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比较分析中图分类号:C931
一般认为,国外和我国管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国外的三个阶段分别是科学管理、行为科学和管理丛林,而我国管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的是初创、重建发展和繁荣三个不同阶段。二者的起止时间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却有很大差异。时间上,国内研究要比国外晚20-50年;内容上,国内基本上是在学习引进西方的理论和方法。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技术和知识资本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丰富了管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并带来管理方式新的变革,给我国管理科学研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1]。随着理论研究自身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旧的领域在逐渐淘汰,而许多新的领域已诞生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样,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出现时间、热点形成的原因也在不断变化。
1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代码可以看出国外对管理科学的理解与我国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理解比较一致。它主要是指通过吸收、改造、转换其它学科如运筹学、数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为管理科学其它两个领域提供合适的基本技术、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3]。
1、1 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本文首先通过因子分析[4]和其他有关资料,选定了有代表性的59种国外期刊;然后通过关键词检索的方法统计了1990年-2000年这些期刊被SCI和SSCI收录的全部论文[5]。
从总量来看,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运筹与管理;其次是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评估技术、复杂性研究和一般管理理论;而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预测技术、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工业工程等领域论文数量相对少得多(见图1)。出现上述研究格局是因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直到70年代,国外管理科学的研究重点在于运用运筹学、系统工程等数量分析方法来提高决策的精确度和管理的效率,这些领域一贯以来都得到人们的重视和资助。而工业工程、预测技术、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则更多的被从工程角度和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如果得不到新的学科的支持和工具的改造,其研究力量则会逐渐变弱。
从纵向的历史变化规律来看,所有领域的论文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990年到1992年,论文数量增长最快,随后就进入一个平均量比较平稳的增长时期。论文数量增长最快的领域有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和运筹与管理。而从发展的趋势来看,运筹与管理、信息技术和管理仍将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继续保持上升的态势。
图1 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论文总量图
1、2 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在考察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时,本文综合了四个方面的材料:一是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认定的18种期刊;二是在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针对重要管理学术期刊进行的调查结果;三是2000年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四是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提供的中文核心期刊。根据这些材料,确定了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的44种专业性学术期刊。
本文通过关键词检索,对所有这44种期刊在1994年到2000年间被中国期刊网收录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6]。
从总量来看,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信息技术与管理和管理系统工程,其次是预测技术、评估技术、运筹与管理。管理科学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和复杂性研究则在20篇以下,尚未成为主流(见图2)。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且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系统论的产生在国外已经有一个世纪之久,虽然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但在与管理问题相结合方面,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并且持续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产生;预测技术、评估技术、运筹与管理等传统的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在解决新的企业管理和社会经济问题时,得到了检验和新的发展。
从纵向的历史变化规律来看,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而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预测技术和评估技术增幅最大。最近三年,管理系统工程、预测技术和组织理论保持持续上升的态势,可以预见它们仍将是未来几年的主要研究领域。此外,大部分领域的论文数量增长都不是很平稳,落差比较大,可能是由于受到诸如政府政策、资助环境的影响太大,这对于一个学科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剔除掉这些影响,我们还发现,1996年和1999年分别是研究论文数量增长的波峰期。由此在没有更长时间序列资料作为实证的情况下,推测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周期大体上是3年。这也提醒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资助机构,在制定资助计划时应该最少覆盖3年以上。
2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问题的比较分析
“研究热点”反映着某一个时段内,学术界对于一些特定问题或领域的关注程度。对于理论研究来说,这一关注程度指标同样可以用这一领域内的情况或相关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来反映。热点问题是随着理论研究的进展和社会实践的需要变迁的。
根据热点问题形成的来源不同,可以把热点问题分为来源于实践的热点和理论发展自身形成的热点;根据热点持续的时间长短,热点问题可以分为持续的研究热点、前一段的研究热点和当前的研究热点;根据热点问题的地域差异,可以把热点问题分为国外的热点问题、国内的热点问题和共同的热点问题。
图2 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论文总量图
2、1 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研究热点问题和研究的主流领域有惊人的同一性。通过对国外1990-2000年的研究论文分析,得出其主要研究热点问题如表1。
表1: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领域 国外研究热点问题
一般管理理论 知识管理、团队管理及信息管理的方法论、管理系统的哲学属性
运筹与管理 随机多目标问题及算法、生产系统的调度优化、网络冲突分析和资源罪优分析、交互式组和优化、金融/保险市场的定价模型
决策与对策理论 多目标决策、不确定性方法、神经网络、多参与主体信息不对称决策问题、风险和微机决策分析
组织理论 组织变革与创新、网络组织的组织结构、组织行为、知识经济及经济全球化对传统组织的影响
管理系统工程 系统分析方法、模拟技术
评估技术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造、评估技术在项目投资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应用
工业工程 并行工程、供应链、人因工程
信息技术与管理 面向应用的决策支持系统、电子商务、数据挖掘、信息系统开发的全面质量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可扩展数据库模型
复杂性研究 混沌理论、量子理论和复杂策略的模仿
2、2 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管理科学理论逐步渗透到我国的社会实践中来,并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引起我国理论界与决策界的高度重视。
通过对我国1994-2000年的重要研究论文和最近3年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与发展管理》、《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国软科学》的全部论文进行分析,研究热点见表2。
表2: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领域 国内研究热点问题
一般管理理论 人本管理理论、人性假设及管理研究方法论、管理模式的研究、知识管理的初步理论、基于知识的管理激励
运筹与管理 动态规划、线性规划、生产系统库存优化理论、多重运输调度算法、各种限制条件下的排队系统
决策与对策理论 实际管理问题的决策模型、群体决策(委员会决策)问题研究、决策准则、多目标决策、模糊决策、公共选择的方式及决策规则的选择、可拓学在决策中的应用、事元、物元分析与决策过程、博弈分析
组织理论 组织结构、组织变革、基于流程和信息技术的组织再造、虚拟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
管理系统工程 管理系统分析方法、系统最优控制、网络计划技术、灰色系统与灰色理论、系统效能分析、系统模拟与仿真方法
评估技术 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方法、灰色关联评价模型、模糊评判、数据包络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风险评估、具体对象的效益与竞争力等指标的评估
预测技术 神经网络预测方法、预测模型、灰色预测、模糊预测、数据包络模型、因子分析、灰色预测、遗传算法
数量经济分析方法 经济计量模型、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统计方法、投入产出模型、生产要素对经济效益的贡献分析、一般均衡分析
工业工程 敏捷制造、ERP、并行工程、生产调度模型、先进制造技术及其评价、质量成本模式研究、制造系统的可靠性研究、供应链管理、先进制造系统的抓钩排序问题
信息技术与管理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模式与安全研究、组织决策支持系统、数据挖掘技术
