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精选8篇)

时间: 2023-08-14 栏目:写作范文

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篇1

关键词: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培养方案;天津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0;TU9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3000506高校城市规划专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特别是近20年的快速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城市规划专业人才,为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发挥了龙头作用[1]。中国城市规划专业早期沿用苏联体制下的“城市建设与经营专业”,后期逐步发展壮大,并向欧美国家的“城市规划专业”靠拢,在城乡统筹的大格局下目前已扩展为“城乡规划专业”[2]。但是,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建设重心的转移,城镇化发展也进入新常态,表现出从“简单增量”到“优化存量”、从“生存空间”到“复合空间”等方面的转变[3-4],目前处于一个“双重转型”(发展阶段转型与体制转型)与“双重滞后”(政府管理滞后与社会管理滞后)的特殊时期[5]。而在这样的大趋势下,怎样平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自身特征和新环境、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是下一步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顺应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转型与变革,突出“综合性”“实践性”和“政策性”的专业特点[6],满足当今社会发展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构建全面系统的课程体系,推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就成为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工作的关键。对此,各高校已在积极探索不同的培养方案和体系,例如:阳建强等[7]提出“以课程设计与相关理论为主线,技术、人文与认知、实践并行,微观―中观―宏观循序渐进,强调从基础教育(本科一、二年级)到专业教育(本科三~五年级)转型的两个重要培养阶段”的课程体系;杨俊宴等[8]探索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微教学模式,通过开放联动式、协作研讨式、师生交互式、情景再现式四种教学模式,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激发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万艳华[9]提出以城乡规划设计与管理为主体目标,以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为核心内容,工程、经济、社会、环境、建筑等多学科知识并重的专业教育模式;施德法[10]提出应用型城乡规划专业培养计划等。

针对上述学科发展背景,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在2004版、2010版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以“厚基础、宽口径”为导向的2015新版培养方案,这也是第一版真正意义上的“城乡规划学”本科生培养方案。本文通过重点梳理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2015新版培养方案制定的初衷、改革的重点与特色,旨在探索今后一段时期内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的发展之路。

一、天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2010版本科培养方案

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2010版培养方案制定于《城乡规划法》颁布之初,目标是培养具备城市规划与设计及建筑设计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宽基础、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城乡规划师。方案注重从综合能力、设计技艺和创造力等多方面培养学生,要求学生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以及较为广博的知识面。从培养目标和计划可以看出,该方案重点在揭示城镇建设发展和人居环境整体优化途径及其基本规律,以塑造学生的物质空间环境规划理念为核心。当然,除此之外,该版培养方案还注重城市社会、经济、文化、政策等综合学科的特点,将课程划分为人文与社会科学类、训练与健康类、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学科基础与专业类、集中实践类、创新与研修类六大模块(如图1所示)。高等建筑教育2016年第25卷第3期

张 赫,等新形势下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的改革与探索探索――解析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新版本科培养方案

1、课程内容相对滞后

随着城乡规划法的颁布,规划学科名称、工作内容等的变化,方案中与“乡村”规划相关的课程内容明显不足,特别是乡村规划、存量规划等新兴知识内容相对滞后。

2、学分分布不尽合理

2010版培养方案制定于城市规划专业还是建筑学(下)的二级学科时期,因此,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三方面的课程比例分配过于均质,受建筑学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大。尤其是城市规划专业作为一级学科后,专业学时比例不突出,难以体现自身专业的学分分布重点、特点和要求。

3、部分类型课程选择性较小,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2010版培养方案中创新与研修类和集中实践类课程(见图1)的数量和类型相对较少,且多分布在本科三年级以前,因此,学生对课程的选择余地较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的创新与实践积极性。

二、新版本科培养方案的制定

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素质的起点和关键阶段。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应及时跟踪现代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总体趋势,拓宽传统城市规划学科的视野,积极探寻新形势下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改革的路径与方向,不断完善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2015版培养方案正是在城乡规划实践、理论和教育的新形势下,面对专业教育发展新要求和行业发展新趋势的一次教学改革成果。

具体而言,制定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2015版培养方案的理念是:

(一)实现与国家人才培养战略、天津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21世纪第二个10年以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高校必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11],并将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由培养专才到培养通才或通才有专长(即有某项或几项专长的通才)的转变[9]。由此,天津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也制定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城乡规划专业正是在这样的总体目标下,提出了突出实践类课程,丰富课程体系,培养综合型、多口径的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策略。

(二)紧跟专业教育发展步伐,引领专业课程建设

针对《城乡规划法》中对“城乡”概念的修订、增补,以及《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1]对专业知识结构的相关要求,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在新版培养方案修订中着重做了以下工作:一是,补充和完善城乡规划领域的专业课程,特别是增充乡村规划、生态规划等方面的专项课程;二是,建立以专业课程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以适应城乡规划学升级为一级学科的教学变化和要求;三是,在遵循专业指导规范的基础上,探索符合天津大学自身特色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三)适应行业发展趋势,培育未来行业领军人才

面对未来新型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等发展趋势,适应城乡建设步伐放缓、追求精品的行业发展趋势,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在本科教学改革中,强调了存量规划、实践案例评析等实际课程建设,使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与调整后的专业名称相一致,满足了行业新形势的发展需要,着力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创新型、复合型和领军型未来行业人才。

三、新版本科培养方案

(一) 新版本科培养方案的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

在办学思想上,新版本科培养方案秉承天津大学“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原则和“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的办学方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的综合培养,积极响应城乡发展的多元化需要,培养适应城乡建设发展,能够胜任城乡规划设计、管理与开发、教学与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在培养目标上,新版本科培养方案通过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以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规划设计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富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理念,适应中国当代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厚基础、广视野、精技能、高素质,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城乡规划专业人才。

(二) 新版本科培养方案的变革

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新版本科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总课时(含必修课和选修课)为3 088学时,实践教学环节为54周,占总学时比例的20%,创新研修类课时304学时,占总学时比例的7%。课程延续原分类方式,分为人文与社会科学类、训练与健康类、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学科基础与专业类、集中实践类和创新研究类等六大类别。相对于2010版培养方案总课时略有增加,创新研究类课时比例提高。修订后培养方案总学分为266分,其中选修课88分,学生毕业最低学分要求为214、5分。相对于原培养方案,增加了选修课数量,提高了学生根据不同学习兴趣的课程选择度(如图2所示)。

(三) 新版本科培养方案的特色

1、协调课程关系,搭建课程体系,强化课时的合理分配

在原培养方案中,公共课主要集中于本科低年级,专业课则以三四年级为主,造成学生在不同年级的课业负担差距较大,且相关课程前后脱节。新版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秉持公共课逐步减少、专业课逐步增加的原则,并考虑课程的相关性,延长基础类课程分布周期,将基础素质教育贯穿整个本科学习过程。并通过对现有专业课课程内容数量的删减调整,增加低年级的专业概论类初步课程,将原集中于三四年级的专业课合理分配到各个学年,从而形成了新的以低年级的初步入门到高年级专业领域前后相衔接的特色教学安排和课程体系,同时也保证了各个学年课时分配的均衡和选择余地(如图3所示)。

(1)建立以设计课为核心的各类课程相衔接的特色课程组织架构。在新版本科培养方案中,探索以城乡规划设计为核心,衔接城乡规划理论内涵和应用实践的课程群整体建设思路,形成了从本科三年级至五年级贯穿始终的教学组织框架,从而改变了过去单纯的绘图技能的培养,实现了综合学科的拓展学习。例如:在三年级课程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学习阶段,结合设计课程内容,相应开设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存量更新规划、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场地设计、城市设计概论、环境设计概论等理论课程及相关实践环节。同样,就四年级控制性详细规划、总体规划、乡村规划等设计课程内容,开设GIS与数字化城市、城市生态规划概论、乡村规划原理、区域规划概论、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等相关课程,将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与设计课相结合,并通过前置理论课程、伴讲理论课程与设计课程、实践课程的衔接,帮助学生更快速更清晰地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如图4所示)。

