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教育不同于校内教育,校内音乐课上总有一套固定不变的教材和培养目标。而校外教育在遵循最终的培养目标不变的条件下,要发展与校内教育不同的教学模式。现如今有关校外声乐教育的教材比较单一,多为一些流传多年的经典儿歌。经典固然是好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些歌曲已完全满足不了少儿的求知欲与对外来事物的新鲜感。对于这些从小已经听到滚瓜烂熟的音乐,孩子们已失去了对它们的学习兴趣。
在每年的教材编写中,笔者都尽可能的去发掘更多更新的少儿歌曲,这些最新的歌曲创编很容易就会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而对于那些经典曲目,笔者亦不会舍弃,而是采用其他的教学方法来抓住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比如经典儿歌《小红帽》,很多小朋友在幼儿园里就已经学会唱了,那么在曲调已经熟记的情况下,笔者会设计故事情境请学生表演。将学员们分角色表演,小红帽、大灰狼、邀请家长表演、加入诗朗诵、配合舞蹈等等,经过包装;的经典儿歌同样能让课堂上充满欢声笑语。
二、声乐教学环节的生动有趣
有人说小孩子学唱歌不就是扯着嗓子大声喊吗?有什么学习的?其实不然,在少儿阶段,孩子的发声器官还十分稚嫩,如果一味的蛮唱会造成声带甚至其他身体机能的永久损伤。但对于理解接受能力远不及成人的孩子来说,枯燥的声乐理论知识、技能练习有时又会成为斩断孩子兴趣的刽子手。如何用简单、通俗、生动、有趣的方法来传授这些基础知识又成为了声乐教学中一个重难点。
笔者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将教学中的几个重要环节归纳出了以下几点方法:首先,基础的乐理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有些孩子在学习唱歌几年后还无法自己识谱,基本乐理知识的缺失对于学员以后的发展产生了很多不良的影响,作为老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对于基本乐理的教学,教师们可以采用图片法、童谣法进行教学。将1、2、3、4、5、6、7;这七个音配合形象的图片,比如2;就像只鸭子,5;像挂钩等等,联系生活中最易想到的事物,配合简单的童谣1;是老大像铅笔;、2是老二像鸭子直观又形象的教学将会把这些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有趣味,学生们学习起来也不会感到生涩难懂。其次,对于少儿来说,爱动爱玩是天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一味压抑孩子的这种天性反而会适得其反,但是过度纵容又会打乱课堂秩序。在这里,掌握好一个度;非常重要。
当教师发现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热情不够高涨时,一个小游戏就会解决这个窘境。比如简单易学的绕口令、你来比划我来猜、歌词接龙等等都会成为调动孩子兴趣的不二法宝。最后,要鼓励孩子们对所学歌曲进行二度创作;,给学生发散思维的空间。可以尝试给歌曲配上简单的诗朗诵,加上表情动作,甚至是对歌词的改编等等。教师对创编活动中好的部分给予鼓励,不好的部分引导大家一起再改编,让孩子们在动脑动手的活动中得到自我价值的肯定,提升荣誉感。此外,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表演舞台、多与家长进行沟通、对特殊情况的孩子给予更多的关怀等都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三、总结
关键词:声乐技能学习误区分析
学习声乐的学生大都懂得获得好的声音技术离不开歌唱器官的协调合作,但在具体实施发声练习或演唱作品时,总会出现声音虚弱无力,气息用不上,共鸣腔打不开,咬字吐字不清等现象,尤其以学习时间较短的学生为多。究其原因,还是对歌唱发声的技术要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造成表象与实质的差异。文章即针对声乐技能学习中在用声、呼吸、共鸣、语言等方面出现的几种认识上的误区进行学理性的分析和探讨。
一、关于用声的误区
一般概念的发声原理是肺部呼出的气流通过喉头时促使声带震动,产生声音,而歌唱发声的运动原理却是在人的本能发声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调整声带与周边肌肉的合理运动,产生强大而丰富的、符合歌唱技术需要的声音状态。在进行歌唱训练时学生往往混淆了这两种不同层次的声音状态,用本能发声的心理暗示指导艺术歌唱,从而导致喉头上提、声音漏气等用声上的误区。要克服以上发声错误,就必须把生活中的本能发生习惯与艺术歌唱的发生要求严格区分,建立正确的发声意识。
声带的闭合能力一部分是自身机能,一部分是依靠其周围有关肌肉的协调配合。生活中本能的发声习惯,范围只局限于对方听得见的距离,没有太大的音量与音区的要求,声带的运用是随意的。由于声带只有在发强音和高音时才紧密闭合,那么类似于说话的本能发声习惯常使声带大部分时间处于不完全闭合状态。如果错误的运用声带周围肌肉的功能,如把本该促进声门开放的环杓后肌运用到歌唱,必定会产生声音虚、漏的问题;把稳定喉头的喉外肌力量作用于发声,就会造成提喉、喉音等用声错误。
二、关于呼吸的误区
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到目前为止已经被普遍认为是最科学的歌唱呼吸方法,但仍有很多学生苦闷呼吸训练中做得很好,而发声时气息却不够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关呼吸问题的误区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吸气时气息到达的深度不够,即没有吸到技术所要求的到达“肺的底部”。气息吸得浅作用于声带时,呼出气息的量和压力不足以冲击闭合的声带,而使声音显得虚弱无力。引起气息浅的原因和本能呼吸习惯有关,本能的呼吸是建立在类似于一般的谈话间,或者身体剧烈运动后的一种生理上的本能反映,它只需要胸腔的扩张、收缩产生力量完成肺内气体的交换。扩张只集中在肺的上半部分,和歌唱所要求的“吸到肺的底部”显然是大有区别的,也就是说,腰腹肌的能力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当遇到较长的乐句需要气息量加大时,肺叶的下半部分气息得不到有效输送,而觉得气息不够用。
二是气息与声音缺少有效配合,致使声音“搭不上气”。我们从两方面分析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没有运用气息歌唱的习惯,张嘴就唱,把呼吸动作与歌唱的用声动作分割开来。另一方面是过分地注意气息,为节省气息故意增加腰腹部肌肉的力量,形成“憋气”,使气息不能顺利地作用于声带。这两种情况的最终结果都可能导致声带紧张、干涩,声音发直缺少泛音。针对上述情况,我们主张呼吸和发声训练结合一起练习比较好,因为气息和声音是揉为一体的,呼吸训练不能脱离歌唱实践而单独存在。我们要建立这样的歌唱意识:只有气息支持的声音才是有效的声音,只有正确作用于声带的气息才是有效的气息。
三、关于共鸣的误区
