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护理;呼吸疾病;生命质量
在呼吸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中,护理人员除了掌握各类常见疾病的特点、症状,及时制定行之有效的规范化护理方案外还应该应从老年患者的社会适应、心理健康、身体健康需求等方面出发,加强护理干预措施。本文研究了在常规的护理方法上加强护理干预对老年呼吸道疾病的护理效果,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院患者,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9月138例为研究对象,男78例,女60例,年龄56-76岁,平均年龄66、3±8、4岁,慢性支气管炎73例,平均病程20、9±12、3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5例,平均病程20、2±6、3年。这两种疾病都有且患有其他慢性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患者37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符合全国慢性支气管炎专业会议制定的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诊断标准[1]。COPD患者符合中华医学会2007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2]。排除认知有障碍;心、肝功能不全;妊娠或哺乳患者。两组一般资料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将138例资料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其它护理。运用中国行为医学科学《行为医学量表手册》的质量评定表[1]和我院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受试对象进行调查,包括:躯体、 心理、社会功能,家属及患者满意度、治疗效果等指标。6个月后观察两组护理的效果。
1、3护理方法
1、3、1对照组护理 常规护理:①清理呼吸道:指导患者咳嗽,患者咳嗽时指导其用手压住腹部,两肩稍向内弯,头稍向下,连续咳嗽数次,痰液已进入至支气管及咽部再用力咳出。②引流: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根据病变部位采取不同姿势作引流,引流必须在餐前1小时进行,每日2次。③氧疗护理:老年COPD患者,大多伴有CO2潴留,应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1-2升/分)。④卧姿指导护理:半卧位,患者容易接受;侧卧,左侧病变或有胸水的病人不能耐受左侧卧,可有意识的指导患者进行右侧卧位。
1、3、2观察组护理 采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以下护理:①心理指导:耐心与患者沟通病情状况,告知治疗的进展。②净化病房内空气:及时清理病房垃圾,净化病房空气,指导注意自身的卫生,以控制感染。③饮食指导:鼓励患者多喝水,淡化痰液粘稠度,多吃含磷和抗氧化高的食物,增强自身的抵抗力。④运动指导: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抵抗力。⑤指导呼吸功能锻炼:指导患者吸呼气锻炼,可采用腹部呼吸训练或缩唇式呼吸训练方法,将气体慢慢呼出,尽量呼出最多的气体。
1、4疗效评分
生活质量评估:生活质量根据行为医学量表手册评分[3]。治疗效果按显效,有效,无效三级划分,有效率=显效+有效。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按满意,较满意,不满意三级划分,满意率=满意+较满意。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卡方检验,以百分率表示,取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生命质量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两组的生命质量有明显差异,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两组患者护理后生命功能评分的比较(±s)
2、2两组治疗效果和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显效32例、有效35例、无效2例;观察组显效39例、有效28例、指标无效2例,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对照组满意30例,较满意29例,不满意10例,观察组满意49例,较满意18例,不满意2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48,P
3讨论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看病治疗和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无疑是对医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要求提高了。老年人随着器官的衰老,出现肺活量减弱,残气量明显增加等症状的概率就会增加,患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通常有有体质虚弱,病情反复、久治不愈等状况,这些状况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4]。要治愈呼吸道疾病,对患者的护理的要求比较严格,在老年呼吸疾病的护理中,应当注重保障患者的呼吸畅通和生活质量[5]。
本文研究显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指导有助于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对患者的治疗有积极的作用,而净化空气利于减少患者的呼吸道感染,对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帮助。人在患有呼吸道疾病时常常不喜吃东西,这对健康是十分不利的,饮食指导可以增加患者食欲,为生命提供能量。本研究还表明,适当的运动对呼吸道疾病康复是有利的。
综上所述,有效的护理措施不仅能提高了老年呼吸病人对疾病的认识和战胜疾病的决心,还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樊科、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36):4699-4700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3]《行为医学量表手册》(特刊)邮购[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6):517
[中图分类号] R437、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9(c)-0134-03
Influence of detail nursing bined with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to respiratory diseases patients with anxiety,depression emotion
