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目前农业发展现状(收集5篇)

时间: 2024-08-09 栏目:写作范文

目前农业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农业电子期刊开放获取中国

【中图分类号】G25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9-0071-02

【Abstract】ThisarticleanalyzestheelectroniccurrentperiodicalsresourcesoftheagricultureontheopenaccessinChinafromfiveaspectsthataretheopenaccessanditsdevelop,electronicperiodicalsresourcesoftheagriculture,basicstatus,theformatstatus,theincludedstatusoftheelectroniccurrentperiodicalsresourcesoftheagricultureontheopenaccessinChina.

【Keywords】AgricultureElectronicJournalsOpenAccessChina

一、开放获取及其发展

据2010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4.2亿,较2009年底增长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已攀升至31.8%。[1]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开放获取的发展大势已确定。在世界性的开放获取运动近年来取得举世瞩目发展(2008年10月14日为第一个国际“开放获取日”,2009年10月19~23日为第一个国际“开放获取周”,2009年2月26日,荷兰高等教育部门宣布2009年为“开放获取年”)的情况下,2010年10月25~27日将在北京召开的“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由中国科学院与德国马普学会联合主办,这也是开放获取柏林会议首次在欧洲以外的地区举行。[2]它在我国的召开,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开放获取运动的蓬勃发展。目前,我国对开放获取发展现状的研究正在展开,开放获取文献资源的类型也日益丰富。[3]

二、农业类电子期刊资源

农业文献是记录有农业科学、技术、实践和成果等内容的各种农业知识信息的载体,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实践活动和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农业科学知识赖以记录、存储、交流和传播的工具。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农业文献资源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在农业文献中,农业类期刊文献资源是农业科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从期刊文献获取的情报信息占整个情报信息源的60~70%,因此,农业类期刊文献是最重要的情报信息源,它对于研究农业教育教学、生产实践和管理、农业与人类社会发展,及时了解现代农业科学研究进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开放获取过程中,作为最重要的科技文献信息源的开放获取电子期刊资源正在形成日益完善的资源体系,其数量不断增加,涉及的学科专业领域越来越广泛,其中正在出版的现期期刊(简称现刊)资源是利用率最高的期刊资源,因此也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在此对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进行分析研究。[4]

三、我国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基本状况

1.选取标准

本文选取的我国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必须符合以下5条标准:有固定网址,可由互联网公网自由进入;主页能够正常打开;为目前正在出版的现刊资源;能够无限制免费利用或仅需免费注册、登录即可免费利用;可全文免费利用。根据上述标准,最终确定了我国目前正在出版的260种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它们分别来自大中小型和单种开放获取期刊资源网站。

2.数量状况

就我国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所在网站收录期刊资源的数量而言,可以把收录100种以上的网站定为大型资源网站,10种以上的网站定为中型资源网站,10种以下的网站定为小型资源网站,另外还有收录单种期刊资源的网站。目前已检索到的我国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网站收录数量情况为:100种以上的大型资源网站1个:“博看网”154种;10种以上的中型资源网站5个:“辽宁省图书馆电子期刊阅览室”57种、“全刊杂志赏析网”48种、“中国科技论文在线”33种、“开网”19种;“中国农业科技期刊网”13种;10种以下的小型资源网站9个:“读览网”、“超级精灵”、“开放阅读期刊联盟”、“浏览网”、“期刊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时尚杂志网”、“首席医学网”、“佐罗网”;单种期刊资源17种。

3.学科状况

我国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涵盖学科面广泛,各种专业内容的期刊资源并存,大多数网站采用自主分类的方法,分类深度为1~2级。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分类标准,可将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分类为:S农业科学(含农业经济);S1农业基础科学;S2农业工程;S3农学(农艺学);S4植物保护;S5农作物;S6园艺;S7林业;S8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S9水产、渔业共10大类。

四、我国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格式状况

1.PDF格式

由于PDF格式可以最完整地重现期刊文献的原貌,所以是利用效果最好的文献格式,也是我国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采用最多的文献格式。如“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吉林农业大学学报》;“开网”的《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期刊界”的《农业工程学报》、《玉米科学》;单种期刊资源的《园艺学报》、《中国农业气象》等均采用PDF格式。

2.网页格式

也称为HTML格式,这是我国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采用量仅次于PDF格式的文献格式。如“全刊杂志赏析网”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期刊资源,“首席医学网”的部分期刊资源,以及单种期刊资源的《现代农业科技》、《农村经济》等均采用网页格式。

