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随妈妈去江南舅妈家小住了两月,那里水多,桥多,船也多。水两畔是一排排灰色的小楼,屋檐滴水,那水滴“吧嗒”地打在光滑的青石板上,犹如打在古代编钟上。也就是这“吧嗒”一声,江南便印在我的心田上了。
舅妈家的老房子是两层的,楼梯仄仄,走上去嘎吱嘎吱地响,那时的我总以为楼梯要散了,于是缠着舅妈,她只是一笑,哄着我:“这样踏上去,楼梯是会和你说话的,新的,不好。”为了证实舅妈的话,我每天上上下下地踏梯子,却一次也没有听到过它说话。
舅妈是江南人,和江南的水一样,清丽委婉。每次在舅妈的怀里撒娇,都会觉得世界上最温柔的地方也莫过于舅妈的怀抱。“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此话不假,江南的女孩子是水月的灵气所化。任凭你梳上两条小辫子,水裙旗袍,丝质马裤,也装不出江南少女独有灵气。她们携手走在街头,轻启朱唇,说几句软软的吴语。那清亮的眸子,如水钻般闪闪发亮……我时常坐在船中,看采莲的归航,那些女孩子与满船的新叶在一起,真是分不清哪里是莲,哪里是姑娘。
落雨的日子,舅妈是不让我出去的。但是,我却总能找到乐子。我爱极了江南的雨,尤其是那雨打在石板上的声音。顺窗往外望,总是有几只船悠悠过去,雨中飘来江南的民谣:“落雨喽,落雨喽……。”船中女子探出头:“侬好!”另一只船上的女子应了声:“伊好!”我趴在窗前看着她们,小声地学说吴语,却总是不像。她们的声音清清凉凉的,像雨水带来的湿气一样。江南的雨天,总是充满情趣的。
记忆的河流冲刷着我的脑海,江南的轻烟笼罩着心中最柔软的位置。古香古色的亭台楼阁,碧波荡漾的江水,淡蓝色的天幕,江中扁舟悠然而去……每当回想,总是像翻开一本古旧的诗集,因为那里记下了儿时的梦。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时间如一阵阵风,拂去记忆的尘埃,留下些散金碎玉,带着花香,带着些水汽。
四月江南,小舟轻棹,阳光洒尽温柔与美好。我坐在一只乌篷船里,船夫慢慢地摇着橹。摇着摇着,空气变得嘈杂了,春风变得浮躁了。我探出脑袋,两岸已经游人如织,喧闹中夹杂着孩童的叫声,尖细而犀利,划破了江南的温婉美好,把如画的春色扯得支离破碎,喧嚷聒噪。
我无心游览。下了船,想找一家小店坐坐。我踢着脚下的小石子,在刺眼的阳光下眯起眼,昏昏的:这就是江南么?这真是江南么?顺着人流缓慢移动,蒸腾的人流裹挟着我,挤压着我,让人心浮气躁。忽然被撞了一下,只见几个游人向前涌去,高嚷着:“来不及了!来不及了!快,快点!”我一阵恍惚。哎——我的江南啊!
人渐稀疏,几间展览馆分散了人流,我无聊地向四周张望着。忽然,一个特别的身影出现了。小巷里,走来一位老奶奶。踩着碎步,款款前行。黛色的油纸伞原始古朴,碎花白底衬衫柔软服帖,深蓝的长裙丝绸般细腻,迎着光滑的风,显出海浪般的波纹。手腕上翠莹莹的玉镯,被风撩动得清脆。脚下一双烟青色布鞋,优雅地走在石板路上。一头纯白、微卷的短发,干净整齐。白皙的脸庞显出温婉的气质。她走到不远的一家糕点店,买了两盒糕点,又提着细绳走回来。
她的身边熙来攘往,人潮汹涌。可是却又仿佛只有她自己,与这四月江南的清风,天边的微云,溪流上的小舟,还有这青砖黛瓦、青石板路、狭窄里巷,同气相流,同声相应,浑然一体。我想,她就是戴望舒的《雨巷》里彳亍独行的结着丁香般愁怨的姑娘吧,她也经历过江南的凄风苦雨飘摇动荡吧。岁月漫漫,她却保持着这一份难得的平和优雅,能抚平人心头的躁动。
她白发飘起,裙裾摇曳,安静地走远。
我就这样安静下来,终于嗅到了墙头蔷薇的幽香,感受到了扑面水汽的滋润。哦,我的江南……
江南雨,打着黑瓦白墙;江南雨,打着亭台楼阁;江南雨,打着游子思乡的心……倾听江南雨,感悟江南所特有的细腻情怀。
明月的光辉普照大地,江南雨下了。那黑瓦白墙早已变得湿漉漉的,雨水从房檐上落下来,细细倾听,似乎能听到白墙细细呼吸的声音,一切都被烟雾所笼罩着,整个世界只剩下灰蒙蒙,白茫茫的一片。我想,江南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这丝丝缕缕的细雨吧。
倾听江南雨,我的心也沉静。秋冬的雨,静寂而寒冷,使人不由自主产生凉意。江南的冬天,坐在家中,望着窗外,雨水蜿蜒曲折地从窗户的顶端到窗户的下框上,让我急躁的心转为沉静。看着窗外的细雨,我的内心不由地浮想联翩。秋冬的雨,萧瑟而迷人,雨从高处落下,“啪啪”激起地面积水上的一朵小水花;“啪啪”打在硕大的叶片上,叶子摇摇晃晃地从树冠落到树根上,尽情享受着人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坠落,这是自然的规律,也是重生的开始。雨雾中的枯黄的落叶也许是对秋天最好的诠释吧。
