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石山文化遗址博物馆,是全国重点的保护单位,占地42.5亩,距离福州市洪山桥13公里。5000-3000年前昙石山海洋文化的考古现场,出土的先秦闽族殉人、殉狗、陶器、玉器、兵器、独木舟、壕沟、窑址等真实的文物,生动揭示了“从这里开始的福建文明”,与河母渡文明并驾齐驱。
5月7日下午,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乘车来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昙石山文化遗址博物馆参观。一下车,我便看见一副对联:
和衷共济喜迎金鸡报晓来与时俱进欢送银猴踏春去进入大厅,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四、五千年的原始社会晚期以闽江下游为中心的区域,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一种新时代居民--昙石山人的头像。头像两旁是早期昙石山人的生活示意图,他们有的在钻木取火、有的在放牧、还有的在制作陶瓷,过着充实的生活。
接着,我们来到二楼大厅参观。据导游讲解,昙石山文化遗址中有四样堪称“中华之最”的宝贝,分别是:
1、在125号墓葬中,墓主人头顶放着一个造型十分奇特的陶器。陶瓷为泥质灰陶,有点象灯塔,手握柄部可自由挪动,灯孔朝里可挡住一面风,灯油倒如浅盘可自动熄灭,设计非常合理,堪称“中华第一灯”。
2、137号墓主人为25岁年轻女性,下方骨骼被称为“日本人骨”,这可以证明昙石山人与日本人是有联系的`。
3、遗址出土了一件原始瓷罐和四件原始瓷器。这些瓷器距今3000多年都施有青绿色釉,虽然釉滴不均匀,但却是中国最早上的釉技术,为中国瓷器上釉技术提供了最原始的实物资料。
4、在131号墓底下,发现了大小陶釜18件,这在全国新石器时代墓葬中是绝无仅有的。最后,我们还参观了墓地、独木舟等地方。
今天的昙石山博物馆参观记让我增长了许多知识,使我知道了昙石山文化是福建古文化的摇篮,是先秦闽族的发源地。它的出现,惊现了不为人知的先秦闽族文化,将福建文明史由原来的3000年向远古大大地推进了一步。
今天我们步行去中国湿地博物馆参观。
快到博物馆时,远远望去,便有一个鹅蛋形的玻璃建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活像一顶星级大厨戴的厨师帽。那就是我们即将要参观的中国湿地博物馆。
大门前有一座小木桥,桥下流着浅浅的一层水,还有许多鱼儿游来游去,水里还立着几个造型奇怪的石雕。再往前走,便可以看到一个小喷泉,小木桥下的水就是从那里流出来的。
走进大门口,我们便来到了序厅,里面有许多仿造的场景,如:有名的红树林、西西伯利亚泥碳湿地、南美亚马逊河流湿地、非洲维多利亚湖泊湿地、澳大利亚大堡樵湿地的复制场景。
接着就是中国厅,厅内随处都有玩游戏的地方,不过这些游戏可和普通游戏不同,这些游戏会让你在趣味中学到一些大自然的知识。
