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起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不知是什么时候,我第一次听到这些句子,那些文字结合成一幅熟悉又陌生的画面,竟与脑中令我魂牵的影像一拍即合。顿时,一切文辞,一切藻饰,都变得庸碌又黯淡;取而代之的是那条湿湿、凉凉的雨巷……
我将雨巷结成一个个美好的梦,于是雨巷又成为我残梦初醒的地方。
我时常来到那条雨巷,不知是回忆,还是幻想?……
二
想来人生的历程,其实就是在追逐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梦想。追逐像一条绳子,一端系在梦想身上。在绳的另一头,我们用力地拉着,直至愈拉愈近,愈来愈感到身临其境的。梦想的光芒与热,一点点转移到我们身上。
这条绳我拉了许多年,然而就当我与我的梦仅一步之遥的时候,我仍旧那样不自信地眺望着它,习惯地瞻仰着它——或许它来得太谦卑了:它应该姗姗来迟,淹没在我们期盼的目光中;它应该款款铺陈,润湿我们对它的渴求……总之,它应该堂皇、骄傲而又温柔地征服我们所有人,而不是这样亲近,亲近得使我们可触可摸……
我对它有太多太多的猜疑。我不知道这是初遇的欣喜,还是重温时的感动……
本以为那条雨巷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但当我站在它的面前,我明白:我错了。幻想毕竟不是现实,但现实同样可以美得令幻想臣服。我昔日无度量的猜疑,全部化作了说不出的沉默。
我不由得也撑起一把伞,在巷中走着、想着……
巷子是窄窄的,窄得那样恰到好处,既幽深又毫不压抑。两壁是斑剥的青灰色的墙,高大而内敛。青黛色的瓦是雨巷中的天际线,醒目而和谐。凝重而坚致的青石板凹凸不平、形态不一,却以它们的不完美完成了墙与墙之间的完美连接。一切色相都在这里隐退,一切线条都在这里舒展,都在这里安详地演绎,它们粗粗细细、深深浅浅。
抬头仰望,视野因粉墙而变得逼仄,云的形体已无从欣赏,只看到它们湿润欲滴、如水墨细细调和的颜色。透过伞下的那点空间,我看到那挂不缓不急、细密斜织的雨帘,它使明晰的线条变得模糊,刻板的色块变得灵动,一切的刚劲变得柔和而朦胧。雨落在青石板的凹凼中,激起一朵朵小小的水花,油然而生的活泼取代了苍老。雨水滴下,湿漉漉地击在青石板上,击在粉墙黛瓦上,和着行人的足音——分明是有声的,却愈加显得阗寂悠远。抬眼望去,巷的尽头就在前方;但慢慢走过去,那个终点也在不断延伸,将它包藏得无限神秘,化作一条无限的青石板路,铺在你我脚下。
随它去吧,我只是失神地、忘情地走着、走着,一直走下去、走下去……
当我第一次与雨巷的瞳仁对视,一切的猜疑、浮躁、渴求、回忆、幻想……都沉淀了下来。它不许你炽热、跳腾,不许你的思绪纷杂、涡卷,它只允许你沉静,只允许你遗忘——遗忘了痛苦、是非、荣耀,使你无声无息转入沉思默想,舒舒展展地融入一个新造的梦。
雨巷,是城市喧嚣扰攘中的一带洞天幽境,是人海茫茫中的一道避风塘。
三
不知为什么,一经离去,我更加思念那条雨巷。
天又下雨了,雨打在书房的玻璃窗上。拭去上面的雾,只见窗外又是那挂熟悉的雨帘。略微模糊的画面再一次明晰起来……
张开双眼,世事茫茫,纷至沓来。我爱它们的丰富多彩,爱它们的色彩斑斓。然而一瞬之间,我们要面对的太多太多,我们领会的太少太少。世事的洪流将我们裹卷,不给我们的思维一点喘息的机会。于是原本的丰富像被抽去了骨架,原本的色彩稀释出一个个空洞。失去了沉思默想,一切将变得肤浅,变得枯涸,变得失去了血与肉。
当然可以将一切的根源归结于世事的纷杂,但应接不暇不应该成为我们斩断思绪的借口。
关键词:人物形象;分析;概括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形象,二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何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可以说是“我”,即诗人在诗中的形象,也即诗人自己。如,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
头……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凸显了一位卓然而立,以天下为己任,胸怀大志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又如,戴望舒的“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
巷……冷漠,凄清,又惆怅”(《雨巷》)塑造了一个怀着彷徨、失望、感伤、痛苦的心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踽踽独行的知识分子形象。再如,艾青的“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大堰河――我的保姆》)就带有自传的性质,暗示了“我”因为亲生父母迷信,自幼被送到奶妈“大堰河”家抚养的养子身份。