(2)增设实践调研和实践评析类课程,强化学生的设计应用能力。为强化实践类课程,突出对本专业学生设计应用能力的培养,规范对实践课程的考核和评析,克服该类课程评分过程的难点,天津大学新版培养方案进行了一系列完善。例如,在二年级暑假增设城乡规划建设实践调研与建筑遗产测绘实习,丰富城乡规划专业学生野外考察实践的选择余地,将历史文化名村、名街等纳入特色调研对象。在本科五年级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实习之后,增设城乡规划实践案例的分析与评价课程,要求学生公开讲述实习体会和成果,公开点评实践效果。

(3)鼓励师生创新,扫除学分认定障碍,在课程组织上激发教学改革动力。为鼓励师生勇于创新,积极探索设计的前沿理论和创新理念,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也为解决传统教学中设计竞赛、workshop等非课程环节类设计难以量化工作的问题,在新版培养方案中,特别在三年级和四年级开设学科竞赛和联合工作坊等任选课程,鼓励不同的师生团队,根据创新设计和合作交流的需要,灵活选择该创新类课程和学分,从而将分散的课外设计纳入正规的教学计划,激发师生教学改革的动力。

3、改革学时设置模式,探索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

新版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基于《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建立了三大模块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其包含对应指导规范中10大核心领域的专业必修课程的“核心模块”“相关课程模块”以及5个“推荐选修模块”。除了改进、增设乡村规划原理、GIS与数字化城市、城市生态规划概论、城市生态绿地规划、城市社会学概论、城市存量更新规划理论与实践、国内外城市规划前沿导论等课程外,更鼓励任课教师积极探索应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主题性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将教学方法从思辩式教学向案例式(Case)教学转变,从教育过程管理向教育目标管理转变[12]。具体体现在每一门课程的学时配置中增设了实践调研、学生案例教授、课下实践训练等课外学时,并适当提高其比重,从而为新开课程探索课题讨论式案例讲授的教学方法预留了空间。

四、结语

在当前城乡建设领域教育教学发展的新形势下,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在积极分析学科发展和本科教育改革的基础上,认真审视原版培养方案的不足,着眼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立足未来,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体系和培养方式,并在教学安排、课程组织和教学方法上努力创新,积极探索,以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推进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 姬凌云、论思维方法的塑造――城乡规划专业高年级阶段培养探索[J]、华中建筑,2015(7):181-184、

[3] 赵万民,李和平,李泽新、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探索[J]、规划师,2003,19(5):71-73、

[4] 覃盟琳,黎航、新常态下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转型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3):154-156、

[5] 陈前虎、《城乡规划法》实施后的城市规划教学体系优化探索[J]、规划师,2009,25(4):77-82、

[6] 张良、谈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问题[J]、统计与管理,2015(2):180-181、

[7] 阳建强,王承慧、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转型、重构与拓展――以东南大学城市规划教学改革为例[C]、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8] 杨俊宴,史宜、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微教学模式探索[J]、城市规划,2014,38(12):53-58、

[9] 万艳华、面向国际化的城市规划教学改革[J]、规划师,2006,22(8):59-61、

[10]施德法,郭莉,张学文,等、应用型城乡规划专业培养计划与教学改革探讨[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4,26(1):62-67、

[11] 石龙海、城市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J]、教育探索,2014(4):34-35、

[12]白宁,段德罡、引入规划设计条件与建筑计划的建筑设计教学――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教学改革[J]、城市规划,2011,35(12):70-74、

Research and reform o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analysis of new bachelor study program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pecialty in Tianjin University

ZHANG He, BU Xueyang, JIA Mengyua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P、 R、 China)

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篇2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区域分布 专业定位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4(b)-0024-01

科学须为社会服务,要促进人类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应符合时代的需求,专业的设置要紧密联系社会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趋严重[1]。城镇体系建设、城市规划缺乏长远目标,严重滞后于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广大的乡镇地域甚至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解决都亟需具备地理科学、资源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管理科学和城乡规划技能的综合型人才[2],因此,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的办学要求、培养模式、教学质量需要有更高的要求,来进一步满足国家社会和区域的发展目标[3~4]。

1 专业存在问题

1、1 专业定位不明确

该专业在我国开设10多年来,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专业定位模糊、课程体系欠缺、实践能力不足、毕业生去向不明确。高校不能回答诸如该专业培育什么样的人才,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人才培养如何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等问题。在相关研究中有学者指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育出来的人才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尴尬境遇:论规划绘图功底,不如工科的城市规划及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论空间综合分析能力,不如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论资源环境评价及管理能力,不如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及资源经济学等专业的学生[1]。

1、2 课程设置不科学

受学校传统专业特色及片面追求学科完整性的影响,学校按照各院校师资优势开设了不同的方向并设置了不同的课程体系,各院校在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许多盲目性和随意性[4]。部分院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遵循“多学科、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力求面面俱到,由此导致学生通而不专,课程体系过于宽泛。强调计算机以及软件应用,但忽视相关的基本理论;重视规划设计的课程,但忽略了地理类课程的基础地位,这种状况必然导致毕业生知识结构的不完整,学科综合性不强的局面。

2 专业办学建议

2、1 合理布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人口、资源、环境、城乡规划以及社会协调发展等问题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城镇体系规划严重滞后于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这种现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广大乡镇地区尤为突出[2]。规划不是一种理论上的规划,而是规划要素在空间上的科学合理地分布,是一种区域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实践科学。在广大的西部地区,许多大型的规划包括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都由国内著名的规划机构来完成,而这些大型的规划团队往往都不是本土机构,因此所作的规划并不能符合区域特色。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种规划偏离了规划的根本目的,所作的规划也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可操作性也不强。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需要壮大本土的规划队伍,这样更能科学有效地制定相关的规划策略,从而避免了异地规划队伍制定规划时背离区域实际情况的种种弊端。

2、2 明确专业的办学理念,准确定位学科方向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技能,能解决资源环境评价与管理及城乡规划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之中,该专业所开设的课程非常多也非常杂,既有地理学也有规划学所的众多的规划课程。但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方式,形成了什么都学实际上什么都不会的尴尬境遇,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本科教学的目的,忽略了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的应用型人才,而非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实际情况。应根据学校特色和师资状况,确定实践教学环节主干课程体系,加强动手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应用性,加大实习和集中实践环节的学时,进一步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课程设置要为毕业生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准备。

2、3 根据学校特色完善课程设置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学科方向,培养的大学生需要对区域的规划特点、对地理区划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并能掌握大量当地区的经济背景和社会背景等相关的专业知识。东中部经济发达地区所开办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更注重城市建设、土地及房地产市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创建、循环经济的发展、人居环境的改善,而在西部地区高校开办的专业更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如山地生态保护、地质灾害勘察、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防治、资源环境调查、城镇建设等[1]。

从办学特色来讲,不同的学派办学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测绘学派应为数字城市、国土资源调查、资源环境管理与开发为主要研究方向;地理学派应以国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产业规划、生态保护与规划为发展重点;资源学派以农业产业规划、新农村建设为特色;规划学派应以城镇体系规划、新农村规划、居住区规划、旅游规划为主要特色;经管类的学校必须发挥其在经济、管理上的优势,强化资源管理、房地产评估与管理能力的培养等等。

参考文献

[1] 赵小风,黄贤金,陆汝成、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9(7):58~60、

[2] 宋戈,袁兆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探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81~82、

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篇3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优化

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设置

伴随经济的发展,全球性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城镇化问题日益突出,在此大背景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应运而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新设立的专业,将原来的资源环境规划与管理、经济地理学与城乡区域规划两个专业合并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将原来以学科分化为特征的自然资源、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农业资源利用等专业,调整为以学科层次为基础、学科综合为特征的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三大专业。合并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的特点。

改革开放的中国伴随经济高速发展出现的一系列人口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生态环境破坏等都与该专业的研究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资环专业自设立始全国高校争相开设此专业,尤其是很多有着深厚经济学、管理学研究背景的财经类大学都开设了此专业,至2009年财经类高校开设此专业的比例占所有高校的近9%。

从专业设立背景也不难看出,资环专业属于典型的通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涵盖面广但缺乏针对性技能训练,因此从开设这些专业的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来看,情况并不乐观。如何提高资环专业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资环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设置中最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只能是针对就业市场的需求,提高学生技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这就需要在专业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发挥专业特色,构建有自己特色并符合社会相关部门对专业技能的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实践带动理论学习。最终使学生掌握资源、环境、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环境评估、区域经济规划等专业领域的一技之长。

