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精选8篇)

时间: 2023-08-24 栏目:写作范文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篇1

[关键词] 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效果 评价

[中图分类号] R19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321-02

Effect Evaluation of Diseases Reporting lnformation System in Zhoukou City

Zhang LixiaZhang ShugongLuo Hongwei

(Xihua County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Xihua,Henan 4666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view the process of Diseases Reporting lnformation System (DRIS)construct and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is system during 2004-2009 in Zhoukou City、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interact-based information quality of infectious disease of Zhoukou from 2006 to 2009,and support scientific bas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in the next work、 Methods The case investigation data of infectious diseases cases reported by 10 county(city,district)through DRIS were analyzed for performance indicators calculation、 Data was consulted from the Disease Surveillance Information Report and Management System、 Results The average rate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of Zhoukouwith timely report failure,timely checking failure,repeated report and no report during 2006-2009 were 1、03%,0、52%,0、01% and 0、00%、performance indicators increased steadily、 Conclusion In general,the quality of direel detwerk yeporting system for infectious diseases of Zhoukou from 2006 to 2009 shows to be good,acquired markedly social benefits、

[Keywords] Diseases Reporting lnformation System; Effect; Evaluation

我国于2004年1月1日启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子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网络直报系统)进行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周口市自2004年初建设和运行网络直报系统运行以来,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有了根本保证,信息报告质量逐年稳步提高。为使全市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更加规范科学、及时有效,现对2004-2009年网络直报系统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对传染病网络报告信息质量与效果进行评价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疾病监测信息系统运行情况资料来源于现场督查和网络审核资料;传染病数据资料来源于周口市各医疗卫生机构2004-2009年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法定传染病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

1、2 方法 对全市所有乡级及以上医疗单位和疾控单位的信息系统运行情况进行现场督查和网络审核,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网络直报系统运行评价指标: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2005试行版)制订的评价指标:直报用户网络直报率。凡年度各月有1例及以上传染病个案病例信息网络报告卡者既视为网络直报系统正常运行;传染病报告信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质量评价指标及统计规则》(2006版) 修订的质量评价指标,运用综合指数(率)对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综合指数(率)=(未及时报告率+未及时审核率+重卡率+县区零缺报率)/4。综合指数(率)越小,说明该地区传染病疫情报告信息质量越高。

1、3 统计学分析 利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质量统计模块中“质量综合评价”中的相关数据,采用Excel电子表格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运行情况 通过对现场督查资料和网络审核数据统计分析表明,全市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运行于2004年1月开始,截止2006年10月底,全市232家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包括37家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195家乡镇卫生院)全部实现了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在2004-2009年的运行中,网络直报单位不断增加,网络直报传染病病例逐年提升。见表1。

表1周口市 2004~2010年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运行情况

2、2 传染病网络直报单位类型构成 2004年1月1日0时-2009年12月31日24时,全市各级卫生医疗机构共报告法定传染病报告卡205410张,其中有36、17%来自县级以上综合医院,29、05%来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68%来自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三者共占报告病例总数的85、90%,8、55%来自专科防治院,2、51%来自妇幼保健院, 3、04%来自其他卫生机构。网络直报系统运行以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卡逐年减少,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传染病报告逐年增多(表1)。

2、3 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运行效果

2、3、1 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 在2004年之前的传统的报告模式中,从医院发现传染病例到县级卫生防疫站收到疫情报告,平均5天时间。在2004-2009年的网络直报模式中,传染病发病诊断平均0、66天,诊断报告平均0、45天,录入审核平均0、02天。从医院发现传染病例到县、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到疫情报告,平均为0、45天时间。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提高了10、11倍。

2、3、2 传染病报告的准确性 实行网络直报前6年,全市共报告甲类传染病1种4例,乙类传染病16种84589例,丙类传染病未报告。总传染病报告发病为2类17种84593例,年均发病率为161、82/十万;实行网络直报后6年,全市共报告甲类传染病0种0例,乙类传染病15种178434例,丙类传染病6种26976例,总传染病报告发病为2类21种205410例,年均发病率为294、06/十万。实行网络直报前后6年的年均发病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55、8,P

