
表1 方案一与方案二定量评价指标计算值
由表1 数据可知: 比方案二差。如果票价为0、 3 元/ 人km ,则每天方
①两方案规模基本相同。 案一要比方案二少收入41、 1 万元,10 年累计达15
②方案一的居民出行时间比方案二少10 万人 亿元。h/ 日,因此从节省居民出行时间看,方案一好于方
③方案一的轨道交通客运周转量比方案二小 本次规划向20 位专家进行了4 轮专家咨询,经过137 万人km/ 日,因此方案一的轨道交通运营效益 整理后得到的表2 的权重结果。
④方案一的轨道交通占公交周转量比重比方
案二。如果每人小时的时间价值按5 元计算,方案 案二大1 % ,有利于减少道路交通阻塞及改善环境一每天节省的时间价值达到50 万元,10 年约节省 质量。18、 3 亿元。 权重wi 可通过特尔斐法专家咨询法确定[ 9 ] 。
表2 方案一与方案二指标综合
表2 中,指标综合值p1 > p2 ,由此可判断,方案一总体上略优于方案二。
4 结语
象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未来可能要形成400 ~500 km 以上的轨道交通网络,建设总投资将超过2000~3000 亿元。如此庞大的投入,必将对城市布局、土地利用分布及强度、交通结构与效率、居民生活方式及方便程度等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形态结构、线路走向、线路连接方向的微小差别,可能会给城市带来不小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审慎地对待方案比较。本文提出的方案比较指标体系及指标综合方法尚需进一步深化,尤其在车辆配置、运营效率等方面。还要注意的是,实际的轨道交通方案评价是复杂细致的工作,除了受所能获取的数据制约外,还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选择对解决城市问题有针对性的指标。从这个意义上讲,评价不仅是一种技术,而且是一种艺术渗透着规划理念及战略思想的评价,综合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评价。
参 考 文 献
1 顾金山,顾宝根,王家玮等、 上海市轨道交通交通网络优化方案说明报告、 上海市建委轨道交通网络优化课题组,2000 2 andeerstig c , mattsson l g、 appraising large -scale investments in a metropolitan transporatiion system、 transportation 1992 , (19) :
267~283
3 viver j 、 methods for assessing urban public transport projects、 public transport international , 1998(1) :24~27
4 pushkarev b s , zupan j m , cumella r s、 urban rail in americ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 bloomington , 1982
5 沈景炎,唐国生,刘迁等、 广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路规划研究报告、 北京市城建设计研究院,1997
6 何宁、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系统分析: [ 学位论文] 、 上海:同济大学,1996
7 顾保南,方青青、 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规划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0 (1) :24~27
【关键词】人性假设;社会网络; 嵌入性;社会工作
一、人性假设与网络嵌入性
(一)人性假设
人性即人固有的属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独特性所在,假设即公理性假设,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检验得到的论断。对于人的基本假设有如下三个:
第一,“经济人”假设。“经济人”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经济人”假设人都是利己的,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提出“X理论”,认为人是懒惰的,缺乏雄心壮志,以自我为中心。“经济人”的假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自利,人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致力于追求经济和物质利益;(2)理性,人有较好的知识能力和判断能力,能够根据环境和自身需求做出判断,从而最大化的满足所追求的利益;(3)“经济人”的灵魂:在良好的法律和制度下,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会无意识且卓有成效地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
第二,“社会人”假设。“社会人”是既包括自然属性也包括社会属性的完整意义上的人。“社会人”由美国管理学家埃尔顿・梅奥针对“经济人”概念提出的,梅奥在霍桑实验中发现人作为社会的一员不仅追求经济利益,也追求社会关系或者说是人际关系,并从中得到满足,同时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通过关系为纽带对组织产生重大影响。总之,社会人有利他性,为满足自己的人际关系需求,人会考虑到其他人的利益和社会责任。