HAN Xue-fei HUANG Li-sha GUO Na-na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People′s Hospital of Luohu District in Shenzhen City,Shenzhen 518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detail nursing bined with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to respiratory diseases patients with anxiety,depression emotion、 Methods 172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diseases hospitaliz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3 to June 2014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hey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 and group B by random sampling method,group B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plan to intervene,group A was given detail nursing bined with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the basis of this,hospital time,nursing satisfaction and bad mood score and other indexes of patients of two groups were pared、 Results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satisfaction to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group B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group A,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Before nursing intervention,the SAS and SDS scores of patients in group A had no obvious difference which were pared with the group B,it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the SAS and SDS scores of patients in group A were (42、6±2、4) scores and (45、6±5、1) scores respectively,it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patients of group B [(58、9±3、4) score and (57、4±3、3) score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Key words] Detail nursing;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Respiratory disease;Bad emotion
呼吸道疾病是一种病变区域集中在支气管、肺部、胸腔的常见疾病[1-2],病情较轻的患者易出现咳喘、胸闷、胸痛等症状[3-4],严重者则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威胁较大[5-6]。本研究选取在本院住院治疗的172例呼吸道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86例患者采用细节护理联合心理干预方案护理,以深入探讨细节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对呼吸道疾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4年6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172例呼吸道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A、B组,每组各86例。参与本次研究的172例患者均通过望诊、血气分析、肺部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与支气管镜检查[3],存在鼻塞流涕、干咳、喷嚏、咽痛、全身发热、头痛乏力、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等[4]临床症状或体征,被确诊为呼吸道疾病。其中男93例,女79例;年龄16~77岁,平均(56、3±4、9)岁;病程7~42 d,平均(25、3±4、4) d;支气管哮喘42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与慢性支气管炎各30例,感染性喉炎36例,肺炎3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方法
1、2、1 B组 B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进行干预治疗:行一般疾病指导,引导患者以正确的方式对待流涕、干咳等症状;要求患者避免剧烈运动等可能不利于预后的活动;常规交流,引导患者以合理的态度对待疾病;指导用药。其他还可按需指导饮食、日常作息等。
1、2、2 A组 A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细节护理联合心理干预进行护理。①放松性练习:医护人员每日于晨起早饭后、午饭后及晚间9点前后在患者间开展放松性练习活动,包括播放舒展性的音乐,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在舒缓音乐中放松身心,摒除杂念;②认知性干预:护理人员通过适当语言鼓励患者、灌输呼吸道疾病基本知识、列举该疾病治愈率等方式,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排遣其不良情绪,提升治疗的依从性;③家庭性心理干预:研究表明,患者家属情绪对患者自身情绪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医护人员要作好家属沟通工作,提升患者家属的治疗信心与基本疾病常识,告知家属必要的情绪流露及辅助治疗方法,通过鼓励患者、促进家属间沟通交流等方式,利用积极心理暗示提升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④时刻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作好详细准确的记录工作,加强医患间的沟通交流,构建和谐友好的医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提升治疗效果。
参与本次研究的两组患者出院前需在值班护士的指导下填写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满意度调查问卷,填写完成后由护士当场收回并统一管理,收回率为100%。
1、3 评价标准
1、3、1 满意度评价标准 出院前组织患者填写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需从医疗环境、治疗态度、技术程度、咨询细致度、尊重性、信任性等方面进行满意度打分[5],不满意:≤4分;满意:5~7分;非常满意:8~10分。
1、3、2 不良情绪评分标准 采用SDS与SAS量表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评分,其中SAS为四级评分,1~4分分别表示“偶尔”“有时”“时常”“总是”4个标准[6-7],标准分=总分×1、25,正常:≤49分;轻度焦虑:50~59分;中度焦虑:60~69分;重度焦虑:≥70分。SDS同样为四级评分,A~D分别表示“很少或从无”“偶尔”“时常”“绝大部分时间”4个标准[8-9],标准分=总分×1、25,正常:≤49分;轻度抑郁:50~59分;中度抑郁:60~69分;重度抑郁:≥70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B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干预的总满意率明显低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比较(n)