2、3、3 传染病报告的完整性 我市1953年建立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病种为13种。1989年颁布《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5种,我市报告病种为甲、乙2类共17种。2004年修订《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7种,我市报告病种病种为甲、乙、丙三类共21种。全市于2004-2009年所发生的法定传染病甲、乙、丙三类传染病全部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了网络直报。实行网络直报后2004-2009年中,全市共报告甲类传染病0例,乙、丙类传染病21种205410例。

2、4 传染病报告信息质量综合评价 自2006年以来运用《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质量评价指标及统计规则》(2006版)进行报告信息质量的综合评价。

2、4、1 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 2006-2009年,150696张传染病报告卡,从诊断到网络报告平均间隔时间为11小时。未及时报告的传染病卡片1558张,平均未及时报告率1、03%,全市大部分县(市、区)每月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报告卡未及时进行网络直报情况,但逐年减少(表2)。

2、4、2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审核的及时性 2006-2009年,150696张传染病报告卡,从报告到审核平均间隔时间为47分钟。未及时审核卡片790张,平均未及时审核率0、52%,全市部分县(市、区)每月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网络报告卡未及时审核情况,但逐年减少(表2)。

2、4、3 重卡和县区零缺报的情况 2006-2009年,周口市的10个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及时删除重复传染病报告卡共3736张,主要是肺结核和乙肝。2006-2007年周口市的个别县(市、区)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网络报告卡未及时进行删除,重卡率分别为0、04%、0、02%,2008-2009年无重卡现象;2006-2009年周口市的10个县(市、区)均有传染病报告,无县区零缺报现象(表2)。

2、4、4 信息质量综合评价 2006 2009年,全市平均综合指数0、39%。各年质量综合指数分别为1、15%、0、39%、0、14%、0、06%。2006-2009年的网络直报质量评价综合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427、42,P

表2周口市2006~2009年传染病网络直报信息质量综合评价

3 讨论 利用现代通信手段,依托互联网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建立起了基于网络模式下的“在线、个案、直报”的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建立起了统一、高效、快速、准确、贯通上级疾控机构与本地医疗机构、触角延伸乡村基层卫生单位的互联互通的传染病管理网络,形成构建了一个适合形势发展的疾病监测工作体制。成功实现了传染病由传统报表格式向个案实时报告的根本性改变,带来了疾病监测控制工作质的飞跃,与既往研究[1-6]一致。

周口市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6年来的实际应用,有效保障了传染病信息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全市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逐年提高。高质量的疫情监测数据、及时准确的疫情分析、通过对监测数据动态快速统计分析与疾病爆发信息的早期监测预警,为重大疫情控制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情报服务,为决策科学化与管理现代化做出了贡献,并经过实际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最好也最恰当的体现了公共卫生的成本―效益。

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应用效益表现在为管理现代化和决策科学化做出贡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这在实际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2009年入春以来,周口市的手足口病开始迅速蔓延,疫情快速传播,疫情防控形势严峻。面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新闻媒体高度关注、社会公众广泛关心的状态,我们及时启动应急工作机制,努力减少疫情对公众健康的危害和对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的影响,进一步强化疫情监测工作,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实时监视全市疫情,畅通信息反馈渠道,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情报。编发了全市手足口病疫情日、周、月不同时段的疫情动态分析238期,科学分析研判疫情,准确预测预报发展趋势,提出合适的工作建议,为领导决策及时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做到了情况明、信息灵,数据准、分析透,预测准、建议正,措施硬、效果好,保障了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科学规范,及时高效。2009年全市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7608例,报告发病率为76、31/十万,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2、54/十万),未出现社区水平的集中暴发局面,全市的疫情控制在了平稳状态,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

参考文献

[1] 马家奇,戚晓鹏,施小明,等、2005年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评价[J]、疾病监测,2006,21(11):600-603、

[2] 王丽萍,郭岩,郭青,等、2006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网络报告信息质量评价[J]、疾病监测,2007,22(6):412-414、

[3] 陆小军、南京市传染病疫情报告信息质量综合评价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J]、疾病监测,2007(3):210-212、

[4] 朱正平,李建平,苏晶晶、南京市2006年传染病网络直质量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261-263、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篇2