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意义

实践教学是指相对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课、实习课、实训课、模拟实习、野外实习、社会调查、实习等多种形式。而“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性教学目标、实践性教学方式、实践性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考评五大要素构成,同时还包括制定专业技能规范与实践教学大纲,规范实践教学方案;建设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加强实验室和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等。实践课程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职业素质的综合课程。资环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室内与野外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此外还可增设第二课堂。

(一)资环专业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

资环专业课程跨度大,涉及范围广,因此教学难度也较大,特别是需要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工程型人才,则需要以扎实的实践教学为依托。因此处理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关系,将实践教学与社会生产相衔接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满足社会专业人才的需求有重要意义。国内开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院校都根据自己的学科优势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教学,以财经类院校为背景开设的资环类专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着自己先天的优势如经济社会学科实践教学的基础,也有着自己的劣势如地理类基础实验开展条件较差。针对财经类院校的具体情况,如何开展资环类专业的特色教学,如何扬长避短,最终使得学生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具有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实践教学是该专业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改革实践内容、更新实践手段、改善实践条件、强化技术训练是实践教学的必然手段。资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对促进该专业建设和发展有重要作用。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创新人才,是21世纪高校所面临的共同课题,在教学型大学中,本科生教育是“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是以体现“能力”为主的活动,所以本科实践教学更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二)以往与实践教学的开展略显不足

对于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但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上,可行性不强,对促进实践教学的建设作用不明显,另外也缺少特色。目前的研究多为对课程体系建设的讨论为主,郭文炯、王玉明提出应遵循“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分流培养”的原则,建设三维立体结构的课程体系。邹家红等分析了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的对策。吴云清、张莉提出了立体化办学模式。宋戈、袁兆华分析了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提出培养专业优秀人才的思路,郑拴宁认为数字城市建设是本专业学生就业和发展的最佳方向。对于财经类院校资环专业的相关研究目前只有陈世斌探讨了财经类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一些问题。不难看出,资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就业等方向是目前学者们研究的侧重点。资环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中,有对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如赵承美、钱宏胜、谢献春等的文章,有针对具体课程实践教学开展的探索如齐艳红对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的分析及千庆兰等对区域与城市规划模拟实验课程改革构想等。另外,结合资环专业开设的背景开展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是另一个研究的角度,如何东进等对农林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但是资环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中,对于财经类院校的有特色的实践教学研究还是一个空白。

三、财经类大学资环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首先了解资环专业的现状,明确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分析该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而言,财经类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专业定位模糊,对实践技能重视不够

实践教学的水平与学生实践能力是关系到资环专业办学成败及学生就业前景的重要环节。但是很多就读该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理解不够,缺乏就业前景的规划,存在重视理论知识轻视实践技能的思想。这使得在就业的过程中,该专业的学生缺乏核心竞争优势,往往就业状况不尽如人意。

(二)与财经类大学其他管理学科实践教学融合不够

财经类院校创建资环学院在实践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优势,例如管理类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社会学的社会实践调查方法。资环专业毕业生以资源、环境、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环境评估、区域经济规划等专业领域为重要能力培养方向,必须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特别是社会调查,通过这方面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会以后工作的方法,提高工作能力。

(三)理科实践教学基础薄弱

资环专业的实践教学往往欠缺开展地理类基本实验的条件,尤其是文科为主的财经类院校更是如此,因此要格外重视提高这方面的办学能力。有针对性地补充自然地理、环境科学相关的一系列实习仪器、设备,加强相关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团队力量,使得学生的专业基础扎实,厚积薄发。

(四)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包括实践性教学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方式与社会需求不能达到无缝衔接;实践教学大纲不完善,实践教学方案不规范。在构建有特色的财经类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后,结合该体系的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层次的具体实践内容进行具体的规划分析。

四、财经类大学资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

资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可以从学科专业厚基础、宽口径的特点入手,充分利用和借鉴财经类学校经济、管理学相关实践基地和社会学优秀的实验方法,发挥财经类大学的优势,再结合本专业毕业生以往就业情况、就业方向及企业人才需求,针对性的制定具有财经大学特色的资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体见图一。

参考文献:

[1]宋戈,袁兆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探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81-82

[2]郭文炯,王玉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构想[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2:77-80

[3]袁春,钱铭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7、1:13-16

[4]邹家红,袁开国,刘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1):110-113

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篇4

[关键词]独立学院;城乡规划;技术型;人才;创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5279

1对于“三个平台”和“三个课程系列”的分析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在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创新,从学校的建筑学专业出发,集合城乡规划以及景观建设的教学资源,按照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对城乡规划专业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且创新性的实行三个系列课程的优化和三个平台的搭建教学新体系。在这种体系的作用下,把人才的培养和地方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结合在一起,以此让学生更具有学习基础,并且充分地对城乡规划过程中涉及的相关领域问题进行理解和研究,创新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在课题的组建方面包含三大课程系列有建筑设计和理论基础、城乡规划、景观规划等。在此体系中充分的包含了城乡建设规划方面的内容,注重对学生专业课程的教学、专业实战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期望能够让三个课程之间相互渗透,三个平台主要是指校内的教学实践、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控以及校外工程实践平台的搭建,更加期望平台之间能够相互作用。通过这种三加三的课程实践,让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让校内教学和校外实践结合在了一起,让创新和创业结合在了一起,突出和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让学生具备更加深厚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素质,以此成为新时代的应用型人才。

2校内外实践项目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城乡规划应用能力21以校内办学为实践平台,增强校内实训

校内教学平台的建立主要是以建筑学教学为基本,学生入学的第一年学习基础知识,进入大学第二年以后开始筹划城乡建设专业化平台,并且三四年级时将专业分成城乡规划设计专业和景观规划设计专业两个方向。每一类知识都需要在教师的各个环节教学中加以渗透,让学生更加深入和透彻的理解,只有夯实理论基础才能有更加突出的实践能力。另外,学校还应该给学生提供配套的模型制作实验室、专业的设计教师以及CAD绘图室,给学生创建一个优越的学习环境,并且对课程内部的教学内容加以优化,突出教学实习的双向性。在课内教学设计上,包含的主要内容有模型的制作、图纸的绘制以及课程设计和课程联系,还有毕业设计等。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对已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让知识更加完整和系统地表现出来,能够初步的对知识加以应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选择一些比较有实践应用意义的课程,让学生能够边学边做,采用真题真做和假题真做的方式,运用多个环节的指导方式,分配给不同学生不同的任务,然后也可以让一部分学生指导另一部分学生,在检查合格以后,学生才能进入下一环节的实践。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手册的查阅、图集的审阅以及手工绘图的进行,另外在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绘图,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教学实习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写生实习、对实际地区进行测量性实习,并且对城市的一些建筑景观进行参观和认识。在整个城乡规划专业实习中,只有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夯实才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工程的认识和应用工程的能力,以此不断地弥补教材知识带给学生的缺陷,让学生对现实的城乡发展有更加全面的理解和把握。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相关专业进行多方面的了解,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2全力搭建校外工程实践平台,对校外的实践方式进行创新化研究校外专业实践能够让理论知识向着更加深化的方向发展,以此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以及工程实践能力,这也是培养城乡规划过程中专业人才特色的主要方式,更是展示高校人才实践培养能力的方式,能够实现产、学、研相结合。要改变很多设计单位被动接受学生实习的情况,学校可以选择将学生的专业实习落到具体的方向上,与城市规划、园林以及景观建设相关的企业单位取得联系,走校企合作化的道路,也可以建立起人才培养基地,在人才的技术方面进行培训,与这些单位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定期把学生安排到实践基地去,并且落实实践的内容,协调好各方面的安排。学生进入实践单位以后,应该服从组合上的安排,实习基地也要实行一定的管理机制,让学生在规范中强化自己的能力,突出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校外的基地也要聘请相关的指导人员或者工程师,对学生加以全面的指导,明确转,应当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在土地市场交易环节中,一些地方征地补偿标准低、补偿费被截留挪用情况严重,这些都侵害了农民对土地的收益权。

