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契约论《孟子》儒家思想
引言
孟子对儒家治世思想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其思想都集中在《孟子》这部经典著作中。对《孟子》中相关文字的论述解读,可以发现其儒家文人治世思想的一种寄托和主张,加深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理解和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弘扬。
一、孟子和《孟子》的总体概述
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政治家,战国时期邹国人。孟子是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不仅继承了传统儒家的儒学思想,同时在儒家文人治世思想创新方面也发挥了独到的创新作用。孟子和他的门人著有十分重要的《孟子》一书,集中表现了孟子的治世思想和哲学思考。在《孟子》中,孟子着重表述了自己关于治世方面的一些见解,尤其是孟子继承了传统儒家的仁爱思想,主张将这样的思想推广到人民百姓身上,实现社会和谐。同时,《孟子》中也主张在仁政方面有进一步地探索,包括对人的主体地位的探寻和对治世策略的求索。
孟子通过《孟子》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儒家仁本思想的本质内涵,同时也将这种仁上升到了治世的高度,对古代统治阶级的社会管理有着重要作用。对《孟子》中儒家的文人治世思想进行现代性解读和有意挖掘有助于我们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对于当下的社会和谐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学视角下《孟子》中儒家治世思想的解读
(一)仁政治世思想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句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王曰:“礼为旧君有腹,何如斯可为服矣?”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位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孟子・离娄篇下》
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君有大过则谏,反覆而不听,则易位。”在这句主张中,孟子强调了人民群众对统治者的监督,如果统治者有失仁德的话,人民群众就有进谏的权利,倘若统治者置若罔闻的话,那么人民群众就可以更换自己的统治者,这正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最原始的论证,对统治者有一种约束权力。《孟子》中又表述出:“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我们可以看到儒家一直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来笼络民心,从而实现统治的长久安宁。
(二)儒家的仕途原则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王曰:“礼为旧君有腹,何如斯可为服矣?”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位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雠,寇雠何服之有!”――《孟子・离娄下》
《孟子》中主张文人应该是学而优则仕,鼓励和号召大家刻苦学习,然后考取功名来报效国家。儒家在文人仕途上主张应该时刻监督统治者的言行举止,不应该有违背“仁政”的行为发生,对于统治者的过失应该进行苦苦劝谏,不能让统治者失去民心。对于君臣之间的关系,《孟子》也给出了明确论述,认为君臣之间是一种主体间的关系,君臣之间是一种亲密朋友的关系,彼此应该相互尊重,是儒家学派治世思想的一种前进和超越。
(三)尊老爱幼的治世思想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曰:“于我心有戚戚!”――《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中除了对君臣关系做出探讨以外,还对臣民之间的关系也给出了明确的定义:“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儒家提倡尊老爱幼的治世思想,将君主的权威放在了一个较为缓和的位置上,道出了如果君主可以担忧和体恤百姓,那么百姓也会担忧和体恤君主的忧伤和快乐,这样一种关系的构建看上去才是其乐融融的。就主体性的平等地位来讲,这样的平等地位是一种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同君主的绝对王权没有过多的联系,而是将君主和百姓放在了一个平等交流和对话的平台上,鼓励君主和百姓在价值观和生活的感悟分享上站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这样才能够互相体谅和支持。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爱幼的治世思想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道德标准。
(四)个人修养的不断提高
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儒家一直主张个人修养的提高,重视内在德行的进步,因此在治世思想中,很明显就对入仕文人的个人修养也提出了很明确的要求:“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中有很多关于个人修养文段:要有坚强的毅力和坚韧的性格,相信有志者事竟成,要通过艰苦磨难来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孟子》中“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论述,说明只要人人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和磨难,都可以成为像尧舜一样有着高尚道德的人,这是古代对文人治世提出的一个最高标准,一直激励和督促着那些文人学士。
结语
通过对《孟子》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儒家治世思想的精髓和仁政主题思想,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弘扬。语
参考文献
[1]姜鹏。孟子的“仁政”思想对现代的价值及启示[J].理论界,2010(02).