再走进去便可以看到一些部落的介绍和相关资料,如:北美印地安人的图腾、中国北方的鱼皮部落等。再往里走,便又是一个主题展厅:湿地与人类文明的起源。这里介绍了荣成湿地等。再往里走,我们便又到了一个主题展厅:远古湿地·生命奇观。这里挂着许多在湿地拍的`鸟的图片,有各种各样的伯劳鸟、体态优雅的中白鹭、犀鸟等很多非常少见的鸟类。
然后我们就来到了西溪厅,西溪厅里介绍了许多事物,如:西溪捕鱼、西溪民俗、西溪人家、柿基鱼塘、农家烹饪、农家刮具。其中最另我感兴趣的是农家烹饪,农家烹饪里西溪湿地居民最拿手、做的最好吃的菜有4样,分别是:鱼头豆腐汤、清汤鱼圆、爆炒黄鳝、咸肉蒸春笋。这些菜被罩在一个玻璃罩内,在玻璃罩上方用手触摸每到菜,眼前的大屏幕就会出现每到菜的制作过程。
再往里走,便走到了中国厅的另一半,这里又介绍了江西鄱阳湖沼泽、塔里木河湖阳林沼泽、新疆巴音布鲁克沼泽、三江源沼泽、哈尼梯田沼泽。再往里走,你就会看到整整一大面墙的稀有动物标本,如扬子鳄、麋鹿、棕熊、藏野驴……
游玩了整个博物馆,我们便到附近的草坪上去休息、吃东西、玩耍,直到下午2点多才步行回去。
啊!!!这次参观真有趣,不但让我十分快乐,而且还增长了不少有关大自然的知识。
七月份的一个星期三,绵绵的细雨滋润了万物以后,太阳重新露出了笑脸,鸟儿欢快地歌唱着,草儿滴着露珠,好像都在赞美这场小雨马路两旁的月季花,红红的花朵挺立在了绿色的枝叶上,阳光在绚丽漂亮的各色花朵上浮动着。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我和爸爸一起乘着车子去上海博物馆参观。
在去上海博物馆的路上,我的脑海里浮出了张老师在滔滔不绝地讲课时的情景: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是中国地质性博物馆。专门收藏上海地方的文物标本,对地方自然环境、资源社会历史发展和建设成就进行研究、陈列。上海博物馆藏品包括前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所存在内的,总数约是1、8万件。重要藏品有七宝寺藏五代金字写经、明徐光启农书手稿、1893年英美公共租界划界杯……突然被爸爸叫得惊醒,睁眼一看,那上海博物馆真是华丽。
我和爸爸先来到第一楼的“国外名画”,那画画得栩栩如生,逼真极了。那画仿佛是电影在播放。
然后,我们到第二楼的“摆设、器皿”,刚进门就被一尊人像吸引住了。身姿、眼神和面部表情都逼真,好像它在和我绘声绘色地地和我聊天。这就是艺术的'美。人们不会因为时代、国界、材质和新陈来刻意的区分他们的等第。如果刚才的洋画是奥妙的话,那么这里的器皿,就是巧夺天工了。古代的能工巧匠,就像那些洋画一样,令人遥不可及。
我们在来到了第三楼的“青铜器,陶瓷器”,我看了看青铜器,陶瓷器上有各式各样的图案,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含意。我又想到姚老师说:“陶艺品的制作流程是揉泥、制坯、阴干、上釉、烧制、成品……”我又看了一遍,自言自语地说:“这是唐三彩,那是紫砂壶,还有那是釉上彩……”这些艺术品让我看的眼花缭乱,但是依然爱不释手。
参观完了上海博物馆,我和爸爸依依不舍地回家了。回家以后我对上海博物馆更是久久不忘啊!
