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慈母情深作文(精选8篇)

时间: 2023-08-27 栏目:写作范文

慈母情深作文篇1

邢台经济开发区河会小学李卫红

一、说教材

《母鸡》是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描写了自己对母鸡由“讨厌”到“不敢再讨厌”的态度变化,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亲”的形象,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在语言表达方面,老舍先生善于捕捉平凡生活中的小事,对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景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使母鸡的形象跃然纸上。其次,全文运用了口语化的表达,语言自然流畅,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其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体会语言特色和文字背后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的能力,本文内容浅显,但在体会作者情感变化和写作方法的时候需要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引导。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对学情的分析和认识,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我”对母鸡态度前后的变化,并说出变化的原因。

2、感受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体会母爱的伟大。

3、通过比较,感受同一作家在写不同动物时,表达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感受母爱的伟大。

难点:

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开展多种朗读进行语感训练,感受作者语言特色,感受作者对动物的情感。

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学生通过“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生通过“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的方法,让学生圈画批注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六、教法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动物视频,感受母爱。

师: 同学们,您们是不是被震撼了?今天我们将继续走进动物朋友----母鸡。老舍先生这位杰出的语言大师,又会怎样来写母鸡呢?让我们到文中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我出示了动物界母爱的图片创设情境,学生首先被爱感染,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几张图片与《母鸡》的主题相吻合,为本课的学习铺垫了情感的基调,使学生迅速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

二、初读课文 理清顺序

1、默读课文,画出“我”对母鸡态度前后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我一向讨厌母鸡。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2、是什么打动了作者的心?让作者对这只原本讨厌的母鸡,到最后不敢再讨厌,甚至还产生了敬佩之情?找到文中交代原因的段落读一读。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3、课文一到三自然段写了作者讨厌母鸡,4到10写了作者态度变化的原因,并细致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

(设计意图:结合课后的第一题,完成目标1。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两个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出细腻的情感变化。)

三、深入学习、品味语言

一、讨厌母鸡的原因

1、读1--3 自然段,作者为什么一开始讨厌母鸡?画出有关的词语、句子,说说理解。

2、体会着读一读,读出讨厌之情。

3、总结讨厌母鸡的三个原因:叫声难听、欺软怕硬、居功炫耀

(设计意图:抓住“嘎嘎”、“没完没了”、“如怨如诉”、“狠狠”等体会母鸡的叫声令人讨厌。重点指导读句子,感受作者是如何表达讨厌母鸡的感觉的。)

三、感受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1、默读4--10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来写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在书上圈画出自己感触最深的词句,还可以在旁边写写批注。

交流:

第五自然段,抓住“挺着脖儿、“挺着身儿”,感受母鸡的勇敢无畏。带着体会读一读。

第六自然段小鸡雏的样子和母鸡的样子两个对比,感受到母鸡慈爱、辛苦。指导读出情感的变化。

第七自然段关注一系列的动词,体会母鸡的辛苦。

第八自然段两个“顶”,体会母鸡十分负责、辛苦。

2、看板书说一说为什么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应该加强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我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的词语,让学生入情入境,想象说话,体会朗读等相结合的方法,紧扣主问题合作探究,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阅读能力。完成了教学目标2 )

3、读第九自然段,谈谈自己的体会。

(母鸡就是一个无私无畏、日夜操劳的伟大母亲,作者为母鸡身上所表现出的母爱所震撼,认识到天地间所有的母亲都是英雄,这是对天下所有母亲的赞颂。)

四、比较一下,《母鸡》和《猫》两篇文章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结构方面:相同点:运用总分的构段方式。

不同点:《猫》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小猫的淘气可爱,前面部分笔墨较多。《母鸡》分为母鸡孵鸡雏前和孵出鸡雏后,着重写后面的部分。

语言表达方面:相同点:运用了口语化的语言,勾勒了最常见的画面。

不同点:《猫》明贬实褒地写出对猫的喜爱。

《母鸡》通过态度的变化表现了对母鸡的赞美和敬佩。

情感表达方面:都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和赞美。

《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表达由衷的喜爱,《母鸡》写了情感变化,通过对比,加深了母爱的赞美。

( 设计意图:从两篇课文的结构、语言、情感方面加以比较,进而体会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和文字背后的情感。)

四、总结升华:

1、老舍先生也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他在《我的母亲》这篇散文中这样写道: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

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

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

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2、你有一位怎样的母亲?能把自己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母爱说给大家听吗?

