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博弈论分析(4篇)

时间: 2023-11-13 栏目:写作范文

博弈论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网上保险博弈论得益措施

在现代社会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已融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给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与此同时,人们对网络的依赖也越来越强烈,基于互联网、电话等通信网络的电子商务,正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作为新型购物方式与时尚生活方式之一的网上购物,也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发展,成为计算机世界中又一重要领域,受到了包括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在内的广大学者,以及社会不同群体的关注。

网上保险交易作为网上购物的一种,在这个网络浪潮中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但与一般的网络购物性质不同,网上保险交易的实质是无形的,实现的是资金的流动。因此它比一般的网络交易具有更大的不可测性与管理难度。下面从博弈论的角度出发,分析网上保险交易发展的利弊。

一、网上保险交易的博弈论分析

考虑到网上保险交易时间上的特性,本人认为相较之于静态博弈,动态博弈更能体现出网上保险交易的特点。因此本文这里选用了一个博弈树的动态博弈结构来分析保险公司开展的网上交易。

在这个博弈中,我们有两个参与方,即经营网上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与网上投保人,为了给他们的行为有个合理的解释,我们采用经济学里的经济人的解释。即他们的行为都符合他们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另外我们还假设两个参与方的行为具有独立性,即一个参与方的行为与决策是完全独立的,不受另一方的束缚。

在博弈过程中,我们假设博弈参与双方对信息和博弈过程均是了解的,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因此这是一个完全且完美信息的动态博弈。

有了以上假设,我们可以开始我们的博弈分析。

保险公司与投保人网上交易博弈的博弈树描绘如下:

在这个博弈树中,顶上第一个白圈表示的是投保人在第一阶段的行为,在这里,投保人作为选择的第一顺序人。可以选择是否通过网上进行保险的交易,如果选择是,则博弈进入第二阶段;如果选择否,则双方的得益为A(0,0),均为0,既没有损失也没有得益。(当然这是一个简化的描述,保险公司的网上开办费与两管理费等成本被省略了)

在第二阶段,黑圈表示保险公司在第二阶段的决策。保险公司接受了投保人的投保,这时他开始作为博弈的主体进行选择,在这阶段,他可以有两种经营方式,一种是有差错的经营方式(这里所指的“差错”既包括保险公司内部经营的种种不规范,也包括保险公司网络外部管理的无力与缺陷),一种是规范的经营方式,即能通过有效监督使得网上保险交易能够顺利进行,投保人的权益能够得到保障。保险公司的两种经营状态将导致B和C两种得益情况的出现。

在得益B(-a,b)中,投保人获得的得益为-a,之所以为负数是因为保险公司的差错经营方式,往往会对投保人造成信息外泄、退保金被人冒领等等的意外损失。而保险公司仍然可以获得投保人缴来的保费b。

在得益C(c,d)中,投保人在保险公司通过规范的经营管理的状态下获得了自己的理想投保得益结果c,而保险公司的经营得益为d。

让我们来对博弈的结果做一个简单分析,很明显,投保人的得益依赖于保险公司的不同经营状态,在投保人能够有效预知得益结果的情况下,他会在保险公司选择差错经营时选择不投保,因为投保会给他带来负得益;而当保险公司规范经营时,投保人会选择投保,达到他购买保险的理想状态。因此在这个博弈的第二阶段,保险公司的经营状态对投保人起到决定作用。但要保险公司选择得益C而不是得益B,则需要保险公司在得益C下的结果d大于得益B下的结果b,这样保险公司才有动力去选择得益C。

但从实际出发分析,我们了解:如果没有有效地对保险公司网上经营情况的监管,而投保人又不能对保险公司的行为做出约束(出自我们的独立性假设),则保险公司的得益C下的结果d往往和得益B下的结果b没有区别。甚至由于规范经营要付出更多的经营成本,很有可能出现得益d要小于b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出于经济人的思维自然会毫不犹豫选择得益B,而投保人在预见到保险公司在第二阶段选择得益B自己获得负得益的结果后,选择在第一阶段不投保。于是博弈在第一阶段即告结束,网上保险开办失败。

