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登徒子赋收集(9篇)

时间: 2023-11-29 栏目:写作范文

登徒子赋篇1

关键词:左徒左司徒屈原考据

关于屈原平生所任官职,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云: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屈原所担任的楚怀王“左徒”到底是什么官职,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司马迁说屈原居此官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其它诸史志所载,亦如此而已。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说屈原左徒“盖今左右拾遗之类”,似以此职为谏官,大概就是从这几句话及从屈原存世作品中得出的印象。但他在前面加了“盖”字,显然只是推测之辞,并不表明他有真实根据。故此对于屈原所任官职及其爵位官阶,致令千百年来学者迄今无所适从。笔者近期曾机缘巧合,有幸拜读了屈原研究方面的资深学者赵逵夫教授《屈原和他的时代》一书,赵老《左徒·征尹·行人·辞赋》一节关于屈原左徒的论断对我深有启发,然而细细研读之后,对于赵老文中所论又有所不同。

赵逵夫先生《左徒·征尹·行人·辞赋》一文,利用了地下出土的新资料为佐证,在随县曾侯乙墓出土“左垦升徒”、“右垦升徒”资料及汤炳正先生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又在50年代出土春秋时楚人铜器铭文中发现了“右征尹”官名,从而确定“左垦升徒”、“右垦升徒”是战国时的叫法,“左征尹”、“右征尹”是春秋时的叫法,战国时古籍中统称为“登徒”即中原国家之“行人”,进而从《周礼》中“大行人”、“小行人”大体与楚人“左垦升(登)徒”(简称左徒)、“右垦升(登)徒”(简称右徒)相对应。左徒,即负责国家外交事务中重大事务的大夫。

在赵逵夫教授关于左徒相当于行人和征尹的证据链中,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即《周礼·秋官司寇》属官和出土战国楚墓中的左、右征尹及左、右垦升徒的铭文。其有关左、右征尹的资料只是一种逻辑性推断的旁征,并非直接的证据;故笔者认为其缺乏充分说服力,且还有一些说不通的地方。至于左垦升徒与右垦升徒的称谓,作为左徒的略称倒是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但屈原所任怀王左徒即曾侯乙墓出土器物铭文之左垦升徒之略,尚未能算是确证。

考诸典籍,大行人属于司寇属官。《周礼·秋官司寇》曰: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秋官司寇,使帅其属而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国。刑官之属:大司寇,卿一人。小司寇,中大夫二人。……大行人,中大夫二人。小行人,下大夫四人。

又《周礼·秋官司寇·大行人》曰:

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以亲诸侯。春朝诸侯而图天下之事,秋觐以比邦国之功,夏宗以陈天下之谟,冬遇以协诸侯之虑。时会以发四方之禁,殷同以施天下之政,时聘以结诸侯之好,殷覜以除邦国之慝,闲问以谕诸侯之志,归脤以交诸侯之福,贺庆以赞诸侯之喜,致禬以补诸侯之灾。以九仪辨诸侯之命,等诸臣爵,以同邦国之礼,而待其宾客。……王之所以抚邦国诸侯者,岁遍存,三岁遍覜,五岁遍省,七岁属象胥,谕言语,协辞命;九岁属瞽史,谕书名,听声音;十有一岁,达瑞节,同度量,成牢礼,同数器,修法则;十有二岁王巡守殷国。凡诸侯之王事,辨其位,正其等,协其礼,宾而见之。若有大丧,则诏相诸侯之礼。若有四方之大事,则受其币,听其辞。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

《周礼·秋官司寇·小行人》曰:

小行人掌邦国宾客之礼籍,以待四方之使者。令诸侯春人贡,秋献功,王亲受之,各以其国之籍礼之。凡诸侯入王,则逆劳于畿,及郊劳、眡馆、将币,为承而摈。凡四方之使者,大客则摈,小客则受其币而听其辞。使适四方,协九仪宾客之礼:朝、觐、宗、遇、会、同,君之礼也;存、覜、省、聘、问,臣之礼也……