与B组比较,χ2=11、1971、*P
2、2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的比较
护理干预前,A组患者的SAS与SDS评分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A组患者的SAS与SDS评分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的比较(分,x±s)
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
2、3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的比较
A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7、6±3、4) d,明显短于B组的(13、2±4、3) 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呼吸道疾病往往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呼吸,进而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因此容易导致严重的焦虑及抑郁情绪,对疾病治疗及患者的预后均有负面作用[7-8]。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前,A、B组患者的SAS及SDS均>60分,充分显示出降低患者负面情绪的急迫性,与杨惠琴等[9]的研究结果相似。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联合护理方案的A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8、84%,高于使用常规护理方案的B组,说明加强细节护理与心理干预,能有效增加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利于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对进一步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加治疗依从性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细节护理干预的意义在其他一系列研究中亦有表现,如王淑芳等[10]认为,全面护理干预能有效提升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效果,其中全面护理干预与细节护理干预基本含义类似,充分证实该护理方案能够有效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护理 康复训练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气流受限特征。其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有害颗粒或气体所致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已经成为影响公共健康的重大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02年全球约274万人死于COPD,居世界死亡原因第四位;至2020年,COPD将成为世界第三大死亡原因,位居世界经济负担第五位。我国40岁以上人群COPD患病率为8、2%,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1]。它,不仅给患者带来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幸。COPD稳定期的治疗和护理能有效减轻症状,阻止疾病发展,改善肺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COPD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1、1 遗传因素 已知的遗传因素为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欧美研究提示,重度α1-抗胰蛋白酶缺乏与肺气肿形成有关,我国人群中α1-抗胰蛋白酶缺乏在肺气肿发病中的作用尚待明确。基因多态性在COPD的发病中有一定作用。
1、2环境因素
1、2、1 吸烟 吸烟是COPD发生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吸烟者出现慢性咳嗽、咳痰、气促等呼吸道症状及肺功能受损是不吸烟者的4~5倍,被动吸烟亦可引起COPD的发生。
1、2、2 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长期暴露于职业粉尘及化学物质如烟雾、大麻和亚麻粉尘等的工作者慢性呼吸道症状和疾病的发病率高,肺通气功能降低明显。铸造工人肺功能损害和慢支患病率比未暴露于钢铁工业特殊危险因素的对照组高[2]。
1、2、3 空气污染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空气污染导致呼吸道发病率增高,尤其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氯气等的慢性刺激是COPD的发病原因之一。
1、2、3 感染因素 大量资料表明,COPD的发病和发展,与感染有密切关系,COPD患者轻微的呼吸道病毒感染,即可加重小气道的阻塞,增加其死亡率。
1、2、4 社会经济状况 COPD的发病与社会经济状况相关,与低社会经济阶层室内、室外空气污染暴露严重,居住环境拥挤,营养不良等有关。
2、 COPD稳定期的教育与管理
目前我院采取的健康教育形式有“一对一”医患、护患指导,派发小手册,科室内定期举行多媒体知识讲座,有科室内资深医生和护士为患者讲解COPD的相关知识,通过医生及护士的详细讲解,提高了病人对COPD的认识和自身处理疾病的能力,使病人更好地配合治疗,减少疾病的反复加重,维持病情稳定,提高生活质量。另外,应教育和督促吸烟的COPD患者尽早戒烟,并避免暴露于二手烟,戒烟已被明确证明可有效减缓肺功能的进行性下降。因此应大力宣传吸烟的危害性,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吸烟与疾病的关系并积极推广使用戒烟新技术及产品,目前已有催眠术、行为改变术、尼古丁口香糖、尼古丁透皮贴剂等戒烟方法和产品,联合使用可望增加效果[2]。同时告诉患者尽量避免吸入粉尘、烟雾等有害气体,充分认识职业因素对COPD 的作用,以增强工场和个人的防护意识, 改善工作环境。
3、 COPD稳定期病人的呼吸康复训练
呼吸康复训练可以缓解和控制症状,改善呼吸功能,减少发病次数,改善病人的日常活动能力,提高生存质量。
3、1 呼吸康复训练的方法
3、1、1 传统气功训练 八段锦运动是中医养生和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手段,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八段锦能改善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并且符合现代运动康复提倡的低强度、长时间有氧运动的特点[3]。在我院COPD稳定期病人的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详细讲解示范八段锦的动作,并手把手教患者练习,以确保患者熟悉准确掌握每一个动作。在病人出院后,每15天,我们电话随访一次,以了解其有无坚持锻炼及出院后患者的情况,同时督促患者坚持锻炼。长期的随访资料发现,经过12周较为规范的八段锦锻炼,能够有效的改善COPD稳定期病人的肺功能多项指标,显著提高PaO2和显著降低PaCO2,有效提高病人的6分钟步行距离[3]。
