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妈妈给我煮鸡蛋吃,我看到妈妈把鸡蛋从锅里拿出来放在凉水里浸泡一会儿才开始剥皮,我问妈妈:“为什么要把鸡蛋放在凉水里泡了一会才拿出来吃啊,是要把它凉一凉吗?”妈妈说:“不是,是因为把热鸡蛋放在凉水里泡一会,就很好剥皮了。你可以上网查查为什么热鸡蛋在凉水里泡了再剥皮就好剥了。”
于是我就上网搜找答案,我搜找的答案是这样的: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蛋内部还有气室(气泡)。越是新鲜的蛋,气室越小,放的时间久了,这个壳和蛋白之间,有一层很薄的蛋壳膜,这是蛋白质的明胶。在鸡蛋气室就渐渐变大。看上去蛋壳像是密封的玻璃球似的,但是实际上它是可以透少量的气的。在煮鸡蛋时,气室内的空气就膨胀,有一部分气要跑到蛋壳外面来。蛋煮好后立即浸入凉水里时,因气室内减压,水会进到蛋壳内。换句话说,空气跑出去之后,进来了水。因为水进到了蛋壳和蛋白之间,所以蛋壳就好剥。煮好后立即浸入凉水里的鸡蛋和煮好后稍过些时候才浸入凉水里的相比,蛋壳内进去的水多少不同,进去的水越少,蛋壳就越不好剥。其中的原因也可以从气室内的气压原理得到答案。啊,原来是这个道理啊!
我们身边的科学可真不少!
生活中有许多奥秘都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其中有一件事对我的启发最大。
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上午,我正在帮妈妈干家务,没想到把热水瓶的盖子盖上不久就突然听到“砰”的一声,瓶盖蹦了出来,看到这一情景,马上有两个问题闪现在我的脑海中,而且不断回荡。第一:热水瓶的盖子为什么会自已蹦出去?第二:瓶盖掉了还能保温吗?于是,我带着这两个深奥的问题和我的好奇心向前辈们展开了调查。
可是,调查下来我却一无所获,许多老前辈们都不太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我第一次的调查失败了,我很沮丧。我第二次的调查又开始了,我想起家里有个“百事通”——电脑,我便向它发出求救。果然,不愧为百事通,我终于揭开了这个谜。
电脑上显示: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当瓶盖蹦出来时,一部分冷空气就进入了热水瓶中,你盖上瓶盖以后,这部分空气被热水加热,温度就会升高,体积就会膨胀,就会顶开瓶盖,如果不及时盖好,会影响保温的。我还找到了解决方法:盖瓶盖时,先别盖严,留一点空隙,同时把热水瓶晃一晃,让里面的空气出来,顺势盖上瓶盖就好了。
你瞧,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只要你留心观察,积极探索,一定会解开更多的奥秘。
有一天我闲着没事,就模仿电视里所说的,看看是否会真的会那样,于是我就吹了一个气球。放到我的头顶上,左一下右一下的擦动,擦了好一会儿,我就问爸爸,“你相不相信,我可以把这个气球沾上墙上去。”爸爸以为这个气球只是吹出来的,又没有放胶水,所以说不相信。我就说:“爸爸,你可就要放大眼睛看看那。”后来我就把在我头上擦动过的那一面,对准墙上一撞,我也生怕它掉下来,轻轻地小心地松开手。奇迹发生了,气球真的如电视节目中的一样。
爸爸也好奇怪,跑过来,左看看右看看。他问我是怎样做成的。我不告诉他。他也就拿出一个气球,吹了起来。也学着我的样子,左一放,掉了下来,右一放,也掉也下来。使劲一按,“拼”的一声,气球压破了,把我们吓得一跳。
后来,我把事情的经过告诉爸爸。我问爸爸:“为什么气球在头上摩擦后,就可以沾在墙上呢?”
爸爸想了想,“因为到头上摩擦过的气球,就产生了静电,有静电,就会吸到墙上的。”
我明白地说:“原来是这样的。”
原来身边处处都有科学呀!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用善于发现的双眼去捕捉科学的踪迹,并时时开动我们的脑筋来探索科学的奥秘。
奇妙的台灯
妈妈买了一盏台灯,雪白的半球形灯罩,顶上有一块金属片,下面是个粉红色的底座。它长得很矮小,像个小蘑菇,多可爱啊。
只要用手轻轻地碰一下金属片,这灯就亮了,再一碰,它又亮一点,继续碰,它就更亮了;再碰,灯就灭了,真奇怪啊。我想,用别的东西碰它,它能不能亮呢。于是,我拿来一本书和乒乓球拍,让它们分别碰金属片,可是灯就是不亮。
这时候,我的耳朵有点烫,想在金属片上凉快一下。我耳朵一碰到金属片,灯也亮了。我再用鼻子碰一下,灯又亮一点;我用嘴巴碰,它就更亮了。
我好奇地问妈妈,这是怎么一回事。妈妈说:“这叫触摸灯,是靠人体感应来调节灯的亮度和开关的。”
哦,原来是这么一回事,这灯可真奇妙啊!