3“三权分置”下保护农民权益的对策建议

31明确主体权利,落实集体所有权

集体所有制的本质在于农民对集体土地的共同所有,重要的是寻求农民原始所有权的有效实现途径,确保行政力量不再凌驾于农民的所有者权益之上。唯此,才能保证农民公平获得土地承包权,充分享有经营权流转自由,并获取相应的土地收益。政府作为集体土地产权体系之外的宏观调控力量存在,现阶段工作的着力点应是积极发挥其在处理土地撂荒、平整和改良土地、建设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促进土地集中连片和适度规模经营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明确所有权主体,进一步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合理提高补偿标准,探索符合当前实际的集体土地入市模式,对农村基层组织的行为进行规范。

32兼顾公平与效率,稳定农户承包权

承包权作为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既包括公平问题,又涉及效率问题。一方面,坚持土地承包权长期稳定政策,不以任何名义,不以任何手段剥夺农民土地承包权;另一方面,认真研究城镇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状况,科学进行土地承包权的适度而必要的调整。

稳定农户承包权,当前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承包权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平等拥有的一种权利,承包期长期化与集体成员不断变化是矛盾的,但又不能根据成员变化无休止地调整承包关系,公平只是相对的。是否调整、如何调整,应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见。二是应当根据家庭人口数量增长适当增加土地承包数量,这样既确保了土地占有上的公平,也能鼓励农户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经营。三是鼓励探索市场化退出机制。承包期内,在自愿前提下,引导承包户有偿退出承包权。四是鼓励创新承包权的实现方式。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农村可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寻找符合本地特点的农村改革之路。

指导老师在校内和校外的责任。校内指导教师的主要责任是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作,指导好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保障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把学生在学校的基本表现告知给校外教师,然后定期的到现场去巡查,和校外指导教师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另外,成立教师专业工作室,以此提升教师在教学、选题、科研以及规划项目中的特色性,让设计项目趋向个性化,让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也更加频繁,以此形成专业化特色教育。

3利用第二课堂,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当前时间段内人才培养的一种新趋势和新方向。很多独立院校在人才的创新性培养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一般以学生的创新意识积累以及经验的增加为主要的目标,以此开展专业化的创新性教育,并且课程也更加倾向于创新,例如,可以开设创新创业大课堂,开展专题讲座以及模拟竞赛和创业实践项目的策划等,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让学生选择新的是新理念,掌握基本的技能和知识,为以后的创新创业打下基础,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4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以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为例,对独立学院在城乡规划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的创新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平台的建设,第二课堂的开启等,这些都能够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让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越来越突出,以此能够在城乡规划过程中表现出最佳的状态。

参考文献:

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专业;地理规划思想;教学改革;发展研究

Abstract:"National New Model of Urban Planning (2014-2020)", the spirit of Central Government City Working Conference and the background of current urban and rural spatial transition development have determined the cultivating model of urban planning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our country must be transformed from the traditional "designer" model that focuses on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and body aesthetics to the "planner" identity model that focuses on social economy,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the traditional cultivation model of urban planning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engineering college/university that relies on architectonics as its basis also needs to be transformed and adjusted、 This paper adopts geographical planning idea as a starting point, deeply analyzes how to strengthen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students’ natural geography, human geography, economic geography and social geography ideas in the related courses teaching systems of the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urban planning specialty、 It’s expected that, under the grand background of urba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we can further improve the teaching system of the engineering urban planning specialty, to cultivate the qualified planners who have soci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geographical sentiments、

Key words:Engineering urban planning specialty ; geography planning idea ; teaching reform ; development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TU-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11-30(5)

1 当前城市规划专业改革的背景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上一切自然、社会、经济等现象和规律的一门学科。地理学的本质在于从“人―地”关系视角深入分析地球表面上的各种现象及其背后所隐藏的各种规律。地理学思维不仅强调纯自然或者纯经济的抽象规律研究,还注重对地球表面上各种人文现象的观察,尤其从人文和社会地理学角度关注空间中人的社会情感价值及行为组织规律。当前我国正处于城乡发展的转型时期,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也都十分明确的提出了未来城市发展所必须要注重对人的关心,要塑造具有包容性、能够彰显人的“获得感”、体现场所精神的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结构。反映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层面,城市规划相关课程体系应更加关注对“城市与区域地理”“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化”“城市经济地理规律”“城市社会文化地理规律”“城市公众参与机制”等知识和思想的融贯研究。城市规划关乎每一个居民的切身利益以及所有日常生活的全部,因此,城市空间发展及规划必须要体现“人本主义”的价值导向。在对未来城市规划师的教学培养当中,要首先从空间形体的“经济、社会与人文地理”的角度进行知识训练,塑造学生的城乡地理观,激励学生关心城市各类空间当中的情感价值、经济规律、阶层利益以及空间包容等思想。在学习城市规划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改变原有仅关注城市物质空间形态设计的不足(诸如城市形态结构、城市功能结构、城市空间客观尺度等),逐步向关注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与城市社会、经济、人文空间并重进行考虑。尤其应注重城市发展当中人的日常生活行为规律、空间的社会经济及生态价值等。而这些知识体系的构成在地理学当中是最为明显、最为核心的研究体系。因此,把地理学中的相关知识内容(如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社会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景观生态地理学等)融贯到城市规划专业课程教学中,可以有效加强学生的地理规划思维,有助于塑造优质的城市规划设计师。

传统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所培养的学生在5年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具有较强的城市物质空间形体设计能力,但缺乏从“人-地关系”视角进行宏观的城市经济地理空间建构以及微观人本化的城市行为地理空间认知能力,往往导致学生只关注的是城市形态的表象空间,容易忽视事物或城市景观表象背后的经济地理运行规律以及人的社会行为地理认知差异,对城市空间的情感和价值规律也难以表达清楚。在建筑学思维背景下所培养的学生更具有技术功底、绘图功底以及形式表达的功底,但面对复杂的城市问题,在表象式的城市物质形体层面所进行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案也自然很难具有说服力,未来所设计出的蓝图不仅不能有效促进和指导城市发展,甚至会引导城市走向错误的发展方向。

2 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引入“地理规划”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2、1 学科现实发展的诉求

面对当前快速发展的城市化、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日益同质化的城市景观等,使得城市规划在社会大众当中被寄予了厚望。而处在城市转型发展背景下的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也同时面临着沉重的社会舆论压力。“图上画画、墙上挂挂”以及“规划浪费”和“规划不如领导一句话”等社会性的激进观点使传统城市规划时常会陷入角色定位的尴尬当中。面对错综复杂的城市问题,城市规划学界也面临着“理论不好用、方法不适用、知识不够用”的状态,一些城市规划设计院也不断通过引进一些地理学和经济学背景的专业人才来进行知识技能的融贯和拓展。

国内工科城市规划专业大都是在建筑学背景上发展而来的,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以及体制改革发展的滞后性,使得工科城市规划专业发展在“地理规划思想”融贯导入方面,面临着诸多阻力,甚至一些激进观点认为“地理学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专业不是真正的城市规划专业”;即使一些院校开设了地理类的相关课程,但是大部分课程处于选修课的初步阶段。建设部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并没有将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相关地理课程列为各院校必须开设的核心课程当中;甚至有些学校受传统建筑学思维影响以及师资力量的制约,就没有开设相关地理课程。也有部分开设了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等课程的院校是为了应付学生参加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竞赛的状况,在学生教学上表现的极为功利性,没有将地理类的社会人文素质课提升到作为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基础理论必须素养培育的核心地位上来。

2、2 地理规划思想融贯城市规划专业教学的现实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地关系”复杂规律和机制的一门学科,不仅关注物质空间形体的地理现象特征,更关注现象背后的运行机理。地理式的空间思维训练能够为城市规划专业学生提供一个系统、综合的思维方式和解决城市空间本质问题的方法。通过地理规划思想的介入可以丰富传统工科城市规划专业研究的领域和方法体系。钱学森先生曾指出,地理学是一门系统工程学科,其涉及的领域和内涵已经远远超过学科的界定,它是一门包含技术科学、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广泛学科群。《地理教育国际》当中也提到,当代地理科学教育应鼓励学生关注地理空间的理解技能以及空间人文素养等。现代地理科学已经逐步向相邻学科渗透,并成为一种流行的地理建构思潮。诸如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在传统地理学科体系下开设了城市规划专业,力图从地理学建构视角开展“地理规划教育”[1]。从国外视角上来看,以美国为首的现代城市规划教育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的城市规划专业教学知识体系已经在逐步减少对建筑学的依赖,而构建出基于地理空间、公众政策、社会管理等多学科知识融贯的教育教学体系。诸如,美国著名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和伊利诺斯大学芝加哥分校(UIC)的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当中,就已经形成了城市规划与地理学知识相融贯的模式,例如,他们将基于地理学的GIS作为城市规划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2]。