人体共鸣腔分为三个大的共鸣区域,即:胸腔共鸣区、口咽腔共鸣区(口、喉、咽)和头腔共鸣区(鼻窦、额窦、蝶窦)。口咽腔共鸣是声音从喉咙发出后的第一个共鸣区域,它上连头腔,下达胸腔,是歌唱非常重要的部分,对声音的丰满、音色的美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帕瓦罗蒂曾强调声音共鸣主要在口腔、咽腔,说明了口咽腔在整个歌唱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在这个区域出现的认识上的误区也是最多的。所谓的口咽腔打开就是我们常说的“打开喉咙”,有关打开喉咙的要求文章前面已有所论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舌头”在口咽腔打开过程中的状态。很多学生把缩紧舌头误认为是打开喉咙,结果造成舌部肌肉僵硬和压喉,一方面破坏了基音形成的良好状态,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口咽腔的顺利打开,良好的共鸣音响也就无从谈起。口咽腔打开的关键要做到:在稳定的基础上松喉咙、松下巴、松舌头,使这几个部位处于“自如”状态。
第二种误区是:过分强调头腔共鸣,造成声音听觉上的“假、大、空”现象,却误认为是产生了共鸣。这种现象造成的结果是声门闭合无力,气息泄漏,声音沉闷、空洞,失去了良好共鸣所应具备的音色。
另外,也有学生把浓重的喉音误认为是产生了胸腔共鸣。这种声音乍一听似乎很有力度,实则是喉和胸部压力过大,用了纯粹的“力”,而不是“气”,没有体会到共鸣产生时胸、肺部的松弛和气息的流动。
上述几种理解上的误区说明,人声共鸣要建立在整体的基础上。没有良好的基音作基础,就不可能产生丰富的泛音,也就不会产生各阶段的共鸣了。所以我们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务必要考虑共鸣产生的基础和它的整体性,任何强调局部共鸣的要求都是片面的,不足取的。
四、关于语言的误区
歌唱中的咬字、吐字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如何把发声和语言协调的运用以达到自如地歌唱,乃是诸多声乐学习者苦恼的问题。
这里存在着自然的语言动作与歌唱的发声动作之间理解与运用上的误区。语言动作涉及我们常说的五音(唇、齿、舌、牙、喉)、四呼(开、齐、撮、合)。歌唱发声动作主要指喉、咽部的正确打开,声门和呼吸的协调运用。文章前面分析过喉、咽打开状态的要领是喉头下降至深呼吸完成时的位置,而这个下降动作的完成能够带动喉部多种肌肉组织参与运动,舌骨下肌群是其中之一,由此看来,完成两种动作参与最多的部位就是“口腔和咽、喉的交界点舌体”。发声动作符合歌唱的要求,语言动作还处于自然意识状态,就必定造成发声性能的破坏。科学的发声方法要求喉、咽部状态的稳定是无庸质疑的,那么语言动作如何调整才能适应发声动作的稳定呢?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舌体在歌唱发声时始终处于放松状态,不能随母音、音高、音量的变化而僵硬或紧缩。
(二)辅音的发出应在喉咽稳定打开后迅速完成,听觉上如同时进行的一样,要点是辅音的除阻不影响喉咽状态的稳定。
(三)相关的部位发生作用时,“只用最必要的力量,排除任何支援性的和连带性的紧张”。
当然,要做到上述几点,需要长期刻苦的练习,结合熟练掌握各种字音的音韵、声调,才能真正做到歌唱与语言的完美结合字正腔圆。
通过对以上存在的几种问题的误区分析可以看出,生活中发声动作、呼吸动作、语言动作等的本能习惯是产生诸种歌唱认识误区的直接原因。在声乐技能学习中,只有建立正确的歌唱概念,排除讲话习惯带给我们的影响,声乐演唱技能才能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余子正编著,《声乐教学论》,西南师大出版社,2000
1、学习和演唱德奥艺术歌曲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技术能力
美声声乐艺术之所以冠之以“美”之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在声音美感的规格和标准上有着极高的,近乎于苛刻的要求。主要包括充沛、流畅、沉稳的气息;连贯的声音;饱满圆润的共鸣腔体;完美的音质、音色等几大方面。大型的歌剧咏叹调对于声音的戏剧性有着极高的要求,音域通常大起大落,强弱对比也非常强烈,这些对于声音来说都是极大的冲击。这并不是说大型的歌剧咏叹调就不符合美声艺术的各种审美规格和规范,而反之恰恰正因为如此,其需要演唱者要在演唱中更加严格的遵守美声唱法的声音技术理念和规范,但事实证明,如果演唱者没有经受过严格的、全面的、扎实的基本声音演唱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直接去演唱大型咏叹调的话是无法真正掌握和拥有这些演唱能力和声音控制能力的,因此可以说,我们在重视德奥艺术歌曲重要性的同时并不是要否定歌剧咏叹调,而是要强调扎实的演唱基本功对于演唱的重要性。首先,德奥艺术歌曲创作规范严谨,音乐结构完整、旋律流畅富于连贯性,分句规范而富于科学性,对于呼吸的稳定性、声音的连贯性,和分句的科学性都有着严格的规范和要求,因此学习和演唱德奥艺术歌曲对于训练学生稳定的呼吸方式和连贯自然的声音连接有着极好的作用和效果。第二,学习和演唱德奥艺术歌曲可以使学生的音色和音质更加纯净。与歌剧相比,德奥艺术歌曲更加具有理性的气质,因此,音乐情感更加细腻,音乐优美、规整,意境唯美幽远,因此在音乐情绪和表现方式上也更加理性、克制和含蓄,因此演唱德奥艺术歌曲对于音质和音色有着极高的要求,容不得声音上的半点杂质和瑕疵,这就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时要保证音质的绝对纯净和音色的绝对优美,这就会极大的提高学生对于音质和音色的处理和表现能力。第三,学习和演唱德奥艺术歌曲可以增强学生的声音变化与处理能力。之前已经有所提及,艺术歌曲在音乐的规范性、严谨性、科学性上都有着极高的规格和标准,因此音乐表情也更加细致和丰富,因此对于音量及音色的变化上也就更加细腻和丰富,每一个重音、每一个强弱对比,每一个渐强渐弱、每一个音乐表情变化、每一个分句,因为艺术歌曲的变化性极为细腻,不像歌剧咏叹调那样鲜明,因此音色和音质的变化和处理上就要拿捏的更为准确到位,这就要求学上在演唱时要具有较强的声音变化和处理能力,这样才能表现出艺术歌曲中细腻的情感和深远的音乐意境。第四,学习和演唱德奥艺术歌曲可以使学生掌握“轻声”的唱法。具有一定声乐素养和声乐理解力的人一定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在美声声乐演唱中声音唱“强”容易而唱“弱”难,能够唱出完美的“由弱到强”和“由强到弱”更是难上加难,如果只演唱大型的歌剧咏叹调作品可以很容易让人唱出强音的效果,但同时也很容易使人丧失弱声歌唱的能力。而必须指出的是,只有懂得真正的“弱”,做到真正的“弱”才能做到真正的“强”,而不具备真正能力的“弱”,也就做不到真正的“强”。而德奥艺术歌曲的情感极为细腻,情绪也更加平稳,要求演唱者要始终在一中冷静的情绪基调中演唱,因此会有效地杜绝歌唱过度用力,从而掌握真正的轻声演唱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声音力度控制及表现能力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2、学习和演唱德奥艺术歌曲能够培养学生全面的人文素养与音乐素质