幸运的是,我们博弈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修正。一是投保人可以对保险公司的行为进行约束,只要放松我们的独立性假设,从而使得单次博弈的结果中第二阶段保险公司的得益C的结果d大于得益B下的结果b(投保人可以通过投诉、联合抵制等手段促成上述的结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出于经济人的目的自然会选择得益C;二是我们可以进行重复博弈。很明显,重复博弈需要保险公司与投保人之间的长期关系。而刚才的博弈树分析显然是“一次买卖”,保险公司不能奢望投保人参与一个他自己此次吃亏的博弈。而N次重复博弈的得益Nd,则是一个相当巨额的利润,远远大于保险公司通过一次投机所获得的得益b。因此,在预见到N次重复博弈的理想结果下,保险公司有足够的理由去选择在第二阶段的得益C,从而获得投保人的信任与继续支持,让博弈能够一直进行下去。

二、结论

从以上博弈分析我们了解,要发展网上保险业务,至少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1.加大网上保险业务的宣传。很明显,投保人要在我们的博弈树中第一阶段选择投保,必须是在他知道已经有网上保险业务存在的条件下。因此,要让投保人能够在投保时选择我们的网上保险,前期宣传是必不可少的。在宣传中,我们需要开动脑筋,用能为大众接受和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宣传网上保险。这方面,我们可以参考网上银行的宣传经验,成立专门的宣传部门,通过宣传人员的不间断、连续的工作。从网上保险的使用到网上保险的优点,真正为客户全面解读网上保险的功用。解除客户的疑惑,消除客户的后顾之忧,让更多的群众能够接受网上保险,理解网上保险。

2.完善网上保险的法律环境。只有具备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我国的网上保险才会取得迅速的发展。有了法律制度框架的保护,投保人才能够放心地选择网上保险进行交易。因此,有关部门应当针对网上保险的特点及风险成因,从我国网上保险发展的全局出发,加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较为系统的网上保险法律体系,通过法律保护网上交易者交易的安全,为我国网上保险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我国的网上保险法律体系,应既包括关于保险资金的流通、网上保险欺诈与犯罪、网上保险监管等公法的内容,又应包括涉及网上保险与客户、网上保险与网络服务商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私法内容;应既包括确立网上保险法律关系中各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实体规范,又包括实施各项权利义务的程序性规范。而且,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要具有前瞻性。由于网上保险依托的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而各种法律法规为维护其权威性,不能频繁地进行变动、更新,都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因此,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时,要将眼光放长、放远,要在充分考虑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行。

3.加强对网上保险的监管。监管部门应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对网上保险进行有效的监管,这对于网上保险业务的发展能起到较好的规范作用,能够确保网上保险业务有序、健康的发展。但很明显,只依靠上层监管的单方面监管是远远不够的,针对网上保险风险的复杂性和从我们上面的分析可知,网上保险业务的监管体系应是一个由上层管理者、保险公司自身、投保人、专业媒体等多方构成的立体监管结构。市场调查公司或会计咨询公司可以对网上保险的服务进行监管,投保人集团也可以对网上保险的服务质量及价格进行监管,新闻媒体也可以对网上保险遵守执行国家金融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管。只有形成广泛的社会监督,才能提高监管的效率和质量。才能让网上保险的发展,走上一条健康而有序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海燕:《网上保险势在必行》.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6期

博弈论及其应用范文篇2

关键词:博弈论;供应链管理;均衡

abstract:gametheoryfocusonthestatusanalyzeofconflictandcooperation.withthedevelopmentofcompetitionandcooperationamongmodernenterprises,gametheoryiswidelyusedinsupplychainmanagement(scm).thispaperclassifiedtheapplicationsofgametheoryinscmintotwogroups:applicationsintraditionalproblemsofscm,andapplicationsinscmnetworkequilibrium.thepapermadeadepthliteraturereviewofthesetwocategoriesandgaveoutthefutureresearchtrends.

