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投资“百度”作为入行的第一份考卷,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符绩勋因为投资百度获得的超高回报而在业内被广泛熟知。
而在进入风险投资之前,符绩勋曾是惠普公司的研发工程师。出于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他再也不想一辈子从事枯燥的技术研发,因此借着新加坡国家科技局的一个投资部招聘的机会,符绩勋加入了新加坡国家科技局金融与投资部。在这里,符绩勋将自己学过的科技知识和投资进行了很好的结合,感到既挑战又刺激。
而符绩勋表示能正式进入中国,还要感谢当时在德丰杰工作的机会。当时在德丰杰负责亚太地区投资的符绩勋深刻地感到,要想在中国做好投资,就必须做到两点:聚焦和落地。“就是要专注在中国,不能做空中飞人,只有和企业家更紧密的联系才能够抓住好项目。”正是出于这种考虑,符绩勋举家迁到中国。
而从德丰杰到纪源资本,符绩勋则坦率地表示:“觉得与团队默契的配合更重要。”据悉,符绩勋与纪源资本的创始人之一吴家麟相识多年,具有相当的信任和了解,加上2005年时值德丰杰与ePlanet分手,所以在吴家麟抛出橄榄枝之后,符绩勋就义无反顾地加入了纪源资本。
从AAC声学到去哪儿网,从聚胜万合到优视科技,符绩勋认为最重要的投资基因就是“把握时机”。
其实,去哪儿网的创始人庄辰超最初创业的时候,符绩勋就与其结识了,去哪儿网A轮融资时,符绩勋曾和庄辰超见面沟通过,去哪儿网B轮融资时符绩勋也和庄辰超见面交流过,然而去哪儿网直到C轮融资,纪源资本才真正地投资进去。究其原因,符绩勋认为还是“时机”问题。
“之所以一直与去哪儿网保持联系,是我觉得旅游板块有很大的机会,同时也很欣赏其团队的专注。”符绩勋解释道。看到电子客票普及,真正的实现了机票的网上交易,更多的酒店信息化,符绩勋觉得“进场时间到了”。“去哪儿网的产品非常好,加上整个休闲旅游市场的崛起、电子客票的普及和酒店的信息化,去哪儿网显然站在线旅游行业的重要转折点。”而日前去哪儿网获得百度3.省略)、聚胜万合(MediaV)、优视科技(UCweb)、梅花集团(上海证交所代码:600873)、易才集团(CTG)、超力高科(ChaoliHi-Tech)等。在加入纪源资本之前,符绩勋担任德丰杰全球创业投资基金总监,领导了百度(Baidu)、龙旗(Longcheer)等投资项目。
进入德丰杰前的2000年,符绩勋任职于新加坡国家科技局金融与投资部投资组。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前,符绩勋是惠普公司的研发工程师和项目负责人。
符绩勋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工程学一级荣誉学士学位并在之后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科技管理学硕士学位。
主要负责项目:
AAC声学科技股份/
易才/超力科技/
论文关键词: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自1985年成立以来,在天然植被和生物物种资源保护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为了构成北京西部一道天然绿色生态屏障,根据《自然保护区条例》及有关规定,将百花山自然保护区面积扩大、调整功能区划、加强科学管理。为保护百花山的森林生态系统,全面了解保护区动植物资源现状,科学与规范的开展保护区的建设,成立了科学考察小组,对百花山多年的科研成果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整理,同时组织专家多百花山自然、动物、植物等资源进行实地踏查和调研。
一、生态旅游自然资源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景色优美、景区多样,是生态专题游、生态观光游、科学考察、实习探险、避暑度假的理想场所。百花山生态旅游区群上环抱、溪水潺潺、云遮雾障,以及其奇花异草、稀禽珍兽,构成了百花上自然保护区的景致。
百花山山高路崎,植被繁茂,百花烂漫,鸟语虫鸣,云海飘涌,飞瀑流泉,自然景观十分秀美,是一座天地造化的巨大“艺术盆景,并有“华北自然植物园之称。
1、气候资源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地处亚高山地带,属于中纬度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垂直变化明显,昼夜温差大,气候偏低,降水量较多,四季分明。冬季多风干燥,夏季温热多雨,春季干旱,秋季晴朗少风,寒暖适中,但雨量偏少。年降水量45毫米—720毫米,多集中在植物生长的旺盛的夏季。全年平均气温在6—7度,最热月是7月份,平均温度22度。所以夏季凉爽,适宜避暑过夏。
2、水文资源
