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塔塔”为你整理了这篇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与管理现状自查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与管理现状自查报告
一、督查内容和方法
(一)督查范围。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家县级医疗机构、4家乡镇卫生院。
(二)调查内容。
1、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
2、法定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现状。
(三)自查实施。
自市疾控中心下发了《关于开展安庆市2020年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的通知》,由县卫生健康委疾控办组织县疾控中心组成调查组,严格按照《安徽省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调查方案(2017年版)》进行自查。
二、自查结果
(一)基本情况。此次共督查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家县级医院,4家乡镇卫生院。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
1、法定传染病报告率。实查病例登记数442例,网络报告病例440例,报告率99、55%。
2、法定传染病报告及时率。网络报告病例440例,报告及时440例,报告及时率100%。
3、纸质(电子)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完整率。实查纸质报告卡135张,纸质传染病报告卡的必填字段信息填写完整135张,纸质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完整率100%。
4、纸质报告卡填写准确率。实查填写完整的纸质报告卡135张,同时与门诊或住院登记信息一致,填写字迹清晰且无明显逻辑错误,无涂改的传染病报告卡135张,纸质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准确率100%。
5、网络报告信息一致率。实查纸质报告卡135张,与网络直报信息系统中电子卡必填信息完全相符的135张,网络报告信息一致率100%。
6、报告卡有效证件号填写完整率。实查纸质报告卡135张,身份证号填写完整135张,报告卡有效证件号填写完整率100%。
(三)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
1、疾控机构。
(1)辖区传染病常规监测管理工作情况。每日做好传染病报告卡实时监测审核记录,每日至少4次以上,记录完整;建立了异常信息的快速反应机制与流程,并能有效付诸实施;针对传染病报告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开展传染病报告质量指导,每月至少开展1次传染病报告质量评估;1-11月份传染病报告报告质量评价综合率均值为100%。
(2)数据分析与利用。传染病疫情监测资料每月进行月分析,年终有年分析;重点控制传染病有专题分析;每月将常规分析报告通过纸质和网络直报系统进行反馈;根据疫情流行情况适时开展风险评估工作。
(3)传染病报告管理督导检查与评估。开展了辖区传染病报告管理督导检查,有检查方案和原始工作记录,实行辖区全覆盖,督查结束后有总结和通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二次督导;21家网络直报单位,2020年1-11月有5家全年没有传染病报告,分别是4家民营医疗机构和县血吸虫防治站;县直医疗机构连续3个月零报告单位1家,为县妇计中心;乡镇连续3个月零报告单位4家,为雷池乡卫生院、凉泉乡卫生院、鸦滩镇、高士镇卫生院;县级疾控中心每年对下级单位进行技术指导至少2次以上,每次都有指导记录。
(4)传染病报告管理专业技术培训。每年均开展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及监测资料分析利用等相关技术培训,有文件通知、有签到、有总结、有考核;培训的内容包括:《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技术指南(2016版)》重点传染病防控技术以及疟疾、登革热等诊治知识培训。
(5)网络直报人员及设备配置情况。疾控中心配备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的专职人员2人,实行A、B岗位制。配有专用计算机和笔记本电脑;为疫情监测人员提供了可实时连接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的无线网卡,对疫情监测人员提供一定的加班补助,并可以调休。
(6)用户信息安全管理情况。建有辖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及授权安全管理制度,对直报用户和本级用户均有备案,并对系统用户开展了信息安全相关培训。
2、医疗机构。
(1)院内传染病报告管理情况。各医疗卫生单位均成立了传染病报告管理组织,相关工作制度齐全;但门诊日志和住院登记纸质版本普遍缺少有效证件号登记栏,但县级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均设有该栏;检验科和放射科登记检查结果门诊和住院医生可以实时浏览打印。每月定期开展院内传染病报告质量自查,有记录,县医院并能落实奖惩措施;各单位均开展了传染病报告管理知识培训,部分单位对传染病诊断标准进行了培训。
(2)网络直报专职人员及设备配备情况。各单位均指定专门科室负责院内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配备有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兼职人员,并对直报人员有一定的加班补助,加班后可以适时调休。
(3)医疗电子病历系统中传染病报告管理功能。各单位均建有电子病历系统,除县级医院外,其他单位都不具备传染病报告管理功能;县级医院放射和检验结果门诊医院可浏览,但乡镇一级系统不具备该功能;目前也不具备导出功能。
(4)用户信息安全管理。直报用户在县疾控中心均有备案,各单位均配有传染病报告专用计算机,并安装了杀毒软件。
三、主要存在的问题
1、各单位均开展了传染病报告管理培训工作,但大部分缺少传染病诊断标准方面的内容,缺少培训考核,临床医生传染病报告意识和发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电子病历系统尚不完善。虽然各单位均建有电子病历信息系统,但乡镇不具备传染病报告管理功能,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的需要。临床医生登记意识和传染病报告意识不高。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1、进一步规范培训,丰富传染病报告管理培训内容,做好培训考核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
【关键词】 综合医院;传染病;报告;漏报;分析
疫情报告是早期发现和有效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环节[1]。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在卫生部的领导和支持下,于2004年1月1日在全国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2]。该系统的启用使得我国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发生了质的飞跃,传染病爆发的早期识别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传染病疫情信息的分析和利用更为迅速和便捷。但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传染病漏报、迟报等[3]。现就市级某综合医院2007年-2009年的传染病信息报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薄弱环节,为解决疫情漏报问题提供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市级某综合医院门诊部、住院部,查阅2007年-2009年每月的传染病疫情报告自查小结、传染病疫情登记本和疫情直报网络传染病导出表。
1、2 研究方法
采用普查法。对传染病有关的记录和登记进行检查。
1、3 研究内容
调查每月的出院病人登记表、门诊病人登记本、检验科和放射科的结果登记及形成的书面的自查小结。判断标准为医生在对患者诊疗时所做出的传染病诊断。凡临床诊断或实验室诊断为传染病,接诊医生没有报告的,视为漏报。疫情报告时限以《新传染病防治法》及卫生部:卫疾控发[2006]332号文件为执行标准[4,5]。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统计指标包括传染病报告率、漏报率。运用SPSS 16、0统计软件将数据录入,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检验水准 = 0、05。
