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这样一句话:“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是个勇士。”这句话出自我们的民族魂——鲁迅先生。
为什么这句话这么出名?很简单,它阐述了我们对勇士的定义,而勇士,就是是革命精神的富有者。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富有者有很多,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拥有革命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使得我们得以不断地进步,就是政治哲学所说的辩证否定观——不断地否定自己,然后使自己进步。也正式这种人人皆有的行为,才有了我们当今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
可老一辈的人却经常说:“你们孩子啊,就是叛逆,不懂规矩。”类似的责备语。我们晚辈或许出于孝道,或许出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大多都会坦然接受。可我们真的不懂规矩吗?并不是,正是因为我们认为以前的规矩不符合现在的情况或者条件,我们才按自己所说的做。不然我们为什么要废力气去不遵守规矩,而不是老老实实地遵守规矩呢?这正是我们创新精神的体现,是革命的血液!
革命的历史也悠远而长,可成功的确实是寥寥无几,但是总得有人去试吧?事实上,鲁迅的完整名言是这样的:“既然像螃蟹这样的东西,人们都很爱吃,那么蜘蛛也一定有人吃过,只不过后来知道不好吃才不吃了,但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是个勇士。”而这里的“吃蜘蛛者”,正是失败革命的人,他也不会被人们铭记为勇士。因此,创新革命警示不一定是好的,也可以说,好的占少数,但总得有人去吃蜘蛛吧?
当老规矩遇上革命精神,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而我们的本质,也经常会遭到质疑,可是最后的最后,我们都会发现自己以前所坚信的东西都有可能会被新事物推翻。我们在其中,应保护老规矩中符合当下条件的部分,用革命的思想取代这些规矩中不合理的部分,就比如女子古时要裹脚,秦朝的酷刑,六十年代的文革就应该废除,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不屈的精神就应该被传承。
与我平时生活在一起的同学,是二十一世纪的新青年,我们强调创新思维,我们学习先进的知识,我们学习先进的思想。可我们也无时无刻不遵循老规矩:我们尊师重教,我们懂得礼仪,我们懂得孝顺。因此,我们的现在就是最好的我们,我们是老规矩与革命精神的结合体。老规矩与革命精神事实上没有绝对的矛盾,相对的认识。
说道老规矩,年轻在我们也许会嗤之以鼻。什么老规矩,早就过时了,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都说新的时代下应该有新的生活方式,但是,有些老规矩,我们还是不能忘。
首先,我们得对老规矩一词有个简单在理解,所谓规矩,就是圆规和直尺,作图和绘画在工具。当然这是字面解释。有句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想必都听过,联系一下现实生活,许多老规矩已经深深嵌入我们在生活。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老规矩,已经成为了文化传承在一种方式,更多的早已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不妨列举几例。“读书有三到,谓心道眼到口到”。这句话很好理解,作为学生的我们,读了十几年的书;上了十几年的学,总该对学习、读书总结些技巧吧。不难发现,除了做一些复杂的理化的题目以外,其他学课,我们只有做到心、眼、口都用到了,方能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从小父母就告诉我们这句似乎亘古不变的话。不论我们听不听,这句话是有一点道理的。小孩的骨骼尚未发育成熟,我们一时随意的站姿、坐姿对骨骼的成长还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相信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十分孝敬自己的父母。长辈,都会无比疼爱自己的儿女。父母生养我们,他们燃烧着岁月与年华,不惜一切培养、教育我们,尊敬。孝敬我们的长辈是应该的。虽然我们做不到古圣先贤那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是,尊老爱幼早已不是什么规矩,而是一种美德,将由我们和后代把其发扬光大。
“吃饭时,长辈应该先落座,好东西要给长辈”,可能小时候父母、爷爷奶奶、姥姥老爷惯着我们,把好吃的先给了我们,其实这是很不正确的。虽然,他们很疼爱我们,但是如果养成了习惯,长大后走向工作岗位与领导、上级同事用餐时也这样岂不叫人耻笑?更严重的话,也许工作也保不住了。
例子还有很多,就不必一一列举了。确实,我们不能否认,有些老规矩是有一些封建腐朽的思想,不过,我们更需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这样说来,生活还是需要老规矩啊。
年轻,充满活力,充满着希望,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不喜欢被约束,总感觉身上被锁上了锁链,就想挣脱,时代在进步,思想也在进步,但从老一辈传下来的规矩还是没有变,当老规矩遇上不想被约束的年轻人又会发生什么?