何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可以说是作者刻画的或具有象征意义的,能够折射作者思想情感的人物形象。如,艾青的“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抚摸我”“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大堰
河……她含泪的去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刻画了一位勤劳、善良、慈爱、悲苦的母亲形象,进而歌颂了像“大堰河”一样的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任劳任怨的中国劳动妇女,也表达了作者对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与对旧社会的愤怒控诉。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是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几乎每年高考必考。
例如,2012年江苏省高考题就考了温庭筠的《梦江南》,让考生分析此中的“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考生通过分析景物形象之后,就明白了作者旨在以山月、水风、落花的“无情”来衬托“心里事”的有情,突出主人公内心的悲戚和哀伤。那么,词中就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平常,教师在进行诗歌鉴赏教学时,可以多问问学生:“此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等。更要引导学生对所描写的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所处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概括形象特点,理解形象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高考动态,紧跟高考步伐。
参考文献:
[1]杨凤霞。点击专项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延边大学出版社,2011-07.
One
“撑起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Holduptheoilpaperumbrellaandwanderaloneinthelongandlonelyrainlane..."
不知是什么时候,我第一次听到这些句子,那些文字结合成一幅熟悉又陌生的画面,竟与脑中令我魂牵的影像一拍即合。顿时,一切文辞,一切藻饰,都变得庸碌又黯淡;取而代之的是那条湿湿、凉凉的雨巷……
Idon'tknowwhenIheardthesesentencesforthefirsttime.Thosewordscombinedintoafamiliarandstrangepicture,andevenmatchedwiththeimageofmysoulinmybrain.Suddenly,allthewords,allthetrellis,havebecomemediocreandgloomy;instead,itisthewetandcoolrainlane
我将雨巷结成一个个美好的梦,于是雨巷又成为我残梦初醒的地方。
Iwillformrainlaneintoabeautifuldream,sorainlanehasbecometheplacewhereIwakeupforthefirsttime.
我时常来到那条雨巷,不知是回忆,还是幻想?……
Ioftencometothatrainlane,Idon'tknowifit'smemoryorfantasy
二
Two
想来人生的历程,其实就是在追逐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梦想。追逐像一条绳子,一端系在梦想身上。在绳的另一头,我们用力地拉着,直至愈拉愈近,愈来愈感到身临其境的快感。梦想的光芒与热,一点点转移到我们身上。
Wanttocometothecourseoflife,infact,ischasingoneafteranother,bigandsmalldreams.Chaseislikearope,oneendtiedtoadream.Attheotherendoftherope,wetuggedharduntilwedrewcloserandcloser,feelingmoreandmorethepleasureofbeinginthescene.Thelightandheatofdreams,alittlebittransferredtous.