苹果生“锈”了
一次,我在家专心致志地做作业,忽然听到妈妈对我说:“快来吃苹果。”我高兴地说:“好的,等我做完作业再吃。”
半个小时过去了,我也把作业做完了,就飞快地跑进洗手间,把手洗好。来到桌子前一看,我顿时傻了眼:苹果那白色的果肉现在变得黄黄的,好像是生锈了一般。这叫我怎么吃啊。我拿起刀,把“生锈”的部分慢慢地削去,这苹果又恢复了本来的面目。可是过了一会儿,苹果又变黄了。我疑惑不解,就问妈妈:“妈妈,苹果为什么会'生锈'啊?”妈妈说:“这是因为苹果肉中的成分遇到空气中的氧气就会氧化,所以才会变颜色的。”我听了,心想:幸亏我有个当化学老师的妈妈,让我今天又学到了一个新知识。
有趣的小实验
今天物理课上,大家格外高兴,因为物理老师让我们先看“科学小实验”视频。
只见一个人拿出一杯水、一盏酒精灯、一根稍粗的试管,里面有半管水,水中还有一条小金鱼在游动。他这是搞什么名堂啊?
做实验之前,老师先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我问你们,把金鱼放在试管里,然后把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这小金鱼会不会死呢?”
这还要问吗?有一个同学大声说:“鱼肯定是死。”很多人都赞同,还有人附和:“不把鱼煮熟才怪呢!”可是,也有几个同学不同意。这一下,教室里可热闹了,就像有几滴水滴进了热油锅里,瞬间炸开了。
这时,老师笑眯眯地说:“意见不一致没关系,还是先看看小实验吧。”视频中那个人把盛着金鱼的试管上部放在了酒精灯上加热。同学们都伸长脖子,睁大眼睛等待着。不一会儿,试管上部的`水沸腾了,可那条小金鱼依然优哉游哉地,一摇一摆地在水里游动着,非常神气,好像在说:“怎么样,我不是活得好好的?”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非常惊讶。老师看出了同学们的心思,连忙解释说:“这是由于水传热的本领很差,试管上部的水沸腾,下部的水却还是冷的。那小金鱼呆在下面,当然不会死了。”这一下,同学们全都明白了。
小实验圆满结束了,同学们沉浸在欢乐之中。啊,多有趣的小实验!
由这些种种事情,我才知道:原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科学,比如说比如说牛奶加热后为什么有一层皮,因为那层浮在牛奶表面的皮是凝固了的蛋白质。牛奶中含有牛生长发育的所有必需的营养成分,蛋白质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营养成分,蛋白质一旦受热就会凝固。煮熟的鸡蛋之所以会凝固。就是因为鸡蛋里的蛋白质凝固了。牛奶中的蛋白质也会因加热而凝固。蛋白质,特别是牛奶的蛋白质,即便不加热,一变质就会凝固。蛋白质变质时会产生酸,酸能使牛奶凝固。用乳酸菌凝固的酸奶酪虽然能吃,但自然变质而凝固的牛奶还是不吃为好,因为不知道里面会含有什么样的能使人致病的细菌。
还有刮风时为什么会发出"嗖嗖"的声响,是因为强劲的风一旦碰上电线或树枝这种细长的东西时,就发出"嗖嗖"的声响。细长的鞭子在空中猛烈抖动,鞭子这种棒状物的后面就形成了空气的漩涡,从而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声音。风吹树枝的道理与挥鞭子一样。在呈锐角的地方或缝隙的后面,刮风时也会形成这种漩涡,并发出嗖嗖的声音,而且根据风力的强弱,发出的音调高低也不同。
我们身边的科学还有很多,这两个科学就是我看书找到的。
小的时候有一次和妹妹玩闹,妹妹一个不小心把刚刚烧开的水洒在了我的腿上,当时真是特别的疼,之后腿就起了很多的大泡,就此之后我就害怕热水,可是就是害怕热水,就又在热水上出错了。有一次我倒水,把热水倒进玻璃杯里,结果杯子就炸了,这真是把我给下坏了。
这件事情之后我就被妈妈狠狠的训了一顿,之后我就开始研究这可恶的热水,看了百科全书之后我才明白原来这是因为一种膨胀,俗话说:热胀冷缩,当热热的水倒进杯子里,杯子的内壁就急剧膨胀,杯子的外壁那一瞬间还是完好的,热度也是原样,所以内层玻璃突然向外大力挤压,杯子就破裂了。不是没有办法预防,如果事先把杯子预热一下,让杯子和水的温度差别没有那么大,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了。或者选择用很薄的玻璃杯子,这样热度很快就会传送出去,这样杯子也不会容易膨胀炸裂。
虽然现在我还是很怕热水,但是明白做事之前必须要仔细认真,而且在遇到不懂的事情上要善于去思考,因为身边的科学是无穷无尽的。