这里之所以不烦征引赵逵夫先生赖以为据的《周礼·秋官司寇·大小行人》之职责阐释,旨在说明,大行人职责之界定及其之所云诸侯之春朝秋觐夏宗冬遇,都表明这里所说的大行人掌所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以亲诸侯”,应是周天子之属官,为天子纠察不臣违礼之诸侯,大、小行人乃非诸侯之属官。

《周礼·天官冢宰》关于官府六职之分工,也有明确的规定:

以官府之六职辨邦治:一曰治职,以平邦国,以均万民,以节财用。二曰教职,以安邦国,以宁万民,以怀宾客。三曰礼职,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事鬼神。四曰政职,以服邦国,以正万民,以聚百物。五曰刑职,以诘邦国,以纠万民,以除盗贼。六曰事职,以富邦国,以养万民,以生百物。

司寇乃秋官。古人以秋为肃杀之季,故其官掌刑罚杀伐。而春秋战国之际,国家若设司寇,根据《周礼》之规定,司寇及其属官以纠察诸侯臣属之越礼违规之行,并非制定宪令施行教化之职。而楚怀之际,秦魏齐楚诸国虽不臣周天子,却并无称帝之事,故屈原不可能出任代天子行杀伐、纠诸侯越礼违规之大行人之职官。

至于赵逵夫先生以为屈原之左徒之职类似行人之职,其实不然。行人之职,根据《周礼·秋官司寇》记载,其职责主要是施行并监督与检查各个使节属臣朝拜觐见之礼仪是否越礼逾制,或辨位协礼及遇四方之事时则受币听辞。行人之职责并不涉及国家外交政策之制订与施行,也与《史记·屈原列传》所载屈原职属之性质不同。且遍考籍载,楚立国六百余年,未闻有其设有大小行人之属官。故赵逵夫教授所谓屈原怀王左徒之任,近似《周礼》中负责国家外交事务中重大事务的大小行人之属,稍有牵强附会之嫌。笔者以为,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所云屈原为楚怀王左徒,乃楚怀王左司徒之略。

尝试说之。屈原本传云:

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司马迁说屈原与上官大夫同列,上官大夫与之争宠,那么,与上官大夫同列意味着屈原与上官大夫官阶相同,有两种可能,一是上官大夫为楚怀王右徒,官阶高于屈原;二是上官大夫与屈原同为楚怀王左徒,官阶职级相同。

司马迁还说,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那么,屈原的职责之一便是制定宪令,以出号令。那么,草造为宪令,到底属于哪方面的官职所任?

根据《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司徒属官之乡大夫之职掌其乡之政教禁令,并于每年正月之吉日受教法于司徒。其政教禁令,正应该是怀王使屈原草造为宪令。那么,屈原为楚怀王之左徒,即应该是行司徒职责之左徒。

《周礼·地官司徒》曰: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地官司徒,使帅其蜀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扰邦国。教官之属:大司徒,卿一人。小司徒,中大夫二人。

如果楚国之设官分职一如《周礼》所云,那么,楚怀王时期之司徒应设大小共三人,其大司徒一人为卿,小司徒二人为中大夫。既然上官大夫与屈原同列,如前所述,屈原和上官大夫同为小司徒。“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表明上官大夫可能位居屈原左司徒之右,为右司徒,有权对左司徒之重大事件进行定夺。照常理推断,国家宪令未颁行之前事关国家机密,上官大夫如为屈原佐僚或下属,根本就无权与闻。史传中谓“屈平不与”,可能屈原意在为宪令之草稿之增删改定直接交由楚怀王来定夺。[1]由此可以推断,楚怀王之际楚国之司徒只设正副各一,即左右两司徒。楚俗尚右,故以小司徒为左司徒,大司徒为右司徒。屈原即为左司徒,则上官大夫可能位居屈原之右。

另,屈原不为楚怀王之“行人”、而是为怀王“左司徒”之说,根据屈原之存世作品,结合司马迁在屈原本传之说,可谓其说有据。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其一,屈原“入则图议国事以出号令”,我们在前面已经有所阐释;至于“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很显然,很多情况下,是屈原替怀王接遇诸侯国来使及代楚怀王草拟给各诸侯国君的书函文件。而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根据《周礼》正是属于大小司徒之本职。

