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高学历读者对于网络资源的利用必将越来越多。本文以“”网站为例,对读者如何获取和利用免费全文电子论文资源作一探讨。
1免费全文电子论文资源
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日益丰富,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已成为目前环境下读者尤其是高学历读者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其中对于获取免费的全文电子文献信息资源,更是受到读者的普遍青睐[3]。众所周知,期刊文献在各类文献类型中处于利用率前列,但其最终被利用的是期刊中的论文文献内容,所以,全文论文资源的利用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大量会议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的免费全文论文信息,更是读者难以获得的资源目标。目前,大多数网络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中的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全文论文资源,一般都采用各种不同类型的有偿服务方式。这从数据库公司商业运作的角度讲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于需要大量浏览论文全文进行参考或合理引用,而又受到种种条件制约的读者而言是非常不便的。因此,搜索和寻找网上免费的全文电子论文资源,使之可为更多读者更方便地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充分有效地利用互联网文献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
2“”网站免费全文电子论文资源及其分类
2.1网站简介
随着网络文献信息数量不断增加,拥有免费全文电子论文资源的网站也开始出现。除了在一些综合性网站中设有免费全文电子论文资源栏目外,一些主要收录免费全文电子论文资源的电子站也在增加,其收录的全文电子论文资源数据呈现出明显的动态增长性,“”网站就是收录免费全文电子论文资源较多的网站之一。它成立于2001年,现已并入学生大网站旗下,有5台专业服务器托管于中国电信,是集教育性和资料性为一体(含全文电子论文)的网站。该网站的论文检索方式有分类检索和主题检索。主题检索采用默认为中间匹配的关徤词检索。利用主题检索的优势可将分散在各类中同一主题的论文集中检索出来,如:输入关徤词“图书馆”,可由各类别中检索到46篇论文,而通过分类检索的“公共管理/图书馆管理”类检索,则只能检索到26篇论文。
2.2论文资源
“”网站收录的免费全文电子论文资源起始于2003年,一直收录到当前时间,并且一直在持续增加。由于它收录的全文论文一律为最简单的网页格式论文,所以阅读和下载极为方便。其收录的论文资源相当丰富,数量很大,截止笔者2007年10月26日的统计数据显示,共收录71486篇。其中绝大多数为免费论文,部分为仅黄金会员可查看的“黄金论文”,还有少数为购买的收费论文。每篇论文均设有:分类类系、论文题目、来源、发表时间、作者、编辑、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信息。且无任何免费全文阅读和下载的限制,读者利用极为方便。该网站的全文论文资源可由“论文库”栏目进入,并在其主页上设有现成论文、今日更新和相关文章等栏目。
该网站收录论文的专业领域,以社会科学类论文为主,收录论文比例为71.7%兼收部分科学技术类论文,收录论文比例为28.3%。论文共分为14大类,98个2级类,另细分出38个3级类。其分类较为详尽,为读者的检索和利用提供了方便。其详细分类情况及其收录论文数量统计数据见表1其第二种分类“现成论文编号”的分类为:计算机会计学kX经济学jX管理学six通信学xx工业学y营销学yx金融学rx教育学yx电子学dzx社会学hx材料学cX外语wy文学w法学X药学理学x电影处第三种分类为:在首页左侧共分为21大类,通过鼠标指向大类,可自动显示其辖属的所有下级类目名称。其分类情况与上述14类略有不同,可将部分纖别单独列出,便干读者直唼检索
3.免费全文电子论文资源的下载和利用
3.1在线阅读
这是读者直接在线阅读利用免费全文电子论文资源的利用方式,也是最为简单方便的利用方式。不过,由于需要占用较长的上网时间,所以,对于采用非包月上网计费的读者而言不太经济。
3.2自动下载
这是在上网时将论文全文全部打开,利用计算机所具有的自动下载保存功能,将论文全文自动保存在临时文件夹中,可供以后在离线状态下阅读。它的最大优点是在网上打开论文的时间短,费用低,较为经济,可大幅度节省上网时间和费用。
3.3“另存为”网页格式文件
为了尽可能地保留与原文格式相同的信息原貌,可在原有论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文件”、“另存为”,保存类型默认为“网页,全部”,将其保存为与论文原文相同格式的网页格式文件。此格式论文文件可在不上网时打开阅读利用。
3.4保存为其他格式文件
根据读者的需要,也可将论文全文通过采用“全选”、“复制”、“粘贴”等操作,保存到某种类型的格式文件之中,然后再加以阅读利用。此类格式文件常用的有:体积最小的“记事本”(.X1格式)文件;可保存图片和表格的“wod(.cOc格式)文件;便于播放的“Poveipoin”(幻灯片格式)等各种类型的格式文件。
【关键词】科研资金;效益;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3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7)10-0115-04
2016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该意见结合实际,对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松绑”+“激励”。因此,如何在科研经费使用“松绑”的情况下,合理投入科研资金,精准评价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设计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模型,并进行分析评价,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及背景