在饭桌上,老规矩讲究左手端碗,右手执筷,吃饭时就要规规矩矩的坐在饭桌上,不能端着碗到处跑,吃饭不要玩手机,看电视,长辈没坐下小孩子不可以先吃等等许多规矩,而年轻人,在吃饭是,喜欢刷刷朋友圈,在吃饭前先拍个照,上传朋友圈先炫耀一下,不然吃完发现没拍照就感觉这顿饭“白吃”了,遇上喜欢的电视剧正在播出,也会端着个碗移到电视机前一边吃饭一边看,每当这个时候,父母长辈总会开口说教两句。
在生活中,以前的.女子讲究“笑不露齿”,女子要文静,淑女,而现在的年轻人,微笑时露出洁白的牙齿,有时甚至哈哈大笑,怎么放肆就怎么笑。从小被父母教导,要站就要有站的样子,坐就要有坐的样子,“坐如钟,立如松”就要有精气神,而年轻人,怎么舒服怎么坐,在家横躺在沙发上,每当这个时候,父母长辈又会开口说教两句。
那父母长辈到底说教什么呢?无非就是一些语重心长的话,告诉我们一些做人遇事的道理,哪些不能做,哪些事情应该做等等。
但是,这只是其中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在工作学习上,按照老规矩来做事的话,一板一眼,顺理成章,没有年轻一代人的创新,那大概就没用现在这种高科技的时代了,时代在进步,思想也在进步,按照老式做法的话就很难成功了,年轻人有思想,有自己的想法,能够放手大胆的去做,有着大胆创新的精神,而按老式的规矩来的话就没有那么好的效果了!
当老规矩遇上了年轻人,有碰撞,有火花,有互斥,也有融合,也有各自的优点,也有各自的缺点,并不是完美的群体,老规矩有老规矩的好,能规范年轻人的言行举止,树立良好的习惯,在生活中不马虎,食不言寝不语等等。年轻人也有年轻人的优点,年轻人爱拼,爱动,有活力,有创造力,尽管是这样,也有缺点,缺点与优点结合,才能创造出更好的未来。当老规矩遇上年轻人,只有互相融合,互相让步,让各自的优点结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出新的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事物。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是很多长辈经常对小辈说的话,可是时代在进步,几百年前流传下来的那一套又真的能处处行得通吗?
我还记得我曾在浏览器上看到的一则新闻:英国凯特王妃在诞下夏洛特公主之后,穿着黄色碎花不及膝盖的短裙,蹬着几公分的高跟鞋和威廉王子出现在医院门口,脸上带着得体的笑容,微风轻轻拂过凌乱了凯特王妃的发丝,媒体的摄像机记录下了这一幕。
消息到了中国,中国的网友却不淡定了,有说凯特王妃不懂坐月子,保养身体的,有说中国的产妇应该向凯特王妃学习的,长时间躺在床上更不利于产妇的恢复。网友各持己见,让我想到了我看到过的另一则新闻。事情发生在中国的某市,同样也是刚生产了不久的产妇,但是她在坐月子期间不能洗头,不能洗澡,总之不能受到一丝一毫的冷气,小宝宝也是一样,最终的结果是网上出现了一则名为“为坐月子,产妇婴儿双双中暑死亡”的令人惊骇的新闻。看到这则新闻,一时间我难以表达自己的情感,觉得不可思议,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等我接受了这个事实,内心只剩下了惋惜,多么可爱的宝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是很高兴他的到来的吧!他还没有好好的看过这个世界,只希望在天堂你和妈妈能好好的,世上也再也没有这样的事发生!
这则新闻成了热点,头条,底下是上千的评论。有的网友言辞过于激烈,评论道:这样的婆婆就该去死,害死了两条人命。仗着自己的“经验”,倚老卖老!有的说这位产妇太蠢,接受了这么多教育,还是被家里的老人牵着鼻子走,不懂反驳。
两相对比之下,值得我们深思。难得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就真的不管用了吗?外国人的东西就真的是对的吗?即使他们的方法是对的,但是又真的适合我们中国人吗?