其二,“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如果仅为楚怀王之大行人,其职责如是掌管楚国外交等之职责,既然已经不在其位,岂可代表楚国而使于齐?显而易见,此时屈原已经罢免的应该是位高权重的左司徒之职位,而不是大行人之职位。而此时屈原仍然有面谏怀王的机会和职责。并且,对于屈原的这一次劝谏怀王,已经完全听从且派使去追杀张仪。

其三,“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这表明屈原之同时代或随后的僚属中杰出之士如宋玉、唐勒、景差等均是词赋大家,属于当时的贵族文学之士。宋玉之出身不甚明了,但唐与景很显然均是楚国大贵族和王族。但他们出仕楚王且有“谏王恶”的责任。

其四,春申君黄歇曾以左徒身份陪侍太子为质于秦,后太子回国继承王位后便以黄歇为令尹。太子为质,属于邦国之外交,显然要去“应对诸侯”。太子既然出质诸侯,其国君要么为之置傅,要么为之置左徒为僚属随侍。春申君黄歇左徒之职责,尚有教育与保傅太子之责任在内。这也是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即左司徒略写之旁证。

对于谏官之设,《周礼》有明确的规定。《地官司徒》属官即设有“保氏”和“司谏”。保氏职责在于“掌谏王之恶,而养国子以道”,司谏职责则在于“掌纠万民之德而劝之朋友。正其行而强之道艺,巡问而观察之,以时书其德行道艺,辨其能而可任于国事者,以考乡里之治,以诏废置,以行赦宥”。屈原为楚怀王之左徒,自然有职责向楚怀王进谏或将僚属保氏“谏王之恶”上达楚怀王。保氏责在除王之恶,司谏责是以风化下。

且史料有载曰屈原被黜之后曾为三闾大夫,而三闾大夫东汉时王逸云乃楚之掌王族三姓,即昭、屈、景子弟之教育职。”然《史记》三家注中,裴骃对屈原为楚怀王左徒之说不加注解,则表明裴骃认为此乃众所周知之事,无需加注。王逸、裴骃去古未久,所以对于屈原为怀王左徒之性质等级了然于心。唐人张守节去古稍久,故谓屈原之“为楚怀王左徒盖今左右拾遗”之类。然张守节并不确定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官职之性质,考之《旧唐书·职官》,唐代之左右拾遗官阶为上八品。相对于屈原早年深受怀王宠信,“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的擅权高位情形而言,一个品级仅为八品的左右拾遗之官位显然不够与之相匹配。

注释:

[1]《周礼·天官冢宰》曰:二曰地官(司徒),其属六十,掌邦教,大事则从其长,小事则专达。

参考文献:

[1]赵逵夫。屈原与他的时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2][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5.

[4][宋]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登徒子赋篇2

1、《风起霓裳》于2022年1月27日在湖南卫视首播,并在优酷视频同步播出。

2、《风起霓裳》是陈家霖执导,古力娜扎、许魏洲领衔主演,施诗、赵顺然、李芯逸、陈瑾如、张晚意等主演的古装爱情励志剧。

3、《风起霓裳》改编自蓝云舒小说《大唐明月》,讲述了唐高宗永徽年间,极具制衣天赋的胡女库狄琉璃与少年登科却多年蹉跎不遇的裴行俭之间的爱情故事。

4、剧情简介:大唐贞观年间,前朝制衣大家安氏遭到徒弟卓锦娘陷害入狱,临危之际将幼女琉璃(古力娜扎饰)托付给了宫中的老友。琉璃以医官的身份在宫中不禄院长大成人负责宫中防疫工作,并且继承了母亲出神入化的制衣天赋。就在即将年满出宫之时,受到奸人猜忌,陷入危机,幸而际遇了能力不凡、但恰值多年蹉跎不遇的裴行俭,帮助她摆脱了陷阱。琉璃不断调查安氏案件真相,不惜蛰伏。这时太宗病重,时局敏感,琉璃与裴行俭共同辅佐明君太子李治。两人一同谋划,共历困境,也暗生情愫。当新皇登基,澄清冤案之后,琉璃和裴行俭选择远离皇宫,矢志不渝地守护他们的爱情。

(来源:文章屋网)