3.多媒体格式

这也是我国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采用量较多的文献格式,多应用于多媒体期刊资源网站,如“辽宁省图书馆电子期刊阅览室”的《农家科技》、《农家顾问》;“浏览网”的《长江蔬菜•技术版》、“精灵网”的《厦门园林博览苑》、“读览网”的《新农业》等均采用多媒体格式。

4.复合格式

即采用一种以上的文献格式。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有的网站为同一种期刊提供一种以上的文献格式,可供用户选择利用。如“辽宁省图书馆电子期刊阅览室”可提供同一种期刊原文原貌版的PDF格式和文本版的网页格式现刊资源;还有一种情况是同一种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在不同的网站提供不同的文献格式。如《中国林业教育》和《中国林学:英文版》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为PDF格式,它们在“全刊杂志赏析网”则均为网页格式。

五、我国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收录状况

在我国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中,收录始时间最早的期刊为20世纪50年代1956-1960、1962-1966、1979-现正在出版的《畜牧兽医学报》(“开网”和单种期刊资源收录),总收录年限42年;收录始于60年代的现刊有1960-1966、1975-现正在出版的《中国农业科学》(“开网”和“中国农业科技期刊网”收录),总收录43年;1962-1965、1979-现正在出版的《作物学报》(“开网”和“中国农业科技期刊网”收录),总收录36年。20世纪80年代1985年至现在的《农业工程学报》等7种,20世纪90年代1992年至现在的《玉米科学》等8种,21世纪(依《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世纪划分标准)00年代前5年至现在的《麦类作物学报》等16种,00年代后5年的《新疆农业科技》等210种,10年代目前有《热带农业科学》等15种。由此可看出,21世纪00年代后5年以来是我国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发展的黄金时期,其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占到全部资源的86.省略nic.省略/html/Dir/2010/07/15/5921.htm.[EB/OL],

2010.09.04

2省略.cn/Information_Content.jsp?InformationID=1

16.[EB/OL],2010.09.04

目前农业发展现状篇2

近几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促进“三农”发展的优惠政策,国家对“三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农村发展有了明显好转,农村面貌有了明显的改善,农民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为进一步了解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及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我们特地对**县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专题调查了解。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一)经济发展态势。**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全县耕地面积130万亩,人口97.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2.7万,占总人口的84.9%。今年上半年**县经济总量保持强劲势头,共完成农业总产值20.98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农业和牧业所占比重较大,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44.1%和44.6%。

**县农业产业基本情况表

单位:人、万元、万亩

时间总人口农业人口第一产业总产值第一产业占总值比例耕地面积

20xx年97391283019848252443.2128.27

20xx年97449682955751300841.2128.68

20xx年97451082744060510341.1129.60

20xx年

6月底97493182532320982041.3130.05

(二)当前存在的不足。全县农村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不足,主要有:一是冰雪灾害影响。年初突如其来的冰灾使全县农业生产遭受到极大损失,冻死牲畜5.4万头,家禽5.6万羽,损毁房屋4328间,直接损失达10.4亿元,一部分企业的生产能力也因此受到影响;二是引资效果不佳。上半年县内共争取引资项目49个,引资金额24000万元,但目前到位的仅有20个,资金6200万元;三是乡村债务包袱沉重。虽然经过多年的治理,但乡村债务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目前,**县乡村级债务有10.4亿元,对农村社会大局的稳定及基础建设和社会事业的资金筹措都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人才缺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专家、技术人才的缺乏。**县虽然聘请了一部分专家和技术人员作顾问,并经常开展技术培训,但内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懂技术、会管理、开拓市场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仍然短缺,估计缺口近800名;另一方面是缺少具有高瞻远瞩开拓性领导人才。一些乡村干部大都认为乡镇经济落后,农产品规模小,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对经济发展长远目标没有系统规划,对未来信心不足,因而工作主动性差,开拓意识不强,少数乡村干部处于混日时状态,影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农产品认证知名度不高。目前,**县农业“三品”认证的产品总数在全市居后几位,“三品”产值占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很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播种面积仅占全县播种面积的16.0%。现代农业讲究“生态、优质、安全”,但目前全县获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仅为9个,绿色食品11个,有机食品20个,在全市仅占13.2%。“三品”总产量、产地面积基本处于“起步较晚,发展较慢,总量偏小”状况,发展差距仍较明显。