keywords:gametheory;supplychainmanagement;networkequilibrium

0引言

博弈论所研究的是多种决策情况(博弈)中,每位决策者的最优决策和这些最优决策所构成的可能结果,以及这些结果的相关特性[1]。博弈论关注于包含冲突与合作的状态分析[2],目前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供应链管理是对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消费整个过程所产生的各种关系、信息、物流等进行管理,以改善顾客服务和增加经济价值的流程[3]。近年来,随着供应链中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不断增强,博弈论作为一种分析企业间相互竞争及相互合作的工具再次被广泛应用,主要用于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库存决策、产量/价格博弈、多决策分析及供应链网络的均衡等问题。

1博弈论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供应链由不同的企业组成,企业间相互竞争的同时也相互合作,随着供应链由“链”向“网”的转变,企业间关系越来越复杂,不仅存在着上下游企业的竞争与合作,还包括不同供应链的核心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问题。纵观供应链管理弈论的应用研究,本文将博弈论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分为两大类:博弈论在传统供应链问题中的应用;博弈论在供应链网络均衡中的应用。

(1)博弈论在传统供应链问题中的应用

cachon和netessine根据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将博弈论分为四种类型:非合作静态博弈、动态博弈、合作博弈和贝叶斯博弈[2];leng通过对130多篇供应链管理中运用博弈论的文献进行总结,认为博弈论在供应链中的应用主要有五种类型:固定单位采购成本与库存博弈、数量折扣下的库存博弈、产量和价格竞争博弈、其他属性的博弈(能力决策、服务质量、产品质量等)及联合决策博弈(能力、服务/产品质量、产量/定价、广告/新产品开发等决策内容的组合博弈)[2]。

在供应链的传统问题中,博弈论主要用于解决单阶段或两阶段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间存在的决策博弈,parlar分析了单阶段,两个零售商出售同质可替代产品进行订货决策以使各自利润最大化的问题[4];cachon研究了两阶段情况下,一个供应商与一个零售商的库存决策问题[5];monahan针对数量折扣现象,研究了供货商和购买者在顺序决策情况下,供货商的最优折扣决策[6],而kohli和park就供应链两阶段成员间基于数量折扣的合作问题进行了探讨[7];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需要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提供令顾客满意的服务和产品,gans研究了m个供应商之间的服务质量竞争问题[8],而cohen和whang研究了售后服务质量决策问题[9];最近10年来,随着供应链问题研究的深入,多决策博弈问题也受到了重视,例如bernstein和federgruen研究了两阶段下,单个供应商和n个零售商在库存和产量/定价联合决策下的零售商利润最大化问题[12]。

(2)博弈论在供应链网络均衡中的应用

随着供应链成员的增加,供应链中“流”的复杂化,供应链由链状结构逐步发展成网络结构,而供应链网络的均衡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

nagurney对由制造商、零售商以及市场组成的三层供应链建立了单一产品下需求确定的网络均衡模型,指出供应链网络均衡是其中的产品流、资金流等满足所有决策者的优化条件,即控制供应链网络的有限维变分不等式的解[11];dong在nagurney的研究基础上对单一产品的随机需求情况进行了研究,以三方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非合作)为目标,建立了相应的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12];张铁柱对需求确定情况下的多产品供应链网络进行了均衡建模研究[13];藤春贤对多产品随机需求的供应链网络进行了均衡建模研究[14]。以上这些研究都是基于静态博弈进行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博弈问题研究,由于企业间的博弈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停变化,如何解决供应链企业间存在的动态博弈成为研究的下一个方向;此外,在供应链网络中,不仅仅存在上下游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不同供应链之间的核心企业之间也普遍存在竞争与合作。李春发假设需求受时间影响,针对单产品供应链网络进行了上下游企业间的动态博弈研究[15];黎继子针对不同供应链的核心企业间博弈进行了相应研究,但仅局限于同质产品的情况[16]。

2总结与趋势

博弈论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广泛应用证明了博弈论在帮助解决供应链中存在的多种问题的有效性,包括库存决策、产品定价与产品数量、库存/定价/质量/广告等多决策问题,以及供应链成员间的竞争合作问题等,而且随着供应链网络的复杂化,也需要利用博弈论来解决相关网络均衡问题。

在当前研究中,nash均衡和stackeberg均衡常常作为解决非合作博弈的方法被广泛使用,而旁支付方法较多地运用于解决供应链成员间的合作问题,核、shaply值及核仁的运用相对较少;而且多数研究是针对供应链的静态博弈进行分析,而在现实的供应链网络运作中,企业更多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根据其他供应链成员的决策进行动态决策,因此如何将动态博弈理论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研究也将是下一个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1]杨荣基,彼得罗相,李颂志。动态合作——尖端博弈论[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

[2]leng,m.andm.parlar.gametheoreticalapplicationsinsupplychainmanagement:areview[j].infor,2005,43(3):187

-221.