【关键词】 传染病报告;漏报分析;对策

疫情报告是传染病监督管理中最基本的重要内容,及时准确地向疾病控制中心报告疫情是每个医生的职责和义务,是防止传染病暴发和疫情蔓延的重要环节[1]。为防止医院传染病漏报,自2012年1月起我院采取了新的传染病管理制度,加强医院对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监控管理,有针对性采取措施,从而减少了医院传染病漏报的发生。本文分析了近2年来,我院传染病漏报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2010――2011年传染病出院病人12485份病例。

1、2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诊断标准为依据,由专职疫情责任人查阅12485份病例,凡患者在住院期间确诊为法定传染病的病例,在法定时限内,相关医生仍未上报的为漏报。

2 结 果

在12485份病案中,确诊传染病1864例,已报1842例,漏报22例,漏报率为1、2%。

3 漏报原因讨论

3、1 综合医院的领导及全体医务人员传染病疫情管理的意识淡薄,重治轻防。个别医生不能熟练掌握各类法定传染病的诊断标准、病种及报告时限,以致造成漏报。

3、2 首诊医生对传染病疫情不够重视,报卡意识不够强 ①对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报告时限模糊不清,造成漏报、迟报。②有个别医生即使已电话通知其补报,医生仍存在迟补现象,造成个别传染病报告卡难以在传染病防治法所规定的时限内上报。③由于医生临床工作太忙,个别医生有忘报、误报或字迹填写潦草,项目不完整等现象,造成漏报、误报。④有些医生在开检查报告单时,忘记填写“初诊”,造成初诊为传染病的病例漏报。

3、3 某些医务人员法制观念不强,发现传染病即转入专科诊治,将疫情报告的工作随之推向专科。既不能执行首诊报告负责制,也不能认真履行法定报告人的义务,造成传染病报告卡漏报。

3、4 医生对需要专科的病人,于转入科室相关医生病例交接不够完整,初诊医生开检验单,待检验结果呈阳性时,接诊的医生不是初诊的医生,报卡的责任未能明确由谁执行,造成漏报。

3、5 个别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字迹不清,缺项、漏项,工作单位现住址填写不详细,14岁以下儿童没有填写家长姓名,发病日期和诊断日期填写不符合逻辑等,造成传染病报告卡误报、漏报。

3、6 相关辅助科室(医学影像科、化验室、放免室)工作不认真,责任心不强。主要表现在漏登阳性报告单或报告单填写项目不全,使查对困难。造成传染病漏报无法补报。同时未严格执行传染病疫情报告单交接制度,造成个别阳性报告单遗失或报告单因字迹不清晰等原因退回重写后,未能及时送回科室,造成漏报。

3、7 专职疫情责任人员对医院制定的疫情报告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奖罚制度不兑现,不能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4 对 策

4、1 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领导重视 医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传染病疫情领导小组,结合医院实际制定《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定》、《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定》、《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奖惩制定》,并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2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 对各科室医生、新上岗医生、进修生和实习生进行定期传染病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培训,了解掌握各种法定传染病的报告时限、报告要求和报告流程。邀请疾控中心专家或科室主任讲解传染病的诊断标准、诊断依据,加强医生对各种传染病的认知。每次培训后进行书面考试,通过多种形式强化业务知识,增强报告意识,提高疫情报告自觉性[2]。

4、3 加强对化验单的管理 由医务科和感染管理科共同参与,做到化验单填写和登记规范化。凡对传染病诊断阳性的化验单由专人送到专科诊室,收发签字,弥补了因化验单项目不全和流失而造成的无法补报的状况;同时首诊医生要做好此类病人转诊的导诊工作,以防出现无主化验单而转向无法补报的另一局面。

4、4 增加监督检查频次 医院传染病专职疫情责任人每日定时核对阳性化验单,堵塞漏报,监控检查全院住院及门诊的传染病疫情报告,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做到奖报罚漏。

4、5 定期反馈 疫情报告责任人采用简报、网络及张贴公示等多种方法,将每月传染病疫情的报告情况反馈给临床医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从而提高医生的报告的准确性。

4、6 法律意识宣传 提高认识、增强疫情管理的意识,做到人人参与,防止结合。配合健康教育,利用板报、咨询等做好传染病的宣传,以充分认识疫情管理的必要性。

4、7 建立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

切实执行首诊医生负责制,管理人员发现问题,要及时反馈督促整改,如整改不力,经核实,通过医院的局域网向全院通告批评,同时建立严惩的奖惩制度,与经济挂钩,如:每漏报1例甲类传染病扣罚当事人奖金200元,每漏报1例乙类传染病扣罚当事人奖金100元,每漏报1例丙类或其它传染病扣罚当事人奖金50元等,并且年底表彰传染病报告优秀者,做到奖罚分明。