第三,“复杂人”假设。薛恩在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复杂人”假设。认为人是复杂可变的,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并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需求,由此产生的动机和行为也是复杂可变的。“复杂人”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人与人是不同的,二是同一人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情况是不同的。将人看成是复杂的,就要用权变的理念处理问题。
(二)网络嵌入性
社会网络又称社会关系网络,是指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由于交流和接触而发生存在的一种纽带。嵌入主要是指社会网络对个体的经济行动的限定与形塑。而嵌入性便是镶嵌在社会网络中影响或决定行为主体的行动和收益的结点。即社会网络是作为行动者的点以及点与点之间的线的集合,而嵌入性是网络中线与线的交点的集合。社会网络和嵌入性是辩证统一的。首先社会网络是嵌入性的基础,社会网络是资源的载体,只有社会网络存在,行动者才能嵌入到其中获取资源。其次嵌入性构成社会网络,资源的嵌入维持和扩大社会网络,节点的位置和数量决定了社会网络的强度与广度以及资源获取的效果。网络嵌入性揭示了这样一个规律:个体以关系(地缘、亲缘、业缘)、信任、互惠等形成承载着各种资源的社会网络,并在其中获取相应的、需要的、可预期的资源。
二、人性假设观下的网络嵌入性
(一)“经济人”观下的网络嵌入性
“经济人”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而社会网络是资源的载体。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经济人”会嵌入社会网络中获取资源。嵌入分为结构嵌入和关系嵌入。结构嵌入以第三方为“桥梁”,将行动的双方联系起来,网络参与者之间连接程度越高,资源越容易共享。关系嵌入可以分为强关系与弱关系,通过亲缘、朋友、同事等所形成的强关系在社会资源的获取上具有稳定性与可靠性;而弱关系作为连接资源的渠道,在社会资源的获取上具有广泛性与延续性。一般认为,个体所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嵌入在网络中的资源是无限的。例如,A与B有强关系,而B与C 有强关系,同时C有A所需的资源,A便可以通过与B的关系得到C的资源。在这一关系中,A与C具有弱关系,而B是A与C的桥梁,A与C通过B得以联接,并相互补充对方所需要的信息,共同创造新的、有价值的资源,达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二)“社会人”观下的网络嵌入性
“社会人”更加注重在社会网络中获得“爱”的满足,而信任在社会网络的构建和维持中扮演着“守门员”的角色。具有不安全感的弱关系的两个行动者,为了抵御外部的威胁,满足自身的群体性需要,如保护、关怀、依赖、支持,会倾向于结成稳定可靠的强关系。双方通过加强联系即增加行动者之间的线,扩大网络密度和广度,信任便嵌入在扩大化、紧密化的社会网络中。信任要求行动的双方相信对方有合作的诚意,有能力满足自己的需求,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表明自己愿意为对方提供对方所需、承担社会责任。强关系建立以后,行动者对对方的能力、品质等较为了解,在此基础上双方相互影响,相互提供信任感和安全感,不断地加强和扩大网络的连接。总之,通过信任的嵌入,“社会人”构建起社会网络,满足自己的人际交往需求、组织保护需求、社会认同需求。
(三)“复杂人”观下的网络嵌入性
在“复杂人”的假设下:人具有独特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价值观、能力、需求有所不同。为了满足这种复杂化、广泛性、即时性的需求,“复杂人”需要建立和嵌入社会网络。以人的发展历程为例:婴幼儿时期生存为主要需求,而婴幼儿不具备独立获取生存资料的能力,只有通过家人网络才能满足自身需求;到了青年期,人获取知识、谋求生存的能力得到发展,独立、求知、交往等需求日益凸显,这时人就需要嵌入到亲朋、学校、社区等各种网络,在网络中寻求各种资料以满足成长的需求;而到了中年期,人为了获取生产生活资料,满足爱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必须嵌入各种社会网络中,调整和完善网络结构,不断扩大网络的覆盖面、提高网络的密度、增加结构洞的数量,建立起强关系和弱关系交错的社会网络,在网络中满足各种需求;晚年期主要以适应晚年生活为主,为了安度晚年,人要在家庭、社区等网络中寻求关爱、尊重,消除孤独感、恐惧感。
三、人性假设观下的网络嵌入性对社会工作的启示
(一)网络嵌入性对社会工作者处理案主问题的启示
社会工作是助人自助的专业活动,社会工作者在处理案主问题时,必须要考虑到案主的独特情况,在特定情境中理解案主的行为。案主总是嵌入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网络中,其行为与背景和网络有着极大的联系。迪马乔指出,“特定的行为总是处于一种既定的社会背景之中的,不同的行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类似性,这便是嵌入性理论的重大发现”。