3、1、2 腹式呼吸训练[4] 体质较好的患者可立位,其他坐或仰卧位,上半身肌肉放松做深呼吸,手分别置于腹部和胸前,尽力挺腹吸气。吸气时腹部内陷,尽量2将气呼出,一般吸气2s,呼气4-6s。在鼻吸气,口呼气的过程中尽量做到缓呼深吸,不可过度用力。
3、1、3 缩唇呼吸训练[5] 指导患者闭嘴用鼻吸气,呼气时紧缩双唇并向前突出如吹口哨状,口形大小和呼气流量以能使距离口唇15-20cm处蜡烛火焰随气流倾斜而不致熄灭为适度,吸气和呼气时间比为l:2,并逐渐延长呼气时间。缩唇呼吸可减慢呼吸频率、增加潮气量以及改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3、1、4 运动锻炼 为改善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增加肺活量,指导患者进行呼吸体操和有氧运动训练[6]。呼吸体操包括扩胸、弯腰和四肢活动;有氧运动训练包括步行,上下楼梯,太极拳及慢跑。在身体耐受的情况下,运动量由慢至快,由小逐渐增加。训练肺功能的同时,也增加了娱乐活动,改善生活质量;另外还可进行放松训练,有氧耐力训练等。
3、2 呼吸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4,5]
3、2、1 呼吸康复训练开始时护士要示范指导,保证呼吸训练的有效性。
3、2、2 在呼吸康复训练中,对于发生急性呼吸道感染,COPD急性加重期及其他原因不能接受训练的病人,应暂停训练,待病情缓解并评估后再进行康复训练。
3、2、3 在进行呼吸康复训练时,应先从病人可承受的运动负荷开始,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负荷,防止呼吸机疲劳的出现,训练时要放松以降低耗氧量。
3、2、4 由于停止训练2~5个月左右,呼吸肌就会回复到训练前的水平,护士应督促指导病人坚持长期训练。
4、 COPD稳定期病人的长期氧疗护理
氧疗的目的是使患者在静息状态下氧饱和度(SaO2)上升至90%以上或PaO2≥60mmHg而不使PaCO2上升超过10mmHg,长期氧疗是指经鼻导管吸氧,流量1、0-2、0L/min,吸氧时间﹥15h/d[7]。在给氧时,坚持低浓度、低流量和持续的方法,时间1-2周为宜。目前国内外专家研究发现,对于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每天持续吸氧15~17 h,数周后能明显降低肺动脉压,改善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使血液粘稠度降低,以及使心脏氧供增加,进一步改善心功能状态[5],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但在长期氧疗的过程中,护士应给予相关知识教育及用氧安全问题,让病人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培训病人及家属正确装卸氧气表,并告知氧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5、 COPD稳定期病人的心理护理
COPD患者在收入不足,生活状态差,社会活动少,疾病的反复发作和迁延不愈均会使患者心理受到损害。患者易出现焦虑、烦躁、抑郁等负性情绪[8],增加机体的耗氧量,病情会受到不利影响。因此,应针对COPD患者的心理问题给予护理干预,首先指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配合康复训练及氧疗,同时鼓励同情患者,加强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其次指导患者自我调节,使患者学会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最后告诉家属多鼓励患者,耐心的陪伴患者、照顾患者,给其安全感,消除在治疗中不利的其他因素,以达到稳定患者的情绪,提高生命质量。
转贴于 6、 COPD稳定期病人的呼吸道护理
临床观察、记录COPD患者咳嗽、咳痰及排痰的难易程度等状况。帮助患者翻身或拍背来排痰。鼓励患者多饮水,痰多不易排出的患者,正确指导采用雾化吸入。患者在咳痰后及时漱口,维持口腔清洁,咳嗽无力痰液积聚者时用吸引管将痰液吸出[8]。加强对患者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状况的记录。
7 COPD稳定期病人的饮食调养
营养不良是COP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国外文献报道有25%~65%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营养不良,可导致肺功能损伤加重。反复感染和呼吸衰竭等所导致机体处于高代谢和高分解状态,饮食的摄入不能满足机体能量的消耗,导致营养失衡[9]。COPD患者呼吸困难,负荷重,能量易消耗,缺氧及药物副作用影响了患者进食情况,能量和养分减少。COPD患者的饮食原则应为高热量、高蛋白和高维生素,并补充适量无机盐。患者每日饮食摄入的热能应在10 000 千焦以上,可一日多餐。另外,应禁忌烟、酒及辛辣等剌激性食物[10],以防病情加重。患者护理应当少量多餐的计划,防止饱胀和便秘的出现。每天少量多次饮水,每次30-50ml,10-20min饮水一次,补充体内水分和促进大小便通畅。饮食干预可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合并营养不良的患者带来益处,使他们的体重增加、营养状态改善。提高COPD患者的免疫力,增强呼吸肌收缩力,改善缺氧,使病人气促症状减轻。肺功能和骨骼肌强度有一定提高,最终使生命质量得到改善。
8、 COPD稳定期病人的药物治疗
COPD稳定期病人仍需要多种药物维持治疗,所以应指导患者正确用药,让其了解药物作用、剂量、用法、副作用及注意事项[11],注重提高病人稳定期药物治疗的依从性。COPD稳定期常用药物有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祛痰药及抗生素等。
小节
COPD的发病率持续攀升,死亡率也高,加之该病得病情复杂,病程长,并发症严重,增加了护理难度。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通过护理干预,使病人采取一些积极地行为来应对如戒烟酒、增加营养、呼吸功能锻炼等有利于病人向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全方位、系统、综合的护理对COPD稳定期病人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核心是呼吸康复训练,长期氧疗护理、心理护理、呼吸道护理和饮食调养是保障。做好COPD稳定期的护理干预,不仅能减少病人发病的次数,节省医疗费用,并且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命,对COPD也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赛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8):453—457、
[2] 廖盆娇、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护理进展、现代护理、2001,7(8):51、
[3] 冯毅翀,潘华山,汶希,陈创荣等、 八段锦运动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老年患者的疗效观察、 新中医、 2009,41(8)36:37、
[4] 王中洁,曾红,陈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病人的康复治疗[J]、护理研究,2004,18(9B):1608—1609、
[5] 魏道琳、 COPD稳定期病人的护理进展、现代护理、2007,13(9)1861:1862、
[6] 李绍枝、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康复护理、 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30(6)171:172、
[7] 曹俊霞、 COPD 缓解期家庭氧疗的健康教育、哈尔滨医药、2011,31(6)479、
[8] 朱绚丽、浅谈COPD稳定期患者的心理护理、心里护理、2009,13(12)1089:1090、