4、8 在门诊医生和住院医生的工作平台,嵌入传染病报告卡,让医护人员在第一线可以及时上报。

4、9 利用医院设立的传染病发热、肠道传染病专科门诊室,对可疑患者进行化验检查,以防止传染病的漏检漏报。

5 效果与讨论

5、1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及奖罚方案经过实施,我院传染病登记漏报无法补报的现象已降到历史最低点。医生传染病报告率由实施前的90、12%提高到97、25%,漏报的传染病可补报率由86、13%提高到99%,实际登记漏报率由3、6%降为0、41%,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5、2 我院实施传染病管理的实践证明,在综合医院完善传染病管理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力度,增强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法制观念和定期对医务人员培训是做好疫情管理的基本保证[3]。所以只要真抓实管理,疫情漏报现象是可以消灭的,其中感染管理科的监督检查指导起了重要作用。但要提高临床医生报告的自觉性,降低其漏报率,还要做艰苦细致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衍涛、造应传染病的发病新形势建设传染病医院[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14(3):131、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篇3

传染病疫情报告是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及时准确的疫情报告是防止疫情蔓延的信息来源,是评价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探讨其流行规律的重要依据。为了了解和掌握我区法定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和动态,以便加强疫情管理工作,为传染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2008年1月,青岛市市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辖区内医院2007年度法定传染病疫情漏报情况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对象:市南区所辖的省级、市级、区级以上医院7家,随机抽取2007年度的法定传染病报告卡526张。

方法:根据《全国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方案》对辖区内的7所医院,随机查看其门诊日志、《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和《山东省法定报告传染病登记簿》,统计传染病疫情漏报情况。同时抽查主要科室的医护人员35名,询问《传染病防治法》有关知识掌握情况。

结 果

医院传染病报告卡填报质量:526张报告卡中,未抽查出甲类传染病,共抽查乙类传染病12种242例,丙类传染病6种284例,卡片填写完整率81、37%,(428/526),有漏缺项18、63%(98/526)。

医院传染病漏报情况:7所医院,其中省级医院1所,市级医院4所,区级医院2所。总漏报率9、70%(51/526),其中门诊漏报26漏报8、64%(26/301),住院部漏报25例,漏报率11、11%(25/225)。

医护人员对《传染病防治法》知识掌握情况:调查医护人员35人,能正确回答18人(51、43%);部分回答13人(37、14%);回答错误4人(11、43%)。

讨 论

传染病报告卡片填写质量需进一步提高:本次调查中发现卡片填写完整率为81、37%。由于临床医生没有认真学习和重视卡片填写要求,错过当面问患者情况的时机,影响了卡片的填写质量,给患者的回访和管理带来不利因素。

医护人员的《传染病防治法》相关知识掌握:本次调查发现各级医院都设有一套疫情管理组织机构,其中省市级医院比较规范,制度健全,但能够正确回答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只有51、43%。这说明医护人员对《传染病防治法》有关知识掌握不全面,从而对疫情报告认识不足,这严重影响了疫情报告质量的提高。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篇4

[关键词]传染病;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1-0036-03

为了解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及其变化趋势,分析传染病流行特点和影响因素,为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笔者对阜新蒙古族自治县2005-2009年实行网络直报后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情况按常规分类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疫情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年报数据。人口数据资料来自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统计局。

1、2 方法:根据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上报的传染病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法定传染病发病分类按《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的常规分类统计呼吸道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肺结核、麻疹、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肠道传染病:霍乱、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未分型肝炎、脊髓灰质炎、伤寒副伤寒、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手足口病、包虫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淋病、梅毒、丝虫病、黑热病;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鼠疫、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布登革热、炭疽、鲁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疟疾、血吸虫病;其他传染病:新生儿破伤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2、结 果

2、1 传染病发病、死亡情况:2005-2009年5年累计传染病报告发病19种5464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49、44/10万,报告死亡3种8例,其中肺结核5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例,流行性出血热1例,年平均报告死亡率为0、22/10万。2005-2009年5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报告15种3175例,年平均报告率101、59/10万;丙类传染病报告4种1749例,年平均报告率47、85/10万。见表1。