这条绳我拉了许多年,然而就当我与我的梦仅一步之遥的时候,我仍旧那样不自信地眺望着它,习惯地瞻仰着它——或许它来得太谦卑了:它应该姗姗来迟,淹没在我们期盼的目光中;它应该款款铺陈,润湿我们对它的渴求……总之,它应该堂皇、骄傲而又温柔地征服我们所有人,而不是这样亲近,亲近得使我们可触可摸……
Ihavebeenpullingthisropeformanyyears,butwhenIwasonlyastepawayfrommydream,Istilllookedatitwithsuchalowself-confidence,andlookedatithabitually-perhapsitcametoohumble:itshouldbelate,submergedintheeyesweexpected;itshouldbelaidoutinvariousways,tomoistenourdesireforitInaword,itshouldconquerallofusmagnificently,proudlyandtenderly,insteadofbeingsoclosethatwecantouch
我对它有太多太多的猜疑。我不知道这是初遇的欣喜,还是重温时的感动……
Ihavetoomanydoubtsaboutit.Idon'tknowwhetherit'sthejoyoffirstmeetingorthefeelingofrevisiting
本以为那条雨巷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但当我站在它的面前,我明白:我错了。幻想毕竟不是现实,但现实同样可以美得令幻想臣服。我昔日无度量的猜疑,全部化作了说不出的沉默。
Ithoughtthatthe→←rainlanecouldnotbemorefamiliar,butwhenIstoodinfrontofit,Iunderstood:Iwaswrong.Afterall,fantasyisnotreality,butrealitycanalsomakefantasysubmissive.Mypastboundlesssuspicionsturnedintounspeakablesilence.
我不由得也撑起一把伞,在巷中走着、想着……
Ican'thelpbutholdupanumbrellaandwalkinthelanethinking
巷子是窄窄的,窄得那样恰到好处,既幽深又毫不压抑。两壁是斑剥的青灰色的墙,高大而内敛。青黛色的瓦是雨巷中的天际线,醒目而和谐。凝重而坚致的青石板凹凸不平、形态不一,却以它们的不完美完成了墙与墙之间的完美连接。一切色相都在这里隐退,一切线条都在这里舒展,都在这里安详地演绎,它们粗粗细细、深深浅浅。
Thealleyisnarrow,justright,deepanduninhibited.Thetwowallsaremottledgreengraywalls,tallandintroverted.Theblueandwhitetilesaretheskylineintherainlane,strikingandharmonious.Thedignifiedandfirmbluestoneplatesareunevenandhavedifferentshapes,buttheycompletetheperfectconnectionbetweenthewallandthewallwiththeirimperfections.Allthehuesfadehere,allthelinesstretchhere,andallofthemareinterpretedpeacefullyhere.Theyarethick,thin,deepandshallow.
抬头仰望,视野因粉墙而变得逼仄,云的形体已无从欣赏,只看到它们湿润欲滴、如水墨细细调和的颜色。透过伞下的那点空间,我看到那挂不缓不急、细密斜织的雨帘,它使明晰的线条变得模糊,刻板的色块变得灵动,一切的刚劲变得柔和而朦胧。雨落在青石板的凹凼中,激起一朵朵小小的水花,油然而生的活泼取代了苍老。雨水滴下,湿漉漉地击在青石板上,击在粉墙黛瓦上,和着行人的足音——分明是有声的,却愈加显得阗寂悠远。抬眼望去,巷的尽头就在前方;但慢慢走过去,那个终点也在不断延伸,将它包藏得无限神秘,化作一条无限的青石板路,铺在你我脚下。
Lookingup,thevisionisnarrowedduetothewhitewall,andtheshapeofthecloudscannolongerbeappreciated,onlytoseetheirmoistanddrippingcolors,suchasfineandharmoniousink.Throughthespaceundertheumbrella,Icanseetheraincurtain,whichisnotslow,noturgent,buttightlywoven.Itmakestheclearlinesblurred,therigidcolorblocksflexible,andalltherigiditysoftandhazy.Therainfallsintheconcavepitofthebluestoneslab,arousingasmallwaterflower,whichspontaneouslyreplacestheoldwithliveliness.Theraindripsdownonthebluestoneboard,onthepinkwallandtheblacktile,withthefootsoundofthepedestrians-clearlythereisasound,butitismoreandmorelonelyanddistant.Lookingup,theendofthelaneisinfront;butwalkingslowly,theendisalsoextending,hidingitininfinitemystery,turningitintoaninfinitebluestoneslabRoad,spreadingunderourfeet.