3、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母亲恨不得来代替我们;当我们伤心难过的时候,母亲的怀抱是最温暖的地方,妈妈会一直陪着我们慢慢长大,一生为我们遮风挡雨。愿天下所有的母亲都能少一点劳累和牵挂,多一份幸福和平安。

(设计意图:语文源于生活,还应回归生活,引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让学生深刻的感悟母爱、回报母爱,学会做人。)

七、说板书:

14 母鸡

讨厌 不敢再讨厌

叫声难听 负责

欺软怕硬 慈爱

拼命炫耀 勇敢

辛苦

慈母情深作文篇2

1、知识与技能

(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感情。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了解文章在真切、质朴的语言之中蕴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

(1)布置预习。通过阅读有关胡适的传记,了解文章背景。

(2)精读课文,概括母亲的形象,从具体事件中提炼母亲的品性、特点。

(3)联系学生生活,讨论母亲的为人和教育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学习重点和难点:

了解“母亲”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情境回顾

波黑战争中,埋在废墟里的母亲,割开自己的静脉,让孩子吸吮鲜血来延续孩子的生命。一位母亲在飞机失事时,用生命护卫着怀里的孩子,至死都没有松开搂抱孩子的手……

再现亲情齐背《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走近名人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人。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其代表作有《文学改良刍议》、诗集《尝试集》、《胡适文存》等。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旧社会传统的“母亲形象”。她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而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许多亲人相继死去。为了她唯一的儿子胡适,她含辛茹苦,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她忍受一切,挣扎着熬过了23年。她宁可自己遭受困窘,也要供胡适读书,她处处为儿子设想,是一位注重智力投资的开明的母亲。1918年11月,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了人世。

三、疏通字词:(读出下列字音)

糜()嬉()文绉绉():

佃()户轻薄:质问:

面红耳赤:侮辱:

四、默读课文,感悟真情

自由朗读,感悟文章内容。选用下列其中一个句式发言:

1、我从文章中读出了一个的母亲。

2、紧扣文章内容以“我从母亲一件事上感受到了母亲的(慈爱严厉刚强宽容)”说一句话。

总结:

①通过初读课文,你能总结文章写了母亲那些事?

明确:第一件:

第二件:

第三件:

第四件:

第五件:

②文章写了母亲几方面的事情?

3、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4)写我的性格和童年生活。

1(1)我性格的成因。

2(2)写爱学习的性格及儿时最活泼的游戏。

3(3)写两次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4(4)过度段

第二部分(5-12)写母亲。

1、(5---7)母亲对我“教之严,爱之慈。”

2、2、(8---11)母亲的宽容隐忍,仁慈温和。

3、(12)母亲“很刚气”的一面。

第三部分(13)写母亲对我的影响。

小结:母亲的为人和作者感情

对“我”:严格————待人:宽容

怀念、感激、敬爱{

对亲人:和善、忍让————对人格:认真、不马虎

五、存疑求援合作探究(小组探究以下问题)

1、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其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他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3、品味语言分寸感(研讨课后练习)

六、心灵共鸣

1、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读过了少年时代,受到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影响呢?请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们交流。

2、请回忆你妈妈对你影响很深的一件事。

配乐朗读

仿佛

泰戈尔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只是在游戏中间

有时仿佛有一段歌调

在我玩具上回旋

是她在晃动我的摇篮

所哼的那些歌调。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但是在初秋的早晨

合欢花香在空气中浮动

庙殿里晨祷的馨香

仿佛向我吹来母亲的气息。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只是当我从卧室的窗里

外望悠远的蓝天

我仿佛觉得母亲凝注我的目光

布满了整个天空。

七、课后作业:

1、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作为法定的母亲节,在母亲节的那天,为你的母亲制作一张贺卡,写上你最美好的祝愿。

2、搜集关于歌颂母爱的诗文作品。

八、名言妙语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慈母的胳膊是由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香甜?——雨果

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我给我母亲添了不少乱,但是我认为她对此颇为享受。——马克·吐温

妈妈是我最伟大的老师,一个充满慈爱和富于无畏精神的老师。如果说爱如花般甜美,那么我的母亲就是那朵甜美的爱之花。——史蒂维·旺德(美国著名盲人男歌手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慈母的胳膊是由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香甜?——雨果

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我给我母亲添了不少乱,但是我认为她对此颇为享受。——马克·吐温

妈妈是我最伟大的老师,一个充满慈爱和富于无畏精神的老师。如果说爱如花般甜美,那么我的母亲就是那朵甜美的爱之花。——史蒂维·旺德(美国著名盲人男歌手

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催”去上学;

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会败家子大哥的债主。

第四件: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

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

母亲的性格特点:慈爱严厉刚强宽容

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

一是对“我”的管教;

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

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

第一部分(1-4)写我的性格和童年生活。

1(1)性格成因。

2(2)写爱学习的性格及儿时最活泼的游戏。

3(3)写两次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第二部分(5-12)写母亲。

1、(5---7)母亲对我“教之严,爱之慈。”

2、2、(8---11)母亲的宽容隐忍,仁慈温和。

3、(12)母亲“很刚气”的一面。

第三部分(13)写母亲对我的影响。

明确: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了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前三段不仅为写母亲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早训、催上早学严厉

重罚、舔病眼慈爱

债主要债,不骂,不露怒色仁慈、温和

受气,忍耐、悲哭气量大、性子好

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质问刚气,不受人格侮辱

明确: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

《我的母亲》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感情。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了解文章在真切、质朴的语言之中蕴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

(1)布置预习。通过阅读有关胡适的传记,了解文章背景。

(2)精读课文,概括母亲的形象,从具体事件中提炼母亲的品性、特点。

(3)联系学生生活,讨论母亲的为人和教育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学习重点和难点:

了解“母亲”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情境回顾

波黑战争中,埋在废墟里的母亲,割开自己的静脉,让孩子吸吮鲜血来延续孩子的生命。一位母亲在飞机失事时,用生命护卫着怀里的孩子,至死都没有松开搂抱孩子的手……

再现亲情齐背《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走近名人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人。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其代表作有《文学改良刍议》、诗集《尝试集》、《胡适文存》等。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旧社会传统的“母亲形象”。她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而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许多亲人相继死去。为了她唯一的儿子胡适,她含辛茹苦,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她忍受一切,挣扎着熬过了23年。她宁可自己遭受困窘,也要供胡适读书,她处处为儿子设想,是一位注重智力投资的开明的母亲。1918年11月,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了人世。

三、疏通字词:(读出下列字音)

糜()嬉()文绉绉():

佃()户轻薄:质问:

面红耳赤:侮辱:

四、默读课文,感悟真情

自由朗读,感悟文章内容。选用下列其中一个句式发言:

1、我从文章中读出了一个的母亲。

2、紧扣文章内容以“我从母亲一件事上感受到了母亲的(慈爱严厉刚强宽容)”说一句话。

总结:

①通过初读课文,你能总结文章写了母亲那些事?

明确:第一件:

第二件:

第三件:

第四件:

第五件:

②文章写了母亲几方面的事情?

