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网络舆情传播的基础和载体,自其诞生之日起,便表现出强进的发展势头。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应用的日趋丰富,新的应用和传播形态不断涌现,网络新闻、BBS、博客、微博、即时通讯、社交网络等网络媒介相互交织,互相借力,构成了一个多元立体的舆论传播路径,极大地拓展了网络舆情的传播空间,多元化的舆情传播格局大大增加了舆情监测和把控的难度[18]。同时,新媒体迅速向经济、文化等多领域渗透,成为热点事件曝光的主要平台和舆论的独立源头,影响力不断增强。特别是自媒体和社交媒体,大大增强了新媒体的舆论传播功能。有调查显示,微博已成为食品安全等负面舆情曝光的主要源头和重要传播渠道。2012年上半年,浙江“杨梅膨大剂”等近10件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传闻就是通过微博第一时间曝料的[5]。网民是网络舆情传播的主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已达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超出2011年世界平均水平的30、2%,我国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19-20]。在网民数量迅速攀升的同时,一方面,网民上网的娱乐化追求倾向明显降低,网络议题从日常生活琐事转向社会公共事件[21],涉及一日三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自然成为网民最为关注的公共话题;另一方面,网民应用互联网的角色也逐渐从信息获取者向信息制造者转变,大众麦克风时代催生了一个巨大的“网民压力集团”,政府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的一言一行都会被高倍放大,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舆论讨伐。除普通网民外,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也日益不容忽视[22]。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安全、有保障,但一些深层次制约因素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生产主体素质不高,部分生产经营者故意违法现象屡禁不止,违法手段花样翻新,传统的农兽药残留超标等问题尚未杜绝,新的违法添加等风险隐患又不断出现,给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定、检测工作等带来很大挑战[23],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体系尚不完善,基层监管力量薄弱,这些都决定了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处于多发期,安全消费矛盾凸显。从“镉大米”、“药袋苹果”、“有机食品风波”等热点舆情来看,无论是产品、生产过程还是政府监管行为,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触发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具有极高的社会关注度,成为近年来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然而在网络媒体发挥舆论传播和监督功能的同时,其自身道德失范现象也层出不穷。有些媒体片面追求时效,为抢占先机不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讹传讹,造成谣言传播;有些媒体为吸引眼球,断章取义,动辄冠以“致癌”、“剧毒”等字眼加以报道,加剧公众恐慌;还有些媒体为提高关注度,夸大负面新闻,把个别现象扩大化、典型化、普遍化,扩大事态影响,甚至冲击整个产业[24-25]。目前,有相当数量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为不实舆情,极大地增加了政府部门回应网络舆情的负担。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期望越来越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零容忍的态度愈加强烈。但客观上任何食品都没有“零风险”,由于官方风险交流机制不健全,消费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也比较薄弱,消费者在媒体的推波助澜或误导下,容易以偏概全,产生认识误区,难以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形成客观认识,消费心理敏感而脆弱,任何农产品质量安全负面信息都极易引发非理性的共鸣。“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尽管国家对乳制品的监管和抽查力度空前,但国内乳制品消费信心还是一蹶不振。
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控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
随着网络舆情与现实社会的互动日益加深,网络舆论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之相适应的政府干预机制也应运而生。近年来,在应对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危机实践中,网络舆情监控管理工作已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尝试,但与新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亟待突破的瓶颈问题。网络舆情日益上升的关注度和影响力,特别是个别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放大炒作对产业和消费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早在2008年,农业部办公厅就下发了《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积极应对互联网等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收集、评价和处置工作”。201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办法(试行)》提出“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舆情收集和分析”。2011年,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下发了《食品安全舆情处置指导意见(试行)》,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当建立食品安全舆情监测制度,主动、密切监测舆情”,从国家层面对舆情监测提出了制度性要求。2012年,《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再次提出“着力强化舆情监测,抓紧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与预警信息平台,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定期调度、分析和综合研判制度”,将强化舆情监测作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制度性安排。为落实舆情监测工作的制度安排,支撑实际工作中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置与应对,近年来,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陆续启动了舆情监测工作。部级层面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向常态发展,一是指定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测、收集、整理,确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快报(日报)制度,并深化舆情总结分析,编制舆情跟踪和重点舆情专题分析报告,帮助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读网,为舆情响应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撑;二是依托新组建的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强化了专家组对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职责,针对重大舆情不定期组织会商分析,为应急处置提供了有力的决策参考;三是安排专门经费开展网络舆情监测体制机制研究工作。地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也纷纷将舆情监测纳入监管工作内容,如江西省成立了舆情监测小组,设置了舆情监测信息员,建立了舆情报告制度,编印舆情简报,及时上报领导和有关部门参阅[26];重庆市组建了舆情信息监测专家团队,并建立了舆情信息收集整理、跟踪巡查和干预制度;上海市在舆情监测及处置机制、信息员队伍建设和畅通舆情沟通渠道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此外,部分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也建立了舆情监测和报告制度。随着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重视程度的上升和应急处置经验的积累,近年来网络舆情应对的时效性和有效性都明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在实践中渐显成熟。“激素黄瓜”、“香蕉乙烯利”、“茶叶农残超标”等一系列不实网络舆情发生后,农业部门立即组织专家进行科学解释,借助权威媒体澄清事实,采取网络访谈、深度报道等多种形式正面引导舆论,有效阻断了谣言传播,有力保护了农民和产业利益。“药袋苹果”等安全隐患一经报道,有关部门迅速展开调查,界定了个案性质,防止了媒体扩大炒作,最大限度减少了产业损失。“河南瘦肉精”等安全问题被媒体曝光后,得到高度重视,迅速组织排查和督导工作,尽快查清事实,公布真相,回应社会关切,并依法开展责任追究,树立了政府部门的正面形象。虽然各级农业部门对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但有关舆情监测的制度要求仅在相关的文件和办法里有所提及,没有针对舆情监测系统化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舆情监控工作还处于“各自为战”的阶段,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同时,由于开展舆情监控工作的时间较短,目前尚缺乏集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反馈于一体的运作机制,农业部门内部的共享机制、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与新闻媒体之间的对接机制、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机制等也尚未形成,有些地方舆情监控工作往往是仓促应急,就事论事,多以经验为主,舆情监控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网络舆情的特点、规律和应对环境都有别于传统舆情,相对于网络舆情短时间内的快速蓬勃发展,政府部门应对网络舆情的方法和手段调整略显滞后,难以适应新的形势需要。一是监测手段不适应,传统人工监测的信息获取手段已无法满足对海量信息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二是分析方法不适应,对舆情信息的汇总、舆情周期的判别、舆情走势的预测和重要舆情的预警缺少必要的技术手段支撑。三是应对方式不适应,固守传统媒体、忽视网络阵地的现象仍比较普遍,对新媒体和新型舆论平台的运用较为有限,多数部门不善于适应网络环境、运用网络语言、与新闻媒体见面、与网民对话,缺乏应对舆情问题的能力和技巧,舆情发生时,难以及时缓解舆论压力,化解矛盾[27]。目前农业系统普遍没有专门机构和专业团队研究并开展网络舆情应对,特别是地方农业部门,监控力量薄弱,没有确定的机构和人员编制,现有的网络舆情人员大多是兼职,并且缺乏系统培训,缺少监控方面的专业人才和高素质的网络评论员,再加上管理薄弱,现有的人员力量难以支撑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响应工作,更难以保证舆情应对效果。同时,由于缺少资金支持,舆情监测硬件设备投入不足,软件设施开发和购置也受到限制,有人员没设备、有设备没监测手段的现象比较突出。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控管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一、问题缘起
