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建筑风水论文(收集5篇)

时间: 2024-06-19 栏目:写作范文

建筑风水论文篇1

关键词:建筑风水现代科学天地人合一古文明1建筑风水的起源与发展

1.1建筑风水是我国原始文明的悠久历史象征之一

“风水”的概念,一般认为源自晋代郭璞的《葬经》。《葬经》中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又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深浅得乘,风水自成”等等。事实上,汉代青乌子《青乌先生葬经》更早涉及风水,书中说:“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上述表明,“风水”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对风水的论述,主要源自对“风之聚散,水之行止”这一自然现象一般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以及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经过几十代人的发展推演出一套完整的风水理论。

风水理论的形成是人们经过大量经验实践总结的结果,一般情况下理论的形成特别是古代远落后于风水实践。

那么,建筑风水的思想产生的年代究竟有多远?建筑风水理想模式的核心是青龙、白虎、玄武和朱雀等“四神”或称“四灵”,据《三辅黄图》记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1988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了青龙、白虎图案,说明在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四神”概念。在宗周的丰京瓦当中,在湖北随县擂鼓墩发掘的约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中,“四神”图案与北斗星、二十八宿紧密相联。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对这种天人相应现象的论述:“众星列布,体生于地,精成于天,列居错峙,各有所属,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上述建筑风水观念说明中国的文明至少在6000年或者更早,这与有关专家的以下有关结论是一致。

“由于长江流域河姆渡等地的考古发现,世界历史应当改写,各大古文明的位次也有必要重新排列。”日前,中华民族史研究会会长史式教授向外界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史教授认为,“中华文明五千年是我们说的,西方学者从来没有承认过。他们只肯承认有甲骨文记载以后的历史,也就是黄河文明只有3000余年之说。”过去,世界史对四大古文明的排列是:第一,尼罗河文明,距今6000余年;第二,两河文明,距今5000余年;第三,印度河文明,距今4000余年;第四,黄河文明,距今3000余年。从70年代起,国内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中,首屈一指的是1973年发现的浙江河姆渡遗址,这里出土了7000年前的人工栽培水稻。1979年,又发现了湖南城头山遗址,这里出现了6000年前的古城、6000年前的祭坛、6500年前的水稻田。在洞庭湖区域,还发现了距今8000年至9000年前的人工水稻。现有的发现,说明长江流域的一些文明因素比黄河流域要早。史式说:“过去由西方学者写出来的世界史必须改写,一切只有利于西方殖民者的史学理论必须,文明的标准必须重定。”“这项工作必须让全世界各民族的学者共同参加,不能让少数学者包办,应该让全人类的史书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摘自《生活时报》。

1.2风水与易经

风水是否起源于易经?答案是否定的。理由如下:

1)概念的先后;建筑风水的青龙、白虎“四神”概念早已存在,远早于易经的年代。

2)早期的风水概念,如晋代郭璞的《葬经》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主要讲气、风与水的关系,并未有出现关于易经的思想。

3)层次先后或进化次序问题居住建筑与先民密切相关,在先;而易经是高级智慧、文明发展的产物,在后。所以我们可以说建筑风水是源远流长的,是与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甚至更早相联系的。

风水与易经的关系如何?易经产生以后,人们利用易经的思想对建筑风水进行思考和发展,促进了建筑风水的多样化发展,但也产生了许多如吉凶祸福、寿夭等一些非理性或迷信的东西。

建筑风水的演化过程如表1:

表1建筑风水的演化过程

建筑风水的迷信如何产生?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1)对建筑风水一些概念的支离破碎分解和理解。在风水理论中,“地灵人杰”观念格外令人瞩目,它表达了人们寄托于聚居环境的一种美好愿望,正视自然条件对人文活动的影响,有一定的可取之处。然而,这种人地关系若被无限制地推演,就可能陷进迷信的泥沼。如果说“山厚人肥,山瘦人饥:山清人秀,山浊人迷;山宁人驻,山走人离;山雄人勇,山缩人痴;山顺人孝,山逆人亏”(摘自《青囊海角经。寻龙理气篇》,尚属真理与迷信参半的话,那么,“龙穴端正,富贵天定;前后尖峰,富贵三公;明堂掌心,积玉堆金;明堂倾泻,推败凶绝;四畔山飞,父子东西”(同上),则为迷信思想。

2)敛财效应:江湖风水师为了敛财,有意的选择一些可怕的名字,并用一套非理性的方法解释,并用一些如鬼神,还有一些破财、丢官等手段敛财。譬如:建筑后面的尖石,由于其人们长期经验的总结,感到对人们有一定的危害,但不明白其产生的原因,就叫出可怕的名字,如箭煞或枪煞等。实际上,这些非规则的结构“尖石”,按现代的科学的观点,会产生一些对人体不适合的“紊流”风,特别是现代社会的“电磁环境污染”,其直接的电磁反射作用对人体是不利的。

3)神秘效应:大部分风水师将自己的心得或经验,密而不传,或高价卖出等,造成对风水文化发展的神秘性,和发展的缓慢。其不能阳光化发展,也带来知识更新步伐的缓慢。

1.3风水的别称与流派

建筑风水渊源流长,有不少流派与别称,主要有堪舆、地理和形法等。“堪舆”一词释义,东汉许慎认为:“堪,天道;舆,地道”,即堪舆是谓“天地之道”。堪、舆是汉唐时期风水的两个主要派系之一,其宗旨是“法天地,象四时”。强调宇宙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同一。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地理”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系辞上》中,书中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说:“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天文与地理对应,即所谓天道、地道,两者相关而有别。《礼记。月令》中说:“毋变天之道,毋绝地之理,毋乱人之纪”。在天道与地道之间又增加了人道,天道、地道、人道的最高境界就是天时、地利、人和。把“地理”作为“风水”的别称,一直沿用至今。“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是风水活动的两个主要内容,也是现代自然科学中天文学与地理学的根源。流传于社会的风水学流派主要有峦头派和理气派,又分别包含其分支:

峦头派:形势派、形象派、形法派

理气派:八宅派、命理派、三合派、翻卦派、飞星派、五行派、玄空大卦派、八卦派、九星飞泊派、奇门派、阳宅三要派、廿四山头派、星宿派、金锁玉关派(走马阴阳)。

2建筑风水的天地人合一理念的科学基础

2.1建筑风水的结构特点

为达到藏风聚气的目的,古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水”结构:在建筑的四周形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方环抱,层层展开的结构,并且各个山脉要朝向穴心即风水建筑;水要环抱,后有靠山屏障,左右砂山环抱,前有朝案围拱,出入循水口穿行。简单说就是:山环水抱,山清水秀。青龙、白虎等四神作为方位神灵,各司某职护卫着城市、乡镇、民宅。凡符合“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者即可称之为“四神地”或“四灵地”。

建筑风水的理想选址如图1所示;南京古城和隋唐洛阳的建筑风水如图2所示。

图1建筑风水的理想选址

图2南京古城和隋唐洛阳的建筑风水示意图

2.2建筑风水的结构决定其性能

从结构决定性能/功能出发,建筑风水可以体现出我国古人天地人合一的完整思想,即两大功能:稳定性高的地人合一和天人合一。

2.2.1建筑风水“地人合一”思想蕴涵的科学理念

建筑风水以藏风聚气、山环水抱的格局为特征;单个建筑一般表现出方正的长方形建筑,整个建筑风水群依山而建、中轴线对称的长方形建筑群,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这种建筑风格更多地考虑了自然环境(地)对人的影响。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特征,也是现代建筑所应考虑的。图3为故宫的风水建筑布局,体现子午对称,依山而建的建筑风水特点。

图3故宫的风水建筑布局建筑风水体现了现代科学中的有关原理:

1)建筑结构体现了物理学中能量最低的原理:建筑风水要求建在平地,而不是山顶和斜坡上,具有较低的动能和势能;建筑不能建在变形地质上等,其弹性能低;其藏风聚气、山环水抱的结构特点,外部环境可以有效的形成对风的阻挡作用,风水建筑因而具有较小的风速,受到的风力冲击也较小;建筑风水忌讳水或风的直冲或反弓,可以避免水或风的直接作用力;

2)山清水秀与水抱,体现了有利用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循环观风力如何对建筑物产生影响?对建筑物做理想化处理,即只考虑建筑物形状和大小而不考虑变形的刚体。为了对比一般考虑建筑在同样的平面上转动,主要考虑在风力作用下转动。在同样楼层高度条件下,考虑转动动能。在房屋的转动过程中,转动惯量J越大,越稳定。

图4矩形平板、轴转过中心且垂直板面和实心圆薄板、轴转沿直径的转动示意图

从抗风冲击的转动惯量看,单个建筑中方形结构和圆结构具有较大转动惯量,所以稳定性高,但圆形结构很少见,方形结构非常符合我国四平八稳的传统习惯而大加推崇。建筑群整体呈四方形或长方形,并对称轴分布,其能量较低。三角形或不规则形结构的建筑,能量较高而不稳定,所以也很少见。大多建筑物的后面有靠山,它们互为依托,形成一个稳定整体。风力系数与长宽比的关系进行了模拟计算。其中,B为迎风面边长;D为顺风面边长,风向与矩形平面的一边保持垂直,顺风向、横风向和扭转方向的平均层风力系数分别记为CD(z),CL(z)和CM(z),脉动值分别记为C′D(z),C′L(z)和C′M(z),计算结果表明长宽D/B比在1-2之间,具有较佳的抗风冲击性。(高层建筑层风力特性实验研究,振动工程学报,2003,16(4):409-414)

模拟结果如图5.

图5正方形建筑风力系数与长宽比的关系曲线从以上的分析,很容易理解古人的以下两个结论:

1)风宜徐来最理想的居住环境应有柔和的轻风徐徐吹来,清风送爽,才符合居住之道。按现在的解释风应该在平流层范围内,而不宜有产生紊流或涡流的大风。应该确定一个风速对人体长期健康影响的标准,也是我们现代人为了自身的健康应该考虑的,因为强旺的风以及携带的灰尘等是可以直接影响人的健康的。地势宜平古人认为,地势平坦的房屋较为平稳,而斜坡则颇多凶险。按现代的观点,斜坡上的东西总有向下运动或变形的势能。并有可能对人的心理也会造成一定潜影响。现在的楼盘建筑如果建在地基流变性有差异的地形或存在潜在流变性的地形,也是不稳定的。2.2.2建筑布局,以气为先气以流动为特征,人或仪器可以感受到的气主要有:

1)人体必需之气:空气(O2、CO2、H2O、N2等),水以及水气(直接水与植物之水)。与建筑生态学相关,是建筑风水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山青水秀且水环抱的特点,用现代的话说,具有一定的负离子、及适宜的湿度,对人体健康的需要非常有利;另一个方面有利于实现“天人合一”的思想。气之清浊:山青水秀即气之清;山枯水污之为浊。气浊为建筑风水的大忌,对人体的健康有害而无利。生态环境的恶化曾迫使许多古文明消失。

2)人气—财富之气实现财富效应的一般过程为:通过人气流动带动商机,进而形成财气。如从地铁的开通,人气的增多,带来附近房价的高涨,在建筑风水就可以认为地铁是财,实际上铁路只是实现财富的直接或间接载体,人气才是财气直接源泉。商业百货建在繁华闹市、大山旅游景点的开发等都可以说明人气是财气直接源泉。但一般的江湖风水师很少或不谈人气,直接将水包括城市中的公路、街道和人的财气联系起来,是有失偏颇的,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创造财富在于明白潜在之气与将消之气。凡是一切能够带来人气的潜在或公开因素,都可称为潜在之气,如正在规划、在建的地铁、公路、政策影响等;凡是一切能使人气减少的潜在或公开因素,都称为将消之气;资源短缺,引起人气激荡,从而引起矿产品、油价等上涨等;广告、宣传等刺激人气的一种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薄利多销的销售策略是赢得人气的有效方法。

但也有例外,如佛、倒庙院等属于清净之气,即使人气再旺,与商机关系也不大,这也许是建筑风水中一直强调要远离这些地方的原因。

3)对天交流之气,主要是微波等,是古人认为实现天人合一的主要物质基础。

4)感官感受之气,如光、温度,是非主流的。

那么传统风水中有关“气”的概念是什么呢?“气”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气”的涵义,通常表述为“云,山川气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山水者,阴阳之气也”(青囊海角经):“食为味,味为气”(《大戴礼。四代》)。二是“气”的性态,如表述的有:“负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发而生乎万物。”:“四正四隅,八方之中,各有其气,气之阳者,从风而行,气之阴者,从水而行。”(高见南《相宅。经纂》):“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三是有关“气”的功能与作用,如:“凡地气,从下荫人,力沉而缓;天气熙育人身,力浮而速。故阳宅下承地之吉气,尤欲上乘天之旺气也。”(相宅。经纂):“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青乌先生葬经):“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自然》).

风水学有关气的构成中分为生气、死气、阴气、阳气、土气、地气、乘气、聚气、纳气、气脉、气母等,认为不论是生者还是死者,只要得到生气,才能有吉兆,因此,风水的宗旨是理气,即是寻找生气。古风水理论所论之气,带有一些朴素的唯物论色彩,认为气是构成世界本原的元素,它变化无穷,变成山,变成水,在天空周流,在地下运行,滋生万物。2.2.3建筑风水的生态思想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在人类面临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等许多严重问题的情况下,生态学被认为是可以提供解决这些重大问题的具体方案的科学。生态学的许多原理和原则在人类生产活动的许多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建筑风水”的生态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自然环境与人的和谐关系;二,在实践中如何认识和利用环境,并为建筑风水服务,得到最佳的居住环境,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在中国建筑风水中,大山上覆盖绿色植物是必须的,否则荒山或乱石布满的山具有“煞气”,破坏风水,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观是建筑风水的有机组成部分。绿色植物在建筑风水中的主要作用有:保持生气,调节环境的需要(氧气与湿度);挡煞的作用,包括风煞,电磁煞等;阻挡风的作用,使风速减小。

从这个方面说,建筑风水为了实现自身的设计理念,保持山青水秀,和现代为了生活质量、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等的思想是一致的。

水也是建筑风的必须条件之一,其主要作用有:有利于保持空气清新和一定湿度,有利于人的健康和植物的生长、代谢;水要清净、环抱;反之,水直走和污浊之水,对人和植物是不利的;清净环抱之水也是天人合一的要求;也有人提出环抱之水有利于灌溉、消防等。江湖风水一直认为水管财,有没有道理?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直接的,是古代实现钱财的有利载体。从水管财概念的形成过程来看,水在古代作为交通运输工具,或直接从江河湖泊等中得到食物或用于交换货物,有利于得到钱财和财物,所以,古代人就直接认为水是财;后来,基于上述认识推广到马路也是财。现在几乎所有流传下来以及现代的风水书籍中都持这种观点。反映了人们迷信与崇拜程度。实际上,水也好,马路也好,是古人实现财物交换的有效载体,是实现钱财的门路。现代人们实现财物交换的载体或手段扩大了许多,广告、铁路、地铁、项目投资等都可以认为是财物交换的载体。水要转换为财,要通过人的活动,然后才能得到财。2.2.4建筑风水“天人合一”思想蕴涵的科学理念与世界古文明相比,中国的建筑风水更能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中国特色的宇宙理念。具体表现是把天人合一的理念凝固在建筑上;天人合一的思想远在易经时代就已产生,与崇拜天的形成过程有关。需要强调的是,天人合一是特指太阳等外太空的信息交流,而不是现在人类自身产生的电磁信息传播与交流。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不停地向外辐射能量。从波谱角度看,来自太阳的电磁波从波长小于10-9m的高能γ射线一直到波长大于104m的低频无线电长波,几乎覆盖了全部电磁波谱。其中可见光和红外部分给地球带来光和热,这些辐射是相当稳定的。而短波部分如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虽然所占能量份额很小,但其量值随太阳的活动而变化剧烈,对人类产生严重的影响。