我觉得我们都需要冷静,理智地面对,老祖宗流传了几千年的东西,实在是不能完全否定,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们现代人引以为傲的东西,对于外来文化,我们要吸取一切先进的,优秀的外来文化,在时代的潮流中不断提升自己,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
古老的西城,流淌的西江,吆喝声在繁杂的香味中萦绕在繁华的西城街市。一家店面,不大不小,两个男人,一老一少。少年正红着脸对老者喊道:“我没错,在秘制酱料莉加点糖,味道更好了,不是吗?”
老者将手中的茶杯重重按在桌上,茶水洋溢出来,顺着老旧的木桌在地上淌成了一条“河”。他嘴里的烟斗抽搐着,说:“不准就是不准,老祖宗传下来的,凭你,就能坏掉吗?”
少年扯着喉咙喊道:“我没错!”头也不回地跑出老店。下午的街道愈加繁华。安乐椅在秋风中独自摇曳,不知名的青藤缠上老梧桐,誓要争一个高低上下。杯盏茶凉,夕阳余晖映着远方山黛的脸庞,苍老的手指在木桌上敲出一曲只有他能听明月的调子。
八年后,当初的少年已然功成名就——家喻户晓的作家。他喜欢游览各地,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不知是天意的驱使,还是当初的不甘,他又回到西城。城角的那家老店,紧闭着,没有人站在门口迎接这个风尘仆仆的流浪者。招牌沾满灰尘,他用衣袖小心拭着。推开吱嘎响的店门,灰尘扑面而来,一切都因阳光的重新眷顾变得有生气起来。他找寻着,又不知自己在找寻什么。安乐椅安静地躺在静谧的小院,阳光暖暖。
“小纪,是你回来了吗?”与他同龄的兄弟拍打着身上的灰尘,笑着看他。
“你可是走有八年了吧?真够久的,你看这店,又老了吧!”
“小凡哥,我爸——爸,他还好吗?”男人小心地问道。
“老纪先生,他三年前过世了,是街坊邻居帮忙下葬的。”
男人明显一怔,向后退后了几步,幸好扶住安乐椅才不至于跌倒。他哭了,这是他在第二次老店流泪。
“走,你爸还有话要对你说呢!”
男人再次踏入父亲的房间,当初就是在这里第一次让父亲尝了他的新菜,却遭到了父亲大骂,因为他往祖传秘制酱料莉加了糖。床头放着父亲的照片。照片里的人和蔼可亲,他记得父亲是从不拍照的,他担心相机会将人的魂儿吸了去。床头还有一封信,写了什么,他已忘记,只是最后一句,让他又哭了起来。
“儿子,你是对的,我太遵循先祖的规矩了,其实,加了糖的秘制酱料更好地去除了食材本身的苦涩。”
“你爸生病后,坚持让我们带他去照相馆,他得让他儿子知道他一直在等他儿子回家。”照片中的父亲露出这生罕有的笑容,留给终于回家的儿子。
繁杂的香味添了一丝甜甜的滋味,吆喝声此起比伏。西城街角重新开了一家店,店主很年轻,据说还是某知名作家。
每每听上年纪的长辈说起童年,总免不了老规矩的内容。见了面打招呼、上茶上酒的习惯、行为举止的礼节这些老规矩像一条条戒律,穿行于他们生命中,久而久之,也便成了老北京有规矩的范儿。
然而这一切于我,就像那夹菜过于匆忙时,被长辈的筷子制止而发出的哒声一样,并不真切地存在于童年里,它们大多停留在爷爷浑浊的烟酒嗓中,随晚风飘逝。无数的电子产品裹挟着洋风洋俗闯入了我们的童年,老规矩刻在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身上的印迹,大约也就注定了要淡于父辈,更要淡于祖宗了。
因此,当长辈不满于晚辈对于规矩的疏忽时,往往会责备一句丢了规矩。丢了规矩,丢了的是一言一行间的礼仪风范,看似也就丢了曾经流淌在这片土地上德某些文化血脉。
难怪老规矩被重提,即刻引来一片哗然。那么,我们就真的在丢失老规矩吗?