音乐从社会功能属性的角度来讲都包含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不同的音乐种类有着不同的侧重。流行音乐,或者通俗音乐侧重娱乐功能,而欧洲古典音乐则更加侧重于审美功能。也就是说欧洲古典音乐具有了更丰富的、更深厚的、更加深邃的文化性与审美性。浪漫主义音是在欧洲人文主义思潮兴起的大背景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是浪漫主义人文思潮的直接产物,因此与以往的古典主义音乐相比具有了更加丰富的人文内涵,而德奥艺术歌曲则是浪漫主义音乐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体裁,其最鲜明的代表性体现之一就是其将音乐与优秀的人文主义诗词相结合,具有极强的文学色彩和民族色彩,而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哲学性、严谨性也更加增强了这种文化的色彩,从这个角度来讲德奥艺术歌曲已经突破了音乐的范畴,而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或者说文化学科。因此,要想真正理解、掌握和演唱德奥艺术歌曲学生就必须要对人文主义诗词、人文主义思想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认知,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诠释能力,这样才能在演唱中真正表现出声乐作品的本质精神内涵和思想情感,而学生在学习和演唱德奥艺术歌曲的同时就能够极大的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而从整体的美声声乐艺术学习而言,美声声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一种科学、一门学术,只有具备了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分析理解能力才能够真正掌握美声声乐艺术的真谛,才能够眼馋出纯正的美声声乐艺术,展现美声声乐艺术的魅力。正如之前所提及的,从纯音乐的角度来讲,迄今为止,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在音乐种类、类型、风格、表现力、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等诸多方面都堪称人类音乐发展的当之无愧的顶峰。在其之后,虽然诞生了很多种音乐流派或音乐理念,但没有一种能与浪漫主义音乐的音乐理论体系相提并论。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的音乐种类或音乐流派的理论体系也都源自欧洲的古典浪漫主义音乐,可以说浪漫主义音乐是现代音乐诞生和发展的肇端,而作为浪漫主义音乐代表的德奥艺术歌曲艺术具有极为完整的音乐结构、理论体系、和声体系、曲式类型,及任何声乐作品种类都无法匹敌的钢琴伴奏艺术。与器乐专业的学生相比,音乐素质一向是大多数声乐专业学生的一个“短板”,而通过学习艺术歌曲会极大的补足这一“短板”,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从而增强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诠释能力与表现能力,从根本生提高专业水平。
二、总结
1、情感培养有利于提高声乐的表现力
情感培养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提高演唱者的声乐表现力及创作能力。在声乐演唱中加入表演者的情感,有助于提高声乐的表现力,从而可以将声音中包含的情感完整传达给听众。
2、情感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音乐风格
音乐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文化特征。我国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也都有属于自己的代表性音色、音调,如蒙古的豪放,江南的细腻,等等。因此,少儿要想更好地演绎不同地区之间的音乐,就需要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的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带领学生体味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的音色和音调,加强学生对歌曲情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演奏更多风格的作品。
3、声乐情感培养有助于声乐作品
审美情趣的表达由于人的知识积累、情感经历不同,审美情趣也具有个体差异性,因此每个人对音乐的喜好和理解能力也不尽相同。不了解音乐本质、审美能力较差的人,在理解过程中就往往会随着自己的主观意识去思考,容易出现理解偏差的情况。而声乐作品是经过历史的考验、沉淀流传下来的优秀精华,其中蕴含了大量的审美情感,因此加强声乐情感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其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提供情感基础。
二、少儿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策略
对于少儿来说,教学对于他们应该是培养而不是折磨。因此,将情感培养融入声乐教学中,“以情动人”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声乐学习的热爱,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熟读歌词,体验情感
声乐作品的歌词一般都是对歌曲情感最直接的表达,因此通过熟读歌词去体味其中的情感是培养情感的基础。通过歌词,可以使学生把握歌曲的情感色彩,进而体验声乐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基调。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少儿的理解能力不佳,因此教师要及时引导和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歌词的内涵,找出最佳情感切入点,准确把握作品情感。
2、利用旋律,深化情感除了歌词
也不能忽视声乐作品中节奏和旋律对情感培养的重要性。对于一份完整的声乐作品来说,如果说词是情景的表现,那么曲就是奠定抒情功能的基础,是词的深化和发展。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要善于根据少儿的理解和感受能力,通过演奏与他们阶段相适应的声乐,通过调动和发挥音乐特有的抒情功能去施展曲调的艺术魅力,在深化情感的同时,向同学们介绍音乐的表现手法,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声乐作品的情感。
3、教师诱导
激感少儿阶段的学生属于自我判断意识还很薄弱阶段,因此这时候的教师诱导起着关键的作用。在声乐教学的课堂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因此可以利用教师的诱导作用,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和引导学生从“情感”入手,要求学生在演奏作品之前,一定要把握声乐作品的情感,通过把握作品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优化声乐课堂教程,提高声乐水平的目的。