科研资金,顾名思义是进行科研活动的专项资金,有特定用途和既定支出目标,要求专款专用,具有支出提前性、效益滞后性的特点。我国高校科研资金根据性质划分为自然科学类科研资金和人文社科类科研资金,根据来源不同又划分为纵向科研资金和横向科研资金[1]。效益即效果及利益,科研资金使用效益就是通过评估科研资金使用及产出成果,从而判断科研资金运行机制是否合理、科研资金使用过程是否科学高效[2]。而科研资金效益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科研资金效益仅指科研效益,广义的科研资金效益不仅包括科研效益,还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因此,科研资金的性质、来源及其效益的广义狭义,均会造成效益评价指标的差异。本文由于篇幅限制,只研究自然科学类纵向科研资金使用产生的科研效益。
没有科学的方法,就产生不了科学的结论。科学的方法是产生有效结论的重要保障和前提。目前效益评价方法主要分为定性、定量及综合评价法。笔者认为科研资金使用效益评价不可能做到完全的量化考评,应该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层次分析法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广泛应用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最早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是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T.L.Satty)提出的一种把复杂问题排序简化的评价方法,其主要步骤是通过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将指标多级化,构造出各级指标的判断矩阵,确定权重之后,再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进行层次总排序得出各指标权重值。高校科研资金使用效益评价是一个多层次、多指标的复合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可以大幅度提高权重的可信度。
二、构建指标体系
(一)构建层次Y构
根据层次分析法理论,笔者将科研资金开支中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合并统筹后,再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采用德尔菲法(Delphi),咨询了校内23位长期从事科研及科研管理工作的专家,这些专家分别来自建筑、化工、机电、材料等理工科一级学院或科研机构,资历深厚并且拥有较强的判断力和鉴别力,征询方法为当面咨询或电邮。本研究共计进行了两轮专家咨询,每一轮发放咨询表数量均为23份,有效回收数也均为23份,专家回复率达到百分之百。经过两轮咨询及讨论,最终专家达成一致意见,专家对指标体系的整体框架设计及指标设计均认可。
本研究借鉴经济学中的成本效益理论,分别从投入、产出两个角度进行评价,初步形成高校科研资金投入、产出指标体系[4],如表1。笔者将科研资金投入中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合并统筹后划分为实验经费(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仪器设备及房屋损耗、水电气暖消耗)、学术交流经费(包括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人员经费(包括专家咨询费、劳务费以及科研人员绩效工资)、资料数据经费(包括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数据采集费)。科研效益产出划分为论文影响力及数量(包括一类数量、二类数量、三类及以下数量、论文被引用频次)、专著数(包括编著数、教材数、译著数)、专利及成果转化(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及外观设计专利授权数、技术转让当年实际收入总额)、成果获奖(包括获部级奖励次数、获省部级奖励次数、获校级及其他奖励次数)。
(二)计算指标权重
1.重要标度
依据层次分析法原理,将同级各指标两两相比,重要性比较标度参照表2。
2.计算指标权重
依据层次分析法及专家意见汇总,首先构建投入产出各级指标判断矩阵,再根据式(1)计算得到各指标权重。各级指标判断矩阵及权重分别见表3至表12。
?棕ij=■(1)
3.一致性检验
根据式(2),检验判断矩阵是否具有一致性,其中RI值见表13。
CR=■=■
(2)
接下来,利用Matlab软件计算上述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进而根据式(2)计算一致性指标CI。查表13得到修正系数RI,再计算出一致性比例CR。CR计算过程省略,计算结果详见表3至表12。经计算各矩阵CR值均≤0.10,满足一致性检验。通过一致性检验,说明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设置合理可接受。再根据式(3)计算得出指标综合权重,综合权重计算结果见表1。
Bi=∑CiDij(3)
三、效益评价模型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科学合理的指标综合权重?棕,继而求得科研资金投入B1及科研资金产出B2,再根据科研资金使用效益评价模型式(4)计算出科研资金使用效益A。A值越大,表明科研资金使用效益越好;A值越小,则反映科研资金使用效益越差。
科研资金使用效益A=■(4)
本文将高等学校科研资金使用效益作为研究对象,在借鉴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及成本收益理论,通过对科研资金投入、产出进行比较,对科研资金使用总体效益做出评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期对科研资金合理分配、规范使用及效益评价等方面有促进作用。但笔者深知研究过程还有如下不足之处:首先,调查问卷样本量较少,样本范围受限,极易导致层次结构中指标构成和权重分配有差异。其次,由于学科性质差异,本文只研究了自然科学类科研资金使用效益指标体系,而未对人文社科类科研资金使用效益指标体系进行讨论。最后,广义的科研资金产出效益不仅包括科研效益,还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由于篇幅受限,仅仅讨论了科研效益,而未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本文的研究结论仅仅是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上述问题都需今后逐步完善,以期取得进一步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超豪,闫青.高校科研经费模糊综合绩效评价研究[J].会计之友,2013(10):116-120.
[2]李云中,彭波,蒋书同,等.对教育科研效益相关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5(2):1-5.