舆情在很大程度上与舆论、民意十分相似。按照学者王来华的说法,舆情是“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1]。这一定义明确将舆情视为一种“社会政治态度”,即舆情的本质是民众的态度,是民众对某一“中介性事项”所产生的态度,舆情的主体是民众。高校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种,是舆情在高校中、在网络信息平台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殊状态,其主体为高校的师生,尤其是大学生。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大学生思想日益多元化,在校大学生十分关注网络所带来的丰富信息,热衷于通过网络平台发表评论、表达诉求、寻求援助等,这对高校的稳定和谐乃至整个社会的安全稳定有重大影响。高校应该如何应对网络舆情成为新时期学生工作的关键环节。总体来说,由于地处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广东人的思想易受港、澳、台地区的影响。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1月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下称《报告》)的统计分析,广东地区网民群体最大:截至2010年12月31日,广东网民达5324万,在全国所有省份中名列榜首。而根据《报告》的数据,20-29岁的网民占据比例高达29、8%,学生群体更是占据30、6%。① 因而,本文拟结合对广东大学生进行相关调研的结果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现状给予“把脉”,并试图在此前提下探究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
二、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现状诊断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空间迅速成为青年人的依赖空间。青年人通过网络空间获知外界的信息、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真正做到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大学生群体尤其如此,因而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水平质量直接关乎大学生群体的稳定,关乎对大学生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对相关高校的观察和调研,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现状存在不少问题,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反思。②
(一)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前提的诊断――高校网络舆情未被合理划分类型
要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合理的引导,必须先深入分析舆情本身的特征,这是舆情引导的基本前提。近几年来,以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不在少数,但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分析却始终处于“混沌”状态,认为为其下一定义即可完成第一步的工作,将多样化、复杂化等大而化之的形容词赋予舆情便能充分洞察一切。殊不知,高校网络舆情本身不是“混沌”,而是完全可以有针对性划分类型的。不同类型的网络舆情将有着不同的特征。
笔者认为,高校网络舆情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作出多种分类。如根据舆情的影响广度和影响深度,可以将其划分为大舆情和小舆情;根据舆情所带来的影响的不同倾向可以划分为正舆情和负舆情;根据高校师生及其他社会公众对该舆情的反应程度可以划分为强舆情与弱舆情;根据时空关系划分为内舆情和外舆情,等等。其中,内舆情和外舆情的分类别有一番意义,将对舆情引导工作产生直接、深远的影响。内舆情指对于某一高校来说,在该高校范围之内的网络平台形成的舆情,比如在校园BBS上或者在校内某一集体(如某系、年级、班级等)的学生qq群、飞信群、qq空间上形成的舆情。调查发现,超70%的大学生表示平常上网会进入博客、微博、QQ空间等web2、0网站。因为内舆情属于某一高校内部的舆情,其影响半径较小,影响力在短时间内也较小,可控性也较强。外舆情泛指在社会上的各种网络平台中形成的、对某一高校或对多个高校产生较大影响的舆情,中介事项可以是与高校有关,也可以是与高校无关,如网上大学生热议的“药家鑫事件”显然与高校有关,而同样受到大学生关注的“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则与高校没有直接关联。不管中介事项是否与高校直接相关,其传播结果对高校往往产生不小的影响。像天涯论坛、西祠胡同、百度贴吧等地方所形成的各种舆情也在大学生关注之列。调查发现,民生问题是最受大学生关注的中介事项。由于外舆情涉及面广、参与的网络平台和公众较多,其影响半径大,影响力在短时间内不断增大,可控性较差。
显然,不管是产生的机制,还是传播影响的模式,内舆情与外舆情的特征存在很大的差别。因而,对内舆情与外舆情的引导必须采取不同的模式。
不充分考虑其差别,或者对不同类型的舆情没有足够的自觉,以“一刀切”的方式去引导舆情,必将使引导质量大打折扣,而且也将给学生群体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必须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才有可能有针对性解决问题,化解危机,尤其是有效防止的发生。
(二)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现状的诊断――舆情引导机制不完善
高校网络舆情一旦形成,就会像一张大网笼罩住高校的师生。网络舆情这张网既可能有积极面,也可能有消极面。假如消极面不断扩大甚至恶化,其对高校校园的稳定将产生不良的影响,导致的后果将不堪设想。诚如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所言,群体极化倾向在网上发生的比例是现实生活中面对面时的两倍多[2]。因而,高校的网络舆情需要加以合理引导。调查结果显示,64、3%的大学生明确支持学校对网络舆情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大学生在高校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方面寄予很高的期望。
1、 方式单一,引导观念落后
引导观念也是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的工作理念。长期以来,不少高校在引导观念上比较落后。这集中表现在高校应对网络舆情方法单一,工作开展被动。访谈中,有学生认为,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的引导,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指导下比较倾向于选择“围追堵截”的方式,比如通过删除贴子等单一的方式尽量让“不健康”的言论销声匿迹,以便做到息事宁人。事实上,在“围追堵截”之后,校园BBS之类的校内舆情平台可能会出现暂时的集体沉默,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表面平静的校园这个时候却很可能充斥着更多的猜疑、抗拒和恐惧,加之“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采取行动”[3],师生很可能会选择在校外舆情平台如百度贴吧、天涯论坛等等校外网络平台上宣泄情感,其对某一中介事项的成见也将不断得到强化。鉴于“成见的性质和我们运用成见时的那种轻信”[4],校园根本无法达成真正的稳定状态,舆情也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引导。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对于高校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并不满意。调查结果显示,在问及“你认为学校在应对网络舆情时的表现如何”时,64、3%的大学生认为高校“表现一般,有所留意但没有有效的公关手段”,只有20%左右的大学生对高校的做法表示满意。
2、 制度缺乏,引导效率较低
目前,很多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时都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但却缺乏较为健全的网络舆情引导制度。这导致一旦网络舆情开始活跃之后,高校只能通过一人责令另一人的“人梯”方式去开展引导工作。因而,相关人员在引导过程中无章可循,随意性大,责任、目标不够明确,甚至出现混乱的情况,大大降低了引导效率。显然,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制度的最大功用就是为人们提供一种可供共同遵循的办事规程、程序和行为准则”[5],必须建立起一套较为健全的网络舆情引导制度,尤其要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力求最大可能化解突发性、所带来的危机和问题。
3、 认识不足,引导深度不够