复杂性研究 灰色系统、集对分析、复杂系统的分析方法、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研究、混沌理论、非线性复杂经济系统
2、3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比较
通过分别对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它们的异同点(见表3)。
可以看出,管理系统工程、信息技术与管理和运筹与管理是国内外共同的主要研究内容。持续的研究热点将集中在这些领域。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是国外当前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预见,受国外的影响,国内未来3-5年内在这两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将大量出现。
表3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主要研究内容的比较
国外的主要研究内容(前5位) 我国的主要研究内容(前5位)
决策与对策理论 信息技术与管理
组织理论 管理系统工程
运筹与管理 预测技术
信息技术与管理 评估技术
管理系统工程 运筹与管理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差异比较大,即使是共同的热点问题,研究侧重点也不同。如线性规划,国外的重点是随机多目标优化问题[9],而国内的重点是传统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算法和应用;此外,在热点问题的形成来源来看,国外基本上来源于管理实践和其他学科的启示上,而国内则更多的是应用国外理论结合我国国情来解决管理问题(见表4)。
表4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比较
类型 问题 特征说明
国内外共同的热点问题 线性规划、优化理论、决策模型组织结构、组织学习、系统分析方法、决策支持系统、并行工程、电子商务[10]、数据挖掘 经典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在与实际管理问题相结合的过程中,得到了国内外研究的共同重视。
国外热点问题,国内尚未成为热点问题 复杂性研究[11]、供应链与价值链、知识管理、虚拟组织、绩效评估技术、复杂决策问题的博弈分析、风险管理 在前沿的研究问题上,国内要落后于国外。
国外非研究热点,国内为研究热点问题 管理信息系统、敏捷制造、神经网络预测方法、预测模型、评估指标体系 国外前些时候的研究热点,在国内有很强的应用背景,所以成为研究热点。
此外,在其他方面的差异还包括:
(1)知识管理、复杂性研究[12]等国外研究热点,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而在我国则引入的时间不长,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13]。
(2)对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和行为理论、数量经济分析方法等国内外研究成果日益减少的领域,如果不借助其他学科的方法加以改造,将难以继续引起学术理论界的重视。
(3)国内关于一般管理理论、组织理论等一般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现在,我们已基本了解了国外相关理论的研究状况,所以对这些理论的介绍在国内不会成为热点,但其应用研究在国内还有前景。
(4)在信息技术与管理、决策与对策理论等领域,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的差距最小。
3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问题比较的启示
(1) 研究的主流领域越来越多地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或者说,这些新技术、新的时代特征给管理研究主流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突破。
(2) 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有些研究领域要逐渐被淘汰,像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同时也会出现新的研究领域,如复杂性研究和电子商务等。这就要求国内研究主体要跟踪最新研究动向,培养发现研究热点的敏感性。
(3) 研究的热点问题大多来自管理实践的需要,即问题导向,注重技术和可操作性。这要求国内研究主体更多地关注管理实践,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
(4) 国内的研究热点普遍地落后于国外,但也有自己领先的领域,如工业工程。
(5) 国内的资助机构应加强对研究热点问题的资助,因为研究热点与管理实践联系得最紧密,而且也容易在管理实践中产生效益。特别是那些国内外共同的研究热点,其所在领域将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起到示范作用。
(6) 国内研究热点的形成,基本上有两个前提:一是国外已经是研究热点,国内研究主体加以介绍和引入,结合国内实际,形成研究热点,如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二是国内出于国家政策的需要,由政府大力推动而形成研究热点,如复杂性研究。
(7) 从内容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管理科学基本上处在借鉴应用的阶段,根据中国的管理实践提炼出自成一体的管理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还不多。
参考文献:
[1] 席酉民、21世纪的管理与管理研究[J]、软科学研究,1997,(12)、
[2] 管理科学学科代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2000年《项目指南》[D]、2000,(4)、
[3] 成思危、中国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与发展重点选择[J]、管理科学学报,2000,(1)、
[4] 汪寿阳,金碧辉、SCI、SSCI与管理科学期刊[J]、管理科学学报,2000,(12)、
[5] WebofScience:wos、isiglobalnet、,wos、isitrial、[DB/OL]、2001、
[6] 中国期刊网:www、cnki、net/[DB/OL]、2001、
[7] ArenierMJ,HourryL,SweeneyMary、Sciencesoftheartifi cialandknowledgeproduction:thecrucialroleofinterventionresearchinmanagementsciences[J]、DesignIssues,1999,15(2):16-55、
[8] SrinivasanA,SundaramD、Anobjectrelationalapproachforthedesignofdecisionsupportsystem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00,127(3):594-610、
[9] BruscoMJ,StahlS、AnInteractivemultiobjectiveprogram mingapproachtobinatorialdataanalysis[J]、Psychome trika,2001,66(1):5-24、
[10]金碧辉、国内外管理科学的研究热点问题比较[J]、管理科学文摘,2000、
[11]SharonNovak,StevenDEppinger、Sourcingbydesign:productplixityandthesupplychain[J]、ManagementScience,2001,(1)、
一、地理教育教学学科体系的建设
1、完善、发展地理教学法学科体系
作为地理教育教学领域的研究者、学术带头人和教育者,褚先生十分重视学科建设。地理教育教学作为一门学科存在,始于“地理教学法”。新中国成立不久,师范院校地理系就开设了地理教学法这门必修专业科目。20世纪50年代,褚先生开始对地理教学法学科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研究。这些基本问题包括:对地理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地理教学法的科学性质、地理教学法科学研究思想等。在研究中,褚先生认为“首要的是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点,亦即马克思主义的观点,”②在正确的科学观的指导下,才能有科学的研究。
关于地理教学法的研究对象,褚先生认为,不能把教学法简单地理解为是研究“怎样教”的学科。“它所研究的对象,绝不仅仅是地理教学方法的问题(地理教学方法是地理教学法研究对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至少还应当有地理教学任务(目的)和地理教学内容的问题。”褚先生重视地理教学各个方面的内在联系,强调作为一门学科教学法,“应当从其整个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全部问题着眼,来研究包括其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在内的教与学的一系列问题。”在各种研究对象对地理教学的影响力上,褚先生也注意区别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认为,“教在教学过程中是起着主导作用的,教的方法好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的方法、学的效果。”
我国在1949年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学校教育深受苏联的影响。褚先生在文章中也提到库拉佐夫和包洛文金,并引用了库拉佐夫和包洛文金关于地理教学法研究对象的论述。库拉佐夫认为:“地理教学法这门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教学过程。它所研究的问题范围包括:确定教学目的,研究学校各年级地理课程的内容,阐明其教养意义和教育意义,建立能保证学生深刻、牢固、自觉地掌握地理知识的教学方法、形式和原则的理论根据,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等。”包洛文金认为:“地理教学法是研究地理这个教学科目的任务、意义和内容,并研究这个科目教授方法的科学。”褚先生以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等主编的“教育学”中提到的有关教学法的科学论点为依据,提出“地理教学法是研究地理学科教学任务、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科学。”在向苏联学习的同时,褚先生也提到要“创造性地来研究出我国的地理教学法”。③具有国际视野,关注国外同领域的发展,积极吸取别国的经验,创建自己的地理教育教学学科,这种风格贯穿褚先生多年的研究。
关于地理教学法的研究任务,褚先生明确指出,地理教学法的任务就是“正确解决存在于它的研究对象中的一系列问题。”这种“问题”的研究视角也是地理教学法学科研究一直遵循的原则。具体说来,就是解决“为什么教(学)”、“教(学)什么”、“怎样教(学)”、“教(学)得怎么样”等地理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关于地理教学法学科的学科性质,褚先生是从与地理学科的对比开始阐述的,指出:“由于地理教学法所研究的是地理教学,不是地理学,是研究通过地理学科对新生一代的教养教育,而不是地理实物,所以,地理教学法跟其它学科的教学法一样,同属于教育科学,而不宜于主观地强调它是地理科学。”从褚先生提出这种观点到本文写作的2013年,几十年的学科发展和学科门类归属,证明褚先生对地理教学法学科性质的论述正确。
关于地理教学法的科学研究思想,褚先生在分析地理教学法与普通教育学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从学校地理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丰富地理教学法内容,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地理教学法理论的提高,就不能单凭采集地理教学经验,还必须要通过系统的地理教学法科学研究工作。④褚先生的这种观点对五十多年后的地理教育和教学的研究,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地理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及其他,《地理知识》1959年10期)