关键词:盈余管理;非标准审计意见;审计费用
经过会计师事务所审核的公司财务报表为各方投资者了解该公司财务状况的主要依据,如果公司通过盈余管理严重粉饰财务报表,不仅会导致投资者做出错误决策,长此以往更将动摇我国资本市场的诚信基础,从而损害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国内外对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进行了理论实证研究,但对审计费用的调节作用研究不多,且尚未得到一致结论。在此背景下,本文尝试从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出发,研究审计费用对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调节作用。这样,不仅在理论上填补盈余管理研究的一点空白,将盈余管理与审计费用联系起来,为盈余管理未来的实证研究提供一些理论支撑。而且能使投资者对公司盈余管理有更深刻的认识,能够通过企业披露的财务数据洞察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监管部门也可了解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补充设定相应的监管方法和程序,杜绝会计师事务所和公司串通一气从而丧失审计独立性的行为,为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扫清道路。
一、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一)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
国外的研究由来已久,国内的研究在手段和方法上较国外均有滞后,目前尚未得到一致结论。有些学者认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对审计意见有显著影响,即公司为修饰报表做出的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审计师发表非标准意见的可能性越大。Francis等(1999)研究了美国上市公司的数据,衡量盈余管理程度的指标是可操纵性应计利润。通过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越高,审计师发表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情况越多,盈余质量与审计意见之间存在着显者相关关系。刘继红(2009)研究发现,审计师能够鉴别上司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并且对盈余管理程度较高的上市公司发表非标准审计意见。陈小林、林昕(2011)发现审计师能区分不同属性的盈余管理,对高风险机会主义盈余管理应计额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大于低风险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应计额。
但有些学者通过研究尚未得出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相关关系。李学明(2007)利用上市公司对外公开的财务报表数据,计算制造业企业的盈余质量综合得分,构建审计意见与盈余管理的回归模型。研究发现盈余质量与审计意见之间存在正向关系,但并不显著。簿仙慧、吴联生(2011)对2001年至2006年上市公司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对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不存在显著影响。
(二)审计意见与审计费用
通过实证分析,有些学者认为审计意见与审计费用之间是有相关关系的。Simunic(1980)是最早对审计费用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的西方学者。他通过多元线性回分析,得出审计意见会影响审计费用这一结论。申志仁(2010)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与审计费用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化敏、张宇(2015)研究发现管理层权力越大,越会以高额的审计费用来购买审计意见,在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企业中这种情况更为显著。
也有学者得到相反研究结论。Low等(1990)通过研究发现,审计意见与审计费用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吴联生、潭力(2005)认为审计意见的改善与审计费用之间的相关关系不一定存在,因为为改善审计意见不一定通过向审计师支付更高审计费用的方式,还可以通过其他更隐蔽的方式进行。
(三)盈余管理与审计费用
己有部分学者开始关注盈余管理与审计费用之间的相关性,刘运国、麦剑青、魏哲(2006)用年度非经常性损益绝对值与总资产之比作为对盈余管理的衡量指标,研究得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幅度显著正相关于审计费用,注册会计师对调增收益盈余管理关注更多。Kasai等(2012)在日本取消审计费用管制之后进行研究,发现审计费用提高和应计利润质量降低有关。
另有学者研究认为审计费用与盈余管理不相关,如Krau(2013)认为事务所降低审计收费只是为了竞争,对审计质量不会产生不利影响。伍利娜(2003)研究发现盈余管理能够影响审计费用,但是盈余管理的程度对审计费用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公司的ROE处于“保牌”区间(0,2%)时,盈余管理与公司年度审计费用显著相关,但ROE处于“保配”区间(6%,7%)时,盈余管理对审计费用无显著影响。
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1:盈余管理程度与非标准审计意见正相关。即盈余管理程度越大,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高。
H2:审计费用与非标准审计意见负相关。即上市公司支付的审计费用越高,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小。
H3:支付较高的审计费用会降低盈余管理与非标准审计意见的相关性。即对于存在盈余管理的公司,支付的审计费用越高,获得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大。
二、模型建立