身边的科学,这个题目有点让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不知道从哪里写起。我去问爸爸,我们身边有什么科学。爸爸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他说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叫牛顿,牛顿小时候有一次在苹果树下休息。这时一个熟透了的苹果掉了下来砸在了他的头上,牛顿想,为什么苹果不往上掉都要往下掉那。从这件事情上他发现了万有应力正是因为他从身边的小事情上发现了重要的科学道理,后来牛顿成为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家。
爸爸讲完这个故事后说,我们身边有很多科学只要你认真的去观察一定能发现它们。哦我发现它们了我的太阳凉帽,它上面有一个小风扇当有太阳的时候,它就转个不停,转动的小风扇给我吹凉。没太阳的时候小风扇一动不动。现在我知道了小风扇的电能是由太阳能电池提供的,只要有太阳,太阳能电池就能发电。它把太阳能转变成电能,供给人们。
仔细的想想,身边的科学知识可真不少。只要我们多认真的去观察,去思考。总能发现身边很多有意思的科学现象,你发现了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在平凡的事物里,同样也隐藏着闪光的东西,我们身边的事物,只要你耐心观察、细致思考、不断求索,科学就在你的身边,等待着我们去探索与发现。
“南阳诸葛亮,独坐军中帐,摆下八卦阵,专捉飞来将。”谜底大家都应该猜出来了——蜘蛛。蜘蛛的本领很多,吐丝、结网、捕捉昆虫等等。它们不用四处觅食,而是待在自己织的网中静静地等待飞虫上钩。可是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是:蜘蛛吐的丝很黏很黏,能粘住比蜘蛛本身还大的昆虫,可是为什么蜘蛛在它织的网中还能运动自如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经过多方面观察和网上查阅的资料。我知道原来蜘蛛的肚子里有很多的丝浆,尾端有很小的孔眼,结网的时候,它就把这些丝浆喷出来。丝浆遇到空气。就凝成了细细的丝线,它就用这丝线结成网,这些丝带有黏性。不论什么飞虫,只要碰到网谁都逃不掉。而蜘蛛的身上和腿上,经常分泌出一层油质,粘丝是不粘油的,可是一般的虫子没有这层油质,所以蜘蛛网可以粘住飞虫,却粘不住蜘蛛。
科学就在你的身边,等待着我们在玩耍中探究科学的奥秘,挖掘生活中蕴含的科学道理,让我们做一个善于发现,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探究的“小科学家”!。
新学期伊始,老师告诉我们,学校的科技大厅建成了,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
我迫不及待地来到科技大厅。这里的器材很多,有鱼洗、天外来水、水漩涡、人体电池……让我看得眼花缭乱。最吸引我的是天外来水,它由一个水池和一个悬空的水龙头组成。水龙头看似没有任何连接管道,但是按下开关,它会源源不断地流出水,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上下仔细观察,发现水龙头是被一根空心的透明玻璃管支撑的。我轻声地自言自语:“水一定是由内孔被抽到了上面,然后经水龙头又流了出来。”老师听到了,笑着说:“这都是潜水泵的功劳。”
我了解了天外来水的道理,兴致探索更多的奥秘。勃勃地接着参观。我看到了许多哥哥、姐姐发明的作品,有肥皂再生器、活动课表、双包式缩肩包……他们的创意,点燃了我智慧的火花。我又看到了种类繁多的蝴蝶,奇形怪状的海螺,各种各样的海龟标本,仿佛置身于奇妙的大自然之中。当我看到魔方、九连环、孔明锁、速叠杯时,立刻玩了起来,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多么神奇的科学,多么有趣的科学,我一定会好好学习,探索更多奥秘。
“快起来!快起来!看窗户上多漂亮!”一大清早,我就被妈妈的叫声吵醒了,穿上衣服,迷迷糊糊向阳台走去,心想:有什么好看的,一定又在骗我,可是我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你瞧:在茂密森林里,有许多可爱的小鸟,在地上还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多美丽的窗花啊!