2 结果
2、1 2007年-2009年传染病漏报情况
三年间全院应报病例为4253例,漏报68例,漏报率为1、60%。其中,2007年应报1576例,漏报36例,漏报率为2、28%;2008年应报1447例,漏报21例,漏报率为1、45%;2009年应报1230例,漏报11例,漏报率为0、89%。据此可以看出每年漏报率均不同,且逐年降低 详见表 1
表1 2007年-2009年某综合医院传染病报告自查汇总
年份 查出传染病总数 报告例数 漏报例数 漏报率(%)
2007 1576 1540 36 2、28
2008 1447 1426 21 1、45
2009 1230 1219 11 0、89
合计 4253 4185 68 1、60
2、2 2007年-2009年门诊传染病漏报情况
2007年-2009年门诊查出3327例,报告3285例,漏报42例,漏报率1、26%。其中,2007年应报1340例,漏报20例,漏报率为1、49%;2008年应报1028例,漏报14例,漏报率为1、36%;2009年应报959例,漏报8例,漏报率为0、83%,据此可看出每年漏报率均不同,且逐年降低。详见表 2。
表2 2007年-2009年某综合医院门诊部传染病报告统计
年份 查出传染病总数 报告例数 漏报例数 漏报率(%)
2007 1340 1320 20 1、49
2008 1028 1014 14 1、36
2009 959 951 8 0、83
合计 3327 3285 42 1、26
2、3 2007年-2009年病区传染病漏报情况
2007年-2009年病区查出926例,报告900例,漏报26例,漏报率2、81%。其中,2007年应报236例,漏报16例,漏报率为6、87%;2008年应报419例,漏报7例,漏报率为1、67%;2009年应报271例,漏报3例,漏报率为1、11%,据此可以看出每年的漏报率不同,且漏报率逐年降低。详见表 3。
表3 2007年-2009年某综合医院病区传染病报告统计
年份 查出传染病总数 报告例数 漏报
例数 漏报率(%)
2007 236 220 16 6、78
2008 419 412 7 1、67
2009 271 268 3 1、11
合计 926 900 26 2、81
2、4 2007年-2009年门诊与病区报告情况比较
对2007-2009年门诊和病区报告情况比较得出,c2 = 10、94,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近三年门诊与病区传染病漏报率有差异,且病区漏报率高于门诊漏报率;门诊漏报占总漏报的61、76%,病区漏报占总漏报的38、24%。详见表 4。
表4 2007年-2009年某综合医院门诊与病区报告比较
查出传染病总数 报告例数 漏报
例数 漏报率(%)
门诊 3327 3285 42 1、26
病区 926 900 26 2、81
合计 4253 4185 68 1、60
3 讨论
综合医院病人与病种多,因此作好综合医院疫情报告工作,可以提高传染病发病率统计的准确性,为制定科学的防制措施提供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3、1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近三年漏报率逐年下降
近三年,由于医务人员对传染病报告重要性认识逐渐增强,传染病报告法制意识不断提高,新的《传染病防治法》正式实施和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的正式运行,使该院传染病报告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传染病报告管理的各项指标不但提高,漏报率逐渐降低,传染病报告质量显著提高,各项管理制度更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传染病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从以上表格中可看出,近三年漏报率为1、61%,漏报率逐年下降。传染病管理人员对所查出的漏报病例均及时进行了网络直报。
3、2 传染病报告重点在门诊,病区漏报率高于门诊漏报率
从传染病报告管理中可以看出,传染病报告管理重点在门诊。病区的传染病漏报率高于门诊部,门诊部医生大都是本院副主任医师职称以上医生,经过反复培训,疫情报告意识较强;病区由于病人多、病情复杂、医生工作量大,且新进医生、进修医生和轮转科室的医生多,人员流动性较大,易发生漏报。
3、3 重点监测的传染病漏报少
2007年-2009年中,艾滋病、乙脑、流脑、麻疹、狂犬病、新生儿破伤风等一些重点监测传染病无l例漏报。由于这几种传染病或是各方面宣传力度大(如艾滋病),或是由于医生对属于“儿童计划免疫相关疾病监测”中的传染病(如麻疹、新生儿破伤风、乙脑、流脑等)重视程度高,报告意识强,因而漏报少。
4 建议
4、1 加强培训,严格考核,奖罚分明
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在全院医务人员中开展《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的学习教育。每年对新上岗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管理的岗前培训,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医院有关规章制度及传染病报告卡的填写与报告制度,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对疫情报告管理专职人员加强业务培训,巩固已有知识,了解和掌握新知识、新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医院领导重视,完善各项制度
任何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都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医院领导参与检查体现了领导对疫情管理的重视,同时也提高了医务人员对传染病防治重要性的认识。医院应成立领导小组、建立疫情管理网络,分管院长负责全院传染病疫情报告领导工作,各科室主任对本科室的传染病管理和疫情报告工作负责。
传染病报告与管理是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工作。随着人们公共卫生意识的提高和防病工作的不断深人,对传染病疫情报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医务人员、疾病控制人员共同努力,只有各级人员重视疫情报告工作,才能有效地控制传染病漏报情况。
参考文献
[1] 霍云艳、传染病漏报原因分析及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5):515-516、
[2] 马家奇、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化建设、中国公共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05,2(2):4-6、
[3] 李琳,单爱兰,高璐,等、天津市2004年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质量评估、疾病监测,2005,20(11):587-589、
[4]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卫生部《传染病防治法》修订小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释义、第一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2004:79-99
【关键词】 传染病漏报; 疫情报告; 网络直报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8、055
传染病疫情报告是传染病监测的基本内容,医疗卫生机构依法及时报告所发现的传染病是疫情信息的主要来源,也是早发现疫情、控制蔓延和降低传染病发病率的关键[1]。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及实施办法,加强本市法定传染病监督管理工作力度,及时掌握本市疫情报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法定传染病病例报告工作质量,2011年4月10日-5月21日笔者对所辖市、区各级医疗单位、乡镇卫生院的疫情管理及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做如下分析。
1 调查内容
医疗单位疫情管理组织机构、制度及保健科疫情管理工作健全情况。临床医生对法定传染性报告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疫情报告工作质量及相关登记的规范、齐全性。
2 调查结果