上述观点构成了地理教学法学科框架的基本内容。从中可见,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褚先生就已经跳出“地理教学法”的表面含义,比较全面地阐述作为一门学科,“地理教学法”所应关注的重要方面,特别是提到“整个地理教学过程”和“存在问题”,这种“系统思想”和“问题意识”仍是今天学科建设和研究的基本思路。在先期研究和讲义编写的基础上,1981年,褚先生与曹琦先生、周靖馨先生合作出版了我国第一本高师教材《中学地理教学法》。在书的前言中,褚先生重申了上述对地理教学法学科的基本认识,呈现了地理教学法学科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使具有我国特色的地理教学法学科逐渐成熟。
2、开创地理教育学的研究
褚先生在学术领域的重大贡献是开创了地理教育学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在完成对地理教学法学科框架的建立后,褚先生提出要把地理教学法学科向地理教育学方向发展,开始探索创建地理教育学学科,并为研究生开设出“地理教育学”课程,提出了地理教育教学的一些新思路和理论见解,对我国中学地理教材的革新、发展及理论建设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褚先生提出创建地理教育学学科是基于如下时代背景。基础教育环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开放,使得在过去国家统一颁布大纲、统一编写教材的背景下,没有必要研究的一些地理教育问题有了研究的空间和条件;世界和中国环境形势日趋严峻,公民人地观、环境观培养的急迫性,客观上加重了中学地理课程的教育责任;基础教育迫切需要高水平的地理教师,也对主要用于高师地理教师培养的地理教育教学学科体系的创新提出更多需要。在这些背景下,地理教学法学科走向现代化成为时代赋予研究者的重任。在从地理教学法向地理教育学的转变中,褚先生指出,不能“只讲学科的任务、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基本规律,而不涉及或很少涉及处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本身的条件和心态,以及能动性问题。”⑤也就是说,对中学地理教学的研究和对地理教师的培养,必须关注中学生,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关心非智能因素。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1985年,褚先生通过研究生和进修生课程和论文指导的形式,进行了对学校地理教学过程、地理学习心理和地理教师素质等专题的探讨,把地理教学法学科向地理教育学学科方向发展。1987年,为助教进修班开出了内容比较充实的“地理教育学”课程,提出了关于地理教育教学上的一些新思路和理论见解,如“地理教育学内容结构的基本框架”、“地理课本系统结构模式”、“乡土地理教学与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关系”等。1992年褚先生领衔主写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地理教育学》专著。《地理教育学》一书以邓小平“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思想,呈现了“面对21世纪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这一教育观。在地理教育学的内容建构上采用了系统科学的方法论构,整个学科体系以实现地理教育教学质量最优化为目标,表现出现代形态和科学体系,受到同行学者和国家教委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好评。“从此,中国的地理教育学开始有了它的学科系统初型和思想理论脉络。”⑥
《地理教育学》一书阐明了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指出“作为地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则是一致的,始终如一的,就是‘地理教育’这个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这与地理教学法学科的研究对象――‘地理教学’或“地理教学过程”,有着明显的差异之处。”⑦褚先生还提出:“‘地理育人’应是地理教学的根本思想”。⑧由此可见褚先生在建立地理教育学时所站高度。
在学科性质上,褚先生把地理教育学定性为“学科教育学门类的一支,或者说它是学科教育学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学科。”“地理教育学也就成为专门研究和解决学校地理教育教学问题的一门学科。”⑨
在学科内容上,“一般应包括学科概论、地理教育论、地理教学论、地理教材论、地理教师素质论、地理学习心理论等部分。其中,地理教师优良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学生在地理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表现和发展、学校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协调发展、地理教育的现代化过程、学校地理教材的优选精编和改革、课内外地理教学方法论等几个方面是学科内容的重点。”⑩
褚先生在地理教育学的探索中,从学科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方法和学科内容等多个方面推进了学科的发展。
二、学校教材理论建设――提出地理教材“三系统”
褚先生早年曾主编过中学地理教材,离开出版社后也一直十分关注中学地理教材的建设。20世纪80年代初,褚先生在为硕士研究生授课的过程中,提出了地理教材构成的“三系统”的想法,并与研究生合作,先后在《课程 教材 教法》和《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发表文章,详细阐述了地理教材“三系统的理论”。这是我国1949年以后惟一有关地理教材的独创理论。
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是地理教材“三系统”的哲学基础。系统方法具有三个最显著的特点:整体性、综合性和最优化。褚先生用系统的思想构建地理教材理论,认为,“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学校地理教材本身是一个适用于学校教学的知识功能系统。在这个完整系统的构成上,又可分为课文系统、图象系统和作业系统三个子系统。”“三系统”“强调从事物的整体、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事物的发展的角度看问题。”“用系统论思想研究教材,不仅注意到具体的教学内容,而且注意到教材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同地理教材整体特性之间的关系。教材构成要服从教材整体的需要,而教材的整体又体现于教材内部各部分的组成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当我们将“学校地理教材作为一个由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去研究时,就要考虑上述“三系统”的相互结合,不能允许教材成为杂乱无章的偶然堆积。11
学生认知心理也是地理教材“三系统”理论创建的理论之一。“三系统”理论对地理教材的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都给予详细的定义和阐述。“课文系统”的基本内容构成,主要有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原理的文字表述;教学指导语;教学辅助材料;“课文系统”的表现形式,通常多为文字叙述,还有用文字填充的各式表格说明。“不论具体构成是怎样的,地理教材课文系统应该是完善的,系统内容的构成应该是合理的。”12“从理论上分析,课文系统以文字的讲解、描述、说明为主,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性,学生学习和应用这部分教材时也以进行逻辑思维为主,所以从它的性质可以把它看作教材中的‘逻辑系统’。”“图像系统”是以具有直观形象特点的图示、照片、绘画等形式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它的特性是直观性。图像为学生提供了直观教材,促进学生进行形象思维。因此,教材中的图像系统也被称为“直观系统”。“作业系统”以指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实践性活动的方式传递地理教学信息。因此,也被称为“实践系统”。“三系统”理论把三个系统分别定性为逻辑系统、直观系统和实践系统,这三者的结合“既是认识和实践的结合,也是学习和应用的结合,还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这种结合的基础是学生的认识规律。把教材“静止”的组成部分与学生活生生的认知过程和学习实践结合起来,是地理教材“三系统”的精髓所在。
1991年,褚先生又对“三系统”理论进行了深化,创建了“地理课本系统大结构分析模式”、“地理课本系统内容联系结构图”和“地理课本内容一体化图式及动态结构”图,尝试通过对课本结构的进一步研究,探索学校地理课本的一体化原理,为研究中学地理教材提出了新的思路。13
地理教材早就存在课文、图像和作业这些内容,但能从系统论的高度对这种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提升,概括总结出一种教材理论,前人还没有做过。这种理论对以后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和研究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三系统”理论提出后的近30年时间里,一直有学者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及这个理论,也有人直接使用这个理论进行教材研究,表现出该理论强大的生命力。
注释:
①褚亚平、 我的地理教育思想、 地理教育,2004年第1期、
②褚亚平、地理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及其他、地理知识,1959年10期、本文的引用经作者建议稍作修改、
关键词:关于计算机教学论文
阐述了计算学科中数学方法和系统科学方法的基本概念、特点和方法;揭示了教学方法,系统科学方法与计算机教学研究的内在联系;给出了数学方法、系统科学方法在计算机教学研究中的应用;旨在更好地借鉴其他学科现有的科学方法,自然运用到计算机教学研究中。
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运用快速浸透于社会的各行各业战争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一日千里的变化使人们苏醒认识到:计算机技术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不控制计算机学问和根本技艺,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电脑要从娃娃抓起”,信息科技课程曾经成为学校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
现代教育强调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员的作用要表现在引导上。面对丰厚多彩的计算机世界,每一个学生可能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和喜恶。而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员又必需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较繁重的教学任务。那么如何统筹二者停止高职计算机的教学呢?我在几年来从事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停止了一些尝试,总结了一些较适用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办法。
一、教学形式
1、边讲边练,精讲多练
计算机学科的理论性很强,强调学生操作才能的培育。假如采用传统的教学办法,“纸上谈兵”,学生容易感到单调乏味。而自觉的上机练习也难以保证学习效率。所以每当学习新的操作内容时,一堂课中我普通只布置15分钟左右停止解说、示范。讲一个问题时就让学生同步操作,然后关键的一步就是布置相似的练习让学生入手理论。等他们控制以后再讲一个学问点。这样每堂课讲授的学问学生们都能应用于理论并得到稳固,最终到达纯熟控制。有时能够依据学生的实践程度恰当调整讲课内容,精讲重点、难点、疑点,把时间最大限度的留给学生去操作实习。关于一些重要的、较为烦琐复杂的操作,尽可能天时用多媒体教学网络,一边演示一边解说。这种直观、共同的教学方式常常能惹起学生的留意力,激起起他们本人尝试的兴味,这样,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又进步了教学效率。几年来的理论证明,学生在本人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被动承受教学时要多得多,而且对这些问题的了解、控制更为结实。这样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操作主动的考虑。