(三)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全县共有2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省级3家,市级17家,县级2家。但是目前的现状是:第一、龙头企业规模小,影响力弱。果蔬、茶叶、水泥、粮棉等主导产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企业基础薄弱、规模小、生产能力不强,对产业基地的龙头牵动作用十分有限,再加上年初的冰冻灾害天气的打击,仍有部分企业没有恢复到原来的生产水平。第二、企业缺少具有丰富市场运营能力的人才。目前,农产品的一些加工企业仍停留在不规范的、混乱的家族式管理方式上,束缚企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

(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政策扶持力度不大。国家针对农村新型专业合作组织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在具体实施中仍处于滞后状态,部门组织仅仅还只停留在形式上。在扶持政策上倾向于重点龙头企业,对弱势群体的合作组织、协会却关注较少。目前全县有97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多数均由农民自发组成,虽然内部实现了技术互助、信息互通、统一购销,但在产品市场开拓、品牌建设、加工增值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政府扶持力度不大。

(五)支农信贷资金不足。截止今年上半年,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14.9亿元,比年初增加1.6亿元。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和逐步落实到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调动,农业投入明显扩大,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业信贷资金需求增加,据初步估计,目前**县“三农”信贷资金缺口达3.0亿元,信贷支农资金明显不足。

三、对策建议

针对**县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扶持。一是龙头企业发展的目标要对准高、精、深技术领域,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积极申请政策扶持,找准项目积极申报,取得政策支持。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地域、原材料等优势吸引县外资金投资建厂,帮助企业与农民建立合作关系,形成龙头带动作用。三是确定大叶茶、粮食加工、辣椒、楠竹、水果等主导产业的发展,相关部门给予贷款、贴息、税收等优惠政策促进其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形成规模效应。

(二)积极推进农产品认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与其它建设项目同步发展,制定政策,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以“生态、优质、安全”作为发展方向,对绿色产品、有机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施行财政补贴,调整支农资金支出结构,建立对农产品认证激励机制。一方面要加大政府推动力度,建立以市场为本,政府为盾,各方组织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带动中小企业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全方位加快对产品认证。

(三)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支持力度。一是出台相关政策,落实对合作组织的税收减免、银行贷款、绿色通道及用地审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合作组织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绿色通道。二是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坚持“自主经营、科学管理、自负盈亏”的方针,借助龙头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生产加工能力、对农产品吸纳能力,为农产品提供稳定的销售市场,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加强培训,为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要着力培养一批业务精、素质高的管理队伍和辅导员队伍,提高其合作理论知识、合作技巧和专业技能水平,为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储备更多的人才。四是树立典型,加强引导。认真总结并推广成功的经验,调动更多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增加对有意兴办或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各种社会力量的吸引力,带动更多的合作组织发展。

目前农业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县级农业气象;现状;问题;发展措施;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S1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7)02-0213-0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已经逐渐被新型的、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机制所取代。农业作为气象因素影响敏感行业,气象服务工作在现代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甘肃省县级农业气象业务及人员现状

1.1观测业务的内容

农业气象观测包括对农业生产对象生产环境中物理要素和生物要素的观测和记载,是整个农业气象工作包括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和科研等的基础[1]。目前,甘肃省有农业气象观测站81个,其中一级站16个(包括4个农试站),二级站7个,其余均为土壤水分观测站。目前,甘肃各县农业气象业务工作还停留在传统的农业气象观测基础之上,观测手段主要是人工观测,观测方式耗时费力,观测技术和观测项目缺少突破性创新。

1.2服务开展情况

目前,甘肃省各县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主要定期为公众提供农业气象旬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基础情报和农田土壤墒情报;不定期为政府提供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等重要农时活动气象服务专报;关键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分析、重要天气过程或转折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2-3]。

1.3服务产品针对性和服务面

农业气象观测资料的利用率不高;农业服务产品多以定量分析为主,定量化、客观化不强;服务形式以信息网络、纸质报告相结合。受传统观测技术和通信、传输手段的限制,产品时效性较差,针对性不强;气象信息服务覆盖面窄、产品单一、信息不够丰富,对特色农业的气象服务针对性不强[4],服务存在一定的盲区和滞后性。

1.4服务力量

目前,甘肃县级从事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人员年龄相对偏大,且大部分都不具备农业气象专业技术水平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理念,知识结构、专业技能都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2存在的问题

2.1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农业对农业气象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甘肃省目前的农业气象服务模式并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多样化生产的发展需求,不能够为新兴经济作物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进而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发展。