登徒子赋范文篇3

三百篇诗,三十六篇,以祈寿言。惟上天所佑,锡之君子,中心岂弟,盖有仁存。允矣我公,韦平世胄,学问于兹有本原。临民处,看精神秋彻,气宇春温。由来淑景中分。第一日桑弧挂左门。是赋受不凡,仁而宜寿,笑渠谄子,徒费辞繁。命匪在天,算非由数,我只把公心地论。从今去,管亟登槐棘,福遍乾坤。

登徒子赋篇4

嘉庆皇帝共有5子,宁排行老二,因为长兄早年夭折,宁成了实际上的长子。如果我们认为宁因为是实际上的长子而继承了皇位,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清朝与历史上别的朝代不一样,是没有“嫡长制”这个“祖制”的,皇帝选接班人一向奉行“优选法”,只要你有能耐,哪怕是最小的“庶子”,也可以根据“正大光明”匾后的密诏继承大统。

宁自幼随名师检点万承风、编修秦承业读书习武,无论文武,都显出超常的天分,深得皇祖父乾隆和父亲嘉庆的赞许和喜爱。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一日,已经80多岁高龄的乾隆到威格尔逊围猎,带上了年仅10岁的宁相随伴驾。突然,一只惊鹿跑出林子,宁眼疾手快,急忙取弓搭箭,一箭射出,惊鹿当即毙命。众人欢呼雷动,老迈乾隆也为皇孙如此神勇而大喜过望,当即赐给宁黄马褂一件、翠翎一支,还赋七律一首以赞,其中4句可以看出乾隆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老我策骢尚服武,幼孙中鹿赐花翎,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争先早二龄。”

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乾隆皇帝驾崩,“儿皇帝”嘉庆于次年终于亲政,此时的嘉庆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把立储之事提上了议事日程。几经掂量,最后把宁的名字写进了传位密诏,装进了一只密封的小匣子内,置于乾清宫匾额之后收藏。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九月间,清朝廷发生了一次大危机。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爆发了“天理教”反清起义。9月15日清晨,200多名教徒在首领林清率领下,于北京举行暴动,拼命攻打紫禁城,而嘉庆帝正在木兰狩猎。宫廷外的战斗非常激烈,一批教徒登上房顶,企图攻占皇帝寝宫的养心殿。

此时,宁正在上书房闭门读书,闻讯全无惧色,急忙披挂上阵指挥作战。他手握一支火铳,带上侍从隐蔽于养心殿下,发现几名教徒已经登上了房顶,便冷静地瞄准一教徒开了火,教徒应声中弹掉了下去。旋即又见一教徒手舞白旗在指挥作战,又装弹开了一枪,也将其打死。宫廷卫士见太子爷沉着应战,不由军心大振,拼死坚守,进攻教徒不得不撤离,这时,援军赶到了,把暴动教徒如数剿灭。

嘉庆帝得到奏报火速回京时,叛乱已经在宁领导下平息了。嘉庆帝对宁的沉着神通大加赞赏,封他为“和硕亲王”,他守卫宫廷用过的火铳也被冠以“威烈”之名而珍藏。嘉庆二十五(公元1820年),嘉庆帝因病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临终前打开了传位密诏,宁理所当然地登基,成为清朝入关以来的第六代君王,即道光皇帝。

登徒子赋范文

春秋弘万世,论语道行真。

代代文官举,朝朝皇帝循。

五经光日月,六艺满乾坤。

若不登楼望,焉知沧海深?

五律。感怀

若不登楼望。焉知沧海深。

杏坛逢酒圣,菊苑遇诗神。

汉赋南源咏,楚辞龙鼎吟。

登徒子赋范文篇6

嘎玛沟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山谷”,其最美的景色来自沟谷内的原始森林,林中瀑布溅出的水花形成一片片轻薄的水雾,雾气在林中飘渺,宛如仙境。

陈塘的夏尔巴人至今还保持着独特的生活习俗,善饮鸡爪谷酒,而最令人称道的,还是他们超乎常人的登山天赋。

一直以来,作为世界第一高峰的珠穆朗玛峰,以其傲立的雄姿不断吸引着人们前去探索它的奥秘。通常情况下,攀登者都会选择从南坡或北坡登顶,而选择从难度相对较高的东坡登顶的人,却寥寥无几。正因如此,珠峰东坡鲜为人知。