各位小记者们午饭后,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往目的地的客车出发了。
客车开动了,速度也在慢慢的增加,窗外的小树在隐隐约约的,再加上那庞然大物的楼层,给这次旅途增加了不少乐趣,车上的小记者们有说有笑,好像很期待这场博物馆的旅程,当然,我也不例外。
突然,车子刹了车,天空上开始下起了牛毛细雨,我们陆续地下了车,有些小记者开心的欢呼,有的露出很期待的`眼神看着博物馆,有的惊叹不已地赞叹着这高高的博物馆。我拿好红树林小记者的旗帜,高高举起,带着雨的微风慢慢吹过,旗在带雨的微风中精神地颤抖着,演绎了我们的精神和期望。
小记者们纷纷地排好了队伍,准备往我们的活动圣地——博物馆出发。首先是进入大厅,我们就在那非常期望着那位解释员的到达,小记者们分为了4队,2队先去,后2对紧跟着参观深圳博物馆作文600字参观深圳博物馆作文600字。第一位解说员不紧不慢地来到我们前2组的前面,带我们先浏览,我们轻快地脚步经过了大厅的中央,许多好奇顽皮的小记者往上瞧几下,都发出惊叹的声音,整个大厅热闹起来了。
我们上了2楼进入了第一个房间,“哇”一进去,有个可爱的小男孩拿着一只漂亮的白鸽,手台得高高的好像要放飞这只和平的鸽子,解说员慢慢地解释着,我们都好像没什么耐心,早去浏览其它的了。
不知道走到了那个房间里,里面用陶瓷做的古人,非常得真实。吓得我们,还以为是真的呢。接着,解说员带我们上了3楼,这栋博物馆大概是4楼吧。也不怎么清楚,在3楼的文物都是现代的,有旧时代的冰箱、电脑、电视。等等,不可数的。接下来我们来到一个关于毛主席东西的展览厅,里面都是陈述着毛主席的作品,衣服,画像,等等。
我们跟着解释员到处乱逛、到处乱窜。还有一个地方陈列着各种古物,铜器之类的。据解释员说:都是战国时期用过的东西。我们都想申手去摸摸,但只是想象,只能依依不舍地看着了。
哎,都快一个下午了,我们都垂头丧气地坐在某个楼层上休息,快3点了,我们的第一次活动也快接近尾声了,天下的雨,渐渐变大,我们坐着客车,往各自的家里开去,许多小记者都累的在温暖的车上慢慢地回忆着刚刚浏览过的文物……
“到了!到了!……”耳旁传来了同学们的欢呼,我连忙收拾好东西,跳下大巴车,开始了今天的旅行—参观川菜博物馆。
这一刻,我们已经等了很久了,但是天公却和我们作对,起了大雾,让我们迟到了,看到美丽的川菜博物馆后,我的心情才一点一点好了起来。
清点好了人数,排好了队伍,我们就开始参观了。一进去才发现,它比想象中的还美。已经是深秋的季节,可桃花还是不罢休,用它那小小的美丽装点着大地,把毕生的的精力奉献给人类。银杏叶慢慢变黄了,微风轻轻一吹,它便急不可耐地落在我们的头上,落在洁净的地上,落在微波粼粼的湖面上……时间仿佛停止了一般,我们都陶醉在这别样的美景中……
“轰轰轰……轰轰轰”原本宁静的上午忽然被打破了,乍眼一看,原来小吃一条街到了啊!队伍瞬间乱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去拿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也一样,端起一碗面条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呼——”那长长的、滑滑的'面条被我吃进嘴,地道的成都味顿时在嘴里蔓延开来,麻中带点咸,辣中有点甜,想忘都忘不掉,用四川话说,简直巴适得板。
吃遍了所有的小吃,短暂休息了一下,我们就开始了下一站的旅行—做熊猫汤圆。
领队的老师先带我们把手洗干净,戴上高高的厨师帽,围上白白的厨师裙,一个个有模有样的小厨师立刻出现在眼前。开始做熊猫汤圆了,我先从老师那里领到了材料,小心翼翼地撕开保鲜膜,拿出小小的糯米团子放在掌心揉搓起来,不一会儿就揉软了。再把它掰开,平均分成三份,拿出一个,压平后把馅放进去包好,用掌心轻轻地揉搓,渐渐地,一个小汤圆就做好了。为了使它更加美丽,我还用黑豆给它做了眼睛、耳朵和小嘴巴。远远望去,极像一只小小的熊猫,可爱极了!