此次调查本着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分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对本市所辖的32家医疗单位进行调查,其中省级医院1家、市级医院14家、县(区)级医院9家、乡(镇)卫生院(所)8家。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医疗单位都非常重视疫情管理工作,除个别区级医院外,各医院都成立了疫情管理领导小组,主管领导亲自抓此项工作,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设有专职疫情管理人员负责疫情护理工作。本次调查共抽查病例数3523份,查出法定传染病14种395例,漏报1例,漏报率为0、25%;迟报3例,迟报率为0、76%;误报2例,误报率为0、51%。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完整率为85、01%,准确率为99、27%。
3 存在问题
3、1 领导重视程度不足,制约了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使部分乡(镇)卫生院只重视经济效益,忽略了社会效益,从而导致疫情管理工作不受重视,乡镇卫生院没有配备疫情专用电脑,传染病报告工作落实的不好,村医没有固定的村所,诊治的病例登记不详,责任心不强。
3、2 疫情管理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力度不够 尽管各级医疗单位都制定了疫情报告制度、奖惩制度等相关制度,但部分医院存在应付、敷衍的情况,没有及时采取措施针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和处罚,使现存问题得不到解决。
3、3 个别医院临床医生疫情报告观念淡薄 在所调查的医院中,随机询问临床医生疫情护理及传染性防治的相关知识,共计询问医生53人,完全回答准确的为9人,占调查人数的16、98%;回答不全或有错误的为36人,占调查人数的67、92%;完全回答不正确的为7人,占调查人数的13、21%。以上情况表明,本市临床医生的疫情观念需要转变,疫情知识亟需进一步普及。
3、4 各种登记不健全或不规范
3、4、1 缺乏门诊日志登记观念,忽视其重要性 调查中发现,重视门诊日志登记工作,并登记较全的医院仅为14家,其他医院各科室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门诊日志登记不全或部分科室无门诊日志的现象。有的个别医院甚至各科室均无门诊日志。以医院门诊工作量大,无时间登记为托辞,认为登记门诊日志仅是无故地增加工作量,不重视门诊日志的登记。
3、4、2 检验科登记不规范,影响疫情报告质量 作为临床医生诊断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手段,检验科登记的规范、合理性为及时发现漏报、误报病例,提供科学的依据。本市仅有8家医院检验科登记详细、清楚,其他医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登记项目不全,无分项登记等情况。个别医院检验科登记字迹潦草,阳性、阴性检验结果登记不清,易混淆,造成病例的漏报、误报,影响疫情报告工作质量。
3、5 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填写质量较差,卡片利用率较低
3、5、1 传染病报告卡报告不及时 由于传染病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危害性大等特点,对其报告时限是有要求的,这是一项不可忽略的问题。调查中,本市共抽查卡片332张,迟报3张,迟报率为0、91%。迟报卡片医院为2家,占调查医院的9、52%。由于卡片的误报,影响了对发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干扰了正常疫情工作的顺利进行。
3、5、2 卡片填写质量较差,填写完整率低 从所检查的各医疗单位传染病卡片填写情况来看,多数卡片均能按要求及时准确填写,并能及时报卡,但也有个别卡片项目填写不全,卡片填报不完整性主要表现在“患者现住址”填写不详、“诊断依据”等项目填写不具体。淋病、梅毒等性传播传染病的报告也存在填报职业为“不详职业”较多的状况。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全市疫情统计汇总分析的质量。
3、6 乡(镇)卫生院医疗检验能力较低 多数乡镇卫生院由于受经济条件影响,有的不能开展化验室工作,有的化验项目开展不全,所以无法核对诊治的传染患者,只能靠临床医生诊断,有的医生害怕承担责任,只能报疑似病例。虽然各乡(镇)卫生院开通了网络直报工作,但是由于诊疗能力有限,到乡(镇)卫生院就诊的传染病患者较少,不能充分体现乡(镇)卫生院实现网络直报的优越性。
4 讨论
作为本市疫情管理工作的窗口,医疗机构的疫情管理工作要做到常抓不懈。各医疗单位应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制法》,把此项工作纳入工作日程,并与医务人员岗位考核结合起来,切实做好疫情报告工作。以上所列问题,体现了本市疫情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需要各级医疗单位领导提高认识,重视疫情报告工作;明确责任、奖罚分明,更新疫情报告观念;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提高疫情报告质量。
4、1 全市各医疗单位领导非常重视疫情管理工作,成立了疫情管理领导小组,由主管院长任组长,保健科长及疫情管理人员任成员,制定了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每年对医护人员开展1次传染病知识培训,使广大医务人员能够掌握传染病防治知识,增强疫情观念,提高报告质量。但也有个别医务人员,疫情淡薄,对传染病报告认识不足,对传染病知识了解太少。通过检查也提高了部分医务人员认识。
4、2 各医疗单位保健科疫情专职人员能够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工作要求开展各项工作,能够开展自检自查疫情报告工作,并将检查情况填入疫情档案。对于医生所报卡片及时登记,并按照规定时限及时进行网络直报,杜绝了传染病的漏报、迟报现象。年终将所有疫情资料整理存档。但也有个别卫生院医生疫情观念淡薄,思想麻痹大意,填卡不认真,有缺项、逻辑错误,对传染病防治工作不重视,甚至将疫情资料丢失。
5 改进意见
5、1 进一步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增强传染病管理的法制观念 各级医疗机构的主要领导还要对传染病工作更加重视起来,加强领导建立起传染病管理严格的奖惩制度,并强化传染病管理的法制观念,依法办事[2]。
5、2 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的督导检查工作 公主岭疾控中心传染病控制科,要进一步加大对各医疗机构的传染病管理工作的督导检查力度,加强同各医疗单位主管传染病的领导沟通,做好业务指导工作。
5、3 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的培训工作 各级医疗机构,每年要定期对单位的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知识的培训,并纳入医院日常工作的议事日程,本疾控中心也会进一步加大对各医疗机构的相关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并定期对各医疗机构进行考核[3]。
综上所述,本市的医疗机构疫情管理工作尚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需要疫情管理人员进一步的开展培训、业务指导,增强医务人员的疫情观念,使疫情报告及时、准确。使本市的疫情管理工作能逐步趋于完善,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刘如春、长沙市1996~2003年医院传染病漏报调查与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5,5(1):25-27、
[2] 黄亚兰、泉州市2005~2010年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情况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1,9(6):800-801、
随着医学的发展,各种传染病日益增多,门诊患者集中,分诊工作直接影响着传染病的蔓延和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规范地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加强业务培训,有效遏制传染病疫情的发生发展,积极做好科学的防治工作。本文结合传染病防治实践,对门诊这一部分的传染病防治提出对应建议。
1 落实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1、1 设立预检分诊标志及预检分诊台,开展预检分诊工作,在门诊醒目位置设立预检分诊标志,将呼吸道发热病人、腹泻、肝炎等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引导至传染病疾病科门诊或传染病疾病门诊分诊点。具备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消毒和处理医疗废物。