2、3 现实教学当中的反思

在部分工科城市规划专业相关地理学课程的教学中,一些学生受传统建筑学思维的影响对地理知识理论课程表现得并不积极,甚至一些学生和教师认为,“这些知识可以由专门学地理的专业人员来完成,我们毕业后就是要画美观、奇特的效果图”。受这种功利价值观的导向,导致学生在理论课堂上(诸如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区域规划概论等)学习态度不积极、不端正,学生普遍缺乏积极的理论兴趣,教师的教学效果也自然就不理想,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学生的地理空间综合分析能力就会欠缺,最终对城市规划方案的设计表达效果和创新程度也会受到影响。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当中就会发现,是否系统接受过地理规划知识的训练,对学生做出来的规划设计成果也会产生明显的差异性,诸如在《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当中:那些关注地理学知识的同学在介绍和设计自己方案的时候,能够很好的从宏观区域到微观社会人文角度进行方案构思,而那些平常不怎么关注地理学知识的同学,在介绍自己方案的时候,很容易陷入语言表述及方案逻辑混乱的状态,方案构思也时常缺乏新意和表达逻辑,或很难究其本质规律,诸如方案当中缺乏对城市与周边区域地理环境关系的分析,缺乏对城市发展背后的人文、经济价值和社会行为认知规律深层分析等。一些接受过地理学知识素养的学生还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知识体系进行空间建模分析,也有一些学生能够从景观生态地理学角度进行城市与区域景观格局的分析,还有一些学生能够经济产业地理角度进行经济模型与产城融合分析等。分析的深度不同进而会对最终的成果表达以及成果的合理性都会产生较大的差异性。

3 城市规划专业引入“地理规划”的目的和特色

3、1 地理规划融入城市规划专业的目的

转变传统以物质空间为核心的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思路和方法,扭转现实教学过程中城市规划学生对地理学知识难以理解、提不起兴趣的尴尬,注重对学生运用地理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区域地理观、自然地理观、社会地理观、人文地理观、经济地理观等系统的地理学思维方法和能力。提高学生从区域地理、定量分析、社会调查与分析等视角进行相关城市问题的分析和解构能力。解决学生缺乏运用地理学知识分析现实城市规划问题的能力,避免学生“空谈理论”、“空谈社会”、“空谈人文”、“空谈经济”的规划设计理念,系统灵活地将地理学知识融贯到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当中,塑造工科城市规划专业“地理规划思维”的创新培养方向。

3、2 地理规划融入城市规划专业的特色

一方面,将地理学理论知识作为研究主题,纳入“城市规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中,并通过“区域地理观”、“社会地理观”、“经济地理观”、“人文地理观”、“旅游地理观”、“自然地理观”、“历史地理观”等专题讲述强化地理规划思维的重要性[3]。另一方面,通过地理学知识的综合融贯,让学生系统掌握和认识地理学思想和方法在城市规划设计当中的内涵和地位。区别于以往“就城市论城市,就形态论空间”的设计状态,让学生通过定量模型、社会调查、区域分析等方法去构建方案、解构方案、评估方案,并让学生在规划设计的整个流程中不断修正方案构思。同时,针对方案设计,还应建立基于地理观视角下的评析图纸、评析方案流程,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与地理规划设计的考虑。

4 城市规划专业引入“地理规划思想” 的教学方法

4、1 确立“地理规划思想”融贯城市规划教学的理念

在“地理规划”理念指导下,通过研究新时期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工作及人才培养价值和目标的变化趋势,确定新时期、新常态下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针对新时期中国城市规划及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侧重点由城市向城市群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以及城乡社会、经济与人文空间设计转换并重发展的趋势,城市规划的专业培养目标也应从传统的以建筑学和工程设计类的“规划设计师”培养向融合城乡协调发展、城乡社会、经济、人文并重化发展的“又综又专”的规划师培养目标进行转换。在专业知识教学上,应培养既懂工程技术,又能够深刻关怀社会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历史地理等全面知识的符合型专业人才;在学生能力素养培育上,应注重由传统的空间设计观向统筹规划、社会、经济、管理等多元并重的发展格局进行转变;在学生综合价值观素养培育上,要注重由技能型人才向能够解决城乡复杂社会问题的综合人才培育进行转变。

4、2 构建城市规划专业“地理规划思想”教学的知识培养框架

根据新时期中国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变化趋势和价值诉求,不断丰富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延伸专业课程,尤其应充分发挥地理科学知识在解决人文、经济、空间、生态等问题方面的优势。将地理规划思维融贯在城市规划多个基础专业课程的教学环节当中,以规划设计课作为检测理论教学的依据,构建“地理学理论”――“区域地理分析”――“社会、人文地理调查”――“地理规划设计”的渐进式教学流程,将地理学知识融入城市规划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对自然地理学、社会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景观生态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乡村地理学等理论课程的开设或拓展,不断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通过一些基础设计课程不断强化学生对城市空间问题分析的地理解构能力,诸如通过《城市规划专业初步》、《城市规划思维训练》以及《城市规划基础》的系列设计初步课程,训练学生初步的地理规划思维和专业分析城乡空间问题的能力。

在具体课程融贯设计当中,首先以低年级的课程设计为平台,将“地理规划思想”融贯到“城乡地理知识理论讲授”到“地理空间认知及感知实践应用”的过程当中。课堂教学环节是低年级学生接触“地理规划”的初步阶段,在讲述当中,应着重培育学生对区域地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社会地理、景观生态地理、乡村地理等系统认知的能力。“地理规划思维”应作为一种空间规划的思想强调给学生,并通过以“人-地关系和谐发展”、“人居环境作为人地关系的子系统论”等专题的讲述,强化“地理规划思想”的重要性。在相关理论课的讲授之后,学生应借助对“地理环境的实地调查分析”环节进一步感知和解构“地理规划思想”的内涵。通过对城市不同类型空间或地段的人文地理调查研究,使学生既关注城市形态空间的形象特征,还要从地理认知角度深入体会城市空间内涵的人文精神,如社会阶层差异化特征、城市邻里区位特征、城市社区认同感、城市感知意象地图等。在高年级城市规划设计课程体系当中还要不断强化“地理规划设计”,让学生系统认知及熟料掌握地理规划设计的内涵和方法体系,区别于以往“闭门做规划”的状态,让学生通过与地理环境的深度接触,去寻找城市社会、经济、人文空间的情感价值和内涵,并发现地理限制性影响因素对城市空间方案构思的差异性规律,通过反复性的地理规划思想训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地理规划思想导向下的城市规划设计绝对不是抽象地理空间的主观建构分析,而是源于对地理知识与地理规律认知的前提下,培养去解决复杂城乡空间问题的能力。是源于对“人-地关系”内涵的深层次领悟。既让学生注意城市空间的地理特征,又让学生关注城市地理环境背后的人的行为价值规律,因此“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成为地理规划思想的核心价值。

4、3 营造城市规划专业“地理规划思想”的氛围

4、3、1 营建地理规划 “学习―交流―实践”的氛围

搭建多元开放的“学习-交流-实践”平台,营造城市规划专业教学的地理建构学习氛围,不断拓宽城市规划领域当中的地理知识、地理信息,强化学生自觉的地理规划学习意识。首先,通过相关理论和规划设计课程,打通专业教室和室外自然、人文、经济地理场所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渠道,充分利用图书馆进行地理知识素养的相关书籍和文献推荐,利用建筑学院的开敞空间创造地理规划思想的自由交流和自主学习场所氛围。其次,通过聘请我国以地理学为背景开设城市规划专业学校的专家进行“地理规划思想”的学术报告,不断强化学生对城乡地理空间观的认知能力。