2、耐烦辅导、培育兴味
“兴味是最好的教师”一个人只要对某个问题产生兴味,对会启动思想,才会主要去寻觅处理它的方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学问,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兴味是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起发明力的必要条件。因而,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味无疑是教员的重要任务之一。每当我接手一些新班级,总会发现其中有一局部学生从未运用或极少运用过计算机,基本不具备根本的计算机学问和操作才能,完完整全是个“电脑盲”。在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呈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绝大多数十分简单,以至令人发笑。但是我深知:作为教员,不能因而而讪笑、怒斥学生。一定要留意倾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针对不同问题做出不同的解答。有的能够开门见山的答复,有的演示一遍操作过程,有的和他们做简短的讨论,有的则用另一个问题将学生的考虑引向深化。在辅导过程中,我留意与他们站在对等的角度,当心维护他们心中萌生的兴味之芽,并用恰当的鼓舞和褒扬树立他们胜利的自信心、决计。
3、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现代教育供认个体的差别,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施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而我在接手班级时,首先做好了这方面调查,在此根底上对学生的上机座位停止布置。在讲授一些常见的学问点时,如:汉字的输入、资源管理器的操作等,并支持他们停止感兴味的一些操作,如:电脑绘图、打字游戏。此外我还鼓舞他们自学课本上的选学模块,并作一定的辅导。这样就有了较多时间对根底差的同窗多指导,使他们能顺利地完成我布置的根本教学任务或操作锻炼。
高职计算机教学主要目的是激起学生学习和运用计算机的兴味,稳固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让学生初步控制计算机的根本操作技艺并应用于理论,注重培育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创新思想以及自学才能。在有限的条件下,依据学生目前的实践状况应用这样的办法停止多样化的教学还是有其可行性的。
二、教学办法
“教无定法”。只需能促进学生了解、控制顺应就是一个好的教学办法。
1、比喻阐明法
计算机课程中有相当一局部是根底理论学问,关于学生来说有时较单调。假如在讲课时恰当地运用比喻,就会有助于学生对学问的了解和控制。比方:在讲网络中的域名和IP地址时,能够这样讲:世界上的人很多,我们怎样来辨别彼此呢?我们能够经过用本人的名字和用身份证号两种途径,我们能够运用身份证号来独一的指定某人,但是,身份证号太难记了,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名字来指定某人。网络中的计算机也一样,为了辨别彼此,他们也有“名字”~我们称之为域名,同样他们也有本人的“身份证号”~IP地址,IP地址能够独一的指定一台计算机,但是,记住它不太容易,平常,我们只用域名来指定网络中的计算机。这样,学生们很轻松地就揭去了域名、IP地址的神秘面纱。
2、高兴教学法
众所周知,汉字输入锻炼是一项机械、单调的教学内容。有的学生常常在学会了输入办法之后不愿花时间重复练习,这样就不能到达请求的输入速度。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味呢?创设一种高兴的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练中学不失为一种好办法。首先停止指法锻炼。对照实物让学生认识键盘,并解说键位及指法请求,接下来我为每一台学生装置打字游戏软件。形形色色的打字游戏马上惹起学生的浓重兴味。经过几次游戏,学生很快就能记住指法与键位。然后就能够教会学生汉字输入办法,进入实践锻炼。以后能够再装置上汉字输入的测速软件,搞几次分组或全班学生的输入竞赛,调动起学习的热情。
一、社科论文常用的研究方法
(一)论证方法
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写作的论证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以说理的方式,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对研究问题进行层层梳理,提出明确的论点,并逐一予以阐释、 论证的研究方式。运用论证方法撰写的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属于论证型论文。论证型论文通常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部分组成。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因果法、反证法、引申法等。
(二)评述方法
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写作的评述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对其研究领域的某一成果或具体观点进行褒贬不一的综合性评述的研究方法。根据评述对象的不同,评述通常分为文献评述和会议评述两种不同类别。运用评述研究方法所撰写的。论文通常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并钚- -味对已有观点或成果进行正面论证或反面驳斥,而是综合各方面观点以客观的态度对其进行评述。评述型论文通常包括前言、主题和总结三个部分,与运用论证方法撰写的论证型论文相比有明显区别。在评述型论文的撰写中应特别注意对评述对象资料的搜集要尽完整,使用的文献资源也应忠于事实,最大程度保证评述的客观性。
(三)调研方法
调研方法是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特别是社会科学类论文研究方法中较为重要的研究方法。运用调研方法撰写的论文就是通常所说的"调研报告"、根据调研报告撰写的论文就是"调研型论文"、调研方法是基于真实的社会实践调研,对搜集的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后,再开展客观分析的一种综合性学术研究方法。调研方法最常用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等社会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也是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开展实证研究的基础性方法。调研型论文通常包括调查和研究两个阶段,通过调查去研究某些社会现象,得出有关数据,归纳相关规律,为解决某些存在的问题提供依据或参考。
(四)考证方法
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写作的考证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对学科领域或社会实践中的某- -问题 ,以直接或间接的材料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辨明是非的研究方法。通常意义上的"考证"多指对古籍、古证的考察或修订。现在的考证含义已有所延伸,不再仅局限于对古籍的考察,而是指对事实的考核和例证。
考证方法常用于历史学、语言学、文学等学科。考证型论文-般包括引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与其他研究方式不同的是,考证型论文的研究方式需提出新的考证观点,否则只是延续前人的考证结论,考证的意义就大大削弱了。
二、适用社科论文的研究方法介绍
1、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 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 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 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 问卷调查法 ,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 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 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 研究提纲或观察表, 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 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 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 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 发现其中的问题。 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 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 借助各种方法技术, 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 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3、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 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 从而全面地、 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 其作用有: 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 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 有助于观察和访问。 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 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 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 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 在自然条件下, 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 根据观察、 记录、 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 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4、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 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 理清关系, 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 的方面的分析。 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 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 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 从而能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 揭示内在规律。