1、2 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和流行趋势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对患者开展预检工作,对疑似传染病患者分 诊至传染病疾病科门诊或分诊点就诊,对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诊断的病例到相关的普通科室就诊。
1、3 从事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门诊各科室的医师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注意询问病人有关的流行病学史、职业史,结合病人的主诉、病史、症状和体征等对就诊的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1、4 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患者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及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1、5 经预检为传染病或者疑似传染病的患者,应根据疾病传播途径,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以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如对有流行病学史的发热患者,应发给一次性口罩,并给患者佩戴。
2 传染病流程管理要求
2、1 门诊应当设立传染病分诊点,标识明确,相对独立,通风良好流程合理,具备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消毒和处理医疗废物。
2、2 从事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门诊应当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培训应当包括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以及传染病流行动态、诊断、治疗、预防、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等内容。
2、3 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及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2、4 不具备传染病救治能力的,应当及时将病人转诊到具备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诊疗,并将病历资料及复印件转至相应的医疗机构。转诊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使用专用车辆。
3 传染病网络直报报告管理
3、1 做好门诊登记和传染病登记工作。及医院死亡病例登记工作。责任报告人首次发现传染病病人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的要求填写报告。报告卡的填写必须使用兰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填写,项目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填报人签名。
3、2 实行传染病各医疗机构网络直报,乡(镇)责任报告单位负责收集和报告本辖区内传染病疫情信息,及时实行网络直报,如有特殊情况不能进行网络报告的,应按照规定时限以最快方式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网上代报。
4 传染病登记报告管理
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及时准确报告疫情是传染病防控能力的重要体现。医院安排
专职人员负责疫情报告工作,并建立完善的医院科室疫情监测网络及每日疫情报告制度,是在应急状态下保障医院医疗工作正常进行的关键。
5 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定期监测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置工作。重视预防医院感染、消毒隔离知识的培训,以及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医院应当采取标准预防,制定传染病防护制度和分级防护措施,采取飞沫隔离和接触隔离措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使用空气清洁柜和紫外线照射净化和消毒空气。检查核对消毒用品储备和有效期,规范医疗废物处置流程、登记和管理。
6 加强培训和模拟演练
20xx年艾滋病传染病管理制度一、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1、设立传染病预检分诊点,具备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消毒和处理医疗废物。
2、从事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
3、 各科室的医护人员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按要求对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或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4、 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流行趋势和上级部门的要求,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
5、 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及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二、传染病诊断及转诊制度
1、医院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2、对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
3、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治疗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对不能确诊的疑似传染病病人应组织医院专家组会诊确认,同时上报县疾控中心,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
4、按照规定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接诊,对不具备传染病诊疗条件的科室,在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例时,要认真、详细地做好登记,按照传染病管理相关规定进行报告,非危重病人转到传染科(内科)归口治疗,危重病人先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转诊到传染科进一步治疗。
5、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书写病历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6、不外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
7、对肺结核病人应按相关规定进行归口治疗,同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和结核病人转诊三联卡。
备注: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指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符合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诊断标准的人。
三、传染病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1、疫情管理、直报人员必须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技术指导文件,严格按要求进行本院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
2、报告的方式:本单位的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并按要求进行电话报告。
3、报告的程序为:传染病病例的报告由首诊医生或其它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报告卡(按要求电话报告)疫情管理人员收卡、登记网络直报(需电话报告县CDC的按要求报告)。
4、报告病种和报告时限:
(1)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的病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时,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方式向属地疾控中心报告。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也应及时报告。同时,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2)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白喉、疟疾等的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3)对其它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规定要求进行报告。
5、个别病种的确认须由相关单位认可后方能上报:
(1)脊髓灰质炎,要由国家确认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2)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须由省级有确认权限的单位或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3)艾滋病,应由省级有确认权限的单位或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6、每月29日前检查追踪上月和本月已报告病例卡片的诊断变化和转归情况,如疑似病例改为确诊病例或排除、未分型改为已分型、死亡等,要对原报告卡进行订正报告。
7、在传染病漏报自查、检查和暴发调查中发现的未报告病例,要及时补充录入。
四、传染病网络直报制度
1、计算机网络管理维护及人员配置
(1)配备专用计算机1台进行疫情网络直报工作;
(2)配备2名工作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卡的收集、录入、初审及相关传染病管理工作(1名为专职);
(3)有人负责本单位网络直报系统硬件与网络维护,以保障其正常运行;
2、责任报告人填卡要求
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填写完整的合格的传染病纸质报告卡。包括初次报告、订正报告(含死亡订正)。医生填卡时,尽力询问病人的详细现住地址,得到病人的准确可靠地址,具体到乡镇、街名和门牌号。
3、直报人员职责及网络填报要求
(1)直报人员之一必须为疫情管理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性病、慢病、居民病死亡原因、症状监测等项工作的网络直报及电话报告工作;
(2)直报人员负责每日的收卡、录入、初审工作。常规收卡上、下午各一次;常规录卡应在17点30分前完成;特殊情况立即录入,不得延误;
(3)将现住址国标下拉框逐级选至乡镇级,以避免红卡的出现;如遇到现住地址不详的卡片,即作为市内、省内和省际流动人口处理:录卡操作时,在现住址国标栏逐级选中不详,并在现住详细地址栏填写不详或已获得的内容。系统会自动将此类卡片统计在本地流动人口发病数内;
(4)若病人为学生,必须在患者单位栏内填写学校正式全称及班级名称,勿用简称;
(5)艾滋病、HIV要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副卡;
(6)妥善保管好用户编码及密码,确保直报系统处于正常、安 全的运行状态;
(7)纸质卡片是电子疫情资料形成的重要原始依据,要保留三年备查。
五、门诊日志、住院病人登记管理制度
1、门诊日志
(1)门诊日志包括就诊日期、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初诊和复诊、处理、报卡九项基本内容,必须逐项填写完整,不能用症状代替诊断;
(2)门诊日志由临床医生填写,于次月5号前汇总交院办公室;
(3)挂号与日志登记符合率不低于90%。
2、住院病人登记:住院登记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情况,须逐项填写,由各病区妥善保存。
六、检验科、放射科传染病登记管理制度
1、检验科登记及反馈:登记项目包括送检科室或医生、送检日期、姓名、性别、送检样品、化验项目、化验结果、检验人员和报告日期,异常结果必须反馈送检医生处,并有记录。
2、放射科登记及反馈:登记项目包括开单科室、检查日期、病人姓名、性别、检查结果、初步诊断和报告日期,异常结果必须反馈送检医生处并有记录。
七、传染病报告培训制度
1、培训对象为所有医务人员、总值班人员。
2、培训计划:每年对所有医务人员至少培训一次,新来人员在岗前培训时必须进行《传染病防治法》及传染病报告相关内容培训。
3、培训时间:每年上半年、下半年各培训一次,新进人员8月培训。
4、培训内容:根据需要选择性的培训《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机构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传染病信息报告与管理(修订版)》、部分《传染病诊断标准》等。
5、考核:根据培训内容对参训人员进行考核(答卷),不合格者需补考至合格为止。
八、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职责
1、搞好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有分管领导、科室、人员。每月召开疫情例会一次,研究疫情管理工作。
2、建立健全各种疫情管理制度,并认真实施。
3、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疫情报告意识。
4、健全门诊日志、住院登记本、传染病登记本、检验、检查传染病登记本等,备足报告卡,以保证疫情报告工作的正常开展。
5、每月对全院进行一次疫情漏报检查。检查门诊日志、传染病登记本、住院病人登记本及传染病登记本、检验科的传染病检验登记本、放射科的传染病检查登记本。把疫情检查情况纳入医院全年目标考核体系中,并将每月疫情检查结果进行公布,按制度进行奖惩。
6、负责对全院传染病报告卡的收集、核对、网络直报、登记、卡片保存等工作。
一、管理机构
领导对我站的传染病管理非常重视,成立了以院长、副长为组长、副组长,各相关处室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急救小组”、“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从组织机构上保证传染病的规范化管理。
二、规章制度
在组织机构成立以后,以《传染病防治法》为依据,建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包括:“疫情报告制度”、“疫情登制度”、“门诊病历日志制度”、“传染病管理制度”、“传染疫情报告制度”、“传染病疫情管理检査制度”、“传染病疫资料建档制度”、“传染病疫情管理奖惩制度”、“疫情保密度”、“分诊台工作制度”、“消毒隔离与个人防护制度”、“热门诊工作制度”“发热门诊就诊病人登记制度”、“隔离
染病的管理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三、人员职责
从领导到传染病管理的相关人员,进行了具体的分工,作到了分工明确,相互配合,职责分明。对疫情报告、疫情登记、传染病管理、传染病疫情管理检査、传染病疫情资料建档、传染病疫情管理奖惩均有专人负责,传染病管理科还对传染病计划免疫、传染病管理、疫情报告检査、访视、督察、死亡病例调査等工作进行了具体分工,作到了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工作有条不紊。
对传染病管理科及其相关人员、发热门诊、医生制订了岗位职责和规章制度。
四、人员培训
我们为了规范传染病的管理,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了培训,组织全体职工反复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并组织学习了“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传染性高致病性人禽流感”“肺结核”、“脊髓灰质炎”、“麻疹”、“爱滋病”、“流脑”、“乙脑”等传染病
相关的理论知识,反复学习了我院有关传染病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了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的认识和专业水平。
<!--[if!supportlists]-->五、<!--[endif]-->疫情管理