网络嵌入性表明影响人的因素是多元的,案主的行为与事件、环境以及案主本身是密不可分的。案主、事件、环境三个节点及其连线构成一个网络,网络密度越大,案件便越复杂,对案件的理解也更为谨慎。案主有其自身的价值取向(或者说是人性假设中某一占有优势的假设),即价值嵌入案主;案主所遭受的事件直接导致案主的行为,即事件嵌入行为;事件当时的环境影响行为主体对事件的理解,即环境嵌入事件。由此可以看出要正确理解案主、发现到案主的问题所在,并帮助案主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就要对案主做出充分的假设,把整个案件放到网络中去考量。
网络嵌入性还表明构建是多角度的,通过对网络构建的全方位分析,可以获得更稳定持久的社会支持。案主处在各种网络之中,并可以通过现有网络构建新的网络。案主的朋辈群体、同窗同事等强关系可以为案主提供可靠的支持,而通过强关系辐射出去的网络可以帮案主找到更多的支持资源。通过对案主网络嵌入结构与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到案主的优势与潜在机会;而通过对网络的运用和开发,可以帮助案主找到实际可靠的支持,满足案主物质、精神各个方面的需求。
(二)网络嵌入性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启示
社会工作可以说是一种“舶来品”,而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因此,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还必须将我国的国情嵌入其中,寻求本土化发展。
社会工作本土化第一是价值观的本土化,第二是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党的领导”和“人情社会”可谓是中国的特色。从价值理念上看,我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集体主义为导向。在这一背景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成为时代的主题,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也要与这一主题相适应,既要“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又要“要善于从群众的实践和创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将“实践检验”、“寻求发展”、“立足群众”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同时在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我国的社会工作不能仅仅照搬以个人主义为指导的西方社会工作,而更多的从集体主义价值观角度出发。这就说明我社会工作的发展一方面要注重新价值、新思维、新技能的开发,另一方面要深入到基层实践,不断地将理论与实务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又以实践检验和丰富理论。从工作方法上看,人情社会即在人与人的相互交往中主要以人情作为交换媒介的社会,根据其形成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感需要性、风险防范性、不正当求利性。这三种类型大致涵盖了“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的追求目标,通过社会网络,实现人情交换,追求各种利益的最大化,满足不同阶段的需要。人情社会的现实决定了大部分资源都要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获得,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要考虑到人际网络模式的重要性,利用人际网络扩大社会工作发展范围、社会接受度和信任度,提高工作处理能力、寻求案主资源能力。本土化社会工作的发展首先是要接受“人情”的现实,认识到专业的发展深深的嵌入到整个社会习俗、社会约定、社会价值观之中,不能与现实社会相脱离;其次要针对“人情”社会的利弊具体开展服务,研究正确实用的专业工作方法,既要帮助案主解决问题,又要达到促进社会价值发展的目的。总之,社会工作必须结合我国实际,在特定社会背景和社会网络之下寻求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瑞华、从嵌入性理论看中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战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04、
[2] 冯必扬、人情社会与契约社会――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J]、社会科学,2011(9)、
关键词 轨道交通 线网 用地规划 资源共享
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在我国发展很快,部分大城市相继建成了一批轨道交通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各城市都充分认识到做好轨道交通前期规划,尤其是用地规划与控制的重要性。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3]81号),明确要求各城市做好城市轨道交通用地规划与控制工作。