4、3、2 营建专题性“地理规划思想”教学资源平台

为了更好地强化学生对地理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关注,通过相关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城市总体规划等课程对学生进行理性引导,并探究不同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城市规划方案分析的融会贯通能力。如在地理学参与规划教学目标的导向中,可探索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教学环节,进行专题式教学,通过构建“经济地理专题”、“区域地理专题”、“城市地理专题”、“城市社会地理专题”、“文化地理专题”、“行为地理专题”、“自然地理专题”等不同教学环节,来引导和培育学生的地理规划思想。(见图1)针对“地理学知识参与规划设计”的思维创新及转变,探索“地理规划下的设计构思和定位”、“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设计构思和定位”、“社会、经济、人文视角下的设计构思和定位”,以及在相关规划设计课程中采用“评图方式和标准”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进而不断塑造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正确自然地理观、社会地理观、区域地理观、人文地理观、生态地理观等。并以《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毕业设计》、《城市规划思维训练》等课程为平台,研究地理规划思想引入相关规划课题的方法,为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创新提供可能[4]。

4、3、3 成立专门化的“地理规划”教学组

结合城乡与区域规划发展方向,可以成立专门化的城乡规划专业地理规划教研组,开展基础地理规划教学的深入研究,构建工科城乡规划学科视野下的地理规划基础教学体系。不断推动高校工科城乡规划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和探索实践,突破传统依托于建筑学和工科背景的培养方案,通过相关课程体系的重组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强调地理规划思维在城乡规划学课程体系当中的特色性,强化社会地理、经济地理、生态地理与城乡物质空间等的整体关联与协同发展,实现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拓展。

参考文献:

[1]马仁锋、理工兼容型规划专业“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改革[J]、建筑与文化,2015(6):32-35、

[2] 汪芳,朱以才、基于交叉学科的地理学类城市规划教学思考――以社会实践调查和规划设计课程为例[J]、城市规划,2010(7):53-60、

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篇6

关键词:本科教育;城乡规划;职业化;技能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TU98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5)06000505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本科教育要注重与企业深度合作,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2013 年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颁布的《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也提出了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的基本素质,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坚实的应用实践能力。大学本科阶段所学的知识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基础,应该以职业教育为主[1]。在市场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背景下,城乡规划师的职业角色也呈现日益分化的发展趋势,城乡规划专业高等本科教育面临着专业与职业化教育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职业化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和思考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的职业化能力培养问题。

一、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职业化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一)规划师职业角色的分化与单纯规划技能教育存在脱节

城市规划职业在传统上浸透着人道主义和乌托邦的精神,该理念坚信改造城市是改革社会的有效途径[2]。国外将城市规划事业作为一项社会职业的社会认知度较高,城市规划服务的主体除了城市政府部门和相关规划设计机构外,还有公司企业、社区、社会团体甚至个人。英国的p、Healey教授就曾将规划师职业角色归纳为城市建设管理者、公共官员、发展政策分析者、中介者、社会变革者五种类型。张庭伟教授以职业规划师和政府、市场以及社会三方面的关系为主线,认为中国城市规划师具有作为“经济转型期普通中国人、中国知识分子和中国规划师”的三重社会身份,反映了中国当前复杂社会经济背景下规划师角色正从单一属性向多重属性的转变[3]。目前城乡规划职业从业人员的主力军依然是本科毕业生,主要面向规划设计院所、规划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主要从事规划建设管理和规划设计咨询等相关行业。由于中国本科教育的职业化教育发展还不够成熟,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注重单纯的专业技能教育,缺乏完善的职业技能培养机制,忽视或欠缺规划职业角色模拟和职业能力的训练,专业教育和职业化教育的衔接存在脱节。部分学生由于本科阶段对城乡规划的职业认知和训练不足,导致对专业学习和社会就业的茫然失措,难以适应社会对职业规划师人才的要求。

(二)城乡规划专业职业化技能认证和评估制度尚不完善

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评估和职业认证制度,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比如英国的城市规划教育管理机构是英国皇家城市规划协会(RTPI),由其制定全国规划教育认证准则,专业学生只有在通过其认证的院校学习毕业后,才有资格和有可能获得规划协会执业资格,而不用参加执业资格考试。美国则由注册规划师协会(AICP)和大专院校规划教育协会(ACSP)一起组成城市规划评估理事会,对全国规划类院校进行专业评估,专业学生必须毕业于通过评估的院校才有资格参加美国注册规划师协会的考试。

高等建筑教育2015年第24卷第6期

戴军浅议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职业化能力的培养

中国自2000年以来实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制度,1998年设立了高等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实施了普通高校城市规划本科专业评估制度,进一步推动了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向规范化和职业化方向的发展。但由于现行的规划师执业考试制度和教育评估制度很大程度上都由政府组织和主导,缺乏城市规划行业和职业协会的认证和评估,造成了高等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背离。同时教育评估制度与执业制度考核的重点和内容不统一,缺乏与社会职业需求的接轨和衔接,造成城乡规划职业准入门槛较低,专业评估权威性和社会认可度下降。

(三)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存在忽视规划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现象

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分层造成了对规划师职业道德标准界定的复杂性,不同服务对象和工作性质的规划师往往存在不同的职业道德标准和解释。目前专家学者界定城乡规划职业道德标准的主流思想认为规划师应该是城乡发展过程中的“道德倡导者”、“利益协调者”、“公共利益倡导者”、“价值中立者”等。中国2007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也强调了城乡规划法的制定和实施必须注重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要求规划师职业必须以维护公共利益作为职业道德的核心。

规划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成为本科专业教育中关键的一环,目的是加强学生对规划职业价值和社会责任感的专业认知,对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心系社会的时代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现行高校规划教育的重点放在规划理论与技能的培养上面,这无可厚非,但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普遍存在对规划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忽视或缺位,造成学生对职业价值观认知的不足。

二、城乡规划专业职业性和职业化能力结构分析

(一)国外经验与借鉴

英国、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表1),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第一,国外职业规划师供职部门比较广泛,职业规划师的社会认可度较高。规划职业教育认定与评估紧密联系职业规划师执业制度,比如英美两国的专业教育评估或职业教育认定的是否通过会直接影响到职业规划师执业资格的获取。第二,美国和德国的本科教育生源来源广泛,学科背景也多样,办学模式和教学体系开放程度高,采取了多元化教学形式,比如互动式教学、分组讨论教学、案例式教学等,课程体系体现专业教育评估要求与学生职业个性发展的相互结合。第三,美国和英国的规划教育职业导向性明显,与职业规划师能力培养结合紧密,比如两国都非常重视规划过程中学生交流与沟通能力的培养,注重相关数据信息统计分析与可视化技术软件的教学与应用等。第四,重视职业规划师价值取向课程设置,注重规划师职业道德价值观的树立,并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体现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过程中。表1英、美、德三国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组织与对比[4-6]国家美国英国德国人才培养特色生源来源背景广泛,人才培养与学位设置以市场为导向,偏重基础素质教育,重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和参与实际项目从职业考试转向依赖教育保证规划师的素质,体现了单一管理与多元化教育形式的结合单一梯级制和组合型学习制相结合,不同学科背景与知识领域的学生混合教育是其重要特色。课程体系组织框架核心课、限定性选修课和非限定性选修课知识、技能、价值取向和实践体系规划理论基础、规划操作、规划技术和规划实践教学方法与模式互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协作学习法、实际项目工程规划与可行性研究、跨院系选课和学分互认等职业规划师兼职授课、对口单位实习、分组课题讨论等体验式教学、集体讨论与交流、专业实习(BPS)、国际联合课程设计等规划师供职部门通才型与专业型结合,供职于政府公共部门、私营公司,以及各种社区发展组织、老龄人权益团体等非盈利组织主要在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规划部门任职政府规划部门、私人规划事务所、各类建筑或住宅开发公司、高校研究所及社区发展协调部门。职业导向的专业技能课程教育职业导向明显,职业技能训练主要包括规划中的组织与交流、可视化分析与模型模拟、艺术与图形交流等方面体现了本科生教育和专业资格培训的结合、理论教育和实际科研工作的结合。强调与城市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分析和调研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并根据就业形势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学位与职业认证制度 由美国规划院校联合会(ACSP)、规划教授组织以及职业规划师组织、美国注册规划师学会共同组成“规划专业评估会”(PAB),评估标准由执业规划师和规划学者共同制定。英国皇家城市规划学会(RTPI)是唯一执行城市规划职业资格审定和教育评估机构,实现了本科教育与专业资格培训的结合欧盟教育部在2003年提出的以学士/硕士学位(Bachelor/Master)作为统一学位分级标准规划新技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统计学、定量分析等规划方法应用数据与信息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项目可视化技术应用等对各种相关信息的分类、加工和分析技术的应用,如统计学与数据处理、信息与交流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规划等职业道德与社会价值观教育不专门开课,贯穿于各课程教学过程中,按美国持证规划师学会(AICP)和美国规划院校联合会(ACSP)提出的职业价值标准进行评估设置价值取向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公平、公正的规划价值观体现在规划技术和规划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与其他理论教学过程中,注重体验式教学和多种实践教学手段的结合(二)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就业去向与职业能力分析