天的信息如何对人产生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明确提出了低强度毫米波生物学效应的‘信息作用“概念(1982);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俄学者提出了毫米波生物学作用的分子肽调节论(1995)。关于低强度毫米波生物学效应的”信息作用“概念,目前已被较普遍地接受,因为从整体上分析这一理论观点是有较充分论据的。水对毫米波的能量吸收最强,毫米波辐射不仅能选择性地对游离的水分子充以能量,而且可能改变水环境的随机态势,从而可导致在生化系统反应中的时相性变化。毫米波辐射通过对水分子的作用,可导致蛋白质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酶的活性和能量(ATP)合成;毫米波辐射通过对水分子的作用可影响细胞内、外媒质的性质,从而导致膜的功能变化,这一重要环节对毫米波辐射进一步引起的生物学作用和治疗作用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外太空的毫米波信息作用对人是否在任意地方有作用?答案是有条件的作用。

已知自然界的毫米波辐射来自太阳、行星、云,但由于大气中的氧分子层、雾、雨、雪、冰雹等的弥散吸收,故不能射到地面上,因此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受其作用很小。在人体内和其它生物系统中存在着生命活动中所固有的振荡和波动过程,其中包括毫米波段的电磁振荡,作为一种信息它在保障正常生命机能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把大气吸收最小的波段称为大气传播窗口,则在100GHz以下的频段共有三个窗口频段,分别为19GHz、35GHz和90GHz,都处在微波频段。

建筑风水地形结构特点与抛物面天线类似,反射面由四神组成的形状为抛物面导体表面或介面表面构成,风水建筑放置在抛物面等焦点或类焦点上(根据接收的信号方向而有所改变)。利用抛物面的几何特性,抛物面天线可以把方向性较弱的信息(人类活动信号)反射为方向性较强的信息;同样,外空间的信号经过绿色大山的植物吸收后剩余的信息也可以有效的反射到风水建筑区域。所以,建筑风水的结构特点可以使人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实现天人合一。

抛物面天线具有以下性质与抛物面轴线平行的微波经抛物面反射后,所有的反射线都会聚于焦点或任意平行的的微波经抛物面反射后,所有的反射线都会聚于轴线上的一点;反之,由焦点发出的光线经抛物面反射后,所有的反射线都与抛物面轴线平行。

的岩石对在30kHz以上电磁波的具有强烈反射作用,其对作用点处的人是有害而无利的。

虽然,湿地或绿色植物形成的大地,对在300MHz以上电磁波的也具有强烈反射作用,但环抱水以及绿色植物对电磁波的吸收作用后,主要还有大气传播窗口微波频段如19GHz、35GHz和90GHz,有效地减低了微波的强度。虽然其很弱,但大面积地域的微波反射于一定建筑区域内,是有一定的信息作用和生物效应的。

建筑风水如何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国传统思想是要求天地人三者合一,其中的天人合一在古埃及金字塔、狮面人身象中有所体现;而中国的古建筑风水也体现了这个思想,表示对天的崇拜与追求。其具体表现为:

1)山环水抱外形的建筑风水地形特点类似抛物面天线,其风水建筑位于焦点或中心上,与外界的物质波(微波)信息交换达到最大化;

2)绿色植物、水对外界物质波的吸收与反射,降低了物质波的直接辐射,其交换的微波更具有适合人体的信息效应与生物效应的需要。

3)建筑风水,非常忌讳荒山或乱石山,也就是忌讳外界物质波直接经荒山或乱石山反射后作用于人体,对人体造成危害。

所以,建筑风水是以人为本“天、地、人合一”的完美建筑。当代杰出科学史家,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认为:“在希腊人和印度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的宇宙哲学”,“再也没有其它地方表现得像中国人那样热心体现他们伟大的设想:人不能离开自然的原则,皇宫,庙宇等重大建筑不在话下,城乡中无论集中的,或者是散布在田园中的房舍,也都经常的呈现一种对‘宇宙图案’的感觉,以及作为方向、节令、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337—338.).

建筑风水论文篇2

关键词:建筑风水现代科学天地人合一古文明1建筑风水的起源与发展

1.1建筑风水是我国原始文明的悠久历史象征之一

“风水”的概念,一般认为源自晋代郭璞的《葬经》。《葬经》中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又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深浅得乘,风水自成”等等。事实上,汉代青乌子《青乌先生葬经》更早涉及风水,书中说:“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上述表明,“风水”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对风水的论述,主要源自对“风之聚散,水之行止”这一自然现象一般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以及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经过几十代人的发展推演出一套完整的风水理论。

风水理论的形成是人们经过大量经验实践总结的结果,一般情况下理论的形成特别是古代远落后于风水实践。

那么,建筑风水的思想产生的年代究竟有多远?建筑风水理想模式的核心是青龙、白虎、玄武和朱雀等“四神”或称“四灵”,据《三辅黄图》记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1988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了青龙、白虎图案,说明在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四神”概念。在宗周的丰京瓦当中,在湖北随县擂鼓墩发掘的约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中,“四神”图案与北斗星、二十八宿紧密相联。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对这种天人相应现象的论述:“众星列布,体生于地,精成于天,列居错峙,各有所属,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上述建筑风水观念说明中国的文明至少在6000年或者更早,这与有关专家的以下有关结论是一致。

“由于长江流域河姆渡等地的考古发现,世界历史应当改写,各大古文明的位次也有必要重新排列。”日前,中华民族史研究会会长史式教授向外界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史教授认为,“中华文明五千年是我们说的,西方学者从来没有承认过。他们只肯承认有甲骨文记载以后的历史,也就是黄河文明只有3000余年之说。”过去,世界史对四大古文明的排列是:第一,尼罗河文明,距今6000余年;第二,两河文明,距今5000余年;第三,印度河文明,距今4000余年;第四,黄河文明,距今3000余年。从70年代起,国内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中,首屈一指的是1973年发现的浙江河姆渡遗址,这里出土了7000年前的人工栽培水稻。1979年,又发现了湖南城头山遗址,这里出现了6000年前的古城、6000年前的祭坛、6500年前的水稻田。在洞庭湖区域,还发现了距今8000年至9000年前的人工水稻。现有的发现,说明长江流域的一些文明因素比黄河流域要早。史式说:“过去由西方学者写出来的世界史必须改写,一切只有利于西方殖民者的史学理论必须推翻,文明的标准必须重定。”“这项工作必须让全世界各民族的学者共同参加,不能让少数学者包办,应该让全人类的史书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摘自《生活时报》。

1.2风水与易经

风水是否起源于易经?答案是否定的。理由如下:

1)概念的先后;建筑风水的青龙、白虎“四神”概念早已存在,远早于易经的年代。

2)早期的风水概念,如晋代郭璞的《葬经》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主要讲气、风与水的关系,并未有出现关于易经的思想。

3)层次先后或进化次序问题居住建筑与先民密切相关,在先;而易经是高级智慧、文明发展的产物,在后。所以我们可以说建筑风水是源远流长的,是与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甚至更早相联系的。

