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新能源的技术创新(精选8篇)

时间: 2023-08-18 栏目:写作范文

新能源的技术创新篇1

【关键词】末端选择;高舒适;经济性分析;天棚辐射盘管;置换式新风

建筑能耗在我国能源总消耗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达到27、6%,其中暖通空调系统与热水系统所占的比例接近60%[1]。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能源需求将不断上升。地源热泵作为一种高效、节能、环保的替代能源技术,在国内应用于建筑项目已有十多年的历史。由于其有着通用性广,可替代性好的特点,它被广泛应用于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甚至部分工业建筑中。国家、地方政府也出台大量法规政策来鼓励、支持地源热泵的发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

目前,应用地源热泵技术的建筑普遍采用的仍是常规的风机盘管、散热器、全空气系统等常规的空调末端方式。特别是住宅中,因其舒适性差、室内空气质量恶劣、噪音污染等原因一直为人们所诟病,也相对影响了地源热泵这项新技术在住宅中的应用。2001年,北京TIPTOP锋尚国际公寓率先引进欧洲发达国家住宅健康舒适的节能技术――“混凝土天棚柔和辐射采暖制冷+置换式新风”,实现了低能耗、高舒适的住宅终极目标。迄今为止,此项技术在国内得到了不断的实践和发展,诸如南京朗诗、北京MOMA等闻名全国的低碳节能住宅,均采用了该技术,引领了国内地产行业新的发展潮流。2010年,由青岛福赢房地产开发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福赢•天麓湖”开工建设,在吸收了国内近10年来低能耗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经验后,该楼盘创新地采用新一代“混凝土天棚柔和辐射采暖制冷+置换式新风”技术,在系统的运行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为新建住宅的能源规划利用提供了丰富的借鉴意义。

下面从气流组织、空气质量、经济性等方面研究分析“混凝土天棚柔和辐射采暖制冷+置换式新风”技术的优势。

1 系统优势

1、1 气流组织

空气调节区的气流组织是指合理地布置送风口和回风口,使得经过净化、热湿处理后的空气,由送风口送入空调区后,在与空调区内空气混合、置换并进行热湿交换的过程中,均匀地消除空调区内的余热和余湿,从而使空调区内形成比较均匀而稳定的温湿度、气流速度和洁净度,以满足生产工艺和人体舒适的要求[2]1886。

普通分体式家用空调和风机盘管一般采用顶送风或侧送风的方式,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很难保证良好的室内环境品质和舒适性。室内温度场、速度场不均匀,空气分布特性指标只有50%-60%,难以满足现代人对于居住环境的高要求。非变频的家用空调均采用启停控制而且温度传感器一般设在靠蒸发器盘管的位置,房间内有些边角区域的空气尚未经过充分对流热交换,使得室内温度波动大,窗式空调和某些质量较差的分体空调室内机的噪音也超过住宅环境标准。

“混凝土天棚柔和辐射采暖制冷”技术是将直径10-20mm的塑料管埋置于顶板混凝土填充层中,在运行时,采暖季供以28-30℃的热水,制冷季供以18-20℃的冷水,通过整体加热或冷却顶板,使顶板形成一块均匀的辐射面。通过小温差的柔和式过程,与人体进行热交换。辐射是舒适度最高的传热方式,而顶板辐射这种平面式空调系统60%的能量是通过辐射形式进行传递,40%的能量是通过对流方式进行传递,因此有着其他空调末端装置无法比拟的高舒适性。此外,它还有着这样的特点:①温度场均匀,垂直温度梯度很小,不存在死角;②室内风速比暖气片采暖方式小得多,室内扬尘较小,更卫生;[3]③既能供暖,又可制冷,一套设备,两种用途;④避免了冷却盘管在湿工况下运行的弊端,没有潮湿的表面,杜绝细菌滋生,改善卫生条件;⑤没有电机等机械部件,不会产生空调器、风机盘管机组、风机动力箱等无法避免的噪声;⑥辐射板具有较大的蓄热功能,间歇运行时不会忽冷忽热。

1、2 空气质量

调查表明:人们全天有80%的时间在室内度过[2]1459。普通分体式空调或是暖气片没有新风,致使住宅室内空气品质难以保证。经计算,一间面积15,层高2、8m住两个人的卧室紧闭门窗,假设室内初始CO2浓度为600ppm,经过半个多小时,CO2浓度就能上升到ASHRAE 62-1999规定的CO2浓度极限值1000ppm。因此,在使用密闭环境下的分体空调或暖气片的房间内产生病态建筑综合症和以空气为传播介质的传染性疾病是不足为奇的。

而普通的类似分体空调、风机盘管等送风的上部混合系统是将处理后的空气,以大大超过人体舒适性所能接受的风速从空间上部送出。这种通风形式利用的是足量的新风稀释室内的污染物,使室内保持一定的空气品质。因为它属于混合式送风,通风效率低,空气龄较长,人体活动空间内的空气污染物难以排净,烟气等散不开,直接危害呼吸道健康。

而“置换式新风”是将处理后的新风以低风速(一般是0、2-0、3m/s)小温差经由置换通风器送入人员活动区。在送风气流及室内热源形成的对流气流共同作用下,携带污染物和热量从顶部回(排)风口排出,形成了自地板至吊顶的全面空气流动。上部区的空气,不会再循环进入下部区。空间内垂直方向产生温度梯度,室内空气形成热力分层。[2]1928置换式新风通风效率高,空气龄短,能改善室内空气品质。人体活动区产生的二氧化碳、油烟、粉尘等污染物能够很快排出,不再滞留于呼吸区,保证了室内空气质量。

1、3 运行稳定

普通分体空调多为风冷热泵,它的运行效率和室外气候有着重大的关系。在北方冬季环境温度低于0℃后,分体空调的性能便急剧下降,运行工况恶化,处于不断地电加热除霜工况,运行消耗电能增加。而在炎热的夏季,环境温度高于35℃后,也同样存在着性能下降,不制冷的情况。气温高时制冷差,气温低时制热差,这一直是分体空调的弱点,而地源热泵技术的引入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

地源热泵系统是一种以大地作为低温热源的热泵空调技术,其原理是依靠消耗少量的电力驱动热泵机组完成制冷或供热循环,利用大地温度相对稳定的特点,通过深埋于地下的管路系统进行热量交换,冬季通过热泵把大地中的热量取出对建筑物供热,同时使大地中的温度降低。即蓄存了冷量,可供夏季使用;夏季通过热泵把建筑物中的热量传输给大地,对建筑物降温,同时在大地中蓄存热量以供冬季使用。从而实现制冷和供暖或制备热水的要求。这样在地源热泵系统中大地起到了蓄能器的作用,提高了空调系统全年的能源利用效率。系统由于采取了利用地下地位热量的特殊方式,从而具有普通空调系统不可比拟的节能环保优点。

地源热泵空调制冷制热效果不受室外气温影响,哪怕是气温低至-10℃或是高达40℃这种分体空调根本开不出机的天气,地源热泵系统依旧可以正常开机,稳定运行。而且由于它的主要部件都在地下,不用经受像分体空调外机那样日晒雨淋的考验,因此,系统故障率低,寿命要比分体空调长15年以上。

1、4 其他

除此以外,分体式空调的室外机和窗式空调的安装预留墙洞成为破坏建筑立面和破坏城市景观的重要因素。凝结水的随处排放、室外机的废热和噪声成为破坏城市环境甚至引发纠纷的诱因。大量悬挂的室外机也有安全隐患。[4]而在室内,采用普通家用空调和暖气片时,空调机和暖气片都会占据室内一部分空间,减少了房内使用面积,对室内装饰风格和空间利用会有一定影响。

而“混凝土天棚柔和辐射采暖制冷+置换式新风”系统,天棚辐射盘管是敷设在混凝土楼板层中的,占用结构板厚2厘米,置换新风也只占用了10厘米多的层高,外型上都是隐蔽暗藏式的,因此对空间的占用小,对建筑立面、室内家具布置等没有影响。

2 经济性

福赢•天麓湖位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长江东路CBD。项目用地面积38854,是一个高科技“恒温恒湿恒氧”住宅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31600,地上建筑面积160118,其中住宅建筑面积157222。小区内共有9栋33层高层住宅,地源热泵地下埋管部分采用垂直地埋管换热器形式,孔内设双U竖管,共设1593个竖孔,其中车库底板下841个,室外绿化下752个,车库下埋管深110m,室外埋管深120m。室内末端采用“混凝土天棚柔和辐射采暖制冷+置换式新风”,进行热湿单独处理,由楼板辐射埋管承担室内的显热负荷,由置换新风承担室内的潜热负荷,营造了室内恒温、恒湿、恒氧环境的科技节能健康住宅。本工程负荷计算软件为瑞士ETHZ大学研发的EDG能耗模拟分析软件,9栋住宅夏季空调冷负荷为6287kW,冬季空调热负荷为5405kW,生活热水负荷为2088kW。夏季单位面积冷负荷为39、0W/,冬季单位面积热负荷为33、5W/。采用地源热泵这一可再生能源技术后,本项目每年可节约标准煤5244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070吨。

2、1 初投资

本项目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总投资约8000万元。主要包括热泵机房内的设备费、安装费、钻孔费、室外管线安装费、末端天棚盘管和新风管道安装费、热回收新风机组设备费等。单位面积投资约为500元。地源热泵系统较常规系统增加了钻孔、地埋管管线及热泵站房的设备,所以系统的初投资较高。地源热泵系统与常规的市政热力管网供热加电制冷系统相比,增量成本为:

2、1、1 地下钻孔埋管部分,增量成本为2070万元;

2、1、2 天棚盘管、新风管道部分的安装,增量成本为1200万元;

2、1、3 自动控制部分,增量成本为300万元;

地源热泵系统增量成本总计为3570万元,住宅总建筑面积161157,则单位面积的增量成本为221元。

2、2 运行费用

福赢•天麓湖空调运行费用计算

项目 天棚系统电耗 新风系统电耗 天棚系统 新风系统 合计

运行

费用 单位面

积费用 运行

费用 单位面积费用 运行

费用 单位面积费用

单位 kWh kWh 万元 元/ 万元 元/ 万元 元/

采暖 1321484 2605007 72、68 4、62 143、28 9、11 215、96 13、73

制冷 348190 3520000 19、15 1、22 193、6 12、31 212、75 13、53

合计 1669674 6125007 91、83 5、84 336、88 21、42 428、71 27、26

福赢•天麓湖运行费用同普通空调采暖的比较

方案 地源热泵空调 家用空调供冷+市政热力管网供热

采暖(元/) 14、58 30、40×75%

制冷(元/) 11、44 31、57

合计(元/) 26、02 54、37

福赢•天麓湖热水费用同普通加热方式的比较

方案 地源热泵制热水 电热水器

每吨水量加热费(元) 8、83 31、41

单位水量费用(元/吨) 11、63 34、21

由上表得出,采用可再生能源后,同家用分体空调、市政供暖的方式相比,每年节约的运行费用为456、88万元,同电热水器方式相比,每年节约的运行费用为175、18万元。总投资静态回收期=增量成本/每年收益=3570/(456、88+175、18)=5、6年。

2、3 小结

经过对福赢•天麓湖项目的经济性分析,得出地源热泵空调的制冷、采暖能耗大大低于传统住宅,运行费用只需普通节能住宅的50%-60%,优势非常明显。因青岛地区岩土层结构的特点,使得地源热泵钻孔费用较高,地埋管部分投资占到总投资的25、8%,因此静态回收期有5、6年。但在舒适性、节约资源方面体现出的绝对优势是普通空调所无法企及的。