用地规划与控制是对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必要支持和有效延伸,有助于提高线网的可实施性,起到稳定线网的目的。对线网进行沿线土地规划与控制,预留走廊和用地,防止新建建筑物的侵占,可有效降低轨道交通的建造成本,减少轨道交通对两侧建筑物的影响。有条件者还应对线路沿线土地利用进行调整,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并为轨道交通的建设预留开发用地。
结合南京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诸线(共计7条线),开展预可行性研究及用地规划与控制的实践,并参考深圳、上海等城市的经验,谈一下本人对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用地规划与控制的几点认识。
1 线网用地规划与控制研究的思路和流程
在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完成后,对线网各线进行用地规划与控制一般可与各线预可行性研究结合进行,研究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两阶段、三步骤”。
“两阶段”是指按预可行性研究、用地规划与控制研究两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研究的侧重点、解决的主要问题不同,开展预可行性研究是进行用地规划与控制研究的前提。预可行性研究阶段主要确定各线的工程规模,各线的客流量将是“预可”研究的最主要依据。客流量的预测与分析则取决于线路走向和车站分布,以及线路沿线的城市发展规划。根据各线客流情况,从总体上对线网各线的把握,首先需要进行各线系统选择、车辆选型与编组的研究,确定各线的运输能力。
“三步骤”是指用地规划与控制研究阶段基本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各线的工程实施方案。在“预可”方案的基础上,深化各线工程方案研究,确定各线运营设备系统方案,重点研究与用地控制直接相关的线路车站、车辆段、交通枢纽等的规模、布置和实施方案。
第二步,开展沿线用地规划。在各线工程实施方案基础上,根据确定的用地控制范围,进行各线沿线用地规划工作。
第三步,进行沿线用地控制。根据完成的各线沿线用地规划成果,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如制定《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管理条例》等),对沿线用地进行严格控制和落实,确保用地规划的实效。
在进行线网中多条线路的用地规划和控制时,需要选定一家有经验的总体单位,从线网全局上进行研究的策划和总体的把握,并承担协调管理的工作,确保各线的研究方案、用地控制满足线网的总体规划。
2 线网运营设备系统的配置和资源共享
线网各线运营设备系统将直接影响各线工程实施方案及用地规划与控制,系统资源配置不能单从一条线的角度来考虑,而应从线网全局上对各线运营设备系统进行统一配置和总体策划,以方便未来的运营管理,尽量实现网络资源共享,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
线网运营设备系统配置中的资源共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车辆选型系列化
同一客流规模的线路尽量选用相同的车型和合理的编组,便于各线之间车辆的调度和相互支援,以及车辆维修等接口设备的统一。如南京线网根据远期客流,确定4条线采用A型车,其余线路均采用B型车。
2)设备系统协调一致
统筹考虑、协调各线设备系统研究,使各条线路设备系统的配置最大限度地趋于一致或相近,能够相互通用,达到资源共享,并方便未来全线网实现综合自动化管理。如南京线网各线供电系统均采用集中供电制式和直流1500V架空接触网;通风空调系统从压缩车站规模、节能和安全考虑,推荐采用屏蔽门系统或新型集成系统;信号系统推荐采用基于通信的移动闭塞ATC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推荐采用“一卡通”。
3)控制中心共享
控制中心是运营指挥、防灾救灾的调度管理中心。两条或两条以上线路合建控制中心,共用中心设备和预留接口、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是资源共享、统一管理的重要措施。如南京线网基本确定珠江路、南京南站、江北浦口3个控制中心的位置,满足远期线网的控制要求(见图1)。
4)车辆维修设施共享
车辆段及停车场是车辆维护、检修、停放的场所,需要配备较完整的维护保障设备体系,但一条轨道交通线路的任务量往往是十分有限的,会造成设备的利用率低下。这就要求从线网全局上统一筹划,对各个车辆段进行功能分工,通过线路之间联络线的有效设置,实现各线之间车辆段的共用,尤其是投资较大的厂、架修设施的共享。有条件的线路可以只设停车场,满足车辆停放和定修、月检、周检的功能。如南京线网通过协调,初步确定4个大架修基地进行用地控制,满足远期整个网络的维修需求(见图1)。
5)主变电所共建
作为向轨道交通运营系统供电的集中电源,主变电所的设置也应从线网全局上考虑,根据各线的主变电所分布方案,两线交叉处附近的主变电所尽量实现共建,从而有效地减少建设用地和工程投资,这也是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的重要措施。如南京线网根据各线供电系统方案,7条线共确定16个主变电所,其中4个主变电所共建(见图1),实际建设12个主变电所。
3 线网工程实施方案研究要点
在线网构架和各线预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各条线路的系统要求、功能要求及技术要求,进行各线工程实施方案研究,是进行用地规划与控制的基础与前提条件。除了做好每条线的研究外,各线之间的接口方案(如换乘站、联络线等)也是研究的重点。
1)线路方案