4、深化感知,激发联想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是不具备任何的色彩和形状的,它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审美经验才能深刻理解其内涵,获得美感。而对于少儿来说,薄弱的审美基础和理论知识很难带领学生正确领悟其内涵,因此就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时,从歌曲的创作背景、歌词以及其中的音乐语言等方面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分析和理解,使学生真正从情感上把握歌曲的色彩,对歌曲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在演出的过程中才会投入相应的感情。通过学生领会歌曲的含义,心理逐渐成熟,其审美理解力才会有相应的提高。而优秀的歌曲在感知的过程中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刺激人的感官,诱发丰富的联想。
5、师生互动
运用情感作为一名合格的声乐教师,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之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发挥榜样作用。声乐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情感过程,而声乐教学中情感的培养,是建立在声乐教师与学生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基础上,通过情感交流,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教学内容,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要想学生真正透彻理解曲目的内在情感,教师必须要起到领导的作用。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着,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情感教育的实施有着直接影响。例如,在上课的时候会出现个别学生扰乱课堂纪律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如果采取强硬手段,就可能会导致循环效果,破坏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的,因此运用情感引导纠正,才是最正确的方法。
三、总结
关键词:传统声乐润腔润色声乐教学
我国的传统声乐艺术(民歌、戏曲、曲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并有着独特的东方韵味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是中国文化的绝妙产物。它的魅力正是由歌唱中的多种润腔如:嗽、颤、挑、甩、顿、连、抖、滑等重要因素组成的。这些润腔法虽然不像众多文章里提到的有关歌唱的“呼吸”“发声”“共鸣”等那么常见,但它们在传统声乐艺术中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量的戏曲、曲艺和民歌演唱中,都离不开它,离开了它,就缺少了让人动心的韵味和歌唱的神韵,因为它们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是一种特殊的演唱技巧。“嗽音”便是其中的一种。
(一)嗽音的基本特征
嗽音产生于我国传统声乐艺术中,与我国汉语的特点以及丰富多彩的方言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传统声乐演唱中的音区、音高、速度、强弱、快慢、结构等音乐特征有着必然的联系。其主要特征:
(1)民族性:嗽音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我国某戏曲剧种、说唱和地域性民歌及民族艺术歌曲演唱中,是我国传统唱法中所独有的演唱技巧。
(2)游移性:它没有准确的文字记录,也无法用绝对写实的五线谱记谱法记录它的音高、力度及音色的微妙游动。
(3)即兴性:嗽音是歌者在演唱过程中,为了更准确地表达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更好地抒发个人思想感情、增强艺术表现力而创造的一种演唱技巧。是歌者在以情为中心的艺术创作中,对具体字、腔加以润饰、烘托、丰富、美化、突出韵味风格等的再度创作。
(二)嗽音的表现形式
传统声乐演唱中,为了增加民族风格和曲调色彩的韵味,加强旋律的抑扬顿挫,深刻揭示词曲的寓意,着力抒发人物的情感,嗽音常常以润腔、润色等艺术表现形式体现在作品中,以增加歌唱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
(1)润腔
歌唱艺术离不开情感表达,情是歌唱的灵魂和砥柱。嗽音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运用于声腔中,是我们表情达意的特殊方式。这种润腔技巧大多在歌曲的中、低声区,以下行旋律为突出,以悲凉、哀婉的叙述性曲调为主要表现手法。
如:王志信改编的陕北民歌《兰花花》,大多歌手在演唱这首歌时,根据旋律的特点,内容的需要,情动于衷而又恰当地运用了嗽音来润腔,对歌唱的情感表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歌词“……正月里‘说媒’二月‘里定’,三月里交‘大’钱四月里:迎’(单引号里的字表示润腔)。”歌者在演唱这两句时,不论唱词还是拖腔,出于情感、语音的审美需要,合理的、自然的运用了嗽音这一润腔技巧,唱得凄婉、哭诉,感情真切,把一个哀叹自己悲苦命运的兰花花表现得淋漓尽致。短短两句唱词,多处的润腔使曲情表达得更加深刻,人物形象和感情更加突出,演唱技巧和心灵的感受融为一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又如:歌唱家吴碧霞在演唱(八月十五月儿明)这首歌的第二部分“……、日本兵逼死了爹爹……剩下个小雷锋孤苦伶仃,哎。”她在这段如泣如诉的演唱中,把尾音字“哎”的拖腔不但放慢了速度,并用真声“嗽”了一下。我认为,这样处理的心理依据,是诉说雷锋幼年不幸身世之后的一声哀叹,同时也为了增加歌唱的艺术表现力,故尔,她刻意在此处“嗽”了一下。其目的,一是对尾音的美化,二是为进入第二部分高昂的情绪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传统声乐理论中论述:“如喜悦之处,一顿挫而和乐出;伤感之处,一顿挫而悲恨出”,其实,顿挫一词即包含了嗽音。美国声乐理论家屠姆斯·弗兰契斯,也在《名歌唱家论声乐艺术》一书中指出:“公众好象并不需要那种‘完美的’嗓音,而是需要那种‘有人情味’的声音。其实所谓的‘人情味’的声音,正是我们所说的韵味,而韵味也正是由各种润腔技巧所赋予的。”(2)润色
嗽音不仅是传统声乐中润腔的表现形式,同时也对歌唱的润色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著名歌唱家、表演艺术家郭兰英在她演唱的歌曲和歌剧唱段中,大量地运用嗽音来润色,不但增强了作品的丰富性,而且,也抒发了创作者与演唱者的思想感情。如:歌剧《小二黑结婚》的唱段《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歌词“……小琴我洗衣裳来到了‘河’边,……他‘说,是今天要回家‘转’……(单引号的字表示润色)等多处通过嗽音的形式来润色,并以纯朴的感情、甜美的音色、清晰的咬字,把一个活泼、朴实的农村少女小琴演绎得惟妙惟肖。还有歌曲《我的祖国》,每段的尾音字“白”“模”“猎”也都运用了嗽音来润色。每听郭老师的录音,犹如干渴已久的心田被清凉的泉水滋润一般,真是妙不可言。正如清人徐大春所议:“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为尤重。盖声者众曲之所尽同,而情者一曲之所独异。”嗽音润色不仅是民族民间歌曲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在曲艺和某些剧种的拖腔中运用得也较为充分。我们不妨再来听听曲艺大师骆玉笙的京韵大鼓《子期听琴》、《和氏壁》、《剑阁闻铃》等曲目和豫剧表演艺术家崔兰田的代表作《秦香莲》、《桃花庵》、《卖妙郎》等剧目,嗽音的润腔、润色始终贯穿于两位艺术家的演唱中,真是字字入人心,声声有感情,唱者犹如对面倾诉,听者不禁百感真切。