[9] 刘新玲、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营养治疗、临床肺科杂志、2012,17(1)124:125、
肺源性心脏病是由肺动脉高压引起的――是由支气管、肺或肺动脉引起的。根据疾病的发病和持续时间,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肺心病进展比较缓慢,主要是老年人群。临床表现为肺、胸、肺、心衰竭及靶器官损害的各种症状。由于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病程较长,所有呼吸机均给予辅助治疗,并为患者提供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进行康复治疗。针对这一现状,本院从50例老年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老年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50例,年龄均在56-77岁之间,其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对所有患者均行一般护理和综合护理,并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同时进行有效的呼吸道护理。
1、2方法
1一般护理:护理人员要为患者提供舒适洁净的病房环境,保持病床的清洁干燥,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卧床位;护理人员还需要控制患者日常饮食,保证饮食营养的供给,尽量食用一些易消化和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的食物。如患者出现水肿情况,应给予少量的盐分食物,如存在低蛋白血症,需要采取静脉注射一定剂量的白蛋白。
2心理护理:由于老年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较为特殊,患者治疗过程中会出现胸闷、气喘及呼吸不畅等症状,这样就会导致患者心理上出现焦虑不安、恐惧害怕等负面情绪,对此,护理人员要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交流,耐心向患者讲解出现这种症状属于正常反应,并指导患者采取有效的缓解措施控制该症状,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呼吸训练,并做好呼吸道护理,使患者保持舒适、放松的状态,避免负面情绪对患者康复治疗造成影响。
3综合护理: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痰液较为粘稠且咳痰难,需要护理人员协助翻身、扣背护理,同时可以采取雾化的方法来稀释痰液,以此保证患者排痰顺畅。对于进行气管插管的患者,需要及时给予吸痰护理,保证患者呼吸道痰液有效排除,还需要给予相应的抗生素进行治疗,避免患者出现感染的情况。患者疾病得到缓解后,需要叮嘱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居住环境的卫生和空气,保持室内通风,室内温湿度要适宜。日常饮食中,要禁食刺激性食物,以清淡为主,合理调节营养膳食,充分保证身体营养摄取量。同时,还要进行呼吸功能的锻炼,避免呼吸系统感染,如发生感染,需及时入院治疗。
4呼吸道护理: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有效的呼吸道护理,可以采用呼吸机进行辅助治疗,在此过程中,需要固定好患者的气管插管,呼吸机各管道的连接要正确,保证患者呼吸机的正常使用。如存在呼吸对抗的患者,需遵医嘱对患者使用镇静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呼吸机相关参数,待患者病情好转后,可以指导患者进行自主呼吸训练,争取早日康复。
2结果
通过对老年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一般护理、心理护理、综合护理以及呼吸道护理后,取得良好的临床护理效果,患者主动配合治疗的几率大大提升。经治疗后,患者及家属满意度达到97、5%,很多患者均提前康复。由此可见,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提高老年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的康复治疗水平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
3讨论
肺心病是是老年疾病中的常见疾病,易合并呼吸衰竭,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缺氧、注意力不集中、智力下降等症状,如严重缺氧的情况下,会出现精神失常,冷漠的症状,嗜睡等;如果病人有二氧化碳潴留,混乱,昏迷等症状。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案,并有效实施和实施护理措施。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8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6例为观察对象,其中男54例,女22例,平均年龄628岁,病史9~25年,所选患者全部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 对所选观察对象资料进行整理总结,入院后所有病例均完善检查,合理治疗,护理流程合理,护理措施到位。结合病史及体征,对每位患者详细评估,总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观察要点及护理措施,完善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对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3 结果 在本次所选病例中,对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均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给予了相对应的护理措施,患者预后良好。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因长期患病,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社会活动减少,经济收入降低等,极易形成焦虑和压抑的心理状态,失去自信,躲避生活。护理人员应详细了解患者情况,耐心听取其倾诉,关心体贴患者,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心理疏导,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教会患者缓解心情的方法,如下棋、听音乐等,为其营造轻松温馨的就医环境,帮助患者了解医院的生活和环境,主动与同室病友沟通交流,并指导家属给患者以精神安慰及物资上的帮助,让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重新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22 基础护理 为患者安排合理舒适的,保持室内合适的温湿度,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对流,冬季要注意保暖,避免直接吸入冷空气,对病情较轻的患者安排适当的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不加重病情为宜,对病情较重的患者要嘱其卧床休息,生活上给予适当的协助,密切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
23 合理用药 对病情较重,呼吸困难伴低氧血症的患者,应遵医嘱给予氧疗,一般采用鼻导管持续低流量给氧,氧流量1~2 L/min,避免吸入氧浓度过高引起二氧化碳潴留,用氧时要严密观察患者病情,缺氧症状是否改善,同时保证呼吸道通畅,保证吸氧顺利进行。