尽管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的相关著述不少,但极少能对舆情的特征有真正充分的认识。不少著述以一些大而化之、在其他事物身上也常有体现的特征赋予舆情,以致无法在引导深度上做文章。对舆情的特征有充分的认识意味着引导过程更能因势利导,唤起人们对舆情的“警惕”,尽力避免出现“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的局面[6]。网络舆情以语言为载体,语言的运用对舆情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舆情中的修辞问题或者说语言的表达方式是舆情的一个显著特征。如在“当从网上得知甲大学的一名大学生M跳楼事件之后,您的看法是什么?”一项的调研中,超一半的人选择了“现在的高校学生管理不到位”,而只有三成左右的人选择“甲大学学生管理不到位”。从“甲高校……”到“现在的高校……”,这意味着占有很高的比例的公众倾向于用普遍词将个别词替换进行表达。他们偏爱讲述一个群体如何,而非一个个体怎样。所以,即使他们只知道某个高校那一点事,也会理直气壮去说高校整个群体的长短。这一现象在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中普遍存在,对整个网络舆情的强度产生直接影响,因而是不容忽略的。高校的相关部门在引导网络舆情时如能认识到这一特征并将其深刻呈现,对于缓解公众“激情”,提高引导效果将大有裨益。
4、 队伍薄弱,引导力度偏小
广东的高校中,除了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设立了舆情研究中心外,没有高校成立专门的舆情研究机构,也没有专门的舆情研究人员和舆情引导人员。重大网络舆情出现之后,高校的一般做法是:学校领导主持召开紧急会议,在校办、宣传部门或者学生工作部门之类的机构中指派工作人员开展引导工作。这些人员往往没有专门应对舆情的经验,之前也没有充分观察舆情的变化,对舆情蔓延的状况没有真正把握,十分被动地接受任务,临时受命。这样的引导力度较小,引导水平也偏低,无法真正满足舆情引导的要求。高校由于缺乏专业的舆情研究人员,没法对舆情引导工作进行有效反思和机制创新,没法对舆情的引导工作提供迅速有效的决策支持,没法提高网络舆情的引导质量。
三、构建“四位一体”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新时期,由于互联网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微博等一系列网络交流新平台的出现,高校的网络舆情越来越复杂。高校对此应该有充分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特别是对引导机制要有全新的、系统的认识――引导机制并不是单纯解决如何引导的问题,而是牵涉到不同方面的一个系统工程。按照系统分析法来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必须意识到,如何引导仅仅是引导机制的一个子因素,与其相关联的还有多种子因素需要认真考量,包括舆情引导队伍的建设、引导工作前前后后的准备和后续工作等等。
(一)成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舆情引导队伍
由于“舆情信息工作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政治性、政策性、敏感性强,知识密集,专业化程度比较高”[7],高校的网络舆情如果要得到高效的、有艺术的引导,其难度可想而知。但不管如何,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谁去引导的问题,必须吸取因为“队伍薄弱”而导致“引导力度偏小”的经验教训,深入探讨舆情引导队伍的建设问题。
1、省略nic、省略/dtygg/dtgg/。
②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笔者所在课题组以高校网络舆情为主题,在广东省10所高校(涵盖“985”、“211”工程第一批本科、第二批本科、第三批专科在内)、广州市海珠区等3个城镇调查点以及河源紫金、梅州大埔等9个乡村调查点开展相关调研工作,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
参考文献:
[1]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32、
[2]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上海出版集团,2003、47、
[3][6]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7,49、
[4]李普曼著、公众舆论[M]、阎克文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68、
[5][8]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舆情信息汇集分析机制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116、
[7][9]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舆情信息工作概论[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179,44、
[10]马克斯・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M]、郭镇之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
全年,严格按照党两级集团公司关于网评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网评工作。
设立网评员,负责认真做好集团公司安排的网上转发、评论、点赞等舆论引导工作;负责对涉及的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监测、收集、整理、汇总;负责运用熟悉的网络语言和网络发言技巧,对涉及的负面网络舆情进行正面引导和妥善应对;负责结合实际开展网上和手机文明传播行动。
成立核心网评小组,主要负责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统筹协调信息化推进工作,全面掌握网络安全发展状况;负责制度落实和监督,负责安排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应急处置,负责对违反国家《网络安全法》或矿相关文件的行为进行调查、取证和处理;负责统筹协调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指导信息资源利用和跨单位、跨系统的互联互通。
做好网络舆情信息监测,通过建立网络舆情信息监测机制,及时监测各大网站、论坛、贴吧等涉及的舆情信息,遇有网络舆情时及时评论、引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出回应,正面引导、合理疏导、化解矛盾;对调查不属实的负面网络舆情,及时辟谣、澄清。
【关键词】 高校 网络舆情 演化规律 干预机制
【作者简介】 杨嘉,金陵科技学院讲师、法学硕士。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网络舆论的生成机制与应对策略”(项目编号:2011SJD810003)的阶段成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日益成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舆论信息的放大器。大学生是网络利用率极高的一个群体,是网络社群的重要参与力量,也是网络舆情的主要生成力量和影响对象。通过界定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主要特点,对其演化规律和干预机制进行剖析,是当前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国家管理者制定和推行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工作措施以及影响民众利益及主客体利益关系变化的事件、人物等)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执政者及其所持有的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网络舆情是传统舆情在互联网上的体现或延伸。高校网络舆情就是“在校园网络上传播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师生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一定倾向性的共同意见或言论的情况。”高校网络舆情是高校了解师生思想状况的重要途径,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领域。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
高校网络舆情首先具有一般网络舆情的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参与主体的平等性;二是舆论活动的开放性;三是实现方式的互动性。由于高校组织构成的特殊性,与其他群体网络舆情相比,高校网络舆情还具有更为突出的特点,表现如下:
1、 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的迅捷性。高校师生思维敏锐,政治敏感性较强,对社会现象非常关注,当代社会亦频发热点事件,高校师生经常就校内外的热点问题以文字、图片等诸多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这些网络舆情信息通过即时点对点、点对多及多对点的方式传播,具有传播广、速度快、影响大的特点。一旦发生高校师生关注的事件,网络将以极快的速度作出反应,扩散并放大事件影响。
2、 网络舆情行为表现的情绪化。高校学术气息浓厚,广大师生网民对网络中的相关信息关注度高,喜欢参与并乐于发表见解,表达并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需求,各类观点和不同的价值观异彩纷呈。网络具有开放、包容的特点,网络舆情渗透着庞杂的内容,除一般舆情信息外,网络推手的信息时常冲斥网络,加之网络交往的瞬时性、超时空性等特点,网络舆情往往难辨真伪。大学生的成长背景、知识、观念均有差异,同时年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并未完全定型,他们对政治的关注程度和需求程度缺乏稳定性,易受舆情环境和个人情绪的影响,对网络舆情信息内容把握不准,观念也有相当程度的随意性、主观性,甚至容易被人利用。如近年来的事件、“家乐福”事件等在高校学生当中激发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3、 网络舆情影响范围的难控性。互联网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公共领域,网络传播方式具有的匿名化、多元化、多极化相互交织的特性,使任何人只要进入网络,都可以借助虚拟身份畅所欲言,都可以自由地成为信息的撰写人员、传播人员和评论人员,各种观念在网上充分交合、碰撞,扩大了人们获取信息的自由度,网络舆情的主题通常较为分散,导向也并不明确。因为网络行为缺乏法纪道德的束缚,不少言论颇富煽动性。网络除了带来无尽的信息资源以外,同时也使得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愈加模糊。同时由于网络的超时空性和目前的科技水平的制约,靠IP实时确认当事人并拦截不良信息较难实施,因此难以管控网络舆情的影响范围。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
从话题的产生到网络舆情的最终形成,这是一个持续的运动过程,它的演化具有生命周期。学术界对于网络舆情的形成阶段划分也有不同意见,观点倾向一致的阶段划分为:①公众对话题的关注和开始讨论;②舆情从个体向团体传播;③舆情引起权力组织的关注和介入;④舆情消散。这为我们把握高校网络舆情提供了重要借鉴。探讨和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演化机制,大体经过公共话题聚焦、舆论场形成、舆情高潮、舆情消解四个阶段。