5、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 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 2000 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 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 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
6、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 加以调查分析, 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
(1) 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
(2) 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
(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7、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 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 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 数量研究法 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8、模拟法 (模型方法 )
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 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 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 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 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
9、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 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
10、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 以实现新的目标。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 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 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
11、 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 使之系统化、 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
12、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 它将已有的现象、 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 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 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 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 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 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
13、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况下, 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 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 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 ,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 要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 不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 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 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
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 模糊数学 分析方法。
14、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5、 系统科学方法
专业名称
2016-10-22[上午(09:00-11:30)]
2016-10-22[下午(14:30-17:00)]
2016-10-23[上午(09:00-11:30)]
2016-10-23[下午(14:30-17:00)]
020201 工商企业管理(专科) 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58市场营销学
00147人力资源管理(一)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0148国际企业管理 00055企业会计学
00145生产与作业管理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144企业管理概论
03954现代公文写作 020203 会计(专科) 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0157管理会计(一)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0070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
00155中级财务会计
00156成本会计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144企业管理概论
03954现代公文写作 020205 人力资源管理(专科) 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0147人力资源管理(一)
00163管理心理学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0165劳动就业概论 00164劳动经济学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144企业管理概论
00166企业劳动工资管理
03954现代公文写作 020209 旅游管理(专科)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7365旅游英语(一) 00192旅游市场学
00193饭店管理概论 00182公共关系学
00194旅游法规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1525导游实务
03954现代公文写作 030104 经济法学(专科) 00230合同法
00242民法学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5679宪法学 00227公司法
00245刑法学
00246国际经济法概论 00167劳动法
00243民事诉讼法学
04729大学语文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0226知识产权法
00244经济法概论
05677法理学 030112 法律(基础科段)(专科) 00242民法学
00247国际法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5679宪法学 00223中国法制史
00245刑法学
00261行政法学 00243民事诉讼法学
00260刑事诉讼法学
04729大学语文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0244经济法概论
05677法理学 030301 行政管理(专科)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0147人力资源管理(一)
00292市政学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107现代管理学
00341公文写作与处理
03349政府经济管理概论 00182公共关系学
00277行政管理学
03350社会研究方法
04729大学语文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0040法学概论
00312政治学概论 040101 学前教育(专科)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0384学前心理学
00386幼儿文学
00389学前教育科学研究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413现代教育技术
04304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中级) 00387幼儿园组织与管理
00397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04729大学语文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0012英语(一)
00383学前教育学
06411现代教育原理 050114 汉语言文学(基础科段)(专科)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31心理学
00529文学概论(一)
00535现代汉语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429教育学(一)
00530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00536古代汉语 00506写作(一)
00531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00534外国文学作品选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0053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080306 机电一体化工程(专科) 02183机械制图(一)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22高等数学(工专)
02234电子技术基础(一) 02185机械设计基础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0012英语(一)
02205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02232电工技术基础
02237自动控制系统及应用
03954现代公文写作 080701 计算机及应用(专科) 02142数据结构导论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22高等数学(工专)
00342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 02141计算机网络技术
02198线性代数
04729大学语文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0012英语(一)
02120数据库及其应用 090622 农村经济与管理(专科)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1442乡镇行政管理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971经济学基础 02557乡镇规划与管理
04759财经应用文写作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2541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04760会计与财务
04764经济法概论(一)
05220市场营销学(乡镇) 100701 护理学(专科) 00488健康教育学
02901病理学
02997护理学基础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2903药理学(一)