不仅如此,在河南梆子、河北梆子、京剧等剧种的某些唱段拖腔中,艺术家们也会常常用来丰富和润色唱腔。又如:京剧《红灯记》中李奶奶痛说革命家史的唱段《学你爹心红胆壮志如钢》,高玉倩老师高亢、结实、具有“磁”性般声音的演唱,并运用拖腔时的嗽音来润色以及那坚强的性格和爱憎分明的情感,把一个忠于党的革命老妈妈演绎得情真意切、无可挑剔。传统声乐论述中说:“唱曲之妙,全在顿挫,必一唱而形神毕出,隔垣听之,其人之装束形容,颜色气象及举止瞻顾,宛然如见,方是曲之尽境。”看来,不管是郭兰英老师扮演的小琴;崔兰田老师扮演的秦香莲;还是高玉倩老师捞演的李奶奶等不正是隔垣而听便知其人之装束和举止吗?我想,在这些艺术家的演唱中,她们运用嗽音来润腔、润色、丰富、烘托艺术作品,并不是来炫耀自己的演唱技巧,而是尊重中华民族传统声乐艺术,是她们根据感情的需要、听众的需要,用心、用情自然歌唱的表露,正如《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试想,不管是演员还是教师,如果只表现甜美的音色,而不会用嗽音这一重要手段来润腔、润色,增强艺术表现力,是不会打动听众的。我国明朝人王骥德在《方诸馆曲律》一文中也说到:“乐之匡格在曲;而色泽在唱。”这里所说的“色泽”实际上就是润腔、润色、韵味,就是演唱者的二度创作,是对词曲作者思想感情的准确表达。
(三)灵活运用
嗽音虽然是传统声乐中的一种演唱技巧,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它却是在某些情形下或在歌中某段、某句中运用,带有一定的即兴性,它是灵活运用的。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不会“嗽”,或是嗽的感觉不对。我帮助学生分析、讲解嗽音的特点,发音部位、机能状态及其表现方法,告诉学生其中的“门道”和“劲儿”,让他们模仿我们日常生活中轻微的咳嗽或小孩儿撒娇时似哭非哭的咳音。揣摩嗽音的发音部位是由喉咽腔、胸腔和腹部的弹性同时运动来完成的。通过教学实践,我的体会是,只要学生能够掌握嗽音的方法和技巧,在演唱一些作品时,都能够举一反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由此,我觉得只有掌握了它的规律而又有分寸地把它表现出来,才会切中肯綮。否则,只会适得其反,画蛇添足。嗽音和其他润腔是我国传统声乐中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当代歌唱者和声乐教育者值得学习和借鉴的,这对提高演唱效果、增强歌唱的魅力是很有好处的。我们只有不断学习积累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术,才会更好地歌唱,更好地从事我们的声乐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歌唱的艺术表现》黄源尹著《中国音乐》1990年第1期
《润腔与润色》赵红柔著《中国音乐》1995年第3期
中国民族唱法与西洋唱法的融合问题逐渐成为影响民族声乐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如果仅是一味地采用西洋唱法,而忽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民族唱法,那么就可能影响到民族唱法的传承和发展。在单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最后可能会走上过度西化的发展道路,而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知识却大多被忽视。此外,如果学生不能接触到拥有56个民族文化背景的民族唱法的教学,就可能使其缺失传统声乐教学基础,影响其对声乐唱法的辨别,不利于其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忽视了民族声乐教学的本土性特点,会影响其今后的规范化发展。因此,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在处理“土唱法”与“洋唱法”的融合方面还需要加强相关的研究。
二、促进我国民族声乐教育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切实转变民族声乐教育观念
加强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努力传承和发扬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创造更多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培养具有民族声乐素养的专业音乐人才。要实现上述目标,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切实转变,即要树立与时展相符合的新的民族声乐价值观念,转变过去那种唯西方化的教育理念,逐步实现多元化的民族声乐价值观念。切实转变民族声乐教育观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1、加强对传统民族声乐理论的研究我国的声乐艺术从原始社会一些简单的声乐符号发展至今,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过程。在民族声乐教育发展历程中,伴随着民族声乐教学实践经验道德不断累积,相关的声乐理论也在日益积累和发展中逐渐丰富起来。而随着民族声乐在唱法上“土洋之争”的展开,使得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教学理论遇冷。但是从我国老一辈艺术家的表演实践活动中可以看出,中国民族传统声乐理论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吸收的地方。但是,目前这些传统的民族声乐理论却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因此,目前最应加强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理论的研究,注意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加强民族声乐教学理论的传承和发展,积极探寻其在传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对传统声乐理论中不合时宜的部分进行修正和创新,积极探索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在新时代的现实意义和价值。2、尊重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发展理念现今,我国的音乐教育逐步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历程,并根据这一标准提出了诸多新的要求。在民族声乐教育中体现多元文化因素,其关键就在于必须确立平等对待各种文化的教育理念。我国教育部颁布的《艺术课程标准》中强调新时代,强调在发展民族文化艺术的同时,还应该平等地对待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艺术,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思维来理解和尊重其他形式的世界文化,让学生能够在教育教学中形成具有平性的多元文化发展观。多元化教育理念的形成能够使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也使得民族声乐教育的格局变得更加宏大,给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开展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因此,不断强化和完善民族声乐教育,就应该积极加强民族声乐教育理念的更新发展,努力转变教学思维模式,在民族传统声乐教学中落实多元化教学观念,让学生能够更加平等地对待民族声乐教学中所出现的各种不同的文化。