直到2001年,我国政府才首次组织人员对珠峰东坡进行了科学考察。当考察队深入到这片秘境时,才发现这里宛如仙境:高大雄伟的雪山、冰川之下,是漫山遍野的杜鹃花;茂密的原始森林里,飞禽走兽时隐时现,星星点点的高山湖泊,如宝石般散布……而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还生活着一群特殊的人,他们有着独特的生活习俗,而他们与生俱来的登山天赋,帮助了无数的勇者登顶珠穆朗玛峰。

曾经的古战场

兰花谷和最美的雪山盛宴

虽然珠峰东坡在国内不为人熟知,但在国外驴友界却声名显赫。早在上世纪,美国和英国探险家就已经到过这里,他们被美景所震撼,把这里誉为“世界十大景观”之一,并将这片区域内的徒步线路列入“世界十大经典徒步线路”。

珠峰东坡环线是驴友最常选择的徒步线路,在这条环线上,风景如画,行走其间,会有一种置身童话世界的错觉。每年4-5月和9-10月,这里的天气相对比较稳定,能见度较高,因此驴友大多都会选择在这两个时段进行徒步之旅。

珠峰东坡环线的起点是定日县曲当乡的优帕村,这里海拔3750米,一路翻越至海拔4900米的小乌拉垭口时,还能依稀看到1791年军民抗击廓尔喀入侵时的防御工事。

廓尔喀是尼泊尔境内的二十四部落之一,清朝初年,其势力逐渐膨胀,先后征服其他部落,并以今天的加德满都为中心,建立了廓尔喀政权。长期以来,廓尔喀与有着十分广泛的经济交流,1788年,藏、廓发生贸易纠纷,廓尔喀兵以“运往之食盐掺土”为借口,乘机入侵后藏,7月,清廷部署军队进行反击。1791年,廓尔喀再次向发动大举进攻,侵占了的聂拉木、济咙等地,并进兵日喀则,乾隆立即命福康安统兵入藏作战。1792年,廓尔喀归降,福康安收复失地。

曾经的古战场,如今已经成了登山者的天堂。翻过小乌拉垭口,海拔急降900米,此后便抵达卓湘山谷。因为山谷里生长着许多兰花,所以卓湘山谷又被称作“兰花谷”。每到兰花盛开的季节,整个山谷弥漫着沁鼻的花香,让人沉醉。

再往前走,就是被称为最佳观景平台的汤湘营地。在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第四高峰洛子峰和第五高峰马卡鲁峰的壮丽景观,享受世间最美的雪山盛宴。

汤湘营地离海拔8463米的马卡鲁峰最近,马卡鲁峰有5条主要山脊,各条山脊都覆盖着厚厚的冰雪,坡谷中分布着巨大的冰川,冰川充满了多锯齿形的陡崖和裂缝,所以马卡鲁峰的攀登难度极大。在人类16次攀登马卡鲁峰的活动中,只有5次获得了成功,而且至今也没有人能够在冬季成功登上马卡鲁峰。海拔8516米的洛子峰地处珠峰以南3公里处,相比壮丽的马卡鲁峰,洛子峰显得十分秀美,因此洛子峰的藏语为“丁结协桑玛”,意为“青色美貌的仙女”。半个多世纪以来,有300多名外国勇士不幸长眠于此。然而,人类至今也没有从其东坡――中国境内一侧征服洛子峰。

欣赏完巨峰的风采,继续前行,当抵达白当营地后,可以说是大多数人徒步珠峰东坡的一个终点,此后便可以返回,沿汤湘从另外一条线翻越朗玛拉垭口,再到拉则,最终抵达起点优帕村,完成徒步。然而,对于骨灰级的登山者来说,从白当徒步8公里后,进入珠峰的最腹地――海拔5200米的珠峰东坡大本营,行程才算结束。相比从珠峰南坡和北坡登顶珠峰的登山者已超过5000人次,有幸从东坡大本营登顶的登山者,至今不超过30人。1999年,一支韩国登山队在珠峰东坡被大雪所困,登山协会紧急救援,才将他们接下山来。