随它去吧,我只是失神地、忘情地走着、走着,一直走下去、走下去……
Letitgo,Ijustwalk,walk,goon,goon
当我第一次与雨巷的瞳仁对视,一切的猜疑、浮躁、渴求、回忆、幻想……都沉淀了下来。它不许你炽热、跳腾,不许你的思绪纷杂、涡卷,它只允许你沉静,只允许你遗忘——遗忘了痛苦、是非、荣耀,使你无声无息转入沉思默想,舒舒展展地融入一个新造的梦。
WhenIlookatthepupilofrainlaneforthefirsttime,allmysuspicions,impetuousness,longing,memories,fantasiesItallsettleddown.Itdoesn'tallowyoutobehotandjump,yourthoughtstobemixedandwhirly,itonlyallowsyoutobequietandforget-forgetthepain,rightandwrong,glory,makeyouturnintosilentmeditation,relaxandblendintoanewdream.
雨巷,是城市喧嚣扰攘中的一带洞天幽境,是人海茫茫中的一道避风塘。
TherainlaneisasecludedareaofDongtianinthehustleandbustleofthecity,andatyphoonshelterintheboundlessseaofpeople.
三
Three
不知为什么,一经离去,我更加思念那条雨巷。
Idon'tknowwhy,oncegone,Imissthatrainlaneevenmore.
天又下雨了,雨打在书房的玻璃窗上。拭去上面的雾,只见窗外又是那挂熟悉的雨帘。略微模糊的画面再一次明晰起来……
It'srainingagain.It'srainingonthewindowofthestudy.Wipeoffthefogabove,onlytoseethewindowisthefamiliarraincurtain.Theslightlyblurredpicturebecomesclearagain
张开双眼,世事茫茫,纷至沓来。我爱它们的丰富多彩,爱它们的色彩斑斓。然而一瞬之间,我们要面对的太多太多,我们领会的太少太少。世事的洪流将我们裹卷,不给我们的思维一点喘息的机会。于是原本的丰富像被抽去了骨架,原本的色彩稀释出一个个空洞。失去了沉思默想,一切将变得肤浅,变得枯涸,变得失去了血与肉。
Openyoureyes,theworldisinamess.Ilovetheirrichandcolorful,lovetheircolorful.Butinaflash,wehavetofacetoomuch,weunderstandtoolittle.Thetorrentofworldaffairswrapsusup,anddoesnotgiveourthinkingachancetobreathe.Sotheoriginalrichimageistakenawayfromtheskeleton,andtheoriginalcolorsdiluteoutonebyone.Withoutmeditation,everythingwillbecomesuperficial,dry,andlosebloodandflesh.
当然可以将一切的根源归结于世事的纷杂,但应接不暇不应该成为我们斩断思绪的借口。
Ofcourse,wecanattributetherootofeverythingtothecomplexityoftheworld,buttoomuchtimeshouldnotbeanexcuseforustocutoffourthoughts.
素爱雨巷,并非为了偏安一隅地躲闪什么,掩耳盗铃地遮蔽什么。我只是为了能在那里微闭了眼,在逼仄的空间中营造一个思维的广场,作别逐臭争利,锱铢必较,作别锣鼓钲镗,管弦嗷嘈,或反思,或回味,或慨叹,或浮想。再次从巷中走出的时候,脑海的暗角被一一点亮,思维的空洞被一一填补,体验的骨架被点点充实……
Suloverainlane,notforacornertoavoidwhat,tocoverwhat.Ijustwanttobeabletoclosemyeyesslightlyandcreateathinkingsquareinthenarrowspace.Iwanttobecarefulaboutmoney,gongsanddrums,chords,reflections,afterthoughts,sighsandfantasies.WhenIwalkoutofthelaneagain,thedarkcornersofmymindarelitonebyone,theholesinmythinkingarefilledonebyone,andtheskeletonofmyexperienceisfilledupalittlebit
1.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2.一首好的抒情诗,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它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然而多年来,《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一些诗作,却被视为象征派和现代派的无病呻吟而排斥在文学史的视野外;人们才像观赏出土文物一样,把这些作品从遗忘的尘土中挖掘出来,又重新看到了它们身上的艺术光辉。
3.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4.天涯边滚来了团团乌云,一刹时滂湃大雨,突如其来。
5.《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6.雨如万条银丝从天上飘下来,屋檐落下一排排水滴,像俏丽的珠帘。
7.雨也如同花草树木一样,能否成为风景,还取决于人们的心情。久旱逢甘霖,不论在谁的眼里,都是一份美丽;而淫雨霏霏,堤破水淹,又有谁不为之而心烦?