本文采用模型(a)对假设1进行检验
OP=a+β1LNDA+β2ROA+β3LOSS+
β4LEV+β5OP-1+β6SOE+β7LNA+ε(a)
采用模型(b)对假设2、假设3进行检验
OP=a+β1LnDa+β2Auditfee+β3LNDA*
Auditfee+β4ROA+β5LOSS+β6LEV+β7OP-1
+β8SOE+β9LNA+ε(b)
(一)因变量
OP为虚拟变量,表示当年的审计意见。当审计意见为非标准审计意见时取值为1,为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时取值为0。
(二)解释变量
LNDA为盈余管理的幅度变量,DA是上市公司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由于修正的琼斯模型对盈余管理有较强解释能力,本文采用修正的琼斯模型来度量盈余管理程度,对DA进行估计,具体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TCAi,t为公司i第t年的总应计;Ai,t-1为公司i第(t-1)年的资产总额;ΔREVi,t为公司i第t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变动额;PPEi,t为公司i第t年的固定资产净值;NDAi,t为公司i第t年的不可操纵性应计;DAi,t为公司i第t年的可操作性应计;a1、a2、a3为回归系数;εi,t为残差。
Auditfee为审计费用;LnDa*Auditfee为盈余管理与审计费用的交叉项。
(三)控制变量
根据以前研究,在模型中加入ROA、LOSS、LEV、OP-1、SOE、LNA作为控制变量。其中,
ROA是总资产收益率;LOSS为盈利状况的虚拟变量,如果当年净利润为负,取值为1,否则为0;LEV为资产负债率;OP-1为上一年审计意见类型的虚拟变量,为非标准审计意见时取值为1,否则为0;SOE代表企业的所有权性质,若企业由国务院各部委或各省市政府机构控股,则赋值为1,否则为0;LNA为企业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代表企业的规模。
三、实证检验
(一)样本来源
本文以2012―2014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因金融业和保险业上市公司会计具有特殊性,故将其剔除;剔除了数据异常和缺失的上市公司。最终得到6607个观测样本数。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数据处理软件采用SPSS21。
(二)实证检验结果
用样本数据对模型(a)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得出LnDa与OP在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007,验证了本文假设1,即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越会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
用样本数据对模型(b)进行Logstic回归,通过回归结果,得出Auditfee与OP在10%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表明了支付的审计费用越高,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小,从而证明了假设2。LnDa与LnAuditfee的交叉项与OP在10%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表明当盈余管理程度相同时,事务所收取的审计费用越高,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就越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可能存在标准审计意见的购买。即审计费用降低了盈余管理与非标准审计意见的相关性,证实了假设3。另外,LNDA与OP在10%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再一次证实了本文的假设1。
四、结论
盈余管理是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企业的这一行为往往会向报表使用者传达不真实的财务信息,从而影响投资者决策,使资本市场不能达到资本的合理有效配置,不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审计师作为第三方,其职责就是发现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帮助投资者正确决策,使资本市场合理有序开展。当审计师判断出被审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较高时,其面临的审计风险就很大,往往会对其出具的审计意见更谨慎,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提高。对此,本文对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我国审计师能够有效识别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这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审计师的独立性会受到审计费用的影响。为了获得标准审计意见,盈余管理程度大的企业有可能向审计师支付较高的审计费用进行审计意见购买。审计师也有可能为了自身利益而接受审计意见购买,失去其独立性,与被审计单位达成一致利益。对此,本文对审计费用对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审计费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这种共谋行为不仅会混淆投资者的判断,降低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有效性,而且会助长被审企业进行审计意见的购买行为,长此以往,不利于经济的良性发展。因此,监管部门要了解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补充设定相应的监管方法和程序,杜绝会计师事务所和公司串通一气从而丧失审计独立性的行为,为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扫清道路。
参考文献:
[1]李东平,黄德华,王振林.“不清洁”审计意见、盈余管理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J].会计研究,2001(6):51-57.