2.2基础设备较差

近几年,气象部门虽逐步引进了不少现代化气象设备,如自动站、区域自动站、土壤水分观测站等。但因农业气象观测站网的布局不合理、农业气象服务设备基础较差、在资料的处理上效率较低、技术更新缓慢、对灾后农业气象灾害的观测和调查反应迟缓等因素,往往不能及时、准确地为政府组织防灾、抗灾和指导农业生产服务提供情报,无法满足广大农牧民群众对农业气象服务的需求。

2.3服务领域较窄

传统农业气象服务主要集中在粮、棉、油料生产上,没有形成业务化服务[3]。县站作为基层气象服务单位,直接面对“三农”,而目前大多台站没有制定系统、有效的为农服务方案体系;几乎没有开展与农业有关的气象服务工作,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不健全,不能满足当地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2.4高科技人才匮缺

基层人员学历和年龄结构的不均衡性,高知识人才匮缺,对专业知识的更新比较缓慢,对工作创新意识不强,造成农业气象服务无法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加之地方政府领导对农业气象工作的认识不足,农业气象工作者对事业发展的信心受到影响。

3发展措施

3.1加强基础设施和现代化建设

各部门应多渠道筹集资金,统筹配套建设发挥基础设施效益;适当增加农业气象基本业务经费投入;以需求为牵引,技术为推动,积极开展定量评估、农用天气预报等技术研究[4-5]。

3.2加强人才培养,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加强县级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稳步培养新的具有农业气象专长的复合型人才,合理调整人员结构,建立和完善县级农业气象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各级农业气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6]。

3.3拓宽农业气象服务领域

根据各地种植结构的调整和需求,及时调整农业气象监测内容,在原有作物观测基础之上,开展设施农业观测,不断拓宽农业气象服务领域。以2016年中央1号文件为契机,大力发展智慧气象和农业遥感技术,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机制,加快气象为农服务建设体系,推动融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气象科技保障。同时,可利用加密、区域、自动站信息及农田小气候检测等,在专业气象数据监测网络的基础上,逐步建立面向农业生产一线的“服务型”监测网络,甚至可以以政府补贴等形式,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智能监测网络的布设。开展乡村农业气象服务,扩大农业气象服务面。

3.4健全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加强与涉农部门合作

围绕现代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具体需求,开展关键农事活动气象预报和农业重大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县站专业型人才甚少,尤其缺少精通气象知识和农业技术的全能复合型人才,应加强与涉农部门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农业气象信息、资源和成果共享[7-10]。确保发挥合作实效,全面提升农业气象业务的科技支撑能力,加强技术力量,以便更好地为农服务。

3.5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更新气象服务内容

加强特色农业、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的科研应用与服务能力,以区域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为主径,研究区域农业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优化布局,进行农业自然资源分区、分类和评估。

4参考文献

[1]国家气象局.农业气象规范:上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

[2]曹光乔,易中懿.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扶持措施与对策建议[J].当代农机,2007(7):32-35.

[3]马树庆,王春乙.我国农业气象业务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J].气象科技,2009(1):29-34.

[4]王春乙,张雪芬,孙忠富,等.进入21世纪的中国农业气象研究[J].气象学报,2007,65(5):815-824.

[5]吴瑾,颜秉芝.县级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的现状及对策:以山东省临沂地区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4(22):280-281.

[6]胡少芬.我国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5(9):150-151.

[7]李龙生,徐永为,王占勇.我国农业气象服务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J].农业与技术,2015(12):196.

[8]陈小雷,邢文发,张娜,等.对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5(14):334-336.

目前农业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农业专业合作社现状完善措施

农业专业合作社是为农民提供专业的农业服务的机构,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作用也日益凸显。传统农业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已经逐渐落伍,面对新的发展速度和前景,传统农业应当借助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资源整合和专业服务,是广大农民受益。而在农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服务模式和规模大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目前的需要,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一)农民的参与意愿不强

农民对于农业合作社的需求度直接决定了其合作社的参与意愿。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首先,限于有限的教育水平,农民的整体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较差,对于这个新型的农业合作社还没有深入的认识,因此也就没有参与和了解的意愿。其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民的生产模式都处在自产自销的状态之下。这种生产状态以家庭为单位,农业生产能够满足家庭的消耗就足够了,对于更大的产量,甚至达到可以售卖的程度,农民还没有意识,而且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也使得农民难以有足够的劳动力实现大规模的生产。在这种小农意识的基础上,农民对于这种新的农业合作社就没有很大的参与热情。第三,农业专业合作社没有很好地利用网络、电视或其他媒介进行宣传,使广大农民对于这个机构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在农业合作社进行推广的过程中就会陷于被动。