(二)加强课程设置的改革
课程设置的改革是民族声乐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实践基础,没有科学、完善的课程设置活动做支撑,民族声乐教育改革的各项内容就无法得到落实。加强民族声乐教育课程设置改革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1、改革课程设置应该遵循的原则民族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改革首先要确立“实践性、综合性、系统性”的课程教学原则。将实践性切实落实到民族声乐教学之中,这是由民族声乐这门课程的实际应用性较强的特点所决定的。民族声乐教学的最终成果主要体现在学生在技巧、唱法等内容的实际掌握和运用上。因此,加强民族声乐课程设置的实践教学内容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是,仅是实践教学是无法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一名优秀的表演者还必须具备很好的理论知识素养、娴熟的歌唱表演技巧以及扎实的舞台表演功底。加强民族声乐教学在课程设置上的综合性,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有计划、有系统地培养专业的民族声乐歌唱家方面还比较欠缺。这种缺乏系统性的民族声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定会影响到人才的培养和衔接,进而影响到民族声乐事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在民族声乐课程教学中的计划性也十分重要。2、建立完善的民族声乐课程体系加强对民族音乐课程的建设,主要包括民族声乐理论课程建设和民族声乐表演课程建设两方面内容。加强民族声乐理论课程建设,就是要加强文化理论方面的教学,应加强民族音乐概论、中国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等课程在文化课程教学中的比重,以此来帮助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音乐教学文化基础,强化其对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还应在开设西式专业技能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中国传统乐理基础课程,实行“双语”课程教学体系,让学生能够同时学习专门的声乐技能知识与本土的民族音乐文化。扩充民族声乐课程教学的内容也是帮助学生增加音乐理论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开设戏曲艺术、说唱艺术等课程也十分必要。这些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民族声乐理论知识体系。3、加强世界音乐课程的建立发展文化多元化的民族声乐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还要注意加强西方音乐课程的建设,即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进程,将世界各国优秀的音乐积极引入到我国的民族声乐课程教学中。目前,这一想法在我国还属于初步发展阶段,只有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这三家专业院校在开展世界音乐课程的建设活动。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加入世界音乐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拓展其视野,让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的音乐形式和音乐文化,以此来丰富其音乐知识体系,帮助其确立多元化的音乐价值观。
(三)加强民族声乐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现代化的民族声乐教学活动的开展,不能仅局限在声乐知识的学习上。如果仅仅学习与声乐知识相关的内容,而不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联系起来,这样的声乐教学就是闭门造车,能够获得的教学成果会非常有限。加之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民族声乐教学也应该积极改革,努力改变过去那种陈旧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要将民族声乐教学建立在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发展背景之上,以此来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更丰富、更广阔的知识积累。因此,要切实将民族声乐教学与社会、人文、历史、哲学等各个学科结合起来。只有先做好了人文知识的铺垫,才能在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品位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其文化视野,增强其对民族声乐作品中文化内涵的理解能力。而只有当学生真正理解了作品的意义,才能激发出其创作力,使其在民族声乐上的创作独具魅力。
(四)努力培养更多优秀的民族声乐专业艺术人才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我国的国土上生活着56个民族,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都有属于自己特色的地方民歌,民歌演唱方法以及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我国民族音乐的复杂性,致使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的难度大,教师不好把握和分析。因此,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方式较为传统,整体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都比较落后和守旧。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和进步,更不利于民族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不利于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在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课堂上,不同民族音乐的授课教师没有分析学生的个体风格和个体特色,对民族声乐的独特演绎没有进行科学评估。从这可以看出,我国相关的民族声乐院校没有形成和制定出教学考试评估体系和完善的民族声乐教学方法。没有完整的培养模式,就不可能使学生在民族声乐的道路上进行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发展。声乐表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它的表演因素包括很多种,但是,在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中,没有重视声乐艺术的表演因素,反而更多的强调表演技术,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不利于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良性发展。