四、高校网络舆情的干预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平台,有利于增强学校管理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利于更好地调节学校各方面的关系,有利于加强校园舆论监督。许多校园的发生与网络舆情的形成与传播有极大的关系,所以,应从以下几方面对网络舆情进行干预。
(一)健全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控制度
1、 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规章制度。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应包括校园网络管理制度、检查制度、值班制度、汇报制度以及岗位责任制度等。这些制度建设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研究、修改完善。具备规范的管理条例和制度,高校网络的管理和建设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也为高校网络舆情的有效干预提供了依据。
2、 提高网络舆情监控的技术水平。网络舆情的技术管理主要是利用技术手段对网上的不良信息和非法舆情进行封堵和过滤。首先要重视软件开发。除了校园网用户客户端认证、校内论坛实名注册、保留上网日志记录等传统网络管理方式之外,各高校还应加强校园网站管理,特别要注重网络舆情智能监测平台的开发与网络舆情模型库、案例库等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争取早日实现网络海量信息的及时自动抓取与分类以及计算机辅助人工分析和舆情警级判断等。其次要加强硬件建设和技术保障。加强网络监控技术建设,升级和添置校园网络舆情监控设备,使学校监控技术保障体系具备“防范有害信息渗透的能力”、“掌控网络舆情的能力”、“疏导不稳定因素的能力”、“调查网络案件的能力”。
3、 配备高素质的网络舆情研判队伍。高校应成立网络舆情研判队伍,组建一支以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干部为主的,政治可靠、知识丰富、数量充足并熟悉网络语言特点和规律的网络舆情研判队伍,从事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工作,负责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用手机和网络等及时辟谣信息,传播事实真相,这不仅有助于提高高校工作的透明度,更有利于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化解。
(二)构建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在一些危害社会稳定的事件发生前后,通过对舆情信息的搜集达到对事件的预防和控制的目的,尤其是在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更为明显。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应该重视网络舆情的预警,做好舆情干预的充分准备。
1、 收集信息。高校应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切实做好校园网站和网络用户的登记、备案工作,实行用户实名登记制度,规范管理,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机制。在收集信息过程中,秉持迅速、准确、深刻的要求。
2、 分析舆情。分析网络舆情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关键环节,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者在对相关舆情信息汇集整理的基础上,运用内容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来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本质,从而全面了解学校网络舆情,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分析舆情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注意层次性。对同一个事件,不同的群体所体现的民意是不相同的,分层次反映,把不同群体的反映都收集起来,形成各方意见、意愿的集合。第二,关注利益性。“利益”,既包括直接物质利益,也包括精神利益,对舆情的分析以“利益性”为切入点,只有抓住“利益”这个核心,才能反映舆情的本质。第三,突出政治性。舆情最终反映出的是社会政治态度,即民众对管理者及其行为的看法和评价。分析某项事件的舆情,不仅要看民众意愿表达的方式、方法,更要看民众这种意愿所包含的内在的政治态度。分析舆情时把民众的看法同政治态度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抓住要害,准确制定决策。
3、 准确预测。有效构建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需要学校管理者及时收集、掌握校园网络舆论动态,探索舆情的产生和变化规律,针对具体事件的网络舆论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预测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以及对校园生活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估,预测政策实施和其他重要新闻后师生可能产生的反应,以便及早制定相应的措施,消除负面影响。
(三)强化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职能
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是舆情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做好议程设置,掌握构建校园热门话题的主动权。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中的议程设置,主要目的是形成多个网络舆情的兴奋点,在设置过程中慢慢引导网络舆情改变原有状态,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由于网络自由度较大,如果议程设置不当,容易招致反感,网络使用者会转移空间。高校管理者可以因势利导,积极营造校园网络舆论空间中的热点信息,主动引导校园热点话题的构建,从而为大学生的日常话题设置“议程”。应适时准备论坛话题计划,选择一些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大学生活的热点问题作为主题,根据讨论热烈程度按一定时间推出。高校管理者要注重对网络舆论空间中热点话题的调控,对可能带来不良影响的负面信息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主动在网上正面、积极的新闻事件信息。
2、 培养意见领袖,增强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有效性。高校管理者应有意识地培养锻炼一支思想水平高、网络技术能力强的网络评论员队伍,主动占领网络舆论阵地,不断增强他们在网络舆论空间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使之成为网络舆论空间的“意见领袖”。在各种校园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通过他们分析透彻、说服力强的言论,从而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要要注重发挥学生骨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干部和党员骨干组织起来,积极参与校园网络热点话题的建构与讨论。教育他们树立网上工作的意识,在网络上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以学生影响学生,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
3、 立足校园网络环境,树立网络舆情的参照系。由于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的分散和无组织等特点,在很多情况下,大学生仅依据自己的信念和经验尚不能明确对某些热点问题的态度,因而在表达观点时需要参照系。在一些重大的事件发生后,短时间内网络上涌现出大量言论,各种意见和观点相互碰撞、融合,一段时间的振荡之后逐渐趋向稳定,形成舆论。在这个过程中,参照系是舆论主体形成一致的态度、观点和意见的评判标准,什么样的参照系被采纳和接受,直接导致何种舆论倾向的形成。在高校,立足校园网络信息环境,为网络舆情发展提供“参照系”, 营造正面的网络舆情,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对热点事件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4、 建构理性的网络舆论文化,提高驾驭网络舆论空间的能力。对于网络舆论,一些管理者总是担心其负面作用超出了正面效应,总希望将新生事物掌控在可控的范围内,甚至对一些负面的网络舆情采取围追堵截的方式,其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甚至引发更大的事端,酿成恶果。实际上,网络舆情是一个了解民意的重要窗口,不应视而不见。理性的网络舆论文化的建构,需要合理区分合法与非法的界限,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制度,提高驾驭网络舆论空间的能力,有效整合和提升高校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来华、舆情研究概念――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 吴勇,王玉良、不确定视域下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构建[J]、学术论坛,2009,(7)、
[3] 徐保山、高校网络舆情的把握与管理[J]、新闻爱好者,2010,(2)、
[4] 刘敏姬,李伟东、论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特点、监测及管理应对[J]、湖北社会科学、2011,(10)、
[5] (美)尼葛洛庞蒂著、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6、
[6] 周统建、和谐校园构建与高校网络舆情引导[J]、中国林业教育,2010,(4)、
[7] 冼季夏,顾慕娴,吴宏宇等、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机制探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3)、
[8] 张鹏程、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初探[J]、宜春学院学报,2009,(6)、
一、明确职责,认真履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
认真贯彻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度,明确了区党工委领导班子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负主体责任,区党工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带头抓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要问题亲自过问、重大事件亲自处置。明确意识形态工作的分管领导,明确了班子其他成员根据工作分工,按照“一岗双责”要求,抓好分管领域意识形态工作,对职责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负领导责任。