24 呼吸道护理及呼吸肌锻炼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多咳嗽、咳痰,应鼓励患者多饮水,以湿化气道,稀释痰液,也可给予雾化吸入,指导患者有效咳嗽,掌握正确的排痰方式,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对于长期卧床、体弱无力者,要协助拍背,以利排痰,为提高患者呼吸功能,指导患者进行缩唇呼吸、腹式呼吸,每天训练3~4次,每次重复8~10次,以增强胸膈呼吸肌肌力和耐力,改善呼吸功能。
25 饮食指导 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程比较长,容易出现营养不良,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用餐。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正常进餐量不足时,应少量多餐,餐后避免平卧,有利于消化。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番茄、西兰花等,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多喝水以利稀释呼吸道分泌物,以免痰液粘稠不易排出。注意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以增进食欲。
26 用药护理 根据病情,遵医嘱给予正确的药物应用。在利用祛痰剂、支气管扩张剂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时,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药物的副作用,静脉滴注平喘药物及呼吸兴奋剂时要严格控制滴速,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出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教会患者正确掌握气雾剂和干粉吸入剂的应用方法,确保用药安全。
参 考 文 献
[1] 林秀菊, 赵晓华, 刘云、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9,1011、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4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
结果:对比两组患者完全康复率、后遗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对护理总满意度,治疗组患者完全康复率及对护理总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护理干预措施对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上呼吸道感染临床护理护理对策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358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250-02
上呼吸道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及工作[1]。基于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病理特点,笔者为详细了解分析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护理对策,特选取我院在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4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在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4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其中,男24例,女16例;患者年龄为4―51岁,平均年龄为27、53±1、14岁;患者发病时间为2―11d,平均发病时间为6、52±1、04d;并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为20例,对比两组患者之间的性别、年龄及发病时间等基本资料,均没有明显差异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对比。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治疗组患者采用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
1、2、1心理护理。上消化道感染患者具有咽喉疼痛等临床特征,因此其极易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该种不良情绪严重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基于该种现象的出现,护理人员应同患者之间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积极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减轻患者出现的不良情绪,促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1、2、2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应指引患者多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多喝热水。同时指引患者饮食营养平衡,有效增强其机体抵抗能力,避免食用刺激性辛辣食物,确保二便通畅,有效降低其出现便秘现象发生率。
1、3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结果
治疗组患者完全康复率为100、00%(20/20),后遗症发生率为0、00%(0/20),住院时间为(6、52±1、81)d,对护理总满意度为95、00%(19/20);对照组患者完全康复率为75、00%(15/20),后遗症发生率为25、00%(5/20),住院时间为(9、07±2、03)d,对护理总满意度为70、00%(14/20)。对比两组患者完全康复率、后遗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对护理总满意度,治疗组患者完全康复率及对护理总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上呼吸道感染是指患者鼻腔、喉部及咽部出现炎症的一种疾病,其又被称之为感冒。该疾病主要由鼻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及埃可病毒等引起,其显著降低患者全身或是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2-5]。基于该疾病病理特点,在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如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临床病情及生命体征,定期定时对患者脉搏、血压、呼吸及心跳进行测量,对于出现异常现象的患者,及时报告主治医生,并对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6-8]。同时,护理人员应积极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掌握患者病情及心理特征,有效减轻患者出现不良情绪,促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并为患者列举治疗成功的案例,促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疗效果。综上所述,护理干预措施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临床上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本次研究中采用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的治疗组患者,其完全康复率、后遗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对护理总满意度均同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护理的对照组患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P