3、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4)写我的性格和童年生活。

1(1)我性格的成因。

2(2)写爱学习的性格及儿时最活泼的游戏。

3(3)写两次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4(4)过度段

第二部分(5-12)写母亲。

1、(5---7)母亲对我“教之严,爱之慈。”

2、2、(8---11)母亲的宽容隐忍,仁慈温和。

3、(12)母亲“很刚气”的一面。

第三部分(13)写母亲对我的影响。

小结:母亲的为人和作者感情

对“我”:严格————待人:宽容

怀念、感激、敬爱{

对亲人:和善、忍让————对人格:认真、不马虎

五、存疑求援合作探究(小组探究以下问题)

1、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其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他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3、品味语言分寸感(研讨课后练习)

六、心灵共鸣

1、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读过了少年时代,受到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影响呢?请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们交流。

2、请回忆你妈妈对你影响很深的一件事。

配乐朗读

仿佛

泰戈尔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只是在游戏中间

有时仿佛有一段歌调

在我玩具上回旋

是她在晃动我的摇篮

所哼的那些歌调。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但是在初秋的早晨

合欢花香在空气中浮动

庙殿里晨祷的馨香

仿佛向我吹来母亲的气息。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只是当我从卧室的窗里

外望悠远的蓝天

我仿佛觉得母亲凝注我的目光

布满了整个天空。

七、课后作业:

1、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作为法定的母亲节,在母亲节的那天,为你的母亲制作一张贺卡,写上你最美好的祝愿。

2、搜集关于歌颂母爱的诗文作品。

八、名言妙语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慈母的胳膊是由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香甜?——雨果

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我给我母亲添了不少乱,但是我认为她对此颇为享受。——马克·吐温

妈妈是我最伟大的老师,一个充满慈爱和富于无畏精神的老师。如果说爱如花般甜美,那么我的母亲就是那朵甜美的爱之花。——史蒂维·旺德(美国著名盲人男歌手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慈母的胳膊是由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香甜?——雨果

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我给我母亲添了不少乱,但是我认为她对此颇为享受。——马克·吐温

妈妈是我最伟大的老师,一个充满慈爱和富于无畏精神的老师。如果说爱如花般甜美,那么我的母亲就是那朵甜美的爱之花。——史蒂维·旺德(美国著名盲人男歌手

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催”去上学;

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会败家子大哥的债主。

第四件: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

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

母亲的性格特点:慈爱严厉刚强宽容

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

一是对“我”的管教;

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

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

第一部分(1-4)写我的性格和童年生活。

1(1)性格成因。

2(2)写爱学习的性格及儿时最活泼的游戏。

3(3)写两次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第二部分(5-12)写母亲。

1、(5---7)母亲对我“教之严,爱之慈。”

2、2、(8---11)母亲的宽容隐忍,仁慈温和。

3、(12)母亲“很刚气”的一面。

第三部分(13)写母亲对我的影响。

明确: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了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前三段不仅为写母亲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早训、催上早学严厉

重罚、舔病眼慈爱

债主要债,不骂,不露怒色仁慈、温和

慈母情深作文篇3

在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上,母亲都奉献着一种无私的情感。我的妈妈也一样,但是她对我的爱却表现在另一种形式上。

为了让我开拓视野,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带我四处旅游。为了让我学会坚强,旅途中,尽管我还呀呀学语,走路摔跤,可妈妈从不抱我,甚至在我摔倒时,妈妈还要用“严厉”的目光看着我——看着我祈求的目光,看着我泪流满面,直到我爬起为止。我不理解妈妈的无情,只记住妈妈淡淡的一句话:“总有一天你会自己爬起来,总有一天你要自己走路,我是为了你好。”我很委屈,因为妈妈好狠心哦!

就在这样的“深仇大恨”中我度过了十三年。然而,在这十三年的成长道路上,伴这个中成绩的取得,我慢慢的懂得了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妈妈。现在,我长大了,我明白了,这另一种表达的形式就是用心良苦啊!

母亲似书,启迪我们的智慧;母亲似窗,敞开我们的心扉;母爱似暖流,汇入我们的心田。

慈母情深作文篇4

让母爱洒满心田

——请《慈母情深》有感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是深沉的,伟大的,哪怕是一件极小的事,哪怕是一个极其平凡的举动,那背后都是包含了母亲对我们无法比拟的爱。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作者渴望拥有一本小说——《青年近卫军》。贫穷艰辛的母亲不顾同事的百般劝阻,毫不犹豫给了作者买书的钱。董事的作者用买书的钱为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母亲数落了作者一顿,又给作者凑足了买书的钱,作者觉得不能再用钱买些其它东西,作者最终有了那本书。

读完课文,我被慈母情深深地感动了。这位辛苦的母亲,平凡的母亲,贫穷的母亲,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有这位母亲的影子出现,那就是我们自己的母亲,她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用行动回报,用心去爱我们的母亲,让阳光洒满心田!让母爱洒满心甜!让母爱伴我快乐成长!