(二)政府的扶持力度有待提高

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需要得到政府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融资、财税、信贷等方面仍旧缺乏有利于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政策,这种情况会使合作社的发展受到限制。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向银行贷款的时候,其贷款金额会受到限制,这就使得其只能选择相对容易的小额贷款。在税收方面,农业专业合作社能够享受到的优惠政策也很少,相关机构应当在信贷和税收方面给予农业专业合作社更多的优惠和政策扶持。

(三)内部运行机制不完善

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管理运行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机构设置有待完善,其管理制度也有待规范,在农业专业合作社中,每一个参与进来的农民都应当享有平等的决策权,但是在实际运作当中,真正的决策往往掌握在决策层当中,农民缺少足够的参与度和话语权,致使内部管理缺乏活力。此外,农民资金进入农业合作社的流量较少,使农民和农业合作社之间没有建立起密切的收益关系,这对于农业合作社的运营也是不利的。

另外,农业合作社在运营当中也缺乏监督,内部监督机制有待完善。很多农业专业合作社是由企业控制或兴办的,这种情况下,农业合作社的财务、决策和收益情况都缺乏足够的透明度,农民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监督。此外,上级机构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审计和监督机制也没有发挥出来,这样会使农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出息很多问题,不利于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二、农业专业合作社相关问题的完善措施

(一)转变观念,提升农民素质

要使广大农民参与到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中来,就必须先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使其认识到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构成,以及具体的运作方式,最重要的是让农民了解农业专业合作社能够给广大农民带来怎样的收益。使农民了解这些关键信息,才能使其进入到农业专业合作社当中,共同参与决策,见证农业新的发展模式。其次,农业专业合作社要利用电视、报刊等社交媒体来宣传合作社的宗旨和意义,使广大农民对于农业合作社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同时,利用媒体扩大农业专业合作社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也能使广大农民在选择参与农业合作社时能够更加放心。此外,还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农民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在培训过程使农民真正了解目前的市场,并能够学会利用合作的模式提升农业在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使广大农民在合作社的决策当中发挥出更为主动的作用。

(二)加强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为保证农业专业合作社更加健康持续的发展,政府应当在信贷和税收方面给予其更对的优惠和支持。此外,政府也可以鼓励其他商业性的金融组织参与到对农业合作社的服务中来,使农业合作社的融资范围得到扩展。其次,政府为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专项资金应当加强管理,用来专门开展与农业合作社相关的活动。例如,政府可以抽出部分专项资金,用来对农民进行专门的知识培训;合作社需要的一些设备设施,也可以用这部分专项资金进行补贴购买,以减轻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财政压力。

(三)完善内部的运行机制

要确保农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首先要完善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监督C制。监督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使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财务和制度得到规范的管理。首先,从内部管理的角度来看。需要进一步发挥农业合作社监事会和农民社员的监督作用。监事会在合作社当中可以对财务状况和制度运行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问题要随时调整。农民社员要基于自身的团体利益,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督,使其保持健康良性的发展。此外,政府和相关的审计机构还要发挥好外部监督的作用,要定期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财务周转、资金用途等情况进行调查,推动农业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不断优化和完善。

三、结语

农业专业合作社将农民和市场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农民的传统生产观念得到转变。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农民的整体收入和生活水平,对于农村经济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农业专业合作社还处在发展与完善阶段,对于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发现、及时解决,这样才能确保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鲁雨,李佳林,周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与问题[J].经济师,2016,(11):136-137+139.

[2]徐刚,吴振雄.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5,(19):6-8+12.

[3]梁健,侯立白.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04):107-109.