8.多少个无尽的梦里,我撑着油纸伞,走过相思盈溢的雨巷里,来到你的窗前,为你点一盏灯,煮一杯酒,坐在小桌前共话巴山夜雨。
9.你是叶儿,我是那微风,我曾爱你在枝头,也爱你在街中。来啊,你把你微风吹起,我将我残叶的生命还你。
10.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清丽诗风的韵致,但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歌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11.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12.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出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帐,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
13.本诗巧用象征手法,营造了一种既实又虚,朦胧恍惚的氛围。“我”在雨巷中独自彷徨,似乎有满腹的愁苦,但又不愿说出。
14.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解冻,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再听见明朗的呼唤。
15.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
16.独自撑着油纸伞游走在这条寂寥的雨巷中,那摇曳在烛光里的细雨,仿若午夜软软的耳语,丝丝敲进了我的心里。
17.当你驻足凝望天空那些洋洋洒洒飘落下来的如同珍珠倾泻般的雨点,它们在地面上溅起来的那些连绵不断的、无数朵的水花,就像遍地盛开出了无数朵水晶般的玉宇琼花,美不胜收!
18.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19.xxx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xxx一曲黯然神伤,一曲荡气回肠,一曲淡泊尘世的声枭回荡耳际边。似有物是人非的沧桑美,似有离别的凄凉美,让人迷醉其中。
20.脚下的青石板寂静无语地守候着这千年的古巷,等待着每个经过这里的过客,等待着你,等待着你执起我的手,走过雨巷的那头。
21.为人之大道全在懵懂,最好不求甚解,单是望望,看天,看星,看月,看太阳。也看山,看水,看云,看风,看春夏秋冬之不同,还看人世的痴愚,人世的倥偬。静默地看着,乐在其中。
22.无尽的巷,无尽的雨,我依旧在雨中踏着长满青苔的青石板,发出吱吱叽叽的足音,和着悠扬的笛音,踏出一段久违的相思,洒落一地的清愁。
23.如果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当你们回来,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用你们胜利的欢呼,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
24.雨巷太深太沉,陈年的酒,也飘不出它的手心,依旧寂寞的巷,依旧寂寞的雨,都回味在这陈年的相思里。
25.你徘徊到我的窗边,寻不到昔日的芬芳,你惆怅的哭泣到花间。
26.忧忧的别离,匍匐浮羡,痛断了肝肠,深邃狭长的雨巷里,风伴着雨丝,凄凄飘落,我目送你的靓影,泪眼婆娑。
27.雨雾纷纷,洒在竹叶上,沙沙沙沙,像少女轻抚琴弦,像春蚕吞食桑叶。
28.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望已久的、高洁又忧郁的姑娘,也可把其当做是诗人心中的理想和追求,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苦闷,对未来的渺茫憧憬。
29.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30.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31.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
32.我们不必追问得那么具体,也不必回答得那么确切。因为诗毕竟是诗,正如前人所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尤其是戴望舒早期的诗,大都不是直接对现实的摹写,而往往是一种隐蔽灵魂的宣泄。正如一位诗家所说:“一个人在梦里泄露自己的潜意识,在诗作里泄露隐蔽的灵魂,然而也只是像梦一般朦胧的。从这种情境,我们体味到诗……是在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
33.玩弄一个盛夏,胜似两个秋天!火了骄阳,伤了秋雨!!!