慈母情深作文篇5

慈善,顾名思义,是慈心善举的知行合一。慈善文化不仅包括慈善的精神,还涵盖着慈善的生活方式、慈善的价值体系,以及慈善的传统和信仰。慈善文化有一种追求美和光明的激情,它通过艺术和教育的途径,以臻人格的完美。2011年中华慈善总会发起 “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向中小学校免费赠阅《慈善读本》等方式,让这美与光明洒遍了大江南北。借此契机,《慈善》杂志社开展了“慈善文化进校园征文”,反馈“慈善文化进校园”社会反响,跟踪记录慈善文化的校园传播动态。

作为《慈善读本》首批免费发放的试点学校,安徽省马鞍山市部分中小学校、福建省罗源县第三中学最先沐浴到了慈善文化的春风。两地校方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征文活动,并在全国各地的来稿中脱颖而出。通过这些来自学生、教师、家长的征文稿件,可以从侧面看出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的真实成效。通过阅读《慈善读本》,启迪了学生的心智,无论是一句话、一幅图,抑或是一个故事,无不激发着学生们向善的热情。当然,这也离不开学校、教师、家长的引导配合,和言传身教的影响。引言中提到,慈善文化对校园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从知、境、行三个维度上起作用的。具体来说,“知”是认知、感知,“境”是塑造慈善文化环境,“行”则是在慈善文化氛围的影响下,把“知”付诸于实践。

慈善文化体验贵在感知

以《慈善读本》为载体的“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首先从认知层面上带动了师生、家长的精神需求,也引发了他们对慈善事业更加深刻的思考。许多作者在文章中对什么是“慈善”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阐释。

夏珊珊(马鞍山市金玉兰小学)《我在慈善文化的影响下健康成长》一文中写道“有了爱心,就有了慈善,就会去关爱别人,帮助别人;而当你需要关爱和帮助的时候,也有人来关爱你,帮助你,这就是爱心慈善的魅力。因为有了爱心,有了慈善,我们感到做人的尊严和幸福,感到社会的温暖和公正,懂得珍惜生命、爱护地球、关爱别人。没有爱心,没有慈善。就不会有今天这美好的世界。”

魏祖健(马鞍山市和县城南初中)在《爱汇成慈善》则认为,“小小的爱汇集在一起,便成了慈善这个大的字眼。每个人都可以奉献自己的爱心,将每个人的小爱聚在一起,便是无疆的大爱,这便是慈善。”

相对前两位小作者而言,周冲(马鞍山市历阳镇中心小学)对慈善的理解更加感性,他在《爱动我心》中说,“慈善是阳光,她能照耀大地,温暖着我们的心田;慈善是春风,她能唤醒万物,抚平难以抹去的累累伤痕;慈善是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感受到的爱,她能够充实心灵,让人生变得有意义。”

……

在征文来稿中诸如此类对慈善内涵的思考还有很多,不胜枚举。每位作者都是根据自己的生命体验阐释慈善的意义,虽然不尽相同,但都道出了慈善的真谛――爱与光明。

小作者们不但从理论认知上了解了慈善文化,还把这种感知与体验深入到了身边的实际生活中。他们童真的明眸善于发现真、善、美,发现慈善。在《慈善读本》的启迪下,小作者们感知到了家长、老师、朋友、陌生人的爱与奉献,感恩他人、感恩社会。像甘露同学的《穷人日记》、孔维政的《慈善,让爱永驻心间》、黄子尧的《爱心》等征文记录了别人对自己的帮助、社会生活中的互帮互助,以及感恩之情。