时间过得真快呀!本以为还可以再玩一会,可领队老师却告诉我们准备上车回家了。
啊,川菜博物馆,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再来的!再见,川菜博物馆。
前一日下午,那惬意的的古城,令我大开眼界,今日,回到了太原城,参观的煤炭博物馆中的模拟技术,更是令我知道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达了。
趁着这秋高气爽的季节,我们赶早(其实也不算早,人们都已在逛街的路上)来到了煤炭博物馆。经过百般询问,我们终于来到大门口。可到门口一瞧,咦,怎么全是买衣服的,而且还是什么秋装展览会。我们一下子傻了眼,你瞧瞧我,我瞧瞧你,有些不知所措。后来,倒是我那懒嘴的爸爸给找对了博物馆的去路。
走入博物馆内,我们便进入了一个煤炭世界,首先观看了4D影片,让我们了解了煤炭的由来……故事是从有恐龙时开始说起的,各种恐龙都有自己的天敌与食物,各自都享受着这自然界所给予他们的美好环境,毫不拘束,自由自在;继续向前发展,有了弱肉强食的概念,互相之间不再那么和谐,甚至互相厮杀;再后来火山爆发了,恐龙灭绝了,随之迎来的是空荡的世界,不时有几只幸存的恐龙,在世界的边缘发出低沉的哀号;地上的植物慢慢地腐烂,逐级形成了煤。最后,分别有了现在的有机煤和无机煤,并强调了煤是不可再生能源,因为这煤炭的形成是需要好几万年的.,所以我们要节省资源,保护这来之不易的能源。
为了让我们进一步的了解煤炭工人的工作情况,导游带我们到了模拟的地下开采场,从古至今的模拟现场样样俱全,深深地吸引着游客。这模拟的开采场与真实的场景还真是十分的相像啊!这儿的设计人也考虑得十分的周到,不忘进“工地”前让游客带上一顶安全帽。
进入工地,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道道竖立在上下两面中间的木棍,又粗又壮。原来,宋代时的开煤人都是在木头的支撑下作业的,真是可敬又可悲啊,哎,原来的煤炭工人真穷苦啊!后来,我们又参观了现代的开采工地,哇塞!现在用的支撑柱都是铁条的了,而且才没都用及其作业,真是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啊!
游览了山西,品味了古城,见识了石窟,实地开采了煤矿,让我对山西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今天我和小姑姑还有妈妈七点起床,穿好衣服,洗完脸,在外面吃完早餐,我们坐地铁三号线坐到通化门,然后倒一号线,坐到半坡下地铁。我们走到半坡博物馆,在门口已经有阿姨在等我们了,她的名字叫詹妮,阿姨问我:“叫什么名字”,我回答说;“我叫张书铭”,阿姨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个胸牌,我们等其他小朋友到了之后,九点我们开始进入博物馆。
第一站我们首先进入博物馆里面参观,有一位叔叔给我们讲解了六千年前的原始人的长相,以及她们的食物是捕猎来的,他们的武器有弓箭,还有两块石头连在一起的像流星锤,还有长剑。还了解了一个人面鱼纹的标志。原始人的寿命特别短,她们只能活30-40岁,而我们现在人的平均寿命是72岁。还了解了为什么母系氏族,女人的地位最高,因为女人是最早会种粮食的。原始人的房子最小有35个左右的木头制成的。每次捕猎,族长就会把猎物的牙齿送给捕到猎物的人。最后出博物馆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原始人居住的'地方,有房子,还有猎物,还有捕猎的人,还有在摘菜的人。
第二站我们去了钻木取火的地方,亲自体验了钻木取火,我们还拍了一个合影。
第三站我们玩了植物印染,我们先摘了一些树叶,然后铺在粗布上,上面盖一个塑料纸,用锤子敲,就能敲出树叶里面的水分,画就这样做成了。我做的很漂亮。
第四站我们玩了钻石头,我们是两个小朋友一起合作的,老师让每个人都体验30下,给另外一个人也玩30下,这样互相交换玩,我跟另外一个小朋友的石头没有穿透洞。但是体验了很开心。
第五站我们去亲手搭建了原始人的帐篷。老师让每个人都拿一个木头,那上面有编号我的是第七号,我找到第七号的位置把它放在里面。要打上蝴蝶结,我会打蝴蝶结可是太高了,老师让大哥哥帮我打结。放好木头,我们去拿那些软绵绵的像大被子一样的东西盖住房子,我们的房子搭建好了,我们跟房子合了一个影。