线路走向应顺沿道路等交通走廊,尽量选择在道路红线以内,应重点研究和协调处理线路走向偏离红线的地段,如小半径曲线等;线路敷设方式在城市中心区宜考虑地下线,在城市地区,在条件许可时可优先考虑地上线,以降低建设投资,重点研究地上线出洞过渡段的设置条件。
2)车站布置
合理选择车站站位和确定车站总体平面布置,最大限度地吸引乘客,车站布置突出交通功能,为乘客提供上下车及换乘的便利条件;车站规模根据线网客流分析结果确定,同时考虑给未来发展留有一定的余地;
地下车站出入口、风亭以及地上车站的地面建筑,应尽量考虑与城市道路及两侧建筑相结合,合理布局,满足周围环境与城市规划要求。
3)换乘站方案
换乘方式应着眼于提高乘客的方便性,并需与换乘线路的线形相适应。换乘线路垂直相交时宜采用十字型,换乘线路平行时宜采用平行型或上下型。对于换乘方便性差的T型和L型,仅限于在特殊条件下采用。
一般来说,换乘线路上下关系的确定取决于线路的建设顺序,选择合理的换乘方案,要对换乘节点进行有效的预留,降低远期工程造价。南京线网确定先实施的线在上、后实施的线在下,进行换乘站方案研究(特殊情况除外)。线网中换乘站共计27个,其中三线换乘站2个,平行换乘站6个,“十”字换乘站8个,T字换乘站6个,L字换乘站1个,通道换乘站4个。
4)车辆段、停车场布置
根据线网确定的车辆段分工,按综合维修基地、车辆段、停车场不同类别、不同设备及工艺要求,进行车辆段合理布置;车辆段、停车场出入线与正线的衔接,是其选址和布置的重要影响因素;确定为网络资源共享的车辆段除满足本线需求外,还应根据他线提供的维修需求来预留维修的空间和资源。
南京线网控制用地研究的7条线共设7段5场,其中大架修段3个,定修段4个。7条线线路总长231、372km,段场总面积212、35hm2,平均每公里线路占地0、92hm2;该7条线共配属A型车392辆,B型车1534辆,总计1926辆,平均每辆车占地0、11hm2。车辆段及停车场的总占地规模基本合理。
5)交通枢纽布置
在城市客运系统中,快速轨道交通与市内常规公交是不同层次、不同功能、不同服务水平的交通模式,两者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共同发展,有利于建立以公交为主体,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各种交通方式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功能、多类型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模式分为四个等级:综合枢纽站、一般枢纽站、一般换乘站、中间站,重点需进行轨道交通与对外交通站场和市内大型公交枢纽的接驳规划,以加强各种交通系统之间的有效衔接,提高公交的整体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
6)联络线设置
联络线是连接两条独立运营线路之间的辅助线, 根据整个地铁网络的运营策划,对各线路的联络线设置进行统筹考虑,做好联络线设置条件的工程预留与用地规划和控制。联络线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车辆送修的通道
每个综合维修基地一般负责2~3条线的车辆大、架修任务,各线需要大、架修的车辆都要经过联络线送到综合维修基地进行修理。南京线网中具有如此功能的联络线规划有3处。
(2)满足运营车辆调度灵活性
在运营过程中,各线根据运量需求,需通过联络线重新调配各车辆段原配属车辆等。南京线网中具有如此功能的联络线规划有7处。
(3)作为线路的设备运输通道
轨道交通建设中,许多大型材料及设备(包括运营车辆)一般是由国家铁路通过铁路专用线运入车辆段内,这就要求通过联络线和铁路专用线连通。南京线网中具有这项功能的联络线规划有3处。
4 线网用地规划与控制一般要求
线网沿线用地规划与控制除满足城市发展规划和轨道交通系统要求外,还应考虑城市的环保要求与工程安全保护要求等。区间与车站用地控制走廊边界线主要考虑:地下线产生的振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地上线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区间线路、车站建筑与城市其他建筑间的安全防护距离,根据轨道交通工程实施要求,考虑预留一定的施工场地。
参照国内相关城市经验,轨道交通用地规划与控制的一般要求如下。
(1)地下线:区间线路按线路规划方案的中线每侧25m为控制走廊,车站按线路规划方案的轮廓(包括出入口、风亭),向外扩25m作为控制用地。
(2)地上线(包括地上、地下、过渡段):区间线路按规划方案的中线每侧30m为控制走廊,车站按规划方案的轮廓向外扩30m作为控制用地。
(3)地下线区间风道:区间风道按规划方案的轮廓,向外扩35m为控制用地。
(4)车辆段用地:根据车辆段规模大小与其所承担的检修工作量(综合检修基地、车辆段、停车场),确定其用地控制范围。
在上述控制范围内,不得随意修建新的永久性建筑物,凡在控制范围内修建新的建筑物,均需轨道交通预先配合做工程实施方案,再根据建筑物具体位置与地质条件,规划协调相互间的位置关系,否则必将付出巨大的代价。如北京四惠车辆段由于前期没有进行有效的用地控制,建设时拆迁费竟高达7亿之多。
5 轨道交通周边开发用地规划
轨道交通周边开发用地规划是其建设用地规划的延伸,其目的在于积极探索轨道交通建设的投融资模式,增强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资金不足是制约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的关键所在,面对巨额投资,我国各大城市都在积极探索投融资模式,一般仍以政府作为轨道交通建设投资主体,但结合城市建设发展和旧城改造,借用沿线土地开发与土地出让来筹集建设资金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融资方式。世界上运作比较成功的香港地铁在建设新线时,政府基本不提供资金,而是提供沿线土地供香港地铁公司进行物业开发来筹集资金和补贴运营。