《慈善读本》把慈善文化作为一种知识纳入系统的教育范畴,增益了思想道德教化和感知,是对德育的大胆尝试,是对现代社会民意诉求的体现。

慈善文化氛围重在塑造

相对于社会外部环境,校园是片更加纯净、温润的土壤,有利于推动慈善文化的培育。推动校园慈善文化建设,是促进整个社会文化氛围增长的一把钥匙、一扇窗。

教师、家长在塑造校园慈善文化氛围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次征文来稿中,几位教师、家长就这方面的心得、体会做了生动地介绍:

罗源三中教师尹海影在《慈善有感》记叙了开展“慈善读本进校园”主题班会的亲身经验和体会,总结出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体验慈善文化的德育经验。他这样写道:“如果班会课上,照本宣科地把《慈善读本》的教材内容传输给学生,形式上比较枯燥,教育效果也不好。把慈善教育融入形式多样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慈善和培养慈善意识,教育效果会更佳。”

罗源三中学生家长潘建华以《感恩教育――幸福的源泉》为题,详述了家庭教育对慈善文化氛围塑造的重要性、持久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父母的道德素养和日常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父母对事物的看法和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起着教育作用。父母关心他人、尊敬老人,孩子也会发现,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孝敬父母、回馈社会。知恩图报的种子会在孩子心中深深地扎下根去,并且会开花结果,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对慈善文化氛围的塑造方式,是寓理于情、寓教于乐的。慈善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开放、包容而平等的文化体验。在校园推广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墨守成规,更不能搞应试教育。而只有情理的感化,道德的教化,才能使慈善文化深入人心,像常青藤般长久地扎根于校园。从这些教师、家长的文章中可以欣喜地看到,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没有流于形式主义。在学校,老师们组织学生学习了《慈善读本》,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关于慈善和感恩的课内外活动;在家庭,家长们给予学生们正确的引导,循循善诱、以言传身教感染着下一代的成长。

校园的慈善文化氛围塑造起来了,又能对社会慈善文化环境进行反哺。《慈善读本》增加了慈善文化的亲子教育机会,调动起学生家长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把这种文化氛围扩散到校园外部社会中。全民参与慈善事业的文化氛围的形成,无疑为以后的校园慈善文化德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相得益彰的事情。

慈善文化发展旨在践行

在慈善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把对慈善文化的感知付诸于行动,显得尤为重要。“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慈善读本》作为先期的间接经验、知识,起到先期的引导作用。要真正地发展、完善校园慈善文化,落脚点在于学以致用。在慈善实践过程中,青少年儿童“手脑并用”的优秀特质可以得到发挥,反之还能加深他们对慈善文化的感悟和体验。这是一个对慈善文化发展颇有助益的循环过程。

詹昊(马鞍山市九村小学)在《感动唤起行动》一文中,发起了这样的行动倡议:“作为一名小学生,重要的是要有一颗行善的心,一颗互助友爱的心:把自己看过的旧书捐给贫困山区缺少课外读本的学校,把自己穿不下的衣服捐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小朋友……”

李文心(马鞍山市含山县清溪初中)的《慈善需要关爱与尊重》这样写道,“行善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当你遇见乞丐时,弯下腰,轻轻放下一枚硬币,当你坐公交车时,看见不便的老人,让人位子,当你……行善,并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给予他人帮助。不要把他们当作接受馈赠与帮助的对象,而是当作你亲爱的兄弟和姊妹。”

这些文字片断,折射出了中小学生们善良而细腻的人性光辉。他们懂得关爱他人,懂得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行善。最难能可贵的是,像李文心同学一样,许多小作者们注意到爱己及人的同时,要有平和、平等的心态,以免对受助者形成心灵上的伤害。他们的慈善行动细致入微,饱含暖意。