百花山雨量充足,森林植被生长茂盛,森林覆盖率高,水源涵养性能好,使百花山成为一座无形的地下水库,水资源蕴藏相当丰富,自海拔900—2000米处均有清泉分布,几乎每条沟壑都有溪水长流,且水质较好。百花山属海河水系,是永定河流域清水河的一个源头,水资源丰富。在水资源涵养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在北京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土壤资源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土壤情况随着海拔高度增高,土壤情况呈垂直分布。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地顶部,气候冷湿,植被为根系密集的亚高山草甸,发育着亚高山草甸土;海拔1000—1800米的中山地带,气候温凉,植被以森林及其次生灌丛群落为主,土壤为山地棕壤;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地带,气候温和,由于森林遭破坏,植被以落叶灌丛为主,土壤为本区地带性土类褐色土。在本区土壤共有3个土类,8个亚类。
(1)草甸土:①亚高山草甸土
(2)棕壤:②山地棕壤;③山地生草棕壤;④山地粗骨棕壤。
(3)褐土:⑤淋溶褐土;⑥普通褐土;⑦粗骨褐土;⑧碳酸盐褐土。
4、植物资源
百花山那个自然保护区有明显的垂直带谱,依垂直分布的特点,可将本区植被分成低山落叶灌丛带、中山落叶阔叶林带和亚高山草甸带。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乔木树种是油松、华北落叶松、侧柏、辽东栎、山杨、桦木、白蜡、黑核桃楸。共计有高等植物13科、485属、110种(包括亚种、变种、变型等)。植被类型划分为5个植被型,29个群系。
(1)寒温性针叶林:主要是华北落叶松。
(2)温性针叶林:主要是油松林及侧柏林。
(3)落叶阔叶林:主要有辽东栎林、白桦林、棘皮桦林、硕桦林、坚桦林、山杨林、核桃楸林、大叶白蜡林、落叶阔叶混交林、鹅耳栎林。
(4)落叶阔叶灌丛:荆条灌丛、山杏灌丛、山桃灌丛、杂灌丛、虎榛子灌丛、三桠绣线菊灌丛、沙棘灌丛、二色胡枝子灌丛、平榛灌丛,毛榛灌丛、鬼见愁灌丛、金露梅灌丛、银露梅灌丛。
(5)草甸:主要有杂类草草甸、矮紫苞鸢尾+细柄苔草草甸、紫苞风毛菊+细柄苔草草甸。
依据国家林业局1999年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的部级重点保护植物有2种:紫椴(Tiliaamurensisi)和黄檗(Phellodendronamurensa);特有植物种类有百花山花楸(Sorbuspauhuashanensis)、百花山柴胡(BupleurumchinenseF.octoradiatum)、百花山葡萄(Vitisbaihuashanensis)、百花山鹅观草(Roegneriaturczaninowiivar.pohuashanensis)、百花山毛苔草(Carexcapillariesvar.phhuashanensis)5种。
5、动物资源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已知陆栖野生脊椎动物20目47科169种,其中,兽类6目1科25种,鸟类11目27科131种,爬行类2目3科7种,两栖类1目4科6种。另外,已查明的昆虫种类10目73科1000余种。从保护区的陆栖野生脊椎动物种类组成看,鸟类站绝对优势,占保护区陆栖野生脊椎动物种类数量的77.38%;兽类次之,占14.88%;爬行类占4.17%;两栖类最少,仅占3.17%。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共有国家保护动物14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有4种:褐马鸡(Crossoptilonmantch)、黑鹳(Ciconianigra)、金雕(Aquilachrysaetos)、豹(Pantherapardus);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10种:斑羚(Naemorhedusgoral)、红隼(Falcotinnunculu)、燕隼(Falcosubbuteo)、雀鹰(Accipiternisus)、松雀鹰(Accipitervirgatus)、勺鸡(Pucrasiamacrolopha)、雕鴞(Bubobubo)、红角鴞(Otusscops)、领角鴞(Otusbakkamoena)、普通鵟(Bufeobuteo)。
二、生态旅游景观资源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由于其自然资源丰富行,形成了多个景色奇特旅游景观,游人在亲临大自然的同时,又能看到大自然造就的美丽景观以及在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的历史人文景观。
1、自然景观
①险径崎路:山上路径有两个最险之处,一处名叫“仙人桥,另一处名叫“阎王鼻,这段路长有20米,宛若天梯,两旁是深不见底的深涧,中间是一条数丈长的铁索。