二、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问题
(一)民族声乐的特性越来越少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期,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主要通过民族声乐演唱和聘请民间歌手示范表演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教学方式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各个领域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民族声乐教学方面也不例外,中国在音乐教学方面开始向西方学习,逐渐受到欧美国家的影响,很多院校开始把教学注意力转移到流行音乐上,逐渐忽视了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很多的专业音乐院校或其他学校的音乐专业都去钻研和发展流行音乐,在民族音乐教学上则不去花费时间和经历进行研究和创新,所以社会进步,音乐发展,但是民族声乐的教学还是在原地踏步。很多院校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不再去分析民族特色和民族声乐的具体风格,只是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教育出来的学生只是知道民族声乐的理论知识,而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一无所知,民族声乐在表演时缺少了民族情感和民族风格的神韵。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
(二)民族声乐教材内容的缺陷性
由于开放国策的执行,欧美文化潮水般地涌入我国,国内的大部分高校也把注意力放在流行音乐上。所以高校的音乐教师和社会上的音乐人士都去研究和创新流行音乐的的形式、内容等,渐渐流行音乐的教材内容不断地完整、具体、全面。民族声乐的教材因为没有专业人士去研究和编辑,还停留在以前的状态。在今天的很多音乐院校,民族音乐的教材还是原始的曲谱教材,音像音响等方面的内容还没有进入学生的必修课。这种现状的出现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主流对民族声乐的不重视,音乐院校的关注焦点不在民族声乐上。另一方面,我国在民族声乐方面缺乏专业人才,即使有很多音乐院校,他们的民族声乐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十分有限,根本不能进行深入的民族声乐教学研究。
(三)“原生态”音乐的流行使其进入高校民族声乐教学
伴随着流行音乐对我国的影响,很多流行音乐的弊端开始暴露。例如歌词的粗暴,思想的低俗等等,加之我国国内高校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忽视,这样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关注。最近几年来,各地的电视节目开始掀起一股民族原生态歌曲热潮。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许多高校开始改革,适当的关注民族声乐教学。开始学习社会上对“原生态”民族音乐的追逐。高校在民族声乐教学上引入“原生态”音乐可以一定程度上丰富民族声乐的教学成果,但是“原生态”音乐毕竟不能等同于民族声乐,使得实际教学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
三、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的发展策略
(一)保证纯正的民族声乐唱法并不断地进行改善
要保证纯正的民族声乐唱法,高校可以引进“原生态”的民歌歌手,然后对他们进行民族声乐的专业知识培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完整地保留民族声乐中的原生态唱法,在此基础上添加理论知识对其进行改造和创新,使得民族声乐在不失特色的前提下更加自然。除此还要培训他们各种声乐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基本功,从而促进在教学环境中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
(二)重视对民族声乐教材的编写
在我国的大多数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材普遍不合理、不科学和不完善,曲谱教材不应该是民族声乐的主流教材,应该以它为基础,不断丰富民族声乐的教材。教材的知识体系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不断调整,以适应当下民族声乐教学的需要。
(三)音乐方言课的比例突出
不同民族的声乐都和它的方言有密切关系,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的方言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民族声乐教学时,要突出民族方言的教学,民族方言是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语
声乐是歌声和音乐、文学语言的有机结合体,声乐学习者的文化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关系着音乐的有效表达。但是,在现实中,绝大多数声乐学习者只学习唱歌技巧,觉得文化知识可有可无,敦不知,文化素养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素养与声乐学习息息相关,二者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对于一部声乐作品而言,主要包括歌词和曲调,只有词和曲的搭配协调统一,才能称作是优秀的声乐作品。例如:在古诗词中,旋律上会加入上滑音、下滑音等,用来配合古诗词中的韵律;填词的时候,表演者也要考虑到四声、押韵等等。因此,只有将文化素养与声乐学习进行紧密结合,清楚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才能取到良好的演唱效果。
二、提高文化艺术综合素质的必要性
(一)文学知识的作用