慈母情深作文篇6

夜深了,老奶奶站起身捶了捶背,揉了揉双眼,继续缝了起来。这孩子,一去就是两三年,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和我见面,唉!想到这,老奶奶眼里不禁闪动着泪花。手里也慢了下来:我还是给他缝得紧一点,结实一点吧!免得让他受凉;。老奶奶想。吱呀;的一声响,儿子醒来了,一抬头,发现母亲正坐在昏暗的油灯下为自己缝衣服,感动不已。呼;,寒风从门缝里吹了进来,母亲哆嗦了一下,针一下子扎进了那筋脉突兀的手指。为了儿子母亲忙把针拔了出来,吮了吮伤口,咬咬牙又缝了起来,俗话说:十指连心啊!母亲每缝一针,都要忍着钻心的痛。游子心里涌上了一股暖流,脑海里不由浮现出了一幅画面:为了给自己买药,母亲顶着烈日不知走了多少公里的路;为了给自己买书,母亲拼命挤下了钱而她却从来不计较什么,而是为自己默默的奉献。想到这,游子不禁流下了眼泪

清晨,当游子从梦中醒来时,床边早放着一件叠得整整齐齐的衣服和一箱已收拾好的行李。换上了衣服,儿子就要走了,母亲走了过来,望着母亲那满头的银发,她,似乎一夜间衰老了许多。可不是吗?皱纹早已爬上了母亲的脸庞,那凸陷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游子一步三回头地走了,望着母亲那越来越小的身影,游子口中不由吟出了一首小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慈母情深作文篇7

我读了《慈母情深》这篇文章后,我感受到了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更加感受到了这位母亲的伟大,为了自己的儿子有出息,她不管多辛苦都无怨无悔,甚至愿意把自己的心都掏出来。想想其实,天下所有的母亲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爱自己的孩子,都望子成龙。

《慈母情深》真篇文章讲了一位母亲在困难的生活之下,一天赚27元,又要共两个孩子吃饭,读书,吃饱穿暖都有问题但是这位母亲还是毫不犹豫的掏出钱给我买书,当我用这些钱给妈妈买了水果罐头,母亲数落了我;但是还给作者凑足了买书在这件日常生活的小事中表现出深沉的母爱。

读了这篇课文。我不禁想起了这么一对母子。虽然说不上有课文中的母子穷,但是在我们那他也算是最穷的了,但是哪位母亲在这么困难的生活下还是想尽办法给儿子读上小学,给儿子一个读书的好环境

慈母情深作文篇8

借第二届中华慈孝文化节举办契机,江北区还推出“慈孝之城,慈孝之旅”系列活动,大力发扬“敬孝天下之老,慈爱身边之人”之风,携手共谱一曲新时代的天伦华章。

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010年10月16日,九九重阳节,秋高气爽,第二届中华慈孝节就在宁波市江北区举行,同时还启动了全国敬老爱老志愿服务活动,当代中华最感人的十大慈孝人物也在这里揭晓并得到表彰。

慈孝之乡宁波江北

千百年来,宁波市江北区出现了无数孝子、孝女,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慈孝民间文化,从东汉董黯与其母的经典慈孝故事开始至今,慈孝人物辈出,江北大地到处传颂着他们的感人故事。

江北的慈城是我国江南水乡的一座美丽小镇,也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在一条条小河旁、在一棵棵大树下,至今仍保留着完整的慈孝文化遗迹,有张孝子祠、慈湖董孝子溪、节孝祠、孝子井、三忠墓和慈溪桥、慈溪巷。这里鸟语花香、雕梁画栋、庭院深深,让前来这里的人们赏心悦目,赞不绝口。

在慈城,除了慈湖、慈江、慈溪等以“慈”字命名以外,更令人啧啧称道的是在一些街头巷尾居然也有丰富的慈孝文化的意蕴,像慈溪巷、孝溪、慈水、忠孝桥、礼桥、义桥、孝子祠等,使这里的慈孝文化更加具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和深刻含义,更有利于打响慈孝文化的品牌。

2008年,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专门授予宁波市江北区“中国慈孝文化之乡”称号。