02996护理伦理学
03000营养学
03179生物化学(三) 02113医学心理学
02864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
02998内科护理学(一)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2899生理学
03001外科护理学(一)
03002妇产科护理学(一)
03954现代公文写作 本科段
020106 金融(独立本科段) 00058市场营销学
00139西方经济学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076国际金融 00078银行会计学
00079保险学原理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015英语(二)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77金融市场学 020114 农业经济管理(独立本科段) 00127农学概论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130作物栽培学(一)
00134农业统计学 00128农业技术经济学(一)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9469财经应用写作 00015英语(二)
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29农业政策学(一) 020202 工商企业管理(独立本科段) 00139西方经济学
00151企业经营战略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53质量管理(一)
00154企业管理咨询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015英语(二)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52组织行为学 020204 会计(独立本科段) 00058市场营销学
00139西方经济学
00162会计制度设计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160审计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015英语(二)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58资产评估
00161财务报表分析(一) 020208 市场营销(独立本科段) 00139西方经济学
00185商品流通概论
00186国际商务谈判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055企业会计学
00184市场营销策划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015英语(二)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98国际市场营销学
00183消费经济学 020210 旅游管理(独立本科段) 00058市场营销学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200客源国概况
01868民族文化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6011旅游学概论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52组织行为学 020218 人力资源管理(独立本科段)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6088管理思想史
06090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 06091薪酬管理
06092工作分析 00182公共关系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609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00015英语(二)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6089劳动关系与劳动法 020230 公共事业管理(独立本科段) 00147人力资源管理(一)
00318公共政策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
00261行政法学
03335公共管理学
05723非政府组织管理 00153质量管理(一)
00154企业管理咨询
03331公共事业管理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02382管理信息系统
05722公共经济学 030106 法律(本科段) 00230合同法
00249国际私法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5678金融法 00227公司法
00246国际经济法概论
00259公证与律师制度
00262法律文书写作
00265西方法律思想史 00167劳动法
00258保险法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5680婚姻家庭法 00015英语(二)
00169房地产法
00226知识产权法
0022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030302 行政管理学(独立本科段) 00318公共政策
00320领导科学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261行政法学
00315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00319行政组织理论 00316西方政治制度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1848公务员制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00322中国行政史
00323西方行政学说史 040102 学前教育(独立本科段) 00398学前教育原理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399学前游戏论
00883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00885学前教育诊断与咨询 0040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00881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00467课程与教学论
00882学前教育心理学 050105 汉语言文学(本科段) 00037美学
00540外国文学史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813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00819训诂学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
00541语言学概论 050201 英语(本科段) 00600高级英语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831英语语法 00832英语词汇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603英语写作
00604英美文学选读 080307 机电一体化工程(独立本科段) 02194工程经济
02199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02245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2240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02243计算机软件基础(一) 02200现代设计方法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00420物理(工)
02238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 080702 计算机及应用(独立本科段) 02324离散数学
02331数据结构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023高等数学(工本)
02326操作系统
04735数据库系统原理 02325计算机系统结构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02333软件工程 080709 计算机网络(独立本科段) 02331数据结构
02335网络操作系统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023高等数学(工本)
04735数据库系统原理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751计算机网络安全 00015英语(二)
03142互联网及其应用
04742通信概论 080806 建筑工程(独立本科段) 02440混凝土结构设计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2446建筑设备 02198线性代数
02404工程地质及土力学
02448建筑结构试验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00420物理(工)
02447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 100702 护理学(独立本科段)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3006护理管理学
03202内科护理学(二)
03203外科护理学(二)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008护理学研究
03009精神障碍护理学
03200预防医学(二) 00182公共关系学
03005护理教育导论
03201护理学导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435老年护理学 00015英语(二)
03004社区护理学(一)
03011儿科护理学(二)
04436康复护理学 030401 公安管理(本科段)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0369警察伦理学
00372公安信息学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235犯罪学(一)
00370刑事证据学 00860公安行政诉讼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729大学语文 00015英语(二)
【关键词】毕业论文管理;需求分析;功能设计;工作流程
毕业论文是高职院校教学进程中最后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直接考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基本理论、专业技能及处理应对问题的能力。目前传统的毕业论文安排中学生选题、题目上报及交流过程中存在诸多不便。另外随着高职院校的扩展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传统论文的存储方式对于论文的快速检索和查阅也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开发一套基于B/S结构的毕业论文系统以方便学生完成网上选题、上报论文题目、填写电子版论文设计书、提交论文、开展师生交流等工作;另外学校也可以直接在网上监督论文的进展情况,便于教学管理;同时也实现了论文的无纸化、数字化管理。
一、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软件设计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主要解决“做什么”的问题,即全面了解用户的需求,把软件开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重点和难点提出来,在整个软件设计过程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通过分析确定了系统管理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学科组组长、指导教师及学生等角色,下面就各角色的具体需求进行分析。
1、系统管理人员角色涵盖了用户角色添加,用户权限的设置等。