二、扎实推进“两学一做”“主题教育”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一是认真学习党规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必学范畴,年初制定了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党员学习计划,进一步强化中心理论组学习制度,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在学习中的示范表率作用。二是从融会贯通、武装头脑上去深入。学习贯彻和五中全会系列精神,必须把握核心要义、领会思想精髓。要领悟蕴含其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要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三是从学以致用、推动工作上深入。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学风,以和系列讲话精神为思想武器,强化问题意识,树立问题导向,研究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各种重大问题,把讲话精神贯彻到统计工作中去,推动局党组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四是从延伸拓展、全面覆盖上去深入。加强组织领导,以“五中全会”学习教育为契机,坚持党员领导干部带头,推动学习贯彻系列讲话精神向全体党员延伸和拓展,使和系列讲话精神在普通党员中落地生根,更好地统一思想行动、凝聚奋进力量。
三、强化阵地管理,引领正确舆论导向
始终坚持做好网上舆论管理,充分利用QQ群、微信公众号等媒体,牢牢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大力弘扬优秀传统美德,把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到每一位干部职工身上,在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上力求抓实抓细、抓出成效。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接受一次党课教育,参加红色教育等活动。牢牢把握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动权,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加强舆论正向引导,对重大事件及突发性问题及时尤其注重提前介入,防患未然,特别注意掌握网络舆情,牢牢掌握新闻报导主动权,目前没有发生重大舆情事件。及时处置网络舆情,第一时间应对突发性事件、和其他负面舆情事件,按规定时间查阅回复网络问政平台、网络舆情导控平台。全区全年对外宣传管理到位,在网络等无负面新闻。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不折不扣执行县委关于宣传和意识形态工作部署和要求,做好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工作,转变作风、强化责任、优化服务、促进规范,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论文摘要】在阐述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必要性的过程中,简要分析网络舆论战与不同学科的内在关系,阐明了网络舆论战研究的众多适用学科,并就如何构建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提出了粗浅的建议。
国内网络舆论战研究的进展之所以不尽人意,除了起步较晚、方法手段单调之外,也与研究视野单一、学科基础狭窄、研究力量单薄等因素有关。科学构建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是拓展研究视野、整合相关资源、夯实研究基础、提升网络舆论战研究水平的必然选择。
1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的必要性
从可以检索到的文献来看,现有的网络舆论战研究视角多局限于单一学科,尤其是集中于新闻播学的角度,已成为网络舆论战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推动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尽快由起步走向深入,其研究视野必须实现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转变。
1、1单一学科视角制约着我国网络舆论战的研究水平:国内现有的网络舆论战研究,大多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用新闻传播学的思维进行分析与研究,甚至直接以新闻传播学的术语来命名,或者按照新闻传播学的脉络来展开。相关研究成果除了零散地于各种学报等刊物之外,只能相对比较集中地发表于“军事记者”等新闻刊物或网络媒体之上。
与此同时,我国为数不多的网络舆论战研究明显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一是描述网络舆论现象多,深入研究网络舆论规律少。发生于近期战争中的一些网络舆论现象,是我国不少研究者关的主要关注点,围绕战争中一些个案进行研究的现象非常明显。这些文献之中当然不乏真知灼见,但也有一些只是局限于一般现象的描述。二是开展理论分析多,进行实证研究少。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克敌制胜,必须着眼于我军实际,服务于我军的客观需要,解决制约我军网络舆论战研究水平与实施能力的问题。然而,国内网络舆论战研究中,泛泛而谈的理论性研究较多,针对我军实际进行实证性研究的少,提出具有操作性对策的更十分鲜见。三是新闻传播业及相关背景的研究者多,其他学科专业的研究者少。发表文章或出版专著的作者身份各不相同,但相当一部分是新闻战线的新闻工作者,其他人员中的大部分则与新闻传播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对近期战争中的舆论现象进行个案研究的人员,大多是活跃于一线的战地记者,或者是新闻媒体的编辑人员。
客观地讲,从新闻传播学角度进行研究,取材方便,成文快捷,易于推广,在网络舆论战研究起步阶段具有积极作用,却也存在着理论性不强、实证研究不足、缺乏操作性等局限。新闻传播业及相关背景的研究者早已养成了新闻学的思维定式,喜欢用新闻学的方法研究和分析研究对象,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撰写文章,习惯于描绘一般现象与浅层次分析,容易轻忽网络舆论战本质规律的探索。
1、2多学科视野是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内在要求:就其基本内涵来讲,网络舆论战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以舆论信息为武器,综合运用各种网络资源,根据传播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原理,通过网络传媒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传播和信息渗透,从而影响受众的思想、心理、情感、动机、主观判断和行为选择,有效控制舆论态势、影响民意归属的一种政治作战样式,其本质在于争夺、控制网络舆论传播权。作为现代战争中最具威力的作战样式之一,网络舆论战决非单一学科所能支撑,而是受到多种技术手段与学科理论及其他因素的制约。
首先,从网络舆论战赖以存在的计算机网络来看,需要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及学科的支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与组成、软硬件技术、计算机应用的理论与技术等内容,信息与通信工程是以通信系统为背景研究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交换及利用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学科。如果没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的快速发展,没有以此为基础上的网络技术和网络工程等的迅速普及,计算机网络就不可能快捷高效地在全球互联互通,网络舆论战的形成与发展、研究与实施也只能是幻想。
其次,从网络舆论战成为一种有效的作战样式来看,需要一大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支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等颁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的大部分学科门类及其所属学科,都可以而且必须为网络舆论战研究发挥支撑作用。按学科目录顺序来讲,哲学及其宗教学、伦理学等,可为网络舆论战提供基本的方法论指导,从而成为网络舆论战的理论基础;法学及其国际法学、军事法学等是网络舆论战的最基本武器,可为网络舆论战提供有关法律问题的法学理论支撑和法律实践指导;政治与舆论、政治学与舆论战之间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关系,政治学是网络舆论战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社会学作为探讨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结构、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生活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与网络舆论战具有天然的联系;网络舆论战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网络心理战,需要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揭示其战法与规律;新闻传播学是与网络舆论战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在网络舆论战中已得到广泛运用;作为研究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并用于指导战争准备与实施的科学,军事学及其从属学科是指导网络舆论战研究的纲领性学科;以舆论信息为武器的网络舆论战本身就是一种信息管理活动,必须遵守管理学及其信息管理学的原理和规律。
此外,经济学、民族学、教育学、历史学、系统科学以及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等学科,在网络舆论战中也各有所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的几点建议
有效整合军地民多方战资源,合理集成不同学科力量,尽快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切实打牢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学科基础,已成为推进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必然选择。