风水与易经的关系如何?易经产生以后,人们利用易经的思想对建筑风水进行思考和发展,促进了建筑风水的多样化发展,但也产生了许多如吉凶祸福、寿夭等一些非理性或迷信的东西。

建筑风水的演化过程如表1:

建筑风水的迷信如何产生?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1)对建筑风水一些概念的支离破碎分解和理解。在风水理论中,“地灵人杰”观念格外令人瞩目,它表达了人们寄托于聚居环境的一种美好愿望,正视自然条件对人文活动的影响,有一定的可取之处。然而,这种人地关系若被无限制地推演,就可能陷进迷信的泥沼。如果说“山厚人肥,山瘦人饥:山清人秀,山浊人迷;山宁人驻,山走人离;山雄人勇,山缩人痴;山顺人孝,山逆人亏”(摘自《青囊海角经。寻龙理气篇》,尚属真理与迷信参半的话,那么,“龙穴端正,富贵天定;前后尖峰,富贵三公;明堂掌心,积玉堆金;明堂倾泻,推败凶绝;四畔山飞,父子东西”(同上),则为迷信思想。

2)敛财效应:江湖风水师为了敛财,有意的选择一些可怕的名字,并用一套非理性的方法解释,并用一些如鬼神,还有一些破财、丢官等手段敛财。譬如:建筑后面的尖石,由于其人们长期经验的总结,感到对人们有一定的危害,但不明白其产生的原因,就叫出可怕的名字,如箭煞或枪煞等。实际上,这些非规则的结构“尖石”,按现代的科学的观点,会产生一些对人体不适合的“紊流”风,特别是现代社会的“电磁环境污染”,其直接的电磁反射作用对人体是不利的。

3)神秘效应:大部分风水师将自己的心得或经验,密而不传,或高价卖出等,造成对风水文化发展的神秘性,和发展的缓慢。其不能阳光化发展,也带来知识更新步伐的缓慢。

1.3风水的别称与流派

建筑风水渊源流长,有不少流派与别称,主要有堪舆、地理和形法等。“堪舆”一词释义,东汉许慎认为:“堪,天道;舆,地道”,即堪舆是谓“天地之道”。堪、舆是汉唐时期风水的两个主要派系之一,其宗旨是“法天地,象四时”。强调宇宙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同一。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地理”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系辞上》中,书中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说:“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天文与地理对应,即所谓天道、地道,两者相关而有别。《礼记。月令》中说:“毋变天之道,毋绝地之理,毋乱人之纪”。在天道与地道之间又增加了人道,天道、地道、人道的最高境界就是天时、地利、人和。把“地理”作为“风水”的别称,一直沿用至今。“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是风水活动的两个主要内容,也是现代自然科学中天文学与地理学的根源。流传于社会的风水学流派主要有峦头派和理气派,又分别包含其分支:

峦头派:形势派、形象派、形法派

理气派:八宅派、命理派、三合派、翻卦派、飞星派、五行派、玄空大卦派、八卦派、九星飞泊派、奇门派、阳宅三要派、廿四山头派、星宿派、金锁玉关派(走马阴阳)。

2建筑风水的天地人合一理念的科学基础

2.1建筑风水的结构特点

为达到藏风聚气的目的,古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水”结构:在建筑的四周形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方环抱,层层展开的结构,并且各个山脉要朝向穴心即风水建筑;水要环抱,后有靠山屏障,左右砂山环抱,前有朝案围拱,出入循水口穿行。简单说就是:山环水抱,山清水秀。青龙、白虎等四神作为方位神灵,各司某职护卫着城市、乡镇、民宅。凡符合“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者即可称之为“四神地”或“四灵地”。

建筑风水的理想选址如图1所示;南京古城和隋唐洛阳的建筑风水如图2所示。

2.2建筑风水的结构决定其性能

从结构决定性能/功能出发,建筑风水可以体现出我国古人天地人合一的完整思想,即两大功能:稳定性高的地人合一和天人合一。

转贴于

2.2.1建筑风水“地人合一”思想蕴涵的科学理念

建筑风水以藏风聚气、山环水抱的格局为特征;单个建筑一般表现出方正的长方形建筑,整个建筑风水群依山而建、中轴线对称的长方形建筑群,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这种建筑风格更多地考虑了自然环境(地)对人的影响。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特征,也是现代建筑所应考虑的。图3为故宫的风水建筑布局,体现子午对称,依山而建的建筑风水特点。

图3故宫的风水建筑布局建筑风水体现了现代科学中的有关原理:

1)建筑结构体现了物理学中能量最低的原理:建筑风水要求建在平地,而不是山顶和斜坡上,具有较低的动能和势能;建筑不能建在变形地质上等,其弹性能低;其藏风聚气、山环水抱的结构特点,外部环境可以有效的形成对风的阻挡作用,风水建筑因而具有较小的风速,受到的风力冲击也较小;建筑风水忌讳水或风的直冲或反弓,可以避免水或风的直接作用力;

2)山清水秀与水抱,体现了有利用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循环观风力如何对建筑物产生影响?对建筑物做理想化处理,即只考虑建筑物形状和大小而不考虑变形的刚体。为了对比一般考虑建筑在同样的平面上转动,主要考虑在风力作用下转动。在同样楼层高度条件下,考虑转动动能。在房屋的转动过程中,转动惯量J越大,越稳定。

图4矩形平板、轴转过中心且垂直板面和实心圆薄板、轴转沿直径的转动示意图

从抗风冲击的转动惯量看,单个建筑中方形结构和圆结构具有较大转动惯量,所以稳定性高,但圆形结构很少见,方形结构非常符合我国四平八稳的传统习惯而大加推崇。建筑群整体呈四方形或长方形,并对称轴分布,其能量较低。三角形或不规则形结构的建筑,能量较高而不稳定,所以也很少见。大多建筑物的后面有靠山,它们互为依托,形成一个稳定整体。风力系数与长宽比的关系进行了模拟计算。其中,B为迎风面边长;D为顺风面边长,风向与矩形平面的一边保持垂直,顺风向、横风向和扭转方向的平均层风力系数分别记为CD(z),CL(z)和CM(z),脉动值分别记为C′D(z),C′L(z)和C′M(z),计算结果表明长宽D/B比在1-2之间,具有较佳的抗风冲击性。(高层建筑层风力特性实验研究,振动工程学报,2003,16(4):409-414)

模拟结果如图5.

图5正方形建筑风力系数与长宽比的关系曲线从以上的分析,很容易理解古人的以下两个结论:

1)风宜徐来

最理想的居住环境应有柔和的轻风徐徐吹来,清风送爽,才符合居住之道。按现在的解释风应该在平流层范围内,而不宜有产生紊流或涡流的大风。应该确定一个风速对人体长期健康影响的标准,也是我们现代人为了自身的健康应该考虑的,因为强旺的风以及携带的灰尘等是可以直接影响人的健康的。地势宜平古人认为,地势平坦的房屋较为平稳,而斜坡则颇多凶险。按现代的观点,斜坡上的东西总有向下运动或变形的势能。并有可能对人的心理也会造成一定潜影响。现在的楼盘建筑如果建在地基流变性有差异的地形或存在潜在流变性的地形,也是不稳定的。2.2.2建筑布局,以气为先气以流动为特征,人或仪器可以感受到的气主要有:

1)人体必需之气:空气(O2、CO2、H2O、N2等),水以及水气(直接水与植物之水)。与建筑生态学相关,是建筑风水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山青水秀且水环抱的特点,用现代的话说,具有一定的负离子、及适宜的湿度,对人体健康的需要非常有利;另一个方面有利于实现“天人合一”的思想。气之清浊:山青水秀即气之清;山枯水污之为浊。气浊为建筑风水的大忌,对人体的健康有害而无利。生态环境的恶化曾迫使许多古文明消失。