根据我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报告疫情有专人负责,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爱滋病、肺炭疽、“非典”、“禽流感”等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两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于6小时内向区cdc报出传染病疫情报告卡乙类传染病病人和/或疑似病例,2小时内网络直报,同时于12小时内向区cdc报出传染病疫情报告卡;丙类传染病病人和淢疑似病例,于24小时向区cdc报出传染病疫情报告卡;门诊各科、急诊室,均填写了门诊日志,若发现传染病人或可疑传染病人,填写在传染病登记本上,并填写疫情报告卡,送本院保健科,各登记本均已逐项详细填写,便于查询。各门诊日志,每月统计一次,于26号前将统计数目送保健科,保健科由专人负责统计,并报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每年5月、9月接受岳麓区防疫站或市防疫站对我院的疫情管理及报告质量分别检查一次,接受主管部门的批评指。保健科负责疫情的医师,随时进行了督促、检査、指导本院各科室医师做好疫情报告。每月对肠道门诊及有关科室
进行检査,核对疫情一次,将査对情况做好详细记录存档备查。每月2号以前,将肠道门诊上月的月报表和疫情检查月报表一起送岳麓区防疫站。业务院长、保健科主任对本院的疫情报告管理进行了不定期检查。
规定符合下列条件者给予表扬、奖励:
1、疫情管理做到四有:①有领导分管;②有专人负责;③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包括报告、检查、奖惩等);④有传染病及疫情访视等的登记制度疫情报告做到三不:不漏报;不迟报;不错报
3、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完整,字迹清楚,合格率达100%
4、疫情月、年报表上报及时,数据准确、全面、报告率达100%。
5、处理疫情及时,疫访登记记录详细、完整、个案调査填写真实、归档及时,访视率达100%。
对于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情报告制
度,根据其性质、情节和对学校危害的程度给予惩罚
1、违法行为情节轻者,给予批评教育,限期改正。
2、改进不力,继续违犯者,除批评教育、限期改正外,给子放,款额根据法性顾危请程度扣除当月奖命的20~50%。
3、行政处分:工作不认真,责任心不强,造成传染病流行,给予当事人直至开除公职的处分。
4、追究法律责任,对玩忽职守造成甲类传染病、爱滋病、肺炭疽的发生和流行及乙、丙类传染病的暴发流行者,追究法律责任
七、重大传染病管理
医院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甲类传染病以及乙类传染病中的爱滋病、肺炭疽、“非典”、“人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制订了处置予案,成立了医疗急救小组并随时处于戒备状态,必要时可立即启动予案,如2004年的水污染事件,我们发现疫情后果断地启动了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予案,采取了有力措施,使疫情及时得到了控制。
八、消毒管理
医院成立了以门诊主任和护士长牵头的消毒管理,与各科室部门密切配合,使消毒隔离措施落实到位。定期进行消毒监测和科室部门的台面以及医务人员的进行,保证了消毒效果。
九、传染病管理措施
医院将传染病防治工作到管理与发展计划。传染病流行趋势,确定传染病预防、控制、救治、监测、预测、预警等对从事传染病预防、医疗现场处理疫情的人员,以及工作中接触传染病病原体的其他人员,采取了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和医疗保健措施,并给予适当的津贴。
每年在新生如学时对全体新入学的学生进行了甲肝、乙肝疫苗注射,并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组织了对整个社区群体流感、麻疹、结核、脊髓灰质炎、流脑、乙脑等疾病的预防接种
对于疑似传染病的病例,在本院进行隔离留观,确诊以后通过正规途径,转入对口医院。根据传染对疫区来的学生进行了“二号病”、“疟疾”等疾病预防药的发放。
十、科普宣传转载于:(xxxx疫情自查报告)
我院由防保站主办传染病宣传板报,每年6~8期,宣传传染病的防治知识。
十一、不足之处
1、人员学习不够;
2、制度还需进一步落实
3、有关传染病管理的硬件条件还需进一步改善。
关键词: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
【中图分类号】R1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432-01
目前, 传染病仍然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 而控制传染病的主要手段是预防, 及时准确地掌握各类传染病的流行趋势, 有计划地预防、控制各种急慢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才能将传染病控制在一定水平, 把暴发疫情消灭在萌芽之中。
为提高疫情报告的及时性、敏感性和准确性,自2004 年1 月1 日起, 我国正式启动了以传染病个案报告为基础的网络直报系统, 各级疾控中心对传染病报告进行实时疫情监测, 使传染病报告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反映出旧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模式有待改变, 才能适应疫情直报系统的要求。
1目前运行直报系统发现的问题
1、1医疗机构
(1) 一些医疗机构的直报人员对传染病报告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无法制意识: 在2004年1-4月运行直报系统中发现, 个别医疗机构随意在正式的直报网上填写鼠疫、SARS、禽流感、艾滋病、等甲类或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报告卡, 给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造成许多麻烦。
(2) 部分医疗机构网络直报人员不懂业务, 缺乏责任心: 对于临床医生填写的卡片不审核, 只是机械录入。还有的将发病日期非当年的旧病例也录入到直报系统, 甚至将流脑当乙脑录入,痢疾当疟疾录入。
1、2疾控中心
(1)对直报系统管理松散
1)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于医疗机构网络直报的传染病报告卡, 存在审核不及时现象, 未审核的报告卡将不能参与当月(或旬) 的统计, 致使报告数与统计数不相符, 直接影响到疫情的分析。
2)对于传染病报告卡的重卡、错卡不能及时删除或订正, 未起到把关的作用。
(2) 业务能力差: 某些疫情直报管理人员非业务人员, 无对疾病诊断作进一步核实和订正的水平, 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如当地出现罕见的疾病, 某病有暴发的倾向等。
(3)适应网络直报的疫情管理人员匮乏: 网络直报已告别了原按时逐级上报、统计、汇总的模式,形成了实时报告、实时统计、实时分析的信息网络化科学管理模式。这就需要有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计算机操作和信息网络三方面技术专长的复合型专业人员。但目前这方面人才缺少, 使利用网络直报系统进行疫情分析的难度较大。
2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2、1医疗机构
(1)领导重视不够, 意识没有转变: 医疗机构的某些领导对传染病报告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只是收集卡片报告防疫站的基础上, 对网络直报没有真正认识到其重要性, 表现在科室设置和人员安排不合理。
(2)机构设置不合理: 医疗机构中传染病报告及管理有放在预防保健科、有在急诊科、办公室, 有的干脆没有固定科室。
(3)多数医疗机构只有1名直报人员, 有的是兼职: 在2次对医疗机构模拟网络直报检查中发现, 虽然各医疗机构的直报联系人名单是2人, 但多数医疗机构只有1名会操作的直报人员, 这1人有些也是兼职。当我们电话通知医院进行模拟直报时, 医院告诉我们直报人员正在进行手术、开会或外出, 不能进行直报。
2、2疾控中心
(1)领导管理意识没有转变, 重视不够: 同样领导意识仍然停留原传染病的“按时逐级统计上报”模式上, 而网络直报要求是疾控中心按传染病报告时限的要求对医疗机构报告的卡片及时审核、订正和上报。特别是发生甲类或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要24小时网络监测, 同样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在规定的几个小时内上报。在某种程度上来讲, 疫情网络直报的重要性相当于卫生系统的110, 而从疾控中心现行的管理上看, 其重视程度相关甚远。
(2)人员配备不足: 目前各级疾控中心多数只有1人负责疫情报告管理, 已不能适应当前网络直报的实时报告审核、疫情监测的要求, 而用某些领导所谓“达到8小时满负荷工作”的观念来衡量是否需要配备必要的人员, 势必影响工作的质量。
2、3监督与管理脱节
(1)对医疗机构的管理: 传染病法中规定, 卫生监督部门对于医疗机构有管理和行政执法的权利,而卫生监督部门在传染病管理上与疾控中心的业务上基本没有联系, 疾控中心对于医疗机构的违法操作只能是指出, 即使医疗机构不按疾控中心的要求去做, 疾控中心也没有办法, 在管理上有漏洞。