②万年寒冰:在百花山北坡有一处山坳,既是在盛夏,这里也寒气袭人。山坳里有一块巨大的寒冰,依山坳的地势形成瀑布状,宽约两丈,高有七八尺,晶莹洁白,如银似玉,这里的冰常年不化,因而称“万年冰“。
③云海苍茫:站在百花山顶,俯视四方,但见云海茫茫,不见边际,而自己所处的百花山彷佛是云海中的一座孤岛。
④蚁穴排阵:在百花山上一些地势较为平缓的土坡之处,有时会见到一个个的蚁穴,大的直径三尺,高二尺有余,小的直径二尺,高一尺有余。一个个宛如金字塔,五六个、七八个聚集在一起,星罗棋布。
⑤佛光摄影:这里所说的“摄影“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用照相机拍摄照片,也不是用摄像机进行录像,而是一种难得一见的特殊的自然光学现象。
(2)生物景观
①高山草甸、百花:百花草甸去有百花山草甸、日出云海、古石海、冰群、岩桩、冰源城堡等景点。这里的草甸近千亩,一望无际的草坪上竞相开放这上百种五颜六色的野生花卉,争奇斗艳、异彩芬芳。百花草甸是个百花园,被称之为“华北百草园“。
②森林浴:森林浴场以油松、落叶松林为主,其它间有杨、桦、栎野生树种。由于森林中富有负氧离子含量为五级,在森林中漫步休息,不仅心情舒畅,空气新鲜,还有调节人体神经系统和促进血液循环以及新陈代谢作用。
③动物景观:百花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丰富,种类繁多,褐马鸡、金雕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给保护区增加了一道靓丽的动物景观。
(3)历史人文景观
①山顶中佛:中佛是百花山上一种古老的风俗,也是人们游览山顶上古刹显光寺时的一项活动。
②古长城:位于小龙门山上,分布于眼河口、龙门口、黄草梁、洪水口一线长达40KM的山巅或险隘处。
三、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规划
1、生态旅游规划原则
①以积极保护为前提,生态旅游必须服从于自然保护;
②生态旅游项目必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主题,与自然景观和传统生产方式相协调;
③遵守保护优先和“三控制的原则,保证核心区不受任何干扰,对保护区内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不产生任何不利影响;
④旅游区和服务区适度集中,不破坏和影响生态环境,不影响和干扰保护对象和科学实验活动;
⑤旅游设施以自然和传统为主,旅游景点开发不破坏原有自然风貌,不进行大小修建和整饰工程;
⑥旅游区内不上永久性大型建筑和配套工程;
⑦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址景观完整的同时,突出重点,讲究特色,合理布局,分期建设;
⑧以宣传教育和普及自然知识为宗旨,通过生态旅游,使游客增长知识和环保意识,成为集科普考察、宣传教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生态旅游示范区;
⑨把生态旅游建设成为一个对外宣传的窗口,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教育和环保意识教育的基地,充分发挥其社会公益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保护区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不断发展。
2、旅游项目规划
①旅游线路规划
根据百花山保护区生态旅游主要景区的分布,在坚持保护为主原则的基础上,确定的旅游路线为:百花上保护管理站—百花草甸;江水河保护管理站—灵山主峰。
②旅游项目规划
根据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分范围及主要景观分布现状,规划为百花山景区(其中包括百花草甸区、中咀森林浴景区、望海楼景区、百花山主峰景区等)及灵山景区(其中包括六月雪、千年古刹等)。
3、宣教工作及科研与监测规划
建立一座600㎡的宣教中心,内设阅览室、资料室、教室、报告厅、录像厅等,作为宣传教育、职工培训、周边学校学生实习、储存生产成果文字材料以及历年收集的资料场所。购置幻灯机、投影仪等宣教设备。
建立一座面积为1000㎡的科研监测中心,建立生态定位观测站1处,可长期定位观测及时了解保护区内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动态变化,以有针对性的调整保护策略,发挥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功能,发挥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功能。
4、生态旅游设施建设规划
对双林寺进行修复;在百花山建立500㎡的避暑山庄;设立宣传和警示牌30块;建攀山石蹬8km,步游道4km。
5、保护与生态恢复规划