我很好奇,为什么冰窗花会有如此美丽不同的图案呢?我决定好好观察一下。我发现阴面厨房的冰窗花又多又厚,形态各异,而阳面阳台的冰窗花又少又薄,形态单一。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温度的关系,为什么又会有不同的图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去咨询了“万能的老师”——电脑,原来在寒冷的冬天,屋子里的温度高,空气中的水蒸气变热,它们在飘动时候,碰上冰冷的玻璃就凝结了。而且有的玻璃光滑,有的玻璃毛糙,有的玻璃干净得一尘不染,有的玻璃上面有很多污垢。这样水蒸气蒙上去的时候,就很不均匀了,有的地方水蒸气多,冰结的厚,有的地方水蒸气少,冰就洁得薄。就这样,玻璃窗上各种各样的美丽冰花就“画”出来了。
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是一个迷,只要你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就会发现许多奥秘。
“处处留心皆学问。”其实生活中有不少科学呢!
有一次,我和妈妈一起去逛街,突然看见一个小摊贩在用一种很像蜂蜜的粘稠液体做糖,我很好奇,就叫妈妈买了几粒,一吃还真甜,我问妈妈:“这是什么东西?”妈妈说:“那我们现在就回家去试着做做看吧!”
回到家后,妈妈拿出蜡烛、水、白糖和铁勺。又把我叫到她旁边,看着实验过程。妈妈先把蜡烛点燃,再用铁勺舀半勺白糖,后来加上适量的水,放在蜡烛上加热,过了几分钟,铁勺四周的白糖开始有点发黑,并开始变成白色的糖水,又过了二十几秒,中间的水开始沸腾,我把它拿下来,用手弄了一点,一尝,稍微有一丁点苦。
随着时间的推移,气泡越来越多,颜色也变成了淡黄色。虽然时间过得快,却没有现在这些糖变化快,每隔十秒就变一点颜色。很快糖水变成了红色,并开始浓缩,我不禁想起潘长江小品里的话——浓缩才是精华。
正当我入迷之际,糖水突然变成黑色。我就问妈妈是怎么回事,妈妈说:“没事的,只是碳化了”。
今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动动手,动动脑,就能发现。
科学科学真奇妙,它无处不在,它让人感到其妙,它让人感到神奇。今天,我在家里,就发现了一个关于鸡蛋、盐和水的奥妙。
今天,我在家里,正闲得无聊,突然,眼前的一杯水和一个生鸡蛋吸引了我,我翻身而起,从沙发上跳起来,将那个鸡蛋放进了水中,只见它从水面慢慢悠悠地滑到了水底,在那儿一动不动。
我蹲在这杯装着鸡蛋的水前,全神贯注地望着它,想从这里面琢磨出什么,我想:“这鸡蛋要怎样才能浮起来呢?”我久久都得不出答案来。
突然,一个念头突然从我的脑子里闪过了:用盐,盐能让鸡蛋浮起来吗?我立即跑到厨房,拿了一包盐,兴奋地跑了出来,成了一勺盐倒进水中,目不转睛地望着水中,只见鸡蛋稍微想上浮了一下,然后又落到了水底。我来了劲儿,又往水里盛了几勺盐,将它搅化,只见鸡蛋像一个游泳运动员一样,“蹭”地一下浮到了水中,我不甘落后,盛了几大勺盐在水中,搅化,终于,鸡蛋腾空而起,露出了它那灿烂的笑脸!
我特别高兴,一蹦三尺高,终于知道:科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在每一个人身边,但我们要用心去发现,用行动去证明!