[2]冯文敏。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发展观[J].武警学院学报,2010(03).
关键词:儒家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关系
作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出其核心特征。实际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价值观念、西方价值观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相融合的结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儒家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过程中,需要认识到儒家思想在其中的关键地位,从优秀儒家思想为出发点,有效转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观念,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念支持。
一、儒家思想基本内涵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过程中,与之相关的儒家思想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就是大同社会以及敬祖爱国。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重视现实,对于玄学持有消极不认同的态度。但是在战国末期的《礼记》中却详细描述了儒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是儒学经典,也是儒家思想中较为少见的内容。在《礼运》中详细描述了五帝背景之下的社会发展,构成了“大同”社会图景,儒家“大同”思想应运而生。在“大同”思想中,社会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公有制社会,社会的总原则就是“天下为公”,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都充分发挥自身能力,最终的劳动成果以及社会财富属于共有,社会全体成员共享,共同构建了幸福美满、团结友爱的社会环境。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来看,儒家思想讲求“仁”,也就是“仁者爱人”,实际上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理念,重视对人的爱护以及尊重,根据这个理念逐渐派生出来了仁义礼智信等等,构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社会道德理念社会化以及实践化,使得道德理念深入到日常生活中。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的十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字基本内容,分别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坚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属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念的最高层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实际上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基本概括,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有效诠释;在公民道德教育中,则需要从个人角度出发,坚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构建社会道德评价体系。总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念以及信仰指导。
三、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分析
(一)直接、明确的关系
从国家层面的角度分析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于人民福祉,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国家与人民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儒家思想中不仅坚持爱民,还坚持爱国思想。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在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任何一种价值观念都具备牢固的理论基石,这就需要尊重传统文化,保持自身精神命脉。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需要坚持儒家思想理论依托的作用,明确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基础。新媒体时代不断发展促使文化传播以及文化交流速度不断加快,这就需要重视宣传中国儒家思想文化,同时还需要认识到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巨大冲击,明确自身价值观念以及精神观念,构建中国特色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过程中,需要坚持儒家思想在其中的主体地位,避免出现对西方传统价值观念上的照抄和照搬,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实现优秀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之间的有效结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经验。
(二)一脉相承的关系
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相辅相成,是继承、发展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坚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些是儒家思想中并不具备的,但是儒家思想中的“仁”等精神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提供价值引导。在儒家思想文化继承过程中,需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从国家、公民以及社会三个角度着手来阐释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目标,这样能够有效继承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神。诸如,宣扬“仁者爱人”理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坚持“民主”、“富强”等理论,体现出中国传统价值追求,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在儒家思想中具有“礼”的思想,但是其更多应用于封建等级秩序的维护,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可以摒弃“礼”中蕴含的政治功能,发挥在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关系,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之,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需要概括中国传统价值观念,整合现代化价值体系,实现儒家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继承以及延伸,二者属于同一体系,二者相辅相成,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辩证统一的关系
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儒家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民本思想对我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孟子把君与民之间的关系恰如其分的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生动体现出民本思想。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中生动体现出人民群众利于与国家发展之间的重要观念,民本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国家精神发展的重要根基,文化需要发挥价值观载体地位,坚持辩证统一的观点,结合社会发展特点,有效概括时代特点,构建出更加完整、更加完善的系统化价值体系,坚持博采众长的原则,创新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核心地位,对中国文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儒家思想中,坚持“仁”的核心地位,实现仁、义、礼、智、信等融合,在儒家思想文化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儒家思想中对“文明”、“和谐”、“友善”等思想进行详尽论述,充分了解儒家文化思想,寻求思想观念上的共鸣,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对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进行论事,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念支持。
参考文献
〔1〕乔芬,魏继承,赵小英.儒家“明德”思想的现代价值及启示———基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的思考〔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7(05):47-49.
〔2〕袁景.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5(05):203-206.