购置病虫害检疫设备及灭虫设备;建立一座300㎡的濒危动物救护站,其功能为隔离、抢救、收容、检疫、治疗保护区内及其周边地区的受伤、致病的濒危、珍稀野生动物并为开展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实验提供场所;为了提高区域内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自我维持能力,增加种类组成和生物多样性,增加视觉和美学享受,对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恢复手段主要采取全自然状态下的天然更新的恢复方法,在恢复困难的地方采取人工促进更新的方法,以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演替过程的自然性。
6、可持续利用规划
充分利用保护区内丰富的花卉和乡土树种,同时引进珍贵花木,建立一座30公顷的花卉珍贵苗木基地,建温室2000㎡。
传播科学科学家义不容辞
汤钊猷院士作为《医学》分册的主编感触颇深,他认为,科普创作必须基于对科学的充分认识,而科学家就是当仁不让的。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汤钊猷坚持创作了多本科普作品。他表示,科普创作不仅能传递科学知识,对科普作家本身也是提升。
欧阳自远院士认为,科普的责任是传播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他坦言,原来他认为科学家的责任是完成自己的科研任务,自从他参与月球探测项目后,年轻人的好奇和探知欲让他感觉到科学传播是与科研同等重要的责任。他举了一个例子,美国阿波罗号飞船登月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之前却频遭质疑,对于质疑,美国官员认为这不值得回应。而如今,他们把四五十年来的科学记录和研究成果完全公之于众。欧阳自远认为,这就是一次时间跨度很长的科普实践。
褚君浩院士此次担任《能量与环境分册》主编,他表示自己就是读着《大众科学》等科普书籍成长起来的。对于科学家来说,虽然科研与科普在时间上可能会产生矛盾,但他认为,科研与科普是息息相关的,科学家在做研究的同时就应该能用通俗的语言把科学知识传递给公众。
科普作家也可以像“票友”
褚君浩院士引出科普人才培养的话题后,引起了在场多位院士专家的共鸣。吴启迪教授提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科普创作者就应该从少年开始培养。会上,徐延豪介绍,去年中国科协连同教育部在包括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在内的全国6所高校中招收了150多名有理工科基础的科普专业硕士研究生。
李大潜院士认为,科普创作者可以是专职的,也可以是像京剧“票友”那样纯属个人爱好的。国外好的科普作品都出自于有较高理科素养、专职从事科普创作的人士,我们也要对这类人进行培养,鼓励更多有理科背景的人专心致志地做这样的工作。
汪品先院士觉得,培养年轻科普创作人才不一定是有心栽花花就开。他认为,很多科普作家都是非“科班”的,更多地是源于自发的兴趣。欧阳自远院士认为,科学家不光要培养研究继承人,也要与年轻作家一起搞科普写作。
为科普创作提供肥沃土壤
谈到科普的障碍在哪里,周忠和院士认为,如果能创造稳定的条件,那么科学家也会乐于去做科普。他认为,兴趣比行政动员更利于推动科普创作。
一、景区开发的理论基础
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夫人(groharlenbrundtland)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产生威胁的发展。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现代旅游最基本、最核心的标准。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水帘峡地质公园开发利用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水帘峡地质公园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出现急功近利、重开发利用轻保护、甚至只顾开发而忽视保护的现象。开发利用应坚持远近相应、长短结合、统筹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及时性、超前性和可行性原则;还要特别注重旅游环境问题,开发人员应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共同提高的观念,着眼公园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切实保证旅游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实现水帘峡地质公园旅游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二、景区资源类型分析
(一)奇石景观[2]