江北慈孝故事多

宁波江北不但以前有无数感人的慈孝故事,就在当今也有许许多多令人传颂的慈孝人物和他们的动人故事。

被评为“当代中华最感人的十大慈孝人物”之一的徐爱芬是宁波江北人。1994年,婆婆去世,徐爱芬和丈夫将公公从上海接到慈城一同居住。2002年丈夫突发脑溢血,撒手人寰。面对沉浸在丧子之痛中的八旬老公公,徐爱芬含泪说道:“丈夫走了,以后我就是老爹的亲闺女!”搬家时,徐爱芬把朝南的最大的一间房留给了公公;公公年老体弱,她每天帮公公擦身洗脚。夜里,只要公公一声咳嗽一亮灯,她就起身查看,常常一晚上要起来四五次。89岁老公公时仰峻由衷感叹:“媳妇,好啊!”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感恩父母,孝敬老人,是慈孝文化的核心。

在江北孔浦街道住着一位陈兆俊老人,周围邻居都夸奖他好福气。老人今年84岁,可是在47岁时他就双目失明,不久前老人突然无法站立行走还差点瘫痪。说起三个孩子,老人赞不绝口。为了照顾父母,大女儿特意在附近买了房子,每天早晚来照顾父母,几十年来风雨无阻。早上,给老人送报纸,递牛奶,晚上下班先跑来嘘寒问暖,张罗晚餐,然后再回家做饭。

今年4月26日,陈兆俊老人突然无法站立行走了,三个孩子立即将老人送到了宁波市第一医院。老人要做磁共振检查,因为轮椅不能推进检查室,女婿、儿子和孙子一起将158斤重的老人抬进检查室,做了五次检查,抬了五次。住院期间,三个孩子几乎每天都到医院“报到”。大女儿为了能照顾老人,一下班就往医院跑,有好几次是饿着肚子探病,几个月来,三个孩子无论工作多忙,天天都到医院陪老人说话解闷,帮老人洗澡擦身。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同病房的病友都会发出由衷的赞叹:你老真是好福气,三个孩子都这么孝顺!

在江北还有许多动人的慈孝故事。江北怡江社区有一对普通夫妻。丈夫叫潘江耀,妻子叫张小梅,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叫潘瑛。

小潘瑛今年10岁了,可是她的智力大大低于正常的女孩。幸运的是,潘瑛有一个对她有无限慈爱的母亲,10年来,母亲张小梅时时刻刻陪伴在她身边,用无私的母爱关爱着女儿潘瑛成长的每一步。张小梅上午送女儿上学,下午又接女儿回家。张小梅说:“女儿智力差、学习能力欠缺,汉字基本上不会写,同龄孩子能做的事情,她都不懂。”张小梅还说:“这些年,我带着她去很多医院看过病,用了很多治疗方法,女儿的身体也遭受了很大的痛苦,但是始终不见起色,女儿一直是我最担心的,为了更好地照顾她,生下她之后我就没去工作,现在女儿在达明学校上学,她自己认不得路,也不会坐车,每天都是我用电瓶车接送。”

从江北区到整个宁波市,慈孝德行蔚然成风。第二届中华慈孝节揭晓的“当代宁波最感人的十大慈孝人物”就有一善带百善、百善成和谐的张亚芬,孝奉父母、慈抚痴女的张延廷,28年悉心照料风瘫公公的陈敏兰……

慈湖慈城慈孝缘

在第二届中华慈孝节上令人瞩目的亮点还有,宁波市江北区首次和台湾一起隆重推出了丰富的慈孝游盛宴。台湾著名的慈湖位于台湾桃园大溪镇,集天地灵秀之气,江北区和台湾慈湖、舟山普陀山三方正式结成联盟,共同向海内外推出“三慈”旅游线路,以“慈孝、慈湖、慈悲”为纽带,将台湾的慈湖、宁波江北的慈城和舟山的普陀山“慈悲禅境”三地进行了有机的整合,打破地域界限,推进慈孝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

第二届中华慈孝节期间,台湾地区首个旅游团抵达江北慈城,“三慈游”正式启动。台湾游客在畅游慈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同时,还参加了第二届中华慈孝节的开幕式以及慈孝节期间的相关活动。今后,宁波慈城每周都将迎来3个台湾地区的旅游团,“慈孝”两字又把两岸同胞紧紧联系在一起。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商场促销活动方案大全(精选4篇)
  • 下一篇:酒店策划(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