世界上最美丽的山谷

美景与危险并存的嘎玛沟

除了东坡环线,在珠峰东坡还有另一条徒步线路――嘎玛沟。

嘎玛沟位于定日县与定结县之间的嘎玛藏布河及其西侧谷地,是一条海拔跨度从2000多米到5000多米的河谷,东西长55公里,南北宽8公里。由于嘎玛沟长期与世隔绝,没有外界的侵扰,这里保持了原始的自然风貌,唯一的交通工具便是牦牛。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和英国探险家对嘎玛沟进行考察后,都被这里梦幻般的景致所折服,并赞誉嘎玛沟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山谷”。

嘎玛沟最美的景色来自沟谷内大片的原始森林。由于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这里降水充沛,树木生长得十分茂盛。形态各异的巨型树干上爬满了藤蔓和青苔,树枝上挂着松萝,随风摇曳。林中还隐藏着许多瀑布,那一条条白色的玉带垂直而下,砸落在突岩上,溅出的水花形成一片片轻薄的水雾,雾气在林中飘渺,宛如仙境。而到了每年的4月至6月,杜鹃花依次开放,无数瑰丽的花朵像是在墨绿的林海中点燃的蜡烛,景色让人陶醉。

不过,想要领略美景,是需要付出一番代价的。从定日县曲当乡进入嘎玛沟,主要有3条路:第一条路要翻越桑穷拉山口和措拉山口,第二条路要翻越小乌拉山口,第三条路要翻越朗玛拉山口。但无论哪条路线,都要翻越高海拔的雪山,十分艰辛。

而在原始森林中,时常会有数十厘米粗的枯树挡住去路,驮载重物的牦牛需要绕行,很多时候,牦牛工还得拔出腰间的弯月形砍刀,砍出一条路来。在最险要狭窄的悬崖路段,牦牛也只能擦着崖壁才可以勉强通过。要是遇上雨天,石壁非常湿滑,人需要手脚并用才能挪过去,牦牛则需要把前蹄跪在石阶上才能爬过去,稍不注意就可能失足掉下悬崖摔死。在嘎玛沟,有的路段需要从河床滩地上通过,这些滩地有时乍一看是草甸,但一踩下去,软软的草甸就会冒出水来,要是站着不动,就会慢慢往下陷,鞋子不一会儿就会完全被水淹没。

然而,最让人胆寒的还是嘎玛沟内蚂蟥横行,这些烦人的小东西聚集在一起,让人毛骨悚然,它们一旦叮上人畜就会往皮肤里钻,拼命吸血。因此,进入嘎玛沟前必须全副武装,千万不要让皮肤在外,因为蚂蝗无孔不入。如果要在嘎玛沟宿营,一定要在帐篷周围撒上盐或烟头浸泡过的水,防止蚂蟥入侵,否则它们一旦钻进帐篷,后果将不堪设想。

正因为危险重重,时至今日,能到达嘎玛沟的人极少,这条美艳的山谷依然静偎在珠峰的怀中,独享着雪域净地的孤高与清傲。

善于登山的夏尔巴人

世上独一无二的鸡爪谷酒

走出嘎玛沟,到达一个叫做陈塘的小镇。虽然在地图上找不到陈塘的名字,但这个小镇却因为生活着一群特殊的人――夏尔巴人而闻名。

“夏尔巴”在藏语中意为“来自东方的人”。关于夏尔巴人的来历,一些专家认为,其祖先可能是西夏王朝的党项族人,西夏灭亡后,一部分贵族为了逃避追杀,辗转到四川甘孜等地,另一部分最终定居在了中国、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的喜玛拉雅山脉腹地。目前,在我国境内,夏尔巴人仅约4000人,其中有2000多人集中居住在陈塘镇。

长期的高山生活,赋予了夏尔巴人与生俱来的登山天赋。在1953年首登珠峰的两位勇士中,就有一位是夏尔巴人。由于体质好、抗缺氧能力强、吃苦耐劳,从上世纪20年代起,夏尔巴人就为登山者充当向导和挑夫。一名西方记者曾开玩笑说,夏尔巴人长着专门用于登山的第三片肺叶。美国广播公司也曾在报道中称:“没有夏尔巴人,攀爬珠峰就不可能成行。”