2、1明确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指导思想: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是一个全新课题,网络舆论战领域走在前列的国家也没可供选择与借鉴的成熟方案。为确保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顺利实施,首先应明确其指导思想、建设方案、实施原则与基本方法。
具体来讲,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马列主义军事辩证法为基础,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事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军队信息化建设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眼于新时期我军的战略任务和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服务于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以提高我国网络舆论战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推动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深入快速发展为目的,为国内网络舆论战研究奠定扎实厚重的学科基础和可靠有力的技术与理论支撑。
2、2按照网络舆论战的内在逻辑组建基础学科群:打破单一学科局限性,按照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内在逻辑要求,建立一个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为技术支撑,涵盖哲学(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宗教学、伦理学等)、法学(主要是国际法学、军事法学等)、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新闻传播学、军事学及其分支学科、管理学及信息管理学等学科在内的基础学科群。
进一步讲,是要构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军事学为统领,以军队政治工作学为渊源,以新闻传播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为工具,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为技术支撑,以经济学、民族学、教育学、历史学、系统科学以及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等为补充的综合学科体系,使我国网络舆论战建立在牢固而厚重的学科群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各相关学科的综合功能,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的网络舆论战研究向纵深发展。
3推进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主要原则与方法
3、1整体谋划,分类实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涉及众多领域与学科及多种资源,需要一个权威高效的专门机构统一谋划、统一调度。为此,应由国务院相关部门与军队相关机构共同组建领导小组,下设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办公室,遴选权威专家组成筹委会,进行顶层设计并制定整体建设草案;由办公室与筹委会根据整体建设草案和不同学科建设要求及一定的程序和规范,在不同专业领域与学科背景中遴选政治素质过硬、学科专业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组建各学科专业筹委会,研究制定本学科建设草案;由筹委会对各学科建设草案进行汇总与整合,报呈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后形成正式建设方案;由各学科专业筹委会按照建设方案所规定的任务与时间节点,在本学科内进行分类实施、分进合击,共同完成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然后,撤销领导小组及下设办公室,筹委会与各学科专业筹委会转变成研究学会及其分会,成为网络舆论战研究的组织、协调者。
3、2军地结合,优势互补。网络舆论战虽属于军事领域,但所涉及的基础学科来却分布于军地众多院校与研究机构。在学科建设水准、人才储备、研究能力、发展潜力等方面,很多地方院校与科研机构拥有军队单位无法比拟的优势,应该而且必须大力分担建设任务。另外,网络舆论战作为配合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斗争的重要工具,虽有鲜明的军事特色,应该也必须由军方所主导,但其平民化、全民性特点却十分突出,任何组织与个体在任何时间与地域都能够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参与其中。应充分挖掘地方学科资源及民间专业力量,军地双方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推进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
3、3立足国情,注重实效。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应从实际出发,根据网络舆论战研究的轻重缓急和不同学科的现实状况制定出最优化的实施方案,再分门别类、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要尽可能利用现有条件,通过对现有学科资源的优化配置,争取用最小投入取得最大效果。起步阶段尤其不能贪大求全,最忌急躁冒进,应选择网络舆论战研究急需、国内建设水平高的学科率先实施。对于发展水平较低且对网络舆论战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学科,应通过内联外引、优化配置和加大投入等方式,增强其发展动力,使其逐步达到应有的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彭鹏、浅析网络媒体在舆论战中的运用[j]、军事记者,2005(8)、
[2]蔡世经、科学构建信息时代舆论战基础理论[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5(12)、
〔关键词〕移动社交;网络舆情;模糊综合分析;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预警模型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1、008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1-0041-04
〔Abstract〕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mobile social network made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can quickly generate and evolve in a very short period of time、In order to guide and control mobile social network public opinion scientifically and effectively,the paper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obile social network public opinion detailedly,and bined the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with fuzzy prehensive analysis method、Then it constructed the mobile social network public opinion early-warning model that based on AHP fuzzy prehensive analysis,and used“8、12 Tianjin Harbor Explosion Accident”for empirical analysis,finally ca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events of the warning level for particularly serious,class I”,the results and expert the forewarning grade of the event qualitative were consistent,so as to better illustrate the validity and accuracy of the model、
〔Key words〕mobile social interaction;online public opinion;fuzzy prehensive analysis;AHP;index system;early warning model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各种社交网络平台相继兴起,尤其是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使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通过移动社交网络平台传递信息、发表言论。据2015年12月1日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年度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全球手机用户数已达71亿,而移动社交用户数量已超过20亿[1]。移动社交网络本身具有的移动性、开放性、虚拟性、匿名性等一系列特点一方面使信息的与传播更为方便快捷;另一方面也使许多失真信息与网络谣言在移动社交网络中肆意传播,移动社交网络舆情随之产生。由于移动社交网络平台用户量大、活跃度高,它能在短时间内促使舆情事件迅速演化,因此它对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政府的权威度与公信力都产生很大影响。移动社交网络舆情已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M、Y、Cha等通过对社交网站Flickr中的舆情传播规律进行研究,揭示好友关系对舆情扩散所起的作用[2]。Saki、Knafo论证了Twitter在美国总统大选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3];Takehara等在对社交网络舆情传播特点研究的基础上,为广告投放设计出一N移动社交推荐系统[4];Naohiro Matsumura在对日本社交网络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力扩散模型”[5];Ting、I、H等利用社交平台分析用户的相关信息,提出了社会网络推送模式[6]。在国内,兰月新通过构建微分方程模型来对微博舆情的扩散与演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7]。王玉珠对微信舆情的生成、特征、舆情效能进行研究,提出微信是推进舆情演进发展的双刃剑,应当引起重视[8];郭勇陈等探讨了意见领袖在网络论坛环境中的作用与影响,并给出相关管理建议[9];夏雨禾对微博中舆情的生成要素、模式等进行分析,提出微博舆情的引导建议[10];肖凝希对舆情的生命周期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社交网络舆情的预警对策[11]。