今天玩的很高兴,还学到了很多知识,我也想在家里试验一次。以后我会参加更多的这样活动,多学知识。长大要成为科学家。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去参观茶叶博物馆。一路上,我和同学们可兴奋了,我们在公交车上开心地聊着天。
不知不觉,我们到了茶叶博物馆。一下车,顺着小路走进去,一块巨石矗立在草坪上,石头上刻着几个大字——“茶为国饮,杭为茶都”。继续往前走,只见“中国茶叶博物馆”几个大字镶嵌在绿叶丛中。再往前走,拐一个弯,就到了今天我们要参观的目的地——陈列大楼。
一进门,我顿时被一阵阵淙淙水声吸引,只见一面水幕从十米多高处徐徐落下,在水幕正中央,刻着一个大大的“茶”字,显得更外醒目。水幕之下,假山盆景郁郁葱葱。这种设计,象征着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叶博物馆的陈列大厅是最吸引人的,整个大厅分为茶史、茶萃、茶事、茶具、茶俗、茶缘六个展厅。茶史厅介绍了我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和茶加工的历史;茶萃厅介绍了各种不同种类的茶叶;茶事厅介绍了种茶、制茶、品茶的科学知识;茶具厅展示了各个时期各具特色的'茶具;茶俗厅介绍了我国不同民族的饮茶习俗;茶缘厅介绍了与茶有关的一些故事和作品。
在那么多厅中,我最喜欢的要属茶萃厅了。厅里陈列了许多品种的茶叶,有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茶类和再加工茶等三百多种茶。当然,其中也少不了咱们杭州的“西湖龙井”。西湖龙井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著名,特点是形状扁平挺直,大小长短匀齐,象一片片兰花瓣,其色泽嫩绿或翠绿,鲜艳有光,香气清高鲜爽,滋味甘甜。若将茶叶在玻璃杯中冲泡,则叶子舒展开来,先浮后沉,茶汤清碧,悦目动人。
好茶的加工要用好的工具。在茶具厅里,有一个机器特别引人注目,这就是四桶茶叶揉捻机。揉捻机由木头做成,在机器的四个角上有四个桶,前面有一个推动的把手,经过揉捻机做出来的茶美味清香。我和同学还上去试了一下呢。
光参观还不如自己亲身去体验。参观完博物馆,我和同学们都飞奔着跑到茶园里看茶叶。一棵棵茶树郁郁葱葱的,既像一片“森林”,又像一个巨型的迷宫。我们在这个大迷宫里穿梭拍照,探寻茶叶的秘密。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们要回学校了。坐在公交车上,我的心情还是很激动。我为祖国有这么悠久历史的茶文化感到骄傲,也为自己有幸生活在茶都——杭州而自豪。
今天,我们来到了全国最大、最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古典私家园林——粤晖园。在这里,我们参观了在粤晖园内的东莞粤剧博物馆,看到了南韵剧的辉煌,了解了一些粤剧知识和粤剧史。
一进入南韵馆门口,就感觉有浓厚的古典韵味和岭南气息向我扑来。那颜色缤纷的窗户,木头做的椅子,灰瓦做的屋顶——真让人感到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回到了二十世纪初。
下了几个台阶,映入眼帘的就是一面设计精美的板子,里面写着粤晖园的详细介绍。从中我了解到:粤剧,又称大戏或称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剧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平原音韵、又称为戏栅宫话。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为粤剧。
道滘曾经是中国曲艺之乡,民间艺术之乡,在这出了不少粤剧名家。博物馆就介绍了其中的一个——何非凡。他原名何康棋、何贺年,艺名何小年,道滘南城人。入粤剧戏班之初,表现并不好,连班主也表示不满。他决心以自己的抱负不凡而改名何非凡。1938年自组“非凡响”粤剧团,从此,他真的像扯起了帆船那样,一帆风顺,各扬海外。