[3]b.jlalonde.supplychainmanagement:mythorreality?[j].supplychainmanagementreview,1997(1):6-7.

[4]m.parlar.gametheoreticanalysisofthesubstitutableproductinventoryproblemwithramdomdemands[j].navalresearchlogistics,1988(35):397-409.

[5]g.p.cachon,etal.competitiveandcooperativeinventorypoliciesinatwo-stagesupplychain[j].managementscience,1999,45(7):936.

[6]j.p.monahan.aquantitydiscountpricingmodeltoincreasevendorprofits[j].managementscience,1984(30):720-726.

[7]b.kohilandh.park.acooperativegametheorymodelofquantitydiscount[j].managementscience,1989,35(6):693-707.[8]n.gans.customerloyaltyandsupplierqualitycompetition[j].managementscience,2002,48(2):207-221.

[9]m.a.cohenands.whang.competinginproductandservice:aproductlife-cyclemodel[j].managementscience,1997,43(4):535-545.

[10]d.j.reyniersandc.s.tapiero.thedeliveryandcontrolofqualityinsupplier-producercontracts[j].managementscience,1995,41(10):1581-1589.

[11]nagurneya,dongj,zhangd.asupplychainnetworkequilibriummodel[j].transportationresearch:parte,2002(38):281-304.

[12]dong,j.,d.zhang,etal..multitieredsupplychainnetworks:multicriteriadecision—makingunderuncertainty[j].annalsofoperationsresearch,2005,135(1):155.

[13]张铁柱,刘志勇,滕春贤。多商品流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的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25(7):61-68.

[14]滕春贤,潘晓东。供应链网络均衡中的利润协调问题[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7,28(7):818-821.

博弈论分析范文

股权分置改革既是证券市场一次深刻的制度变革,也是证券市场利益格局的又一次重大调整。股权分置改革,其核心是“对价”。所谓对价,其基本内涵是一方为换取另一方做某事的承诺而向另一方支付的货币代价或得到该代价的承诺。对价从法律上看是一种等价有偿的允诺关系,而从经济学的角度说,对价就是利益冲突的双方处于各自利益最优状况的要约而又互不被对方接受时,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平等主体之间的妥协关系来解决这一冲突。把这一概念引入股权分置改革,其基本含义是未来非流通股转为可流通时,由于股票供给增加导致流通股股价下跌,因此,流通股股东同意非流通股可流通的同时,非流通股股东也要对这一行为发生时将充分保护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不受损作出相应承诺。

2股权分置改革的博弈论基础

从经济学角度看,股权分置改革中的对价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博弈过程。公正的对价博弈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1)力量均衡。即参与对价博弈的双方或者多方在力量结构上具有势均力敌的相对均衡性。(2)动力均衡。即参与对价博弈各方都可以从过去的博弈结果中导出新一轮博弈的“好”的预期,为博弈的各方博取新的利益提供参与的动力。在这两个前提假设中,力量均衡内在的规定了博弈起点;动力均衡内在的规定了预期博弈结果。股权分置改革制度设计的核心思想是非流通股股东获得流通权应当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支付对价的方案由非流通股股东提出,流通股股东有权赞成或否决方案。在信息角度,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每一个局中人对于自己以及其他局中人的策略空间、盈利函数等有基本了解。虽然局中人均不知道对手的底线及表决意向,但根据市场平均对价水平可以做出大致的估算,博弈的结局是明确的,即方案不是通过就是不通过;从局中人行动的先后次序来看,非流通股股东先提出股改方案,相关股东再分类投票表决,局中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后行动者可以观察到先行动者的行动,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自己最有利的策略,因此,股权分置改革可以看作是一个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3股权分置改革博弈模型