参考文献
[1]邓玉娇、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护理分析[J]、医药前沿,2012(32):77-78
[2]刘丽石、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护理心得[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07):3717-3718
[3]徐淑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护理分析[J]、中国当代医,2013,20(27):95-96
[4]赵延玲、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护理与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05):1025-1026
[5]马淑玲、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内科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23):354-355
[6]张丽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护理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09):3331-3332
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接诊的10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研究。对所有患者联合使用健康宣教和呼吸康复护理,记录和比较患者的肺功能的变化(包括FVC、FEV1/FVC、MMEF和PEF)比较。
结果:护理后与护理前FVC功能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15、0649,P
结论:联合使用健康宣教和呼吸康复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辅助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
关键词:健康宣教 呼吸康复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272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166-01
据国内外的统计报道,一半以上的慢阻肺患者中都有着营养不良的情况出现 [1]。营养不良常常会导致患者缺乏抵抗能力、免疫力下降 [2,3]。长期慢阻肺患者的急性加重期会加大气道阻力,从而导致呼吸道的感染加重,甚至出现呼吸衰竭。我院使用了联合使用健康宣教和呼吸康复护理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接诊的10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性患者67例,女性患者35例。患者年龄为55~75岁,平均年龄为61、24±7、71岁。发病时间为2~33年,平均为8、33±2、12年。所有患者均肝肾功能均正常,也无消化道和代谢疾病。所有患者在年龄、病情等方面状况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进行健康教育: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发放慢阻肺相关的康复护理的手册,分别从护理措的施、病理特征、康复治疗以及生活注意事宜等方面对患者进行指导和宣传,劝导吸烟患者停止吸烟,以避免病情的恶化。
1、2、2 呼吸康复护理:对慢阻肺患者进行综合性的呼吸康复护理时,根据于X片检查、症状特征、临床检查、病程、年龄和病史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患者病情,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对过敏体质、免疫功能低下以及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医护人员需多加注意。尽量减少医院环境中空气的致病菌含量,提高病房内的空气洁净度。吸氧的雾化罐以及湿化瓶及管道等需经过及时更换与消毒,减小感染的危险性大,严格无菌操作,严格陪护及探视人员的出入频率。此外,保持空气湿度以及扩大床间距来减少患者间相互感染等。
1、3 统计学分析。选择SPSS18、0进行数据统计,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当P
2 结果
护理后与护理前肺功能相比较,护理后的FVC、FEV1/FVC、MMEF和PEF指标均高于护理前,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
表1 患者护理前后的肺功能的比较
3 讨论
慢阻肺的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是COPD主要的致病机理,病变通常是进行性的发展,最终严重可导致肺功能的丧失,会导致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 [4]。我院通过联合使用健康宣教和呼吸康复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辅助治疗,使COPD患者以及家属能够更加配合治疗过程,也消除了患者的抑郁、焦虑等消极反应 [5,6]。通过健康宣教和呼吸康复护理,我院治疗的慢阻肺的患者护理后与护理前肺功能相比较,护理后的FVC、FEV1/FVC、MMEF和PEF指标均高于护理前,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
我院的研究显示,联合使用健康宣教和呼吸康复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辅助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对于慢阻肺的治疗极为有效。
综上所述,联合使用健康宣教和呼吸康复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辅助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史素丽,曹凤英,罗永伟等、老年慢阻肺患者疾病知识和社区干预需求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2):257-258,261
[2] 李艳玲,石丽娜,陈小静等、老年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症状困扰和功能状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J]、广东医学,2014,(6):918-921
[3] 王亚勤,郑彩娥、应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25-27
[4] 石,严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运动康复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7):670-672