3 结语

通过本文对地源热泵节能技术新的用能形式和常规空调形式的比较,住宅中应用地源热泵节能技术,不仅有节能、环保方面的优势,也能拉动消费,推动产业进步,对房产商也是很好的商机。“混凝土天棚柔和辐射采暖制冷+置换式新风”作为一项应用地源热泵能源的创新模式,在住宅中更能体现它高舒适性的应用价值,并在建筑节能方面贡献可观的节能减排指标。而且它拥有不错的投入回报比、有国家政策鼓励,财政专项支持。这项技术的应用是未来绿色居住理念在国内的成功尝试,也必定能掀起一股绿色低碳住宅开发的新浪潮。

参考文献

[1]徐伟、中国地源热泵发展研究报告(2008)[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

[2]陆耀庆、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张伟,朱家玲,苗常海、低温地板采暖与散热器采暖效果的对比分析[J]、太阳能学报,2005,26(3):304-306、

[4]赵军,李新国,张嘉辉,朱强、地源热泵节能环保中央空调系统[C]、我国二十一世纪能源发展战略研讨会,2000、

新能源的技术创新篇2

(一)技术创新概述

1912年,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之说,他认为创新就是在生产体系中引入一种新的要素组合,建立新的生产函数。后来,索洛在熊彼特的理论基础上,对技术创新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提出了“两步论”,即新思想来源和后阶段发展,以及著名的索洛模型,探讨了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技术创新的界定有很多种,目前比较普遍的观点是“技术创新是技术的突破,生产新产品、开发新工艺,并应用与商业与市场的全过程。”它不仅是一个技术概念,也是一个经济概念。技术创新既不能片面地认为是技术的突破,也不能单独看成是一种经济行为,它是二者的结合,是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过程。

(二)技术创新的实现方式

技术创新的实现方式,主要是依据熊彼特的技术创新基本定义,将其概括为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服务创新、组织创新。目前,技术创新在国际上受到普遍重视,自熊彼特以来,技术创新一直是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技术创新一直都推动着经济的发展,但在各个阶段发展的方向和表现形态是不相同的。但是,任何一阶段的技术创新都具有相似的特征即新颖性、创造性、投入高,风险大、高收益性以及大协调性。

二、企业基于节能环保实施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一)企业降低消耗增加利润的方式———节能

节能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首先企业开展经营活动,不仅要考虑企业本身、顾客、竞争对手等基本要素,还要考虑到生态环境因素,尽可能以最少的污染、最低的环境成本来实现最大利润;其次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可以把废能转换为可用的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损耗,达到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目的;第三建立环保型企业,可以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获得潜在收益。

(二)企业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减排

我国的节能减排秉承“既要发展,更要可持续”的原则开展。在“十二五”规划中确定的单位GDP能耗降低1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在2005年有所实现,但并不是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为手段来达成降低能耗的目的,而是通过行政手段,关停并转能耗大户来实现的,因此,不具有可持续性。减排就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为根本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改进生产工艺和末端治理技术,所以国家应注重促进技术创新,改善经营管理,形成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改造我们的企业,使企业向着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

(三)企业可持续发展途径———节约资源

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惨痛的环境代价。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品种丰富,但是人均含量很低,结构不合理。所以,我国将节约资源定为一项基本国策。企业发展带动经济的发展,资源支撑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作为资源消耗主体,就必须贯彻这项基本国策,以低消耗、低污染的经营模式进行生产。随着一些资源的逐渐耗尽,一部分企业也面临着倒闭或者是转产的选择,所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改进工艺设备、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节约资源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四)企业与世界接轨的通行证———清洁生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也愈来愈明显,尤其是工业化时代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的出现是历史必然性的选择。清洁生产源自二十世纪60年代美国化工行业的污染预防审计,是一种创新性理念,它将预防思想应用于企业生产过程、产品服务中,减少了环境问题,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清洁生产和可持续消费密不可分,它将改变生产模式与改变消费模式并举,进一步把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模式融入商业运作和日常生活,乃至国际多边环境协议的执行中。因此,清洁生产将成为企业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五)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采用新技术

企业是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主体。要进行清洁生产,实现绿色经营,就必须依靠新的技术与设备,新的制造方法。通过技术创新,改进机器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或者通过流程重组,开发产品的新性能,获得产品的新用途,增加经济利润。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是低成本、高收益的集约型生产方式的根本保证。

三、影响企业基于节能环保下实施技术创新的因素

(一)企业进行节能环保的技术创新意识不强

目前,我国企业站在节能环保的战略高度,来进行技术创新的意识不强。即使有部分企业实施技术创新也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开展的,并没有将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结合起来,甚至还可能导致新的污染的出现。从国际上看,环境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很多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对某些进口产品设立了“高围墙”。就我国入世来说,虽然关税的“门槛”降低了,但“绿色”壁垒却在增高。面对巨大的环境压力,我国企业如果不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就会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失去竞争力。

(二)企业管理水平不高

节约模式从消除浪费开始,我国很多企业技术与管理水平还很落后。另外,由于我国国情复杂多样,经济市场较大,各类产品都有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市场,因此各种仿制、粗造也大行其路。技术需要创新,但如果管理水平不能同时适应企业的发展,企业自然会被淘汰,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管理,适应发展大趋势,是每个企业的重要的举措。

(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虽然我国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体,创新能力也有了一定提高,但依然存在技术创新不足,对外技术依赖性较强等问题。我国目前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仍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传统模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基于技术创新的国际竞争力仍然不足。由于企业缺乏良好的体制环境,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跟不上节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面临了很多方面的问题,如:技术创新经费来源结构问题;技术开发机构设置不全、企业创新人员不足、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

(四)企业经营外部环境影响企业实施技术创新

企业的经营状况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双重影响,包括企业人才素质、企业文化、产品竞争力以及技术、市场、政策法规等。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不仅需要企业内部有良好的创新意识,而且还需要适宜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发展是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政策下进行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受到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制约,所以,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企业实施技术创新。

四、企业在节能环保视野下实施技术创新对策

(一)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树立节约能源的技术创新观

首先,面对目前严峻的环境问题,国家应该加大绿色经营的宣传力度,使企业家都能意识到依赖资源消耗获得发展的局限性,以及经济发展所面对的威胁,从而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自觉纳入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及从事循环经济研究的体系中。其次,企业基于环保的角度来实施技术创新,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技术和法律问题,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问题,因此,不能仅停留在物质和技术层面,还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促进资源节约型企业创建的重要作用。要使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使技术创新拥有新的生命力,必须在企业内部树立节约能源的技术创新观,将其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作为企业制定战略目标的参考。

(二)围绕节约能源,加强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

技术创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管理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保障。创新和管理制度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当现行制度不能适应创新系统的要求时,就必须进行制度改革。只有完善的制度做保障,企业才能更好的进行技术创新。另外企业需要引进培育创新型人才,技术的发展是通过人来实现的,企业要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特点,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内容,营造自由的创新氛围,鼓励员工进行技术创新,并给与一定的资金支持。企业要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就必须要有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做后盾。企业必须要建立与资源节约型企业这个观念相符合的管理制度,以制度创新来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

(三)循环利用资源,提高工艺水平的创新模式

在节能环保视野下,企业实施技术创新,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首先,尽量采用可再生能源,或开发新能源来代替现有枯竭能源。我国的石油、土地、水资源以及矿产资源面临的缺口越来越大,资源的短缺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所以开发新能源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例如现在已被开发利用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以及海洋能等,都为我们的社会带来了福音。其次,进行技术改造与工艺创新。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就是进行改造和创新,以提高能源利用率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切入点,将技术创新导入节约能源、能源利用与再生等领域。

(四)开发节能环保的技术与产品

新能源的技术创新篇3

关键词:技术创新审计;SPRE审计模型;实证分析

当今社会,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发展趋势,创新已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和新时代的灵魂,无论对于国家、民族,还是社会、地区和企业,技术创新都成为其兴旺发达的源泉和不竭动力,良好的技术创新管理是企业提升核心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赢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和源泉。然而,技术创新成功决非一件易事,技术创新本身是一种风险,要有效地管理技术创新,提高研发的成功率,获取技术创新的技术、经济等竞争优势,必须加强技术创新审计。

技术创新审计是指以创新的度量为基础,找出创新目前的状况和期望状况问的差距,确定问题所在以及需改进的环节,进而提供可提高创新水平的信息,促进创新能力的改善,创新审计通过自身或第三方使用审计方法对企业的创新活动进行评估定位,从而为提高创新管理水平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创新审计的职能在于有效地管理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创新的绩效和保证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①技术创新的审计能帮助发现和克服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漏洞,技术创新的审计是一种主动的“前瞻式”的评价过程,通过定期的管理审计,管理者可以对自己的管理工作进行审视和审计,对各个管理职能的表现进行审计,从而发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进而在造成更大损失之前及时采取措施,②帮助管理者更有效地实现技术创新目标,技术创新的审计涉及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管理者将比较容易发现存在的问题,③为管理者提供了标准,使管理者更易确定如何有效的管理,如何做才能实现技术创新战略目标等,技术创新的审计提供了客观依据。

1 技术创新审计前人研究

国外对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审计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许多学者纷纷提出技术创新审计模型,其中影响广泛的有:Burgelman等从战略管理出发,以审计技术能力、创新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以及支持它们的组织结构的创新能力审计模型,把技术创新能力定义为一个组织激励与支持其技术创新战略的特性集合;Adler等认为应对产品和战略管理过程基准定位,并提出了一种评估所有技术职能战略的框架,指出战略管理的三个主要因素:领导,政策和调节机制,而齐萨(Chiesa)等则提出了一种更为详尽的过程审计模型,将创新过程分为核心过程和支持系统,核心过程包括概念产生、产品开发,工艺创新,技术引进;支持系统包括资源供给,领导和辅助工具,这些审计方法都各具特色,其中又以齐萨基于过程的技术创新审计最为详尽,但是不同国家、不同企业在不同阶段创新的重点和形式不同,并且上述审计方法的研究更多偏向理论探讨和规律总结,因而,处于机遇与风险并存下的中国企业,更迫切需要适合于自身的创新审计工具。

国内自90年代后期也大量开展了有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审计的研究,但均未形成比较统一规范的使用方法,国家统计局近年来一直用技术开发经费投入、科研人员、科研成果、技术转让、新产品销售、新产品出口六项指标为基础建立技术开发能力综合指数指标,以此反映我国的技术开发能力,国内有的学者将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六个创新能力要素: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审计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审计这六个能力要素的水平及其组合效率。傅家骥等从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不同侧面以创新资源投入能力(R&D投入强度、R&D人员素质、数量强度、非R&D投入强度),创新管理能力(创新战略、创新机制),创新倾向(创新频率、每千人创新数量),研究开发能力(专利拥有数、自主创新产品率、对引进技术的改进),制造能力(设备装备水平、现代制造技术采用率、引进技术达产率、工人技术等级及工作质量、计量测试和标准化水平)及营销能力(市场研究水平、对消费者/用户的了解程度、营销体制的适合度、分销网络)等六个指标作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审计指标,陈劲结合了齐萨等人的过程审计和“奥斯陆”的技术创新统计指标,构建了陈劲一史密斯模型(简称为C-S模型),即通过普通经济指标(销量、利润、总资产、职工数、技术和销售人员数、技术和设备水平等),产品创新数(突破创新和渐进创新),工艺创新数,创新战略(研制还是购买),创新成本(具体的资金来源的细目),创新收益(新产品销售、新技术转让)等指标来帮助审计创新过程,其基本思想也是基于创新过程的审计模型构建,上述研究都各自陈述自身的考核指标,审计技术创新能力构成没有形成一套规范的测度体系。

我国企业在新形势下所面对的问题,需要强调企业管理过程的技术创新审计,成功的创新总是与良好的管理过程相伴产生,本文力图从技术创新的过程审计出发,在我国创新型企业和组织的技术创新能力研究领域提出一个能够较全面反映技术创新能力构成、得到广泛认可、实践上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论和测度工具,并且根据审计所得出的差异性,提出适合企业的应对策略,从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2 SPRE审计模型的构建