在一楼沿墙走了一圈,我顿时头脑清醒了,感觉很不一样,觉得自己吸取了许多有关粤剧的文化,有点飘飘然了。博物馆里的`玻璃橱窗,里面展出明清至当代的粤剧剧本、木鱼歌、海报、戏桥、乐器,早期的粤剧电影、剧照、唱片,以及东莞籍粤剧名家用过的戏服等三百多件珍贵文物,让观众大饱眼福。出演粤剧需要的戏服,手工很复杂,做起来有难度,但很漂亮,很闪耀。令人注目,颇有气势的。粤剧演员戴的头饰,大部分都是用珍珠,金色珠片等材料做出来的。在灯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美丽极了。真想也能戴上这头饰,穿上这戏服,在舞台上一展风彩。观看博物馆里的粤剧文化,让人产生一连串的遐想。粤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艺术的瑰宝。它深奥的文化,美丽的服饰,让人大为赞赏。
东莞粤剧博物馆里蕴藏这粤剧的历史文化,等待你细细的品尝。
今天早上,雨下得很大,但大雨挡不住我们去参观自然博物馆的脚步。
博物馆门口,我看到排队等侯进馆的队伍像一条弯弯曲曲的长龙。我们已预订所以就直接进馆参观了。
在一楼,我看见一条灰鲸的骨架和一条鲸鲨的标本。灰鲸差不多有五六米长,直径大约有一米多,头像螃蟹钳子一样,样子非常凶猛。旁边还有海龟、羚羊、鲨鱼、黑熊。。。。。。恐龙展示厅里最大的恐龙,高度有四米,长度有三十多米,是马门溪龙。
然后,我们来到二楼《地球生命故事》。在蓝色的太空遂道里,我摇摇晃晃地站不稳,感觉像是真的到了太空中一样。据介绍,地球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颗有生命的星球,经过一次次地壳运动形成高山和海洋。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就造成了地震,地下的岩浆穿过地壳形成了火山爆发。在这儿我还看到了紫水晶、烟水晶、白水晶等等矿石。二楼还有几个动物群,其中一种像紫色叶子的海底动物叫查恩盘虫。
到了三楼,我们仿佛到了南极,厚厚地冰层上胖墩墩的'企鹅非常可爱;一只海豹在水里游泳,另一只海豹刚刚破冰而出,准备偷袭一只企鹅当午餐。我们还看到了猛玛象的化石,它的象牙模起来像木头一样。我用望远镜看到了野鸭,看起来像是正在捕鱼。我走到一个山洞,里面很黑很黑,好像真是在丛林深处,耳边传阵阵鸟鸣和动物的吼叫声,有猎豹、老虎、小鸟等等很多飞禽走兽栩栩如生。我们走出山洞,到一个楼梯旁边,看到那里的东西我就想起了一部叫做《对不起,我把孩子变小了》的电影,因为那里的草很高,一个易拉罐的高度就和我的身体高度差不多,一棵歪歪的小草叶子就可以当做滑滑梯了,一个西瓜虫比我的两只手还大。
我还观察了小鸟的眼睛看东西是全黑的;鱼看东西一只眼睛是黑的,另一只眼睛是红的;蜻蜓能看到成千上万个的图案,叫复眼。
最后猜个谜语:有茎有叶,长年在海底;看似像植物,原来是动物。迷底在日记里面找。
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就常对我说,我们的家乡盛产“青铜”,是古铜都。为了近距离感受铜都文化,我们一家人来到了位于西湖湿地旁的铜陵博物馆。
一下车,我就被博物馆的雄伟气势所震撼。古朴、闪亮的铜柱矗立在眼前,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似跳动的生命,召唤着来往的`游客。
走进博物馆,我的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长卷历史画。现代的、古代的,交错纵横,应接不暇。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编钟”。据说这些精致的乐器源于汉朝。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编钟配上投影出的婀娜多姿的舞蹈和那虚拟的音乐让我仿佛走进了汉朝宫廷。宫廷中央一位乐师优雅地敲击着绣着青色“兽纹”的编钟。那编钟声一会儿如同山涧泉水,叮叮咚咚,一会儿似涛涛江水,奔流不息……回过神来,那袅袅余音仍回荡在我的耳畔。
离开编钟,我来到了第二展厅,一把青色的利剑吸引了我。这是战国时期的“青铜复合剑”。尽管受尽岁月的洗礼,那把利剑仍然透着一股杀气。昔日锋利的剑口已有了残缺,但丝毫不能掩饰他昔日战场的辉煌。望着这把青铜剑,我的视线模糊了,眼前隐隐约约出现了战马、盔甲……那刀光剑影、驰骋厮杀的场景让我顿觉凉意飕飕。哭泣、呐喊……宝剑仿佛哭诉着战争的残酷。莫非这把剑也如同曹操的“倚天”剑,曾让无数将士胆寒?