34.这是一个富于浓重的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35.《雨巷》一诗的音乐感很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
36.晚云在暮天上散锦,溪水在残日里流金;我瘦长的影子飘在地上,象山间古树底寂寞的幽灵。
37.枯枝在寒风里悲叹,死叶在大道上萎残;雀儿在高唱薤露之歌,一半是自伤自感。
38.我是从天上奔流到海,从海奔流到天上的江河,我是你每一条动脉,每一条静脉,每一个微血管中的血液,我是你的睫毛,是的。而我是你,因而我是我。
39.每年到了8月的第一场雨,便早早的坐在窗前,望着小雨发完一通感触以后,就呆坐一上午,或则干脆就爬在窗前听着小雨声睡觉。
40.“雨巷诗人”戴望舒的《致萤火》是一首优美的诗歌,诗人通过比喻和想象,将内心渴望轻轻倾诉,表达了诗人对萤火般温柔光明的爱情的渴望,对春芽般蓬勃活力的生命的渴望,对藓苔般轻软温暖的关爱的渴望。这一系列的“渴望”反映了诗人实际爱情上的不幸福,人生的哀愁。诗人希望萤火“给一缕细细的光线”,“把沉哀来吞咽”!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文学概论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C-0125-02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现代社会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这就决定一般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能够熟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师范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注重基础知识学习,加强实践教学,突出技能训练,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中小学教师。中文系根据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了中文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农村、面向山区、面向中小城市、面向基础教育,强化实践教学,重视人文素养,为广东基础教育培养优质的语文教师。
文学概论作为中文系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传授的教学内容是文学的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初步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能够鉴赏和评论文学作品。面对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文学概论教学作为一种理论教学方式,怎样顺应新的教育教学环境,陶铸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可操作性实践,用一系列具体、丰富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和能力,探索文学概论实践性教学改革。下面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针对培养模式,增强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品格
文学概论虽然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属于理论教学,但是文学理论来自文学实践,也应当回到文学实践中接受检验;理论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文学实践。针对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我们突出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应用性、操作性,增强其实践品格,实现由“知”向“行”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根本途径在于将抽象思辨的文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的能力,以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文学概论的教学,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文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规律,更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思考,运用文学基本原理和规律来进行文学创作,理解、分析文学现象,鉴赏、评论文学作品。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品格,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文学理论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了解文学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文学鉴赏、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二是指导学生的文学写作,使其文学创作遵循一定的章法;三是运用文学理论和文学鉴赏、批评的方法来解读、鉴赏文学文本,分析人物形象,为将来教育实习和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准备扎实的解读文本的功底。
二、阅读经典作品,为实践性教学提供阅读储备
学生在中学阶段由于升学压力很少阅读文学作品,语文课本中虽然也有大量的文学作品,但是教师讲读时往往将文质兼美的作品分割成层次结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忽略了文学作品整体的审美韵味,造成学生对文学作品阅读的冷漠无趣。而进入大学以后,自由支配的机会和时间多了,互联网、时尚杂志、电影电视、各种传媒竞相诱惑,大学生很难静下心来读书,更遑论细致体味经典文学作品。
文学理论来源于文学实践,如果缺乏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积累,学生就很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理解从文学实践中总结而来的文学原理、规律,也很难将文学理论运用于文学欣赏、批评实践,而只能死记硬背,囫囵吞枣,从理论到理论,应付课程考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读分析的文学作品也很难深入下去,得不到学生的互动和共鸣,只能一言堂表演。一定的文学作品阅读储备,是文学概论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师应精心选择和提供中外古今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书目,要求学生带着文学理论的眼光阅读,活学活用,做好读书笔记,并在课堂上交流读书心得,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文学理论的乐趣和收获。
三、改进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引入可操作性实践环节
文学概论实践性教学改革要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方法之中,教学过程应当尽可能设立可操作性实践环节,让学生动脑动手动笔,使学生从文学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换成为文学活动的积极参加者和实践者,这是文学概论实践性教学改革的重心所在。