[2]李学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实证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7.
[3]刘运国,麦剑青,魏哲.审计费用与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06(2):74-80.
[4]申志仁.审计收费水平与盈余管理幅度、审计意见购买的相关性检验[D].湖南大学,2010.
[5]伍利娜.盈余管理对审计费用影响分析――来自中国上市公司首次审计费用披露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3(12):39-44.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审计市场竞争的加剧,审计费用问题已成为审计理论界、实务界以及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关注的热点。尤其是2001年以来,证监会相继和修订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6号---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及其披露》和《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对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的内容和形式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并要求上市公司除披露报告年度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的报酬之外,还需要披露会计师事务所已为公司提供审计服务的年限。
二、国外审计费用研究文献综述
Taylo和Baker(1981)以英国证券市场为研究对象,选取英国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从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和业务的难度出发进行研究,表明这两变量在置信区间为0.01的水平上显著,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程度为大。
Francis(1984)对Simunic经典范式做出有效的改进,以澳大利亚的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被审计单位单位的期末资产总额、纳入合并报表的子公司数目、会计师事务所的品牌是审计费用的显著影响因素,同时法相事务所的规模对审计费用有显著的影响。
Firth(1985)是以新西兰证券市场为研究范围,选取其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其结论认为审计费用的显著影响因素包括:被审计单位规模、总资产中应收账款的比重、非系统风险;而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品牌优势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并不明显.
Low和Tan等(1990)选取新加坡证券市场中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设定了上市公司历史因素,如前三年的审计意见类型等为自变量,做出了创新;同时结论表明审计费用影响因素在不同行业间存在差。
Ezzamel和Chen(1993)以英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结论表明股权分散与否、以报告日和报表日间隔衡量的审计耗用时间、会计师事务所注册地、会计师事务所品牌规模与审计费用显著相关。
Anderson和Zeghal(1994)以加拿大上市公司中选取1980、1981、1982年三年的数据,发现审计收费与被审计单位规模和复杂程度相关,内部审计费用与外部审计收费显著正相关。
三、国内审计费用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对审计费用影响因素的经验研究从王振林始,研究了我国审计市场中审计费用具体影响因素,以及相关因素的契合度。
王振林(2002)沿用了Simunic经典模型范式,对具有证券(期货)从业资格会计师事务所进行问卷调查,结论表明被审计单位资产总额、子公司数目、应收账款和存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会计师事务所品牌、审计任期、是否发生会计师事务所更替、流通股比重、国有股比重和年度逻辑变量是审计费用的显著影响因子。但是他所使用的审计收费数据来源于中国证监会进行上市公司调查问卷而得来的数据,并非公开披露的数据,不太具有可信度和可比性。
罗栋梁(2002)以2001年284家在年报中明确披露审计收费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客户规模、客户的复杂程度和审计风险三方面为自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方程进行实证研究。结论表明,被审计单位规模、公司所投资的控股子公司个数对上市公司的审计费用有着显著的影响。
朱红军、章立军(2003)选取2001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639家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为样本,在对上市公司审计费用情况的整体性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剥离出会计师事务所的品牌、被审计单位从事的行业类型、净资产收益率、股权性质与审计费用显著相关。
刘斌、叶建中、堂毅(2003)选取了我国证券市场2001年上市公司中的590家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回归分析的结论表明:上市公司规模、经济业务复杂程度和会计师事务所注册地是审计费用的正相关因素;总资产中存货的比例、是否出具非标准意见、是否发生亏损、会计师事务所品牌规模、长期负债与总资产的比率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不显著。
四、总结