今天作文课上,大家分外高兴,因为老师要让我们做一个科学小实验。
做实验前,老师问我们:“你们觉得方糖遇火能烧着吗?”同学们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可以。到底能不能燃烧呢?我也很想知道。
老师把酒精灯点燃了,再用镊子夹起方糖,放在火上烧。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方糖还是没有烧着,却看见方糖底部由白变黄,最后滴落几滴糖汁。这个实验证明,方糖直接烧是烧不着的。
不过,老师就像是个魔术师一样,悄悄“变”出了一盆烟灰,神秘地问:“你们觉得方糖和烟灰在一起能不能燃烧呢?”话音刚落,教室里又沸腾起来,大家众说纷纭,难以定论。最后,老师让我们小组实验。大家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开始了实验。徐路遥小心翼翼地点燃了酒精灯,我用镊子夹起方糖在烟灰里沾了两下,又滚了两下,这方糖便穿上了一层“灰”衣。我把方糖放在火上烧。随着“嗞嗞”的声音,方糖烧起来了。徐路遥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大喊道:“你们快看,方糖着了!方糖着了!”而总是眯着眼睛的袁静怡,此时也把眼睛瞪大了,而我的嘴巴也张成了“O”型……大家都不敢眨眼,生怕眨眼的一瞬间,方糖就会突然消失。火烧得太旺了,我赶紧把方糖上放到盆子里。不一会儿,方糖上的火就熄灭了。我们七上八跳的心,终于平静下来。黑乎乎的方糖散发出阵阵糖香,怎么还有的焦糖布丁的味道呢?细细一看,原本白花花的方糖变成了焦黑色,还有一条黑色的“小蛇”从方糖里“钻”了出来。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方糖里真的有“小蛇”吗?我靠近一看,哦,那条“小蛇”就是这方糖烧焦的糖汁啊。
原本不会燃烧的方糖和烟灰为什么放在一起,就这么易燃呢?老师给我们揭开了谜底:烟灰中含有碳酸盐以及一些稀有元素,这些化合物可以起到催化的作用,让方糖燃起来。烟灰在这里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原来这就是方糖燃烧的奥秘啊!”我不禁感叹起来。
这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科学就在身边,我们只要敢于探索,就一定能发现生活中的无穷奥秘!
“科学”,这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又令人感觉高深莫测的词语,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科学,小到家里的抽水马桶、电灯泡、电风扇、微波炉,大到家里的电视机、电脑、汽车都跟科学有关。“公路两旁的反光桶为什么会发光?”“动车组为什么能跑得这么快?”这一个个“为什么”都是科学呀!
今天我不说别的,就说说我们出行的交通工具——火车。说起火车,它是我们生活中必备的交通工具,自从英国人乔治。斯蒂芬森在1814年发明了被称为“半统靴”的蒸汽机车后,人类的火车技术突飞猛进,火车也逐渐成为了人类生活中必备的交通工具。目前日本高速铁路发展历史最长,结合各条线路情况和环境的需要,开发的高速列车的类型较多。最早建成开通了东海道新干线,接着动车组“tgv”高速列车纷纷闪亮登场,日本可真是个“交通之城”!
德国是日本之后交通第二发达的国家。早在1970年,德国人长途运输新技术的研究就已经非常深奥了,先后发明了“lce”高速铁路、欧洲之星列车……
火车里的科学也是很多的!
那天下午,我给正在忙碌的父母倒杯水。我把水倒在玻璃杯里,并放了一勺白糖,然后拿根筷子想把白糖搅匀。我刚把筷子放入水杯,便听见有人敲门,是邻居姐姐来借我的水彩笔。送走她以后,我继续自己的事情。
我往茶几上一望,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咦!水杯里怎么放着一根弯弯的筷子?我明明拿的是洁白而笔直的筷子啊?莫非筷子在水里被泡弯了?是不是水有问题啊?我顾不得别的,连忙向家长报告:“大事不好啦!大事不好啦!筷子被水泡弯了,水里是不是有杂质啊?”爸爸一听,微笑着抬起头,轻轻地告诉我:“这是正常的折射现象。”我立即回答:“什么折射?我不懂,我只知道筷子变弯了。”爸爸就带着我来到书房,从书柜里找到物理书,给我进行了知识普及。
原来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再加上筷子在水中的部分会对光反射,到水面的时候又与原来的位置发生了偏离,我们眼中看到弯弯的筷子其实是筷子的虚像,是由折射光的聚集造成的。生活中我们也会看到此类光折射现象,比如沙漠里出现的海市蜃楼。
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我笑了,原来科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啊!
今天我们的科学实验班队课实在是太奇妙了,怎么奇妙了?别急,接着往下读吧!
我们七彩阳光假日小队为大家带来的是“酱油盐水二重奏”。在一杯自来水中加几滴酱油就成了酱油水,再将一些盐加入自来水就成了浓盐水,还要准备一张纸片,我们的实验工具就准备完毕了。
实验开始了。先把纸片盖在酱油水杯上,然后把酱油水杯倒扣在浓盐水杯上,接着把两个水杯之间的纸片抽出来,你会发现酱油水猛地往下一渗,就定在原位不动了,两个水杯之间酱油水和浓盐水黑白分明。
酱油水竟然没有和浓盐水混合,怎么样,很神奇吧?让我来给你讲一讲原理吧:原来,浓盐水的密度较大,酱油水的密度较小,所以酱油水就会浮在浓盐水上。但是,如果把浓盐水放在上面,那么两杯水就会互相混合,变成了浅色混合水了。
还有其他的小队分别带来了“浮鸡蛋”、“刺不破的水袋”、“与众不同的气球”等,个个都让人感到十分神奇,精彩非凡!