2、1 SPRE审计模型图

SPRE审计模型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相对应,审核创新所必须的环节是否正在运行以及是否采用了优秀的创新管理方法,从战略(Strategy)、流程(Process)、资源(Resource)和环境(Environment)等创新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情况进行考核,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形成一种战略引导、流程为本、资源为关键和环境保证的审计理念(参见图1)。

2、2 SPRE审计模型要素分析

1)战略创新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出发点,企业中技术创新战略是企业根据内外环境及可取资源的情况,对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规划,简言之,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是决定企业做什么,对我国企业而言,最直接的技术创新战略是考虑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协调,本审计模型中,该要素涉及战略制定,战略内容和战略实施三个方面的二级指标,在当今多变而不稳定的企业生存环境下,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既需要适用于企业内部环境且又与市场密切结合灵活运作。

2)流程创新能力指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取得成功的保证,流程不仅跨越企业内多个部门,并将企业组织与其他组织在价值链上相联结,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实施过程中,以关注流程为本,可以提高企业效率,取得技术创新成功,流程要素中包括企业内组织结构、组织内整合学习以及组织与组织间整合学习能力三方面二级指标。

组织结构是企业的组织意义和组织机制赖以生存的基础,将企业的目标、协同、人员、职位、相互关系、信息等组织要素有效排列组合,将企业的目标任务分解到职位,再把职位综合到部门,由众多的部门组成垂直权利系统和水平分工协作系统的一个有机整体。

组织内整合学习创新能力,是获取企业核心能力的前提,是企业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根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整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是“将技能、资产和运行机制有机整合的企业自组织能力”,组织内良好的整合学习创新能力,确保企业效率,使企业内部部门间沟通协调,从而使得开发流程与产品标准化,提高项目开发效率,包括研发、营销与制造等组织中各个职能部门间沟通。

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取得成功,还需要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整个价值链上游与下游的整合学习,整合供应链,建立规范的外包管理流程体系,促使企业创造新产品和流程,组织与组织间整合学习,包括企业组织与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的整合学习,以及与整个创新体系中科研院所、大学、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的整合。

3)资源创新能力是创新战略实施的关键,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资金资源创新能力,资源供给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力资源是企业创新构思的源泉和创新活动的主要载体;信息资源是促进创新思想产生的重要源泉,也可以说是用来加速创新过程的催化剂;而资金资源则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所不可或缺的经济保障。

人力资源创新能力是企业研发人员的素质和获取情况,主要体现在人员合理化建议、人员结构、人员素质和人力资源部门运行情况四个方面;信息资源创新能力是企业信息的获取情况,体现在创新思想的来源、利用现有顾客获取信息的程度和信息资源的获取能力三个方面,资金资源创新能力是指企业在创新活动中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企业创新活动。

4)环境创新能力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高层领导对创新的关注程度,以及是否构建了一个鼓励创新、包容创新失败的创新环境,包括企业的文化创新能力与制度创新能力。

创新文化是一个新产品由概念产生到研制开发的驱动力,被认为是创新组织最显著的特征,良好的创新文化可以促进创新性人才的产生。在富有创新气息的组织中,善于创新的个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并有机会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鼓励员工大胆说出自己的创新想法以及进行自主创新活动,重视员工的自主创新成果,将是激发员工创造力,改善企业创新氛围的有效手段,

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为保证,各项制度又是企业创新精神和技术创新战略的具体体现,在一家具有创新精神的公司中,必定配套有诸如职位升迁、薪酬增加等鼓励创新的制度,制度不仅要与技术创新战略配套,确保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也要建立评估企业技术开发、技术管理能力的反馈机制,评价所实行的技术创新战略成功与否。

2、3 SPRE模型指标框架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框架采用半定量的方法,通过所构造的指标体系,选择企业高层,用五分制判分法对技术创新能力用主观判断对各指标评分,然后综合计算出企业核心能力(参见表1)。与前人研究相比,指标更具①科学性,体系能反映技术创新的内涵与规律,设置的指标有代表性、完整性和系统性;以现代科技统计理论为基础,结合必要的专项调查和考证,定性、定量分析结合,通过综合考核评价,得出科学合理、真实客观的评价结果;②操作性,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与企业结合更为紧密,指标的数据易采集,可操作性比较强;③导向性,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对企业技术创新工作进行规范化,从而对企业技术创新工作起到导向和监控作用;④技术创新能力的审计不仅仅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本身,更关注技术创新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人力、财务和营销等其他企业重要职责的相互作用,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的一个方面,使得技术创新能力审计对企业而言,更具有充分意义。

3 实证分析

浙江某集团公司是一家经过十多年快速稳健发展,形成了化工、农业、物流三大产业为核心,资本运营与实业经营互动发展的现代企业集团,自2001年起,通过技术创新审计评估该集团各子公司现有技术创新的能力,总结技术创新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不断优化创新管理,完善技术创新的各项机制,最终提升了集团技术创新能力。

新能源的技术创新篇4

1研究理论及综述

互联网是由众多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而成,至目前已经历了4个阶段:起步发展、精英互联、大众互联、智能互联阶段。互联网基于网络中立原则而保持了开放性、虚拟性、平等性(去中心化)、交互性等特征[3],使得参与其中的用户能平等自由地连接互通,共享全球信息资源。企业通过互联网与外界即时联接,技术创新的空间范围被无限拓宽,协作创新成本降低,开放创新等理论在更大程度上被应用。

1、1开放创新理论

开放创新理论认为技术资源的流动能够突破企业边界,企业应该有意识地流入和流出知识,通过与外部组织的开放合作获取、利用外部创新资源,同时充分整合内外部的资源,以加速企业的技术创新,最终实现技术的发展[4-5]。高度开放的互联网,降低了企业间知识共享的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企业边界,同时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促使更多隐性知识显性化,降低了知识共享的难度,网络的平等、自组织特性使互联网上的资源丰富且免费,从而使企业具备了在全球范围内利用网络资源的实施条件,在研发过程中同供应商、经销商、同行、用户、科研机构等进行广泛合作成为可能,企业的技术创新借助互联网可以扩展到全球[6]。

1、2社会网络理论(socialnetworktheory)

社会网络是由包括个人及组织在内的社会行动者及其关系组成的相对稳定的集合系统[7]。拥有各种差异化资源的行动者的数量和密度、行动者的关系和行动者在网络中的位置等,会影响网络中资源流动的方式和效率。在规模化的网络中,部分占据着结构洞位置的行动者连接能力(即影响力)要显著高于其他,并对该网络中资源的配置有着巨大影响。社会网络中行动者通过强链接关系获得的信息往往重复性很高,而弱链接关系充当的信息桥,使行动者更能跨越边界获得异质性信息和资源,因而弱链接关系比强链接关系更能推动人们获得成功[8]。研究发现行动者的社会网络规模越大,异质性越强,社会资本越丰富,其通过弱关系摄取资源的能力越强[9]。互联网的开放性、虚拟性及去中心化特性,使参与网络的行动者数量众多,他们的关系多为弱链接关系,这将成为企业建立规模网络,及与用户、消费者、竞争者甚至技术创客等建立弱联结关系的重要基础。企业可以借助这些丰富的弱链接关系充当的信息桥,获得企业边界外的异质性技术信息和资源进行技术创新。

1、3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socialshapingoftechnol-ogy)

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简称为SST)认为技术是由创造和使用它的社会条件(或因素)所决定的社会产物,技术形成的过程取决于形成新技术的过程中技术、非技术因素的共同建构,进而“社会地形成”技术[10]。技术的主体不再局限于科学家和工程师,而是关系到更广的社会群体,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受社会群体影响的多向发展模式。SST理论认为任何一项技术发展路径都不是唯一的,在新技术创新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涉及技术发展的一系列的可能性路径的不同选择[11]。这种技术的社会选择本质上是用户的各种需求满足的体现,而用户需求的满足来自于用户群体对技术的共同认识,这种认识是在不同利益的社会群体之间通过协商的机制达到的[12]。依托互联网的开放和交互特性,企业可以建立基于技术的创新平台,聚集研发人员、供应商、经销商、用户、科研机构、技术创客等利益不同资源异质的行动者,发起对技术新需求和新解决方案的互动,通过协商选择机制取得包括技术商品的有效性在内的共识,达成技术的社会形成。

1、4技术创新互联网化

易观预测报告在2007年提出了“互联网化”概念,认为互联网化是企业将内部的行为、信息资源同网络资源相连从事的内外部商务活动[1]。互联网对传统企业的促进作用首先是信息化,其次是营销互联网化,最终将是企业的全面互联网化[13]。商业的互联网化主要是企业重新构建和消费者的关系,并利用互联网工具改造企业内部流程[14],而工业的互联网化是在低成本小型化传感技术取得突破的基础上,利用制造信息、互联网及物联网技术交汇来促使生产制造过程智能化、互联化,将人和机器,机器与机器联合起来,从而为制造者和客户带来前所未有的数据和信息解决方案[2]。对企业而言,技术创新互联网化是通过构建以企业为中心的网络平台,将内部的技术信息和资源与网络资源相连,通过达成网络平台用户群体间对创新技术及产品有效性的共识而最终实现技术创新的一系列活动。

2研究模型与假设

技术创新互联网化能让企业面对一个无比丰富的创意资源库。企业在利用网络资源的同时,会面临因辩认搜索信息而产生较大的成本以及虚拟技术交易风险等。综合考虑,笔者认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的因素主要有网络资源丰富易得性、与网络用户交互程度、网络资源管理能力、网络资源搜索成本、网络交易风险及企业家精神等。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2、1网络资源丰富易得性与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的关系

计算机强大的储存、压缩、互联功能,网络开放、平等、自组织特性,使互联网能以低单位成本汇集、整合和分析人类近年来所积累的巨大的信息量,网络数据呈爆发式、指数级的增长,根据新的摩尔定律,全球数据量将每两年翻一番。网络大数据的海量、多元、异构,非结构化、连续性、实时性等特征,使其就像一个记载人类行为和物理世界特征的数字写真,无限接近真实世界,被全球用户挖掘、分析和优化[2]。信息垄断被实时互动与异步传输并举的功能所打破,大规模使信息边际成本趋于零,人人都能通过互联网得到同版本的免费信息[15],如果想获得技术创新的相关资源,世界就是企业的研发部[16]。企业只需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问题的研发上,新点子、新理念、资金源以及大量的开创性人才都可以直接从外部获得[4]。通过谷歌、百度等专业搜索引擎及其他检索工具,拷贝、粘贴、上传、下载、收藏、打印等方式,企业在网上查找、传递、存储信息资讯变得十分便捷。企业能够通过互联网以低成本、广范围的找寻创新资源,以开放式创新模式减少创新的时间并提高创新效率[17]。因此网络资源的丰富易得性会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互联网化。

2、2和网络用户的互动程度与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的关系

互联网同时在线、即时交互的技术发展使企业与用户间的网络交往更加便捷和高效。企业通过互联网构建强大的异质性创新网络,为其技术创新的实施提供了社会场所。作为技术创新的核心行动者,企业处于该技术网络结构洞位置,是创新网络的设计、发起、形成与发展的推动主体,通过与用户频繁的交流逐步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获知其潜在需求及新创意新设想,并有意识地将用户转化成为开发、测试产品的人,使其成为企业技术迭代开发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企业可以把新创意或新概念尽快做成简单初级的原型产品,寻求用户体验和反馈,在与用户的高频度互动中不断总结经验,调整认知,对产品进行快速、多次的迭代优化。每一次迭代优化过程都是技术及产品的趋于完善的过程,是用户们反复交互达成技术创新的社会形成过程,既极大地降低了企业创新的整体试错成本,又更准确地捕捉用户需求以应对高度不确定的市场。企业与网络用户交互程度越深,从网络用户中得到的创意及反馈资源越多,越有利于企业技术的创新达成,因此,与网络用户高交互度会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