2、教学管理人员负责对所有学生进行选题和名单的汇总、开题报告的汇总、论文和论文成绩的汇总,论文进度的设置及教师角色设置等,不同的系别或专业可以设置教学管理人员一名,具体的系别分配及权限设置由系统管理人员设定。
3、各学科组组长负责审核指导教师的选题、审定学生论文终稿及确定论文成绩等,学科组组长同时可以是指导教师,其角色由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设置。
4、指导教师角色包含毕业论文选题的上传、学生的选择、开题报告的审核、毕业论文的修改及论文成绩的评定等,其用户界面有选题上传、学生选择、开题报告审核、论文指导、论文成绩评定、个人信息管理等内容。
5、学生角色主要有选题查询、选题选定、开题报告材料提交、论文材料提交、论文成绩的查询等内容,其用户界面有选题、开题报告提交、论文提交、个人信息管理等内容。
二、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为了进一步完善该系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事务处理能力,需要进一步进行性能及功能的需求分析。
1、教学管理人员应及时提供教师及学生信息,师生互相选择的界面要具有交互性。教师可以在系统中查看选择自己课题的学生名单及学生的具体信息,学生可以在指导教师名单中进行选择,同时也能查询到其他选择该指导教师的同学名单,以加强师生间的相互沟通。
2、选题应由指导教师确定,教师可将选题上传到系统由学科组组长通过后再正式到网络上供学生选择,学生确定选题后就可以根据设置的论文进度开展论文写作。
3、在论文写作阶段,系统要提供一个交互平台供师生进行交流,并允许通过系统上传及下载文件。
4、在写作过程中要有开题报告及论文中期考核等环节,指导教师要对各环节进行评分,学生可以直接通过系统查看自己的分数。
5、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在系统中公告,指导教师及学生可以查看公告。
6、当学生提交论文终稿后,指导教师要对论文进行评分并经学科组组长审核通过,如果毕业论文成绩达到合格及以上的学生成绩将及时的反馈出去供学生查看,不合格的学生则须继续撰写和修改论文直至合格。
7、教学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系统直接执行打印论文题目清单及学生成绩表等,同时还可以根据论文题目或指导教师相关信息或学生相关信息实现快速查询等。
8、不同的用户可以通过系统维护自己的账户,可以修改基本信息,但不能修改自己的帐号,其帐号具有唯一性。
三、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
1、系统开发工具
由于学生在撰写论文时很多都在外地实习,具有一定的地域分散性,因此本系统主要采用B/S架构,应用技术来实现在网络环境下的学生毕业论文管理,其使用的开发环境为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采用C#为开发语言及SQL Server 2005为后台数据库进行开发的。
图1 总体架构体
2、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根据系统需求分析,系统主要分为五个模块,总体架构体如图1所示。
3、系统的主要流程
(1)首先由系统管理人员登录系统,添加教学管理人员、指导教师、学科组组长及学生等角色并设置各用户角色的权限。
(2)然后教学管理人员可登录系统,添加教师名单及毕业学生名单,同时对教师角色及论文进度进行设置,教师角色分为指导教师和学科组组长,其二者是可以重复的,指导教师可以是学科组组长,此时指该指导教师页面中除了出现指导教师页面出现的内容外还会具备学科组组长的内容。
(3)接着指导教师、学科组组长及学生可根据各自角色登录系统,修改完善个人信息。指导教师可论文选题及论文撰写各种要求,上传系统供学科组组长审核。如果指导教师选题审核不过关则系统会要求该教师重新拟定选题然后继续进入学科组组长审核页面直至选题通过为止。
(4)指导教师论文选题通过后就公布在网络上,学生就可以通过系统查看和选择选题。指导教师也可以通过系统查看选择其选题的学生情况并进行选择,如果有学生不符合选题要求则退回,系统会提示学生重新进行选题,直至实现双向选择,学生选题确定后就可以开展论文写作。教学管理人员此时就可以就选题对学生名单进行汇总。
(5)在论文撰写初期学生要在系统上提交开题报告给指导教师审核,指导教师审批后评定分数,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即时查到该分值。
(6)学生撰写论文过程中可以通过平台留言,咨询指导教师相关问题,指导教师也可通过平台及时回复学生问题,同时学生撰写的论文稿件可以通过上传到平台供指导教师查看,指导教师批改完后可以将修改稿上传到平台供学生下载并且通过留言告知学生修改意见。学生可依据指导教师点评进行论文修改,修改完成后可再次提交论文。系统会记录学生提交论文的次数及指导教师的点评次数。
(7)学生论文定稿后将论文上传到系统,指导教师可以对论文评分,并将论文正稿和成绩提交给学科组组长审核,学科组组长可以对论文成绩进行修改和确定并将修改结果反馈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确认后学生成绩生效;如果指导教师有异议则可将意见提交给学科组组长进行复核直至通过为止。经指导教师和学科组组长双重确认后学生可以在系统上查询到自己的论文成绩及毕业论文综合成绩(开题报告成绩和论文成绩综合后的成绩)。如果有学生在论文进度设置时间内未完成毕业论文则系统自动判定不合格。
(8)最后,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对论文定稿、论文成绩及毕业论文综合成绩进行查询、汇总及打印等操作。
四、系统部分模块关键代码实现
1、登录模块
用户根据自己的编号(学生为学号,系统管理员、教学管理人员及教师为教工号)、密码(身份证号)登陆系统。
HttpCookie cookie = Request、Cookies [“CheckCode”];
try { if (cookie、Value = = this、txtCode、Text、Trim())
{ using (var edm = new Manage Entities())
{
//查询输入的用户编号是否存在
var user = from u in edm、Users
where u、 UserNo= = userId、Text
select u;
if (user、Count() = = 0)
//判断:用户表中不存在该用户记录时,提示用户名输入错误
{
Response、Write("alert(‘用户名错误!’);window、location=’index、aspx’;”);
}
//判断,用户名对应的密码是否正确
foreach (var custObj in user)
{
if (custObj、PWD = =userPwd、Text)
{
Session["UserNo"] = userId、Text、Trim();
Session["UserName"] = custObj、User、Name、Trim();
Session[“Popedom”] = custObj、Pope dom、Trim();
Response、Write(“alert(‘登陆成功!’);window、location=’checklogin、aspx’;”);
}
else
{
Response、Write(“alert(‘密码错误!’)”);
}
}
}
}
else
{
Response、Write(“alert(‘验证码错误!’)”);
}
}
catch (Exception error)
{
lError、Text = error、ToString();
}
2、学生选题模块
//判断CheckBox的选中状态,更新数据库相应字段。
CheckBox cbox= (CheckBox)gvTopic、Rows[e、Row、RowIndex]、FindControl ("cbTopic");
if (cbox、Checked = = true)
{
//根据用户登录名查询该用户是否已经选择了论文选题。
using (var edm = new ManageEntities())
{
var topic = from u in edm、Graduation Project
where u、 UserNo= =Session["UserNo"]、ToString()
select u;
if (topic、Count() = = 0)
{
//当该学生没有选择过论文题目时,则将该学生新选择的题目名称更新到毕业设计
//表选题学生编号字段上。
string strTopicNo= Convert、ToString (gvTopic、DataKeys[e、Row、RowIndex]、Values[“TopicNo”]);
var topic1 = from u in edm、Gradua tionProject
where u、TopicNo= = Convert、ToInt64 (strTopicNo)
select u;
foreach (var custObj in topic1)
{
if (custObj、 TopicState = = true)
{
lResult、Text = “选题失败,已有人选!”;
}
if (custObj、 TopicState = = false || custObj、 TopicState = = null)
{
custObj、 TopicState = true;
custObj、UserNo=Session["UserNo"]、ToString(); custObj、UserName=Session ["UserName"]、ToString();
lResult、Text = “选题成功!”;
}
}
edm、SaveChanges();
Bind();
}
else
{
lResult、Text = “选题失败,请先退选,再重新选择!”;
}
}
}
3、上传选题模块
在处理上传的毕业论文及各种留言内容时使用了CuteEditor―Html在线编辑器来实现。CuteEditor for 是一款功能强大且简单实用的跨浏览器、跨平台的所见即所得的在线html编辑器,其用户界面简洁,加载速度快。通过该款编辑器可以方便开发者对文本框的内容进行编辑。此外,CuteEditor还集成了对文档、图片等文件的上传模块及音频、视频等媒体文件进行直接插入的模块。下面以指导教师论文题目上传模块为例进行说明。
//新增一条指导教师论文题目上传记录
using (var edm = new ManageEntities())
{
GraduationProject gp = new Gradua tionProject();
gp、TopicName= txtTopic、Text、Trim()、ToString();
gp、Professional=ddlProfessional、SelectedValue、Trim()、ToString();
gp、Demand=txtDemand、Text、Trim()、ToString();
gp、Year=ddlYear、 SelectedValue、Trim()、ToString();
gp、TopicState=false;
gp、TeacherNo= Session["TeacherNo"]、ToString()、Trim(),
gp、TeacherName= Session["Teach erName"]、ToString()、Trim(),
gp、Academy=txtAcademy、Text、Trim()、ToString();
gp、Assignment= cuteEditor、Text;
edm、GraduationProjects、AddObject (gp);
edm、SaveChanges();
}
五、结论
该套系统能够实现教师出题、学生选题、上交论文稿件、评阅修改等所有流程,方便学生按时提交论文,指导老师掌握完成论文进度,以及学校整体监控学生完成论文情况和质量。本系统改变了传统毕业论文工作的方式,将大大提高毕业论文管理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巍、毕业论文管理系统中的关键技术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1,8、
[2]赵新海,周红,王宏坡、基于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的开发[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9,3、