南京线网有针对性地将轨道交通线(或延伸线、支线)引入到土地资源丰富的郊区或新市区,通过轨道交通的建设,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同时,这些地区预留和储备适当规模的土地来支持地铁建设。
南京线网各线用地控制规划还引入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面向公共交通的土地开发)的理念。TOD作为代表性的开发理念,是以公共交通的车站为中心,利用公共交通为前提,进行高密度的商业、办工、住宅等综合性的复合混合用途的集约化、高效率开发。南京线网车站的TOD发展模式基本分为新市区形成型、新城市观光开发型、地区中心形成型、综合交通枢纽形成型、城市轴形成型等,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开发理念,适合于不同的车站。在线网用地规划与控制中,针对各个车站适合的开发类型,对其周边用地进行控制、规划和预留,以期实现轨道交通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6 总结和建议
在我国城市目前日益加快轨道交通建设的过程中,做好轨道交通线网用地规划与控制,预留走廊和开发用地是十分必要的,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线网用地规划与控制的目的在于“引导规划控制红线、预留用地、储备项目”,本文提出了各线预可行性研究与用地规划与控制结合进行的研究思路,基本可达到控制用地的目的。
(2)进行各线用地规划与控制,需从线网全局的角度对网络资源配置和共享方案进行研究和总体策划,避免各条线的研究各自为政的局面。
(3)线网各线工程实施方案是用地控制的直接依据,工程实施方案的研究要注重其相对的稳定性和一定的灵活性、远期方案的合理性和近期对邻线的有效预留
(4)除做好轨道交通建设用地规划外,延伸进行其周边开发用地规划是彻底改变轨道交通建设投融资模式,保证轨道交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5)轨道交通用地规划与控制的意义比较容易理解,但实际操作起来会遇到很多困难,需得到城市规划、国土、供电、建设等单位的重视和支持,多部门联合进行有效的协调,才能真正将用地规划与控制落到实处。
(6)各城市需将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用地控制规划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融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中,制定相应的轨道交通建设和管理条例,经市政府批准后执行。
参考文献
[1]万学红、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内容及方法研究[C/OL]//建设部城市交通工程技术中心、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2001年年会暨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2001[20050408]、chinautc、/organization/2001/030、asp、
[2]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南京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G]、北京,2004、
【关键词】 网络工程生命周期 课程改革 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038-02
1 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1、1 背景
2010年12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北京召开2011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此次会议提出,“十二五”期间,在加快通信业创新转型方面,要求加快3G和光纤宽带网络发展,加快TD-LTE研发和产业化并开展区域性试验示范;加快推进三网融合,推动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加快业务推广和网络建设改造,推动上下游产业发展;加强电信市场监管,强化互联互通和资费服务监管。在互联网管理方面,强调“安全”环节,要求加强码号、域名、IP地址、网站准入和接入服务管理,做好网络信息安全顶层设计,加强网络安全防护,加强IPv6、三网融合、云计算、物联网的信息安全问题研究等。
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强调,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建设覆盖城乡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启动物联网建设布局,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柳州市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网络覆盖面的增加、新城区的开发、旧城区的改造等等因素,网络工程的工作量会逐年稳步增加,因此对网络工程方面人才的需要量在未来几年也会随之稳步增加。
1、2 意义