总的来说,现阶段移动社交网络舆情的相关研究数量偏少,且现有研究大多从定性的角度对社交网络舆情进行研究,而鲜有从细粒度上针对移动社交网络舆情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及等级划分的定量研究。为了丰富以上研究,本文在详细分析移动社交网络自身特点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移动社交网络舆情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分析法构建了移动社交网络舆情预警模型。最后结合实例验证该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期为政府部门科学有效地控制和引导移动社交网络舆情提供借鉴和参考。
1移动社交网络舆情概述
移动社交网络是用户在真实的人际交往中通过各种媒介特别是通过移动终端借助移动社交网络平台建立的一种虚拟化的人际关系网(如图1)。在此基础上,并借鉴相关专家学者对网络舆情的定义,笔者认为移动社交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移动社交网络自由表达和传播的各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综合。
近些年网络舆情事件频发,而移动社交网络平台则成为引领舆情发展的主要阵地。从2015年“东方之星”长江沉船事件、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件、成都男子逼停暴打女司机事件,到2016年上半年哈尔滨“天价鱼”事件、“人机大战”事件、山东假疫苗事件等等,微信、微博、论坛等各种移动社交网站所的网络信息已经成为推动网络舆情发展的主要力量。这主要是由移动社交网络3个特点决定的:
1、1移动社交网络舆情具有随机性特点
移动社交网络舆情的随机性包括网络信息的随机性与信息者的随机性。网络信息的随机性是指移动社交网络用户能够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发表或转发各种各样的信息言论,而其中有些信息可能是失真的甚至是网络谣言。信息者的随机性指处于“全民麦克风”时代,只要是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都可以在社交网络平台上信息,这使得网络信息的者具有较大偶然性。
1、2移动社交网络舆情呈现出碎片化特点
各种移动社交网络平台,如微信、微博等,其信息都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大多用户都通过简短的言语、图片、语音等形式将所闻所感表达出来。以新浪微博为例,用户的每条信息被限定在140字以内,这与传统的博客不同,真正体现了其“微”的特点,这正满足了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并急于与人及时分享生活状态的需求。
1、3移动社交网络舆情具有聚众传播特点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与社交网络平台的不断壮大,移动社交网络舆情的传播越来越呈现出聚众传播的特c。“聚众传播”指处于社交网络中的人们通过各种网络平台,以取得某种认同为目的得一种群体性传播形式。聚众传播融合了多种传播方式与途径,既包括信息的聚合也包括具有相同观点人群的聚合。
2移动社交网络舆情预警模型构建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模糊数学范畴内对于某事物给出综合评价分析的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该方法主要包含:①确定因素集;②确定指标权重;③确定评价集;④进行综合评判等步骤。层次分析法(AHP)是基于把要分析的较为复杂的问题看成一个整体的系统,通过对系统内的多个因素的逐层分析,对于相关的因素咨询有关专家并由专家给定相应的权值,进而建立相关模型。本文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构建移动社交网络舆情预警模型,力图在已有网络舆情预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移动社交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移动社交网络舆情影响因素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并对舆情预警等级进行划分,进而实现预警目的。
2、1移动社交网络舆情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对现有舆情指标体系相关文献[12-16]的分析,结合移动社交网络的主要特点,本文构建了移动社交网络舆情二级指标体系,以舆情主题信息、舆情者、舆情参与者和舆情扩散度为一级指标,建立如图2所示的移动社交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指标体系包含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3个。其中一级指标包括舆情主题信息、舆情者、舆情参与者与舆情扩散度。舆情主题信息包括同类主题总数、主题敏感度、主题转发评论次数3个二级指标;舆情者包括舆情所在社交网站、者粉丝数量2个二级指标;舆情参与者包含参与者所在社交网站、参与者粉丝数量、事件正面回复数及事件负面回复数4个二级指标;舆情扩散度包括社交网站权威度、社交网站分布度、舆情议论热度和舆情传播速度5个二级指标。
2、2因素集的确定
确定研究目标的因素集是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时首先要考虑的。在确定移动社交网络舆情的因素集时,主要考虑影响移动社交网络舆情的一些关键指标,对关键指标体系进行划分,即U={U1,U2,…,Un}本文根据移动社交网络舆情的自身特点及建立的移动社交网络舆情预警指标将基本因素集U大致划分成4个子集,对于评价因素Ui={Ui1,Ui2,…,Uik},将其分为由13个具体因素形成的评价因素集合。
2、3评价集的确定
评判集指的是评判目标的评判结果集合。在建立评价集V={v1,v2,v3,…,vm}时,本文综合我国自然灾害预警等级划分标准与相关专家学者意见,将移动社交网络舆情预警分为4个等级:蓝色预警(轻微严重,Ⅳ级)、黄色预警(比较严重,Ⅲ级)、橙色预警(严重,Ⅱ级)和红色预警(特别严重,Ⅰ级),也就是取m=4对移动社交网络舆情预警等级进行评价,则评价确立的等级集合为V={v1,v2,v3,v4}={轻微严重,比较严重,相当严重,特别严重}。
2、4指标权重的计算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影响移动社交网络舆情的各因素的权重。在分析移动社交网络舆情影响因素过程中,由于各因素的重要程度有所差别,因此要赋予各因素以不同的权重,我们可以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来对移动社交网络舆情影响因素的重要度进行排序。首先将各影响因素按主次与隶属关系分组形成递阶层次结构,在通过有关专家对同一层次移动社交网络舆情影响因素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并评分进而建立判断矩阵,然后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对应的特征向量,以特征向量各分量表示该层次相应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权重。例如,要确定“舆情主题信息U1”的各影响子因素重要性权值A1=(a11,a12,…,a1n)可以计算满足:AW=λmaxW的特征根与特征向量。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可以用和积法来近似求解,具体步骤为:
由结果可以看出,调查中网友对该事件的评论隶属于(一般严重、比较严重、严重、特别严重)的隶属度分别为:(0、076,0、163,0、347,0、414),其中隶属度为“特别严重”的隶属度最大,为0、414,因此得出对于该事件的预警等级为“特别严重,Ⅰ级”即“红色预警”。这与事件发生后专家对该事件的定性结论相一致。
4结论
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实时社交工具如微信、微博、QQ等俨然成为人们发表言论、信息交流的主要阵地,随之而来的是移动社交网络舆情的迅速产生与演化。因此如何科学地进行舆情预警,进而有效地控制和引导移动社交网络舆情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融合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分析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AHP-模糊综合分析法的移动社交网络舆情预警模型,并以“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了较好的预警效果。
参考文献
[1]国际电信联盟(ITU)《衡量信息社会报告(2015)》解读[EB/OL]、http:∥/15/12/2/c1/57657、shtml,2016-05-25、
[2]M、Y、Cha,A、Mislove,and K、P、Gummadi、A measurement-driven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propagation in the flickr social network[C]、in Proceedings of the 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ld Wide Web,WWW09,2009:721-730、
[3]Saki Knafo、NDAA Trends On Twitter During The Debate[N]、The Huffington Post,2012-10-23,(9)、
[4]Takehara T,Miki S,Nitta N、Extracting Context Information from Microblog Based on Analysis of Online Reviews[C]、Multimedia and Expo Workshops(ICMEW),2012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2012:248-253、
[5]Naohiro Matsumura、Collaborative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in Online Community[R]、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ocial Intelligence Design,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2005:23-27、
[6]Ting I H,Chang P S,Wang S L、Understanding Microblog Users for Social Remendation Based on Social Networks Analysis[J]、The Journal of Universal Computer Science,2012,18(4):554-576、
[7]兰月新、突发事件微博情扩散规律模型研究[J]、情报科学,2013,31(3):31-34、
[8]王玉珠、微信舆论场:生成、特征及舆情效能[J]、情报杂志,2014,33(7):146-150、
[9]郭勇陈,沈洋,马静、基于意见领袖的网络论坛舆情演化多主体仿真研究[J]、情报杂志,2015,34(2):13-21、
[10]夏雨禾、突发事件中的微博舆论:基于新浪微博的实证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5):43-51,110-111、