2)人气—财富之气实现财富效应的一般过程为:通过人气流动带动商机,进而形成财气。如从地铁的开通,人气的增多,带来附近房价的高涨,在建筑风水就可以认为地铁是财,实际上铁路只是实现财富的直接或间接载体,人气才是财气直接源泉。商业百货建在繁华闹市、大山旅游景点的开发等都可以说明人气是财气直接源泉。但一般的江湖风水师很少或不谈人气,直接将水包括城市中的公路、街道和人的财气联系起来,是有失偏颇的,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创造财富在于明白潜在之气与将消之气。凡是一切能够带来人气的潜在或公开因素,都可称为潜在之气,如正在规划、在建的地铁、公路、政策影响等;凡是一切能使人气减少的潜在或公开因素,都称为将消之气;资源短缺,引起人气激荡,从而引起矿产品、油价等上涨等;广告、宣传等刺激人气的一种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薄利多销的销售策略是赢得人气的有效方法。

但也有例外,如佛、倒庙院等属于清净之气,即使人气再旺,与商机关系也不大,这也许是建筑风水中一直强调要远离这些地方的原因。

3)对天交流之气,主要是微波等,是古人认为实现天人合一的主要物质基础。

4)感官感受之气,如光、温度,是非主流的。

那么传统风水中有关“气”的概念是什么呢?“气”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气”的涵义,通常表述为“云,山川气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山水者,阴阳之气也”(青囊海角经):“食为味,味为气”(《大戴礼。四代》)。二是“气”的性态,如表述的有:“负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发而生乎万物。”:“四正四隅,八方之中,各有其气,气之阳者,从风而行,气之阴者,从水而行。”(高见南《相宅。经纂》):“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三是有关“气”的功能与作用,如:“凡地气,从下荫人,力沉而缓;天气熙育人身,力浮而速。故阳宅下承地之吉气,尤欲上乘天之旺气也。”(相宅。经纂):“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青乌先生葬经):“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自然》).

风水学有关气的构成中分为生气、死气、阴气、阳气、土气、地气、乘气、聚气、纳气、气脉、气母等,认为不论是生者还是死者,只要得到生气,才能有吉兆,因此,风水的宗旨是理气,即是寻找生气。古风水理论所论之气,带有一些朴素的唯物论色彩,认为气是构成世界本原的元素,它变化无穷,变成山,变成水,在天空周流,在地下运行,滋生万物。2.2.3建筑风水的生态思想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在人类面临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等许多严重问题的情况下,生态学被认为是可以提供解决这些重大问题的具体方案的科学。生态学的许多原理和原则在人类生产活动的许多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建筑风水”的生态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自然环境与人的和谐关系;二,在实践中如何认识和利用环境,并为建筑风水服务,得到最佳的居住环境,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在中国建筑风水中,大山上覆盖绿色植物是必须的,否则荒山或乱石布满的山具有“煞气”,破坏风水,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观是建筑风水的有机组成部分。绿色植物在建筑风水中的主要作用有:保持生气,调节环境的需要(氧气与湿度);挡煞的作用,包括风煞,电磁煞等;阻挡风的作用,使风速减小。

从这个方面说,建筑风水为了实现自身的设计理念,保持山青水秀,和现代为了生活质量、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等的思想是一致的。

水也是建筑风的必须条件之一,其主要作用有:有利于保持空气清新和一定湿度,有利于人的健康和植物的生长、代谢;水要清净、环抱;反之,水直走和污浊之水,对人和植物是不利的;清净环抱之水也是天人合一的要求;也有人提出环抱之水有利于灌溉、消防等。江湖风水一直认为水管财,有没有道理?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直接的,是古代实现钱财的有利载体。从水管财概念的形成过程来看,水在古代作为交通运输工具,或直接从江河湖泊等中得到食物或用于交换货物,有利于得到钱财和财物,所以,古代人就直接认为水是财;后来,基于上述认识推广到马路也是财。现在几乎所有流传下来以及现代的风水书籍中都持这种观点。反映了人们迷信与崇拜程度。实际上,水也好,马路也好,是古人实现财物交换的有效载体,是实现钱财的门路。现代人们实现财物交换的载体或手段扩大了许多,广告、铁路、地铁、项目投资等都可以认为是财物交换的载体。水要转换为财,要通过人的活动,然后才能得到财。2.2.4建筑风水“天人合一”思想蕴涵的科学理念与世界古文明相比,中国的建筑风水更能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中国特色的宇宙理念。具体表现是把天人合一的理念凝固在建筑上;天人合一的思想远在易经时代就已产生,与崇拜天的形成过程有关。需要强调的是,天人合一是特指太阳等外太空的信息交流,而不是现在人类自身产生的电磁信息传播与交流。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不停地向外辐射能量。从波谱角度看,来自太阳的电磁波从波长小于10-9m的高能γ射线一直到波长大于104m的低频无线电长波,几乎覆盖了全部电磁波谱。其中可见光和红外部分给地球带来光和热,这些辐射是相当稳定的。而短波部分如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虽然所占能量份额很小,但其量值随太阳的活动而变化剧烈,对人类产生严重的影响。

天的信息如何对人产生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明确提出了低强度毫米波生物学效应的‘信息作用“概念(1982);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俄学者提出了毫米波生物学作用的分子肽调节论(1995)。关于低强度毫米波生物学效应的”信息作用“概念,目前已被较普遍地接受,因为从整体上分析这一理论观点是有较充分论据的。水对毫米波的能量吸收最强,毫米波辐射不仅能选择性地对游离的水分子充以能量,而且可能改变水环境的随机态势,从而可导致在生化系统反应中的时相性变化。毫米波辐射通过对水分子的作用,可导致蛋白质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酶的活性和能量(ATP)合成;毫米波辐射通过对水分子的作用可影响细胞内、外媒质的性质,从而导致膜的功能变化,这一重要环节对毫米波辐射进一步引起的生物学作用和治疗作用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外太空的毫米波信息作用对人是否在任意地方有作用?答案是有条件的作用。

已知自然界的毫米波辐射来自太阳、行星、云,但由于大气中的氧分子层、雾、雨、雪、冰雹等的弥散吸收,故不能射到地面上,因此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受其作用很小。在人体内和其它生物系统中存在着生命活动中所固有的振荡和波动过程,其中包括毫米波段的电磁振荡,作为一种信息它在保障正常生命机能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把大气吸收最小的波段称为大气传播窗口,则在100GHz以下的频段共有三个窗口频段,分别为19GHz、35GHz和90GHz,都处在微波频段。

建筑风水地形结构特点与抛物面天线类似,反射面由四神组成的形状为抛物面导体表面或介面表面构成,风水建筑放置在抛物面等焦点或类焦点上(根据接收的信号方向而有所改变)。利用抛物面的几何特性,抛物面天线可以把方向性较弱的信息(人类活动信号)反射为方向性较强的信息;同样,外空间的信号经过绿色大山的植物吸收后剩余的信息也可以有效的反射到风水建筑区域。所以,建筑风水的结构特点可以使人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实现天人合一。

抛物面天线具有以下性质与抛物面轴线平行的微波经抛物面反射后,所有的反射线都会聚于焦点或任意平行的的微波经抛物面反射后,所有的反射线都会聚于轴线上的一点;反之,由焦点发出的光线经抛物面反射后,所有的反射线都与抛物面轴线平行。