2、3企业网络资源管理能力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

资源在网络中流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企业对资源的吸收能力发挥作用的过程。如果忽略了对网络中心位置与知识吸收能力之间关系的考察,则意味着企业从网络搜寻中获得的资源难以在其内部进行转换。用户从网络中获取资源是一个去除不相关或者冗余信息,降低时间和空间复杂度,提高数据质量的过程。网络信息资源的海量性、信息上传时间的累积迭加性、传递信息资源的用户对象无边界性及信息分享者无信用背书等特征,是企业高效利用网络信息的极大挑战。企业需要具备机敏的外部感知能力来定位新市场,新技术以及确认新出现的竞争威胁[15],同时还需要对网络技术信息具有较强的搜索与评价、甄别与采集以及转化利用的能力,从而能高效获得所需资源并对其进行科学的、快速的协同创新。因此,企业具有较强的网络资源管理能力能促进技术创新互联网化。

2、4网络交易的风险性与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的关系

互联网通过对信息的数字化处理,使虚拟网络具有许多传统现实中具有的功能。网络中交往活动多是尚未谋面的陌生人,网络互动不具备实际交往的实体性和可感性,也不具有可察觉的时空位置与形态[18]。这种超时空性、无规范性下的交往使网络行动者能自由选择交流对象,借助虚拟身份在网上虚拟群落里呈现真实性的网络交往。在虚拟网络中产生的认知信任和关系信任使交往对象间的小额交易风险较小。然而,由于网络使用者呈现虚假信息的约束力降低,交易违约的惩罚小且易逃避,对利益较大的交易潜在的风险性较高。因而,互联网的虚拟性不可避免地让参与其中的交易个体产生疑虑和对不可控的恐惧,如网络交易诈骗、网络隐私曝光等。尽管网络上已经出现网店评级、网店交易第三方,甚至有行业正在讨论引进人品及信誉,但网络真假难辨的符号世界,原有的现实中的约定率现已变得模糊,使人与人间的互动在面前利益特别是巨大利益时容易产生信任危机[19]。这种信任危机会导致网络技术资源交易的一方受到技术泄密、资金损失及时间成本等风险,企业利用互联网获取资源的意愿及成功率会降低,从而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互联网化。

2、5网络技术搜寻成本与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的关系

企业获取网络技术资源及信息的行为受到其对网络技术信息的识别和潜在成本的影响。在互联网中,企业首先要通过网络搜索知道自己需要的知识技能的拥有方,并对其掌握程度有一个主观评估,才能开始深入的目标搜寻和知识索取。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行为主体为了达到一个既定的目标,总是倾向于采取那些路径最短、能耗最低的方法。联系人能否及时将信息提供和传达也是影响搜寻决策的一个因素。互联网的广域性使网络信息资源呈极度分散状况,企业需要浏览许多网站才能查到相关信息,而良莠不齐的信息进一步延长了用户搜索信息的时间。尽管网络用户可以使用搜索引擎工具在数量庞大的网络资源中快速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但现有的搜索引擎存在的误检率和漏检率较高、查全率和查准率低、专指性差等缺陷,使企业对网络资源的需求与利用出现了不一致。企业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员及时间成本从网络中搜索并利用相关技术资源,从而导致企业可能出现稀缺资源分散,甚至耽误创新进度。因此,出于对获取网络技术资源的搜索成本考虑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

2、6企业家开放创新精神与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的关系

熊彼特把“创新”作为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具有的不甘现状、刻意求新的精神。彼得•德鲁克继承并发扬了熊彼特的观点,认为企业家精神的实质是变革,包含着创新、冒险、信任等内涵[20]。企业家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倡导者和实施者,其主体作用贯穿于技术创新的全过程,企业家精神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首先,高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凭借着高超的对外界的敏锐性,在网络时代更善于从互联网的运行规则中发现新创意实施创新行为;其次,高冒险精神的企业家往往更能承担网络中虚拟交易的风险承担更高的搜索成本,率先获得更多与网络用户接触、沟通和合作的机会,从而能找到更新、更多的时机去实现创新行为;最后,高信任感的企业家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真诚性往往容易诱发他人信任,从而改善创新效果。总之,企业家扮演着一个发现网络、培育网络、维护网络的角色,并积极引导企业提高拓展网络和利用网络的能力[21]。企业家精神积极推动企业在更广泛的互联网范围内寻求新的网络资源,提倡组织与网络用户的深层次互动;培育企业的快速搜寻和利用转化网络资源的能力并尽量节约成本转化风险,进而提高知识创新效率[22],力图把内外部资源组合成新的更具生产力的形态。高创新性、冒险性及信任感的企业家将强化各影响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的影响,而相对低的创新性、冒险性及信任感的企业家则会弱化各影响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的影响。因此,企业家精神对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

3案例研究:以海尔集团为例

3、1案例选择

至2013年底海尔集团累计专利申请15737项其(海外专利3299项),获得授权专利10167项,是无线电力联盟(WPC)的核心成员,主导和参与317项国家标准的编制。2012年度海尔被评为“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50强”榜单第八名,具有较强的创新及转化能力。同年,海尔集团建立全流程并联交互开放式创新生态体系,推行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三化改革”。海尔通过改革裁员近万人后将员工分成2000多个自组织,以网络化组织的企业无边界、网络化资源的组织无领导和网络化用户资源的供应链无尺度的三无管理战略推进创新。某种意义上讲,海尔是中国真正践行开放创新理论并将之与互联网紧密联系的企业,以海尔做为案例研究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的相关课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3、2海尔的技术创新互联网化

张瑞敏[23]认为:“在网络化市场下,用户掌握了信息不对称的主动权,用户的选择可以决定企业的生死,只有网络化的企业才能跟上网络化的时代”。海尔采取开放式创新生态体系进行技术创新的互联网化,搭建了HOPE(HaierOpenPartnershipE-cosystem)系统、资源共享云、创意工场、海立方、众创意等平台,依靠云技术建设了近70个成熟智慧社区,形成600多个云交互的网络入口,以“外去中间商,内去隔热层”的设计理念,吸引用户深度参与产品前端个性化设计,避免效率延迟和信息的扭曲失真。任何的注册用户都可查看海尔的创新需求并随时提交解决方案。提交后的解决方案会自动在平台上与其他用户等相关利益方进行反复的交互,直至形成可被选择的技术或产品方案。在开放系统上,每天有超过100万活跃粉丝参与海尔产品的互动,平均每天产生有效创意200多项。

3、3创新成功案例呈现

(1)改良式创新案例:海尔“雷神”游戏本。海尔研发团队对游戏笔记本价格、销量、抱怨等信息进行搜集,在筛选、归类、比对近3万多条中差评信息后确认重点研发解决13项技术问题如屏幕上有亮点、分辨率低等。研发过程中,通过微博、微信、QQ群、论坛、官网等平台建立由游戏本玩家参与的网络交流空间,如2000人的雷神QQ群、百度雷神吧等,结合线下的“雷神日”(每月24日)实地活动,完成从线上到线下全方位的互动,了解雷粉的核心需求、技术创意和及相关新技术反馈。“雷神”游戏本的规格参数、性能配置、外观、品牌命名以及LOGO设计,都是网络互动中雷粉们的共同选择的结果。研发团队通过互联网联系上游代工企业并采用网上预订的销售方式,将雷神产品推向社会并取得成功。(2)突破式创新案例:海尔“天樽”空调。海尔空调交互团队通过与用户的网上互动,发现“空调病”的技术难题,通过海尔生态开放平台上向全球用户进行创意征集,以整合全球的设计机构、专家资源及创客高手全力解决。在海尔开放式研发互动平台,几百万网友的需求得到交互,共形成了67万多条的有效交互信息,其中“空穴来风”、微信控制遥控等创意理念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最终获选。天樽空调的设计经过创意库的5次筛选,在海尔空调专家、网络高手和需求用户之间的多次交互后形成最终的产品。天樽空调拥有65项专利技术,其中送风核心专利25个。2014年,海尔天樽空调凭借其颠覆性外观设计、“让家电会思考”的智能理念和凉而不冷的健康功能,在众多国际品牌如3M、GE等参与角逐的艾普兰奖项的评选中胜出摘得桂冠,并获得由业内评选、网友投票的创意设计奖“百姓奖”。

3、4案例分析

“雷神”游戏本和“天樽”空调的成功是海尔实行技术创新互联网化战略的结果。海尔通过减少在册员工并提倡微组织在线,建立与全球互联的创新网络,从丰富的网络资源中获取有益的技术信息,整理、归纳、挖掘目标用户需求,与目标用户进行高度互动,获取其核心诉求信息、创意设想及改进建议,从而将网络资源转化为自身创新资源,快速提升产品及技术的性能,最终形成用户群体对技术商品有效性的共识,此外引导用户参与技术创新加强用户对企业产品的粘性与忠诚度。在海尔集团的网络化战略及其技术创新的实现中,集团主席张瑞敏倡导企业向互联网转化,突破组织中的各种障碍,打破企业管理层级常规实现扁平化的网络结构,其企业家精神是实现技术创新互联网化必不可少的强推动力。

4结论与讨论

新能源的技术创新篇5

关键词:双元技术创新;网络位置;组织惯性;竞争力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7、06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7)07-0024-05

Research of Organizational Inertia, Network Location and the Du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Based on Data of Manufactur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LIU Jiea,b, LIANG Shuyina,HE Xiaowena,c

(a、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b、Research Center of Chinese Corporate Strategic Management;

c、Guangzhou College,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1)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organizational inertia, network location and du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Carrying out empirical research within Guangdong manufactures,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 (1)Conservative, program stereotypes and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re positive with Utilization innovation、 (2)Center position is positive with utilization innovation, intermediary position is positive with utilization and discovery innovation、 (3)Center positionconservative is negative with discovery innovation; and center positionprogram stereotypes, intermediary positionconservative and intermediary positionprogram stereotypes are negative with utilization and discovery innovation、 (4)The balance dimensions is positive with performance、

Key words:du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network location; organizational inertia; petitiveness

S着经济全球化及人口红利消失,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国内外的“双向挤压”,制造业亟需转型升级增强竞争力。技术创新是制造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完成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开展技术创新,企业需要拥有足够资源,同时选择两种技术创新路径需付出高昂协调成本[1],抑制活动有效开展。近年来,利用式和探索式技术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已经被广泛强调[2],有效平衡双元技术创新能提高企业竞争力,而利用式与探索式技术创新存在依赖性和互补性。组织惯性影响资源配置,企业网络位置决定从网络关系中获取资源的质量及难易程度,不同位置对技术创新活动产生不同影响。情景特征差异影响双元技术创新与绩效的关系,因而还需要对双元技术创新的不同匹配方式与绩效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研究。关于双元技术创

新的绩效,以及双元技术创新的匹配方式何种更佳,存在不同的结论。因此,本文确定如下研究问题:结合企业内部和外部层面,探讨组织惯性、网络位置及其组合作用对双元技术创新的选择产生怎样的影响?基于组织双元性的视角,探讨双元技术创新通过何种方式实现平衡,以及何种匹配方式更有利于竞争力提升?