[11]肖凝希、浅谈舆论生命周期视角下的微博舆论预警[J]、科技创新导报,2013,(15):229-229、
[12]李文杰,化存才,何伟全,等、网络舆情信息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模糊评判模型[J]、情报科学,2015,33(9):93-99、
[13]孙玲芳,翟鹏博、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的舆情指标预警模型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4,42(2):267-271、
[14]丁菊玲,勒中坚,薛圈圈、定量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模型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20):59-63、
关键词: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引导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7、066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较2014年底提升了0、9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12月增加36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年底的85、8%提升至88、9%。”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意见、参政议政已经对政府进行监督的首要渠道,网络舆情应对已经成为考验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权力行使的特殊性,已经成为以新媒体为主的各种媒介和社会公众重点关注的对象。然而,由于当前公安机关涉警舆情导控机制不健全,处理方法不当,涉警舆情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如“6・28贵州瓮安事件”、“昆明火车站案”、“黑龙江庆安枪击案”等,已经给当地公安机关的形象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对公安机关来说,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正确引导涉警舆情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
1 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建设的基本情况
(1)部门设置和职责划分。地方公安机关对网络涉警舆情的应对主要有指挥中心和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部门负责。指挥中心通过直属部门、职能部门等收集、整理和通报舆情信息,对重大舆情信息在分类的基础上向舆情危机应对小组领导和上级机关报告。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部门负责对网络上有害、不实、负面的信息进行技术性封堵或删除,同时查处网络违法犯罪分子并调查取证。除此之外,在公安部《公安机关处置突发敏感案(事)件舆论引导工作规范》的规定下,各级公安机关结合实际工作从指挥中心、网安部门抽调人员,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工作小组,具体职责是通过专职人员搜集网络舆情信息,跟踪、分析和汇总已经发生的网络涉警舆情危机事件,及时向指挥中心汇报相关网络舆情发展动向。
(2)舆情信息搜集渠道。从源头上划分,公安机关的网络舆情搜集渠道可分为两种:媒体和论坛。媒体渠道主要是从传统新闻媒体的网络载体以及大型门户网站上筛选和甄别涉警网络信息,如网易、新浪、腾讯等平台的信息;论坛渠道主要是从互动性网络交流平台获取网络涉警舆情信息,例如网页论坛、QQ、微博、微信等信息传播媒介。地方公安机关的网络信息搜集同样兼顾人工监测和技术监测两种渠道,强调基层公安机关和不同职能部门的网络舆情信息汇总。除此之外,公安机关也关注境外媒体和网络对国内网络涉警舆情信息的搜集与汇总,分析可能产生的舆情危机,提前做出应对预案。
(3)舆情信息的处置手段与措施。公安机关应对网络涉警舆情危机主要依靠网络舆情封堵和网络舆情宣传两种手段。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处负责开展网络安全防范、打击网络犯罪等工作,同时通过技术手段对网络上出现的不实、负面或有害信息进行删除,对再次出现的恶性、谣言性质的信息进行技术性封堵。指挥中心协调指导宣传处开展网络舆情宣传手段,利用官方网络平台(如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权威信息,积极与网民交流互动,防止或消除网络谣言对公安机关形象造成的负面影响。目前,各地公安机关自上而下基本上都建立的对外门户网站、微博和微信。
在处置措施方面,公安机关已经采取的应对措施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建立快速反应机制。针对网络上已经出现的网络舆情,属地公安部门应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同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和民警进行事件的调查、证据的收集以及责任的认定,如果事件已经危及社会秩序,要以处置事件为先,进而根据处置情况通过官方渠道向社会进行通报,与民众进行沟通,以争取民众的支持;第二,及时报送信息。网络舆情信息的搜集除了网安部门及指挥中心的网络搜集途径外,还通过各职能部门对所遇到的涉警舆情信息的上报反馈,最终由涉警舆情处置小组汇总、分析并作出决策,部署应对策略。涉及多部门之间的联动,由上级公安机关统筹协调。第三,通过官方平台信息。对取得的调查结果,由宣传部门通过官方新闻通稿或召开新闻会的形式对外公开。新闻通稿可以是传统媒介,也可以是新媒体;不同部门的对外发言要统一信息口径。
(4)舆情引导的成效。近年来,随着网络舆情处置经验的积累与不断摸索,各地公安机关在网络舆情处置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如制定了系统的规范性指导文件、建立了专门的机构和人员队伍、网络舆情应对平台越来越多、应对措施越来越合理、新闻发言人制度越来越完善等,这些措施对于引导网络舆论和维护社会秩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公安机关通过官方平台的权威信息也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公安机关的工作也得到了社会公众的支持。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网络公众对于网络舆情信息处置中的强制性封堵表现出强烈的反感情绪,这也导致某些网上有害信息或不实言论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越删越多,公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和理解也在不断降低。
2 当前网络涉警舆情引导机制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各地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当前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引导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一方面表现为对网络新媒体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利用。当前,全国大部分公安机关都开设有微博和微信平台,但其内容更新速度较慢,部分微博、微信建设基本上流于形式。大部分公安机关依然靠旧观念、旧思路来处置舆情危机,面对新闻媒体或网络公众的质询,也多采用沉默或被动应付的态度来应对,最终导致舆情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表现为网络舆情应对手段重管控、轻引导。一味强调通过的技术手段对负面网络信息进行强制性删除,不但难以在情感上获取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而且也会造成对公众自由表达权和知情权的侵犯,最终造成社会公众的不信任,影响公安机关的威信。对舆论引导作用的低估是当前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处置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
(2)缺乏高效的舆情信息研判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公安机关舆情信息研判较为滞后。对于基层公安机关而言,对舆情信息的收集、汇总工作大多无专人负责、流于形式,致使上级公安机关无法对敏感事件及时分析判断,导致危机发生。对于上级公安机关而言,涉警信息批转给下级后,由于工作环节多,加之没有具体、有针对性的处置工作细则,造成信息处置无章法且不及时,错失了舆情处置的最佳时机。另一方面,公安机关信息研判也缺乏足够的敏锐性。对涉警舆情危机的苗头没有做到及时预警,导致涉警舆情危机形成后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丧失了涉警舆情处置的主动权。近几年发生的各种事件中,往往因为危机在形成时缺少有效的收集、分析、研判,不能及时的对事态做出全面、客观的判断,在涉警负面信息已经在互联网炒热并高度发酵后,相关公安机关才出面澄清,造成无法大量挽回的损失。
(3)缺乏专业的舆情引导机构,专业队伍建设落后。按照公安部《公安机关处置突发敏感案(事)件舆论引导工作规范》的规定,县级以上公安机关需要建立专门的涉警舆情处置小组,而当前我国公安机关在相应的层级并未有专门的机构设置,在人员配备上也往往以兼职为主,队伍专业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别领导干部和民警应对媒体的基本常识和经验缺乏,面对媒体时往往过分紧张,反应迟钝,被动应付;或是与媒体交往时姿态和策略把握不准,过分热情或过于冷漠,导致双方地位陷入“不平等”的误区;二是欠缺在新闻舆论引导方面的系统教育和培训,纪律意识不强,公关细则不清楚,在新闻口径未统一的前提下擅自接受媒体采访,造成工作局面的被动;三是通讯(网评)员队伍专业素质低下,责任心不强,不能在第一时间针对网络涉警危机信息做出专业回应,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欠缺。
3 完善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策略
(1)加强网络舆情引导队伍专业化建设。在树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公安机关应选拔一批具有警察公共关系业务知识、较强组织性和业务水平的民警,成立网络舆情引导专门工作队伍,为开展针对不同的负面舆情应对工作做好人才准备。网络舆情责任人应当承担起正确引导的义务,在监测网站信息的同时,设置一些较为明显的提示、标语等,提高网民的个人责任感。在日常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对网络责任人队伍进行素材写作、计算机操作技能、网上涉警舆情处置、网络安全等多方面系统培训,使这些人员能够全面、熟练地掌握应对网络涉警舆情的工作技能,从而建立一支高效、高水平的队伍。同时,要借助第三方力量,让网络各领域有较大影响力人员成为铁路公安舆情信息导控的补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