[关键词]审计收费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中国证监会于2001年12月10日了新修订的年报内容与格式的要求,规定上市公司应在年报中披露其聘任、解聘会计师事务所情况以及报告年度支付给聘任会计师事务所的报酬情况,从而确认了我国上市公司有向股东报告其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报酬情况的义务,使广大投资者有了获知会计师事务所收费情况的权利。时过几年,我国上市公司对事务所审计费用的披露质量有了较大提高。那么,在目前我国这样一个新兴市场,审计收费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本文欲通过实证研究证据,为广大投资者正确解读审计收费信息提供帮助,从而帮助他们从上市公司的年报中获得更多对投资决策有用的信息,也可以为证券监管部门制定相关监管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一、文献回顾
Simunic的经典论文“Thepricingofservices:Theoryandevidence”最早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考察了可能影响审计收费的因素。该模型认为:审计费用是由风险状况、损失的分担机制、会计师事务所的生产函数、规模等决定的。其研究结果发现,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是决定审计收费的最重要因素,其次为控股子公司个数、涉及行业类型、资产负债率、前两年的盈亏状况、审计年度的审计意见类型以及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成本,而会计收益率、审计任期和事务所规模等因素在回归方程中并不显著,模型的拟合优度为46%。
后来不少学者将Simunic的模型进行或多或少的修正,并运用到不同的国家。虽然他们的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但所有学者都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规模和子公司的个数是影响审计收费的两大重要因素。
而我国由于相关制度出台较晚,对审计收费的实证研究起步较晚。王振林的博士学位论文是较系统地采用实证方法研究我国本土审计收费问题的文献,其中审计收费数据来源于中国证监会向上市公司获取的调查问卷数据。他根据证监会关于1997至1999年期间具有证券(期货)从业资格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情况的调查结果,得到的结论是:上市公司的规模、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等特征构成了影响审计收费的主要因素,客户的风险因素则不具有重要影响。
自2001年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审计收费信息的规定以来,我国的审计收费实证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伍丽娜、张继勋等都利用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审计收费情况对我国的审计市场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考虑到了我国证券市场的特殊情况,如上市公司是否发行B股或H股,得到了一些有用的结论。
本文拟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以我国沪市的经验证据对我国审计收费情况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将重点关注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因为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有损于投资者的利益,而监管部门对这个问题也比较关注。
二、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本文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的研究假设:
1.假设1:上市公司规模和审计业务复杂程度与年报审计收费相关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的规模越大,其所涉及的经济业务范围就越广,在审计时注册会计师也会增加审计事项,扩大审计测试范围,增加审计时间,以便控制可能承受的诉讼风险。而上市公司拥有的控股子公司越多,其发生关联方交易的可能性就越大,而关联交易审计本身就很复杂,需要花费很多审计时间。因此,本文采用上市公司的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ln(Assets))和纳入合并报表的子公司的个数(SqSubs)表示上市公司的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
2.假设2: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和审计风险与年报审计收费相关
审计风险通常指当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告存在实质性错报时,审计师签发标准审计报告的概率。通常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对审计风险采用的度量指标变量是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因为这两者高的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更有可能蒙受损失从而向审计师提讼,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面临承担无限赔偿责任的风险。通常采用的度量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本文采用净资产收益率(ROE)、应收帐款与存货之和占总资产的比率(IReRatio)、流动比率(CurRatio)、长期负债占总资产的比率(Leverage)表示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审计风险。
3.假设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和审计意见类型与年报审计收费相关