2、2 传染病发病分类构成:2005-2009年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传染病发病构成中呼吸道传染病位居首位,共报告2510例,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45、94%;其次是肠道传染病,共报告1891例,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34、61%;位于第3位的是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共报告915例,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16、75%;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分别报告100、48例,分别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1、83%和0、88%。各年份发病构成情况见表2,各年份发病率见表3。

2、2、1 呼吸道传染病: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68、64/10万,各年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与各年发病例数相符。其中肺结核报告2054例,占呼吸道传染病的81、83%,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56、17/10万,各年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死亡5例;流行性腮腺炎报告220例,占呼吸道传染病的8、76%,年平均发病率为6、02/10万;麻疹报告126例,占呼吸道传染病的5、02%,分布在4个年份,发病率从2005年的0、14/10万到2009年上升为13、14/10万;猩红热报告3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99/10万;2009年甲型H1N1流感列为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4例,发病率为0、55/10万。

2、2、2 肠道传染病: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51、73/10万,各年份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甲肝报告22例、戊肝报告43例、未分型肝炎15例,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0、60/10万、1、17/10万、0、41/10万,3种肝炎各年发病率都在较低水平;痢疾报告393例,占肠道传染病的20、78%,年平均发病率为10、75/10万,各年份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感染性腹泻报告423例,占肠道传染病的47、54%,年平均发病率为24、59/10万,发病率从2005年的0、41/10万到2009年上升为57、89/10万,上升幅度较大;伤寒报告7例,各年发病率较低。2008年手足口病列为丙类传染病后,报告发病512例,其中2009年报告490例,这也是造成2009年肠道传染病上升的主要原因。

2、2、3 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5、02/10万,各年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乙型肝炎报告799例,占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的87、32%,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1、85/10万,各年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丙型肝炎报告50例,占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的5、46%,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37/10万,各年份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淋病、梅毒分别报告14例、50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0、46/10万、1、31/10万;2009年报告1例艾滋病,在广东打工感染,由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2、2、4 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布鲁氏菌病报告发病94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57/10万,各年份发病率由2005年的0、27/10万到2009年上升为8、76/10万;流行性出血热报告发病6例,分布在3个年份。

2、2、5 其他传染病:斑疹伤寒报告发病48例,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3、讨 论

2005-2009年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传染病发病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发病率由2005年的103、42/10万上升到2009年的258、80/10万,除乙类传染病中的2007年发病率比2006年略低、丙类传染病中2006年发病率比2005年略低外,其余各年份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乙类传染病按发病例数依次为肺结核、乙型肝炎、痢疾、麻疹、布鲁氏菌病、丙型肝炎、梅毒、戊型肝炎、猩红热、甲型肝炎、淋病、未分型肝炎、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艾滋病;丙类传染病按发病例数前五位为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斑疹伤寒、流行性感冒。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篇5

2、定期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增强师生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促使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范的能力。

3、定期组织力量消除鼠害和蚊蝇等病媒昆虫及其它传播传染病的或者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动物危害。

4、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公共设施,对污水、污物、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改善饮用水卫生条件。

5、建立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每年新生入学进行传染病预防接种。

6、食堂饮食从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健康合格证后方可上岗。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疫情的报告和管理在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准确及时的疫情报告是控制疫情蔓延的情报信息,健全的疫情报告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是确保疫情报告准确及时的关键。

疫情报告时限和办法: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要求执行。

按照《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之规定,每个教职工及学生均为法定疫情报告人,学校为我校责任疫情报告人。任何人发现传染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均有报告的责任和义务,可用口头、书面、电话等方式向学校、管理老师或班主任、保卫迅速报告,相关科室和人员接到报告后,迅速报告校医务室,由校医务室及时整理出文字材料向学校领导报告,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财政厅)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如果隐瞒不报、漏报、谎报或延期报告的,要追究当事人有关责任。

三、传染病控制措施1、经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部门确诊为传染病者,应及时予以隔离治疗(学生应当办理休学手续),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2、对疑似传染病的病人,在明确诊断前,安排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密切接触的人员,实施必要的卫生处理和预防措施。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篇6