裸露的岩石对在30kHz以上电磁波的具有强烈反射作用,其对作用点处的人是有害而无利的。

虽然,湿地或绿色植物形成的大地,对在300MHz以上电磁波的也具有强烈反射作用,但环抱水以及绿色植物对电磁波的吸收作用后,主要还有大气传播窗口微波频段如19GHz、35GHz和90GHz,有效地减低了微波的强度。虽然其很弱,但大面积地域的微波反射于一定建筑区域内,是有一定的信息作用和生物效应的。

建筑风水如何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国传统思想是要求天地人三者合一,其中的天人合一在古埃及金字塔、狮面人身象中有所体现;而中国的古建筑风水也体现了这个思想,表示对天的崇拜与追求。其具体表现为:

1)山环水抱外形的建筑风水地形特点类似抛物面天线,其风水建筑位于焦点或中心上,与外界的物质波(微波)信息交换达到最大化;

2)绿色植物、水对外界物质波的吸收与反射,降低了物质波的直接辐射,其交换的微波更具有适合人体的信息效应与生物效应的需要。

3)建筑风水,非常忌讳荒山或乱石山,也就是忌讳外界物质波直接经荒山或乱石山反射后作用于人体,对人体造成危害。

所以,建筑风水是以人为本“天、地、人合一”的完美建筑。当代杰出科学史家,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认为:“在希腊人和印度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的宇宙哲学”,“再也没有其它地方表现得像中国人那样热心体现他们伟大的设想:人不能离开自然的原则,皇宫,庙宇等重大建筑不在话下,城乡中无论集中的,或者是散布在田园中的房舍,也都经常的呈现一种对‘宇宙图案’的感觉,以及作为方向、节令、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337—338.).

3结论

建筑风水论文篇3

关键词:现代建筑;风水;理论;研究;应用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风水理论的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在无形之中均会对建筑的使用寿命、周围事物本质以及人们心情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传统风水理论中,讲究的是一种“天人合一”境界,简而言之,就是人、自然与建筑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下,而这种理论也是目前现代建筑设计所追求的,该理论的可贵处就在于将人看作为自然中的一个组成部门,在传统风水理论中,认为只有当人和建筑处在一个有机整体状态下,人、建筑及周围的环境才能够互相协调与统一。

二、风水理论的概述

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于风水最先进行定义的为晋代郭璞,在传统的风水理论中,对风水文化的分类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阴宅文化与阳宅文化,而居住区则为阳宅文化,我国传统风水理论除了有迷信一面以外,同时还具有科学一面。随着风水学的不断发展,风水学也积累了相应的经验,吸取并融汇了民俗、科学、宗教、哲学、伦理学以及美学方面的内容,最终成为了系统的、内涵丰富以及综合性的理论体系,该体系被称之为现代风水学,这一风水学的使命以及内涵就是把传统风水学中各种内容与现代知识进行融合与嫁接,从而得出可使人信服的各种科学解释。在该理论中,不仅需要研究美学规律、植物学规律与建筑学规律,同时还需进一步研究建筑在结构、色彩、方位以及材料等对于人类心理及生理所产生的作用、影响等,继而促使人体自身的生命信息与整个自然生态协调发展、同步发展,继而探索出便于人类身体健康发展与事业发展的一种合理建筑设计规律和方法,以此使人、自然以及建筑物和谐共生。

三、现代建筑中风水理论的应用

(一)风水理论和人居环境间的关系

风水是起源于人们择地而居这一条件,和人们居住环境有着非常近紧密的关系,在该理论中,其核心内容为追求建筑择地方位、布局等和人、自然之间的协调统一发展。在《风水探源》这本书中,就明确指出了风水的内涵其实就是人们选择以及处理居住环境的一门学问,使居住环境不管是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均符合地形条件。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住宅,而住宅的选择对于人们身心健康发展、事业成败以及家庭和睦等均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而在建筑中应用风水理论其实就是为了使居住环境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二)分类应用

第一,在选址上。在风水理论中,在居住环境的选址上,讲究的是一种背山面水且左右维护的格局,但是在现代城市中要想达到这种格局是很困难的,在不能达到这种格局的情况下,就应该退而求次,若未有山来作为其背景,可利用高大楼宇等比较大的体量来作为其背景,若没有河流、水池来作为其前景,则必须要有较为宽阔的空地。在风水理论中,其灵魂就在于“气”,在风水理论中,在选择居住的具置时,认为只有蕴藏“气”的位置才是最为理想的居住地,这种位置可达到一种“聚气”的目的,同时其所注重的是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各要素间的关系。在风水中,山的位置对于别墅风水好坏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别墅的西方、西北方向有山,山形呈圆形弧度不大,称为“金星山”。山势以能眺望见为准,山愈近,愈能感受到原始自然的气息,而其空气净化的影响力也愈强,圆弧形代表团圆和谐之意。

第二,住宅朝向及间距。在明确建筑方位上,在风水理论中所讲究的是一种“南面而居”与“负阴抱阳”,该理论不仅蕴含非常深刻的文化背景,并且还和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由于我国处于北半球中纬度与低纬度之间这一位置中,很大一部分地区均在北回归线以北,采取坐北朝南这种方式,不仅便于建筑的采光,同时还可有效避免北风。

第三,水系。在自然环境中,水作为必不可少的一种物质,对于环境的净化以及气候的调节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在风水理论中,认为在吉地中不可没有水。在别墅大门的前方稍远位置通常有自然水池、喷水池或者游泳池,其形状一般为正圆或者方形,而这在风水上也被称之为“明堂聚水”,这种地方山清水秀,特别适合人们在此居住,当人们在出门时就可将郁郁树林或者清清游鱼,不管使其工作,还是生活,也会更加的得心应手。此外,在风水中,路也可看作为水,就别墅而言,其绝对不可处在道路反弓方向,其路面必须要平整,不可存在坑洼或者破损等现象,同时门前路上车流必须要保持顺畅,不可太过于拥挤,在住屋前应有道路且呈一种弧形,并作为一种围绕状态,而这种形式在风水上也称之为“玉带揽腰”。

第四,别墅的外形设计传统是以正方形、长方形和前窄后宽形为主。从风水角度来说,正方形的设计阳气会很足,需要命比较富贵的人才能相配;长方形的设计是比较中规中矩的,没有什么不足;如果别墅设计是前窄后宽形状,房屋的进深越深则越容易聚财。 别墅呈圆形,没有过于尖锐的棱角,是所谓的“天圆地方”,大师说:“圆形隐喻合家团圆之意,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家庭观念。”

第五,门、厅、卧室、厨房、楼梯和室内装饰装修等是衡量别墅风水的内环境好坏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从各个方面都会影响整个住家的氛围以及主人的工作、事业和身心健康。在别墅内部中,各房间不可门门相对,在风水理论中认为,房间门门相对会导致家庭的不和睦,对于老人以及孩子等的身体容易产生伤害。在家庭中,客厅为主要公共空间,在别墅中客厅风水问题直接关系着其整个家运,因此其客厅最好在别墅居中,客厅的光线一定要充足和明亮,而客厅中的地板则应平坦,不可有过多台阶。而在设计楼梯时,则应该靠墙位置设置,不可设立在居室的中央。此外,在风水理论中明确指出,厨房与洗手间不可连接在一起,且厨房与洗手间不可比客厅地面高,卫生间门不可直对着厨房门、大门或者走廊。

(三)应用实例

为了更好地理解现代建筑中风水理论的应用,文章就作者设计的岳麓山英式别墅这一建筑工程进行分析,别墅一层平面设计见图1,从该图可以看出,别墅设计是前窄后宽形状,从风水角度来说房屋的进深越深则越容易聚财。 该别墅建筑在平面设计中强调的是一种生活感与人情味,基于通风、采光以及景观等因素的综合考虑,对该空间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在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环境的同时,也凸显出了居住者的品位,提升了其生活质量。