系统的思想古已有之,在人类认识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最初的系统思想也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人类关于世界的本源的构想,如“五行”的说法,外国的如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源、赫拉克利特以火为本源等等原始的系统的思想。这时的人们习惯于从总的方面来看待和观察世界。这时的系统思想还是朴素的,直到美籍奥地利科学家贝塔朗菲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系统论的概念,在oo年代以《普通系统论》一书建立起学科的规范,系统论才成为西方现代科学主义思潮中一个新兴学科。从最初的系统论里我们已经确立了基本的系统的系统观,即:任何事物都可以看作一个系统;系统是相对的和普遍存在的;系统由它对应的部分构成等等。早期的用系统科学来解构文学出了不少成果,但大都是直接运用系统科学的量化的统筹的方法,如林兴宅的《论阿Q性格系统》,“说明阿Q性格是一个由多要素按一定的结构方式构成的系统,这个系统充满着矛盾;并且各性格要素分别组成一组一组的对应关系,呈现出对立统一的联系,构成复杂的性格系列。”这种分析的方法在当时是比较新鲜的,他把文学系统化了,并注意到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符合系统科学的思想。如果我们从今天的比较的视域来看,这种分析也是系统化的文学的最基本的分析,是“比较”这一动作的前提。最近网络上出现了新的对《红楼梦》的系统科学分析,也是基于系统科学的基本的构想对文学作出的渗透。还有早期的运用统计的方法对《红楼梦》在语言上进行分析,从而为其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作者的争议提供较为有说服力的科学的证据。但是这样的系统科学与文学的联合还是不够的,更多的是围绕在文本的,以一种物化的思路来审视文学,很难有深人骨髓的解析,或者说,还没有完全文学化,是保守的系统科学运用。再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文艺学、美学与现代科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文艺新学科新方法手册》,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文学理论方法论研究》等论著都不同程度地运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对二者进行融合。总的来看,都继承了和发挥了“系统沦把‘系统’看作是‘相互作用的诸要素集合体’,主张从整体系统的观点出发,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以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动态性和相关性的五原则构成其方法论上的特点。”我们知道,系统科学的理想是要把一切的系统都建立起数学的模型,这自然是系统科学的诞生因素的结果,也是自身发展的要求,但是当系统科学要把人文学科纳人到自己的体系中时,就会面对学科分野的困境。毕竞,系统科学追求整个学科体系的统一,但是学科毕竟是有差异的,有的差异是不能用学术的强制暴力来套用。这就需要在学科之间达成一种和谐甚至退让。而这种和谐就应该强调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横断性。系统科学“不研究特定形态的、具体的系统,而是撇开系统的具体形态,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一般的系统,研究系统的类型、性质,以及运动的机理和规律”、“系统科学所感兴趣的不是某个特定领域的具体的结构、功能、性质和机理,而是作为一般系统的共同的规律性、一致性和同构性。”我们拿文学这个系统来看,它本身具有某种独特的材料、结构、机理等属性,但单纯的文学的这些系统的属性还不够,我们要从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来超越文学本身,去沟通不同的系统中的这种具有某种关联的结构和机理。因为我们知道,构成事物本质的不是事物的材料,而是决定事物本质的某种结构。比如桌子,桌子之所以成为桌子不是因为它是木头的或是石头的,而是因为它具有桌子这一系统的某种结构属性。于是我们研究文学的时候也不能单从取材主题等等“文学的”质料因上寻找,而是要透过文学自身,获得文学的某种超越性的属性去探究文学和其他系统之间的存在关系,这样才能更加深人。这也是比较文学跨学科要求的实现途径。
二、比较文学与系统科学的共同追求
比较文学建立印多年,一方面取得了辉煌的学术成果,同时,比较文学本身的学科定位问题依然有一些环节偏要补正,学科的定位直接关系到学科的学术生命和学术价值,其重要性不再赘述。我们知道,比较文学一个显著的学科特征是他的跨越性,其中,跨学科又是比较文学的一大亮点,也是比较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显著区别。比较文学以一种跨越学科的姿态,立足文学,审视或透视其他的相关学科,如音乐、绘画等艺术门类,如法律、政治等社会科学,以及知识的最高境界—哲学,甚至于自然科学和人类的一切相关的社会的生理的现象。可以说,比较文学的胸怀是宽广的,甚至可以说比较文学是一种野心,一种追求文化统一的野心。其实,比较文学的这种思路早已有之,最早的中国古代先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且不说,近代的系统科学就已经提出了“不同学科间存在着相通的……”“异质同构”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表现。换句话说,比较文学是系统科学在人文社会科学的一种体现。比较文学首先是基于一种理论的研究,而不是单纯的文学史。立足文学,透视其他相关学科,归结在整个文化的统一是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终极性关怀。从这个意义上说,比较文学体现了系统科学的横断性的特征,是系统科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再现和改装。因为系统科学“对各种不同的具体科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科学)的系统进行科学的理论研究和作为适用于一切(或一定的)种类的系统的根本学说—一般系统论。用这个方法研究宇宙中的大量现实系统,找出各个‘系统’的一般方面、一致性和同态性;特别是研究系统的‘整体’和‘完整性’等概念、模式和原则,以便为科学的统一提供一种可能的途径。”比较文学在进行跨学科的研究时已经体现出一般系统论的这一思路,我们完全可以说,比较文学是一般系统论在文学甚至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找到的真正属于自己的。比较文学的,首先是文学的,而文学这一系统一方面自成体系,有着自身的学科特征和个性,同时,文学的系统不是封闭的和自足的,它要和文学之外的其他学科领域进行交流和沟通才能保持自己的生命。如果一般系统论的这种系统间的交流还是静态的话,比较文学的这种发掘就是动态的了。表面上看,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外在的,又有内在的关系文学生命的联系。“文学、绘画、音乐、雕塑……各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史,有不同的内在结构,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但是,无可否认,它们都是人类思想情感的抒发和呈现。”这就是文学和其他艺术学科之间的内在的关联,也是沟通文学的系统与其他的系统的根本途径。这是作为系统的文学得以和其他学科沟通的系统化的方面,否则,单纯的系统的方法不足以承载文学,也很难在文学的系统解构上作出成效。虽然系统论对于当代文坛的影响和冲击,既在宏观上显示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互渗透的基本趋势,又在微观上促进了理论批评家个体理论视野的拓展和知识结构的更新。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鸿沟是不言而喻的。系统科学其实就在做填补的努力。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对人文学科的关照,这与贝塔朗菲的初衷是相偏离的。人类的认识已经进人到整合的阶段,单纯的自然学科很难给我们出路。系统科学者又往往是自然科学出身,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纯粹科学的。而人文学者在有惫识地和自然学科靠拢时,又显得力不从心,对自然科学的收购只是隔靴搔痒,结果又落回到人文自身的圈子里。而自然学科在收购人文学科时遇到同样的困难,并且这种困难要比人文学者郁闷得多。
【关键词】美术学;学科;结构;系统
中图分类号:J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192-01
美术学的学科结构内涵系统,由三大结构层级系统――美术本体系统、意图艺术性视觉表现系统和变迁边缘系统有机整合而成为一个互为联系、作用的结构整体。其实,有学者在论及美术学的研究对象时,就已涉及了美术学的学科结构内涵要素问题。此外,也有学者在研究美术学的“宏观结构网络”时,将美术学分为了三大部分,即“历史美术学”、“技法美术学”和“系统美术学”。总之,对美术学学科结构的界论,仍是有待不断探讨研究的学术课题。
一、美术本体系统
美术本体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它是由若干反映美术学学科本质内涵的子学科构成的。易言之,美术视觉认识论、美术价值论、美术审艺论、美术观看论(包含美术视觉接受论、美术视觉阅读论)、美术文化学,是美术学学科“本体系统”的基本和核心的学科要素。虽然,有学者将“美术思维学”、“美术心理学”、“美术文化学”等划归到美术边缘性系统,但是,有不妥之处。因为美术作为独立的存在学科,一方面,它总是随时都有一个思维存在的问题、有心理活动模式的问题;另一方面,美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存在。所以,认知视点和展开依据不同,结论是有差异的。总之,美术本体系统,是美术学首要研究的系统。对其认知的程度如何,将直接影响美术的意图艺术性视觉表现系统与美术变迁边缘系统的深入研究。
二、意图艺术性枧觉表现系统
美术学学科构成的意图艺术性视觉表现系统,是指研究揭示美术如何将人们诉求之打算艺术化实现及其体系的范畴。美术的意图艺术性视觉表现系统,由意图艺术性视觉表现的理论性形态和意图艺术性视觉表现的技术性形态所构成。美术的意图艺术性视觉表现的理性形态,一般包括美术表现形态学、美术创造思维学、美术转换论、美术构图学。总之,对这一子学科群研究的精进度越高那么,美术的意图艺术性视觉表现就有可能越加多元而完满。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对于意图艺术性视觉的表现传达,是有很经典的例子的。如宋代著名画家法常(?―1180,原姓薛,出家后号牧溪)的《六柿图》、南宋夏圭的视觉形象展示之“半边式”(世人称之为“夏半边”)构成模式和元代著名山水画家倪瓒(1301―1374)的“一河两岸式”构图等,都说明中国人在意图艺术性视觉表现上是很有智慧的。
正因为有人们对于意图艺术性的视觉表现、转达的关注和研究,才形成了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人们以视觉为媒介感知的知识与价值之组织系统及行为存在模式。视觉文化的核心内涵,是用视觉感知和读解客观对象,并宣泄表现自我心灵的视觉实现。从认知行为角度上讲,视觉文化是一种更为普及的文化。人们只要用眼睛来感知事物、用眼睛观看来获取信息,就离不开视觉文化的支持与帮助。只是,当下对于视觉文化的普及教育广度与力度都还不够。其一,民众普遍缺乏观看意识和观看能力;其二,缺乏观看资源。人均拥有的美术馆、大剧院、博物馆、文化遗物等观看资源偏少。而且,还破坏严重。其三,视觉污染严重。不会观看和缺乏观看资源,是一样可悲的。多彩的世界,需要我们会观看,获取幸福的生活,也需要我们会观看。因此,学习视觉文化,是每个人的必需。
三、美术变迁边缘系统
美术学的美术变迁边缘系统,是指研究揭示美术在特定语境里创生充实学科及其系统的范畴。学科存在,总是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而不断演进。美术学学科系统,也有不少是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而派生出来的、具有美术门类形态的新型交叉学科。
当前,在我们对美术的边缘系统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发现无论研究方法还是研究范围,都有了一定扩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相关知识的积累,使得美术变迁边缘系统得到了很大的完善,这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与完善,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并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晓凌、美术学的重建与复兴[J]、美术观察,2002(7)、
[2]欧阳青、美术学,何时敲门[J]、美苑,2000(1)、
[3]欧阳青、美术学,何时敲门[J]、书画艺术,1999(4)、
[4]美术学学科话语[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1)、
[5]陈池瑜、建立中国美术批评学[J]、文艺研究,2003(5)、
[6]陈池瑜、美术学的研究对象――兼论美术批评、美术史与美术理论的区别与联系[J]、美苑,2003(2)、
[7]陈池瑜、滕固美术史研究方法论之意义[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