1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1双元技术创新

Lundvall认为创新是重大技术变革或渐进的技术改进。薛捷术认为是通过技术的获取来推进对现有产品、工艺以及服务的改进。技术创新强调整合已有要素或创造新要素以产生市场价值。本文定义技术创新为企业利用技术和知识改进现有或创造新的产品、工艺和服务,并将其商业化。

Benner等根据知识基础和创新强度将技术创新分为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利用式技术创新是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升组织既有技能、产品、服务;探索式技术创新则是脱离既有知识进行新产品设计或开发新市场,以满足正在形成的需求。利用式和探索式创新体现企业驾驭现有知识和资源的能力以及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主动适应,体现企业战略主动性[3]。由于存在对资源的争夺[4]、自我行为的强化,早期研究多强调这两种技术创新活动之间的悖论关系[5]。近期学者提出组织可以达到“双元性”的状态,即同时开展高水平的利用式和探索式技术创新活动[6,7]。

组织双元性是组织能够同时完成渐变和创新两个挑战。影响双元技术创新的内部因素主要有组织情景、组织的资源和能力、组织结构、领导特征。外部影响因素主要有社会资本、网络能力[8]、网络结构。大量研究表明技术创新会对绩效产生积极影响。探索式创新能增强企业长期竞争优势,但过度的技术创新可能会对企业绩效产生负面的影响。

本文将双元技术创新划分为平衡式和组合式双元技术创新。利用式与探索式技术创新的平衡综合了两类技术创新的优势,平衡式双元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可能最为有利,He等发现组合式双元技术创新对销售成长率具有正向影响。

12组织惯性与双元技术创新

组织具有保持结构和行为趋势的惯性。组织核心特征迫使它保持现状。组织依据以往的习性、管理行为行事,影响组织的运作,这种强烈的关联被描述为组织惯性。技术创新具有高度情景依赖性,不能脱离企业资源与流程,因此受到组织惯性制约。组织惯性能保持企业整体发展的稳定性与一致性,提升原有技术来获取竞争优势;动态环境下,组织惯性使企业丧失主动学习新知识以及创新的机会,从而阻碍创新。廖冰等实证发现制造业中组织惯性显著地正向影响组织创新。

Gilbert将组织惯性划分为资源依赖和程序守旧[9]。资源依赖表示外部环境变化时组织坚持其资源投资模式,而程序守旧是指企业在动态环境下坚持其使用资源的组织流程。对资源的依赖和对市场势力的维护,使得企业无法改变资源分配模式;环境适应性、自我强化的组织过程以及管理者认知导致企业管理的僵化和非柔性,抑制新的资源和技术变革发挥作用。资源约束条件下,企业的资源守旧与对现有价值网络承诺的相互强化,企业资源配置程序的投资范围会着重于利用式技术创新,从而导致企业利用式技术创新活动先于探索式技术创新活动获得资源[10]。

程序老套的企业依据固有组织流程进行创新活动,保证组织稳定性,支撑现有业务运行,有利于利用式创新;但程序老套抑制了探索新模式的意愿和行为,导致企业缺乏探索式创新。企业克服资源障碍投入新资源进行新技术开发时,程序老套会抑制新资源和技术变革发挥作用,不利于探索式技术创新。本文提出假设:

H1a:资源守旧与利用式技术创新正相关,与探索式技术创新负相关;

H1b:程序老套与利用式技术创新正相关,与探索式技术创新负相关。

13网络位置与双元技术创新

基于网络视角,企业处于与外部相关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网络组织环境中。企业网络位置不同意味着获取资源和机会的差异,优势网络位置有利于企业进行创新活动。基于资源基础观,通过构建网络,有利于企业优势资源的获取。企业网络是自身拥有的价值创造资源同其他企业获取资源的匹配结果,维持和开发自己的资源,从而获益。外部网络资源的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以及无法替代性,是企业持续竞争的优势来源[11]。网络位置对企业创新有重要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获取资源等行为受网络位置影响。基于资源依赖观点,企业必须控制关键资源,以减少对网络中其他企业的依赖,并控制其他企业依赖的资源。

中心度和中介度从不同角度刻画企业网络位置[12]。中心度描述了企业在网络中位置状况,中介度强调与其他企业之间的位置关系[13]。因此网络位置模式可分为网络中心位置与中介位置[14]。占据优越网络位置的企业更易于提高创新绩效。

中心位置企业与更多网络中的企业直接联系,易获取并控制更多类型创新资源;有利于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提高创新效率[15];同时具备更多强联结,对网络信息和资源拥有较大的调配能力,有利于推动利用式创新[16]。中心位置企业占据知识、资源、信息的控制优势,有利于探索式创新;但高中心度企业受到规则、惯例束缚,因而过高中心度会阻碍探索式技术创新。中介位置企业、桥接彼此不相连的合作伙伴,享有信息和控制优势,享有中介利益。企业拥有非冗余的异质性联系,能更快地获知机会或威胁,提升创新成功率。中介位置企业能够获得多元化的知识资源,加强隐性知识转移,促进利用式创新;同时中介位置有助于异质性知识的获取,扩展知识宽度,进而促进探索式创新。因此,提出假设:

H2a:网络中心位置与利用式技术创新正相关,与探索式技术创新呈倒U型关系;

H2b:网络中介位置与利用式技术创新正相关,与探索式技术创新正相关。

14组织惯性与网络位置的交互作用

有限资源约束下,企业需要对利用式与探索式技术创新做出资源配置决策,在决策和执行当中,会受到组织惯性影响[17]。企业通过合作网络弥补内部资源的不足,而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决定了其能调动的外部资源[18]。因此组织内和组织间的不同特质影响所能获得的资源,决定创新活动的选择。本文构建了4种组合模式,并探讨它们对双元技术创新产生的不同影响。

中心位置―资源守旧:中心位置企业获取更多资源,更好把握网络内资源的配置,有利于利用式创新。但中心位置企业对多重联结所形成的资源依赖和承诺,加强了资源守旧对资源投入模式的固化,无法灵活运用资源响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不利于探索式创新。

中心位置―程序老套:程序老套具有路径依赖特性,不能针对非连续性的变革进行自我调整,中心位置企业扮演着网络资源管理者和调配者的角色,受到更多网络规则、惯例限制,强化了程序老套对利用式与探索式创新的负面影响。

中介位置―资源守旧:虽然资源守旧能保证资源稳定性,但中介位置的弱联结不利于隐性知识转移,使得资源守旧对利用式创新的正面影响被削弱。而中介位置能给企业带来更多异质性资源,但在资源守旧的作用下,仍然将资源配置倾向于现有知识、技术上,因而会不利于探索式创新。

中介位置―程序老套:中介位置弱结不利于隐性知识转移,且程序老套使组织流程僵化,不利于持续开展利用式创新。中介位置有利于其在网络中搜索新知识、新机会,但程序老套的自我强化机制导致外部的新知识、新机会难以触动管理者,不利于探索式创新开展。因此,提出假设:

H3a:中心位置―资源守旧组合与利用式技术创新正相关,与探索式技术创新负相关;

H3b:中心位置―程序老套组合与利用式技术创新负相关,与探索式技术创新负相关;

H3c:中介位置―资源守旧组合与利用式技术创新负相关,与探索式技术创新负相关;

H3d:中介位置―程序老套组合与利用式技术创新负相关,与探索式技术创新负相关。

15双元技术创新的匹配方式与企业竞争力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技术创新会提高企业竞争力[19],创新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20]。国内学者主要研究了技术创新对制造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认为创新对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影响更明显,研究表明技术创新与竞争力有显著关系。

双元技术创新能同时兼顾现有竞争优势的提升和新的竞争优势的培养。双元技术创新有两种匹配方式:平衡维度和组合维度。平衡维度指利用式和探索式技术创新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两种创新之间存在替代关系,需要进行权衡取舍,确定最合适的资源分配方式。企业过分地偏重其中一方,会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不利于企业绩效。

组合维度是指利用式与探索式技术创新共存,并达到较高的水平。两种创新之间存在互补的关系,两者处于较高水平能产生杠杆效应,相互促进从而提升绩效。高水平的利用式技术创新能够促进企业探索和发展探索式技术创新所需的新知识和新资源;而高水平的探索式技术创新活动可开发新技术,同时改善现有技术。

H4a:平衡维度与创新绩效正相关;

H4b:组合维度与创新绩效正相关。

16概念模型

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构建本文的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2研究方法

21数据收集

以广东地区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电话访问、邮件回访等方式邀请样本企业参与问卷调查。通过预测试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60份。根据预测试结果对问卷进行修正,正式问卷发放600份,获得有效问卷151份,有效回收率是2517%。

22变量定义与测量

双元技术创新:借鉴Atuahene-Gima、伍勇等的量表,共10个题项。将组织惯性划分资源守旧和程序老套,借鉴相关研究[21]用10个题项测量。借鉴Batjargal、Tsai、窦红宾量表,用4个题项测量网络中心位置;借鉴Freeman、任胜钢量表,用3个题项来测量网络中介位置。经检验,各量表信效度较好。

控制变量:技术创新受企业年龄、规模、社会资本等因素影响[22]。因此,本文选择企业的年限、规模、资本额、行业等作为控制变量。

3研究假设的检验与分析

31相关分析

从相关分析结果可知,组织惯性两个维度、网络位置两个维度都与利用式和探索式创新在0001的水平上具有显著相关关系。

32回归分析

321组织惯性对利用式与探索式技术创新影响的回归分析

对资源守旧与利用式创新进行回归分析,调整后R2为0436,回归方程拟合程度较好,系数为0525,在p

对程序老套与利用式创新进行回归分析,调整后R2为0443,回归方程拟合程度较好,系数为0175,且能够在p

322网络位置对利用式与探索式技术创新影响的回归分析

对中心位置与利用式技术创新进行回归分析,调整后R2为0410,回归方程拟合程度较好,系数为0523,且能够在p

对中介位置与利用式技术创新进行回归分析,调整后R2为0402,表明回归方程拟合程度较好,系数为0192,且能够在p

323组织惯性与网络位置的交互作用分析

将4种组合的交互项作为自变量放入到回归方程,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说明中心位置、资源守旧均与利用式创新存在显著线性关系;中心位置与资源守旧的交互作用对利用式创新影响不显著;中心位置与资源守旧的交互作用对探索式创新产生负向影响。H3a得到部分支持。同理,可以得出H3b、H3c、H3d得到支持。

324双元创新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回归分析

由表3可知:利用式创新对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探索式创新对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组合维度对创新绩效具有负向影响,H4a未获支持。平衡维度与创新绩效的线性关系不显著;相对平衡维度对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H4b得到支持。

4研究结论与展望

41研究结论

本文提出组织惯性、网络位置及其组合作用影响双元技术创新的假设,以及在组织惯性―网络位置情境下,双元创新的两种匹配方式会对创新绩效,最终对竞争力产生不同影响的假设,并以广东地区制造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组织惯性的两个维度:资源守旧、程序老套与利用式创新正相关;(2)网络位置的两个维度:中心位置c利用式创新正相关,中介位置与利用式、探索式创新正相关;(3)中心位置―资源守旧与探索式技术创新负相关,中心位置―程序老套、中介位置―资源守旧、中介位置―程序老套的组合均与利用式、探索式创新负相关;(4)双元技术创新的平衡维度与创新绩效正相关。

42创新点与局限

本文从资源基础观、网络理论、学习理论等视角探讨组织惯性、网络位置及其组合作用对双元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双元技术创新匹配方式的绩效效果,并构建了理论框架进行实证检验。突破了组织界限,创造性地将组织内部和外部视角结合起来,研究组织惯性和网络位置及其组合作用对双元技术创新的影响,有助于全面认识双元技术创新影响机制。此外,本研究还通过实证检验比较了两种匹配方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丰富了双元技术创新与绩效的实证支撑。

对于双元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选取有一定局限性。问卷调查对象局限于广东地区的制造企业,研究结论能否应用于其他地区仍有待进一步探讨与检验。

43研究展望

第一,本文主要从网络理论、资源基础观、组织学习理论视角研究,未砘箍纱悠渌理论角度进一步阐释双元技术创新的微观机理;第二,本研究选取了组织惯性和网络位置对双元创新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还有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变量因素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孙金云、 一个二元范式下的战略分析框架[J]、 管理学报,2011(4):524-530、