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去向比较宽泛,就业岗位类型比较多,主要就业去向为规划技术、规划管理和相关研究教学机构。不同类型的就业岗位及不同的工作类型对城乡规划职业能力要求也有一定差别,但总体来说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观念等(表2)。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需加强与社会职业需求的对接,充分发挥各高校本科教育优势和地域特色,妥善处理好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关系,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化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从而提高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

三、加强城乡规划专业职业化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本科教育理念,注重城乡规划专业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

目前城乡规划专业学历教育和专业评估并没有紧密联系注册规划师执业制度,专业评估是否通过与学生是否能从事规划师职业和获得规划师执业资格并与直接联系。截至2012年底,中国开设有城市(乡)规划本科专业的学校有190余所,在校生人数3、67万人,但其中仅有30所高校的城市规划专业通过了全国高等教育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的评估[7]。总体上来看,中国城乡规划教育规模居世界前列,城乡规划教育已呈现遍地开花的发展态势,需要从数量的扩展往内涵式发展转变,应进一步完善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专业评估机制,重视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同时,还应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特点,转变教育理念,加强职业能力训练和规划技术应用,强化职业道德与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不断加强本科学历教育的职业化导向。表2中国城乡规划专业主要就业去向与职业能力分析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去向城乡规划专业职业能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要面向规划技术、规划管理、规划教育和规划研究等职业领域培养高素质人才从事城乡规划师职业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与价值观念等。1、规划设计院所(城乡规划设计院所、建筑设计院所、园林与景观规划设计院所等)

2、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发改委、住建局、规划编研中心、园林、环保等单位)

3、开发公司与企业(房地产公司、工程策划咨询公司等)

4、科研与高等教育(高等院校、相关区域与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所等科研单位)

5、其他相关单位1、协调与团队协作的能力

2、规划设计交流与沟通能力

3、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资料的能力

4、规划设计相关规范掌握与运用能力

5、图纸绘制与文字撰写的能力

6、学习、研究与创新能力

7、职业道德素养与价值观取向

8、其他方面的能力(二)引入职业导向与训练课程,加强职业能力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目前多数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对背景学科过分关注,造成课程体系过分强调单一学科的封闭式学历教育,忽视了多学科综合开放式职业教育的问题[8]。课程体系结构也相对固化,缺乏必要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可选择性。学校应提供机会引导学生系统地观察和有条理地分析自己的经验(模拟、个案),从中吸取知识和启示,然后再通过学科教育去弥补其他知识和技术上的不足[9]。建议各高校充分调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意见,关注城乡规划职业发展趋势,引入相关职业导向与训练课程,注重与市场职业需求和国家注册规划师考试的对接,从理论和实践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两个层面落实职业技能训练的具体内容和教育实践。

(三)大力改革和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加强城乡规划新技术的实践应用

城市规划人员不能成为简单的“工匠”,而应成为纵览全局、了解城市发展过程和城市发展脉搏的城市建设总参谋部的“智囊”[10]。面对当前中国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发展和“三规”合一等城乡规划建设与发展的新常态,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必须大胆改革与实践创新。高校应根据自身特色优势和地域背景,积极采取互动式、案例式、体验式、场景式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建立校际和校企教育联盟和实习基地,促进校企和多边师资交流,推进教育学分互认和教育资源共享,共同提升相关院校的知名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根据美国和英国城市规划教育经验,面对日益变化的城市发展问题和职业需求,对规划信息的分类、加工和分析技术的应用非常重要,需要加强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技术的应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职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了最新的技术手段和工具,地理信息系统(GIS)、城市空间虚拟技术(VR)、统计学与数据处理等各种软件培训与应用尤为重要。

(四)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专兼结合”的“双师型”队伍

加强职业教育平台和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教学的真题比例,通过校外职业教育基地、校企合作项目基地、在校设立企业分院(分所)等多样化形式,提升学生对口单位实习效果和职业化技能培训内涵。英国和法国等国家成功的经验说明必须依靠教育界和职业界的密切交流与合作,才能切实解决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其中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把富有实践经验的职业人士请进学校参与教学,或开展相关职业技能培训讲座。另外也要鼓励青年教师积极进行企业实践,参与国家执业注册规划师考试,增强职业技能。相关职业技能教育课程组织应注重规划师职业能力的训练,由具备职业经验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并可聘请相关高校、企业或行业专家等专业人士进行教学过程的质量评价,为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提供优质师资基础。

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篇7

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实践能力;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6-0186-03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Curriculum System of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 Rural Planning under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Yin Yanqiong et al、

(Geographical Science and Tourism Management Department,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Chuxiong 675000,China)

Abstract:Practical cours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ponent in pre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of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They are the link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c、They are also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to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Firstl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constructing the practical curriculum system、Then,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ractical curriculum system for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in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dea and practice of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in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to construct theirs practical curriculum system、

Key words: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Practical ability;Curriculum system

1 引言

前,向应用技术类型转型发展是地方本科院校克服与化解发展中的问题,继续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1]。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而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必须以适应专业所面向的行业(职业)岗位要求为导向,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与积累,强化综合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建立基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具备扎实基知识,具有较强综合实践能力,能在与专业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文以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基于目前实践课程体系现状,阐述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及具体做法,以期能为我国地方本科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2 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首先,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就业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毕业学生主要在城乡建设局、城乡规划设计院所、国土部门、房地产公司等从事城乡规划、区域规划、土地规划、测绘、房地产评估、房地产经纪等工作,这些工作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而系统的实践课程既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接触实际工作岗位,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自身的素养,为毕业后能更快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和参与职场竞争做充分的准备。

其次,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是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一个全新专业,虽然能够延续地理科学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社会认同和口碑,但始终还是一个新专业,目前还没有毕业生,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办学尚处于探索状态[2]。因此,必须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努力提高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水平,不断提升学生实践的能力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服务城乡规划行业的发展,实现专业的转型和持续发展。

3 实践课程体系现状

3、1 专业发展现状 国家教育部在2012年颁布的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2个专业[3-4]。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原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专业于2013年9月正式招生。自2013年招生以来,该专业招生形势良好,生源稳定,2013―2016年该专业共招生7个班、337人。

3、2 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楚雄师范学院2006年在地理学背景下开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虽然已经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但目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3、2、1 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沿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13级、2014级使用的是2011版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这一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的设置基本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相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2个不同的专业,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面向的行业不同,相应的课程设置也应当有所不同。

3、2、2 实践教学环节学时相对较少,针对性不强 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要求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学时)不少于总学分(学时)25%[5]。在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13级、2014级使用的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学分为36学分,占总学分158的比例仅为22、78%,明显低于教育部的标准。除此之外,在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13级、2014级使用的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还存在着所设置的实践课程针对性不强、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问题。如在专业综合实践技能训练课程组中设置的学术与科技竞赛活动课程,该课程学分为2学分,只要学生听8次学术讲座并撰写听后感或者参加4次校级及校级以上的学术与科技竞赛并获得证书就可以获得学分。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发现,学生听学术讲座大多流于形式、只为交差了事,所听的学术讲座和专业联系不紧密,而且听后感还有剽窃、抄袭的现象。学生所参加的学术与科技竞赛和专业、今后职业发展关联度不大,而且级别不高。

3、2、3 实践师资缺乏,学生实践能力不强 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配备足够的实践师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要求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而现目前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尤其实践师资非常紧缺。目前的情况是学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专任教师数量偏少、年龄偏轻、职称偏低,真正城市规划专业出身的教师不足3人,专业教师年龄均在在35岁以下,职称均在副教授以下,这些教大部分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就直接进入学校工作,均存在城乡规划从业经验不足的问题。目前学校每年招收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相比省内外重点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相对差、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