君不见,现在社会虽然少了对北京规矩的三令五申,但年轻人在成长教育中似乎也养成了另一番规矩习惯。我们讲求与人相处要谦和大度、对长者怀有尊敬、吃饭喝茶时的礼仪风度、为人处世时讲求合作、敢于表现自我、乐于追求自由细细想来,这些无不来源于老规矩,然而又是老规矩的延伸,恰如古树绽放的新芽,朝气蓬勃,生生不息。
有道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当今社会物资丰富、文化多元,人们的生活空间在悄然改变,继而延伸到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等,大数据云计算触及的不仅仅是人们的思维方式,更将浪花洒向了老规矩的神经。渐渐地,有着京味儿文化底蕴的老规矩,在人们生活秩序中也在发生着某些微妙的转变但若细细品咂,它的内涵风度不减当年,变身为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生活并非一成不变的风向标,规矩亦不必拘泥于某些形式,只要那延续千年礼仁真善美的内核不变,老规矩亦将在21世纪文化交融的浪潮中,成为绘就公民生命意识的点睛之笔。
怀一份对老规矩的尊敬思考之心,审视慎思,不离不弃;
走一条对老规矩的继承创新之路,求真求实,且行且思!
规矩,是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规矩,是国家得以平稳发展的保障;规矩,是人民能够安定生活的基石。规矩对社会、国家和个人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规矩的过时阻碍科技的进步。
在十几世纪的欧洲,大家都认为先贤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理论正确无误时,一个勇敢的科学斗士站了出来,用精确的实验推翻了这一过时的“规矩”。这个人是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实验和理想斜面实验的有力证据下,这个过时、错误的“规矩”最终得到推翻,重新建立起一套正确的理论和规范。规矩的过时和错误给世界的科技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又如前苏联的例子,规矩和模式的僵化。过时,给社会、国家和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因此,过时的规矩一旦不被推翻,社会受到的影响便十分巨大。
没有了规矩,社会将失去平衡。
近日,某省内一家家乐福超市中发生了一严重的踩踏人致死的事故,造成了三死十几伤的严重后果。这起事故是商家模式国家规定的规范,举行限时优惠活动而引起的。这正是“无规矩,不成方圆”的显示写照吧!如果每个人都漠视社会的道德规范,国家的法律规范,规矩二字便会从世界上消失,世界也可能因此不复存在了。正如社会上的一些“不规矩”的行伍,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如果生活没有了规矩,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规矩的遵守使人成功。
拿破伦曾经这样说过:“一个人不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但可能因为一个人输掉整场的战争。”拿破伦曾经在欧洲大陆上称霸一方,成为欧洲上名符其实的霸主。他认为,自己能够成就一番事业,靠的并不是他的聪明才智。而是他啊在通令军队上严明的纪律。也正是这严明的纪律,使他走上了欧洲的巅峰,使他走上了成功之路。最终的滑铁卢战役,拿破伦的指挥得当,眼看要拿下最后的胜利,就在胜利前的瞬间,因为军纪不严,援兵的延迟而功败垂败可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规矩是水,既能载舟,亦能覆舟;规矩是火,它能照明前进的道路,不遵守时也能把人烧伤。
让大家懂规矩,遵守归军,共同创造和谐社会。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我家的规矩在我成长的道路上鞭策着我,帮助着我,指引着我养成好习惯,使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健康成长!