(1)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①参与博弈的双方都符合理性经济人的假设;②博弈过程中的结构均衡与动力均衡。虽然国有股及其他代表者在这一博弈中处于强势地位,流通股通过10多年的市场博弈,实践利益受到损害,但在此模型中,为使问题简化,假设局中人的结构均衡与动力均衡;③A为非流通股股东,对A而言,对价的最好结果是在给流通股股东对价尽可能低的情况下获得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通过;④B为流通股股东,对B而言,对价的最好结果是非流通股股东给出尽可能多的对价以使流通股股东获得将来股票溢价的收益;⑤流通股股东接受不合理对价的概率为P1,非流通股股东提出不合理对价的概率为P2,其中不合理对价包括高对价(设为P3)和低对价(设为P4)。

(2)模型的建立:非流通股股东以越高的对价获取流通权,收益越小(最小值为-2),反之越大;流通股股东以越高的对价通过股改,收益函数就越大(最大值为5),反之越小;集合各种事件出现的概率,两类股东的收益矩阵如表1.

设在非流通股股东提出不合理对价(概率为P2)时流通股股东通过的收益为E1,不通过时的收益为E2,根据上表得出:

E1=P1{P2[-2P3+4(1-P3)]+3(1-P2)};

E2=(1-P1){P2[2P3-1(1-P3)]};

当非流通股股东提出不合理对价流通股股东通过和不通过的收益相等时,我们可以得出均衡博弈的最优概率,即E1=E2,合并移项得出解:

P2=3P1/[3P3+3P1P3-1];

反之,在流通股通过对价(概率为P1)的情况下,非流通股东提出不合理对价的收益为E3,提出合理对价的收益为E4,根据上表得出:E3=P1{P2[5P3+(1-P3)]+(1-P1)[-P3-3(1-P3)]};

E4=P1{3(1-P2)-2(1-P1)(1-P2)};

当流通股股东通过,非流通股股东提出不合理对价和合理对价的收益相等时,我们可以得出均衡博弈的最优概率,即E3=E4,合并移项得出解:

P1=(1+2P2-2P3)/(6P2+4P2P3-2P3-2);

P1,P2即为博弈模型的均衡解。

(3)模型的均衡解分析:从均衡解P2可以看出,非流通股股东提出不合理对价的概率与流通股股东投票通过的概率(P2与P1)成正比,也就是说,只要流通股股东投反对票的概率越大,非流通股股东提出不合理对价的概率就会越低。因为他们都是理性的参与人,都不希望股权分置改革宣告流产,收益为零。同样从均衡解P1可以看出,非流通股股东提出不合理概率越大,4P2P3+6P2-2P3-2的值越大,将直接导致P1的值越小。说明非流通股股东提出不合理对价的概率越大,对价方案将不被流通股股东认可,流通股股东将投反对票,在利益的驱使下,博弈的均衡解为:非流通股股东将提出合理对价,流通股股东将通过对价方案。

4合理对价水平

通过股权分置改革实施以来股东间的有效博弈,市场对股改方案形成了10送3这一平均对价预期,表2的统计数据显示,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股改方案都在10送3附近,流通股股东获送2.5~3.5的公司占70%以上,非流通股股东送出率也在15%左右,说明非流通股股东都选择了最佳策略,即提出合理对价的股改方案。

以中国石化作为代表,作为央企它也实施了10送2.8股的对价方案,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资委对央企对价的立场,而各地区国有企业的平均对价,可以间接反映当地国资委的态度。当然,不同行业、不同质地的公司还应该有合理的对价差异。

简单地讲,当与10送3股的平均值偏离达到25%以上,即10送2.25股以下或10送3.75股以上,就可以说是差距明显的方案。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流通股比例已经相当高的情况下,没有送股的对价方案也是正常的,比如万科A。

外资已经控股和即将控股的企业,已经成为对价洼地,而其他国有企业对价过低,除了可以反映国资委“不能流失国资”的立场,还有一种正常的解释,就是即将铺开的股权激励计划。留下的基数越大,才有可能留给相关激励对象更多。