〔3〕陈巧玲,范雨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儒家思想渊源探究〔J〕.传播与版权,2014(08):104-105.
〔4〕沈小勇.儒家人文思想与当代青年核心价值观教育〔J〕.青年学报,2015(04):28-31.
关键词先秦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启示
先秦儒家思想为我国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体系奠定重要基础。儒家思想中提出的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及实现这个目标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对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研究和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君子”与“圣人”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指教育主体根据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要求,结合现实条件,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①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动力和方向保证,决定着某一个阶级在教育目标上培养什么人的重大问题,反映着该阶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阶级性和政治性。先秦儒家学派的思想家们始终把培养和塑造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理想人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所谓理想人格,是指能表现一定学说、团体以至社会系统的社会政治伦理观念的理想的、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的典范的行为倾向和模式。从理论上讲,它可以为每个社会成员所有。②在先秦儒家思想中,这个理想人格是一个分层目标的体系,如圣人、贤人、善人、士人、君子等等。由于人的发展不仅受自然和社会的客观条件影响,还深受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主观条件的制约,使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不同。因此,不可能期望全体社会成员达到同一目标。先秦儒家思想家们提出将人先培养成“君子”再到“圣人”的不同层次的目标。
“君子”人格是理想人格中让普通人在受教育后最易达到的人格。“圣人”是知行完备、至善之人,能将“仁”的精神弘扬极致的理想人格,是先秦儒家学派追求的最终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孔子认为,圣人是极为崇高的,是至高至大至神的理想人格,这种境界的人格连尧舜也难以做到。而“君子”在品德表现为“仁”,行为表现为“孝”,方法上表现为“忠恕”;孟子认为圣人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③又是百师代表,民众的学习榜样,更善于最完美的发挥人伦价值。而君子首先表现为重气节,其次是“明人伦”,还应该具备“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荀子认为“圣人”是全知全能的超人,诚是“君子”必须恪守的德行,是处理政事的根本。
2先秦儒家学派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践方式
为统治阶级培养出本阶级利益的代表人物“君子”、“圣人”的重要实践方式就是科学的教育理念与有效的教学方法,将“仁、义、礼、智、信、忠、孝、节”等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进行传授。
2.1培养“君子”的教育理念
孔子率先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不仅打破了奴隶主和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把学校由“官府”移到“民间”,更重要的是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的来源,为培养“君子”提供了广泛的人才资源。
“修身为本、德育至上”是儒家治国和治学的核心精神并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成为是儒家思想教育的灵魂。孔子认为,智、仁、勇,是君子应具备的三种贤德,只有那些在德性修养方面抵达仁、智、勇三重境界,真正做到德行高尚、恪守道义、坚守操行的人才堪称君子。《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④提出君子要注重自身德行与素养的修为,以发扬光明美好的道德感化众民。
2.2培养“君子”的教育方法
先秦儒家学派在长期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以人为本、主体自觉、道德实践为特点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1)因材施教方法。因材施教是由孔子最先提出的教育方法,即根据教育对象的性格、能力、兴趣、志向等特性以及不同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和特征的异同,采取不同的施教方法。在思想道德教育实践过程中,不可能采用同一施教方法将所有的教育对象,都培养成为“君子”和“圣人”。这就意味着施教者需要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不同思想特点,采用不同的施教方法,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2)启发诱导方法。孔子是我国首创启发式教育的伟大教育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⑤即要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诱导教育对象主动思考,只有当教育对象在经过深入思考和努力探求却未达到目的时,再进行启发和引导。施教过程中,务必达到教育对象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种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强调教育要以教育对象为主体,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创造性,主动追求自身“君子”道德品行的修养。
(3)自身内省方法。“内省”指人在形成良好品德的过程中,通过自身内省的方式,对自己的道德认识、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进行反省,不断纠正错误的道德观念,时刻以社会道德规范严格约束自身言行,实现自我教育的目标。教育者的道德说教是外因,受教育者的内省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作用,没有受教育者的内省,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实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