所谓老规矩,就是世代流传下来的做法,每一个人都要做到,并将它发扬光大。我家的老规矩数不胜数,爷爷奶奶教我诚实守信,爸爸妈妈告诉我文明用餐,但是最令我铭记于心的是做人要踏实勤奋。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班里的同学张口闭口都在讲手机,我也深深地迷上了手机,和同学们一起放肆地玩。渐渐地,我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做作业的时间变少了,我心想:反正我学习成绩好,不用担心。可我妈妈却仿佛长了一双火眼金睛,精明得很,轻而易举地就发现了我“作案”的蛛丝马迹。
就像好东西吃多了会上瘾一般,不良的习惯开始向我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袭击”,我左右为难,原本坚定的信念开始动摇。可看着身边的同学一天到晚抱着手机,为了多看一会儿手机,我把字得龙飞凤舞,作业马马虎虎地应付,只有别人看到时,才认认真真地对待。我妈妈见我如此沉迷其中,便不得不要亲自出马,帮我改掉坏习惯。妈妈拉着我的手,脸上的表情捉摸不透,说:“孩子,难道你忘了我们的家规是什么了吗?是勤奋踏实啊!”我看着妈妈坚定的眼神,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垂下了头。
“你现在该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勤勤奋奋地学习,不要去做其他不该做的事。不要以为你这样马马虎虎地写作业能瞒过家长,最终害的是自己。不管别人看不看得见,只有脚踏实地地勤奋努力去做事,才能取得成功。”我的心像揣了一只兔子般不安分,但又像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般决定做一个踏实的人。
那已是二年级的事情了,如今我才真正明白它对我来说就是黑夜中的一盏灯,把我重新带到正确的方向。现在,我们班一次又一次掀起玩手机的热潮,许多同学都深陷其中,总是笑容如花地捧着手机,但我坚定地远离手机,踏踏实实地学习,用辛勤的汗水换来成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明白,是规矩鞭策着我走向成功;我明白,是规矩为我养成良好的品质;我明白,少了一个规矩,就少了我一个好习惯,也就没有今天的我。
在这个事事都发达的时代,我们逐渐形成了“现代人”的规矩,却似乎逐渐忘记了从古至今传承的老规矩。那么在这个时间中,当老规矩遇上新时代,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在中国,汉字就是完美永远不会消失的“老规矩“。汉子的演变过程时极其复杂的。从最初的甲骨文,到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一步一步地演变成现在这种简便易懂的汉字,但是没有完全消失的,恰恰是它从一开始就有的老规矩“象形”。这也就导致了识记汉字的困难之处,但是也因为这种象形,汉字才保留了图画般的美感。
有时候,老规矩,确实不能丢。
当汉字这种“老规矩”遇上了新时代,也出现了一大难题,汉字的输入不比英文,26个字母便解决一切问题,然而中国人怎么可能抛弃自己的“老规矩“呢?于是聪明的人发明了五笔字型输入法,拼音联想输入法等诸多方法,拼了命也要把汉字这个老规矩请到电脑这个新事物中,在网络这个新时代发挥它一贯的作用。现在有些电脑的输入速度,甚至比过了书写,所以,当汉字遇上了新时代,碰撞出了更新的火花。
当然,中国的老规矩不止汉字这一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如果说汉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工具,那么筷子,便是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赖以活命的“老规矩”了。从古至今,中国人的生活都离不开筷子,筷子在中国已经有3000年的历史,也因此,“用筷子”的规矩数不胜数。例如吃饭时,筷子不能对着他人,不能把筷子立在碗里,直到现在老人都会讲给孩子们听。
可是当筷子这个似乎永远不会变的老规矩,遇上了洋快餐大举进入的新时代,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会正确使用筷子,用筷子的规矩也在逐渐消失,这不得不令人感到担忧。可喜的是,央视等媒体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其公益广告中,专门展示了筷子与中国人的深厚联系,筷子不仅是一种吃饭的工具,更代表了中华美食文化和浓浓的乡情。
所以,老规矩在新时代确实不能丢,它是一种维系,一种怀念,一种传承。而新时代,它也会被新的眼光重新审视,散发更多的魅力。