(2)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是卫生行政部门的业务, 而其网络直报工作却是疾控中心。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 由卫生监督部门处理并上报卫生行政部门,疾控中心对于有些事件发生并不了解, 或得不到行政部门要求疾控中心网络直报的指示, 这就造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迟报、漏报严重的现象。
3建议
(1)规范传染病报告管理程序, 减少行政部门的干预, 从法律上赋予疾控中心对医疗机构的管理权。
(2)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和频度, 从体制上使疫情管理与传染病监督有密切的业务关系, 及时解决在传染病报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才能不断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
(3)加强对直报医疗机构的管理, 整顿直报人员队伍, 对于违反传染病法的行为(谎报、瞒报、迟报、漏报、不报) 进行处罚。
(4)加强对直报医疗机构网络直报人员和疾控中心疫情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 提高疫情报告质量。
(5)正确设置岗位, 为保证疫情管理人才资源合理利用、报告系统的正常运行, 应安排2-3名责任心强, 业务素质高的人员从事疫情管理, 以适应新型的传染病疫情报告方式, 并建立奖励制度, 以稳定专业队伍。
(6)尽快制定出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规范, 使网络直报尽快走上科学化管理的轨道。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效果 评价
[中图分类号] R19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321-02
Effect Evaluation of Diseases Reporting lnformation System in Zhoukou City
Zhang LixiaZhang ShugongLuo Hongwei
(Xihua County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Xihua,Henan 4666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view the process of Diseases Reporting lnformation System (DRIS)construct and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is system during 2004-2009 in Zhoukou City、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interact-based information quality of infectious disease of Zhoukou from 2006 to 2009,and support scientific bas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in the next work、 Methods The case investigation data of infectious diseases cases reported by 10 county(city,district)through DRIS were analyzed for performance indicators calculation、 Data was consulted from the Disease Surveillance Information Report and Management System、 Results The average rate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of Zhoukouwith timely report failure,timely checking failure,repeated report and no report during 2006-2009 were 1、03%,0、52%,0、01% and 0、00%、performance indicators increased steadily、 Conclusion In general,the quality of direel detwerk yeporting system for infectious diseases of Zhoukou from 2006 to 2009 shows to be good,acquired markedly social benefits、
[Keywords] Diseases Reporting lnformation System; Effect; Evaluation
我国于2004年1月1日启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子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网络直报系统)进行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周口市自2004年初建设和运行网络直报系统运行以来,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有了根本保证,信息报告质量逐年稳步提高。为使全市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更加规范科学、及时有效,现对2004-2009年网络直报系统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对传染病网络报告信息质量与效果进行评价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疾病监测信息系统运行情况资料来源于现场督查和网络审核资料;传染病数据资料来源于周口市各医疗卫生机构2004-2009年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法定传染病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
1、2 方法 对全市所有乡级及以上医疗单位和疾控单位的信息系统运行情况进行现场督查和网络审核,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网络直报系统运行评价指标: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2005试行版)制订的评价指标:直报用户网络直报率。凡年度各月有1例及以上传染病个案病例信息网络报告卡者既视为网络直报系统正常运行;传染病报告信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质量评价指标及统计规则》(2006版) 修订的质量评价指标,运用综合指数(率)对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综合指数(率)=(未及时报告率+未及时审核率+重卡率+县区零缺报率)/4。综合指数(率)越小,说明该地区传染病疫情报告信息质量越高。
1、3 统计学分析 利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质量统计模块中“质量综合评价”中的相关数据,采用Excel电子表格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运行情况 通过对现场督查资料和网络审核数据统计分析表明,全市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运行于2004年1月开始,截止2006年10月底,全市232家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包括37家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195家乡镇卫生院)全部实现了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在2004-2009年的运行中,网络直报单位不断增加,网络直报传染病病例逐年提升。见表1。
表1周口市 2004~2010年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运行情况
2、2 传染病网络直报单位类型构成 2004年1月1日0时-2009年12月31日24时,全市各级卫生医疗机构共报告法定传染病报告卡205410张,其中有36、17%来自县级以上综合医院,29、05%来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68%来自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三者共占报告病例总数的85、90%,8、55%来自专科防治院,2、51%来自妇幼保健院, 3、04%来自其他卫生机构。网络直报系统运行以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卡逐年减少,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传染病报告逐年增多(表1)。