5股权分置改革中应关注的问题及建议

博弈论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素质教育;博弈论

前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生交流乃素质教学之艺术,是师生增强互信之源头。当教师与学生之间各种交流频繁之时,代表师生互动的教学交流就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最佳载体。但长期以来,由于师道尊严的历史纠结,在教学实践中,师生间交流更多的事倾向于单方向的,总是教师问,学生答,这一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比如,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们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向老师提问,但却鲜有学生举手,师生间的交流不平衡性可见一斑。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博弈的作用

针对上述问题,那么在师生之间,如何确立教学文化自觉的整合理念以促进与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就需要我们及时赋予它新的内涵和艺术化的手段,使师生间的交流互相包容、融合。多文化共生的年代,我们要提倡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之间博弈必然带来思想冲突,进而不同思想之间互相融合,互相吸收。博弈也就是利益实现之过程,如果我们善加利用,必将为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小小桥梁。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博弈的手段

应当承认,师生间的交流的多元化和相互冲突,是推动教学关系前行的内在动力。在提倡素质教育背景下,师生间的交流担负着重要角色,现代教学关系实际上就是师生团结协作的结果,这种交流与思想博弈,是实现师生间交流的有效途径,也使的交流更加富于生气。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语文教学母语的特点,师生博弈的基础相较于其他学科是相当,差距不大的,也许在英语教学中,源自学生对英语的生疏,师生间的交流往往缺乏有效途径;而数学教学中,部分学生因智能水平制约,与教师的博弈同样存在困难;而初中语文教学则没有这方面的问题。但随着师生间的教学交流与合作的全面展开,师生博弈交流呈现出多渠道、多形式的新局面,而现有交流合作模式仍过于滞后,缺乏相应的操作手段。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教学手段仍然过于单一,课堂教师说,学生听;素质教育背景下,更是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师生深层次的教学实践交流,难以满足素质教育的多方位需求。素质教育的年代,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已成为教育的全新追求,已成为师生共同关注的焦点。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师生也应基于日渐加深的教学实践交流,因地制宜,利用好语言、动作、肢体等手段,进行教学手段的重新调整,为素质教学大潮中的发展壮大探索总结出一条全新之路。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师生进行换位思想,让学生讲,老师听,看看学生内心的真实世界,进而指导教学实践。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博弈的思考

素质教学“暖春”时代的到来是对师生博弈价值观一致的宣扬,其价值在于通过对教师与学生复杂多元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使之达到一种相对的均衡状态。因而可以说,素质教学实际上就是师生间博弈的协调和平衡,反过来也就是,将价值观的机制引入教学实践活动,通过软实力的比较,让师生参与教学博弈,这也是实现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具体就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如何推出自己的教学产品,教师就必须基于学生需求,不仅设计出让学生满意的、容易接受的教学产品,更要让学生了解并接受教学背后的文化价值。作为师生间的交流载体,素质教学的实施,有责任更有义务,创造师生博弈平台,为包括初中语文在内的各学科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消除隔阂,增强互信从源头上提供保障。师生之间应借助素质教育这一契机,增强相互交流,通过思想碰撞,让教学朝着大家期望的方向去努力,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举办主题文化活动加强师生交流,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广大,以教学交流缔造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友谊之花,以为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提供全新范例。

结语:纵观师生间交流的发展历程,到现阶段,其博弈的专业化特征非常明确,但其专业化的成熟程度还较欠缺。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师生间的交流博弈框架应基于整个教学文化融合,应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包括教学专业水平、心理辅导专业能力),使自身专业化水平不断发展。可以说素质教育下的师生间的博弈已辐射至多层面。就个体来言,意味着教师必须自身逐渐从软硬件两个方面不断提高,以素质教育为契机,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实现自身发展,为创新师生间的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辉。博弈论的发展及其在现实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S1期

[2]小米。无处不在的博弈论[J].中文自修2008年10期

[3]尚云飞。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西北师范大学2006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职代会 闭幕词精彩(8篇)
  • 下一篇:贷款担保书(7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