歌曲是文学艺术和音乐艺术的有机结合体,这些歌词以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文学性强的诗词为主。如果歌者没有充分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没有对对声乐作品进行认真分析,就无法再运用声音正确表现作品的内涵,原因就在于没有把握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不难看出,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文学知识对于提高声乐学习者的表演水平至关重要,文学知识功底不强,理解声乐作品就会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所以,一个人的文化素质能够帮助学习者理解作品内容,还可以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声乐学习者需要不断学习文化知识,才能提高个人素质,从而展示良好的艺术修养。
(二)时展的需求
历史的发展过程,也是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它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深入了解,还是对社会发展探寻、研究、延续的进程。纵观近几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学者,他们开始重视史学理论课程,并专注研究其对历史研究、史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在时展的进程中,人们的声乐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对音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声乐而言,也会跟随历史的更替和社会的变迁而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声乐的社会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并不断丰富自身,永不止息。从声乐的起源至今,声乐不但保持了传统特色,又在不断更新,才让自己始终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等等,这些都要求声乐学习者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综合素质,才能切实地紧跟时代的步伐。
(三)哲学知识的作用
众所周知,哲学是一门富于智慧的学科,更是人们对万事万物的高度认识、概括和总结,由世界观和方法论组合而成。从另一种层面上讲,哲论还属于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甚至属于人的存在形式,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人类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实际上,哲学知识的学习,有利于陶冶声乐学习者的情操,丰富声乐学习者的想象力,帮助他们正确地处理作品,开阔视野,并从中体会艺术的感染力,激发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在表演的过程中刻画出音乐的形象。由于哲学与人生、生活息息相关,声乐学习者一定要有正确的理论思维方式,只有扩展了理论视野,不断进行探索,才能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为此,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提高声乐学习者的哲学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三、声乐学习者提高文化素养的途径
(一)多读文学著作
为了更好地把握声乐学习技巧,声乐学习者的文化素养可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大量阅读文学著作,包括古今中外,都要广泛阅读,并从中吸取宝贵的文学知识。只有丰富的文学知识,才有利于提升声乐学习者的文化素养,使其在演唱中准确地把握作品内涵,形象地展现艺术作品的原有风格,真正把“美”传递给广大观众,以便收到良好的声乐表演效果。众所周知,中国歌曲基本上来源于古诗词,如果文学功底和文化素养不强,就无法全面理解歌词的意思,演唱时也无法表达诗词的真实意境。当然,外国作品也不例外,声乐学习者一定要充分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等等,比如:演唱《主人听我说》的时候,声乐学习者必须清楚女主人公是一位奴婢,在求王子不要为了阴险公主而去冒险时,却隐藏了她对王子的爱意,如果表演者能够以这样的思路进行表演,就会成功地表达出作品的创作意图;反之,如果缺乏这些文学知识,表演中除了主人公的“劝说”,难以表达出“爱意”之情。一句话,多读文学著作是提高声乐学习者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多看人物传记
提高文化素养,声乐学习者需要多看人物传记,尤其是名人大师的人物传记,这样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比如:著名作曲家音乐家马可原本不是音乐专业,但是他却能创作出《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等经典作品。如果阅读马可的传记,大家一定会发现大师的作品是如此之优美,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不但勤奋学习声乐知识,而有广泛阅读文化著作,其文学功底是不可低估的。具体地讲,马可在创作过程中,他能够深入文化生活,了解时代背景,把个人的文学功底和音乐才能全部发挥出来了,其作品贴近生活,与时俱进,真正达到了与公众共鸣的目的。当然,通过多看人物传记,声乐学习者可以从大师们的奋斗过程中感悟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学习者的正确人生价值观,同时还能丰富自己的文学知识,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从而更好地为声乐表演服务。
(三)多写心得体会
作为声乐学习者,要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还得多写。比如:多做课堂笔记、读书笔记、课后感想,以及演出实践的心得体会,及时地总结学习结果。通过心得体会,不但有利于巩固平时已经掌握的知识,而且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问题,这样才能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准确把握声乐技巧。不仅如此,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声乐学习者能够系统地研究所发现的问题,并始终跟踪声乐发展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与此同时,声乐学习者还要及时地记录问题的根本原因,及时地将研究成果整理成。也就是说,声乐学习者通过心得体会,不断积累写作,在提高自身理论水平的同时,文化素养也将大大提升。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