自元古代以来,水帘峡所在区域一直处于隆升状态,接受剥蚀,直到距今5.45亿年的寒武纪早期才整体下降成海,接受沉积。之后经历了时而为大海、时而为陆地的不断变迁。距今0.65亿年前的第三纪初期,泰山地区强烈隆起不断上升,同时,上覆地层不断被剥蚀,逐渐出露太古代结晶基底的面貌,其中新太古代泰山岩群是本地区的最古老结晶基底,主要组成部分为“泰山杂岩,岩性为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片岩、黑云变粒岩等。
新太古代早期泰山岩群形成之后,大量的中基性和酸性岩浆侵入,先后形成了大面积的斜长角闪岩、角闪石岩和奥长花岗岩类,由浅色奥长花岗岩穿插于斜长角闪岩、角闪石岩所形成的岩性复杂的条带状斜长角闪岩石,通称为“泰山奇石。
水帘峡区域内泰山奇石主要为灰绿色的斜长角闪岩、角闪石岩经过后期浅色奥长花岗岩脉体穿插之后形成的,呈条带状,具千姿百态的图案。且此区域内泰山奇石集中产出,规模大、分布面积广,形态各异,精妙绝伦,引人入胜。
(二)泉水景观
水帘峡地质公园的“山泉构成了奇特的自然景观。在二十多亿年的地壳演化过程中,区内岩石形成了断层和各种节理、裂隙,因岩浆岩多为致密的粒状结构,含水性弱,故雨水多存于大小不等的裂隙和断层中,随着大气降雨的加强,地下水位逐步升高,断层和裂隙中含水量越来越丰富,于是流出地表,形成了各种泉水。
在清代郝值恭所著《济南七十二名泉》中就有关于区内水帘泉和饮马泉的记载,其中水帘泉最为有名,而饮马泉海拔927.0m,是济南海拔最高的泉眼。经化验,泉水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及微量元素,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三)地质灾害遗迹
水帘峡地质公园内地貌的显著特征就是山高峡深。公园内有济南第一高峰梯子山,海拔975.8m,雄伟壮观;还有被人称为“九十七峡的近百条幽深的峡谷,主要由断裂节理发育,岩石崩塌,流水冲刷而成。主峡长约2.5km,蜿蜒曲折,为济南第一大峡谷,陡峭险峻,谷内到处可见由断裂节理形成的断崖、陡壁。
(四)桃花水母活体
2006年7月景区发现了约6亿年前的地球上最原始、最低等的史前生物桃花水母的活体,桃花水母的外形像桃花,属腔肠动物门、水螅纲、淡水水母目、笠水母科,是一种濒临绝迹、古老而珍稀的腔肠动物。桃花水母珍贵程度堪比大熊猫和中华鲟,有“水中国宝美誉,是被列入国家濒危野生动物红色名录的物种之一。桃花水母体态晶莹透明,在水中游动,姿态状若漂浮在水面的桃花花瓣,在我国古代被称为“桃花鱼。
三、景区开发策略
水帘峡省级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具有典型性、稀有性、科普科研价值、美学价值,是研究地球形成和演化、地质作用的绝好实验室和课堂,在科学研究上具有重大意义。在景区开发利用方面应该以水帘峡独特的地质地貌与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为主体,充分利用各种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布局,适度的开发建设,为人们提供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保健疗养、科学研究、文化娱乐的场所,以开展地质旅游,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为宗旨,逐步提高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开发利用中时刻抓住地学知识的灵魂作用
如同人的灵魂和身躯一样,只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有生机,有活力,否则,二者分离,则躯体就失去了生命力,也等于失去了特色,失去了竞争力,失去了市场,最终失去了效益。作为地质公园的水帘峡风景区,地学知识是各项工作的核心和灵魂,在旅游开发工作
中,始终要以地学知识为指导,强调“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开发准则。
(二)建立以泰山奇石为主要内容的地质博物馆
开发建立集科普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地质地学科教基地---地质博物馆,这是地质公园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发展观对地质公园的关照。在博物馆建设中,要以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为背景,以千姿百态的泰山奇石实物摆放和桃花水母展示为主体,配备先进的电子讲解器,让游客在对琳琅满目的泰山奇石和对珍奇稀有的桃花水母的观赏中体味美的感受,同时提高游客地学知识水平。
(三)开发泰山奇石本文由收集整理鉴赏剖面
泰山奇石是水帘峡地质公园开发建设的重点之一。在泰山奇石发育比较好的区域,开发一个立体鉴赏剖面,这个剖面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旅游价值,是游客特别是科学工作者和大专院校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实践实验的基地。