目前农业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的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因此发展农村经济是我国的重点问题,在农村集体经济中首先要立足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其次是实现农村剩余价值的优化转型,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实现我国的小康社会目标。目前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三大问题:政府对集体经济的引导缺陷、农业发展的后备力量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缓慢。根据具体的问题笔者提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几点建议: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实现改善品质的目标、深化改革民生政策,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农业深加工与综合开发力度,确保农业产业化得以实现、加强农村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希望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问题。

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政府对集体经济的引导缺陷

相关职能部门与各级政府所颁布的指导性文件比较少,对农业进行约束的措施没有一定的时效性与前瞻性,严重缺乏引导力度,导致农业输出工作的难度加大,在农村农民流动的盲目性以及随意性加大。此外,基础性建设比较差,而且自身力量也比较薄弱,以及基层输出单位的多头管理制度,无法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有效作用。

(二)农业发展的后备力量有限

外出务工人员一般都是文化程度比较高、有一技之长的人员或者是有着健康体魄的年轻人,这就导致留在农村的人员以妇女、儿童以及老人居多,所以,养殖技术以及科学种植就很难推广,这样长期下去会导致农业发展没有后劲。其次,因为农村土地不能买卖与自由转让,也因为土地是农民的保障与归宿,因此,一般农民都不会将土地抛弃,而且继续开垦与种植。但是,这些农民通常都不会将主要财力、精力以及体力置于土地上,对于土地增收问题,他们并不在乎,因为土地收入最大化不是他们对土地予以经营的目标,而是当成对未来投资与占有的一种保障。因此,这就使农业出现空壳化现象。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缓慢

根据调查发现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只有24%的人员属于有组织输出,很多都是自发组织、亲邻相带以及零散外出,属于“地缘、血缘以及亲缘”自发带队输出。还有些农村劳动力基于准确信息的缺乏,再加上混乱的中介管理造成一些农民徒劳往返、盲目流动,造成一定经济损失。不完善的公共服务管理制度以及服务平台的严重缺乏,这些都会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组织化程度低下,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具体对策

(一)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实现改善品质的目标

要想大力发展农业,首先要做的就是优先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实现改善品质的目标。稳定发展主导产品的粮食产业,如优质小米、专用大米和高蛋白大豆。按照国家对农产品的区域规划重点发展优势产品,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要重点提高品质,将生产目标定位以深加工原料为主。建设具有示范性的项目,如小麦高产攻关计划,玉米振兴计划等。种植技术要不断标准化,品种结构要调整优化,以实现改善品质的目标。其次,各地政府要充分发挥其有效职能,根据我国的现有国情来不断调整发展策略,综合开发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使农业内部的劳动容量可以得到扩大,从而使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二)深化改革民生政策,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农民增收的基本前提就是深化改革各种制约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机制体制。一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村税费的体制改革,让农民没有负担地去发展经济和生产,增加收入。国家曾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出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如“取消农业税,新兴农村合作社,新农保和粮食直补”等,都是为了让农民实实在在的享受到优惠。二是为农民提供实用和先进的技术,使农业生产率得到提高。三是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农民在创业期间遇到的资金问题,政府可建立一系列的乡镇银行来解决农民资金问题,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四是配套深化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将补偿机制和生态公益林管护进一步完善。通过深化改革民生政策,尽力方便农民的生产,尽力让农民获得重要的生产资料,尽力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使农民收入逐步增加。

(三)加大农业深加工与综合开发力度,确保农业产业化得以实现

要加大农业深加工与综合开发力度,确保农业产业化得以实现。所谓农业产业化,其实就是通过多环节、多层次、多元化以及多形式的优化组合来主导农业产业,密切连接生产、流通以及加工等各个环节,最终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社会化服务、规模化经营以及企业化管理。发展农业产业化,能够最大限度地有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同时对打破工农商业与城乡阻隔的差距非常有利,实现合理配置城乡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保证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四)加强农村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

首先,要对各类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多层次培训体系以及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教育培训制度,进一步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农村工作技能培训与输出的活动中。就农村工作技能培训的方式而言,将定点培训、订单培训、企业自主培训以及流动培训等进行有效结合,构建场地、设备、教材资源以及师资的共享与有效利用机制。对高级劳务人才队伍进行发展,对中级劳务人才队伍进行壮大,对初级劳务人才队伍进行提升,以此保证初中高三级队伍结构得以尽快形成。其次,要将市场和培训进行有效对接,同时坚持“技能促进就业,市场引导培训”的原则,全面实现技能培训、就业指导以及技能鉴定服务。

三、结束语

农村经济的发展代表着我国民生经济的具体发展现状,根据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进行一些全面的调控实现我国农村经济间的不断发展,将我国的国民经济大力的增长,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为我们的亿万农民创造发展生存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蒋光峰.浅析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2(06).

[2]刘兴琼.关于新平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0(16).

[3]韩忻文.太原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10(01).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放弃原则自查整改措施(收集5篇)
  • 下一篇:目前医药市场状况(收集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