如今,每年登山季到来之前,夏尔巴人都要充当登山路径上的先行者,冒着生命危险在海拔数千米的山腰上架设安全绳索、插放路标、清理冰裂缝,并负责建设营地,以备之后的登山者使用。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协助,才提高了登顶珠峰的成功率。

但这一切,也让夏尔巴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大西洋月刊》的统计数字表明,从2004年至今,夏尔巴人在登山途中的死亡率,比美军伊拉克战争2003―2007年间的死亡率还要高10倍。就在2014年4月18日这天,16名夏尔巴人在珠峰为登山者搬运行李时,遇雪崩丧生。至此,夏尔巴人以生命为代价创下了世界“三最”:成功登顶珠峰人数最多;无氧登顶珠峰人数最多;攀登珠峰遇难人数最多。

虽然夏尔巴人闻名于世,但在登山运动兴起以前,外界对夏尔巴人知之甚少,这个质朴的民族几乎与世隔绝,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顽强地保持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习俗,并延续至今。在这些习俗中,最具特色的便是鸡爪谷酒。

鸡爪谷酒是用类似于鸡爪模样的鸡爪谷酿制而成,只有十五六度。鸡爪谷是陈塘镇最主要的农作物,在过去是夏尔巴人的主食,后来,大米成了主食后,鸡爪谷就主要用来酿酒。

登徒子赋篇7

风起霓裳是古装爱情励志剧,该剧改编自蓝云舒小说《大唐明月》,讲述了唐高宗永徽年间,极具制衣天赋的胡女库狄琉璃与少年登科却多年蹉跎不遇的裴行俭之间的爱情故事。

剧情简介:

大唐贞观年间,前宫廷制衣大家安氏遭到徒弟卓锦娘陷害入狱,临危之际将幼女琉璃托付给了宫中的老友。琉璃以医官的身份在宫中不禄院长大成人负责宫中防疫工作,并且继承了母亲出神入化的制衣天赋。就在即将年满出宫之时,受到奸人猜忌,陷入危机,幸而际遇了能力不凡、但恰值多年蹉跎不遇的裴行俭,帮助她摆脱了陷阱。琉璃不断调查安氏案件真相,不惜蛰伏。这时太宗病重,时局敏感,琉璃与裴行俭共同辅佐明君太子李治。两人一同谋划,共历困境,也暗生情愫。当新皇登基,澄清冤案之后,琉璃和裴行俭选择远离皇宫,矢志不渝地守护他们的爱情。

(来源:文章屋网)

登徒子赋范文篇8

1、《风起霓裳》主要讲述了唐高宗永徽年间,极具制衣天赋的胡女库狄琉璃与少年登科却多年蹉跎不遇的裴行俭之间的爱情故事。

2、大唐贞观年间,前朝制衣大家安氏遭到徒弟卓锦娘陷害入狱,临危之际将幼女琉璃(古力娜扎饰)托付给了宫中的老友。琉璃以医官的身份在宫中不禄院长大成人负责宫中防疫工作,并且继承了母亲出神入化的制衣天赋。就在即将年满出宫之时,受到奸人猜忌,陷入危机,幸而际遇了能力不凡、但恰值多年蹉跎不遇的裴行俭,帮助她摆脱了陷阱。琉璃不断调查安氏案件真相,不惜蛰伏。这时太宗病重,时局敏感,琉璃与裴行俭共同辅佐明君太子李治。两人一同谋划,共历困境,也暗生情愫。当新皇登基,澄清冤案之后,琉璃和裴行俭选择远离皇宫,矢志不渝地守护他们的爱情。

(来源:文章屋网)

登徒子赋篇9

畴昔探灵奇,登临赋山水。同舟南浦下,望月西江里。

契阔多别离,绸缪到生死。九原即何处,万事皆如此。

晋山徒峨峨,斯人已冥冥。常时禄且薄,殁后家复贫。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端午节小学生作文(2篇)
  • 下一篇:胆小鬼历险记作文(4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