这场奇妙的科学实验班队课在我们的掌声和笑声中结束了,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的科学道理。科学是奇妙的,有很多的奥秘等我们去探索,我们要插上科学的翅膀,飞向美好的明天!
我们身边的科学有很多很多,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介绍吧。
我们平常看电视时,要把盖在电视机上的布全部揭开,因为电视后面的尾巴上有出气孔,能散发热量,所以不能把布盖到上面尾巴上。
在平时生活中,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在夜中突然发烧,家中没有退烧药的情况下,就可以用湿毛巾放在前额上,我几次在夜中发烧就用这种方法来退烧的。
在夏天这个季节里,要是闪电,打雷时,不要开电视、电脑,最好把电源也拔了。人不要站在电线杆底下,在闪电,打雷时容易触电,很不安全。
冬天送了暖气后,晚上睡觉时在暖气片上放一条湿毛巾,这样从暖气片里散发出来的热量不太干草了,使人的鼻孔、喉咙湿润了。另外在冬天家里人的了流行性感冒,可以熬一点醋,让熬醋时的蒸气在家里散发,这样可以杀掉流行性感冒的病毒,这个办法效果很好。
我们要吃桃子时,先洗干净,然后用一盆清水,在清水里放一点盐,再把洗干净的桃子放进盐水里。浸泡十分钟,这样能使桃子上的毛完全去掉,也能起到杀菌作用。
星期天,我和几个小伙伴在沙堆边玩耍。突然发现有几只小鸡一下一下地吃起沙子来。我觉得很奇怪:小鸡怎么吃起了沙子?难道是没吃饱?
我赶紧跑回家,打开电脑,在网上查找有关资料,终于知道了小鸡吃沙子的秘密。
人吃食物时,总是要用牙齿把食物磨碎后再咽下去,但是小鸡没有牙齿,食物吞下去后要靠在胃里摩擦消化,吃些沙子可以增加胃里食物的摩擦力,把食物磨成碎面就好消化了。难怪小鸡那么喜欢吃沙子呀!
我太高兴了。以后要多动脑、动手,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
身边的科学
夏天到了,许多人都喜欢吃冰棍儿,我也不例外。可是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冰棍儿从冰箱里拿出来时,会冒出白色的、冰冷的“烟”,这是为什么呢?“白烟”为什么会从冰棍儿里冒出来?
我赶紧打开电脑,在网上查找有关资料。原来冰棍的温度比它周围的温度低很多,冰棍就会从周围的热空气中吸收热量,变成水蒸汽,而靠近冰棍的空气也会变冷,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许多的小水珠,随着空气的流动,看上去就像冰棍在冒烟。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事情,只要你留意观察,多动脑、动手,就会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
“五一”节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寻找身边的科学”。我抓耳挠腮,正愁不知如何去完成,突然看见一只小花猫走过来,冲我叫了一声,然后竟吃起路边的青草来。
我非常奇怪,小花猫怎么吃起青草来了呢?于是我急忙跟踪这只小花猫,只见它吃完草后走到无人的地方,用前爪在地上刨了个坑,然后就呕吐起来,把刚才吃下去的青草还有没消化的食物全吐了出来。哦!我不禁恍然大悟,因为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小花猫吃草是为了引起呕吐,它是吃了不卫生的食物,通过呕吐将那些未消化的食物吐出来,来减少肠胃的不舒服。
我刚把这件事记下来,忽然一抬头,无意中又看到墙角的蜘蛛网上有一只蜘蛛在吃它自己织的网,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仔细观察起来,只见蜘蛛吃完网,又不停地织起网来。我感到不解,跑去问妈妈,妈妈告诉我:“蜘蛛吃网后又织网,是为了让网的粘性更强一些,更好地来捕捉食物。”哦,原来是这样!
晚上,我躺在床上,想起白天碰到的这两件奇怪的事情,真有趣!原来,我们的身边到处充满着科学,只要我们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
今天浏览班级博客圈时,路宽宽的博文《神奇的莫比乌斯圈》一文吸引了我,勾起了我内心强烈的好奇心,决定亲手一试,于是找来工具这么一试还真是奇妙,于是决定记录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相信你若亲手试试,定能找到魔术大师一般的感觉,在过年时给大家露一手,让你也神气一把!怎么样?动心了吗,那就跟我来见证奇迹吧!
首先,让我们准备一条长方形的纸条,观察一下,它有四条边。然后,让我们拿起两头,对接在一起,你会发现,它变成了两条边,里外两个面的一个圆圈,别忙,我们若将其中的短边一头一拧,让它旋转180°,并将两头粘贴在一起,这时你会看到它变成了这样的一个圈。
或许你会说这有什么神奇,别慌,请你用手指沿着一边摸下去,你会发现什么?对!它的边连在了一起,变成了一条边!若从粘贴处起,从中间划线的话,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试试看!