传统的文学概论教学也讲究文学实践。教师先用准确科学的语言,讲述有关概念和基本理论,然后例举生动形象的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来说明概念和理论的正确性,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成为理论和观念的注脚。这种注入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观念上忽视学生接受的主体性,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无法培养学生分析、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强调可操作性实践教学中,我们始终把“实践”放在教学的第一位,即使运用传统的讲授法,也注重实践的原则。如讲述“意境”这一概念时,先让学生阅读欣赏戴望舒的《雨巷》。学生赏析概括本诗的艺术特色:第一,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女郎,编制出雨中江南小城阴沉的图景,“我”和丁香姑娘在朦胧细雨中邂逅,表现出凄清哀怨、恍惚迷离的情绪,抒发孤独、抑郁的情怀。诗人的情感蕴含在诗歌的景物描写之中。第二,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这首诗表面上是写对一个少女的追慕和美好理想破灭后的惆怅,实际上却象征着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苦闷彷徨。那在悠长寂寥的雨巷里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充满着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虚虚实实,虚实结合。实境是诗中真实描写的现实生活,虚境是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第三,言有尽而意无穷。诗歌描绘的情景是有限的,但由于有了实境和虚境所生成的审美想象空间,就使得本诗富有韵味,让人咀嚼不尽。那梦幻般出现又幽灵一样消失的丁香姑娘,是诗人日思夜想不能忘怀的梦中情人?还是现实生活孤独愁苦情感寄托的偶像?抑或是可遇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的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在学生对《雨巷》的欣赏品味之中实际上已经具体接触到了意境的审美特征,这时教师归纳推出意境的定义:意境是作品所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审美想象空间。由于结合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深入浅出地讲述意境的定义,避免了抽象空洞的阐述,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培养了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概述意境的定义之后,又布置如下作业: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阐述意境的审美特征。通过作业,学生进一步领会掌握意境的概念。这种从文学作品赏析的实践活动出发,提出有关概念和问题,通过教师的讲述和说明,然后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的教学方法,使学习理论知识与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相互结合,既深化了对概念、问题的认识,又训练和提高了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讨论式教学方法的使用,我们也加入了实践活动的因素。如组织学生结合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讨论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上课之前,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小说文本,布置参考资料,提供要讨论的文学典型的几个问题:(1)阿Q独特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2)贯穿于阿Q全部行动和性格中的总特征是什么?(3)阿Q形象为什么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讨论方式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推荐出组长,组员集体讨论后由组长撰写发言稿。上课之中,由各组组长登台宣读发言稿,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讨论,组长要接受同学的质疑提问,并要求答辩。组长发言答辩后,教师对讨论的每一个问题要进行整理点评,对学生观点不一致的问题要进行重点讲述,解决学生的疑惑,最后归纳概括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在学生理解掌握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后,教师再以林黛玉、曹操等文学形象提问学生,让学生用刚学到的文学典型知识分析林黛玉、曹操的个性特征和总特征,探讨其艺术魅力的成因。
这种带有实践色彩的讨论式教学方法是深受学生喜欢的。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性高,增强了学习文学概论的兴趣;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认真倾听学生代表的发言,可以发现并激励学生创造的智慧;结合文学形象理解基本概念,从具体到抽象,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符合人的认知发展的心理规律;在书面和口头表达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文学研究的能力。
四、改革考试内容,增加实践性考题的比重
现有的文学概论考试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所用考题都是纯粹的理论试题,考试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问答题、论述题。这种考试内容和方法,凭借着死记硬背的工夫,一般来说都能考出比较好的成绩,但是学生解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得不到确认,起不到督促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作用,对教学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导向。因此,纯理论性的考试内容所占比重不宜过大,应当增加实践性考题的比重。
所谓实践性考题,就是运用所学的文学理论知识来分析、评论具体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考查学生动笔解读文学作品、写作文学鉴赏和文学评论的能力。具体来说,要考查某个理论知识,可以展示相应的作家作品或某种文学热点问题,要求学生对其分析论证或鉴赏评论。例如要考查叙述视角这个知识点,就让学生分析小说《孔乙己》采用何种叙述视角,联系小说文本分析这种叙述视角有何特点,采用这种视角叙述有什么艺术独到之处。要考查叙述者这个知识点,就可以这样命题:鲁迅在创作《孔乙己》时可以有四种叙述者的选择:“孔乙己”、“掌柜、酒客”、“小伙计”与作者自己。鲁迅选择了酒店“小伙计”作为叙述者,这是何种类型的叙述者,这种叙述者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联系文本做详细的论述。这种实践性考题,把考试引向了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看到文学理论的实用性、应用性,能够培养学生理论的运用能力、良好的感悟能力、独立的判断能力、正确的审美能力、流畅的表达能力、新颖的创造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基金项目】2014-2016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GDJG20142432)
铜锁扣门扉,阁楼深闺,谁把愁怨堆?