1、2、1 打破当前网络专业教学中的学科体系,使教学真正适应中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1、2、2 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制定培养方案,建立起一套以网络工程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体系。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开发出以网络工程生命周期为核心的递进式项目教学的实施方案。
1、2、3 提升网络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及相关专业技能。
2 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2、1 预期目标
通过按照网络工程生命周期实施教学的递进式项目化网络工程课程改革,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针对网络工程有选择性地构建教学内容,为网络工程方向教学服务,培养网络工程施工、网络管理、系统管理等技术岗位专业人员,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能力,提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专门化方向学生就业质量。
2、2 主要内容
(1)充分进行市场调查和人才需求调查,研究并明确作为网络工程实施、网络管理、系统管理等技术岗位专业人员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应具备的职业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打破学科体系,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设计若干个网络工程项目,以项目为核心整合所有知识、技能、态度、方法,制定出网络工程方向递进式项目教学的教学方案及课程标准、实训指导书。
(2)会同行业专家研究制定在各项目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方式及评价标准。
(3)从本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工程方向2010级开始进行递进式项目教学的实践,研究并总结适应递进式项目教学的典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
(4)整合教师资源,组建并培训一支能进行该递进式项目化教学的教师团队。
2、3 研究重点
(1)制定网络工程方向递进式项目教学的教学方案及课程标准、实训指导书。
(2)制定在各项目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方式及评价标准。
3 课程改革的实施
3、1 第一阶段:调查阶段
到网络企业调研、分析网络工程施工、网络管理、系统管理等技术岗位专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养、基本职业能力;到网络工程专门化方向毕业生就业单位调研、分析毕业生知识结构、综合素质的不足;撰写调查报告和递进式项目化教学的可行性报告。
3、2 第二阶段:制定草稿
结合前期调查信息及查阅有关资料,研究确定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工程方向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养、职业道德、基本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打破学科体系,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设计若干个网络工程项目,以项目为核心整合所有知识、技能、态度、方法,制定出网络工程方向递进式项目教学的教学方案及课程标准、实训指导书。
3、3 第三阶段:评审定稿
邀请行业专家、教育专家共同对教学方案、课程标准、实习实训指导书进行论证和修改,研究制定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确定实施性教学方案及其标准、实训指导书。
3、4 第四阶段:实践教学
在本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2010级开始进行的按照网络工程生命周期实施递进式项目教学的实践,在实践中整合教师资源,打造进行递进式项目教学的教师团队,总结适合于递进式项目教学的典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以及团队管理模式,制作并收集教学资源包。
3、5 第五阶段:实习推荐
进一步联系单位和推荐学生到相关公司进行项岗实习,并与用人单位建立紧密的联系,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和优化和完善该教学体系的信息。
3、6 第六阶段:项目总结
对项目进行总结,整理相关文档,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递进式项目化教学体系。
4 预期成果及保障措施
4、1 按照网络工程生命周期实施递进式项目教学的课程改革的项目总结报告。
4、2 教学方案,课程标准,实习指导书,学生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教学资源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