[2]Benner, Tushman、 Exploitation, Exploration, and Process Mangemnt: The Productivity Dilemma Revisited[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3、

[3]He Z,W P、 Exploration vs、 Exploitation: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Ambidexterity Hypothesi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4,15(4):481-494、

[4]Lavie D,Stettner U, Tushman M L,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within and across Organiz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2010,4(1):109-155、

[5]Uotila J,Maula M,et al、 Exploration,Exploitation,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Analysis Of S&P 500 Corporation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9,30(2):221-231、

[6]Gupta A K K G、 The Interplay between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6、

[7]伍勇,梁巧转、双元技术创新与市场导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破坏性创新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6): 140-151、

[8]Koka B R, Prescott J E、 Designing Alliance Networks: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Position,Environmental Change,and Strategy on Firm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8,29(6):639-661、

[9]Gilbert C G、 Unbundling The Structure of Inertia : Resource VS Routine Rigid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5、

[10]陈立新、 现有企业突破性创新的惯及其超越机制研究[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7): 20-25、

[11]Lavie D, Rosenkopf L、Balancin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Alliance Form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6, 49(4): 97-818、

[12]Zaheer A, Bell G G、 Benefiting from Network Position: Firm Capabilities,Structural Holes,and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 26(9): 809-825、

[13]钱锡红,杨永福,徐万里、 企业网络位置、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一个交互效应模型[J]、管理世界,2010(5):118-129、

[14]刘冰,符正平,邱兵、 冗余资源、企业网络位置与多元化战略[J]、 管理学报,2011(12): 1792-1801、

[15]钱锡红,徐万里,杨永福、 企业网络位置、间接联系与创新绩效[J]、 中国工业经济,2010(2): 78-88、

[16]曾德明,文金艳,禹献云、 技术创新网络结构与创新类型配适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J]、 软科学,2012(5): 1-4、

[17]冯忠垒,严良,吴郁玲、 探索性创新的资源和常规刚性对市场份额影响[J]、 管理科学学报,2014(12): 52-59、

[18]臧金娟,李垣,魏泽龙、双元模式选择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基于跨层视角的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9): 105-112、

[19]Fabio Montobbio、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and Structural Change on Export Performance in Nine Developing Countries[J]、 World Development,2005(4):56-62、

[20]Jian Cheng Guan,et al、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etitivenes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Based on DEA Model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6(3):971-986、

新能源的技术创新篇6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扩散;扩散模式

一、 创新扩散理论概述

1、 创新扩散概念。近几年,创新扩散的研究逐渐成为了研究创新的热点,国内外很多经济学家对创新扩散进行了研究。熊彼特(1912)最早对技术创新扩散进行了定义,他认为技术创新的大面积或大规模的模仿就是技术创新扩散。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创新扩散是指技术创新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某种渠道在社会系统成员中进行传播并被成员接受的过程,这个过程由创新、沟通渠道、社会系统和时间四部分构成”。斯通曼(1989)定义技术扩散为“一项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舒尔茨(1990)认为“没有扩散,创新便不可能有经济影响”。我国经济学家傅家骥(1992)认为创新扩散是技术创新通过一定渠道在潜在使用者之间传播、采用的过程。武春友(1997)认为技术扩散是创新过程中的一个后续子过程,但同时又是一个完整独立的技术与经济结合的运动过程。

同时,创新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创新扩散的速度,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相对优势、复杂性、可试用性、兼容性。

2、 技术创新扩散的过程。罗杰斯认为创新扩散的传播过程符合“S”形曲线,在扩散的早期,用者很少,扩散速度也很慢;当采用者人数扩大到相关群体人数的10%~25%时,扩散速度会突然加快,扩散进入所谓的“起飞期”;接近饱和点时,进展又会减缓(如图1所示)。并将技术扩散过程随时间变迁划分为五个阶段,即认识阶段、说服阶段、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证实阶段。

纵观已有的研究文献,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角度对技术扩散的研究并不多,对新能源汽车创新扩散模式的研究就更少。因此,本文π履茉雌车技术扩散理论与模式研究,提出促进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扩散的政策建议。

二、 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时期,新能源汽车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大力发展。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统计,新能源汽车销售量由2010年的8 000多辆提高了2015年的33万辆(如图2所示),同比增长3、4倍,占全球销量的60%(2015年全球电动车销量达到55万辆)。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4、1辆,销量33、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倍和3、4倍。其中,纯电动车型产销量分别完成25、5万辆和24、7万辆,同比增长分别为4、2倍和4、5倍(如图3所示)。

根据销售数据,新能源汽车市场销售占汽车销售量的比重为1、35%,说明新能源汽车的扩散还处于开始阶段,在扩散的早期,用者很少,进展速度也很慢,还没有到达“起飞期”。同时,我们利用logistic模型进行拟合,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扩散符合S型增长曲线(如图4所示),新能源汽车的扩散还处于初始阶段,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拐点还没到来,虽然2015年市场销售量突然很高,但是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受政策比较大,所以还处于扩散的开始阶段。

三、 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扩散影响因素

1、 技术要素。

(1)技术关联性。通常情况下,技术关联性越强,其扩散的速度就越快。这种以创新性为核心,加强其关联性的技术发展,从而形成一个集团产业,而创新者是这种发展道路上的引导者,引导技术快速、大规模化的生产,从而与其相关的企业或技术都得以扩散与发展。

(2)时效性。基于技术创新,时效性越长,其推动力越大,技术也发展得越快,从而新能源汽车企业就会进一步扩大其生产规模,但创新者为了使自己的优势得以保持,一般不会将其创新成功向外传播,甚至会保护其创新,这种做法就会影响甚至妨碍技术的扩散。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来说,由于基础性技术发展较快,而产品型性带来的利益更大,因而发展产品化的技术就是其首选,比如说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等。但这些技术的时效期较长,让技术达到稳定状态需要不短的时间,因此,时效性也是影响技术扩散的原因。

(3)成本。由于技术创新的成本是巨大的,这样一种背景下会影响到技术扩散的积极性。为了达到创新费用最低,技术发展也快,那么就需要降低成本,增加产出,提高产品质量,这样新能源汽车企业才能从多方面获益,有了收益,才能继续技术创新,所以成本也是影响技术扩散的重要原因。

(4)技术的复杂程度。新能源汽车企业对技术的接受度会被用户对技术使用的难易度所影响。也就是说,技术扩散的速度是受其复杂性的影响的。一项创新技术越简单,那么其就越容易被用户接受,所以其扩散的速度也越快,越多人去学习其中的技术。

2、 市场结构。

(1)企业规模。新能源汽车业的产业集群是以大企业为主导带动生产配套产品的中小企业发展的。大企业通常是技术扩散的上游企业,由于他们对整个产业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保证了技术扩散可以被更多企业所接受,加强了技术创新的实用性。关联密切的零配件企业,可以通过了解大企业的技术研发方向,对是否要进行配套零配件创新作出决策,可以提高零配件企业技术创新的适用性。这样,新能源汽车零配件企业可以大大降低创新技术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有利于促进技术扩散和进步。

(2)专业市场结构。新能源汽车业规模较大的专业化产区往往有比较发达的专业市场与之相配套,如深圳的比亚迪、硅谷的特斯拉等。专业市场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反过来企业的技术也可以更好的在市场中扩散、提升。若形成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集群,就可以将大量的市场技术创新的信息有效地扩散,从而使其他产业中的企业能及时了解社会的需求。对汽车技术的口碑做出评估,并做出是否采用新技术的决策。

3、 社会结构。

(1)政府政策。新能源汽车政策一直以来都是其创新扩散强有力的推动因素,也是创新扩散早期阶段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十二五”期间,国务院、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先后共出台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三十多项,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支持:一是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二是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三是在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和人才战略。

(2)企业自身机制因素。从新能源汽车长期稳定发展来看,企业作为主要生产者和科技创新者,是新能源汽车创新扩散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新能源汽车在中后期持续扩散的主要驱动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于新能源汽车创新扩散具有正向影响,调查研究表明新能源汽车质量、使用便利性和安全保护性是消费者在购买时重点考虑因素,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利用技术创新提高新能源汽车性价比和性能优越性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接受度。同时,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尤其是电池维修和更换服务,也影响着新能源汽车扩散。

(3)采用者因素。采用者在创新扩散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用户体验者,可以反馈信息,促进企业的技术改进与营销方式;二是作为口碑扩散的主要力量,参与到新能源汽车的扩散过程中。

四、 新能源汽车技术扩散的模式

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扩散模式可分为两大类,分别是企业导向模式和政府导向模式。企业导向模式又可分为转移扩散模式和融合扩散模式,政府导向模式可分为政府引导模式和政府主导模式。

1、 企业导向模式。

(1)转移扩散模式。转移扩散型是指技术比较先进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将技术转移给传统汽车企业的扩散方式。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若企业依然坚持只生产传统汽车,将研发经费全部投入到传统汽车技术的升级改造中的话,企业必将被时代所淘汰。传统汽车企业可以对生产车间的升级改造,引进生产新能源汽车的配套设备,对员工进行培训,使T工可以尽快掌握新设备的使用方法。使企业可以早日将转移来的技术运用到汽车的生产当中去。

对于多数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来讲,可以通过生产混合动力汽车以达到过渡的目的。但是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用户对新能源汽车接受度的提高,新能源汽车企业再逐渐增加纯电动汽车的生产。

(2)融合扩散模式。融合扩散型是指技术比较落后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将从技术先进的企业通过扩散得来的技术与自身原有的技术相融合,升级换代,提高企业的产能及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的竞争力,促使企业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到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当中来。

由于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长,且新能源汽车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扶持产业内的企业,使得产业内相关企业众多,扩散的可能性大大增强,这就形成了融合扩散的基础。然后寻找与企业原有技术相适合的升级技术或配套技术,通过产、学、研的密切配合,进行技术升级,以市场在推动技术的扩散。这种融合扩散的方式风险更小,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需要。所以,从中国发展的阶段和实际来看,融合扩散型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中最有效的扩散技术的方式。

2、 政府导向模式。

(1)政府主导模式。政府主导型是指政府在技术扩散中对扩散的技术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提供大部分或全部研发经费,将产、学、研组织起来,合力研发这种需要扩散的技术。

由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并未成熟,导致新技术的研发具有较高的风险,企业不论采用何种研发方式,这种风险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政府主导的模式主张由政府出面,凝聚社会上的顶尖科研力量,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分析技术的发展方向,由政府部门承担主要风险,对共性技术进行研发。帮助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打牢产业基础,降低企业风险,增加国家整体在产业中的国际竞争力。树立国家品牌,避免激烈的国内竞争,替企业分担经济压力。

(2)政府引导模式。政府引导型是指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引导产、学、研的研发方向,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提供部分经济补偿,研发成果可以为参与研发的组织共同使用。

政府引导型平台的在扩散中的作用更为明显。因为针对企业需要的研发都是有较高适用性的,通过了解企业所需要的技术,然后组织研发,提供一定的研究资金,鼓励研发机构攻坚克难,在研发成功后供企业有偿使用,这样不仅科研院所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还能提高技术的实用性,并为企业提供与科研院所的对接渠道,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节约时间,企业也会更积极的参与到技术的扩散中来。

五、 促进新能源汽车技术扩散的政策建议

尽管新能源汽车在我国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其未来的前景十分广阔,结合本文的分析结果,为新能源汽车相关生产企业和政府提出以下建议:

1、 进行合理战略定位,引领技术发展方向。首先,进行合理的整体战略定位,明确重要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确立重点技术发展路线。总体上,应该按照《“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以电动汽车为主要发展方向,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研发与产业化。其次,政府应该在技术的研发上起到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对尚需完善的技术进行研发,并通过政策引导,将已经完善后的政策合理有效的扩散出去,对提供技术者人提供一定的补贴,对购买技术者提供开放的购买使用权的渠道,引导行业走向成熟,将新能源汽车销售市场做大做强。

2、 加大扩散力度,构建完整产业链。根据国际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和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应将研发的主要方向放到纯电动汽车上来,完善重点产业链,包括电池技术、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上下游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此外,实现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智能交通体系的融合,实现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进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的顶层规划,与区域经济规划、交通枢纽规划、智能电网建设等互相融合。同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领域,创新PPP模式,制定法规保障其权益,加大财政补贴力度,进行税收减免。

3、 完善技术标准,体系统一规范。在标准化建设上,加强重点企业主导的标准化建设,推进产业链协作的标准化、专业领域标准化组织。政府要尽快出台各类型新能源汽车及其相关基础设施的技术指标和配套设施的标准,进行规模化生产,促进技术扩散大规模的推广,为技术应用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撑,确立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4、 进一步推进示范运营工作。在具体示范推广的实施上,可以在一个区域进行新能源汽车示范基地建设。对重点示范工作进行及时的评估、监督,探寻存在的关键问题,加强重点示范城市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互相分享经验,为新一批的重点示范提供政策参考。鼓励个别城市群和重点示范区自行联盟,从政策、充电设施规划、协议等方面形成一个小区域,从小面渐渐扩展到大面。

5、 构建合理的平台组织,提升技术扩散效率。进一步推进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鼓励以技术创新联盟为平台,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协同式创新,鼓励区域性、专业化技术研发联盟。同时,推进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通过平台降低技术研发费用,使技术能够得到更好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傅家骥、技术创新[M]、北京:企I管理出版社,1992、

[2] 武春友、技术创新扩散[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

[3] 董景荣、技术创新扩散的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 许慧敏,王琳琳、技术创新扩散系统的动力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1):292-294、

[5] 李平、国际技术扩散对发展中国际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效果及对策分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6] 张海洋、中国工业部门R&D吸收能力与外资技术扩散[J]、管理世界,2005,(6):82-88、

[7] 徐建中,徐莹莹、政府环境规制下低碳技术创新扩散机制――基于前景理论的演化博弈分析[J]、系统工程,2015,(2):118-125、

[8] 王珊珊,王宏起、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综述[J]、情报杂志,2012,(6):197-201、

[9] 闫振宇、技术创新扩散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7、

[10] 廖志高,徐玖平、一类技术创新扩散模型的稳定性及其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8):65-74、

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规划咨询研究”(项目号:2014-ZD-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71233005)。

新能源的技术创新篇7

(一)全球创新网络和低碳技术创新目的具有高度一致性

全球创新网络是创新网络的一种,是创新网络概念的延伸。全球创新网络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伙伴,共同利用有价值的知识资源、关注资源使用权的高度开放的创新战略(马琳,2011)。全球创新网络本质是“技术+市场”的商业模式,而低碳技术创新同样关注技术研发领域和技术产业化领域,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使低碳技术产业化、商业化,因此二者的最终目的互相吻合。在遍布全球创新网络中能最大化发掘有价值的资源,通过各种形式的低碳技术创新,创新网络中内外部资源的双向流动,创新主体之间能够互惠互利。

(二)利用全球创新网络改善我国创新主体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

1、内部条件企业技术水平落后、创新能力较弱、科研经费不足。据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网统计,截至2013年3月21日,国家发改委批准的CDM项目达到4904个,其中多以县域中小企业开发的农林剩余物发电和小水电可再生能源为主。我国中小企业对于低碳技术创新的需求是巨大的。低碳技术创新成本高,某些大型企业有能力承担其高昂的科研费,创新能力也较强。但中小企业科研资金不够雄厚,人才资源和技术水平落后于大型企业,这都影响中小型企业开展低碳技术创新活动。在全球创新网络中,企业不仅可以寻求和大企业的合作,甚至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国际间的合作,挑选有价值的合作伙伴,共同承担科研费用和创新收益的不确定性风险,降低个体创新风险。2、外部环境低碳技术创新激励政策制度落后,行业标准尚待完善。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不仅拥有先进的技术,其激励政策制度也相对完善。我国企业参与全球创新网络中,在获得相关技术成果的同时,也能学习到相关低碳创新的激励制度,有利于国内企业共同参与和制定行业内低碳技术创新的标准,让国内CDM项目与国际接轨,从而获得国际认可。3、全球创新网络实现低碳技术创新优势资源互补,构建开放创新平台全球创新网络是非正式的、松散的、动态开放的组织形式。这意味着,创新主体能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建立起全球创新网络,在国际间形成广泛合作关系,从而构建创新能力强、开放度高、资源利用度集中的全球低碳技术创新平台。在创新平台上,企业自身内部资源与企业外部合作伙伴的资源得以交换、重组、优化配置,资源得以全球共享,比如说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低碳技术创新的最新研究,从而把握尖端创新趋势。国内企业主动和国外科研机构或企业建立起正式契约关系,共同攻克低碳技术创新难题。此外,我国人力成本低、制造成本低、知识资本雄厚,是我国参与全球创新网络的优势,而国外技术先进、人才资源丰富,但是人力成本高。企业可以通过全球创新网络实现优势互补。4、全球创新网络是我国最高效获取低碳技术的方式之一资源重新配置,并在网络内外部快速流动,是全球创新网络最大的特点之一。这使得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或是环境优势资源,通过技术转移、技术外包、国际合作等方式共享先进技术知识,从而获得有价值的、先进的低碳技术。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和创新需求,对已获得的低碳技术进行自主创新,比如引进、模仿、再创新等。在低碳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创新主体效率得以提高,知识资本得以快速积累,为低碳技术再创新奠定基础。现阶段我国的低碳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落后,完全独立承担某一项低碳技术创新项目的自主研发还有诸多困难。就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来说,我国各地区自主创新能力不均衡,在区域之间很难通过模仿和技术转移获取技术优势,且不同技术之间可借鉴的相似性不高,技术资源流动是相对静态和封闭的,低碳技术共享存在障碍。这使得具有一定封闭性的区域创新网络中的低碳技术创新模式并不能最大化地满足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的需求。所以,我国应该积极寻求国际间的合作,加快进入全球创新网络的进程,打破区域网络资源流动相对封闭和静态的格局,在全球创新网络中寻找相似的环境资源,实现技术互补,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低碳技术创新。5、全球创新网络中,消除低碳技术创新外溢性属性,加强国际间合作众所周知,全球气候变化是公共物品,具有公共性、非排他性和外溢性,不仅仅只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节能减排、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经济都需要全球共同参与到低碳技术创新活动中来。区域创新网络中的低碳技术创新活动不能完全消除技术创新的外溢性,具有局限性。当创新网络的范围扩大至全球的时候,所有的创新主体都加入到全球创新网络中,创新主体拥有共同的目标,而主体间订立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关系,使得创新成果收益分配更为明确。因此,低碳技术创新内部化,在区域创新网络中存在的外溢性只会改善全球创新网络整体的环境,外部不经济变成外部经济,外溢性得以忽略。

二、我国低碳技术创新遇到的问题和障碍

(一)传统能源技术的碳锁定

传统的碳基技术在能源领域形成对传统高耗能高污染能源技术的路径依赖,即碳锁定的局面,阻碍新的能源技术形成替代优势,造成低碳能源不能高效替代传统能源的局面。“碳锁定”这种路径依赖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在向新型清洁能源技术转轨的过程中,存在着传统能源报酬递增效应和自我强化机制。我国是能源大国,煤炭资源丰富。截至2012年年末的数据统计,我国现阶段电力行业主要依靠火力发电,其在全国发电量中占比接近80%。火力发电是利用石油、煤炭、天然气等高耗能、高污染的化石燃料所含能量发电,其中煤电发电量占火力发电量超过八成。全国90%的SO2和80%的CO2排放量由煤电业产生。目前工业和民用电仍然主要依靠煤炭,故而煤电产业对煤炭资源的需求和依赖性仍然很大。近几年来,不少国内企业开始注重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逐渐接触低碳技术。然而国内对新兴的碳清洁技术研究不全面,尚未成熟,加之新能源研发投入大,企业自身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有限,往往对低碳技术的研发方向不够清晰。即使研发出新型的低碳技术,但是其未来收益不确定、替代成本不经济、产出投入比不均衡,又会使企业望而却步。另一方面,传统能源虽然污染高,但以其为基础的相关配套的能源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而且传统能源已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规模效益。由此,在这样一种研发低碳技术和继续使用传统能源的反复循环中,在利益的驱动下,企业更倾向于增加传统能源占比,高污染、高排放能源形成报酬递增效应和自我强化的机制,企业越加依赖传统能源。所以,形成发电工业经济锁定在碳密集的煤炭等化石能源系统。

(二)发达国家对先进的低碳技术实行封锁

低碳技术的引进往往伴随着低碳技术的转移。虽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都提出,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先进的低碳技术,帮助其达到合乎要求的减排指标,但是发达国家出于科研成本和本国国际竞争力的考虑,在低碳技术转让方面迟迟未能兑现其承诺。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借助政策手段,对发展中国家在核心低碳技术转让方面实行技术封锁甚至是技术垄断,对低碳技术的使用权转让和低碳技术转让有严苛的限制条款,阻挠我国对先进低碳技术的引进。比如,转让低碳技术的外国企业向我国企业征收高昂的专利使用费,并严格制定合同条款,限制低碳技术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期限。发达国家借此占据低碳市场的主导地位,保持国际竞争力。以我国风电行业为例,许多风电设备的生产商属于后起之秀,无自有核心技术,购买德国等欧洲的风电专利技术,自身仅完成最后的组装,仅专利使用费一项,每年每台风机就需向技术出让方支付5万至8万欧元。

(三)我国的低碳技术自主研发能力有限

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企业除了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行业,还有一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制造业。随着全球化分工进程的加速,率先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崛起的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技术含量低的制造业从其本国工业体系中分离出来,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制造中心或是让发展中国家为其贴牌代工(OEM)。发达国家率先转型,转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其中低碳技术产业作为新型清洁能源技术产业,也最先受到发达国家的重视和大力扶持,达到领先世界的水平,对工业实行清洁能源型产业化结构升级。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中心,制造业发达,给我国企业带来不少经济效益。从事该行业的多为中小企业或是小手工作坊,而且在我国数量庞大。但是这些企业大多满足于现有的经济效益,鲜有兼顾其造成的环境污染,例如服装代工、手机零配件加工等行业能耗消耗大,且制造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粉尘等可吸入颗粒物浓度高,导致空气污染、空气PM值增加等等。加之,从事的行业对技术含量要求不高,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研发部门,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的重要性认识度不高,重视度较小,对低碳技术的关注度更是微乎其微,更别谈低碳技术的创新。有些企业在政府相关政策扶持下,对低碳技术创新投入研发,但是又苦于低碳技术创新人才的缺乏,使低碳技术创新屡屡受挫。

(四)低碳技术创新项目所需资金庞大

实施低碳技术创新项目,除了低碳技术的研发外,还包括将这部分低碳技术产业化、商业化。从低碳技术研发的角度看,低碳技术的研发需要考虑到人力资源成本、前期研发场所、设备的投入、研发过程中专项资金的注入等等。我国企业99%为中小企业,它们是工业能源消耗和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中小企业有强大的低碳节能的创新需求,但是自有资金不足、创新成本以及风险本身就很高,随着物价连年上涨,没有合适的融资渠道和政策扶持,中小企业的低碳创新项目难以为继。要将低碳技术真正投入生产,必然需要对原有的产业进行结构调整,这需要投入专项资金对原有的设备进行改造甚至是全部的更换。低碳技术商业化意味着对该项技术在市场上进行推广,建立全新的上下游产业链,这包括一大笔营销费用和后续设备维护的支出等。