碎雨霏霏,伊人何时回?
临案朱砂痣上眉,怎落都不对。
悬笔一绝离绪催,怎拓你的美?
--浅醉
轻触记忆的帘拢,任思绪漫溯到曾经熟识的江南,在那里,忘却了俗世的名利追逐,淡忘了浮华尘世的喧嚣,留一份平和与淡雅,让我静静的来把人生思索。踏在江南的土地上,心间总是免不了带着几丝欣喜,这种不安份的情感,总是在不经意间开始蔓延。
四月的江南烟雨霏霏,很是舒心,望着远处朦胧的景致,一时间竟勾起了我无限的遐想。就让我携一缕清柔和风飘乎于这充满诗意的江南,去领略这不为世俗所滋扰的圣洁之地。嗅着一丝丁香的芬芳,我静静的在这雨中寻觅着,寻觅着,不知我这柔情万缕的心怀,是否能在这雨水的浇灌下,伴着花的馨香而发芽、成长。
也许是江南太过于文雅的缘故吧,自从在那生活一段时日之后,真的就不曾想过要离开。在现实中,无处安放的情感让我背负了太多的无奈,当我不堪重负之时,便也只好把它珍藏在那个魂牵梦绕的地方。不知我这厚重的情感,是否会把柔弱的江南压碎、压的和我这么累?我不知,但愿不会吧。
在我的眼中,江南永远都是那么的秀美,那么的脱俗,倘若置身于其间,真的有一种如临仙境般的畅快。在江南待久了,自己竟也变得多情、变得善感起来,感觉在这样一种氛围中,若是自己不改变一下心境,真的会有种不容恰的错觉。在这多水的梦乡,不知是江南女子的温柔装点了这方静土、还是江南的幽静使这里的女子变得温柔?我无从深究。只是在这漫长的石道上徜徉,在一片烟雨蒙蒙中望着远处的美景,一时间竟醉了我的心,醉了我的情,更醉了这无边的江南春色。
霏霏的细雨仍在飘落着,那份闲适的情感便也在肆意的尾随在我身后,只是我无意去追寻太多,只愿守着心中的那份美,静静的行走于窄窄的雨巷中。
撑着一把油纸伞,我静静地踏在光滑的青石板道上,望着远处的灰瓦白墙深思,不知那剥落在墙上的时光何时才能重新拾起?眼前凌空飞突的房檐在一片烟雨中隐约,离的太远真的就看不大真切了。我彳亍在悠深的雨巷中,不知那倚靠在朱红阁楼上女子为何在抚琴叹息?那声声弦音急奏催天雨,滴滴却落入了我的心扉。但我只能远远的望着,静静的听着,渐渐的让它消散在一巷烟雨中。
青石板上的软荇染绿了一季的春色,点缀了这诗意犹存的雨巷,踩在上面,软软的,很舒心。我慢慢的在悠巷中走着,心境随着雨水的起落竟也变得平和了。穿行其间,四周散发着一种独到的古韵气息,顿时有了怀古之感。在灰瓦白墙的映衬下,江南显得愈加古朴了,这饱受世态沧桑洗礼的地方,能在当今如此嘈杂的环境中安然独存,对于我们这些喜欢清静的人来说,真乃是一大乐事。怀着对远古的向往,我静静的行走在雨巷中,一路上,美好的景物不断映入我的眼中,途中,偶尔也会遇到和我一样撑着伞在巷中闲赏的人,彼此或许都在搜寻着心中的那份美吧,所以各自就忙碌的寻觅着。只是,在这醉人的雨巷中,我终未逢到那个有着丁香花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我怀着一丝的怅然,静静的彳亍在江南的雨巷之中,撑起微微湿润了的油纸伞,在这一方宁静的纸伞下,细细的数着自己的心跳,心在雨的淅沥声中变的淡定了些许。这一把不大的油纸伞,为我挡去了一季的喧嚣与浮躁,让我隔绝了尘世的牵绊,使这颗曾为世俗动摇过的心,渐渐的平静下来。在这一片朦胧中,我再度拾起曾被自己丢弃的闲适,静下心来细细的品味这独处幽境的淡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