[关键词] 传染病管理;医院信息系统;作用

[中图分类号] R18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11(a)-175-02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s' role in the manage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SONG Min1, MI Chunxiang2, HUANG Caihui1, WU Xiaoying1*

1、Department of Preventive and Health Care, Yongchu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2160, China; 2、Department of Network Center, Yongchu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216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 in infectious disease reporting and monitoring、 Methods: Infectious diseas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platform wa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hospital's existing HIS system, for infectious disease reporting, auditing, statistics, monitoring, etc、 Then the evaluation indexes of the quality manage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before and after 1 year were pared and analysed、 Results: Th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manage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2010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2009、 The differences of cases reported, the timeliness, accuracy and pleteness of reports card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ared with the information system before (P

[Key words] Infectious disease management;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s; Role

传染病是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的疾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如何监控医院传染病的发生,及时、准确地做好传染病的上报工作,是每一个传染病管理者面临的现实问题。随着我院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推进,我院于2010年1月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网络建立了医院传染病信息管理系统,系统的建立提高了传染病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优化了工作流程,取得了较好成效,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我院信息系统建设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网络建设初期,系统功能主要涉及门诊收费、住院收费。1996年底,医院信息化建设进入网络时代,目前已形成了覆盖全院各个主要部门的信息管理系统(HIS),收费系统、药品管理、检验系统(LIS)、电子病历系统(EMR)、网上自动化办公系统(OA)等都可以通过统一的平台来实现。2010年1月,为了加强医院传染病疫情的管理,我院依托现有的网络平台,与重庆中联公司、日本NEC公司共同研发了高端数字化医疗平台,传染病管理为其子系统之一。

1、2 方法

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里建立了传染病管理子系统,增加了传染病填报、审核、统计、查询、漏报检索等功能,信息化传染病管理流程为:①传染病疫情报告:临床医技人员在医生工作站中填报疫情卡,保存上传至医院预防保健科实现疫情卡的报告,传染病管理专职人员再实时查询、审核、导出疫情卡后,通过互联网上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②传染病疫情监控:专职人员通过查看全院门诊、住院病历、漏报检索等途径了解疫情报告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与医生沟通处理。2011年1月,将实施前(2009年1~12月)、后(2010年1~12月)1年的传染病管理质量评价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利用SPSS 11、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工作质量的比较结果

通过1年多的实践,我院传染病疫情管理工作质量得到了大幅提高。信息管理后(2010年)疫情报告率、报告及时率、报告卡片完整率和准确率较实施前(2009年)有明显提高,经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工作效率的结果比较

信息系统管理将专职人员从大量繁琐的病历资料查阅、审核、统计分析等工作中解脱出来,信息化前2周的工作量,信息化后1 h就能完成,传染病管理工作效率较信息系统实施前大大提高。

3 讨论

3、1 信息系统在传染病管理中的作用

3、1、1 简化了工作流程,使疫情卡报告及时、方便、快捷 传染病报告传统模式为医师发现传染病后手工填写疫情卡,然后人工传送至预防保健科。信息化管理后,计算机工作站基本遍布每个诊疗部门,疫情卡报告变为电子填写、传递模式,专职人员进入HIS中的工作站接收、审核疫情卡后通过互联网上报,使报卡变得及时、方便和快捷。另外,传染病的统计、分类工作在HIS实施前也很复杂、繁琐,现在可定期导出数据上报至相关部门,从而保证了统计的简便性和正确性。从以上流程可以看出,利用HIS系统进行传染病疫情管理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等特点,使临床医师不再把报告传染病当作一种负担,从而提高了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专职人员也可从大量的资料收集、统计分析中解放出来,减轻了工作强度。

3、1、2 规范了疫情卡填报内容 传染病信息化管理后,医院设置了电子传染病报告卡,内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一致。医生在进入传染病报告卡界面后,系统会自动导入患者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家庭地址、电话号码等);选择患者诊断时单击目标传染病名称即可;填卡日期默认为当前日期,报告医生默认为医生工作站的登录医生[2]。这样就保证了传染病诊断的统一性,解决了医生常不填写患者地址或电话号码等情况,导致该患者无法追踪;另外,填写电子版传染病卡也避免了传统手工模式字迹不清难以辨认等现象,保证了疫情卡填报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规范性。