倾听江南雨,我的心也松弛。冬的结束暗示着春的到来。春天的江南雨,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的细滑,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迷惘。瞧,那枝头的新芽,那繁艳的春花,那每家每户绽放的笑脸,似乎都在为夏的到来在酝酿。
倾听江南雨,我的心也雀跃。经过春雨的洗礼,夏天的江南雨变得更有力量。听,那乌云卷着雷声,一道闪电划破天空,照亮了大地,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黑暗。轰鸣的雷声,狂暴的风声,怒吼的雨声席卷了全城的每一个角落。此时的江南雨一瞬间就从一个娇柔的女子变成了壮汉,让每个细胞都充满了力量,正在演奏着一场摇滚表演,让我的心变得欢快不已。
倾听江南雨,不同季节的江南雨都会给你全然不同的感触,我想这就是江南雨独特的魅力所在了。
徽州亦古色古香。集几千年文化于一身,如一块檀木,即便是布满蛛网,或是尘旧,也无法阻挡他所散发出的阵阵木香,阵阵文化之墨香。
踏进那宽阔的大院,青石斑驳的痕迹给徽州盖上了古老的印章,点点滴滴落之细处的木门,木窗上的雕刻,无不赞其精美。闺阁早已破旧不堪,可昔日的辉煌还时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似乎还见到那含羞地笑坐在阁中,正在窗前绣花的窈窕淑女,无一不让人向往。走出大院,轻轻踮进那青石板铺成的小路,独走幽幽小巷,抚摸那被风雨侵蚀了几百年的残砖断瓦,望那青苔放肆地爬上这墙,心中感慨万分,心中无一不叹这一份幽幽小韵,淡淡之雅。走出那小巷,越走越远。回望,一座座黑白砖瓦,一座座马头建筑,除了用“美”来形容,竟也找不出更适合的字来。渐渐地,夜幕披上了大地,我又看到了那热闹的屯溪老街,仿佛见到了几百年前繁华的夜市之景。
当我在各种食物的香味中闻到了一阵淡雅的墨香,我移步寻了去。石砚、毛笔、宣纸、墨,这些一样一样地摆放着。墙上挂着许多副对联,字有的刚劲有力,有的龙飞凤舞,还有的洒脱豪气,那便是毛笔字的海洋,便是墨的文化。我想:这应该是徽文化的精髓吧!当然,徽菜也别具特色。我在一条小巷边找到了一个卖毛豆腐的老字号,生的毛豆腐摸上去如蚕丝般细滑,如棉絮,再尝上一口,松软,汤汁都侵入进去了,但又不软如棉花,又有些硬,味道麻而香,实在是唇齿留香。徽州,没有人完全了解它。特别是徽州的文化,它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是永远让世人无法完全领悟。
徽州,这个神奇而独特的地方,值得世人去看一看,看看它秀丽的风光,看它精美绝伦的思想与唤起人“静心”的文化。
保国寺大雄宝殿前有两座唐代经幢保存完好,东侧的经幢建于开成四年,比例匀称,造型古朴,据记载此幢原藏宁波慈城普济寺。西侧的经幢虽也为唐幢,也为八边形幢,但损坏严重,字已漫漶不清。
莲花基座,龙首盘身。巨大的莲花象征着“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典雅,一条条龙盘延而上,飘逸而古朴。龙能大能小,能现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龙首向上,面目平和威严,龙嘴微张,似若吞云吐雾。细致雕刻过的龙鳞栩栩如生,层层片片堆叠而上。龙须恍若漂浮在云中,龙眼炯炯有神,锐利而威严。三龙各有千秋,似若威风凛凛,似若遨游云中。
再下来是束腰,每面有一壸门,内雕一佛像,整座经幢一共有六个壶门。保存完整的,双眼微阖,似在喃喃自语。朴素的一身长衫,洁净虔诚。保存不完整的,只能依稀辨认出轮廓,模模糊糊间却别有韵味。在这模糊勾勒的轮廓里,便可望见百年兴盛亡衰。
最地下刻着莲及卧龙,周围一圈祥云,半开的莲,宏大却又带些少女的青涩。层层堆叠起来的祥云,虔诚的托着在云间自在遨游的龙,似要把它托上天空,洒下无边吉祥。幢身密密麻麻地刻着经文,据记载,那是陀罗尼经。载着密密麻麻的历史风霜的经文,就如同刚刚雕琢上去般那样的宁静而简朴。
经幢的顶上刻着仰莲及卧龙,还刻有一朵朵轻如曼纱的祥云,似乎在传达人们对未来的祝愿。幢顶飞檐微扬,上覆一个带祥云纹的顶盖,似乎在传递着国泰民安。
看着这经幢,好似一位勇士,常年默默立在这里,守卫着保国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