[5] 李娥,钱绪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应用家庭无创通气的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0):949-950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体会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43-02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制的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我国家庭医疗负担的主要疾病,是临床常见病,本病发病率高,我国40岁以上的人群COPD的患病率高达8、2%[1]。COPD患者呼吸道气流受限不可逆转,损伤持续存在,最终可发展为呼吸衰竭,本病病程长、医疗负担重、死亡率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控制疾病急性发作,延缓气道不可逆性损伤。慢性阻塞性肺病经过对症治疗和针对性的护理后,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延缓病情的发展[2]。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2011年间收治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护理经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2011年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为55-80岁,平均年龄(52、5±7、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 60例患者均给予抗感染,人工氧疗,预防和控制心律失常,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预防心力衰竭,根据疾病情况及个体情况给予对症治疗。
1、3 护理
1、3、1 疾病健康教育 COPD是一个慢性反复发作的疾病,因此患者与疾病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护理工作者需要对本疾病的相关健康知识进行宣传、教育,包括如何控制COPD的急性发作、进行日常护理工作等。因COPD患者多为中老年人,需采取多种宣传教育的方式,特别是采用简单易懂方式进行宣教,例如健康动画,知识长廊。
1、3、2 心理护理 本病病情反复、病程长。急性发作时患者非常痛苦,多数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护理人员须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时了解患者不良心理状态,耐心解答患者疑虑,减少患者焦虑、恐惧,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树立乐观、积极的心态进而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加强疾病的预防,减少急性发作的次数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1、3、3 呼吸功能锻炼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功能下降诱发呼吸困难,治疗过程中须加强呼吸功能锻炼,护理工作者可在治疗间期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①缩唇呼吸:患者闭嘴经鼻吸气而后缓慢缩唇将气呼出,吸气2s,呼气4-6s,每次锻炼15min,2次/d。②腹式呼吸:患者通过增加腹内压,进行腹式呼吸,促进肺底部二氧化碳排出。③运动锻炼: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体力差、抵抗力差,患者可根据个体情况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增加肺活量,提高机体抵抗力。
1、3、4 营养支持 COPD患者机体消化吸收能力差,且多为老年患者,摄入较少,患者容易营养不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呼吸肌收缩能力下降从而加重患者呼吸困难诱发呼吸衰竭。此外,免疫力低下容易导致患者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又进一步加重呼吸困难。因此对COPD患者应加强患者营养,少食多餐、多摄入高能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容易消化的食物,并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病房环境舒适,有助于患者营养吸收,机体康复。
2 结果
经对症治疗及护理后,60例COPD患者,57例患者最终症状缓解出院,2例患者并发心肺衰竭转入重症监护室,1例患者并发重症肺炎死亡。
3 体会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四位致死原因的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以气流不完全可逆性受限为主要临床特点。COPD是一种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困难的程度随患者的活动而加剧。COPD住院患者多为急性加重期患者,COPD急性加重多由感染诱发。经过控制感染,改善供氧后,急性发作可缓解[3]。慢性阻塞性肺病治疗目的是控制急性发作,延缓气道不可逆性狭窄。本病病程长,经济负担重,给患者极大的经济和社会压力。有效控制急性发作,减少急性发作的次数,能降低患者并发严重心肺并发症的概率,延长患者寿命,减轻其经济负担,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生命质量[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护理对控制患者疾病急性发作,病情康复有较大的帮助。通过疾病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护理和自身疾病管理的能力,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帮助患者摆脱不良心理对疾病康复的影响,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及战胜疾病的信心。此外,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促进患者呼吸功能恢复、加强患者的营养,能提高患者抵抗力,减少呼吸道感染的机会,有助于减少疾病的急性发作[5]。
综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经过对症治疗后多可控制急性发作,对本病进行针对性护理后能减少患者疾病复发、延缓呼吸功能衰退、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经济负担,针对性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少玲,黄金月,周家仪、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延续护理的循证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9,5(44):431-432、
[2] 马金凤,赵秋利,刘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效能的护理指导[J]、中华护理杂志,2009,5(44):438-439、
[3] 吴洁,陆菊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10(7):5612-5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