4 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于现状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楚雄师范学院在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重新审视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按照“强调基础,突出实践技能培养、面向行业(职业)”的思路,构建了以实验课程、素质拓展、实习课程、综合实践、实训课程等五大模块组成的实践课程体系(见表1)。实践课程学分合计为74学分,占总学分172的比例为43%,符合教育部的规定。

4、1 实验课程 实验课程主要是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开展的实验、实践环节(见表2),主要是巩固、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提升学生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能力。

4、2 素质拓展 素质拓展主要包括军训与国防教育、三生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见表3),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觉悟与职业道德,拥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

4、3 实习课程 实习课程包括专业见习、专业调查、专业实习(见表4),通过专业见习、专业调查、专业实习,使学生深入到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对与本专业相关行业的发展概况、管理、运行、工作标准、职业能力要求等有较实际、深刻的认识;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初步培养学生从业的职业意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为将来更好的就业、从业做好准备。

4、4 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包括专业区域综合实习、专业野外综合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见表5)。通过专业区域综合实习、专业野外综合实习,使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掌握野外调研的方法和技术路线,能敏锐发现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能用所学专业知识展开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或解解方案,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毕业论文,让学生经历选题、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撰写论文、论文答辩等各个环节,让学生综合运用4年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对某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4、5 实训课程 实训课程包括计算机制图技能训练与拓展、规划专业技能训练与拓展(见表6),通过计算机制图技能训练与拓展,使学生能熟练运用AutoCAD、Photoshop、Sketchup等绘图软件绘制规划图,能运用熟练GIS进行空间分析。通过规划专业技能训练与拓展,使学生获得城乡规划专业方面的职业技能和能力。

5 结语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构建该专业科学合理并切实可行的实践课程体系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在面临转型发展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该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一定要具有足够的前瞻性,要根据社会人才需求,不断调整、充实、完善,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荷花、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7):22-25、

[2]陈昆仑,李丹,王旭、学科调整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机遇与发展[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6):22-2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篇8

[关键词]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三结合;专业实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3-0024-02

根据教育部2012年版本科人才培养专业目录,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由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城乡规划方向拆分而来[1],原来100多所开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校基本上都开设了此专业,但各个学校所依存的学科背景大不相同,但是培养目标都基本相同,要培养能够从事城乡规划、设计与管理的应用型人才,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形成专业技能的关键环节,但是,目前该专业的专业实习普遍存在着“实习”与“就业”分离、“实习”与“设计”分离、“实习”与“论文”分离、实习模式单一等现象,如何将这些结合起来,探索一体化的专业实习模式,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目前有关实习模式的研究,主要涉及实习基地[2]、实习方法[3-5]、实习指导教师[6-7]等内容,但是,缺乏对实习模式的综合统筹考虑。因此,开展“三结合”的实习模式研究具有前瞻性和重要实践意义。

一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习面临的问题与改革背景

1 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

目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校资源超负荷运转和企业的市场化运作等因素,使得专业实习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不愿支付培训成本。基于各种因素,很多规划设计单位不愿意接纳学生实习。城乡规划行业属于技术门槛高行业,生产中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员工培训,学生到设计公司实习,往往不能够马上进行规划设计,给企业带来效益,反而还会增加企业的食宿成本和培训负担。

(2)传统集中实习模式单一。传统实习主要采用集中实习模式,学生人数多,规划设计公司接受能力有限,很多企业仅能容纳3~5人,能够有时间指导学生的工程技术人员非常有限。在当前本科院校培养目标是个性化的、多元的。而集中实习的单一模式不能适应当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多元化发展的要求。

(3)就业压力影响学生实习投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习安排在第7学期,所有的理论课程都已经结束,很多学生都认为这正是就业找工作的时候,因此,学生奔波于各种人才招聘会、思考各种就业的可能机会、尝试各种心仪的行业,导致不能够全身心投入专业实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专业实习效果。

2 专业实习的改革背景

目前,国家针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出台了很多政策,目标指向都是为了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转型。《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实践教学模式是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国家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通过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地方高校的办学思路应转到服务地方经济、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如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出具有综合协调能力、制图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需要认真思考。合理地制定毕业实习模式,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也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回应。目前,全国开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高等学校大约有100多所,绝大多数学校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确定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具有很强的同性,错位发展应该是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的方向,地方应用型学院应该将人才培养定位为能够做村镇规划的应用型人才。

二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三结合”实习模式构建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结合”专业实习模式由“专业实习、就业创业、论文设计”三个方面的内容体系构成,具体包括专业实习与就业创业结合,专业实习与论文设计结合,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三个部分组成。(图1)。

1 生产实习与就业创业结合

生产实习与就业创业结合,即学生的专业实习领域、毕业就业方向、毕业后创业意向相结合。生产实习阶段是专业学习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过度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有很多学生在实习单位进行实习的过程中参与了实习单位的很多实际应用项目,通过这个阶段的培养,很多学生完全能够胜任其工作,实习单位每年也要引进一批人才充实自己的工作队伍,为了节约培训成本,就会将实习学生中业务能力强的实习聘为员工,特别是那些本地生源的实习学生更是受到特别的青睐。同时,在这个万众创业的时代,实习学生更是充满期待,因此,在这长达8个月的专业实习过程中,实习学生更是将其作为创业的试验田。特别是我校设立的创业园,可以免费为创业学生提供免除租金两年的优惠政策,吸引了不少学生在其进行创业。从2008年开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利用专业实习时间进行创业的每年有5人左右,占全部实习学生的10%。

2 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结合

“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结合,毕业设计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过渡阶段,将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结合,即把实习单位生产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在实习单位师傅和学校指导教师的双重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既增强了实践动手的真实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增强了指导教师的责任感,弥补了校内毕业设计与校外生产实际相脱节的情况。将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结合,即把实习单位生产中面临的值得研究的问题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在实习单位师傅负责指导学生实际数据的处理,学校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问题研究,既增强了研究的针对性,提高了研究的兴趣,也提高了指导教师研究的实际应用度。从2008年开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将专业实习安排在第7学期一整个学期,与毕业设计结合,同时毕业论文也可以在这个阶段完成。我们在实施时采取有实习单位确定毕业设计选题,学生与学校指导教师共同确定毕业论文题目,双导师(实习单位师傅、学校指导教师)、校企联合汇报制度,企业教师必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学校指导教师也要具有讲师职称和硕士生学位的教师。

3 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结合

集中实习即集中式实习教学,安排在实习基地进行,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带队,专业指导教师进行实习指导,有指导教师对生活安全进行安排,有利于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学生之间更多的交流。分散实习即学生自我联系实习单位,主要靠实习指导教师进行网上指导,由实习学生家长进行实习安全管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定点就业。无论哪种实习方式,都有其优缺点,但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培养才是关键,因此,我们认为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应该结合进行,l挥各自的优势,根据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对于分散实习,特别注重过程管理。在学生提出申请、提交实习单位接收证明、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后,经过实习指导小组同意后方可实施,实习期间由校内指导教师进行专门管理,通过电话、微信与学生及实习单位、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实行“三导师”的指导。

本文总结了我国目前本科人才培养的实习模式特点,分析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习存在问题与改革背景,提出了“三结合”的专业实习模式,并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总结了其近十年来的“三结合”实习教学模式的特点,希望提高应用型、创新性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吴重光,程远,余端仪、建立校内仿真实习基地改革生

产实习模式[J]、化工高等教育,1997,8(2):32-35、

[3]马健生,孙珂、基于课堂观察技术的免费师范生研究型

教育实习模式初探[J]、教师教育研究,2011,23(3):25-27、

[4]李本俊,孙长海,陈丽坤、以就业为导向建立药学高职

多元化实习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2006,8(2):30-35、

[5]李长庚,孙克辉,盛利元、高校理工类专业生产实习模

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25

(6):12-14、

[6]胡幼常、产学研结合的毕业实习模式探索[J]、中国高校

科技,2012(5):33-35、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辽宁二本大学有哪些学校(精选2篇)
  • 下一篇:革命先烈心得体会(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