“潘峙宇,看这只金螃蟹!"爸爸把我拉回到现实中。真是一只可爱的金螃蟹呀!在放大镜下,我甚至可以看到它的纹路。古代人真是心灵手巧!红宝石的腹部,白玉做的眼睛。讲解员阿姨说这是古代的“金镶玉”,看来古铜都不止有“铜”呀!
离开博物馆,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的脑海里浮现了李白的诗句“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好一个炉火照天地的古铜都呀!我很自豪地对爸爸妈妈说:“我爱铜陵!”
那个初次拜访博物馆的午后,一如每个夏日的炎热、浮躁,烦闷在空气中飘散,我紧锁双眉,亘古的文物对我根本毫无吸引,我只执拗地认为,那是一堆废铜废铁罢了,而对于别的什么,只是暗暗地还抱着份念想,心中却仍是无趣。
车停在广场上,清风拂过,完全没有趋炎避暑的功效,汗珠直冒,母亲在一旁却按捺不住喜悦,兴奋地直说着什么,我也无心听,眼神中露出鄙夷。倏尔,只是散漫地抬头,“温州博物馆”的几个字却沉沉地撞入我的视角,不由地怦然心动:粗旷洒脱的笔画,在牌额上一展行云流水的姿态,窄小的木板也无法禁锢它将要延展的风韵。我从没看过如此潇洒恢弘的'字体,只觉这几个字是世上最好的。母亲在一旁催促:“愣着做什么,要走啦!”我应声,眼球却被紧紧捉住,无法挪移,一心牵挂着牌额上的题字,无心观赏那些文物了。那次博物馆之旅,收获也仅是那题字,不经意间在心头印刻的烙印。后来听说,那是今人集苏轼的字而成的。
也许因为那次的经历,父母竟让我去习字,我自是一阵欢喜,盼望着何时我也能写出那样的字来。如今,每每坐在案前,总不由地会想起那题字来,就像是一种鞭挞,让我埋头在那宣纸绫罗之中探求奥秘:横竖之间,勾勒出一幅奇妙的画卷,是会稽兰亭王羲之醉酒之后挥洒的豪情,是盛唐气象颜真卿丧侄之后的顿挫郁屈,是北宋黄州苏轼寒食时节的朴厚俊逸。撇捺之间,描绘出一卷酣畅的巨作,是晋二王的推陈出新、流美逸气,是唐四杰的纯粹安详、法度严谨,是宋四家的形神意散、跌宕多姿。在那方寸的天地之间,却深感时光静置,岁月倒转,与古人对话,触摸远古的历史,心中顿生满足与充实。
而我一直明白,是多年前,题字书法从我身边轻轻走过,使我在沉郁时,被书法恢弘气度所感化,使我在忧虑时,被书法安详风韵所感染,使我在孤独时,被书法豪放的气度所激励。如今,每每提笔,总在那沉默、静寂,忆起那题字,缓缓的风韵迤俪而来,在胸臆间鼓荡着典雅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