图1一层平面图

别墅一般是以户为单位设计建造。别墅的周围,按照风水学中“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最为理想的就是山水环抱,前水后山,前照后靠,左右青龙白虎护佑。该别墅从总体布局来看,为了达到一种人、自然与建筑和谐的状态,在别墅区域内配置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植物(如桂花树、槐树、银杏、香樟等),按照地段的实际情况,利用不同植物的较差配置来营造出相应的植物景观。同时还设计了游泳池,把现代设计概念与现代建筑风格相结合,把建筑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统一在了一个整体中。中国传统建筑学认为:“大门为气口,纳气旺则吉,衰气则凶”,可见门的重要性。它是生气的枢纽、住宅的面子,又是社会与私人空间的一道屏障,作者在该别墅入户门的设计过程中,巧妙地将门设在东南角与南边的岳麓山后山坳形成垂直轴线关系,将“东来紫气”带给别墅的主人。通过风水理论与现代建筑设计概念的有效结合,使该别墅设计呈现出一种回归自然的特点。该别墅建筑效果图如图2所示。

图2外观效果图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其居住环境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风水理论作为我国建筑理论中一大支柱,对于建筑的设计与建设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风水理论的应用也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理念,而在这种形势下,在现代建筑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做到合理且正确地应用风水理论,充分发挥风水理论在建筑中的作用,促使人、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海波.别墅设计中的常见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5).

[2]亓琳,于小川,张迪等.现代建筑中的风水理论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4):319,84.

[3]万科成都推出“新中式现代别墅”[J].西南航空,2012,(12):28-28.

建筑风水论文篇4

【关键词】生态住宅;风水模式;影响

风水是古代人们总结了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等活动中的知识而成,是与“环境选择”联系紧密的高深学问。生态住宅与环境关系很大,因此,与环境住宅相关的风水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合理地利用风水理论,让其成为生态住宅选址的向导,创造一种更舒适、美观的居住环境。

1.生态住宅的概念

生态住宅的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生态住宅有四个特征,即舒适、健康、高效、美观,从而得出的选址要求有:具备合理的自然建筑条件,且出行方便;地形适宜,无空气、土壤、细菌、辐射等有害污染,温度适中,日照条件良好;水源丰富,合适人类居住;地质灾害或自然灾害发生几率比较少的地区等等。

2.风水与住宅选址

2.1风水

风水别称叫堪舆,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根据阴阳、八卦、五行、气等古代自然价值观,对自然环境进行特殊处理,达到人、自然、建筑和谐统一。

风水学分为形势派和理气派,形式派注重选择山川形势、建筑外部的自然环境。山川的形势在风水上极具研究价值,它对房屋居所外在环境的选择影响非常大,也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理气派则着眼于建筑方位的朝向、布局。建筑的朝向布局,与光照、通风、植物等息息相关,与人类的联系也十分紧密。

2.2风水对古代住宅选址的影响

古代中国在殷商时期便出现了住宅选址的行为,如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便是住宅选址的最佳范例。从遗址的复原图可知,遗址是属于临水建造在河的凹岸上,恰好符合风水术中反弓水会及退守田园受困穷的理论,认为十分不吉利。从科学上讲也是很不理想的建筑之地:河流的惯性作用会导致水冲击河岸的凹处,使其遭受水蚀,河岸常受洪涝之灾,在凹岸建筑房屋,是十分不妥的。古人将住房选址定在河流北边、山坡南面,便是受了风水术的影响,俗称的风水宝地就是中国古代对风水较好之地的意思,居于风水宝地,能让家族兴旺发财和后代富贵荣华。风水宝地的来源记载于鲁班《符咒》:“伏以,自然山水,镇宅地板,抵抗一切灾难,家宅吉祥如意,家庭兴旺发达安康。”风水宝地的理论类别复杂多样,形法上注重建筑的布局安排,理法注重人与自然中地理环境或地极的磁波变化之间的关系,达到人与自然身心和谐的状态。自古被称作风水宝地的建筑选址:背山面水(通风)、向阳(日照好)、气势环抱(遮挡寒风)、植物丰茂(调节气候)。

古代就有一种风水宝地模式叫“四灵之地”,四灵是古代传说中的四大瑞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古人认为符合四灵之地就能拥有好的风水,模式为:房屋左侧河流代表青龙,右侧大路为右白虎,南侧池塘为南朱雀,北侧山为北玄武。一处有山水、出行方便的风景秀丽之地便出现了(见图1)。在人口密集的今天,追求风水宝地已经不现实,但是建筑房屋时适当参考风水理论,再结合人类生存环境中气候变化、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建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是可以的。

图1

3.风水模式对生态住宅选址的影响

国内学者认为人类宜居的生态住宅,是特殊地域和特殊条件组合成的一种聚落居住形式,它的特征是能“因地制宜”的利用自然环境,采用最经济合理的方式完成对房屋的建造,并得到舒适、美观的居住空间。这种思维模式,在风水学:“住宅,以形势为骨体,以泉水为骨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的核心理论不谋而合,不难发现,风水宝地与生态住宅二者有许多共同点,如在选择住址时均要考虑地质地貌、生物土壤、天气水文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我国古代风水理论的核心对生态住宅选址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3.1风水指导生态住宅的选址方向

风水存在的意义就是指导人们采用合理的手段选择趋利避害的建筑环境,并建造处于环境和谐统一的理想居所,恰好可以指导生态住宅选址。比如风水宝地中“北高南低”的模式:选择北面高,有大山挡护,分水上称为“镇山”(靠山);两条山脉环抱东西则为护山,风水上称作耳山;河流自左右曲折流过,中间部分地形相对平坦;在房屋侧前方两旁有比较低矮的山丘作为护卫,被称作“左右砂山”;在房屋正前方有山岭配衬,称作“案山”,“朝山”,四周植物茂盛。如图2所示。

图2

这样的住址,选择在山地建造是比较好的。而平原地区的生态住宅可增添些人工景致,如果有河流或湖泊,住宅可建在河道之上,结合风水术,如云南昆明城市的建筑采取环湖而建,而云南大理则以水为街,使街区具有古典韵味、错落有致的美。随着审美水平的提高,人们选择住址开始倾向于大自然,在国内很多人士都按照风水的模式去选址,建造出来的房屋与生态住宅相差无几。

3.2风水赋予生态住宅选址新内涵

风水中注重“气”和“脉”的蕴藏,常有“气势”和“龙脉”之说。风水中的“气”指的是空气、氧气、大气等一切蕴含在天地间的气息,中国风水中把气的蕴藏称作“聚气”,赋予了生态住宅选址中建筑与自然环境新的关系:把生态住宅建在由远及近的山峦下,构成半面环绕格局,并在选址区域内建造曲折的小桥流水,蕴育出“气”;在住址选择靠山临水而建时,便有了“脉”的含义,“脉”是天地造化而成,是固定的,但是选址时依脉而居,便有了“运气”一说,好的住址将采集到“山脉”的“气”,福泽后世。

3.3风水使生态住宅选址更合理化

风水使生态住宅选址成为自然生态的组成部分,更符合自然生态的平衡规律,达到住宅中有自然,自然中伴有居所的效果。让住宅环境里人、房屋、自然得到完美的结合。风水中很重视生物的灵性,在风水里,植物是具有“灵性”的,这“灵性”聚合天地之精华而成,它对人的身体健康有极大的好处。人们在选择生态住址时,会根据风水中“草木旺盛”之地去寻觅,或者种植一些树木花草,增加住宅的灵气,因此,生态住宅选址多是向阳地带,易于喜阳植物(如白兰、玫瑰、茉莉、梅花、牡丹等植物)的生长,植物越多,于人的身体健康越有好处。另外,植物的布局还能改变住宅的五行格局,万物之间,都存在着“场”。在1988年,前苏联的科学家在物体周围发现了粒子场,人、植物和建筑物都有“场”,植物间的场的相互移动影响,与中国的五行布场完全吻合,合理地移动或摆放树木花草,可调整居住环境的“场”,也可陶冶人的情操,颐养人的身体,还具有美化居所的价值。

4.结束语

风水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理论精华,它为古代建筑的选址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我们应该继承其精华部分,把它与国内现代的生态住宅选址紧密结合,创造出宜居、宜人的环境居所,力争走在世界生态住宅的前列。

【参考文献】

[1]成丽.浅谈风水与居住建筑[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7(21):42-44.