如果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处于避亏区间(0%~1%)或者配股达线区间(10%~11%),上市公司就有更大的动机去粉饰报表,因此在与事务所就审计费用进行谈判的时候会处于较被动地位。而事务所则可能以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为筹码,趁机提高审计收费。本文以EM代表盈余管理动机,当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处于0%~1%或10%~11%时,EM=1,否则EM=0。当上市公司收到的审计意见类型为标准无保留意见时,变量Opinion=1,否则为0。盈余管理动机与审计意见类型的交互变量即为EM*Opinon,当上市公司有盈余管理动机且收到标准无保留意见时,交互变量等于1,否则为0。
4.假设4:事务所规模、审计任期与年报审计收费相关
由于“深口袋”理论,在同等条件下,审计委托人、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更倾向于向大事务所,大会计公司预期面临的诉讼损失和恢复名誉的潜在成本都要大于小会计公司。因此,大会计公司自然会要求得到更高的审计报酬。本文以年报审计事务所是否四大(Big4)反映事务所规模,当事务所为四大时Big4=1,否则为0。同时,为了考察我国审计市场是否存在“低价进入”现象,设置了“是否初次审计”(Intial)这一控制变量,当为初次审计时Intial=1,否则为0。
5.假设5:上市公司所在地与年报审计收费相关
考虑到经济发达地区的物价、消费水平较不发达地区高,因此在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审计需要付出较不发达地区更高的审计成本,因此,本文在借鉴刘斌、叶建中和廖莹毅(2003)对全国各地区的分类结论,将全国分为五块,依次为:(1)上海、北京、天津、广东(包括深圳)、浙江;(2)福建、江苏、山东、辽宁;(3)黑龙江、吉林、新疆、海南、湖北、河北;(4)安徽、四川、广西、重庆、湖南、江西、内蒙、河南、山西、云南、;(5)贵州、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分别以P1、P2、P3、P4、P5代表上述五个地区。当上市公司所在地为上海、北京、天津、广东(包括深圳)、浙江时,P1=1,否则P1=0;其他类似。
综上,本文拟检验的模型为:
三、样本的选择与数据的收集
本文以2005年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上市公司2005年年度报告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财务指标来源于CCER经济金融数据库,本文的实证研究借助SPSS13.0软件。在本文研究中,剔除了以下几类上市公司:金融证券类上市公司;同时发行B股的上市公司;ST公司;在2005年的年报中披露的年报审计收费为2004年审计收费的A股上市公司;2003年年报中披露的审计收费包括年报、中报以及其他收费,无法清楚划分出年报审计收费的A股上市公司;同时聘请两家会计师事务所分别按照国内和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审计,所披露的年报审计收费无法划分出境内审计收费和境外审计收费的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为负的公司,这与回归采用最小二乘方法有关。在剔除了以上几类上市公司后,有390家沪市A股上市公司符合要求。
四、实证结果
1.样本的描述统计
2.样本回归结果
此次多元回归采取Stepwise的回归方法。得到的结果如下:
根据表1可知,所得模型5的拟合优度为较好(R2为0.568,调整的R20.562)。根据表2,检验后的审计收费模型为:
模型的多重共线性诊断显示模型不存在需要处理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模型表明,假设1得到实证结果支持,假设2、假设4、假设5得到部分支持,而假设3没有得到实证结果的支持。
五、研究结论与局限性
本文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资产规模与审计业务的复杂程度,以及事务所的规模仍然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的重要因素。而衡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的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是否处于避亏或者配股达线区间和审计意见类型,以及它们的交互变量对审计收费的影响都不显著。这说明我国审计市场是有效的,事务所并不因为客户是所谓的“衣食父母”而影响到审计质量。
另一方面,本文的发现与已有结果不太一样。本文发现,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中只有长期负债与总资产的比率是显著变量。事务所的特征方面,事务所的规模(是否为四大)仍然是影响审计收费的重要因素,但审计任期(是否初次审计)并不是影响审计收费的显著变量。而上市公司所在地中,只有变量地区5是显著的,并且系数为负,这说明地区5的上市公司的审计收费是显著低于其他地区的,但并不支持地区1至5审计收费都是有差别的假设。
本文的局限性在于:只是将样本局限于沪市,而沪市和深市有许多不同的特征,本文的结论是否同样适合于深市有待以后的研究;只是选取了2005年的截面数据,模型的稳定性需要时间序列的检验;由于选取样本的时候按本文的标准剔除了不少样本,也可能是本文结论与已有研究结论不太一致的地方。因此,关于我国审计收费的研究有待于以后对样本选取、变量设置的改进以及更长研究期间的数据的收集、处理。
参考文献:
[1]Simunic.Thepricingofauditservices:theoryandevidence.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1980(18):161~190
[2]王振林:审计收费的决定与审计质量――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上海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2
[3]伍丽娜:审计定价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首次审计费用披露的证据中国会计评论,2003(1):11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