2、3 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运行效果
2、3、1 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 在2004年之前的传统的报告模式中,从医院发现传染病例到县级卫生防疫站收到疫情报告,平均5天时间。在2004-2009年的网络直报模式中,传染病发病诊断平均0、66天,诊断报告平均0、45天,录入审核平均0、02天。从医院发现传染病例到县、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到疫情报告,平均为0、45天时间。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提高了10、11倍。
2、3、2 传染病报告的准确性 实行网络直报前6年,全市共报告甲类传染病1种4例,乙类传染病16种84589例,丙类传染病未报告。总传染病报告发病为2类17种84593例,年均发病率为161、82/十万;实行网络直报后6年,全市共报告甲类传染病0种0例,乙类传染病15种178434例,丙类传染病6种26976例,总传染病报告发病为2类21种205410例,年均发病率为294、06/十万。实行网络直报前后6年的年均发病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55、8,P
2、3、3 传染病报告的完整性 我市1953年建立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病种为13种。1989年颁布《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5种,我市报告病种为甲、乙2类共17种。2004年修订《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7种,我市报告病种病种为甲、乙、丙三类共21种。全市于2004-2009年所发生的法定传染病甲、乙、丙三类传染病全部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了网络直报。实行网络直报后2004-2009年中,全市共报告甲类传染病0例,乙、丙类传染病21种205410例。
2、4 传染病报告信息质量综合评价 自2006年以来运用《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质量评价指标及统计规则》(2006版)进行报告信息质量的综合评价。
2、4、1 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 2006-2009年,150696张传染病报告卡,从诊断到网络报告平均间隔时间为11小时。未及时报告的传染病卡片1558张,平均未及时报告率1、03%,全市大部分县(市、区)每月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报告卡未及时进行网络直报情况,但逐年减少(表2)。
2、4、2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审核的及时性 2006-2009年,150696张传染病报告卡,从报告到审核平均间隔时间为47分钟。未及时审核卡片790张,平均未及时审核率0、52%,全市部分县(市、区)每月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网络报告卡未及时审核情况,但逐年减少(表2)。
2、4、3 重卡和县区零缺报的情况 2006-2009年,周口市的10个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及时删除重复传染病报告卡共3736张,主要是肺结核和乙肝。2006-2007年周口市的个别县(市、区)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网络报告卡未及时进行删除,重卡率分别为0、04%、0、02%,2008-2009年无重卡现象;2006-2009年周口市的10个县(市、区)均有传染病报告,无县区零缺报现象(表2)。
2、4、4 信息质量综合评价 2006 2009年,全市平均综合指数0、39%。各年质量综合指数分别为1、15%、0、39%、0、14%、0、06%。2006-2009年的网络直报质量评价综合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427、42,P
表2周口市2006~2009年传染病网络直报信息质量综合评价
3 讨论 利用现代通信手段,依托互联网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建立起了基于网络模式下的“在线、个案、直报”的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建立起了统一、高效、快速、准确、贯通上级疾控机构与本地医疗机构、触角延伸乡村基层卫生单位的互联互通的传染病管理网络,形成构建了一个适合形势发展的疾病监测工作体制。成功实现了传染病由传统报表格式向个案实时报告的根本性改变,带来了疾病监测控制工作质的飞跃,与既往研究[1-6]一致。
周口市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6年来的实际应用,有效保障了传染病信息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全市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逐年提高。高质量的疫情监测数据、及时准确的疫情分析、通过对监测数据动态快速统计分析与疾病爆发信息的早期监测预警,为重大疫情控制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情报服务,为决策科学化与管理现代化做出了贡献,并经过实际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最好也最恰当的体现了公共卫生的成本―效益。
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应用效益表现在为管理现代化和决策科学化做出贡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这在实际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2009年入春以来,周口市的手足口病开始迅速蔓延,疫情快速传播,疫情防控形势严峻。面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新闻媒体高度关注、社会公众广泛关心的状态,我们及时启动应急工作机制,努力减少疫情对公众健康的危害和对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的影响,进一步强化疫情监测工作,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实时监视全市疫情,畅通信息反馈渠道,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情报。编发了全市手足口病疫情日、周、月不同时段的疫情动态分析238期,科学分析研判疫情,准确预测预报发展趋势,提出合适的工作建议,为领导决策及时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做到了情况明、信息灵,数据准、分析透,预测准、建议正,措施硬、效果好,保障了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科学规范,及时高效。2009年全市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7608例,报告发病率为76、31/十万,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2、54/十万),未出现社区水平的集中暴发局面,全市的疫情控制在了平稳状态,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
参考文献
[1] 马家奇,戚晓鹏,施小明,等、2005年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评价[J]、疾病监测,2006,21(11):600-603、
[2] 王丽萍,郭岩,郭青,等、2006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网络报告信息质量评价[J]、疾病监测,2007,22(6):412-414、
[3] 陆小军、南京市传染病疫情报告信息质量综合评价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J]、疾病监测,2007(3):210-212、
[4] 朱正平,李建平,苏晶晶、南京市2006年传染病网络直质量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26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