老规矩还有很多,比如尊老爱幼,诚信守法,待人和善。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很多老规矩的民族,这些老规矩遇上了新时代,有些被抛弃,更多的,则被传承,也应该被传承,让老规矩在新时代发挥作用,会结合出更好的新社会,让这个世界拥有更加醇厚的美丽。
对于一个美食爱好者,我最喜欢的一平方米,当然就是饭桌啦。
无论在家或是下馆子,饭桌那一平方米便都是我的世界,让我和我的小肚腩都无法自拔。那小小的一平方米中,不仅承载了我的一日三餐,更是我
记得一次春节的家族聚会,大家欢笑一堂。妈妈做了一大桌子美味佳肴,馋的我实在是“飞流口水三千尺”啊!一喊吃饭,我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饭桌,如同饿虎扑食一般,在饭桌上,更是毫不客气,龙卷风席卷一般,一声特别响又很长,特别舒服的“嗝~”是我结束的标签。
当时,我沉醉美食,完全没有注意到爸妈的脸有点黑。回到自己家后,爸妈严肃地跟我谈了话,“不要把菜翻来覆去!”“夹到什么就吃什么!”“别人在夹菜,不可以转盘子!”“不可把自己喜欢吃的,吃了大半盘,别人也爱吃!”我这才知道我当时的形象实在是有点不太好。
后来,每次聚餐前,爸妈都要再三叮嘱我,注意自己的吃相。比如:“必须把第一筷和最后一筷留给客人”等等诸如此类的用餐礼仪。那时的我哪懂这些,只是看着爸妈严肃的神情,我懵懵懂懂的点了点头。饭桌上,每当菜一上来,我就抑制不住来一筷子的冲动,只是,爸爸就用犀利而带着杀气的眼神看着我,吓得我连忙放下筷子,将菜转到客人面前,这样老爸才对我默默点了点头。哎,我太难了。
现在长大了,和妈妈一起到厦门读书。妈妈工作很忙,爸爸说“你再也不可以象大爷一样坐着等吃,回家后要准备炒菜,吃了饭要洗碗。”。现在,我做到了,我也知道的要吃好一餐饭,其中有很多烦琐的事要做。原来,做饭时要考虑一家人分别爱吃什么是件很麻烦的事,做完饭后洗碗时要把油腻洗干净并不好受。小小的饭桌,其实就是一家人相互的照顾和体谅,我再也不会在饭桌上随意地嫌弃这道菜不好吃,那道菜太咸了。
老祖宗的规矩,我们不能丢。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其实,不仅北京有,全国各地都有。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有些老规矩已经不合时宜,但是,从整体层面上看,老规矩不能丢。
首先,所谓的老规矩,其实都是人们千百年来总结下来的一些优良行为习惯的结晶。人类的生活,不管社会怎样变化,其吃、喝、拉、撒、睡、接人、待物等等生活的基本行为习惯是不变的。前辈总结下来的那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老规矩“,正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和睦相处的做事、做人准则。试想,一个没有规矩的家庭,那境况将会怎样!你作为一个子女,如果不孝顺老人,出门不但不和长辈打招呼,而且回来就跟父母大吵大闹,甚至摔盆子摔锅摔碗……那家庭岂不成了“战争”和“灾难”的场所!再则,即便不在自己家里,到了别人家里没规没矩,随便动人家的东西,人家说两句还不高兴,甚至恶言相向……那也只能给对方的家庭带来骚扰和厌恶。
规矩,是家庭和谐发展的基石,更是一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一个文明的社会更讲究“规矩”,尤其是“老规矩”。我们现在讲建设法治社会,其“法”不就是“规矩”么!?君不见美国宪法二百年基本不变,这“法”不就是“老规矩”么?!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宪法和各个领域的法规制度。有法,才有章可循;有规矩,才成方圆。我们国家也不例外。我们也在建设法治社会。我们教育有教育法,教师有教师法,工商有工商法,税务有税务法,旅游有旅游法,畜牧有畜牧法,公司有公司法,婚姻有婚姻法,企业有企业法,诉讼有诉讼法,交通有交通法……这些“法”都是“规矩”。这些“规矩“绝大部分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都是互相借鉴、传承、因地制宜再“总结继承”出来的。老规矩不能丢!
“红灯停绿灯行”这个交规,我想在有汽车行驶的那一时候起就应该有了,我想以后还会一直实行下去。难道在以后因为这个交规“老”了就不用了么?如果每一个人将来都因为交规“老”了而不遵守交规,那整个交通路况将不堪设想,“事故”和“死亡”将随处可见!“规矩”不因为“老”就要废弃,只要是合理的就应该继承和发扬!不只交规是这样,所有的“规矩”都是这样!我们要学会区分和辨别,要学会批判,更要学会继承!
老规矩不能丢!合理的老规矩更不应该丢!北京合理的老规矩不能丢,其他地方合理的老规矩也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