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社会,媒体纷繁。电视,可以轻轻松松地欣赏;广播,可以休闲式地收听;网络,可以海阔天空地漫游;报刊,可以随心所欲地浏览……相比之下,读书,显得有些“沉重”:字要一个个去认,句要一句句去理解,意思要一段段去思索,没有形象画面,没有伴奏音乐,没有旁白点拨,真有点儿“难”!
但是,你可要记住:成功,靠的只能是“千方百计”;每一种媒体都要接触,但任何媒体都不能替代书籍,不仅因为它是这一“大家族”的“老祖宗”,更因为它在锻炼思维、培养能力、丰富文化内涵、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等方面有着特殊功能。
我就把书籍当作不可缺少的营养品,看见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爱不释手。爸爸妈妈给我的零花钱,我舍不得花,攒起来买书,星期天上新华书店,是待到关门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每逢生日或者学习上取得一点点进步,爸爸妈妈问我要什么礼物时,我总是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书!书!我要书!”
在我的房间里,摆放着两只大书柜,那里面全是书,从小小的、薄薄的连环画到大大的、厚厚的百科全书,应有尽有。曾经有多少次抱着书入眠,也曾有多少次一个人关在家里,静静地沉浸于书的海洋,在那里遨游、徜徉、流连忘返。
读到高兴处,我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脸上洋溢着欣喜的神情,绽开舒心的笑容;读到悲伤处,我便为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而伤心不已,流下同情的眼泪;读到幽默风趣处,我常常禁不住开怀大笑,觉得妙不可言;读到深奥之处,我总要皱起眉头,冥思苦想;读到优美的词句,我会动笔摘录,细细品味。
书既像是一位充满智慧的老人,不断启迪我,又像是一位真诚的朋友。
从我呱呱坠地到现在,书本不仅没有离开过我的生活,而且成为我的好朋友,陪我一起度过快乐的时光。
在我牙牙学语的时候,妈妈就为我买了许多漫画书,它们的封皮是硬面的,色彩鲜艳,画的东西像真的一样,我虽然不懂,但是我已经被深深地迷住了。在妈妈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下,我从这些书里认识了各种动物、水果的名字。
上了幼儿园,我的书本就更新换代了。它们变成了一些带有图画和简单文字的书本。虽然我有很多字都不认识,但是在妈妈的帮助下,我理解了其中的意思和道理。其中一些故事书,我总是缠着妈妈给我讲里面的故事,故事经过妈妈语言的加工,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我听得津津有味。故事书变成了我的催眠剂,这些故事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成为了一名小学生,书籍更是我不可缺少的伙伴。我学会了拼音,自己可以拼读各种书了。我的书本又一次更新换代了。有厚一点的故事书,还有歇后语、作文、小说等,涉及到方方面面。我从书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和道理。比如我看到一本儿童文学书《笨狼和它的爸爸妈妈》,它们一家虽然都很笨,但是他们朴实、善良、乐于助人,所以它们生活的很幸福、快乐。我也做这样的人。记得有一次滑旱冰的时候,一个小男孩不小心被砖块绊倒了,我忙过去把他扶起来,他看着我笑了。虽然是举手之劳,但我心里却像小鸟飞一样的快乐。这件事让我深深的感受到,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植物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籍是我的'精神食粮,是我永远的朋友。
评语:小作者清晰的描述了书籍在童年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很好的结合自身的经历,阐述了在现实生活中书籍带给小作者的帮助。
缺点:文章层次并非十分清晰。
书籍,让人们开阔了视野,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美丽,感受到了人类无限的情感;书籍,让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升华,感受到了民族精神的伟大,培养了高尚的人格;书籍,让世界变的和谐,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记得小学二年级时学习了一篇叫《小猫钓鱼》的故事。看到小猫一会儿奔跑,一会儿静坐,一会儿钓鱼,一会儿追蝴蝶。当时被小猫的活力所感染,想和小猫一样充满活力。当老师引导我们读了这篇故事时,我明白了不能学习小猫的三心二意,做任何事情都要一心一意,认真完成。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又从语文课本上读到列宁小时候的故事。他打碎了姑妈心爱的花瓶,主动承认了错误,得到了姑妈的原谅和夸奖。那时让我明白,做错事情就要勇于承担责任,要知错就改。
上初中后,阅读的书籍不在单一,阅读的题材也不在只限于课本了。在书中看到的越来越多,感受到的也越来越多。
有“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莺,晴光转路绿频”的春景;“残云收夏曙,新雨带秋岚”的夏景;“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的秋景;“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的冬景。
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友情;“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的亲情;“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着花未?”的思乡之情。
我不仅在书中看到了景,感受到了情。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古人的高尚人格和铮铮的爱国雄心。
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孟子;有“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淘渊明;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有“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
有“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有“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祖先为国献身的精神让人敬仰,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永不屈服于敌人的精神和誓死保卫祖国的信念。当列强瓜分中国时,当侵略者残害中国人民时,当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将中国人变为“东亚病夫”时。中华儿女那永不屈服的精神让中国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果敢行动;有吉鸿昌“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壮举;有“锦绣河山好收拾,万民做尽主人翁”的朱德。还有弃医从文的鲁迅,用文字当匕首刺进敌人的心脏;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总理……
他们见证了中国的历史,他们守住了中华江山,他们是永不屈服的中华儿女,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从书中看到了他们的事迹,从精神上接受了他们赋予中华儿女的铮铮铁骨。
一批批留洋学者不辞万里奔回祖国,为中国的快速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当原子弹、氢弹、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时,作为中国人,我骄傲。当五星红旗飘扬在奥运会第一名的地方时,奥运键儿留下眼泪时,我感到骄傲。当看到幼儿在父母的关怀下成长,老人得到了儿女的孝顺,学生在老师的教导下努力学习时,我感到骄傲。
从书中学会做人,我快乐;从书中看到大好河山,我快乐;从书中感受情怀,我快乐;从书中看到民族正在自强不息的发展,我快乐。
读书,伴我成长,我快乐。它不仅是年龄的增长,也是思想的成长。从一个简单的做人道理到一个民族的精神,都是书籍在升华我们的思想。我读书,我快乐。在这个蓬勃发展的国家里,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不仅要从书籍中升华思想还要用自己的知识为祖国的发展献上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