(四)建立永久性标志物
为了方便客人旅游考察学习,在地质遗迹的适当位置,竖立有名称、遗迹内容介绍、方向向导的标志牌,其式样、内容、名称等应按国家规定认真设计制作。在“核心区和“缓冲区埋设“界桩。
禁止随意在园区内开山、采石、挖土、滥伐林木、乱刻滥画等加速岩石风化和水土流失的行为发生;不准新建任何污染环境的工厂、企业;未经管理机构批准,不得在保护区范围内随意采集标本和化石。这是资源开发的需要,更是开发过程中保护的体现。开发者要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五)设立自然观光体验带
公园内有大面积的森林区、多处泉水与多条峡谷,可以建立自然资源体验景观带,开发采摘园、观光园、峡谷漂流等参与性特色项目。通过拓展特色林果园和水资源的休闲、体验、示范、教育等功能,形成特色林果业和生态旅游业共同发展的良性局面。让游客通过观光游览以及参与其中的美妙体验,享受超尘脱俗、返璞归真的快乐,实现旅游目的。
(六)以人力资源开发为突破口,强化导游地学知识
2011年8月笔者在济南水帘峡省级地质公园对游客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120份。当被问及来地质公园旅游,是否很想了解地质遗迹成因以增长自己的地学知识时,有80%的游客回答“很想,17%的游客回答“想,而回答“无所谓的只有3%,这充分说明了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地学知识需求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地质公园是进行科研活动和启智教育的场所,是普及地学知识的最好基地。作为地质公园的工作人员,必须懂得地学知识。在向客人展示其特色的地质景观时,公园的工作人员尤其是导游员对于地质公园的讲解非常重要。水帘峡风景区是一个以泰山奇石著称、泰山奇石绚丽多姿的省级地质公园,导游的出色讲解使得泰山奇石更具灵气,似唤之能应,驱之能动。可以大大提高旅游者的游览兴致和科学文化修养水平。
为实现游客在游中学、在乐中游的意境,地质公园要精心开发设计导游解说词,丰富讲解手段和内容。导游人员整个讲解要时刻贯穿地学理论这一主线,灵活运用语言表达技巧,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使原本晦涩难懂的地质知识变得形象化、通俗化、趣味化,达到讲者有味,听者有趣。使地质公园旅游的知识性、教育性、专业性和高品位性得以体现,让游客在轻松感受大自然美妙造化的同时,了解地质公园的基本物性、构造演变历史、地质遗迹形成过程,感受地质公园的独特身姿,真正享受地质公园的旅游意韵,从而满足客人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其对地质景观的鉴赏水平[3]。
(七)开发具有地质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旅游纪念品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中购买的具有区域文化特征和民族特色、富有长期纪念意义的劳动产品[4]。是为某一旅游地(景区、景点)或围绕某一旅游活动专门开发的,具有旅游地(景区、景点)或某一旅游活动标志的具有纪念意义的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具有地域性、纪念性、保存性和较高的文化艺术性。是旅游地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旅游地形象的提升和传播以及增加旅游收入都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公园纪念品的研究和开发要突出地质矿产特色。就水帘峡景区而言,岩石构成是其主要特色,而岩石主要为泰山奇石。公园内的泰山奇石多而且千姿百态,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泰山奇石主要成分是斜长角闪岩,斜长石是肉红色,角闪石是黑色,这两种成分在构成上是均匀柔和分布的,加之想象,其构造与周易中的八卦图很是相近,这样可以将泰山石与周易理论相结合并加以延伸,扩充人们的思维空间,同时将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流传甚佳的泰山石敢当的传说故事融合进来,这样周易文化和民间传说故事相结合,给泰山奇石赋予了镇宅、辟邪、保平安的吉祥文化意义,并将这种文化融入到泰山奇石纪念品开发利用工作中,将会取得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古语说“民以食为天”,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吃是非常讲究的,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美食有100多种基本烹饪方法,其中更有多达80%以上的烹调手段都离不开食用油这一原料。所以,尽管老百姓对食用油行业本身并不是很了解,但不可否认的是,食用油行业的每一次发展和进步,都直接关系到了广大老百姓吃的福气。日前,在中国食用油行业中,因老百姓熟知的5s压榨制油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创新。在这光荣绽放的背后,老百姓吃到的不仅是福气,更是智慧。