3、1、3 提高了监控效率 信息化管理实施后,传染病管理专职人员可实时监控门诊日志、住院病历诊断信息,随时使用传染病查询、漏报检索等功能查看全院传染病的发生、报告等情况,如有疫情卡片填写不全或漏报、迟报现象,能够及时督促医生完善信息或补报疫情卡,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传染病漏报,降低了迟报率,同时对发现传染病,及时采取措施控制传染病流行有重要意义,监控效率较以前也有明显提高。信息系统实施后传染病报告率达到了100、00%,报告及时率也较实施前得到较大提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1、4 提升了管理水平 针对全院每日上千的门诊、住院患者,如果每天由专职人员跟踪了解传染病报告情况是无法完成的,只能定期定点抽检。信息化实施前,专职人员每月需查看大量门诊和住院患者病历资料,不仅工作量大,且在翻阅纸质病历资料时,常受时间和环境限制,必然造成管理上的疏漏。网络管理就可以节省在大量精力的基础上,更加全面的监测全院患者传染病报告情况,如发现问题,可通过系统的QQ聊天功能及时与医师沟通。畅通的信息渠道,便捷的工作方式,保证了专职人员可以将更多注意力集中在管理上,有利于提高服务水平,提升管理水平[3-4]。

3、2 存在的问题

传染病信息管理模式虽较传统管理模式有较多优势,但在信息化实践过程中,还是发现一些局限性,如系统未设置预警提示,当有未接收的疫情卡或新报卡时,不具备提醒专职人员接收、审核和上报疫情卡的功能;当专职人员拒绝接收填写不全的疫情卡,系统对医生也无任何提示,使医生无法及时更正该疫情卡。另外,信息系统虽提高了传染病专职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但临床医技人员上报疫情卡的积极主动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传染病专职人员的工作范围不应局限于网络,还应做到主动到临床中,加强与临床医技人员的沟通和交流,提高他们主动报告疫情卡的自觉性[3]。

总之,随着医院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对系统功能逐步完善和提高,使其更好地为医院各项管理工作服务。传染病管理的理想状态是主动、及时、准确的上报疫情,并分析出传染病流行趋势,为及早制订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我院传染病信息系统的应用,不仅优化了传染病管理工作流程,同时实现了与临床一线人员的良好交流与信息反馈[5-8],使传染病监控、报告工作从被动管理变为了主动控制,提高了疫情卡报告的时效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减少了迟报、错报、重复报等现象,对提高传染病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靳桂明,吴凌,王琳,等、医院应建立健全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1):1278-1280、

[2] 张中,李梅、医院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与监控的信息化管理[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9,20(6):68-69、

[3] 张越巍,巢仰云,曹红谊,等、医院感染信息预警监测系统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0):3168-3170、

[4] 李冬梅,武迎宏、现代化网络技术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0):3171-3173、

[5] 梅卫玲,周宏宇,杨永丰、医院感染管理系统在医院感染管理质量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3):514-515、

[6] 宋颖杰,于明臻、医院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0):104-104,110、

[7] 杨亦军、关于加强医院电子信息档案建设和管理的思考[J]、广西医学,2010,32(4):495-496、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篇7

1建立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意识,充分认识疫情管理的重要性

传染病疫情报告是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基础,对预防医院感染,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我院高度重视传染病管理工作,把传染病防治作为医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了医院传染病管理的各项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规范传染病疫情报告程序,医院成立了以业务院长为组长的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明确疫情报告管理职责,并指定专职疫情报告人具体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从人员设置、制度流程、科室协作等各方面加强了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管理。

2配置报告设备,组建报告网络,按卫生部要求开展网络直报

为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和《江苏省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规范》,医院配置报告设备,组建报告网络,建立首诊报告负责制、科主任负责制和报卡专职员三级管理体系,严格按卫生部要求开展网络直报,加强了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管理。

3加强《规范》培训,准确提供信息,努力提高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

疫情报告是传染病监督管理中最基本的内容,及时准确向疾病控制中心报告疫情是每个医生的职责和义务,是防止传染病暴发和疫情蔓延的重要环节。为提高传染病疫情报告的质量,我院定期组织临床医生开展《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规范》培训,将《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规范》作为每年新职工上岗培训的必修课,新职工参加培训后需经理论考试合格方能上岗。