三、利用全球创新网络进行低碳技术创新的模式

(一)引进吸收再创新模式

吕达等(2012)将引进、吸收、再创新定义为一个包含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扩散等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认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引进、吸收、再创新是一种复合型创新的模式,既包括了引进创新、模仿创新,又包含部分的合作创新,而不仅仅只是一般创新网络中的引进创新和模仿创新,是在技术转移基础上进行二度创新的自主创新的模式。采用该种创新模式需要有较多的资金才能购买技术转让权,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求相对较低。我国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简称国家核电)的重大科技示范核电机组项目CAP1400(中国装机容量为140万千瓦的先进非能动核电技术)是扶持建设“无碳化”的创新型清洁能源项目。它是在引进美国先进的第三代核电技术项目AP1000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技术升级和改进,将国外的成熟技术本土化,实现自主研发的符合我国先进核电标准规范体系的核电机组。它将发电功率从AP1000原有的125万千瓦提升到140万千瓦。低碳技术的引进是前提。核电大型汽轮机是核心设备,长期以来,百万级别的核电机组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国外企业负责技术研发,我国企业处于技术,被边缘化,仅参与核电机组的设计和制造。国家核电打破中国核电能源产业“世界工厂”格局,引进四台AP1000机组。以国外企业为项目主导方,建成沿海厂址标准设计。低碳技术消化吸收是关键。在引进核电技术的前提下,国家核电以自身为创新主体,积极与国内核电领域科研院校协作,充分利用国内人才资源的同时,寻求国际合作,利用国外优秀的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共同对AP1000三代技术的原理、配方、结构、数据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不仅掌握了建设AP1000核电机组的能力,还了解了国际核电技术的发展走向。低碳技术再创新是目标。所谓的再创新,就是结合我国核电安全局制定的标准和国情,国家核电针对原有的核心基础技术AP1000进行了改进和提高,实现核电技术本土化,适应国内市场的需求,最终实现独立创新,自主研发出CAP1400技术,推动国内核电行业的发展。在自身技术和创新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国家核电积极联合国内先进的产、学、研资源以及国外顶尖核电技术研发公司形成全球范围的创新网络,共同推进项目的发展。因为掌握先进技术的国外核电企业是项目合作方,使得技术贸易壁垒减小,技术引进成为可能。再者,先进技术本身破解难度大,国家核电可使用的人才资源有限,导致技术消化吸收效率低下。通过全球创新网络,可获取的优质资源范围变大,可寻求国际合作的国外机构的数量和合作机会增加,上述问题得以高效解决。通过引进吸收技术,我国核电技术与国外先进技术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

(二)国际集成创新网络模式

集成创新目前在学术界尚未有统一的定论,本文认为,集成创新是指创新主体利用各种信息、管理技术和工具等,对各个相关的创新要素和内容进行挑选、整合,使之配套融合,形成新的创新系统整体。结合全球创新网络的特性,由此得出国际集成创新网络的概念。国际集成创新网络是指,低碳技术创新企业利用自身比较优势,通过全球创新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并和其他低碳技术创新机构建立国际间的低碳技术合作关系,从而对各个主体的创新要素和内容进行挑选、整合,实现低碳技术创新。国际集成创新网络一般针对合作双方对低碳技术阶段性成果的再创新,或是进行合作性“原始创新”。国际集成创新网络模式要求企业要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低碳环保意识,拥有较为先进的低碳技术。强调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优势资源互补,从而达到创新的状态。在这种创新模式中,资金方可从技术研发方单独剥离,按照合作自身特性,将国际集成创新网络模式分为四类:①企业之间;②企业、产学研;③企业之间、金融机构;④企业、产学研、金融机构。其中前两种模式,低碳技术创新资金来自于企业自有资金或政府补贴。后两种模式中金融机构不仅仅局限于银行,还包括国际性的投资银行和优质券商;其资金来源可来自于银行贷款、风险投资或其他债券型融资产品。世界银行集团旗下的国际金融公司(IFC)于2013年3月25日与中国南京银行正式建立国际合作关系,与中国的中小企业低碳节能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对接。IFC、南京银行两家金融机构与中国中小企业为低碳创新主体,建立全球创新网络,通过该网络,中小企业得以利用国内外金融机构联合提供的8000万美元贷款、技术援助和评估咨询服务,实现全球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也降低了企业创新风险。此项目属于中国节能减排融资项目(CHUEE),该项目帮助115家中小企业、118个低碳技术创新项目提供融资渠道,每年减排温室气体排放1900多万吨。在该项目中,“投资方”的角色从传统的企业机构中分离出来,单独成为国际集成创新主体。“产学研”企业机构多为中小企业拥有技术的比较优势,其特点是拥有一定的技术,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有限,资金相对缺乏,参与低碳减排创新项目门槛高。相对于前者,IFC和南京银行的比较优势在于资金雄厚、有融资渠道、金融专业性强。它们各自发挥比较优势,重新整合创新资源,通过国际集成创新的路径,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发展。由此可见,在国际集成创新网络模式中,创新主体担任的角色不一定完全相同,需要共同商讨并制定创新规则,且需要明确列明各方应承担的创新活动份额。创新主体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可在全程或是某一环节或阶段参与技术创新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内外部资源在全球创新网络中重新配置,迅速流动。低碳技术的国际集成创新网络除了与传统的产学研的合作之外,还包括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即通过金融机构为低碳技术创新企业实现配额交易业务的对接;为低碳技术创新国际合作项目提供风险评估、可行性分析等咨询服务;直接投资于CDM项目,或在全球范围内为项目寻找风险投资;为低碳技术创新企业设计、发行债权融资类金融产品,或帮助低碳技术创新企业在新三板、创业板上市等。因为低碳技术创新是一场技术革命,包括技术创新和产业商业化创新两个层面。无论是低碳技术创新还是低碳技术产业商业化,都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金融机构在国际集成创新网络中筹融资环节,扮演的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三)国际低碳技术创新联盟模式

国际低碳技术创新联盟是指,国家之间建立双边合作关系,引导各自国家的企业、科研院校、政府之间建立与低碳技术创新相关的合作关系,旨在创造全社会性的低碳创新氛围,成立各种低碳技术创新联盟,举办创新论坛和博览会,牵头成立部级重点实验室,促进交流学习,提升公民的节能减排意识,撮合国际低碳创新项目。该模式共享国际资源,以各方相对独立的利益为前提,互相交流学习,合作共赢,是一种在一段时间内连续性开展协作从事低碳技术创新的组织方式。例如,2011年,我国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芬兰艾斯博市、纳可集团联合举办“低碳城市发展世界论坛暨第五届中芬创新论坛”,邀请中国、日本和芬兰的学术专家、企业领导人和政府人士参与时下低碳技术创新热点议题的讨论。内容涉及“锂电池研究进展”,“新能源城市解决方案”,“芬兰电动汽车系统项目进展”,“日本城市低碳社会发展之路”以及“低碳城市评估”等。成立“世界低碳城市联盟”,将未来的研究领域和发展重点着眼于低碳交通、低碳城市规划、低碳建筑、低碳教育以及提升市民参与低碳活动的公共意识。在世界低碳城市联盟中,不仅促使各个国家间友好的往来,更为各国的企业、政府、公民、科研机构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共同探讨全球气候问题的解决方案。所以说,国际低碳技术创新联盟模式与其他模式相比,是“产业+人文”的创新模式。它注重的领域更加全面,不局限于企业所处行业。它更关注创造低碳技术创新的氛围,塑造全球性的低碳型社会文化。

四、结论

新能源的技术创新篇8

关键词:人力资源冗余;技术创新;定义;相关性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近几年,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人力资源冗余的问题,这对中国企业来说是发展中比较严重的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有严重的影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国有企业进行了一次彻头彻尾的大裁员,这次活动的实质上是解决企业人力资源冗余问题。现代企业在发展建设过程中需要先进的理念为指导,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冗余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紧密地联系,下文将从多方面介绍二者之间的相关性。

一、人力资源冗余的定义及形成

1、人力资源冗余的定义

企业人力资源分为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劳动力和生产经营以外的劳动力两部分,超出的部分即人力资源冗余。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只能满足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人力资源冗余能够帮助企业获得较多的外部发展机会,例如,企业在拓展现有业务时,需要更多人力资源的支持,这时候人力资源冗余就可以发挥其作用。总之,人力资源冗余是指超出企业现有人力资源需求数量之外的人力资源,即职工知识、技能和潜能的组成部分。

2、人力资源冗余的形成

为了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引进新的人力资源后,通常要对其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教育,经过培训教育的人力资源在知识、技能以及潜力等方面超出所从事工作的实际需求,超出部分随之形成人力资源冗余;企业职工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知识、能力以及未发挥的潜能得到明显提高,超出了现有职务的实际需求而形成人力资源冗余;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各职务与以往相比重要性明显降低,从事该职务的职工知识、能力以及潜能局限在该职务之内,形成人力资源冗余。

二、企业技术创新

企业在发展建设过程中,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引进新的技术和理念,并针对企业发展的审计状况进行原创性的技术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的进步和发展,这就是企业的科技创新。企业的科技创新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如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科技创新等。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企业技术创新又有了新的观点和发展方向,企业不仅具有原创性的科学研究,在知识技术方面也存在原创新的发展。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只能够会积累大量新的观点、理论和方法等,通过研究企业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针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企业的发展建设。企业技术创新在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丰富企业知识系统;第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人力资源冗余与技术创新的相关性

1、人力资源冗余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企业技术创新能否取得成绩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人力资源配置、企业管理水平以及技术水平等,其中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对技术创新起着决定性作用。企业职工的技术水平组成大环境下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职工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积累新的知识的技能,职工的综合素质因此得到较大程度地提升。

职工自身的学习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因素之一,为了保障技术创新取得更高的成就,企业还应该对职工进行定期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职工自身的知识、能力以及内在潜能得到了较快提升,职工整体能力超出了实际工作要求,从而形成人力资源冗余,但是,企业技术创新却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进行企业技术研究时,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冗余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据相关调查显示:如果企业没有人力资源冗余说明企业正处于最佳发展状态。但实际发展过程中,企业很难实现零人力资源冗余,因为职工在日常工作发展过程中知识、能力以及潜能会得到较大程度提高,从而形成人力资源冗余。由于可见,企业人力资源冗余科技创新之间存在正比例关系。

2、企业技术创新在人资资源合理配置中的作用

企业要想发展,必须进行科技创新,加快技术研究的同时,将创新融入到实际发展过程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成就,市场经济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要在保持现有发展水平的前提下,从制度、技术以及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是企业形成先进发展理念的重要手段,其结果直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发展应用中的效益。企业管理创新涉及面非常广,既包括宏观管理,又包含微观管理内容。管理创新的结果直接决定职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是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重要保障。总之,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必将产生人力资源冗余,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冗余之间存在正比例关系时,说明企业技术创新可以推动企业的发展;当企业人力资源冗余与技术创新成反比例关系时,企业应该改变对人力资源的培训和教育方向。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人力资源冗余和基础创新之间存在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企业技术创新取得成绩必将引起企业人力资源冗余。但是,企业建设者应该明确,企业人力资源冗余不一定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在某种特定环境下,冗余的人力资源可以为企业获得更多外界发展因素,还能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知识、能力以及未挖掘的潜能保障。因此,企业建设者在发展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冗余与技术创新之间相关性的作用,为企业的发展建设提供动力保障。

参考文献:

[1]袁红波、人力资源冗余与技术创新的关系[J]、经营管理者,2013,31:97、

[2]、人力资源冗余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J]、东方企业文化,2012,08:43、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办公室主任计划(精选8篇)
  • 下一篇:教育学心理学心得体会(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