回想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的粮油产品都是定量供给的,每人一年的食用油规定数量只有两斤左右,那时老百姓吃油都是提着自己家的油瓶打散装油,在那个年代,食用油制取的水平还比较低下,人们吃的食用油多以土榨法为主,这种土榨法制取的食用油从外观上看,颜色比较深,杂质比较多,而且用这种油炒菜会冒烟,当时的食用油被称为“毛油”。
上世纪B0年代中期,清澈透明、食用方便、清洁卫生的小包装色拉油开始进入了千家万户,并渐渐成为当时健康家庭的标志性消费品,毫不夸张的说,色拉油的出现是中国食用油发展历史上的—个重大突破。到了90年代初,一大批食用油品牌纷纷在小包装大豆油市场里抢滩登陆,一时间,中国的油脂市场成为了大豆色拉油的天下,但很快人们就发现。用大豆色拉油做出来的菜跟以前相比,没有原来的菜香了。直到2000年初,这种大豆色拉油雄霸天下的油脂市场局面,被花生油崛起而打破。
2002年初,来自全国的30多位油脂领域的专家,对鲁花独创的5s纯物理压榨工艺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同时也对花生油国家标准进行了重新修订。经过研究,专家组评审一致认为:5s压榨工艺科技含量高,是世界上领先的食用油制造工艺。当年,5s物理压榨花生油、大豆油生产工艺通过国家科技部、山东省科技厅的鉴定,填补了国内外食用油行业的空白,引发了我国食用油加工行业的第二次革命。
现在,具有本土特色的油脂油料产品正如雨后春笋般涌起,不断填补市场的空白,同时也大大丰富了老百姓的健康需求。从市场上琳琅满目,品种繁多的食用油品牌中可以看出,中国油脂行业已经开始呈百花齐放,竞争芳香的繁荣态势了。据了解,最近几年以来,我国本土的花生油、葵花仁由、玉米油、山茶油等油脂的消费量均呈上涨趋势,并且由于5s压榨技术的推广,花生油也已成为我国的三大主流食用油之一,新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升级,使花生种植产业也因此更具有支柱性和带动性作用,同时新技术的不断深化,也使中国食用油行业在国家科技界占据了一席之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中国老百姓对吃的要求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充饥裹腹之后,新的饮食需求不断出现,这也推动新技术不断地被刷新、被超越,老百姓要吃得健康,吃得明明白白,技术就得为这“吃得到的一口”而服务,这既是饮食之道,也是众生所期。
蓄力后发优势燕郊南城价值曼看好
近两年,燕郊南城的后发优势凸显,为燕郊楼市发展注入一针强心剂。业内人士认为,燕郊发展重心向南城转移,南城有望与通州新城形成“双核”,共同撬动整个京东板块居住、生活品质升级。
燕郊南城发力
近两年,天洋城4代、港中旅温泉休闲度假项目、燕郊智慧城、物美物流园等多个大体量项目在燕郊南城集中开建,涉及近万亩开发面积,投资规模将超过500亿元,引发业内外广泛关注。
正在开发的“天洋城4代”占地面积3500亩,投资额超过100亿元,一举打造燕郊中央生活区阳面向北京、服务北京的休闲目的地。此外,燕交嗨泉湾项目、燕郊智慧城、物美物流园等项目更是使燕郊南城发展为宜居宜业新型城镇成为可能。
价值前景受看好
随着诸多大型项目的进驻,燕郊南部吸引了众多置业以及投资者目光,于去年年底入市的天洋城4代成交异常火爆,创下三次开盘即清盘的销售佳绩,成为燕郊楼市焦点项目。
京东“双核”价值高企
1992年8月,燕郊正式成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0年11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燕郊高新技术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未来的通州新城承载着北京发展的重任,是对北京城市功能的拓展和补充。以天洋城4代为代表的燕郊南城项目将与通州国际新城产生巨大的功能互补以及联动效应,并有望与通州一起成为京东“双核”,对整个京东区域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力。
雪花《中国古建筑》纪录片在全国电视台热播
继去年在CCTV纪录频道播出后,由雪花啤酒出品的大型纪录片《中国古建筑》近日开始陆续登陆全国13个省、市电视台共计27个频道,并持续引发观众热议。从央视到全国地方台的轮番热播,印证了这部纪录片所具有的精致内容和高端制作水准。在古建筑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这部纪录片的诞生可谓恰逢其时,对于广大热爱古建筑文化的朋友们而言,更是一场文化盛宴。