建筑风水论文篇5

【关键字】风水;选址;小区规划;室内色彩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建筑风水学博大精深,中国建筑文化在几千年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没未离开过建筑风水的字眼,从皇宫、皇陵的规划建设,到普通村落、民宅的建筑无不留着风水学的痕迹,建筑风水学随着中国文化传入西方后,也得到了西方学者的认同,特别是近30年来建筑风水学在国外受到了高度重视,甚至形成了中国风水业,中国风水也开始进入了百姓安居的视野。

随着城市设计理念的普及和深入,居住区的文化内涵越来越被看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各自的发展中,必定在新的结合点上达到新的综合。风水学理论认为,一个好的空间布局,可以使不平衡的房间获得平衡。从而使气流通畅,改变居住者的运气。根据风水学理论,需要对建筑设计的意图充分理解,对建筑物的总体布局、功能分析、人流动向以及结构体系等有深入的了解,对室内空间和平面布置予以完善、调整或再创造。使得空间布局合理,气流运通。

以下以风水学的选址、居住小区中其具体应用以及风水与色彩三者的关系为例,说明风水在规划及建筑中的应用。

1规划选址中及风水文化的应用:

在建筑风水选址时,首先要勘察峦头形势的情况。峦头的勘察是选址的基础,一切选址、设计与布局都是从此展开。在峦头方面,首先把握来龙状况,根据来龙状况确定选址是否可行。其次,观察砂水情况是否完备。最后根据种种情况来确定穴位所结之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通过预测体系对风水进行预测,确定所选时空方面的信息。从此透射出在时空上的吉凶信息,为我们选址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风水预测体系不仅能够对风水吉凶信息进行测度,为建筑风水选址做出指导,而且是预防意外灾害发生的特殊途径。从理气方面,对手建筑风水选址我们主要把握的立向问题。

现代城市风水规划主要是依据峦头情况,结合玄空风水与三合风水来完成的。企业风水的设计布局主要是通过峦头风水与玄空风水、三合风水、天星风水、八门风水来完成的。外局运用三合风水与天星风水确定,内局运用玄空飞星进行调度,微调上运用玄空大卦调度。砂水的确定通过这几派风水综合考察。酒店风水一般选择在城市,砂法与水局参照城市建筑与道路进行,开门依照玄空风水确立,城门诀法综合运用,内部格局运用玄空风水确定。商店风水设计布局也要以城市峦头为依据,理气则运用玄空风水确定。家居风水形式复杂,平原平房风水参考峦头形势、八宅风水、九星风水与过路阴阳风水来确定,玄空飞星调度法也是很好的参考。山区平房还要参考天星风水、三合风水的砂水方法,玄空砂水与八门砂水法综合参考确定。楼房风水注重理气方面比较多,主要依据八宅风水、玄空风水确定。古建风水是古迹遗留,首先遵循古法。在确定其风水格局时,主要依据峦头风水,理气方面主要是三合风水、天星风水、玄空风水等。

2建筑风水在规划小区中的应用:

2.1朝向与间距

风水学主张建筑坐北朝南,坐北朝南这与我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一个居住区内高层的建筑应尽量建筑在北侧,它成为南侧建筑的靠山,为整个小区创造较为理想的小环境。北高南低的地势“负阴抱阳”,利于采光,在建筑高度上,亦应注意“北高南低”的原则。在平原地区,为排除地面雨水,在竖向规划设计中,居住地块常以地块中心点为地面最高点,向四周坡下去与街坊道路连接。在这种条件,风水规划建议:地块最高点宜尽量偏向地块北部选定,以减少北坡向的地块面积;在北坡向的地块内尽量布置非居住建筑。

2.2户型

在住宅的户型设计中,玄关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玄关原指佛教的入门之道。佛经里说“玄关大启,正眼流通”。在住宅的设计中玄关的设计师为了保持居住者的私密性,避免客人一进门就对着整个居室一览无余;还有就是方便居住者脱衣换鞋挂帽,保持家庭卫生;以及考虑建筑风水,有利于居住者的精神健康,从建筑风水上讲,单元楼入户门应避免直接面对楼梯、电梯,若不可避免就要设玄关化解。建筑大门也不宜对窗、后门,不宜开门见厕、见灶以及与阳台连成一线,等等。卧室部分是一个户型的核心部分,是一个家庭的私密场所,特别是主卧更是卧室部分的重中之重,主卧门不宜设于入户门附近,这样对主卧干扰太大。基于主卧的私密性,主卧宜设在受干扰最小的部位,远离入户门。主卧应以南向开窗,以利于阳光的照射杀菌。而且建筑风水要求卧室门不可正对卫生间门,也不可正对厨房或跟厨房相邻。

3建筑室内色彩与建筑风水

在实际生活中,色彩绚丽缤纷,岂止红、黄、蓝原色,而且包括了全部色,光吸收后,所旱现的黑色和门色(无色)。所以,根据五行所代表的物质来选用相生,同避相克的颜色。在风水学理论上是有充分道理的。室内装修使用的色彩亦影响住宅的风水,中国人以红色为最吉利颜色,表示温暖、愉快、占祥、力量。黄色是光明、高贵权威、长寿的象征。故宫中的服饰及宫殿装修的主色调则使用金黄色和朱红色以表示高贵与权威。桔黄色代表神圣,和尚传统上桔黄色的袈裟,代表r佛教的至高无上。绿色代表生命、春天、宁静与清新,是室内装修中常用色凋,室内配以绿色地毯和盆景。会使人心平气和。门色和黑色,表示悲哀和迟钝。按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民俗、信仰、忌讳考虑配色,尽量不用黑色、纯蓝、深灰、中灰纯白等颜色。风水学讲究阴阳五行。所以,室内色彩使用上,要与房间的功能相合而不相冲犯。木、金、火、水、上五行分别与青、向、红、黑、黄相对应。相合则相生,相悖则相克,下面举两个例子说明:如餐馆,主售食品,食品出于上,主色易用黄,同时仪器用火加水烹调。用金(炊具)操作。故亦可用红、奶黄等多种颜色配合。而时装店主色可用浅绿、奶自,并补充雅红、雅蓝配合而用。室内色彩必须按使用功能要求选择,并与使用环境的要求相适合。

总之,中国的风水学文化是历史文化中极其雄厚一种,其特点不论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还是种种社会现象中,都有很大的作用。我们也相信,在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加倍关注人类自身的居住环境,努力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目标。风水理论博大精深,与一切传统文化一样,既有其科学内涵又不乏迷信色彩,风水文化是我国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它的应用既可以大到一个城市的选址及布局,也可以小到一间居室的装潢与摆设。无论是城市还是居室,不同的只是它的尺度,是风水形与势的区别,它的研究理念都是天人合一观,即天地人“三才”统一。因此,在对风水的具体应用上应该始终坚持这一理念,在尊重和继承它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现代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并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来研究、应用并推广,使规划更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

参考文献

[1]谷艳霞论风水学与建筑学的关系中国对外贸易2004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建筑安全论文(收集5篇)
  • 下一篇:建筑工程施工合同范本(收集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