你发现什么了?哈哈!是啊!它的正反面连在了一起,变成了一个面。怎么样神奇吗?这就是路宽宽文中所描述的莫比乌斯圈,它是德国科学家莫比乌斯发现的。
别忙,魔术这才刚刚开始,如果你沿着画的线剪下去,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先猜猜看,然后再试一下?好,告诉你我的猜测和路宽宽的同学一样,我想可能会变成两个小圆圈,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
当我的剪刀小心地剪下去后,我惊喜的发现:啊!竟然是这样子?
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想一想,这神奇的莫比乌斯圈究竟是怎么回事?赶紧试一试吧!
哈哈!我这个魔术师,可没有到此罢休,我想要是不沿着刚才的中心线剪下去,画两条平行线,剪下去又会有什么神奇的发现呢?
不这样剪,还会有什么样的剪法?如果不是旋转180°,旋转360°会怎样?两边都旋转又会怎样?又会有什么样奇妙的变化,难道你不想试试看吗?让我们行动起来,见证奇迹吧!
哦,对了,再想想看,莫比乌斯圈在我们的生活的哪些地方应用了呢?当我们坐着过山车尖叫时,你有没有想到莫比乌斯呢?
科学就在身边,行动起来吧!读一读科学书籍,结合实际想一想,亲手动手做一做,相信你的假期一定会开心多多,收获多多!
秋高气爽,我、吴皓圆、马燮尔、刘依宁聚在一起,准备搞一个小队活动。
下午2:00,爸爸准时送我们去儿童博物馆。我们一路上说说笑笑,高兴极了。
到了儿童博物馆,我马上蹦下车,向儿童博物馆的大门奔去。其中,我最喜欢的展馆是航海馆里的造浪台。造浪台是触屏型屏幕。我“点”了一个平底沙船,妈妈说平底沙船应该可以承受较大的风浪吧。我却说不一定。于是,我开始造浪了。我先来一个微型波浪,平底沙船基本上是纹丝不动,勉强还承受得住。过了一会儿,我来了一个中型波浪,它就承受不住了:只见船在“水面”上左右摇晃,“水”不时泼入船中,岌岌可危。在大家的加油声中,我使劲地摇动手柄,波浪也越来越大,简直可以与真正的海浪有一比。平底沙船在波浪左右夹击下,在我们的摇旗呐喊身中,沉到了水下,消失了。
我对妈妈说道:“还是我猜对了吧!”“你真棒!”妈妈笑眯眯地夸奖道。
其实,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是它要你去探索!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科学,我们要自己去用心发现。而我,也发现了我身边的科学之一。
那天,我正在和我爸爸打乒乓球。正打在劲头上时,老爸打过来一球,我没接住。我去捡球是,却不幸踩在了乒乓球上——球凹进去了一点。这可不妙,凹进去的乒乓球打不了了。就在我想该怎么办时,爸爸突然说:“去拿一碗开水,把乒乓球放进去,过一会儿就会恢复原样了。”
听了爸爸的话,我暗想:这怎么可能呢!但又不好拒绝,只好照做喽。我拿了一碗开水,把乒乓球放进去以后,我就去看电视了。过了一会儿,我来看乒乓球。哇!真的恢复了,太神奇了!可是究竟是怎么回复的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下定决心要找到答案。
为此,我翻遍了《百科全书》和《十万个为什么》,又查了电脑。在电脑上,总算是让我找到了我要的答案。“凹进去的乒乓球碰到热开水会复原,是因为……”原来是热胀冷缩的道理!我终于知道了,我迫不及待的告诉哥哥,本以为他会夸我,没想到他却说:“你真笨,连这个都不知道!”气死我了。不过没关系,至少我懂得了新的一份知识和懂得了查电脑的好处。
科学就像是一扇虚掩着的门,只要你愿意去推它,它就会给你许多意想不到的知识。
“周末的作业终于完成啦!终于可以上床睡觉啦!”我一边伸懒腰。一边高兴的喊道。突然,书桌旁的兰花引起了我的注意。它们的花瓣紧紧的合拢在一起,就像在睡觉似的。“难道花儿也像我们一样,到了晚上就要睡觉吗?”好奇的我顿时睡意全无,赶忙跑去问妈妈。
“花儿没有大脑,它们是不用休息的。”妈妈回答道。“那花儿晚上为什么会把花瓣合拢起来呢?”妈妈说:“晚上的光线变暗了,它们的花瓣就合拢在一起了,等它们遇到明亮的光源,花瓣自然就会舒展开了。”
真的是这样么?我将信将疑,心里却想着:还是我自己来验证一下吧。