4增强管理意识,增加检查频次,确保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达标

疫情报告的完整、及时、准确是保证报告质量的重要环节。为规范做好传染病信息上报工作,医院健全了门诊日志、传染病报告登记制度,专职员每天检查住院病人的病程记录和检验报告,查漏补缺,每月一次对病房和门诊传染病报卡质量进行检查,并将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列入科室考核内容。对传染病疫情报告填报不规范,漏报和迟报的情况按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处罚并在院周会上进行公示。每季度召开一次全院性报告质量分析会,通报报告质量,提出存在问题并限期改进,确保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达标。2010年全年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988例次,在市疾控中心的检查中,我院的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率达100%,准确率达100%,完整率达99、98%,常年无漏报发生。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篇8

1、1疫情控制的要求。一方面做好疫情报告既是国家法定的制度,使传染病防治工作全面符合法律规定;另一方面,做好疫情报告、全面、及时、准确地收集、分析疫情资料,也为制订传染病防制对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2传染病防治的要求。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就是做好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管理工作。及时、准确地对疫情进行报告,能够有效控制传染病的流行,通过传染病报告对传染病的流行趋势进行科学分析,为政府制定和评价传染病预防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1、3防治措施的要求。如果灾区发生传染病,为了制定适应灾区流行疾病的特点的防护和救灾措施,需要及时而又准确的传染病报告。灾区的传染病报告和是在常规疫情报告的基础上,对灾区疾病的流行发生规律加以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控制对策,作为评价防治效果的依据。灾区传染病报告的管理工作是救灾防病需要的一项特殊工作。

2、目前传染病工作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2、1管理机构不够完善

在预防医学中,传染病的防治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法律义务,而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医院的领导以及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的管理工作疏忽,法律义务意识淡薄,对医院的传染病的防制和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医疗机构对传染病的管理工作的规定过于抽象,管理规范缺乏具体性和操作性,政府的相关投入也很少。有的医院没有建立健全的传染病防治和管理机构,没有独立的传染病管理科室,在传染病的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现象;有的医院虽然设立了专门的传染病管理机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主管部门分工不清,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素质不高,在传染病管理工作中经常出现有法不依、无章可循、和传染病漏报现象

2、2传染病漏报现象严重

专家上门诊时间紧,患者就诊量大。遇到诊断传染病时,填写传染病卡信息量大费时间,加之门诊日志地址不详尽,患者又有顾虑不肯提供真地址等诸多因素,而将传染病改写为非传统病或慢性传染病。另外,报告艾滋病,血样检测需要三级筛选,HIV阳性病人需要现场流行病调查。由于患者不肯提供地址,致使有的病人以假姓名假地址报告或不能报告。而对于梅毒、淋病等性病,患者多用假姓名假地址就诊,存在一人多个姓名就诊,使传染病报告数量有一定的伸缩性。比如对自2005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进行传染病门诊治疗的报告情况进行了统计,情况不容乐观,(见下表1)、

2、3统计预防医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了百分比进行了比较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

根据上面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影响传染病报告管理的主要原因是管理方面的完善和漏报制止工作的改进,以此为出发点特提出改进措施如下。

3、1管理改进

3、1、1建立完善的传染病管理考核制度

坚持长期的、严格的自查制度,专职人员每月定期对全院传染病统计报告进行自查,务必做到门诊日志、登记卡、报告卡的一致性,如发现漏报、错报、迟报的现象要及时纠错进行追报;及时报告者奖,漏报者罚。漏报行为情节比较轻的,给予批评教育,限期改正;改进不力,继续违犯的,给予一定数额得罚款;由于工作不认真,责任心不强,造成传染病流行的,给予当事人行政处分;对于后果严重的交付相关部门追究法律责任。

3、1、2加强医防结合的工作理念

以卫生部下发的《全国传染病报告工作规范》为参考依据和技术指导,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卫生部的规范和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制定相应的传染病疫情报告操作规程,针对相关工作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各级医疗和预防部门要不断树立新的理念,以医疗和防疫相结合为工作宗旨,探索有效地医疗和预防工作模式,保证医疗机构和预防机构的有效联系和相互协作;在医院内部面对相关的医护人员开展传染病报告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普及;提高传染病防治人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努力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传染病防治队伍。

3、2漏报现象的治理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春雨的色彩作文(精选8篇)
  • 下一篇:公司审计规范(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