于是,我将花盆里的花一分为二:一半用黑布蒙上,模拟晚上昏暗的光线;另一半用大号手电筒进行直射。大约二十分钟后,我观察到,用手电筒照射的花瓣展开了,而蒙着黑布的花,它的花瓣还是老样子。接着,我把手电筒移开,又过了大约十分钟后,原来已经舒展开的花瓣又合拢在一起了。
通过实践,我知道了花瓣的展开与合拢果然和光源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次实践,也让我明白科学就在身边,只要细心观察,就会有所发现。
你知道牙签吗?你知道牙签如何让我们了解科学吗?只有用自己的观察力和勇于做实验。你知道气球吗?你知道静电吗?接下来我将带你一起去发现静电的奥秘。
实验开始了。大家把工具准备一下吧,牙签,清水,方糖,肥皂。第一步:把牙签小心地放在水面上。第二步:把方糖放入水盆中离牙签较远的地方。牙签会向方糖方向移动。第三步:把肥皂放入水中,牙签离肥皂远了。
下一个实验开始了。工具是打好气的气球2个,线绳1根,硬纸板1张。第一步:将两个气球分别充气并在口上打结。第二步:用线将两个气球连接起来。第三步:摩擦出静电。第四步:两个气球分开了。第五步:将硬纸板放在两个气球之间,气球上的电使它们被吸引到纸板上。
为什么?因为静电。一个气球上的电排斥另一个气球上的电。两个气球上的电使它们被吸引到纸板上。
当你把方糖放入水盆的中心时,方糖会吸收一些水分,所以会有很小的水流往方糖的方向流,而牙签也跟着水流移动。但是,当你把肥皂投入水盆中时,水盆边的表面张力比较强,所以会把牙签向外拉。
谢谢大家和我一起做实验。
“讨厌,又得去帮你爷爷把那大金鱼缸换水了。”爸爸苦着脸向我诉说。
“没事,老爸!”我安慰着说,“我帮你搞定!”
“太好了!”爸爸竟像小孩子一样高兴。
不一会儿,我们便来到了爷爷家。我抢先对爷爷说:“爷爷,今天我来帮你换水。”
“你?”爷爷一脸的不信任。
我胸有成竹地开始准备材料:一个用来盛水的大容器、一根塑料管。我先把大容器放在鱼缸下面,再小心翼翼地在塑料管中灌满了水,把一端放在金鱼缸里,另一端放在地上的容器里。手一移开,金鱼缸里的水便顺着塑料管子流下来了。爸爸和爷爷不住地夸我,都说我聪明。
爸爸问我:“这是什么原理呢?”
我说:“这是我用了虹吸现象。当大气压力同时作用在两个容器(鱼缸和盛水容器)内的水面上,向下的压力在管臂内向上支撑着一个水柱,而塑料管的长臂比短臂中的水更重,因此它向下的压力更大。重量较大的臂会克服向上的阻力,这样水就会沿着这个臂流下来。当水流进下面的容器时,上面鱼缸里的水就会通过塑料管的短臂向上流。爷爷、爸爸听了,都说我是个小科学家、小博士。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勤于观察,勤于动脑,勤于实践,就能发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科学,别以为只有大科学家才有,只要你细心观察,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一、蚂蚁补洞要下雨
上次,我们去乡下,刚要出发时,我往地上一看,呀,哪儿来这么多蚂蚁?我蹲下身子,只见这些蚂蚁身上个个搬着一块小石头,好象要去跟别的蚂蚁打架呢!我为了这个有趣的现象,去请教了我们家的大学士――爸爸。爸爸说:“这是因为天快要下雨了,蚂蚁正要补洞,防止渗水。”当时,我还不相信,直到后来天真地下雨了,我才相信。原来小小的蚂蚁还真是个准确的天气预报专家啊!
二、怪坡现象真奇妙
那次去大连游玩时,我们遇上一个怪坡,而这时,驾驶员叔叔却把车停了下来。我想:咦,怎么回事,驾驶员叔叔把车停了下来,而且没有拉手刹,这样车不是会倒滑下去吗?带着这个好奇心,我请教了驾驶员叔叔。他说:“你问这个呀。你别看这个坡是个上坡,其实它的地理位置却是下坡,有好多车开到这里就是为了体验一下这奇特的感觉,我们当然也要啦!”听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
我们身边的科学还有很多。比如蜻蜓为什么会低飞?仙人掌为什么能救沙漠中的旅行者等等,都要我们自己去发现。
科学真是无处不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